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傳統美食有哪些啊
1.佛跳牆,又名滿壇香、福壽全,是福建福州的當地名菜,屬閩菜系,相傳,它是在清道光年間由福州聚春園菜館老闆鄭春發研製出來的;
2.驢打滾,是老北京和天津衛傳統小吃之一,因其最後製作工序中撒上的黃豆面,猶如老北京郊外野驢撒歡打滾時揚起的陣陣黃土,因此而得名驢打滾;
3.粽子,由粽葉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慶食物之一,早在春秋時期就已出現,最初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到了晉代,粽子成為端午節慶食物;
4.餃子,是中國的古老傳統麵食,源於中原宛城,深受中國廣大人民的喜愛,是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每年春節必吃的年節食品;
5.面條,起源於中國,已有四千多年的製作食用歷史,是一種製作簡單、食用方便,既可主食又可快餐的食品。
『貳』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美食
1、我國的蘭州拉麵據說唐朝就有了,據史料記載蘭州拉麵是由小車牛肉老湯面演變而成的。經過千百年來的不斷改進,以肉爛湯鮮面質精細而著名,清朝時期乾隆皇帝就非常愛吃蘭州拉麵,為此還專門請了一個蘭州拉麵師傅帶回宮里專門為自己做面吃。
5、油條是我國的傳統大眾化食品之一,由於它價格便宜,吃起來香脆可口,做法也很簡單,深受大家的喜愛。油條的歷史非常悠久,我國古代把油條叫做寒具。唐朝的時候油條就已經是很流行的小吃了。油條在北京地區尤為出名,是大家作為早點的必選品。
『叄』 中國美食有哪些
中國的美食太多了,下面列舉一些:
1. 北京烤鴨
作為中華美食代表性食物的烤鴨,選取肥美的鮮鴨,以棗木、梨木等果木小火慢烤,炙烤出名外焦里嫩,香脆多汁的絕美鴨肉,果香與汁香融合,風味極佳
2. 陝西肉夾饃
又稱「白吉饃」,上好面餅揉制,煎至兩面金黃,外層焦脆里芯柔軟,佐以秘制的臘汁肉,香嫩爽口,汁香味濃,回味悠長
3. 新疆羊肉串
肥瘦相間的羊腿肉,在炭火的炙烤和原始的手藝加工下,撒上醇香的孜然、紅艷的辣椒,肉質鮮嫩多汁,口感綿長濃香,營養豐富,口味鮮美
4. 西安羊肉泡饃
西北聞名的美食,精選鮮嫩羊肉,精心烹制,料重而味細,肉爛而湯濃,香飄四溢,深受當地人和外地食客的喜愛
5. 四川火鍋串串
又稱小火鍋,中國傳統的飲食方式,紅亮的辣椒輔以新鮮的藤椒,帶來麻辣鮮香的口感,飄香萬里,川辣火熱,成為最受歡迎的成都美食
6. 武漢熱乾麵
中國十大面條之一,面條以純手工原始工藝拉制,口感勁道,淋上秘制醬料色澤金黃而油潤,味道醇厚又鮮美
7. 廣州腸粉
採用濃香米漿以古法工藝精製,佐以甜醬、芝麻等各種輔料,澆上秘制醬油,透亮白皙,帶來絲滑Q彈口感,是市民早茶的不二之選
8. 湖南臭豆腐
