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世界歷史英文ppt

世界歷史英文ppt

發布時間:2021-02-06 00:48:51

㈠ 關於世界歷史的PPT

說具體點,幾年級的,什麼版本的教材,具體是哪章節的內容,大夥才能幫你找
不過你自己可以在網路中搜索就是..

㈡ 介紹國家的英文ppt

問好!

㈢ 英美國家概況---英西戰爭PPT

美西戰爭

美西戰爭美西戰爭(Spanish-American War)美西戰爭是1898年,美國為奪取西班牙屬地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賓而發動的戰爭,是列強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第一次帝國主義戰爭。古巴和菲律賓群島既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又是美國分別向南美洲和亞洲擴張的戰略基地。新興的美國擁有雄厚的經濟、軍事潛力,已建立起一支較強大的海軍。

美西戰爭
西班牙早已衰落,在國際上陷於孤立。特別是古巴和菲律賓兩地人民反對西班牙殖民統治的武裝斗爭,鉗制著大量西班牙軍隊。西班牙軍對古巴起義者的殘酷鎮壓激怒了美國政府,並危及美國資本家在該地的經濟利益。1898年2月15日,美國派往古巴護僑的軍艦「緬因」號在哈瓦那港爆炸,美國遂以此事件為借口,於4月22日對西班牙採取軍事行動。
編輯本段背景
美西戰爭
19世紀末,美國進入了帝國主義時期。美國壟斷資本財團迫切需要開辟新的市場、投資場所和原料產地,於是各種宣傳機器大造對外擴張的輿論。但是正當美國准備向海外擴張時,整個世界已為老牌殖民大國瓜分完畢。美國想重新瓜分世界殖民地,但因力量有限,還無力同英法等國相抗衡,只有老朽帝國西班牙是個好目標。這時的西班牙已是日薄西山,昔日的龐大帝國僅剩下古巴、波多黎各和亞洲的菲律賓。美國決定首先拿西班牙開刀,奪取這幾個西班牙殖民地,以便控制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區,並取得向遠東和亞洲擴張的基地。 這時,西屬殖民地人民的斗爭也給美國創造了有利環境。菲律賓和古巴先後爆發了反對西班牙殖民統治的武裝起義。菲律賓起義軍已解放了全國大部分地區,包圍了馬尼拉。古巴起義軍則牽制了西班牙的20萬大軍。美國抓住這一「天賜良機」,借1898年2月15日的「緬因」號事件,大造戰爭輿論,於4月25日正式向西班牙開戰。 美國早就為戰爭做好了准備。美國已經建立了一支號稱世界第三的強大艦隊,部署在世界各戰略要點上,其中駐香港的亞洲艦隊早已升火待發。國會已徵兵20萬,並擁有速射野戰炮、電報、電話等先進裝備。反之,西班牙毫無准備,在古巴的20萬西軍只有1.2萬人能打仗,其餘多是老弱病殘。海軍僅有一些舊式木殼軍艦。在菲律賓也只有4.2萬軍隊,而且西班牙政局一片混亂,軍政界人士普遍認為同美國作戰沒有獲勝希望。
編輯本段發生過程
美西戰爭
1898年,美國為奪取西班牙屬地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賓而發動的戰爭,是列強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第一次帝國主義戰爭。古巴和菲律賓群島既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又是美國分別向南美洲和亞洲擴張的戰略基地。新興的美國擁有雄厚的經濟、軍事潛力,已建立起一支較強大的海軍。西班牙早已衰落,在國際上陷於孤立。特別是古巴和菲律賓兩地人民反對西班牙殖民統治的武裝斗爭,鉗制著大量西班牙軍隊。西班牙軍對古巴起義者的殘酷鎮壓激怒了美國人民,並危及美國資本家在該地的經濟利益。1898年2月15日,美國派往古巴護僑的軍艦「緬因」號在哈瓦那港爆炸,美國遂以此事件為借口,於4月22日對西班牙採取軍事行動。 美西戰爭
早在戰爭爆發前夕,主持美海軍工作的海軍助理部長T.羅斯福即命令亞洲分艦隊司令G.杜威率艦隊集結香港待命,杜威進行了周密的作戰准備。1898年4月30日,美分艦隊進入馬尼拉灣,翌日晨,發現P.蒙托霍指揮的西艦隊。美西艦數對比為6:7,但美艦在總噸位、航速和火炮,特別是在戰備訓練水平方面,均占優勢。經數小時戰斗,西艦隊被殲,傷亡381人。美方只有7人受傷。與此同時,菲律賓起義軍積極行動,控制著馬尼拉外圍(該地尚有一支西班牙駐軍),佔領了許多重要島嶼和城鎮,並建立以E.阿奎納爾多為首的民族政府。8月13日新到的美陸軍在艦隊支援下登陸,同時利用菲律賓起義軍,迫使馬尼拉的西軍投降。但在廢除西班牙殖民統治以後,美政府卻背棄支持菲律賓獨立的諾言,宣布對菲實行軍事佔領,引起菲人民的強烈反抗。此後3年,美國對菲起義人民進行了殘酷的軍事鎮壓。 在加勒比海地區,西班牙原在古巴等地駐軍有20餘萬。古巴起義軍在M.戈麥斯·伊·巴埃斯領導下已解放大片國土,造成有利態勢。「緬因」號事件後,西政府派出一支艦隊(6艘戰艦,由P.塞韋拉指揮)前去防守波多黎各,5月19日進入聖地亞哥港。美北大西洋分艦隊(7艘作戰艦只,司令為W.T.桑普森)立即對該港實行封鎖,並要求陸軍配合殲滅港內西艦隊。但美陸軍第5軍(約1.7萬人,W.沙夫特指揮)在聖地亞哥以東登陸後,堅持以奪取聖地亞哥城為目標;在攻佔城東制高點的戰斗中傷亡1700人。7月3日,西艦隊奉命撤出聖地亞哥港,在港外被美艦隊殲滅,死亡160人,被俘1800人(包括塞韋拉)。美方僅傷亡各1人。16日,聖地亞哥城在古巴起義軍和美軍圍困下斷糧,城內外西守軍約2.3萬人投降。25日,美陸軍司令N.A.邁爾斯率領的遠征軍在波多黎各登陸。西政府求和。8月12日,美西雙方同意停止軍事行動。
編輯本段菲律賓戰役
美西戰爭
在太平洋沿岸卻沒有任何要求保衛海防和分兵把守的呼聲。實際上,很多美國人根本不知道西班牙人在太平洋還擁有實力。但是,在華盛頓卻有一個人十分清楚西班牙人在太平洋擁有菲律賓,並且還有一支由各種艦只組成的艦隊,此人就是海軍部長助理西奧多·羅斯福。當西美沖突剛一爆發時,羅斯福就決定美國不僅要在大西洋,而且要在太平洋准備一場大戰。他要尋找一個能給駐菲律賓的西班牙海軍力量以迅猛打擊的人。最後,他選定了喬治·杜威准將,任命他為美國亞洲分艦隊的總司令。 杜威接受此項命令時是監測委員會常務主席,但他在國內戰爭期間身經百戰,威名遠揚。杜威不僅作戰勇猛,而且象他的老上司戴維·格拉斯哥·法拉格特一樣,他對戰局有獨到戰術慧眼和洞察秋毫的分析能力,在離開華盛頓之前,他閱讀了所有能找到的關於菲律賓的材料,研究了所有能得到的菲律賓水域的海圖。1897年12月初,他動身去日本,並迫切要求海軍部盡早給他送去彈葯。一個月後,他在長崎登上了旗艦「奧林匹亞」號,正式任指揮。 不久,杜威指揮南下,駛往香港,逼近馬尼拉。在香港,他收到了代理海軍部長羅斯福的電報:「保持充足的燃煤。一旦……發生戰爭,你的任務是不準西班牙分艦隊離開亞洲海岸,然後對菲律賓群島發起進攻。」杜威根本不需要這種敦促,因為此時他已經在加緊備戰了。他為艦隊購買了一艘運煤船和一艘補給船。他命令戰艦入塢,對機械部分進行大修,把船體水下部分清除干凈,並將白色的船舷漆成灰色。杜威准將親自檢查一切細節,要求艦艇人員每天操練,艦上所有的機器都作好戰斗准備,一接到命令就能夠連續運轉。為了搞清西班牙艦隊和菲律賓島上的設防情況,他派了一個密探去馬尼拉,還讓自己的副官化裝成旅遊者,從到達香港的遊客那兒刺探情報。為了防止英國人在戰爭爆發後採取中立的立場,他又在中國海域的大鵬灣附近設立了一個臨時錨地。 4月25日,海軍部長發來一封電報:「美西已經開戰,速往菲律賓,開始行動,盡力俘獲或摧毀西艦隊。」杜威又等待了36小時,直到美國領事從馬尼拉帶著西班牙人備戰的情況趕來。4月27日,杜威揮戈南下,去征服菲律賓。 美西戰爭
