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爭論「是不是歷史學」,源於公招之己昏昏
今年25歲的劉芳一直學習歷史學,但當她報考江蘇省蘇州市一個公務員崗位時,卻被用人單位以她所學專業不是「歷史學」為由拒絕。檔案局答復說,其招考要求專業為「歷史學」,而非「中國古代史」,因此審核未通過。(6月23日 中國青年網)
近段,「白馬非馬」的招考奇談此起彼伏,山西呂梁「世界史不是歷史學」公招事件剛剛落下帷幕,今又出現了「中國史不是歷史學」的笑談。中國史不是歷史學,古代史不是歷史學,那究竟什麼是歷史學,其實不必追究這個問題,是不是歷史學的爭論,應該源於公招人員的己之昏昏,怎能使人昭昭?
被媒體曝光的「白馬非馬」之公招笑談,被要求開具專業證明,幾乎都發生在研究生就業過程,而博士生卻很少,為什麼?且聽高校教師的解釋:因為博士就業大多對應的是高校,而高校人事部門對學科分類比較了解,但碩士研究生在公務員、事業單位報考和企業應聘時可能會被詢問此事。意思就是因為研究生所面對的招考部門對高校學科分類不了解,所以才會出現依照招考規定死扣字眼、按圖索驥的現象。
再看什麼是歷史學?根據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關於印發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2011年)的通知》可知,「歷史學」屬於門類,門類下設有包括「世界史」在內的「考古學、中國史、世界史」3個一級學科,適用於碩士學位授予。但在實際碩士學位的授予上,並無「歷史學」專業,這就造成招考崗位要求與碩士研究生無「歷史學」專業的矛盾。如果按照畢業證上一字不差的篩選,估計一個研究生都找不到。
對於新聞中劉芳所學「中國史」究竟是否屬於「歷史學」專業,該工作人員也表示,關於「歷史學」在研究生階段分設為「世界史」「中國史」等3個專業,自己當時確實未完全了解,而按照規定,資格審核工作,要求專業名稱一字不差。其實,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己之昏昏,何以使人昭昭?
公招「白馬非馬」的笑談,揭示了招考工作人員機械照搬、按圖索驥的懶政思維,不知道可以問,可以向專業人士咨詢,如此簡單地將人才拒之門外,怎麼讓人才在公招中脫穎而出?
公招笑談同時也向招考部門敲響了警鍾,要解決根本問題,還在於徹底摒棄招考工作人員的懶政思維,人社局及各用人單位加強業務學習,深入了解我國高校現行的專業設置情況,准確把握招考工作中的各項政策。要公平公正、依法合規組織好招考工作,確保此類事件不再發生。這是對人才的負責,也是對黨和人民的負責。
Ⅱ 蘇州大學歷史系考研初試是全國統考卷么,是不是考中國史就不考世界史
專業課是自命題,考中國史就不用看世界史的書。復慣用書學校的官網上能查到,最好不要自己隨便買。
Ⅲ 「世界史」「中國史」不是「歷史學」真的很荒唐嗎
當然很荒唐,這屬來於典型的「白馬非源馬」的詭辯。
歷史的記錄,凡是寫進世界史/中國史的內容,雖然未必做到一切都是真實(因為就連戰爭中的內部數據都會有相當大的誤差,歷史記錄者在相互矛盾的資料當中最終得出的結論有所偏差很正常,只要不違背常理、有來源,就是可以理解的),但都是有依據的。
因此,無論是「世界史」還是「中國史」,凡是被官方認可的歷史資料,都是可以參考和使用的。
Ⅳ 「中國史」算不算「歷史學」
1、考研抄歷史學,想考中襲國史,如果是考313歷史學基礎則是屬於全國統考,不是只看中國史就可以了,而是要看中外歷史。
2、部分學校的中國史專業是自主命題,只考中國歷史綜合,不考世界史。具體查看專業目錄,只要是考313則中外歷史都要考。
3、313沒有指定參考書目。推薦使用以下歷史學教材:
①《新編中國通史》(四冊),福建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Ⅳ 中國史」屬不屬「歷史學」
歷史學是研究歷史的方法學
中國史和世界史及專門史,是從不同的內容,版不同專題范圍的去研究某一權個專業領域內的歷史。
這兩者屬於不同的范疇,之間確實有聯系。因為學習歷史學,必須學習中國史、世界史和某些專門史,從實踐中抽象出理論方法。而學習中國史、世界史和專門史也必須應用歷史學的科學方法才能更好的進行歷史科學研究。
Ⅵ 世界史,中國史不是歷史學真的很荒唐嗎
一般國家在編輯世界史的時候都會把自己的國家畫出來,所以中國在編輯世界史的時候會把中國史劃出來,或者簡單介紹一下。
Ⅶ 世界史和中國史都不是歷史:用人單位缺什麼
一從本科到碩士研究生一直學習歷史學的女生,報考江蘇省蘇州市吳版江區一個崗位時被用人單位以權她所學專業「中國史」不是「歷史學」為由拒絕(該生本科學的是「歷史學」專業,研究生讀的是天津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的「中國史」)。
6月25日,就中國青年報報道的女生報考吳江區檔案局地方誌編纂職位因專業不符被拒錄一事,吳江區人社局以「專業設置和報名審核過於機械」向考生致歉。
Ⅷ 中國史不屬於歷史學 要補什麼課
呆灣肯定要上日本歷史課和美國歷史課。
