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縣有那個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縣有那個

發布時間:2021-03-12 16:44:04

『壹』 有誰知道中國歷史上,建立縣制最早的地方。

春秋時期已有縣、郡的設置。春秋的縣可分為兩種類型:楚和秦的縣都直屬於君主;晉、吳的縣多是卿大夫的封邑。兩者都是直屬於國君的別都,具有邊防重鎮的作用。楚武王滅掉權國,將其改建為縣,是為設縣之始。春秋後期,縣制開始逐漸推行於內地。戰國時期,縣的設置已較廣泛 ,並轉變為作為地方政權而實行官僚制度的縣制。縣令為一縣之長,由國君任免。縣之下有鄉、里等作為國家對居民進行控制的基層組織單位 。郡的設置要較縣為晚 。秦穆公九年(前651),晉公子夷吾(即晉惠公)對秦國使者談到「 君實有郡縣」,為秦國設郡的最早記載。而後,晉、趙、吳相繼設置了郡。這一時期的郡地位比縣為低,但縣與郡之間並無相統屬的關系。到了戰國時期,有名可考的最早設置的郡當為魏文侯時的西河郡(吳起曾為西河守)、上郡和楚悼王時的宛郡。隨著邊防設郡之地逐漸繁盛,內地的縣逐漸增多,需要建立起更高一級的管理機構,於是就形成了郡、縣兩級制的地方管理體系。郡守為郡之長,多由武官充任,有徵兵領軍之權。至戰國末年,各國郡縣的設立已很普遍。

秦統一後郡縣制遂遍行於全國,漢繼秦制,比秦更為嚴整。司馬遷說秦始皇分天下為36郡,《晉書》以為統一後又有所增設,可達40郡之多。漢時不斷增立新郡,東漢順帝時全國共有105郡國。國指諸侯王國 ,武帝以後 ,國的地位相當於郡。一郡所統之縣,一般約為20縣上下,一郡總人口數以20萬左右者居多,多者也可逾百萬。漢代一縣,其面積大約為方百里。漢代列侯所食之縣曰侯國,皇後、公主所食之縣曰邑,有少數族居住之縣曰道。縣之下置有鄉、亭、里 。里是民戶聚集之處,猶如後世之村落。秦稱郡之長官為守 。漢景帝時改名太守,西漢時郡的軍事平時似主要由郡尉主管。由於郡守要兼領武事,故當時人常以「郡將」稱之。郡之長官,除太守外,秦置監、尉。西漢置尉而不置監。景帝時改尉為都尉。都尉和太守的治所可分設於兩地。都尉也設府置官屬,在郡中和太守並重,有時可代太守行事。縣之長官為令、長。新莽時曾將令、長改名為「宰」。《漢書》說縣滿萬戶者,其長官稱令,不滿者稱長。令、長的職責是掌管一縣的治安、刑訟及賦斂徭役等事。令、長之下設丞一名,以主文書、倉庫和監獄。 又設尉,專管武事,大縣則設左尉 、右尉各一人。漢代的太守、令、丞、尉皆由中央任免。

『貳』 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縣在哪裡河南還是湖北嗎

從設立時間上來看,權縣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縣,權縣位於今湖北省一帶。而綜合建立時間和現在的情況來看,主張河南省息縣是“天下第一縣”,也是存在一定道理的。

縣制起源於春秋時期的楚國,楚武王熊通;郡制起源於秦國,秦穆公嬴任好。由此,就縣來說,早在春秋時期就開始設立了。

權縣之後,楚國每滅一國,便把該國的公族遷到楚國的後方,嚴加監管,對該國的故地則設縣,以此加強了楚國對於偏遠地區的掌控力度,這也是楚國能成為春秋戰國時期最大諸侯國的重要基礎。

在權縣之後,楚國消滅了息國,並在該地區設立息縣。就息國來說,是西周到春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其疆域位於今河南省信陽市息縣一帶。公元前682年前後,楚國消滅息國,並在該地區設立息縣這一建制。 息縣在建立時間上,要晚於權縣的,也即後者要比前者早設立數十年了。

但是,因為權縣的建制沒有保留至今,也即現在沒有權縣的區劃了。與此相對應的是,息縣這一建制,則從春秋戰國時期延續至今,成為河南省信陽市的一個縣。所以也有說息縣是“天下第一縣”的。

