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歷史是哪十大帥哥。美女。醜男。醜女。(要排名)
我以下所列舉的人物都是其在歷史上具有較大影響力,而本身又長的很帥。不能排除從古至今民間鄉野還有很多英俊瀟灑之士,但就人文和社會意義上講,以下幾位當之無愧。 第一名:嵇康 嵇康我們都沒見過,但他的帥足以讓人心馳神往:岩岩若孤松之獨立;其醉也,巍峨若玉山之將崩!《晉書》上說他已到了「龍章鳳資,天質自然」的地步。一個人帥到這種程度,實在沒有可比性。或許非常人做非常事,「非湯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最終一曲廣陵散,讓這絕世之音隨著他這絕世之人飄然而去嵇康是上天的傑作,他是第一,也是唯一 第二名:潘安 潘安沒有太多事跡流傳下來,但一句「貌如潘安」足以將他送上排行榜第二的位置 第三名:周瑜 「千古風流人物,三國周郎赤壁,羽扇綸巾,談笑間,強櫓灰飛煙滅」。不但年少英俊,風流倜儻,而且事業有成,名滿天下。名列三甲理所應當 第四名:商紂 不少人知道商紂王是個暴君,但很少人知道他是個帥哥!呵呵。歷史上的商紂王不但長得好看,而且聰明神武。只是運氣不好,被西羌人背後捅了一刀,還落下萬世罵名 第五名:陳平 陳平和張良為一時瑜亮,不同的是,張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而陳平則是「運籌千里之外,決勝帷幄之中」,典型的陰謀家。陳平最為人詬病的是欺兄霸嫂(這裡面未必沒有真愛的因素,何況人又這么帥,是他嫂子欺夫霸弟也未可知?)和貪財(在今天看來或許叫做有經濟頭腦)。不管怎麼說,比起現代那些「聰明面孔笨肚腸」的草包來,陳平無疑是有資格在這里的 第六名:和砷 拜現代傳媒之賜,和砷現在是家喻戶曉。王剛版的和砷實在令人不敢恭維。和歷史上那位被稱為「大清國第一美男子」,精明能乾的和砷相去甚遠。至於說和砷之所以長久得寵是因為乾隆身上有一些同性戀情結,這已無從考證 第七名:阮籍 又回到魏晉時代。本來將阮籍放在最後一位不太公平。論外表,他和嵇康不相伯仲;論社會影響,他是嵇康最欽佩的人。但是沒辦法啊,我個人很喜歡嵇康。嵇康身上個性化的東西更多些,用今天的話說,就是:酷!另外將他放在最後一位,也有首尾相呼應的意思。我喜歡那個時代,那個叫「魏晉風骨」的時代 最名利雙收的美女--西施 最愛情至上的美女--趙姬 最捨身大義的美女--貂禪 最文采出眾的美女--蔡文姬 最大喜大悲的美女--楊玉環 最明哲保身的美女--李師師 最嫉惡如仇的美女--柳如是 最重情重義的美女--李香君 最紅顏薄命的美女--董小婉 最蒙冤含辱的美女--陳園園
❷ 古代的十大醜男
我就知道四個大丑第一是晏子第二是左思第三是包拯第四是劉墉以上是評專選出來的我個人屬認為的 五:蒲松齡 因為相貌其丑無比,中了狀元,也不得重用,一氣之下,罷官回家,聽故事,寫了聊齋志異。六武大郎,其身材矮小,其貌不陽,難怪不的潘金蓮喜歡,出了牆。七張飛,一張臉據說比碳黑,晚上沒燈都看不見臉。你要問是誰說的,呵呵,我想的。八李奎 先不說他又多醜,現在拿女生開玩笑,說一女生丑,不用說她是恐龍,稱其是李逵的妹妹即可,所以說可以想像李逵的恐怖。九李元霸 相貌粗野,身體彪實,最後老天爺最後都看不過去他的丑,只好拿雷劈死。十黃承彥 要問此人是誰?可能知道的還真無幾。但是要說諸葛亮大家都應該熟悉吧,對,他就是孔明的老丈人,有其父必有其女,其女黃碩,在現在看來,丑是出了名的,從遺傳角度來看,黃承彥榮膺第十大中國醜男,應該是當之無愧了。個人搜集並加以評選,望採納。謝謝
❸ 中國歷史上有名的醜男
劉墉,左思,包拯,晏嬰
❹ 中國十大醜男是誰
「艷照門」始作俑者陳冠希、著名導演馮小剛、網路歌王楊臣剛、湖南衛視《快樂大本營》主持人杜海濤、80後爭議作家張一一和郭敬明、著名足球運動員李瑋峰、「棋聖」聶衛平、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娛樂圈「大嘴」宋祖德
❺ 歷史上有沒有幾大醜男啊
中國古代四大醜男——晏嬰、左思、包拯、劉墉...
