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歷史上多少位皇帝

中國歷史上多少位皇帝

發布時間:2021-03-12 22:38:18

中國歷史上一共有多少位皇帝

在我國,自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稱「皇帝」始,到1912年最後一個封建皇帝溥儀在辛亥革命的槍聲中宣布退位止,經歷了2132年。 在這期間:

封建王朝皇帝總數為494人。其中未在位、死後被追尊帝者73人。

邊疆少數民族政權君主(單於、可汗、贊普)總數為251人。

歷代農民起義建元、立國、稱帝(王)者,約100人。

封建割據稱帝者(如安祿山)。約有60人,還有一個「中華帝國皇帝」袁世凱。

(1)中國歷史上多少位皇帝擴展閱讀:

上古三皇五帝,如羲皇伏羲、媧皇女媧、黃帝軒轅、炎帝神農等都不是真正帝王,僅為部落首領或部落聯盟首領,其「皇」或「帝」號,為後人所追加。

夏朝君主稱「後」,商朝君主稱「帝」,周天子稱「王」。戰國諸侯大多僭越稱王,尊周天子為「天王」。

秦王嬴政統一中國,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蓋五帝」,創「皇帝」一詞作為華夏最高統治者的正式稱號。所以,秦始皇嬴政是中國首位皇帝,自稱「始皇帝」。從此「皇帝」取代了「帝」與「王」,成為中國兩千年多來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的稱呼。

中國最早所謂的「皇帝」,是對「三皇五帝」的統稱。

三皇指天皇、地皇和人皇,是傳說中的三個古代帝王;「帝」原指宇宙萬物至高無上的主宰者,即天帝,後來許多國家混戰,各自稱帝,出現西帝、東帝、中帝、北帝等,使天上的「帝」來到人間,成為超越「王」的人間尊號(也有說是部落時期的黃帝、炎帝、蚩尤等)。

Ⅱ 中國歷史上有多少個皇帝

從秦始皇到清末溥儀,在漫長的2132年間,中國歷史上先後出現了332個皇帝。

中國歷史上到底有多少皇帝,學者認定的數字不一。這主要是各自取捨的標准和斷限上的差異造成的。從時間斷限上,只計入公元前221年到公元1911年之間確有"皇帝"名號的專制王朝的君主,那些曾稱"皇帝"的農民起義領袖,不在其列。


拓展資料


中國歷代皇帝:
1、秦朝兩位:
嬴政、胡亥。
2、東西漢:
劉邦、劉盈、劉恭、劉弘、劉恆、劉啟、劉徹、劉弗陵、劉賀、劉詢、劉奭、劉驁、劉欣、劉箕子、
3、三國時期:
袁術、曹操、曹丕、曹睿、曹方、曹髦、曹奐、劉備、劉禪、孫權、孫亮、孫休、孫皓。

4、西晉六位:
司馬懿 司馬昭(學曹操,讓兒子稱帝追認) 司馬炎(不是那個寫鋼筆字書法的) 司馬衷 司馬熾
司馬鄴。
5、東晉:
司馬睿、司馬紹 、司馬衍 、司馬岳 、 司馬聃 、司馬丕 、司馬奕、 司馬昱 、 司馬曜 、司馬德宗 、 司馬德文
南北朝
北魏 拓跋圭 、拓跋嗣 拓跋燾 、拓跋余、拓跋浚 、拓跋弘、元宏、元恪
元詡、 元釗、元子攸、元曄
元恭 、元朗、元脩。
東魏:元善見
西魏:元寶炬、元欽、拓跋廓。
北齊: 高洋、 高殷、高演、高湛、
高緯、高延宗、高恆。
北周:宇文覺、 宇文毓、宇文邕、 宇文贇 、宇文闡。
南朝:
宋: 劉裕、劉義符 、劉義隆、劉劭、 劉駿、 劉子業、劉彧 、劉昱、劉准。
齊:蕭道成、蕭賾 、蕭長懋、蕭昭業、 蕭昭文、 蕭鸞 、蕭寶卷、蕭寶融
梁七位
後梁三位
陳五位
隋朝三位 楊堅 楊廣
楊侑
唐朝二十位
五代十四位
十國四十二位

