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大國崛起是世界歷史

大國崛起是世界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06 00:11:49

⑴ 大國崛起講述是什麼歷史

《大國崛起》雖然講述的是葡萄牙、荷蘭、西班牙、德國、日本、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等九個國家的發展史,實則是為中國未來的發展提供歷史的經驗和借鑒。它如果作為異國風光片或高中世界歷史教科書教輔片,其不乏可圈可點之處;但若以歷史政論片論之——其得出需要借鑒的結論種種,甚至不如「洋務運動」及「五四運動」這兩個時期對中國的啟迪來得深刻。

時下,「大國」、「崛起」、「盛世」等一些宏大的詞彙除了被不少專家學者熱議,它們也成了很多國人茶餘飯後的談資。這種現象,固然說明了中國發展的事實,但總給人一種錯覺——回顧歷史,《大國崛起》所涉九國,它們崛起的時候是否總把「大國」或「崛起」常掛嘴邊?

在最後一集「大道行思」里,《大國崛起》對「大國之謎」有這樣一段結論性的語言:「回顧500年來各個世界大國發展的歷程,討論大國崛起的關鍵性因素。單一的因素一定是錯誤的,但有一些共同的因素卻值得關註:重視科學和教育、建立起適合本國國情的政治經濟制度、善於學習但絕不簡單模仿別國的道路、後發國家在國家力量主導下加快現代化步伐等。」這結論說了等於沒說,這是分析大國崛起因素的敗筆。

《大國崛起》的創作者們,希望該片為討論國家發展問題提供「可資借鑒的歷史資源和文明資源」,企圖「讓歷史照亮未來的行程」。從該片總編導「不太喜歡這種解讀方式」(指有人在片子中讀到自由、民主)不難看出,它想傳達的主要並不是西方發展歷程中被提煉及傳承的理念。它借鑒的是什麼歷史?傳達的是什麼理念?從《大國崛起》多見「國家」少提「個人」的全局而論,其與中國儒家關於國家的思想其實是不謀而合——《大國崛起》巧妙地迴避了西方九國崛起或沒落時,「國家」與「個人」的互動關系。

這導致了《大國崛起》試圖達到的結果,可能最終還是脫離不了歷史中那些曾經崛起但現已沒落的「大國」的某種窠臼,而且,忽視了與儒家並立的中國另一主流思想——道家思想中的「大國」。

老子說,「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而「治大國若烹小鮮」。這些話,聽起來好像玄之又玄,但其旨趣卻頗為簡單:大國要像居於江河下游那樣,作為天下百川河流交匯之所,大國歉下,天下自然歸附;而治理大國,就應該像烹小魚一樣,不要經常去翻動它。道家這些治理國家的思想和謀略,說白了,就是大國對外要注意處下守靜,對內則應重視個體的自由權利。說到這里,筆者倒覺得,《大國崛起》一片所涉葡、西、荷、法、英、德、日、俄、美諸國,如今還能稱得上「大國」者,是因為它們處理好了「國家」與「個人」的關系,對內而言,已經將尊重個體的權利和自由制度化了。時下,作為中國傳統資源的道家思想被一些學人揚抑,他們以共和及憲政的理念繼承了道家思想——這些思想,與今日「大國」的治國方略是可以接榫的。

「崛起」或許不錯,但崛起之後何為是個必須思考的問題。《大國崛起》其實並沒有告訴觀眾真正的答案:曾經崛起的大國為何走向沉淪?如今依然屹立的大國如何保持長治久安?話說回來,如北歐諸國「小國寡民」,但生活在那裡的人們不用憂慮年輕的時候因為學費貴而上不起大學,老了也不用擔心自己的養老金被挪用而造成空賬。民眾福祉若能如斯,國「大」或國「小」,又何必去計較呢。