晏嬰(?-前500年),字仲,謚平,習慣上多稱平仲。山東高密人。春秋後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晏嬰是齊國上大夫晏弱之子。以生活節儉,謙恭下士著稱。據說晏嬰身材不高,其貌不揚。齊靈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嬰繼任為上大夫。歷任齊靈公、庄公、景公三朝,輔政長達40餘年。周敬王二十年(公元前500年),晏嬰病逝。孔丘曾贊曰:「救民百姓而不誇,行補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現存晏嬰墓在山東淄博齊都鎮永順村東南約350米。
晏嬰頭腦機敏,能言善辯。內輔國政,屢諫齊王。對外他既富有靈活性,又堅持原則性,出使不受辱,捍衛了齊國的國格和國威。司馬遷非常推崇晏嬰,將其比為管仲。
二桃殺三士
戰國齊景公時,田開疆帥師征服徐國,有拓疆開邊強齊之功;古冶子有斬黿救主之功;由田開疆推薦的公孫捷有打虎救主之功。三人結為兄弟,自號為「齊邦三傑」。齊景公為獎其功勞,嘉賜「五乘之賓」的榮譽。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三人挾功恃勇,不僅簡慢公卿,而且在景公面前也全無禮統。甚至內結黨羽,逐漸成為國家安定的隱患。齊相晏嬰,即晏子深感憂慮,想除掉,又擔心景公不允許,反結怨於三人。
一天,魯齊結好,齊景公宴請魯昭公。酒至半酣,晏子奏請開園取金桃為兩國結盟祝賀。景公准奏後,晏子引園吏親自監摘。摘得六個金桃,「其大如碗,其赤如炭,香氣撲鼻」。依禮,齊 魯二國 君各享一個,齊魯二國相各享一個。盤中尚剩兩個,晏子奏請賞給臣下功深勞重的人,以表彰其賢能。齊景公讓諸臣自我薦功,由晏子評功賜桃。
公孫捷和古冶子因救主之功而自薦。二人一自薦功勞,晏子就肯定了二人的功勞,並即刻將兩桃分別賜給了這兩人。田開疆以開疆拓邊有功而自薦。晏子評定田開疆功勞為最大,但桃已賜完,說只能等到來年桃熟,再行獎賞。齊景公說他自薦得遲,已沒有桃子來表彰其大功。田開疆自以為這是一種恥辱,功大反而不能得到桃子,於是揮劍自殺。古冶子和公孫捷相繼因功小食桃而感到恥辱也自殺身亡。晏嬰就用兩個桃子除掉了三人,消除了齊國隱患。
折沖樽俎
春秋中期,諸侯紛立,戰亂不息,中原的強國晉國謀劃攻打齊國。為了探清齊國的形勢,便派大夫范昭出使齊國。齊景公以盛宴款待范昭。席間,正值酒酣耳熱,均有幾分醉意之時,范昭借酒勁向齊景公說:「請您給我一杯酒喝吧!」景公回頭告訴左右待臣道:「把酒倒在我的杯中給客人。」范昭接過侍臣遞給的酒,一飲而盡。晏嬰在一旁把這一切看在眼中,厲聲命令侍臣道;「快扔掉這個酒杯,為主公再換一個。」依照當時的禮節,在酒席之上,君臣應是各自用個人的酒杯。范昭用景公的酒杯喝酒違反了這個禮節,是對齊國國君的不敬,范昭是故意這樣做的,目的在於試探對方的反應如何,但還是為晏嬰識破了。
范昭回國後,向晉平公報告說:「現在還不是攻打齊國的時候,我試探了一下齊國君臣的反應,結果讓晏嬰識破了。」范昭認為齊國有這樣的賢臣,現在去攻打齊國,絕對沒有勝利的把握,晉平公因而放棄了攻打齊國的打算。靠外交的交涉使敵人放棄進攻的打算,即現在「折沖樽俎」這個典故,就是來自晏嬰的事跡。孔子稱贊晏嬰的外交表現說:「不出樽俎之間,而折沖千里之外」,正是晏子機謀的真實寫照。
出使狗國,故進狗門
晏嬰不但在迎接外國使節的時候做到了堂堂正正,而且在出使外國之時,每次也能態度決然,隨機應變,不辱使命。
春秋末期,諸侯均畏懼楚國的強大,小國前來朝拜,大國不敢不與之結盟,楚國簡直成了諸侯國中的霸主,齊相國晏嬰,奉齊景公之命出使楚國。楚靈王聽說齊使為相國晏嬰後,對左右說:「晏平仲身高不足五尺,但是卻以賢名聞於諸侯,寡人以為楚強齊弱,應該好好羞辱齊國一番,以揚楚國之威,如何?」太宰一旁言道:「晏平仲善於應對問答,一件事不足以使其受辱,必須如此這般方可。」楚王大悅,依計而行。
晏嬰身著朝衣,乘車來到了楚國都城東門,見城門未開,便命人喚門,守門人早已得了太宰的吩咐。指著旁邊的小門說:「相國還是從這狗洞中進出吧!這洞口寬敞有餘,足夠您出入,又何必費事打開城門從門而入呢?」晏嬰聽罷,笑了一笑,言道:「這可是狗進出的門,又不是人進出的門,出使狗國的人從狗門出入,出使人國的人從人門出入,我不知道自己是來到了人國呢,還是狗國呢?我想楚國不會是一個狗國吧!」守門之人將晏嬰的話傳給了楚靈王,楚靈王聽罷,沉思了一會兒,才無可奈何的吩咐打開城門,讓晏嬰堂堂正正地進入了楚都。
霸業因時而興
