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絲綢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歷史

絲綢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歷史

發布時間:2021-03-13 17:36:14

㈠ 《絲綢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書刊號求助

我在豆瓣都沒有搜到這本書啊,你可以上孔子舊書網,中國圖書網,當當網搜尋購買。如果還沒有,那就是絕版了

㈡ 發生在絲綢之路上的哪些大事,改變世界歷史

「絲綢之路」因其名中的「絲綢」一詞,長久以來被人們普遍認為是一條古代中國與西方世界進行絲綢貿易的通道。不過牛津大學拜占庭研究中心主任彼得·弗蘭科潘認為,絲綢之路遠不止是一條連接東西方的貿易道路,而是貫穿推動兩千年人類文明歷程和世界史的偉大道路,「絲綢之路之於人類歷史的重要性,就像一個人的動脈和靜脈」,一直以來「大部分歐洲人都將絲綢之路視作充滿異域情調,但我覺得,絲綢之路並不處在世界的邊緣,恰恰相反,它一直是世界的中心,而且它還將持續影響當下的世界」,比如三大宗教的興起、人類地理大發現和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1亞歷山大東征
公元前336年,亞歷山大繼位,當時的西方沒有城市、沒有文化、沒有尊嚴、沒有利益,文化、思想和機遇——同樣還有威脅——統統都來自東方。
亞歷山大繼位後,將所有的精力都放諸東方,他一路東進,一座座城池向他投誠,巨大的城邦、富足美麗的城市,紛紛拜倒在這個年輕英雄的腳下。
絲綢之路上的資源使得亞歷山大建立了地跨歐亞非的馬其頓王國,同時亞歷山大也促進了古希臘文明與波斯、印度、中亞及中國文明的交匯融合。

2漢武帝進攻匈奴
公元前129年,漢王朝為了擺脫不斷向匈奴的進貢而造成的政治上的弱勢,漢帝國決定一勞永逸地解決與匈奴的糾纏。首先奪取河西走廊,控制農業富庶的西域地區,接著經過近十年的多次征戰,將游牧部落趕回到他們原來的地方。河西走廊通向西部的帕米爾高原,高原以西就是一個嶄新的世界。
中國為一條橫跨大陸的交流通道打開了大門——「絲綢之路」就此誕生,全球化的進程開始,來自世界各地的物品在這條古路上的貿易與文明交流日益繁多。

3佛教教義的改造與傳播
公元前2世紀,絲綢之路上的智慧空間和神學空間已經變得十分擁擠,不同信仰之間的競爭都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無論是印度教、耆那教、佛教還是那些根植於波斯的瑣羅亞斯德教、摩尼教,還是西方的猶太教、基督教以及即將問世的伊斯蘭教,都在爭相向人們展示其文化的優越和神明的靈驗。
神祇和宗教派別、神職人員和地方首領在這里相互競爭。為了獲得更多的信仰,加強與其他宗教的競爭力,佛教不得不改變了自己的很多教義。
這個原本不受外界影響、純粹依靠自我發展的宗教,如今卻借鑒了許多其他宗教的做法並建起更多聖地,使通往徹悟和佛國的路途更加令人神往。與佛陀相關的佛塔和寺廟被興建起來,並成為人們朝拜的地點。同時,佛經也指導人們如何做才能使佛教的理念更真實、更具象。

4草原游牧民族入侵羅馬
公元4世紀末,一場全球性的氣候巨變造成食物短缺、飢荒遍地,草原游牧民族迫於生存的壓力,開始沿著絲綢之路大規模的移民。以匈人為首的游牧大軍為了獲得更多的生存資源,盯上了絲綢之路上的財富,開始大舉入侵歐洲。
公元5世紀中葉,在糾集了一大群蠻族——特里溫哥特、阿蘭、汪達爾、蘇維匯、戈比德、紐里、巴斯塔尼——之後,匈人領袖阿提拉親自率兵出征羅馬。阿提拉在奪取多瑙河北部之後,曾侵掠巴爾干半島達十五年之久。為此君士坦丁堡政府不得不向匈人納貢以換取和平,後者由此獲得了大批的珠寶和黃金。
被絲綢之路上的財富所吸引的匈人肆虐了近一個世紀,最終留下了一個千瘡百孔的世界,整個帝國的文明幾乎回到了史前時代。

5基督教的擴張與傳播
公元7世紀,絲綢之路成了各種信仰、觀念和宗教彼此沖突、彼此爭奪的焦點,基督教依靠其堅定而狂熱的信仰一點點地擴大著它的影響力。
到了公元7世紀中葉,競爭格局似乎變得更加明朗了。基督教壓過瑣羅亞斯德教(又名祆教、拜火教)、猶太教和佛教,長驅直入地向亞洲進軍。長期以來,各種宗教在絲綢之路上相互競爭,它們不斷學習以求贏得更多關注。誰能想到最具競爭力、最有可能獲得最終成功的,卻是這個誕生於小鎮伯利恆的宗教。
公元635年,遠赴中國的傳教士們成功說服皇帝取消對基督教的抵制,並讓它成為合法信仰,因為它非但不會對帝國造成影響,反而能增強帝國的實力。基督教的分支景教終於開始在絲綢之路上的起點傳播。

