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外歷史 > 美國與中國的交涉歷史

美國與中國的交涉歷史

發布時間:2021-03-11 23:19:09

Ⅰ 中國與美國的建交歷史

1.中國國際地位上升。
2.美蘇爭霸,美國處於守勢,需要拉攏中國,牽制蘇聯。
3.中蘇關系不好。
4.美國深陷越南戰爭。

Ⅱ 中國和美國的近期交涉

G20,13年年中年末雙方在美國華盛頓有2次會晤,朝鮮半島6方會談,前幾天解放軍代表團訪問美國

Ⅲ 從古至今中國與美國發生的歷史大事

中美關系是中國外交史中筆墨最多最濃重的內容。敵對、沖突、矛盾、緩和、發展……所有形容外交關系的詞語都在這里被一一體現。
1900年6月10日,英、俄、日、法、德、美、意、奧組成八國聯軍兩千多人,開始了八國聯軍侵略中國的戰爭。腐朽無能的清政府同帝國主義簽訂了喪權辱國的條約——《辛丑條約》
1945年8月9日,在日本戰敗投降的前夕,美國提出以北緯38度線為界,即三八線,美國和蘇聯分別佔領朝鮮半島南部和北部的提議,並得到了蘇聯的認可,隨後朝鮮半島也分裂成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大韓民國。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1953年7月27日停戰.
1971年,中美雙方通過「乒乓外交」,以「小球」帶動「大球」,拉開了兩國建交的序幕。
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訪問中國。1978年,中美發表建交公報,決定於1979年1月1日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1979年,鄧小平訪問美國,中美開始實質意義上的雙邊關系。
1986年11月,美國太平洋艦隊訪問中國青島,中美雙邊關系由政治、經濟領域向軍事領域延伸。2005年八月,中美首次戰略對話在北京舉行,雙邊關系向戰略高度發展。
2009年美國信任總統奧巴馬上任不久,新任國務卿希拉里訪問中國,以密切同中國的聯系。此舉本外界普遍認為是中美關系新發展階段到來的前奏。

Ⅳ 中美關系的歷史

1、1919威爾遜犧牲中國綏靖日本

在19世紀,美國的對華政策常常唯英國馬首是瞻,之後隨著實力的不斷增強,對華外交也逐漸獨立。1900年前後,歐洲列強各自在中國劃定勢力范圍。為保護在華利益,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以承認列強的勢力范圍和既得權利為前提,要求他們向美國開放。

對中國來說,這一政策的正面意義是提出了要「保護中國領土和行政完整」。此後三十多年,「門戶開放」成為美國對華關系基本原則。

2、1918年11月德國投降,一戰結束。1919年1月,戰勝國在巴黎郊外的凡爾賽宮舉行和平會議。在和會上,日本代表要求將山東的權益無條件讓予日本。中國代表去見威爾遜,希望他主持公道。威爾遜表示:他對日本代表提出如此天真的要求很驚訝,建議中國代表也坦率地陳述中國的主張。

3、1945-1949羅斯福與杜魯門盟友撤離中美反目

和一戰時很相似,二戰開始階段美國保持中立,直到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次日,美國向日本宣戰;同日,中國也正式對日宣戰,這時中日戰爭已經打了4年。

4、1949年8月2日,司徒雷登離開中國。美國駐華使館和各地領事館人員留守原地「觀察」中國。

5、1950年1月,中方收回美國在北平的兵營等房產後,美國終於撤走了全部駐華人員。

6、1972尼克松與基辛格借力中國抗衡蘇聯

朝鮮戰爭、台海危機、敵意的政策使兩國的正常關系中斷了20多年。在此期間,雙方長達15年(1955-1970)的大使級會談只是各說各話:中國想要解決台灣問題、被美國凍結的資產。

美國勸中國放棄武力統一、加入限制武器的談判。136次會談只達成了一個協議,西方媒體稱之為「聾子的對話」。

7、1989老布希艱難維持中美關系

1989年1月,老布希就任美國總統。僅僅一個月後,他的第一次出訪就是到中國——這在美國總統中是前所未有的。1970年代當駐華聯絡處主任那段經歷使他對中國懷有特殊感情。