宋朝十八位

元朝十七位
清朝十二位(清十二帝)
努爾哈赤、皇太極、福臨、
玄燁、胤禛、弘歷、
顒琰、旻寧、奕詝、
載淳、載恬、溥儁、溥儀。

Ⅲ 中國歷史上多少位皇帝

中國一共出現了83個王朝,共有559個帝王,包括個「帝」和162個「王」。 歷代帝王中,壽命最長的是清高宗(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歷,享年89歲(西周共和元年以前的計年不準確,故不計);壽命最短的帝王是東漢殤帝劉隆,2歲即亡。 歷代王朝中,延續最久的是周朝,共800餘年(西周300餘年,東周515年);存在時間最短暫的是北遼,均僅一年多。 夏:(啟以後)公元前2197--1766 共432年 妣姓,共傳十四世, 十七王,建都:安 (今山西雯縣)。 1、宗神夏禹 ??年 2、帝啟 9年 3、太康 29年 4、仲康 l3年 5、帝相 28年 --(羿-寒浞) 40年 6、少康 22年 7、帝抒 17年 8、帝槐 26年 9、帝芒 l8年 lO、帝泄 l6年 l1、不降 59年 l2、帝扃 2l年 l3、胤甲 2l年 l4、帝孔甲 3l年 l5、帝皋 l1年 l6、帝發 l9年 17、履癸 53年。 周;分西周、東周,姬姓,建都:鎬京(西安)、洛陽。 西周:公元前l122--770 共353年。歷十二帝。建都:鎬京。 l、武王發 7年 2、成王誦 37年 3、康王釗 26年 4、昭王瑖 5l年 5、穆王滿 55年 6、共王緊扈 l2年 7、懿王囏 25年 8、孝王辟方 15年 9、夷王變 16年 l0、厲王胡 37年 -共和時代 l4年- ll、宣王靖 46年 12、幽王宮湼 ll年。 武王之前還有:古公亶父(太王)、季歷、文王,雖有強大的勢力,但在名義上 仍是商朝屬下的一個諸候國。 東周:公元前77O--225 共545年,歷二十六帝。建都:洛陽。 l、本王宜臼 5l年 2、桓王林 23年 3、庄王鉈 15年 4、厘王胡齊 5年 5、惠王閬 25年 6、襄王鄭 33年 7、頃王壬臣 6年 8、匡王班 6年 9、定王瑜 2l年 1O、簡王夷 14年 11、靈王泄心 27年 l2、景王貴 25年 13、悼王猛 1年 l4、敬王匈 44年 15、元王仁 7年 l6、貞定王介 28年 17、哀王去疾 1年 18、思王叔 1年 19、考王嵬 15年 20、威烈王午 44年 2l、安王驕 26年 22、烈王喜 7年 23、顯王扁 48年 24、慎靚王定 6年 25、赧王延 59年 26、東周君傑 7年。 春秋戰國: 春秩,公元前77O--475,戰國,公元前475--22l年。周東遷後,實力大為削弱,全國 處於四分五裂割據的狀態,大小國家約有一百二十多個。經過不斷兼並,到戰國初年, 也有十幾個國家,大國有秦、楚、韓、趙、魏、齊、燕七國,即有名的「戰國七雄」。 因為太多,各王室姓氏一下難以查找,敬請原諒。 秦:(統一後)公元前22l--2Ol 共15年,歷三帝,嬴姓,建都:咸陽。 1、始皇帝政 12年 2、二世胡亥 3年 3、子嬰 l年。 漢:公元前206--公元22O年,包括西漢和東漢(也和前漢和後漢)。在兩漢之際,還有 王莽、劉玄兩個短暫的統治時期。 西漢:公元前206--公元8年,共214年,劉姓,歷十三帝,建都:長安。 l、高祖幫 12年。 2、惠帝盈 7年。 3、少帝(呂後專政) 8年。 4、文帝桓 23年。 5、景帝啟 l6年。 6、武帝徹 年號:建元,54年。 7、昭帝弗陵 始元,l3年。 8、宣帝詢 本始,25年。 9、元帝爽 初元,16年。 lO、成帝驁 建始,26年。 ll、哀帝欣 建平, 6年。 12、平帝珩 元始, 5年。 l3、孺子嬰 居攝, 3年。 新朝:公元9--25 共17年,建都:長安。 l、王莽,始建國,l5年。 2、淮陽王劉玄 更始,3年。 東漢:公元25--220,共195年,劉姓,歷十三帝,建都:洛陽。 1、光武帝秀 建武 33年。 2、明帝庄 永平 l8年。 3、章帝炟 建初 l3年。 4、和帝肇 永元 17年。 5、殤帝隆 延平 1年。 6、安帝佑 永初 19年。 7、順帝保 永建 l9年。 8、沖帝炳 永加 l年。 9、質帝鑽 本初 l年。 lO、桓帝志 建和 2l年。 ll、靈帝宏 建寧 22年。 12、少帝辨 光熹 1年。 l3、獻帝協 初平 32年。 三國:三國始於22O年魏國代漢,終於265年晉國代魏。但史家往往以l9O年董卓挾漢獻 帝離開洛陽為三國上限,以28O年晉滅吳為三國下限。 魏:公元220--265年,共46年,曹姓,歷五帝,建都:許昌。 l、文帝丕 黃初 7年。 2、明帝睿 太和 13年。 3、齊王芳 正始 14年。 4、高貴鄉公髦 正元 7年。 5、常道鄉公奐 景元 6年。 曹*:建安十八年,曹*封為魏公,建魏國,雖已是皇帝,但名義上還為漢臣。 後子曹丕追尊魏武帝。 蜀:公元22l--243,共43年,劉姓,歷二帝,建都:成都。 l、昭烈帝備 章武 3年。 2、後主 禪 建興 4l年。 吳:公元222--28O 共59年,孫姓,歷四帝,建都:建業。 l、大帝 權 黃武 31年。 2、會稽王亮 建興 7年。 3、景帝 休 永安 7年。 4、烏程候皓 元興 l7年。 晉: 西晉:265--316 共5l年,歷四帝,先都洛陽,後遷長安。 1、武帝司馬炎 泰始 25年。 2、惠帝司馬衷 永熙 17年 3、懷帝司馬熾 永加 5年。 4、憨帝司馬業 建興 4年。 東晉:317--4O2 共1O4年。歷十一帝,建都:金陵 l、元帝司馬睿 建武 6年。 2、明帝司馬紹 太寧 3年。 3、成帝司馬衍 咸和 17年。 4、康帝司馬岳 建元 2年。 5、穆帝司馬聃 永和 l7年。 6、哀帝司馬丕 隆和 4年。 7、廢帝司馬奕 太和 6年。 8、簡文帝司馬昱 咸安 2年。 9、孝武帝司馬曜 寧康 24年。 l0、安帝司馬德宗 隆安 22年。 ll、恭帝司馬德文 元熙 2年。 十六國:304--439 十六國建立可分前後二期:前期的政權有:蜀(成漢)、漢和前趙、 後趙、前燕、前秦、前涼。還有鮮卑拓跋部的『代』和冉閔的『魏』不在十六國 內。後期的政權有:後秦、後燕、南燕、北燕、後涼、南涼、西涼、北涼、西秦、 夏。此外還有『西燕』不在十六國內。 蜀: 303--347 共七個皇帝 建都:成都。 l、李特 2年 2、李流 l年。3、李雄 30年 4、李班 l年 5、李期 3年 6、李壽 5年 7、李勢 5年。 前趙:304--329 匈奴 建都:平陽(山西臨汾) 歷五帝 l、劉淵 6年 2、劉和 l年 3、劉聰 8年 4、劉l傑 l年 5、劉曜 l3年 後趙:319--352 歷7帝,羯族人,建都:襄國(河北邢台)。 l、石勒 l5年 2、石弘 l年 3、石虎 l5年 4、石世 l年 5、石遵 l年 6、石祗 ?年 7、冉閔 3年。 前燕:357--37O 歷三帝,鮮卑族,建都:鄴(河北臨漳)。 l、慕容皝 15年 2、慕容儁 1l年 3、慕容暐 1l年。 前秦:351--394 歷六帝,氐族,建都:長安 l、符健 4年 2、符生 3年 3、符堅 27年 4、符丕 2年 5、苻登 9年 6、符榮 l年 前涼:313--376 漢族,歷7帝,建都:姑臧。 l、張茂 5年 2、張駿 22年 3、張重華 9年 4、張耀靈 l年 5、張祚 3年 6、張玄靚 9年 7、張天鍚 l2年。 後秦:384--4l7 羌族,歷3帝,建都:長安。 l、姚萇 8年 2、姚真 22年 3、姚弘 2年。 後燕:384--409 鮮卑族,歷5帝,建都:中山。 l、慕容垂 l3年 2、慕容寶 3年 3、慕容盛 3年 4、慕容熙 7年 5、高雲 3年。 南燕:398--4lO 鮮卑族,歷二帝,建都:廣固(山東益都)。 1、慕容德 7年 2、慕容超 6年。 北燕:409--436 漢族,歷二帝,建都:昌黎。 l、馮跋 22年 2、馮弘 6年。 後涼:386--4O3 氐族,歷四帝,建都:姑臧。 1、呂光 13年 2、呂紹 l年 3、呂篡 1年 4、呂隆 1年。 南涼:397--4l4 鮮卑族,歷三帝,建都:樂都。 l、禿發烏狐 3年 2、禿發利鹿狐 3年 3、禿廢傉檀 13年。 西涼:4O0--42O 漢族,歷二帝,建都:敦煌。 l、李暠 17年 2、李歆 4年。 北涼:397--439 匈奴,歷三帝,建都:張掖。 1、段業 4年 2、沮渠蒙遜 33年 3、沮渠牧犍 7年。 西秦:385--43l 鮮卑族,歷四帝,建都:金城(皋蘭)。 1、乞伏國仁 3年 2、乞伏乾歸 24年 3、乞伏熾磐 l6年 4、乞伏暮末 4年。 夏:4O7--43l 匈奴,歷三帝,建都:統葛(陝西橫山)。 l、赫連勃勃 19年 2、赫連 昌 4年 3、赫連 定 4年。 南北朝: 南朝為宋、齊、梁、陳四個朝代。建都:建康(南京) 宋 42O--479年。共6O年八個皇帝。 一、武帝劉 裕 永初 3年。 二、少帝劉義符 景平 2年。 三、文帝劉義隆 元加 30年。 四、孝武帝劉駿 孝建 11年。 五、廢帝劉予業 永元 l年。 六、明帝劉 彧 秦始 8年。 七、後廢帝劉昱 元徴 5年。 八、順帝劉 准 升明 3年。 齊:479--5Ol,共23年,七個皇帝。 一、高帝肖道成 建元 4年。 二、武帝肖 賾 永明 ll年。 三、廢帝肖昭業 隆昌 l年。 四、廢帝肖昭文 延興 l年。 五、明帝肖 鸞 建武 5年。 六、東昏侯寶卷 永元 13年。 七、和帝肖寶融 中興 l年。 梁:502--557,共56年,四個皇帝。 一、武帝肖 衍 天監 48年。 二、簡文帝肖綱 大寶 2年。 三、元帝肖 繹 承聖 4年。 四、敬帝肖方智 紹泰 3年。 陳:557--589,共33年,五個皇帝。 一、武帝陳霸先 永定 3年。 二、文帝陳 倩 天加 7年。 三、廢帝陳伯宗 光大 2年。 四、宣帝陳 頊 太建 l4年。 五、後主陳叔寶 至德 7年。 北朝為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五個王朝。 北魏:386--534,共l49年,ll個皇帝。鮮卑拓跋氏,建都:盛樂(今內蒙和林格爾。) l、道武帝珪 23年 2、明元帝嗣 15年 3、太武帝壽 28年 4、文成帝睿 14年 5、獻文帝弘 6年 6、孝文帝宏 29年 7、宣武帝恪 l6年 8、孝明帝詡 12年 9、孝庄帝子攸 3年 1O、節閔帝恭 1年 l1、安定王朝 l年。 東魏:534--550,共l7年,只有一個皇帝:孝靜帝善見,建都:鄴。 西魏:535--557,共23年,四個皇帝,建都:長安。 l、孝武帝修 2年 2、文帝寶炬 17年 3、廢帝欽 2年 4、恭帝廓 3年。 北齊:55O--577,共28年,五i個皇帝。高姓,建邱。 1、文宣帝洋 lO年 2、孝昭帝演 l年 3、武成帝湛 4年 4、後主緯 11年 5、幼主恆 1年。 北周:557--58l,共25年,五個皇帝,宇文氏,建都:長安 1、孝愍帝覺 l年 2、明帝毓 4年 3、武帝邕 l8年 4、宣帝贇 l年 5、靜帝闡 2年。 隋朝:58l--6l8 楊姓 建都:長安(西安) 一、文帝楊堅 開皇 24年。(文帝有二個年號:開皇58l--60O、仁壽60l--6O4) 二、煬帝楊廣 大業 12年。 三、恭帝楊侑 義寧 l年。 隋朝只有三帝,共37年。 唐朝 618--9O7 李姓 建都:長安 一、高祖 淵 武德 9年。 二、太宗世民 貞觀 23年。 三、高宗 治 永徽 34年。 四、中宗 顯 嗣聖 1年。 五、武則天 垂拱 21年。 六、中宗(復辟) 神龍 5年。 七、睿宗 旦 景雲 3年。 八、玄宗隆基 先天 43年。 九、肅宗 亭 至德 7年。 十、代宗 豫 寶應 17年。 十一、德宗 適 建中 26年。 十二、順宗 誦 永貞 l年。 十三、憲宗 純 元和 l5年。 十四、穆宗 恆 長慶 4年。 十五、敬宗 湛 寶歷 2年。 十六、文宗 昂 太和 14年。 十七、武宗 炎 會昌 6年。 十八、宣宗 忱 大中 13年。 十九、懿宗 漼 咸通 l4年。 二十、僖宗 儇 乾符 l5年。 二十一、昭宗 曄 龍紀 16年。 二十二、哀帝 祝 天佑 3年。 唐朝二十二位皇帝(有的記載二十位,武周政權不計在內),統治唐朝29O年。 五代十國 9O7--96O 五代: 後梁:9O7--923,共16年。 朱姓 建希:汴梁 一、太祖全忠 開平 6年。 二、末帝友貞 乾化 11年。 後唐:923--936 共14年。 李姓 建都:洛陽 一、荘宗存勗 同光 4年。 二、明宗嗣源 天成 8年。 三、愍帝從厚 應順 l年。 四、廢帝從珂 清泰 2年。 後晉 936--946 共1l年 石姓 建都:汴梁 一、高祖敬塘 天福 7年。 二、出帝重貴 開運 4年。 後漢 947--95O 共4年 劉姓 建都:汴梁 一、高祖知遠 天福 2年。 二、隱帝承佑 乾佑 2年。 後周 951--960 共lO年 郭姓、柴姓 建都:汴梁 一、太祖 威 廣順 3年。 二、世宗 榮 顯德 6年。 三、恭德宗訓 l年。 十國: 前蜀:9O7--925 建都:成都 一、王建 12年。 二、王衍 8年。 吳: 892--937 建都:楊卅 一、楊行密 15年。 二、楊渥 3年。 三、楊隆演 lO年。 四、楊溥 l7年。 楚: 896--95l 建都:長沙 包括397個「帝」和162個「王」。

