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世界歷史三次民族大遷徙

世界歷史三次民族大遷徙

發布時間:2021-03-13 00:05:18

Ⅰ 誰能詳細說明一下世界史上游牧民族對農耕民族的三次大沖擊

從公元前3000年開始,一直到公元後1500年,在這長達4000多年的歷史中,游牧民族對農耕世界發起的大沖突、大入侵一共有三次。

一、游牧民族對農耕民族的第一次侵襲

第一次是從公元前3000年左右,一直到公元前600年左右,持續了1500多年。在這段時間里,游牧民族對剛剛出現不久的農耕世界發起了第一次大入侵,以及隨之而來的第一次文化大融合。這一次大入侵的主要發起者,最初可能是生活在黑海和裏海之間的一些操持原始雅利安語的游牧民族。這些游牧民族最初活動在黑海和裏海之間的草原上,從公元前30世紀末期開始,他們逐漸向亞歐大陸南面的農耕文明地區滲透、擴張。這種滲透和擴張的活動是通過千百年的時間才完成的,游牧民族的擴張過程是漸進式的,他們追逐著水草,走走停停,趁農耕世界虛弱之機,就大舉進攻,以蠻族入侵者的身份進入文明的農耕世界。

在游牧民族對農耕世界的第一次大入侵活動中,亞歐大陸上的幾個親代文明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1、我們先來看看亞歐大陸西部的情況,在這次游牧民族大入侵中,操持原始雅利安語的游牧民族分別向西南、正南和東南三個方向侵入農耕世界。向西南方向遷徙的那些游牧民族,包括愛奧尼亞人、阿卡亞人、多利亞人等民族,先後進入了巴爾干半島,進入了希臘,摧毀了親代的克里特文明及其孑遺邁錫尼文明。

這些沖入希臘半島的民族,可以分為三次浪潮:

第一次浪潮主要是愛奧尼亞人,他們以一種比較和平的方式,滲透到愛琴海世界,滲透到希臘半島,滲透到小亞細亞和西亞,建立了很多泛希臘的城邦。

到了公元前15世紀前後,從北方又來了一支比較兇猛的游牧民族,他們自稱為阿卡亞人。這些阿卡亞人侵入希臘半島以後,就毀掉了克里特文明,然後在希臘半島的東北角,在邁錫尼這個地方,模仿克里特文明建立了一個邁錫尼文明。邁錫尼文明帶有很明顯的模仿克里特文明的色彩,所以我們說它是克里特文明的一個孑遺。在邁錫尼文明時期,在愛琴海地區發生了很多戰爭,比如說大家比較熟悉的特洛伊戰爭,也就是荷馬史詩《伊利亞特》中講述的那場戰爭。根據荷馬史詩的說法,這場戰爭的起因是為了一位名叫海倫的希臘美女,希臘人為了一位被特洛伊王子透拐的美麗婦女而打了十年艱苦卓絕的戰爭,可以稱得上是「沖冠一怒為紅顏」。特洛伊是小亞細亞的一個城邦,在希臘人眼裡屬於亞洲;而荷馬史詩中的希臘人,都自稱為阿卡亞人,他們認為自己與特洛伊人是不同的民族。這些自稱阿卡亞人的希臘人,就是毀掉了克里特文明、建立了邁錫尼文明的那批游牧入侵者。

再往後,在邁錫尼文明建立了幾百年以後,到了公元前11世紀左右,從北方又沖來了第三支更為野蠻的游牧民族,他們叫做多利亞人,這些多利亞人摧毀了由阿卡亞人建立的邁錫尼文明,整個古代愛琴文明到此徹底滅亡。多利亞人的入侵使希臘半島陷入了三個多世紀的黑暗時代中,整個社會似乎又倒退回了一種蒙昧野蠻的史前狀態。一直到公元前8世紀,才在文化融合的基礎上產生出了一個嶄新的希臘城邦文明,就是我們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那個創造了美麗精湛的藝術作品和哲學思想的希臘城邦文明。這個輝煌無比的希臘城邦文明就是游牧入侵者與克里特本土文化相融合、相雜交所產生的一個新的文明形態,它是繼克里特文明之後的第二代文明,即子代文明。除了入侵希臘的這些游牧民族之外,還有另一些操持原始雅利安語的游牧民族也捲入了向南遷徙的大浪潮,他們進入阿平寧半島,成為羅馬人的祖先;還有一批游牧入侵者進入了伊比利亞半島,也就是西班牙半島,他們成為高盧人的祖先,而高盧人則是法國人的祖先。由此可見,地中海世界的三個半島——巴爾干半島、阿平寧半島和伊比利亞半島——上後來出現的較高水平的文明,包括希臘城邦文明和羅馬文明,都是北方游牧入侵者與愛琴海文明相雜交、相融合的結果。公元前8世紀以後崛起的希臘羅馬文化可以看作是克里特文明或者愛琴文明之後的第二代文明形態,它與克里特文明之間的中介正是那些操持原始雅利安語的北方游牧民族。

2、往正南入侵的那一支操持原始雅利安語的游牧民族,越過了伊朗高原,進入了兩河流域。在此之前,兩河流域的親代文明變換了很多國家形態,從最初的蘇美爾到阿卡德,到古巴比倫,到亞述,再到新巴比倫,盡管這些國家形態在變換,但是它都屬於同一種文明,基本上都屬於閃米特語言系統的文化。

但是到了公元前600年前後,有一些從北方來的操持原始雅利安語的游牧民族滲透到兩河流域,最主要的有兩支:一支叫做米底人,另一支叫做波斯人。當然,在米底人和波斯人進入兩河流域之前,還有一些操持原始雅利安語的游牧民族來到過這個地區,比如像赫梯人、胡里特人、喀西特人等,他們都是操持原始雅利安語的北方游牧民族。但是他們建立的那些國家,時間都比較短暫,很快就瓦解了,沒有從根本上中斷兩河流域文明的閃米特文化傳統。

到了公元前600年前後,隨著米底人和波斯人的入侵,整個古代的兩河流域親代文明就徹底解體了。親代文明解體的結果,導致了一個新的文明形態,也就是波斯帝國的產生。因此,波斯文明可以看作是繼兩河流域文明之後出現的子代文明,在它與兩河流域的親代文明之間,也有一些游牧入侵者作為文明形態嬗變的重要中介。正是由於那些操持原始雅利安語的游牧民族與兩河流域的閃米特文化相融合、相雜交,才導致了第二代的波斯文明的產生。

3、然後再往東,還有一支操持原始雅利安語的游牧民族向東南進入了印度河流域。這些身材高大、皮膚白皙的北方入侵者,取道伊朗高原沖入到印度河流域,摧毀了由那些身材矮小、皮膚黝黑的達羅毗荼人建立的哈拉巴文明,然後在文化融合的基礎上,創立了一個古代的印度文明,也就是以吠陀教和婆羅門教為標志的古代印度文明。這個古代印度文明,最初也可以稱為婆羅門教文明,到了公元前6世紀的時候,從婆羅門教中又以改革的方式產生出了佛教和耆那教,然後到公元4世紀以後,又產生了印度教,從而成為一個「宗教的萬花筒」。這個古代印度文明,就是印度的第二代文明形態,它也是北方來的游牧入侵者與當地哈拉巴文明融合、雜交的結果。

