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中歷史推薦中國近代史
中國近代史
此時期從1840年6月鴉片戰爭爆發開始,到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止。1840年爆發的鴉片戰爭為中國由獨立的封建社會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在此後的一百餘年,以1919年五四運動為界標,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為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後期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但都屬於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范疇。
在整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中國的社會性質決定了中國社會主要矛盾、革命對象和任務性質。
在近代史上中國社會主要矛盾有兩個: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之間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之間的矛盾,而前者為最主要矛盾。但兩大主要矛盾在歷史的進程中,呈現出錯綜復雜關系和起伏狀態,兩大主要矛盾規定了近代中國的歷史主題就是要推翻外國資本—帝國主義,擺脫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和壓迫,爭取民族解放、國家富強、社會進步和人民幸福。或者說,近代中國的根本任務就是要徹底反帝反封建和實現國家近代化,改變中國近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
歷史沿革
近代史的開端
鴉片戰爭
鴉片戰爭前,清朝的封建統治已腐朽衰落,危機重重;而英國則是世界上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但英貨在中國市場上銷路不大,這是由於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對外國商品還具有頑強的抵抗作用。為了改變這種狀況,英國殖民主義者大量地向中國推銷鴉片。鴉片貿易侵蝕到天朝官僚體系之心臟、摧毀了宗法制度之堡壘的腐敗作用,就是同鴉片煙箱一起從停泊在黃埔的英國躉船上被偷偷帶進這個帝國的。[10]
道光十九年正月(1839年3月),林則徐到達廣州,並嚴肅表示禁煙的決心:「若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斷無中止之理。」[1] 四月二十二日至五月十三日(6月3日至6月25日),將繳獲的鴉片全部在虎門灘當眾銷毀。虎門銷煙打擊了外國侵略者的氣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鬥志,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國人民維護民族尊嚴和反抗外國侵略的決心。
共2張
第一次鴉片戰爭
虎門銷煙之後,英國開始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鴉片戰爭從道光二十年五月(1840年6月)開始到道光二十二年七月(1842年8月)結束,持續了兩年多的時間。1842年8月,英國侵略者又強迫清政府簽定了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次年,英國又強迫清政府簽定了《南京條約》的附件。鴉片戰爭剛剛結束,美法兩國以武力威脅下,迫使清政府分別和他們簽定了不平等的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擴大了侵略權益。
《南京條約》的簽訂,破壞了中國的領土完整與司法、關稅等主權,開創了以條約形式掠奪和奴役中國合法化的先例,中國從封建社會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從此,中華民族與帝國主義、人民大眾與封建主義的矛盾,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反帝反封建成為近代中國人斗爭的雙重歷史任務。中國歷史進入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2]
太平天國起義
鴉片戰爭中,清政府耗費大量軍費,大大加重了人民負擔。此後,洪秀全領導的規模巨大的太平天國運動爆發了。
洪秀全
1853年,太平軍佔領了南京,定都於此並改名天京,太平天國頒布了《天朝田畝制度》,另外派了兩支人馬分頭北伐和西征。後來,湘軍瘋狂反撲,太平軍連連失利。1856年,石達開指揮西征軍大敗湘軍,太平天國進入軍事上的全盛時期,[11] 太平天國軍事上取得很大勝利的時候,領導人之間發生了尖銳的內部變亂。
2. 高一歷史必修一中. 不平等條約是11條嗎
沒聽說過什麼11條
倒有當年袁世凱為了爭得日本人支持他當皇帝,和日本人簽訂《二十一條》,該條約後來在一戰結束後,由於中國民眾力爭才在凡爾賽會議中給廢除了。
3. 高一歷史題:
1. 1840鴉片戰爭爆發,中國大門被打開,1842年簽訂的《南京條約》使中國[正式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後簽訂的《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使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進一步加深]。
19世紀60、70年代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經濟呈現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特徵。19世紀60、70年代中國邊疆危機和中法戰爭導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進一步加深]。甲午中日戰爭後簽訂的《馬關條約》以及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使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大大加深]。最後八國聯軍侵華及《辛丑條約》的簽訂使中國[正式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根本原因還要歸結於清政府的「閉關鎖國」政策,使中國既看不到世界的發展,也學不到西方先進的生產技術,使中國在世界上逐漸落伍了。導致中國在社會機制上停滯不前了,再加上清政府的馬上治天下,他們是用原始的冷兵器打敗了明朝的紅衣大炮,錯誤地認為沒有必要引進這種武器技術,過於驕傲自大,而「重本抑末」的政策,則大大的壓制手工業的發展,扼殺了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使中國在西方國家已經鬧完了工業革命,中國還在自給自足的封建社會中原地踏步。更何況,清朝中晚期統治階級腐朽,西方國家中,以英國發展最迅速,先後用商品、毒品、炮艦打開中國大門,在腐敗無能的清政府的膽小妥協下,簽訂了中英《南京條約》,英國獲得了豐厚利益。因為資本主義國家必須要大量出口工業商品,進口廉價的工業原料,所以歷史悠久、名聲在外的中國變成了列強的首選。
因為清政府的不斷妥協,使得外國列強得寸進尺,貪得無厭,擴大既得利益,意欲瓜分中國。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和不斷的戰爭,使本就貧弱的中國更是雪上加霜。造成了中國近代史上的民族危機。
4. 中國歷史上的不平等條約簽訂的先後順序
一、《南京條約》
1842年,清政府被迫在南京的靜海寺與英國政府議約,雙方共在寺內議約四次。8月29日,中國清政府全部接受了英國提出的議和條款。
在英軍旗艦」汗華「(亦譯康華麗)號上正式簽訂了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滿足了英國大多數的要求。主要內容:
1、割香港島給英國。(喪失領土主權)
2、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為通商口岸,允許英國人在通商口岸設駐領事館。(喪失貿易主權)
3、中國向英國賠款2100萬元。2100萬元的成分是: 600萬賠償鴉片,300萬償還英商債務,1200萬英軍軍費。(大量白銀外流)
4、英國在中國的進出口貨物納稅,中國與英國共同議定。(喪失關稅主權)
5、英國商人可以自由地與中國商人交易,不受「公行」的限制。(喪失貿易主權)
二、《望廈條約》
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7月3日清朝與美國在澳門的望廈村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是清政府與美國簽訂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中美《望廈條約》共34款,並附有海關稅則。主要內容為美國在通商、外交等方面,享有與英國同等的權利。
也就是說,英國通過鴉片戰爭獲得的特殊權益,除割地、賠款外,美國全部獲得,而且在許多方面危害中國更厲:
1、協定關稅。條約規定:「倘中國日後欲將稅率變更,須與合眾國領事等官議允」。此為《南京條約》規定「協定關稅」范圍的進一步擴大,嚴重地損害了中國的經濟。