所以他擔任總統後親自主持對華政策,而不是由國務院或國家安全委員會負責,一些美國的中國學家說他就像是「國務院中國處的主管」。黨內的保守派反對他一上任就訪問中國,剛好日本天皇去世,他就利用這機會在參加葬禮後到了中國。

8、2018年外交部副部長鄭澤光談中美關系

2018年3月26日,外交部副部長鄭澤光應邀出席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第19屆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並發表題為「新時代的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演講。鄭澤光就中美關系表示,中國和美國分別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最大的發達國家。

保持中美關系長期健康穩定發展,不僅符合兩國人民根本利益,也是國際社會的普遍期待。中美之間的共同利益遠遠大於分歧,兩國在諸多領域的合作也遠遠超過在個別領域的競爭。中美合則兩利,斗則俱傷。

Ⅳ 美國與中國之爭

這當然不是成立的早晚的問題。英國倒是很早,可是英國的排名現在並不靠前。國家的強大有很多的決定因素。我認為最重要的人們的思維觀念,也可以成為文化因素。

毫無疑問,文化是很重要的。不論我們干什麼,都必然受到文化的影響。比如,東亞受儒家思想影響大,中庸思想重,因此在冒險上就很少。一般對事情都採取比較折中的觀點。文化也決定了一個國家的發展方向,比如,對中國來說,中國的人文學科比較先進,唐詩,宋詞,文言文,孔子哲學,孟子,老子之類的思想。很顯然,他們都是在人文學科上很有建樹。但是,在科技上中國很突出的就沒有了。雖然我們講古代我們有祖沖之,有四大發明,但是中國始終沒有建立起專利制度,沒有保護支持產權,結果像四大發明是誰發明的都不知道。人家好不容易研發出來,卻一點好處也沒得到,自然別人就不願研發了。所以後來中國在科技上也就一直落後了。

在明清時期,都實施了海禁。把中國封閉起來。跟世界潮流脫節了。我們就落伍了。

要發展,最重要的是一條適合自己的路。不在於成立的早晚。美國的強大,有其偶然性,但是這些偶然性又是必然性決定的。

Ⅵ 中國和美國是怎麼結仇的 我想了解一下美中關系的歷史。謝謝

  1. 中美是洋務運動後,開始有往來的

歷史背景是中國結束太平天國運動,需要改革;美國結束內戰,走向世界

當時的清廷意識到落後,國家需要改革,和美國意識到經濟需要擴張,改變讓兩者相遇了,但雙方基本沒有仇恨,甚至還有合作,比如曾國藩贊助的留美學童

期間八國聯軍開始,也有過沖突,但美國只是參與者,不是主導者,規模小,影響也不深,而且在八國聯軍中,美國是最不主張殖民中國的,清末民初美國還主動歸還部分庚子賠款,支持中國的教育事業和醫療事業,比如燕京大學後面分為北大和清華,還有國內一流醫院,都是出於美帝之手,抗日時期直接對中國捐錢捐命捐武器,美國做的不錯哦,直到二戰結束,中美都是合作關系,無論北洋政府,南京政府,對美大體都處於合作關系。甚至當時的延安都跟美國有一定接觸,這里大概40年的時間里是這樣的。這段時間對中國後來的幫助非常大,接下來的新中國現代化建設方面影響之深遠,超過任何一個國家,蘇聯更多的培養軍事人才,現代化方面人才不是很多。60年代新中國的原子彈專家鄧稼先等,錢學森等火箭專家,以及醫學等各方面現代化人才,都是之前美帝給中國培養的,沒有國民黨在美國培養的現代化人才,新中國50-70年代各種國防建設和基礎建設都會大打折扣,盡管那時候我們都很仇恨他們。