晏相國來到了館舍,楚國大臣為他洗塵接風,席間展開了激烈的辯論,楚國下大夫首先發言道:「齊自太公封國建邦以來,煮鹽墾田,富甲一方、兵甲數萬,足可以與楚匹敵。為什麼自齊桓公稱霸中原之後,曇花一現,再不能領袖諸侯了呢?以齊國國土之寬廣,人口之眾多,國家之富庶,加上晏相國您的才智,怎麼就不能再崛起中原呢?反而向我楚國結盟,這太讓人費解了。」晏嬰回答:「識時務者為俊傑,通機變者為英豪,先前自周失政於諸侯之後,諸侯連年征戰,春秋五霸迭興,齊國稱霸於中原,秦國威振於西戎,楚國稱雄於荊蠻之地,這一切固然有人為的因素,可大多數靠的是天意。先前以晉文公的雄才大略,尚且逃亡四方;秦穆公霸於西戎之後,文治武功盛極一時,其死後子孫衰弱,再也難振往日之雄風;就連你們楚國也自楚莊王之後,亦常受吳晉二國的騷擾,困苦不堪。難道只有齊國衰弱不成?今日齊國前來交好結盟,這只是鄰國之間的友好往來罷了。你作為楚國名臣,本應通曉『隨機應變』這四個字的含義,可怎麼卻也問出這樣愚蠢的問題呢?」
良臣死社稷,不死昏君
下大夫臉紅著退了下來,身旁的上大夫不服氣地質問道:「平仲您自以為是隨機應變之士,然而齊自內亂以來,齊臣為君死的不可計數,而您作為齊國的世家大族,卻不能討伐叛賊,或棄官明志,或為君王而死,您不覺得羞愧嗎?為什麼還留戀名譽地位遲遲不肯離去呢?」晏嬰正色反駁道:「做大事的人,不必拘泥於小節,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我只知道君主為國家的社稷而死時,作臣子的才應該與之同死,而今先君並非為國家社稷而死,那麼我為什麼要隨隨便便從先君而死呢?那些死的人都是愚人,而非忠臣,我雖不才,但又怎能以一死來沽名釣譽呢?況且在國家有變時,我不離去,乃是為了迎立新君,為的是保存齊的宗祖,並非貪圖高位呀,假使每個人都離開了朝中,國家大事又有誰來做呢?並且國家內亂,哪一國沒有發生過呢?你們楚國不是也有這種事嗎?又何必責怪我們呢?」
外貌不足識人
又有人不滿地說道:「英雄豪傑,必相貌絕倫,雄偉無比,而今相國您,身高不足五尺,手無縛雞之力,只是徒逞口舌之利的說客罷了。單單依靠口舌,而沒有實際的本領,欺世盜名,不感到可恥嗎?」「我聽說稱錘雖小,能值千斤,舟槳雖長,不免為水浸沒,紂王勇武絕倫,不免身死國亡,為什麼呢?我承認自己並無出眾的本領,愧居相位,卻絕不是與您逞口舌之利,只是問有所答罷了。難道我拒不回答嗎?那也太無禮了。」
小人出使小國
宴會後,楚靈王接見了晏嬰,;楚靈王一見到晏嬰,馬上問:「齊國是不是很缺乏人才?為什麼派你這樣一個矮子來出使楚國?」「大王,齊國人多著呢。國都臨淄人口百萬,每人呼一口氣,可以呼氣為雲,每人淌一滴汗,可以揮汗如雨。行人來往川流不息,摩肩接履,又怎麼能沒有人才?只是敝國有一個規矩,賢明之人出使賢國,不肖之人出使不肖之國,大人出使大國,小人出使小國,而今我無才無德又最不肖,只好來楚國為使,希望大王原諒。」
桔生淮北則為枳
楚王一時無言以對,正好一對武士押一名犯人從殿前經過,楚王問道:「這個人是哪一國人?所犯何罪?」「齊國人,犯的是盜竊罪。」「晏相國,齊國人有偷東西的毛病嗎?」晏嬰知道楚王是以此來取笑自己,報剛才之辱,於是從容不迫地回答說:「小臣我聽說:桔子種在淮水以南稱為桔子,甜美無比,而將其移至淮水以北,則變成了枳樹,枳樹之果,小而酸澀,苦不可食,之所以會有這兩種截然相反的情況,實在是土地的緣故。現在這個齊國人出生在齊國,並非盜賊,而是一個良民,可是為什麼來到楚國,卻變成了盜賊呢?這是楚國使他發生了這種變化,齊人之於楚國正如桔子之於淮北,這於齊國又有什麼關系呢?」
楚王默然,良久,嘆道:「寡人本來打算讓您在今日受辱,哪裡想到竟被您嘲笑了,這是寡人的過錯,見諒寡人吧!」於是楚王善待晏嬰,晏嬰圓滿完成了使命,回到齊國。晏嬰面對著國強而盛氣凌人的楚王,毅然予以反擊,他昂然不屈,除了維護個人的名聲,最終目標還是在保持齊國的聲威。
《論語》中說:「出使四方,不辱君命。」晏嬰堅守的也就是這種精神。
左思 (約公元250~305年)字太沖,臨淄(今山東淄博)人,西晉時著名文學家。他家世業儒學。少時曾學書法鼓琴,皆不成,後來由於父親的激勵,乃發憤勤學。左思貌丑口訥,不好交遊,但辭藻壯麗,曾用一年時間寫成《齊都賦》(全文已佚,若干佚文散見《水經注》及《太平御覽》)。泰始八年(272)前後,因其妹左□被選入宮,舉家遷居洛陽,曾任秘書郎。元康年間,左思參與當時文人集團「二十四友」之游,並為賈謐講《漢書》。元康末年,賈謐被誅,左思退居宜春里,專意典籍。後齊王□召為記室督,他辭疾不就。太安二年(303),河間王□部將張方縱暴洛陽,左思移居冀州,數年後病逝。
母早逝,父親左熹,出身小吏,做過太原相、弋陽太守,後升殿中侍御史。
左思幼時平平,後聽父親對人說他資質遠不如其父小時,故發憤苦練,遂成晉代著名文人。
左思出身寒門,雖有大才,在當時的門閥制度下屢不得志,只好在詩中表述自已的抱負和對權貴的蔑視,歌頌隱士的清高。
左思所作琴曲有《招隱》,收入《神奇秘譜》之中,並在解題中引錄了他的兩首同名詩,此外,《秋月照茅亭》、《山中思友人》也有人認為是他的作品,這些作品中都貫穿著隱逸思想。
人們常說:自古洛陽出才子。西晉時著名的文學家左思,就是古代文壇上燦若群星的洛陽才子之一。
左思作品舊傳有集5卷,今存者僅賦兩篇,詩14首。《三都賦》與《詠史》詩是其代表作。
