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古代農業發展歷程。
中國古代農業發展可以分為六個發展階段:
(一) 農業技術的萌芽時期
新石器時代(距今約10000--4000年以前)中國農業大約起源於一萬年前。它是在採集和漁獵經濟中逐步發展起來的。農業的產生,為人類的文明進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 農業技術的初步形成時期
夏、商、周(約公元前2100--公元前771年)這一時期,中國發明了金屬冶煉技術,青銅農具開始應用於農業生產。水利工程開始興建。農業技術有了初步的發展。
(三) 精耕細作的發生時期
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公元221年)春秋戰國是中國社會大變革和科技文化大發展時期。煉鐵技術的發明標志著新的生產力登上了歷史舞台,鐵農具和畜力的利用,推動了農業生產的大發展。
(四) 北方旱地精耕細作技術的形成時期
秦、漢至南北朝(公元前221--公元589年)這是中國北方地區旱地農業技術成熟時期。耕、耙、耱配套技術形成。多種大型復雜的農具先後發明的運用。著名農學家賈思勰寫作大型農業網路全書《齊民要術》。
(五) 南方水田精耕細作的形成時期
隋、唐、宋、元(公元581--公元1368年)經濟重心從北方轉移到南方。南方水田技術配套技術形成。水田專用農具發明與普及。棉花在中國逐漸推廣。出現眾多農書。土地利用方式增多。南北方農業同時獲得大發展。
(六) 精耕細作的深入發展時期
明朝至清前中期(公元1368--公元1840年)這一時期中國普遍出現人多地少的矛盾,農業生產向進一步精耕細作化發展。美洲新大陸的許多作物被引進中國,對中國的農作物結構發生重大影響。多種經營和多熟種植成為農業生產的主要方式。
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農業以高科技應用為基礎,取得了更為輝煌的成就。中國以只佔7%的土地,養育了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在農業科技方面,中國發達國家的差距已經越來越小。科學技術對農業發展的貢獻已經從1949年20%提高到42%
『貳』 中國農業三次農業革命性歷史事件指什麼
農業自身發展經歷了以矮桿品種為代表的第一次綠色革命、以動植物轉基因為核心的第二次綠色革命。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農業的第三次革命——農業數字技術革命正在到來。現代信息技術為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動能,信息技術與農業的深度融合,催生了數字農業、精準農業、智慧農業等以信息知識為核心要素的現代農業。
『叄』 我國農業的發展歷程
農業的發展是一個國家的基本,農業伴隨著人類的起源而生產,農業是與人類共存的。
中國是人類的發祥地之一也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距今170萬至1萬年前,已有脫離動物界的原始人類生活在這片遼闊的大地上。當時還沒產生農業,原始人類依靠採集和漁獵為生,史稱舊石器時代,然而,隨著人口的增長,人類常常面臨飢餓的威脅。如何獲得穩定而可靠的食物來源成了農業起源的動力。距今1萬至4000年前,也就是史稱的新石器時代,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先人們創始了農業。一般認為,採集活動孕育了原始的種植業,狩獵活動孕育了原始的畜牧業。 從最原始的社會我們進化到了現在,我們的農業也發展到了一定的技術高度。 我國農業發生最早的地區是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黃河流域土壤疏鬆肥沃,氣候溫暖乾燥,為原始農業的發生與發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考古學資料表明,黃河中游的磁山和裴李崗文化距今已有8000年歷史。遺址中發現大量粟類作物,有的窖穴堆積達2m以上。從出土工具看,不僅有石斧、石刀、石鏟、石鐮等種、管、收農具,還有石磨盤和石磨棒等糧食加工工具。此外,還表現有豬、狗、雞的遺骸,說明當時已經形成農牧混合型農業經濟。其後的仰韶文化以及黃河上游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和下游的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均表明黃河流域是我國農業起源最早的地區之一。由此可見我們的農業發展歷史源遠流長啊。
『肆』 什麼是歷史上第一次農業大變革
奴隸社會生產工具有了進步,西周晚期出現鐵器;春秋時期,開始使用鐵農具和牛耕,標志著我國社會生產力的顯著提高。
戰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得到推廣,牛耕的運用是我國農業技術史上農用動力的一次革命。
『伍』 誰能給我解釋一下去中國從70年代到90年代農業變革的歷史和對經濟的影響
農業做為主導產業對我國經濟影響是很深刻的
我國農民佔全國人口三分之二以上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直接影響市場消費。。
生產承包責任制充分提高了農民勞動生產的積極性。。
這種土地改革使農民也參與到市場經濟當中。。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原先用與農民的財政支出得到解放。。。
『陸』 中國古代農業其中一次革命性變革時間
中國古代農業史劃分為五個發展階段:
一. 原始農業時期;
二. 溝洫農業時期(虞、夏、商、西周、春秋),也是從原始農業到精耕細作農業過渡時期;