克里特島、兩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的三個親代文明,都在公元前3000紀末期以後的游牧民族大入侵的浪潮中,以文化雜交的方式蛻變出新的文明形態,產生了希臘羅馬文明、波斯文明和古代印度文明等第二代的文明。三者發生文明形態嬗變的重要中介,都是來自北方的操持原始雅利安語的游牧民族。這些野蠻入侵者與當地土著文化相結合,產生了一批新的文明形態。這是亞歐大陸西邊的這三個文明在游牧世界對農耕世界的第一次大入侵和大融合中發生形態嬗變的基本情況。

4、然後我們再往東邊看,在中國這邊,先秦時代的夏商周文明在游牧民族對農耕世界的第一次大沖擊中倖免於難,原因很簡單,因為在中國與西部的其他文明之間,有著崇山峻嶺,有阿爾泰山、天山、昆侖山、喜馬拉雅山這樣一道一道的高山險阻,把操持雅利安語的游牧民族向東入侵的浪潮遏制住了,所以他們沒有越過帕米爾高原來到我們中國,沒有對中國黃河流域的夏商周文明形成威脅。

但是,雖然中國親代文明當時沒有受到操持原始雅利安語的游牧民族的入侵,在大體相當的時間里,中國夏商周文明卻受到了蒙古利亞人種和漢藏語系內部的一些游牧民族的入侵。根據歷史文獻的記載,早在商代,來自西北方的游牧民族就頻頻地威脅和騷擾黃河流域的農耕文明。這些西北的游牧民族在商代時被中原農耕文明的人們貶稱為鬼方、鬼戎、昆夷、獫狁等,到秦漢時期又形成了統一的匈奴部落。當時人們把來自西北的這些游牧民族通稱為戎狄,西邊叫戎,北邊叫狄,西戎北狄構成了黃河流域文明的主要威脅。從商代開始,什麼昆夷啊、鬼方啊、獫狁啊這些戎狄民族就不斷地騷擾著中原逐耕地區,《詩經•小雅》中就有「靡室靡家,獫狁之故;不遑啟居,獫狁之故」,說的就是西北戎狄入侵所造成的中原人民的家破人亡,流離失所的悲慘狀況。

再往後,到了周代,在西北邊境廣置烽火台,就是為了防止西北戎狄民族來犯。大家都知道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故事,當時的烽火狼煙就是周朝防止西北戎狄民族侵犯而設置的預警系統。周幽王為了博得愛妃一笑,烽火戲諸侯,失信於天下,後來西北的一支游牧民族犬戎入侵,將周幽王殺死在驪山之下,周王室東遷洛陽,開始了東周列國時代。在春秋戰國時代,中國西北方的那些諸侯國,如秦、趙、燕等,為了防止西北游牧民族的侵犯,都修築了堅固的城牆,到了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就把這些國家的北城牆連接起來,築成了萬里長城。它的作用,還是為了防犯西北游牧民族。所以我們說,從商開始一直到西周,再到東周列國時代,西北的戎狄民族始終對中原形成了一個大威脅,他們不斷地對黃河流域的農耕文明發起戰爭,有時也進行和平交往,雙方形成了一個相互沖突和融合的漫長過程。那麼這個沖突與融合的過程,經過春秋戰國時期這樣一個動亂時代,最終就導致了中國第二代文明的出現,這就是秦漢帝國。秦漢帝國作為中國的子代文明,其產生的情況雖然與西域幾個文明嬗變的情況不盡相同,但是仍然是游牧民族與農耕世界沖突、融合的歷史結果。

在人類最初的五個親代文明中,我們已經講了四個文明發生形態嬗變的情況,其中有三個是受到操持原始雅利安語的游牧民族入侵的影響,另一個則是受到操持漢藏語言的游牧民族入侵的影響,這四個親代文明都在與游牧入侵者的文化雜交過程中,發生了文明形態的嬗變。這就是游牧民族對農耕世界第一次大入侵和大融合的歷史效應。講到這里,大家可能會問一個問題:在人類最初的五個親代文明中,還有一個到哪兒去了?埃及到哪兒去了?

埃及由於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在游牧民族對農耕世界的第一次大沖擊浪潮中倖免於難。大家知道,埃及地處地中海岸,來自北方的游牧民族不善舟楫,不習水性,很難越過地中海去侵犯埃及。因此埃及除了在公元前17世紀前後受到閃米特語系的喜克索斯人的一次短暫入侵之外,再也沒有受到其他游牧民族的沖擊。這件事在當時看來好像是埃及的幸運,其實卻是埃及的巨大不幸。20世紀最偉大的歷史學家湯因比在《歷史研究》里指出,埃及在公元前1600年喜克索斯人被驅逐的時候,實際上就已經死掉了。埃及文明的悲劇就在於它的純潔性,正是這種純潔性使得埃及文明很早就喪失了發展的動力,很早就成為了一具文明木乃伊。大家都知道,在生物學中,過於純化的物種的生命力是非常脆弱的,文明也是如此。湯因比認為,埃及實際上在公元前1600年就已經死去了,已經喪失了任何自我更新的能力,但是這樣一個死而不僵的巨大屍體,從死亡到收屍入殮,竟然用了1600年的時間,一直要到羅馬帝國把埃及變成自己的一個行省,古代埃及文明才最終結束。而在此之前,埃及已經相繼被波斯人和希臘人所統治,實際上早已成為一具絕嗣的文明木乃伊和金字塔而已。我覺得非常具有諷刺意義的是,古代埃及文明的典型象徵就是木乃伊和金字塔,而這個文明本身的命運恰恰也就是成為一個文明的木乃伊、一個文明的金字塔,或者用湯因比的話來說,成為一個「文明的化石」。從這種意義上來說,古代埃及文明徹底消失了,它沒有在與游牧民族的「文化雜交」過程中發生形態嬗變,成為一個絕嗣的文明。從公元前6世紀開始,埃及這個地方就先後被波斯化、希臘化、基督教化和伊斯蘭教化,今天的埃及已經成為伊斯蘭教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古代的埃及文明則由於絕嗣而永遠地成為了一個「文明的化石」。

現在,我們再來看看亞歐大陸的文明格局,在經歷了游牧民族對農耕世界的第一次大入侵和大融合之後,從五個親代文明中經過形態嬗變而演化出了四個子代文明,這四個子代文明從西到東,分別是希臘羅馬文明、波斯帝國、古代印度文明,以及中國的秦漢帝國。與此前的親代文明相比,這四個子代文明的地域范圍也大大地擴展了,文明的域界向北擴展了約十個緯度,充分體現出我們剛才講過的文明發展演化的「時間效應」和「空間效應」,即文明形態的嬗變和文明地域的擴展。這就是游牧世界對農耕世界第一次大入侵和大融合所產生的歷史效應。