Ⅳ 中國歷史上共有多少位皇帝。

中國一共出現了83個王朝,共有559個帝王,包括397個「帝」和162個「王」。 歷代帝王中,壽命最長的是清高宗(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歷,享年89歲(西周共和元年以前的計年不準確,故不計);壽命最短的帝王是東漢殤帝劉隆,2歲即亡。 歷代王朝中,延續最久的是周朝,共800餘年(西周300餘年,東周515年);存在時間最短暫的是北遼,均僅一年多。 中國歷代皇帝名單上古時代 炎帝 神農氏 黃帝 軒轅氏 少昊 金天氏 顓頊 高陽氏 帝嚳 高辛氏 帝摯 高辛氏 唐堯 放勛 虞舜 重華 夏 禹 啟 太康 仲康 相 少康 予 槐 芒 泄 不降 扃 廑 孔甲 皋 發 癸 商 湯 太丁 外丙 中壬 太甲 沃丁 太庚 小甲 雍己 太戊 中丁 外壬 河亶甲 祖乙 祖辛 沃甲 祖丁 南庚 陽甲 盤庚 小辛 小乙 武丁 祖庚 祖甲 廩辛 康丁 武乙 文丁 帝乙 帝辛 周 西周 周文王 姬昌 周武王 姬發 周成王 姬誦 周康王 姬釗 周昭王 姬瑕 周穆王 姬滿 周共王 姬繄扈 周懿王 姬囏 周孝王 姬辟方 周夷王 姬燮 周厲王 姬胡 周宣王 姬靜 周幽王 姬宮湦 東周 周平王 姬宜臼 周桓王 姬林 春秋 周莊王 姬佗 周厘王 姬胡齊 周惠王 姬閬 周襄王 姬鄭 周頃王 姬壬臣 周匡王 姬班 周定王 姬瑜 周簡王 姬夷 周靈王 姬泄心 周景王 姬貴 周悼王 姬猛 周敬王 姬匄 周元王 姬仁 周貞定王 姬介 周哀王 姬去疾 周思王 姬叔 周考王 姬嵬 周威烈王 姬午 戰國 周安王 姬驕 周烈王 姬喜 周顯王 姬扁 周慎靚王 姬定 周赧王 姬延 周惠王 秦朝:秦始皇 秦二世 胡亥 秦三世 子嬰西漢:漢高祖(劉邦) 惠帝(劉盈) 前少皇帝(劉恭) 後少皇帝(劉弘) 文帝(劉恆) 景帝(劉啟) 武帝(劉徹) 昭帝(劉弗陵) 宣帝(劉病已) 元帝(劉奭) 成帝(劉驁) 平帝(劉衎) 孺子(劉嬰) 東漢:光武帝(劉秀) 明帝(劉庄) 章帝(劉炟) 靈帝(劉宏) 獻帝(劉協) 西晉:武帝(司馬炎) 惠帝(司馬衷) 懷帝(司馬熾) 愍帝(司馬鄴)東晉: 元帝(司馬睿) 明帝(司馬紹) 成帝(司馬衍) 康帝(司馬岳) 穆帝(司馬聃) 哀帝(司馬丕) 廢帝(司馬奕) 簡文帝(司馬昱) 孝武帝(司馬曜) 安帝(司馬德宗) 恭帝(司馬德文)十六國:蜀(成漢):武帝(李雄) 哀帝(李班) 幽公(李期) 昭文帝(李壽) 末主(李勢)前趙:高祖(劉淵) 昭武帝(劉聰) 隱帝(劉桀) 劉曜後趙:明帝(石勒) 海陽王(石弘) 武帝(石虎) 譙王(石世) 彭城王(石遵) 義陽王(石鑒) 趙王(石祗) 前燕:文明帝(慕容煌) 景昭帝(慕容儁) 幽帝(慕容暐)前秦:景明帝(苻健) 厲王(苻生) 宣昭帝(苻堅) 哀平帝(苻丕) 高帝(苻登) 苻崇前涼:昭王(張寔) 成王(張茂) 文王(張駿桓) 王(張重華) 威王(張祚) 沖王(張玄靚) 悼公(張天錫)後秦:武昭帝(姚萇) 文桓帝(姚興) 姚泓後燕:武成帝(慕容垂) 惠愍帝(慕容寶) 昭武帝(慕容盛) 昭文帝(慕容熙)南燕:獻武帝(慕容德) 太上帝(慕容超)北燕:馮跋 馮弘 後涼:懿武帝(呂光) 靈帝(呂纂) 建康公(呂隆)南涼:武王(禿發烏孤) 康王(禿發利鹿孤) 景王(禿發辱檀)西涼:武昭(王李嵩) 後主(李歆) 永建(王李恂)北涼:武宣王(沮渠蒙遜) 哀王(沮渠牧楗)西秦:宣烈王(乞伏國仁) 武元王(乞伏乾歸) 文昭王(乞伏熾磐) 末王(乞伏暮末)夏:武烈帝(赫連勃勃) 昌秦王(赫連昌) 平原王(赫連定)南北朝:宋 : 武帝(劉裕) 少帝(劉義符) 文帝(劉義隆) 孝武帝(劉駿) 廢帝(劉予業) 明帝(劉彧) 後廢帝(劉昱) 順帝(劉准) 齊:高帝(蕭道成) 武帝(蕭賾) 鬱林王(蕭昭業) 海陵王(蕭昭文) 明帝(蕭鸞) 東昏侯(蕭寶卷) 和帝(蕭寶融)梁:武帝(蕭衍) 簡文帝(蕭綱) 元帝(蕭繹) 敬帝(蕭方智)陳:武帝(陳霸先) 文帝(武帝侄) 廢帝(陳伯宗) 宣帝(文帝弟) 後主(陳叔寶)北朝-魏:道武帝(拓拔珪) 明元帝(拓拔嗣) 太武帝(拓拔燾) 南安王(拓拔余) 文成帝(拓拔浚) 獻文帝(拓拔弘) 孝文帝(拓拔宏) 宣武帝(元恪) 孝明帝(元詡) 孝庄帝(元子攸) 長廣王(元曄) 節閔帝(元恭) 後廢帝(元朗) 出帝(元修)東魏:孝靜帝(元善見)西魏:文皇帝(元寶炬) 廢帝(元欽) 恭帝(拓拔廓)北朝-齊:文宣帝(高洋( 廢帝(高殷) 孝昭帝(高演) 武成帝(高湛) 後主(高緯) 幼主(高恆)北朝-周:孝閔帝(宇文覺) 明帝(宇文毓) 武帝(宇文邕) 宣帝(宇文贇) 靜帝(宇文衍)隋:文帝(楊堅) 煬帝(楊廣) 恭帝(楊侑)唐:唐高祖(李淵) 唐太宗(李世民) 唐高宗(李治) 唐中宗(李顯) 唐睿宗(李旦) 武則天(武曌 ) <從新即位:唐中宗(李顯) 唐睿宗(李旦)> 溫王(李重茂) 唐玄宗(李隆基) 唐肅宗(李亨) 唐代宗(李豫) 唐德宗(李適) 唐順宗(李誦) 唐憲宗(李純) 唐穆宗(李恆) 唐敬宗(李湛) 唐文宗(李昂) 唐宣宗(李忱) 唐懿宗(李漼) 唐僖宗(李儇) 唐昭宗(李曄) 唐哀帝(李拀)五代十國-五代:後梁:太祖朱溫 郢王朱友珪 末帝朱友貞後唐:庄宗李存勖 明帝李嗣源 愍皇帝李從厚 末帝李從珂 後晉 高祖石敬瑭 出帝石重貴後漢 高祖劉知遠 隱帝劉承祐後周 太祖郭威 世宗郭榮 恭帝郭宗訓 十國-前蜀:高祖(王建) 後主(王衍)後蜀:高祖(孟知祥) 後主(孟昶)吳:太祖(楊行密) 烈祖(楊渥) 高祖(楊隆演) 睿帝(楊溥)南唐:烈祖(李昪) 元宗(李景)楚:武穆王(馬殷) 衡陽王(馬希聲) 文昭王(馬希范) 廢王(馬希廣) 恭孝王(馬希萼) 留王(馬希崇) 閩:閩太祖(王審知) 閩太宗(王延均) 閩康宗(王繼鵬) 閩景宗(王延義) 和帝(王延政) 荊南:武信王(高季興) 文獻王(高從海) 貞懿王(高保融) 貞安王(高保勗) 德仁王(高繼沖) 南漢:襄帝(劉隱) 天皇大帝(劉岩) 殤帝(劉玢) 明孝皇帝(劉晟) 惠帝(劉鋹) 吳越:武孝王(錢鏐) 文穆王(錢元瓘) 忠獻王(錢弘佐) 忠遜王(錢弘倧) 忠懿王(錢弘俶) 北漢:漢世祖(劉崇) 孝和皇帝(劉鈞) 少平皇帝(劉繼恩) 英武皇帝(劉繼元)宋-北宋: 太祖(趙匡胤) 太宗(趙匡義) 真宗(趙恆) 仁宗(趙禎) 英宗(趙曙) 神宗(趙頊) 哲宗(趙煦) 徽宗(趙佶) 欽宗(趙桓)南宋:高宗(趙構) 孝宗(趙眘) 寧宗(趙擴) 理宗(趙昀) 度宗(趙禥) 恭帝(趙顯) 端宗(趙昰) 端宗(趙昺)元:太祖(鐵木真) 太宗(窩闊台) 定宗(貴由) 憲宗(蒙哥) 世祖(忽必烈) 成宗(鐵木耳) 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 英宗(碩德八刺) 泰定帝(也孫鐵木兒) 天順帝(阿刺吉八) 文宗(圖帖木爾) 明宗(和世) 寧宗(懿磷質班) 順帝(妥歡帖睦爾)明: 太祖(朱元璋) 明惠帝(朱允炆) 明成祖(朱棣) 明仁宗(朱高熾) 明宣宗(朱瞻基) 明英宗(朱祁鎮) 明代宗(朱祁鈺) 明憲宗(朱見深) 明孝宗(朱祐樘) 明武宗(朱厚照) 明世宗(朱厚驄) 明穆宗(朱載垕) 明神宗(朱翊鈞) 明光宗(朱常洛) 明熹宗(朱由校) 明思宗(朱由檢) 清:太祖(努爾哈赤) 太宗(皇太極) 順治帝(福臨) 康熙帝(玄燁) 雍正帝(胤禎) 乾隆帝(弘歷) 嘉慶帝(喁琰) 道光帝(綿寧) 咸豐帝(奕寧) 同治帝(載淳) 光緒帝(載恬) 宣統帝(愛新覺羅•溥儀)

