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歷史紀年法簡介

中國歷史紀年法簡介

發布時間:2021-03-13 15:45:36

A. 歷史上的紀年法有哪幾種

我國歷史上使用的紀年法重要的有4種:

(1)干支紀年。干支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合稱,以十天干與十二地支循環相配,可配成六十組,通稱為「六十甲子」,用來表示年歷,六十年後周而復始。

(2)帝號紀年。西周共和十四年後,周朝史書中出現了「宣王一年」、「宣王二年」。魯國史書《春秋》,是從「魯隱公元年」到「魯哀公十四年」的歷史。「宣王」和「隱公」均為帝王或諸侯的謚號,這就是帝號紀年。

(3)年號紀年。公元前141年,漢武帝劉徹即位,使用年號「建元」,首創年號紀年。以後歷代帝王都仿照他而建制自己的年號。從漢武帝至清宣統三年,前後2051年中,建立過600多個帝王年號。

(4)黃帝紀年。辛亥革命期間,一些報刊和革命黨人為反對清王朝,不使用清朝皇帝的年號紀年,而以傳說中的中華民族祖先黃帝為年號來紀年,史稱「黃帝紀年」。由於計算的起始時間不同,當時各報刊採用的黃帝紀年的年代也不統一。對1911年,中國同盟會機關報《民報》推斷為黃帝4609年,中國留日學生江蘇同鄉會編印的《江蘇》推斷為黃帝4402年,由黃藻編輯初刊的《黃帝魂》推斷為黃帝4622年。其中,《民報》所用年代為多數革命黨人接受,武昌首義後湖北軍政府頒發的文告即以此為據,各省響應起義的文告也多采此說。孫中山先生就任臨時大總統時,通電各省,定黃帝紀年4609年11月13日(公元1912年1月1日)為中華民國元年元旦。從這一天起,不再使用黃帝紀年了。

B. 中國歷史上的紀年法有哪些

中國古代主要採用天乾地支紀年法,一直延續到現在,是用十個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晨、巳、午、未、申、酉、戌、亥組成。六十年一輪回,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六十年一甲子。古時很多重大的事件是由天乾地支紀錄的,比如黃巾起義是在甲子年,清末的戊戌變法等等。這種紀年方式一直沿用至今,今年就是丙戌年。
還有一種是年號紀年法,是用皇帝繼位後所頒布的年號來紀年,比如康熙41年、建安25年等等。年號是由漢武帝始創的,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年號是「建元」。年號一般是新皇繼位或有重大事件時更換。到了明清一半每個皇帝只有一個年號(除明英宗因兩次登基使用兩個一位),所以我們習慣使用年號稱呼皇帝,例如崇禎皇帝、乾隆大帝等等。

C. 中國古代紀年的主要方法

1、干支紀年。如甲子年,甲午年等。
2、年號紀年。如貞觀二年。乾隆二十五年等。
3、帝王紀年。漢武帝以前是沒有年號的。只能用干支紀年或者說帝王紀年。如秦始皇八年。漢高祖三年。周武王十二年等。
4、黃帝紀年,是原始社會時期的傳說中的紀年。黃帝二十七年等。

D. 中國歷史上的紀年法有哪些

一、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法

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數來紀年。如《左傳·骰之戰》:「三十三年春,秦師過周北門。」指魯僖公三十三年。《廉頗藺相如列傳》:「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

二、年號紀年法

年號紀年法:漢武帝起開始有年號。此後每個皇帝即位都要改元,並以年號紀年。如《岳陽樓記》「慶歷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禪山記》「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鍾山記》「元豐七年」、《梅花嶺記》「順治二年」、《<指南錄>後序》「德祐二年」、《雁盪山》「祥符中」(「祥符」是「大中祥符」的簡稱,宋真宗年號)等。

三、干支紀年法

干支紀年法:如《五人墓碑記》:「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丁卯」指公元1627年;《〈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慘,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圍攻兩廣督署之役為最。

「辛亥」指公元1911年;《與妻書》「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辛未」應為辛亥。近世還常用干支紀年來表示重大歷史事件,如「甲午戰爭」、「戊戌變法」、「庚子賠款」、「辛丑條約」、「辛亥革命」。