『叄』 中國最早的縣叫做什麼

《史記·秦本紀》曰:武公十年(前688年)「伐邽、冀戎,初縣之」;武公十一年(前687年)「初縣杜、鄭」。就是說在春秋初,秦武公在新開拓的疆域首先設立邽縣(今甘肅天水市)、冀縣(今甘肅甘谷縣),第二年又設置杜縣(今陝西杜陵縣)、鄭縣(今陝西華縣)。
春秋時期已有縣、郡的設置.春秋的縣可分為兩種類型:楚和秦的縣都直屬於君主;晉、吳的縣多是卿大夫的封邑.兩者都是直屬於國君的別都,具有邊防重鎮的作用.楚武王滅掉權國,將其改建為縣,是為設縣之始.春秋後期,縣制開始逐漸推行於內地.戰國時期,縣的設置已較廣泛 ,並轉變為作為地方政權而實行官僚制度的縣制.縣令為一縣之長,由國君任免.縣之下有鄉、里等作為國家對居民進行控制的基層組織單位 .郡的設置要較縣為晚 .秦穆公九年(前651),晉公子夷吾(即晉惠公)對秦國使者談到「 君實有郡縣」,為秦國設郡的最早記載.而後,晉、趙、吳相繼設置了郡.這一時期的郡地位比縣為低,但縣與郡之間並無相統屬的關系.到了戰國時期,有名可考的最早設置的郡當為魏文侯時的西河郡(吳起曾為西河守)、上郡和楚悼王時的宛郡.隨著邊防設郡之地逐漸繁盛,內地的縣逐漸增多,需要建立起更高一級的管理機構,於是就形成了郡、縣兩級制的地方管理體系.郡守為郡之長,多由武官充任,有徵兵領軍之權.至戰國末年,各國郡縣的設立已很普遍.
秦統一後郡縣制遂遍行於全國,漢繼秦制,比秦更為嚴整.司馬遷說秦始皇分天下為36郡,《晉書》以為統一後又有所增設,可達40郡之多.漢時不斷增立新郡,東漢順帝時全國共有105郡國.國指諸侯王國 ,武帝以後 ,國的地位相當於郡.一郡所統之縣,一般約為20縣上下,一郡總人口數以20萬左右者居多,多者也可逾百萬.漢代一縣,其面積大約為方百里.漢代列侯所食之縣曰侯國,皇後、公主所食之縣曰邑,有少數族居住之縣曰道.縣之下置有鄉、亭、里 .里是民戶聚集之處,猶如後世之村落.秦稱郡之長官為守 .漢景帝時改名太守,西漢時郡的軍事平時似主要由郡尉主管.由於郡守要兼領武事,故當時人常以「郡將」稱之.郡之長官,除太守外,秦置監、尉.西漢置尉而不置監.景帝時改尉為都尉.都尉和太守的治所可分設於兩地.都尉也設府置官屬,在郡中和太守並重,有時可代太守行事.縣之長官為令、長.新莽時曾將令、長改名為「宰」.《漢書》說縣滿萬戶者,其長官稱令,不滿者稱長.令、長的職責是掌管一縣的治安、刑訟及賦斂徭役等事.令、長之下設丞一名,以主文書、倉庫和監獄. 又設尉,專管武事,大縣則設左尉 、右尉各一人.漢代的太守、令、丞、尉皆由中央任免.
[編輯本段]·作用
郡縣制確立後,中央通過考課和監察以加強對地方政權的控制.秦漢之制,郡守於每年秋冬向中央朝廷申報一年的治狀,縣也同樣要上集簿於郡,中央或郡即在這時各對其下屬進行考核,有功者可受獎賞或升遷,有過者輕則貶秩,重則免官、服刑.和考課相輔而行的是監察制.中央派郡監或刺史以監郡,郡縣也各派督郵或廷掾以監縣或鄉.刺史、督郵等可隨時按劾有罪贓的守、令或其他官吏.由於自上而下的層層督課,使得中央政令能較為順利地貫徹到最基層,保證了政令的劃一性.秦漢的郡縣制代替了周的分封制,也即從地方分權演進為干強枝弱的中央集權制,為後來2000年的地方行政體制奠定了堅固的基礎.東漢末年,原監察區性質的州轉變為郡以上的行政區,地方行政制度始成州郡縣三級.隋開皇三年(583), 罷天下諸郡,以州統縣.至元,郡名完全廢棄.
郡縣制是古代中央集權制在地方政權上的體現,它形成於戰國時期.
春秋初期,秦、晉、楚等國往往在新兼並的地方設縣.縣與卿大夫的封邑不同,是直接隸屬於國君的地方行政區域,有利於國君對邊遠地區的統治.春秋中期以後,設縣的國家增多,有的在內地也設置了縣,縣開始成為地方行政組織.春秋末期,有的國家又在新得到的邊遠地區設置了郡.這時的郡,雖然面積比縣大,但是由於偏僻荒涼,地廣人稀,地位卻比縣低.進入戰國後,郡所轄的地區逐漸繁榮,人口增多,於是在郡的下面分設了縣.戰國時期,各國先後在邊地和內地設置了郡縣,產生了郡統轄縣的兩級地方行政組織.至此,郡縣制開始形成.