美國分艦隊包括4艘巡洋艦:旗艦奧林匹亞號(5870噸)、巴爾的摩號、羅利號、波士頓號;兩艘炮艇:「海燕」號和「康科德」號;以及緝私船「麥卡洛克」號。這些艦只的總噸位有2萬噸,載有大約100門艦炮,其中只有半數的口徑大於4英寸。此時,在遠離美國艦隊600海里以外的菲律賓,西班牙艦隊的唐·帕特里西奧·蒙托霍少將正等待著戰斗。蒙托霍唯一能起點作用的現代艦只是「雷娜·克里斯蒂娜」號。它的排水量約3500噸,載有6.2英寸口徑的艦炮。另一艘巡洋艦「卡斯蒂利亞」號是一艘老式木船,靠其本身的動力還開動不了。此外是5艘500至1100噸的軍艦。蒙托霍估計自己在機動作戰中沒有可能打敗美國分艦隊,於是,他打算在錨地抗擊,把自己的軍艦當成要塞艦隊支援海岸炮兵轟擊美艦。 美國艦隊在去菲律賓的渡航中做了最後的作戰准備,包括晝夜戰斗演習,練演艦艇滅火和損管,並拆除了所有木製部件以防止火情加劇。4月30日下午,他們搜索了蘇比克灣,未能發現西班牙艦隊。杜威斷言:「現在我們知道他們的位置了。」他指揮艦隊一直駛向科雷希爾島以南的航道,親自領頭進入三面為陸地懷抱的馬尼拉灣。 杜威准將表面很自信,但內心卻焦慮不安。整個遠東都認為馬尼拉灣是堅不可摧的。港灣的航道上已經布設了水雷。30年前,他的老上司法拉格特曾經闖過雷區,駛入莫比爾灣。盡管自那以後水雷的性能有了很大的改進,但杜威估計馬尼拉不會有能在遠離科雷希爾島的深水航道上准確佈雷的工兵。於是,他決定利用夜幕的掩護將自己的艦隊駛入港灣。後來,他寫道:「每當我處於困難的境地,或被具體問題搞得茫然不知所措時,我就問自己:『法拉格特會怎麼辦呢?』我們為進入馬尼拉灣在進行各項准備工作時,我不斷地向自己提出這個問題,我承認,那天晚上,我們進入馬尼拉灣時我正在想著他,確信自己所做的正是他會做的。」 美西戰爭
1898年5月1日午夜剛過,當美國分艦隊沒有觸及任何水雷,幾乎要全部順利地駛入馬尼拉灣時,幾門岸炮開火了,但美國軍艦的炮火很快就對它們進行了壓制。排成「一」字隊形的艦隊無一損傷地進入了海灣。黎明時,杜威的分艦隊已經逼近馬尼拉,開始搜尋西班牙艦隊。城裡的炮兵開了火,可惜全都打偏了。蒙托霍為了使馬尼拉城免受美艦的炮擊,就把他的艦隊部署在甲米地。杜威在這兒找到了它們。因為沒有彈葯補給地,美艦為了節省彈葯一直逼近到離西班牙艦隊只有5000碼的距離。上午5時40分,杜威對「奧林匹亞」號艦長下令:「准備完畢,即可開火,格里德利。」美國軍艦在西班牙軍艦前往復航行,不斷地進行射擊,這使人聯想起杜邦在羅亞爾灣的戰斗。好幾艘西班牙軍艦,包括「雷娜·克里斯蒂娜」號,幾次企圖沖擊美艦均遭重創,不是被擊沉就是被擊退了。7時35分,杜威因接到彈葯短缺的誤報決定暫時撤離。11時,杜威重新參戰,一個小時的炮擊使西班牙艦隊全軍覆滅。杜威下令停火時,蒙托霍所有的艦只不是冒起濃煙,就是葬身海底,或是被棄了。 西班牙人在這場戰斗中共傷亡381人,而杜威的艦隊只有7人受了傷。受過正規射擊訓練的美艦至少命中了170發,而缺乏射擊實踐的西班牙水兵僅僅命中了15發。美國人的勝利不僅靠實力上占優勢,而且也是他們准備充分的結果。杜威說:「馬尼拉戰役是在香港碼頭打贏的。」他還應該加上一句,那就是,這是個審勢度時的勝利。如果他沒有及時發現和打敗蒙托霍的艦隊,那麼,他的供給就難以為繼了。 由於西班牙海軍的實力在這一地區已經喪失殆盡,於是,杜威就在馬尼拉附近海面拋錨,使菲律賓防止外來的干擾。5艘德國軍艦的到達使問題復雜化了。德國人一直在尋找機會,一旦美國人對菲律賓不感興趣,他們就准備馬上把它掠為自己的殖民地。遺憾的是,美國人對菲律賓很感興趣。1萬1千名士兵迅速從舊金山出發,前往圍攻馬尼拉城,並佔領了這個群島。巡洋艦「查爾斯頓」號在護送軍隊去菲律賓的路上,兵不血刃就佔領了西班牙所屬的關島,島上的總督竟然不知道已經爆發了戰爭。不到一個月,夢想成為日益強大帝國的美國又吞並了獨立的夏威夷。 1898年8月13日,在美國陸、海軍的聯合攻擊下,馬尼拉城裡的西班牙軍隊象徵性的抵抗一下之後就宣布停火了。後來,美國軍隊花了3年的時間鎮壓菲律賓人的反抗。菲律賓人所希望的是獨立,而不是換一個帝國主義主子。大約又過了50年,美國人才承認菲律賓人是能夠自治的。然而,根據《和平條約》有關菲律賓的條款,美國卻要長期插手遠東事務。
編輯本段古巴戰役
古巴是美西戰爭的主戰場。美國組建了2.5萬人的遠征軍,在佛羅里達的坦帕進行緊張訓練。美海軍由兩支分艦隊封鎖古巴的沿海。西班牙原在古巴等地駐軍有20餘萬。古巴起義軍在M.戈麥斯·伊·巴埃斯領導下已解放大片國土,造成有利態勢。「緬因」號事件後,西政府派出一支艦隊(6艘戰艦,由P.塞韋拉指揮)前去防守波多黎各,5月19日,西班牙艦隊成功地進行了戰術機動、避開美艦的封鎖,抵達聖地亞哥港。由蛛網般的水雷陣掩護,並得到岸防火炮支援,准備抗擊美軍攻擊。5月28日,美北大西洋分艦隊(7艘作戰艦只,司令為W.T.桑普森)駛抵聖地亞哥港外,幾天後又與另一支美艦隊會合,共有艦艇24艘,形成嚴密的封鎖。美軍隨後出動陸軍開往古巴。美陸軍本想攻擊哈瓦那,但因海軍請求,便同意與海軍合攻聖地亞哥。6月22日,美第五軍近1.7萬人在海軍炮火掩護下,於聖地亞哥以東順利登陸。此時,古巴起義軍也已解放大部分國土,並包圍了聖地亞哥。美軍在與古起義軍經過會談後,開始協同作戰。6月29日,美軍抵達關塔納摩郊外。7月1日,向城東制高點埃爾卡內和聖胡安山發起猛攻。 西奧多·羅斯福指揮的義勇軍驍勇善戰,經激烈的白刃戰攻佔了聖胡安山,埃爾卡內也被攻佔。西軍7月2、3日展開反攻,雙方展開拉鋸戰,美軍終於擊退了西軍的反撲。美軍傷亡達1700人。 在陸軍激戰的同時,7月3日西班牙艦隊企圖突圍。雙方在聖地亞哥灣展開了激烈的海戰。美海軍24艘艦,西軍僅9艘。美海軍艦艇先進攻,火力既猛又打得遠。每次齊射的炮彈總重量為1.9萬磅,西軍齊射一次僅6000磅。美軍以猛烈而准確的火力打得西艦一艘接一艘起火燃燒沉沒。經4小時激戰,西艦隊又全軍覆滅,被擊沉艦艇7艘,被俘2艘,陣亡600人,艦隊司令塞爾維拉及1800名官兵被俘。美軍僅有2艦輕傷,死傷各1人。 美軍殲滅了西艦隊後,和古起義軍圍攻聖地亞哥。7月16日,西軍彈盡糧絕,2.4萬軍隊放下了武器。美軍同在菲律賓一樣背信棄義,撇開起義軍而單獨與西班牙談判與受降,禁止起義軍入城,美軍獨享了勝利果實。
編輯本段其他方面戰役
在戰爭過程中,美軍還奪取了其他一些戰略要點。6月20日,美軍攻佔了太平洋上的重要戰略島嶼關島。7月4日,又佔領威克島。7月25日,納爾遜·邁爾斯指揮3000美軍登陸波多黎各建立了軍事基地。8月初,美又增兵1萬,分四路圍攻波多黎各首府聖胡安,經過小規模戰斗,付出50人的傷亡後,攻佔了波多黎各全島。
編輯本段歷史意義