2、擴大領事裁判權范圍。條約規定:中國國民與美國國民發生訴訟事件,美國國民由美國領事等官員捉拿審訊,按照美國法律與慣例處理;
美國國民在中國與別國國民發生爭議,「應聽兩造查照各本國所立條約辦理」,中國官員無權過問。由此,清朝對美國國民的逮捕、審訊定罪、懲治的司法權力全部喪失。
3、侵犯中國的領海權。美國兵船可以任意到中國港口「巡查貿易」,清朝港口官員須「友好」接待。停泊在中國的美國商船,清朝無從統轄。
4、規定了12年後可以「修約」的條款。此外,條約還同樣規定了片面最惠國待遇,如中國日後給他國以某種優惠,美國應一體均沾。
三、《黃埔條約》
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10月24日清朝與法國在廣州黃埔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也是法國侵略中國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中法《黃埔條約》共36款,並附有「海關稅則」。主要內容有:
1、法國人可以在五個通商口岸永久居住,自由貿易,設立領事,停泊兵船等。對法國人的家產、財貨,中國政府負責保護,中國人均不得欺凌侵犯。
2、中國將來如改變海關稅則,應與法國「會同議允後,方可酌改」。
3、法國享有領事裁判權,法國人與中國人或其他外國人之間發生訴訟,中國官員均不得過問。
4、片面最惠國待遇。
5、法國人可以在五口建造教堂、墳地,清政府有保護教堂的義務。
四、《璦琿條約》
1858年5月,清政府與俄國簽訂,主要內容:
1、中國將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以北的大片領土割讓給俄國。
2、烏蘇里江以東至海的中國土地改由中俄共管。
五、《中英天津條約》
1858年6月26日,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主要內容:
1、英國公使得駐北京,並在通商港口設領事館。
2、增開南京、台南、漢口、九江等九個通商口岸。
3、英國人可以往內地游歷、通商。
4、英國商船可以在長江各口往來。
5、中國給英國賠償白銀四百萬兩等。
六、《中法天津條約》
1858年6月27日,清政府與法國簽訂,主要內容:
1、允許天主教入內地自由傳教。
2、法國兵船可以在通商口岸停泊。
3、中國給法國賠款白銀二百萬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鴉片戰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第二次鴉片戰爭
5. 高一歷史1900簽定了什麼不平等條約
《辛丑條約》,亦稱《辛丑各國和約》、《北京議定書》,是中國清朝政府與英國、美國、日本、俄國、法國、德國、義大利、奧匈、比利時、西班牙和荷蘭在義和團運動失敗、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後簽定的一個和平協定。 條約簽定於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七月二十五日,辛丑年,故名辛丑條約。因條約簽訂日為陽歷9月7日,因此有「九七國恥」一說。《辛丑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賠款數目最龐大、主權喪失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條約規定:中國賠款9.8億兩白銀(一說4.5億兩白銀),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駐兵保護,不準中國人在界內居住;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運動;清政府拆毀天津大沽口到北京沿線設防的炮台,允許列強各國派駐兵駐扎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該條約標志著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6. 求近代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簽訂的所有不平等條約(包括簽訂國家日期以及內容,最好還有影響之類的),
《南京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與外國簽訂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清朝在與英國的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戰敗。清政府代表在泊於南京下關江面的英軍旗艦康華麗號(亦譯作皋華麗號)上與英國簽署《江寧條約》,又稱《中英南京條約》。
中英《南京條約》(又稱《江寧條約》)共13款,主要內容是: 1.宣布結束戰爭。兩國關系由戰爭狀態進入和平狀態。 2.清朝政府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等五處為通商口岸(史稱「五口通商」),准許英國派駐領事,准許英商及其家屬自由居住。 3.賠款。清政府向英國賠款2100萬銀元,其中300萬銀元賠償被焚鴉片,1200萬銀元賠償英國軍費,300萬銀元償還商人債務。其款分4年交納清楚,倘未能按期交足,則酌定每年百元應加利息5銀元。中國向英國共賠償二千一百萬西班牙銀元 4.割地。割香港島給英國英軍撤出南京、定海等處江面和島嶼。 5.廢除清政府原有的公行自主貿易制度,准許英商與華商自由貿易。 6.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需與英國商定;中國的關稅自主權開始喪失。 7.以口頭協議決定中英民間「訴訟之事」,「英商歸英國自理」;中國的司法主權開始受到侵害。 8. 中英兩國各自釋放對方軍民。
從此,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895年4月,李鴻章和日本代表伊藤博文簽訂了《馬關條約》,條約規定:清政府承認日本對朝鮮的控制;中國割讓遼東半島、台灣全島及附屬各島嶼和澎湖列島給日本(在俄、法、德的干涉下,1895年11月,日本向中國索取3000萬兩白銀作為"贖遼費",在中國付清"贖遼費"後,日軍撤出遼東半島);賠償日本軍費白銀二億兩;開放重慶、沙市、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日本輪船可沿內河駛入以上各口,並可在通商口岸設立領事館;日本人可在中國通商口岸城邑,任便設立工廠,其產品免徵各項雜稅,只按進口貨納稅,並可在內地設棧寄放;條約還規定日本軍隊暫時佔領威海衛,俟賠款付清和通商行船條約批准互換後,日本才撤退軍隊
馬關條約》使日本割去中國台灣等大片領土,這就進一步地破壞了中國領土主權的完整,這是日本繼沙俄之後,對中國領土進行的一次極嚴重的大掠奪,它直接助長了列強瓜分中國領土的野心。甲午中日戰爭後帝國主義列強爭相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中國面臨著被瓜分的危機;條約允許日本在華投資設廠,其他列強援引"利益均沾"的片面最惠國待遇條款,群起效尤,爭向中國進行資本輸出,從此,列強以條約為"依據",爭先恐後地在中國開設工廠企業,進一步掠奪中國的原料,使用廉價的勞動力,而使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工業遭到沉重的打擊,直接地阻礙了中國社會生產的發展;鉅額的賠款,加劇了清政府財政經濟的危機,更加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二億兩賠款和三千萬兩"贖遼費"相當於清政府年收入的三倍,清政府無力償還,不得不靠借外債應付,列強通過貸款控制中國的經濟命脈;《馬關條約》還為列強勒索大宗賠款開了惡劣的先例;中國割地賠款,加速了日本向軍國主義轉化,日本軍國主義者利用這筆鉅額賠款,投資於重工業,特別是軍事工業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增強了它向外擴張侵略的軍事實力,日本逐漸成為侵略中國的最主要國家之一。
馬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一個賣國條約,它的簽訂使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侵略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使中國面臨著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使得中國半殖民地化的進程大大加速,中國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化。
《辛丑條約》,亦稱《辛丑各國和約》、《北京議定書》,是中國清朝政府與英國、美國、日本、俄國、法國、德國、義大利、奧匈、比利時、西班牙和荷蘭在義和團運動失敗、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後簽定的一個和平協定。被認為是中國自第一次鴉片戰爭後簽署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之一,是一喪權辱國的條約。條約簽定於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七月二十五日,辛丑年,故名辛丑條約。洋歷9月7日,因此有「九七國恥」一說。