郡的長官稱「守」,縣的長官稱「令」,均由國君任免.郡縣制使各諸侯國形成了中央、郡、鄉一套比較系統的行政機構,對地主階級實行集權統治起了重要的作用.戰國時期,郡縣制雖然形成並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但由於各國分立,執行情況不盡相同.直到秦統一中國後,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才健全了郡縣制,進而在全國推廣.
郡縣制於分封制最大的不同是:郡守、縣令和縣長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襲.郡縣制使君主有效地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於政治的安定和經濟的發展.
[編輯本段]·郡縣制的全面推行
高中歷史教科書----人教版 裡面的概述:
春秋時期,一些諸侯國在新兼並的地區設縣,後來又在邊地設郡.商鞅變法時,廢分封,行縣制.秦統一後,經過朝廷上的兩次辯論,秦始皇決定在全國范圍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 .
郡,是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級地方行政機構.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國土空前廣袤,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後來,隨著邊境的開發和郡治調整,增至四十餘郡.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長官,對上承受中央命令,對下督責所屬各縣.
縣,是郡的下級行政機構.縣的長官稱縣令或縣長,由朝廷任命,主要任務是治理民眾,管理政財、司法、獄訟和兵役.郡守通過每年的考核和平時的檢查,對縣令、縣長的工作進行考察.
秦朝這套從中央到地方的統治機構,管制有明確的職責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牽制,統治機構的最高統治權掌握在皇帝以人手中,最終確保了地主階級對廣大勞動人民的專制統治.這套金字塔般統治機構的建立,標志著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編輯本段]·郡縣制的特點與影響
2008年高考備考指南--歷史系統復慣用書 的詳述:
必修一·第一單元·古代中國政治制度
-重點問題導引-
特點:與分封制不同的是,郡守和縣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響:郡縣制下的郡守和縣令都是有皇帝直接任免,從而使君主有效地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於政治安定和經濟發展;郡縣制從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來分封割據的狀況,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有利於防止地方割據分裂,有力地維護了國家的統一.
郡縣制的來歷
春秋時代,隨著世卿世祿制被官僚制的取代,地方組織也逐漸有采邑制轉為縣制~郡制.縣與郡的出現,同春秋是的政治形勢的發展有密切的關系.春秋初期,諸侯國內普遍實行采邑制度.到了中後期,由於土地私有制的發展和按田畝徵收賦稅,原有的采邑制度已不能適應新的形勢.這是,一些國家在所佔有的領地的地方推行由國君直接管理的縣郡管理體制.最初的郡大底建於邊境地區,區域雖大,地位卻比縣底.晉國的趙簡子曾於公元前493年宣布克敵者,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左傳》哀公二年這是我國歷史上推行縣郡兩級制的開端.這個時候縣的建制高於郡.開始時,縣和郡都是有國君派官駐守,後來為了擴大兼並和抵禦外敵的需要,就成了固定的地方政權組織,有權應變邊境的突發事變.發展到了戰國時,隨著邊地日益繁榮,就在郡下分設nu諾干個縣,郡在建制上的地位高於縣,並逐漸形成郡縣兩級地方組織.
郡縣制從根本上消除了中央和地方的對立