1898年的美西戰爭標志著美國作為一個主要軍事力量的崛起。這場歷時僅100餘天、致使3000美國人喪生的短暫的海上沖突使美國陷入了遠東的復雜問題,也使敢於與美國軍事力量抗衡的歐洲列強得到了警告。對美國人自己來說,這場戰爭則標志著它要更多地參與世界事務。 雖然美西戰爭的第一次大海戰發生在東半球的菲律賓,但沖突的起因卻是古巴的騷亂。在古巴,多年來對西班牙人的暴政的反抗最終導致了1895年的大暴動。起義者的殘暴並不亞於西班牙統治者,他們制定了一條蓄意掠奪的政策。這條政策規定,如果美國人不交保護金,他們的財產就不受保護,這些保護金用來在財政上支援暴亂和進行擴大宣傳。事實上,美國參與此事的主要原因是要保護美國人所擁有的甘蔗種植園和糖廠。這些大種植園和糖廠的利潤是不容忽視的,投資5千萬美元,年貿易額可高達1億美元。西班牙政府決定結束古巴的這種令人無法容忍的狀況。1896年初,西班牙政府派陸軍上將巴萊里亞諾·韋萊爾去哈瓦那採取斷然措施。韋萊爾的辦法就是把平民驅趕到集中區,使他們無法援助叛亂。集中區里惡劣的衛生的條件使幾千人喪生,其中大多數是婦女和兒童。由於古巴叛亂政權在紐約進行巧妙的煽動,美國公眾對「劊子手韋萊爾」的非人道做法反應強烈,有人要求馬上承認叛亂「政府」。作為對公眾呼聲的反應,國會通過了一項決議案,要求承認古巴叛亂政權。反對帝國主義政策的克利夫蘭總統認為,這一決議案是對他行政權力的干涉而不予理睬,他宣稱拒絕出兵與西班牙開戰;而另一方面,他又對西班牙政府明確表示,美國對西班牙在古巴的統治的尊重「將為更高的義務所代替,我們會毫不猶豫地承認和履行這種義務」。 1897年,西班牙新的自由黨內閣召回了韋萊爾,放鬆了將平民驅趕到集中區的工作,並允許古巴人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權。這時,美國人開始對古巴問題失去興趣,但1898年2月出現的兩個事件卻在美國掀起了一場民憤的風暴。事件之一是紐約《月報》發表了一封輕率的私人信件。這封信是西班牙駐華盛頓公使迪皮伊·德·洛梅寫的,後來,它落入古巴叛亂者的手中,這位公使在他的信中暗示了西班牙在為懸而未決的貿易協議舉行的協商中的欺騙行為,並說麥金利[譯者註:麥金利(1843-1901)於1897-1901年任美國第25任總統。]總統是個「次等的政治家」。一個星期之後,被派往古巴保護美國人的生命財產的「緬因」號戰列艦在一聲巨響中一分為二,260名艦員死亡。美國公眾認為這一爆炸來自外界破壞,是西班牙人用炸彈乾的。紐約《月報》懸賞5萬美元,要求捉拿和審判罪犯,但一直無人響應。盡管後來的研究已經表明,那場爆炸很可能是由於一場內部事故[原作者註:美國海軍上將海曼·G·里科弗搜集了所有的資料,包括1911年「緬因」號被打撈起來後的大量照片,於1975年把這些資料交給了大衛·W·泰勒船舶研究與發展中心結構部的設計應用助理漢森和海軍水面武器研究中心的物理學家羅伯特·S·普賴斯。這些專家利用現代測試技術知識和近期戰爭的經驗得出結論:「破壞的特點與內部大爆炸相符。」他們從理論上說明,由於通風條件不好,煙煤自燃引爆了相鄰的彈葯艙里的火葯,因而導致了其它彈葯艙相繼爆炸。(《「緬因」號軍艦被毀原因》H·G·里科弗,1976。)]造成的,但美國已經處於戰爭的邊緣了。 由於一旦與西班牙發生軍事沖突,古巴會成為第一個攻擊目標,其次是波多黎各,所以,美國艦隊大都集中於大西洋。為了進一步增強這一地區的軍事實力,「俄勒岡」號從皮吉特海峽出發,繞過南美洲到達加勒比海。「俄勒岡」號以平均約12節的速度,用了66天完成了15,000海里的航程,完成了一次出色的遠航。它的抵達使大西洋分艦隊的力量增強到5艘戰列艦:「衣阿華」號、「印第安納」號、「馬薩諸塞」號、「得克薩斯」號、「俄勒岡」號。此外,該分艦隊還有兩艘鐵甲巡洋艦:「紐約」號、「布魯克林」號和其他一些小艦。而這時,海軍部 「緬因」號事件對西班牙人也產生了影響。他們試圖平息美國人的憤怒,同時,也在為戰爭做准備。剛接到爆炸的消息,西班牙海軍大臣就向海軍發出警報,並告誡當時指揮本土艦隊的海軍上將帕斯誇爾·塞韋拉准備摧毀基韋斯特的美國基地,然後封鎖美國沿海。 塞韋拉對此事並不樂觀,在他看來,這個命令是極其荒謬的,因為他的作戰力量只有4艘破爛不堪的巡洋艦和2艘驅逐艦。他認為,自己的海軍無法與美國海軍抗衡。大西洋彼岸,西班牙沒有強大的軍事基地,因此他的艦隊在古巴和波多黎各很可能得不到充足的後勤支援。他表示,一旦發生戰爭,西班牙海軍最實際的行動方案應該是保存實力以保護國土。塞韋拉強調指出:只要西班牙糾集起一支能在裝備和供應上提供幫助的海上同盟力量,他的艦隊就能使美國海岸成為有利可圖的軍事目標。內閣據此修改了它的指示,但堅持認為海軍力量至少應該保衛波多黎各。塞韋拉仍認為自己的使命毫無希望。1898年4月8日,他率領艦隊從加的斯啟航前往維德角群島,等待形勢的進一步發展。 西班牙本土艦隊出發的消息在美國東海岸引起了一場戰爭大恐慌。各處的市民根據道聽途說臆想出海岸遭轟擊和敵人入侵的情景。陸軍和海軍都聽到了保衛海防的狂亂呼聲。陸軍部長拉塞爾·阿爾傑後來回憶說:「要求陸軍部馬上對前來的西班牙艦隊採取行動的呼聲之緊急讓人傷心。電報、信函,還有代表受威脅地區的政治家們一起涌進了陸軍部。各地都要求配發槍支,並要求把地圖上能找到的所有河流和港口都布上水雷。」西奧多·羅斯福後來回憶說,神經質的波士頓金融家們因為擔心自己的投資債券的安全而向內地搬遷了50英里。 1898年美西戰爭期間,西班牙軍隊 由於沒有造成任何破壞,一些神經質的人也安靜下來了,這是因為政府慷慨地向沿海各地發放了國內戰爭時期的一批老式槍炮。它們毫無意義地瞄著遼闊的大西洋,但是,要求艦隊保護東海岸每一區域的呼聲後來又高漲起來,因為就艦隊的機動性而言,它是一種進攻性武器,即便艦隊的任務是防禦,它的所屬艦只也決不會退化成一座座固定不動的炮台。 海軍部很清楚,無論在什麼情況下,北大西洋分艦隊都必須作為一個整體來行動,即使塞韋拉不是在美國人枕戈待旦的加勒比海出擊,而是攻擊其他地區,這支艦隊仍能以其保持完好的整體給敵人以牙還牙的打擊;如果把艦隊零零散散地沿著海岸線部署,那在軍事上無異於自取滅亡。然而,即使是這樣,還要以某種方式滿足沿海城市要求海軍保護的呼聲。最後,海軍部以折衷的辦法解決了這個問題——北大西洋分艦隊被分為兩大股:一股由代理指揮官海軍少將威廉·T·桑普森指揮,駐扎在基韋斯特,准備應付西班牙人對古巴和波多黎各的挑釁行動;另一股就是所謂「飛行中隊」,集結於諾福克,由海軍准將溫菲爾德·斯科特·施萊指揮,作為一個活動的海上堡壘守衛著大西洋沿岸;另有一支規模不大的、由老式的、大多是已退役的艦只組成的北方巡邏分艦隊護衛著特拉華角以北的海岸線。 與此同時,西班牙內閣正面對著美國提出的與叛亂者停戰和結束集中平民的要求猶豫不決,它既擔心接受美國的要求會引起國內革命,又擔心拒絕美國的要求會引發美西沖突。4月9日,內閣在這兩點要求上都做出了讓步,但為時已晚,因為麥金利總統已經認識到高呼著「讓古巴自由」的民主黨人在下屆選舉時會將他擊敗,除非他斷然採取行動,結束在西班牙殖民地中的惡劣狀況。於是,他在11日向國會遞交了戰爭咨文,要求政府動用陸海軍力量。一個星期之後,國會通過了一項聯合決議,宣布古巴自由獨立,要求西班牙撤出其軍隊,並批准總統利用武裝力量執行這一決議,決議的最後一款——即泰勒修正案——保證,無論如何美國將不會吞並古巴。 1898年4月22日,海軍部命令桑普森封鎖古巴海域,封鎖線從哈瓦那開始,繞過這一島國的西端直到南海岸的西恩富戈斯。4月25日,國會宣布從4月21日起就已進入戰爭狀態。4月29日,塞韋拉的艦隊駛離維德角,前去保衛波多黎各。塞韋拉「在選擇航線、港口和決定在何種情況下開戰或迴避等重大問題上擁有最大的自由」。
編輯本段結果
12月10日,雙方於巴黎簽訂和約。和約規定:西班牙承認古巴獨立(實際上淪為美國的保護國),將波多黎各、關島和菲律賓轉讓美國;美國為獲得菲律賓向西班牙交付2000萬美元作為抵償。整個戰爭期間,美軍死亡約5000人(其中戰死不足400人,其餘多系病死)。美國以極小的代價從西班牙手中奪取了重要的海外殖民地,主要是利用了古巴、菲律賓人民的武裝斗爭。這次戰爭,成為世界開始進入帝國主義時代的主要標志之一。在戰爭中,美海軍戰備程度較高,但陸軍准備不足,陸海軍協同很差,登陸作戰的組織混亂,促使戰後美國進一步加強海軍,並力圖克服戰爭中暴露的問題,為繼續向海外擴張作準備。

