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目前的頂級歷史學家有哪些
陳寅恪,陳垣,顧頡剛,範文瀾,呂思勉,郭沫若,傅斯年,錢穆,王國維,唐長孺, 李濟,梁思永,石璋如,陳夢家,李學勤 。。。。。。等等
B. 請問中國大陸是否有真正的歷史學家
應該沒有吧。
真正的歷史學家對待問題應該是客觀的,以全人類為本而不是以自己的民zhu 為本。
西方應該有一些真正的歷史學家,而中國、韓國的歷史學家只是自己民zhu 的歷史學家,只要在歷史上周邊國家跟本民zhu 能扯上一點點關系的都要往自己身上攬,恨不得全世界都是自己的。
估計中國、韓國的所謂歷史學家是以前苦日子過多了,被打壓的怨念深了。現在自以為自己是個磚家了,身份高了,能說幾句話了,就整天在那滿嘴亂吠,美化一下自己民zhu 的歷史以供自己YY一下,因為現實世界是在沒什麼可以供他們YY的。
C. 中國近百年來有名的歷史學家有哪些
近代以來開山歷史學家,首推梁啟超,引進了西方史學。隨後較有貢獻的則是回何炳松,其人是名家答何炳棣族兄。
清華四大導師中的王國維、陳寅恪以及陳垣、錢穆,稱四大歷史學家。
同時期的呂思勉,自學成材,隱為一大重鎮。
張蔭麟,時人目為天才。
胡適的弟子傅斯年、顧頡剛、羅爾綱,各成一家。
蔣廷黻,由政治學家而歷史學家,亦為當時所中。與蔣類似的還有此後旅居海外的蕭公權、何炳棣。
黎東方,則可謂當時的大眾歷史學家,頗受一般民眾歡迎。
馮友蘭,雖然一般被認為是新儒家之一,不過亦可稱為歷史學家。
接下來自然是馬克思主義史學家,開山人物是郭沫若、陶希聖,此後的名家則有翦伯贊、周谷城、範文瀾、胡繩、呂振羽、白壽彝、陳旭麓等。
晚近以來,優秀學者甚多,目前年紀較大、資望較高者如楊寬、劉桂生、戴逸、李侃、李時岳、林華國、劉大年等,年輕者更是人才輩出但要稱為大師,似乎還需要時間檢驗。
同時期流落海外學者中,可稱為大家似有殷海光、林毓生、余英時、郭廷以、劉廣京等。
D. 大家同意"漢興則中國興,漢衰則中國亡"這句話嗎請說出理由。
問:雖然90年代中期以來掀起的「滿清翻案風」特別是為奴才意識歌功頌德的「辮子戲」,是污染社會精神的一個毒瘤,要旗幟鮮明的批判,但這種批判會不會牽涉到種族問題,特別是在「冬突」「葬獨」以種族為借口鬧分裂的情況下?
答:呵呵,不可能。
第一,要批判的是滿清政權,針對的不是種族,而是種族專政、種族壓迫本身,是為種族專政、種族壓迫塗脂抹粉的辮子戲,是歷史上那些不勞而獲、殘害生靈的滿洲人,和當今的滿族公民扯不上關系;
第二,90年代中期以前,從鄭成功、孫中山到毛澤東,從顧炎武、魯迅到郭沫若,政界、文化界的主要人士對滿清的評價是客觀的、基本一致的,是十惡不赦、鐵證如山的一個偽政權,但90年代中期以來的「滿清翻案風」,比如電視劇《康熙王朝》,把劊子手說成千古一帝,把空前的暴政說成仁政、盛世,這就對當今公民的是非觀念有很大的毒害作用。是非混淆、黑白顛倒,能實現真正的民族團結嗎?
第三,翻案風主要是由一小撮滿清遺老遺少掀起來的,他們賺了錢,佔領了一些文化平台,就開始吹滿清,想干什麼?其動機和「冬突」「葬獨」是一樣的。近年來他們在海外建立偽滿洲國的傳聞,並非空穴來風。所以,為滿清翻案,是一種縱容,旗幟鮮明地批判滿清,才是正確的做法。
問:什麼樣的鮮明旗幟呢?
