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世界歷史極簡本讀後感

世界歷史極簡本讀後感

發布時間:2021-03-13 19:13:59

① 極間歐洲史400字讀後感

  1. 約翰•赫斯特的《極簡歐洲史》是一本極好的書,雖然它在亞馬遜的售價(¥13 .4)比一個肯德基的漢堡還便宜。

    這本書確實極簡,從希臘到近代差不多3000年的歷史,卻只花了230來頁,而且還是小開本。它不像多數通史性歷史書那樣靠事件來推動,它靠邏輯來推動整本書的結構,赫斯特在一開篇就說,歐洲的歷史是希臘和羅馬文明、基督教、對羅馬帝國進行侵略的日耳曼戰士文化三大元素的混合與變異,然後便順著這三大元素發生、發展、斗爭、融合的脈絡把歐洲歷史上的關鍵事件進行了梳理,呈現了一個異常清晰的歷史的骨架。它像書中提到的「希臘靈感」一樣,「答案簡單,符合邏輯」,盡管歷史無法用數學來表達,但這本書的敘述卻也和F=ma、E=mc^2一樣簡潔、優雅。

    這本書有非常多精彩的觀點和極其准確的歷史視角,但我從這本書中感受最深的,不是歷史知識,而是學習的方法。

    第一,這本書靠邏輯推動,但和國內中學教材那種「邏輯推動」是完全不同的,它不是設定了一個邏輯框架,讓所有的事件來適應這個邏輯框架,它的思維方式和敘述方式是正向的,它還原歷史場景,然後從事件的推進中找出內在的聯系,它的邏輯是歸納、推理、總結出來的,作為一種研究成果,它的邏輯是結論,而不是預設的。找到真實場景、假設、推論,然後結論,這其實正是最經典的學習方法。

    第二,這本書在第一部分講三大元素的混合這條「整」的主線,第二部分從戰爭、現代民主產生發展、語言、皇權與教權、百姓生活等多個「分」的支線切入,由整而分最後合於「結語」,講清了歐洲文明成為「第一」的根本原因。由整而分再和,通過立體而又有層次的視角對同一對象進行分析研究,這也是學習最基本的方法。

    最後想說的是,《極簡歐洲史》其實是一本在澳大利亞和歐洲不少國家廣為使用的教科書,一本把知識和方法結合的如此之好的教材,除了羨慕,還真有罵娘的沖動。

2.有人說書要越讀越薄,那這本澳大利亞史學家約翰??赫斯特的《極簡歐洲史》就是本「薄書」。 全書分別以政治、經濟、軍事、宗教,社會生活、文化的角度,把歐洲從古希臘到法國大革命的歷史講了六遍。這猶如在一個三維空間看歷史,很有立體感。這種立體感,如果僅抱有唯物史觀,是感覺不到的。
我們說歷史是以一個個故事的形式呈現給後人,但歷史的密碼就在於這些看似不相關的故事背後的聯系。歷史是連續的,也是活的,我們活在當下也是活在歷史中。歷史流經我們眼前。只有看到歷史的延續性,我們才能明白當下;只有看到歷史的延續性,才能敏銳地判斷未來。深切的現實關懷感,在我看來是本書的最大看點。
作者一開始就開門見山的亮出了自己的觀點,認為歐洲文明發端之初,其組成元素有三:(1)古希臘和羅馬文化;(2)基督教;(3)對羅馬帝國進行侵略的日耳曼蠻族的戰士文化。這其中羅馬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從某種意義上說,歐洲史就是古羅馬的延續。「直到19世紀,某個稱作羅馬帝國的東西依然存活在這個世界上」。
更明晰的線索還是希臘的理性和希伯來的上帝,作者用這兩條線索把歐洲歷史串了起來。前者是歐洲科學進步的遠因,而希伯來的上帝則一直影響著歐洲的政治和法律,塑造了歐洲的社會形態。 歐洲歷史一直是權力多中心的局面,正因如此,後來才能生長出權力相互制約的代議民主制。國王和教士之間的政教關系,是歐洲文明的重要因素。
本書雖然內容簡潔,但結構和思想並不簡單;雖然內容簡潔,但是言簡意賅。作者省去了眾多事件和人物,保留的都是形塑了當今世界輪廓的重要歷史事件,如義大利的文藝復興,德意志的宗教改革,英國的議會改革,法國的民主革命等。
作為中國人讀歐洲史,難免會來個中西對比,回想起「李約瑟之問」,也許在本書中,我們能找到點什麼。