㈣ 介紹邁克爾傑克遜的英文ppt

Michael Joseph Jackson (August 29, 1958–June 25, 2009)was an American recording artist, entertainer, and businessman. The seventh child of the Jackson family, he debuted on the professional music scene at the age of 11 as a member of The Jackson 5 and began a solo career in 1971 while still a member of the group. Referred to as the "King of Pop" in subsequent years, five of his solo studio albums are among the world』s best-selling records: Off the Wall (1979), Thriller (1982), Bad (1987), Dangerous (1991) and HIStory (1995)。
In the early 1980s, he became a dominant figure in popular music and the first African-American entertainer to amass a strong crossover following on MTV. The popularity of his music videos airing on MTV, such as "Beat It", "Billie Jean" and Thriller-credited for transforming the music video into an art form and a promotional tool-helped bring the relatively new channel to fame. Videos such as "Black or White" and "Scream" made Jackson an enring staple on MTV in the 1990s. With stage performances and music videos, Jackson popularized a number of physically complicated dance techniques, such as the robot and the moonwalk. His distinctive musical sound and vocal style influenced many hip hop, pop and contemporary R&B artists。

One of the few artists to have been incted into the Rock and Roll Hall of Fame twice, his other achievements include multiple Guinness World Records-including one for "Most Successful Entertainer of All Time"-13 Grammy Awards, 13 number one singles in his solo career-more than any other male artist in the Hot 100 era-and the sales of over 750 million albums worldwide. Cited as one of the world』s most famous men, Jackson』s highly publicized personal life, coupled with his successful career, made him a part of popular culture for almost four decades。
邁克爾約瑟夫傑克遜(1958年8月29日,2009年6月25日),美國歌手,藝人,商人。傑克遜的家庭第七孩子,他推出了專業音樂現場(mv),11歲時,作為傑克遜五兄弟的成員,於1971年開始獨唱生涯,並一直是該集團的成員。被稱為「流行音樂之王」在隨後幾年,他的五名獨奏張專輯是世界上最暢銷的記錄:牆外(1979),戰栗(1982),BAD(1987年),危險(1991)和歷史(1995年)。