由於口徑不一,難以有權威的統計。如: 一、秦二世三年(楚懷王二年,-207年),二世嬴胡亥卒,嬴子嬰即位,僅稱王。 二、漢惠帝七年(南越武王二十年,-188年),惠帝劉盈卒,少帝劉恭即位。但高後呂雉稱制,史家以高後紀年。漢高後四年(南越武王二十四年,-184年),少帝劉恭被廢,少帝劉弘即位,史家仍以高後紀年。 三、漢元平元年(-74年),昭帝劉弗陵卒,昌邑王劉賀即位。旋被廢。宣帝劉詢即位。史家不以昌邑王劉賀計入世系。 四、漢元始五年(高句麗琉璃王二十四年,5年),平帝劉衎卒。漢居攝元年,孺子劉嬰被立為太子,王莽稱假皇帝。漢初始元年(高句麗琉璃王二十七年,8年),孺子劉嬰被廢。史家仍以孺子劉嬰計入世系。 五、漢更始元年(新地皇四年,高句麗大武神王六年,23年),淮陽王劉玄稱帝。漢建世元年(漢更始三年,漢建武元年,25年),劉盆子稱帝。史家不以淮陽王劉玄、劉盆子計入世系。 六、漢延光四年(高句麗太祖王七十三年,125年),安帝劉祜卒,北鄉侯劉懿即位。旋被廢。順帝劉保即位。史家不以北鄉侯劉懿計入世系。 七、漢中平六年(高句麗故國川王十一年,189年),靈帝劉宏卒,弘農王劉辯即位。旋被廢。獻帝劉協即位。史家不以弘農王劉辯計入世系。 八、晉建始元年(高句麗美川王二年,301年),趙王司馬倫受禪即位。旋退位。惠帝司馬衷復辟。史家不以趙王司馬倫計入世系。 九、晉建康元年(高句麗美川王二十年,晉太興二年,成玉衡九年,趙光初二年,趙明帝元年,319年),南陽元王司馬保自立。史家不以南陽元王司馬保計入世系。 十、魏正平二年(高句麗長壽王四十年,宋元嘉二十九年,涼承平十年,452年),太武帝拓拔燾卒,南安隱王拓拔余即位。史家不以南安隱王拓拔余計入世系。 十一、宋元嘉三十年(高句麗長壽王四十一年,魏興安二年,涼承平十一年,453年),文帝劉義隆卒。元兇劉劭即位。史家不以元兇劉劭計入世系。 十二、宋建平元年(高句麗長壽王四十二年,宋孝建元年,魏興安三年,涼承平十二年,454年),南郡王劉義宣自立。史家不以南郡王劉義宣計入世系。 十三、宋元光元年(高句麗長壽王四十三年,宋孝建二年,魏興光二年,涼承平十三年,455年),武昌王劉渾自立,「備置百官,以為戲笑」(《宋書•劉渾傳》)。史家不以武昌王劉渾計入世系。 十四、宋義嘉元年(高句麗長壽王五十四年,宋泰始二年,魏天安元年,柔然永康三年,466年),晉安王劉子勛即位。史家不以晉安王劉子勛計入世系。 十五、魏建平元年(高句麗文咨王十八年,梁天監七年,魏正始五年,高昌承平七年,柔然建昌元年,508年),文景帝元愉即位。史家不以文景帝元愉計入世系。 …… 像上述案例,在歷史上有上百起。此外、歷代起事者,自稱皇帝的,不下數百起,並且難以作全面統計。即使在當代,這種案例還有出現。如:「中原皇清國元年」(1982年),張清安僭號於四川巴中,旋被擒。「正坤元年」(1986年),晁玉華僭號於山東濰坊。「正坤三年」(1988年),被擒。 因此,無論是正統的王朝君主,還是其他政權的皇帝,都難以有權威的統計結果。

望採納

Ⅳ 中國歷史上一起有多少位皇帝

從秦始皇統一中國到清代宣統覆滅,我國封建社會共經歷了352名皇帝,其中統一朝代的皇帝有146名。分裂時期的皇帝有206名,主要是三國、南北朝、五代十國時期。
如果把秦始皇以前歷時840年的東、西周朝和春秋、戰國時代之王、公、侯加進去,就更多了,這些君王總共121位,公217位,侯23位。若再把周朝以前的商朝、夏朝60帝也算進去,中國帝王應該有829位。

劉(漢、蜀漢、前趙、南朝宋、南漢、北漢)52位;
李(成漢、唐、西涼、後唐、南唐、西夏)50位;
朱(後梁、明)26位;
趙(宋)18位;
蕭(梁、西梁)17位;
司馬(晉)16位;
高(北燕、北齊、南平)12位;
王(新、前蜀、閩)10位;
石(後趙、後晉)9位;
陳(陳)8位;
楊(隋、五代十國·吳)7位;
張(前涼)7位;
馬(五代楚)6位;
曹(三國魏)5位;
錢(吳越)5位;
孫(三國吳)4位;
馮(北燕)2位;
孟(後蜀)2位;
段(西燕、北涼)2位;
贏(秦)2位;
柴(後周)2位。
外族皇帝計有:
孛兒只斤氏(元、北元)19位;
慕容氏(前燕、後燕、西燕)16位;
耶律氏(遼)15位;
愛新覺羅氏(清)12位;
元(北魏、東魏、西魏)11位;
完顏氏(金)10位;
元氏之前身拓跋氏(北魏)8位;
苻(前秦)7位;
宇文氏(北周)5位;
乞伏氏(西秦)4位;
沮渠氏(北涼)4位;
禿發氏(南涼)3位;
赫連氏(大夏)3位;
姚(後秦)3位;
呂(後涼)3位等。

一、秦朝(公元前22l—前2O6)
1、秦始皇嬴政,公元前221—前210年在位
2、秦二世胡亥,前210—前207年在位。【子嬰】前206年在位47天,未稱帝。

二、漢朝(前202—前220年)
(一)西漢
1、漢高祖劉邦,前202—前194在位
2、漢惠帝劉盈,前194—前187在位【漢前少帝劉恭】前187—前183在位(太後呂稚稱制)【漢後少帝劉弘】前183—前179在位(太後呂稚稱制)
3、漢文帝劉恆,前179—前156在位
4、漢景帝劉啟,前156—前141在位
5、漢武帝劉徹,前141年即位。前140年始建歷史上第一個年號「建元」其它年號:元光(前134)元朔(前128)元狩(前122)元鼎(前116)元封(前110)太初(前104)天漢(前101)太始(前97)征和(前92)後元(前88)
6、漢昭帝劉弗陵,年號:始元(前86)元鳳(前80)元平(前74)
7、漢宣帝劉詢,年號:本始(前73)地節(前69)元康(前65)神尊(前61)五鳳(前57)甘露(前53)黃龍(前49)
8、漢元帝劉奭,年號:初元(前48)永光(前43)建昭(前38)竟寧(前33)
9、漢成帝劉驁,年號:建始(前32)河平(前28)陽朔(前24)鴻嘉(前20)永始(前16)元延(前 12)綏和(前8)
10、漢哀帝劉欣,年號:建平(前6)元壽(前2)
11、漢平帝劉衍,年號:元始(公元1—5年)
12、孺子劉嬰,年號:居攝(6)初始(8)。
(二)新朝
王莽,兩漢之間統治者,年號:始建國(9)天鳳(14)地皇(20)。
【淮陽王劉玄】被綠林軍擁為漢更始帝(23—25)。
(三)東漢(25—220)
1、漢光武帝劉秀,年號:建武(25)中元(56)
2、漢明帝劉庄,年號:永平(58)
3、漢章帝劉炟,年號:建初(76)元和(84)章和(87)
4、漢和帝劉肇,年號:永元(89)元興(105)
5、漢殤帝劉隆,年號:延平(106)
6、漢安帝劉祜,年號:永初(107)元初(114)永寧(120)建光(121)延光(122)【北鄉侯劉懿】即位二百餘日後就因病去世。又稱東漢少帝
7、漢順帝劉保,年號:永建(126)陽嘉(132)永和(136)漢安(142)健康(144)
8、漢沖帝劉炳,年號:永嘉(145)
9、漢質帝劉纘,年號:本初(146)
10、漢桓帝劉志,年號:建和(147)和平(150)元嘉(151)永興(153)永壽(155)延熹(158)永康(167)
11、漢靈帝劉宏,年號:建寧(168)熹平(172)光和(178)中平(184)【漢少帝劉辯】189年4月即位, 8月被董卓所廢
12、漢獻帝劉協,年號:永漢(189)初平(190)興平(194)建安(196)延康(220)。