『肆』 中國最早的縣是哪個縣

縣作為行政單位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有了,但那時的縣的管治的范圍非常的大,屬於一級行政單位,不是現在意義上的縣。關於誰是中國最早的縣其中的一種說法是:秦朝統一中國後,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設立九江郡,置新淦縣,縣鎮府設在淦陽,成為中國最早的縣。當然還有其他的說法。畢竟郡縣制由秦開始。所以這種說服力更強一點。

『伍』 中國最早的縣那個省的

甘肅省的甘谷縣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古縣城,早在西元前688年就已置縣,即先秦時期的秦武公十年置縣。《史記.秦本紀》記載:「秦武公十年(西元前688年)伐邽、冀戎,初縣之」迄今已有2695年的歷史了。在秦武公時秦人就打破了分封制在此建立了郡縣制的最初框架,西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實行郡縣制時冀已建縣467年了。是中國歷史上置縣最早的地方之一,是名副其實的華夏第一縣。

『陸』 請問中國第一個設立的縣是哪個縣

《史記·秦本紀》曰:武公十年(前688年)「伐邽、冀戎,初縣之」;武公十一年(前687年)「初縣杜、鄭」。就是說在春秋初,秦武公在新開拓的疆域首先設立邽縣(今甘肅天水市)、冀縣(今甘肅甘谷縣),第二年又設置杜縣(今陝西杜陵縣)、鄭縣(今陝西華縣)。

這是史書最早出現設立「縣」的記錄。

『柒』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省市有哪些。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城市始於何時?有哪幾座著名都城?

中國最早的城市出現在商代,距今3500年左右,在鄭州市區地下。南北2000m,東西1700m。古時候城象徵著國家,「國」者「城」也,受封的諸侯國有權按爵位等級建造相應規模的城。到戰國時期周期的律令不沿用了,各地可以按需要建城,於是出現「千丈之城,萬家之邑」相望」(《戰國策·趙策》)的繁榮局面。但有都城營造制度,即戰國間流傳的《考工記》規定:「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後市」。其意可釋為:都城佔地九里見方,每邊設三城門,城內縱橫道路各九條,南北道路寬九軌(相當於現在的18m),城東設祖廟,城西設社稷壇,前面為朝廷宮室,後面是市場和居住區。秦統一中國之後,取消封侯制,實行中央集權的郡縣制,城市也便成為中央、府、縣統治機構的所在地。此後二千多年來,這個體制沿襲至今基本沒變。

下面介紹向個中國古代著名城都規劃:

·漢長安

漢長安城即今之咸陽,是在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時建為正式都城的。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又對咸陽進行了大擴建,除了渭北有咸陽宮之外,又把六國的宮殿仿建於渭北高地上,然後在渭南的上林苑,建了宗廟、興樂宮、信宮、甘泉前殿和阿房宮等,把長安建設推向鼎盛時期。到漢高祖時,建了未央宮,作為西漢長安的主要宮殿。漢惠帝五年修建城牆。漢武帝時在長安進一步大興土木,擴建宮殿、苑囿、明堂、壇廟等。

長安城的道路系統是為嚴整的方格網,有南北大街11條,東西大街14條。其中宮前的橫街實測寬為220m、朱雀大街150m,其氣勢極大,其他的東西向道路寬40-75m,南北向道路47-68m,居住區道路15-30m。

當時里坊制度也極為嚴格,全城劃分為108個坊。里坊像現在的街區。其中朱雀大街西之萬年縣和東之長安縣各54個坊。東、西市場兩個,面積分別為1000m×924m、1031m×927m。其中西市住了很多波斯人和阿拉伯商人。市內河道與城外水系全部聯通。

隋文帝楊堅奪取後周後利用漢長安舊址建城,但發覺此地屢為戰場,殘舊不堪,宮殿狹小,再加地下水有鹽鹼,不宜飲用,所以後來就決定在舊城東南的龍首山南擴建新都,築羅城,定名大興城。由高穎和宇文愷二人負責規劃設計。佔地為東西18里115步,南北15里175步(實測為9721m×8651m,與記載完全一致)。城東有曲江,地形變化豐富,宇文愷將此設計為芙蓉園景區。為了都城物品運輸和用不保障,特鑿渠三百里,引渭水入城,名廣通渠。