長沙街邊小吃,獨特的手工技藝,秘制醬汁精製而成,以臭聞名,以香留名。亦丑亦香,外酥里嫩,汁香味濃,帶來極佳的風味
9. 台灣蚵仔煎
精選上等鮮蚵,與爽滑的雞蛋相融合,製成台灣特色小吃,口味鮮香,Q彈適中,松軟滑嫩
10. 香港菠蘿油
香港甜味麵包形式,砂糖與雞蛋的組合佐以豬油烘焙,表皮凹凸金黃,口感酥脆誘人,趁熱吃的滋味,是你難以拒絕的味蕾體驗
『肆』 中國古代有名的美食有哪些
俗話說得好,民以食為天,美食在人們的生活當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我國,關於飲食菜餚的流派也有著八大菜系,由此也可以看出來美食在人們的心目當中有著多麼重要的地位,而且關於美食的種類繁多,在不同的地區有著不同的特色,地方風味非常的鮮明。在古代的時候也有著許多非常有名的美食,流傳至今深受人們的喜愛。
三、紅燒獅子頭紅燒獅子頭也是古代非常著名的美食之一,它也被稱之為四喜丸子。這道美食色香味俱全,肥瘦相間的豬肉色澤飽滿,再加上綠葉的襯托,讓這道菜的美觀程度也十分高。在色彩上能給人們的視覺很強的沖擊力,除此之外味道也是絕佳。而且根據史書的記載,在南北朝時期就已經出現了紅紅燒獅子頭做法類似的菜品。因此這道菜擁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能夠被保留到現今,正是因為它的美味。
『伍』 中國古代有哪些美食
中華民族經過了五千年的洗禮,留下一卷卷,一幅幅燦爛的文化畫卷,而最有代表性的畫卷便是飲食。中華兒女多吃貨,在飲食上面的開拓好像就是我們的種族天賦,以至於歷朝歷代的文人墨客筆下留下了不少形容美食的佳句。
還有一種“水引餅”,就是用肉湯攪和麵粉而成的湯面條,其中以雞湯做成的湯面味道最好最鮮美。
五侯鯖(這里念“蒸”,意為雜燴菜),這是一道有典故的菜,漢成帝有五個舅舅在同一日封侯,所以史上稱“五侯”,但其實他們並不和睦,期間有位婁護(官職名稱)能言善辯,輾轉於五侯之間,深得他們喜愛,於是五侯都送他珍饈美食,婁護便集五家之珍饈製得這一佳餚,之後深受貴族喜愛。
魏晉南北朝
這時期的中華大地上又經歷了一次大分裂大動亂,北方政權大多以少數民族為主,所以在飲食方面深受其影響。
此時期的美食有蒸豚(蒸豬),胡炮肉(游牧民族烤法的烤羊)、蒓羹、駝蹄羹、魚鮓(生魚片)等等。
唐宋時期
這時期的中華飲食迎來了發展高峰,同周邊各國的文化交流,各種美食層出不窮,在此我以唐代宰相韋巨源“燒尾宴”里的菜單和南宋時期清河郡王張俊宴請宋高宗的筵席菜單為主,羅列一部分。
唐代燒尾宴里有“通花軟牛腸”(羊骨髓作拌料的牛肉香腸)、“鳳凰胎”(魚胰臟蒸成的雞蛋羹)、“羊皮花絲”(拌羊肚絲)、“格食”(羊肉、羊腸拌豆粉煎烤)等等。
清河郡王府筵席菜單里有近200道美食,所以不可能全列,我只列一些有代表性的,菜單里有:蓮花鴨簽、繭兒羹、三診膾、南炒鱔、鯚魚膾、三脆羹、江鰩炸肚、鮮蹄子羹、七寶膾、蛤蜊羹、小頭羹飯、脯臘雞、脯鴨等等。
明清時期
