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辯論事例有哪些
百家爭鳴、諸葛亮舌戰群儒、商鞅舌戰群儒、洋務派與頑固派的論戰、頑固派與維新派的論戰、立憲派與革命派的論戰,等等
『貳』 歷史上有哪些經典的辯論
戰國時期的名家喜歡討論名與實的關系,著名的辯論有「白馬非馬」、「雞三足」、「一尺之棰,日取其半」等戰國時期的孟子主張「人之初、性本善」,而同樣是儒家大師的荀子則主張「性本惡」,但他們殊途同歸,同樣都重視後天的學習與磨練,重視環境對人思想品質的影響。戰國時的莊子與惠施是一對辯友,動輒就辯論,最著名的就是「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的論辯。三國時的諸葛亮出使東吳、舌戰群儒,是小說家的虛構,沒有歷史依據。唐朝時期,韓愈反對皇親貴族對佛骨的崇敬,怒斥他們,最後慘敗,被貶官到廣東潮州。宋朝時蘇軾反對變法,被王安石下放勞動改造。司馬光上台後召回舊部,准備廢除王安石一切新法,蘇軾說以前我們反對王安石新法是錯誤的,有些新法利國利民,不能一概廢除。司馬光說,蘇軾怎麼變成革新派了啊,是不是下放改造時中了王安石的流毒了?蘇軾拍案而起,大罵司馬光沒有君子風度,你是什麼司馬光,我看你更像司馬牛。
『叄』 巧舌如簧,中外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大辯論
1、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莊子和朋友惠施出遊,在濠水的一座橋樑上交談。莊子看著水裡的鰷魚躍出說:「鰷魚悠然自得,這是魚的快樂啊。」惠子說:「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的快樂呢?」莊子說:「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
惠子說:「我不是你,本來就不知道你;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兒的快樂,也是完全可以斷定的。」莊子說:「請回到我們開頭的話題。你說:『你哪裡知道魚的快樂』等等,就是已經知道了我知道魚躍出水面的快樂而問我,我是在濠水橋上知道的。」(我站的位置比魚高)
2、列寧和普列漢諾夫
列寧和普列漢諾夫在十月革命問題上的分歧,可以歸納為兩個方面:一是布爾什維克是否應該發動十月革命奪取政權,也就是十月革命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問題。二是奪取政權後是否應該立即開始向社會主義過渡,或者說是否應該立即實行由民主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的轉變。
十月革命雖然已過去了 90 多年,但重溫當年列寧與普列漢諾夫這場歷史性的大辯論,從中認真吸取教訓,避免重蹈歷史覆轍,對於今天的共產黨人和社會主義者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的意義。
3、白馬非馬
「白馬非馬」是公孫龍成名的得意之作,要他放棄,那他公孫龍也就不成其為公孫龍了。所以公孫龍回答孔穿說:「先生的話錯了。我所以出名,只是由於白馬的學說罷了。現在要我放棄它,就沒有什麼可教的了。」
接著公孫龍又批評孔穿的求學態度:「想拜人家為師的人,總是因為智力和學術不如人家吧;現在你要我放棄自己的學說,這是先來教我,而後才拜我為師,這是錯誤的。」
在前哨戰中,孔穿已處於下風。公孫龍不愧為一位能言善辯的邏輯學家。他在教訓過孔穿以後,又針對孔穿其人,宣傳起自己的理論。公孫龍引經據典地說:「白馬非馬的說法,也是仲尼(孔子)所贊同的。」意思是:孔子所贊同的,你孔穿還能不贊同嗎?
