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詳細論述中國及周邊國家的軍事概況
比較客觀公正,而且脫口秀通俗易懂,高曉松是出名的資深大軍迷。第五十內期,紅色警戒,容可以關注一個節目 優酷出品的 高曉松的《曉說》脫口秀節目,歷史 地理 軍事 社會等雜談節目,很多都是課本上沒學過的知識點,有一期就是專門介紹中國以及周邊國家的軍事情況的,海陸空都有的,
⑵ 中國的周邊國家有哪些
中國周邊共有20個國家,陸上鄰國14個,隔海相望國家6個。
與中國大陸相鄰的國家:俄羅斯、蒙古、朝鮮、越南、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寮國、緬甸、印度、不丹、尼泊爾、巴基斯坦、阿富汗。
與中國旁海洋相鄰的國家:有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汶萊、菲律賓、日本、韓國六個鄰國。
所以現在中國周邊的國家一共有22個。
(2)中國周邊國家的基本歷史情況擴展閱讀:
中國和平崛起的大背景下,中國與周邊國家之間的關系出現了積極的互動。本書主要從雙邊關系的角度分析中國與周邊國家關系的歷史沿革和新的發展。
內容涉及俄羅斯、日本、韓國、蒙古、東盟、越南、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阿富汗、中亞國家、哈薩克、美國、澳大利亞等20個國家和地區,是迄今國內最全面分析新時期中國與周邊國家關系的一部著作。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鄰國
⑶ 中國和周圍鄰國最早的歷史關系
最早,這個你問得就不清楚了,看你怎麼定義中國了。
黃帝時代,蚩尤算「鄰國」嗎?人家東夷部落可在今天的山東一帶。
漢代,朝鮮半島是漢的領土,這個算鄰國嗎?
西藏,唐朝的時候,算鄰國,這個在你的范圍內嗎?
實際上,華夏民族最初只佔有中原的一個小地方,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版圖內的絕大多數地方,哪個時候都算「國外」了,所以你說的「最早」和「鄰國」這兩個概念必須先界定一下。
⑷ 最新中國與周邊國家形勢
請輸入你的答案... 滿意答案好評率:46% 在西方列強來擴張到東方前,中國與周邊地區和民族形成了一個和諧共處的關系,史稱華裔秩序。在西方列強到達東方以後,先是以堅船利炮打開了周邊國家的大門,在那裡實行了長期的殖民統治,然後以這些地區為跳板,對中國進行侵略和蠶食。新中國成立前後,大部分鄰國也獲得獨立,中國與周邊鄰國之間的關系進入一個新的起點。新中國成立之初,與周邊國家的關系有三種不同的狀況:一是新中國發揚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的精神,對周邊正在爭取民族獨立的國家提供政治、道義和物資的支持。二是差不多與中國同時獲得民族獨立的緬甸、印度、巴基斯坦等國,與中國面臨共同的處境,具有有共同的願望。緬甸和印度分別是第一個承認和第一個與新中國建立外交關系的民族主義國家。中國在解決與印度之間存在的歷史遺留問題過程中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並與印度和緬甸共同向世界各國倡議。三是反對超級大國利用周邊對中國的威脅。在新中國成後的相當一段時間內,中國面臨著一個或另一個超級大國的威脅。這種威脅都直接來自中國的周邊:最初是美國的威脅,首先來自東北的朝鮮半島,其次來自東南的印度支那。後一段時期則來自蘇聯來自南北的戰略包圍和武器威脅。中國先是派出志願軍赴朝鮮進行的抗美援朝的斗爭,支持印度支那人民反對美國支持法國恢復殖民統治的斗爭,隨後則進行了持續時間最長的援越抗美的斗爭。從六十年代後期開始,反對蘇聯來自周邊的威脅則成為中國對外關系的主要矛盾。隨著中國安全問題得到解決,邊界問題的解決日益提到議事日程。中國的邊界線總長4萬多公里,是世界上邊界線最長的國家之一,其中陸上邊界線長2.2萬公里,海上邊界線1.8萬公里,與周邊15個國家接壤(蘇聯解體前為12個國家)。新中國成立時中國與大部分國家的邊界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分歧。1957年,中國提出了解決邊界問題的政策:以「安定四鄰,爭取國際形勢的和緩,便於進行建設」為目的,以「雙方真正在平等、互利、友好的基礎上加以解決」為原則,既要照顧過去的歷史背景,又要照顧已經形成的實際情況和雙邊關系的大局,在解決之前,維持現狀。