答:旗幟就是真中華,不能搞偽中華;鮮明就是實事求是,不能以今變史。
我們炎黃子孫,「服章之美謂之華,禮儀之大故稱夏」,古稱華夏,又因生於黃河,長於中原,也稱中國,中國、華夏合二為一,自稱中華,後來在漢唐時代徹底大一統,「中華」便稱為「漢」,有時也叫「唐人」。現在中華是以漢為主體的國家名稱,只能說中華的外延擴大了,但它的內涵、它的原稱始終是漢,所以真中華必須承認漢族是本質、是根基,不承認這一點還要去漢、非漢、反漢,就是偽中華。不過,當今的漢族並不完整,有很多人造民族,比如壯族、苗族,其實是炎黃後裔,在上世紀中期的民族識別運動中被割裂了而已,這個也是要注意的。
那什麼是實事求是,什麼是以今變史呢?我們看滿清是從哪裡來的。
滿清不是從東北來的,東北自古是我國領土。滿清根本起源是俄羅斯西伯利亞,直接起源是朝鮮北部的通古斯人種,在大明中國的好心收留下遷居東北,躲過了天災。後來滿清宣布獨立,蛇吞中國,以「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的殺戮,剃發易服,強迫中國人留辮子,作為屈服的標志。滿清占據中國後,還有平均一年一起的文字獄,更將含有「中國」字眼的古書不斷刪改、銷毀,弄成所謂「四庫全書」,甚至用全國人民的血汗供養一群從不交稅的滿洲寄生蟲。至於努爾哈赤滅絕遼東漢人,順治朝「揚州十日」「嘉定三屠」、跑馬圈地、八旗駐防,康熙朝把沿海搞成無人區、把東三省變成集中營,將明朝本已發達的科技、結社、集會、出版、練武等先進傳統全部禁止,乾隆朝把准葛爾部族殺得一個不剩,將東北、新疆、內蒙等地劃為禁區,乃至慈禧「寧贈友邦,不與家奴」的割地賠款,這種種說明了什麼?說明滿清政權從來是以中國殖民者的嘴臉自居,也正是這種政權特色,導致了中國落後於西方列強,導致了魯迅嚴厲批判的那種不知尊嚴為何物的「阿Q精神」——國民的奴性。這才是對滿清實事求是的評價。
而那種把當今的滿族公民和歷史上的韃子政權混為一談的說法,甚至說滿清有「十大貢獻」、擴大中國版圖、實現民族融合之類的連篇謊言,乃至子虛烏有的「康乾盛世」,則是以今變史。按照他們的邏輯,日本人扶植偽滿洲國給東北重工業奠定了某些基礎,當年的日寇侵華就是對的;日本人沒有破壞台灣的經濟底盤,日寇占據台灣就是對的;日寇的南京大屠殺,也只是大和民族成為第57個民族的過程中,那微不足道的代價罷了。「奴才到處可為家,何必保種與保國?」(4)何況日寇的種種暴行,比起滿清只是小巫見大巫,那些抗戰英雄就更是阻礙歷史潮流的小丑了?這和否定岳飛民族英雄地位有什麼兩樣?
滿族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成為中國公民,和滿清入主中國的種種倒行逆施,這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件事。用前一件事給後一件事當擋箭牌,無疑是清遺分裂、復辟陰謀的一個環節,而以人的意識來維護滿族公民的正當權益、同時以人的血性去清算滿清偽政權的假惡丑,這才是民族團結、民眾進步和國家強盛的必由之路。
問:那麼,我們所反對的「大漢族主義」,又該如何避免呢?
答:沒必要擔心什麼避免不避免的。大漢族主義是一個簡單粗暴的概念,是西方模式的產物,是由「猶太——斯拉夫文化」發明,經蘇俄帝國傳入中國的一個名詞。這個名詞載入了憲法,其實是不懂國情。
反對大漢族主義的意思,是防止漢族高高在上,不把少數民族當人,這很滑稽。上下五千年,中國並不具有西方人那種弱肉強食的種族意識,而是具有天下觀念。這是由中華文化「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立立人,己達達人」的思維模式決定的。比如,唐太宗在消滅突厥國後,並未像成吉思汗那樣種族滅絕,明太祖終結蒙古偽元後,甚至允許蒙古人、色目人保留他們的風俗習慣和活動區域,1949年後,中國還成立了少數民族自治區。
這些充分說明了,漢民族是一個超前早熟的民族,她區分內外的方式只有一個,就是文明與野蠻。從根本上說,這是由織耕工商、漁獵游牧的不同生產方式所決定的,前者是自治式生產,野蠻也只是文明中的野蠻,後者是掠奪式生產,文明則最多是野蠻里微不足道的文明。前者遇上後者,還往往造成國家甚至洲際的文明退化。後者遇上前者,卻無一例外地實現了進化。
貞觀、永樂年間,萬國來朝,不同膚色的人在同一條街上做生意,哪裡有所謂的「大漢族主義」?相反,面對殺人掠地的匈奴、五胡、蒙元、滿清,斑超投筆從戎,冉閔忍辱復仇,文天祥視死如歸,孫中山百折不悔,這些就更不是什麼「大漢族主義」,而是大人格、大正義!