二、游牧民族對農耕民族的第二次侵襲

我們剛才已經講了游牧民族對農耕世界的第一次大入侵,這次大入侵活動到公元前6世紀時就已經結束了。但是在已經擴大了的文明地區之外,在亞歐大草原的北部,仍然有許多追逐水草而生的游牧民族,他們還沒有進入文明狀態。例如在秦漢帝國西北邊境的匈奴人、在羅馬帝國東北邊境的日耳曼民族,以及在中亞草原上的阿蘭人、馬扎爾人、大月氏人等。這一支一支的游牧民族,在兩大帝國之間的廣闊草原上來回遊動,哪一個帝國勢力更強盛,他們就可能向相反的地方游動。這情形就像是一個天平,這一端高起來了,那些游牧力量就會順著秤桿往另一端滑落;反之,那一端抬起來了,它們又會向另一端游動。游牧民族本來就是追逐水草而生,沒有固定的城市和不動產,哪邊衰弱而有利可圖,他就往哪邊倒;哪邊強盛了,它就向相反的方向游動。當時在羅馬帝國和中國的秦漢帝國之間,雖然沒有進行直接交鋒,但是由於秦漢帝國不斷地向西部擴張,不斷地主動攻擊匈奴,所以使得匈奴掉頭向西逃竄。結果呢,就引起了整個亞歐大草原上游牧民族大遷徙的「多米諾骨牌運動」。平靜的亞歐大草原一下子就躁動起來了,匈奴人的西遷迫使一支又一支的游牧民族紛紛向西遷徙或者向南遷徙。

從公元前2世紀開始,匈奴人就在漢朝軍隊的主動攻擊之下向西遷徙,到了公元後1世紀,匈奴人又在漢朝軍隊面前受到了一次較大的軍事挫傷,於是他們就大規模地向西流竄。匈奴人在亞歐大草原上走走停停,勢力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大,到了公元5世紀,匈奴人終於來到了歐洲多瑙河流域。在他們的擠壓之下,當時亞歐大草原上的一些游牧民族,如月氏人、馬扎爾人、匈牙利人、阿蘭人、日耳曼人等,就紛紛往西跑或者往南遷,於是災難就落到了南部的那些農耕文明的頭上。薩珊王朝受到了很大的沖擊,羅馬帝國則遭到了滅頂之災。這樣一個游牧民族大遷徙的「多米諾骨牌運動」,它的第一張牌可以說是由秦漢帝國推動的,而匈奴人就是這第一張牌,它一旦倒了,就壓得亞歐草原上的其他游牧民族紛紛向西南方向倒下。這樣就引起了游牧世界對農耕世界的第二次大入侵活動。

大家可能覺得,通過匈奴人和其他游牧民族的中介作用,秦漢帝國在這場「內功」的較量中佔了上風,因為這場民族大遷徙的「多米諾骨牌運動」的最後一張牌,即日耳曼人這張牌最後壓到了已經是日薄西山的羅馬帝國頭上,導致了曾經不可一世的羅馬帝國的崩潰。但是我們發現,早在羅馬帝國崩潰之前,中國的秦漢帝國已經率先陷入了內憂外患的困境之中。雖然匈奴人西遷的第一張牌是由漢帝國推動的,但是匈奴人從亞歐草原的東邊遷徙到西邊,走了好幾個世紀,直到5世紀才把最後一張牌推倒在羅馬帝國的頭上。

在這個漫長的遷徙過程中,漢朝本身已經在內憂外患中完蛋了。東漢被三國所替代,後來三國歸晉,再後來,死灰復燃的匈奴人又卷土重來,滅掉了積弱不振的晉朝,在黃河以北建立了胡人政權。繼匈奴人之後,鮮卑人、羯人、羌人、氐人也紛至沓來,像走馬燈似的變換著政權形式,造成了所謂的「五胡亂華」局面。而漢人則在黃河以南建立了南朝政權,形成了南北朝對峙的格局。這就是游牧民族對農耕世界的第二次大入侵在中國所造成的局勢,它使得秦漢帝國在羅馬帝國滅亡之前就走向了崩潰。

在游牧民族對農耕世界的第二次大入侵浪潮中,匈奴人的入侵和日耳曼人的遷徙,導致了秦漢帝國和羅馬帝國等第二代文明的瓦解,在這次大入侵的雄壯尾聲中,新崛起的阿拉伯人又摧毀了奄奄一息的波斯薩珊王朝。至此,人類的第二代文明紛紛瓦解,通過形態嬗變產生出第三代文明。

印度文明是一個例外情況,因為它過早地確立了高級宗教價值系統,提前進入到第三代文明形態,即宗教時代的文明形態中。由此可見,游牧民族對農耕世界的第二次大入侵和大融合,導致了英雄時代的三個強大文明——秦漢帝國、羅馬帝國和波斯帝國——的解體,通過形態嬗變而產生出三個新的文明形態,這就是西方的基督教文明,西亞和中亞的伊斯蘭教文明,中國的儒家倫理文明。再加上印度南亞次大陸已經確立的佛教—印度教文明,形成了亞歐大陸的四大文明體系的分野。

三、游牧民族對農耕民族的第三次侵襲

到了12世紀以後,當信奉四大宗教—倫理價值系統的人們各自封閉局限在自己的文化藩籬中的時候,在亞歐大草原上,又有一些不安定的因素開始躁動。這些躁動不安的因素就是蒙古高原上的蒙古人和中亞草原上的突厥人,他們對南部農耕文明地區的進攻構成了游牧世界對農耕世界的第三次大入侵浪潮。這次大入侵的結果,導致了一些國家的滅亡,但是它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四大宗教—倫理價值系統的文化特性和亞歐大陸文明體系的基本格局。原因何在呢?我們剛才已經說了,因為四大文明體系有了自己的高級宗教—倫理價值系統以後,它們就很難從根本上被改變了,也很難再像神話時代和英雄時代的文明那樣,發生形態嬗變了。

從公元13世紀開始,蒙古人的金戈鐵馬橫掃了幾乎整個亞歐大陸,並在南部的那些農耕文明地區建立了四大汗國和元朝。但是蒙古人的統治並沒有改變已經確立起來的四大宗教—倫理價值系統,許多入侵中亞和西亞的蒙古人皈依了伊斯蘭教,逐漸融合進當地的文明體系中;另一些蒙古人拒絕接受被征服地區的高級宗教—倫理價值系統,試圖以一種野蠻的方式來管理當地的人民,結果很快就被趕走了。到了14世紀,蒙古人的四大汗國和元朝都像驕陽下的冰雪一樣迅速地瓦解了和衰落了,蒙古人入侵的浩劫結束以後,四大文明體系依然如故地彼此對峙著,並沒有因為蒙古人的短暫的入侵插曲而發生任何實質性的改變。蒙古帝國衰落之後,一支伊斯蘭教化的突厥人又迅速崛起,這就是土耳其人。他們在小亞細亞建立了一個奧斯曼帝國,並且迅猛地進行軍事擴張,吞並了西亞、北非和東歐的大片疆域,並且在1453年攻陷了屹立千年之久的君士坦丁堡,對基督教歐洲形成了極大的威脅。這些在伊斯蘭教化的過程中很快就接受了文明教化的土耳曼人,標志著3000年以來不斷沖擊農耕世界的游牧民族入侵浪潮的最後一個狂瀾,他們既是對廣闊的農耕世界發起最後一次入侵的牧羊人,也是近千年來向西方基督教文明發起尾聲攻擊的穆斯林戰士。

與蒙古人的入侵活動一樣,土耳曼人的征服浪潮也沒有改變亞歐大陸的文明體系,但是它卻刺激了西方基督教文明的內在變革。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以後,西方基督教社會就開始了一系列的文化變革,如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

接著,在文化變革的基礎上又開始進行政治層面上的變革,資產階級取得了政權,憲政體制和民主政治取代了專制制度。最後又在資本原始積累的基礎上進行了工業革命或產業革命,完成了西歐社會的經濟體制轉型。