4、離堅白
公孫龍認為,一塊堅硬的白石,用眼看不會看出它是否堅硬,只能看到它是白色的,用手摸不能感覺其白色,只能感覺到其堅硬,所以世界上只有白石和堅石,沒有堅白石。這是戰國名家著名的詭辯論點。
眼看不到石之堅,只能看到石之白,因此「無堅」(視不得其所堅,而得其所白者,無堅也);手摸不到石之白,只能觸及石之堅,因此「無白」(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堅,得其堅也,無白也)。
看到白時、感覺不到堅,看不到白時、感覺得到堅,看與不看、結果相離,由此推論「石」之中「堅、白」不可並存,故相互分離。(得其白,得其堅,見於不見離,不見離,一一不相盈,故離)。
這種論點具體分析了各種感官對於事物的感受方式的特殊性,認為人們感覺接觸到的事物的各個屬性,都只能是絕對分離的獨立體。
5、兩小兒辯日
記述了孔子路遇兩個孩子在爭辯太陽遠近的問題,而孔子不能作決斷之事。說明了知識無窮、學無止境的道理,同時也贊揚了孔子實事求是、敢於承認自己學識不足的精神和古代人民敢於探求客觀真理,並能獨立思考、大膽質疑的精神。
『肆』 歷史上有哪些精彩的舌戰
劉大使火力全開。這位中國駐英國大使接受了BBC著名記者安德魯•馬爾的專訪。面對英國記者「英企能否反過來在中國投資建設核電站」的疑問,劉曉明大使當即反問:「你們有資金嗎?你們有技術嗎?你們有專家嗎?如果你們這些都有,那我們就會像對待法國人一樣,與你們合作。」「但我覺得英國在其他方面很強。」劉曉明大使不忘「安慰」對方。
不卑不亢,得理饒人。
『伍』 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辯論事例有哪些
1、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莊子和朋友惠施出遊,在濠水的一座橋樑上交談。莊子看著水裡的鰷魚躍出說:「鰷魚悠然自得,這是魚的快樂啊。」惠子說:「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的快樂呢?」莊子說:「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
惠子說:「我不是你,本來就不知道你;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兒的快樂,也是完全可以斷定的。」莊子說:「請回到我們開頭的話題。你說:『你哪裡知道魚的快樂』等等,就是已經知道了我知道魚躍出水面的快樂而問我,我是在濠水橋上知道的。」(我站的位置比魚高)
2、白馬非馬
「白馬非馬」是公孫龍成名的得意之作,要他放棄,那他公孫龍也就不成其為公孫龍了。所以公孫龍回答孔穿說:「先生的話錯了。我所以出名,只是由於白馬的學說罷了。現在要我放棄它,就沒有什麼可教的了。」
接著公孫龍又批評孔穿的求學態度:「想拜人家為師的人,總是因為智力和學術不如人家吧;現在你要我放棄自己的學說,這是先來教我,而後才拜我為師,這是錯誤的。」
在前哨戰中,孔穿已處於下風。公孫龍不愧為一位能言善辯的邏輯學家。他在教訓過孔穿以後,又針對孔穿其人,宣傳起自己的理論。公孫龍引經據典地說:「白馬非馬的說法,也是仲尼(孔子)所贊同的。」意思是:孔子所贊同的,你孔穿還能不贊同嗎?