《三都賦》的寫作時間,《晉書·左思傳》和《世說新語·文學》篇注引《左思別傳》的說法很不一致。據今人傅璇琮考證,《三都賦》成於太康元年(280)滅吳之前。此外,今人姜亮夫認為作於291年(《陸平原年譜》),劉文忠認為作年「難以確定」(《中國歷代著名文學家評傳·左思》)。左思在序中批評前人作賦「侈言無驗,雖麗非經」,提出作賦應「貴依其本」、「宜本其實」。在寫作此賦過程中,他曾向到過蜀地的張載請教岷邛之事;又求為秘書郎,以便博覽方誌群書。因此《三都賦》體制宏大,事類廣博。他那種強調徵信求實的文學主張雖不免偏激,但也使《三都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三國時期的社會生活狀況。《三都賦》問世後,張華贊嘆不已,皇甫謐為之作序,張載、劉逵作注;衛權作略解。一時間豪富人家競相傳寫,以致「洛陽紙貴」。這除了《三都賦》本身的富麗文采及當時文壇重賦等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因為它包含了當時朝野上下關心矚目的內容:進軍東吳、統一全國。此賦的寫作手法及風格雖與班固的《兩都賦》及張衡的《二京賦》相似,但它的思想主題則不是傳統的「勸百諷一」。因此《三都賦》在後期大賦中具有重要地位。左思另有一篇抒情小賦《白發賦》,語言朴實、行文幽默、感情含蓄,與《三都賦》完全不同。它採用頭發與人對話的寓言體,尖銳地抨擊「靡不追榮,貴華賤枯」的社會現實。
左思詩歌代表作品是《詠史》詩8首,見於《文選》。《詠史》自班固以來大抵是一詩詠一事,在客觀事實的復述中略見作者的意旨,而左思的《詠史》錯綜史實,融會古今,連類引喻,「詠古人而己之性情俱見」(沈德潛《古詩源》)。左思早年有著強烈的用世之心,自認才高志雄,「左眄澄江湘,右□定羌胡」(第1首),希望有所作為。但是在門閥制度的壓抑下,他始終懷才不遇。在《詠史》詩第2首中,他以「鬱郁澗底松,離離山上苗,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的藝術形象,深刻地揭露「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的不合理現象;在第7首中他借詠古代賢士的坎坷遭遇,沉痛地指出:「何世無奇才,遺之在草澤。」對扼殺人才的黑暗現實進行了猛烈的抨擊,其筆鋒之尖銳,在兩晉南北朝是不多見的。《詠史》詩還借詠古人,闡明自己的生活態度和志向,聲稱:「貴者雖自貴,視之若埃塵。賤者雖自賤,重之若千鈞。」所以梁代評論家鍾嶸說左思「文典以怨,頗為精切,得諷喻之致」(《詩品》)。
把深刻的現實內容以巧妙的藝術形式表現出來,是《詠史》詩的基本特點。鍾嶸說左思「野於陸機」,這是囿於齊梁時尚的偏見,後世評論者多持異議。其實左思並非不「文」。他多用對偶句,但無呆滯之弊;他講究練字練句而不失自然;他祖述漢魏而不刻板仿古,落落寫來,自成大家,像「振衣千仞□,濯足萬里流」,「長嘯激清風,志若無東吳」等都是寫得很傳神的詩句。《詠史》詩語言朴實,感情充沛,氣勢雄健,雖然抒發了內心的郁悶苦惱,但沒有流露出沮喪頹廢的情調,一氣貫注的詩篇中回盪著壯志不已的悲涼,很近於建安文學的慷慨任氣。所以明清之際王夫之曾說:「三國之降為西晉,文體大壞,古度古心,不絕於來茲者,非太沖其焉歸?」(《古詩選評》)左思《詠史》詩的這種風格被鍾嶸稱為「左思風力」。「左思風力」曾對陶淵明發生過影響。左思所創造的「澗底松」這一藝術形象也被南朝范雲、初唐王勃借用來抒發懷才不遇的苦悶。
左思另有《招隱》詩兩首,文筆流麗,其中「非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很受後人贊賞。《嬌女詩》一首,語言樸素,感情真摯,對小女兒的疼愛之情躍然紙上。陶淵明的《責子》、杜甫的《北征》、李商隱《驕兒詩》等,都受到它的一定影響。此外他還有《雜詩》一首,《悼離贈妹》詩二首。前者風格與《詠史》相近,後者是四言詩,典雅凝重。
左思的作品收錄於嚴可均所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和逯欽立所輯《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
左思從小出身貧寒,且相貌醜陋,但他卻視榮辱如浮雲,看名利為糞土,把精力都用在學習和文學創作上,寫出了許多流傳至今的名詩佳作。基中,《三都賦》問世後,受到朝野各界熱烈贊頌,一時風行洛陽,豪貴之家爭相傳抄,洛陽市場上的紙價也因而昂貴起來。以後,「洛陽紙貴」便成了著名典故,常用來稱譽某些迅速而廣泛地傳播流行。
左思《三都賦》中的洛陽城,早已被子無情的歷史風雨化作一片廢墟,而今日的洛陽城,又是歷史上任何時期無法比擬的。相信千年前的左思倘若再生人間,看到今天的洛陽,他一定會有一部更加精美華採的《三都賦》風行洛陽街頭,也將會有一段新的關於「洛陽紙貴」的佳話!
