Ⅰ 中國原子彈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20世紀50年代初,剛剛從戰爭的廢墟中站起來的中國人民渴望和平地建設自己的家園,但極其嚴峻的形勢也擺到了年輕的共和國面前:一方面,人民政府接收的是一個舊中國遺留下來的爛攤子,科技與經濟十分落後,百廢待興;另一方面,帝國主義不甘心其侵略政策在中國的徹底失敗,除了在經濟技術上對新中國進行全面封鎖外,還在軍事上嚴重地威脅著我國的安全。1950年6月,美國發動了侵略朝鮮的戰爭,並且不顧中國政府的嚴重警告,把戰火燒到鴨綠江邊。6月27日,美國又悍然宣布派第七艦隊侵入台灣海峽,武裝侵略中國領土台灣。美國依仗手中的核武器,橫行霸道。有的好戰分子甚至叫囂要對中國發動核戰爭,進行核恐嚇。
在手持核武器的帝國主義面前,中國人民深深懂得,要反對核戰爭,粉碎核訛詐,保衛祖國安全,維護世界和平,中國就一定要有強大的國防,一定要有自己的核武器。但是,舊中國在原子能方面只有為數不多的科學家在專門研究機構中從事研究工作。中國的核武器研製工作的起步異常艱難。
1946年,由於物理學家嚴濟慈、錢三強的推薦,在法國國立科學研究中心的資助下,在上海中法大學鐳學研究所工作的放射化學家楊承宗,進入了著名的法國巴黎大學鐳學研究所,師從約里奧·居里夫人深造放射化學。解放初期,周恩來號召國外留學生回國參加祖國建設。楊承宗正好完成學業,兩次拍電報給先期回國的物理學家錢三強,要求回國,報效生他養他的祖國,實現自己崇高的理想。臨行前,約里奧·居里先生對他說:「你回去告訴毛澤東,你們要反對原子彈,就必須有自己的原子彈。原子彈也並不是那麼可怕,原子彈的基本原理也不是美國人發明的。」約里奧·居里的話語不多,但充滿了鼓舞的力量。他相信自己的學生,也相信中國可以而且一定會製造出原子彈。約里奧·居里夫人還將親手製作的10克含微量鐳鹽的標准源送給楊承宗,在核研究方面給予中國具體的幫助。
1955年初,中國發展原子能事業的決策工作開始了。周恩來約見錢三強、李四光和劉傑等人,詳細詢問了中國核科學的研究人員和設備、資源等情況,還向他們了解發展核能技術所需要的條件等。
政治局經過討論,通過了原子能發展計劃,代號為「02」。
1949年11月1日,南京中央研究院與北平研究院合並,成立了中國科學院,中國政府邀請海內外華人科學家幫助創建現代化的科研機構。科學院以外的一些學術團體,如中國物理學會,也積極參加研究工作。該學會約有570名成員,其中包括10名積極從事核科技研究的科學家,他們是錢三強、王淦昌、彭桓武、何澤慧、趙忠堯、鄧稼先、朱洪元、楊澄中、楊承宗、戴傳曾。在以後的幾年裡,一些在國外學習、工作的科學家,如張文裕、汪德昭、王承書、李整武、謝家麟等也陸續回到祖國;還有原來分散在各高校工作的朱光亞、胡濟民、虞福春、盧鶴紱、吳征鎧、周光召等都被組織起來了。
1950年上半年,中國科學院重新組建其下屬的各研究所,新成立了一些,研究機構,近代物理研究所就是其中之一,吳有訓、錢三強分別擔任該研究所的所長和副所長。6月,這些學術帶頭人決定重點開展原子核研究。中國政府也要求外交部有選擇地邀請一些外國專家訪問中國,幫助中國進行建設,其中包括科學技術現代化建設。在以後的幾年裡,核物理研究繼續被列為國家的研究重點,並支持近代物理研究所從事這一領域的研究工作。同時,加速培養這方面的專門人才,逐步形成一支比較強大的骨幹隊伍。
同年,經周恩來同蘇聯駐華大使尤金多次談判,蘇聯政府正式通知中國政府,在和平利用原子能方面提供一座7000千瓦的重水型實驗反應堆和直徑為1.2米的迴旋加速器,並接受科學技術人員去蘇聯實習。
1956年4月,周恩來對當時擔任軍委總幹部部第一副部長的宋任窮說,要從軍隊里調一個中央委員出來加強地質戰線。宋任窮思考了兩天,毛遂自薦,對周恩來說:「就把我調出來吧。」周恩來在1956年7月向中央作的《關於原子能建設問題》的報告中,提出成立「原子能事業部」的建議。毛澤東同意周恩來的意見。1956年11月,國務院正式提交一屆人大常委會議通過,決定成立第三機械工業部(1958年2月改為第二機械工業部),任命宋任窮為部長,副部長是劉傑、劉偉、雷榮天、錢三強,後來又增加了袁成隆。
從此之後,中國的原子能發展事業正式踏上了征途。
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由於中蘇關系破裂,中國「大躍進」政策失誤和國內自然災害的影響,國民經濟進入嚴重困難時期,尖端武器的研製該「下馬」還是「上馬」的議論越來越多,越來越公開化。有人認為,國家處於特別困難的時期,肚子都填不飽,就不要花那麼多錢去搞一時看不見摸不著的尖端武器了,原子彈、導彈的研製工作應該停止。有人認為,原子彈、導彈應該搞,但是國家現在太困准,尖端武器的研製工作應該放慢速度。
陳毅說:「即使當了褲子,也要把原子彈搞出來。」
中央專委在周恩來主持下,3年內召開9次會議,卓有成效地組織了原子彈、導彈研製工作中的協作攻關等問題。
為了給我國第一顆原子彈起一個代號,物理學家朱光亞提議並經核武器研究所所長李覺同意,把蘇聯來信拒絕提供原子彈教學模型和圖紙資料的日期——1959年6月,作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代號,即「596」。
中國研製核武器勝利在望,少數大國為了保持核壟斷的地位,不願看到中國擁有核武器,想方設法進行阻撓和破壞。
在美、英、蘇三國聯合遏制中國進行核試驗的大背景下,中國的科技專家們努力工作,發憤圖強,在核武器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突破。到1964年夏天,我國終於全面突破了原子彈技術難關,取得了原子彈研製方面的巨大成就。
可疑的設施是一個能夠在兩個月內投入使用的核試驗基地。」根據這一情報,美國國務卿臘斯克發表了一個特別聲明:「中國將在最近進行一次核爆炸試驗。」美國的情報雖然准確,但它是無法阻擋住中國進行核試驗的步伐的。
1964年8月初,中國第一顆原子彈開始總裝。
9月1日,核試驗預演結束。當時傳來消息,國外可能有人正在策劃對中國的核設施進行破壞,以阻止中國掌握核武器。這樣,何時爆炸中國第一顆原子彈,便更加緊迫地提到中共中央和中央專委會的議事日程上來。為此,周恩來於16、17日兩天主持召開中央專委會第九次會議,聽取張愛萍、劉西堯關於原子彈預演情況的匯報,綜合分析國際形勢,慎重研究正式試驗的時機。周恩來綜合大家意見,提出兩個方案:一是早試,將在本月下旬下決心;一是晚試,先抓三線研製基地的建設,選擇機會再試。他說:「我們要設想一下原子彈炸響後的情況,再決定爆炸試驗的時間,國慶前下決心。」周恩來本人傾向於早試。無論早試還是晚試,准備工作不能有絲毫鬆懈。至於核試驗的具體時間,待報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和毛,澤東做最後決定。
