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中國的歷史機

中國的歷史機

發布時間:2021-03-12 13:22:46

⑴ 中國飛機歷史

中國飛機比較晚開發

⑵ 中國戰斗機發展歷史!

解放前的不說了,沒什麼可說的。
解放後的朝鮮戰爭開始修理飛機。進口米格-9近千架,很快就被米格-15取代,參加朝鮮戰爭。同時裝備了相當多的拉-11戰斗機。還有幾架國民黨留下的P-51野馬戰斗機。
50年代仿製米格-17,命名為殲-5。產量不到一千架。很快就開始仿製米格-19,不過急於求成,質量低劣。同時開始引進米格-21,自己論證的幾種戰斗機過於「大躍進」了,紛紛下馬。60年代,沈陽主抓米格-19仿製的殲-6定型,成都准備生產米格-21仿製的殲-7。殲-7大量生產是80年代的事情。90年代對殲七喲所改進,但是由於米格-21基礎太差,性能沒有多大提高,基本上是晝間戰斗機。

70年代陸續研製殲-9和殲-13,因發動機和本身設計經驗不足,加上管理混亂,外行領導內行、空軍出爾反爾,無功而返。
唯一倖存的是沈陽的殲八,在80年代開始小批量生產,陸續至今。

80年代開始和以色列合作,結合殲-9的經驗研製殲-10(基本上是引進)。2000年後投入生產裝備部隊。80年代末與美國合作改進殲八失敗,引進法國幻影2000因價格太高而放棄。90年代引進蘇-27,2000年後才國產化。
2000年後殲6完全退役,殲-7停產開始退役。
目前主力機型中,骨幹是蘇-27/殲-11、蘇-30MKK、殲-11B、和殲-10,佔到將近一半。其餘是殲八和殲七。
目前首先要淘汰的是不具備全天候作戰能力的殲七,然後是缺乏電子戰能力和對地攻擊能力的殲八。10年內空軍主力還是三代機,數量上以殲10為主。殲-20開始少量裝備。

⑶ 中國計算機發展史

1、第一代電子管計算機研製(1958-1964年)

我國從1957年在中科院計算所開始研製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1958年8月1日該機可以表演短程序運行,標志著我國第一台電子數字計算機誕生。機器在738廠開始少量生產,命名為103型計算機(即DJS-1型)。

1958年5月我國開始了第一台大型通用電子數字計算機(104機)研製。在研製104機同時,夏培肅院士領導的科研小組首次自行設計並於1960年4月研製成功一台小型通用電子數字計算機107機。1964年我國第一台自行設計的大型通用數字電子管計算機119機研製成功。

2、第二代晶體管計算機研製(1965-1972年)

1965年中科院計算所研製成功了我國第一台大型晶體管計算機:109乙機;對109乙機加以改進,兩年後又推出109丙機,在我國兩彈試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被用戶譽為「功勛機」。

華北計算所先後研製成功108機、108乙機(DJS-6)、121機(DJS-21)和320機(DJS-8),並在738廠等五家工廠生產。1965~1975年,738廠共生產320機等第二代產品380餘台。哈軍工(國防科大前身)於1965年2月成功推出了441B晶體管計算機並小批量生產了40多台。

3、第三代中小規模集成電路的計算機研製(1973-80年代初)

1973年,北京大學與北京有線電廠等單位合作研製成功運算速度每秒100萬次的大型通用計算機,1974年清華大學等單位聯合設計,研製成功DJS-130小型計算機,以後又推DJS-140小型機,形成了100系列產品。

與此同時,以華北計算所為主要基地,組織全國57個單位聯合進行DJS-200系列計算機設計,同時也設計開發DJS-180系列超級小型機。70年代後期,電子部32所和國防科大分別研製成功655機和151機,速度都在百萬次級。進入80年代,我國高速計算機,特別是向量計算機有新的發展。

4、第四代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計算機研製

和國外一樣 ,我國第四代計算機研製也是從微機開始的。1980年初我國不少單位也開始採用Z80,X86和6502晶元研製微機。1983年12電子部六所研製成功與IBM PC機兼容的DJS-0520微機。

10多年來我國微機產業走過了一段不平凡道路,現在以聯想微機為代表的國產微機已佔領一大半國內市場。


(3)中國的歷史機擴展閱讀:

世界發展:

計算工具的演化經歷了由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的不同階段。

1889年,美國科學家赫爾曼·何樂禮研製出以電力為基礎的電動製表機,用以儲存計算資料。

1930年,美國科學家范內瓦·布希造出世界上首台模擬電子計算機。

1946年2月14日,由美國軍方定製的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電子數字積分計算機」(ENIAC Electronic Numerical And Calculator)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問世了。

ENIAC(中文名:埃尼阿克)是美國奧伯丁武器試驗場為了滿足計算彈道需要而研製成的,這台計算器使用了17840支電子管,大小為80英尺×8英尺,重達28t(噸),功耗為170kW,其運算速度為每秒5000次的加法運算,造價約為487000美元。

ENIAC的問世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表明電子計算機時代的到來。在以後60多年裡,計算機技術以驚人的速度發展,沒有任何一門技術的性能價格比能在30年內增長6個數量級。

⑷ 中國電腦發展史

以下表格記錄了中國計算機發展歷史:
1958年,中科院計算所研製成功我國第一台小型電子管通用計算機103機(八一型),標志著我國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的誕生。
1965年,中科院計算所研製成功第一台大型晶體管計算機109乙,之後推出109丙機,該機為兩彈試驗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974年,清華大學等單位聯合設計、研製成功採用集成電路的DJS-130小型計算機,運算速度達每秒100萬次;
1983年,國防科技大學研製成功運算速度每秒上億次的銀河-I巨型機,這是我國高速計算機研製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1985年,電子工業部計算機管理局研製成功與IBM PC機兼容的長城0520CH微機。
1992年,國防科技大學研究出銀河-II通用並行巨型機,峰值速度達每秒4億次浮點運算(相當於每秒10億次基本運算操作),為共享主存儲器的四處理機向量機,其向量中央處理機是採用中小規模集成電路自行設計的,總體上達到80年代中後期國際先進水平。它主要用於中期天氣預報;
1993年,國家智能計算機研究開發中心(後成立北京市曙光計算機公司)研製成功曙光一號全對稱共享存儲多處理機,這是國內首次以基於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通用微處理器晶元和標准UNIX操作系統設計開發的並行計算機;
1995年,曙光公司又推出了國內第一台具有大規模並行處理機(MPP)結構的並行機曙光1000(含36個處理機),峰值速度每秒25億次浮點運算,實際運算速度上了每秒10億次浮點運算這一高性能台階。曙光1000與美國Intel公司1990年推出的大規模並行機體系結構與實現技術相近,與國外的差距縮小到5年左右。
1997年,國防科大研製成功銀河-III百億次並行巨型計算機系統,採用可擴展分布共享存儲並行處理體系結構,由130多個處理結點組成,峰值性能為每秒130億次浮點運算,系統綜合技術達到90年代中期國際先進水平。
1997至1999年,曙光公司先後在市場上推出具有機群結構(Cluster)的曙光1000A,曙光2000-I,曙光2000-II超級伺服器,峰值計算速度已突破每秒1000億次浮點運算,機器規模已超過160個處理機,
1999年,國家並行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製的神威I計算機通過了國家級驗收,並在國家氣象中心投入運行。系統有384個運算處理單元,峰值運算速度達每秒3840億次
2000年,曙光公司推出每秒3000億次浮點運算的曙光3000超級伺服器。
2001年,中科院計算所研製成功我國第一款通用CPU——「龍芯」晶元
2002年,曙光公司推出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龍騰」伺服器,龍騰伺服器採用了「龍芯-1」CPU,採用了曙光公司和中科院計算所聯合研發的伺服器專用主板,採用曙光LINUX操作系統,該伺服器是國內第一台完全實現自有產權的產品,在國防、安全等部門將發揮重大作用。
2003年,百萬億次數據處理超級伺服器曙光4000L通過國家驗收,再一次刷新國產超級伺服器的歷史紀錄,使得國產高性能產業再上新台階。