·北魏洛陽

洛陽是中國五大古都(西安、洛陽、開封、南京、北京)之一,由於地理位置適中,在經濟上、軍事上都有重要地位,因此從東周起,東漢、魏、西晉等朝均建都於此。北魏洛陽是在西晉都城洛陽的廢址上重建的,東西20里,南北15里,有220個里坊,整個市區分外廓、京城、宮城三個圈層。洛陽北倚邙山,南界洛水,地勢較為平坦,自北而南有坡度向下。京城居外廓的中軸線上。官署、太廟、社稷壇、永寧寺、九層木塔等,均布置在宮城前街道兩側。城南設有靈台、明堂、太學,市坊集中於城東、城西,外國商人則集中在南廓門外的四通市,此處有接街外國人的夷館區。整個洛陽記載當時總人口為六、七十萬以上(《洛陽伽藍記》)。城內綠化很好,登高可望「宮闕壯麗,列樹成行」,其谷水兩岸,多值柳樹。

隋唐東都洛陽建於隋煬帝大業元年,由楊素、宇文愷負責規劃營造。距洛陽城西8公里,地勢較平坦,布局很整齊,規模不大,是新建的陪都。

·宋東京

宋東京即汴州,五代時後梁、後晉、後漢、後周都在此建都,商業特繁榮,建築密度很大。宋趙匡胤奪後周政權後在汴梁建都。宋神宗間重修外城,宋徽宗政和六年南擴里許。城牆周長50里165步,面積約50km2 ,人口約百萬以上。商店、酒樓、飯館、布行、浴室、醫鋪、妓院、瓦子等滿各處,並以大相國寺等處最為熱鬧,夜市貿易,通宵達旦。城內有五丈河、金水河、汴河、蔡河穿過,運輸極為方便。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描繪了當時開封木作虹橋區段的繁華。另外加之艮岳、瓊林苑、金明池、東御苑、玉津園、擷景園等苑囿,所以城市特別富有迷人的魅力。

·元大都和明清北京

北京位於華北平原北端,通向東北平原的要沖位置。戰國時建國都。遼代為陪都。金時向東、南擴三里,又建都城,稱中都。據記載,金中都仿汴京而建,但豪華程度超過汴京。元世祖忽必烈時,在今之北海建新宮殿,逐成首都大都城。即所謂元大都。

元大都以宮城、皇城為中心布置,方格網的道路,很規整。道路分幹道和「胡同」兩類。胡同都是東西向的,兩條相距約50步(55~57m),中間安排住宅,與唐以前一里見方的里坊,是不同的處理。

明滅元之後,大都改稱北平,又稱北京。明成祖朱棣遷都於此。城市規劃在元大都基礎上改建。外城東西長6635米,南北7400米。內外城四面各有若干城門,城牆四角建有角樓,四周為護城河。城中心乃是皇城——此禁城。然後按宗法禮制在宮城前配建有太廟(東)、社稷壇(西),並於內城外四面建天壇(南)、地壇(北)、日壇(東)、月壇(西)。天安門前左右兩翼為五府六院等衙署。中軸線全長約7.5公里,貫穿南北。南起永定門,經內城正陽門、皇城天安門、端門及紫禁城內的午門,然後再穿過三座門七座殿,出神武門經景山中峰而北止於鼓樓和鍾樓。其空間層次變化豐富,建築鱗次櫛比,氣勢恢宏而輝煌。從城市規劃和建築設計上,處處強調了封建帝王的至尊至上。道路由街道系統與兩條南北間幹道聯系一起。市肆共132行,相對集中於皇城四側,成為四個商業中心,即城北鼓樓、東單、西單和南正陽門外。用巨大的引水工程從西北郊引進很多溪流解決都市飲用水問題。

