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在中國古代總是北方統一南方
中國古代南北分裂(以長江為界)的局面一般都是由北方政權來完成統一。如西晉、隋、元、清均是(只有明朝是由南方完成統一)。其中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大概有以下方面。一、我國北方經濟文化發展比南方早而且迅速,北方物質基礎比南方雄厚。二、北方地域遼闊,南方統一北方相對北方統一南方難度大得多。三、從歷史上看,北方政權建設比南方早且成熟,因此北方政權有利於建立中央集權式的統治,從而能更有效地集中人、物、財力而用於戰爭;而南方的政權多為北方南下朝遷,只滿足於偏安。四、可能與北方人強悍,而南方人較自由散漫有關。
B. 為什麼中國歷史上總是北方統一南方
在中國古代社會,北方開發較早,文化也較為早熟,社會制度、宗法觀念相對於南方來內講較為嚴容密、發達和成熟,在大多數時間里,北方不僅是政治、文化的中心,還是經濟的中心,又兼北方人勇武善戰,因而,改朝換代之舉一般都發生在北方,北方由此而多出皇帝。相反,南方不論是社會統治、宗法統治、思想統治均比北方要相對為弱,因此,人們的思想觀念就較為解放和活躍,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相對寬松的政治環境容易造就大作家,容易促生文人。
C. 中國歷史上,為什麼總是北方統一南方
因為在古代人們是的,在黃河長江那些地方繁衍生息的。你學過歷史嗎?黃河長江那個范圍是大河文明出現的地方,人們都是在那裡發展起來的,南方呢,在那個時候是蠻荒之地,沒有開發過的。南方的人都是從北方遷過去的。南方沒有北方的實力,那麼雄厚,所以北方總是統一南方
D. 歷史上為什麼總是北方統一南方,很少南方統一北方呢
縱觀歷史上的統一,就會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這種統一先是自西向東,自漢代以後,逐步轉變為由北向南,而且多是北方政權統一南方政權,而很少南方統一北方。比如,曹魏首先滅蜀,而後司馬炎篡魏改國號為晉,晉不久又南下滅吳,從而統一全國;隋的產生先是北周的楊堅自立為帝,待北方統治鞏固後南下攻陳;宋代的統一也是宋代建立後,然後消滅武平、後蜀、南漢、南唐、北漢等剩餘的割據政權,基本上體現了南下統一的特點。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歷史上明朝和民國北伐就是由南而北進行的,但不妨礙統一的基本趨勢。
為什麼會呈現出由北向南的特點呢?僅僅是因為北方人彪悍尚武、善於戰斗嗎?顯然不是。歷來武力的統一,表面上看是戰爭的得失,其實則是經濟社會文化水平的高低。綜合來看,主要有以下原因:
從文化來看,北方的中原一帶是中華民族的誕生地,文化統一性強,各地文化基本一脈相承,同時北方語言的差異性小,人們交流起來比較方面,容易形成共同的文化心理特徵。這既有利於認同國家概念,也便於軍隊的統一指揮。對比北方,南方地形復雜,多高山大江,各省、各地之間語言千差萬別,相互交流少,文化差異性大,而在通訊、交通都不發達的古代,這幾乎是要命的。這也是南方容易出現割據政權,多偏安小朝廷的一個重要原因。
從氣候來看,南北方氣候差異明顯。北方氣溫整體較低,夏季短暫,冬季漫長,而南方則基本相反。古代的統一戰爭如果從北方向南方推進,一路氣溫回升,後勤補給也將越來越容易,這是非常有利於作戰的。盡管南方有大江、大河的阻擋,但這也只是起到防禦作用,並不能從本質上影響戰局。而如果統一戰爭從南方向北方推進,則受氣候影響非常大,面對霜凍、冰雪等天氣,軍隊是很容易喪失戰鬥力的。