《辛丑條約》真確文本原存於中華民國外交部,現存於台北外雙溪國立故宮博物院恆溫恆濕的庫房保存。 《辛丑條約》的簽訂,不僅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沉重負擔,還損害了國家主權。從此,清政府完全成為了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 各國在辛丑條約的簽署
19世紀末帝國主義列強激烈爭奪和瓜分中國,造成中國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這種危機感促成了人們的覺醒,救亡圖存成了當時最緊迫的要求。1898年資產階級改良派的維新運動失敗了,1900年又爆發了以農民為主體的轟轟烈烈的反帝愛國的義和團運動。義和團運動起自山東,迅速發展到直隸、天津、北京,引起帝國主義列強的恐慌。它們決定親自出兵鎮壓義和團,英、美、日、俄、法、德、意、奧八國組織聯軍侵入中國,8月攻入北京。1901年,清政府被迫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因為這一年是中國舊歷的辛丑年,所以這個條約被稱為《辛丑條約》,慈禧太後攜帶光緒皇帝及親信臣從倉皇出逃西安。清王朝被迫向帝國主義求和。 八國聯軍攻佔北京後強迫中國清政府簽署的喪權辱國的奴役性條約。亦稱《辛丑各國和約》或《辛丑議定書》。1901年(清光緒二十七年)9月7日,清政府代表奕劻、李鴻章與德國、奧地利、比利時、日本、美國、法國、英國、義大利、俄國、西班牙和荷蘭11國代表在北京簽訂。 條約共有12條正文和19個附件,主要內容是: ①中國賠款4.5億兩白銀,以關稅、鹽稅和常關稅作擔保,分39年還清,年息4厘,本息共9.8億兩。 ②在北京東交民巷設立使館區,由各國駐軍把守,中國人一概不準在內居住。 ③拆除大沽炮台和北京至海通道的各炮台;在天津周圍20里內不得駐扎中國軍隊,列強可以在北京駐扎防守使館的衛隊,並在京榆鐵路沿線包括山海關在內的12個要地駐扎軍隊;至少兩年內禁止中國進口軍火和製造軍火的材料。 ④永遠禁止中國人成立或參加"與諸國仇敵"組織,違者處死;各省官吏必須保護外國人的安全,否則即行革職,永不敘用;懲辦贊助過義和團運動的"首禍諸臣",在外國人"遇害被虐"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試五年"。 ⑤中國將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改為外務部,"班列六部之前",並指定皇族親貴擔任外務大臣。 1900年中國爆發反對帝國主義列強的義和團運動。為鎮壓義和團並進一步加強對中國的侵略和掠奪,英、美、日、俄、法、德、意、奧於同年6月組成八國聯軍發動侵華戰爭,8月攻佔北京(見抗擊八國聯軍入侵戰爭)。12月22日,上述11國公使團提出所謂"議和大綱十二條",清政府被迫全部接受。但列強在"懲凶"和"賠償"問題上發生爭吵,翌年9月才正式簽訂本條約。該條約是帝國主義列強強加給中國的又一奴役性條約。它的簽訂進一步加強了帝國主義對中國的全面控制和掠奪,標志著中國已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一、巨額的賠款,是列強對中國空前的大規模勒索;為支付這筆賠款,清政府加緊搜刮人民,使中國人民生活更加貧困,社會經濟更加凋敝。 二、在北京設立的「使館界」,實際上是「國中之國」,是帝國主義策劃侵略中國的大本營。外國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區,使清政府完全處於軍隊的控制之下,便於侵略者直接派兵鎮壓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 三、按照條約規定,清朝官吏嚴厲鎮壓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進一步成為帝國主義幫凶。 四、該設外務部的規定,便於清政府能夠按照外國侵略者的意旨實行賣國的外交政策。 《辛丑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賠款數目最龐大、主權喪失最嚴重、精神屈辱最深沉,從而給中國人民帶來空前災難的不平等條約。確立了清政府為帝國主義列強的忠實走狗的地位,從此,清政府完全成為資本,帝國主義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它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7. 高一歷史:南京條約後,美國與中國鑒定了什麼條約晚清時期美又強迫清政府簽訂了哪些不平等條約
1、<望廈條約> (1844)美國與中國簽訂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即《中美五口貿易章程》。2、《天津條約》 1858年夏簽訂國包括 英法俄美
《中美天津條約》原稱《中美和好條約》。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美國以調停為名誘迫清政府訂 立的不平等條約。1858年(咸豐八年)6月18日清欽差大臣桂良、花沙納與美國駐華公使列衛廉在天津簽訂。共三十款。主要內容:(1)清政府倘准 許其他國家公使駐北京,應准美國一律照辦;(2)增開潮州、台灣(台南)為通商口岸(後來開埠時潮州口岸設在汕頭);(3)耶穌教教士得自由 傳教;(4)擴大片面的最惠國待遇,即:清政府給其他國家的特權,「無論關涉船隻海面、通商貿易、政事交往等事情」,美國得「一體均沾」; (5)確定領事裁判權。
3辛丑條約,1898 簽訂國:英、美、日、俄、法、德、意、奧
8. 高一歷史
高中歷史必修
一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古代中國早期政治制度
(一)古代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內容和特點:王位世襲制、等級森嚴的分封制和血緣關系維系的宗法制。
(二)分封制
1、分封制的目的:為了進行有效地統治,西周實行分封制。
2、分封制的主要內容:
①分封: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地區土地和人民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後代,讓他們建立諸侯國,拱衛王室。
②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諸侯有為周天子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和朝覲述職的義務。
③諸侯在自己的封疆內,又對卿大夫實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對士實行再分封。
3、分封制的主要特點:層層分封、等級森嚴。
二、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與發展
(一)秦朝建立以皇權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制度
1,秦始皇首創皇帝制度,體現了皇位世襲和皇權至上。這是中國古代專制制度的重要特徵。
①秦王嬴政,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稱合為「皇帝」,自稱「始皇帝」。從此「皇帝」成為中國古代最高統治者的稱謂,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②秦始皇統治時期,全國的政治、經濟、軍事等一切大權,都由皇帝總攬。
③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員也都由皇帝任免。
④軍隊的調動以虎符為憑據,虎符由皇帝控制、發給。
(2)秦始皇建立了一套以皇權為中心的中央政權組織。
①在中央,設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個最高官職。丞相為百官之首,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並負責監察百官;太尉是負責管理全國軍務。丞相之下還有諸卿,分管國家的各項具體事務,是中央政府的職能部門。
(3)全面推行郡縣制。
秦在全國范圍內推行郡縣制。郡守、縣令、縣長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作用:秦朝通過郡縣制,實現了對地方政權直接有效的控制。
2.影響:
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權制度,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加強和完善。
(二)發展科舉制:
(1)科舉制形成與發展的過程:
①隋文帝時,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採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
②隋煬帝時,政府開始設立進士科,科舉制形成。
③唐宋元各朝繼承並完善了科舉制。
(2)作用:
①科舉制是封建選官制度的一大進步。它把讀書、考試與做官緊密聯系起來,有利於打破特權壟斷、擴大官吏人才來源、提高官員文化素質。
②科舉取仕,把選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權力,從世家大族的手裡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這一制度為歷朝沿用,影響深遠。
(三)清朝軍機處的設立,使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發展到頂峰