『捌』 我國最早建立縣制的是什麼

春秋時期已有縣、郡的設置。春秋的縣可分為兩種類型:楚和秦的縣都直屬於君主;晉、吳的縣多是卿大夫的封邑。兩者都是直屬於國君的別都,具有邊防重鎮的作用。楚武王滅掉權國,將其改建為縣,是為設縣之始。春秋後期,縣制開始逐漸推行於內地。戰國時期,縣的設置已較廣泛 ,並轉變為作為地方政權而實行官僚制度的縣制。縣令為一縣之長,由國君任免。縣之下有鄉、里等作為國家對居民進行控制的基層組織單位 。郡的設置要較縣為晚 。秦穆公九年(前651),晉公子夷吾(即晉惠公)對秦國使者談到「 君實有郡縣」,為秦國設郡的最早記載。而後,晉、趙、吳相繼設置了郡。這一時期的郡地位比縣為低,但縣與郡之間並無相統屬的關系。到了戰國時期,有名可考的最早設置的郡當為魏文侯時的西河郡(吳起曾為西河守)、上郡和楚悼王時的宛郡。隨著邊防設郡之地逐漸繁盛,內地的縣逐漸增多,需要建立起更高一級的管理機構,於是就形成了郡、縣兩級制的地方管理體系。郡守為郡之長,多由武官充任,有徵兵領軍之權。至戰國末年,各國郡縣的設立已很普遍。
秦統一後郡縣制遂遍行於全國,漢繼秦制,比秦更為嚴整。司馬遷說秦始皇分天下為36郡,《晉書》以為統一後又有所增設,可達40郡之多。漢時不斷增立新郡,東漢順帝時全國共有105郡國。國指諸侯王國 ,武帝以後 ,國的地位相當於郡。一郡所統之縣,一般約為20縣上下,一郡總人口數以20萬左右者居多,多者也可逾百萬。漢代一縣,其面積大約為方百里。漢代列侯所食之縣曰侯國,皇後、公主所食之縣曰邑,有少數族居住之縣曰道。縣之下置有鄉、亭、里 。里是民戶聚集之處,猶如後世之村落。秦稱郡之長官為守 。漢景帝時改名太守,西漢時郡的軍事平時似主要由郡尉主管。由於郡守要兼領武事,故當時人常以「郡將」稱之。郡之長官,除太守外,秦置監、尉。西漢置尉而不置監。景帝時改尉為都尉。都尉和太守的治所可分設於兩地。都尉也設府置官屬,在郡中和太守並重,有時可代太守行事。縣之長官為令、長。新莽時曾將令、長改名為「宰」。《漢書》說縣滿萬戶者,其長官稱令,不滿者稱長。令、長的職責是掌管一縣的治安、刑訟及賦斂徭役等事。令、長之下設丞一名,以主文書、倉庫和監獄。 又設尉,專管武事,大縣則設左尉 、右尉各一人。漢代的太守、令、丞、尉皆由中央任免。
[編輯本段]·作用
郡縣制確立後,中央通過考課和監察以加強對地方政權的控制。秦漢之制,郡守於每年秋冬向中央朝廷申報一年的治狀,縣也同樣要上集簿於郡,中央或郡即在這時各對其下屬進行考核,有功者可受獎賞或升遷,有過者輕則貶秩,重則免官、服刑。和考課相輔而行的是監察制。中央派郡監或刺史以監郡,郡縣也各派督郵或廷掾以監縣或鄉。刺史、督郵等可隨時按劾有罪贓的守、令或其他官吏。由於自上而下的層層督課,使得中央政令能較為順利地貫徹到最基層,保證了政令的劃一性。秦漢的郡縣制代替了周的分封制,也即從地方分權演進為干強枝弱的中央集權制,為後來2000年的地方行政體制奠定了堅固的基礎。東漢末年,原監察區性質的州轉變為郡以上的行政區,地方行政制度始成州郡縣三級。隋開皇三年(583), 罷天下諸郡,以州統縣。至元,郡名完全廢棄。
郡縣制是古代中央集權制在地方政權上的體現,它形成於戰國時期。
春秋初期,秦、晉、楚等國往往在新兼並的地方設縣。縣與卿大夫的封邑不同,是直接隸屬於國君的地方行政區域,有利於國君對邊遠地區的統治。春秋中期以後,設縣的國家增多,有的在內地也設置了縣,縣開始成為地方行政組織。春秋末期,有的國家又在新得到的邊遠地區設置了郡。這時的郡,雖然面積比縣大,但是由於偏僻荒涼,地廣人稀,地位卻比縣低。進入戰國後,郡所轄的地區逐漸繁榮,人口增多,於是在郡的下面分設了縣。戰國時期,各國先後在邊地和內地設置了郡縣,產生了郡統轄縣的兩級地方行政組織。至此,郡縣制開始形成。
郡的長官稱「守」,縣的長官稱「令」,均由國君任免。郡縣制使各諸侯國形成了中央、郡、鄉一套比較系統的行政機構,對地主階級實行集權統治起了重要的作用。戰國時期,郡縣制雖然形成並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但由於各國分立,執行情況不盡相同。直到秦統一中國後,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才健全了郡縣制,進而在全國推廣。