⑸ 中國飛機發展史

中國飛機發展史如下:
1909年9月21日 中國人的第一架飛機——由馮如製造並駕駛在美國的奧克蘭市郊區試飛成功。
1910年8月 清政府撥款委任留日歸來的劉佐成、李寶浚在北京南苑修建廠棚製造飛機。並利用南苑駐軍操場修建了中國第一個機場。
1913年9月 中國第一所航空學校——北京南苑航空學校成立。秦國鏞任校長。
1920年4月24日 中國第一條民用航線——京滬航線京津段試飛成功。於5月8日投入運營。
1920年5月1日 中國第一個出版的航空期刊《航空》雜志創刊。
1920年5月1日 中國最早的民間航空團體,中華航空協會在北京成立。汪大燮任會長。曾主辦《御風》半月刊。
1922年3月31日 直系軍閥為其「京漢航空線籌備處」作宣傳,在保定舉辦空中游覽,一架享德利·佩治型旅客機失事,機上14人全部遇難。這是中國民航首次事故。
1927年1月1日 廣東航空學校第2期學員畢業,飛行教官丁紀徐在該期畢業典禮上進行了空中跳傘表演,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空中跳傘者。
1928年10月10日 中國第一所民辦航空學校——廈門民用航空學校成立。
1929年6月6日 中國航空協會在杭州西湖博覽會上開設航空陳列室,有模型、圖片以及飛機實物展出。這是中國首次舉辦航空展覽。
1936年4月24日 中國第一座自行設計製造的風洞在清華大學進行首次開車運轉試驗。
1950年6月19日 人民空軍第一支航空兵部隊——第4混成旅在南京成立,聶鳳智兼旅長。下轄2個殲擊團、1個轟炸機團、1個強擊機團。
1951年4月18日 重工業部航空工業局在沈陽成立,段子俊任局長。
1954年7月25日 南昌飛機廠試制雅克-18(初教-5)型教練機成功,並通過國家鑒定。
1956年9月8日 沈陽飛機廠試製成功中國第一種噴氣式殲擊機米格-17Ф型(殲-5),並獲批准批量生產。
1958年2月18日 海軍航空兵部隊在山東諸城上空擊落國民黨空軍RB-57A型主空偵察機1架。
1958年7月 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殲教-1型噴氣式教練機在沈陽首飛成功。
1959年9月30日 由沈陽飛機廠製造的米格-19(殲-6)殲擊機首飛成功。
1962年9月9日 空軍地空導彈部隊在南昌首次擊落國民黨空軍U-2型高空偵察機飛機1架。
1964年2月20日 中國航空學會在北京召開成立大會,通過了學會章程。沈元任理事長。該會出版的刊物有《航空學報》、《航空知識》。
1964年4月11月 由株洲航空發動機廠試制的霹靂-1型空空導彈定型並投入批生產。
1964年9月 轟-5型飛機在哈爾濱飛機廠試製成功。1967年4月投入批生產。
1966年1月17日 國產殲-7型飛機首次試飛成功並於12月28日定型投入批生產。
1971年9月13日 林彪等人倉皇登上停放在山海關機場的空軍一架三叉戟型飛機,強行起飛外逃,後墜毀於蒙古人民共和國溫都爾汗地區,機上人員全部摔死。
1979年12月 新中國自行研製的殲-8型高空高速殲擊機設計定型。翌年12月交付空軍試用,1981年開始裝備空軍部隊。
1980年4月8日 由空空導彈研究所和株洲發動機廠承製的「霹靂」-3型空空導彈設計定型並投入批量生產。
1983年8月23日 新中國第一個熱氣球在河南安陽首次自由飛成功,飛行員為劉連成、郝東山、宋茂森。
1984年6月12日 沈陽飛機公司試制的高性能殲擊機殲-8Ⅱ型飛機由試飛員曲學仁駕駛首飛成功。
1986年2月18日 新中國第一艘熱氣飛艇「蜜蜂6號」在北京航空學院試飛成功。
1992年1月16日 國產直-9型直升機首飛成功。
固定翼飛機或定翼機(Fixed-wing aeroplane),常簡稱為飛機(英文:aeroplane),是指由動力裝置產生前進的推力或拉力,由機身的固定機翼產生升力,在大氣層內飛行的重於空氣的航空器。它是固定翼航空器的一種,也是最常見的一種,另一種固定翼航空器是滑翔機。飛機按照其使用的發動機類型又可被分為噴氣飛機和螺旋槳飛機。1923年7月30日,中國第一架雙層螺旋槳敞蓋飛機由廣東飛機製造廠研製成功。