② 人類極簡史的觀後感,大約100字了

六月份的一個周末,我去解放路新華書店,一本書突然映入我的眼簾,它的封面質朴到只有「極簡主義」和一隻鍾表,我的心咯噔一下,就像見了心有靈犀的摯友,當下就決定把它帶回家「詳聊」。
現實中,經常有人問:為什麼有人不用加班也能高效完成工作,有人卻不得不熬至深夜?為什麼有人總覺得事情永遠都做不完,有人卻彷彿無事一身輕?面對高節奏和過於復雜的現代生活,為什麼有些人忙得焦頭爛額依然無法適應,有些人的幸福感卻不斷增強,甚至樂在其中?精彩內容,盡在網路攻略:http://gl..com
其實,工作和生活的大量內容,都是由我們自己一點一點納進來的,我們習慣於做加法,因為害怕失去,很少去做減法。然而通過不斷「聚焦」生活和工作的重點,把沒必要的東西通過做減法一點一點剝離,就會發現如釋重負、豁然開朗。
這本書告訴我們,如果換一種角度看世界,運用極簡思維理念弄明白自己究竟要做什麼,然後站在局外進行思考,據此理清事情的優先順序,並對結果和預期有所界定,我們就能以最簡單、最有效的方式達成目標。

③ 《極簡生活》這本書怎麼樣和讀後感

《極簡生活》是一位居住在台灣的四十歲日本女性所著的生活書籍。記錄了她在居家、購物、理財方面的各種「極簡」生活方式。在「斷舍離」思想流行的今天,書中提到的一些類似的觀點看上去並不新鮮,但仍然有一些想法,issy認為可以借鑒。

④ 求歐洲極簡史讀後感

有人說書要越讀越薄,那這本澳大利亞史學家約翰

⑤ 求有關世界史的書籍

有關世界史的書籍有:

1、《世界史:從史前到21世紀全球文明的互動》(作者:威廉•麥克尼爾)

麥克尼爾的《世界史》以文明為單位,書寫全球文明的互動,讓之前隔離、孤立的世界史,變成動態、交互的世界史,繪制了一幅人類文明的交互網路圖。

2、《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作者:L. S. 斯塔夫里阿諾斯)

主要講述了世界歷史的進化,世界文明的發展及其對現代社會的影響。作者著眼於全球,側重於那些有影響的、促進歷史發展的歷史事件,其中包括原始社會、歐亞大陸的古代文明、地區分割後的世界、西方世界的崛起、西方人統治的世界、西方的衰落與成功等八個主要的部分。

3、《文明史 : 人類五千年文明的傳承與交流》(作者:費爾南·布羅代爾)

從文明的角度,俯瞰人類社會發展的歷程,從穆斯林世界、黑色非洲到遠東,從西歐、美洲再到另一個歐洲(東歐和俄國),一代史學宗師以大歷史的視角幫助我們認識人類主要文明。

4、《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作者:尤瓦爾·赫拉利)

講述了為何我們能登上生物鏈的頂端,最終成為地球的主宰?從認知革命、農業革命到科學革命,我們真的了解自己嗎?我們過得更加快樂嗎?我們知道金錢和宗教從何而來,為何產生嗎?

人類創建的帝國為何一個個衰亡又興起?為什麼地球上幾乎每一個社會都有男尊女卑的觀念?理清影響人類發展的重大脈絡,挖掘人類文化、宗教、法律、國家、信貸等產生的根源。

5、《你一定愛讀的極簡歐洲史:為什麼歐洲對現代文明的影響這么深》(作者:約翰·赫斯特)

作者從三大元素:古希臘羅馬文化、基督教教義以及日耳曼戰士文化開篇,描述了這三大元素如何彼此強化,又相互對立,最終形塑為歐洲文明的內核;繼而在諸多世紀以來催生帝國與城邦,激發征服與十字軍東侵,造就出許多性格截然分明的人物。