---------

2. 但是從1946年開始,國共內戰美國支持國民黨,到內戰結束,大陸跟美國關系就緊張,但也不算很差

真正結仇是從1950年朝鮮戰爭開始,美國第七艦隊開進台灣海峽,中國出兵朝鮮,中美切底撕破臉,長達20多年的中斷和仇恨,出於某種需要,國內上下各種仇恨美帝,各種宣傳美帝如何如何邪惡,直到72年尼克松訪華

朝鮮戰爭,不是資源戰爭,是意識形態沖突,也正是如此,所以現在爭議比較大,但國內主流界還沒有公開反思過,也不允許反思,只是歷史和政治學術界內部在反思,因為這是沒有直接利益沖突的戰爭,是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沖突,這種仇恨是人為,帶來的影響非常深遠,期中更多的是異常沉重的災難,民族浩劫

-----------

3. 在1979年建交到2010年前後奧巴馬重返亞太之間的這段時間,中美合作相對也還可以,雖然中後期有96年台海危機,99年大使館事件,01年南海撞機事件,但總體還可以,合作大於沖突。尤其是越戰後,改革開放開始後進入80年代,簡直是中美的蜜月期,跟同盟國關系似的,各種互動。出於國內政治需要雖然中下層和中小學教科書還在整體打倒美帝,但是高層卻看的非常清楚,積極主動和美國合作,這是中國大國智慧的體現,這里鄧小平是蜜月期最大的推手,也是他最偉大的之處,主動帶領大家向全球最發達的文明學習,耽誤了50-70年代的黃金發展期後,終於有了最近40年多的高速發展,當然在蜜月期美國也有獲利,不過中國獲利顯然更大


4. 但2010前後,美國重返亞太,又開始了所謂的仇恨,與之前不同,這是大國地位的沖突,跟以前的意識形態不一樣,也不單純的資源問題,是一個山頭不能有兩支老虎,一條街上沒有兩個老大,一個村莊沒有兩個惡霸的問題,一個全球化的今天地球不可能有兩個超級大國來主導世界的問題

縱觀美國發展史,從20世紀初崛起之後的所作所為,在這20世紀的100年裡頭,不管是前期的英國、德國、還是中後期的前蘇聯、和後期的日本,或者現在中國,只要你是世界老二,我就要打壓你,因為只有世界老二才能威脅老大的地位!

這不是中國所能決定的,也不美國自己能決定的,這是所有有生命力事物的本能,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有競爭,換誰誰一樣!就算不感謝美帝,也千萬別怪美帝,畢竟別人曾經幫助你那麼多,不是每一個國家都像曾經的美帝那麼美好,美帝自身也回不到曾經了,現在只有讓自己強大才是重要的

Ⅶ 關於近代中美關系的歷史事件

1、1919威爾遜犧牲中國綏靖日本

在19世紀,美國的對華政策常常唯英國馬首是瞻,之後隨著實力的不斷增強,對華外交也逐漸獨立。1900年前後,歐洲列強各自在中國劃定勢力范圍。為保護在華利益,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以承認列強的勢力范圍和既得權利為前提,要求他們向美國開放。

對中國來說,這一政策的正面意義是提出了要「保護中國領土和行政完整」。此後三十多年,「門戶開放」成為美國對華關系基本原則。

2、1945-1949羅斯福與杜魯門盟友撤離中美反目

和一戰時很相似,二戰開始階段美國保持中立,直到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次日,美國向日本宣戰;同日,中國也正式對日宣戰,這時中日戰爭已經打了4年。

接下來4年中美進行了一系列合作:雙方達成5億美元的貸款協定,美國將軍史迪威出任中國戰區參謀長,中美英三國在開羅舉行首腦會議,討論對日戰略,《開羅宣言》宣告日本必須歸還中國領土。

羅斯福關於戰後世界的構想中,中國扮演著重要角色。他的「四大警察論」,設想美、英、蘇、中,以類似世界理事會的方式來維持和平。把中國列入四強部分是出於禮貌,部分是因為美國在亞洲需要有一個支持者。因此,美國不顧英國反對,支持中國成為了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3、在1945-1950年,中國的局勢發生了巨大變化。

