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歷史上的山西名人
1、關羽(160-220年),本字長生,後改字雲長,河東郡解縣(今山西運城)人,東漢末年回名將,早期答跟隨劉備輾轉各地,曾被曹操生擒,於白馬坡斬殺袁紹大將顏良,與張飛一同被稱為萬人敵。
2、霍去病(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17年),漢族,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西漢名將、傑出的軍事家、愛國將領、民族英雄,官至大司馬驃騎將軍,封冠軍侯。
3、王勃(約650年—約676年),字子安,漢族,唐代文學家。古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學世家,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並稱為「王楊盧駱」、「初唐四傑」。
4、溫庭筠(約812年—約866年),本名岐,字飛卿,唐代詩人、詞人。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
溫庭筠是唐初宰相溫彥博之後裔,出生於沒落貴族家庭,富有天賦,文思敏捷,每入試,押官韻,八叉手而成八韻,有「溫八叉」之稱。
5、魏孝文帝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又名元宏。中國歷史上傑出的少數民族政治家、改革家。是獻文帝拓跋弘的長子,生母李夫人。北魏第七位皇帝(471年9月20日—499年4月26日在位)。即位時僅5歲,改年號為延興。
② 山西的歷史名人有哪些
山西名人
歷圝史名人
一、山西帝王列表 春秋霸主晉文公重耳 胡服騎射趙武靈王 簡襄功烈趙簡子 簡襄功烈趙襄子 鮮卑驕子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漢國皇帝劉淵 漢國皇帝劉聰 前趙皇帝劉曜 後趙皇帝石勒 後趙皇帝石虎 中國唯一的女皇帝 武則天 後唐太祖李克用 後唐庄宗李存勖 後唐明宗李嗣源 後晉高祖石敬瑭 後晉出帝石重貴 後漢高祖劉知遠 北漢皇帝劉崇 北漢末帝劉繼元 二、各個時期的歷圝史名人 史前 (3人):蒲伊(堯師)堯、舜、禹 先秦 (27人):箕子、傅說、叔虞、晉武公、荀息、重耳(晉文公)、狐偃、介子推、祁奚、趙盾、董狐、程嬰、韓厥、士丐、魏絳(魏莊子)、師曠、羊舌肸、董安於、尹鐸、趙鞅、智伯、豫讓、趙毋恤、猗頓、屍佼、藺相如、荀況(荀子)、趙雍、李圝冰 漢魏 (19人):郅都、衛青、霍去病、霍光、班婕妤、溫序、郭泰、郭大、衛覬、王烈、關羽、張遼、賈逵、毋丘儉、樂詳、王昶、王沈、裴秀、貂蟬(正史無記載) 、徐晃 兩晉十六國 (23人):賈充、孫楚、王渾、王濟、裴頠、賈南風、郭璞、鄧攸、溫嶠、魯勝、衛鑠(衛夫人)、孫盛、孫綽、郭澄之、慧遠、法顯、劉淵、劉聰、劉曜、石勒、石虎、慕容永、衛玠 南北朝 (19人):周續之、裴松之、王玄謨、裴駰、柳惲、裴子野、王僧辯、拓跋珪、拓跋燾、拓跋宏、王慧龍、王遵業、爾朱榮、賀拔岳、曇鸞、高歡、高洋、斛律光、王峻、裴讓之、唐邕、獨孤信 隋唐 (58人):薛道衡、王通、薛世雄、薛舉、柳biàn(四聲){字型:上「巧」下「言」}、裴蘊、裴寂、劉圝武周、王劭、裴矩、溫大雅、王珪、裴世清、武士彟、王績、尉遲恭、王方翼、王勃、窺基、裴行儉、薛仁貴、裴炎、武承嗣、狄仁傑、武則天、武三思、宋之問、薛稷、薛曜、薛訥、張守珪、王之渙、裴耀卿、王翰、王鉷、封常清、王維、王昌齡、薛嵩、王縉、盧綸、呂溫、柳宗元(祖籍山西)、白行簡、王播、王涯、裴度、張圝彥遠、呂洞賓、柳冕、溫庭筠、聶夷中、唐彥謙、司空圖、張果老,楊玉環 五代 (15人):李克用、李存孝、荊浩、郭崇韜、李存勖、安重誨、李嗣源、史匡翰、石敬瑭、武漳、劉知遠、劉崇、劉承鈞、李筠、毋昭裔 宋遼 (33人):司馬光、王全斌、黨進、王溥、刑抱朴、楊業、楊弘信、劉繼元、呼延贊、畢士安、文彥博、郭若虛、楊延昭、楊文廣、高克明、狄青、孫復、劉羲叟、司馬池、 司馬康、王掘、王居正、王詵、王彥、馬遠一家、蕭照、趙鼎、楊存中 金元 (41人):胥持國、郝天挺、胥鼎、高汝礪、楊雲翼、陳規、雷淵、馮廷登、馮妙真、孫威、宋德芳、劉祁、劉郁、元好問、段克己、段成己、麻革、李俊民、張存惠、張德輝、陳賡、郝經、薛景石、許國禎、許扆、關漢卿、姚天福、孫拱、白樸、溥光、高克恭、察罕、同恕、劉致、喬吉、賈魯、呂思誠、石俊寶、薩都刺、鄧光祖 明朝 (29人):高巍、侯琎、羅貫中(祖籍山西)、薛瑄、常倫、韓文、陳卿、喬宇、王瓊、李瀚、周鈇、任環、楊博、孔天胤、王崇古、張四維、王國光、褚鈇、劉東星、王家屏、張養蒙、麻貴、張銓、曹於汴、張鳳翼、孫傳庭、韓爌、鮑承先、張慎言 清朝 (48人):白胤謙、賈漢復、程康莊、朱之俊、傅山、於成龍、於准、戴廷栻、閻若璩、吳雯、吳琠、張泰交、范鄗鼎、陳廷敬、田從典、李毓秀、裴幰度、劉璋、任舉、孫嘉淦、宋廷魁、徐昆、宋鑒、宋在詩、張佩芳、康基田、祁韻士、李鑾宣、安清翹、張敦仁、曹順、栗毓美、祁貢、仝卜年、張穆、李鎔經、祁世長、楊尚文、徐繼畲、喬松年、范守義
近代名人
老一輩ge命家 高君宇、續范亭、賀昌、薄圝一圝波、彭真、傅作義、華圝國圝鋒、李雪峰、冀朝鑄、紀圝登圝奎、姬圝鵬圝飛、程子華、柴澤圝民、常芝青 晉籍開國將領 (元圝帥1人):徐圝向圝前;(上將2人):趙爾陸、董其武;(中將1人):常乾坤;(少將43人):王曉、王展、王蘭麟、王慶生、車敏瞧、牛明智、史進前、史景班、白雲、呂義山、劉蘇、劉忍、劉靜海、許志奮、李文一、李懋之、楊文安、吳效閔、谷景生、張圝政、張子珍、張子明、 張中如、張文舟、張世珍、張廷楨、張英明、張柱國、張梓楨、張獻奎、范富山、胡尚禮、胡榮貴、茹夫一、段士楷、柴啟琨、高圝德西、閻捷三、梁中玉、智生元、薛克忠、賀 明、馮 梓。
晉籍將領 (已退役或現在軍中少將以上100餘人)傅全有、徐小岩、張工、張圝志堅、裴懷亮、邢永寧、徐春陽、王作義、章圝沁圝生、王繼堂、李圝買圝富、王圝偉、劉亞紅、王吉連、霍玲、張學義 政圝界名人 薄圝熙圝來、任建新、王圝岐圝山、劉圝雲圝山、令圝計圝劃、李圝毅圝中、胡富國、李立功、令圝狐圝安、王圝君、康日新、劉圝京、王雲龍、趙圝沁圝平、高虎城、焦圝煥圝成、霍士廉、支樹平、 劉鐵男 科學界 范守善、牛憨笨、任之恭、李靜海. 社科界 馬洪、胡乃武、李方桂 勞動模範 李順達、郭鳳蓮、陳圝永圝貴、申紀蘭、陳步亮、李雙良、宋立英、車安奎 書畫名人 程兆星 王朝瑞 姚天沐 著名作家 趙樹理、柴勇、石評梅、馬烽、西戎、李健吾、趙瑜、張圝平、趙冰玉、鄭淵潔(祖籍山西)、張行健、韓石山、唐朝 李銳、鍾聲揚、曹乃謙、笛安(太原五中的)、80後作家王寒星 演藝名人 著名導演:賈樟柯、張繼鋼、牛朝圝陽、寧浩、張勇手 著名演員:趙子岳、張勇手、邢佳棟、成泰燊、張艾嘉、崔倓、李圝冰冰、聶鑫、張延、石爻、郭達(祖籍山西)、賀剛 著名音樂人:張亞東、郭峰、趙焱.. 著名歌唱家: 郭蘭英、馬玉濤、關貴敏、聶建華、俞淑琴、單秀榮、閻維文、譚晶、盧秀梅、牛寶林 、陝軍、 殷秀梅、成方圓 著名歌手: 阿寶、辛禮生、高保利、石占明、王蓉、趙焱、張琳、都智文、王圝新平、陶燕青、崔倓 戲曲名家:丁果仙、牛桂英、郭蘭英、王愛圝愛、田桂蘭、郭鳳英、程玉英、花艷君、馬玉樓、張鳴琴、宋轉轉、郭彩萍、張愛珍、吳國華、張保平、郭圝明娥、付永亮、陳素琴、張圝志明、郭孝明、杜玉梅、李愛梅 其他名人 孔祥熙、閻錫山、程志強、宋月強、景海鵬、陳保國,王圝福(抗美援朝特級戰斗英雄四人之一,其餘三人為邱少雲,黃繼光,楊根思)
當代名人
85年後名人 陳鵬,出生於山西,1987年生人,著有微小說《eilikochen京都生活記》,稱為時尚微小說創始人。2011年中旬又在各大微博線上發表《eilikochen語錄》,發表於微博後受到網友極大的好評。 體壇名人 周曉蘭、江鑄久、宋力剛、張圝勁松、葉江川(山西長大)、王濤、郗恩庭、袁曉超。 IT界名人 李彥宏、張亞勤、陳年、黃治華、劉文斌、李月斌、馮鑫、劉興亮 央視名人 邢質斌(祖籍昔陽)、李修平、柴靜、任志宏、李文靜、月亮姐姐、衛晨霞、張蕾、張騰岳 奧圝運名人 趙焱(中國首位奧圝運火炬形象大使)、郗恩庭、袁曉超。 商界名人 郭台銘(祖籍晉城)、李彥宏、李圝海倉、孫宏斌、陳圝峰、蘇敬軾、秦曉、孫玉麟.、翟雋、張躍進
③ 山西的名人及典型事例
山西的名人有狄仁傑,典型事例為判案如神,無一冤案。