6伊斯蘭教的輝煌
公元7世紀,先知穆罕默德建立伊斯蘭教後不久,穆斯林便征服了絲綢之路,一條點綴著幾百座城市的道路,一條擁有幾百座城市中消費者(換言之,納稅者)的道路。絲綢之路上越來越多的資源和金錢都匯集到中央政府的掌控之下。
富有的人們掀起了一場有史以來最令人難忘的學術研究熱潮。許多並非穆斯林的傑出學者被召集到巴格達皇宮中,或被吸引到遍布絲綢之路的頂級學術中心,如布哈拉、梅爾夫、貢德沙普爾和加茲尼等城市,甚至擴展到伊斯蘭在西班牙和埃及的領地。學者們在那裡從事數學、哲學、物理、地理等一系列專業領域的研究。

7十字軍東征
1096年,教皇烏爾班二世應拜占庭皇帝的要求,號召西方的基督教騎士進軍援助君士坦丁堡,幾萬人的大軍開始向耶路撒冷進軍,由此拉開了長達兩百年的十字軍東征的序幕。
雖然十字軍東征被認為是一場宗教戰爭,但其背後隱藏著更為重要的世俗動力。而這動力正來源於絲綢之路上的無限財富。靠著東征的契機,威尼斯等城市崛起成為絲綢之路上的新貴,西方也藉此重新進入到世界的核心區域。

8蒙古人西征
13世紀初,正當十字軍為失利而苦惱不已之時,他們收到了一個宛如奇跡的消息:一支大部隊正從亞洲內陸向這里進發,幫助西方騎士攻打埃及。最初,援軍的身份被認為是祭司王約翰的部隊。但沒過多久,人們就知道這一切都是胡說。馳騁在絲綢之路上的,是蒙古人。
在成吉思汗與其子孫的卓越領導下,蒙古人的鐵蹄沿著絲綢之路幾乎征服了整個歐亞大陸。與恐怖的屠殺同樣為人熟知的,是蒙古人統治世界的智慧。
他們用低稅率鼓勵絲綢之路上橫跨歐亞的貿易,他們用軍事統治消除了絲綢之路上的民族隔閡,促進東西方文明的融合,用寬容的政策造就了絲綢之路上宗教信仰的自由與繁榮。

9黑死病的傳播
14世紀,是被黑死病籠罩的時代。絲綢之路並不僅僅傳播文明與繁榮,同時也帶來死亡與災難。蒙古人沿著絲綢之路的征服行動給歐洲帶來的最重要的影響並不是貿易、戰爭、文化或貨幣,也不是野蠻勇士、異域物品、貴重金屬以及流行於整個世界的思想和風尚。事實上,造成更為極端影響的是某種徹底融入血液的東西:那就是疾病。亞洲、歐洲和非洲暴發了瘟疫,正吞噬著千百萬人的生命。蒙古人沒有毀掉整個世界,但「黑死病」卻可能做到。
連接歐洲和世界各地的貿易通道——絲綢之路如今變成了傳播黑死病的死亡之路。1347年,疾病抵達君士坦丁堡,然後是熱那亞、威尼斯和地中海。病菌都是通過避難回家的商人傳入的。當西西里島的墨西拿人意識到回來的熱那亞人狀況異常時(滿身滿臉的膿包),已經為時太晚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嘔吐、咳血,然後死亡。

10美洲大發現
15世紀末,絲綢之路上發現的大量黃金為這一時代的航海事業提供了資金來源,各國開始不斷組織航海家探索未知的海洋世界。哥倫布和他的船員們所處的正是這樣一個大航海時代。
他在大西洋彼岸的發現讓歐洲備感興奮。「我們發現了印度恆河以外的陸地和島嶼。」他在返回西班牙的途中給費迪南德和伊莎貝拉寫信說。
事實上,哥倫布被他的發現迷惑了。他預期見到的文明人其實是幾乎全裸的原住民,他驚訝地發現這些人十分原始。他寫道,他們「發育良好,體形健碩,長相英俊」,而且很單純,收到紅帽子、小珠飾,甚至是打碎的玻璃和陶器都非常開心。
絲綢之路上的黃金為歐洲進入大航海時代提供了資金,哥倫布在美洲的發現以及對印第安人的掠奪也為歐洲進入工業社會注入了原始的資本。

