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近代以來歷史變遷的核心是什麼
中國近代以來,歷史變遷的核心是從1840年年鴉片戰爭開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止。
1840年爆發的鴉片戰爭為中國由封建社會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鴉片戰爭
在此後的近一百年間,以1919年五四運動為界標,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為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後期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但都屬於資產階級革命的范疇。
在整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中國的社會性質決定了中國社會主要矛盾、革命對象和任務性質。
在近代史上中國社會主要矛盾有兩個: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之間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之間的矛盾,而前者為最主要矛盾。但兩大主要矛盾在歷史的進程中,呈現出錯綜復雜關系和起伏狀態,兩大主要矛盾規定了近代中國的歷史主題就是要推翻外國資本—帝國主義,擺脫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和壓迫,爭取民族解放,國家富強,社會進步和人民幸福,或者說,近代中國的根本任務就是要徹底反帝反封建和實現國家近代化,改變中國近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
中國近代史(1840年-1949年)是指從第一次鴉片戰爭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期間的中國歷史,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到瓦解的歷史。 它是中國人民探索救國之路,實現自由、民主的探索史,也是一部中華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國主義以實現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義以實現人民富強的斗爭史。
⑵ 中國歷史變遷過程!
所謂的「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等,都是馬科斯的理論,只適合歐洲西部的少數國家,不適合世界上其他國家。用這個理論來套中國的歷史,無異削足適履。
我國不存在奴隸社會這一階段。
中國歷史變遷過程大致如下:
1,上古:
在蒙昧時期,那時候文明不發達,炎帝衰落,無法控制諸侯,諸侯互相侵伐,歲無寧日。後來,黃帝興起,消滅以蚩尤為首的強暴諸侯,使得天下安寧,開始建設文明。黃帝發明了衣冠、歷法、文字、度量衡等各種制度,所以被後人稱為「文明初祖」。黃帝死後,他的孫子即位,文明得以繼續。後來的堯舜禪讓,改變了父子傳承的制度。
2,三代:大禹傳子,建立夏朝。夏朝、商朝、西周都是鬆散的聯邦體系,統稱三代。在古代,把這種體系稱為「封建」。
3,春秋戰國:封建制度接替,道德讓位於智力。人民生活特別悲慘。但這也是中國思想大爆發的一個時期。(之前也許有,但沒用留下任何記錄)
4,秦。秦是關鍵的一個時期。之前是鬆散,之後是集權。天下任何地方,都是皇帝一個人的,都聽皇帝的安排,而非想以前那樣,天子把某個地方分給大臣,讓大臣世襲管理。秦把人當作機器看待,毫無人性可言。
5,漢-陳。漢朝繼承了秦朝的制度,但仁慈很多。漢朝開始,以孝道治理天下。當時沒有文武官之分,丞相也可以帶兵打仗,大將軍也可以治理國家。
6,隋-宋。特點是文武官分治。唐朝由於武官囂張而滅亡,宋朝由於限制武官而滅亡。
7,元。中國第一次亡國。作為第三等、第四等人,開始出現奴性。
8,明。恢復中華。中國科學技術文化經濟迅速發展,稱為世界的中心。對歐洲的文藝復興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又由於引進了美洲的玉米、紅薯等,即使飢荒,也不會大批餓死人。中國人口在明末達到了史無前例的2億人。
9,清。中國第二次亡國。中華文明的大部分被摧毀。而歐洲則進入工業革命,統治了世界。
10,民國。民國雖然推翻了清國,但並沒用恢復中華。一直到現在,中國還在落在歐洲美洲國家後面。
⑶ 急求中國歷史的百年變遷!!!