1、雍正帝時設置軍機處。軍機大臣品級不高,但都由欽定。每日接受皇帝召見,跪受筆錄,軍國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決。
2、作用:
①提高了行政效率;②全國軍政大權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專制加強,中央集權進一步得到鞏固,使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頂峰;③我國多民族大一統國家也得到鞏固和發展。
(四)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1、積極作用:自秦開創中央集權制度,在一定歷史時期起了積極作用,例如鞏固疆域,維護國家統一,促進民族融合,有利於封建經濟的發展等方面。
2、消極影響:因為皇權至上,中央集權制度發展到後來,君主專制不斷強化,阻礙了中
國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束縛了人們思想,妨礙了中國社會的整體進步。
專題二 西方民主政治的起源與發展
一、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一)古代希臘民主政治
1、梭倫改革(公元前6世紀初)——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礎
(1)背景:雅典城邦舊氏族貴族專橫統治,引起新興工商業者和普通民眾的不滿,社會
矛盾尖銳。
(2)內容:公元前6世紀初,執政官梭倫推行改革。
①根據財產多寡來劃分公民的等級;②公民大會成為最高權力機關,各等級公民均可參加;
③建立四百人議事會;④建立公民陪審法庭;⑤廢除債奴制等。
(3)作用:
動搖了舊氏族貴族世襲特權,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權利,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礎。
2、克利斯提尼改革(公元前6世紀末)——雅典的民主政治確立起來
(1)內容:公元前6世紀末,執政官克利斯提尼繼續進行改革。
①建立十個地區部落,以部落為單位舉行選舉;②設立五百人議事會,由各部落輪流執政;
③組成十將軍委員會;④繼續擴大公民大會的權力;⑤實行「陶片放逐法」等。
(2)作用:
基本鏟除了舊氏族貴族的政治特權,公民參政權空前擴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確立起來。
3、雅典民主政治的評價:
①雅典奴隸制民主政治的理論與實踐,為近現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礎。民主氛圍創造的空間,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領域取得了輝煌成就。
②雅典民主是小國寡民的產物,是一種「成年男性公民當家作主」的政治制度。
③過於泛濫的直接民主,成為政治腐敗、社會動亂的隱患。
(二)古代羅馬法的起源與發展
1、羅馬成文法的誕生:
(1)公元前5世紀中期,羅馬制定了《十二銅表法》,標志羅馬成文法誕生。
(2)意義:使審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貴族對法律的隨意解釋受到限制,平民利益得到
保護,也保留了一些比較野蠻的習慣法。
2、羅馬法體系最終完成:
6世紀編成的《民法大全》,標志著羅馬法體系最終完成。
3、羅馬法的作用及影響:
①羅馬法為國家權力提供法律依據,穩定了社會秩序,保護了統治階級的政治和經濟利益。
②羅馬法保護私有財產,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這有利於緩解社會矛盾,穩固了帝國的統治。
③羅馬法也保護奴隸制度,維護奴隸主對奴隸的剝削和壓迫。
④羅馬法是歐洲歷史上第一部比較系統完備的法典,影響廣泛而深遠,羅馬法對近代歐美
國家的立法和司法產生了重要影響。
⑤近代時期,資產階級根據羅馬法中的思想,制定出保障自己利益的法律。他們還利用和發展了羅馬法中的思想和制度,作為反對封建制度、推進資本主義發展的有力武器。
二、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與發展
國家 政治體制(政體) 重要法律
英國 君主立憲制 1689年的《權利法案》
美國 聯邦制共和政體 美國1787年憲法
(一)英國——確立了君主立憲制
1、頒布《權利法案》:
(1)英國光榮革命後,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在議會頒布了一系列旨在限制國王權利的法案。其中,1689年的《權利法案》影響最為深遠。
(2)意義:
①以明確的法律條文,限制國王的權利,保證議會的立法權、財政權等權力。否定了君權神授,君主權力由法律賦予,受到法律嚴格制約。
②議會的權力日益超過國王的權力,國王開始逐漸處於「統而不治」的地位,英國的君主立憲制確立起來。
2、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特點及作用:
(1)特點:議會權力至上,君主統而不治。
(2)作用:君主立憲制確立了資產階級代議制度,有利於促進資產階級民主,避免獨裁統治。
3、代議制含義及其作用:
(1)代議制:議會由選舉產生的議員組成,代表選民行使國家權力。
(2)作用:在代議制下,資產階級通過議會對國家實行集體統治,以防止專制獨裁。
4、英國君主立憲制下國王的作用:
國王作為國家元首是國家統一的象徵;同時他也是英聯邦首腦,起著維系英聯邦紐帶作用。
(二)美國——確立了聯邦制共和政體
1、美國獨立之初,面臨的嚴峻形勢:
①獨立之初的美國名義上是一個國家,但實際上是13個州的鬆散聯盟,即所謂的邦聯。國家無權征稅,也不掌握軍隊,國家權力很微弱,而各州的權力很大。
②各地經常發生騷亂,社會動盪加劇,美國對外貿易也處於不利地位,經濟發展受到嚴重影響。
2、美國1787年憲法及評價
(1)主要內容:(參見教材P41圖)
①規定美國是一個聯邦制國家,聯邦權力高於各州權力。各州有一定的自治權。
②把國家權力分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部分。國會掌握立法權,總統掌握國家的行政大權,並對憲法負責,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權。
(2)特點:
①美國聯邦制確立了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相結合的權力結構。既加強了中央集權,又避免了過度集權。
②把國家權力分為三部分,三者獨立平等又相互制約,體現了三權分立原則,以防止專制。
③總之,美國1787年憲法體現了「分權與制衡」的原則。
(3)評價:
①1787年憲法是第一部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憲法。
②它強調加強國家權力,又在權力結構中突出了「分權與制衡」的原則,避免權力過於集中,體現了資產階級民主精神。
③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印第安人、黑人問題上種族歧視嚴重,後來,陸續以修正案的形式加以彌補。
3、華盛頓開啟了美國總統任期一般不超過兩屆的先例。後來通過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
(二)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影響
鴉片戰爭是資本主義的英國用武力打開中國大門的一場侵略戰爭。
1社會性質的變化。中國由一個獨立自主的封建國家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社會矛盾的變化。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開始轉變為外國3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而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成為各種社會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4革命任務的變化。鴉片戰爭以前,中國人名的革命任務是反對本國的封建統治。鴉片戰爭之後,中國人民肩負起反對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和反對本國封建統治的雙重革命任務。中國從此進入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
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影響
第二次鴉片戰爭使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在政治上,中國喪失了大片領土和主權;清朝統治者投靠外國侵略者,開始成為他們的附庸和工具,中外反動勢力公開勾結,共同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
在經濟上,外國侵略勢力擴張到沿海各省,並伸向內地,方便了他們傾銷商品,掠奪廉價的原料和勞動力,使中國難以抵擋資本主義經濟侵略的沖擊。
太平天國運動興起的原因
腐敗的封建統治和沉重的剝削,導致階級矛盾的激化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給中國人民帶來新的災難自然災害嚴重.