11美國獨立戰爭
1770年,孟加拉發生了毀滅性的飢荒。控制絲綢之路的東印度公司的股票被大量拋售,來到了破產的邊緣。
緊急的磋商之後,倫敦方面認為絲綢之路實在太重要,東印度公司絕不能垮掉,必須採取應急措施。然而,援助行動需要籌集大量現金,於是英國將目光投向了北美的殖民地,由此頒布了《茶葉法案》。正是這一法案點燃了大西洋彼岸定居者的怒火。
1773年,當三艘茶船進入波士頓港口時,當地人與英國當局之間發生了激烈的對峙。12月16日夜,一些人化裝成印第安人登上茶船,將茶葉傾倒入海。他們寧願茶葉沉入海底也不願被迫向倫敦繳納稅金。
從美國人的立場看,導致美國《獨立宣言》誕生的一連串事件都有著特定的美洲背景。但是從更寬廣的角度看,其原因可以追溯到英國在絲綢之路的政策失衡。

12英國成為海上霸主
西班牙與葡萄牙在16世紀的成功讓英國人倍感受挫。他們竭盡全力提升航海技術,諂媚地送禮物給奧斯曼帝國蘇丹以及波斯國王,只為在絲綢之路上獲得一席之地。
為了募集私有資金,英國成立了一些新的貿易公司,如「西班牙公司」「北海公司」「黎凡特公司」「俄羅斯公司」「土耳其公司」和「東印度公司」。這些公司都獲得了皇家特許令,以確保它們在絲綢之路沿線那些風險多、投資大的地區或國家取得壟斷地位。
靠著從絲綢之路上不斷攫取財富,一個北大西洋上的島嶼漸漸開始左右國際事務,成為一個控制著四分之一個地球的日不落帝國。

13第一次世界大戰
19世紀,隨著歐洲各國將越來越多的目光投向絲綢之路以東,已經處於全盛時期的大英帝國終於開始出現盛極而衰的跡象,它的掌控開始放鬆,這常常給戰略、軍事和外交造成災難性的後果。
為了維持其在絲綢之路上的統治,英國不得不與歐洲甚至全球的競爭對手展開賭博性的冒險游戲,其賭注也變得越來越高。
到了1914年,事態終於一發不可收拾,連帝國本身的命運都被押在了一場爆發在歐洲的戰事上——一戰爆發了。

14第二次世界大戰
20世紀30年代,為了構建一個長久的強國,希特勒急於得到資源。問題是,德國的地理位置不利於其進入大西洋與美國、非洲和亞洲開展貿易,因此希特勒將目光投向了絲綢之路的東方。他之所以與蘇聯和解,是因為這樣他就可以打通屬於他自己的絲綢之路了。
希特勒堅信他已經找到了捍衛德國未來的道路。國內農業產量的不足是德國的一個明顯軟肋。最近的研究表明,在德國開始啟動戰爭機器,並且消耗大量資源、時間和金錢的30年代,農業生產更是進一步惡化。
為了獲得更多的糧食,希特勒發動了對波蘭的入侵,之後為了獲得更多絲綢之路上的小麥,作出了一個以數百萬德國士兵和數百萬蘇聯士兵——以及數百萬猶太人——的生命為代價的決定:入侵蘇聯。

15美蘇冷戰
1946年,打敗德國之後,斯大林在戰爭初期曾經是希特勒的盟友這一污點迅速被人遺忘,取而代之的是勝利與成功的故事。蘇聯在國際地位上升的同時,為了獲得更多的政治成本和資源,使得斯大林開始將更多的目光集中在絲綢之路上的中亞國家身上。
蘇聯以極具煽動力的口吻告訴那些亞洲國家的聽眾:「我們現在的任務是點燃反對西方的聖戰之火」,這種說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尤其是對穆斯林而言,社會主義很快開始在中亞生根發芽。
美國人也關注著這一地區,很重要的原因在於這一地區豐富的石油資源,為了維持國內資源消耗的穩定,美國絕對不允許蘇聯將這些國家收入社會主義的人陣營中。
為了獲得更多的資源以及絲綢之路的支配權,蘇聯與美國開始了長久的冷戰。

㈢ 絲綢之路得完整介紹

絲綢之路,簡稱絲路,一般指陸上絲綢之路,廣義上講又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陸上絲綢之路起源於西漢(前202年—8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首都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連接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

它的最初作用是運輸中國古代出產的絲綢。1877年,德國地質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國》一書中,把「從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間,中國與中亞、中國與印度間以絲綢貿易為媒介的這條西域交通道路」命名為「絲綢之路」,這一名詞很快被學術界和大眾所接受,並正式運用。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該路主要以南海為中心,所以又稱南海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於秦漢時期,發展於三國至隋朝時期,繁榮於唐宋時期,轉變於明清時期,是已知的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