三、三國時期
(一)曹魏(220—265)
1、魏文帝曹丕,年號:黃初(220);2、魏明帝曹睿,年號:太和(227)青龍(233)景初(237);3、魏少帝曹芳,年號:正始(240)嘉平(249);4、高貴鄉公曹髦,年號:正元(254)甘露(256);5、魏元帝曹奐,年號:景元(260)咸熙(264)。
(二)蜀漢(221—263
1、漢昭烈帝劉備,年號:章武(221);2、後主劉禪,年號:建興(223)延熙(238)景耀(258)炎興(263年)。
(三)孫吳(229—280)
1、吳武烈帝孫權,229年稱帝,年號:黃武(222)黃龍(229)嘉禾(232)赤烏(238)太元(251)神鳳(252);2、會稽王孫亮,年號:建興(252)五鳳(254)太平(256);3、吳景帝孫休,年號:永安(258);4、吳末帝孫皓,年號:元興(264)甘露(265)寶鼎(266)建衡(269)鳳凰(272)天冊(275)天璽(276年)天紀(277)。

四、兩晉十六國
(一)西晉(265—316)
1、晉武帝司馬炎,年號:泰始(265)咸寧(275)太康(280)太熙(290)
2、晉惠帝司馬衷,年號:永熙(290)永平(291)元康(291)永康(300)永寧(301)太安(302)永安(304)建武(304)永興(304)光熙(306)
3、晉懷帝司馬熾,年號:永嘉(307)
4、晉愍帝司馬鄴,年號:建興(313)。
(二)東晉(317—420年)
1、晉元帝司馬睿,年號:建武(317)大興(319)永昌(322)
2、晉明帝司馬紹,年號:太寧(323)
3、晉成帝司馬衍,年號:咸和(326)咸康(335)
4、晉康帝司馬岳,年號:建元(343)
5、晉穆帝司馬聃,年號:永和(345)昇平(357)
6、晉哀帝司馬丕,年號:隆和(362)興寧(363)
7、晉廢帝司馬奕,年號:太和(366)
8、晉簡文帝司馬昱,年號:咸安(371)
9、晉孝武帝司馬曜,年號:寧康(373)太元(376)
10、晉安帝司馬德宗,年號:隆安/崇安(397)元興(402)大亨(404)義熙(405)
11、晉恭帝司馬德文,年號:元熙(419)。
(三)五胡十六國(一般不認為是皇帝)
【前趙】又稱匈奴漢國(304—329)1、漢光文帝劉淵2、漢昭武帝劉聰3、漢隱帝劉粲4、劉曜。
【成漢】(303—347,巴氐族政權)1、成景帝李特2、成武帝李雄3、成哀帝李班4、成幽公李期5、漢昭文帝李壽6、漢末主李勢。
【前涼】(317—376,漢族政權歷8主均未稱帝)【武王張軌】(追謚)1、明王張寔2、成王張茂3、文王張駿4桓王張重華5、哀王張曜靈6、威王張祚7、沖王張玄靚8、悼公張天錫。
【後趙】(319—351,羯族政權)1、明帝石勒2、海陽王石弘3、武帝石虎4、義陽王石世5、新興王石尊6、石鑒7、石祗。
【前燕】(337—370,鮮卑族政權)1、文明帝慕容皝2、景昭帝慕容儁3、幽帝慕容暐。
【前秦】(351—394,氐族政權)1、景明帝苻健2、厲王苻生3、宣昭帝苻堅(357—385)4、苻丕5、苻登6、苻崇。
【後燕】(384—407,鮮卑族政權)1、成武帝慕容垂2、惠閔帝慕容寶3、開封公慕容詳4、趙王慕容麟5、昭武帝慕容盛6、昭文帝慕容熙7、惠懿皇帝慕容雲。
【西秦】(385—400和409—431,鮮卑族政權未稱帝)1、宣烈王乞伏國仁2、武元王乞伏乾歸3、文昭王乞伏熾盤4、末主乞伏慕末。
【後涼】(386—403,氐族政權)1、呂光2、呂紹3、呂纂4、呂隆。
【後秦】(386—417,羌族政權)1、武昭帝姚萇2、文桓皇帝姚興3、末主姚泓。
【南諒】(397—414,鮮卑族政權)1、武威王拓跋烏孤2、河西王拓跋利鹿孤3、涼王拓跋傉檀。
【南燕】(398—410,鮮卑族政權)1、獻武帝慕容德2、末主慕容超。
【北涼】(401—439,匈奴政權)1、武宣王沮渠蒙遜2、哀王沮渠牧犍。
【西涼】(405—421,漢政權)1、武昭王李暠2、酒泉公李歆3、李恂。
【北燕】(407—430,漢族政權)1、文成帝馮跋2、昭成帝馮弘。
【大夏】(407—432,匈奴政權)1、武烈帝赫連勃勃2、平原王赫連昌3、昌定王赫連定。
除十六國之外,同時期還曾存在【冉魏】【代國】【西燕】【吐谷渾】政權。

五、南北朝(420—589)
(一)劉宋(420—479)
1、宋武帝劉裕,年號:永初(420)
2、宋少帝劉義符,年號:景平(423)
3、宋文帝劉義隆,年號:元嘉(424)【太子劉劭】弒父篡位,改元「太初」,正史一般不承認為帝
4、宋孝武帝劉駿,年號:孝建(454)大明(457)
5、宋前廢帝劉子業,年號:永光(465)景和(465)
6、宋明帝劉彧,年號:泰始(465)泰豫(472)
7、宋後廢帝劉昱,年號:元徽(473)
8、宋順帝劉准,年號:升明(477)。
(二)南齊(479—502)
1、齊高帝蕭道成,年號:建元(479)
2、武帝蕭賾,年號:永明(483)【鬱林王蕭昭業】隆昌(494);【海陵王蕭昭文】延興(494)
3、齊明帝蕭鸞,年號:建武(494)永泰(498)
4、齊東昏侯蕭寶卷,年號:永元(499)
5、齊和帝蕭寶融,年號:中興(502)。
(三)蕭梁(502—557)
1、梁武帝蕭衍,年號:天監(502)普通(520)大通(527)中大通(529)大同(535)中大同(546)太清(547)【臨賀王蕭正德】年號:正平
2、梁簡文帝蕭綱,年號:大寶(550)【豫章王蕭棟】年號「天正」【武陵王蕭紀】年號「天正」(551)
3、梁元帝蕭繹,年號:承聖(552)
4、閔帝蕭淵明,年號:天成(555)
5、敬帝蕭方智,年號:紹泰(555)太平(556)。

(四)陳朝(557—589)
1、陳武帝陳霸先,年號:永定(557)
2、陳文帝陳蒨,年號:天嘉(560)天康(566)
3、陳廢帝陳伯宗,年號:光大(567)
4、陳宣帝陳頊,年號:太建(569)
5、陳後主陳叔寶,年號:至德(583)禎明(587)。
(五)北朝—北魏(386—439—534)
386—438年尚未統一北方,期間有【道武帝拓跋珪】【明元帝拓跋嗣】。
1、太武帝拓跋燾,423—452在位,年號:始光、神麚、延和、太延、太平真君、正平;2、南安王拓跋余,年號:承平。3、文成帝拓跋浚,452—465在位,年號:興安、興光、太安、和平;4、獻文帝拓跋弘,465—471在位,年號:天安、皇興。5、孝文帝元宏,471—499在位,年號:延興、承明、太和;6、宣武帝元恪,499—515在位,年號:景明、正始、永平、延昌;7、孝明帝元詡,515—528在位,年號:熙平、神龜、正光、孝昌、武泰;8、幼主元釗,528年曾立為帝;9、孝庄帝元子攸,528—530在位,年號:建義、永安;10、長廣王元曄,530—531在位,年號:建明; 11、節閔帝元恭,531—532在位,年號:普泰;12、孝武帝元脩,年號:太昌、永興、永熙。
(六)北朝—東魏(534—550)
孝靜帝元善見,年號:天平、元象、興和、武定、。
(七)北朝—西魏(535—556)
1、文帝元寶炬,535—551在位,年號:大統;2、廢帝元欽,551—554在位,無年號;3、恭帝元廓,554—556在位,無年號。
(八)北朝—北齊(550—577)
【神武帝高歡】東魏的實際統治者和北齊的實際創建者;【文襄帝高澄】追謚。
1、文宣帝高洋,550—559在位,年號:天保;2、廢帝高殷,559—560在位,年號:乾明;3、孝昭帝高演,560—561在位,年號:皇建;4、武成帝高湛,561—565在位,年號:太寧、河清;5、後主高緯,565—577在位,年號:天統、武平、隆化;6、幼主高恆,年號:承光(577)。
(九)北朝—北周(557—581)
【宇文泰】西魏的實際統治者和北周的實際創建者,謚為北周文帝。
1、孝閔帝宇文覺,無年號;2、明帝宇文毓,557—560在位,年號:武成;3、武帝宇文邕,560—578在位,年號:保定、天和、建德、宣政;4、宣帝宇文贇,578—579在位,年號:大成;5、靜帝宇文闡(宇文衍),579—581在位,年號:大象、大定。

