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日本在歷史記錄上屬不屬於中國
名義上屬於,古代很多國家都是中國的附屬國,算是屬於中國,實際上中國根本就沒有統治過那些藩屬國,只是說得好聽而已。
B. 日本是什麼時候開始在中國的歷史上有記載的
東漢末年,日本大和部族首領派人向曹操掌握的漢朝政府稱臣,曹操沒有出兵,而後另一部族向孫吳政權求助,孫權仍然沒有出兵,這是歷史上對於日本的最早記載
C. 中國正史中關於日本有哪些記載
現存於國內外的中國家(族)譜超過4萬多種〔1〕,上海圖書館的收藏據說在萬種以上,海外的一些機構,如美國猶太譜牒學會的收藏量也十分可觀。近年來,家譜作為一種重要的歷史文獻,已經受到有關學術界的高度重視,但總的來說,家譜的文獻價值還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特別是從已有的成果看,普遍存在著一些片面性,反映出一些學者對家譜的局限性缺乏足夠的認識,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注意。茲擇要論說。
1
家譜與移民史研究
每一種家譜一般都詳細地記載了先輩在何時由何地遷到了何地,比較完整地反映了該家族遷移的歷史。對於一些自發的、小規模的、分散的移民,有關的家譜可能已是唯一的文字記載來源了。因為普通的一家一姓的遷移,對社會固然不會有什麼大的影響,自然不可能有載諸史籍的價值;但對於該家族的後裔來說,卻是一件極其重大的事情。即使對於那些大規模的、官方安置的、集中的移民,正史和其他史料的記載也往往失之粗略,缺乏具體而詳確的敘述,更沒有定量分析。究竟有多少人?從哪裡遷到哪裡?遷移的路線有哪些?多少人定居了?多少人又返回或遷走了?移民的成份有哪些?等等,大多是找不到答案的。盡管一二部、一二十部家譜也不一定找得到完整的答案,但如果能集中若干種有關同一次遷移的家譜,就有可能作出比較具體的分析。在這類資料積累到一定數量時,再運用科學的計算方法,就會獲得相當可靠的結果。
家譜的局限性也是明顯的。一般的家譜都要找出一位煊赫的祖宗,不是帝王、聖賢,就是高官、名人,甚至要追溯到三皇五帝。由於這些上古貴人基本都出在北方的黃河流域,要使本家族特別是不在黃河流域的家族與這些祖先聯系起來,就只能編造出一段遷移的歷史。
一部分家族的確是有過遷移的,但為了把他們祖先的遷移史附會於歷史上確實存在的大移民,如永嘉之亂、安史之亂、靖康之亂後的北人南遷,所以具體的遷移時間、地點就不一定正確。由於這些移民都是歷史事實,所以人們往往會對這些家族的來源深信不疑。但因為這些家族的祖先實際上並不是那些移民運動中的遷移對象,所以如果輕信了這些家譜中的記載,就會影響我們對移民歷史的正確復原。例如,不少客家人的家譜中都有本族的始祖是東漢末年或永嘉之亂後從北方遷至今閩南、贛南或粵北的,國內外的客家研究學者大多都以此為根據肯定這是客家人的第一次大遷移。但如果我們對公元2世紀末至4世紀的北人南遷作一個比較全面的考察,就不難發現當時南遷浪潮所及還離閩南、贛南很遠。即使有一些零星移民遷至這一帶,也不足於形成一個能使自己長期不被周圍土著居民融合的獨立群體。事實是,客家人的南遷並形成一個不同於土著居民的群體並沒有那麼早,客家家族譜中關於始遷祖的記載並沒有可靠的史實依據,而是出於後人的附會。〔2〕