狄仁傑剛到大理寺,積壓的案件已非常多,其一心撲在工作上,夜以繼日,筆不停批,整整奮戰了一年,就把積壓案件全都清理;
在這些案件中,涉案人員達17000人之多,事後竟然一個喊冤的都沒有,數量之多,質量之好,在當時傳為佳話。
(3)山西歷史名人及事跡50字擴展閱讀:
狄仁傑一生為官,兩次做宰相,終身清廉,為民請命,剿匪除惡,懲治腐敗,鏟除貪官,輔助武則天建立起盛唐大業;
其為治理國家和許多地方立下過汗馬功勞,卻命運多舛,屢屢遭受別有用心的朝廷官員或同僚的陷害與打擊,幾起幾落,甚至於數次危及到人身安全;但他為了大局利益,敢於在朝廷上犯顏直諫,置自己的生死於度外。
狄仁傑年輕時參加科舉,以明經及第,授汴州判佐,後得到河南道黜陟使閻立本的推薦,升任並州都督府法曹,儀鳳年間,狄仁傑升任大理寺寺丞;
他在一年內判決大量積壓案件,涉及一萬七千人,卻無一人冤訴,後改任侍御史,調露元年(679年),狄仁傑改任度支郎中,並加朝散大夫,後隨唐高宗巡幸汾陽宮(在今山西靜樂),充任知頓使。
狄仁傑為人正直,疾惡如仇,把孝、忠、廉稱之為大義。狄仁傑作為一個封建統治階級中傑出的政治家,每任一職,都心繫民生,政績卓著,身居宰相之位後,輔國安邦,對武則天弊政多所匡正;狄仁傑在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的武則天時代,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④ 山西的名人及名人事跡有哪些
狄仁傑
狄仁傑,生於唐貞觀四年(年),卒於武則天久視元年(700年),字懷英,唐代並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武則天時期宰相,傑出的封建政治家。
狄仁傑出生於一個官宦之家。祖父狄孝緒,任貞觀朝尚書左丞,父親狄知遜,任夔州長史。狄仁傑通過明經科考試及第,出任汴州判佐。時工部尚書閻立本為河南道黜陟使,狄仁傑被吏誣告,閻立本受理訊問,他不僅弄清了事情的真相,而且發現狄仁傑是一個德才兼備的難得人物,謂之「河曲之明珠,東南之遺寶」,推薦狄仁傑作了並州都督府法曹。在此任內,狄仁傑通曉了吏治、兵刑等封建典章和法律制度,這對他一生的政治活動都有重大影響。
唐高宗儀鳳年間(676——679年),狄仁傑升任大理丞,他剛正廉明,執法不阿,兢兢業業,一年中判決了大量的積壓案件,涉及到1.7萬人,無冤訴者,一時名聲大振,成為朝野推崇備至的斷案如神、摘奸除惡的大法官。為了維護封建法律制度,狄仁傑甚至敢於犯顏直諫。儀鳳元年(676年),武衛大將軍權善才誤砍昭陵柏樹,唐高宗大怒,命令將其殺死。狄仁傑奏罪不當死,唐高宗疾言厲色地說:「善才斫陵上樹,是使我不孝,必須殺之!」狄仁傑神色不變,據法說理:「犯言直諫,自古以為難。臣以為遇桀、紂則難,通堯、舜則易。今法不至死而陛下特殺之,是法不信於人也,人何措其手足!」「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殺一將軍,千載之後,謂陛下為何主?此臣不敢奉制殺善才,陷陛下於不道」。終於迫使唐高宗改變了主意,赦免了權善才的死罪。
⑤ 山西名人的功績和事例
衛青
衛青,字仲卿,河東平陽(今山西省臨汾市西南)人。他的母親在平陽公主家做女僕,因丈夫姓衛,她就被稱為衛媼。平陽公主原號陽信長公主,是漢武帝的姐姐,因嫁與平陽侯曹壽(漢初名臣曹參之曾孫)為妻,所以也稱平陽公主。
衛媼生有一男三女,即兒子長君,長女君孺、次女少兒、三女子夫。丈夫死後,她仍在平陽侯家中幫佣,與同在平陽侯家中做事的縣吏鄭季私通,生了衛青。衛青在母親的關懷下渡過了童年。後來,他的母親感覺供養他非常艱苦,就把他送到了親生父親鄭季的家裡。但鄭季的夫人根本看不起衛青這個私生子,讓他到山上放羊,鄭家的幾個兒子也不把衛青看成手足兄弟,隨意苛責。衛青在這樣的環境下生活,受盡了苦難,在他的性格形成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有一次,衛青跟隨別人來到甘泉宮,一位囚徒看到他的相貌後說:「你現在窮困,將來定為貴人,官至封侯。」衛青笑道:「我身為人奴,只求免遭笞罵,已是萬幸,哪裡談得上立功封侯呢?」