⑥ 極簡歐洲史的讀後感 大概800字左右 高中生水平 速求 希望是在網上查不到的 謝謝

你好!如果我幫你寫,沒那麼多的時間,只能給你幾篇作為參考,希望對你有幫助,如果可以的話採納下,謝謝!
第一篇:
有人說書要越讀越薄,那這本澳大利亞史學家約翰??赫斯特的《極簡歐洲史》就是本「薄書」。 全書分別以政治、經濟、軍事、宗教,社會生活、文化的角度,把歐洲從古希臘到法國大革命的歷史講了六遍。這猶如在一個三維空間看歷史,很有立體感。這種立體感,如果僅抱有唯物史觀,是感覺不到的。
我們說歷史是以一個個故事的形式呈現給後人,但歷史的密碼就在於這些看似不相關的故事背後的聯系。歷史是連續的,也是活的,我們活在當下也是活在歷史中。歷史流經我們眼前。只有看到歷史的延續性,我們才能明白當下;只有看到歷史的延續性,才能敏銳地判斷未來。深切的現實關懷感,在我看來是本書的最大看點。
作者一開始就開門見山的亮出了自己的觀點,認為歐洲文明發端之初,其組成元素有三:(1)古希臘和羅馬文化;(2)基督教;(3)對羅馬帝國進行侵略的日耳曼蠻族的戰士文化。這其中羅馬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從某種意義上說,歐洲史就是古羅馬的延續。「直到19世紀,某個稱作羅馬帝國的東西依然存活在這個世界上」。
更明晰的線索還是希臘的理性和希伯來的上帝,作者用這兩條線索把歐洲歷史串了起來。前者是歐洲科學進步的遠因,而希伯來的上帝則一直影響著歐洲的政治和法律,塑造了歐洲的社會形態。 歐洲歷史一直是權力多中心的局面,正因如此,後來才能生長出權力相互制約的代議民主制。國王和教士之間的政教關系,是歐洲文明的重要因素。
本書雖然內容簡潔,但結構和思想並不簡單;雖然內容簡潔,但是言簡意賅。作者省去了眾多事件和人物,保留的都是形塑了當今世界輪廓的重要歷史事件,如義大利的文藝復興,德意志的宗教改革,英國的議會改革,法國的民主革命等。
作為中國人讀歐洲史,難免會來個中西對比,回想起「李約瑟之問」,也許在本書中,我們能找到點什麼。