另一些家譜中所載始祖的遷移時間並沒有錯,但地點和原因卻不一定對。這是由於有些家族始遷到某地的祖先當時既沒有社會、經濟地位,更沒有文化,有的甚至還是罪犯的身份被強制遷去的。到了有條件修譜時,一個家族一般都已支派繁衍,人丁興旺,並有了相當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實力,有的還成了書香門第、官宦人家,子孫們即使對祖先的來歷弄不清楚,也不能在譜上出現空白;或者知道祖先是如何遷來的,卻不願意留下不大光彩的記錄。常用的辦法,一是根據當地最主要的移民來源將本族的祖先當作其中的一員,一是將遷入時的目的或身份改得盡可能地體面。例如,蘇北地區不少家譜都說祖先是明初由蘇州或蘇州閶門遷來的,其中大部分就不一定是事實,有的可以肯定不是來自蘇州,而是遷自江南其他地方。主要原因是當時朱元璋的確曾從蘇州遷過一批富戶到蘇北,這批人雖然被迫遷移,但畢竟有經濟實力,文化水平也較高,自然成為蘇北地區移民中的上層和主流階層。遷自其他地方的零星或貧窮移民,當時既沒有必要也不敢冒稱來自蘇州,但到他們的子孫發達後修家譜時,無論是弄不清祖先從哪裡來,還是故意迴避,寫上祖先由蘇州遷來都是順理成章的事了。又如一些家譜稱始遷祖是在明初「奉旨分丁」、「奉旨安插」,或者是來某地當官、駐防的,實際上可能朱元璋根本就沒有下過這樣具體的聖旨,這些始遷者也不是什麼官員或將軍,所謂「奉旨」無非是流亡到此開荒定居後得到了官府承認被納入編戶,或者就是被綁著雙手押送來的。這種情況在遷入四川、湖廣(今湖北、湖南)、安徽和華北各地的移民家族所修家譜中都很普遍。〔3〕
以上兩種情況盡管在具體情節上有出入,該家族是移民後裔倒是事實,所以只要認真分析,再結合其他史料,還是可以大致弄清歷史真相的。但第三種情況就根本不存在遷移的事實,家譜中的記載千萬不可輕信。這主要發生在南方或邊疆地區的少數民族中。隨著漢族移民的增加和經濟文化的進步,當地一部分少數民族家族也發達起來,但在封建社會民族歧視政策的影響下,要取得與漢族同樣的社會地位還是相當困難的。所以有了一定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實力的少數民族家族,就通過修家譜將自己的祖先說成是來自中原的漢族,如謫居的官員、從征的將士、流落的文人等。由於這也滿足了漢族官員和士人的民族優越感,所以很容易得到他們的認可。如從唐朝後期起世居貴州的楊保族,到明初就編出了是北宋楊家將之後的譜系;不少廣西的壯族家族都說祖先是宋朝隨狄青征蠻而遷來的;清朝貴州獨山學者莫與儔、莫友芝父子明明是布依族,卻要說是遷自江寧。這一假象如果不識破,我們就會編造出根本不存在的移民史來。〔4〕
2
家譜與歷史人口研究
人口學或人口統計學研究的基礎是人口統計數據,但在現代人口普查或抽樣調查之前,任何國家和地區都不存在這樣的數據。中國現在的自公元初以來的歷代戶口統計數在大多數情況下並沒有包括全部人口,只有在少數階段與實際人口比較接近,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西方國家對歷史人口的研究,主要依靠一些教區的受洗、墓葬登記和一些家族的世系記錄;日本使用收藏於寺廟中的「宗門改帳」(當地居民每年向寺廟登記全部人口,表明沒有改信西洋「邪教」),主要原因是在於這些資料基本上能包括統計區的全部人口。而在中國,舍家譜以外,至今還沒有發現有其他類型的史料。
一部典型的、完整的家譜應該登錄該家族的全部成員的姓名、生卒年月日、婚姻狀況(婚齡、配偶)、子女(其中男性也同樣應有完整的記載,女性一般登記到出嫁時間及其配偶姓名)等。因此可以據此整理出該家族人口的生命表,計算出這些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出生率、死亡率、性別比、有偶率、初婚年齡、生育率等等現代人口統計學所必須的基本數據。
當然,這樣完整而典型的家譜在總數中的比例大概是很低的,一般的家譜都會缺少一些項目,如女性人口不全、婚姻狀態中不記載初婚年齡或無配偶年齡,只登記子而不登記女,漏載夭折兒童等。但就是這樣一些並不十分完整、典型的家譜也是相當珍貴的,因為與官方的戶口資料相比,它們至少有完整、真實的優點。因為修譜的目的本來就為了顯示本族的興旺發達、源遠流長,以此告慰祖宗,昭示後代,所以對本族人口絕不會故意遺漏,也不可能隨便虛報。個別特殊情況,如因犯了謀反大逆一類罪行或有礙門風而開除出族,對不在本地的族人登記不全等,會產生一些誤差,但一般不至於有什麼大的影響。對生卒、婚配的時間和子女數量等數字,由於大多是根據經常性的記錄或本族、本支的申報,加上有族規、輩份等因素的約束,一般也是確實的。家譜中的數據總的來說都比官方的登記數准確,而迄今為止還沒有發現有哪一種史料中會有這樣多、這樣詳細的人口統計數據。