在80年代初,他成為了流行音樂的主要人物和第一位非洲裔演員轉型向MTV。他在MTV音樂,播出,如「BEAT IT」,「比莉珍」和驚悚,轉化為一種藝術形式的音樂,視頻和宣傳工具,貸記影片人氣,促成了新的成名渠道。影片如「BLACK OR WHITE」和「scream」成為了MTV傑克遜在90年代持久的舞台。與舞台表演,音樂錄像,傑克遜推廣復雜的身體技巧,如機械舞和月球漫步量。他的聲音和獨特的音樂唱腔影響了許多嘻哈音樂,流行音樂和當代R&B藝術家。

為數不多的藝術家之一已兩次入選搖滾名人堂的,他的其他成就包括多個吉尼斯世界紀錄,其中包括「最成功的藝人」-13格萊美獎,13個單曲一個接一個在他的單曲中出現比任何其他的Hot 100時代的男歌手更多的超過750萬張的全球銷售。作為世界上最有名的人,例如傑克遜的廣為宣傳的個人生活與他的事業成功,使他成為近40年來流行文化的一部分。

㈤ 世界史上最有名 最有特色 的老外不要近代的老外啊歷史 要做ppt

馬可波羅
馬可·波羅,13世紀來自義大利的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和商人。17歲時跟隨父親內和叔叔,途經中東,歷時四容年多到達蒙古帝國。他在中國游歷了17年,曾訪問當時中國的許多古城,到過西南部的雲南和東南地區。回到威尼斯之後,寫下著名的《馬可·波羅游記》記述了他在東方最富有的國家——中國的見聞,激起了歐洲人對東方的熱烈嚮往,對以後新航路的開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㈥ 美國的歷史文化ppt