9月21日,周恩來致信毛澤東,請示爆炸的時間。當晚,毛澤東在信上批示:「已閱,擬即辦。」
9月22日,周恩來在毛澤東、劉少奇等參加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上匯報了首次核試驗的准備工作和中央專委會的試驗方案。會議做出了早試的明確決定。
9月23日,周恩來召集賀龍、陳毅、張愛萍、劉傑、劉西堯等開會,傳達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的決定。他興奮地向大家說:我向毛主席和少奇等同志作了匯報,他們同意第一方案。原子彈的確是嚇人的,主席更大的戰略想法是,既然是嚇人的,就早響。這樣,任務更重了,不是更輕了。試驗的時間看來需在20天以後了。10月有4次好天氣,中旬可能趕上也可能趕不上,還有下旬一次;11月上旬還有一次,到11月下旬就不好了。要把風向、放射性微塵飛散距離詳細計算,搞出資料。原子彈響了,影響就大了。萬一不響;後果如何,還要找參加核試驗的專家進行專門研究。
周恩來還指出,為了防備敵人萬一進行破壞,由總參謀部和空軍研究,做出嚴密的防空部署;由劉傑負責組織關鍵技術資料、儀器設備的安全轉移;由陳毅組織外交部進行對外宣傳工作的准備;張愛萍、劉西堯趕赴試驗現場組織指揮;除我和賀龍、羅瑞卿親自抓以外,劉傑在北京主持由二機部、國防科委組成的聯合辦公室,負責北京,與試驗場的聯絡;要規定一些暗語、密碼。他還鄭重地叮囑:「一定要保護好我們自己的專家,東西要轉移保存下一部分。不是破釜沉舟,一錘子買賣。」
盡管進行了這樣周到細致的准備,但仍有相當的風險。萬一試驗失敗,消息泄露,將造成不利影響。為了絕對保守原子彈試驗的秘密,周恩來對與會人員規定了嚴格的保密紀律。他說:「希望你們對家裡人也不說,不要一高興就說出去。鄧穎超同志是老黨員、中央委員,不該說的我不向她說。任何人不該知道的,不要知道。」他還對後到會的陳毅說:「你可不能講啊!」陳毅知道周恩來是提醒他在以外長身份接待外賓時不能說了出去。他操著四川口音爽快地回答:「我不講哇!」
張愛萍和劉西堯返回西北核試驗現場,將周恩來的指示傳達給現場上萬人員。周恩來以身作則的表率行為,使大家受到深刻的教育,有效地保證了第一次核試驗沒有發生一起泄密事件。
根據氣象情況,周恩來將核爆炸的零時選定為1964年10月16日巧時,並得到了毛澤東的批准。當基地的人們知道這個確切的時間後,他們想起了一個有趣的故事。
基地有一個姓楊的技術員,在1964年10月1日國慶節的前一天晚上做了一個夢。當他醒來後,沖出帳篷;大喊道:「黨中央已經審定通過爆炸時間了!」當別人問他是怎麼回事時,他激動地喊著:「我夢見黨中央已經確定了爆炸時間,它包括3個『十五』。」
當時無人能說得清楚,這3個「十五」究竟代表什麼意思。現在這個夢有了比較能夠自圓其說的解釋:第一個「十五」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5周年;第二個「十五」表示從10月1日起往後數15天即10月16日;第三個「十五」表示原子彈將在那天的15時爆炸。
也許是純屬巧合,也許是後人的編排。不管這個夢是真是假,它已經成為中國核武器發展史上的一段趣話了。
10月14日13時,原子彈靜卧在鐵塔上那個純金屬構造的銀灰色小屋裡。這個鐵塔由8467個構件組成,高102米,重70噸,在耀眼的金色陽光輝映下,傲然挺立。
10月15日15時,有關技術人員完成了原子彈核心部件的裝配和幾道關鍵的工序。現場總指揮張愛萍帶領技術人員作最後一次檢查。離開鐵塔時,他有點戀戀不舍,便取下相機,想拍張照片留念,但又考慮到現場不準個人拍照,自己不能違例,他就沒有拍照,沒有留下自己在那偉大的歷史時刻的身影。當將軍後來回顧當時的情景時,仍然感到有點遺憾。
圍著鐵塔,在約60公里的范圍內,呈放射狀地擺列著近百項效應工程和實物:飛機、軍艦、大炮、坦克、裝甲車、橋梁、鐵路、戰時工事和民用樓房,還有馬、狗、猴於、老鼠、種子以及各種測試儀器設備等。真像一個大幹世界,應有盡有。
羅布泊戎裝待命,靜候震撼世界的庄嚴時刻。
10月16日凌晨6時30分,一切不必要留下來的人員撤離現場。現場指揮所設在離爆心23公里外的孔雀河畔的山坡——「721」高地,指揮這次具有歷史意義的核試驗。
下午,李覺、張蘊鈺和兩位工程師最後一次來到塔上,安裝了電引線,做了最後一次檢查。當他們在離爆炸零時前50分鍾回到地面時,周圍的人們關心地詢問他們為什麼比預定的時間晚下來4、5分鍾,李覺回答:「我一定要親自確認沒有任何的差錯。」
接著,他們撤離到現場指揮所,李覺把塔的也控裝置的鑰匙交給了控制室的領導。採取這一安全措施,是為了保證原子彈不能被爆炸塔附近的任何人引爆。這也是爆炸前最後時刻的一個檢查環節。
總指揮部的電話全天24小時與北京總理辦公室的電話接通,張愛萍最後一次報告說:「總理,安裝工作已經結束,一切順利,請指示。」
周恩來平靜地說:「預祝你們成功!」
張愛萍發出最後指令。
在主操縱員讀秒到達零時,「起爆」命令發出的一瞬間,只見羅布泊大漠深處出現一道紅色的強烈閃光;緊接著,騰空而起一個巨大的火球,猶如出現第二個太陽,天空和大地被照得一片通紅;爆炸形成的蘑菇雲不斷上升擴張;稍後,一陣驚天動地的巨響震耳欲聾,好像要把蒼穹撕裂似的。
這時,試驗現場歡聲雷動,全體參試人員激動萬分,熱淚盈眶,互致祝賀。
15時4分,張愛萍眼望高聳藍天的蘑菇雲,問王淦昌:「這是一次核爆炸嗎?」
王淦昌肯定地回答:「是的!」
然後,張愛萍給北京的二機部打電話:「請找劉傑同志。」
在二機部原子彈試驗辦公室里,劉傑正和幾名幹部焦急地等待著。電話鈴突然響了,接電話的同志太緊張了,以至把話筒掉到了桌子上。劉傑一把撿起來,聽到張愛萍激動的聲音:「請報告周總理和毛主席,我們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了!」
「再說一遍。」
「原子彈爆炸了,已經看到了蘑菇雲!」
「我馬上報告!」接著,劉傑抓起了專用電話:「我是劉傑,請周總理講話!」
「我是周恩來!」
「總理,張愛萍同志從試驗基地打來了電話,原子彈已經爆炸了,看到了蘑菇雲!」
「好,我馬上報告毛主席。」
幾分鍾後,周恩來給劉傑回電話:「毛主席指示我們,一定要搞清是不是核爆炸,要讓外國人相信!」
劉傑立刻把毛澤東的指示傳達給張愛萍。張愛萍回答說,這確實是一次核爆炸,這一點已經被充分證明了。
這時,劉傑不由自主地開始抖動,他又給周恩來打了電話:「我們的第一顆原子彈已經爆炸成功。這是一次成功的核試驗!請黨中央和毛主席放心。」