衛青長大後,不願再受鄭家的奴役,便回到母親身邊。平陽公主看到衛青已長成了一個相貌堂堂的彪形大漢,非常喜歡,就讓他做了自己的騎奴。每當公主出行,衛青即騎馬相隨。雖然沒有一官半職,但與在鄭家時的情景相比已是天壤之別。衛青聰明好學,漸漸學到了一些文化知識,懂得了一些上層階級禮節。他怨恨鄭家對他沒有一點親情,決定冒姓為衛,完全與鄭家斷絕關系。
公元前 139年春,衛青的姐姐衛子夫被漢武帝選入宮中,衛青也被召到建章宮當差。這是衛青命運的一大轉折點。
衛子夫入宮不久,就有了身孕,引起了陳皇後的嫉妒。陳皇後就是漢武帝姑姑的女兒,當年曾讓他許下「金屋藏嬌」誓言的陳阿嬌,與漢武帝成親後,被立為皇後,但一直未能給漢武帝生一個兒子。她擔心衛子夫一旦生下的是個男孩,那就會被立為太子,而衛子夫也就會因為兒子的關系,青雲直上,成為皇後。這對她的地位無異是一個很大的威脅。但是,眼下衛子夫正得漢武帝的寵幸,陳皇後對她不敢加害,就找母親大長公主訴屈。大長公主是漢武帝的姑姑,為了給女兒出氣,嫁禍於衛青。她找了一個借口,把衛青抓了起來,並准備處死。衛青當騎奴時結識的好友公孫敖聽到了消息,馬上召集了幾名壯士,趕往搶救,把衛青從死亡的邊緣奪了回來。另一方面,公孫敖還派人給漢武帝送信。漢武帝得知後,大為憤怒,索性召見衛青,任命他為建章宮監、侍中。不久,漢武帝封衛子夫為夫人,提升衛青為太中大夫。可以說,衛青是沾了他姐姐的大光的。
公元前 129年,匈奴又一次興兵南下,前鋒直指上谷(今河北省懷來縣)。漢武帝果斷地任命衛青為車騎將軍,迎擊匈奴。從此,衛青開始了他的戎馬生涯。
這次用兵,漢武帝分派四路出擊。車騎將軍衛青直出上谷,騎將軍公孫敖從代郡(今河北蔚縣東北)出兵,輕車將軍公孫賀從雲中(今內蒙古托克托東北)出兵,驍騎將軍李廣從雁門出兵。四路將領各率一萬騎兵。衛青首次出征,但他英勇善戰,直搗龍城(匈奴祭掃天地祖先的地方),斬首 700人,取得勝利。另外三路,兩路失敗,一路無功而還。漢武帝看到只有衛青勝利凱旋,非常賞識,加封關內侯。
漢朝對匈奴的反擊,使得匈奴的進犯更加猖狂了。公元前 128年的秋天,匈奴騎兵大舉南下,先攻破遼西,殺死了遼西太守,又打敗漁陽守將韓安國,劫掠百姓兩千多人。漢武帝派匈奴人敬畏的飛將軍李廣鎮守右北平(今遼寧省凌源西南),匈奴兵則避開李廣,而從雁門關入塞,進攻漢朝北部邊郡。漢武帝又派衛青出征,並派李息從代郡出兵,從背後襲擊匈奴。衛青率三萬騎兵,長驅而進,趕往前線。衛青本人身先士卒,將士們更是奮勇爭先。斬殺、俘獲敵人數千名,匈奴大敗而逃。
公元前 127年,匈奴貴族集結大量兵力,進攻上谷、漁陽。武帝決定避實擊虛,派衛青率大軍進攻久為匈奴盤踞的河南地(黃河河套地區)。這是西漢對匈奴的第一次大戰役。
衛青率領四萬大軍從雲中出發,採用「迂迴側擊」的戰術,西繞到匈奴軍的後方,迅速攻佔高闕(今內蒙古杭錦後旗),切斷了駐守河南地的匈奴白羊王、樓煩王同單於王庭的聯系。然後,衛青又率精騎,飛兵南下,進到隴西,形成了對白羊王、樓煩王的包圍。匈奴白羊王、樓煩王見勢不好,倉惶率兵逃走。漢軍活捉敵兵數千人,奪取牲畜一百多萬頭,完全控制了河套地區。因為這一帶水草肥美,形勢險要,漢武帝在此修築朔方城(今內蒙古杭錦旗西北),設置朔方郡、五原郡,從內地遷徙十萬人到那裡定居,還修復了秦時蒙恬所築的邊塞和沿河的防禦工事。這樣,不但解除了匈奴騎兵對長安的直接威脅,也建立起了進一步反擊匈奴的前方基地。衛青立有大功,被封為長平侯,食邑3800戶。
匈奴貴族不甘心在河南地的失敗,一心想把朔方重新奪回去,所以在幾年內多次出兵,但都被漢軍擋了回去。公元前 124年春,漢武帝命衛青率三萬騎兵從高闕出發;蘇建、李沮、公孫賀、李蔡都受衛青的節制,率兵從朔方出發;李息、張次公率兵由右北平出發。這次總兵力有十幾萬人。匈奴右賢王認為漢軍離得很遠,一時不可能來到,就放鬆了警惕。衛青率大軍急行軍六、七百里,趁著黑夜包圍了右賢王的營帳。這時,右賢王正在帳中擁著美妾,暢飲美酒,已有八九分醉意了。忽聽帳外殺聲震天,火光遍野,右賢王驚慌失措,忙把美妾抱上馬,帶了幾百壯騎,突出重圍,向北逃去。漢軍輕騎校尉郭成等領兵追趕數百里沒有追上,卻俘虜了右賢王的小王十餘人,男女一萬五千餘人,牲畜有幾百萬頭。漢軍大獲全勝,高奏凱歌,收兵回朝。