⑵ 《大國崛起》里的各國歷史大事年表

英國的
公元前2000年:凱爾特人出現在布列塔尼半島.
前900年:凱爾特人出現在英格蘭;愛爾蘭文明出現.
829年:英格蘭第一個王朝——盎格魯薩克遜王朝建立.
1066年:諾曼王朝建立.
1086年:末日審判書出版.
1190年:金雀花王朝的國王獅心王理查發動第三次十字軍東征.
1204年:諾曼地公國被兼並.
1215年:自由大憲章建立.
西元1337年~1453年百年戰爭爆發.
西元1455年:玫瑰戰爭爆發.
西元1461年:約克王朝建立.
西元1487年:玫瑰戰爭結束.
1534年:英格蘭從羅馬教廷分離,英格蘭國教會初步成立.
1588年:英格蘭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
西元1620年:五月花號抵達北美.
西元1689年:光榮革命.
1707年:英格蘭王國與蘇格蘭王國合並,聯合王國 (英國)成立.
西元1775年:喬治三世頒布印花稅制度.
西元1783年:和法國共同承認美國獨立.
西元1837年:英國進入維多利亞女王時期.
西元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參加.
西元1918年:打敗德國.
西元1930年~1931年:經濟大恐慌.
1939年:英國向德國宣戰,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戰.
1945年:德國及日本相繼投降,二戰結束.
西元2005年:發生倫敦地鐵轟炸事件.
美國
1620年,「五月花」號載著100多名英國清教徒來到北美大陸。遵照登陸前簽訂的《五月花號公約》,清教徒開始了在新大陸上自治管理的生活。最終,在這塊歐洲各國都沒能統治的大陸上誕生了新的「主宰者」——美利堅合眾國。1894年,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強國。這個年輕的國家站在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潮頭。1929年,在波及全球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危機中美國政府通過一系列新政措施,使美國逐步走出困境。第二次世界大戰成為美國歷史新的轉折點,促使其從一個移民國家躍為世界第一強國。