張愛萍向周恩來報告後,隨即趕赴爆區,檢查爆後的各種效應情況。兩個多小時後,張愛萍、劉西堯等簽發一份經多方專家認定的關於原子彈成功爆炸的報告,將它電告毛澤東、周恩來、林彪、賀龍、羅瑞卿:確實實現了核爆炸,威力估計在2萬噸TNT當量以上。
張愛萍這位儒將詩興大發,懷著喜悅的心情,欣然吟出《清平樂,我國首次原子彈爆炸成功》一詞:
東風起舞,壯士千軍鼓。
苦鬥百年今復主,矢志英雄伏虎。
霞光噴射雲空,騰起萬丈長龍。
春雷震驚寰宇,人間天上歡隆。
是啊,這一歡隆的歷史時刻終於來到了!
1964年10月16日傍晚5時,周恩來陪同毛澤東、劉少奇、朱德、鄧小平、董必武、彭真、李富春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在人民大會堂接見3000多名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的演職人員。他滿面春風地向大家宣布:「同志們,毛主席讓我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我們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了!」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在國內外引起了強烈反響。在國內,中國人民充滿了民族自豪感,對國防力量的增強歡欣鼓舞;在國外,友好國家和團體認為,中國有了原子彈,顯示了自力更生的威力,是亞洲歷史上的一個輝煌功績。
Ⅱ 中國的核武器是誰發明的
核武器不是中國人發明的核武器真正的創始人是奧本海默。而且核武器不是一個人能發明出來的,而是要整個國家的支持,核武器是上千家科研單位和工廠,數十萬人的協作以鄧稼團隊為主發明出來的。
鄧稼先(1924—1986),中科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學家,為中國核武器、 身患重病的鄧稼先在醫院與同行探討學術問題。為原子武器的研發做出了重要貢獻。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給他追授了「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研製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在他逝世後13年,被追授為「兩彈元勛」。鄧稼先始終在中國武器製造的第一線,領導了許多學者和技術人員,成功地設計了中國原子彈和氫彈,把中國民族國防自衛武器引導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在原子彈、氫彈研究中,鄧稼先領導開展了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完成了原子彈的理論方案,並參與指導核試驗的爆轟模擬試驗。原子彈試驗成功後,鄧稼先又組織力量,探索氫彈設計原理,選定技術途徑。
中國為了對抗美國和蘇聯,於1959年6月發動"596工程",自1964年中國首次試爆原子彈,並在兩年後開發出第一種可搭載核彈的導彈。接著早於法國在1967年於新疆羅布泊執行第六號實驗,試爆第一枚氫彈。數十年來,中國的核武技術水準與世界領先水平的差距要遠遠小於常規武器與世界的差距。中國具有與美、俄一樣的空、地、潛全方位投射打擊能力。啟動核武必須要取得中央軍委的授權,並對二炮部隊實施啟用指令。
Ⅲ 中國核彈發展史(要有多詳細就多詳細)
我認為,《簡氏戰略武器》的編輯之擅長製造有關中國出售導彈的謠言。他們這樣做有著特別的目的,我將在後面詳細闡述。根據簡氏太空飛行詞典,中國第一代偵察衛星(FSW-1)重量2,500公斤,用和發射(DF-5洲際導彈)同樣的推進器CZ-2C發射。這一信息被中國提供用CZ-2C助推器發射2000公斤國際衛星所證實。500公斤的差值是由於衛星外表有保護其穿過大氣層的覆蓋物。FSW-1偵察衛星是可回收的,因此它的身體強度要能重返大氣層,所以又需要另外一層防護。相比之下,法國的阿利亞納Ariane-4有更長更寬的覆蓋物,重達900公斤和520公斤用於飛行控制和制導的媒介設備艙(VEB)。可以合理的假設CZ-2C的媒介設備艙至少500公斤重。加上CZ-2C第二級火箭發動機4000公斤的乾重,至少7000公斤的衛星加上媒介艙,發動機被加速到7900米/秒將衛星送入太空的速度。對於8000英里范圍的洲際導彈,燃料燃盡速度大約7200米/秒。(下面是一段有關洲際導彈射程的論證,從略)中國知道,導彈發射井很容易被敵人的衛星定位,而且中國的早期預警系統是不完備的,報警中發射是非常危險的。中國認識到,加強、堅固發射井是必敗之道,於是中國核潛艇技術於美、蘇之後產生。中國為避免非常脆弱的發射井基地部署戰略彈道導彈,取而代之的將洲際導彈藏入地下隧道和深山峽谷中加固後的洞穴。那些導彈在洞穴中得到保護,移出來發射。這種部署的命令控制要容易得多。
1995年初,中國媒體報道了在北方著名山脈中經過十多年建設,完成了為中國戰略導彈的「長城工程」。仔細的看看地形圖讀一讀新聞報道,可以推斷出,地下網路隧道工程在著名的太行山脈位於河北和山西省之間。根據新聞報道,數萬名工程兵花費十多年在那裡挖掘隧道。
正常的一隊士兵(大約100人)每月大約能挖100米隧道(根據有關鐵路隧道的新聞報道)不用任何先進的隧道挖掘機械。於是上萬工程兵(=數百隊)經過十多年在太行山脈構築了數千公里的地下隧道網路,隱藏著一部份中國戰略導彈。我猜想之所以叫「長城工程」不會沒有長城有至少5000公里長的原因。像其他所知山脈擁有提供給中國戰略導彈的地下隧道網路,太行山脈有許多懸崖絕壁和山谷,在1000到2000米短距離內有很大海拔差。你可以很容易挖掘有1公里土地厚度的隧道網路。
在美、蘇兵工廠,一個典型的50萬噸級當量的核彈頭,能夠在地上挖」一個70米深300米寬的大坑,遠能夠足以摧毀導彈發射井或機場。如果特別強化了針對地下目標,它可以製造一個有200米直徑的球狀彈坑於地下。如果要摧毀有1公里厚度土層覆蓋的地下隧道至少需要3顆50萬噸TNT當量的核彈頭在同一點上連續滲透爆炸。即使俄羅斯的巨型2000萬噸級核彈SS-18,也至少需要2顆在同一點上。而且,用三顆核彈,每顆只能破壞少於300米的隧道。假定太行山脈下的地下隧道只有1000公里長,一個就需要用10000顆50萬噸級當量的核彈頭以保證隧道網路的徹底摧毀。你要知道精確的隧道網路地區劃是非常不可能的。而且這只是中國幾個導彈基地中的一個。
中國從六十年代中期開始在山中挖掘地下隧道。挖隧道不需要高技術,只要炸葯和混凝土,加上熱情的從不缺乏的年輕士兵。中國各地有許多巨大的山脈。所以在中國的中部和南方山脈也有著用於戰略導彈力量的地下隧道網路。即使你可以用數萬顆核武器把它們統統掃除,問題是,這么多的核彈頭在地面爆炸,如此多的塵埃被拋入高層大氣,在平流層中向全球擴散,陽光將被阻擋,我們將進入真正的「核冬天」,這顯然是個很不美妙的畫面,即使我們在美國的「朋友