郡縣制於分封制最大的不同是:郡守、縣令和縣長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襲。郡縣制使君主有效地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於政治的安定和經濟的發展。
[編輯本段]·郡縣制的全面推行
高中歷史教科書----人教版 裡面的概述:
春秋時期,一些諸侯國在新兼並的地區設縣,後來又在邊地設郡。商鞅變法時,廢分封,行縣制。秦統一後,經過朝廷上的兩次辯論,秦始皇決定在全國范圍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 。
郡,是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級地方行政機構。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國土空前廣袤,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後來,隨著邊境的開發和郡治調整,增至四十餘郡。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長官,對上承受中央命令,對下督責所屬各縣。
縣,是郡的下級行政機構。縣的長官稱縣令或縣長,由朝廷任命,主要任務是治理民眾,管理政財、司法、獄訟和兵役。郡守通過每年的考核和平時的檢查,對縣令、縣長的工作進行考察。
秦朝這套從中央到地方的統治機構,管制有明確的職責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牽制,統治機構的最高統治權掌握在皇帝以人手中,最終確保了地主階級對廣大勞動人民的專制統治。這套金字塔般統治機構的建立,標志著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編輯本段]·郡縣制的特點與影響
2008年高考備考指南--歷史系統復慣用書 的詳述:
必修一·第一單元·古代中國政治制度
-重點問題導引-
特點:與分封制不同的是,郡守和縣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響:郡縣制下的郡守和縣令都是有皇帝直接任免,從而使君主有效地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於政治安定和經濟發展;郡縣制從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來分封割據的狀況,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有利於防止地方割據分裂,有力地維護了國家的統一。
郡縣制的來歷
春秋時代,隨著世卿世祿制被官僚制的取代,地方組織也逐漸有采邑制轉為縣制~郡制。縣與郡的出現,同春秋是的政治形勢的發展有密切的關系。春秋初期,諸侯國內普遍實行采邑制度。到了中後期,由於土地私有制的發展和按田畝徵收賦稅,原有的采邑制度已不能適應新的形勢。這是,一些國家在所佔有的領地的地方推行由國君直接管理的縣郡管理體制。最初的郡大底建於邊境地區,區域雖大,地位卻比縣底。晉國的趙簡子曾於公元前493年宣布克敵者,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左傳》哀公二年這是我國歷史上推行縣郡兩級制的開端。這個時候縣的建制高於郡。開始時,縣和郡都是有國君派官駐守,後來為了擴大兼並和抵禦外敵的需要,就成了固定的地方政權組織,有權應變邊境的突發事變。發展到了戰國時,隨著邊地日益繁榮,就在郡下分設nu諾干個縣,郡在建制上的地位高於縣,並逐漸形成郡縣兩級地方組織。
郡縣制從根本上消除了中央和地方的對立