中國近百年社會生活變遷,是一個饒有興味的課題。它從一個最基本的層面反映了我們社會文化幾千年未有過的偉大變化。對於社會歷史的研究,可以從政治史、經濟史、文化史、社會史等諸多專門史角度去進行。過去,我們曾非常重視社會發展史研究,五十年代全國范圍內曾普遍進行社會發展史教育。但是,那時所講的社會發展史,實際上只是社會形態發展更迭的歷史,講的是社會經濟形態、社會生產方式發展更迭的歷史過程,基本上沒有觸及社會生活方式,更沒有具體研究人們實際的社會生活形態。綜觀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除政治活動、政治生活非常重要外,還有經濟生活、文化生活等等更值得注意,而常常被以往學者所忽略的社會日常生活方式,其重要性其實完全不下於它們。正如人們所熟知的那樣,人類從來就不是單個人在生活,人類從一產生起,就是在特定的社會中生活。人們不能自由超越他們所處的特定社會關系和社會存在,他們總受制於歷史形成的特定的社會生活,這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也是別無選擇的。這里所說的社會生活變遷,不是包羅政治生活、經濟生活、文化生活等在內的所有社會生活的變遷,而是指人類有史以來賴以生存的最普通、最普遍的日常生活,是人民千百萬芸芸眾生世俗生活的歷史演變。
為什麼我們在當今尤其要重視研究社會生活的變遷歷程呢?這是因為多少年來,由於政治過於泛化,意識形態過於泛化的影響,我們比較多地注意了人類歷史中的政治活動、經濟活動、思想文化活動等方面的研究,而恰恰忽略了與廣大老百姓關系最為密切的衣食住行等社會生活方式及其變遷的研究。我們的歷史研究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進行研究的,而馬克思本人在進行歷史研究時對於人們的衣食住行卻是極為重視的。他所創立的歷史唯物主義學說,就認定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便是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行以及其他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這是一切歷史的一種基本條件,是人們每日每時都在進行的歷史活動。遺憾的是,除了年鑒學派以外,號稱信奉歷史唯物主義的歷史學家們在研究社會生活方式方面並沒有做出引人注目的成績。令人感到欣慰的是,我國學術界在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對於社會生活變遷的研究,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與發展,出版了許多專著和論文,在一些領域應該說還有一定的突破。但總的說來,這些成果與我們飛速發展的社會需要相比較,還遠遠不夠。精深的著述可以說還是鳳毛麟角,在深度和廣度上都有待於作進一步的開掘和拓展。
本書的作者是上海市民俗文化學會的一群學子,他們艱苦收集相關資料,經多年潛心研究撰成本書。研究社會生活變遷與研究民俗文化原本有著天然的聯系。民俗文化學是專門研究具有傳承性的民間生活和民間文化的科學,它在廣泛而深入研究具體的民間生活和民間文化現象的基礎上,綜合研究民俗文化的特殊規律和一般規律,作出理論概括。從民俗文化這個獨特的視角來研究社會生活變遷,為社會生活變遷研究提供了一種新的方法、新的視野。芸芸眾生的生活這個色彩斑斕的世界,它所提供的資料,最具體、最形象、最可靠,也最真實地反映了人類歷史發展中經常為人們所忽視的一些基礎性的甚至是決定性的方面。這些民俗文化現象在什麼社會條件下產生,又是如何影響著社會生活,社會生活又如何推動民俗文化的演變,從這里,可以更好地理清社會生活變遷發展的脈絡。
⑷ 在中國歷史上中國社會性質在哪些時期發生了變化
近現代史上中國社會性質的三次變化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中國由此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949年新中國成立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社會性質結束,進入新民主主義社會;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⑸ 國家與社會關系在中國經歷了怎樣的歷史變遷
中國
這個從社會到國家的歷史變遷過程是
原始母系血(統)氏族生殖遺傳社會
→ 父系血緣家族生殖遺傳社會 有了婚姻家庭
→ 封建領主的階級社會 出現了國家
從中國人的
社會到國家的歷史變遷中不難發現
人的社會
是原發姓的自然規則存在
並伴隨著人的文化進步
不斷地變換著社會形態的改變
從而
在人的文化進程過渡到文明時
便撬動了社會形態的改變
而婚姻家庭和國家的產生
正是在這種從文化到文明的發展中誕生的
因此
做為全球唯一的中國古生代人類
有著完整的從社會到國家的歷史變遷進程
這是世界上
任何新生代類似於人的生物種類所無法比擬的
⑹ 中國文化社會結構的歷史變遷
近代中國社會文化結構的演變是 中國傳統經濟、政治和社會形態變化的集中反映,是中國文化自身發展規律和中外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外來文化的輸入及其與本土文化的沖突和交融,改變了 中國本土文化以封建文化為主體和儒學獨尊的局面,形成了傳統文化、西方文化和社會主義文化多元鼎立、相互滲透、相互借鑒的近代中國文化體系。多元文化並存 及其價值互相沖突的社會文化格局,對中國政治變革和社會轉型產生了復雜和深遠影響。
⑺ 中國歷史演變
上古堯舜禹之後,大禹的兒子夏啟建立夏朝,
傳到夏桀,商湯取而代之,建立商朝。
到商紂王,荒淫無道,周武王發動政變,牧野之戰中打敗商朝軍隊,入主中原,建立周朝。
到周幽王被少數民族所滅,周平王遷都洛陽,史稱東周。
東周末年,秦滅六國,始皇帝建立秦朝。
秦末劉邦於項羽四年爭霸,最後劉邦獲勝,建立漢朝。
西漢末年,王莽奪取政權,建立新朝。
不久以後,劉秀打敗王莽,建都洛陽,史稱東漢。
東漢末年分三國,魏蜀吳三國爭霸。
最後魏滅了蜀國,又被司馬家族奪取政權,改國號為晉,史稱西晉。後西晉滅吳國。
西晉王朝滅亡後,漢族政權退守江東。司馬睿建都建康,史稱東晉。
在此時進入了南北朝時代,北方主要是少數民族建立的國家,比如北魏和前秦,南方東進滅亡之後,依次出現了宋齊梁陳四個國家。
陳後主被楊堅打敗,楊堅建立隋朝。
傳至其兒子隋煬帝,被北方的李淵所擊敗,後者建立唐朝。
唐高宗李治的皇後武則天發動政變,奪取政權,改國號為大周。
武則天後期,張柬之帶領太子奪回政權,唐朝繼續發展。
唐末,節度使朱溫殺了唐哀宗,建立後梁,開始了混亂的五代十國時期。
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宋朝,史稱北宋。
北方耶律阿保機統一契丹各部,建立遼國,又叫契丹。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統一女真各部,建立金國,後滅遼。
宋徽宗和宋欽宗不理政事導致亡國,徽宗之子趙構逃亡南方建都杭州,史稱南宋。
成吉思汗在北方統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帝國。
元世祖忽必烈南征,滅宋,改國號為元朝。
元末農民起義,朱元璋脫穎而出,最後統一全國,建立明朝。
女真族領袖努爾哈赤統一北方女真各部,建立後金政權。
傳至明思宗朱由檢,被闖王李自成所滅,後者建立大順。
後金攝政王多爾袞輔佐順治皇帝入山海關,滅了大順,改國號清朝。
孫中山1912年1月1號建立中華民國,之後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逼清帝溥儀退位。建立了軍閥政府,復辟失敗後不久死去。國民大革命後蔣介石建立國民黨政府,1949年內戰結束,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