包拯--剛正不阿 執法嚴明
近千年來,包公在歷代人民的心目中,一直是剛正不阿,為民請命的包青天。今天,包公的形象仍然活躍於戲曲、小說和民間傳說里。
官場生涯
包拯,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出身於官僚家 庭。生於北宋咸平二年(999年)。在《鍘包勉》和《包公賠情》等 戲曲里,說包拯從小受父母遺棄,由包拯大嫂帶養成人,這不符 合歷史實際。事實上,包拯的幼少年時代,深受父母寵愛和教養。包拯長大後,也極為孝順父母。與包拯同時代的歐陽修,曾經彈 劾包拯「素少學問」。這里的「學問」,主要不是指讀書和文化水 平,而是指不懂人情世故。歐陽修其實不是貶低包拯,而是認為 包拯「少有孝行,聞於鄉里;晚有直節,著在朝廷」,應該給他以 更合適、恰當的官職。 包拯的青少年時代,也曾刻苦讀書,所以在他二十九歲時,終於考中了進士甲科。按照宋朝規定,考取進士之後,便可以做官。包拯被派到建昌縣(今江西水修)任職。但包拯認為父母親年事已高,應該盡孝奉養雙親,因而請求回到安徽,在和州(今安徽和縣)做官。但是,父母親希望兒子在自己身邊,包拯便決定辭職回家,在家孝敬父母多年,直到雙親去世,包拯守喪期滿,仍不想離開故土.當時,這種封建孝道,受到家鄉人的稱道。近年,安徽合肥發現了一塊包拯為父親包令儀立的神道碑.碑上陰刻篆書「宋故贈刑部侍郎包公神道碑」十二字.這既是包拯留下的珍貴文物,又是他力盡孝道的見證。 由於家鄉父老的勸告,包拯才離開家鄉,離開父母靈地,到天長縣(今安徽天長)任知縣。這時,包拯已是四十歲左右的中年。康定元年(1040年),包拯又出知端州(今廣東肇慶)。端州出產一種有名的硯台,叫端硯。端硯每年要向朝廷進貢。由於當地官吏和豪紳等層層加碼剋扣,端硯的產量雖多,卻變成了百姓的沉重負擔。包拯下令豪強官吏,不得貪污,只能按規定數量,向朝廷進貢。而他自己,直到離開端州,也不曾想要一方端硯。 或許由於包拯這種鐵面無私的性格,被大臣們賞識,所以朝廷於慶歷三年(1043年)將包拯調到首都開封。這是自從進京考試之後,包拯第二次來到京城。包拯被任命為監察御史。當時,監察御史雖然沒有多大實權,但對包拯來講,卻十分重要。這是因為,從此包拯可以直接參與朝政,並且可以對於朝廷各個方面,尤其是用人等方面,提出看法和建議。實際上,包拯在任監察御史期間,確實對北宋的內政外交,提出過許多批評和改進辦法,並且還曾出使契丹(遼國),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慶歷六年(1046年)夏,包拯調任為三司戶部判官。當時的三司是中央財政機構,戶部掌管全國戶口、兩稅等,戶部判官協助三司使的工作。不久,包拯先後擔任京東、陝西、河北轉運使,轉運使負責一路(相當於省)的財政、監察等行政事務。在地方,包拯十分重視體察民情,要求朝廷讓百姓休養生息而安居樂業.兩年之後,包拯被召回開封,提升為戶部副使。在此期間,他曾前往河北解決軍糧問題,又曾到陝西解決運城(今屬山西)鹽業問題。在河北,他奏請用作養馬的田地,還給地方和農民。在運城,他改革鹽稅法令,以便利於商販經營鹽業。 出色的工作,利國利民的成效,使包拯在皇祜二年(1050年)被擢升為天章閣待制、知諫院.天章閣是存放朝廷圖書文獻的地方,待制之銜,有名而無權。包拯又叫包待制,不過是對他的尊稱。然而,知諫院即兼任諫官之職,卻十分重要。諫官的任務是向皇帝進諫朝政的弊端,它可以涉及朝政的所有方面.在包拯兼任諫官期間,不但對橫行不法的權臣屢次抨擊,而且對時政的許多方面,提出了革新建議。可惜的是,兩年之後,包拯改命為龍圖閣直學士,這也是個虛銜(從此人們又稱他為包龍圖),並且又一次離開京城,到河北、廬州、池州(今安徽貴池),江寧(今江蘇江寧)等地任地方官。直到至和三年(1056年)才回到京城,任開封府尹。嘉祜四年(1059年),包拯以樞密直學士、權三司使等官職,上升為當時重臣。第二年升任三司使和樞密副使,相當於副宰相之職。但是,年過六旬的包拯,這時已經夕陽西下。嘉柏七年(1062年)五月二十五日,包拯病死在開封。仁宗皇帝到包拯家中向包拯最後一別,追認他為禮部尚書,賜謚「孝肅」,所以包拯死後又叫包孝肅。 他晚年在家裡立了一塊石碑,上刻《戒廉家訓》道:"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者···非吾子若孫也。"他的事跡長期流傳民間,過去小說、戲曲多取為題材。元雜劇已有《陳州糶米》等作品。以後流傳日廣,形成豐富的傳說。遺著有《包孝肅奏議》。
主張改革