到了18世紀中葉以後,一個新興的西方工業文明開始崛起於亞歐大陸的西北隅。與這一系列的內部變革活動相呼應,早在15世紀的時候,西歐就開始進行航海活動,通過地理大發現和海外貿易、海外擴張,逐漸建立起全球性的殖民體系。航海活動開辟了海外市場,為西歐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條件。

大家知道,資本主義是一種世界現象,它一旦產生出來,就必然要把商品傾銷的觸角伸向全世界,伸向地球上一切有人居住的地區,資本主義是不可能在一個地區、一個國家的范圍內發展壯大的。正是在經歷了這樣的內部改革和外部擴張之後,曾經在中世紀積弱不振的西歐社會迅猛地發展起來,從農耕世界的廣闊背景中脫穎而出,率先完成了社會形態的轉型,以一種嶄新的資本主義工業文明的面貌出現在世界舞台上。從18世紀開始,這個新興的西方工業文明就取代了幾乎已經沒有立錐之地的游牧世界,構成了像汪洋大海一般泛濫的農耕世界的強勁對手。

Ⅱ 世界上幾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

1、公元前猶太人的兩次遷徙,原因都是戰爭與壓迫:第一次從中東遷徙到埃及,第二次從埃及返回中東地區。由於聖經的宣傳,這兩次遷徙是非常著名的。
2、十六世紀至十七世紀,北美洲的印地安人的西遷也非常著名。原因是歐洲人對美洲的開發,造成了印地安人的血淚史,被迫西遷。
3、同樣在十六世紀開始的,從非洲望美洲運送農奴的大遷徙,死難的非洲人不計其數,由於對利益的貪婪,造成了非洲人的災難,粗略計算,直到販賣非洲農奴結束前後200年間,非洲人口減少至一半。
4、剛剛興起的中國人闖關東。很多人剛剛知道這段歷史,知道他的規模,從17末世紀到20世紀初,闖關東的人數多達近一千萬,而後來的統計表明20世紀初在關外的總人數里有接近七分之四的人口來自與關內。當然,也由於中國人口太多了,實際的歷史影響不大。

Ⅲ 中國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三次人口遷徙

中國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三次人口遷徙是:下南洋、走西口、闖關東。

一、中國近代史是從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年到1949年南京國民黨政權遷至台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

二、下南洋。

真正意義上的下南洋是從明末清初開始的,到清朝末年達到高潮。到1905年,海外華僑總數已達700萬人。直至近代幾次革命低潮時期,都有逃避政治迫害的中國人移居東南亞。

下南洋的流民,來自全國大部分省區,但福建、廣東人佔95%以上。這與自然、人文因素極有關系。閩、粵兩省海岸曲折,人民與海相習,這是內地老百姓不能相比的;兩省距離南洋較近,往返方便,路近費省。

據統計,印尼兩億人口中,約一千萬是華人;馬來西亞兩千五百萬人口,華人約六百萬;泰國六千五百萬人口,華人約二千萬,佔了將近三分之一;新加坡三百多萬人,華人多達90%,是海外華人占所在國人口比例最高的一個國家。

三、走西口。

走西口的時間,大概是在明代的中期開始,那麼截止時間大概到清朝末年,其中的高潮應該是在明末清初,這個時候數量是最大。走西口有兩種情況:

1、是由於山西當時人口比較多,所以生活比較困難。

2、另一部分人就是由於在內蒙這一帶,當時的邊防需要,所以晉商就是在明代中期時候,內蒙邊防的需要發展起來的。那麼一部分人走西口,就是為了適應這種要求,到口外去發展商業,發展貿易,以至於到後來的票號。

四、闖關東。

「闖關東」是中國近代向東北移民的略稱,闖關的以山東、河北、河南、山西、陝西人為多,而其中又以山東人為最。山東又以膠東最多,幾乎村村、家家都有「闖關東」的,甚至村裡青年人不去關東闖一闖就被鄉人視為沒出息。

1、因為隨著日、俄勢力進入東北,滿清對東北的移民禁忌形同虛設。

2、還因為隨著日、俄對東北的開發,需要大量的勞動力;

2、內地曾發生了光緒3年、民國18年、民國31年三次大災荒,內地居民扶老攜幼,結隊成群,逃荒到東北,以投靠親友,並可開種荒地。

民國時期歷年進入關東地區的人數多寡不一,但至少也在20萬人以上,而超過百萬人的年份有4年。清代、民國時期累計各超過1,000萬。可以說,今天東北超過8成人的祖先,都是那個時期的移民。

(3)世界歷史三次民族大遷徙擴展閱讀:

抗日戰爭時期河南人沿隴海鐵路的西北大移民,也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人口遷徙,它是由三大歷史事件造成的:

一、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本開始大規模侵華,群眾往西安等大後方逃亡。

二、國民政府「以水代兵」, 1938年扒開黃河花園口。一瀉千里的的黃河水淹豫、皖、蘇3省44縣市,1250 萬人受災,死亡89萬餘人。

三、 1942年的中原大飢荒再一次激起了中原災民大規模的西遷浪潮,1942年(民國31年)河南省發生了近百年來罕見的慘絕人寰的特大災荒,米珠薪桂,餓殍載道。而當年的關中平原,則風調雨順,獲得了大豐收。

當時河南省有3000萬人口,1942年——1943年因災荒而死亡者,據官方統計竟達300萬之多。多災多難的中原人民輾轉洛陽,或扒火車,或步行,沿隴海路的方向前往西北「大後方」的。

據估計,豫、皖、蘇三省共有390萬人,其中以河南人占絕大多數,背井離鄉,他們一路乞討,遠的一直逃到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省,從中原到西北,漫延著一幅長長的餓殍圖。

即使到現在,沿隴海鐵路的西北城鎮,河南人都佔了很大比例,渭南、西安、咸陽佔三分之一,寶雞、天水甚至超過二分之一,以致西寧、蘭州都有很多河南人,新疆每6個人中,就有一個河南人。

Ⅳ 人類歷史上出現幾次大遷徙

人類歷史上總共發生過十次大遷徙。

1、匈奴人的野蠻的入侵

游牧部落的匈奴人起初生活在裏海附近的一個地區,不過,這個部落的人不滿這種現狀,他們對羅馬帝國周圍地區的開始進行了野蠻攻擊,這一事件也導致了大規模的人員流動。

羅馬帝國在公元376年到476年之間曾引發了大遷徙,稱之為「國家游盪」,這次遷徙使哥特人、汪達爾人和亞人都遷往日耳曼,使羅馬帝國實力削弱了。

2、大西洋奴隸貿易

在15 - 19世紀期間,商人們將奴隸從西非運送到新大陸和美洲,奴隸們必須在咖啡、可可、棉花和煙草種植園里工作。

奴隸貿易是歷史上最大的遷徙之一,大量的黑人被運送到歐洲的一些國家,並在當地市場上出售,以成為某人的財產,這是歐洲史上的黑料。

3、清教徒移民

清教徒移民到新英格蘭是在1620年到1640年發生的,當時英國發生的移民主要是清教徒,他們大量的遷移到馬薩諸塞和巴貝多島。

在英國,移民們覺得國王詹姆斯一世和後來的國王查理一世受到了威脅,他們正處在宗教沖突的邊緣,清教徒逃離主要使為了尋找一個可以自由實踐宗教信仰的地方。

4、加州淘金熱

1848年到1855年之間的這段時期在美國被稱為加州淘金熱,當詹姆斯.馬歇爾在加州薩特的工廠發現黃金時,這一熱潮開始了。

當鄰近地區的人們聽到這個消息後,他們趕往加利福尼亞尋找黃金,這些「黃金探索者」的數量很快就達到了30萬,其中包括歐洲人、澳大利亞人、亞洲人和拉丁美洲人,是史上最著名的人類遷徙之一。

