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面對中原與草原的巨大矛盾,忽必烈是如何玩轉蒙古帝國的
中國的絲綢之路,漢代為開拓期,唐朝為黃金期,而元朝則達到了絲綢之路的巔峰期。蒙古人建立了龐大的蒙古帝國,至此打破了歐亞大陸大部分地區的貿易壁壘,造成了古代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商業貿易活動。然而等到忽必烈繼承汗位,他面臨的挑戰與困難日益增多,不光蒙古貴族不認忽必烈為大汗,更要命的是蒙古帝國是處於一種即將瓦解的狀態。面對中原與草原的矛盾,忽必烈遵循中華文明的傳統去籠絡中原人,並且依託中原地區為財源,打造了一個二元帝國,並且用貿易將這個二元帝國給聯系起來。
第一部分:被質疑的大汗之位,以及如何籠絡中原人
忽必烈登上蒙古大汗之位的合法性存疑,蒙哥在釣魚城去世的時候他並沒有指定繼承人,按照蒙古人的傳統,推舉大汗,應該舉行一個庫布里台大會,來自各個地區的蒙古王公貴族要進行舉手錶決,來推舉誰當蒙古大汗。然而忽必烈沒有經過這一系列的操作,就宣布自己當了大汗,所以其他人就不答應。
總結
忽必烈打造了一個二元帝國,以繼承中華文明自居,來獲得中原人的民心。對待各個汗國之間的矛盾,用商業貿易將整個帝國給聯系起來,所以尚武,重商,開放,兼收並蓄成為了元代的時代特徵。總體而言,忽必烈用了以商止戰的戰略來玩轉整個帝國,以強大的軍事能力為後盾,以中原地區的財富為吸引力,利用商業網將各個汗國給聯系起來,所以說忽必烈的這一套是很高明的。
參考文獻 《忽必烈的挑戰》《疾馳的草原征服者》
B. 忽必烈與努爾哈赤對本民族歷史發展最重要的貢獻是什麼
選第三個,因為你問的是最重要。
第一個,統一本民族各部,忽必烈是沒做到,而努爾哈內赤統一容的只是關外女真,在明代是有關內女真的,這一部分女真人在明朝中期時就已經和漢人沒啥區別,徹底融入了,還有一部分女真人直接轉化為了蒙古人。
第二個,本民族文字,滿族暫且不說,蒙元時代雖然有八思巴字,但那跟忽必烈本人可沒啥關系……
而第三個,加快本民族封建化進程,這可就是實實在在的了,中國歷史上,完成了封建化的少數民族可不多,蒙古和女真正是其中之一,而忽必烈建立蒙元與努爾哈赤建立後金都是這一現象的代表,兩者雖然依然帶有舊奴隸制度的殘余,但大體上確實是實行了封建制度,尤其是女真,後金的建立,是女真族的第二次封建化了。
第四點,稱皇帝,忽必烈是稱了,但努爾哈赤可沒稱,稱帝的是皇太極,事實上,整個後金,除了多爾袞,其他人包括皇太極在內,原本僅僅是想取得獨立的地位並獲得明廷的承認而已,從沒想過要滅掉明朝,甚至到清軍入關的時候,也是打著為崇禎復仇的名號……
C. 蒙古帝國是世界歷史上最強大的國家嗎
從戰爭和地域來講是這樣的。
窩闊台汗國(1225年~1309年)
主要是西遼故土(今新疆、中亞地區一帶)。忽必烈遷都大都後,支持阿裡布哥的窩闊台汗國拒絕歸附忽必烈而獨立。窩闊台的封地,領有額爾齊斯河上游和巴爾喀什湖以東地區,都城葉密里(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額敏)。1229年,窩闊台即大汗之位,將封地賜給其長子貴由。1246年,貴由汗繼位,但兩年後便病故。大汗之位由窩闊台系轉至拖雷系。1251年,新任大汗蒙哥對窩闊台系諸王進行鎮壓,除處死、謫遷一部分王公外,又將窩闊台汗國國土分授諸王子孫,以弱其勢。忽必烈汗繼位之後,奉行漢化政策,引起以窩闊台嫡孫海都為首的蒙古帝國諸王公不滿。海都先後數度起兵作亂,屢勝元軍,為元朝一大威脅。1301年,海都率40餘位反叛王公聯兵進犯元朝,欲取而代之,但在哈拉和林為元軍所敗,不久海都病亡。1310年,其子察八兒為察合台汗國所敗,窩闊台汗國亡。