⑹ 中國殲擊機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海軍航空兵是現代海軍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兵種,能夠遠距離發起攻擊和進行快速機動作戰,是現代海軍打擊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主要手段。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海軍航空兵就已經出現,並在海戰中初露鋒芒。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海軍航空兵更是充分顯示了其強大的威力。

據統計,二戰中各參戰國損失艦船的53%是由海軍航空兵用航空魚雷和航空炸彈擊沉的,特別是太平洋海戰更是幾乎成為了海軍航空兵獨步的舞台。二戰的海戰經驗表明沒有制空權就沒有制海權,制空權對海上戰爭的勝敗具有決定性的意義。中國是一個有著很長海岸線和廣闊領海面積的大國,但舊中國卻長期處於有海無防的窘迫境地。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國家非常重視海軍的建設,花大力氣重建海軍艦艇部隊,同時也開始籌建海軍航空兵。1952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航空部正式成立,頓星雲任司令員。1952年7月,海軍在上海虹橋機場組建了海軍航空兵第一師,下轄一個魚雷轟炸機團和一個殲擊機團。分別裝備蘇制圖-2活式轟炸機和拉-9活塞式殲擊機,第二年又改裝了拉-11殲擊機,海軍航空兵第一師的成立標志著新中國海軍的第一支航空兵戰斗部隊開始擔負作戰使命。

海軍航空兵組建50多年以來,由小到大,由弱到強,部隊的武器裝備在初建時期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壯大。目前海軍航空兵已擁有超音速殲擊機、強擊機、轟炸機、導彈攻擊機、偵察機、海上巡邏機、艦載直升機、運輸機、水上飛機等多種機型,成為保衛海空的一支重要力量。

殲擊機作為海軍航空兵的一種最重要的機種,從建立之初到現在走過了從活塞式殲擊機向噴氣式發展、從輕型殲擊機向中型和重型發展、從機載設備簡單的晝間殲擊機向設備復雜的全天候殲擊機發展,從作戰半徑較短向作戰半徑較大發展以及從機炮為主要武器轉變為以空空導彈為主要武器的發展歷程。海航最早服役的拉-9和拉-11盡管算是二戰末期性能最好的戰斗機之一,但畢竟都是活塞式飛機,其飛行性能在進入50年代後已顯落伍,而此時世界上其他海軍強國的海軍航空兵都已完成了由活塞式向噴氣式戰斗機的轉變。

1953年4月,海軍航空兵第二師在浙江寧波組建,開始裝備當時較為先進的「米格」-15殲擊機。噴氣式殲擊機的服役使中國海軍航空兵的戰鬥力大增,1954年3月18日,海航第二師六團副大隊長崔巍、中隊長姜凱駕「米格」-15雙機在浙江東部海面上空擊落台灣國民黨空軍2架F-47戰斗機,取得了海軍航空兵空戰的首次勝利。隨後「米格」-15飛機又裝備了多個海軍航空兵部隊,在與台灣國民黨空軍的空戰中取得了多次戰果。

從蘇聯購買現成的作戰飛機只能解決一時之需,並要花費大量當時緊缺的外匯,而要建立一個強大的空軍和一個強大的海軍,實現空軍和海軍航空兵飛機裝備的自給和自主發展,就必須建立起自己獨立的航空工業。

因此在建國後不久,中國就開始在蘇聯的援助下進行大規模的航空工業建設。為了讓空海軍早日裝備上國產飛機,在沈陽飛機製造廠尚未完全建成之際,中國航空工業就已經開始仿製比「米格」-15性能更好的「米格」-17殲擊機。之後隨著國產殲-5飛機開始在海航部隊大批服役,逐漸取代了活塞式殲擊機,成為海航裝備的第一批國產噴氣式殲擊機。

60年代中期以後,仿製「米格」-19的殲-6超音速殲擊機也開始進入海航服役並大量裝備。在立足國內原材料和製造能力的基礎上仿製成功的殲-6飛機滿足了海軍航空兵提高裝備技術水平的迫切需要,使中國海軍航空兵完成了從亞音速殲擊機到超音速殲擊機的跨越,擺脫了對蘇聯進口殲擊機的完全依賴,並在後來的多次空戰中取得了不凡的戰果。殲-5和殲-6飛機都採用後掠梯形翼,殲-5的機翼後掠角為45度,殲-6增大到55度,更大的後掠角推遲了機翼表面激波的產生。而裝有帶加力燃燒室的渦輪噴氣發動機具有大的推重比,也使殲擊機的飛行速度超過音速成為了可能。