(3)絲綢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歷史擴展閱讀

2014年6月22日在卡達多哈進行的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宣布,中哈吉三國聯合申報的古絲綢之路的東段:「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成為首例跨國合作、成功申遺的項目。

在卡達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審議通過中國大運河項目和中國、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跨國聯合申報的絲綢之路項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32項和第33項世界文化遺產。其中「絲綢之路」是中國首次進行跨國聯合申遺。

㈣ 絲綢之路歷史

絲綢之路,簡稱絲路。是指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這條道路也被稱為「西北絲綢之路」以區別日後另外兩條冠以「絲綢之路」名稱的交通路線)。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製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而且有很多絲綢都是中國運的)。其基本走向定於兩漢時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

這是亞歐大陸的交通動脈,是中國、印度、希臘三種主要文化的交匯的橋梁。絲綢之路,在新疆按其路線分為南、中、北三道。絲綢之路(Silk Road)古代貫通中西方的絲綢之路風光集萃(19張)商路。1877年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F. von Rich 絲綢之路
thofen)命名。不過他所指的是「從公元前114年到公元127年,中國於河間地區以及中國與印度之間,以絲綢貿易為媒介的這條西域交通路線」。所謂西域則泛指古玉門關和古陽關以西至地中海沿岸的廣大地區。後來,史學家把溝通中西方的商路統稱絲綢之路。因其上下跨越歷史2000多年,涉及陸路與海路,所以按歷史劃分為先秦、漢唐、宋元、明清4個時期,按線路有陸上絲路與海上絲路之別。陸上絲路因地理走向不一,又分為「北方絲路」與「南方絲路」。陸上絲路所經地區的地理景觀差異很大,人們又把它細分為「草原森林絲路」、「高山峽谷絲路」和「沙漠綠洲絲路」。絲綢是古代中國沿商路輸出的代表性商品,而作為交換的主要回頭商品,也被用作絲路的別稱,如「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寶之路」和「香料之路」。 隋唐年代(589年~896年)絲路空前繁榮,胡商雲集東都洛陽和西京長安,定居者數以萬計。唐中葉戰亂非常頻繁,絲路被阻,後雖有恢復,規模遠不如前,海上絲路逐漸取而代之。北方陸上絲路指由黃河中下游通達西域的商路,包括草原森林絲路、沙漠綠洲絲路。前者存在於先秦時期,後者繁榮於漢唐。沙漠綠洲絲路延續千餘年,沿線文物遺存多,是絲路的主幹道。其起點一般認為是長安(今西安),其實它隨朝代更替政治中心轉移而變化。長安、郟鄏—洛陽、平城(今大同)、汴梁(今開封)、大都—燕京—北京曾先後為絲路起點。草原森林絲路從黃河中游北上,穿蒙古高原,越西伯利亞平原南部至中亞分兩支,一支西南行達波斯轉西行,另一支西行翻拉爾山越伏爾加河抵黑海濱。兩路在西亞輻合抵地中海沿岸國家。沙漠綠洲絲路是北方絲路的主幹道,全長7000多公里,分東、中、西3段。東段。自長安至敦煌。較之中西段相對穩定,但長安以西又分3線: ①北線由長安沿渭河至虢縣(今寶雞),過汧縣(今隴縣),越六盤山,沿祖厲河,在靖遠渡黃河至姑臧(今武威),路程較短,沿途供給條件差,是早期的路線。 ②南線由長安沿渭河過隴關、上邽(今天水)、狄道(今臨洮)、枹罕(今河州),由永靖渡黃河,穿西寧,越大斗拔谷(今偏都口)至張掖。 ③中線與南線在上邽分道,過隴山,至金城郡(今蘭州),渡黃河,溯庄浪河,翻烏鞘嶺至姑臧。南線補給條件雖好,但繞道較長,因此中線後來成為主要干線。 南北中三線會合後,由張掖經酒泉、瓜州至敦煌。中段。敦煌至蔥嶺(今帕米爾)或怛羅斯(今江布爾)。 自玉絲綢之路風光欣賞(20張)門關、陽關出西域有兩道:從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車為南道,南道西逾蔥嶺則出大月氏、安息。自車師前王庭(今吐魯番),隨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今喀什)為北道。北道西逾蔥嶺則出大宛、康居、奄蔡(黑海、鹹海間)。北道上有兩條重要岔道:一是由焉耆西南行,穿塔克拉瑪干沙漠至南道的於 闐 絲綢之路
[2];一是從龜茲(今庫車)西行過姑墨(阿克蘇)、溫宿(烏什),翻拔達嶺(別壘里山口),經赤谷城(烏孫首府),西行至怛羅斯。由於南北兩道穿行在白龍堆、哈拉順和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條件惡劣,道路艱難。東漢時在北道之北另開一道,隋唐時成為一條重要通道,稱新北道。原來的漢北道改稱中道。新北道由敦煌西北行,經伊吾(哈密)、蒲類海(今巴里坤湖)、北庭(吉木薩爾)、輪台(半泉)、弓月城(霍城)、砕葉(托克瑪克)至怛羅斯。西段。蔥嶺(或怛羅斯)至羅馬。絲路西段涉及范圍較廣,包括中亞、南亞、西亞和歐洲,歷史上的國家眾多,民族關系復雜,因而路線常有變化,大體可分為南、中、北3道: ①南道由蔥嶺西行,越興都庫什山至阿富汗喀布爾後分兩路,一西行至赫拉特,與經蘭氏城而來的中道相會,再西行穿巴格達、大馬士革,抵地中海東岸西頓或貝魯特,由海路轉至羅馬;另一線從白沙瓦南下抵南亞。 ②中道(漢北道)越蔥嶺至蘭氏城西北行,一條與南道會,一條過德黑蘭與南道會。 ③北新道也分兩支,一經鈸汗(今費爾干納)、康(今撒馬爾罕)、安(今布哈拉)至木鹿與中道會西行;一經怛羅斯,沿錫爾河西北行,繞過鹹海、裏海北岸,至亞速海東岸的塔那,由水路轉刻赤,抵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爾)。 海上絲路起於秦漢,興於隋唐,盛於宋元,明初達到頂峰,明中葉因海禁而衰落。海上絲路的重要起點有番禺(後改稱廣州)、登州(今煙台)、揚州、明州(今寧波)、泉州、劉家港等。同一朝代的海上絲路起點可能有兩處乃至更多。規模最大的港口是廣州和泉州。廣州從秦漢直到唐宋一直是中國最大的商港。明清實行海禁,廣州又成為中國唯一對外開放的港口。泉州發端於唐,宋元時成為東方第1大港。歷代海上絲路,亦可分三大航線: ①東洋航線由中國沿海港至朝鮮、日本。 ②南洋航線由中國沿海港至東南亞諸國。 ③西洋航線由中國沿海港至南亞、阿拉伯和東非沿海諸國。 絲綢之路線路圖
廣州、泉州在唐、宋、元時,僑居的外商多達萬人,乃至十萬人以上。絲路意義絲綢之路的開辟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偉大創舉,也是古代東西方最長的國際交通路線,它是絲路沿線多民族的共同創造,所以又稱之為友誼之路。在絲路上起居間和轉運作用的大宛人、康居人、印度人、安息人、阿拉伯人、西突厥人等對中國絲綢的西運作出了重大貢獻,但也為爭奪絲路貿易權發生多次爭斗,尤以波斯與東羅馬之間的斗爭最激烈。