根據這樣的原則,在20世紀60年代初期,中國與緬甸、尼泊爾、阿富汗、蒙古、朝鮮等國家解決了邊界問題。但是,並非由於中國方面的原因,中國與印度、蘇聯、越南等國家的邊界在同一時期內沒有得到解決,有些此後還引發了戰爭。改革開放後,中國通過積極發展與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系,為中國的國內建設創造一個良好的周邊環境,逐步改善了與東盟、蒙古、越南、印度等周邊國家的關系,大大改善了中國的周邊環境。冷戰結束後,面臨西方的壓力,中國外交從周邊著手,本著顧大局、講友善、有克制,增信釋疑、增進友好精神,與周邊各國達成或簽署了睦鄰友好合作關系的協定。根據睦鄰友好、維護和平與穩定,平等協商、互諒互讓的精神與一些國家解決了尚未解決邊界問題,或者達成了協議實現了邊界的和平,或者即使問題還存在,也達成一致將問題擱置起來,中國的周邊環境不斷得到改善。進入新世紀,中國提出了「安鄰、睦鄰、富鄰」思想,積極落實「以鄰為伴,以鄰為善」的政策,加強同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和務實合作,化解熱點,參與或促成一些多邊機制,營造了一個和平穩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贏的周邊環境,創造了我國與周邊國家關系的歷史最好時期。首先是東南。中國政府在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期間的政策,以及採取克制的態度對待同個別國家的領土主權爭議,改變了東南亞國家對中國的認識和看法。在政治上,中國通過參與東盟地區論壇(ARF),增加了與東盟國家之間的信任,通過ARF框架內的多邊對話與合作,達成了一些具有具體內容的協議。如2002年10月中國同東盟簽署的《南海各方行為宣言》和《關於非傳統安全領域合作聯合宣言》,一年後加入的《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等。在經濟領域,通過東盟與中日韓(10+3)和東盟與中國(10+1)合作框架,有力地推動了中國與東盟經濟貿易關系的發展。2002年中國和東盟簽署《中國與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提出到2010年建立中國與東盟將建立自由貿易區。這些都有力推動了中國與東南亞地區國家的經濟合作,使中國與東南亞發展中國家的關系成為近代以來「歷史上最好的時期」。在西北,中國與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四國在蘇聯解體後為探討解決歷史遺留的邊界問題,於1996年和1997年分別在上海和莫斯科達成關於在邊境地區增加軍事領域信任和關於在邊境地區相互裁減軍事力量的協定,有力推動了中國與這個地區國家間的信任,不僅促成中國與它們之間存在的歷史遺留邊界問題的解決,也促使中國與這些國家之間的合作領域逐步從安全擴展到政治、外交、經濟、文化等領域。在此基礎上2001年成立了「上海合作組織」。至今已經在此框架內形成了包括國家元首年度會議、政府首腦(總理)年度會議、外長會議、以及總檢察長、國防部長、經貿部長、交通部長、文化部長及執法安全、緊急救災等部門領導人的會議在內的多層次、固定化的多邊安全合作機制,大大改善了中國與西北地區發展中國家的關系。在西南,中國同南亞國家領導人,特別同印、巴之間互訪不斷,推動中印關系的改善,以及中國與巴基斯坦傳統友誼的鞏固。2000年中印兩國領導人確認建立面向21世紀的建設性戰略夥伴關系,中印關系得到改善。與此同時,中國同巴基斯坦的互利合作,傳統友誼不同得到加強。中國在這個地區的外交努力促進了中國與印度和巴基斯坦這兩個具有重要影響的發展中國家的關系,緩和了西南地區的緊張局勢,同時也大大改善了中國西南地區的安全環境。在東北,中國積極推動朝鮮半島的緩和。在朝鮮半島因為核問題而陷入危機之後,中國派出特使訪問美朝和其他相關國家首都,在外交史上第一次進行穿梭外交,積極斡旋,促成朝、美、韓、日、俄、中六方會談,確定了朝鮮半島無核化的目標,確認通過對話以和平方式解決核問題的途徑,為和平解決朝鮮半島核問題邁出了重要一步。在這個過程中,中國擔任東道國,提供設備,主持會議,避免了朝鮮半島核問題失控,為地區和平做出了貢獻,也維護了東北亞地區的安全環境。通過改善和加強與周邊國家的關系,周邊外交充分實現了外交為國內經濟建設創造良好的國際環境,特別是周邊環境的目的,很好的為中國的經濟建設創造了條件。