第二篇:
如果說歐洲歷史是一幅唯美而華麗的畫卷,那麼文藝復興便是其中最為絢麗而悲壯的片段。它的絢麗點亮了冷酷黑暗的中世紀,它的悲壯驚醒了庸庸碌碌的「夢中人」。它復興的不僅僅是文藝,更重要的是它讓人們的精神得到復興。它的到來讓人們沖破了基督教會給人們思想緊緊裹上的束縛衣,讓人們不再整日糾結於自己是否邪惡墮落,讓人們重新思考怎樣生活最好,想些什麼最好。文藝復興就像黑夜中的吶喊,喚醒了迷醉的人們,喚來了久違的黎明。 在那個漫漫無邊的歐洲黑暗時代,基督教會是如此的盛行猖獗。它成了封建社會的精神支柱。上帝再也不是那個被神聖光環籠罩的救世主,而逐漸演變成教皇用來約束人民的絕對權威。「君權神授」,在那個時代就連君主也要受到神的制約,也要借所謂的上帝來行使權力,更何況那時期的人民。 日耳曼蠻族那漫長的戰爭摧毀了曾經百花齊放的古希臘古羅馬文化;曾經富裕繁榮的城市生活也不見蹤影;古代的藝術、文字也在其中消亡。此時「上帝派來」的教皇站了出來「拯救」世界。基督教會找出古希臘古羅馬的學術典籍,截取它們想要的段落,把這些斷章取義的點點滴滴匯集起來,再將它和摘自《聖經》中的段落編在一起,構築出一套基督教神學。這樣下來,希臘哲學思維、學術知識和邏輯觀念全都被征去服侍、支持基督教。在日常生活上它們讓人們禁慾,鄙視金錢,就連追求生活中的快樂也是不允許的。他們反對服飾之美,甚至反對個清潔衛生,禁止一切娛樂活動。在教會的打壓下,人們忘記了為何而生,因為沒有歡樂的生活毫無意義,此時的人們活著已經死了。對於藝術來說,藝術是一個人內心靈魂的體現。當人們的思想被禁錮時,他的藝術創作又是怎樣的呢。當我們觀看古希臘時期的藝術作品,像《維納斯》、《赫爾墨斯》《雅典娜神像》每一個都充滿的濃濃的人性,他們歌頌人性美。因為那時人們認為人是世界萬物的主宰,並非是神。而教會統治下的人們創造出的作品像德國希爾德斯海姆教堂大門上的人物畫,他刻畫的情景是亞當和夏娃偷吃了上帝禁忌的水果,亞當在責怪夏娃,而夏娃在責怪蛇。兩個人都深深地為自己的赤身裸體感到羞愧。畫中的人是生硬死板的,畫作表現的感情也是冰冷的上帝是至高無限的。這正是人們思想被束縛的表現。 就這樣,歐洲人民在黑暗中生存了千年之久。13世紀末,但丁來到了這個黑暗世界。他的到來為這個世界帶來了黎明前的一絲曙光。他創造的《神曲》讓人們通過作者與地獄、煉獄、和天國中各種著名人物對話。從中體現了「人文主義」的主張。這也便是「文藝復興」的開端。他用他的生命及一部部「人文主義」著作喚醒人類,他是黑暗中的吶喊者喚醒了一位又一位思想家。他們漸漸開始思索生活的意義,努力沖破思想的禁錮,抨擊禁慾主義,讓人們追求現世的幸福。 從此,那籠罩千年的教皇專政迷霧逐漸散去。歐洲的手工業和商品經濟漸漸發展。人們思想在也逐漸得到解放。我們看到了拉斐爾手中的《西斯廷聖母》眼中充滿了母性的慈愛,我們也看到了達.芬奇的《蒙娜麗莎》迷幻的微笑,更看到了米開朗基羅那個完美、高尚、尊貴的《大衛》。每一幅作品都籠罩著人性的光輝。我們看到了比古希臘古羅馬更為輝煌的藝術成就。這鮮明的證實了人們脫離了基督教的思想束縛。也證明了歐洲開始走向了世俗社會,從此不斷發展。 當我翻看這段歷史,我突然想起了魯迅先生的一句話:「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裡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么。」歐洲中世紀時期被教會統治下的人們就彷彿被關在了一間鐵屋子裡,人們的生命在沉睡中結束,這似乎沒有什麼痛苦。但是,其中總是有清醒的人,就像但丁等人,他們不忍看到這個社會中的人沉睡一生然後死去。他們最終決定吶喊,並且相信自己的光芒能照亮黑暗,能融化這看似無堅不摧的鐵屋。他們的吶喊驚醒了鐵屋子中的人,他們的決心讓跟多的人充滿力量。 最終,在這場「文藝復興」中原本沉睡的人們沖破了鐵屋。其實,無論看似多麼萬難破毀的事情,只要有一個開端,就一定能收獲結果。

⑦ 讀極簡歐洲史有感

第一篇:
有人說書要越讀越薄,那這本澳大利亞史學家約翰??赫斯特的《極簡歐洲史》就是本「薄書」。 全書分別以政治、經濟、軍事、宗教,社會生活、文化的角度,把歐洲從古希臘到法國大革命的歷史講了六遍。這猶如在一個三維空間看歷史,很有立體感。這種立體感,如果僅抱有唯物史觀,是感覺不到的。
我們說歷史是以一個個故事的形式呈現給後人,但歷史的密碼就在於這些看似不相關的故事背後的聯系。歷史是連續的,也是活的,我們活在當下也是活在歷史中。歷史流經我們眼前。只有看到歷史的延續性,我們才能明白當下;只有看到歷史的延續性,才能敏銳地判斷未來。深切的現實關懷感,在我看來是本書的最大看點。
作者一開始就開門見山的亮出了自己的觀點,認為歐洲文明發端之初,其組成元素有三:(1)古希臘和羅馬文化;(2)基督教;(3)對羅馬帝國進行侵略的日耳曼蠻族的戰士文化。這其中羅馬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從某種意義上說,歐洲史就是古羅馬的延續。「直到19世紀,某個稱作羅馬帝國的東西依然存活在這個世界上」。
更明晰的線索還是希臘的理性和希伯來的上帝,作者用這兩條線索把歐洲歷史串了起來。前者是歐洲科學進步的遠因,而希伯來的上帝則一直影響著歐洲的政治和法律,塑造了歐洲的社會形態。 歐洲歷史一直是權力多中心的局面,正因如此,後來才能生長出權力相互制約的代議民主制。國王和教士之間的政教關系,是歐洲文明的重要因素。
本書雖然內容簡潔,但結構和思想並不簡單;雖然內容簡潔,但是言簡意賅。作者省去了眾多事件和人物,保留的都是形塑了當今世界輪廓的重要歷史事件,如義大利的文藝復興,德意志的宗教改革,英國的議會改革,法國的民主革命等。
作為中國人讀歐洲史,難免會來個中西對比,回想起「李約瑟之問」,也許在本書中,我們能找到點什麼。