察合台汗國(1227年~1369年)
位於今新疆、中亞一帶。被忽必烈、阿裡布哥等勢力多次爭奪。此系成吉思汗(1162~1227)次子察合台的封地,初領有西遼舊地,包括天山南北及阿姆河、錫爾河之間的土地,都城阿力麻里(今新疆霍城縣)。1310年,又合並了窩闊台汗國的大部封土,國勢達於極盛,其疆域東起吐魯番,西及阿姆河,北到塔爾巴哈台山,南達興都庫什山。蒙古軍事貴族與當地突厥游牧貴族共同構成統治階級,竭力維護游牧封建制的宗法關系。蒙古人的突厥化現像比較普遍。1365年,汗國分為東、西兩部。東察合台汗國領有窩闊台汗國舊地,以西遼的疏附為都,後進一步分裂,1570年東察合台汗國被葉爾羌汗國消滅。西察合台汗國領有中亞的河中之地,以撒馬爾罕為都城,1369年西察合台汗國成為帖木兒帝國附庸,1370年被帖木兒帝國所滅,1402年西察合台汗國正式消失。
欽察汗國(1219年~1502年)
位於今匈牙利、波蘭、烏克蘭、俄羅斯歐洲部分、北高加索、花剌子模的一部分,羅斯諸公國為其附庸國,為拔都所創。成吉思汗(1162~1227)生前曾將所征服的鹹海、裏海以北的廣袤的欽察草原賜給長子術赤為封地。1235年,術赤長子拔都西征羅斯和東歐,轄地廣大,東起葉尼塞河,西至多瑙河下游,南迄高加索山脈,北接俄羅斯平原地區。1243年西征結束,拔都以伏爾加河下游的薩萊為都,建欽察汗國。因大汗帳色金黃,歐洲人又稱其為金帳汗國。拔都後來又將鹹海東北之地分封給斡魯朵,稱白帳汗國,將鹹海以北、西至烏拉爾河之地封給昔班,稱藍帳汗國,二者皆以金帳汗為宗主。金帳汗國疆土大體由兩部分組成,一為欽察草原等游牧地區,一為俄羅斯等農耕地區。蒙古人因地制宜進行統治,游牧地區由蒙古人進行直接控制,為汗國的重心所在。而羅斯地區則保留其原有諸王公的封建政權,然後加以控制,諸王公須向汗稱臣納貢,接受冊封。自13世紀末始,欽察人又從羅斯諸王公中,擇選最馴服者,封為「弗拉基米爾及全俄羅斯大公」,受封者憑金帳汗的寵信,有權負責征繳全歐各地貢賦,統一上交金帳汗。羅斯諸王公們為爭奪大公稱號,相互角逐,殘酷斗爭,或告密於金帳汗以消滅對手,或直接兵戎相見。蒙古人則利用此策,坐享其成,實現對羅斯的有效統治。自1219年建國到14世紀中葉的100年間,是金帳汗國國勢極盛時代。蒙古貴族逐漸與欽察草原各游牧部族的貴族合流,改操突厥語,轉皈依伊斯蘭教,不斷與相鄰的伊利汗國爭奪亞塞拜然等地,經常以大軍征討不馴服的俄羅斯王公。1341年,烏茲別克汗死後,國內矛盾激化,內訌不已。先後在新興於西察合台汗國(今中亞)為核心的帖木兒帝國和崛起於羅斯諸公國獲得納貢代理權後開始持續對外侵略擴張的莫斯科公國等的打擊或反擊下,國勢日趨衰落。1395年脫脫迷失被也迪古打敗後改稱大帳汗國。15世紀時,分裂出喀山汗國、克里米亞汗國、阿斯特拉罕汗國、西伯利亞汗國等國。1480年莫斯科公國吸收合並雅羅斯拉夫爾、羅斯托夫等俄羅斯諸公國統一俄羅斯後反抗大帳汗國統治,使大帳汗國失去俄羅斯的領土,1502年大帳汗國被克里米亞汗國消滅。
伊利汗國(1256年~1388年)