1607殖民時期以前
在四萬多年前,有一批來自亞洲的流浪者,經由北美到中南美洲,這些人就是印第安人的祖先。當哥倫布到達他認為的新大陸時,居住在美洲的印第安人, 約有3,000萬,其中有大約2000萬人住在現在的加拿大和美國中北部, 其餘絕大部分住在現在的墨西哥和美國南部。大約1萬年前,又有另一批亞洲人, 移居到北美北部,這是後來的愛斯基摩人。而最早到美洲的白種人大概是維京人,他們是一群喜好冒險的捕漁人,有人認為他們在1,000年前曾到過北美東海岸。
1607~1753殖民時期
1607年,一個約一百人的殖民團體, 在乞沙比克海灘建立了詹姆士鎮,這是英國在北美所建的第一個永久性殖民地, 在以後150年中,陸續涌來了許多的殖民者,定居於沿岸地區,其中多來自英國,也有一部分來自法國、德國、荷蘭、愛爾蘭和其他國家。18世紀中葉,13個英國殖民地逐漸形成, 他們在英國的最高主權下有各自的政府和議會。這13個殖民區因氣候和地理環境的差異,造成了各地經濟形態、政治制度與觀念上的差別。
1754~1783獨立運動
費城獨立廳:1776年美國獨立宣言於此簽訂
18世紀中葉,英國在美洲的殖民地與英國之間,已有了裂痕。殖民地的擴張,使他們產生某種自覺,自覺到英國的迫害,而萌生獨立的念頭。 1773年,波士頓傾茶事件,反英國殖民者傾銷。 1774年,來自13州的代表聚集在費城,召開所謂第一次大陸會議,希望能尋出一條合理的途徑,與英國和平解決問題。然而英王卻堅持殖民地必須無條件臣服於英王,並接受處分。1775年,在馬薩諸塞州萊剋星頓點燃戰火; 1776年5月,在費城召開第二次大陸會議,堅定了戰爭與獨立的決心,並發表著名的《獨立宣言》,提出充分的理由來打這場仗。 1777年10月,薩拉托加大捷,扭轉了獨立戰爭初期的不利的態勢。此役使美國人民信心大增,並得到了國際上的支援。 1778年2月法美簽訂軍事同盟條約,法國正式承認美國。法國、西班牙、荷蘭相繼參戰。 1781年,約克城戰役大捷,美軍贏得決定性的勝利。約克敦戰役後,除了海上尚有幾次交戰和陸上的零星戰斗外,北美大陸戰事已基本停止。
1784~1819新政府成立
革命的成功,使美國人民有了以立法形式表達他們政治觀念的機會。 1787年,在費城舉行聯邦會議,會中華盛頓被推為主席,他們採取一項原則,即中央的權力是一般性的,但必須有審慎的規定和說明,同時,他們也接受一項事實,那就是全國性政府必須有稅收、鑄造貨幣、調整商業、宣戰及締結條約的權力。 此外,為了防止中央權力過大,而採取孟德斯鳩的均權政治學說,即政府中設置三個平等合作與制衡的部門,即立法、行政、司法三種權力相互調和,制衡而不使任何一權占控制地位。 1812年,英國再度入侵剛成立的美國,史稱第二次獨立戰爭,戰後美國各州更加團結。
1820~1849向西擴張
19世紀初期,數以千計的人,越過阿帕拉契山,向西移動。有些開拓者,移居到美國的邊界,甚至深入屬於墨西哥的領地、以及介於阿拉斯加與加利福尼亞的俄勒岡。開拓者勇敢、勤奮地向西尋求更好的生活。 1846年,美墨戰爭爆發,美國擴充了自己的面積。
1850~1869南北戰爭
引起南北戰爭的原因,不單是經濟上、政治上、軍事上的問題,還包括了思想上的沖突。內戰暴露了美國的弱點。對這個國家的存在,作了一番考驗。經過了這次考驗, 美國才步向一個中央集權化之現代國家的坦途。南北之間,為奴隸問題而起爭執,南方在全國政治上的主要方針,就在保護和擴大「棉花與奴隸」制度所代表的利益;而北部各州,主要是製造業、商業和金融的中心,這些生產無需依賴奴隸, 這種經濟上和政治上的沖突都是由來已久的。1860年代初期,11個南方的州脫離聯邦,另組政府,北方則表示,為了統一將不惜付出任何代價。1861年,內戰爆發了,這場美國人面對面的流血戰,打了四年,南方遭到嚴重的破壞,而且留下深深的傷痕。1865年,北方戰勝了,這項勝利不但顯示美國恢復統一,而且從此全國各地不再施行奴隸制度。
1870~1929工業化與改革
19世紀初期,美國開始工業化,而內戰之後則步入成熟階段。在從內戰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不到50年時間內,美國從一個農村化的共和國變成了城市化的國家。從1890到1917年的近30年間被稱為所謂「進步時期」。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917年,美國被捲入大戰漩渦中,並且在世界上嘗試扮演新的角色。
1930~1945大蕭條和第二次世界大戰
大蕭條影響的不只是美國,世界各國都受到它的打擊。經濟大恐慌使上百萬的工人失業,大批的農人被迫放棄耕地,工廠商店關門,銀行倒閉,一片蕭條。1932年,富蘭克林·羅斯福當選總統,他主張政府應拿出行動來結束經濟大恐慌,新政府雖然解決了許多的困難,但美國的經濟還是要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才蘇醒起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隨著軸心國的戰敗、英法實力的衰退,美國和蘇聯成為了超級大國,世界被分成了東西方兩大陣營。美蘇及其各自陣營分別在軍事、政治、經濟、宣傳各方面加緊准備,一如戰時。這種狀態,被稱為「冷戰」。
冷戰時期
美國歷史自1960以來,許多方面仍是戰後發展的延續。經濟方面除了周期性的不景氣,仍舊是不斷膨脹;從城市移居到郊區的人口繼續增加,1970年,居郊人口超過了居城人口。1960年初期,黑人問題成為美國內部最主要的問題。 1960年代中期,許多美國人開始不滿政府的對外政策。此外,由於工業的發展與人口的集中,60年代後期,生態環境的污染廣受注意。70年代初期,由於能源危機而導致的經濟蕭條是大恐慌以來最嚴重的一次。70年代中期,美國經濟一度復甦。但到70年代未期,又出現通貨膨脹。 1976年,美國建國200周年,全國舉行各項慶祝活動。美國在冷戰中最終拖垮了蘇聯,1991年,隨著蘇聯的解體,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世界兩大陣營之間意識形態的壁壘也被打破了。1981年4月12日,美國成功發射了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將人類又帶入另一個太空新紀元。
恐怖襲擊與反恐政策
9.11事件中正在坍塌的世界貿易中心雙塔
2001年發生於紐約和華盛頓的「9.11事件」對美國及全球產生巨大的影響,這次事件是人類歷史上迄今為止最嚴重的恐怖襲擊事件。美國政府對此次事件的譴責和立場也受到大多數國家同情與支持;全球各地在事件後都有各種悼念活動。該事件也導致了美國的外交政策集中於對付恐怖主義威脅。美國政府開始了反恐戰爭和行動,在2001年10月推翻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權。2003年,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推翻薩達姆·海珊的政權,建立了伊拉克臨時政府。2011年5月1日,本·拉登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堡被美軍海豹部隊擊斃。
編輯本段地理
位置
美國本土位於北美洲中部,位於西半球,領土還包括北美洲西北部的阿拉斯加和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群島等。另有加勒比海島嶼波多黎各以及太平洋群島北馬里亞納等海外領地。其本土北與加拿大接壤,南靠墨西哥灣,西臨太平洋,東瀕大西洋。海岸線22,680公里。大部分地區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南部屬亞熱帶氣候,西部沿海地區分布有溫帶海洋性氣候和地中海氣候。中北部平原(中央大平原)溫差很大,芝加哥1月平均氣溫-3℃,7月24℃;墨西哥灣沿岸1月平均氣溫11℃,7月28℃。全國最低點為死亡谷(Death Valley,-86 米),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洲的東南方,與內華達州接壤;最高點為麥金利山(Mount Mckinley,6,198 米),位於阿拉斯加州的中南部,是阿拉斯加山脈的中段。政治
憲法
始建於1793年的美國國會大廈
美國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憲政立憲共和國,有世界上最早並仍在運作的成文憲法,並經立法機構批准產生。在某些州,司法系統官員也通過多數制選舉產生。1776年7月4日制定了憲法性文件《聯邦條例》。1787年5月制定了憲法草案,1789年3月第一屆國會宣布生效。它是世界上第一部作為獨立、統一國家的成文憲法。1865年和1870年通過的關於廢除奴隸制度和承認黑人公民權利的第13條和15條修正案;1951年通過的規定總統如不能行使職權由副總統升任總統的第25條修正案。憲法的主要內容是建立聯邦制的國家,各州擁有較大的自主權,包括立法權;實行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立法、行政、司法三部門鼎立,並相互制約。憲法規定,行政權屬於總統,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職權集中於總統一人,總統兼任武裝部隊總司令,總統不對國會負責。總統的行政命令與法律有同等效力。 總統通過間接選舉產生,由選民投票選出總統「選舉人」,「選舉人」成立選舉人團投票表決正式選舉總統,任期四年。除由於二戰的原因獲得長達13年任期的羅斯福總統,其它總統最多連任一次。政府由內閣部長和總統指定的其他成員組成。內閣實際上只起總統助手和顧問團的作用,沒有集體決策的權力。
國會
美國國會為最高立法機構,由美國參議院和美國眾議院聯合組成。國會的主要職權有:立法權、行政監督權、條約及官員任命的審批權(參議院)和憲法修改權。對總統、副總統的復選權等。兩院議員由各州選民直接選舉產生。參議員每州2名,共100名,任期6年,每兩年改選1/3。眾議員按各州的人口比例分配名額選出,共435名,任期兩年,期滿全部改選。兩院議員均可連任,任期不限。參眾議員均系專職,不得兼任政府職務。 此外,國會可通過不需要總統簽署的決議案,它們無法律作用。國會對總統、副總統及官員有彈劾權,提出彈劾之權屬於眾議院,審判彈劾之權屬於參議院。美國設聯邦最高法院、聯邦法院、州法院及一些特別法院。聯邦最高法院由首席大法官和8名大法官組成,終身任職。聯邦最高法院有權宣布聯邦和各州的任何法律無效。 2009年1月20日,巴拉克·海珊·奧巴馬(Barack Hussein Obama Jr。)成為美國第44任總統,也是美國歷史上第一位黑人總統。
政府
政治體制為憲政聯邦共和制(Federal constitutional republic)。美國44任(第56屆)總統貝拉克·奧巴馬(Barack Obama);副總統約瑟夫·拜登(Joe Biden);眾議院議長約翰·博納(John Boehner);參議院臨時議長丹尼爾·井上(Daniel Ken Inouye);首席大法官約翰·羅伯茨(John Roberts);國務卿希拉里·柯林頓(Hillary Clinton);財政部長蒂莫西·蓋特納(Timothy Geithner);國防部長萊昂·帕內塔(Leon Panetta);司法部長埃里克·霍爾德(Eric Holder)。始建於1792年的白宮為總統的官邸及辦公室
政黨
美國有多個黨派,但在國內政治及社會生活中起重大作用的只有共和黨和民主黨。 美國共和黨 美國共和黨(Republican Party)成立於1854年。1861年林肯就任總統,共和黨首次執政。此後至1933年的70多年中,除16年外,共和黨一直主政白宮。1933年以後,曾有艾森豪威爾、尼克松、福特、里根、老布希和小布希執政。一般在總統大選中投票給該黨候選人的選民即為其黨員。 美國民主黨 美國民主黨(Democratic Party)前身是1792年傑斐遜創立的民主共和黨,建黨初期主要代表南方奴隸主、西部農業企業家和北方中等資產階級的利益。19世紀初,民主共和黨發生分裂,一派自稱國民共和黨,後來改稱輝格黨。以安德魯·傑克遜為代表的一派於1828年建立民主黨,1840年正式定名為民主黨。19世紀50年代末,民主黨發生一次分裂,部分北方民主黨人參與組建反奴隸制的共和黨。1861至1885年在野。在1885至1933年的48年中,該黨執政16年,先後由克利夫蘭、威爾遜出任總統。1933年開始,民主黨人羅斯福、杜魯門、肯尼迪、約翰遜、卡特、柯林頓,奧巴馬先後當選總統執政。民主黨黨員是大選中投其候選人票的選民。 其他政黨 美國綠黨(United States Green Party)、美國改革黨(Reform Part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美國共產黨(Communist Party of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等。
編輯本段外交
美國具有全球性的經濟、政治和軍事影響力,其外交政策走向一直是世界關注和討論的焦點。美國現任總統—貝拉克·奧巴馬
美國的外交關系規模是全世界最為龐大的。幾乎所有的國家在華盛頓特區都設有大使館和派駐大使。以色列、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日本被視為是美國最親密的盟友。只有少數國家沒有與美國建立正式的外交關系,包括古巴、伊朗、朝鮮、索馬里和蘇丹。美國革命期間,美國與一些歐洲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說服了法國、西班牙、和荷蘭協助對抗英國。在接下來的開墾年代裡,美國一直在親法或親英兩個選擇間搖擺不定。當時美國對歐洲事務不願插手,專注於北美的疆土開拓。後來以門羅主義削弱歐洲在拉丁美洲的影響力,以確保在美洲地區事務的支配權。美國的擴張政策陸續引發了與墨西哥和西班牙的戰爭,兩戰均以美國的勝利告終。在南北戰爭中,美國指責英國和法國支援南部分裂的美利堅聯盟國、並試圖佔領墨西哥,但在內戰結束後,美國在北美洲的主導地位就再未受過挑戰。 隨著國力漸增,美國開始將注意力轉向海外,尤其是對外貿易的開拓。為此,美國佔領了太平洋的許多領土,包括夏威夷和菲律賓,迫使日本開放貿易,並與歐洲列強競爭在中國的影響力。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在聯合國的創建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並且成為安全理事會的五名永久會員之一。 冷戰期間,美國最初試圖限制蘇聯於世界各地的影響力。為了遏制蘇聯,美國、加拿大和10個西歐國家共同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以聯合盟國對抗任何向北美和歐洲的軍事入侵,後來又有14個歐洲國家陸續加入了這一共同防禦聯盟,包括土耳其和一些前華沙條約成員國以及部分蘇聯加盟共和國。出於政治上的現實考量,美國也與對抗蘇聯的共產主義國家結盟,例如中蘇分裂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近年來,美國專注於自身的邊界安全,防止非法移民和非法販毒進入國內—尤其是針對墨西哥和加勒比海國家。美國也致力於對抗恐怖主義和避免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擴散,但其主要目標仍為保護在國內外的國家利益以及公民安全。 2007年,美國為中國第二大貿易夥伴,雙邊貿易總值為3020.8億美元,增長15%。
編輯本段軍事
美國總統兼任武裝部隊總司令,三軍統帥,掌握最高指揮權。進攻性戰略武器和核武器的使用權集中控制在總統手中。國家軍事指揮系統由國家安全委員會、國防部及參謀長聯席會議組成。國家安全委員會是最高決策機構,由總統領導,成員有副總統、國務卿、財政部長、國防部長和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參聯會主席作為軍事顧問、中情局長作為情報顧問列席。國防部是總統指揮全軍的辦事機構,既是總統、國防部長和國家安全委員會的軍事咨詢機構,又是向各聯合司令部發布總統和國防部長命令的軍事指揮機關。參聯會和三軍參謀部負責擬定作戰計劃並具體實施作戰指揮。2001年「9·11」事件後,美國進一步調整軍事戰略,加快建立由核與非核進攻性打擊系統、導彈防禦系統和能迅速應付恐怖威脅的國防基礎設施構成的「新三位一體」戰略力量組合。美軍曾在南北戰爭、兩次世界大戰以及1948年至1973年期間實行過義務兵役制。1973年,時任總統尼克松廢除義務兵役制後,美軍一直實行志願兵役制(以僱傭方式招募兵員補充軍隊的募兵)至今。美國是世界第一軍事大國,在世界數十個國家和地區設有374處軍事基地,海外駐軍約為28.78萬人。美國的海外的軍事基地大致劃分為歐洲、亞太與印度洋、中東與北非以及美洲四大戰略區。2004年8月,布希總統宣布,美國將在未來的10年內把駐歐洲和亞洲的軍隊削減6萬至7萬人。2007年1月,美國國防部長羅伯特·蓋茨說,為了「反恐戰爭」的需要,他計劃在未來5年內將美軍現役部隊的人數增加9。2萬人。在全球范圍內共有五大美國戰區司令部,分別是美國北方司令部、美國太平洋司令部、美國中央司令部、美國歐洲司令部和美國南方司令部,分別負責全球幾大區域的事務。本土基地871個,其中海軍基地242個,空軍基地384個。2007年2月,布希總統批准軍方關於組建一個專門負責非洲事務的司令部的計劃,2010年組建完畢,由於非洲國家反對非洲司令部設立在其境內,總部暫設在德國。
參考資料: http://ke..com/view/2398.htm