從經濟與人口來看,農耕時代的經濟主要是農業。北方多平原地勢平坦,非常適合農作物的種植,這也是北方最先得到開發的原因之一。而南方地形則相對復雜,能有效利用的只有巴蜀平原、江漢平原、太湖平原這三塊土地。在古代,土地即是農業,也代表著生產力。宋代之前,我國經濟重心一直在北方。這個時期的南北對峙,拼的就是經濟上的優勢。經濟重心南移後,以至後來宋代南方經濟超過北方後,決定南北統一戰爭的因素進一步增多。隨著經濟中心的南移,南方的人口迅速得到增長。北宋時期,南北方人口大抵相當。靖康之恥後,宋室南遷,南方人口進一步得到增長。逮到南方人口超過北方之後,很快就出現了南方統一北方或南方頑強對抗北方的現象。明朝的建立、明亡後南方的持久抵抗就很能說明問題。
E. 中國歷史上為何總是北方統一南方呢
《淮南子•天文》說:「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斜,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這個故事說的是中國地形形成。
從初中地理學就知道,黑龍江愛輝到雲南騰沖畫一條線,西北高,東南低。
中國是塊傾斜的大地,從海邊到帕米爾高原,分三個階梯,500米一下一級,1000-2000米一級,4000米以上一級。西北、西南是一個半月形文化帶,東南沿海也是個半月形文化帶。這是中國地理的太極圖。北京是第二階梯的一角,這里的地勢重要是因為中國早期的重心在西北。而西北的地形是一個「高壓槽」,風向在上,水也在上。正式這樣的走勢,決定了中國的地理生命脈。
(宋太祖趙匡胤)
(二)豎看
1.長城線:山海關——北京——呼和浩特——包頭——嘉峪關,今京沈、京包、蘭新四線大體在這條線上。這條線約在北緯40-41度上下。這條線上的古城多半都是邊塞。秦皇漢武的北巡線。
2.黃河線:蘭州——寶雞——咸陽——西安——洛陽——鄭州——開封,今寶蘭、隴海二線大體是沿這條線走。這條線大約在北緯35度上下。中國早期的都邑和大城市主要在這條線上,秦皇漢武的東巡、西巡線。
3.長江線:長三角——九江——荊州——重慶。這條線大約在北緯30度上下。秦皇漢武的南巡線。
F. 中國歷史上,為什麼總是北方統一南方
這里就要提到中國歷史的一個大慣性了,即凡東西對峙,一般西可勝東(如秦漢隋唐史),凡南北對峙,一般北可克南(如宋元明清史),即如朱元璋這般逆天的存在,也不能保證南京作為首都的地位。除了地勢上的差異,還因為古代中國的威脅就是來自於西方和北方,因而中國最精銳的軍隊從來都是出自西北。宋朝失去了傳統的中國馬場——河西走廊,因而終宋一代,中國軍隊都以步兵為主。在冷兵器時代,以步兵對抗騎兵,勝則小勝,敗則一潰千里,因為步兵不可能追擊騎兵擴大戰果,而騎兵一旦獲得優勢,在北宋丟失燕雲,沒有長城要塞的情況下,黃河兩岸的廣大平原,中國的柔軟腹地,都將在一夜之間成為戰場,成為北方游牧民族的天堂。第二波可以組織起來的抵抗只能在淮河長江一線,因而古代中國的防禦,就是一戰於長城,失長城則失華北,二戰於長江,失長江則全國不保。北宋之所以亡的那麼屈辱,那麼快,也是可以理解的。
G. 為什麼中國古代歷史上總是北方統一南方
中國北方與中國南方是指中國內部的兩大塊約略性的區域。中國地理以秦嶺至淮河線為界,將中國分為南方和北方。
南方的地域范圍大致包括華東地區、中南地區、西南地區地區。北方的地域范圍大致包括華北地區、東北地區、西北地區。