漢武帝接到戰報,喜出望外,派特使捧著印信,到軍中拜衛青為大將軍,加封食邑8700戶,所有將領歸他指揮。衛青的三個兒子都還在襁褓之中,也被漢武帝封為列侯。衛青非常謙虛,堅決推辭說:「微臣有幸待罪軍中,仰仗陛下的神靈,使得我軍獲得勝利,這全是將士們拚死奮戰的功勞。陛下已加封了我的食邑,我的兒子年紀尚幼,毫無功勞,陛下卻分割土地,封他們為侯。這樣是不能鼓勵將士奮力作戰的。他們三人怎敢接受封賞。」漢武帝隨後又封賞了隨從衛青作戰的公孫敖、韓說、公孫賀、李蔡、李朔、趙不虞、公孫戎奴、李沮、李息、豆如意等。
經過幾次打擊,匈奴依然猖撅。入代地,攻雁門,劫掠定襄(今內蒙古和林格爾)、上郡(今陝西綏德縣東南)。公元前 123年二月,漢武帝又命衛青攻打匈奴。公孫敖為中將軍,公孫賀為左將軍,趙信為前將軍,蘇建為右將軍,李廣為後將軍,李沮為強弩將軍,分領六路大軍,統歸大將軍衛青指揮,浩浩盪盪,從定襄出發,北進數百里,殲滅匈奴軍數千名。這次戰役中,衛青的外甥霍去病率 800精騎首次參戰,取得了殲敵兩千餘人的輝煌戰果。戰後全軍返回定襄休整,一個月後再次出塞,斬獲匈奴軍一萬多名。但是,右將軍蘇建和前將軍趙信與匈奴打了一場遭遇戰,漢軍死傷慘重,蘇建突圍逃回,趙信本是匈奴降將,兵敗後就又投降了匈奴。
在討論如何處置蘇建棄軍而逃的罪過時,有人建議將他斬首以建立大將軍的威嚴,有人認為蘇建是盡力而戰的,不應斬首。衛青認為自己身為皇親國戚,沒有必要再建立威嚴;自己本有權力可以處決部將,卻不敢擅殺。他要做一個人臣不敢專權的榜樣,於是把蘇建用囚車送回長安由皇帝處理。漢武帝赦免了蘇建的死罪,令其交納了贖金後貶為平民。
公元前 121年,西漢對匈奴的第二次大戰役開始,由霍去病指揮,結果使漢朝完全控制了河西地區,切斷了匈奴與羌人的聯系。
為了徹底擊潰匈奴主力,漢武帝集中全國的財力、物力,准備發動對匈奴的第三次大戰役。公元前 119年春,漢武帝召集諸將開會,商討進軍方略。他說:「匈奴單於採納趙信的建議,遠走沙漠以北,認為我們漢軍不能穿過沙漠,即使穿過,也不敢多作停留。這次我們要發起強大的攻勢,達到我們的目的。」於是挑選了十萬匹精壯的戰馬,由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各率精銳騎兵五萬人,分作東西兩路,遠征漠北。為解決糧草供應問題,漢武帝又動員了私人馬匹四萬多,步兵十餘萬人負責運輸糧草輜重,緊跟在大軍之後。
原計劃遠征大軍從定襄北上,由霍去病率驍勇善戰的將土專力對付匈奴單於。後來從俘獲的匈奴兵口中得知匈奴伊稚斜單於遠在東方,於是漢軍重新調整戰斗序列。漢武帝命霍去病從東方的代郡出塞,衛青從定襄出塞。
大將軍衛青麾下,強將濟濟。李廣為前將軍,公孫賀為左將軍,趙食其為右將軍,曹襄為後將軍。衛青考慮到前將軍李廣年紀已高、運氣又不好,就沒讓他擔任先鋒,而是與右將軍趙食其兩軍合並,從右翼進行包抄。衛青自己率左將軍公孫賀、後將軍曹襄從正面進兵,直插匈奴單於駐地。
趙信向伊稚斜單於建議:「漢軍不知道厲害,竟打算穿過沙漠。到時候,人困馬乏,我們以逸待勞,就可以俘虜他們。」於是下令所有的糧草輜重,再次向北轉移,而把精銳部隊埋伏在了沙漠北邊。
衛青大軍北行一千多里,跨過大沙漠,與嚴陣以待的匈奴軍遭遇了。衛青臨危不懼,命令部隊用武剛車(鐵甲兵車)迅速環繞成一個堅固的陣地,然後派出5000騎兵向敵陣沖擊。匈奴出動一萬多騎兵迎戰。雙方激戰在一起,非常慘烈。黃昏時分,忽然颳起暴風,塵土滾滾,沙礫撲面,頓時一片黑暗,兩方軍隊互相不能分辨。衛青乘機派出兩支生力軍,從左右兩翼迂迴到單於背後,包圍了單於的大營。伊稚斜單於發現漢軍數量如此眾多,而且人壯馬肥,士氣高昂,大為震動,知道無法取勝,就慌忙跨上馬,在數行精騎的保護下奮力突圍。向西北方向飛奔而去。
這時,夜幕已經降臨,戰場上雙方將士仍在喋血搏鬥,喊殺聲驚天動地。衛青得知伊稚斜單於已突圍逃走,馬上派出輕騎兵追擊。匈奴兵不見了單於,軍心大亂,四散逃命。衛青率大軍乘夜挺進。天亮時。漢軍已追出二百多里,雖然沒有找到單於的蹤跡,卻斬殺並俘虜匈奴官兵 19000多人。衛青大軍一直前進到真顏山趙信城(今蒙古烏蘭巴托市西),獲得了匈奴屯積的糧草,補充軍用。他們在此停留了一天.然後燒毀趙信城及剩餘的糧食。勝利班師。
霍去病率領的東路軍,北進兩千多里,與匈奴左賢王的軍隊遭遇。經過激戰,俘獲了匈奴三個小王以及將軍、相國、當戶、都尉等83入,消滅匈奴七萬多人。左賢王敗逃而去。