5、非裔美國人遷移

非洲裔美國人的大遷徙發生在1910年到1970年間,當時大約有600萬黑人從南方遷移到北方。

他們搬出了德克薩斯州、阿拉巴馬州、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和其他10個南部州,前往東北部、中西部和西部各州。這種非裔美國人的遷移成為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移民之一,並導致黑人人口的城市化。

6、新的大遷移

新的大遷徙是一個反向的過程,在1910年到1970年之間,非洲裔美國人發生了什麼?1965年開始的美國移民的新時期,顯示了移民模式的改變,非洲裔美國人離開美國東北部和中西部,前往南方。

「新南方」以黑人的家庭紐帶和更低的生活成本吸引了大批黑人遷徙。

7、印巴分治

從1858年到1947年,印度被英國統治著,即穆斯林與印度教徒和錫克教徒共存了很長一段時間,但在1947年印度分裂後,這種情況發生了改變。

英國左派將印度分裂為兩個獨立的國家:印度和巴基斯坦。這一事件引發了穆斯林向西巴基斯坦、東巴基斯坦(現孟加拉國)、印度教徒和錫克教徒的大規模遷移,他們大多數都是遷徙到印度。

8、蘇聯人口遷移

1920年到1951年蘇聯人口遷移在這個榜單上排第三,這一轉移的目標是填補種族清洗的領土,並將勞動力轉移到人口稀少的地區。據統計,這種被迫遷移導致了大約600萬人的遷徙,並造成了約150萬人的死亡。

9、墨西哥移民

從20世紀初開始,墨西哥人口開始移民到美國,原因是國家需要勞動力和墨西哥的政治動盪。盡管在過去的幾年裡,美國移民法發生了變化,但墨西哥人仍然是美國最大的移民群體,與1980年相比,墨西哥人口統計到220萬,2013年上升到1160萬。

10、敘利亞難民危機

敘利亞難民危機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移民,這是一場持續的危機,也是一場大規模移民運動的例子。眾多的難民逃離敘利亞和周邊國家,使歐洲一些國家在2015年9月時遷移人口就達到了1.58億人。據CNN報道,這個數字幾乎是一半的美國人口。

(4)世界歷史三次民族大遷徙擴展閱讀:

中國的遷徙:

1、「永嘉喪亂」時期

發生在西晉永嘉年間,腐朽的統治者對各族人民進行殘酷的剝削和壓迫,從而使黃河流域廣大人民流離失所,被迫大規模遷移到江淮流域。

這次南遷人口約90萬,使秦漢以來人口分布顯著的北多南少格局開始發生變化,南方人口得到較快增加,促進南方經濟的迅速發展,這是中國人口分布中心向長江流域轉移的一個標志性事件。故稱為「衣冠南下」。

2、「安史之亂」時期

發生在唐代,約有100萬人南遷,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口分布以黃河流域為重心的格局,我國南北人口分布比例第一次達到均衡。

3、「靖康之亂」時期

發生在北宋,1125年金滅遼開始南下攻打北宋,黃河流域成為主要戰場,每次大的戰爭都造成黃河流域大量居民向長江流域遷移,主要遷移浙江、江蘇、湖北、四川,這是北宋末年人口遷移規模最大的階段。

4、「金完顏亮」時期

1161年金撕毀了與宋的合約,大舉南侵,淮河流域成為主要戰場,迫使淮河流域的居民南遷到長江流域,主要遷移浙江、江蘇、湖南、江西等地。

5、「蒙古兵南侵」時期

忽必烈等上汗位後,於1273年出動大批蒙古兵南侵,發動了消滅南宋的戰爭,主要戰場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當地居民為躲避戰亂大量向珠江流域遷徙,主要遷入廣東、廣西、福建等地。

6、「走西口、闖關東」時期

19世紀後期的舊中國,俄國和日本帝國主義侵入後,兩國競相在東北擴張勢力,修築鐵路、掠奪資源,需大批勞動力,迫使華北破產,農民移入東北,尤以山東、河北兩省農民最多。

1923年-1930年間移入東北達300萬人,1937年一年就達到70萬人。此外,西北地區的甘肅、青海、新疆等地,也有很多來自河南、陝西等省的農民。

7、「東南沿海下南洋」時期

歐美資本主義侵入東南亞後,為掠奪東南亞資源,招收中國破產農民作為開發殖民地的勞動力資源,並販賣中國勞工,致使東南亞人口激增。

黃河中下游平原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從秦漢時期開始,我國人口就由黃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擴散,重點是向南方的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擴散。

由「安史之亂」而引發的人口大遷移,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口地理分布的格局,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過了北方人口,中國人口地區分布的中心首次由黃河流域移到了長江流域。

引起我國歷史上人口遷移的原因,其中最直接的就是移民支邊、戰爭和自然災害。如我國歷史上,每發生一場戰亂或者災荒,就會引起一次較大規模的人口遷移。

Ⅳ 除中國外,世界歷史上幾次比較大的遷徙,其時間、原因、大致經過和結局。謝謝!

歷史上第三次民族大遷徙,發生在歐洲,這場恐怖的民族大遷徙席捲了整個歐洲,結束了歐洲的希臘羅馬時代,把歐洲帶入了中世紀。

這場大規模的民族遷徙,同樣很有可能是由匈奴人引起的,歐洲人稱這群來自亞洲草原的游牧民族為Hun,即匈人。 這群匈人的來歷,我們完全無法前溯,但我們可以根據中國和羅馬史冊中對於匈奴和匈人各自外貌,作戰方式,生活習慣的描述,判斷匈人應該是匈奴的後裔。

進而,歷史學者又根據蛛絲馬跡,判斷公元4世紀後半葉突然出現在頓河左岸的匈人,就是在公元前36年在中亞楚河流域被西漢西域校尉陳湯擊潰的西匈奴郅支單於的後人,這樣就一舉解開了兩大難題,匈人的來源和西匈奴的命運。

關於這支匈人(後面就稱匈奴人)的歷史,我在《漫談匈奴和突厥的歷史概況》一文中有過介紹,這里就省略了,這里只是談談他們的進攻,所導致的東中歐平原各民族大規模遷徙的情況。

匈奴人在歐洲平原出現後,第一個倒霉的民族是阿蘭(Alani)人,我們前面說過,阿蘭人有可能是西漢西域烏孫人的後代,所以他們是伊朗也可能是突厥種族人,在大月氏的驅趕下,他們一路來到了高加索以北的庫班河和捷列克河畔,建立了阿蘭人的國家。公元360年,匈奴領袖巴拉米爾率領野蠻的匈奴人突然出現在頓河的左岸,當時的阿蘭人王國完全沒有辦法招架,在頓河沿岸阿蘭人的聯軍大敗於匈奴人,阿蘭國王被殺,阿蘭人隨後被脅迫成為匈奴的附庸,並作為同盟軍,隨匈奴人西進,西進的阿蘭人在隨匈奴人進軍的過程中逐步脫離了匈奴人的控制,並開始了他們自己的民族遷徙,最終隨著羅馬帝國的衰落,在約409年左右,隨著其他日耳曼部落(主要是西哥特人),進入了羅馬帝國的伊比利亞半島北部,並從此在那裡定居了下來,這支阿蘭人和哥特人的混合種族成為了後世加泰羅尼亞人(Catalonia, 從詞源分析,就是哥特-阿蘭人)的先祖。