『玖』 中國歷史上建立的第一縣是現在叫什麼名字

公元前704年,楚武王克權,將權國改為權縣,權縣遂成為中國歷史上建立的第一縣。
634年,尉遲恭任荊州路總管,東立沙洋堡,沙洋之名由此而來。

『拾』 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縣

我國歷史上的古代縣城
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
平遙和麗江
湖北省的荊州
遼寧省的興城
被稱為中國四大古縣城
加上近年來被引起重視
和關注的湖南鳳凰城和
四川閬中古城
合並稱之為中國六大古縣城

1平遙古城
位於山西省太原市西南100公里處,古城牆始建於公元前827年—782年,為夯土築成距今已有2700多年歷史。明代洪武3年〔1370年〕在舊城基礎上改築為石城牆,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城。城牆外觀呈四方形,高12米,周長6公里,牆頂寬3-6米,城牆外四周有護城河。城內由4條大街、8條小街、72條小巷組成。城牆上建垛口3000個、小敵樓72座,據傳象徵孔子有3000弟子,72賢人。從上空看,古城類似烏龜,故又稱「烏龜城」,其象徵長壽不老,堅如磐石。
2麗江古城:
位於雲南省西北部,古城始建於宋末元初,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中惟一沒有城牆的古城,是保存最完整最具民族風格的古城。古城面積3.8平方公里,現有6000多住戶,少數民族主要是納西族,還有漢、白、藏等多民族。古城布局獨特,發源於城北象山腳下的玉泉河水分三股入城後,又分成若干支流,穿街繞巷,流布全城,形成「家家門前繞水流,戶戶屋後垂楊柳「的詩畫圖。古城心臟四方街,有6條五彩花石街向四周輻射。古老的街道用石板鋪成,民宅多為「三房一照壁」的土木結構瓦房。300多座古橋與河水、綠樹、古巷、古屋相依相映,構成高原水鄉古樹、小橋、流水、人家的獨特風格,被譽為「東方威尼斯」、「高原姑蘇」。 麗江還保存只有1400多個單字的納西象形文字,這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活著的象形文字」。
3荊州古城
又名江陵城。位於湖北省荊州市西郊,已有2000 多年歷史。自秦漢起,聳有城廓,五代十國後,始建磚城,宋、元、明幾毀幾修。現保存完好的城牆,為清治三年〔1646年〕依明城垣所建,城高8.3米,厚10米,長10.5公里。古城分為三層,外邊是水城,中間是磚城,裡面是土城。古城牆四周原有城門6座,每座城門均設「雙保險」,前後兩道門,二門之間建有瓮城,以便「瓮中捉鱉」。6座古城門上原都建有城樓,現只有東門和大北門兩處,大北門城樓是古城牆上唯一尚存的古建築。荊州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三國時「關羽大意失荊州」等大部分故事發生於此。城北5公里處的楚紀城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都城,保存也較好。
歷史的烙印
4興城古城
位於遼寧省葫蘆島市南24公里,古城牆始建於明宣德三年〔1428年〕、清代重修。明代稱寧遠衛城,清代為寧遠州城,民國時期改為興城縣。其內城呈正方形,南北長825.5米,東西長803.7米,城牆高8.8米。城的四面各設城門一座,門外有半園形瓮城,牆外側築有垛口,內側有女兒牆,城內有十字大街,正中有一座鍾鼓樓。是我國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古城。
街道一角
5鳳凰古城
位於湖南省湘西州的西南邊,因該城西南有一山酷似展翅而飛的鳳凰,故以此而得名。古稱鎮竿,是一個苗族、土家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聚集縣。建於清康熙時代,小到城內僅有一條像樣的東西大街,有沈從文故居等。古城分新舊兩個城區,老城依山傍水,似一條綠色長廊。城西有建於唐代的黃絲橋古城,也叫黃絲橋石頭城,屬於古代兵營遺址。城外的苗疆邊牆始建於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竣工於明天啟三年〔1622年〕,全長190公里,城牆高3米,底寬2米,頂端寬1米,大部分建在險峻的山脊上,被稱為「中國南方長城」。鳳凰古城被紐西蘭作家路易艾黎稱作為中國最美麗的小城之一。
6閬中古城
位於四川盆地北部,因城在閬山、閬水之中,故得名閬中。戰國中期曾為巴國國都。自秦惠文王於公元前314年滅巴後置閬中縣,迄今已有2300多年歷史。歷代曾在此設置郡、州、府、軍、道。明末清初,為四川臨時省會達10年之久。古城選址是中國古代建城選址「天人合一」完備的典型例。棋盤式的古城格局,四四方方的街道布局體現了古代城市建設的風水學理論,是按照古代特別是唐代天文風水理論營造且保存尚好的一座古城,有「閬苑仙境,風水寶地」之稱,被譽為風水古城。現有明清建築和唐代建築等,91條古街,1/5是唐代建築。閬中一直是軍事重鎮,蜀漢名將張飛鎮守閬中7年之久,並被害於此。
侯家大院(蘇維埃川軍指揮部)
其實中國還有很多上千年歷史的古城,也是保存作為完整的古城,走在古街巷道,穿越歷史與現實,享受著...

閱讀全文

與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縣有那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