1607.5 英國倫敦公司在弗吉尼亞的詹姆斯敦建立第一個永久居留地。
1775.4.19 列剋星敦和康科德人民對英軍進行反抗,打響了美國獨立戰爭的第一槍。
1776.7.4 大陸會議通過傑斐遜起草的《獨立宣言》草案。
1787.5.25 制憲會議在費城召開,草擬了新憲法。1789年3月4日,憲法正式生效。
1789.4.30 美國聯邦政府成立,喬治·華盛頓就任第一屆美國總統。
1789.9.24 根據聯邦政府條例,最高法院成立。
1791.12.15 美國憲法增列十條修正案,即權利法案。
1792.4.2 美國國會通過造幣法,在費城建造一座造幣廠。
1800.12.1 聯邦政府首都從臨時所在地費城遷往華盛頓特區。
1803.4.30 美國從法國拿破崙手裡廉價購買路易斯安那全部土地,使美國領土面積增加一倍。
1863.1.1 林肯簽署《解放宣言》。
1865.4.9 南部邦聯軍投降,美國內戰結束。
1941.8.12 羅斯福總統和英國首相丘吉爾在大西洋的紐芬蘭島附近的軍艦上舉行會談,發表《大西洋憲章》。
1941.12.7 日本偷襲珍珠港。次日,美國對日宣戰,正式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
1942.6.4 美日爆發中途島之戰,這是太平洋上的關鍵一戰。
1944.6.6 美國軍隊及盟軍在諾曼底登陸。
1945.2.4 美國、英國和蘇聯領導人舉行克里米亞會議,發表克里米亞聲明,並於同月11日簽訂雅爾塔協定。
1945.7.16 成功地進行了世界上第一次核爆炸。
1968.4.4 美國黑人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在田納西州孟菲斯遭暗殺身亡。
1969.7.20 「阿波羅」11號飛船登月成功,人類首次踏上月球。
1972.2.21 美國總統尼克松抵達北京,對中國進行為期8天的訪問,與中國領導人舉行會談。訪問結束時,中美簽署上海公報。
日本
約公元1世紀,日本各地有100多個小國(其中有的與東漢建立了外交關系)。後來,這些小國逐漸得到統一。
到了公元4世紀,在關西地方建立了比較大的國家,據說最終將它們統一起來的是當今天皇族的祖先。當時,日本國的范圍包括本州西部、九州北部及四國。
於是,經過了漫長的歲月,國家才得以統一。所以很難對日本國誕生的確實年代作出准確的判定。據《古事記》和《日本書紀》記載,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於公元前660年建國並即位,即位日相當於現在的公歷2月11日,因此就把這一天定為「建國紀念日」。
繩文時代
從洪積世起,日本列島上就有人類的祖先生活,日本人種及日語原型的形成則被認為是1萬年前至公元前3世紀前後的繩文時代。當時,人們數人或十人一戶居住在豎坑式草屋,以狩獵、捕撈及採集為生,構成了貧富與階級差別的社會。
彌生時代
公元前3世紀,水稻種植和金屬器具使用技術由朝鮮轉入九州北部。稻作技術給日本社會帶來了劃時代的變化,它擴大了生產,產生了貧富等級差別,使農村共同體趨向政治集團化。農耕帶來的信仰、禮儀、風俗習慣也逐漸傳播開來,形成了日本文化的原型。
飛鳥時代
公元4世紀中期,大和政權統一了割據的小國。隨著國家的統一,以前方後圓墳為代表的古墳廣大到各個地方。這個時期是中國許多知識和技術傳入日本的時期。4世紀,大和政權吸引了大陸的高度物質文明。到了5世紀,來自朝鮮半島的外來人(歸化人)帶來了鐵器生產、制陶、紡織、金屬工藝及土木等技術。同時已開始使用中國的漢字。6世紀,正式接受儒教,佛教也傳入日本。
7世紀,聖德太子致力於政治革新,並以「大化革新」為契機,著手建立一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國家。這個做法仿效了隋、唐,而且此時更加積極地攝取大陸文化。至9世紀末期先後共派出10多次遣隋使和遣唐使。
奈良時代