包拯所處的仁宗時代,已經不象宋初那樣生氣勃勃,冗官,冗兵和冗費成為當時的三大災害,老百姓的負擔加重,各地出現了士兵暴動和農民起義。面對這樣的形勢,包拯從憂國憂民出發,主張對時政進行整頓和改革.應當說,包拯的改革主張,其目的是為了鞏固宋朝的封建專制統治,但從客觀效果上看,卻有利於當時的下層人民.包拯之所以為天下百姓所愛戴,原因就在這里。 北宋龐大的官僚機構,冗官成災,包拯認為必須加以整頓和革新。他不但主張用人要用忠直的君子,不能用姦邪的小人,而且建議提拔「奮不顧身,孜孜於國」的素有才能,公直廉明之人」。他不但七次彈劾「苛政暴斂」的轉運使王逵,而且不畏風險,力主將皇帝的親戚,「凡庸之人」張堯佐免去要職。在包拯看來,「在政府無所建明」的平庸之輩,不論其官職有多大,都必須下台。他曾建議改革選人、用人制度。他主張官員年到七十歲必須離職。他揭露不願離職的官僚,是不知廉駐,「貪冒相尚,但顧子孫之計」。他主張不能任意封官許願,即使是恩賜即由父親的功勞而錄用的子孫,也要通過考試。這些,都是為了解決冗官問題。包拯其實並不反對范仲淹主持的慶歷新政。新政失敗,許多官員受到處分,包拯全力為這些敢作敢為的官員嗚不平,主張起用他們。 在經濟方面,包拯一方面主張壓縮開支,另一方面又主張不能苛剝平民.當時有一種政策,由政府向城鎮百姓強行購買國家需要的物資,價格比市場價格低.這就成了剝削民眾的一種手段。包拯堅決反對這種害民政策。他列舉陝西強購軍用物資的危害,「前後人戶破藹家產不少」,因而要求廢除這種辦法。包拯建議,國家急需物資應該「置場收買」,以公平的價格,自由收購。這一建議,無論對減輕百姓負擔,還是對商品流通和商品生產,都是有利的。前面提到的運城解鹽問題,也是由於包拯極力支持改革,使解鹽的生產與銷售,由原來官方壟斷,改革為允許商人買賣。這一改革,不僅解除了百姓為政府搬運官鹽之苦,而且同樣有利於食鹽的流通.沈括稱贊這種「通商法」,「行之幾十年,至今以為利,」此外,包拯還曾主張方田均稅,即丈量地主豪強的土地,防止他們漏稅逃役。他還曾鼓勵民間采礦煉鐵等等。可見,包拯的經濟思想和經濟改革,目的在於「寬國利民」。 在宋朝的國防和對外政策方面,包拯同樣主張民富國強,改善邊防措施,維護國家的獨立和尊嚴。他在出使遼國時,遼國刁 難他,他義正詞嚴地據理力爭,不卑不亢。回國後,他立即將在 遼國的所見所聞,報告朝廷。他說,遼國在山西北部集結兵馬,聚集糧草,其意圖不可不防。他建議,一定要加強山西宋遼邊境的 代州(代縣)、應州(應縣)雁門關一帶的戰備,以前,遼國蠶食 邊境領土,是由於邊防之臣膽小怕事,不敢對抗,如今應該下令 邊臣,讓其嚴加防守,不能丟失一寸土地.另外,原來這里的守 將,在軍事上是外行,現在必須派懂得軍事的人去領導指揮。朝 廷採納了包拯的意見,加強河北,山西的防衛.更重要的是,包拯對宋代的冗兵之害,提出了裁減「老病冗弱」的主張,以利於訓練及加強戰鬥力。同時,他還提出加強邊境民間義勇的訓練。宋朝將士經常調動,以防武將專權,但造成了兵不知將,將不知兵弊病。包拯認為要改變這種政策,使將官有職有權,不要輕易調動。可貴的是,包拯建議加強國防與軍事力量,以不增加百姓 負擔為前提。當時中原地區,尤其是河北、山西的農民,苦於運送軍糧,包拯曾提出,在豐收之年,可以購買當地農民糧食,儲備起來,作今後軍糧,減少運輸困難。 包拯之主張改革朝政以利國利民,是有其思想基礎的。他始終認為,普通百姓是國家的根本,只有老百姓日子好過了,不受 貪官酷吏欺壓了,國家才能富強和太平無事。如果過分榨取,使 天下蒼生處於水深火熱之中,那麼,不但國家不能富強,而且會造成官逼民反,動搖封建統治.他之所以主張改革,成為我國歷 史上著名的「清官」,其思想淵源就在於此.盡管包拯的出發點和動機,是為了宋朝天下的長治久安,而不是全然為了天下百姓,但比起對被剝削者盡情欺壓的「貪官』來,無論對社會,還是對人民,總要好得多.那種認為清官比貪官更狡猾,對老百姓更有害的觀點,顯然是錯誤的。
剛正不阿
一個人的功過歷史,要用自己的行動來譜寫。一旦自己的行為被實踐證明對社會、對人民有功有利,那麼,人民終究會給他以恰當的評價.這評價,恐怕不會以一些暫時的貶斥而消失。名垂青史的包拯為人民所歌頌與懷念,正是由於包拯一生的實踐,有利於社會與人民。這實踐,不僅是由於他為當時的人民做了好事,而且也由於他個人的道德品質,確實有不少同時代人,甚至後來人難以企及之處。 首先,他為人剛直,既不兩面三刀,更不會搞陰謀.他從不趨炎附勢,看顏色行事,更不說大話,假話。即使是在皇帝面前, 他也是直言不諱,不怕冒犯皇帝.為了立太子的事,包拯曾冒死 直諫,公開對皇帝說,我已經老了,而且沒有兒子,如果認為我說得不對,也不要緊,反正不是為了自己想陞官發財.幸而宋仁宗倒也過得去,沒有處理包拯,反而說,可以慢慢商量。包拯又說,宮內的親信宦官,權力太大,待遇太多,應該精簡人員和開支.這當然要得罪皇帝的親信左右,招來不測之禍。還好,皇帝說,「忠鯁之言,固苦口而逆耳,整有所益也,設或無益,亦無所害又何必拒而責之.」包拯總算碰上了一位比較開明的宋仁宗。 否則,早巳人頭落地了。這種剛正不阿的大無畏氣概,使當時的 老百姓和一些有正義感的臣僚,對包拯都很欽佩。歐陽修就欽佩 包拯「天姿峭直」。是的,忠直的包拯,有時甚至不顧有關規定和 禮節,當面斥問宰相或其他大臣.弄得大臣們下不來台。歐陽修不贊成包拯這種作法,認為包拯剛直有餘,「思慮不熟」。其實,因 循守舊、無所視事的宋仁宗時代,倒是十分需要象包拯這樣的人。這對於糾正時弊,總有好處。至於方式方法,
❻ 中國歷史四大醜男叫什麼
中國古代四大醜男——晏嬰、左思、包拯、劉墉...