㈤ 絲綢之路的歷史

絲綢之路,簡稱絲路。是指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這條道路也被稱為「西北絲綢之路」以區別日後另外兩條冠以「絲綢之路」名稱的交通路線)。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製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而且有很多絲綢都是我們中國運的)。其基本走向定於兩漢時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
絲綢之路是歷史上橫貫歐亞大陸的貿易交通線,促進了歐亞非各國和中國的友好往來。中國是絲綢的故鄉,在經由這條路線進行的貿易中,中國輸出的商品以絲綢最具代表性。19世紀下半期,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就將這條路上交通路線稱為「絲綢之路」,此後中外史學家都贊成此說,沿用至今。
絲綢之路一詞最早來自於德國地理學家費迪南·馮·李希霍芬1877年出版的《中國》,有時也簡稱為絲路。雖然絲綢之路是沿線各國共同促進經貿發展的產物,但很多人認為,中國的張騫兩次通西域,開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紀元。並成功將東西方之間最後的珠簾掀開。從此,這條路線被作為「國道」踩了出來,各國使者、商人沿著張騫開通的道路,來往絡繹不絕。上至王公貴族,下至乞丐獄犯,都在這條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跡。這條東西通路,將中原、西域與阿拉伯、波斯灣緊密聯系在一起。經過幾個世紀的不斷努力,絲綢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廣義上絲路的東段已經到達了韓國、日本,西段至法國、荷蘭。通過海路還可達義大利、埃及,成為亞洲和歐洲、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友誼之路。
(1)西域:兩漢時期,人們把現今甘肅玉門關和嘉峪關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區和更遠的地方,稱為西域。漢武帝以前,那裡小國林立,天山以北的一些小國受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2)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
目的:漢武帝召募使者出使西域,准備聯絡被匈奴從河西趕到西域的大月氏人,共同夾擊匈奴。渴望為國建功立業的張騫,毅然應募。
經過:公元前138年,他帶著百餘名隨從從長安西行,在途中被匈奴人捉住,扣留了十二年。他不忘使命,設法逃脫,輾轉到達大月氏。那時大月氏西遷已久,無意再與匈奴打仗。張騫返回長安,向漢武帝報告了西域的見聞,以及他們想和漢朝往來的願望。
(3)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張騫率領使團,帶著上萬頭牛羊和大量絲綢,訪問西域的許多國家。西域各國也派使節回訪長安。漢朝和西域的交往從此曰趨頻繁。
(4)西域都護的設立:
2、 西域各國紛紛歸附漢朝。公元前60年,西漢設立西域都護,總管西域事務。從此,今新疆地區開始隸屬中央==的管轄,成為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班超經營西域:
公元73年,東漢派班超出使西域,他幫助西域各國擺脫了匈奴的控制,被東漢==任命為西域都護,他在西域經營30年,加強了西域與內地的聯系。班超曾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到達波斯灣。166年,大秦使臣來到洛陽,這是歐洲國家同我國的首次直接交往。