公元710年,日本定都平城京(現在的奈良市以及近郊),迎來了律令國家的興盛時期。但是,此時農民貧困、遊民增加,由於庄園擴大而導致公地公民制的實質上的崩潰等,矛盾開始暴露出來。
這個時期由於國家極力保護佛教,因此,佛教文化,特別是佛教美術開始繁榮起來。如7世紀初期開創日本佛教文化的飛鳥文化;7世紀後期獨具一格的白鳳文化;8世紀中葉在唐代鼎盛期文化的影響下以寫實手法體現人類豐富情感的天平文化等等。
與佛教美術相媲美,這個時期文化方面的金字塔是《萬葉集》。《萬葉集》收集了8世紀中葉前約400年間,下至庶民上至天皇所作的大約4500首和歌,如實反映了古代日本人的樸素的生活情感。此外,現在還保存著的日本最古老的歷史書籍《古事記》(712年)最古敕撰歷史書《日本書紀》(720年)、最古的漢詩集《懷風藻》(751年)等等都是這個時期的文化遺產。
平安時代
8世紀末,日本將都城移至平安京(現在的京都市),試圖重建律令體制。但由於公地公民制的崩潰,國家陷入了財政困難。894年派出最後一批遣唐使後便告終止,就此不在大量攝取大陸文化。
10—11世紀,藤原氏壟斷政權,以庄園為經濟基礎,勢力最為強盛。但是,由於地方政治的混亂,導致治安混亂,武士集團強大起來。到11世紀末,為對抗藤原開始實行「院政」(指日本平安時代後期上皇、法皇代理天皇執政)。於是,武士進入了中央政界。
平安時代以中國文化為特色。9世紀時受唐朝影響,密教和漢學方面的弘仁、貞觀文化還十分繁榮。但是10世紀後與大陸的直接交流斷絕後,便產生了日本獨特的貴族文化。其代表有第一部敕撰和歌集《古今和歌集》(10世紀初)、世界上最古老的長篇小說《源氏物語》(11世紀初)、隨筆《枕草子》(公元1000年前後)等等一批文藝作品。
鐮倉時代
12世紀末,源賴朝受封第一代征夷大將軍,並在鐮倉建立幕府,從此誕生了武士政權,由此產生了武家政治和公家(指朝廷公卿、貴族)政治的對立。13世紀後期,幕府的武士統治開始面臨困難,鐮倉幕府逐漸走上滅亡的道路。
在文化方面,以過去的貴族文化為基礎,攝取宋朝時傳入日本的禪宗文化,培育了生動、寫實、樸素及獨特的武家文化。在宗教方面,由法然、親鸞、日蓮等著名僧人創建了鐮倉佛教,獲得了各階層的信仰。12世紀傳入日本的禪宗受到了關東武士的重視,藝術領域也出現了新的傾向。文學方面出現了以源平合戰為背景小說《平家物語》(原作誕生於13世紀初),是日本古代軍記物語的傑出代表。
室町時代
14世紀的前半期,征夷大將軍足利義滿穩定了京都的室町幕府以後,2個多世紀內在政治、文化方面,武家都壓倒公家,處於優勢。由於室町幕府是聚集了各有力大名而建立的,因此幕府本身的統治能力薄弱。應仁元年(1467年)一月,應仁之亂爆發,全國各地的大名紛紛而起,室町幕府搖搖欲墜,日本進入戰國時代。戰國大名成了統治當地土地及人民的強而有力的獨立政權。
在文化方面,無論是貴族還是武家的文化,都受到禪宗的影響。14世紀末期以金閣寺為代表的北山文化及15世紀末期以銀閣寺為代表的東山文化都十分發達。16世紀中葉,葡萄牙人、西班牙人來到日本,傳入了槍炮和基督教。那是文化方面充滿生氣的時代。
戰國時代(室町末期及安土、桃山時代)
應仁之亂後,日本各地大名紛紛崛起,戰火紛飛,民不聊生。16世紀中葉,一位決心以武力統一日本、結束亂世的梟雄出現,他就是織田信長。永祿三年(1560年),織田信長在桶狹間以兩千人馬擊敗今川義元四萬大軍,名聲大振。爾後逐步統一尾張、近畿,並准備進攻山陰、山陽。在此期間,信長修築了氣勢宏大的安土城。因此,信長的時代被稱為「安土時代」。
天正十年(1582年),本能寺之變爆發,信長030600.net身亡。織田重臣羽柴秀吉先後擊敗明智光秀及柴田勝家,確立了自己的繼承人地位。此後經過四國征伐、九州征伐、小田原之戰,逐步統一日本。後被天皇賜姓「豐臣」,並受封「關白」一職。豐臣秀吉的時代被稱為「桃山時代」。
慶長三年(1598年),豐臣秀吉在伏見城病逝。豐臣家裂分為近江(西軍)和尾張(東軍)兩派。身為豐臣政權五大老之一的德川家康於慶長五年(1600年)發動關原合戰,大敗西軍,建立德川政權。慶長八年(1603年),德川幕府建立,戰國時代結束。
江戶時代