嘿嘿~~真有你的,不找帥哥找醜男~~
❼ 中國十大醜男是誰啊
在獲悉自己被當選「中國10大醜男」後,馮小剛表示「很無聊」,楊臣剛示意還不知情,郭敬明對此不願回應,李瑋峰的電話無法接通,杜海濤和宋祖德都是呵呵一笑,張一一則是饒有興趣,當聽說「10大醜男」中還有馬雲和聶衛平這樣的人物時,張一一還很高興地表示,「用馬雲老師的話說,就是『長相總是和智慧成反比』,我自認為還不是很醜,但這次能與馬雲老師和聶衛平老師一起分享『10大醜男』這樣一個崇高榮譽,我感到非常榮幸。」
附圖片
❽ 中國歷史上十大帥男是哪些
一、潘安(即潘岳),西晉時河南人氏,年輕時坐車到洛陽城外遊玩,當時不少妙齡姑娘見了他,都會怦然心動給他一個「回頭率」,有的甚至忘情地跟著他走。因此常嚇得潘安不敢出門。有的懷春少女難以親近他,就用水果來投擲他,每每滿載而歸,於是民間就有了「擲果盈車」之說。潘安不僅長了張錦綉皮囊,還寫得一手錦綉文章,很小就顯露出文學天賦,其文風華美卻不失於雕琢,善寫清綺哀艷的悲情文章,是一個很憂郁的美男子。
在生活中潘安絕對是個好男人,十餘歲定婚,對發妻楊氏一往情深。楊氏不幸於元康八年(298)去世,潘安的悼亡詞寫得纏綿悱惻,情真意切,是中國此類題材中最早的名篇。
二、宋玉,是中國歷史上與潘安齊名的最著名的兩大帥哥之一,但是這位先生的帥名卻又多少來得有些蹊蹺,因為從來就沒有哪部正經的史書甚至野史筆記里說過他是如何如何的帥,唯一的佐證便只有他寫的那篇《登徒子好色賦》了。在那篇賦里,寫有一位大夫登徒子說宋玉「為人體貌嫻麗玉,口多微辭,又性好色」,宋玉就解釋說有曾經有一位絕色美貌的東家之女登牆偷窺自己三年,但他都對人家不理不睬,因此不能說自己好色,接著他就描述登徒子如何喜愛醜陋的妻子,與她生了五個孩子,從而把「性好色」的罪名加到登徒子的身上。畢竟大家都比較相信帥哥,於是就聽信了宋玉的話,而「登徒子」卻成了「好色之徒」的代名詞。
三、子都,是春秋時期鄭國人,大名叫做公孫閼,不僅相貌生的美,還有著一身的好武藝,能征善射,因此便做了鄭庄公的大夫,其容顏之美不僅震動了以庄公為代表的統治階層,而且也得到了以鄭國女子為代表的廣大人民群眾和以孟夫子為代表的子孫後代的認同。
《詩經》有雲:「山有扶蘇,隰有荷華。不見子都,乃見狂且。」意思是說,一個女孩子本來跟某帥哥有個約會,可是她等得心上人沒有見到,卻見到了一個愚駑蠢笨的傻佬。在這首詩里,「子都」乃是眾多鄭國少女夢中的白馬王子和假想的約會對象,少女們都以能見到那位帥名滿全國的子都為榮。《孟子》又曰:「至於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無目者也」。連亞聖孟夫子都說「不知子都之姣者」是不長眼睛的人,可見子都可真真正正的的確確是個大帥哥了。
四、宋文公,即公子鮑,是一個「美而艷」的大帥哥,於是乎中年守寡、獨居深宮而難耐孤寂的半老徐娘王姬便看上了他,「欲通之」。可是公子鮑不願意啊,怎麼辦呢?王姬便千方百計的想盡辦法拍公子鮑的馬屁。你公子鮑不是喜歡布施恩惠於國人嗎?好,老娘我幫你布施;還不願意嗎?還不願意,老娘我乾脆把宋國的江山也獻給你做交換吧。昭公九年,宋昭公外出打獵,這正是上天賜予王姬的良機,於是她便派人把昭公幹掉,而迎立昭公的弟弟公子鮑當了國君。一段因帥得國的千古神話終於成為現實。
那麼這位帥得令祖母傾心而折節欲通的宋文公,除了帥之外,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呢?《左傳》里說他「禮於國人」,《史記》中說他「賢而下士」,當然,這些都是在他做公子鮑需要收買人心的時候。
五、鄒忌,戰國時齊國有名的帥哥。身型修長(身高八尺有餘),而且形態「昳麗」。他的帥不僅是外在的帥,同時他又是一個很有思想的人,更願意別人注意他內在的東西,比如說他更希望人們贊美他的詩歌、口才等等。直到有一天,有消息說:他終於不再是齊國最美的男人了,城北來了一個叫徐公的男人,他現在才是這里最美的男人。突如其來的幸福使鄒忌不敢相信,他拔足向王宮奔去對齊威王說:大王,我的妻子想讓我給她買櫻桃吃,我的妾想讓我給她買野味解饞,我的客人想讓我給他批幾方木頭蓋房,所以都說徐公不如臣美,但事實上我與徐公相比,好比是茄子、鵪鶉、狗尾巴草,這證明我受了他們的蒙蔽。
齊威王聽了鄒忌一番話,陷入了沉思……翌日,齊威王召鄒忌覲見,一臉神秘地對鄒忌說:愛卿,你又是齊國最美的人啦!寡人已經把那個城北的鳥徐公毀了容,現在你老婆再誇你漂亮當然就不是蒙蔽你啦!