三. 精耕細作農業成型時期(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主要特點是北方旱田精耕細作技術體系的形成;
四. 精耕細作農業擴展時期(隋、唐、宋、遼、金、元),主要特點是南方水田精耕細作技術體系的形成;
五. 精耕細作農業持續發展時期(明、清),主要特點是為了適應全國性人多地少格局的形成,多熟種植的推廣和耕作技術的精細化。
『柒』 中國近代史上有幾次農業大改革
國共十年對峙時期:
中國共產黨開創農村革命根據地,實行土地革命。1931年,毛澤東制定土地綱領:依靠貧雇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消滅地主階級,變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為農民土地所有制。土地革命的開展激發了廣大農民參加革命,保衛革命的積極性,有利於根據地的鞏固和發展。
抗日戰爭時期:
抗日戰爭爆發後,為了團結全國人民共同抗日,鞏固和擴大統一戰線,中國共產黨調整農村政策,在敵後抗日根據地實行了農民交租交息,地主減租減息的政策。這一政策,即保護了農民利益,又團結了地主抗日,對於抗日根據地的鞏固和發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鞏固和發展,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解放戰爭時期:
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堅持獨裁統治,發動反革命內戰,為了爭取解放戰爭的勝利,中國共產黨在解放區實行土地改革,執行了依靠貧雇農,團結中農,有步驟,有分別地消滅封建剝削制度,發展農業生產的土地改革路線。土地改革大大激發了農民支持解放戰爭的積極性,成為解放戰爭勝利的可靠保證。總的說中共就是一直在反復,極力拉攏農民國民黨搞過新生活運動,不過是通過鄉紳階層推廣,貫徹的不徹底,方式也有問題,作用不明顯
希望對你有幫助
『捌』 中國古代農業發展史
(一) 農業技術的萌芽時期
新石器時代(距今約10000--4000年以前)中國農業大約起源於一萬年前。它是在採集和漁獵經濟中逐步發展起來的。
(二) 農業技術的初步形成時期
夏、商、周(約公元前2100--公元前771年)這一時期,中國發明了金屬冶煉技術,青銅農具開始應用於農業生產。水利工程開始興建。
(三) 精耕細作的發生時期
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公元221年)春秋戰國是中國社會大變革和科技文化大發展時期。煉鐵技術的發明標志著新的生產力登上了歷史舞台,鐵農具和畜力的利用,推動了農業生產的大發展。
(四) 北方旱地精耕細作技術的形成時期
秦、漢至南北朝(公元前221--公元589年)這是中國北方地區旱地農業技術成熟時期。耕、耙、耱配套技術形成。多種大型復雜的農具先後發明的運用。
(五) 南方水田精耕細作的形成時期
隋、唐、宋、元(公元581--公元1368年)經濟重心從北方轉移到南方。南方水田技術配套技術形成。水田專用農具發明與普及。棉花在中國逐漸推廣。出現眾多農書。土地利用方式增多。南北方農業同時獲得大發展。
(六) 精耕細作的深入發展時期
明朝至清前中期(公元1368--公元1840年)這一時期中國普遍出現人多地少的矛盾,農業生產向進一步精耕細作化發展。美洲新大陸的許多作物被引進中國,對中國的農作物結構發生重大影響。多種經營和多熟種植成為農業生產的主要方式。
『玖』 中國歷史上農業的三次改革
第一次是抗日戰爭時期(1941年),實行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意義:減輕了地主的封建剝削,改善了農民的物質生活,提高了農民抗日和生產的積極性,有利於聯合地主一致抗日。
第二次是人民解放戰爭時期,1947年,中國共產黨召開全國土地會議,決定在解放區進行土地改革,制定了《中國土地法大綱》。大綱規定:沒收地主土地,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農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土地改革中,中共貫徹依靠貧農,團結中農,有步驟地有分別地消滅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發展農業生產的土地改革總路線。
意義:這種土地政策極大地激發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為了保衛勝利果實,翻身農民踴躍參軍,積極支援前線。農民的支持,成為解放戰爭迅速取得勝利的一個可靠保證。
第三次是新中國成立後鞏固政權的斗爭時期,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階級的土地所有制。為減少阻力,孤立分化地主階級,以利於穩定民族資產階級,早日恢復發展農村經濟,實行了經濟上保存富農經濟,政治上中立富農的政策.
意義:1.1952年底,全國土改基本完成,3億多無地或少地的的農民分到了土地;2.徹底廢除了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徹底改變了農村的生產關系,促進生產力;3.廣大農民成了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經濟上翻了身;4.農村生產力得到解放,為農業生產的發展和國家工業化開辟了道路;5.進一步鞏固了工農聯盟和人民民主專政;6.摧毀了美蔣反動集團的社會基礎;7.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活動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准備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