六、隋朝(581—618)
1、文帝楊堅,年號:開皇(581)仁壽(601)
2、煬帝楊廣,年號大業(605)【恭帝楊侑】李淵617年所立,年號:義寧。

七、唐朝(618—907)
1、高祖李淵,年號武德(618—626)
2、太宗李世民,年號:貞觀(626)
3、高宗李治,年號:永徽(650)顯慶(656)龍朔(661)麒德(664)乾封(666)總章(668)咸亨(670)上元(674)儀鳳(676)調露(679)永隆(680)開耀(681)永淳(682)弘道(683)【李顯】繼位2個月即廢,年號:嗣聖(684)【李旦】684—690年在位,年號:文明(684)。
大周武則天,690—705年在位,年號:光宅(684)垂拱(685)永昌(689)載初(689)天授(690)如意(692)長壽(692)延載(694)證聖(695)天冊萬歲(695)萬歲登封(696)萬歲通天(696)神功(697)聖歷(698)久視(700)大足(701)長安(701)。
4、中宗李顯,705年復位,年號:神龍(705)景龍(707)【殤帝李重茂】繼中宗位僅一月被廢,年號:唐隆(710)
5、睿宗李旦,710年復位,年號:景雲(710)太極(712)延和(712)
6、玄宗李隆基,年號:先天(712)開元(713)天寶(742)
7、肅宗李亨,年號:至德(756)乾元(758)上元(760)
8、代宗李豫,年號:寶應(762)廣德(763)永泰(765)大歷(766)
9、德宗李適,年號:建中(780)興元(784)貞元(785)
10、順宗李誦,年號:永貞(805)
11、憲宗李純,年號:元和(806)
12、穆宗李恆,年號:長慶(821)
13、敬宗李湛,年號:寶歷(825)
14、文宗李昂,年號:大和(827)開成(836)
15、武宗李炎,年號:會昌(841)
16、宣宗李忱,年號:大中(847)
17、懿宗李漼,年號:咸通(860)
18、僖宗李儇,年號:乾符(874)廣明(880)中和(881)光啟(885)文德(888)
19、昭宗李曄,年號:龍紀(889)大順(890)景福(892)乾寧(894)光化(898)天復(901)
20、哀帝李拀,年號:天佑(904)。

八、五代十國時期(907—960)
(一)後梁(907—923)
1、太祖朱溫,年號:開平(907)乾化(911)【朱有珪】年號:鳳歷(913)
2、末帝朱友貞,年號:乾化(沿用)貞明(915)龍德(921)。
(二)後唐(923—936年)

1、庄宗李存勖,年號:同光(923)
2、明宗李嗣源,年號:天成(926)長興(930)
3、閔帝李從厚,年號:應順(934)
4、末帝李從珂,年號:清泰(934)。
(三)後晉(937—947)
1、高祖石敬塘,年號:天福(937)
2、出帝石重貴,年號:天福(沿用)開運(944年)。
(四)後漢(947—950)
1、高祖劉知遠,仍用後晉高祖年號,稱天福十二年(947)
2、隱帝劉承祐,年號:乾祐(948)。
(五)後周(951—960)
1、太祖郭威,年號:廣順(951)顯德(954)
2、世宗柴榮,954—959年在位,年號沿用「顯德」
3、恭帝柴宗訓,959—960年在位,年號沿用「顯德」。
【十國】正史皆不以為帝。
(一)南吳(902—937):1、太祖楊行密;2、烈宗楊渥;3、高祖楊隆演,年號:武義(919);4、睿帝楊溥,年號:順義(921)乾貞(927)大和(929)天祚(935)。
(二)前蜀(907—925):1、高祖王建,年號:武成(908)永平(911)通正(916)天漢(917)光天/廣大/光大(918);2、後主王衍,年號:乾德(919)咸康(925年)。
(三)南楚(馬楚)(907—951),各王無年號:1、武穆王馬殷(896);2、衡陽王馬希聲(930);3、文昭王馬希范(934);4、廢王馬希廣(947);5、恭孝王馬希萼;6、馬希崇。
(四)南平(又稱荊南、北楚)(907—963):1、武信王高季興;2、文獻王高從誨;3、貞懿王高寶融;4、荊南侍中高保勖;5、荊南侍中高繼沖。
(五)南漢(907—971):1、南海王劉隱;2、高祖劉龑(劉岩、劉陟),年號:乾亨(917)白龍(925)大有(928);3、殤帝劉玢,年號:光天(942);4、中宗劉晟,年號:應乾(943)乾和(944);5、後主劉鋹,年號:大寶(958)。
(六)吳越(907—978):1、太祖錢鏐,年號:天寶(908)寶大(924)寶正(926);此後無年號。2、世宗錢元瓘(932);3、成宗錢弘佐(941);4、忠遜王錢弘倧(947);5、忠懿王錢弘俶(948)。
(七)閩國(909—945)1、太祖王審知;2、嗣王王延翰;3、惠宗王延鈞,年號:龍啟(933)永和(935);4、康宗王繼鵬,年號:通文(936);5、景宗王延曦,年號:永隆(939);6、殷帝王延政,年號:天德(943)。
(八)後蜀(934—965):1、高祖孟知祥,年號:明德(934)。2、後主孟昶,年號:明德(沿用)廣政(938)。
(九)南唐(937—975):1、烈祖李昪(徐知誥),年號:升元(937)。2、元宗李璟,年號:保大(943)中興(958)交泰(958);3、後主李煜,無年號(961)。
(十)北漢(951—979):1、世祖劉旻,年號乾祐(951);2、睿宗劉承鈞(955),沿用後漢年號至「乾祐九年」,後改元「天會」(957);3、少主劉繼恩(968);4、末帝劉繼元(968),沿用「天會」年號,974年改元「廣運」。
【桀燕】911—913年劉有光在幽州稱帝,國號「大燕」,年號:應天。

九、遼宋金時期
(一)大遼(907—1125)又名「契丹國」
1、太祖耶律阿保機,907年建國,年號:神冊(916)天贊(922)天顯(926)。【遼東丹王耶律倍】未稱帝。2、太宗耶律德光,年號:天顯(沿用)會同(938)大同(947)。3、世宗耶律阮,年號:天祿(947)。4、穆宗耶律璟,年號:應歷(951)。5、景宗耶律賢,年號:保寧(969)乾亨(979)。6、聖宗耶律隆緒,年號:統和(983)開泰(1012)太平(1021)。7、興宗耶律宗真,年號:景福(1031)重熙(1032)。8、道宗耶律洪基,年號:清寧(1055)咸雍(1065)太康/大康(1075)大安(1085)壽昌/壽隆(1095)。9、天祚帝耶律延禧,年號:乾統(1101)天慶(1111)保大(1121)。
(二)北宋(960—1127)
1、太祖趙匡胤,年號:建隆(960)乾德(963)開寶(968)
2、太宗趙匡/光義,年號:太平興國(976)雍熙(984)端拱(988)淳化(990)至道(995)
3、真宗趙恆,年號:咸平(998)景德(1004)大中祥符(1008)天禧(1017)乾興(1022)
4、仁宗趙禎,年號:天聖(1023)明道(1032)景祐(1034)寶元(1038)康定(1040)慶歷(1041)皇祐(1049)至和(1054)嘉祐(1056)
5、英宗趙曙,年號:治平(1063)
6、神宗趙頊,年號:熙寧(1068)元豐(1078)
7、哲宗趙煦,年號:元祐(1086)紹聖(1094)元符(1098)
8、徽宗趙佶,年號:建中靖國(1101)崇寧(1102)大觀(1107)政和(1111)重和(1118)宣和(1119)。
9、欽宗趙桓,年號:靖康(1126)。
(三)金朝(1115—1234)
1、太祖完顏阿骨打,年號:收國(1115)天輔(1117)。2、太宗完顏晟,年號:天會(1123)。3、熙宗完顏亶,年號:天會(沿用)、天眷(1138)皇統(1141)。4、金廢帝完顏亮,年號:天德(1149)貞元(1153)正隆(1156)。5、世宗完顏雍,年號大定(1161)。6、章宗完顏璟,年號:明昌(1190)承安(1196)泰和(1201)。7、衛紹王完顏永濟,年號:大安(1209)崇慶(1212)至寧(1213)。8、宣宗完顏珣,年號:貞祐(1213)興定(1217)元光(1222)。9、哀宗完顏守緒,年號:正大(1224)開興(1232)天興(1232)。

(四)南宋(1127—1279)9帝:
1、高宗趙構,年號:建炎(1127)紹興(1131)
2、孝宗趙昚,年號:隆興(1163)乾道(1165)淳熙(1174)
3、光宗趙惇,年號:紹熙(1190)
4、寧宗趙擴,年號:慶元(1195)嘉泰(1201)開禧(1205)嘉定(1208)
5、理宗趙昀,年號:寶慶(1225)紹定(1228)端平(1234)嘉熙(1237)淳祐(1241)寶祐(1253)開慶(1259)景定(1260)
6、度宗趙禥,年號:咸淳(1265)
7、恭帝趙顯,年號:德祐(1275)
8、端宗趙昰,年號:景炎(1276)
9、衛王趙昺,年號:祥興(1278)

十、元朝(1206—1368)

1、太祖鐵木真(成吉思汗)1206—1227在位【拖雷】1227—1229監國,後追謚為元睿宗;
2、太宗窩闊台,1229—1241在位;
3、定宗貴由,1246—1248在位,此前母乃馬真後稱制,死後由海迷失後稱制;
4、憲宗蒙哥,1251—1259在位;
5、元世祖忽必烈,年號:中統(1260)至元(1264)
6、成宗鐵穆耳,年號:元貞(1295)大德(1297)
7、武宗海山,年號:至大(1308)
8、仁宗愛力育黎拔力八達,年號:皇慶(1312)延祐(1314)
9、英宗碩德八剌,年號:至治(1321)
10、元泰定帝也孫鐵木兒,年號:泰定(1324)致和(1328)。
11、元天順帝阿速吉八,在位一個月,年號「天順」
12、文宗圖帖睦爾,年號:天歷(1328)至順(1329)
13、明宗和世喇,1229年在位一個月
14、寧宗懿璘質班,年號:至順(1232)
15、元順帝妥懽帖睦爾,年號:元統(1333)至元(1335)至正(1341)。