到了明清時期的時候,各種美食已經很趨近於近代時期了,我國現今的八大菜系,很多代表美食都是發源於明代,完善於清代,成熟於近代。這階段由於美洲的很多代表性作物和香料相繼傳入中國,為我國的飲食文化添磚加瓦,經過明清兩代宮廷御廚和民間大廚的發光發熱,到了近代已形成了相對完善的各色美食菜系了。
『陸』 中國美食文化的中國飲食發展歷史
飲食文化是又一高峰,是唐宋食俗的繼續和發展,同時又混入滿蒙的特點,飲食結構有了回很大變化,主食:菰米答已被徹底淘汰,麻子退出主食行列改用榨油,豆料也不再作主食,成為菜餚,北方黃河流域小麥的比例大輻度增加,面成為宋以後北方的主食,明代又一次大規模引進,馬鈴薯,甘薯,蔬菜的種植達到較高水準,成為主要菜餚。肉類:人工畜養的畜禽成為肉食主要來源。滿漢全席代表了清代飲食文化的最高水平。
『柒』 中華美食中有哪些真正有幾百年的歷史
2400年前的骨頭湯,銅鼎中竟然發現了骨頭湯。這件素麵銅鼎高20厘米,當考古工作者小心翼翼揭開銅鼎的頂蓋時,發現鼎內保留有二分之一容積的液體,渾濁的液體內還漂浮著類似於雞的禽類的骨頭。
『捌』 美食歷史悠久,最古老的中華傳統美食有哪些
中國的美食實在是太多了,但真正的傳統美食永遠深藏在街巷裡,只有經歷了市井煙火的浸潤,那些食材才能展現出不一樣的魅力。今天我就分享中國傳統十大美食:
一、徽蘭庭牛肉湯,說起徽蘭庭牛肉湯,江南人心裡一定有一份「故鄉情結」。徽蘭庭牛肉湯由清代宮廷御廚張政改良而成,採用有機散養的黃牛肉為主料,搭配幾十種養生食材熬制四至六個小時而成。一百多年來,徽蘭庭牛肉湯這一「人間美味」得以流傳至今,享譽海內外。
九、寧夏手抓羊肉,手抓羊肉是我國西北蒙、藏、回、維等民族喜愛的傳統食物,手抓羊肉,相傳有近千年的歷史,原以手抓食用而得名。吃法有三種,即熱吃~切片後上籠蒸熱蘸三合油;冷吃~切片後直接蘸精鹽;煎吃~用平底鍋煎熱,邊煎邊吃;特點是肉味鮮美,不膩不膻、色香俱全。
十、西安羊肉泡饃,羊肉泡饃是陝西的風味美食,尤以西安最享盛名。它烹制精細,料重味醇,肉爛湯濃,肥而不膩,營養豐富,香氣四溢,誘人食慾,食後回味無窮。因它暖胃耐飢,素為西安和西北地區各族人民所喜愛,外賓來陝也爭先品嘗,以飽口福。羊肉泡饃已成為陝西名食的「總代表」。
『玖』 中華美食的歷史淵源有哪些
中國菜的源頭-家常菜
家常菜是家庭日常製作食用的菜餚。「一方水土養活一方人」。家常菜因地理位置、物產、生活習慣和飲食愛好的不同,形成了東南西北中各自風味的不同基礎,經過發展,經過提升,蔚成了中菜的菜系。
家常菜,是中菜的源頭,也是地方風味菜系的組成基礎。找尋中菜的根源就以家常菜做開始。湘菜名廚黃清標師傅給我們敲響頭鑼為「論盡家常菜系列」掀開序幕。辣椒,驅風去濕湖南菜,偏重酸辣。這是地理因素形成的發展。湖南多山,氣候溫暖潮濕,自古就有「卑濕之地」的稱謂。所以人們喜食辣椒。辣椒,可以提熱開胃,去濕驅風。重辣,成為生活上的要求。家常菜,特別顯出這種風格。這是黃師傅開出來的菜單:麻辣子雞、金鉤魷魚、豆豉辣椒、酸辣絞絲湯、干貝芥菜膽。豆豉辣椒蒸魚,單尾是湘式銀絲卷。六款家常菜,幾乎把湘江流域的湖南風味搜羅齊備。