歷史上的中,國,統,一:多是由北向南,僅有兩次短暫的統一是由南向北,但都在隨後的內,戰,中被北,方,政,權取代。
戰國末期秦始皇消滅六國。
漢朝漢高祖劉邦擊敗楚國項羽結束楚,漢,戰,爭。
西晉消滅東吳統一中國。
隋朝滅南朝陳,結束南北朝中國南北方分立狀態。
北宋取代後周,從北方開始逐步消滅了盤踞在南方的諸,多,政,權,結束唐末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
明朝初期結束蒙古元朝末期中國各地的分裂局面。
北,伐,後,蔣,中,正的南,京,國,民,政,府在名義上統,一,中,國。
第二次國,共,內,戰中,中,國,共,產,黨由北向南擊,敗,中,國,國,民,黨。
據歷史記載,北方的中原一帶是中華民族的誕生地,西晉時期的永嘉之禍導致北,方,大,家,族遷移到南方江東一帶,這些家族中最大的為王,謝,袁,蕭等家族,而普通的平民因為沒有巨大的家產需要遷移,只帶上自己的衣服,帽子等必須用品,所以此次大遷移也稱為衣,冠,南,渡,此次遷移給中國的將來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北方人帶到南方先進的生產技術,之後,中國的經濟,文化中心從中原一帶遷到了江東,江東因為其影響,漸漸的而成為了江南。
在經濟上,歷來是北方經濟超過南方。一直到唐末經濟重心南移,至宋代南方經濟超過北方。宋以前,南北對峙中北方取勝主要依靠的是經濟上的優勢。而宋以後,則除了經濟因素外,更多的有其它的原因。其中地理因素是很重要的。
南方物產豐富,大都是魚米之鄉。在對峙與割據的時期,南方由於地形復雜,容易出現割,據,一,方的偏安小朝廷。北方地形開闊,容易形成較大規模的軍,事,力,量。北方歸一,形成大,規,模的軍事力量,長驅南下,南方偏安的小朝廷往往無力抗衡。
一個地域能否興起強大的社,會,政,治,力,量與這個地域的民風、社,會,文,化,特,色及其發展水平有很大的關系。關中地近西戎,風俗勁勇,民皆習戰;自商鞅變法,秦人以耕戰為本,遺風流披,影響深遠,形成了與東部地區迥然相異的社會風尚,秦漢時期即有「關東出相,關西出將」的說法;北朝後期,鮮,卑,軍,事,貴,族與北,方,漢,姓,土,族結合,形成集團勢力——關隴集團,關隴集團成為西魏、北周、隋和初,唐,統,治的基礎。河北自戰國時起便一直是抗,擊,北,方,游,牧,民,族的前沿重地,河北勁悍習戰民風的形成與這一點有很大關系。自趙武靈王改,制,胡服騎射,河北精兵,為天下雄。另一方面,河北的政權相當大一部分是由起自塞外的游,牧,民,族所建,這些生長、生活於馬背上的民,族,男子皆精於騎射,是天生的戰,士,平時游,牧,馳,獵,戰時出,征,打,仗;而且,那些人據塞內的游,牧,民,族大都能夠接受漢,族先進的文化。這樣,新,興,民,族初起的銳氣、游牧民族宜於征,戰的天性和對於漢,族先進文化的接受,幾個方面相結合,所形成的力量至少在軍,事,上令漢,族難與爭鋒。東南政,權多為喬遷政,權,是中國傳,統,政,治,中的正朔所在和中原先進文化的保全者,這樣,在東南地區與中原之間沒有那種地方文化與中心文化區之間的差距。中原先進的社會文化遂構成東,南,政,權的重要基礎。在北方淪亡之後,喬遷到東南的政,權大多能憑借這一點整合南,方,社,會,保有江南半壁江山,與北,方,少,數,民,族,政,權之間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面。
中國的疆域南北跨度很大,南北方氣候、環境及人的習性差異較大,遂使南北雙方,軍,事,特,長,上也有很大差異。
