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國家形象宣傳片的內容簡介
中國形象宣傳片是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起,並委託該公司製作的一部國家形象宣傳片。此次的國家形象宣傳片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30秒長度的電視宣傳片,即目前已經公映的人物篇,參與拍攝的人員都是國內外比較有影響力人,其中有:李嘉誠、王建宙、李彥宏、丁磊、郎平、鄧亞萍、姚明、劉翔、丁俊暉、陳魯豫、林浩、馬艷麗。將會在國際主流媒體播出,以「中國人」概念打造中國形象。另一部分是15分鍾長度的短紀錄片,並供我國駐外使領館及重要外宣活動使用,力圖從更多角度、更廣闊的視野展示當代中國。
國家形象宣傳片在製作過程中,創作團隊分別與英、法、德等國家的朋友進行交流,發現他們對中國歷史、傳統的四大發明等很熟悉,但都希望更了解當代的中國是什麼樣子。此外,創作團隊還參考了不少外媒拍攝的中國資料片以及我國國家領導人、國新辦官員的講話和文章。 此次啟動的國家形象宣傳片主要包括時長30秒的廣告短片和15分鍾的專題長片,這也是中國民族啟動品牌戰略的實施步驟之一。
30秒的《人物篇》主要在國際主流媒體播放;15分鍾的長片則將用於外事活動展示,如:使、領館節慶,外交性質的酒會、茶會等播放。國家形象宣傳片以英語為主。
在國家形象宣傳片的製作與投放上,國家只是在形象片拍攝與製作上進行補貼,投放等環節完全以商業運作為主體,由專業的公司來進行操作。
國家形象的宣傳片拍攝工作的啟動,標志著中國國家公關時代已經到來。
⑵ 中國國家形象在近代史的過程中發生怎樣變化
近代史 :弱國無外交 談何形象
現代史 :珉權不落實 說啥珉主
⑶ 中國國家形象傳播的變化及其啟示
媒介合作是變化的突破口。
但媒介自由(國外)和網路沖擊往往是偏執的,因此,如何做好正確引導是下一步核心任務,同時要不斷增強國力,提高民族素質,提高國際競爭力和親和度。
⑷ 中國國家形象是什麼通過何種公關活動對外傳播這種國家形象
中國的國家形象有不同的看法,一般都認同的是熊貓,黑白相間,代表有時黑有時白,黑白相間,但眼睛是黑的;只吃素不吃肉,吃粗糙的東西,形態舒緩,不與其它動物爭強鬥狠,有危機時自己先躲起來,好漢不吃眼前虧,沒有什麼擔當,即不挑釁別人,有點錢就買強權的國債,搞利益共同體,比較和諧;有不同觀點的認為是驢,不是美國驢象的那個叫得歡的驢,是黔之驢的那個驢,花拳綉腿,貌似體態魁梧,碰到厲害角三拳三腿就要被打趴下,百多年不得翻身,GDP雖然曾經是全球第一,只會做瓷碗瓷盤,茶葉絲綢,再不就吸毒嫖妓,一遇到船堅炮利,直接打回原形,賠款割地……。
但是官方一般都認同熊貓,這從亞運會的盼盼和奧運會吉祥物,北京歡迎你就可以看出來。
⑸ 簡述國家形象文化傳播
國家形象是國內外公眾對一國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狀況的綜合認知和整體評價。良好的國家形象不僅能夠提升一國的國際影響力,而且能夠增強本國公眾的凝聚力。現階段,文化傳播對國內外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響日趨加強,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認識到文化傳播之於國家形象塑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我國當前正處於社會轉型期、實現中國夢的關鍵期,同時也是利用文化傳播塑造良好國家形象的機遇期,應當高度重視文化傳播,塑造積極、正面的國家形象。與此同時,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塑造良好的國家形象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從戰略、思想、行動、措施等方面進行統籌安排和構建。
構建以實現中國夢為目標的國家戰略體系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快速推進,世界各國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經濟、政治以及文化等方面的聯系更加密切。中國夢偉大戰略構想,充分反映了全國各族人民內心的熱烈期盼,也為中國國家形象的塑造指明了方向。對中國而言,塑造一個自信、開放和成功的國家形象與構建以中國夢為目標的國家戰略體系不謀而合,這不僅能夠讓世界看到中國維護自身核心利益的堅定意志,也能夠讓世界看到一個新興大國的正面形象。而文化傳播本身所具有的通俗易懂、輻射面廣等特點,能夠幫助國內外公眾更加深入了解中國夢,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在利益和思想多元化的時代,「中國夢」的提出和傳播,激勵和鼓舞了全國各族人民的干勁,凝聚了人心,也成為新時期中國的對外宣言書。