留在庫班河和捷列克河畔臣服於匈奴的阿蘭人,後來皈依了東正教,成為現在奧塞梯人(即今天俄羅斯在高加索地區南北奧塞梯共和國的主要民族)的祖先。

匈奴降服阿蘭人後,立刻開始進攻黑海北岸第聶伯河以東的東哥特人國家。

東哥特人和後面提到的大多數蠻族都屬於日耳曼民族。

在公元前一世紀前,日耳曼人大多數生活在萊茵河以東,多瑙河以北到北海的廣大平原上,這塊地區因而被稱為日耳曼尼亞(Germania),公元前113年,日耳曼蠻族人越過阿爾卑斯山,侵入羅馬帝國,這是日耳曼蠻族,首次出現於歷史紀錄中。這支蠻族部落,在大約公元前102年,被羅馬人全部殲滅。

羅馬帝國隨後開始了征服日耳曼尼亞的軍事行動,前58年,傑出的羅馬統帥凱撒以武力打敗了日耳曼人,一度征服了日耳曼尼亞地區,但公元9年,由阿爾米紐斯領導的日耳曼人,在條頓堡林山戰役中,大敗羅馬人,將羅馬統治徹底趕出了日耳曼尼亞。

從此日耳曼人在這塊土地上生活繁衍,其生活區域也擴展到了黑海沿岸,而日耳曼人也演化成了很多部落,其中在東邊黑海沿岸的日耳曼部落被稱為哥特人,大致以第聶伯河為界,分為了西哥特人和東哥特人。

於是東哥特人成為了第一個遭遇匈奴人的日爾曼部落。

公元375年,巴蘭貝爾率領匈奴鐵騎以排山倒海之勢入侵東哥特王國,東哥特人年邁的國王亥耳曼奇的部隊被全殲,亥耳曼奇在絕望中自殺。其繼承人維塞米爾也被匈奴人打敗和殺死。亥耳曼奇之子呼哪蒙特率部投降,而其餘的部眾在阿拉修斯的帶領下逃到西哥特。並在匈奴對西哥特的掃盪後,繼續西遷,逃到了匈牙利的潘諾尼亞草原。

匈奴來到第聶伯河後,西哥特人的厄運接踵而至。

西哥特國王阿撒那立克得知東哥特滅國後立刻在第聶伯河西岸布陣,意圖阻止匈奴人渡河,不料匈奴人在遠處上游偷渡後夜襲敵營,重創西哥特軍。 西哥特人在驚恐之餘,部族潰散,一部大約二十餘萬眾,得到羅馬皇帝的許可,於公元376年,渡過多瑙河進入羅馬國境。

公元378年,在麥西亞(近保加利亞)的西哥特人由於不滿羅馬帝國對他們的壓榨,起兵叛亂,羅馬皇帝瓦倫斯隨即調集大軍於公元378年8月9日在阿德里亞堡與西哥特人會戰,結果在西哥特人的步兵和騎兵面前,曾經縱橫歐亞的羅馬重裝步兵方陣完全不堪一擊,僅半天時間,在匈奴人面前一擊即潰的西哥特人居然全殲了羅馬四萬禁衛軍,其中包括了羅馬皇帝瓦倫斯本人。

這一戰,動搖了羅馬的根基,羅馬再也無法控制轄下的諸族和領土。蠻族人也認清了曾經無敵的羅馬帝國,原來是如此的不堪一擊,紛紛湧入羅馬帝國,羅馬帝國的末日就要到來了。

上一節講到,由於匈奴人的攻擊,公元376年春天,失去家園的西哥特人逃入了羅馬帝國境內,揭開了第三次民族大遷徙的序幕。

378年8月,阿德里亞堡會戰,西哥特的步兵和輕騎兵全殲了羅馬帝國的重裝步兵軍團,羅馬皇帝瓦倫斯陣亡。繼位的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被迫讓步,准許西哥特人定居巴爾干半島北部的色雷斯(今天的保加利亞,馬其頓和希臘東北)。395年狄奧多西一世死,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羅馬帝國。

5世紀初年,西哥特人在其首領阿拉里克(395~410在位)統率下大舉進攻兩大羅馬帝國。南下希臘,西進義大利。408年阿拉里克進軍義大利,包圍羅馬。羅馬付出5000磅黃金和 3萬磅白銀並釋放所有日耳曼族奴隸後,才得解圍。西哥特人撤退時,沿途約有4萬被釋奴隸加入阿拉里克隊伍。

410年阿拉里克再度包圍羅馬,於8月24日晚攻陷該城。隨後,阿拉里克命令西哥特人在羅馬大肆劫掠三天,這是羅馬歷史上第一次落入蠻族之手,西哥特人對羅馬的劫掠和破壞行為震驚了整個羅馬帝國,東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二世為此痛哭不止。

阿拉里克雄心勃勃,打算繼續征服羅馬帝國的糧倉西西里和北非,但在南下途中死去,西哥特人於是改變計劃,在阿拉里克的姐夫阿陶里克的率領下回師北上,翻越阿爾卑斯山,進占高盧西南部的阿基坦,418年以圖盧茲為中心建立西哥特王國。

西哥特王國,是蠻族在羅馬帝國內建立的第一個王國。

繼西哥特人之後湧入羅馬帝國的是日耳曼民族的蘇維匯人、汪達爾人和伊朗民族的阿蘭人。 蘇維匯人是盎格魯薩克遜人的親戚,原來居住在匈牙利潘諾尼亞平原,汪達爾人最初生活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後來在公元4世紀初,移居在奧得河中游兩岸,阿蘭人則是作為匈奴人的僱傭軍,隨匈奴人來到了中歐平原。406年,匈奴人大舉進攻潘諾尼亞地區,蘇維匯人和近鄰汪達爾人無法抵抗,於是和脫離了匈奴人的阿蘭人一起西遷。406年底,他們在美因茨越過萊茵河,經高盧,於 409年秋進入伊比利亞半島。

西哥特人在公元415年左右進入伊比利亞半島, 蘇維匯人被擠到伊比利亞半島西北部,在420年左右建立了蘇維匯王國。

汪達爾人和部分阿蘭人則由蓋塞里克(428~477在位)率領,於429年渡海進入北非,橫掃了羅馬的北非行省,。439年攻陷迦太基,建立汪達爾-阿蘭王國。隨後,汪達爾人又征服西西里西部、科西嘉島、撒丁島和巴利阿利群島。西羅馬帝國已經名存實亡。

455年,汪達爾人沿路攻擊,再次攻陷羅馬城,大肆焚掠,全城文物毀壞殆盡。羅馬帝國一片廢墟,毀滅文化的「汪達爾主義」由此而得名。

君士坦丁堡的東羅馬帝國為了挽救西羅馬帝國,在468年出動海軍遠征,攻擊西北非洲的汪達爾佔領軍,但遭到慘敗。於是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已經無法避免。而君士坦丁堡政府也認可了西羅馬帝國政府476年最終滅亡的既成事實。