《天朝田畝制度》的歷史意義及其不能實施的原因
歷史意義:它是太平天國的革命綱領,突出反映了農民階級要求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強烈願望,是幾千年來農民反封建斗爭的思想結晶。
原因:1.客觀上,沒有一個安定的環境保證實施分田方案
主觀上,平均分配土地和生產、生活資料統歸聖庫的規定都是空想,根本無法實施。
太平天國失敗的原因與功績
原因:1從主觀方面說,一是農民階級的局限性。二是戰略上的失誤。
從客觀方面說,中外反動勢力勾結起來,聯合絞殺太平天國,這是中國歷史上任何一次農民戰爭不曾遇到過的新情況。
教訓:太平天國的悲劇充分說明:由於受階級和時代的局限,農民階級不能領到中國革命取得勝利。
性質: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規模巨大、波瀾壯闊的一次偉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革命戰爭。
功績:
1.加速了清王朝和整個封建制度的衰落與崩潰。
2在反對封建主義的同時,又肩負起反對外來侵略的任務,對外國侵略者展開了大規模的武裝斗爭,打破了西方侵略者把中國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圖。
3它是幾千年來中國農民戰爭的最高峰,對後來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爭有深遠影響。
4後期提出了第一個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
洪仁玕提出的《資政新篇》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是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集中反映了當時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尋找真理和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迫切願望。但是它不是農民革命實踐的產物,沒有能反映農民當時最迫切的願望和要求,所以,它根本沒有實行。
洋務運動
背景:內憂外患
時間: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
名為:師夷長技以自強
前期:自強為旗號。後期:求富為旗號
前期創辦的工廠:曾國藩--安慶內軍機械所, 李鴻章--江南製造總局, 左宗棠--福州船政局, 滿洲貴族崇厚--天津機器製造局
後期創辦的工廠:李鴻章--輪船招商局(上海), 李鴻章--開平煤礦(天津), 張之洞--漢陽鐵廠(湖北),張之洞--湖北織布局
創辦新式學校和選派留學生是最具有遠見的措施。
失敗的標志: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戰爭中的失敗
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
興起的原因:外國資本主義的刺激
興起的時間:19世紀六、七十年代
代表民族資本主義企業的中國資本主義具有革命性和妥協性:中國資本主義工業是在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過程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它從一開始就受到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的壓迫和束縛。因此,中國民族資產階級有反對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的要求。但是,中國民族資本主義企業由於資金少,規模小,技術力量薄弱,對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存在一定的依賴關系,因此,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又具有向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妥協的一面。
。
甲午中日戰爭
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日本明治維新之後,大力發展資本主義,國力逐漸強盛。但是由於日本依然保留著濃厚的封建殘留勢力,國內市場狹小,因此人民起義不斷。日本統治集團急需從對外侵略擴張中尋求出路,為此制定了以侵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
戰爭爆發時間:1894年7月
第一階段:平壤戰役,黃海戰役
第二階段:遼東戰役,威海戰役
《馬關條約》的影響:
《馬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它給近代中國社會帶來了嚴重危害:
台灣等大片領土的割讓,進一步破壞了中國主權的完整。並且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此後,帝國主義各國爭相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中國的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
巨額的賠款,加劇了中國人民的負擔。清政府無力償還,不得不大量借外債,便利了列強通過貸款控制中國的經濟命脈。
新的通商口岸的開放,使帝國主義侵略勢力深入到中國內地。
允許日本在華投資設廠,其他列強援引「利益均沾」的條款,爭先恐後地在中國開設工廠,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馬關條約》反映了帝國主義資本輸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侵略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義和團運動爆發的直接原因:德國強占膠州灣,進一步欺壓山東人民。
義和團運動的口號:「扶清滅洋」
「扶清滅洋」的口號具有愛國的性質,它反映了當時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已經成為主要矛盾,義和團打擊的對象是外國侵略勢力。但是,這個口號帶有很大的局限性。「扶清」有利於爭取官兵,卻容易讓群眾放鬆對清政府的警惕;「滅洋」能夠動員廣大群眾參加反帝斗爭,卻帶有籠統排外的色彩。
《辛丑條約》的影響:
1巨額的賠款,是列強對中國空前的打大規模勒索;為支付這筆巨額賠款,清政府加緊搜刮人民,使人民生活更加貧困,社會經濟更加凋敝。
2在北京設立的「使館界」,實際上是「國中之國」,是帝國主義策劃侵略中國的大本營。外國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區,使清政府完全處於外國軍隊的控制之下,便於侵略者直接派兵鎮壓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
3《辛丑條約》是帝國主義國家強加給中國的一個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從此,清政府徹底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的工具。《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完全確立,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了。
第五章 新文化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1、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初期的主要內容及後期的新內容、意義。
背景:①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敗後,列強支持袁世凱稱帝,並加緊侵略中國。②經濟方面:一戰期間,中國資本主義有了進一步發展。③思想文化方面;西方啟蒙思想的傳播和民主共和思想的熏陶,。
初期的主要內容:A、提倡民主與科學,反對專制和愚昧、迷信;B、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C、提倡新文化,反對舊文學。
新文化運動的意義:①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人們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②中國知識分子在運動中受到了一次民主和科學的洗禮,推動了中國自然科學的發展。③對五四運動起了宣傳動員作用。④後期傳播的社會主義思想,作為拯救國家,改造社會的思想武器。⑤有利於文化的普及和繁榮。
2、簡述五四運動的直接原因、口號和三大成果。
直接原因: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成為五四運動爆發的導火線。
口號:「外爭國權,內除國賊」、「廢除二十一條」、「拒絕在和約上簽字」等
三大成果:①釋放被捕學生。②罷免賣國賊職務。③拒絕在和約上簽字。
3、概述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歷史條件及其偉大意義。
歷史條件:①階級基礎:工人階級隊伍的壯大,工人運動的發展;②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的傳播;③組織基礎: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建立;④外因:共產國際的援助。
歷史意義:①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是新型的工人階級政黨。②代表中國廣大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利益。③給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帶來光明和希望。④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
第六章 國民革命運動的興起和失敗
1、中國共產黨決定同國民黨合作的原因和兩黨合作的意義。
原因:①必要性:二七慘案使中國共產黨認識到無產階級要取得革命的勝利,必須團結同盟者,最大限度地分化孤立敵人。② 可能性:國民黨是革命的民主派,有威信,又有革命根據地;孫中山屢遭革命挫折,願意接受共產國際和共產黨的幫助,同意以「黨內合作」的方式與共產黨合作,改組國民黨;共產國際的促進作用。
意義:對國共兩黨的發展,對中國革命的前進,都是有利的;為大革命的到來提供了條件。
2、國共兩黨合作的政治基礎。
孫中山在國民黨「一大」上,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以適應時代潮流的精神。新三民主義與中國共產黨民主革命綱領的若干原則是一致的,這是國共兩黨合作的政治基礎。
3、大革命失敗的原因和經驗教訓。
⑴原因:客觀方面,中外反動勢力過於強大,它們聯合起來絞殺中國革命;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國共合作遭破壞。主觀方面,年幼的中國共產黨缺乏革命理論修養和實踐經驗;以陳獨秀為代表的中共中央和共產國際代表,犯了右傾投降主義錯誤,放棄革命的領導權。
⑵教訓:①必須堅持無產階級對革命的領導權。②必須掌握革命的武裝,堅持武裝斗爭。
9. 求高一上學期歷史提綱(越細越好)
高中歷史必修1
一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古代中國早期政治制度
(一)古代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內容和特點:王位世襲制、等級森嚴的分封制和血緣關系維系的宗法制。
(二)分封制
1、分封制的目的:為了進行有效地統治,西周實行分封制。
2、分封制的主要內容:
①分封: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地區土地和人民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後代,讓他們建立諸侯國,拱衛王室。
②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諸侯有為周天子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和朝覲述職的義務。