構建以實現中國夢為目標的國家戰略體系,在國際社會塑造良好的國家形象,可以通過文化傳播和文化外交的手段,將中國的自信、自強、團結和理性展現給世界,從而贏得國際社會更多的尊重、理解和支持,提升中國的國家形象。要在堅持和平發展的基礎上,秉承建設和諧世界的理念,通過文化傳播將中華文明中「包容」「開放」「以人為本」等內在訴求體現為行為行動,在國際社會塑造中國「發展、和平、合作」的正面國家形象。在保持與國家戰略體系高度統一的前提下,採取通過文化外交塑造國家形象的「柔性手段」,為國家使命服務。
構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核心的思想理論體系
塑造國家形象,必須有思想理論體系的支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立足於社會主義經濟基礎之上的價值認同系統,是社會主義制度的生命和靈魂,塑造國家形象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為根本和核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包括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有助於塑造和提升國家形象,彰顯中華民族的價值追求和精神風貌。
構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核心的思想理論體系,塑造良好的國家形象,必須靈活運用文化傳播的方式和方法。對於外來文化,要求同存異,吸收其精華,摒棄其糟粕。在重視傳統媒介的基礎上,充分了解和利用新興媒體的傳播優勢和特點,堅持全面、客觀報道。要講究文化傳播藝術,積極融入世界話語體系,提高對外文化傳播的實效。要正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西方國家價值觀的區別,結合國內外實際,適當轉換對外宣傳模式,實現從政治意識形態色彩濃厚的對外宣傳轉換成開放性的大眾傳播。在文化傳播中要尊重文化差異,針對某一國家或地區的文化傳播,必須採用適合其民眾思維方式和心理特點的傳播方式,在潛移默化中使得外國政府和人民產生對中國的親近感,增強國家的親和力。
構建以政府、組織、公民為主體多層面參與的多元行動體系
維護國家利益,塑造良好的國家形象,絕對不是某個部門或某個人能獨立完成的,它需要多元力量的共同推進。但長期以來,國家形象的塑造或者對外宣傳,被很多人誤認為是黨、政府以及外宣部門的獨立職能或專門業務,與其他人毫無關聯。實際上,國家形象的塑造是一項極其復雜的系統工程,它需要自上而下各層次多主體的全方位參與,其主體不僅應包括黨和政府,同時也應包括每一個組織和每一個公民。
構建以政府、組織、公民為主體多層面參與的多元化行動體系,塑造良好的國家形象,必須充分調動黨、政府、組織以及公民的積極性,整合全部優勢力量,統籌安排和調度。政府要充分發揮引導和調控作用,做好塑造國家形象的表率。政府需要制定正確的方針和政策,做好監督、引導和資金支持工作,而具體實踐工作則可交由半官方或民間機構實施。從國際角度講,政府要注意維護國家形象,積極參與世界格局的調整,維護世界和平和穩定;從國內角度講,政府要起帶頭作用,做塑造國家形象的表率,積極引導和監督各種組織以及公民做好本職工作。企業作為一種營利性社會組織,主要通過其產品和服務參與國家形象的塑造,這尤以外向型企業更加明顯。因此,必須引導和監督企業不斷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重點培育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際知名品牌,樹立良好的產品和服務形象。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推進,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頻繁,每一個公民理應成為國家形象塑造與傳播的主體。以國民出境旅遊為例,如果中國公民在國外旅遊過程中,遵紀守法謙遜文雅,必將使得當地公民對中國人產生極其美好的印象,從而提升中國的國家形象。要引導和推動公民的文明意識,提升文明道德素質,以良好的言談舉止展現文明中國、禮儀之邦的風采。
構建以整合傳播為特徵的立體化傳播體系
塑造國家形象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以整合傳播為特徵的立體化傳播體系的核心,是堅持以和平發展為導向,加強文化傳播。長期以來,中國國家形象的塑造和傳播,缺乏系統化的戰略規劃和路線圖,亟須引入「整合傳播」的理念。換句話說,國家形象的塑造和傳播不能依靠某一個單獨的部門實施,必須建立一個多種傳播渠道、多種主體共同參與的綜合體系,綜合經濟、政治以及文化等各方面因素,有計劃、有步驟、分層次地逐步實施。