這次戰役,漢軍打垮了匈奴的主力,使匈奴元氣大傷。從此以後,匈奴逐漸向西北遷徙,出現了「漠南無王庭」,匈奴對漢朝的軍事威脅基本上解除了。
漢武帝為表彰衛青、霍去病的大功,特加封他們為大司馬。
衛氏一門顯赫後,京城中有歌謠說:生男無喜,生女無怨,獨不見衛子夫霸天下。意思是說衛氏一門的顯貴全靠了衛皇後。其實不然,在兩漢時期,左右朝政的外戚大多是靠裙帶關系竅居高位的,而衛青、霍去病卻是出生入死,浴血奮戰,為國家做出了重大貢獻。正因為如此,即使後來衛皇後失寵,二人在朝廷的地位也絲毫未受影響。
家奴出身的衛青如今變成了貴極人臣的大將軍,朝中官員無不巴結奉承。這時,平陽公主寡居在家,要在列候中選擇丈夫,許多人都說大將軍衛青合適,平陽公主笑著說:他是我從前的下人,過去是我的隨從,怎麼能做我的丈夫呢?左右說:大將軍已今非昔比了,他現在是大將軍,姐姐是皇後,三個兒子也都封了候,富貴震天下,哪還有比他更配得上您的呢。漢武帝知道後,失笑道:當初我娶了他的姐姐,現在他又娶我的姐姐,這倒是很有意思。於是當即允婚。時遷事移,當年的僕人就這樣做了主人的丈夫。這樣一來,衛青與漢武帝親上加親,更受寵信。但衛青為人謙讓仁和,敬重賢才,從不以勢壓人。
後來,漢武帝對霍去病恩寵日盛,霍去病的聲望超過了他的舅舅衛青,過去奔走於大將軍門下的許多故舊,都轉到了霍去病門下。衛青門前頓顯冷落,可他不以為然,認為這也是人之常情,心甘情願地過著恬淡平靜的生活。
衛青率軍與匈奴作戰,屢立戰功,所得封邑總共有一萬六千三百戶。雖然戰功顯赫,權傾朝野,但從不結黨干預政事。他和霍去病不同,對士卒體恤較多,能與將士同甘苦,威信很高。最後衛青病死於公元前105年。
公元前 106年,大司馬大將軍衛青去世,漢武帝命人在自已的茂陵東邊特地為衛青修建了一座象廬山(匈奴境內的一座山)的墳墓,以象徵衛青一生的赫赫戰功。
霍去病霍光兄弟
霍去病(前145或前140—前117),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西漢傑出的軍事家、統帥。大將軍衛青姊衛少兒之子,衛青的外甥。任驃騎將軍,被封為冠軍侯,與衛青並為大司馬。
霍去病是大將軍衛青姊衛少兒與平陽縣吏霍仲孺私通所生。因與皇戚的裙帶關系,十八歲就得到漢武帝寵幸,做了侍中。善於騎射。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被漢武帝任命為驃姚校尉,跟隨大將軍衛青出擊匈奴(參見漠南之戰)。此戰是漢武帝反擊匈奴(參見西漢與匈奴的戰爭)的第一次大規模交戰,率領八百勇騎甩開大軍數百里去尋殲匈奴。殲敵二千零二十八人,其中包括相國、當戶和單於祖父輩貴人籍若侯產,生捕單於叔父羅姑比,功勞冠於全軍,於是武帝封食邑一千六百戶,並賜冠軍侯。
元狩二年(前121年)春,升任為驃騎將軍,率一萬騎兵出隴西(郡治狄道,今甘肅臨洮)(參見河西之戰),越過烏戾山,討伐修濮,渡過狐奴河(今甘肅石羊河),歷經五國,轉戰六天。在越過焉支山(今甘肅山丹東南之大黃山)一千多里後,同匈奴兵短兵相接,漢軍殺折蘭王,斬盧胡王,誅滅金甲,活捉渾邪王的兒子和相國、都尉,殲滅敵人八千九百六十人,繳獲休屠王的祭天佛象,漢軍損失十分之七。霍去病因攻被加封二千戶食邑。
同年夏,為進一步殲滅匈奴有生力量,完全控制河西走廊,漢武帝令霍去病與合騎將軍公孫敖共出北地郡(治馬領,今慶陽西北),兵分兩路攻打匈奴,霍去病則率軍向前深入,與公孫敖失去聯絡後,越過居延澤,到達祁連山(今南山),俘獲酋塗王,投降者二千五百人,斬殺三萬零二百人。捕獲五位小王和五個小王的母親、單於閼氏和王子五十九人,相國、將軍、當戶、都尉六十三人,而漢軍的損失不過十分之三。因此武帝加封五千戶食邑給霍去病。
另一路公孫敖部因迷失方向未能參加作戰。為策應霍去病作戰,郎中令李廣、衛尉張騫率騎兵萬余,從右北平(郡治平剛,今遼寧凌源西北)出發,進擊左賢王。李廣率4000騎北進數百里,因張騫部未能按時出發,被左賢王4萬騎包圍,軍士皆恐慌,李廣命其子李敢率數十騎沖擊匈奴騎兵隊伍,以鼓舞士氣;並將騎兵列成圓陣御敵,匈奴進攻,則弓弩齊發。激戰終日,漢軍箭矢將盡,李廣手持強弩「大黃」,連續射殺匈奴裨將數人,緩解了匈奴的進攻。戰至次日,漢軍死傷過半,匈奴也傷亡很大。時張騫率萬騎趕到,左賢王解圍北撤,完成了牽制左賢王部的任務。