⑸ 中國周邊國家的歷史
中國周邊國家人口最稠密
中國周邊國家和地區聚居了全世界1/3以上的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區。全世界有9個人口在1億以上的國家,其中5個在中國周邊地區。印度10億人口,印尼2.2億,俄羅斯1.5億,日本1.2億,巴基斯坦1.2億,加上中國12.5億、6個人口大國總計28.6億人。如果把上千萬人口的國家和地區計算在內,已超過30億,佔世界60億人口的一半以上。
中國周邊地區的人口,與發達國家周邊地區尤其是歐洲、北美國家周邊地區的人口素質相比,不僅數量過多,而且素質較低。人口過多,人口稠密、素質低,人口壓力大,就業難,這就必然產生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四鄰不穩,中國不安。鄰居的日子過不好、不好過,中國也擔驚受怕。像東南亞發生金融危機,中國就不可避免的受到沖擊。
中國周邊地區歷史和現實矛盾最突出
中國周邊國家和地區歷史遺留問題多,政情復雜,現實矛盾突出,麻煩不斷。歷史遺留問題多,例如領土劃界,領海劃界,戰爭遺留問題,國內戰爭問題等。目前世界上幾個最突出的熱點,大多數集在中國周邊地區。像朝鮮半島問題、南海問題、南亞地區的印巴沖突、阿富汗問題、中亞地區的問題、還有中國的台灣問題等。從原因上講,有現實原因,也有歷史原因;有政治、軍事原因,也有經濟、文化、宗教原因;有內部原因,也有外部因素。總體而言,是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大小霸權主義欺負、侵略中國和周邊國家造成的,或由它們直接製造的,或由它們強加的,或由它們的內外政策引發的。
中國周邊國家之間差異性最大
中國周邊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上表現出巨大的差異性、不平衡性和多樣性。從社會制度上看,有搞資本主義的,有搞社會主義的,也有搞封建制的;從意識形態上看,有的國家佔主導地位的意識形態是馬克思主義,有的是西方的價值觀、人權觀,有的是民族主義的價值觀等;從文化上看,有東方文明,有歐洲文明,有日本文明,有印度文明等;宗教觀上有基督教、東正教、伊斯蘭教、印度教、佛教、道教等等;從發展程度上看,有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日本,有新興工業國家和地區,像「四小龍」、東南亞的「小虎」等,有迅速發展、正在崛起和走向復興的最大和較大的發展中國家,也有多次被聯合國列入世界最不發達的國家,像阿富汗、尼泊爾、不丹、蒙古、緬甸等。中國周邊國家之間的差異性、不平衡性和多樣性,是任何國家周邊地區的差異性所不能比擬的。這種差異性、不平衡性和多樣化,一方面帶來很多矛盾、麻煩和問題,決定了向一體化發展非常困難;另一方面,它又客觀地提供了本地區國家之間經濟上較強的互補性和互滲性,文化上的互賞性和交融性。
⑹ 中國周邊有哪些國家
中國周邊國家有:
陸地方面:有14個鄰國,是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蒙古、朝鮮、越南、寮國、緬甸、印度、不丹、尼泊爾、巴基斯坦、阿富汗。
海洋方面:有日本、韓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汶萊、菲律賓六個鄰國,而越南與朝鮮則在海陸兩方面與中國互為鄰國。
消失的鄰國——錫金(Sikkim)
錫金位於喜馬拉雅山脈南坡,是個內陸國家。北部和東部同中國相連,東南部和不丹交界,南與印度毗鄰,西與尼泊爾接壤。面積7200平方公里,人口75%為尼泊爾族,其餘為菩提亞族和雷布查族(又稱錫金族)等。通用菩提亞語和尼泊爾語,英語為官方語言。
信奉喇嘛教和印度教。世襲君主國。17世紀建立錫金王國。1890年淪為英國保護國。1949年印度派兵進駐,1950年12月印錫簽約,錫金成為印度的「保護國」。1974年印度宣布錫金為印度的「聯系邦」,1975年印度議會通過決議。將錫金變為印度的一個「邦」。
⑺ 中國的史料對周邊國家歷史研究有多大作用
有很大作用。有些國家的歷史就是一團亂麻,有些國家和民族根本沒有歷史。