3、兩小兒辯日
記述了孔子路遇兩個孩子在爭辯太陽遠近的問題,而孔子不能作決斷之事。說明了知識無窮、學無止境的道理,同時也贊揚了孔子實事求是、敢於承認自己學識不足的精神和古代人民敢於探求客觀真理,並能獨立思考、大膽質疑的精神。
(5)歷史上精彩辯論小故事擴展閱讀:
辯論的三要素:
1,辯論中存在著持不同意見的雙方或多方。有不同意見的雙方或多方存在才能實現思想交鋒。一個人不可能自己同自己辯論,一個人頭腦中幾種方案或做法的權衡和比較,那是思考或思辨而不是辯論。
2,辯論必須針對同類事物或同一問題,即存在著同一論題。
如果各方談論的論題不同,就不能實現有意義的辯論。例如,一個人說「法律是有階級性的」,一個人說「市場經濟就是法制經濟」,由於兩人所認識的對象不同,因此兩個觀點不能構成辯論。
只有當一個人說「法律是有階級性的」,另一個人說「法律是沒有階級性的」這樣兩個判斷才構成辯論。因為這兩個判斷所認識的對象相同,又是相互對立的思想,而這兩個判斷至多隻能有一個為真,不可能都真。這樣就有了誰是誰非的問題,就必然要引起辯論。
3,辯論的諸方有或多或少的共同認識或共同承認的前提,如思維的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和正確推理的方法等,以及如社會公理、科學規律等是非真偽標准和價值取向。
沒有這些共同承認的東西,辯論只會是一場混戰,不可能得出結論。總之,辯論諸方有共同的話題,而又有不同意見。從哲學觀點看,辯論的諸方是一種對立統一的關系。
『陸』 古代聰明辯駁的小故事
一天傍晚,蘇東坡對蘇小妹說:「我出一上聯,請你花一夜工夫對出下聯。」遂曰:
水仙子持內碧容玉簪,風前吹出聲聲慢
蘇小妹苦思良久不能對出。因為「水仙子」、「碧玉簪」和「聲聲慢」俱為詞牌名,下聯亦須以詞牌名為對,同時還要描繪出一幕情景,難度確實是很大的。正在搜腸刮肚之際,忽見女僕在月光下端酒菜送來,蘇小妹靈機一動對出了下聯:
虞美人穿紅綉鞋,月下引來步步嬌
按:「虞美人」、「紅綉鞋」、「步步嬌」也是詞牌名。
『柒』 歷史上能體現能言善辯的故事有哪些
1、老頭子
紀曉嵐在擔任《四庫全書》總纂官期間,在翰林院里上班.盛夏的一天,天氣燥熱,紀曉嵐脫衣光背,伏案閱校稿樣.一抬頭,見乾隆皇帝朝這間屋子走來,來不及披衣服,又怕這樣見皇帝是大不敬,於是鑽入案下,拉上帷幕隱蔽起來.
沒想到,乾隆早注意到紀曉嵐的舉動了,他不動聲色地走進屋中,示意驚慌失措的編輯們靜下來工作.然後踱到紀曉嵐的書案邊,默坐無語.
紀曉嵐在案下龜縮多時,聽屋內雅然無聲,以為乾隆已經走了,便撩起帷幕,探出頭來問道:「老頭子走了嗎?」
乾隆聽了,責怪道:「紀曉嵐,你好無禮!什麼是老頭子?憑什麼叫我老頭子?講不出理由來立即賜死!」
編輯們都嚇得面容失色.紀曉嵐連忙鑽出來,向乾隆施禮道:「皇帝稱萬歲,豈不為老?皇帝為國家元首,豈不為頭?皇帝為真龍天子,豈不為子?『老頭子』乃簡稱縮寫也.」
乾隆聽了,笑著說:好個能言善辯的紀曉嵐,起來吧!朕赦你無罪.」
2、盛東西
有一年,紀曉嵐隨乾隆皇帝出巡江南.乾隆看到一個竹籃子,感到很新鮮,問紀曉嵐道:「愛卿,這是什麼東西?」
「竹籃子.」
「此物有什麼用?」
「盛東西.」
乾隆沉默了一會兒,說:「為什麼不叫盛南北呢?」
紀曉嵐略一思忖,說:「東方甲乙木,西方庚辛金.這金和木都能裝入籃中,所以叫盛東西.而南方丙丁火,北方壬癸水,要是盛火籃子要燒掉,盛水必須漏掉,所以不能叫盛南北」.
乾隆聽了,滿意地點了點頭.
3、不敢投水
一次,紀曉嵐和乾隆帝同游汩羅江.乾隆見這里是楚國大夫屈原投江自盡殉國之地,借機給紀曉嵐出了個難題.
乾隆問:「君要臣死,臣應當如何?」
紀曉嵐爽快地說:「臣萬死不辭.
「你是我的忠臣,我命你立即投江而死如何?」
「臣領旨!」
誰知紀曉嵐走到船頭,作投江狀後,並沒有跳下去,而是獃獃地自言自語一番,又返回跪在乾隆面前.