此戰的失敗,使匈奴人非懼怕,他們悲傷地唱道:「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
在河西之戰期間,漢武帝特地從京城送來一壇美酒,霍去病沒有獨自享用,而是將酒倒入泉水中,讓全軍將士飲用,後來,此泉就稱為酒泉,當地也就以泉命名。
與諸將軍所率軍隊相比,霍去病軍隊的士兵、馬匹和武器裝備是經過挑選的,都好於諸將。這是他的軍隊取勝的關鍵。但他本人也敢深入敵人腹地作戰,常常跟精壯騎兵跑在大部隊前面。他的部隊似有天助,從沒有遇到過大危險。從此驃騎將軍霍去病越來越受漢武帝的寵信而顯貴,與大將軍衛青不相上下。
同年秋,匈奴單於由於惱怒渾邪王屢次被漢軍打敗,損失幾萬人,單於發火,打算殺掉渾邪王。渾邪王和休屠王等商量想要投降漢朝,便派人先到漢邊境約期投降。大行令李息得到消息後立即報告漢武帝,武帝擔心他們利用詐降來偷襲,便派霍去病率軍前去迎接。霍去病領兵渡過黃河,與渾邪王遠近相望。渾邪王部將看到漢軍,許多人不想投降了,紛紛逃遁。霍去病飛馬跑進匈奴軍營與渾邪王相見,斬殺想逃跑的士兵八千人,又命渾邪王乘驛車去面見武帝,自己則率所降士兵數萬人,號稱十萬人,返回長安。
他們到達長安,武帝用於賞賜的財物價值幾十萬。封渾邪王萬戶,為漯陰侯。封其裨王呼毒尼為下摩侯,檿庛為煇渠侯,禽黎為河綦侯,大當戶調雖為常樂侯。驃騎將軍霍去病又因不損失軍隊而使匈奴十萬軍民傾心歸服,被加封食邑一千七百戶。由於霍去病的這一勝利,使得河西一帶變得安定和平,漢減少了這一帶的駐防士兵。從此漢朝控制河西地區,打開了通向西域的通道。
元狩四年(前117年),武帝為徹底消滅匈奴主力,決心利用匈奴認為漢軍無力越過大漠作戰之錯誤判斷,故而放鬆漠北防禦之機,發眾兵打擊匈奴。命大將軍衛青和驃騎將軍霍去病各率五萬騎兵,另有步兵和運輸部隊共幾十萬人同擊匈奴(參見漠北之戰)。敢於力戰深入的士兵都隸屬於霍去病,軍需物資等與大將軍相同。
漢軍原計劃全部由定襄出發北進,以霍去病攻單於主力。後從俘虜口供中得知單於在東部的錯誤消息,即改變原部署,衛青仍出定襄,霍去病則東出代郡(郡治代縣,今河北蔚縣東北代王城)。霍去病率部出塞,穿過大漠,北進2000餘里,與左賢王部遭遇。經激戰,左賢王戰敗潰退。霍去病封狼居胥山(今蒙古肯特山)以祭天,禪姑衍山(今蒙古肯特山北)以祭地,至瀚海(今俄羅斯之貝加爾湖)而還。共俘斬7萬餘人。大將軍衛青也得勝而歸。
霍去病此戰功勞遠勝於大將軍衛青。武帝因而宣布:「驃騎將軍霍去病率軍出征,親自率領所捕獲的匈奴勇士,輕裝前進。穿過大沙漠,涉水而擒獲單於近臣章渠,誅殺比車耆,轉攻左大將,奪取軍旗戰鼓。翻過離侯山,渡過弓閭水,捕獲屯頭王、韓王等三人,將軍、相國、當戶、都尉十三人,漢軍減員只有十分之三,並從敵人那裡奪取了糧草,遠征軍隊的糧草卻不絕。劃五千八百戶食邑加封給驃騎將軍霍去病。」隨驃騎將軍務將及校尉都因功封侯獲食邑。後漢廷設大司馬職,衛青、霍去病同為大司馬,制定法令使驃騎將軍的俸祿與大將軍衛青一樣。從此以後,驃騎將軍霍去病的權勢日益顯貴,超過了大將軍,大將軍的熟人和門客多離去投到了霍去病府下。
霍去病平時少言寡語,但膽氣內藏,敢做敢為。武帝想教他孫武、吳起的兵法。他說:「顧方略何如耳,不至學古兵法。」(《漢書·衛青霍去病傳》)武帝為他建造府第,讓他去看看,他卻回答:「匈奴未滅,無以家為」(《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漢書·衛青霍去病傳》為「匈奴不滅,無以家為也。」)因此深得武帝的寵愛。此句從此流傳千古,成為霍去病光輝一生的寫照。
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霍去病卒。天子悲悼,舉國憑吊。武帝調發屬國鐵甲軍,列隊從長安直到茂陵,給他修墳墓,墓的外形象祁連山。給他定謚號,合並「武」和「廣地」兩層意思稱為景桓侯,哀榮無比。霍去病的墓至今仍然矗立在茂陵旁邊,墓前的「馬踏匈奴」的石像,象徵著他為國家立下的不朽功勛。
點評:霍去病前後六次出擊匈奴,每戰皆勝,深得武帝信任。作戰勇猛,果敢深入。但因霍去病身為外戚,少年時候就受寵幸,伺侯於皇帝左右,貴寵慣了,身上有擺脫不掉的貴族積習,不關心體恤士兵。他率軍出征時,天子派給他的生活用品幾十車,回來時扔掉了許多剩餘的米肉,可士兵卻有挨餓的。他在塞外時,士兵缺糧,有的人餓得要死,而驃騎將軍仍畫地為球場踢球。諸如此類的事情非常多。