偉人常吃的家菜
「豆豉辣椒」印象很深刻。 這道湘江家常菜在神州吃過兩次。一次是在長江游輪船長的迎賓晚宴;另一次是在北京,由一代偉人身邊秘書張玉鳳剪綵開幕的「毛家館」。豆豉辣椒,都說是那位一代偉人每餐少不了的家常菜。稱得上是「正正宗宗」的「毛家菜」。黃師傅的「豆豉辣椒」版本依足,原汁原味,辣得滿足,吃得高興。豆乾、芹菜、大蒜、肉絲、豆豉、指天椒、紅椒,油渣合炒,味濃油重。用料平實樸素,而刀工講究,料如發絲。
教人吃得噓噓叫
一炒就成圓圓的小環子,很像大姑娘耳孔掛著的小耳環。在湘江,原是叫做耳環魷魚的。芡稠味厚,配飯下酒兩皆相宜。烤軟的魷魚捲筒切絲,加上韭黃辣椒肉絲合炒。韭黃鮮嫩,魷魚甘香,肉絲有提味的效果。常用的物料配搭成地方的家常菜,確是美妙。辣椒落得多,其中更有琢碎的指天椒,讓人吃得大辣噓噓叫。。。。這就是很典型的湖南家常菜「金鉤魷魚」。香辛味辣,很合南洋人的口味。
不現紅油的酸辣湯
湯料是冬筍、豆乾、冬菇加肉絲。雖然是家常菜,很有刀章講究的傳統,作料切得絲絲幼,彼此相連絞在一起。尤其是那豆乾絲更見師傅功力。批得片片同樣厚薄,切得條條同樣的幼細,但有明顯的特點,就是不斷不碎,蛋皮絲敷面別有情調。湯清鮮不濁,和川味的酸辣湯浮泛紅油有所差別。辣是來自胡椒,酸是由白醋帶起。「酸辣絞絲湯」開胃爽嫩很有食趣。
咸香辣子雞
湖南物產豐盛,家常菜多以時蔬家畜家禽為主料。「麻辣子雞」 是常見的家菜,尤其是在洞庭湖地域一帶,幾乎是家家擅長。由於子雞去骨切丁,所以老少食客都能盡情享用。雞丁腌制入味,拖漿過油更顯嫩滑。炒以青紅椒塊,雖有花椒面和指天椒碎,但麻辣度低。麻而不烈,辣面不燥,突出了雞丁的鮮嫩。"麻辣子雞」把湖南家常菜的芡大油重,咸辣香軟的風味表達出來。
奇妙的豆豉調味
重用豆豉,是湖南家常菜的一個特色。豆豉調味,總離不開紅辣椒的相伴,又是湖南家常菜的另一個特色。事實上,豆豉調味效果奇妙,咸香濃厚提鮮力強。許多菜系都以豆豉調味,豆豉可算是中華飲食的一大發明。「豆豉辣椒蒸魚」是很普遍的家常菜式。食味之妙,是妙在以豆豉和辣椒做味料,顯得肉緊味鮮,香嫩辣濃。黃師傅選用鱈魚,鮮而柔滑
火鍋是中國的傳統飲食方式,起源於民間,歷史悠久。今日火鍋的容器、製法和調味等,雖然已經歷了上千年的演變,但一個共同點未變,即用火燒鍋,以水(湯)導熱,煮(涮)食物。這種烹調方法早在商周時期就已經出現,它也許就是火鍋的雛形吧。《韓詩外傳》中記載,古代祭祀或慶典,要「擊鍾列鼎」而食,即眾人圍在鼎四周,將牛羊肉等放入鼎中煮熟分食,這就是火鍋的萌芽。《中國陶瓷史》中介紹的「樵斗」,是放在火盆之中,以炭火溫食,可能是暖鍋的原型,東漢的墓葬中已有出土。北齊的《魏書》中載,「鑄銅為器,大口寬腹,名曰銅爨,既薄且輕,易於熟食」,可能是當時火鍋一類的炊具。三國時期出現了一種類似火鍋的「五熟釜」,鍋中分五格,可調五種味道,類似現在的「多味火鍋」。1984年,內蒙古昭烏達盟敖漢旗出土了一幅墓葬壁畫,畫中繪三個契丹人席地而坐,圍著一個火鍋,有一人在涮羊肉,畫上有桌,桌上放著兩個盤子,還有酒杯、酒瓶、羊肉塊等,描繪的是我國遼代人涮羊肉火鍋的情景。