③諸侯在自己的封疆內,又對卿大夫實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對士實行再分封。
3、分封制的主要特點:層層分封、等級森嚴。
二、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與發展
(一)秦朝建立以皇權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制度
1,秦始皇首創皇帝制度,體現了皇位世襲和皇權至上。這是中國古代專制制度的重要特徵。
①秦王嬴政,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稱合為「皇帝」,自稱「始皇帝」。從此「皇帝」成為中國古代最高統治者的稱謂,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②秦始皇統治時期,全國的政治、經濟、軍事等一切大權,都由皇帝總攬。
③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員也都由皇帝任免。
④軍隊的調動以虎符為憑據,虎符由皇帝控制、發給。
(2)秦始皇建立了一套以皇權為中心的中央政權組織。
①在中央,設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個最高官職。丞相為百官之首,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並負責監察百官;太尉是負責管理全國軍務。丞相之下還有諸卿,分管國家的各項具體事務,是中央政府的職能部門。
(3)全面推行郡縣制。
秦在全國范圍內推行郡縣制。郡守、縣令、縣長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作用:秦朝通過郡縣制,實現了對地方政權直接有效的控制。
2.影響:
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權制度,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加強和完善。
(二)發展科舉制:
(1)科舉制形成與發展的過程:
①隋文帝時,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採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
②隋煬帝時,政府開始設立進士科,科舉制形成。
③唐宋元各朝繼承並完善了科舉制。
(2)作用:
①科舉制是封建選官制度的一大進步。它把讀書、考試與做官緊密聯系起來,有利於打破特權壟斷、擴大官吏人才來源、提高官員文化素質。
②科舉取仕,把選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權力,從世家大族的手裡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這一制度為歷朝沿用,影響深遠。
(三)清朝軍機處的設立,使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發展到頂峰
1、雍正帝時設置軍機處。軍機大臣品級不高,但都由欽定。每日接受皇帝召見,跪受筆錄,軍國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決。
2、作用:
①提高了行政效率;②全國軍政大權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專制加強,中央集權進一步得到鞏固,使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頂峰;③我國多民族大一統國家也得到鞏固和發展。
(四)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1、積極作用:自秦開創中央集權制度,在一定歷史時期起了積極作用,例如鞏固疆域,維護國家統一,促進民族融合,有利於封建經濟的發展等方面。
2、消極影響:因為皇權至上,中央集權制度發展到後來,君主專制不斷強化,阻礙了中
國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束縛了人們思想,妨礙了中國社會的整體進步。
專題二 西方民主政治的起源與發展
一、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一)古代希臘民主政治
1、梭倫改革(公元前6世紀初)——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礎
(1)背景:雅典城邦舊氏族貴族專橫統治,引起新興工商業者和普通民眾的不滿,社會
矛盾尖銳。
(2)內容:公元前6世紀初,執政官梭倫推行改革。
①根據財產多寡來劃分公民的等級;②公民大會成為最高權力機關,各等級公民均可參加;
③建立四百人議事會;④建立公民陪審法庭;⑤廢除債奴制等。
(3)作用:
動搖了舊氏族貴族世襲特權,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權利,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礎。
2、克利斯提尼改革(公元前6世紀末)——雅典的民主政治確立起來
(1)內容:公元前6世紀末,執政官克利斯提尼繼續進行改革。
①建立十個地區部落,以部落為單位舉行選舉;②設立五百人議事會,由各部落輪流執政;
③組成十將軍委員會;④繼續擴大公民大會的權力;⑤實行「陶片放逐法」等。
(2)作用:
基本鏟除了舊氏族貴族的政治特權,公民參政權空前擴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確立起來。
3、雅典民主政治的評價:
①雅典奴隸制民主政治的理論與實踐,為近現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礎。民主氛圍創造的空間,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領域取得了輝煌成就。
②雅典民主是小國寡民的產物,是一種「成年男性公民當家作主」的政治制度。
③過於泛濫的直接民主,成為政治腐敗、社會動亂的隱患。
(二)古代羅馬法的起源與發展
1、羅馬成文法的誕生:
(1)公元前5世紀中期,羅馬制定了《十二銅表法》,標志羅馬成文法誕生。
(2)意義:使審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貴族對法律的隨意解釋受到限制,平民利益得到
保護,也保留了一些比較野蠻的習慣法。
2、羅馬法體系最終完成:
6世紀編成的《民法大全》,標志著羅馬法體系最終完成。
3、羅馬法的作用及影響:
①羅馬法為國家權力提供法律依據,穩定了社會秩序,保護了統治階級的政治和經濟利益。
②羅馬法保護私有財產,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這有利於緩解社會矛盾,穩固了帝國的統治。
③羅馬法也保護奴隸制度,維護奴隸主對奴隸的剝削和壓迫。
④羅馬法是歐洲歷史上第一部比較系統完備的法典,影響廣泛而深遠,羅馬法對近代歐美
國家的立法和司法產生了重要影響。
⑤近代時期,資產階級根據羅馬法中的思想,制定出保障自己利益的法律。他們還利用和發展了羅馬法中的思想和制度,作為反對封建制度、推進資本主義發展的有力武器。
二、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與發展
國家 政治體制(政體) 重要法律
英國 君主立憲制 1689年的《權利法案》
美國 聯邦制共和政體 美國1787年憲法
(一)英國——確立了君主立憲制
1、頒布《權利法案》:
(1)英國光榮革命後,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在議會頒布了一系列旨在限制國王權利的法案。其中,1689年的《權利法案》影響最為深遠。
(2)意義:
①以明確的法律條文,限制國王的權利,保證議會的立法權、財政權等權力。否定了君權神授,君主權力由法律賦予,受到法律嚴格制約。
②議會的權力日益超過國王的權力,國王開始逐漸處於「統而不治」的地位,英國的君主立憲制確立起來。
2、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特點及作用:
(1)特點:議會權力至上,君主統而不治。
(2)作用:君主立憲制確立了資產階級代議制度,有利於促進資產階級民主,避免獨裁統治。
3、代議制含義及其作用:
(1)代議制:議會由選舉產生的議員組成,代表選民行使國家權力。
(2)作用:在代議制下,資產階級通過議會對國家實行集體統治,以防止專制獨裁。
4、英國君主立憲制下國王的作用:
國王作為國家元首是國家統一的象徵;同時他也是英聯邦首腦,起著維系英聯邦紐帶作用。
(二)美國——確立了聯邦制共和政體
1、美國獨立之初,面臨的嚴峻形勢:
①獨立之初的美國名義上是一個國家,但實際上是13個州的鬆散聯盟,即所謂的邦聯。國家無權征稅,也不掌握軍隊,國家權力很微弱,而各州的權力很大。
②各地經常發生騷亂,社會動盪加劇,美國對外貿易也處於不利地位,經濟發展受到嚴重影響。
2、美國1787年憲法及評價
(1)主要內容:(參見教材P41圖)
①規定美國是一個聯邦制國家,聯邦權力高於各州權力。各州有一定的自治權。
②把國家權力分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部分。國會掌握立法權,總統掌握國家的行政大權,並對憲法負責,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權。
(2)特點:
①美國聯邦制確立了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相結合的權力結構。既加強了中央集權,又避免了過度集權。
②把國家權力分為三部分,三者獨立平等又相互制約,體現了三權分立原則,以防止專制。
③總之,美國1787年憲法體現了「分權與制衡」的原則。
(3)評價:
①1787年憲法是第一部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憲法。
②它強調加強國家權力,又在權力結構中突出了「分權與制衡」的原則,避免權力過於集中,體現了資產階級民主精神。
③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印第安人、黑人問題上種族歧視嚴重,後來,陸續以修正案的形式加以彌補。
3、華盛頓開啟了美國總統任期一般不超過兩屆的先例。後來通過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
(二)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影響
鴉片戰爭是資本主義的英國用武力打開中國大門的一場侵略戰爭。
1社會性質的變化。中國由一個獨立自主的封建國家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社會矛盾的變化。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開始轉變為外國3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而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成為各種社會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4革命任務的變化。鴉片戰爭以前,中國人名的革命任務是反對本國的封建統治。鴉片戰爭之後,中國人民肩負起反對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和反對本國封建統治的雙重革命任務。中國從此進入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
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影響
第二次鴉片戰爭使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在政治上,中國喪失了大片領土和主權;清朝統治者投靠外國侵略者,開始成為他們的附庸和工具,中外反動勢力公開勾結,共同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
在經濟上,外國侵略勢力擴張到沿海各省,並伸向內地,方便了他們傾銷商品,掠奪廉價的原料和勞動力,使中國難以抵擋資本主義經濟侵略的沖擊。
太平天國運動興起的原因
腐敗的封建統治和沉重的剝削,導致階級矛盾的激化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給中國人民帶來新的災難自然災害嚴重.