接踵而至的是法蘭克人和勃艮第人。

勃艮第人最初居住在奧得河和維斯瓦河之間的地區,5世紀初開始向萊茵河西南部遷移。他們以瓦姆斯為中心,向高盧地區進攻,436年,一度為羅馬名將阿埃齊所敗,退居薩伏依。約 457年,勃艮第人終於在高盧東南部的羅訥河和索恩河流域以里昂為中心建立起了勃艮第王國。

法蘭克人原來居住在萊茵河下游,5世紀初,進入高盧,451年,法蘭克的墨洛溫家族,協助羅馬人在卡塔勞溫原野擊退匈奴阿提拉大軍的進犯,於是墨洛溫家族取代了羅馬人,被任命為高盧的行政長官。481年墨洛溫家族的克洛維一世即位,486年在蘇瓦松打敗了東羅馬帝國的強敵西格里烏斯,占據了整個高盧北部,建立了法蘭克王國。6世紀起,法蘭克王國西南逐西哥特(507年),東南並勃艮第(534年),奄有高盧全境,逐漸成為日耳曼諸王國中力量最強的國家。

476年羅馬帝國的禁衛軍將領日耳曼人奧多亞克(476~493在位)在拉維納(西羅馬帝國的避難首都)廢西羅馬末帝羅慕洛斯*奧古斯都,西羅馬帝國滅亡。

西羅馬帝國的滅亡,並沒有結束蠻族遷徙的腳步。

453年,匈奴阿提拉死,臣服於匈奴的東哥特人在潘諾尼亞乘機擺脫匈奴的控制,488年東哥特人首領狄奧多里克在東羅馬帝國皇帝芝諾的慫恿下出兵義大利,圍困拉維納,久攻不克;遂和當時義大利半島的統治者奧多亞克訂約,共同治理義大利。493年,狄奧多里克在拉維納暗殺了奧多亞克,收編其餘部,建立東哥特王國,東哥特人占據了義大利半島、西西里島和達爾馬提亞(克羅埃西亞)一部分。

5世紀中葉,原來居住在波羅的海南岸的盎格魯、撒克遜人橫渡北海進入不列顛。在粉碎當地克爾特人的頑強抵抗後,占據該島的東部和南部,建立起了許多小王國。7世紀初,合並為7個王國。

最後移居羅馬帝國的日耳曼人是倫巴第人。 568年,原來在潘諾尼亞的倫巴第人在阿爾博因的統率下,進攻東羅馬帝國收復了的義大利半島。打敗東羅馬帝國的查士丁尼二世,佔領北部義大利,建立倫巴第王國,建都拉維納.

歷時約兩個世紀的日耳曼民族大遷徙,終於落下了帷幕。

在日耳曼人的大遷徙的尾聲中,第四次民族大遷徙接踵而至,這次民族大遷徙的發起者,依然來自漠北高原的游牧部落向西的進攻。而主角成了阿瓦爾人,斯拉夫人,保加爾人和馬扎爾人(匈牙利人)。

公元552年,阿史那部突厥首領土門(伊利可汗)求婚於柔然阿那瓌可汗被拒絕,西魏政權立刻將自己的公主嫁給土門,慫恿土門反叛柔然,於是土門聯合高車,發兵擊柔然,瓌兵敗自殺。而留在漠北的柔然分成東西兩部分,東部柔然復為突厥擊敗投奔北齊。

555年,突厥木桿可汗率軍擊潰西部柔然,西柔然首領鄧叔子領余眾數千投奔西魏。西魏雖優遇鄧叔子,但在突厥使者一再威逼下,遂將鄧叔子以下3000餘人交與突厥使者,慘殺之於長安城外,柔然汗國滅亡。

西柔然滅國後,余眾輾轉西遷。

蒙古人種的柔然人西遷後,在東羅馬帝國查士丁尼一世統治的末期(查士丁尼死於565年),度過了伏爾加河,來到了歐洲,在拜占庭歷史上,他們被稱為阿瓦爾人(Avar)。

中國的部分學者認為阿瓦爾人是西遷的回鶻部落人,回鶻是突厥人種,但歐洲的阿瓦爾人顯然是蒙古人種,(這里筆者再次強調,突厥人種和蒙古人種的區別)他們的外貌和生活習俗和一百多年前的阿提拉匈奴人非常相似,所不同的是,他們有結長辮的習俗,類似於後世蒙古人種的滿人(不同的是,阿瓦爾人結的辮子是結成兩根拖在後面的。)

557年,阿瓦爾人的使者在受到查士丁尼一世接見時向他索求土地和貢賦,於是查士丁尼派使者瓦倫丁去鼓動他們的部落,與在頓河河口及亞速海沿岸的匈奴人打仗以爭奪土地。(這兩支匈奴人被稱為庫特利格爾和烏特格爾匈奴人,都是阿提拉死後,匈奴帝國向東退卻的後代,參見筆者的《漫談匈奴和突厥的歷史概況》),大約在560年左右,阿瓦爾人消滅了這里的匈奴王國,其版圖從伏爾加河擴張到了多瑙河河口。隨後,阿瓦爾可汗向北攻打斯拉夫各部的斯洛維尼亞人、安特人和文德人。其中斯洛維尼亞人是今日斯洛維尼亞人的先祖,安特人是東斯拉夫人包括俄羅斯人烏克蘭人的祖先,而文德人則是南斯拉夫的塞爾維亞人的源頭。斯拉夫人在阿瓦爾的攻擊下,四散遷徙,逐漸形成了東斯拉夫人,西斯拉夫人和南斯拉夫人的分布格局,這是後話。

565年,在拜占庭失去了查士丁尼大帝的同年,阿瓦爾人迎來了他們的著名可汗巴顏可汗(從巴顏的名字,就可以看出阿瓦爾人是明確的蒙古人)。

567年,巴顏可汗消滅了定居在匈牙利和特蘭西瓦尼亞(羅馬尼亞)的另一支日耳曼哥特人吉別達伊人,阿瓦爾人佔領了匈牙利。

手下敗將阿瓦爾人的成功,讓東方的突厥人非常不快。西突厥汗國因為東羅馬帝國和阿瓦爾人結盟,而和東羅馬帝國翻臉,並長期圍困東羅馬帝國在克里米亞的領土刻赤半島(這段在筆者的突厥歷史概況中有介紹。)

570年,巴顏可汗和日耳曼的法蘭克人爆發戰爭,他打敗了法蘭克墨洛溫王朝的國王希爾佩里克,其勢力侵入了奧地利。

582 年,巴顏可汗與拜占庭人正式展開敵對行動,他奪取了薩瓦河上的橋頭堡米特羅維察(在比薩拉比亞),隨後他脅迫原來活動在高加索西北的保加爾人遷徙到了比薩拉比亞(後來匈牙利馬扎爾人的到來,又迫使保加爾人遷徙到了拜占庭的麥西亞,而保加爾人後來將麥西亞變成了他們的國家--保加利亞。)

接著,巴顏再次進攻拜占庭帝國,佔領辛吉杜蒙(即貝爾格萊德),洗劫了麥西亞。587年,他在亞德里亞堡附近被拜占庭人打敗,暫時偃旗息鼓。592年,巴顏發起新的進攻,佔領安齊阿盧斯(在麥西亞),劫掠色雷斯,直接威脅君士坦丁堡。但拜占庭名將普利斯卡斯終於堵住了巴顏,普利斯卡斯隨後一舉渡過了多瑙河,一直攻到巴顏可汗帝國的腹地--匈牙利,在蒂薩河岸徹底地打敗了他,並殺死他的4個兒子(601年)。巴顏可汗於這次災難後不久去世(602年)。