而隨著仿製「米格」-21飛機的成功,三角翼的殲-7具有更好的高空高速性能,最大飛行速度達到了2倍音速,使海軍航空兵的裝備技術水平躍上了新的台階。這些飛機以航空機炮為主要武器,配以簡單的光學瞄準具進行瞄準射擊,殲-7還首次裝備了紅外製導空空導彈,能夠在更遠的距離上對敵機目標進行攻擊。

飛機的機載設備則主要是通信電台、高度表、無線電羅盤以及簡單的敵我識別器等,設備的數量較少,技術水平也低,僅能滿足晝間飛行作戰的需要。主要的作戰方式則是近距格鬥以及尾追攻擊。由於受飛機的載油量、通信技術以及對海上目標的探測識別等多方面的局限,海航的這些殲擊機只能主要用於海軍基地的防空以及沿海地區上空制空權的爭奪,無法滿足掩護作戰艦艇外海出擊或轟炸機進行海上遠程打擊的需要。

20世紀60年代以來,通過引進蘇聯的殲擊機進行仿製生產,不僅提高了空海軍的空中作戰能力,而且使中國航空工業技術水平不斷提高,這也為自行研製性能更好的殲擊機打下了必要的基礎。1964年,在對引進的「米格」-21飛機進行系統的技術摸透的基礎上,中國開始了自行設計比「米格」-21性能更好的殲-8飛機。

針對當時「米格」-21飛機存在的機內載油量少導致作戰半徑過小、沒有安裝雷達缺乏自主搜索探測目標的能力、只安裝1門機炮和掛載2枚空空導彈致使攻擊火力弱等缺陷,提出在「米格」-21的基礎上自行設計一種飛得更高更快、作戰半徑更大、機載武器火力更強並能夠全天候作戰的新型殲擊機。殲-8飛機並不是在「米格」-21或殲-7基礎上簡單地進行等比例放大而成的,而是在保持殲-7氣動總體布局基本不變的情況下,根據當時所掌握的技術並結合性能指標的要求對其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進,設計方案也是經過大量的風洞吹風最終優選出來的。殲-8採用加大機翼後掠角、相對厚度較薄的高速翼型、機翼前緣扭轉、低置的水平尾翼、進氣錐無級調節等技術措施,減小了飛機的超音速飛行阻力,2台大推力的「渦噴」-7甲型發動機提高了飛機的推重比,在擁有更快速度和更高升限的同時仍能具有好於「米格」-21的機動性。

更大的機體得以裝載更多的燃油,大幅提高了飛機的作戰半徑。同時殲-8飛機也沒有受到當時國外流行的「取消航空機炮」思潮的影響,而是採取了導彈和機炮並重的武器配置方案,在之後多次局部戰爭的實戰經驗也證明這種選擇的正確性。2門固定機炮和4枚空空導彈的武器配置也使得殲-8飛機擁有了更強的作戰火力,服役後成為了當時海軍航空兵里性能最好的殲擊機。

由於火控雷達研製的拖延,使得殲-8飛機在交付部隊使用時並沒有能夠具備原先設想的全天候作戰能力,這無疑是一個非常嚴重的缺陷,無法發揮飛機應有的戰鬥力。特別是海軍航空兵由於主要在遠離基地的海上進行作戰,難以得到及時的地面指揮和空情支持,特定的作戰環境要求殲擊機必須配備能夠實現遠距離搜索的火控雷達以及完善的通信和導航設備,保證無論在白天還是夜晚,簡單氣象條件還是復雜氣象條件下都能獨立完成作戰任務。

而隨著艦載導彈武器的實用化,敵方艦艇可以在離海岸很遠的地方實施打擊,這就勢必要求近岸防空范圍要向更遠的海上推進,海航的殲擊機越來越多地要擔負遠離基地的空中巡邏警戒和攔截的任務,這就對殲擊機的航程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80年代中期,中國在殲-8白晝型和全天候型飛機的基礎上研製出了作戰性能更好的殲-8Ⅱ型飛機,改機頭進氣方式為兩側進氣,機頭空間騰出來安裝大直徑天線的機載火控雷達,完善的機載設備使飛機具備了良好的全天候作戰性能,整機的綜合技術水平有了大的提高。