《天朝田畝制度》的歷史意義及其不能實施的原因
歷史意義:它是太平天國的革命綱領,突出反映了農民階級要求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強烈願望,是幾千年來農民反封建斗爭的思想結晶。
原因:1.客觀上,沒有一個安定的環境保證實施分田方案
主觀上,平均分配土地和生產、生活資料統歸聖庫的規定都是空想,根本無法實施。
太平天國失敗的原因與功績
原因:1從主觀方面說,一是農民階級的局限性。二是戰略上的失誤。
從客觀方面說,中外反動勢力勾結起來,聯合絞殺太平天國,這是中國歷史上任何一次農民戰爭不曾遇到過的新情況。
教訓:太平天國的悲劇充分說明:由於受階級和時代的局限,農民階級不能領到中國革命取得勝利。
性質: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規模巨大、波瀾壯闊的一次偉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革命戰爭。
功績:
1.加速了清王朝和整個封建制度的衰落與崩潰。
2在反對封建主義的同時,又肩負起反對外來侵略的任務,對外國侵略者展開了大規模的武裝斗爭,打破了西方侵略者把中國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圖。
3它是幾千年來中國農民戰爭的最高峰,對後來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爭有深遠影響。
4後期提出了第一個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
洪仁玕提出的《資政新篇》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是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集中反映了當時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尋找真理和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迫切願望。但是它不是農民革命實踐的產物,沒有能反映農民當時最迫切的願望和要求,所以,它根本沒有實行。
洋務運動
背景:內憂外患
時間: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
名為:師夷長技以自強
前期:自強為旗號。後期:求富為旗號
前期創辦的工廠:曾國藩--安慶內軍機械所, 李鴻章--江南製造總局, 左宗棠--福州船政局, 滿洲貴族崇厚--天津機器製造局
後期創辦的工廠:李鴻章--輪船招商局(上海), 李鴻章--開平煤礦(天津), 張之洞--漢陽鐵廠(湖北),張之洞--湖北織布局
創辦新式學校和選派留學生是最具有遠見的措施。
失敗的標志: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戰爭中的失敗
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
興起的原因:外國資本主義的刺激
興起的時間:19世紀六、七十年代
代表民族資本主義企業的中國資本主義具有革命性和妥協性:中國資本主義工業是在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過程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它從一開始就受到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的壓迫和束縛。因此,中國民族資產階級有反對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的要求。但是,中國民族資本主義企業由於資金少,規模小,技術力量薄弱,對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存在一定的依賴關系,因此,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又具有向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妥協的一面。
。
甲午中日戰爭
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日本明治維新之後,大力發展資本主義,國力逐漸強盛。但是由於日本依然保留著濃厚的封建殘留勢力,國內市場狹小,因此人民起義不斷。日本統治集團急需從對外侵略擴張中尋求出路,為此制定了以侵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
戰爭爆發時間:1894年7月
第一階段:平壤戰役,黃海戰役
第二階段:遼東戰役,威海戰役
《馬關條約》的影響:
《馬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它給近代中國社會帶來了嚴重危害:
台灣等大片領土的割讓,進一步破壞了中國主權的完整。並且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此後,帝國主義各國爭相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中國的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
巨額的賠款,加劇了中國人民的負擔。清政府無力償還,不得不大量借外債,便利了列強通過貸款控制中國的經濟命脈。
新的通商口岸的開放,使帝國主義侵略勢力深入到中國內地。
允許日本在華投資設廠,其他列強援引「利益均沾」的條款,爭先恐後地在中國開設工廠,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馬關條約》反映了帝國主義資本輸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侵略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義和團運動爆發的直接原因:德國強占膠州灣,進一步欺壓山東人民。
義和團運動的口號:「扶清滅洋」
「扶清滅洋」的口號具有愛國的性質,它反映了當時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已經成為主要矛盾,義和團打擊的對象是外國侵略勢力。但是,這個口號帶有很大的局限性。「扶清」有利於爭取官兵,卻容易讓群眾放鬆對清政府的警惕;「滅洋」能夠動員廣大群眾參加反帝斗爭,卻帶有籠統排外的色彩。
《辛丑條約》的影響:
1巨額的賠款,是列強對中國空前的打大規模勒索;為支付這筆巨額賠款,清政府加緊搜刮人民,使人民生活更加貧困,社會經濟更加凋敝。
2在北京設立的「使館界」,實際上是「國中之國」,是帝國主義策劃侵略中國的大本營。外國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區,使清政府完全處於外國軍隊的控制之下,便於侵略者直接派兵鎮壓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
3《辛丑條約》是帝國主義國家強加給中國的一個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從此,清政府徹底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的工具。《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完全確立,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了。
第五章 新文化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1、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初期的主要內容及後期的新內容、意義。
背景:①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敗後,列強支持袁世凱稱帝,並加緊侵略中國。②經濟方面:一戰期間,中國資本主義有了進一步發展。③思想文化方面;西方啟蒙思想的傳播和民主共和思想的熏陶,。
初期的主要內容:A、提倡民主與科學,反對專制和愚昧、迷信;B、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C、提倡新文化,反對舊文學。
新文化運動的意義:①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人們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②中國知識分子在運動中受到了一次民主和科學的洗禮,推動了中國自然科學的發展。③對五四運動起了宣傳動員作用。④後期傳播的社會主義思想,作為拯救國家,改造社會的思想武器。⑤有利於文化的普及和繁榮。
2、簡述五四運動的直接原因、口號和三大成果。
直接原因: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成為五四運動爆發的導火線。
口號:「外爭國權,內除國賊」、「廢除二十一條」、「拒絕在和約上簽字」等
三大成果:①釋放被捕學生。②罷免賣國賊職務。③拒絕在和約上簽字。
3、概述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歷史條件及其偉大意義。
歷史條件:①階級基礎:工人階級隊伍的壯大,工人運動的發展;②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的傳播;③組織基礎: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建立;④外因:共產國際的援助。
歷史意義:①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是新型的工人階級政黨。②代表中國廣大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利益。③給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帶來光明和希望。④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
第六章 國民革命運動的興起和失敗
1、中國共產黨決定同國民黨合作的原因和兩黨合作的意義。
原因:①必要性:二七慘案使中國共產黨認識到無產階級要取得革命的勝利,必須團結同盟者,最大限度地分化孤立敵人。② 可能性:國民黨是革命的民主派,有威信,又有革命根據地;孫中山屢遭革命挫折,願意接受共產國際和共產黨的幫助,同意以「黨內合作」的方式與共產黨合作,改組國民黨;共產國際的促進作用。
意義:對國共兩黨的發展,對中國革命的前進,都是有利的;為大革命的到來提供了條件。
2、國共兩黨合作的政治基礎。
孫中山在國民黨「一大」上,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以適應時代潮流的精神。新三民主義與中國共產黨民主革命綱領的若干原則是一致的,這是國共兩黨合作的政治基礎。
3、大革命失敗的原因和經驗教訓。