早在1931年,袁貽瑾就利用廣東中山縣李氏家譜,對該家族自1365至1849年間的3748名男性和3752名女性作了分析,計算出這些人在不同時期20歲時的預期壽命〔5〕。 台灣學者劉翠溶《明清時期家族人口與社會經濟變遷》(台灣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1992年)一書使用的資料包括50個家族中的147956名男性和113464名女性,重組了42785個核心家庭,是迄今為止利用家譜人口資料一項規模最大的成果。
但家譜中的人口資料也有其局限,特別是時間、空間和人口覆蓋面上的空白。傳世的家譜大多是清代和民國時期修的,明代的已經不多,此前的基本沒有,所以家譜資料一般只能用於研究16世紀以後,少數可上溯到13—14世紀,極個別才能推算得更早。家譜中也會有不少明清以前的內容,有的甚至可以從三皇五帝的世系排起,但這些並不可信,不具有人口史資料的價值。現存的家譜在地域上、民族上也是不平衡的,近代經濟文化發達的地區、外來人口較多或宗族觀念較強的地區家譜很多,反之則很少,大多數少數民族沒有家譜。即使是在家譜修得很多又保存得很完整的地區,家譜也不會覆蓋全部人口,因為家譜一般不會包括本族中流亡在外又窮困潦倒的分支,家族過於分散的移民不可能各自修譜,而同家族人口較多的移民也要等到在遷入地站穩腳跟並有了一定的經濟實力後才會修譜。
由於家譜所登錄的是同一家族的人口,所以盡管內部也會有嫡庶、尊卑、貧富、強弱的差別,但總是有比較共同的或相近的經濟基礎、社會地位、文化背景和生活習慣,只能代表當時、當地人口中的某些階層或其中的一部分。僅僅根據某些家族的統計數據就得出普遍性的結論,難免失之偏頗。
3
家譜與社會史研究
家族是社會的基本細胞,家族研究當然是社會史研究的基礎,家譜無疑是社會史研究的重要史料。家譜的資料,如經濟方面,記錄了該家族的集體田產數量、分布、收益以及該家族經濟上的盛衰,有時還是具體的數字和契約文書;文化方面,記錄了該家族的家庭教育、科舉、人才、技藝以及有關的著作、詩文;制度方面,記錄了該家族的組織系統、族規、婚喪禮儀制度、管理方法等;其具體、詳細的程度是其它來源的史料所無法比擬的。近年來的一些社會史、區域史、家族史研究,充分發掘了有關家族中的資料,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
但是,必須看到,家譜所記載的內容,從本質上說都屬於觀念層面、制度層面或家族上層,與實際情況往往有很大的差距,更難於代表家族的底層、內部的實際。一般的家譜無不揚善隱惡,誇大溢美,甚至移花接木,假冒附會,如果不了解當時當地的歷史背景,一味相信家譜的記載,就不可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例如,很多家譜都有名人所作序跋,但仔細分析,其中相當大一部分都是假託偽造的,有的完全是從其他家譜中抄來的,只是將主語改變了一下。對先人的爵秩功績往往誇大其事,將虛銜寫成實職,把捐納當作功名。所列著作,大多是毫無學術價值又基本沒有流傳到社會的家刻本,甚至只是誰也不能證實的稿本。而且,無論忠奸賢愚、士農工商,一入譜傳,無不尊師重教,文風蔚然,詩禮傳家。有的家族明明是做生意發了財,然後花錢捐了功名,到了一些研究人員的筆下,卻成了富於人文精神的「儒商」,根據就是他們家譜中的資料。連一些靠括地皮致富的貪官,記入家譜的往往也是詩酒風流、樂善好施的嘉言懿行,這類材料要是不加起碼的辨析,能寫出真實的歷史嗎?