㈦ 求關於世界電影發展史的英文presentation的ppt

勵20(財富值+經驗值) +15分鍾內

㈧ 關於莎士比亞的簡介或其生平、作品等的 PPT 英文版

莎士比亞(. 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劇作家、詩人,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文學的集大成者。

莎士比亞的代表作有四大悲劇:《哈姆雷特》(英:Hamlet)、《奧賽羅》(英:Othello)、《李爾王》(英:King Lear)、《麥克白》(英:Macbeth)。四大喜劇:《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皆大歡喜》(《As you like it》)。歷史劇:《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理查二世》等。還寫過154首十四行詩,二首長詩。本·瓊生稱他為「時代的靈魂」,馬克思稱他和古希臘的埃斯庫羅斯為「人類最偉大的戲劇天才」。雖然莎士比亞只用英文寫作,但他卻是世界著名作家。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已被譯成多種文字,其劇作也在許多國家上演。1616年4月23日病逝。莎士比亞和義大利著名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和哲學家、近代實驗科學的先軀者伽利略同一年出生。

傳奇一生
偉大的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劇作家、詩人威廉·莎士比亞於1564年4月23日生於英國中部瓦維克郡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的一位富裕的市民家庭。其父約翰·莎士比亞是經營羊毛、皮革製造及穀物生意的雜貨商,1565年任鎮民政官,3年後被選為鎮長。他少年時代曾在當地的一所主要教授拉丁文的「文學學校」學習,掌握了寫作的基本技巧與較豐富的知識,但因他的父親破產,未能畢業就走上獨自謀生之路。他當過肉店學徒,也曾在鄉村學校教過書,還干過其他各種職業,這使他增長了許多社會閱歷。歷史學家喬治·斯蒂文森說,後人從這些文字資料中大概勾勒出莎士比亞的生活軌跡:20歲後到倫敦,先在劇院當馬夫.雜役,後入劇團,做過演員.導演.編劇,並成為劇院股東;1588年前後開始寫作,先是改編前人的劇本,不久即開始獨立創作。當時的劇壇為牛津、劍橋背景的「大學才子」們所把持,一個成名的劇作家曾以輕蔑的語氣寫文章嘲笑莎士比亞這樣一個「粗俗的平民」、「暴發戶式的烏鴉」竟敢同「高尚的天才」一比高低!但莎士比亞後來卻贏得了包括大學生團體在內的廣大觀眾的擁護和愛戴,學生們曾在學校業余演出過莎士比亞的一些劇本,如《哈姆雷特》、《錯誤的喜劇》。1597年重返家鄉購置房產,度過人生最後時光。他雖受過良好的基本教育,但是未上過大學。1598年大學人士F.米爾斯已在其《智慧的寶庫》中,列舉莎士比亞35歲以前的劇作,稱贊他的喜劇、悲劇都「無與倫比」,能和古代第一流戲劇詩人們並稱。但他生前沒出版過自己的劇作。寫作的成功,使莎士比亞贏得了騷桑普頓勛爵的眷顧,勛爵成了他的保護人。莎士比亞在90年代初曾把他寫的兩首長詩《維納斯與阿都尼》、《魯克麗絲受辱記》獻給勛爵,也曾為勛爵寫過一些十四行詩。藉助勛爵的關系,莎士比亞走進了貴族的文化莎龍,使他對上流社會有了觀察和了解的機會,擴大了他的生活視野,為他日後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源泉。從1594年起,他所屬的劇團受到王宮大臣的庇護,稱為「宮內大臣劇團」。1596年,他以他父親的名義申請到「紳士」稱號和擁有紋章的權利,又先後3次購置了可觀的房地產。1603年,詹姆士一世繼位,他的劇團改稱「國王供奉劇團」,他和團中演員被任命為御前侍從,因此劇團除了經常的巡迴演出外,也常常在宮廷中演出,莎士比亞創作的劇本進而蜚聲社會各界。 莎士比亞在倫敦住了二十多年,而在此期間他的妻子仍一直呆在斯特拉福。他在接近天命之年時隱退回歸故里斯特拉福(1612年左右)。1616年4月23日莎士比亞在其五十二歲生日前後不幸去世,葬於聖三一教堂。死前留有遺囑。