真正有記載的是宋代火鍋。宋人林洪在其《山家清供》中提到吃火鍋之事,即其所稱的「撥霞供」,談到他游五夷山,訪師道,在雪地里得一兔子,無廚師烹制。「師雲:山間只用薄批,酒醬、椒料活(浸油)之。以風爐安桌上,用水半銚(半吊子),候湯響一杯後(等湯開後),各分以箸,令自夾入湯擺(涮)熟,啖(吃)之,乃隨意各以汁供(各人隨意沾食)。」從吃法上看,它類似現在的「涮兔肉火鍋」。
直到明清,火鍋才真正興盛起來,清烹飪理論家袁枚《隨園食單》中已有記載。當時除民間食用火鍋外,從規模、設備、場面來看,以清皇室的宮廷火鍋為最氣派。清帝王的冬季食單上寫有:野味火鍋、羊肉火鍋、生肉火鍋、菊花火鍋等。鍋具形式已有雙環方形火鍋、蛋丸魚圓火鍋、分隔圓形火鍋等。清乾隆四十八年正月初十,乾隆皇帝辦了530桌宮廷火鍋,其盛況可謂中國火鍋之最,詳情《清代檔案史料叢編》有載。1796年,清嘉慶皇帝登基時,曾擺「千叟宴」,所用火鍋達1550個,其規模堪稱登峰造極,令人驚嘆!
重慶火鍋出現較晚,大約是在清代道光年間,重慶的筵席上才開始有了水鍋。四川作家李頡人在其所著的《風土什志》中說,四川火鍋發源於重慶。他寫道:「吃水牛毛肚的火鍋,則發源於重慶對岸的江北。最初一般挑擔子零賣販子將水牛內臟買得,洗凈煮一煮,而後將肝子、肚子等切成小塊,於擔頭置泥爐一具,爐上置分格的大洋鐵盆一隻,盆內翻煎倒滾著一種又辣又麻又鹹的鹵汁。於是河邊、橋頭的一般賣勞力的朋友,便圍著擔子受用起來。各人認定一格,且燙且吃,吃若干塊,算若干線,既經濟,又能增加熱量……。直到民國二十三年,重慶城內才有一家小飯店將它高尚化了,從擔頭移到桌上,泥爐依然,只是將分格失盆換成了赤銅小鍋,鹵汁、蘸汁也改由食客自行配合,以求干凈而適合人的口味。」他對四川火鍋的形成和發展作了比較具體的描述。另外有一種說法,說四川火鍋起源於川南江城瀘州,且有證據:重慶火鍋較集中的地方是小米灘,據說以前長江邊上的船工跑船常宿於小米灘,停船即升火做飯驅寒,炊具僅一瓦罐,罐中盛湯,加入各種菜,又添以海椒、花椒祛濕,船工吃後,美不可言。這食慾便沿襲下來,傳至重慶紮根,並漸豐富,成為川人特有的美食。
根據李老的記載,可說川味火鍋發源於重慶,經過飲食界的不斷改進,色、香、味獨具特色,因此重慶火鍋或山城火鍋最負盛名。抗日戰爭時期,重慶的火鍋特別興旺,許多外省人也愛上了火鍋,有的人甚至吃上了癮,軍政要人宴客多以火鍋為席上珍餚。如國民黨的軍統頭目戴笠就曾經擺過五百人的火鍋宴以示闊綽。一些金融巨頭宴客也不到大餐館,而上火鍋店,認為吃火鍋既能開胃又別有風直到。當時文化界的名流(作家、演員、畫家)也成了火鍋店的座上客。如電影界的名導演謝添就是一個愛吃火鍋的「老饕」。由於市場的變化,火鍋從沿街擺攤,改變為開店營業。抗戰初期,重慶新開的火鍋店很多,大街小巷都有火鍋店,不僅專業火鍋店愈開愈多,就連一些冷飲店、咖啡館、大餐廳也經營起火鍋業務來。