Ⅳ 中國核武器是什麼時候造出來的
1964年10月16日15時(北京時間),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在新疆羅布泊爆炸成功,中國從此成為核俱樂部的第五個成員。
1959年6月,蘇聯政府單方面撕毀了中蘇雙方簽訂的關於國防新技術的協定,拒絕向中國提供原子彈樣品和生產原子彈的技術資料。面對險惡的國際環境和嚴峻的經濟形勢,中央決定,削減其他一些科研項目和常規武器的生產,集中一切力量把「兩彈」研製出來。為了牢記1959年6月,中國的原子彈研製項目被定名為「596」工程。經過兩年的理論建設,在鄧稼先的組織下。研製小組成功地用老式的計算器模擬了原子彈爆炸的全過程。通過模擬,他們不僅弄清了原子彈爆炸的過程,掌握了規律,而且還糾正了蘇聯專家的一個比較大的錯誤結論。隨後,鄧稼先又採取了一項重大措施:組建高級理論班子,專門研究解決原子彈設計中的重大技術問題。從1964年到1988年,中國共進行了30多次核試驗,次數與超級大國相比微不足道,但是取得了很大的成績。通過試驗,完成了核武器的系列化和現代化,使中國軍隊成為核裝備種類齊全配套的軍隊,中國也被世界公認為五個獨立掌握核技術的國家之一。
Ⅳ 核彈發展史
中國核武器大事記表
--------------------------------------------------------------------------------
核武發展螫伏期:1946-1953年
1946年, 中國安全部門負責人康生倡導招募海外華裔科學家,特別是火箭和核能方面的專家。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惱羞成怒的美國多次威脅要對華動用核武。
1951年, 中蘇開始聯合在新疆進行鈾礦勘探。
1953年,中國原子能委員會在中國科學院正式成立。
1月,由核科學家錢三強率領的中國科學家代表團訪問莫斯科。
7月,朝鮮戰爭結束。
核武急速發展期:1955-1965年
1955年1月4日,莫斯科宣布將按照協定提供給中國核裂變材料
1月15日毛澤東主持中共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會議決定發展戰略武器。
9月,加州理工學院培養的火箭專家錢學森和150名旅居歐美的華裔科學家返華服務。
1956年,中國從蘇聯得到2枚仿德制R-1型火箭。
3月14日,錢學森向中央軍委提交了【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的建議書】並在與會上討論通過。
5月26日,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的講話中提出了要發展原子彈的目標;航空航天部的前身
--彈道導彈研究院及原子能研究設計院成立,錢學森任導彈研究院院長。
1956年十月十七日,中央批准聶榮臻的「自力更生為主,力爭外援和利用資本主義國家已有的科學成果」導彈研究戰略。
1957年,蘇聯贈送給中方2枚更先進的R-2型導彈。其中一枚留作研究,一枚進行仿製。
10月15日,聶帥在「中蘇核技術合作協定」上簽字。
1958年初,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為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提出」發展核武器的指導方針」。
同年,中國開始對R-2進行仿製,即東風-1。
三月三日,中央書記處批准在中國西北地區建立導彈試驗靶場,在遼西建立海上導彈試驗靶場。
1959年6月20日,蘇聯單方面撕毀同北京簽訂的核技術合作協定,開始取消對中國的技術援助,到1960年完全停止了援助。
1960年11月5日, 由中國仿製蘇聯的東風-1短程彈道導彈首次進行了成功的試射。
1964年6月29日,中程彈道導彈東風-2試射成功。
10月16日15時(北京時間),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在新疆羅布泊爆炸成功,中國從此成為核俱樂部的第五個成員。
同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發表聲明,10月17日國務院總理周恩來致電世界各國政府首腦,闡明中國對於核武器問題的立場:中國政府一貫主張全面禁止和徹底銷毀核武器,中國進行核試驗、發展核武器,是被迫而為的。中國掌握核武器,完全是為了防禦,為了保衛中國人民免受核威脅。中國政府鄭重宣布,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中國都不會首先使用核武器。
1965年,東風-2制導系統完成升級工作,改進後的導引系統采以電解積分儀為核心的全慣性制導。
同年,中國展開東風-3的設計工作。
文革滯後期:1965-1976年
1965年3月,中央軍委做出研製洲際彈道導彈的決定,當時經論證確定為液體洲際導彈。
5月,東風-4的設計工作正式開始,東風-5的項目可能同時上馬。
5月14日,一架裝有原子彈的轟炸機從西北某機場起飛,飛臨試驗場上空,飛行員按照預定成功地實現了空爆。這是中國進行的第二次原子彈爆炸試驗。
11月,東風-2A增程型彈道導彈發射試驗成功。
1966年,中國首次部署東風-2中程彈道導彈。
10月,首枚直徑為1,400毫米的固體火箭發動機試車成功。
10月27日,長達10年的文化大革命開始。中國唯一一次攜核彈頭實彈發射試驗在甘肅雙子成基地取得成功,一枚2萬當量裝葯的東風-2導彈在900公里外新疆羅布泊核試驗場上空預定高度爆炸。
12月26日,東風-3進行了首次試射。
1967年3月,以周恩來總理為首的中央專委命令七機部立即展開具有二級固體火箭的巨浪-1的研製工作。
1967年3月2日,周總理批准在東北地區建設中遠程地地導彈試驗場。
6月1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
7月1日,中國戰略導彈部隊在北京正式成立,周恩來親自命名為「第二炮兵」。
1970年1月30日,東風-4中遠程彈道導彈發射試驗成功。
5月,正式部署東風-2A。
4月14日,由東風-4衍生的「長征-1」型運載火箭將中國第一枚人造衛星「東方紅-1」號射入近地軌道。
12月26日, 中國自行研製的核動力潛艇下水。
1971年5月,東風-3開始服役。
11月15日,東風-4彈道導彈全程飛行試驗成功。