㈥ 絲綢之路 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怎樣

沒看過。
「絲綢之路」是指起始於古代中國,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古代陸上商業貿易路線。狹義的絲綢之路一般指陸上絲綢之路。廣義上講又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
1877年,德國地質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國》一書中,把「從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間,中國與中亞、中國與印度間以絲綢貿易為媒介的這條西域交通道路」命名為「絲綢之路」,這一名詞很快被學術界和大眾所接受,並正式運用。
陸上絲綢之路起源於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形成其基本幹道。它以西漢首都長安為起點,經河西走廊到達西域。它的最初作用是運輸中國古代出產的絲綢。因此,當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最早在19世紀70年代將之命名為「絲綢之路」後,即被廣泛接受。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該路主要以南海為中心,所以又稱南海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於秦漢時期,發展於三國至隋朝時期,繁榮於唐宋時期,轉變於明清時期,是已知的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

㈦ 有關絲綢之路的歷史故事

1、漢武帝進攻匈奴

公元前129年,漢王朝為了擺脫不斷向匈奴的進貢而造成的政治上的弱勢,漢帝國決定一勞永逸地解決與匈奴的糾纏。

首先奪取河西走廊,控制農業富庶的西域地區,接著經過近十年的多次征戰(結束於公元前119年),將游牧部落趕回到他們原來的地方。河西走廊通向西部的帕米爾高原,高原以西就是一個嶄新的世界。

中國為一條橫跨大陸的交流通道打開了大門——「絲綢之路」就此誕生,全球化的進程開始,來自世界各地的物品在這條古路上開始互相貿易、文明的交流日益繁多。

2、亞歷山大東征

公元前336年,亞歷山大繼位,當時的西方沒有城市,沒有文化,沒有尊嚴,沒有利益,文化、思想和機遇——同樣還有威脅——統統都來自東方。

亞歷山大在繼位後,將所有的精力都放諸東方,他一路東進,一座座城池向他投誠,巨大的城邦、富足美麗的城市,紛紛拜倒在這個年輕英雄的腳下。

絲綢之路上的資源使得亞歷山大建立了地跨歐亞非的馬其頓王國,同時亞歷山大也促進了古希臘文明與波斯、印度、中亞及中國文明的交匯融合。

3、匈奴入侵羅馬

公元4世紀末,一場全球性的氣候巨變造成食物短缺、飢荒遍地,草原游牧民族迫於生存的壓力,開始沿著絲綢之路大規模的移民。以匈奴為首的游牧大軍為了獲得更多的生存資源,盯上了絲綢之路上的財富,開始大舉入侵歐洲。

公元5世紀中葉,在糾集了一大群蠻族——特里溫哥特、阿蘭、汪達爾、蘇維匯、戈比德、紐里、巴斯塔尼——之後,匈奴王阿提拉親自率兵出征羅馬。阿提拉在奪取多瑙河北部之後,曾侵掠巴爾干半島達十五年之久。

為此君士坦丁堡政府不得不向匈奴人納貢以換取和平,後者由此獲得了大批的珠寶和黃金。被絲綢之路上的財富所吸引的匈奴人肆虐了近一個世紀,最終留下了一個千瘡百孔的世界,整個帝國的文明幾乎回到了史前時代。

4、蒙古人西征

13世紀初,正當十字軍為失利而苦惱不已之時,他們收到了一個宛如奇跡的消息:一支大部隊正從亞洲內陸向這里進發,幫助西方騎士攻打埃及。最初,援軍的身份被認為是祭司王約翰的部隊。但沒過多久,人們就知道這一切都是胡說。馳騁在絲綢之路上的,是蒙古人。