位於高加索、伊朗、伊拉克等地,為旭烈兀所創。為拖雷三子旭烈兀遠征西亞所建的汗國。1264年,忽必烈大汗正式冊封旭烈兀為伊兒汗。其國東起阿姆爾河,西至地中海,北抵高加索,南達印度洋,首都為大不里士。1295年,台贊汗繼位後,為挽救危局。緩和社會矛盾,放棄傳統政策,全面實行伊斯蘭化改革,以爭取眾多穆斯林貴族的支持,鞏固封建統治秩序。他率軍隊放棄了原有的宗教信仰,改皈伊斯蘭教,並將其定為國教;大力推行阿拉伯傳統的軍事封土製,將農民嚴格固著在土地上,向領有封土者服役納租;廢除征稅制度,規定稅率,嚴懲濫征者;統一幣制和度量衡,制定工商稅則;鼓勵墾荒,興修公路,裁減驛傳,核定兵額,禁止貪污;獎掖文化,倡導學術。因此到14世紀初時,伊利汗國的社會經濟得到較大恢復,封建統治一度加強,伊斯蘭文化也有相當發展。在合贊汗的宮廷中,聚集著不少文人學者。他的寵臣宰相拉施特哀丁所編著的歷史名著《史集》留傳至今。1304年,合贊汗去世。此後不久,伊利汗國內外局勢日趨嚴重。內有諸王爭立,權臣爭勢,內訌迭起;外有埃及馬木路克王朝和欽察汗國不斷侵掠,國運日蹙,陷於分裂。1353年分裂成卡爾提德王朝、莫扎法爾王朝、札剌亦兒王朝和丘拜尼王朝。1388年,終被中亞新興的帖木兒帝國所滅。
其它汗國
葉爾羌汗國:1514年葉爾羌汗國從東察合台汗國中獨立,1570年滅東察合台汗國,葉爾羌汗國1680年被准噶爾汗國並吞(由白山派阿帕克和卓代管)。
丘拜尼王朝:1357年,金帳汗國攻擊亞塞拜然丘拜尼王朝,馬立克·阿希拉夫被殺,丘拜尼王朝滅亡。
卡爾提德王朝:1381年卡爾提德王朝被帖木兒帝國並吞。
莫扎法爾王朝:1393年帖木兒帝國消滅莫扎法爾王朝。
札剌亦兒王朝:1430年札剌亦兒王朝被黑羊王朝消滅。
諾蓋汗國:1395年也迪古打敗脫脫迷失建立諾蓋汗國,十七世紀亡於哈薩克汗國(被並入小玉茲)。
克里米亞汗國:1430年克里米亞汗國從金帳汗國獨立,1475年被被奧斯曼帝國攻佔,1783年因俄土戰爭獨立,1789年被地處歐洲東部和亞洲北部的沙皇俄國並吞。
喀山汗國:1438年喀山汗國獨立建國,1552年滅亡於興起於東歐平原最東端的莫斯科公國的入侵。
阿斯特拉罕汗國:1460年阿斯特拉罕汗國獨立,1556年被俄羅斯消滅。
西伯利亞汗國:1490年西伯利亞汗國從金帳汗國分裂出,在1598年最後一位可汗庫楚兵敗俄羅斯後被諾蓋人暗殺滅亡。
D. 忽必烈的遠征大理,在我國歷史上有何重大的意義
在元朝滅亡宋代之前,忽必烈曾經親率大軍遠征大理,這一事件包含著非常重大的歷史意義,不僅促使了南宋的滅亡,還使得這塊土地再次回歸了內地,形成一統。從此蒙古便形成了對南宋的包抄之勢。也加速了南宋改朝換代的進程。而在我國歷史上也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從此以後這片原屬大理國的土地結束了政權割據的混亂局面,再一次回歸內地形成了統一。而忽必烈本人因為這場戰爭在軍中的名聲也逐漸增大,為其後來成為蒙古大汗奠定了基礎。
E. 成吉思汗時的蒙古帝國是世界歷史上最大的帝國嗎
中國元帝國:大元帝國是世界歷史上版圖最大的帝國,是當時世界無專可爭議的唯一屬霸主,是當時世界的太陽,無人可以比肩的超級強國,帝國的前身曾掀起令歐洲為之發抖的「黃禍」,把俄羅斯徹底擊敗,並統治東歐長達兩百年之久,是俄羅斯歷史上唯一一次被打敗與征服
F. 東方早報:元朝不是中國的王朝嗎
杉山正明在《忽必烈的挑戰》中一再強調元朝並不是一個中國的王朝,可是回到忽必烈本人的歷史認識中,我們看看,他在三代至宋金的歷史之外尋找任何歷史認同了嗎?他建立的元朝,不就是要接續宋金的歷史嗎?