構建以整合傳播為特徵的立體化傳播體系,塑造良好的國家形象,必須高度重視軟實力與硬實力的整合、經濟外交與文化外交的整合、公共外交與政府外交的整合,政府、組織以及個人行為的整合。在「整合傳播」理念的指引下,構建一個合理、科學的戰略框架,探索成立國家級的國家形象塑造和傳播協調機構;制定科學的長期、中期和短期目標及切實可行的對外傳播總體方針和策略;對政府、組織以及公民在國家形象塑造和傳播過程中的責任進行合理分配;充分發揮人際傳播、大眾傳播以及組織傳播的最大功能,整合不同類型的傳播渠道、傳播主體和傳播方式,構建以整合傳播為特徵的立體化傳播體系,實現各種資源的相互補充與合作,最終實現整體傳播效果。我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要在把握文化傳播規律的基礎上,盡早建成國際一流的現代文化傳媒基地,有效整合電視、廣播、網路等不同傳播手段的作用和功能,注重發揮互聯網的重大作用,使其成為對外交流的新平台、文化傳播的新陣地和公共服務的新戰場,盡快由主導國內輿論向影響國際輿論轉變。要堅定不移地走媒介集團化、產業化和多樣化的道路,鼓勵和支持更多富有現代氣息、反映時代需要、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品牌、文化標志以及文化符號走出去,增強中華文化在國際社會的感召力和影響力,不斷增強中國媒體的話語權,形成與我國國際地位相稱的輿論力量。
總之,文化傳播和國家形象塑造關系密切。合理利用現代文化傳播手段和方法,塑造和傳播良好的國家形象,應該以國家軟硬實力為依託,對國家形象的傳播內容做出科學、合理的總體戰略規劃頂層設計,並需要整合各種層次、各種形式的宣傳資源,力爭早日建成民間與官方相結合、多渠道多形式的文化傳播體系和網路,為塑造良好的國家形象而努力。
⑹ 談談你對中國國家形象和國際地位的認識
美國政治學家布丁(Boulding, K.E.)認為:國家形象是一個國家對自己的認知以及國際體系中其他行為體對它的認知的結合;它是一系列信息輸入和輸出產生的結果,是一個「結構十分明確的信息資本」。 通過上述定義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一、國家形象是社會交往與互動的產物; 二、國家形象是在一系列信息輸入與信息輸出過程中產生的; 三、國家形象是自我認知與國際認知博弈的結果。
總體形象
「國家形象」作為反映在媒介和人們心理中的對於一個國家及其民眾的歷史、現實,政治、經濟、文化、生活方式以及價值觀的綜合印象,「是國家的外部公眾和內部公眾對國家本身、國家行為、國家的各項活動及其成果所給予的總的評價和認定」,其中既包含著對於國家的認識,同時也包含著理性評價和感性態度,「具有極大的影響力、凝聚力,是一個國家整體實力的體現。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在中國正在成為一個世界性大國的進程中,「國家形象」已經並仍將成為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乃至每一個中國人必然遭遇的現實問題。國家形象,既包含特定國家在國內的形象也包括其國際形象,在全球信息和市場流通的前提下,國家的國際形象和國內形象之間往往互相參照、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不僅深刻地影響到本民族每個個體對於國家共同體的認知、認同,從而影響到民族凝聚力和歸屬感,而且也復雜地影響到其他國家和民族對於中國政府、民眾以及所有中國的精神信息和物質產品的接受和評價,從而影響並決定著中國和中國人在世界上的地位。 國家形象,作為一種主觀印象,實際上構成了人們對於一個國家及其民眾的心理預設。負面的國家形象,會使人們對這個國家及其民眾的所有相關信息和行為的認知和評價帶有或多或少、有意無意的敵對性、排斥性和刻板印象;而正面的國家形象則往往使人願意用更理解、更親和、更接納的方式對待該國及其民眾的信息和行為。因此,國家形象的塑造,其實就是對人們認識和評價一個國家及其民眾的正面預設的塑造。
內涵
在國家影響的塑造中,首先是作為國家政治代表的政府理念、制度和行為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其次,各種機構、團體、企業和社會民眾也對國家形象的塑造有重要作用;此外,國家的歷史、文化以及自然和社會環境等等都是國家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總體上來看,被新聞媒介反映出來的政府、機構、企業和公民的行為,與國家形象的關聯最直接。國家形象首先是以媒介對一個國家及其民眾的「客觀反映」為基礎的。通過媒介反映出來的一個國家是否開放、自由、民主、富強,該國的社會是否公平、正義,該國的民眾是否誠信、正直、善良、寬容、博大,是國家形象最重要的基礎。因此,新聞媒介的報道,特別是具備「客觀性」、「平衡性」的報道,在「第一時間」、「第一現場」的公開透明,都體現了新聞媒介塑造國家形象的硬功能。 