四、年號干支兼用法

年號干支兼用法:紀年時皇帝年號置前,干支列後。如《揚州慢》「淳熙丙申」,「淳熙」為南宋孝宗趙昚(shen)年號,「丙申」是干支紀年;《核舟記》「天啟壬戌秋日」,「天啟」是明熹宗朱由校年號,「壬戌」是干支紀年;

「祭妹文曠乾隆丁亥冬」,「乾隆」是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年號,「丁亥」是干支紀年;《梅花嶺記》「順治二年乙酉四月」,「順治」是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年號,「乙酉」是干支紀年。

五、星歲紀年

1、歲星紀年

戰國時期用歲星紀年。歲星就是木星,由西向東運行,繞太陽一周用11.86年古人發現大約12年後木星又出現在星空同一位置,於是把一周天分成12等分,每一等分叫一星次,代表一年並給他們起上名字叫,星紀、玄枵、娵訾、降婁、大梁、實沈、鶉首、鶉火、鶉尾、壽星、大火、析木,木星,每年行一個星次,就用木星所在星次紀年。像歲在星紀,歲在析木、歲在大梁。

2、太歲紀年

木星運行軌道由西向東,這和人們常看的12辰方向相反,為解決這個矛盾,古天文占星家便設想出一個假歲星叫太歲,給它又起了十二個名字,攝提格、單閼、執徐、大荒落、敦牂、協恰、涒攤、作噩、閹茂、大淵獻、困敦、赤奮若、讓它和真歲星背道而馳,和12辰方向一致,用它來紀年,這就是太歲紀年法。

後來發現,歲星並不是一年整走一個星次,運行一周11.86年,86年便會多走一個星次,這種紀年方法不精確又繁瑣,後廢不用。這種紀年方法在《呂覽》、《楚辭》中可看到。

六、生肖紀年

它是我國民間推行的一種與干支密切相關的紀年方法,用十二肖獸名稱作為年名和地支對應。

例: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

(4)中國歷史紀年法簡介擴展閱讀

世界各國關於紀年的方法有很多,不過目前世界上最通用的是公元紀年法。除此之外,還有干支紀年法、天文紀年法、歷史紀年法、帝王年號紀年法等。另外,還有伊斯蘭教紀元、佛教紀元、猶太教紀元以及希臘紀元、日本紀元等。

在中國,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就有了自己的歷法。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中國使用的是「干支紀元法」,即把十天乾和十二地支分別組合起來,每60年為一個周期。