至於漢人歷史上對少數民族的某些暴行,只是個別行為,是人性的自私貪婪使然,是制度的不完善釀成的悲劇,遠遠提不到對整個民族判有原罪的高度。「反對大漢族主義」的確是一個應該檢討、而不應該繼續為清遺之類的分裂勢力所利用的旁門左道。漢興則中國興,漢衰則中國衰,漢亡則中國亡,這是一個樸素的道理,也是無數鐵和血所證明的事實。如果把中國比喻為一棵大樹的主幹,漢族就是根基,非炎黃族裔就是枝葉,漢人和少數民族只可能在對人人平等的追求之中實現平等的聯合與民族的團結,舍此無他。如果自廢武功、刨根修枝、殺雞取卵、竭澤而漁,所換來的只可能是前南斯拉夫一樣的下場。這對於一個漢文化尚未恢復的國家來說是非常可怕的前景。
我們高呼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口號,可曾明白中華是漢族的原稱,可曾明白以削弱漢民族為代價來強盛中國純屬天方夜譚?而這個「復興」是「復」到哪個時代的強盛,才能夠稱為「興」?是連換發型的權利都沒有、更遑論其它的所謂「康乾盛世」,還是那朝氣蓬勃的強漢盛唐、百家爭鳴的富宋剛明?
E. 我為什麼瞧不起今天中國的歷史學家
其實這跟中國各行各業的所謂專家教授差不多,中國的歷史學家都是為國家政治服務的,要麼就是功利性太強,所以你瞧不起是正常的。這就是為什麼中國很難出諾貝爾獎人才的原因,國外的專家教授沒有中國那麼思想環境的束縛,所以經常出現驚人的言論。中國民國時期,教育自由發展,鼓勵思想自由並包,所以出現了很多大家,包括思想家,物理學家,文學家,很多都是世界公認的專家教授,現在真的很難再現啦
F. 中國當代的歷史學家有哪些
您好。
夏曾佑(抄1863年—1924年)襲,《中國古代史》
梁啟超(1873年—1929年),《新史學》《中國歷史研究法》《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清代學術概論》
王國維(1877年—1927年)
柳詒征(1880年—1956年)
陳垣(1880年—1971年)
陳寅恪(1890年—1969年)
G. 中國當代十大歷史學家
呂思勉(1884.2.27—1957.10.9),字誠之,筆名駑牛、程芸、芸等。漢族,江蘇常州人。中國近代歷史學家、國學大師。與錢穆、陳垣、陳寅恪並稱為「現代中國四大史學家」(嚴耕望語)。畢生致力於歷史研究和歷史教育工作,先後在常州府中學堂、南通國文專修科、上海私立甲種商業學校、沈陽高等師范學校、蘇州省立第一師范學校、滬江大學、光華大學等校任教,曾擔任光華大學歷史系主任、代校長。早年還曾在上海中華書局、上海商務印書館任編輯。1951年入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任教,被評為歷史學一級教授。呂思勉史學代表作品有《白話本國史》《呂著中國通史》《秦漢史》《先秦史》《兩晉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呂思勉讀史札記》《宋代文學》《先秦學術概論》《中國民族史》《中國制度史》《文字學四種》《呂思勉讀史札記》等。
翦伯贊
翦伯贊(1898年4月14日-1968年12月18日),湖南常德桃源縣人。中國著名歷史學家、社會活動家,著名馬克思主義史學家,中國馬克思主義歷史科學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傑出的教育家。翦伯贊先生早年參加過「五四運動」,北伐戰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翦伯贊歷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中央民族事務委員會委員、燕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副校長,以及中央民族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中國史學會常務理事兼秘書長,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翦伯贊是馬列主義新史學「五名家」(郭沫若、範文瀾、翦伯贊、呂振羽、侯外廬)之一。他治學嚴謹,著作宏富,為史學界所推崇和頌揚,主要著作有《歷史哲學教程》《中國史綱》(第一、二卷)《中國史論集》《歷史問題論叢》等,並主編了《中國史綱要》。文革中遭受迫害,1968年12月18日,中央專案組以交代「有關劉少奇的問題」為名對翦伯贊進行逼供,時年70歲的翦伯贊與夫人戴淑婉服用安眠葯自殺,以死抗爭。
H. 全國比較知名的歷史學家有哪些
錢穆抄(1895年7月襲30日—1990年8月30日 ),字賓四,筆名公沙、梁隱、與忘、孤雲,晚號素書老人、七房橋人,齋號素書堂、素書樓 。江蘇無錫人,吳越太祖武肅王錢鏐之後 。
中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 ,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宮博物院特聘研究員。 中國學術界尊之為「一代宗師」,更有學者謂其為中國最後一位士大夫、國學宗師 ,與呂思勉、陳垣、陳寅恪並稱為「史學四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