十一、明朝(1368—1644)16帝
1、太祖朱元璋,1368年稱帝,年號:洪武
2、惠帝朱允炆,年號:建文(1399)
3、成祖朱棣,年號:永樂(1403)
4、仁宗朱高熾,年號:洪熙(1425年)
5、宣宗朱瞻基,年號;宣德(1426)
6、英宗朱祁鎮,年號:正統(1436—1449)天順(1457—1464年)
7、景帝朱祁鈺,年號:景泰(1450—1457)。
8、憲宗朱見深,年號:成化(1465)
9、孝宗朱祐樘,年號:弘治(1488)
10、武宗朱厚燳,年號:正德(1506)
11、世宗朱厚熜,年號:嘉靖(1522)
12、穆宗朱載垕,年號:隆慶(1567)
13、神宗朱翊鈞,年號:萬曆(1573)
14、光宗朱常洛,年號:泰昌(1620)
15、熹宗朱由校,年號:天啟(1621)
16、思宗朱由檢,年號「崇禎」(1628)

十二、清朝(1616—1644—1911年)12帝
1、太祖努爾哈赤,年號:天命(1916)
2、太宗皇太極,年號:天聰(1627)崇德(1636)
3、世宗福臨,年號:順治(1644)
4、聖宗玄燁,年號:康熙(1662)
5、世宗胤禛,年號:雍正(1723)
6、高宗弘歷,年號:乾隆(1736)
7、仁宗顒琰,年號:嘉慶(1796)
8、宣宗旻寧,年號:道光(1821)
9、文宗奕詝,年號:咸豐(1851)
10、穆宗載淳,年號:同治(1862)
11、德宗載湉,年號:光緒(1875)
12、遜帝溥儀,年號:宣統(1909)。

Ⅵ 中國歷史上總共有多少位皇帝都叫什麼名字

中國第一個稱「皇帝」至最後一個「皇帝」共2132年,共有皇帝493位。

其中未在位的有71位(死後被追封的),其中在位時間最長的是清乾隆和康熙分別是61年和60年,壽命最長的是清乾隆89歲,其次是武則天82歲,最短的是金末的一個從即位至被殺,不到半天!

一、大秦王朝

第1任皇帝秦始皇帝嬴政

第2任皇帝嬴胡亥BC209—BC207年在位3年

第3任皇帝秦王嬴子嬰BC207年在位數月

二、大西楚王朝

第1任西楚霸王項羽

三、大漢王朝

四、西漢王朝

第1任高帝劉邦

第2任惠帝劉盈

第3任廢帝劉恭

第4任廢帝劉弘

第5任文帝劉恆

第6任景帝劉啟

第7任武帝劉徹

第8任昭帝劉弗陵

第9任少帝劉賀

第10任宣帝劉詢

第11任元帝劉奭

第12任成帝劉驁

第13任哀帝劉欣

第14任平帝劉箕子

第15任孺子劉嬰

五、新王朝

第1任新皇帝王莽

六、玄漢王朝

第1任更始帝劉玄

七、東漢王朝

第1任光武帝劉秀

第2任明帝劉庄

第3任章帝劉炟

第4任和帝劉肇

第5任殤帝劉隆

第6任安帝劉祜

第7任嬰帝劉懿

第8任順帝劉保

第9任沖帝劉炳

第10任質帝劉纘

第11任桓帝劉志

第12任靈帝劉宏

第13任少帝劉辯

第14任獻帝劉協

八、三國時代:曹魏帝國

第1任文帝曹丕

第2任明帝曹睿

第3任齊王曹芳

第4任高貴鄉公曹髦

第5任元帝曹奐

九、三國時代:蜀漢帝國

第1任昭烈帝劉備

第2任後主劉禪

十、三國時代:東吳帝國

第1任大帝孫權

第2任會稽王孫亮

第3任景帝孫休

第4任烏程侯孫皓

十一、大晉王朝

第1任武帝司馬炎

第2任惠帝司馬衷

第3任趙王司馬倫

第4任惠帝司馬衷

第5任懷帝司馬熾

第6任愍帝司馬鄴

十二、西晉王朝

第7任元帝司馬睿

第8任明帝司馬紹

第9任成帝司馬衍

第10任康帝司馬岳

第11任穆帝司馬聃

第12任哀帝司馬丕

第13任廢帝司馬奕

第14任簡文帝司馬昱

第15任孝武帝司馬曜

第16任安帝司馬德宗

第17任恭帝司馬德文

十三、南北朝時代:南朝劉宋帝國

第1任武帝劉裕

第2任少帝劉義符

第3任文帝劉義隆

第4任廢帝劉劭

第5任孝武帝劉駿

第6任前廢帝劉子業

第7任明帝劉彧

第8任後廢帝劉昱

第9任順帝劉准

十四、南北朝時代:南朝蕭齊帝國

第1任高帝蕭道成

第2任武帝蕭賾

第3任鬱林王蕭昭業

第4任海陵王蕭昭文

第5任明帝蕭鸞

第6任東昏侯蕭寶卷

第7任和帝蕭寶融

十五、南北朝時代:南朝蕭梁帝國

第1任武帝蕭衍

第2任簡文帝蕭綱

第3任豫章王蕭棟

第4任武陵王蕭紀

第5任元帝蕭繹

第6任貞陽侯蕭淵明

第7任敬帝蕭方智

十六、南北朝時代:南朝陳陳帝國

第1任武帝陳霸先

第2任文帝陳蒨

第3任廢帝陳伯宗

第4任宣帝陳頊

第5任後主陳叔寶

十七、南北朝時代:北朝北魏帝國

第1任道武帝拓拔珪

第2任明元帝拓撥嗣

第3任太武帝拓撥燾

第4任南安王拓撥余

第5任文成帝拓撥浚

第6任獻文帝拓撥弘

第7任孝文帝拓撥宏

第8任宣武帝元恪

第9任孝明帝元詡

第10任孝庄帝元子攸

第11任長廣王元曄

第12任節閔帝元恭

第13任安定王元朗

第14任孝武帝元修

十八、南北朝時代:北朝東魏帝國

第1任孝靜帝元善見

十九、北朝西魏帝國

第1任文帝元寶炬

第2任廢帝元欽

第3任恭帝拓撥廓

二十、北朝北齊帝國

第1任文宣帝高洋

第2任廢帝高殷

第3任孝昭帝高演

第4任武成帝高湛

第5任後主高緯

第6任幼主高恆

二十一、北朝北周帝國

第1任孝閔帝宇文覺

第2任明帝宇文毓

第3任武帝宇文邕

第4任宣帝宇文(文武貝)

第5任靜帝宇文闡

二十二、大隋王朝

第1任高祖文皇帝楊堅

第2任煬帝楊廣

第3任恭帝楊侑

第4任秦王帝楊浩

第5任皇泰帝楊侗

二十三、大唐王朝

第1任高祖李淵

第2任太宗李世民

第3任高宗李治

第4任中宗李顯

第5任睿宗李旦

(武周王朝)

第1任女帝武曌武則天

第6任中宗李顯

第7任少帝李重茂

第8任睿宗李旦

第9任玄宗李隆基

第10任肅宗李亨

第11任代宗李豫

第12任德宗李適

第13任順宗李誦

第14任憲宗李純

第15任穆宗李恆

第16任敬宗李湛

第17任文宗李昂

第18任武宗李炎

第19任宣宗李忱

第20任懿宗李漼

第21任僖宗李儇

第22年昭宗李曄

第23任廢帝李裕

第24任昭宗李曄

第25年哀帝李柷

二十四、大宋王朝

第1任太祖趙匡胤

第2任太宗趙匡義

第3任真宗趙恆

第4任仁宗趙禎

第5任英宗趙曙

第6任神宗趙頊

第7任哲宗趙煦

第8任徽宗趙佶

第9任欽宗趙桓

南宋王朝

第10任高宗趙構

第11任孝宗趙昚

第12任光宗趙敦

第13任寧宗趙擴

第14年理宗趙昀

第15任度宗趙禥

第16任恭帝趙顯

第17任端宗趙昰

第18任末帝趙昺

二十五、蒙古帝國(大元王朝)

第1任太祖成吉思汗孛兒只斤鐵木真

第2任監國孛兒只斤拖雷

第3任太宗孛兒只斤窩闊台

第4任乃馬真後

第5任定宗孛兒只斤貴

第6任海迷失後

第7任憲宗孛兒只蒙哥

第8任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

第9任成宗孛兒只斤鐵穆耳

第10任武宗孛兒只斤海山

第11任仁宗孛兒只斤愛育黎拔力八達

第12任英宗孛兒只斤碩德八剌

第13任泰定帝孛兒只斤也孫鐵木兒

第14任天順帝孛兒只斤阿速吉八

第15任文宗孛兒只斤圖帖睦耳

第16任明宗孛兒只斤和世(王束)

第17任文宗孛兒只斤圖帖睦耳

第18任寧宗孛兒只斤懿璘質班

第19任順帝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

二十六、大明王朝

第1任太祖朱元璋

第2任惠帝朱允炆

第3任成祖朱 棣

第4任仁宗朱高熾

第5任宣宗朱瞻基

第6任英宗朱祁鎮

第7任代宗朱祁鈺

第8任英宗朱祁鎮

第9任憲宗朱見深

第10任孝宗朱佑樘

第11任武宗朱厚照

第12任世宗朱厚充

第13任穆宗朱載垕

第14任神宗朱翊鈞

第15任光宗朱常洛

第16任熹宗朱由校

第17任思宗朱由檢

二十七、大清王朝

第1任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第2任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

第3任世祖愛新覺羅福臨

第4任聖祖愛新覺羅玄燁

第5任世宗愛新覺羅胤(衤真)