慶長八年(1603年),德川家康受封征夷大將軍,在江戶(現東京)建立幕府政權,此後260多年,德川家統治全國。這段時期被稱作江戶時代。德川幕府嚴格控制天皇、貴族、寺院神社,並費盡心計統治著支撐幕藩體制的農民。元和九年(1623年),德川家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就職,下令鎖國。除開放長崎、界作為對外港口外,一律禁止外國人來日本,也禁止日本人遠渡海外。由於閉關自守,幕藩體制迎來了安定時期。但是隨著產業的發達、商品經濟的發展,農民自給自足的經營體制系崩潰,18世紀起幕藩體制開始動搖。
庶民文化是這個時期的特色。17世紀後期至18世紀初期的元祿文化是以京都、大阪等上方(日本關東地方人稱京都、大阪為上方)地區為中心的武士和商人的文化。人偶凈琉璃、歌舞伎、浮世繪、文人畫等呈現出絢麗多彩的商人文化。
明治時代
江戶幕府末期,天災不斷,幕府統治腐敗,民不聊生。且幕府財政困難,使大部分中下級武士對幕府日益不滿。同時,西方資本主義列強以堅船030600.net利炮叩開鎖國達200餘年的日本國門。
在內憂外患的雙重壓力下,日本人逐漸認識到,只有推翻幕府統治,向資本主義國家學習,才是日本富強之路。於是一場轟轟烈烈的倒幕運動展開了。在這場推翻幕府統治的運動中,薩摩、長州兩藩武士起著重大的作用。1868年1月3日,代表資產階級和新興地主階級利益的倒幕派,在有「維新三傑」之稱的大久保利通、西鄉隆盛、木戶孝允的領導下,成功發動政變,迫使德川幕府第15代將軍德川慶喜交出政權,並由新即位的明治天皇頒布「王政復古」詔書。這就日本歷史上的「明治維新」。日本從此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1868年(明治二年),明治天皇遷都江戶,並改名為東京。之後從政治、經濟、文教、外交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明治初期,日本重視輕工業,19世紀90年代,生絲和棉花紡織業已經為典型工業。生絲全國出口量第一,棉花和紗代替了茶葉,出口量僅次於生絲。漸漸地,日本成了生絲和棉的出口大國。但與此相對照的是,日本的重工業在此時期發展緩慢。日本國力逐漸強大。後來在甲午中日戰爭(日本方面稱「日清戰爭」)及日俄戰爭中打敗中國北洋艦隊,全殲俄國太平洋艦隊和波羅的海艦隊。日本成為帝國主義列強之一。
大正時代、昭和時代
與明治時代取得的歷史性進一步相比,大正030600.net天皇被稱為「不幸的大正」。大正天皇在位15年(1912—1926年),政績還不如明治,而且他一生為腦病所困,最後被迫讓權療養,由裕仁親王攝政。
1926年,裕仁登基,年號「昭和」,即昭和天皇。昭和時代前30年,對於中國、朝鮮、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人民來說,是黑暗的30年。這時的日本政府致力於侵略擴張。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爆發,日軍不久後侵佔中國滿洲。1937年7月7日,日軍挑起「盧溝橋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這一時期,不僅給中國、朝鮮、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也給日本人民帶來巨大的痛苦。這是日本歷史以及中日關系史上最黑暗的時期。
1945年8月15日,日軍投降。美軍佔領日本,改日本專制天皇制為君主立憲制,天皇作為日本的象徵被保留下來。
1972年7月,田中角榮出任日本首相,開始執行「多邊自主」外交。同年9月田中訪華,於9月29日與周恩來總理簽署《中日聯合聲明》,宣布中日正式建交。1978年8月中日兩國締結中日和平友好條約。1978年10月鄧小平副總理應邀訪問日本,宣布和平友好條約正式生效。中日兩國關系從此趨於正常化。
1989年1月7日,昭和天皇病逝。皇太子明仁即位,改年號為「平成」。