1974年,中國建立了戰略導彈作戰指揮體系。
1975年5月,中央決定抓緊東風-5洲際導彈的研製,同時積極進行潛射彈道導彈的研製。
8月4日,東風-3戰略核導彈定型生產。
11月26日,長征-2運載火箭首次發射返回式遙感衛星(偵察衛星),該衛星在3天後按預定指令返回地面。
核武研製恢復期:1976-1986年
1976年1月23日, 2,000噸級核彈頭試驗,從此實現了核彈頭小型化。
10月,文革結束。
11月27日,發射一枚限程洲際導彈,載有一枚400萬當量的核彈頭。
12月7日,用試驗型的全程洲際導彈發射第七顆衛星。
1977年12月,國務院和中央軍委下達「關於加速我軍武器裝備現代化的決定」。決定指出將以發展常規武器裝備為主,有重點的發展導彈核武器。
1978年,鄧小平提出「以戰略導彈打游擊」的思想,直接導致了東風-21的產生。
10月14日,中國首次進行地下核試爆。
1980年,中國首次部署東風-4型中遠程彈道導彈。
5月18日,東風-5洲際導彈自甘肅酒泉基地向南太平洋作全程試射,成功。
1981年初,夏級核動力彈道導彈潛艇下水。
同年,中國開始「試驗性」部署2個東風-5陸基發射井。
9月21日,「風暴-1」型運載火箭一箭三星成功,向世人顯示多彈頭分導式重返大氣層載具的能力。
1982年10月12日, 中國用一艘蘇制Golf級常規動力潛艇,水下發射巨浪-1潛射彈道導彈成功。
1983年, 巨浪-1潛射彈道導彈開始服役。1980年末,巨浪-1完成增程任務,射程從2,000公里增加到
3,000公里。
1984年,二炮正式承擔起戰略值班的神聖職責。
4月8日,長征-3發射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成功。
10月1日,在35周年國慶閱兵式上,二炮首次向世人公開亮相。
1985年5月20日,東風-21試射成功。
9月28日,第一次潛射巡航導彈試驗。
10月15日,人民解放軍首次從夏級發射巨浪-1,因未成功,故未廣泛報道。據西方情報機構的披露,9、10月前後中國共進行了四次巨浪-1試射,均告失敗,其中一艘夏級核潛艇在發射中被全毀。
12月,據信,東風-3的增程工作告一段落(1981-1985),導彈射程從2,700公里增加到3,500公里以上。
體制改革躍進期:1986-至今
1986年,用東風-4彈道導彈進行多彈頭分導式重返大氣層的第一次試驗。
同年,東風-31/41/JL-2的研製工作正式展開。
3月21日,中國對外宣布不再進行大氣層核試驗。
10月11日,第八次回收偵察衛星。
12月16日,東風-5洲際導彈設計定型。
1987年,中國向沙烏地阿拉伯秘密輸出了36枚東風-3戰略導彈,此舉震驚全球,尤其使那些曾對中國戰略導彈生產能力質疑的西方核武專家跌破了眼鏡。
6月5日,第33次地下核爆,當量為20萬噸級。
1988年4月,中國訪問學者從美國勞倫斯實驗室回國,使得幾項中子彈技術獲得了突破。
9月7日,長征-4A運載火箭向太陽同步軌道發射「風雲-1」號氣象衛星。
9月2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次從夏級潛艇上發射了巨浪-1型彈道導彈,此枚導彈落在了半徑為65公里
的目標區內,其中心為北緯123。53度,東經28。13度。巨浪-1導彈設計定型。
9月28日,中國進行了第34次地下核爆,當量僅為1~20千噸,美國率先報道中國剛剛試爆了一枚中子彈。
90年中情局參院聽政會上承認中國掌握了從勞倫斯實驗室(Lawrence Livermore Lab)帶走的技術機密。
同年,M-9戰術彈道導彈定型生產並對外出口。
1989年8月,東風-21固體燃料彈道導彈以機動方式發射成功。
1990年5月26日,第35次核爆(地下),當量為40千噸。
8月16日,第36次核爆(地下),當量為50-200千噸。
1992年,M-11戰術彈道導彈定型生產並出口。
3月9日,中國簽署反核子擴散條約,成為該條約第174個會員國。
5月21日,第37次核爆(地下),此次核爆威力巨大,當量測得為1,000-2, 000千噸。
9月25日,第38次核爆(地下),當量為1-20千噸。
1993年10月5日,第39次核爆(地下),當量為80-90千噸。
1994年6月10日,第40次核爆(地下),當量為10-40千噸。
10月7日,第41次核爆(地下),當量為40-150千噸。
1995年,中國可裝載戰術核武器的殲轟-7進入預量產,並開始裝備部隊。
7月21-23日,江西樂平的二炮基地向台灣外島澎嶼附近發射了4枚東風-15。
5月15日,第42次核爆(地下),當量為40-150千噸。
5月29日,美、日國防部同時傳出消息,中國的新型東風-31洲際導彈從山西太原向新疆庫爾勒地區成功地進行了首次高彈道的試射。
8月17日,第43次核爆(地下),當量為20-80千噸。
1996年,東風-31洲際導彈研製成功。
3月8日及13日,江西樂平、福建永興島與東山島,向台灣海域各發射2枚改良型東風-15。
6月8日,第44次核爆(地下),當量為20-80千噸黃色炸葯。
7月29日,中國搶在禁止核試前進行了第45次核爆,當量為1-5千噸。同日,中國宣布從即日起中國開始暫停核試驗。
9月24日,中國外長錢其琛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和美、俄、法、英等60多個國家聯合簽署了「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
1999年8月2日,中國對外宣布試射「新型遠程導彈」成功。
Ⅵ 中國核武器研究史
在紀念中國核試驗成功50年之際,人人總會想起「如果沒有兩彈一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在新疆羅布泊爆炸成功。50年來,盡管西方一些輿論常常對中國的核政策和核武器指指點點,但中國始終強調「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堅定承諾永遠不對無核國家和無核區使用核武器。有中國戰略學家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中國研製核武器的目的是為了最終消滅核武器。」而在英國民間研究機構「核消除運動」主席看來,過去半個世紀,中國沒有因為擁有核武器而去威脅世界、獲取地區利益,中國所表現的姿態,就是一個負責任的有核國家。
「中國擁有了原子彈,卻沒有引發世界核戰爭」