⑻ 近代以來中國社會形態的演變歷程是什麼
中國近代史是我國的屈辱史,是我國華夏民族永遠抹不去的痛。從近代以來中國社會形態發生了三次變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到新民主主義社會,再進入社會主義社會,這也是我國由屈辱挨打走向輝煌燦爛的過程。
三、社會發展1901年,此後將近一百年內,中國再也沒有崛起過,直到二十一世紀。這段歷史,給了我們慘痛的教訓,落後就要挨打,是亘古不變的道理。不能因為一時的輝煌就閉門造車,盲目自大,斷送中國幾千年來的輝煌。
⑼ 中國近代歷史上,中國社會性質有哪三次變化
中國近代歷史上,中國社會性質的三次變化:
1、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簽訂了《南京條約》,《南京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由封建社會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共產黨將近代中國的社會性質總概括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1949年新中國成立,中國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進入新民主主義社會。1919-1949年稱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其間的革命是無產階級及其政黨領導的。是誰發動的革命,領導權掌握在誰的手中。
3、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中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指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紀中葉社會主義現代化基本實現的整個歷史階段。
(9)中國社會歷史變遷擴展閱讀: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指近代中國的一種特殊的社會形態。半殖民地,是相對於完全殖民地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獨立國家,實際上政治、經濟等社會各方面都受到外國殖民主義的控制和奴役,在社會發展形態上是歷史的沉淪;半封建是相對於完全的封建社會而言的。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統治和自然經濟占的主導,實際上社會已逐漸近代化,資本主義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斷發展壯大,在社會發展形態上是歷史進步。
半殖民地是從國家的政治地位上看的,半封建是從社會經濟結構上看的。半殖民地是促成半封建的原因,半封建又是半殖民地的基礎。
除中國外,近代伊朗、緬甸、暹羅(泰國)、奧斯曼土耳其等國也曾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是從1919年五四運動開始的,在此之前的近代以來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為中國的舊民主主義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
它的目標是無產階級(通過中國共產黨)牢牢掌握革命領導權,徹底完成革命的任務,並及時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結束和社會主義革命的開始。
1940年1月,毛澤東在其著作《新民主主義論》中,比較完整地闡明了新民主主義的基本理論、基本綱領、基本政策。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是在總結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建立以來的歷史發展,特別是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曲折發展的歷史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逐步形成的。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具有特定內涵的新概念,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是第一次。
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所生活的時代,社會主義建設還不是直接的實踐問題,他們在科學分析資本主義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對未來社會發展階段提出過一些原則性的設想,認為未來社會大體要經歷從資本主義社會到共產主義社會的革命轉變時期、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一階段、共產主義社會的高級階段。
但對後來列寧稱之為社會主義社會的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將會經歷哪些發展階段,馬克思、恩格斯沒有作出進一步的判斷。
在社會主義思想發展史上,最早提到社會主義發展階段問題的是列寧。十月革命後,社會主義本身的發展階段成為一個重要的現實問題。列寧認為,在經濟落後的俄國,只能建成「初級形式的社會主義」,而不能立即建成「發達的社會主義」。
這里包含著社會主義社會也要有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由不完備到比較完備的發展過程的思想。但是,列寧當時主要回答了俄國怎樣過渡到社會主義的問題,還沒有來得及具體分析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以後的發展階段問題,因而對這一思想未能作出進一步的闡發。
斯大林在1936年蘇聯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之後不久,沒有從實際出發深入研究社會主義的發展階段問題,就提出了向共產主義過渡的設想。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經過一段時間的經濟重建,1952年又宣布黨的主要任務是從社會主義過渡到共產主義。這種脫離實際、急於過渡的思想,對蘇聯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造成了消極的影響。
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確立後,毛澤東曾比較正確地提出我國社會主義發展的階段問題,他在1956年1月召開的知識分子問題會議上提出了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已經進入、尚未完成的思想。
後來,他又明確地指出,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只是「剛剛建立」,還沒有「完全建成」,需要經過一段時間建立起現代工業和現代農業的基礎,生產力得到比較充分的發展後,我們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才算獲得了比較充分的物質基礎,社會主義社會才算從根本上建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