美國對國共兩黨的態度一開始就有所不同。日本投降當日,杜魯門命令日軍只能向蔣介石政府投降就很說明問題。1946年7月12日——一天前,司徒雷登剛被任命為美國駐華大使——國共內戰全面爆發。美國調停國共糾紛失敗後,開始援助蔣介石打內戰。

1949年8月發布的美中關系《白皮書》中美國承認抗戰勝利後對蔣介石政府的經濟和軍事援助多達22.5億美元。但隨著國軍的敗退,1948年末美國開始調整政策,從「阻止中共取勝」變為「阻止中國成為蘇聯附庸」。

1949年初,司徒雷登就開始與各國大使接觸,主張各國外交官留在南京。4月23日南京解放,各外國使團中只有蘇聯大使隨國民黨政府遷往廣州。周恩來讓與司徒雷登有師生之誼的黃華去南京軍管會擔任外事處長,與他進行私人接觸。

1949年8月2日,司徒雷登離開中國。美國駐華使館和各地領事館人員留守原地「觀察」中國。1950年1月,中方收回美國在北平的兵營等房產後,美國終於撤走了全部駐華人員。

4、1972尼克松與基辛格借力中國抗衡蘇聯

朝鮮戰爭、台海危機、敵意的政策使兩國的正常關系中斷了20多年。在此期間,雙方長達15年(1955-1970)的大使級會談只是各說各話:中國想要解決台灣問題、被美國凍結的資產;美國勸中國放棄武力統一、加入限制武器的談判。

136次會談只達成了一個協議,西方媒體稱之為「聾子的對話」。

中蘇早在1959年就已不和,美國的決策層卻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意識到這是個戰略機會,直到老羅斯福之後美國總統中少有的現實派尼克松走上前台。

1968年9月,獲得總統候選人提名後不久,尼克松在接受一次采訪時說,「我們必須不斷尋求機會與她談談,也與蘇聯談談。我們必須不只注意是否發生了變化,我們也必須找機會製造變化。」她,指的是中國。

機會來得很快。1969年春天,中蘇兩國發生邊境沖突。當年夏天尼克松做了個不尋常的決定:放棄虛耗時日的中美現行對話機制,引入中國為轉化力量,打破美蘇兩極對峙局面,建構戰略性三角關系。

1971年7月,尼克松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由巴基斯坦中轉秘密訪問北京。為了躲避媒體,他先公開訪問了南越、泰國、印度等國,最後在巴基斯坦的歡迎晚宴上假裝肚子痛,被送往總統別墅「治療和修養。

次日凌晨,他登上了飛往北京的專機,專程前來迎接的中方代表和領航員早已在機內恭候。由於基辛格訪問印度只用了兩天,他「在巴基斯坦的時間」也不能超過48小時,以免「厚此薄彼」。當天中午專機抵達北京,下午周恩來就同他進行了會談。

開始,基辛格有點緊張,照著事先准備的稿子念,後來看到周恩來面前只放了一張寫著要點的紙,他也收起文件夾侃侃而談起來。結果包括飛機上的時間,只用了17小時就順利完成密訪。雙方約定把尼克松訪華安排在第二年的春天。

7月16日,中美同時公布雙方達成的《公告》。當年10月,聯合國大會恢復中國席位。

2月27日,中美達成《上海公報》,次日發表——其中有一條顯然針對蘇聯:任何一方都不應該在亞洲-太平洋地區謀求霸權,每一方都反對其他國家或國家集團建立這種霸權的努力。一年之後,雙方又發布一份公告,同意將共同「抵抗」任何國家在「全球」建立霸權的企圖。

美國與中國合作,蘇聯的最佳選擇只能是緩和與美國的緊張關系。莫斯科原本對安排總書記勃列日涅夫和尼克松的峰會反應冷淡,拖拉了一年多;結果,基辛格密訪北京不到一個月,就迫不及待邀請美國總統去莫斯科——安排在尼克松訪問中國僅3個月後。