「老實告訴你,約翰遜先生(時任美國總統),中國在沒有核武器的時候,根本就沒有懾服於你們的核威脅。中國現在有了核武器,固然可以增強我國的國防力量,但是我們從來沒有把我們的安全感建築在核武器上。」這是1964年10月22日發表在《人民日報》上的題為「打破核壟斷,消滅核武器」重要文章中的一段話,體現了我國擁有核武器後的國家立場,也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烙印。
回想那段重要歷史,國家安全政策委員會高級研究員楊承軍告訴《環球時報》記者:「1964年10月16日下午,我國試驗成功原子彈,當日《人民日報》發表重要社論,鮮明提出中國的核政策是『不首先使用』,堅定承諾永遠不對無核國家和無核區使用核武器,強調中國研製核武器的目的是為了最終消滅核武器。這篇社論所提出的重要思想,我國至今仍在沿用,已成為我們堅定的基本國策」。他披露,社論中的很多用語都是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親自撰寫修改的,今天看起來仍然是用詞精準、立場鮮明、大氣磅礴。
「中國依靠自身力量進行原子彈試驗獲得成功,迫使美國陷於不能無視中國的狀態。」「中國核試驗是對以美蘇為中心的、固定化的國際關系的決定性破壞,把世界大快步推向多極化。」這些是半個世紀前國際媒體報道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時的主調。即使當時日本國內對中國的核試驗有不少「抗議」聲,甚至剛舉行一周的東京奧運會增添了一層「緊迫感」,但共同社1964年10月18日的電文同樣認為:「中國的核試驗,不亞於1949年打破美國核壟斷局面的蘇聯核試驗,它對世界政局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日本外務省官員承認,進入排外的核「俱樂部」使中國獲得「亞洲第一大國」的稱號,很難再把「共產黨中國」排除出國際大家庭。《讀賣新聞》在題為「激動的世界和日本」的社論說:「赫魯曉夫下台、中國的核試驗、英國工黨的勝利,這些相繼發生的不尋常的變化,是戰後國際政治劃時代的重要事件。」《瑞典日報》說:「中國在赫魯曉夫下台後立刻爆炸原子彈是一個諷刺。」合眾國際社稱:「心理上的影響是巨大的。一個非白人的國家第一次打開軍事技術中最深奧的秘密。中國人已插足於一個過去只有西方民族才能進入的領域。」
美國《國民前衛》周刊1964年10月31日在談到中國核武器的影響時表示:「中國此舉不僅是警告華盛頓,也是警告東京,「東京正在美國的壓力下成為美國空軍和潛艇的正式核基地,在蘇聯和中國現在都有核武器的情況下,日本只有至少嚴守核中立政策才能有把握逃避核戰火。」「俄羅斯之聲」2012年2月進行過「美國上世紀60年代曾想把中國核武器項目扼殺在搖籃里,但怕引發世界大戰最終放棄」的報道。文章最後說,「果不其然,中國雖然擁有了原子彈,卻沒有引發世界核戰爭」。
50年後,外電對中國擁有核武器有了更清醒的認識。德國全球新聞網10月15日在評論「中國首次核彈試爆成功50年」這一重大歷史事件時說,核武器只是遠東崛起大國的一個發展成就,現在中國已成為各個領域的「領導者」,成為製造手機、智能電視、高鐵、汽車的大國。俄羅斯《莫斯科共青團員報》10月14日發表題為「中國的核戰略:必需的最低限度」的文章稱,自1964年中國進行首次核武器試驗,50年時間過去了,中國研發了一定數量的新型核武器和多次進行試驗。1992年中國加入《不擴散核武器條約》,1996年簽署《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
「中國發展核武器庫的唯一目的是避免核訛詐」
中國「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核政策被外界議論得最多。美國憂思科學家聯盟中國項目主任顧克岡(Gregory Kulacki)近日撰文說:「10月16日,中國將紀念其首次成功核試驗50周年。1964年的同一天,中國政府發表聲明稱——中國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會首先使用核武器。
過去50年來,中國政府多次重申該聲明,最近一次是今年4月。」他認為,該聲明似乎是一種道德宣言或象徵性舉動,但也反映出中國的現實考量,即對中國而言,任何使用核武器的場景都會對中國造成不利結果。因此,避免遭受核訛詐是中國發展核武器庫的唯一目的。印度Zeenew網站今年4月刊文表示:「中國是世界上首個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國家,但巴基斯坦並未如此承諾。」實際上,印度也沒有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
《莫斯科共青團員報》提到,中國公布的國防白皮書中明確指出,在可預見的未來將繼續遵循不首先使用核武器這一原則,對外表明愛好和平的立場。中國核武器的數量將保持在最低限度,但中國的核武器數量對外界來說一直是個秘密。中國表示,其核武器數量沒有超過英國,這樣可以預計,中國核武器數量為200多枚。中國明白,發生核大戰的可能性很小,因此,只保持最低限度的核武器對某些國家實施核遏制。
預計在2021年前,中國核戰略力量在數量上不會發生大變化,中國仍將保護數量不多的核盾牌,但能夠對某些國家實施有效的核反擊。俄《獨立軍事評論》今年5月評論說,盡管中國的核力量遠遠落後於俄美兩國,但它在所有核國家中是唯一公開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國家,中國的原則是擁有保護國家安全的最低限度的核威懾力。
還有國際學者認為,「中國的核武器庫相比美俄來說,太小太單一,警戒狀態過低」,但事實證明,中國的核政策非常有效和巧妙。日本「海國防衛日誌」網站去年3月5日稱,近20年來,中國戰略級彈道導彈的製造尚未達到量產,而且一直控制核武數量的增加,「中國的核武器之所以未對美國的大城市構成核報復攻擊能力,是因為中國一直將核武能力控制在最低程度」。
即使如此,中國核武力量發展仍令美國一些人疑神疑鬼。美國「自由燈塔網站」10月13日報道稱,美中經濟與安全評估委員會今年的年度報告草案表示,中國的核打擊力量依然不為人知,是有意保持「戰略模糊性」。美國帕特森外交和國際商業學院副教授羅伯特·法利今年經常在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上刊文談論「美國是否該擔心中國的核武器」「美國要當心中國五大軍事『撒手鐧』」的話題。法利認為,中國正在改進和重組核武庫,比如研製的「東風-41」洲際導彈表明,中國不再強調「最低威懾」,而是向保證二次打擊的轉變。西方一些文章還談論,相比擁有比較豐富的陸基導彈發射經驗,中國過去還缺乏指揮和控制核潛艇的經驗,但中國正不斷增強「三位一體」核打擊能力。還有俄媒渲染中國第一枚能機動發射的彈道導彈「東風-31B」射程上萬公里,能抵達美國或俄羅斯的歐洲部分,而且很難讓人捕捉到它的發射信息。