⑶ 大國崛起是世界歷史舞台上令人矚目的現象。在近代歷史上,英國、德國、俄國(1917年前)都經歷了崛起的過程

①政治:英國確立了君主立憲制,通過光榮革命(或權利法案內)實現。經濟:英國成為世容界上第一個工業國家,通過工業革命實現。
②德意志統一,通過三次戰爭實現。主要內因:推行工業革命,發展資本主義。主要外因:推行殖民擴張政策。
③對內舉措:1861年農奴制改革,推動資本主義發展。對外舉措:推行殖民擴張政策。
④共同之處:都經歷工業革命,發展資本主義;都推行對外殖民擴張政策。看法:中國要大力發展經濟,增強國家實力;要走和平發展(和平崛起)之路。

⑷ 求《大國崛起》或《世界歷史》或《探秘世界歷史》的觀後感,700左右

大國崛起觀後感
近段時間,我看完了一部十二集的電視紀錄片,名字叫做《大國崛起》。這部片子不光讓我知道了很多很多的歷史知識,也告訴我怎樣從歷史故事中去思考和分析一些有意義的問題。
歷史,原來是這么充滿趣味!這么深奧奇妙!
《大國崛起》這部記錄片分別講述了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格蘭、法蘭西、德意志、日本、俄羅斯(前蘇聯)、美國九個曾經在世界歷史舞台上擁有輝煌經歷的風雲大國的興衰故事。它們的強盛都離不開那些改變國家命運的重要人物和領導人。從哥倫布、威廉姆·伯克爾斯宗、瓦特、莎士比亞、亞當·斯密、盧梭到伊沙貝爾女王、拿破崙、戴高樂、郫斯麥、彼得大帝、華盛頓。在每個國家崛起的故事中都有一個深刻的道理值得我們思考和學習,真正的治國之道從是這里產生的。
每一個經歷過風風雨雨的大國,都可以當作我們的老師。西班牙與葡萄牙告訴我們:要有勇於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氣和好奇心才能使我們擁有別人不會擁有的東西;荷蘭告訴我們,無窮無盡的資本力量可以創造奇跡;英格蘭告訴我們:一個國家的崛起還得需要科學與文化思想的支持;法蘭西告訴我們:以武力征服世界不能使征服者長時間地站在王者的位置上;德意志則用第一次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失敗更加深刻地證實了法蘭西的教訓;德意志還告訴我們只有統一完整的國家才能走上強國之路;日本告訴了我們:要使國家崛起就需要不停地學習,不停地完善自己;前蘇聯的興衰告訴我們:偉大的社會變革不僅需要勇氣還需要智慧;美利堅合眾國告訴我們:要尋找最適合自己的前進道路。
我曾經讀過一篇文章——《一千年以前的中國》,這裡面談到了中國唐宋的強盛時期,它是這樣描述的:
「一千多年前全世界只有中國有超過百萬人口以上的超大城市;一千年前的中國城市就已經有很多的福利設施;一千多年前歐洲很亂很窮很落後,美洲未開發、非洲很原始。一千年前中國遙遙領先於世界。
一千多年前的中國正朝著成為海上強國的方向發展。
一千多年前中國華北的鋼鐵業年產就達一百二十五萬噸,而公元1788年歐洲工業革命開始時英國鋼鐵業年年產才有七萬六千噸。
一千年前的中國農業、商業、製造業、手工業、娛樂業都是世界最發達的……
一千年前世界與中國差距不是一點半點,不是幾倍而是十幾倍。一千年前中國遙遙領先於世界。」
一千年以前的中國令中國人無比自豪,但晚清時,清朝政府的腐敗卻讓中國飽受外國列強的欺辱。歷史告訴我們,落後就得挨打,人民就會陷入痛苦與憤怒之中。
現在的中國終於像巨人一樣從世界舞台的底端再次站了起來,但我們卻沒有一千年以前的中國人的那份驕傲與自信,因為,我們還沒有站在最頂端。
怎樣才能使中國在歷史的大舞台上再現雄風?
看完《大國崛起》以後,我有了很多自己的想法:第一點,全國的人民要萬眾一心地為國家努力,不管是當官的還是老百姓,都要力所能及地為國家出力,要記住:「國家興亡,我的責任。」大家團結協作,才能讓我們的祖國走向勝利。第二點,國家領導人應該注重對少年兒童的教育,應該多多建設免費的小學與中學,要讓所有的人都接受良好的教育,這樣國家才能培養大量的人才,才能實現成為強國的夢想。第三點,英明的領導人與有智慧的百姓一樣重要。國家領導人的一舉一動都可能影響到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優秀的領導人才能制定正確的制度和戰略。第五點,即使擁有了以上四點,沒有歷史機遇,那麼崛起的道路還是非常漫長的,重要的歷史機遇可以使一個國家迅速崛起,這是非常重要的東西。另外,在大國崛起的過程中還有一種比較特殊的影響力,那就是悠久的文化歷史,它的優點是可以讓人們從前人做過的事情中獲得經驗與教訓,它的缺點是容易在向別的國家學習並改善自己的時候與自己本身的傳統發生一些矛盾與沖突。
「國家興亡,我的責任」。讓我們大家都努力成為優秀的人才,將來為祖國創造光明的未來,讓我們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在二十一世紀騰飛,再次遙遙領先於世界!

⑸ 大國崛起在世界近代史上對人類社會產生的重要影響

世界經濟中心、政治中心的轉移,意味著既得利益者與既有利益者之間必將發生激烈的政治、經濟甚至軍事沖突。一個直接的例子就是80年前德國的崛起,最終引發了二戰。

⑹ 大國崛起講述什麼歷史

《大國崛起》雖然講述的是葡萄牙、荷蘭、西班牙、德國、日本、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等九個國家的發展史,實則是為中國未來的發展提供歷史的經驗和借鑒。它如果作為異國風光片或高中世界歷史教科書教輔片,其不乏可圈可點之處;但若以歷史政論片論之——其得出需要借鑒的結論種種,甚至不如「洋務運動」及「五四運動」這兩個時期對中國的啟迪來得深刻。

時下,「大國」、「崛起」、「盛世」等一些宏大的詞彙除了被不少專家學者熱議,它們也成了很多國人茶餘飯後的談資。這種現象,固然說明了中國發展的事實,但總給人一種錯覺——回顧歷史,《大國崛起》所涉九國,它們崛起的時候是否總把「大國」或「崛起」常掛嘴邊?