自此,鄒忌瘋了,據說有人曾看到過他,已經變得神志不清,只反復說著一句話:我只想做一個有思想的人……
六、周瑜,自幼與孫策交好,孫策於袁術麾下初崛起時曾隨之掃盪江東。袁術心慕周瑜的才幹,欲聘周瑜為將,但是周瑜以袁術難成大事而拒絕。其後設法投奔孫策,為中郎將,孫策相待甚厚,又同時迎娶有「國色」之稱的二喬,成為連襟。周瑜在江陵進行軍事准備時死於巴陵,時年36歲。周瑜性情開朗,氣度寬宏,精通樂律,即使在醉酒時也能聽出音律的錯誤。
七、呂布,相貌英俊,武藝高強,不但衣著華麗,而且喜歡耍酷,一出場就是「器宇軒昂,威風凜凜,手執方天畫戟,怒目而視」,簡直是酷斃了,當時人稱「人中呂布、馬中赤兔」。呂布在丁原手下雖說也是「頂束發金冠,披百花戰袍,擐唐猊鎧甲,系獅蠻寶帶」,有模有樣。新歸董卓後更是盲目追求「名牌」,「頭戴三叉束發紫金冠,體掛西川紅錦百花袍……」整個一天皇巨星的打扮!
在白門樓,呂布被擒。劉備對曹操說,「君不見丁建陽、董卓之事乎?」其實他知道自己妒忌丁建陽、董卓,因為他自己也想得到呂布。呂布實在太完美了,完美得讓人溺愛,同時他明白任何人得到呂布都會溺愛,英雄如曹操也不例外。如果這樣,曹操或許會步丁建陽、董卓後塵,曹操雖然很想得到呂布,但他也不想成為丁建陽和董卓,只好把呂布給殺了。
八、嵇康,是「竹林七賢」的領袖人物,三國時魏末著名的思想家,詩人與音樂家。他是中國古代少有的美男作家,精通文學、玄學和音樂,同時英俊瀟灑,別人形容他是「龍章鳳姿,天質自然」。最有說服力的故事是,某次他去森林裡采葯,竟被樵夫誤以為仙人下凡,其風姿可窺一斑。
嵇康人緣極好,王戎說與他交往二十年,未見其有不好的臉色。因此留下「意趣疏遠,心性放達」之美名;然而嵇康更有「剛腸疾惡,輕肆直言,遇事便發」的一面,他的名篇《與山巨源絕交書》及對《廣陵散》的喜愛便是他憤世嫉俗、桀傲不馴的性格的表現,而蔑視司馬昭、進而遭致殺身之禍,更是這種剛正不阿的例證。
九、衛玠,記得三國中殺掉鄧艾父子的衛瓘嗎?衛玠就是他的孫子。關於衛玠的美,《晉書》里用詞有「明珠」,「玉潤」等等,他為人喜怒不表於形,總之是個面無表情的玉人。這孩子自幼風神秀異,坐著羊車行在洛陽街上,遠遠望去,就恰似白玉雕的塑像,時人稱之「璧人」。洛陽居民傾城而出,夾道觀看小璧人。
八王之亂把西晉政權鬧成一鍋糨糊,胡人勢力乘機進入中原,天下大亂。衛玠一家子跑到江夏(今武漢),妻樂氏經不住旅途疲憊死去。征南將軍山簡趕快來搶這個鑽石王老五,把愛女嫁給他。後來他投奔東晉都城建業(今南京)。建業的官員們久聞衛玠艷名,立即答應予以重任。江東人士聽說來了個大明星,人山人海地圍觀,擠得衛玠舉步艱難,使他一連幾天都無法好好休息,這個體質孱弱的美少年終於累極而病,一病而亡。
十、韓子高,梁朝會稽山陰人,身世微賤,以做鞋為生。據說他「容貌艷麗,纖妍潔白,如美婦人。韓子高因為貌美,處於亂軍之中,敵人揮舞長槍白刃瘋狂砍殺,可一旦遇到韓子高,竟然沒有一個人捨得傷害他的一根毛發,可見此君貌美到了什麼程度?多少純情少女,包括陳朝公主,都瘋狂暗戀子高,竟然因為日夜思念而咳血身亡。
但韓子高卻甘願委身於南朝陳文帝陳茜,同食共寢,日夜不離。更因為子高的一段緋聞,而導致陳茜一怒之下感情用事滅了王司馬一族,最終造成了梁朝的滅亡和陳朝的建立。這種因為同性戀而導致王朝顛覆的史實,在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陳茜死後,子高被冤獄賜死,年僅三十歲。
❾ 歷史上的四大醜男是誰
四大醜男:晏英、左思、包拯、劉墉。四大美男:潘安、蘭陵王、宋玉、衛玠
無論是在現代社會,還是在古代,容貌出眾的人往往會受到別人的青睞,比如古代著名的四大美男。但是與之相對,中國古代也存在著四大醜男,雖然容貌醜陋,但是他們才華出眾,他們的故事也一直流傳到今天。
排名第一的叫做晏英。他是春秋時期的著名政治家。他不僅容貌平凡,而且個子特別矮小,換算成今天的尺寸大約只有1米4左右。但是他一生輔佐了齊國的三代國君,堪稱一名賢臣。
排名第二的叫做左思。他的容貌可以說是用奇醜無比來形容,從小就身材矮小,看起來獃獃傻傻,而且根據史書記載,左思長得極為醜陋,在他遊玩的時候,許多人見了他都紛紛直吐口水。但事實上左思卻是著名的文學家。他寫出了《三都賦》之後,眾人爭相傳抄,導致洛陽白紙的價格都一下漲了好幾倍。
第三名就是著名的包拯,他還有一個外號叫包黑炭,可見皮膚之黑。雖然他貌不驚人,但是卻斷案如神,一生清廉,政績斐然,至今還有人將他的軼事拍成影視作品傳頌。
❿ 中國十大醜男是哪些
LZ怎麼罵人啊、說不定海濤比你長得還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