最近聽到的有關蒙古的消息,是烏蘭巴托市中心的蘇赫巴托爾廣場即將改名成吉思汗廣場。過去該市以成吉思汗命名的重要地標主要是一家高檔飯店和郊區的國際機場,現在最具象徵意義的中心廣場也要改名了。革命領袖和現代蒙古國締造人的名字,正從蒙古現代民族國家的主要象徵符號中淡出,而遙遠過去的蒙古英雄已然孤峰獨峙,顯示後社會主義時代蒙古的國家認同建構是多麼依賴對歷史資源的發掘。如果把視野擴大到中國的內蒙古,你輕易就會發現以成吉思汗命名的城市中心廣場竟遠遠多於蒙古國——呼和浩特、呼倫貝爾、鄂爾多斯、錫林浩特、烏蘭浩特、烏海……
最偉大的蒙古英雄沒有第二人。不僅蒙古人這樣看,在世界范圍內,成吉思汗不僅足以當作蒙古的代名詞,而且,他甚至比蒙古更有名。
這是八百年來種種歷史發展的結果。內亞史地研究的先驅之一拉鐵摩爾(Owen Lattimore)說過,如果不是因為恰好生在一個適當的時候,以及剛好活動在一個的適當的地理區域,僅僅以成吉思汗的天生稟賦,他本來成不了這么大的氣候。這當然比那些一味沉迷在偉人的克里斯瑪中尋求神秘歷史解釋的研究者高明,但其實拉鐵摩爾自己也浸潤在成吉思汗孤獨的偉大傳統中:成吉思汗如此偉大,以致於他在蒙古人的歷史中成為一個孤獨的英雄,一座突兀的高山。
成吉思汗的這種孤獨地位,並非一開始就是如此,特別在元朝不是如此。在《馬可·波羅游記》里,忽必烈才是蒙古英雄的天字第一號:「大可汗(忽必烈),是一個最智慧,在各方面看起來,都是一個有天才的人。他是各民族和全國最好的君主。他是一個最賢明的人,韃靼民族從來所未有的。」雖然馬可·波羅沒有趕上成吉思汗的時代,但他對忽必烈的贊頌,至少反映了那時元朝宮廷和官僚輿論中,存在著把忽必烈描述為蒙古歷史第一人的傾向。這種傾向或史學實踐,在忽必烈後裔失去汗位以後,勢必發生重大逆轉。成吉思汗歷史地位的變遷過程,無疑也是蒙古史的一個有趣的課題,那種把今日成吉思汗獨特地位視作理所當然的觀念,當然是非歷史的。
專業的蒙元史研究者當然不會花心思去給歷史人物排座次,但許多學者還是明確表示忽必烈與成吉思汗同等重要。著有《忽必烈傳》的李治安教授說:「與祖父成吉思汗一樣,忽必烈堪稱蒙元一代的偉人。……成吉思汗以征服武功震撼世界,忽必烈則以文治著稱於天下。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繼承者中最傑出的政治家。」蔡美彪先生說,撰寫《忽必烈傳》實際上相當於寫半部元史。李治安教授的《忽必烈傳》的確可以當作半部元史來讀。不過,以挑剔的眼光來看,元史是傳統中國歷史的一部分,這部傳記所寫的,也還是中國歷史脈絡中的忽必烈。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同樣高度評價忽必烈歷史地位的杉山正明教授,在其名著《忽必烈的挑戰——蒙古帝國與世界史的大轉向》中,描摹出一個世界史視野中的忽必烈,迥然有異於我們所熟悉的那個元世祖。杉山這部書當然沒有寫成半部元史,但可以當作十三世紀後半葉世界史的半部概論來讀。
學界說起杉山正明,一般都會首先提起他的語文能力,他自己也喜歡強調學習和掌握多種語文對於研究蒙元歷史的重要性,特別是波斯文,用杉山的話說,對研究蒙元史而言,波斯語文獻與漢語文獻同樣重要。他如此高看非漢文特別是波斯文史料,當然與過去研究者偏多信賴漢文文獻有關。Morris Rossabi在1989年出版的《忽必烈汗》中,就已經批評研究者對於漢文以外的史料利用不足。杉山把這一批評推向了極致,而且他自己也似乎努力學習了盡可能多的語言。他說:「有關蒙古時代應該使用的史料經典就多達二十多國語言,並且重要的是,東西方專門研究者的工作,都想要描繪出一種完全不同的歷史圖像。」他認為,以漢文為中心的東方史料與以波斯文為中心的西方史料,把研究者也分成了兩個集群,由於「兩個文獻群各自背負著的巨大文化傳統完全不同」,比克服「史料之牆與語言之牆」更困難的,就是跨越「說不定遠較前兩者為大的意識之牆」。據說杉山的辦公室就是蒙元史研究的最佳圖書館,參觀者通常會驚駭於如此豐富、如此稀見的多語文史料竟會匯聚在此,也難怪杉山會在書中對哈佛的圖書館頗有微詞。