由於公元紀年的起點是公元1年,而沒有「公元0年」,所以大多數對公元紀年有充分了解的科學家和世界上大多數權威天文機構,都明確支持21世紀始於2001年的說法。

參考資料:網路——紀年法



E. 歷史紀年法

四種紀年法

《中國歷史》教材中經常出現諸如「共和元年」、「貞觀元年」。「辛亥革命」、「公元××年」等等歷史年代和歷史事件,這些稱謂是怎樣來的呢?
1、帝王紀年法。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紀年方法,它是以帝王即位之年或次年為元年,依次則為二年、三年……按順序計算。中國歷史上有確切紀年的開始時間是西周時期的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從此以後,每一個帝王都有確切的紀年,如周平王元年為公元前770年;漢高祖元年是公元前206年。春秋、戰國時期較為特殊,在全國范圍內採用東周帝王紀年。在列國中,則以諸侯紀年,如周平王三十一年和楚武王元年都是指公元前740年(見「中國歷史紀年表·十二諸侯」,「周·春秋紀年表」)。
2、年號紀年法。年號紀年法是帝王紀年法的繼續,自從漢武帝(劉徹)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開始,以後我國歷代帝王就都用年號紀年了。例如,唐太宗的年號為「貞觀」,他的統治時期就用「貞觀」紀年,貞觀年間指的就是公元627年至公元649年。從西漢的漢武帝到清朝的宣統皇帝,我國歷史上共有600多個年號。有的皇帝有好多個年號,如唐高宗李治有14個年號,武則天有17個年號。明清的諸位皇帝都是使用一個年號。如明成祖一直使用「永樂」年號。因此,明清兩朝時也就以年號作為皇帝的代稱了。例如「崇禎帝」、「康熙帝」、「乾隆帝」等等。但在歷史書籍中通常用「雙時法」,即將公元紀年附在後面,如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帝王紀年法也是如此。
3、干支紀年法。我國古代使用的由十天干與十二地支依照一定的順序,配對組成的紀年法。甲、乙、丙、丁、戊、巳、庚、辛、壬。癸組成了天干;十二地支包括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六十年輪回一次,稱一甲子,周而復始。該種方法始於漢代,是我國古代文史資料記事用的紀年標准,與年號紀年法並用。在我國的歷史教科書里,該紀年法多用於近代史方面。例如:甲午戰爭、戊戌變法、辛丑條約、庚子賠款、辛亥革命等。干支紀年法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如凡是甲字開頭的,公元年代的末位數必然是4,乙字開頭的是5,丙為6……辛為1……依次類推。例如:東漢末年黃巾起義發生於甲子年,即184年;甲午中日戰爭發生年是1894年。又如《辛丑條約》簽訂的時間是1901年;辛亥革命則發生在1911年,其尾數皆相同。
4、公元紀年法。是世界上通用的紀年方法。公元就是公歷紀年,公元元年是開始紀年的標志,相傳這一年是傳說中耶穌的誕生年。由公元元年開始,向前推算稱之為公元前X年,向後推算稱為公元×年(可以省略「公元」二字)。從推算的數字中可以看出,公元前的年代,數字越大,距今越遠;公元後的年代則正好相反,數字越大,則距今越近。這種紀年方法在歐洲6世紀時開始使用,全世界普遍使用則是在公元1400年前後。我國是在辛亥革命後才使用公歷的。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先生在南京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成立,改用陽歷,以中華民國紀元。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在北平隆重開幕,會上選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9月27日,我國政府決定,把公歷1月1日稱為元旦,農歷的正月初一為春節。

F. 什麼是中國古代的紀年方法

為什麼叫做「干支」紀年呢?對於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先從現在的紀年方法談起。我們現在用的是公元紀年,是目前世界上一般通行的紀年方法,它以耶穌誕生這一年起算。在中國古代,有兩種紀年的方法。一種是以封建王朝的年份來紀年的。例如,唐太宗的年號叫貞觀,他在公元627年做皇帝,這一年就叫貞觀元年。玄奘赴西域取經在公元629年,這一年便是貞觀三年。又如明朝最後一個皇帝思宗的年號是崇禎,崇禎自縊死亡的一年,是崇禎十六年。這樣的紀年法,必須非常熟悉封建王朝的各個朝代和年號,計算起來很麻煩。而且遇有紀年方法不統一的時候,例如三國時,魏、蜀、吳三國各有各的年號,照哪一個紀年好呢?因此,這種紀年方法很不方便。

中國古代另有一種比較科學的紀年法,叫做「干支」紀年。「干支」就是天干與地支的合稱。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這十個字叫「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這十二個字叫「地支」。天乾的十個字和地支的十二個字,依次搭配,如「甲子」、「乙丑」、「丙寅」、「丁卯」

………這樣配合成六十組,循環使用,就叫做「六十花甲子」。用這樣的方法來紀年,每六十年循環一次,再配以一定的王朝年號等等,前後所隔年份,就比較清楚,容易計算。比如,1898年的維新運動,叫做戊戌變法;1911年孫中山先生領導的民主主義革命,通常叫辛亥革命;1894年,北洋水師抗擊日本侵略的海戰,稱甲午海戰。

1961年是辛丑年,1971年是辛亥年,1981年是辛酉年……從它們的排列可以知道,凡是表示「天干」的前一個字相同時,一定是相隔10年的整倍數;而表示地支的後一個字相同時,如甲子與丙子,一定是相隔12年的整倍數。因為10與12的最小公倍數是60,所以天干、地支兩字完全相同的年份,一定相差60年的整倍數。這種紀年法,雖然還不及公元紀年法方便徹底,但由於中國歷史上用得很多,所以我們應該了解。