近年來,一些人熱衷於收羅某些大家族的家譜中此類資料,宣揚「××第一家」、「×代同堂」的那種雍雍穆穆、長幼有序、族規森嚴,以此證明儒學思想整合中國社會的功能和儒家倫理的作用,卻根本沒有了解這些家族的實際情況,更沒有深入研究其內部的矛盾。試想,要是賈政和高老太爺修家譜,能把《紅樓夢》和《家、春、秋》中的內容寫進去嗎?但如果真正要研究榮國府和高公館的歷史,能只看這些家譜嗎?
由於家譜的收藏極其分散,家譜的復本也不多,至今還沒有一份可資查考的、比較完整的目錄。國內的一些收藏單位查閱不便,反不如美國猶太譜牒學會那樣方便。多數家譜無用的成分很大,但由於沒有人做前期整理工作,研究人員不得不一一重頭做起,重復勞動量極大。不少家譜是孤本,有的已損毀殆盡,亟待搶救。如何通力合作,利用高新技術,建立中國家譜信息庫,使這份珍貴遺產和重要史料能充分發揮作用,是學術界同人的一項緊迫任務。
注釋:
〔1〕據武新立《中國的家譜及其學術價值》(《歷史研究》1988年第4期)統計,國內外收藏的中國家譜有42993種,其中部分是重復的。但據我們所知,散在民間又未經著錄或收藏的也還不少,如江西、湖南、福建、山東等省散藏於民間的遠比見於著錄的為多。
〔2〕參見拙著《中國移民史》第二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年;《福建早期移民史實辨正》,《復旦學報》1995年第3期,第165—171頁。
〔3〕參見拙文《蘇北的蘇州移民》,載《尋根》1977年第3期;《麻城孝感鄉——中國歷史上的移民發源地之一》,《尋根》1997年第1期。
〔4〕參見譚其驤《播州楊保考》及後記,載《長水集》下冊, 人民出版社,1987年。
〔5〕袁貽瑾《1365—1849年間一個華南家族的生命表》,載《人類生物學》1931年5月號(I.C.Yuan: LifeTableforaSouthernChines Family From 1365 to 1849, Human Biology, May 1931)。
D. 日本侵略中國的歷史
1、「九一八事變」 1931年月18日夜,日本駐中國東北的侵略軍——關東軍自行炸毀沈陽北郊柳條湖附近南滿鐵路的一段路軌,反誣中國軍隊破壞鐵路,並以此為借口,突然襲擊中國軍隊駐地北大營和沈陽城。
9月19日晨,日軍侵佔沈陽,隨即在幾天內侵佔安東(今丹東)、海城、營口、遼陽、鞍山、鐵嶺、本溪、撫順、四平、長春、吉林等20多座城市及周圍廣大地區。
9月,遼寧(除錦州及遼西)、吉林兩省淪陷。11月,黑龍江省基本淪陷。1932年1月,錦州及遼西地區淪陷。2月,哈爾濱淪陷。至此,在短短四個多月內,整個東北百萬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淪為日本的佔領地。
2、「一·二八淞滬抗戰」 日本侵佔東北三省以後,又很快在上海發動侵略戰爭,以轉移國際上對中國東北問題的關注,迫使國民黨當局承認其佔領東北的既成事實,並把上海變成它侵略中國內地的新基地。
同在東北一樣,日軍事先製造了一系列事件,並以此為借口,於1932年1月28日夜發動了對上海閘北區的進攻(即一·二八事變)。蔡廷鍇、蔣光鼐率領的第十九路軍進行了英勇抵抗。上海各界民眾紛紛組織義勇軍、敢死隊、救護隊協助作戰,護理傷員,捐獻慰勞金和慰勞品。
在廣大人民群眾的有力支援下,第十九路軍和隨後參戰的第五軍一部,不顧武器裝備和兵員數量遠不如日軍等困難,頑強戰斗、不怕犧牲,堅持抵抗一個多月,取得重大戰果。
日本侵略軍被迫三易主帥,數度增兵,結果是損傷1萬餘人仍無法實現其速戰速決的迷夢。上海數十萬軍民同仇敵愾,齊心禦侮,涌現出大量可歌可泣的愛國英雄事跡。