多語文史料的掌握,當然是杉山蒙元史研究的一大特點,不過這並不意味著他的成功就在於他使用了不為他人所知的材料。他的著作里的確有很多出自波斯文、拉丁文、阿拉伯文等非漢文的材料,但這些材料本身並不是由他發掘出來第一次使用的。他的確在不少地方巧妙地利用了多語文史料駁斥舊說或建立新論,但這些材料對於其他研究者來說並不是那麼陌生。在我看來,杉山是在武裝了炫人耳目的多語文工具的同時,和許多成功的歷史學家一樣,也具備極為開闊的知識視野和求新求變的理論勇氣,事實上正是後者使他寫出了一系列有著獨特視角的歷史論著。
以《忽必烈的挑戰》為例,決定了此書一炮打響的,並不是杉山使用了多少條稀見的多語文史料,而是他在書中以習見史料論述了蒙古時代所開創的世界體系這個亞洲史乃至世界史的命題。他所談的忽必烈,不僅是蒙古的大可汗,也不僅是元朝的創建者,而是塑造了從地中海到西太平洋巨大范圍內新型政治經濟體系的關鍵人物,而這就是世界歷史上最早具有近代意義的「世界體系」,蒙古帝國為這個世界體系提供了結構骨架和運轉動力。忽必烈不僅繼續並完成了成吉思汗所啟動的帝國進程,他還重新設計和編織了這個帝國的網路,使得東西世界之間的聯系不再是偶發的、隨機的和間隔斷續的,擺脫了古典絲綢之路情懷的東西交流,第一次具有了整體的、持續的和息息相關的意義。這就是本書副標題「蒙古帝國與世界歷史的大轉向」的真意所在。因此,這本書超越了傳統蒙元史的范疇,而成為一種亞洲本位的世界史論述。
讀者不難發現,作者為了建立這個亞洲本位的世界體系論述,不得不專辟章節批判歐洲本位的世界體系說,這便是華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等社會學家所創建的近代世界體系理論。華勒斯坦認為,自十六世紀開始,世界經濟存在著以西歐為中心,以西歐以外為層級遞減的邊緣的結構。中心區域有國與國的區別,國家內部有地區與階層的區別,某地區內有城鄉的區別。中心與邊緣涉及不平等的交換關系、地理關系及壟斷與自由競爭的關系。近代資本主義、帝國主義的發展歷程,就是主導世界體系,把全世界各邊遠地區都吸納進這個世界體系的過程。世界體系的發端可追溯至十五世紀末的大航海和地理大發現,從那以來的歷史可以說就是這個世界體系實現和展開的過程。杉山在書中批評華勒斯坦的世界體系是「不確切的體系論」,但他並沒有從理論上加以辯駁,而只是指出華勒斯坦理論對亞洲歷史的關照過於薄弱,過於「圖式主義」,在史料和具體論證上不具有說服力,「特別是連東亞與中亞,甚至是中東伊斯蘭世界及俄羅斯方面,都欠缺基本的歷史知識與認識」。因此,給出一個充分考察了亞洲歷史經驗的世界史論述就變得必要。在浮皮潦草地批評了流行的世界體系論之後,杉山就可以開始建立自己的新世界體系論了。
有趣的是,杉山對華勒斯坦的批評,不但在學理上無多新意,而且也部分地掩蓋了他自己的世界體系的來源。在我看來,杉山本人深受華勒斯坦世界體系論的影響,這本《忽必烈的挑戰》不僅寫作靈感來自華勒斯坦,而且其具體論述也有賴於世界體系論原有的海上通商、中心邊緣、金融網路和分工物流等重要概念。當然杉山並沒有掩飾華勒斯坦學說給他的沖擊,「這真是一套波瀾壯闊的歷史論述,……對讀者而言真的是有不容招架的壓倒性魅力」,而他的回應則是以華勒斯坦的概念與方法,本著「以全球的視野來總括亞洲全體」的目的,建立一套新的世界體系論述。這個新的世界體系,就是蒙古時代以忽必烈為中心的世界體系,其基本杠桿是蒙古人的軍事力、中華社會的生產力及中東和中亞穆斯林商團的營商力。
受到華勒斯坦世界體系論沖擊的杉山,把這一套分析方法和論述模式應用到他自己的研究領域中,就誕生了本書所表述的蒙古時代世界體系觀。華勒斯坦的世界體系是以歐洲特別是西歐為基點的,是一種歐洲本位的世界體系;杉山的蒙古時代世界體系,以蒙古帝國為核心展開,是一種亞洲本位的世界體系。華勒斯坦的世界體系,開啟於十五世紀末的大航海時代,勃發於十六世紀,前波後浪連綿不絕以至於今;杉山的世界體系則提前至十三世紀後半葉,雖然維持的時間不太長,但已經從根本上改變了世界歷史,至少間接地影響了十四世紀以後東西方歷史的進程,特別是近代世界體系重構的進程。