在成吉思汗與其子孫的卓越領導下,蒙古人的鐵蹄沿著絲綢之路幾乎征服了整個歐亞大陸。與恐怖的屠殺同樣為人熟知的,是蒙古人統治世界的智慧。

他們用低稅率鼓勵絲綢之路上橫跨歐亞的貿易,他們用軍事統治消除了絲綢之路上的民族隔閡,促進東西方文明的融合,用寬容的政策造就了絲綢之路上宗教信仰的自由與繁榮。

5、美洲大發現

15世紀末,絲綢之路上發現的大量黃金為這一時代的航海事業提供了資金來源,各國開始不斷組織航海家探索未知的海洋世界。哥倫布和他的船員們所處的正是這樣一個大航海時代。

他在大西洋彼岸的發現讓歐洲備感興奮。「我們發現了印度恆河以外的陸地和島嶼。」他在返回西班牙的途中給費迪南德和伊莎貝拉寫信說。

事實上,哥倫布被他的發現迷惑了。他預期見到的文明人其實是幾乎全裸的原住民,他驚訝地發現這些人十分原始。他寫道,他們「發育良好,體形健碩,長相英俊」,而且很單純,收到紅帽子、小珠飾,甚至是打碎的玻璃和陶器都非常開心。

㈧ 為什麼說《絲綢之路》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書評

《絲綢之路》的副標題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我認為這是《絲綢之路》這本書有別於其他歷史書籍的最大區別。

之前接觸的歷史書籍除了九年義務教育的那些書籍之外只有一本赫伯特·喬治·威爾斯編寫的《世界簡史》。雖然此書被奉為經典(內容也確實不錯),但是卻有一個大問題:《世界簡史》止於一戰。而對於我來說世界歷史也止步於冷戰時期。生命止於1946年的赫伯特·喬治·威爾斯再也無法帶給我們新的世界史。這個時候彼得·弗蘭科潘站了出來,補齊了最近二十年來的歷史,在這一點上《絲綢之路》是當之無愧的「全新的世界史」。

除了在時間段上的「革新」,《絲綢之路》在架構上也有別於其他的歷史書籍。彼得·弗蘭科潘並沒有局限於傳統歷史書籍中的時間軸描寫,這一點從第一章「絲綢之路的誕生」就可以初見倪端,無數節點的描寫與跳轉描繪了一條充滿魅惑的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還在根本上定義了「全新的世界史」,常規的歷史書籍都把焦點放在重大事件上,而彼得·弗蘭科潘不但注重歷史轉折事件,更把視點放在了國家,宗教,民族之間的交流與沖突上,這也使得死氣沉沉的歷史從點點匯聚轉變成了線流交匯,一條嶄新的絲綢之路就這樣在彼得·弗蘭科潘的筆下誕生了。

夾在一戰和二戰中的赫伯特·喬治·威爾斯依然對未來充滿了肯定,那麼身在」絲綢之路「復興道路上的我們有什麼理由去瞻前顧後呢?

最後說一下書本本身,這是我收藏的第一本讀客圖書的精裝書籍,比想像中要給力的多,最後萬萬沒想到註解居然有二百餘頁。

㈨ 絲綢之路的歷史意義和興衰歷程

絲綢之路是中華民族走向世界的標志,它的絕、通與中華民族的興衰息息 相關,更加關涉著西北大地興旺蕭條的命脈。 文明只有在交流之中才能更加發展。 華夏文明的發展的確也是藉助了地區與地區之間的 交流。交流產生需求,也才更加刺激文明的發展。到今天,這種規律依然發揮作用。中國的 發展還是離不開與外界的交流。 特別是在開發大西部的呼聲中, 遠方靜靜躺著的 「絲綢之路」 彷彿在召喚我們。因為不論在歷史上還是在當今,絲路都是中外交往永遠的通道。
公元2世紀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拓通了我國與亞歐大陸之間的商業貿易之路。在此後的1700多年間,我國絲綢大量通過此路運往中亞、西亞、南亞和歐洲地中海沿岸,故此路被譽為「絲綢之路」。古絲路從今西安為起點,向西到隴西地區分為北、中、南三道,在河西走廊的武威、張掖又歸於一路,到走廊西端出玉門關或陽關,又有南、北、中三個去向。它把我國東部封建農耕文明集中發達的中原地區和渭水流域(包括黃河中、下游地區),與西部游牧部落經濟的「西域」(今新疆等地區)及其以西各個邦國緊密地聯系了起來,大大地促進了彼此間的經濟和文化交流。由於古絲路絕大部分路線通過戈壁沙漠綠洲,歷史上也稱為「綠洲古路」。歷史學家根據對史書方誌和考古文獻的研究得出:西漢(公元前206~公元25年)、隋唐(公元581~907年)和元代(公元1206~1368年)屬於古絲路的興盛暢通時期;東漢和魏晉南北朝(公元初~6世紀後期)、五代及兩宋(公元10世紀初~13世紀後半葉)和明清兩代(公元1368~1910年)為古絲路相對荒蕪沉寂時期。此外,大量史料還告訴我們,在古絲路興衰變遷中,即存在總體暢通繁榮期中的短期阻塞或某一分支路線的荒蕪(在新疆境內尤其如此),也存在總體衰廢期中的短期復甦或某些路段的暢通。自唐代以後,我國經濟重心漸次向東、南方轉移,加之「海上絲綢之路」日漸興起,「綠洲古路」就逐漸沉寂了