3、華北事變 華北事變是1935年駐華日軍為了進一步侵略中國而策動華北各省脫離南京國民政府,實行「自治」的一系列事件。華北是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地區之一,當時包括河北、山東、山西、察哈爾、綏遠五省和北平、天津兩市。
通過華北事變,日本輕而易舉地控制了華北大部分地區。從關外到關內,中國人民不僅遭受日本侵略者的殘酷蹂躪,還被大大小小仗勢欺人、狐假虎威的漢奸賣國賊欺凌,有人悲憤地寫下這樣的句子:「愛國有罪,冤獄遍於國中;賣國有賞,漢奸彈冠相慶。」
日本對華北的侵略,使中華民族陷入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
4、「一二·九運動」 中國共產黨關於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引起了社會各階級、階層的關注,有力地推動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高潮的到來。1935年12月在北平發生的「一二·九運動」,是這一高潮到來的重要標志。
在冀察政務委員會即將成立的時候,華北人民痛感華北的淪亡迫在眉睫。
北平、天津的廣大青年學生對於時局的演變尤為關切,清華大學救國會的《告全國民眾書》悲憤地喊出了愛國學生的共同心聲:「現在,一切幻想,都給鐵的事實粉碎了!『安心讀書』嗎?華北之大,已經安放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了!」
12月9日,在中共北平臨時工委的領導下,東北大學、清華大學等高等院校和部分中學的學生湧向北平街頭,舉行了聲勢浩大的抗日救亡遊行。遊行遭到了軍警的殘酷鎮壓。在北平學生英勇斗爭的影響下,全國各地民眾紛紛行動了起來。
(4)日本歷史記載中國擴展閱讀
日本侵略給中國帶來巨大災難:
1、大量人口非正常死亡
大規模的日本侵華戰爭,使大量中國軍人戰死沙場。在侵華戰爭中,日軍實施大規模屠殺政策,製造了南京大屠殺、旅順大屠殺等慘絕人寰的大屠殺,在華北地區製造了100多起慘案;
實施細菌戰、化學戰、毒氣戰,導致中國軍民大量死亡;實施「三光」政策,製造無人區,還強擄迫害中國勞工;等等。
2、資源財富被肆意破壞掠奪
日本是東亞地區的島國,物質資源十分匱乏。近代以來,隨著國內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日本一直謀求向外擴張,企圖染指中國。日本大舉侵華,使中國大地滿目瘡痍,其所到之處,水源、森林、工業、農業、交通等無一不受到摧殘和禍害。
3、淪陷區民眾受盡磨難
日本在侵佔中國大片國土後,對佔領區實施嚴厲的社會控制,其中不僅包括軍事的、經濟的、政治的統治,甚至嚴格限制中國民眾的人身自由。這些嚴厲的控制政策如同沉重的枷鎖,給中國民眾帶來巨大傷害。
E. 日本是什麼時候開始在中國的歷史上有記載的
在先秦時期人們認為東海有蓬萊仙島,島上住著800歲的蓬萊仙人,於是很多人東內渡。秦始皇也派徐福帶著很多人容東渡求長生葯。結果徐福就在日本生活了。可以說是日本人的祖先。那會稱之為東瀛,扶桑或者倭、倭國。隋朝左右日本統一定為大和,唐代日本被唐朝打敗,於是開始全面向唐朝學習,知道華夏稱其為倭,非常不喜歡,於是改為日本。意思是最近日出的地方。
F. 日本歷史上和中國的淵源