乾隆責問道:「你既為忠臣,為什麼不遵旨?」
紀曉嵐回答說:「臣正在投水,屈原從江中跳出來罵我說:『紀曉嵐你這小子,你要做千古罪人嗎?當年我投江,是因為楚王昏庸.現今皇上英明,國家昌盛,你卻要投江,你將當今英主比作何人?』皇上稱臣為忠臣,臣豈能欺上誣主?所以不敢投水.」
乾隆聽了,眉開眼笑,說:「朕是和你開玩笑,起來吧!」
4、真老烏龜
宰相慶祝80大壽,為借機發財,到處發請帖,紀曉嵐也在邀請之列.紀曉嵐對宰相的這一行徑十分不滿,到壽辰前一天打發人給宰相府送去大紅幛一個,上寫「真老烏龜」四個大字.
宰相看了大為惱火,第二天找到紀曉嵐斥責道:「我並沒有得罪你,你為何要寫字來罵我,跟我過不去呢?」
紀曉嵐從容地說:「我並沒有罵你啊!君為前朝老臣,年且80歲,是為『老』;世世代代烏紗蓋頂,是為『烏』;自古以來,龜鶴齊名,都是高壽的象徵.魏武帝是何等人物,尚且稱頌龜為神龜,欣逢老相國壽辰,以此神物祝頌,當為不妄;『龜』者,實實在在,當之無愧之意也.怎麼說是故意跟大人過不去呢?」
老宰相有苦難言,只得笑著說:「錯怪你了,真對不起!謝謝你的一番好意!」
『捌』 歷史上精彩的辯論有哪些
最精彩的辯論當屬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我來據個例子,像莊子的秋水 秋天裡山洪按照時令洶涌而至,眾多大川的水流匯入黃河,河面寬闊波濤洶涌,兩岸和水中沙洲之間連牛馬都不能分辨。於是河神欣然自喜,認為天下一切美好的東西全都聚集在自己這里。河神順著水流向東而去,來到北海邊,面朝東邊一望,看不見大海的盡頭。於是河神方才改變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對著海神仰首慨嘆道:「俗語有這樣的說法,『聽到了上百條道理,便認為天下再沒有誰能比得上自己』的,說的就是我這樣的人了。而且我還曾聽說過孔丘懂得的東西太少、伯夷的高義不值得看重的話語,開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親眼看到了你是這樣的浩淼博大、無邊無際,我要不是因為來到你的門前,真可就危險了,我必定會永遠受到修養極高的人的恥笑。」
海神說:「井裡的青蛙,不可能跟它們談論大海,是因為受到生活空間的限制;夏天的蟲子,不可能跟它們談論冰凍,是因為受到生活時間的限制;鄉曲之土,不可能跟他們談論大道,是因為教養的束縛。如今你從河岸邊出來,看到了大海,方才知道自己的鄙陋,你將可以參與談論大道了。天下的水面,沒有什麼比海更大的,千萬條河川流歸大海,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停歇而大海卻從不會滿溢;海底的尾閭泄漏海水,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停止而海水卻從不曾減少;無論春天還是秋天不見有變化,無論水澇還是乾旱不會有知覺。這說明大海遠遠超過了江河的水流,不能夠用數量來計算。可是我從不曾因此而自滿,自認為從天地那裡承受到形體並且從陰和陽那裡稟承到元氣,我存在於天地之間,就好像一小塊石子、一小塊木屑存在於大山之中。我正以為自身的存在實在渺小,又哪裡會自以為滿足而自負呢?想一想,四海存在於天地之間,不就像小小的石間孔隙存在於大澤之中嗎?再想一想,中原大地存在於四海之內,不就像細碎和米粒存在於大糧倉里嗎?號稱事物的數字叫做萬,人類只是萬物中的一種;人們聚集於九州,糧食在這里生長,舟車在這里通行,而每個人只是眾多人群中的一員;一個人他比起萬物,不就像是毫毛之末存在於整個馬體嗎?五帝所續連的,三王所爭奪的,仁人所憂患的,賢才所操勞的,全在於這毫末般的天下呢!伯夷辭讓它而博取名聲,孔丘談論它而顯示淵博,這大概就是他們的自滿與自傲;不就像你先前在河水暴漲時的洋洋自得嗎?」
『玖』 關於 善於辯論 的故事