而進一步加裝了空中加油設備的殲-8D型飛機,在加油機的配合下也滿足了海軍航空兵抵達南沙群島上空進行戰斗巡邏的航程要求。航程與作戰效能大幅提升的殲-8D型機進入中國海軍航空兵服役後,使之終於具備了保衛南海權益的實質性空中作戰手段。同時殲-8D與「轟油」-6加油機配合還可以為攜帶空艦導彈或航空炸彈的海軍遠程轟炸機進行伴隨護航,進一步擴大海軍航空兵的攻擊能力和范圍,對周邊國家海軍進行有效的威懾。

而隨著更先進的脈沖多普勒體制火控雷達、全數字化綜合火控系統、中距雷達制導空空導彈等方面技術的綜合應用,作戰性能大幅提升的新型殲-8F型飛機目前也開始裝備海軍航空兵,具備了現代中距攔射能力,進一步增強了殲擊機的自主作戰能力,縮小了與國外先進戰斗機之間存在的差距。

而殲-7飛機作為中國海軍航空兵的另一種主力殲擊機,在此期間也沒有停止發展改進,先後改型研製出殲-7HH、殲-7EH等海軍型號裝備海航部隊,替換了已經陳舊的殲-6和殲-7的早期型號。殲-7EH通過採用雙三角翼、增加前後緣機動襟翼和增大發動機推力等措施,飛機的機動性能有了長足的進步,配裝可全向攻擊的近距格鬥導彈後使作戰效能有了質的提升,而相對低廉的價格優勢又可以滿足海軍航空兵在飛機裝備數量上的需求。

當然限於整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國內航空工業技術水平以及對海軍航空兵作戰地位的認識,中國海軍航空兵的殲擊機發展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並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與空軍相比海軍航空兵一直處於次要地位,只能是空軍裝備什麼殲擊機海航也跟著裝備什麼殲擊機。無論是在50、60年代還是在90年代,在引進國外的先進殲擊機時都是優先裝備空軍,海航則一般要等到國產仿製型號出來才開始裝備。而中國航空工業在殲擊機的仿製和自主研製方面也一直是以滿足空軍的戰技術要求為主,對海航飛機的一些特殊要求往往無法顧及,只能進行一些諸如增強防腐性等少量必要的改進,這自然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中國海軍航空兵整體戰鬥力的提高。

隨著近些年來對海洋權益的日益重視,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國家開始加大了對海軍的投入,這也為海軍航空兵的裝備發展建設提供了重要的保證和良好的機遇。一批又一批的新型作戰飛機陸續裝備到海航部隊,裝備的現代化程度逐步提高,從國外購置的蘇-30等先進作戰飛機幾乎是緊跟著空軍之後進入海航服役,進一步縮短了與世界海軍強國在航空武器裝備上的差距。

⑺ 中國電視機的發展歷史

1958年3月17日,抄是我國電視發展史上值得襲紀念的日子。這天晚上,我國電視廣播中心在北京第一次試播電視節目,國營天津無線電廠(後改為天津通信廣播公司)研製的中國第一台電視接收機實地接收試驗成功。
這台被譽為「華夏第一屏」的北京牌820型35cm電子管黑白電視機,如今擺在天津通信廣播公司的產品陳列室里。我國在1958年以前還沒有電視廣播,國內不能生產電視機。1957年4月,第二機械工業部第十局把研製電視接收機的任務交給國營天津無線電廠,廠領導立即組織試制小組,黃仕機同志主持設計。當年,試制組多數成員只有20歲上下,他們對電視這門綜合電、磁、聲、光的新技術極其生疏,沒有見過電視機,參考資料也很少,通過對資料、國外樣機、樣件的研究,他們根據當時國內元器件生產能力和工藝加工水平,制定了「電視接收和調頻接收兩用、通道和掃描分開供電、採用國產電子管器件」的電視機設計方案。
我國第一台電視機的試製成功,填補了我國電視機生產的空白,是我國電視機生產史的起點,今天我國已成為世界電視機生產大國。
中國第一台電視機1958年3月由天津無線電廠試製成功。為了紀念這台電視機的誕生,它被命名為「北京」。

閱讀全文

與中國的歷史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