當時最有名的火鍋店是臨江門楊海林開的「雲龍園火鍋店」和楊述林開的「述園火鍋店」、保安路蘭樹雲開的「一四一火鍋店」、五四路楊建臣開的「不醉無歸火鍋店」,還有在南岸海棠溪橋頭由李文俊開的「橋頭火鍋店」。這些火鍋店之所以在當時能揚名山城,一方面是設備較好,座場舒適。店內設瓷面圓桌或方桌、矮桌配矮凳、高桌配高凳(這也是火鍋經營之竅門,因解放前重慶的婦女多穿長旗袍,坐高凳才方便),每桌只坐四人,桌面中央挖一個圓洞,放入泥水爐,鹵汁用的是銅鍋或鋁鍋盛裝,裝菜用的是金邊瓷盤,有的店還備有冰櫃。另一方面是服務周到,每桌均定有專人製作鹵汁(以求味正,食時注意適時添加鹵汁,為換了顧客即時換鹵汁)。此外,還有專人管理爐火。加炭也很講究,一般不在桌上加生炭,而是先把炭燒紅了再加進爐膛,避免了煙、灰。每桌配有茶壺、茶杯,讓顧客邊吃火鍋邊喝茶,以解油膩。在烹調方面十分講究選料。如用牛內臟必須是水牛的肚、肝、腰;用牛肉也應是黃牛的背柳肉、紅包肉(牛腿上的凈瘦肉)、和尚頭肉;吃魚必須用活鯽魚;摻入鹵水的同時還要摻入老蔭茶;甜料不用冰糖而用醪糟汁;調腸、調蘸碟都不用味精而用原汁原味。素菜只用豌豆苗、白菜心、黃蔥、蒜苗而不用菠菜,特別禁用豆腐(認為豆腐壞鹵水),血旺可以用,但不算營業收入,是作為工人們的小費。毛肚要剔去梗子和底板,專用葉子部份,切成二指寬約10厘米長的塊子。
抗戰時期一些曾在重慶居住後移居到台灣的同胞,在離開重慶數十年後,仍然忘不了重慶的火鍋。他們多次在台灣的報刊上發表懷念川味火鍋的專文,有的稱當年由怕麻竦到習慣麻辣,再到喜歡麻辣是川味火鍋入門的「三部曲」。有的人還寫下當時流行的一首小詩:「朝天門、楷杷山,火鍋小汔店,伴我八年度磨難,飯菜麻辣香,霧都印記難消散!」幾十年都還念念不記抗日戰爭時期重慶的「川味火鍋」,可見火鍋的吸引力是多麼的大。
解放後,重慶的火鍋業一直興盛不衰。
「毛肚火鍋」、「清湯火鍋」,同時還有將兩味火鍋融為一鍋的「鴛鴦火鍋」,此火鍋在1983年全國烹飪名師表演鑒定大會中大受贊譽。製作廚師獲得了優秀廚師稱號。近年來,重慶的火鍋在競爭中不斷發展,在制鹵、用料、吃法等方面都有所創新。
「毛肚火鍋」已經成為重慶最著名的風味小吃之一。
『拾』 中國歷史的不同時期,分別有哪些著名美食
想必大家都很清楚吧,我們的中國,可是有著五千多年的歷史的,在這歷史的留傳下,我們也會有著許許多多的美食流傳下來,因為朝代的不同,人們喜歡的食物也會不同,下面我們就來說一下北宋時期的東坡肉。其主要做法就是運用我們自己家的做的辣椒,西紅柿豆芽之類的來,還有魚來做成的,起做法也是獨特的,因為基本上出了我們這里,我們就不會再有什麼機會吃到真正真正的酸湯魚了,在還有就是天津的“狗不理包子”、“天津大麻花”,“北京烤鴨”,“揚州炒飯”,“湖南臭豆腐”,還有一些少數名族的各各樣的蝦,牛肉,考羊,其實這些出名的食物,也在不同的時代,經歷了多少的故事,太會形成的這樣的一道美味佳餚,哄我們使用,這也的感謝我們的老祖宗給我們帶來了這樣的,美味的食物做法,流傳下來,好好,謝謝大家的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