「中國核武器試驗成功後,西方曾蔓延『黃禍論』,但歷史證實,中國是一個負責任的有核國家,並沒有威脅世界和其他國家。」德國柏林中國問題專家夫羅里揚·盧佩16日這樣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他認為,作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簽約國,中國在核裁軍等方面做出表率,維護了世界和平。
回顧這50年,楊承軍說,中國作為負責任的有核國家,我們永遠不會與核大國在核武器上比數量、比規模,只是體現「你有我也有」,以「四兩撥千斤」;我們使用多種技術和管理手段,做到了核安全;我國庄嚴承諾並做到了核不擴散,而在這個問題上,西方核大國卻對不同國家採取了不同的立場和標准,並沒有做到一視同仁。
俄羅斯戰略研究所專家沃爾洪斯基也對美國的做法很不滿,他去年曾提到,「美國在針對已實際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問題上,採用的是令人沮喪的雙重標准」,「世界上唯一在現實戰爭中使用過核武器的國家就是美國,在廣島和長崎使用核武器針對的是當地的平民」。
「中國沒用手中的核武器要挾獲取地區利益」
目前,各家智庫對全球核武器數量的統計有不少出入,估算約有兩萬枚。如果按照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2013年年鑒的數據看,全球核彈頭總數在減少:其中美國從8000枚減至7700枚,處於實戰部署的核彈頭1722枚;俄羅斯從1萬枚減至8500枚,實戰部署約1500枚;法國300枚,英國225枚;「核門檻國家」中,以色列80枚,巴基斯坦120枚,印度90至110枚。
世界保持著「兩超多強」的核戰略格局,而一些有核國家「先發制人」的核打擊原則仍對中國和其他國家構成較大威脅。俄新社10月13日援引俄戰略技術分析中心專家卡申的話說,「中國早晚將成為第三大核武國家,打破俄美壟斷核威懾力的兩極格局,如果中國擁有的核武數量太少,則會面臨逐漸增長的核打擊威脅」。
展望未來的世界核形勢,楊承軍表示,當前國際核形勢不容樂觀,核大國在裁減核武器數量的同時,仍在投入巨資繼續提高核武器質量及實戰化水平;少數國家仍企圖通過研製和發展核武器來提升本國的國際地位,繼續生產和貯存核材料;國際恐怖組織也在千方百計地獲取核材料。他認為,要真正實現「零核世界」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可以肯定的是,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國際地位的提升及核技術的發展,我國在遏制核武器的發展、使用、擴散、直至最終消滅的歷史進程中,必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英國民間研究機構「核消除運動」主席凱特·哈德森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在過去的半個世紀里,中國並沒有因為擁有核武器而在外交和國防政策上去威脅世界,同時中國也沒有和其他核國家結成所謂的軍事同盟,用手中的核武器去要挾獲取地區利益。相反,中國作為一個核大國卻常常面對一些無核國家的挑釁,從道理上這似乎令人無法理解。哈德森強調,中國所表現的姿態,恰好是一個核國家所應當具備的。他希望,中國在核裁軍問題上,繼續發揮更多的國際影響力,尤其是在朝核問題、伊核問題上施加更多壓力,讓相關國家徹底放棄靠擁有核武器而成為地區強勢國家的幻想。
核武器是指包括氫彈、原子彈、中子彈、三相彈、反物質彈等在內的與核反應有關的巨大殺傷性武器。
核武器爆炸時釋放的能量,比只裝化學炸葯的常規武器要大得多。例如,1千克鈾全部裂變釋放的能量約8×10^13焦耳,比1千克TNT炸葯爆炸釋放的能量4.19×10^6焦耳約大2000萬倍。因此,核武器爆炸釋放的總能量,即其威力的大小,常用釋放相同能量的TNT炸葯量來表示,稱為TNT當量。美、俄等國裝備的各種核武器的TNT當量,小的僅1000噸,甚至更低,已有微型核武器,爆炸當量在幾十噸;大的達1000萬噸,前蘇聯曾試爆過5000萬噸當量的氫彈。
Ⅶ 核武器的發展歷史是怎樣的
核武器的出現,是20世紀40年代前後科學技術重大發展的結果?1939年初,德國化學家O·哈恩和物理化學家F·斯特拉斯曼發表了鈾原子核裂變現象的論文?
幾個星期內,許多國家的科學家驗證了這一發現,並進一步提出有可能創造這種裂變反應自持進行的條件,從而開辟了利用這一新能源為人類創造財富的廣闊前景?
但是,同歷史上許多科學技術新發現一樣,核能的開發也被首先用於軍事目的,即製造威力巨大的原子彈,其進程受到當時社會與政治條件的影響和制約?
從1939年起,由於法西斯德國擴大侵略戰爭,歐洲許多國家開展科研工作日益困難?同年9月初,丹麥物理學家N·H·D·玻爾和他的合作者J·A·惠勒從理論上闡述了核裂變反應過程,並指出能引起這一反應的最好元素是同位素鈾235?正當這一有指導意義的研究成果發表時,英?法兩國向德國宣戰?
1940年夏,德軍佔領法國?法國物理學家J·-F·約里奧-居里領導的一部分科學家被迫移居國外?英國曾制訂計劃進行這一領域的研究,但由於戰爭影響,人力物力短缺,後來也只能採取與美國合作的辦法,派出以物理學家J·查德威克為首的科學家小組,赴美國參加由理論物理學家J·R·奧本海默領導的原子彈研製工作?
在美國,從歐洲遷來的匈牙利物理學家齊拉德?萊奧首先考慮到,一旦法西斯德國掌握原子彈技術可能帶來嚴重後果?經他和另幾位從歐洲移居美國的科學家奔走推動,於1939年8月由物理學家A·愛因斯坦寫信給美國第32屆總統F·D·羅斯福,建議研製原子彈,才引起美國政府的注意?
但開始只撥給經費6000美元,直到1941年12月日本襲擊珍珠港後,才擴大規模,到1942年8月發展成代號為「曼哈頓工程區」的龐大計劃,直接動用的人力約60萬人,投資20多億美元?
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時製成3顆原子彈,使美國成為第一個擁有原子彈的國家?製造原子彈,既要解決武器研製中的一系列科學技術問題,還要能生產出必需的核裝料鈾235?鈈239?天然鈾中同位素鈾235的豐度僅0.72%,按原子彈設計要求必須提高到90%以上?
當時美國經過多種途徑探索研究與比較後,採取了電磁分離?氣體擴散和熱擴散三種方法生產這種高濃鈾?供一顆「槍法」原子彈用的幾十千克高濃鈾,是靠電磁分離法生產的?