相對而言,通過虛構的文學藝術所反映的國家形象,其影響力明顯更軟,更多地體現為一種文化的「軟形象」。這種軟,使文化在國家形象的塑造中,體現了一種「上善若水」的包容、浸染、滲透的軟性功能。這種影響,更像是「潤物細無聲」的「春雨」,具有持久和潛移默化的作用。例如,中國的功夫文化、茶文化、餐飲文化,以及中國的京劇、民俗、民間文化等等,都成為國家形象的重要塑造手段。奧運會開幕式,作為一個文化事件,它的華麗、豐富、恢弘,特別是對中國「和」文化精神以及中國與時俱變的民族精神的闡釋,對於塑造一個文明燦爛、文化獨特、開放改革、求新求變的中國國家形象的塑造,不僅驚動了世界,而且也使一些對中國國家形象的評價比較負面的人改變了看法。 因而,文化,不是用當下發生的事件來塑造國家形象而是以所傳達的文化來建構國家形象。我們不能想像,如果沒有好萊塢,美國的國家形象怎麼可能具有現在這樣的世界影響力;而我們也可以理解,當美國政府奉行單邊政策,在全球窮兵黷武的時候,美國發達的文化仍然改變不了美國形象在全球的下降。一個國家的實體形象與一個國家的文化形象其實正是國家形象的兩輪,一硬一軟、缺一不可,一損俱損,一榮未必俱榮。
中國的國家形象
中國作為一個正在崛起的大國,其國家的「成長性」註定了中國已經並將繼續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之一。近年來,中國、中國人、中國元素、中國製造、中國創造、中國符號、中國風等等,越來越頻繁和突出地出現在全球媒介信息之中,共同建構了「中國形象」,為人們提供了對於中國歷史、現狀、自然、人文、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的「綜合印象」,這種印象中既有對中國國家和民眾行為的「反映」,也有感性和理性的「判斷」,既有對中國的「認識」,更有對中國的「評價」。 正因為中國是一個「成長」中的大國,成長過程中的種種陣痛、蛻變、剝離時的污穢,將不可避免地呈現給全世界。加上中國的文化傳統、政治制度等等都與目前占據世界格局中心地位的西方國家明顯不同,因此,中國形象的「負面性」,往往會被一直處於文化優越、經濟優越和制度優越感中的西方媒介所重視、所放大。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媒介自身則往往又可能「迴避」中國形象的「成長」陰影,自覺地用「頌歌」修辭來打造中國形象,因而往往導致中國傳媒「天使化中國」與西方傳媒「妖魔化中國」的對立和沖突。 在這樣的背景下,一方面中國需要更加深入地通過「改革開放」來創造一種事實上更文明進步富強的中國,呈現一個「現實」的中國形象;一方面也要通過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的相互溝通、相互視界融合來盡可能呈現一個相對「正面」的中國。在這個過程中,文化往往能夠迴避國家形象認知方面的硬性差異,用更加柔軟的方式塑造國家形象。這種軟性的文化塑造不僅更容易感染和影響人,而且往往也比特定的事件、人物更加持久、更加深入人心。所以,文化作為一種軟實力,對於國家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意義。
⑺ 國家形象的介紹
國家形象是一個國家對自己的認知以及國際體系中其他行為體對它的認知的結合;它是一系列信息輸入和輸出產生的結果,是一個「結構十分明確的信息資本」。(美國政治學家布丁(Boulding, K.E.)觀點)國家形象被認為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可以從一個方面體現這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和影響力。因此,國家形象的塑造與傳播深受各國政府的重視。隨著中國綜合國力和經濟地位的提升,中國國家形象和品牌形象也越來越重要。2012年底,察哈爾協會、中國外文局聯合發布了《中國國家形象調查報告2012》(下稱《報告》)。調查以「中國的海外形象」為核心,選取了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印度、馬來西亞、南非6個海外國家的受眾為調查樣本,涉及外交、國民、品牌形象等方面,調查顯示,超過三成的海外受訪者認為中國人是「幸福的」。 《報告》顯示,70%以上的海外受訪者表示對中國有所了解。在外交形象方面,中國「和平」「中立」的形象在發展中國家民眾中的接受度更高。在印度和馬來西亞,超過半數的受訪者表示認同「中國的崛起不會影響世界和平」的說法。美國、澳大利亞、英國這三個發達國家的受訪者對中國在促進世界和平中的影響和作用仍持相對審慎和觀望的態度。 《報告》顯示,超過30%的受訪者表示該宣傳片給他們留下了「中國有很多人才」、「中國發展得很好」「中國人很自信」的印象。1另外,《國家形象》也是一部電視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