第6任高宗愛新覺羅弘歷

第7任仁宗愛新覺羅顒琰

第8任宣宗愛新覺羅旻寧

第9任文宗愛新覺羅奕詝

第10任穆宗愛新覺羅載淳

第11任德宗愛新覺羅載(氵恬)

第12任宣統帝愛新覺羅溥儀1908—1912年2月11日在位3年

1912年2月12日清晨愛新覺羅溥儀宣布退位結束了中國的封建帝制時代

Ⅶ 中國歷史上有多少位皇帝啊

中國一共出現了83個王朝,共有個帝王,包括397個「帝」和162個「王」。
十歲以下的娃娃皇帝有29位,包括八歲的漢質帝劉纘,六歲的元寧宗、兩歲的漢沖帝劉炳和才生下100天就登基、不滿周歲就死去的漢殤帝劉隆。

正兒八經的皇帝:
1.秦始皇(贏政)——中國的第一個皇帝

2.漢惠帝(劉盈)——來去匆匆,過眼雲煙

3.漢景帝(劉啟)——政績並不代表著其成功

4.漢武帝(劉徹)——開天闢地的帝王

5.漢宣帝(劉詢)——中興之主

6.漢哀帝(劉欣)——「同志」皇帝

7.漢新帝(王莽)——奪權容易,守權難

8.漢光武帝(劉秀)——東漢王朝的開國皇帝

9.漢明帝(劉庄)——東漢時期小有作為的皇帝

10.漢章帝(劉炬)——「章草」皇帝

11.漢桓帝(劉志)——碌碌無為的皇帝

12.漢獻帝(劉協)——東漢最後一個皇帝

13.三國魏武帝(曹操)——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

14.三國魏文帝(曹丕)——政壇、文壇雙峰並峙的皇帝

15.三國蜀漢昭烈帝(劉備)——智慧與魅力並存的皇帝

16.三國吳大帝(孫權)——智勇兼備的英雄

17.西晉武帝(司馬炎)——西晉開國皇帝

18.西晉惠帝(司馬衷)——中國歷史上真正意義上的亡國之君

19.東晉元帝(司馬睿)——東晉的第一代皇帝

20.東晉孝武帝(司馬曜)——中國歷史上死得最窩囊的皇帝

21.十六國漢光文帝(劉淵)——東晉十六國時期漢國開國皇帝

22.十六國昭武帝(劉聰)——匈奴漢國第二代國君

23.十六國前趙皇帝(劉曜)——神射手

24.十六國後趙高祖(石勒)——受漢文化影響較深的少數民族皇帝

25.十六國後趙國太祖(石虎)——殘暴、偏激、猜疑

26.十六國前秦宣昭帝(苻堅)——古代三位最傑出的皇帝之一

27.南北朝宋武帝(劉裕)——南朝宋王朝建立者

28.南北朝宋文帝(劉義隆)——有著雄圖大略的皇帝

29.南北朝南齊高帝(蕭道成)——「魚鱗子」

30.南北朝齊廢帝(蕭寶卷)——歷史上最為昏庸、荒淫的皇帝

31.南北朝梁武帝(蕭衍)——南朝皇帝中在位最久的皇帝

32.南北朝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鮮卑驕子

33.南北朝北齊文宣帝(高洋)——歷史上最癲狂的皇帝

34.隋文帝(楊堅)——歷史上有名的「懼內」皇帝

35.隋煬帝(楊廣)——中國歷史上名聲最差的皇帝

36.唐高祖(李淵)——大唐帝國的奠基人

37.唐太宗(李世民)一一明君的典範

38.唐高宗(李治)——懦弱的皇帝

39.唐中宗(李顯)——被3個女人左右的皇帝

40.唐睿宗(李旦)——兩次即位繼承大統的皇帝

41.武周聖神皇帝(武則天)——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42.唐玄宗(李隆基)——音樂皇帝

43.唐肅宗(李亨)——兩耳不聞窗外事

44.唐代宗(李豫)——唐朝歷史上第一個以長子身份即位的皇帝

45.唐德宗(李適)——飽嘗戰火的洗禮和考驗

46.唐順宗(李誦)——進入太上皇角色最快的皇帝

47.唐憲宗(李純)——中興之主

48.唐穆宗(李恆)——縱情享樂終其一生

49.五代十國後梁太祖(朱晃)——五代時期的第一個皇帝

50.五代十國後唐庄宗(李存勖)——喜歡唱戲的皇帝

51.五代十國後晉高祖(石敬瑭)——五代時後晉王朝的建立者

52.五代十國後晉出帝(石重貴)——善始未能善終

53.五代十國後漢高祖(劉禺)——後漢王朝的開國皇帝

54.五代十國後周太祖(郭威)——五代時期後周的建立者

55.五代十國後周世宗(柴榮)——五代十國時期最有作為的帝王

56.五代十國吳武帝(楊行密)——五代十國時期吳國的建立者

57.五代十國南唐烈祖(李界)——後廢吳主自立,建立南唐

58.五代十國南唐後主(李煜)——亡國之後成詞宗

59.五代十國吳越武肅王(錢鎦)——「海龍王」

60.五代十國前蜀高祖(王建)——前蜀國的建立者

61.宋太祖(趙匡胤)——北宋王朝的建立者

62.宋真宗(趙恆)——信小人、遠賢臣

63.宋仁宗(趙禎)——兩宋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64.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契丹民族的英雄

65.遼太宗(耶律德光)——使契丹走向強盛的人

66.遼穆宗(耶律琛)——「睡王」皇帝

67.遼景宗(耶律賢)——遼朝皇帝中比較有作為的皇帝

68.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女真族的民族英雄

69.西夏景宗(李元吳)——中國西夏第一位皇帝

70.元太祖(鐵木真)——一代天驕

71.元太宗(窩闊台)——蒙古帝國第二任可汗

72.元世祖(忽必烈)——大元帝國的締造者

73.元成宗(鐵穆耳)——守成之君

74.明太祖(朱元璋)——布衣天子

75.明惠帝(朱允墳)——帝王之旅四年告終

76.明成祖(朱棣)——馬上天子

77.明仁宗(朱高熾)——一個平庸老實人

78.明宣宗(朱瞻基)——蟋蟀天子

79.明英宗(朱祁鎮)——玩童皇帝

80.明代宗(朱祁鈺)——「代替他人當皇帝」

81.明憲宗(朱見深)——糊塗皇帝

82.明武宗(朱厚照)——頑童皇帝

83.明世宗(朱厚熄)——近支即位,承大統

84.明穆宗(朱載重)——平平淡淡才是真

85.明神宗(朱翊鈞)——一代英主卻背負千古罵名

86.明光宗(朱常洛)——賦予傳奇色彩的皇帝

87.明熹宗(朱由校)——木匠皇帝

88.明思宗(朱由檢)——歷史劇中的悲劇人物

89.清太祖(努爾哈赤)——開疆擴土、驍勇善戰的英雄

90.清太宗(皇太極)——血腥人生

91.清世祖(順治)——清人關後的第一位皇帝

92.清聖祖(康熙)——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93.清世宗(雍正)——一位撲朔迷離的皇帝

94.清高宗(乾隆)——歷史上有名的風流天子

95.清仁宗(嘉慶)——勵精圖治卻未能扭轉歷史

96.清宣宗(道光)——滿清唯一的以嫡長子身份即位的帝王

97.清文宗(咸豐)——有重整江山之心,卻無回天之力

98.清穆宗(同治)——傀儡皇帝

99.清德宗(光緒)——清朝第一位非皇子人選而繼承大統的皇帝

100.末代皇帝(宣統)——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皇帝

Ⅷ 中國歷史上有多少位皇帝

中華上下五千年,但是真正實現統一的還是從秦始皇嬴政開始,嬴政開創了專中國長達兩千年的封屬建帝制,而皇帝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是專制統治最高權力的象徵和代表,據考察歷史文獻,自公元前221年,中國大一統到1916年的取消帝制,之間共經歷了2137年的歷史,在這兩千年的歷史中,中國皇帝共有485人。

當然,還有其他說法,還有一種說法也是比較籠統的說法的是中國歷史總共有1000多位皇帝,這1000多位,包括了各朝各代,就連那種在小的不能再小的地盤稱帝的都算了進去,當然有好多歷史是不給予承認的,歷史比較承認皇帝地位的就是485位皇帝。

Ⅸ 中國歷史上總共有多少個皇帝

公元抄前221年,也就是秦襲王贏政統治天下並且開始稱「皇帝」,一直到1912年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個封建皇帝溥儀通過辛亥革命的推翻,成功退位截止,中國五千多年的歷史一共經歷83個王朝,歷時2132年。
83個王朝從秦始皇開始算起,一共有408位。秦朝有2位,漢朝有31位,三國有11位,晉朝有16位,五代十六國歷經的皇帝最多78位,南北朝有59位,隋朝有3位,唐朝有22位,五代十國有55位,宋朝有18位,金遼西夏有35位,元朝有18位,明朝有16位,清朝有12位,而且還要算上,南明、北元;李自成、張獻忠;太平天國洪秀全父子以及稱洪憲帝,僅僅上位兩個月的袁世凱也要算上。
秦始皇以前840年中的王、公、候等等都算到皇帝位上,就是829位。
在這些皇帝中,康熙在位61年、乾隆60年、漢武帝和西夏仁宗都是54年、西夏崇宗53年,這些都是在位時間較長的皇帝。金末帝完顏承麟,從登基到駕崩僅有半天時間,這些都是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帝。剩下的,在位時間超過四十年有11位,在位時間超過三十年有19位,在位時間超過二十年有31位,在位十到二十年有103位,在位時間不滿十年有244位皇帝。

閱讀全文

與中國歷史上多少位皇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