鈈239要在反應堆內用中子輻照鈾238的方法製取?供兩顆「內爆法」原子彈用的幾十千克鈈239,是用3座石墨慢化?水冷卻型天然鈾反應堆及與之配套的化學分離工廠生產的?
由於美國的工業技術設施與建設未受到戰爭的直接威脅,又掌握了必需的資源,集中了一批國內外的科技人才,使它能夠較快地實現原子彈研製計劃?
德國的科學技術,當時本處於領先地位?1942年以前,德國在核技術領域的水平與美?英大致相當,但後來落伍了?美國的第一座試驗性石墨反應堆,在物理學家E·費密領導下,1942年12月建成並達到臨界;而德國採用的是重水反應堆,生產鈈239,到1945年初才建成一座不大的次臨界裝置?
為生產高濃鈾,德國曾著重於高速離心機的研製,由於空襲和電力?物資缺乏等原因,進展很緩慢?其次,A·希特勒迫害科學家,以及有的科學家持不合作態度,是這方面工作進展不快的另一原因?
更主要的是,德國法西斯頭目過分自信,認為戰爭可以很快結束,不需要花氣力去研製尚無必成把握的原子彈,先是不予支持,後來再抓已困難重重,研製工作終於失敗?
1945年5月德國投降後,美國有不少知道「曼哈頓工程」內幕的人士,包括以物理學家J·弗蘭克為首的一大批從事這一工作的科學家,反對用原子彈轟炸日本城市?當時,日本侵略軍受到中國人民長期抗戰的有力打擊,實力大大削弱?
美?英在太平洋地區的進攻,又幾乎全部摧毀日本海軍,海上封鎖使日本國內的物資供應極為匱泛?二戰通過硫磺島一戰,美國估計要徹底打垮日本,在日本本土登陸,至少還要付出100萬美軍的犧牲?
這樣沉重的包袱美國背不起?也不想背,用原子彈是最好的方式?
美國於8月6日?9日先後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下了僅有的兩顆原子彈,代號分別為「小男孩」和「胖子」?
蘇聯在1941年6月遭受德軍入侵前,也進行過研製原子彈的工作?鈾原子核的自發裂變,是在這一時期內由蘇聯物理學家T·H·弗廖羅夫和K·A·佩特扎克發現的?
衛國戰爭爆發後,研製工作被迫中斷,直到1943年初才在物理學家N·B庫爾恰托夫的組織領導下逐漸恢復,並在戰後加速進行?1949年8月,蘇聯進行了原子彈試驗?
1950年1月,美國總統H·S·杜魯門下令加速研製氫彈?1952年11月,美國進行了以液態氘為熱核燃料的氫彈原理試驗,但該實驗裝置非常笨重,不能用作武器?
1953年8月,蘇聯進行了以固態氘化鋰6為熱核燃料的氫彈試驗,使氫彈的實用成為可能?美國於1954年2月進行了類似的氫彈試驗?英國?法國先後在50和60年代也各自進行了原子彈與氫彈試驗?
中國首次試驗的原子彈取「596」為代號,就是以此激勵全國軍民大力協同做好這項工作?1964年10月16日,首次原子彈試驗成功?經過兩年多,1966年12月28日,小當量的氫彈原理試驗成功;半年之後,於1967年6月17日成功地進行了百萬噸級的氫彈空投試驗?
1945年8月6日和9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前夕,美國空軍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接連投擲了兩枚原子彈?這場人類有史以來的巨大災難,造成了10萬余日本平民死亡和8萬多人受傷?
原子彈的空前殺傷和破壞威力,震驚了世界,也使人們對以利用原子核的裂變或聚變的巨大爆炸力而製造的新式武器有了新的認識?
目前,人們通常所說的核武器是指利用原子核的裂變或聚變所產生的巨大能量和破壞力製造的具有巨大殺傷力的武器,即指利用能自行維持原子核裂變或聚變鏈式反應瞬間釋放的能量產生爆炸作用,並具有大規模殺傷破壞效應的武器?
裂變核武器的基本原理是使一定量的鈾—235或鈈—239從亞臨界態向超臨界態轉變,也就是使核裝置產生中子的速度大於中子從核裝置逸出的速度?有兩種方法可以實現這種轉變:一種方法是把核裝置分成兩部分,而每一部分都小到不足以具有中子正增殖率,然後用炮式設備把兩部分擊成一塊;另一種方法是用烈性化學炸葯包住處於亞臨界態的球形核裝置,通過引爆將核裝置壓成超臨界態?
聚變核武器是使氫的同位素氘或氚化鋰這類熱核燃料中產生起爆條件,用裂變核彈的方法使核武器中的熱核燃料具有10000000—20000000℃高溫,從而引起核聚變?
原子彈和氫彈通常以千噸或兆噸梯恩梯(T·T)當量作為單位來表示?如1945年美國投在廣島的裂變核彈,不到50公斤的鈾釋放出來的能量相當於2萬噸化學炸葯?
各種聚變核彈即熱核彈(氫彈),其威力最高可達60兆噸?在核武器爆炸時,1公斤鈾—235全部裂變釋放的能量相當於2萬噸T·T釋放的能量,而一公斤氘和氚的混合物完全聚變時放出的能量大約是1公斤鈾—235完全裂變所放出能量的3~4倍?
Ⅷ 中國核武器的歷史
和愛因斯坦有大大的關系,他也是反納粹所以給美國搞除了核武器,用來威懾法西斯主義
1,擁有核武器的國家8個(括弧內為第一次核爆時間):
美(45.7)、俄(49.8)、英(52.10)、法(60.2)、中(64.10)、以色列(60年代末)、巴基斯坦(72)、印度(74);
2,有3個是前蘇聯分出來的白俄羅斯、烏克蘭、哈薩克,蘇聯分裂前這3個地方就已經庫存了一些核彈頭和核技術人員,有重新製造核彈頭的條件。但這3國都已經向國際原子能機構公開承諾退還俄羅斯核武器,宣布為無核國家(他們認為這樣更安全)。
3,絕對有能力生產核彈頭的國家有2個:
日本:一方面堅持無核三原則(不擁有、不製造、不運進),另一方面秘密進行准備。世人普遍認為,日本是准有核國家,一年內就可生產出核武器,並一躍成為世界第三核大國。
德國:德國是最早擁有核技術的國家,戰敗後被美國人搶先研製出核彈。現在有25座核電站,德國要想擁有核武器是易如反掌的事。
4,有核計劃,有核技術,有生產核武器潛力的「核門檻」國家(地區)有44個之多:
巴西、南非、利比亞、阿爾及利亞、阿根廷、加拿大、伊朗、朝鮮、韓國、中國台灣、利比亞等等。
5,美國在西歐7個國家部署境內部署了不少核武器,如在法國、英國、德國、土耳其、義大利、荷蘭、比利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