次年,美國和越南簽署和平協定,美軍撤出了越南。中美雙方互設聯絡處,走向關系正常化。

5、1989老布希艱難維持中美關系

中國駐芝加哥前總領事王立向記者描述老布希和基辛格的分別:「基辛格跟你見10次也不記得你是誰,老布希見過你一次就認得你了。」這天分顯然對從政有利。

1989年1月,老布希就任美國總統。僅僅一個月後,他的第一次出訪就是到中國——這在美國總統中是前所未有的。1970年代當駐華聯絡處主任那段經歷使他對中國懷有特殊感情。

所以他擔任總統後親自主持對華政策,而不是由國務院或國家安全委員會負責,一些美國的中國學家說他就像是「國務院中國處的主管」。黨內的保守派反對他一上任就訪問中國,剛好日本天皇去世,他就利用這機會在參加葬禮後到了中國。

老布希見到了鄧小平,鄧對中美關系感到滿意,又說,戈爾巴喬夫將於5月訪華,談得好的話,中蘇關系也可以正常化,但不可能恢復到1950年代,也就是說中蘇不會結盟。老布希放心了,向鄧保證說,「在我4年任期結束時,中美關系一定比現在更牢固、更好。」

在此之前,中美關系盡管時有波動起伏,總體上比較平穩。尼克松因「水門事件」下台之後,他的後繼者繼續尋求對華關系正常化。1978年12月16日(北京時間)中美發表了《建交公報》,兩天後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開幕。這並不是偶然的巧合。

在鄧小平改革開放的大戰略中,與美國關系的正常化是重要的一環。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鄧小平訪問美國;1982年中美《八一七公報》發表,兩國關系進入了偶有小風波的蜜月期。根據蓋洛普民意調查,1989年初,70%的美國人對中國有好感或極有好感。

1989年6月5日早上,尼克松跟老布希通了電話,認為要看長遠,與中國的關系不能斷絕。老布希同意。

6、2018年外交部副部長鄭澤光談中美關系

2018年3月26日,外交部副部長鄭澤光應邀出席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第19屆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並發表題為「新時代的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演講。

鄭澤光就中美關系表示,中國和美國分別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最大的發達國家。保持中美關系長期健康穩定發展,不僅符合兩國人民根本利益,也是國際社會的普遍期待。

中美之間的共同利益遠遠大於分歧,兩國在諸多領域的合作也遠遠超過在個別領域的競爭。中美和則兩利,斗則俱傷。

中方歷來重視發展中美關系,願同美方相向而行、一道努力,實現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

中美之間存在一些分歧很正常。對此,不能動輒把自身的問題歸咎於對方、在戰略判斷上犯下根本性錯誤,那樣只會損人害己、搞亂世界;而應採取客觀、理性的態度,多做換位思考、相互適應。

最重要的是,要始終遵守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規定,恪守一個中國原則,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通過化解和管控分歧避免中美合作大局受到干擾。

(7)美國與中國的交涉歷史擴展閱讀:

中美關系或美中關系指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利堅合眾國之間的國家關系。一些媒體將中美關系稱為21世紀最重要的雙邊關系。2011年的《中美聯合聲明》確認中美雙方將共同努力,建設互相尊重、互利共贏的中美合作夥伴關系。這是中美雙方對中美關系的最新的定位和表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美關系

Ⅷ 中國和美國建交時的歷史背景

1.中國國際地位上升。
2.美蘇爭霸,美國處於守勢,需要拉攏中國,牽制蘇聯。
3.中蘇關系不好。
4.美國深陷越南戰爭。

Ⅸ 中國與美國在歷史上的關系是什麼

有過「蜜月期」也有過「冷戰期」,總體上來說,美國既需要這塊肥沃的市場,但也忌憚飛速專發展的中屬國,而中國的中庸之道一直秉持著以和為貴的立場。

閱讀全文

與美國與中國的交涉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