㈩ 絲綢之路的歷史是~~~~~

絲綢之路

張騫出使西域,開通了促成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交通線——絲綢之路,從長安經河西走廊,再分為南北兩道,南道是出陽關(今甘肅敦煌西南)西行,經鄯善(今羅布淖爾附近),沿昆侖山的北麓,經過於闐(今和田)、莎東、蒲犁(今塔什庫爾干),逾蔥嶺,至大月氏,再西行到安息和地中海的大秦(今羅馬共和國),或由大月氏向南入身毒(印度);北道是自玉門關(今敦煌西北)西行,經車師前國(今吐魯番附近),沿天山南麓西行,經焉耆、疏勒,逾蔥嶺,至大宛。再往南北方向到康居、奄蔡;向西南方向到大月氏、安息。這條橫貫歐亞的大路交通線上運輸最多的商品是絲綢,因此被稱為「絲路」或「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毫無疑問是歷史衍變的詞彙之一,其最早出現在中國的周朝和秦漢時期。
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個養蠶制絲的國家。公元前139年,西漢著名的外交家、旅行家張騫帶領一支隊伍,首次從長安出使西域,到達樓蘭、龜茲、於闐等地,其副手更遠至安息(伊朗)、身毒(印度)等國進行友好訪問。在回國時,所到國的使者亦隨同回訪中國。各國商人也緊隨其後,開始不斷地奔波在他們所開辟的絲綢之路上。公元73年,為確保因戰爭所阻的絲綢之路能暢通無阻,班超和他的36名隨從人員出使西域。其副手甘英到達了大秦(古羅馬)並轉道波斯灣,擴展了原有的絲綢之路。至此,一條長10,000里,穿越廣闊田野、無垠沙漠、肥沃草原和險峻高山的安全通道便將中國的古都長安(今日西安)和地中海東岸國家聯系起來。絲綢之路從此正式成為中國聯系東西方的「國道」。
西方人定名「silkroad」是自德國地理學家裡希霍芬(Richthofen)、德國人赫爾曼(Albert.Herrman)始,由此人們把「絲綢之路」的概念擴大為整個古代中外經濟及文化交流。
絲綢之路有「沙漠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和「草原絲綢之路」三個概念。
人們通常所指的絲綢之路是穿越中亞、翻過帕米爾高原、抵達西亞的線路。若再往北走,則是北路,往南走是南海路。實際歷史上,絲綢之路並沒有嚴格的界定,三條線路皆由眾多干線與支線所組成。北路是指北緯50度橫跨東西穿蒙古高原、越喀喇昆侖山(Karakoram)的草原之路。這條路主要是中亞牧民西去的線路,歷史上稱為北路。從北緯40度向西至北緯35度偏南的這一帶沙漠中,曾經有數條線路,但以北緯40度貫穿東西的最長一條線路作為絲綢之路的中路。人們通常所指絲綢之路從狹義上講就是該線路,即史書記載的商隊(西域以駱駝為交通運輸工具的商隊)所經路線。史書上記載最多的是這條絲路。該網對其做了較詳細、深入的介紹。南路基本上是指經印度、東南亞至紅海、波斯灣的南海路。古代相當多的東南亞人、波斯人、阿拉伯人都利用此道。
十幾個世紀以來,古絲綢之路將中國的文化與印度、羅馬及波斯文化聯系起來,將中國的絲綢、火葯、造紙及印刷術這些偉大的發明傳到了西方,也將佛教、景教及伊斯蘭教等及相關的藝術引入中國。自古以來,絲綢之路就一直是中外人民友好交往的紐帶和橋梁。
隨著開發大西北的步伐,絲綢之路在沉寂了數個世紀之後,又重新煥發了她往日的光彩。如今,旅遊者們又可以沿著這條歷史之路盡情瀏覽綺麗的西域風光;探訪引人遐思的古跡,還可以欣賞到藝術薈萃的石窟、佛龕和文物……而這一切又會使人體會到太平洋時代來臨之際正在騰飛的中國。

漢武帝劉徹時期拍張騫出使西域,尋找冶煉的技術,被蒙古人擒獲,張騫費盡周折,在蒙古草原服奴役長達10年之久,後終於回到了中原,詳盡地記述了一條神奇的「絲綢之路」!

閱讀全文

與絲綢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