中國習俗上的生肖,就是以地支來計算的。它們的對應關系是:子—鼠,亥—豬,戌—狗,酉—雞,申—猴,未—羊,午—馬,巳—蛇,辰—龍,卯—兔,寅—虎,丑—牛。所以在實際生活習慣上,「干支」紀年也還有用處。

其實,十二生肖不獨在中國流行,在印度、希臘、埃及等文明古國里也有,只是由於國家不同,十二種動物有所不同罷了。如希臘十二生肖為:牡牛、山羊、獅子、驢、蟹、蛇、犬、鼠、鱷、紅鶴、猿和鷹。

G. 文化常識中國古代主要紀年法

1、年號紀年法

我國最早的紀年法是用王公即位的年次表示。以「元,二,三……」為序數,至去世為止。如:魯僖公元年,魯庄公十年。

從西漢武帝建元起,以年號紀年,用「元,二,三……」為序,更換年號則重新開始。如:元嘉元年,漢末建安中,元和十年。新君即位,必須改變年號重新紀年,稱作「改元」。如:「是年夏王,改景炎」。

2、干支紀年法

干支,天乾地支的合稱。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叫十干,用以表序。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十二支,用以記時。

用十乾和十二支循環花相搭配組成甲子,乙丑,丙寅……癸亥,然後用甲子重新相配正好為數六十,通常叫六十花甲子,循環使用,周而復始,從東漢起採用干支紀年法。如「予猶記周公之被捕,在丁卯三月之望。」

(7)中國歷史紀年法簡介擴展閱讀:

世界各國關於紀年的方法有很多,不過目前世界上最通用的是公元紀年法。除此之外,還有干支紀年法、天文紀年法、歷史紀年法、帝王年號紀年法等。另外,還有伊斯蘭教紀元、佛教紀元、猶太教紀元以及希臘紀元、日本紀元等。

在中國,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就有了自己的歷法。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中國使用的是「干支紀元法」,即把十天乾和十二地支分別組合起來,每60年為一個周期。

由於公元紀年的起點是公元1年,而沒有「公元0年」,所以大多數對公元紀年有充分了解的科學家和世界上大多數權威天文機構,都明確支持21世紀始於2001年的說法。

H. 歷史上的紀年法

在中國歷史上,出現過許多的紀年法,我總結了一下,如下:
一、王公年次紀年法。
二、年號紀年法。
三、干支紀年法。
四、生肖紀年法。
五、民國紀年法。

I. 歷史上的紀年法具體是什麼

我國古代紀年法主要有四種:
方法一
(1)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數來紀年.如《左傳.骰之戰》:「三十三年春,秦師過周北門.」指魯僖公三十三年.《廉頗藺相如列傳》:「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
方法二
(2)年號紀年法.漢武帝起開始有年號.此後每個皇帝即位都要改元,並以年號紀年.如《岳陽樓記》「慶歷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禪山記》「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鍾山記》「元豐七年」、《梅花嶺記》「順治二年」、《後序》「德祐二年」、《雁盪山》「祥符中」(「祥符」是「大中祥符」的簡稱,宋真宗年號)等.
方法三
(3)干支紀年法.如《五人墓碑記》:「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丁卯」指公元1627年;《〈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慘,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圍攻兩廣督署之役為最.」「辛亥」指公元1911年;《與妻書》「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辛未」應為辛亥.近世還常用干支紀年來表示重大歷史事件,如「甲午戰爭」、「戊戌變法」、「庚子賠款」、「辛丑條約」、「辛亥革命」.
方法四
(4)年號干支兼用法.紀年時皇帝年號置前,干支列後.如《揚州慢》「淳熙丙申」,「淳熙」為南宋孝宗趙昚(shen)年號,「丙申」是干支紀年;《核舟記》「天啟壬戌秋日」,「天啟」是明熹宗朱由校年號,「壬戌」是干支紀年;《祭妹文曠乾隆丁亥冬」,「乾隆」是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年號,「丁亥」是干支紀年;《梅花嶺記》「順治二年乙酉四月」,「順治」是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年號,「乙酉」是干支紀年.

閱讀全文

與中國歷史紀年法簡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