第二篇:
如果說歐洲歷史是一幅唯美而華麗的畫卷,那麼文藝復興便是其中最為絢麗而悲壯的片段。它的絢麗點亮了冷酷黑暗的中世紀,它的悲壯驚醒了庸庸碌碌的「夢中人」。它復興的不僅僅是文藝,更重要的是它讓人們的精神得到復興。它的到來讓人們沖破了基督教會給人們思想緊緊裹上的束縛衣,讓人們不再整日糾結於自己是否邪惡墮落,讓人們重新思考怎樣生活最好,想些什麼最好。文藝復興就像黑夜中的吶喊,喚醒了迷醉的人們,喚來了久違的黎明。 在那個漫漫無邊的歐洲黑暗時代,基督教會是如此的盛行猖獗。它成了封建社會的精神支柱。上帝再也不是那個被神聖光環籠罩的救世主,而逐漸演變成教皇用來約束人民的絕對權威。「君權神授」,在那個時代就連君主也要受到神的制約,也要借所謂的上帝來行使權力,更何況那時期的人民。 日耳曼蠻族那漫長的戰爭摧毀了曾經百花齊放的古希臘古羅馬文化;曾經富裕繁榮的城市生活也不見蹤影;古代的藝術、文字也在其中消亡。此時「上帝派來」的教皇站了出來「拯救」世界。基督教會找出古希臘古羅馬的學術典籍,截取它們想要的段落,把這些斷章取義的點點滴滴匯集起來,再將它和摘自《聖經》中的段落編在一起,構築出一套基督教神學。這樣下來,希臘哲學思維、學術知識和邏輯觀念全都被征去服侍、支持基督教。在日常生活上它們讓人們禁慾,鄙視金錢,就連追求生活中的快樂也是不允許的。他們反對服飾之美,甚至反對個清潔衛生,禁止一切娛樂活動。在教會的打壓下,人們忘記了為何而生,因為沒有歡樂的生活毫無意義,此時的人們活著已經死了。對於藝術來說,藝術是一個人內心靈魂的體現。當人們的思想被禁錮時,他的藝術創作又是怎樣的呢。當我們觀看古希臘時期的藝術作品,像《維納斯》、《赫爾墨斯》《雅典娜神像》每一個都充滿的濃濃的人性,他們歌頌人性美。因為那時人們認為人是世界萬物的主宰,並非是神。而教會統治下的人們創造出的作品像德國希爾德斯海姆教堂大門上的人物畫,他刻畫的情景是亞當和夏娃偷吃了上帝禁忌的水果,亞當在責怪夏娃,而夏娃在責怪蛇。兩個人都深深地為自己的赤身裸體感到羞愧。畫中的人是生硬死板的,畫作表現的感情也是冰冷的上帝是至高無限的。這正是人們思想被束縛的表現。 就這樣,歐洲人民在黑暗中生存了千年之久。13世紀末,但丁來到了這個黑暗世界。他的到來為這個世界帶來了黎明前的一絲曙光。他創造的《神曲》讓人們通過作者與地獄、煉獄、和天國中各種著名人物對話。從中體現了「人文主義」的主張。這也便是「文藝復興」的開端。他用他的生命及一部部「人文主義」著作喚醒人類,他是黑暗中的吶喊者喚醒了一位又一位思想家。他們漸漸開始思索生活的意義,努力沖破思想的禁錮,抨擊禁慾主義,讓人們追求現世的幸福。 從此,那籠罩千年的教皇專政迷霧逐漸散去。歐洲的手工業和商品經濟漸漸發展。人們思想在也逐漸得到解放。我們看到了拉斐爾手中的《西斯廷聖母》眼中充滿了母性的慈愛,我們也看到了達.芬奇的《蒙娜麗莎》迷幻的微笑,更看到了米開朗基羅那個完美、高尚、尊貴的《大衛》。每一幅作品都籠罩著人性的光輝。我們看到了比古希臘古羅馬更為輝煌的藝術成就。這鮮明的證實了人們脫離了基督教的思想束縛。也證明了歐洲開始走向了世俗社會,從此不斷發展。 當我翻看這段歷史,我突然想起了魯迅先生的一句話:「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裡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么。」歐洲中世紀時期被教會統治下的人們就彷彿被關在了一間鐵屋子裡,人們的生命在沉睡中結束,這似乎沒有什麼痛苦。但是,其中總是有清醒的人,就像但丁等人,他們不忍看到這個社會中的人沉睡一生然後死去。他們最終決定吶喊,並且相信自己的光芒能照亮黑暗,能融化這看似無堅不摧的鐵屋。他們的吶喊驚醒了鐵屋子中的人,他們的決心讓跟多的人充滿力量。 最終,在這場「文藝復興」中原本沉睡的人們沖破了鐵屋。其實,無論看似多麼萬難破毀的事情,只要有一個開端,就一定能收獲結果。