日本島最近也是在三萬年前就已經有人類生活的遺跡了。當時處於石器時代。日本學者把舊石器文化(包括中石器)叫做「先繩紋文化」或「無土器文化」。日本舊石器文化分為前期和後期,大約3萬年以前的為前期,佔多數;3萬年至1萬年前的為後期,數較少。前期舊石器以打制的原始石核石器、手斧和砍砸器為代表。後期舊石器以打制的石片石器為主,其變遷次序為刀形器在前,尖狀器在後。此外還有刮削器和雕刻器等石片石器。日本的遠古人類,會打擊製造簡單的生產工具,從事狩獵和採集。當時人們居住在洞穴里。至中石器時代後期,住在豎穴式屋中。火可能已被人們利用。在靜岡縣休場遺址和上野遺址中,發現了列石成圓形的遺址。有人推定為爐址。那麼,這些人是從哪兒來的呢?一些日本學者認為是遠古時代從中國、朝鮮半島等一些地區過去的,因為日本語在語法結構、音韻組織方面具有蒙古語和朝鮮語的一些共同特點。
從文字方面來看,最起碼在公元3世紀的邪馬台國時代,日本就已經有懂漢字、甚至能寫表文的人了。但正式把文字和儒學傳到日本的則是在應神天皇時期,這位文化使者就是傳說中百濟國的王仁。王仁是百濟國派去的,他隨身帶了《論語》十卷和《千字文》一卷,這十一卷書籍均為中國典籍。現在學術界對是否有王仁其人尚存爭議,但在王仁之前很早的時候,朝鮮半島的樂浪郡就居住著王姓漢人豪族,百濟國建立後,人們用中國漢人擔任文化教育方面的職務是完全可能的。而當時,日本對百濟在政治上處於優勢地位,把這些有文化的漢人從百濟接到日本是非常正常的事。我想,就算『王仁』這個人不一定真的存在,但他這樣的文化傳播者應該還是有其很多的。
說到邪馬台國,就不得不說說卑彌呼女王和壹與女王。邪馬台國出現在日本九州北部,其領土約以博多灣為中心的100公里之內,是當時日本島上的眾多國家之一。公元238年6月卑彌呼女王派遣大夫難升米、副使都市牛利等官員攜帶男奴4名、女奴6名及斑布2匹2丈作為供品,從北九州海濱乘船前往中國。
大化改新效仿中國唐朝的政治經濟制度進行的。其內容主要有政治和經濟兩方面的內容。在經濟方面,廢除部民制,建立班田收授法與租庸調制。在政治方面,建立中央集權天皇制封建國家。這次改革雖然不是很徹底,但是其為日本以後的繁榮奠定了基礎,是日本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標志。
說到東渡,我想中國人知道最多的應該是徐福渡日吧!據說徐福東帶去了3000(這個數字不一,也有些地方記載不是三千人)童男童女,按此說法再加上百工以及船夫,這個數字遠遠超過了3000。按照一條戈船能載3百人計算,至少需要十餘艘,按照一條大翼船載1百人計算,則需要三十餘艘。這些船在海上不可能連在一起,隨著對馬暖流、風向等的影響,應該有些船被打翻沉入海底,有些漂到了其他地方,有些則到了日本。就像蒲公英一樣,這些人應該最終在好幾個地方登陸了,而不可能只是到了日本。
有關秦人東渡日本的記錄在日本的古籍中略有記載,比如《日本書紀》欽明元年載「八月,······召集秦人、漢人等諸蕃投化者,安置國郡,編貫戶籍。秦人戶數總七千五十三戶」。這些人中應該包括了在日本出生的秦人後裔。
除了直接到日本的中國人,還有人是從朝鮮半島渡日的,尤其是公元前108年,漢朝在朝鮮設立了樂浪、臨屯、玄菟、真番四郡後,漢人遷居朝鮮半島者日益增多,其中不少工匠通過半島南端前往日本,而日本也有意識地派人到半島去招收漢工匠。《日本書紀》雄略紀中就記載:雄略大王派歡因知利與弟君等,一同前往新羅、百濟等國,讓半島諸國貢獻『巧者』(即工匠)。最後從百濟帶回『手末才伎』。百濟所貢的這些工匠,很多都是漢工匠及其子孫,其中不乏中國和百濟混血後的後代。
LZ如果有時間希望你能找一本名叫《漢唐文化與古代日本文化》的書來看看,裡面對日本奈良時代以及之前的中日交流史有很詳盡的介紹。
G. 中國對日本的歷史國情最早最詳細的記載是
應該是在東漢的時候,那個時候光武帝和一個叫倭奴國的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這段記載出自《後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