杉山一方面贊賞華勒斯坦的「(歷史)書寫真的是可怖的」,另一方面指出由於「他不了解蒙古」,所以不知道「國家在其和緩的主導下,擁有組織力主動掌控物流,自身也憑藉通商利潤而存立的這個模式,在世界史上忽必烈國家恐怕是第一個」。杉山從多角度論證忽必烈的通商帝國「以世界規模而展開」,目的就是要建立一個全新的歷史論述,這一論述足以藉助世界體系這樣時髦的理論解說,把忽必烈時代蒙元史的意義充分放大,空間上不僅超越中國史,還超越亞洲史,時間上則不僅超越忽必烈個人的統治時期,還超越蒙元時代,與近代的全球史直接連接。不得不說,這是一個野心勃勃的寫作計劃。還不得不說,杉山基本上成功地完成了他的計劃。
《忽必烈的挑戰》與杉山其他廣受好評的著作一樣,可讀性、知識性與思想性,堪稱圓融完滿。杉山著作給人的第一印象是他的視野開闊和知識豐富,在歐亞大陸的東西南北之間跳躍來去毫無窒礙,細節敘述妙趣橫生。姚大力先生說:「就我記憶所及,他前後寫過近十種性質類似、話題或聚焦點略有不同的歷史讀物,每本都顯示出一定程度的獨特視角與新鮮見解。」(姚大力:《一段與「唐宋變革」相並行的故事》,見2013年1月6日《上海書評》)姚先生所說的「獨特視角與新鮮見解」,正是杉山最成功的地方。進一步分析,就會發現他的著作都有或明或暗的理論來歷,都受到國際學界某種流行議題的影響或啟發,而且都是對這些議題某種程度的回應。在蒙元史領域的學者中,不僅日本,即使世界范圍內,他這個類型的也相當罕見。對後輩特別是年輕學者來說,注意到杉山正明這樣無時不在標榜語文和語言重要性的成功者,其實在多大程度上關注著包括社會科學理論在內的國際學術新說,並且在自己的寫作中接受其影響的同時又積極予以回應,也許會是更有啟發的。
當然這不是贊賞或提倡理論先行、以論帶史,杉山的著作之所以成功,恰恰在於他處理好了理論與實證的關系,他的某些著作甚至表面上並沒有理論追求,或沒有受理論影響的明顯痕跡,他挑選的細節才是抓住讀者的第一因素。但他能成為如此一個風格獨特個性鮮明的歷史學家,理論關懷與理論勇氣是相當重要的因素。
我不是蒙元史專家,本沒有資格判斷杉山的世界體系論是否在史學上成立。從一個讀者的閱讀體驗說,我覺得有點浪漫,把機會主義的財富追求說成深思熟慮的經濟規劃,把溝壑縱橫彼此對立的蒙古政治說成共享帝國成果的太平世界,多多少少,是證成並拔高了他自己批評過的Pax Mongolic。杉山筆下的忽必烈,對西起地中海東至太平洋的廣大世界都有相當深入的了解,能夠製作超越時空局限的經濟與政治的戰略安排,總給人一種不可思議的驚訝。那樣的歷史人物是難以理解的。當然,《忽必烈的挑戰》所論述的蒙古時代的世界體系,多大程度上是杉山發現的,又在多大程度是他發明的,這是另外一個話題。能夠挑起這個話題,這本書就已經成功了。
我對忽必烈的興趣當然與我自己的知識局限直接相關。接著本文開頭所提到的問題,即忽必烈與成吉思汗的歷史地位的比較,我想,先不管當時及後世的評價(那必是各執一詞、言人人殊的),我們應該看看忽必烈自己對這個問題是怎麼看的,或者說,他對自己的歷史地位是如何預期的。
忽必烈對中國歷史很有興趣,在漠北時已然。徐世隆說:「上之在潛邸也,好訪問前代帝王事跡。」由於完全依靠翻譯和聽講,他的歷史理解能到什麼程度,當然不可估計太高,但哪怕有限的知識也大有助於他日後進入中原後的施政與統治。雖然有材料說他尤為欽佩唐太宗,對唐代歷史特有興趣,對《資治通鑒》情有獨鍾,但研究者都同意,對他施政影響最大的主要是金代歷史知識,《大定政要》的重要性由此可見。而元朝是由草原南下的征服者所建立的這個事實,不可能在忽必烈的歷史興趣中無所反映。那麼,他對遼金之前情形類似的北魏的歷史有多少了解,或有多少興趣呢?