⑧ 極簡歐洲史閱讀感悟400字

很少有一部歷史書喜歡講這樣的主題,但恰恰歷史是屬於大多數平民百姓生活的集合體,即使他們終其一生什麼大事兒都沒有做成。

對於歐洲的普通大眾而言,無論他們生活在文藝復興這樣濃墨重彩的年代還是中世紀的一千年,無論他們是東正教還是天主教,他們的生活其實都極為相似--耕種。作為看慣了歷史教科書的娃,看到這點都要喝水嗆一下。不是海洋文明么?不過,仔細想想,除了維京人那樣自己啥都不種啥都不幹專攻造船,到一個地方搶糧食搶女人還燒房子的畢竟也就他們而已。大部分人,特別是有朝一日在教會統治下了,還真的都是良民。為了穩定的生活,大部分還是務農的。

我們都用誇張的語調和筆墨去描述工業革命的偉大成就,奧運會竟然還有發源國用巨大的煙囪草坪展現這些的,讓看過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觀眾好倦怠。但是要有大量的紡織廠得有棉花才行,要有大量的工人得有足夠的糧食才行。其實歐洲農業的發展和機械化是對當下的東方最大的啟示,人家都沒有統一的領主但竟然會統一一塊地來耕種。沒有農業的發展,沒有大多數靈魂的安歇,也沒有歐洲今日看似悠閑無比的生活。貌似解決不好大多數也沒有辦法產生快樂的少數。如果一定要說歷史有什麼選擇和必然,我倒是膚淺地覺得過了食物這道坎是相當重要的。這不僅僅是連續發幾年紅頭文件就能實現的,而是不斷不斷去實現的行動,然後故事才會有然後吧。

⑨ 《極簡宇宙:除了頻率,宇宙什麼也不是》讀後感及推薦

傳統科學研究與超自然現象一直是兩個對立的領域,這使得世界上一些不能用科學原理解釋的神秘事件變得更加神秘。然而,隨著現代科學技術(尤其是量子物理學與分子生物學)的高速發展,這兩個對立領域的壁壘正在緩慢地崩塌。 本書認為,如果傳統科學不能解釋的那些超自然現象是真實不虛的存在,就不應停留在事件的表象上來予以討論,而該深入到事件的內部,去檢索更加隱秘的實質。毫無疑問,這種檢索必然會追溯到一個最基本的問題:宇宙的實質是什麼?作者認為,宇宙的實質其實非常簡單,就是「頻率」!由於宇宙中所有形式的存在都在不同程度上運動,運動則產生振動,而振動具有不同的頻率,因此,萬物各自所擁有的頻率形成它們各自的面貌、形態與性狀;大至星雲,中至地球,小至人與動物,都只是不同的能量振動頻率的表現。甚至,人的思維與意識,也是一種相應的頻率體現。這就是本書提出的「極簡R(Resonance,共振)宇宙」概念。本書認為,認識到了宇宙的這個根本原理,所有看上去貌似神秘難解的超自然現象都變得淺白易明了。作者以此為據,重新解讀了歷史和現實中的種種具有代表性的超自然現象,如幽靈、UFO、大金字塔的建造等,有趣且可信

閱讀全文

與世界歷史極簡本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