Ⅸ 如何看待「中國史不是歷史學」這一事件
1、首先,掌握一些系統的歷史知識、史學理論還是很重要的。如果只是憑興趣,「跟著感覺走」,讀了再多的書,看了再多《百家講壇》中的歷史講座,你都未必真的理解歷史,理解歷史發展的規律性的東西。
那麼,怎樣掌握基本的系統歷史知識和史學理論?你可以根據你已有的基礎,選擇比較權威的中國通史和世界通史著作下點功夫來啃。為什麼要先讀權威的通史著作,因為它的作者治學嚴謹,寫的書史料翔實,論述、論證比較科學,會啟迪你如何正確地觀察、分析問題,這就讓你初步學習到基本的史學理論、史學方法。加上它們是通史,這就使你的歷史知識不會是支離破碎的,而是系統的有規律的東西。有些新潮的年輕人會說,那些「公認的、權威的」歷史著作保守,觀點不新。是有這種情況,但他們嚴謹的治學態度和治學方法才是最值得學的,至於觀點、結論本來就不可能永久不變的,否則歷史學就不會發展了,就不是一門科學了。
2、其次,在吃力地啃通史名著的同時,為了張弛結合,也為了培養興趣,可結合閱讀些既生動又嚴肅通俗歷史著作。這些科普型的歷史著作必須是公認的、久經檢驗的,如過去吳晗編的「歷史小叢書」以及以後的《上下五千年》、《世界五千年》等。初學者最好不要迷於一些不負責任的嘩眾取寵的歷史書,例如大量充斥於書店的什麼什麼「大帝」的書。也不要迷信外國歷史學家的著作,它們當中即使質量較好較權威的往往也是一西方為中心的,對東方包括中國歷史或者有成見、偏見,或者並不真的了解中國歷史。當然,看看人家是怎麼看世界看中國還是有好處的,我只是說:不要迷信,不要人雲亦雲,其實對自己中國人寫的書也一樣。
3、爭取多看些原始史料。例如,你要學好中國古代史,像《史記》、《資治通鑒》之類的古代史學名著都沒有接觸,只是讀後人寫的歷史書,實在太不夠了。當然,你不想把歷史當作自己的專業,讀多讀少要根據你的時間和精力,但有可能讀多點是有好處的,至少不會被別人牽著鼻子走,不會相信那些不負責任的胡謅。
4、把讀歷史與觀察世界和國內的時事政治結合起來,能從歷史找根源的就去找,這樣學習就更有實際用處了。
Ⅹ 讓考生開「中國史」是「歷史學」證明能證明什麼
6月9日,中國青年報報道了山西省呂梁市事業單位公開招聘工作中,因認定「世界史不是歷史學」等情況導致報考者在資格復審環節被淘汰一事,廣受關注。報道發出後,本報接到不少同類線索。比如,從本科生到碩士研究生,今年25歲的劉芳(化名)一直學習歷史學,但當她報考江蘇省蘇州市一個公務員崗位時,卻被用人單位以她所學專業不是「歷史學」為由拒絕。劉芳對此無法理解,自己本科學了4年「歷史學」,碩士學了3年「中國史」,到頭來竟「學錯了」?對此,劉芳就學科關系向對方作了解釋。吳江區檔案局工作人員表示,如果劉芳要以「歷史學」專業報名參加資格初審,需要開具「中國史」就是「歷史學」專業的證明。(中國青年報6月23日)
關於開具各種「奇葩證明」的故事已經很多了,從媒體到中央高層,對奇葩證明的批判也已經很多,但事實上地方政府各種奇葩證明仍然層出不窮;照講公務員考試是很嚴謹的事,關繫到一些考生一生的命運,畢竟中國人都追求穩定的鐵飯碗嘛,結果因為負責招考的政府官員孤陋寡聞或者無知無畏,令考生喪失機會,這算得上是一種瀆職失職,因為可以很容易的從網上查到各種專業的設置,加上學校開具的證明,為什麼不能通過審核呢?
搞笑的是基層招考要求以「歷史學」專業報名參加資格初審,需要開具「中國史」就是「歷史學」專業的證明,典型的奇葩證明,中國史難道不是歷史學?看起來是常識問題,其實反映出來的是某些基層政府官員不但不作為,而且思想僵化;自己不明白或者不想弄明白,就叫別人去證明,或者機械的摳文字差別,以至於「中國史」是不是「歷史學」都成了疑惑,這不是很奇葩、很荒謬嗎?信息化時代,要查證其中的區別其實並不難。
耐人尋味的是現在很多人都說政府機關聚集了眾多高層次人才,或者說精英都進了政府,但現實看,學歷再高、或者專業再強,如果置身在僵化的體制內,往往就自然而然的「入鄉隨俗」,就同樣成了生搬硬套的混日子官吏,要麼不作為,要麼不想作為;就好比這個「中國史是不是歷史學都需要證明」的奇葩,考生已經提供了詳實的證據資料,審核中只要按圖索驥,或通過各種信息資源求證一下,就可以知道這些教育部門已經明確規定的學科劃分,也就不至於讓考生成為政府不作為的犧牲品了。
既然「中國史是不是歷史學都需要證明」,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實在很難相信某些居廟堂之高的官員,到底有多少文化?問題是他們的無知或者說僵化,可能葬送無數青年的人生命運。從本科的歷史學,到研究生的「中國史」,最後不明不白的成了就業的障礙,這不是悖論嗎?
見識過「你媽是你媽、你是你自己」奇葩證明,也就不難理解「中國史」是不是「歷史學」證明的根源,小學生都懂的道理,偏偏在高素質的公務員隊伍中成了天問,這不能不說是體制僵化的悲哀。實事求是的原則成了空洞的口號,僵化機械的理解和執行文字差別,不去弄明白教育部專業設置的規定,而是選擇無視考生利益的刁難,甚至莫須有的審核不通過,那不難想像,今後還會出現更多讓人莫名其妙的奇葩證明。最終只能證明,有太多基層懶政思維和機械僵化的工作作風。
參考:網頁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