在最後一集「大道行思」里,《大國崛起》對「大國之謎」有這樣一段結論性的語言:「回顧500年來各個世界大國發展的歷程,討論大國崛起的關鍵性因素。單一的因素一定是錯誤的,但有一些共同的因素卻值得關註:重視科學和教育、建立起適合本國國情的政治經濟制度、善於學習但絕不簡單模仿別國的道路、後發國家在國家力量主導下加快現代化步伐等。」這結論說了等於沒說,這是分析大國崛起因素的敗筆。

《大國崛起》的創作者們,希望該片為討論國家發展問題提供「可資借鑒的歷史資源和文明資源」,企圖「讓歷史照亮未來的行程」。從該片總編導「不太喜歡這種解讀方式」(指有人在片子中讀到自由、民主)不難看出,它想傳達的主要並不是西方發展歷程中被提煉及傳承的理念。它借鑒的是什麼歷史?傳達的是什麼理念?從《大國崛起》多見「國家」少提「個人」的全局而論,其與中國儒家關於國家的思想其實是不謀而合——《大國崛起》巧妙地迴避了西方九國崛起或沒落時,「國家」與「個人」的互動關系。

這導致了《大國崛起》試圖達到的結果,可能最終還是脫離不了歷史中那些曾經崛起但現已沒落的「大國」的某種窠臼,而且,忽視了與儒家並立的中國另一主流思想——道家思想中的「大國」。

老子說,「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而「治大國若烹小鮮」。這些話,聽起來好像玄之又玄,但其旨趣卻頗為簡單:大國要像居於江河下游那樣,作為天下百川河流交匯之所,大國歉下,天下自然歸附;而治理大國,就應該像烹小魚一樣,不要經常去翻動它。道家這些治理國家的思想和謀略,說白了,就是大國對外要注意處下守靜,對內則應重視個體的自由權利。說到這里,筆者倒覺得,《大國崛起》一片所涉葡、西、荷、法、英、德、日、俄、美諸國,如今還能稱得上「大國」者,是因為它們處理好了「國家」與「個人」的關系,對內而言,已經將尊重個體的權利和自由制度化了。時下,作為中國傳統資源的道家思想被一些學人揚抑,他們以共和及憲政的理念繼承了道家思想——這些思想,與今日「大國」的治國方略是可以接榫的。

「崛起」或許不錯,但崛起之後何為是個必須思考的問題。《大國崛起》其實並沒有告訴觀眾真正的答案:曾經崛起的大國為何走向沉淪?如今依然屹立的大國如何保持長治久安?話說回來,如北歐諸國「小國寡民」,但生活在那裡的人們不用憂慮年輕的時候因為學費貴而上不起大學,老了也不用擔心自己的養老金被挪用而造成空賬。民眾福祉若能如斯,國「大」或國「小」,又何必去計較呢。

⑺ 歸納大國崛起在世界近現代史上對人類社會產生的影響

當今世界是一個失衡的世界。當今世界也是一個一超與多極間不斷發生著較量、牽制、對抗、調整、抗衡的世界。在失衡與抗衡交織的世界中,不同力量板塊間的矛盾運動恰恰為發展中大國創造了戰略迴旋空間。

1、在強烈的危機感和使命意識的激勵下,更為積極地參與國際社會游戲規則的制定,力爭在一個新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中占據更有利的地位,成為各發展中大國制訂新戰略的著眼點。

俄羅斯總統普京強調,"俄羅斯正處於數百年來最困難的一個歷史時期,首次真正面臨淪為世界二流國家,抑或三流國家的危險。"印度前外長辛哈斷言,印度是一個"從自視為一個發展中弱國轉變為正在崛起的強國"。巴西、南非一直毫不掩飾欲在本大陸發揮火車頭作用願望。

國際秩序的重塑和國際規則的調整蘊含著巨大的利益空間,爭奪在國際體系中的主導權和影響力成為今年以來發展中大國戰略角逐的重要內容。

圍繞世貿組織多邊談判、地區政治與經濟合作、國際安全機制建設、反恐及防核擴散等重大問題,發展中大國積極爭奪話語權和決策權,並將推動聯合國改革作為在國際舞台上占據更為有利戰略地位的著力點。巴西、印度、南非都已強烈表達出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願望。

2、為了追求本國長遠利益的最優化和最大化,發展中大國均注重既綜合又靈活地制定和實施長期發展戰略,意識形態色彩更加淡化,務實色彩更為突出。

發展中大國均與美國有著斗爭和抗衡的一面,但又都從各自實實在在的戰略利益出發,盡可能留有充分的迴旋餘地,保持著斗而不破的局面。各國都在努力營造和平、穩定的周邊安全環境,與此同時,經貿、能源等事關發展的問題在各國戰略中的地位更為突出。