⑴原因:客觀方面,中外反動勢力過於強大,它們聯合起來絞殺中國革命;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國共合作遭破壞。主觀方面,年幼的中國共產黨缺乏革命理論修養和實踐經驗;以陳獨秀為代表的中共中央和共產國際代表,犯了右傾投降主義錯誤,放棄革命的領導權。
⑵教訓:①必須堅持無產階級對革命的領導權。②必須掌握革命的武裝,堅持武裝斗爭。
10. 高一歷史資料
第一章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始形成
一、列強侵華
(一)鴉片戰爭(1840-1842年)
1、原因
根本原因:19C上半期,歐美資本主義國家迅速崛起,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迫切需要更多原料和市場,要求打開中國大門。
客觀原因:清朝封建統治日益衰落。經濟落後,政治腐敗,軍紀敗壞,統治階級閉目塞聽。
直接原因:英國的鴉片走私和中國的禁煙運動。(原因:鴉片戰爭前在正當的中英貿易中中國處於出超地位,為了扭轉貿易逆差,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鴉片輸入使白銀大量外流,嚴重危害了清朝統治,1838年林則徐受命赴廣東禁煙。措施:整頓海防、緝拿煙販、收繳鴉片、虎門銷煙:1839.6,林將繳獲英、美走私販的鴉片110多萬公斤,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這是中國人民禁煙運動的偉大勝利,顯示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決心。)
2.經過:1840年爆發——1841年英軍強佔香港島—1842.8中國戰敗,簽訂不平等條約
3.結果:清政府戰敗,被迫簽定了第一批不平等條約
⑴1842英迫使清政府簽《南京條約》,獲割香港島、賠款2100萬銀元、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協定關稅等特權。
⑵1843年迫使清政府簽《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門條約》為附件,又取得「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在通商口岸享有租賃土地、房屋及永久居住等特權。
⑶1844年美迫使清政府簽《望廈條約》,獲在通商口岸「巡查貿易」等特權
⑷1844年法迫使清政府簽《黃埔條約》,另獲天主教在通商口岸自由傳教等特權
4.影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社會性質的變化:在政治上,戰前中國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封建國家:戰後中國的領土領海司法關稅貿易等主權遭到嚴重的破壞。在經濟上,戰前中國是一個封建經濟占統治地位的國家,戰後中國被逐漸捲入資本主義市場,封建經濟逐漸解體。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社會矛盾的變化:戰後中國主要矛盾由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開始轉變為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而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3)革命任務的變化:戰前中國人民的革命任務反封建,戰後中國人民肩負起反封建和反侵略的雙重革命任務;革命性質也變成舊民主主義革命。
(二)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年)
1、原因
根本原因:19C50Y世界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列強企圖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
直接原因:清政府拒絕了英、法「修約」的要求。
借口:英國借口「亞羅號事件」;法國借口「馬神莆事件」。
2、經過:1856戰爭爆發——1857年攻佔廣州→1860年火燒圓明園,攻佔北京。
3.結果:
⑴1858年中國同俄、美、英、法簽訂《天津條約》,內容:外國公使進駐北京;開放淡水漢口瓊州南京等十處為通商口岸;外國軍艦和商船可在長江各口岸航行;可在內地游歷、經商、傳教;賠償英法軍費個200萬兩白銀,賠償英商200萬兩白銀。
⑵1860年中國同英、法簽訂《北京條約》,內容:規定《天津條約》有效,天津增為商埠,割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准許華工出國,賠英法軍費各增至800萬兩白銀。
⑶沙俄打劫:①1858年《愛琿條約》占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以北60多萬平方公里;②1860年《北京條約》占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在內約40萬平方公里;③1864年《勘分西北界約記》占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44多萬平方公里;④ 19世紀80年代《改訂條約》和5個勘界議定書佔西北部7萬多平方公里
4、影響: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建設程度進一步加深。
在政治上,中國喪失更多的領土和主權;中外反動勢力公開勾結,清朝的中央機構開始半殖民地化。
在經濟上,外國侵略勢力擴展到沿海各省,並深入內地,使中國難於抵擋資本主義經濟的入侵。
二 、中國人民反侵略的斗爭——太平天國運動
(一)興起原因:腐敗的封建統治和沉重的剝削,導致階級矛盾激化;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了,給人民帶來了新的災難;兩廣地區自然災害嚴重。
(二)經過
2. 1843年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教,目的是推翻清朝統治。
2. 1851年初,太平軍在廣西桂平縣金田村宣布起義,建號「太平天國」,起義軍稱「太平軍」。
3. 1851年秋永安建制:太平天國初步建立了政權。
4. 1853年定都天京:太平軍佔領南京,改名天京定為都城,正式建立起與清政府對峙的政權。
5. 頒布《天朝田畝制度》(1853年定都天京後)
內容:A 土地分配原則及方法:按「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無處不均勻」的原則,以戶為單位,人口平均分配土地。B 產品分配原則及方法:按「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歸上主」的原則,每戶留足口糧其餘歸聖庫。C 目標:建立「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社會。
評價:是太平天國的革命綱領;突出地反映了農民階級要求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強烈願望,是幾千年來農民反封建斗爭的思想結晶;但沒有得到真正的實施。客觀原因是軍事斗爭緊張,缺乏一個安定的環境;主觀原因是平均分配土地和生產生活資料統歸聖庫的規定都是空想,根本無法實施。
6. 軍事全盛——太平天國的北伐、西征和東征(1853—1856)
北伐:目的是推翻清政府。1853年林鳳祥李開芳率軍北上。因為偏師北伐孤軍深入,導致北伐全軍覆沒。
西征:目的是鞏固天京。1853賴汗英率軍西征;1855年石達開在鄱陽湖口大敗湘軍,鞏固了天京大本營。
東征:目的是斷絕清政府財源,充實自己的經濟力量。1856秦日綱東征,使太平天國在軍事上達到全盛。
7. 轉折——天京變亂,使 太平天國由盛轉衰
原因:領導人腐朽思想日長,爭權奪勢。
影響:(1)使太平天國元氣大傷,出現了「國中無人」「朝中無將」的危險局面
(2)清軍重建江北、江南大營,再次圍困天京——太平天國由軍事進攻轉入軍事防禦。
8. 洪秀全重建領導核心、:提拔陳玉成、李玉成為英王、忠王,擔任軍事指揮;封洪仁為干王,總理朝政。
9. 失敗:1864年天京陷落,標志著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
(三)失敗原因和歷史功績:
1.性質:是中國近代史上規模巨大、波瀾壯闊的一次偉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革命戰爭。
2.特點:肩負起反封建和反侵略的雙重革命任務,打破了西方殖民者把中國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圖;制訂的《天朝田畝制度》是幾千年來中國農民反封建斗爭思想結晶,將中國農民斗爭發展到最高峰;太平天國的領袖還主張學習西方,後期提出了第一個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太平天國運動是亞洲革命風暴的組成部分,同波斯印度等國人民共同打擊了西方殖民者。
3.失敗原因:主觀原因是農民階級的局限性和戰略失誤;客觀原因是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
三、新思潮的萌發
1、原因 :民族危機的出現和封建統治危機的加深,使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識之士提倡「經世致用」,為新思潮的萌發奠定了思想基礎;鴉片戰爭的失敗驚醒了一些愛國知識分子,是他們開始注目世界,關心時局,尋求強國禦侮之道,萌發了一股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
2、倡導者——林則徐、魏源
林則徐:設立譯館組織編譯《各國律例》和《四州志》,積極仿製西方戰艦,主張建立新式海軍,是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魏源:編寫《海國圖志》,闡述「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是當時世界介紹西方歷史地理最詳實的著作。
其它:重要的有姚瑩《康 紀行》和徐繼 的《 環志略》。
特點:主張學習西方先進的技術,目的是「師夷長技以制夷」。
3、洪仁矸和《資政新篇》(1859年提出,是改革內政和建設國家的新方案)
內容:政治方面,主張以法治國,選舉官吏;經濟方面,主張發展工商,獎勵發明;文教方面,主張興辦新式學校醫院等;外交方面,主張自由通商,平等往來,但不準干涉內政。
特點:不僅主張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而且主張效法西方的民主政治。
評價: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是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的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反映了先進的中國人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迫切願望;但它不是農民革命實踐的產物,沒有反映農民當時最迫切的願望和要求,根本沒有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