一老人教二徒弟詭辯。他說:「有兩個人,一個愛干凈,一個不愛干凈。現在有一張澡票,我應該給誰呢?」一人說:「給愛干凈的人。」老人搖頭:「既然他已經干凈了,為什麼還要洗呢?倒是不愛干凈的人應該洗。」另一人說:「那就給不愛干凈的人。」「他不愛干凈還讓他洗澡,不是強人所難嗎?倒是愛干凈的人應該洗。」兩人面面相覷。老人笑著:「這就是詭辯。」
『拾』 中外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大辯論
1、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莊子和朋友惠施出遊,在濠水的一座橋樑上交談。莊子看著水裡的鰷魚躍出說:「鰷魚悠然自得,這是魚的快樂啊。」惠子說:「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的快樂呢?」莊子說:「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
惠子說:「我不是你,本來就不知道你;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兒的快樂,也是完全可以斷定的。」莊子說:「請回到我們開頭的話題。你說:『你哪裡知道魚的快樂』等等,就是已經知道了我知道魚躍出水面的快樂而問我,我是在濠水橋上知道的。」(我站的位置比魚高)
2、列寧和普列漢諾夫
列寧和普列漢諾夫在十月革命問題上的分歧,可以歸納為兩個方面:一是布爾什維克是否應該發動十月革命奪取政權,也就是十月革命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問題。二是奪取政權後是否應該立即開始向社會主義過渡,或者說是否應該立即實行由民主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的轉變。
十月革命雖然已過去了 90 多年,但重溫當年列寧與普列漢諾夫這場歷史性的大辯論,從中認真吸取教訓,避免重蹈歷史覆轍,對於今天的共產黨人和社會主義者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的意義。
3、白馬非馬
「白馬非馬」是公孫龍成名的得意之作,要他放棄,那他公孫龍也就不成其為公孫龍了。所以公孫龍回答孔穿說:「先生的話錯了。我所以出名,只是由於白馬的學說罷了。現在要我放棄它,就沒有什麼可教的了。」
接著公孫龍又批評孔穿的求學態度:「想拜人家為師的人,總是因為智力和學術不如人家吧;現在你要我放棄自己的學說,這是先來教我,而後才拜我為師,這是錯誤的。」
在前哨戰中,孔穿已處於下風。公孫龍不愧為一位能言善辯的邏輯學家。他在教訓過孔穿以後,又針對孔穿其人,宣傳起自己的理論。公孫龍引經據典地說:「白馬非馬的說法,也是仲尼(孔子)所贊同的。」意思是:孔子所贊同的,你孔穿還能不贊同嗎?
4、離堅白
公孫龍認為,一塊堅硬的白石,用眼看不會看出它是否堅硬,只能看到它是白色的,用手摸不能感覺其白色,只能感覺到其堅硬,所以世界上只有白石和堅石,沒有堅白石。這是戰國名家著名的詭辯論點。
眼看不到石之堅,只能看到石之白,因此「無堅」(視不得其所堅,而得其所白者,無堅也);手摸不到石之白,只能觸及石之堅,因此「無白」(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堅,得其堅也,無白也)。
看到白時、感覺不到堅,看不到白時、感覺得到堅,看與不看、結果相離,由此推論「石」之中「堅、白」不可並存,故相互分離。(得其白,得其堅,見於不見離,不見離,一一不相盈,故離)。
這種論點具體分析了各種感官對於事物的感受方式的特殊性,認為人們感覺接觸到的事物的各個屬性,都只能是絕對分離的獨立體。
5、兩小兒辯日
記述了孔子路遇兩個孩子在爭辯太陽遠近的問題,而孔子不能作決斷之事。說明了知識無窮、學無止境的道理,同時也贊揚了孔子實事求是、敢於承認自己學識不足的精神和古代人民敢於探求客觀真理,並能獨立思考、大膽質疑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