巴顏可汗後的阿瓦爾帝國,依然四處劫掠。605年,阿瓦爾人趁倫巴德人從潘諾尼亞遷往倫巴底之機佔領了潘諾尼亞。610年,佔領並洗劫了達爾巴提亞(克羅埃西亞)的弗留利。619年,阿瓦爾人在和拜占庭皇帝希拉克略會談之際,背信棄義地襲擊了拜占庭皇帝,隨即向君士坦丁堡進攻,但被擊退。

626 年六七月間,阿瓦爾人和薩珊波斯帝國海陸軍聯合進攻君士坦丁堡,而此時的拜占庭文明面臨著和中華文明在383年東晉淝水之戰前同樣的危險處境。很難想像,如果當時這支蒙古游牧部落攻陷了基督教世界的都城君士坦丁堡,西方文明將會是什麼樣。然而,在拜占庭的行政官波努斯的戍守下,拜占庭海軍在海上擊敗了波斯海軍,而在艱苦卓絕的守城戰中,拜占庭人以驚人的代價打敗了阿瓦爾人的每一次瘋狂進攻,阿瓦爾可汗撤圍,退回匈牙利。西方世界贏得了和中國的淝水之戰同樣意義深遠的偉大勝利。

從此阿瓦爾人逐漸式微,保加爾人擺脫了阿瓦爾人的控制。斯拉夫的克羅地人(克羅埃西亞人祖先)佔領了多瑙河和薩瓦河之間的領土,而阿瓦爾人只能受困於匈牙利平原中。

最後對付這支蒙古部落的任務留給了日耳曼民族的查理曼大帝。791年8月,他在第一仗中親自入侵阿瓦爾汗國,一直打到多瑙河和拉布河的合流處。795年和796年查理曼之子丕平兩次出征阿瓦爾汗國,阿瓦爾人的城堡被拆,財富被洗劫,阿瓦爾汗國瓦解。

隨後阿瓦爾人只能作為查理曼帝國的屬國了,然而國力衰微的阿瓦爾人已經無力抵抗由它引起的其他各民族的遷徙浪潮了。

Ⅵ 中國三次人口大遷徙分別是哪的人到哪(走西口、闖關東和下南洋)

永嘉之亂,這斷歷史我一直比較模糊,因為實在太亂,什麼八王之亂,五胡亂華,五代十六國全發生在這一時期,大概就是在西晉永嘉年間,匈奴人攻破首都洛陽,西晉政權被迫南遷至江東健康(南京),史稱東晉.這一時期,大量北方漢人中的精英不堪忍受異族的非人統治,紛紛南遷,形成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人口大遷徙. 使得江南與南下的中原人士有了更多的交流機會,促進了社會文化的發展。閩南話,閩北話,客家話,甚至南通話,基本上都是在這一歷史時期形成的.

安史之亂,這個我們就要先說說唐朝的兵役制度,唐初的兵役制度是府兵制,古代最基本的行政單位是州,府是軍事單位,幾個相臨的州叫府,相當與現在的軍區,但比軍區要小, 府兵是指從府所轄的州中徵集21~60歲的成年男子,每3到6年一次,,定期上番服役,冬季農閑參加軍事訓練,即為府兵。府兵衣糧、馬匹、武器都是自己家為他准備的,所以唐初的兵員戰鬥力都很強,因為府兵的家人都給自己的子弟最好的裝備,這些都是關繫到自己身家性命的東西,可是到了後來,因為唐朝實在太有錢了,很多子弟都不願意去當兵,就花錢僱人代替自己去當兵,本國人雇不到就雇外國人,這就變成了募兵制.
安祿山就是這樣被雇來的,這個人是雜胡,也就是說是個雜了N雜的外國人,據說最早是在現在的遼寧省朝陽市邊境牛養交易市場里的混混,因為曉通數國語言,人又機靈,從軍之後居然混成一個節度史,所謂節度史,就相當於現在的軍區司令(管的地方沒有現在軍區大),是真正掌握兵權的人物,其實土皇帝一個,這個傢伙大概不甘心做土皇帝,於是造反,做了大燕皇帝,他和他的部下史思明前後兩次攻破長安,前後歷時8年,史稱安史之亂,後來被李光弼鎮壓,順便說一下,這個李光弼也是個外國人.安史之亂之後,中國徹底進入藩鎮割據時代,發展為五代十國,北方為各少數民族政權所控制,漢人不堪忍受,又紛紛南逃,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二次人口大遷徙.這次人口大遷徙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口地里分布的格局,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過了北方地區,中國人口地理分區的中心首次由黃河流域移到了長江流域。

靖康之難,我們還是先回到五代十國, 公元938年,契丹幫後晉皇帝石敬塘打退後唐軍隊, 石敬塘把燕雲十六州割給契丹人, 趙匡胤陳橋兵變之後,北宋建立,但這一塊地還是被契丹人佔領著,他死後,他弟弟趙光義繼位,對燕雲十六州還是念念不忘,於是出兵攻打,一度打到北京城下,,不過這傢伙運氣不好,被契丹人射了一箭,沒多久就死了,從此以後,宋朝在軍事上就採取保守的防禦態勢,整個兩宋319年間,再也沒有奪取過一寸土地.
因為開國皇帝是武官造反出身,他怕自己的部下學他發動軍事政變推翻自己的政權,所以在一開始就採取杯酒釋兵權的辦法讓自己的部將交出了兵權,並實行文官帶兵制度,加之當時中國能產馬的燕雲十六粥為契丹人佔領,宋朝的騎步兵比例大概為2:8,整個軍隊戰斗里非常低下,到了靖康二年(1127),已經取代契丹人(遼)的金攻陷卞京,徽、欽二宗被俘,北宋覆亡,這就是「靖康之變」。
康王趙構逃到臨安(今杭州)建立南宋。北方廣大淪陷區的人民不堪忍受金朝貴族的統治和民族壓迫,被迫舉族遷移,南方相對安定的社會環境和大量尚未墾種的可耕地吸引了渴望安居樂業的各地人民,大批王族、官員、士民湧向南方,是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三次人口大遷徙/

從這三次人口大遷徙中,我們可以看到起因都是因為北方異族的入侵,我也一直強調,中國歷史上是沒有階級矛盾的,只有民族矛盾,中華民族2500年的歷史就是一部漢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的沖突史,就是一部農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替史,歷史上每當中原出現一個相對統一強大的政權,北方異族必然也會出現一個相對統一的政權來與之抗衡/總體上來說,基本上都是以北方異族的勝利告終.但是,因為他們在文化上處於弱勢,所以每一次軍事上的勝利最終也會被強大的漢文明融化,並被逐一漢化,最終完成民族大融合.....

Ⅶ 歷史上三次人口大遷徙分別是什麼

准確的說應該是北人南遷(方向性)第一次:西晉的永嘉之亂第二次:唐後期的安史之亂第三次;北宋的靖康之變

Ⅷ 中國近代歷史上三次人口遷徙分別是什麼

走西口(山西省居民遷到今內蒙古西部)、闖關東(山東省河北省居民遷到東北地區)、下南洋(東南沿海居民遷到東南亞一帶)

閱讀全文

與世界歷史三次民族大遷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