許衡建議忽必烈推行漢法時,就是從北族政權統治華夏這個角度說的:「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者,必行漢法,可以久長。」中國歷史上,這種以草原征服者的身份「奄有中夏」的前代王朝,有哪些是成功的呢?就是拓跋魏、契丹遼和女真金。許衡說:「故魏遼金能用漢法,歷年最多,其他不能使用漢法,皆亂亡相繼。史冊具載,昭昭可見也。」顯然,北魏成功的歷史經驗早已進入忽必烈的知識視野。郝經對忽必烈說:「昔元魏始有代地,便參用漢法,至孝文遷都洛陽,一以漢法為政,典章文物,燦然與前代比隆。」
我在這里討論忽必烈對北魏歷史的了解,或他對北魏歷史的興趣,目的是想解釋他具體從北魏歷史里學習了什麼。他以「元」為國號,或許真的如他自己的解釋直接出自《周易》彖辭的「大哉乾元」,其靈感並不來自北魏孝文帝為拓跋皇室改姓為「元」的故事,但另外一個看似巧合的一致,就值得深思了。至元元年(1264年)忽必烈「初定太廟七室之制」,尊皇祖成吉思汗為太祖。五年後又定太廟為八室,加上皇曾祖也速該·把阿禿兒,尊為烈祖,並給太祖成吉思汗上謚號為聖武帝,給烈祖也速該·把阿禿兒上謚號為神元帝。這種謚號在以前王朝的帝王謚號里並無重復,除了北魏。北魏始祖拓跋力微的謚號是神元帝,力微之父詰汾的謚號是聖武帝,這些都是北魏開國君主太武帝拓跋珪於天興元年(398年)追贈的謚號。力微與其父被謚為神元帝、聖武帝,成吉思汗與其父被謚為聖武帝、神元帝,看起來似是一種巧合,但一個難以抗拒的聯想,就是忽必烈和他的謀士從北魏史獲得了靈感。
這個聯想最大的史學價值,即忽必烈怎麼看成吉思汗。他是否把成吉思汗看成完成建國大業的人呢?元代文士奏疏文字里,說起「國朝奄有天下」的具體年數,多是從滅金算起的,而那時成吉思汗已經不在,實現滅金大業的蒙古大汗是窩闊台。這種演算法一定反映了忽必烈本人對蒙元歷史的認識。在忽必烈的蒙元歷史觀里,成吉思汗大致相當於北魏歷史上的拓跋力微,創立了草原時代的偉業;窩闊台至蒙哥等,大致上相當於北魏道武帝以下平城諸帝;而他自己,應該就是要以孝文帝的氣概,創造遠超孝文帝的事業。在這個歷史觀里,忽必烈本人是把自己看作蒙元歷史第一人的。
杉山在《忽必烈的挑戰》中一再強調元朝並不是一個中國的王朝,可是回到忽必烈本人的歷史認識中,我們看看,他在三代至宋金的歷史之外尋找任何歷史認同了嗎?他建立的元朝,不就是要接續宋金的歷史嗎?他並沒有企圖否定或遮掩元朝的草原起源,但他顯然把草原時代的歷史與滅金以後入主中原的歷史分成了截然不同的階段。成吉思汗只是草原創業時代的英雄,而蒙古最偉大的事業還有待元朝的建立與傳承,這在以往的歷史中已有很多先例可循,其中拓跋鮮卑所建立的北魏,就是一個榜樣。正因為這樣,他才把拓跋力微父子的謚號同樣施用於成吉思汗父子,透露出他對成吉思汗及他自己歷史地位的認識或期待。
據說忽必烈特別推崇唐太宗。唐太宗不是唐朝的開國君主,卻最終獲得了唐朝歷史第一人的地位。這或許是忽必烈喜歡提到他的原因之一。如果他那時已經具有「世界體系」的眼光,給出一個類似《忽必烈的挑戰》的宏大敘事,那他實在不必為自己的歷史地位懷有任何疑慮了,因為這種疑慮本身,說明他還是置身在中國的歷史傳統中——那在杉山的歐亞歷史觀里當然是一個令人遺憾的局限,可是,從草原帝國的成功轉型來說卻是一個不小的超越。
G. 為什麼忽必烈不阻止蒙古帝國的分裂呢
當時蒙哥問忽必烈丞相漠南所謂丞相漠南,其實是在打理金國被占之地,准備繼續入侵南宋。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招募了漢族知識分子,包括、等人(當然不能說這些漢族知識分子是漢奸,因為他們都是人。
都是漢人,當時已經被滅了,當時這些漢族知識分子給了忽必烈a建議:要想解決被佔領的金國土地,征服南宋。
首先要征服南宋人民的心。征服南宋人民心的最好辦法就是讓他們中國化。
忽必烈認為這種方法很好,所以他在政治、經濟、文化,包括日常生活中實行了一系列本土化措施。
並讓他成為一個在家無所事事的富人。
可以說,從那一刻起,忽必烈嫁給了梁子和蒙古的許多貴族。
後來,蒙哥發動了入侵南宋的行動。他也沒有讓忽必烈參加。
H. 蒙古帝國對世界的罪行及影響