北方少數民族以游,牧、射,獵為業,男子皆精於騎,射,平時游,牧、馳,獵,戰,時,出,征,可謂兵民合一;在戰,略,戰,術上,以遠,程,奔,襲、騎,兵,野,戰見長;注重發揮個人的積極性,人自為戰;生長北方,性習溫涼,不耐暑熱,故其對南方的作戰主要是在秋冬時節。秋冬時節,秋高馬肥,大地堅凈,利於騎兵驅馳。
南方漢人以農耕為業,其社會文明程度較高,社會的高度組織化、對水利的利用是其社會的主要特點。其治,軍、用,兵亦與其環境和生產、生活方式上的特點相適應。治,軍以組,織、秩,序和紀,律見長。歷史上的南方比較著名的軍,隊如北府兵、岳家軍、戚家軍、湘軍都是以紀,律,嚴,明、訓,練有素見長。在戰,略,戰,術,上,注,重,謀,略,講,究,部,伍,陣,法,善於利,用,城,市作為據,點,防,守,利用平原地區的江河水道來進行運輸。建立水,師。南方對北方的主動用兵主要是在春夏時節。春夏時節,正值中國東部季風區的雨季,江河水漲,便於利用江河水道進行人力物力的運輸、投送。
南北雙方可謂各有所長,各有千秋。鑒於中原地區的氣候和地形上的特點,南北雙方在天時和地利上都可謂利弊半參。利於南方者不利於北方,利於北方者不利於南方。雙方都有機會發揮自己的長處,利用對方的短處。
在南北對抗比較穩定的時期,雙方往往達成一種均勢。雙方之間的對,抗在長江和黃河之間的某條中間線上穩定下來。任何一方只要越過這條中間線便會面臨大的困難,也會遭遇大的抵抗。這條中間線,在東部地區通常是淮河。盡管南方勢力偶爾能遠達黃河,北方勢力有時也能飲馬長江,但雙方大致在淮河一線穩定下來;在西部地區,則通常是以秦嶺為界。
東南的防,御,格,局是一個以長江和淮河為依託的多層次的防,御,體,系。南北對抗,南方主要是依託長江和淮河。南方一些軍,事,重,鎮的形成,都是以此為基礎的。長江上通巴蜀,中經荊襄,下連吳越,縱貫東西,延綿數千里,上下游之間相互呼應,使整個南方地區的形勢得以完整;另外,長江本身即發揮著對抗北方鐵騎沖擊的天塹作用。南方在長江沿線置列有一系列軍,事,重,鎮,扼守長江的幾處要點。古代長江下游易渡之處有二,一是採石渡,一是刮洲渡,分處建康(今南京)的上下游。建康方面也加強對兩處渡口的防守。在這兩處渡口的南岸,分別有京口(今江蘇鎮江)和採石,北岸分別有廣陵(今江蘇揚州)和歷陽(今安徽和縣),都,置,兵,戍,守,立為重鎮。淮河與長江相表裡,發揮著雙重的屏障作用。經營淮河兼有防,守和主,動,進,攻兩層戰略意義。歷代保據江南者,對於淮河與長江的這種唇齒關系都有比較深入的認識, 「 守江必先守淮」的議論亦隨處可見。南方在淮河一線也置列有一系列重鎮,主要是扼,守淮河支流與淮河的交匯口。在淮西,主要是鍾離(今安徽鳳陽)和壽春(今安徽壽縣),在淮東,主要是山陽(今江蘇淮安)和盱眙。壽春正對潁口(潁河與淮河的交匯口),擋潁河或淮河上遊方向的來敵;鍾離正對渦口(渦河與淮河的交匯口),擋渦河之沖。淮河下游主要支流是泗水,古代泗水自山東南流,在淮安附近匯入淮河。淮泗水路自古為南北水運交通要道,山陽和盱眙即控制著泗水方向的來路。在泗水方向,若取更積極的態勢,還可以經營彭城(今徐州)以圖北方。隨著南北力量的消長變化,其攻守之勢也隨著而變化南方強,盛時,可以前出淮北進取中原;南方衰弱時,則往往退守長江;南北勢均力敵時,則往往以淮河一線為對抗前沿。
黃淮平原是南北交兵的主戰場。這一帶季節變化比較明顯,既有曠闊的原野,又有縱橫的江河水道。秋冬時節,大地堅凈,曠闊的原野宜於北,方,鐵,騎,驅,馳,利於北方發揮其騎兵野戰的特長;春夏時節,江河水漲,利於南方發揮其水,戰和守,城,戰的特長。因此,無論從時機還是從地利上,雙方都是利弊半參,因而易於陷入一種拉鋸式的角逐之中。