比如印專度的歷屬史就很混亂,歷史和傳說、神話糅雜在一起,正史也常常以「從前,有一個國王……」來開頭,幾乎沒有時間概念,而唐玄奘《大唐西域記》中有明確歷史時間、地點和人物,一查就能和公元時間對照起來,所以這一段的歷史清清楚楚,但是之前,以及之後的歷史又是一團亂麻。
比如西域中亞的歷史、以及匈奴突厥和蒙古的歷史,早期歷史根本就沒有文字,完全依靠中國史料,今天的人才知道還有這一段歷史。北匈奴脫離中華文明圈後,因為周邊沒有文明民族和社會,他們此後的歷史就完全隱沒在歷史長河中,今天的人們根本不知道北匈奴西去後到了哪裡,以及今天誰是北匈奴人的後代,只能依靠基因學、人類學來推測。蒙古最古老的記載全部來源於《蒙古秘史》,這是一部以漢語為注音的歷史,也是唯一一部研究蒙古早期歷史的文獻。還有朝鮮、日本、東南亞等地也是這個情況,後期有自己的記載,但是早期歷史基本只能依靠中國史料中零星的一點記載。
⑻ 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系是怎樣由來的有哪些歷史原因
中國周邊國家人口最稠密
中國周邊國家和地區聚居了全世界1/3以上的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區。全世界有9個人口在1億以上的國家,其中5個在中國周邊地區。印度10億人口,印尼2.2億,俄羅斯1.5億,日本1.2億,巴基斯坦1.2億,加上中國12.5億、6個人口大國總計28.6億人。如果把上千萬人口的國家和地區計算在內,已超過30億,佔世界60億人口的一半以上。
中國周邊地區的人口,與發達國家周邊地區尤其是歐洲、北美國家周邊地區的人口素質相比,不僅數量過多,而且素質較低。人口過多,人口稠密、素質低,人口壓力大,就業難,這就必然產生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四鄰不穩,中國不安。鄰居的日子過不好、不好過,中國也擔驚受怕。像東南亞發生金融危機,中國就不可避免的受到沖擊。
中國周邊地區歷史和現實矛盾最突出
中國周邊國家和地區歷史遺留問題多,政情復雜,現實矛盾突出,麻煩不斷。歷史遺留問題多,例如領土劃界,領海劃界,戰爭遺留問題,國內戰爭問題等。目前世界上幾個最突出的熱點,大多數集在中國周邊地區。像朝鮮半島問題、南海問題、南亞地區的印巴沖突、阿富汗問題、中亞地區的問題、還有中國的台灣問題等。從原因上講,有現實原因,也有歷史原因;有政治、軍事原因,也有經濟、文化、宗教原因;有內部原因,也有外部因素。總體而言,是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大小霸權主義欺負、侵略中國和周邊國家造成的,或由它們直接製造的,或由它們強加的,或由它們的內外政策引發的。
中國周邊國家之間差異性最大
中國周邊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上表現出巨大的差異性、不平衡性和多樣性。從社會制度上看,有搞資本主義的,有搞社會主義的,也有搞封建制的;從意識形態上看,有的國家佔主導地位的意識形態是馬克思主義,有的是西方的價值觀、人權觀,有的是民族主義的價值觀等;從文化上看,有東方文明,有歐洲文明,有日本文明,有印度文明等;宗教觀上有基督教、東正教、伊斯蘭教、印度教、佛教、道教等等;從發展程度上看,有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日本,有新興工業國家和地區,像「四小龍」、東南亞的「小虎」等,有迅速發展、正在崛起和走向復興的最大和較大的發展中國家,也有多次被聯合國列入世界最不發達的國家,像阿富汗、尼泊爾、不丹、蒙古、緬甸等。中國周邊國家之間的差異性、不平衡性和多樣性,是任何國家周邊地區的差異性所不能比擬的。這種差異性、不平衡性和多樣化,一方面帶來很多矛盾、麻煩和問題,決定了向一體化發展非常困難;另一方面,它又客觀地提供了本地區國家之間經濟上較強的互補性和互滲性,文化上的互賞性和交融性。
⑼ 歷史地圖問題,關於中國鄰國的。
(錫金已被印度吞並)按逆時針順序分別與朝鮮、俄羅斯、蒙古、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緬甸、寮國、越南14個國家接壤
與中國隔海相望的鄰國自北而南依次是:韓國、日本、菲律賓、汶萊、馬來西亞及印度尼西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