如果你要電子版的作品請留一下郵箱~

㈨ 誰能找到關於世界歷史上有名的人物介紹的PPT

樓主這個問題等於是挪用他人的勞動成果
建議自己去找資料,然後去認真做一份PPT。這樣你會長見識的!

㈩ 求英文介紹英國歷史100字左右

1、英文

British history began in Germanic and Celtic, and later in England, Wales and Scotland. Its origin can be traced back to Roman rule.

Britain is called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It consists of Northern Ireland and the whole history of Britain is made up of the interweaving of the four regions.

Wales became part of the Kingdom of England in 1535. The defeat of the Spanish Invincible Fleet in 1588 by the Naval Battle of Gravoline frustrated the invasion of foreign Catholic forces.

basically eliminating the threat of Catholicism and consolidating the achievements of religious reform.

In 1640, Britain broke out the first bourgeois revolution in the world and became the pioneer of the bourgeois revolution. The Republic was proclaimed on 19 May 1649.

The restoration of the dynasty in 1660 and the "Glorious Revolution" in 1688 established the constitutional monarchy.

In 1707, England merged with Scotland. Through the Seven Years'War, Britain laid the foundation of the Sunset Empire and gained the hegemony of the sea.

It was merged with Ireland in 1801. After the Napoleonic War, Britain completed the imperial hegemony of the Sunset Empire.

From the second half of the 18th century to the first half of the 19th century, it became the first country in the world to complete the instrial revolutio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was the heyday of the British Empire. The colonies occupied in 1914 were 111 times larger than those in the mainland.

They were the first colonial power and claimed to be the "Sunset Empire".

In 1922, the Republic of Ireland became independent, and Northern Ireland remained in the United Kingdom, that is, Northern Ireland today.

2、中文

英國歷史始於日耳曼人與凱爾特人,亦是後來的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其源頭可追溯到羅馬統治時期。

英國全稱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由和北愛爾蘭組成,而整個英國的歷史也就是由這四個區域的歷史交織組成。

1535年威爾士成為英格蘭王國的一部分,1588年格拉沃利訥海戰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使英國挫敗了國外天主教勢力的入侵,基本消除了天主教的威脅,鞏固了宗教改革的成果。

1640年英國在全球第一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先驅。1649年5月19日宣布成立共和國。1660年王朝復辟,1688年發生「光榮革命」,確立了君主立憲制。

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合並,通過七年戰爭英國奠定日不落帝國的基礎,並獲取了海上霸主。

1801年又與愛爾蘭合並。拿破崙戰爭後英國完成了日不落帝國的霸業。18世紀後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

19世紀是大英帝國的全盛時期,1914年佔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國,自稱「日不落帝國」。

1922年愛爾蘭共和國獨立,愛爾蘭北部仍留在聯合王國內,即是今天的北愛爾蘭。

(10)世界歷史英文ppt擴展閱讀:

英國歷史大事:

1、英西戰爭

英西戰爭(英語:Anglo-Spanish War;西班牙語:Guerra anglo-española)(1585年–1604年)指西班牙帝國與英格蘭王國之間未經正式宣戰的間歇性沖突。

英西戰爭由多場大范圍戰役組成,起於1585年英國與荷蘭簽訂楠薩奇條約,擁護荷蘭抵抗西班牙帝國的統治。

1587年英國於加的斯率先奪勝,翌年於1588年格拉沃利訥海戰擊退西班牙無敵艦隊,但1589年科倫納·里斯本遠征敗北後情勢逆轉,西班牙在弗洛雷斯海戰重振海軍實力。

而英國分別在以後的1595-1596年西印度群島遠征和1597年的埃塞克斯-羅利遠征決定性失敗。西班牙先後在1596年和1597年派遣兩支無敵艦隊趁勝追擊,但在惡劣的氣候下遭挫。

無敵艦隊戰敗後的十年間,西班牙加強了海軍實力,對後來南美洲貴重金屬的運輸影響深遠。而戰爭在1590年代走入僵局。

1602年英國與荷蘭通過多佛海峽海戰一度獲取英吉利海峽乃至歐洲西部海域的主導權並持續兩年。

1601-1604年西班牙進行了人類史上較為殘酷、血腥的奧斯坦德之圍,經過三年的圍攻,英荷聯軍最終投降,西班牙軍隊拿下了這座城堡,使英荷西三方都想結束戰爭,回到和平。

1604年由腓力三世與新任英格蘭國王詹姆斯一世代表簽訂倫敦條約後畫下句點。西英協議分別停止對愛爾蘭與尼德蘭的軍事介入,且英方放棄在公海上的劫掠行為。

締約兩方皆有達成部分目標,戰後西班牙重獲歐洲西部海域優勢。條約整體有利於西班牙。但整起戰爭過程對兩國財政都造成了相當程度的負擔,而英國則進入40年的萎靡期。

2、薔薇戰爭

薔薇戰爭(又稱玫瑰戰爭;英語:Wars of the Roses;1455年─1485年)是英王愛德華三世(1327年-1377年在位)的兩支後裔:蘭開斯特家族和約克家族的支持者為了爭奪英格蘭王位而發生斷續的內戰。

兩大家族都是金雀花王朝王室的分支,約克家族是愛德華三世的第四子的後裔、蘭開斯特家族是愛德華三世的第三子的後裔。

玫瑰戰爭是約克家族的愛德華三世的第五代、第六代繼承人對蘭開斯特家族的愛德華三世的第四代、第五代繼承人的王位戰爭。

「玫瑰戰爭」一名並未使用於當時,而是在16世紀,莎士比亞在歷史劇《亨利六世》中以兩朵玫瑰被拔標志戰爭的開始後才成為普遍用語。

此名稱源於兩個家族所選的家徽,蘭開斯特的紅薔薇Rosa gallica和約克的白薔薇Rosa ×alba。

戰爭最終以蘭開斯特家族的亨利七世與約克的伊麗莎白聯姻為結束,也結束了法國金雀花王朝在英格蘭的統治,開啟了新的威爾士人都鐸王朝的統治。 也標記著在英格蘭中世紀時期的結束並走向新的文藝復興時代。

為了紀念這次戰爭,英格蘭以玫瑰(這里玫瑰實為歐洲古老薔薇)為國花,並把皇室徽章改為紅白薔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英國歷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玫瑰戰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英西戰爭

閱讀全文

與世界歷史英文ppt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