發展中大國都在根據本國的實際情況,盡可能靈活地把握長遠戰略與眼前利益之間的分寸拿捏,盤活潛在戰略資源,突破各種瓶頸性因素的制約,以爭取更大的發展空間和更有利的國際地位。

3、在加緊進行戰略利益爭奪的同時,發展中大國間相互依存的紐帶意識明顯增強,各國在戰略調整中積極謀勢,大國戰略布局呈現多重交錯,多邊牽制互動的狀況,組合勢頭大於分化傾向。

印度、俄羅斯、巴西、南非等國首先注重在各自所在的區域合作中扮演核心角色,理順周邊國際關系,維護地區穩定,保障戰略利益。以類似"小組第一"的優勢為依託和籌碼,更為積極地從事跨地區的戰略關系重新組合。

(7)大國崛起是世界歷史擴展閱讀:

大國興衰的原因:

大國崛起於哪裡是個看似簡單、實際艱難的命題。講簡單,是因為哪怕找個路人,也能數出當今世界的幾個主要大國,並且知道誰是「領頭羊」。既然很容易弄清誰是大國,在此基礎上談大國生成的原因,自然不會有多大的困難。

問題在於,當我們切入本質,尋找深層次的有形大國背後的無形元素及其動因時,問題便不再簡單。一定意義上,國民觀念和意識中的大國概念還很傳統,甚至說落後,絕大多數人所追求和認定的大國不過是有形部分。

大國沒有硬實力不行,沒有有形大國便不存在無形大國,但僅從有形方面辨析,很難分清什麼是大國,更難把握大國興衰的規律。

⑻ (24分)世界歷史是一部大國崛起和衰落交替的歷史。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一個民族要崛起,要有三個


(1)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馬克思主義。(4分,每點1分)(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1個或以上都只給1分,如「日心說」、相對論和量子論的提出、進化論觀點、新航路開辟打破了人們天圓地方的觀念等。)
(2)原因:推行重商主義,資本主義工商業繁榮;發動資產階級革命,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大力發展海軍力量;頒布《航海條例》,打擊荷蘭的海外貿易;通過三次戰爭,打敗了荷蘭;積極進行殖民擴張,開辟世界市場; 根源:工業資本對商業資本的勝利。(答對其中3點得6分。答國會頒布《航海法》也可給2分,但與《航海條例》不重復給分。)
(3)控制聯合國實現對世界的控制;與蘇聯冷戰,形成兩極對峙格局;通過北約加強對資本主義國家的控制;馬歇爾計劃加強對西歐的控制;建立以美元為中心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以美國為中心的國際貿易體系(關貿總協定);美國主導下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展開,推動了世界科技的進步。(答對4點給8分)
(4)人心的改變: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結束了「左」傾錯誤;鄧小平南方談話,打破了人們對市場經濟體制和計劃經濟體制的認識;改革開放後人們思想觀念的逐步開放;政治制度的改變:民主法制建設的完善和發展;經濟和器物的改變:十一屆三中全會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6分,每個改變舉1個例子得2分,政治制度的改變如答具體史實,2個或以上史實給2分。只答史實不結合材料一的觀點,總分只給3分。)

⑼ 很費解大國崛起有什麼好的,就是簡述世界歷史,也就是中學歷史的內容

看大國崛起,有助於我們更加深刻的認識現代社會的發展狀況。大國崛起講述的是版從新航路開辟以來先權後活躍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幾個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它們在世界近代史上的沉浮興衰,先是葡萄牙、西班牙,後來者有荷蘭、英國,最後是美國等國家的崛起。我們學習歷史的目的不是為了記住歷史史實,而是為了透過歷史看到更深層次的東西,我個人認為歷史的最大功能是承載文明和為後來者提供借鑒,防止類似的錯誤重演。
就中國來講,觀看大國崛起,能引起我們的思考。比如:為什麼一個國家不能長久的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前列?原來先進的國家為什麼會衰落?哪些因素制約了它的進步?中國曾經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之一,近代史上的落後挨打又是什麼造成的?我們今天的改革開放該往何處去?如何保證我們這個民族永遠興盛,發達等。如果我們認真的思考了,我們的民族思考了,並積極行動了,也許這才是「大國崛起」最有價值的地方。

與大國崛起是世界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
© Arrange www.junshiz.cn 2020-2021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