蒙古軍代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還進行了屠城,並給西方帶去了黑死病。
蒙古帝國對世界的影響:
1、對中國
成吉思汗(1162年~1227年)及其子孫的侵略行動客觀上為中國的再次統一於一個政權之下奠定了基礎,蒙古帝國分裂出來的元朝再次統一了中國。
1211年,新疆各地歸屬蒙古帝國;1247年,吐蕃被蒙古招降,在元朝建立後首次成為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276年,結束了雲南長期割據於中央政權的局面。
從此分裂四百多年的中國也實現了統一,打破閉塞狀態,真正登上了世界歷史舞台。現位於今中國境內的金國、南宋、西遼、西夏、大理、吐蕃諸部等,只是大蒙古國疆域的一部分,而後西遼被劃入成吉思汗次子所建的察合台汗國。
2、對日本
在日本,為了對付元軍入侵而進行的全國范圍的改編使得日本全國經濟和軍事都處於重壓之下,並且整個國家的資源使用已經到了極限。元軍入侵也使得日本幕府找到了繼續統治國家的借口而不是將權力交給天皇。
他們之後一段時間繼續加強九州的防務,那裡的許多軍事設施很多年後還有效。由於戰後受貨幣經濟影響,幕府無法恩賞抗元官兵,加劇了國內矛盾,最終鐮倉幕府滅亡。
3、對朝鮮半島
在朝鮮半島,高麗王朝在大蒙古國軍隊屢次大舉征伐後,歸順於蒙古,成為附庸國之一和「征東行省」。
蒙古人的元朝被朱元璋驅逐出中原後,漢人建立了新的王朝──明朝,忠於蒙古的高麗國王無法接受,遂派出將軍李成桂欲征伐明帝國。但是親近明帝國的李成桂從鴨綠江附近舉師回朝,發動兵變推翻高麗國,建立朝鮮王朝。
4、對俄羅斯
在大蒙古國衰敗之後,前金帳汗國屬國的莫斯科公國崛起並佔領了從前術赤汗國中的相當一部分,成為後來著名的俄羅斯帝國。莫斯科公國統治者在術赤汗國時代曾長期把持了當時蒙古人遙控羅斯諸國的弗拉基米爾大公的位置,並代表蒙古進行收稅,進而抬頭,因為蒙古人很少視察他們佔領的疆土。
世界上最大的國家俄羅斯的形成有明顯的當年的大蒙古國的因素。克柳切夫斯基和他的學生認為俄羅斯的統一,蒙古至少有一半功勞。另一位歐亞主義哲學家特魯別茨科伊在他的經典著作《論俄羅斯文化中的圖蘭成份》指出莫斯科要感謝蒙古統治,俄國在消滅喀山與阿斯特拉罕後才成為強國。
莫斯科公國的貴族就有20%曾與蒙古人通婚,莫斯科公國政府的制度也是蒙古式的。從本質上說,俄羅斯是一個東正教蒙古國家。俄羅斯人的日常生活深受蒙古影響,有大量蒙古語借字、郵政、稅收、衣服也受蒙古影響,軍制與法制是從蒙古學的,俄羅斯人也被圖蘭化。
5、對西歐
在歐洲,由於蒙古鐵騎連下數十城,佔領多個國家,歐洲君主十分恐慌。後來在19世紀有了「黃禍」一說,一些說法認為泛指所有東亞黃種人帶來的威脅時,常回溯用於13~14世紀的大蒙古國時期。
6、後代
有學者發現,在蒙古、中亞附近,多達18%的男性人類是成吉思汗(1162~1227)的直系後代,全球有至少1600萬這樣的男子。
蒙古帝國簡介:
蒙古帝國,是西方史學家對在13世紀由蒙古人建立的元朝與四大汗國等蒙古政權的統稱,與內部統一的大蒙古國定義不同。
1206年,孛兒只斤·鐵木真在斡難河上游的大忽里勒台被推舉為大可汗,標志著大蒙古國的誕生。
鐵木真及其子孫在對外征戰中,開拓了東起日本海、西抵地中海、北跨西伯利亞、南至波斯灣的遼闊疆域,國土橫跨亞歐大陸,極盛國土面積達三千餘萬平方公里(含西伯利亞北部),是連續面積最大的帝國。
蒙古西征後,在被征服地區建立了欽察汗國、察合台汗國、窩闊台汗國和伊兒汗國。四大汗國的統治者在血統上出自「黃金家族」,同奉大蒙古國為宗主。
1259年孛兒只斤·蒙哥去世之後引發內戰,四大汗國都獲得了實質上的獨立,與元朝之間互不統屬,戰爭不斷。四大汗國直至1304年元成宗時期方才一同承認元朝的宗主地位。
蒙古人建立了橫跨亞歐大陸的帝國,但境內地形復雜,交通落後,民族眾多,社會發展水平不一,語言、文化傳統各異,根本不可能實現完全統一。
蒙古帝國從它誕生的時候,就無法避免瓦解崩潰的命運。14世紀中葉以後,四大汗國逐漸衰落。蒙古帝國的建立加速了東西方的文化、技術交流,促進了多民族的文化及商業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