當時南方所依據的地理優勢只是江淮防線。而守江則莫如守淮,守江必先守淮。一旦北方勢,力突破淮,河,防,線,則南方只能依,靠,長,江,防,御。而長江漫長的江邊不可能處處置,兵,戍,守。也就是說長,江,防,線必須依託於淮,河,防,線,一旦淮,河,失,守,則長江必不可保。而對於北,方,勢,力來說,攻破淮,河,防,線並不必登天還難。而且在淮河的平原地區則更適合北,方,騎,兵的優勢的發揮。
不僅如此,南方的喬遷政,權本身又是為強,敵,所,逼、被,迫,遷,徙的產物,故不免有偏安和不思進取的特性。歷史上,立足東南的政,權多以北伐、收復中原為口號,但真正北伐成功的卻極少。立足東南的政,權大多能統一江南半壁江山,與北方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面,而很少能統,一,天,下,便跟喬遷政,權的這種特性有關。
宋代胡安國曰:「建康以三吳為東門,荊蜀為西戶,七閩、二廣為南府。」要保證南,方,政,權的安全,則萬不可忽視東,南,防,御,格,局。東,南,防,御,格,局主要是江淮防線。但是我們不能忘記廣大的西南、中南地區。南,方,政,權要穩定,則必須要依託於整個南方地區。不僅要利用閩廣的資源,更要注意荊蜀地區的防,御,作,用。西邊有秦嶺大散關防線,再往西南則有蜀地,湖北地區又有襄樊防線。所以南,北,對,峙,時,整個防,線就有秦嶺大散關、蜀地、襄樊以及江淮等防,線。這些防線缺一不可。南,方,政,權只有保證四個防,線都安全,才能保,證,政,權的安全。這就是為什麼南宋偏安如此之久,而最後亡於蒙,古之手的原因。因為南宋雖偏安於東南,但是西南、中南地區仍在。有此防,線,南宋初年才能有北,伐。但是後來大散關失守,整個南,方,防,線,屢,遭,攻,擊,後來蒙,古,滅,西,夏,並關中、蜀地,下襄樊,才從西邊攻入東南,滅亡南宋。
偏於東南的南,方,政,權總的來說有兩道防,御,線。大的防,御就是上面所說的以整個南方地區作為防禦區。小的防,御則是利用東南地區本身的水,網,密,布的特,點,牽,制,敵,人。比如南京,則利用本身周圍的有利的地形。北有長江,西邊有安徽,東邊有紫金山、牛首山等。但是依靠小的防,御只能在短期內牽,制,敵,人,並不能長久。若要久安,則要著眼於全南方地區,實行大防,御,政,策。
北方統一南方依靠的並不僅僅是經濟上和地理上的條件。最關鍵的在於人心向背以及政,權,內,部建,設的問題。如果政,治,清,明,百姓和睦,則任何險阻都不是險阻。縱觀歷史,北方之統一南方都滿足了以上的幾個條件。
H. 為什麼中國歷史上 總是北方統一南方
LZ您好
我國古代尤其是大運河修建之前,主要的糧食產區就是關中平原,之後擴展到華北,再然後才是江淮以南的。至於華南?!那種丘陵蠻荒之地是唐朝滅亡後才開始開發的!
也就是說古代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統統在北方,這已經從上層建築上直接給南方統一全國提高了難度。
其次就是南方守備北方的難度遠甚於北方防南方,秦嶺淮河一線一丟,指望長江是擋不住北方鐵騎的。【朱元璋北伐成功靠的是北方自己軍閥分裂,然後帶兵的王保保目送元順帝北逃……】
同時南方偏安,不思進取朝廷居多,也有如北方很亂時,南方變著戲法跟著亂的奇葩朝廷(譬如東晉),相較而言,能力二百五但起碼人家很進取的孫權都算是南方歷代朝廷里的佼佼者了。
當然,任何統一歷程說白了都是人心向背,天時地利人和最重要的永遠都是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