http://www.fs7711.com/03ZHMJ/06XIHAN/new_page_2261.htm
霍光(?~公元前68年),字子孟,霍去病的異母兄弟,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中期的權臣。霍去病死後,他升為奉車都尉、光祿大夫。霍光做事持重,深得漢武帝賞識,在公元前87年病危時立八歲弗陵為太子時,漢武帝任命霍光為大司馬大將軍,與上官桀、桑弘羊等人輔佐少主。
漢昭帝劉弗陵即位後,霍光以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主持朝政,於公元前85年封博陸侯。他的女兒和上官桀的兒子上官安結婚。後來上官安的女兒通過蓋長公主的關系,進宮做了婕妤,後來立為皇後。上官安得以加封桑樂侯。上官桀為感謝蓋長公主,多次為公主親信求官,都被霍光拒絕。霍光以皇後外祖父的身份把持朝政,致使雙方矛盾日益緊張。桑弘羊在鹽鐵官營等事務方面和霍光意見相左。公元前80年,上官父子、桑弘羊、謀取帝位的燕王劉旦、蓋長公主共同密謀,企圖殺霍光,廢昭帝,立燕王為天子。最後事情敗露,上官父子、桑弘羊被族誅,燕王和蓋長公主自殺。此後,不但霍光權傾朝野,其兒子、女婿、弟弟也紛紛擔任要職,霍氏勢力達到高峰。
在輔佐昭帝期間,霍光繼續執行武帝末年的「與民休息」政策,經濟繼續發展,國內富足。同時也重新恢復了和匈奴的和親關系。這些措施對於穩定武帝後期以來動盪不安的局勢,恢復社會經濟起了重要作用。
公元前74年,昭帝病逝,因為他沒有兒子,霍光擁立武帝的孫子劉賀即位。但劉賀因為荒淫無道被廢,霍光又立武帝之孫劉詢,這就是漢宣帝。宣帝即位後,霍光繼續執掌朝政,並得到宣帝很多賞賜。在公元前68年,霍光病死。
霍光死後,霍氏家族的權勢依然強盛。但後來霍光夫人毒殺宣帝許皇後的事被揭發,宣帝削奪霍家權力。霍家人謀劃廢宣帝立自家人。最後失敗,霍家多人自殺、被殺,霍氏家族勢力遭到毀滅性打擊。
http://www.culturalink.gov.cn/gb/cn_zggk/2004-06/28/content_55290.htm
狄仁傑
狄仁傑,生於唐貞觀四年(630年),卒於武則天久視元年(700年),字懷英,唐代並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武則天時期宰相,傑出的封建政治家。
狄仁傑出生於一個官宦之家。祖父狄孝緒,任貞觀朝尚書左丞,父親狄知遜,任夔州長史。狄仁傑通過明經科考試及第,出任汴州判佐。時工部尚書閻立本為河南道黜陟使,狄仁傑被吏誣告,閻立本受理訊問,他不僅弄清了事情的真相,而且發現狄仁傑是一個德才兼備的難得人物,謂之「河曲之明珠,東南之遺寶」,推薦狄仁傑作了並州都督府法曹。在此任內,狄仁傑通曉了吏治、兵刑等封建典章和法律制度,這對他一生的政治活動都有重大影響。
唐高宗儀鳳年間(676——679年),狄仁傑升任大理丞,他剛正廉明,執法不阿,兢兢業業,一年中判決了大量的積壓案件,涉及到1.7萬人,無冤訴者,一時名聲大振,成為朝野推崇備至的斷案如神、摘奸除惡的大法官。為了維護封建法律制度,狄仁傑甚至敢於犯顏直諫。儀鳳元年(676年),武衛大將軍權善才誤砍昭陵柏樹,唐高宗大怒,命令將其殺死。狄仁傑奏罪不當死,唐高宗疾言厲色地說:「善才斫陵上樹,是使我不孝,必須殺之!」狄仁傑神色不變,據法說理:「犯言直諫,自古以為難。臣以為遇桀、紂則難,通堯、舜則易。今法不至死而陛下特殺之,是法不信於人也,人何措其手足!」「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殺一將軍,千載之後,謂陛下為何主?此臣不敢奉制殺善才,陷陛下於不道」。終於迫使唐高宗改變了主意,赦免了權善才的死罪。
三晉帝王 >>
政治強人 >>
春秋霸主 晉文公、胡服騎射 武靈王
簡襄功烈 趙簡子、簡襄功烈 趙襄子
鮮卑驕子 拓跋宏、漢國皇帝 劉 淵
漢國皇帝 劉 聰、前趙皇帝 劉 曜
後趙皇帝 石 勒、後趙皇帝 石 虎
後唐太祖 李克用、後唐庄宗 李存勖
後唐明宗 李嗣源、後晉高祖 石敬瑭
後晉出帝 石重貴、後漢高祖 劉知遠
北漢皇帝 劉 崇、北漢末帝 劉繼元
前 秦:趙 衰、趙 盾、祁 奚
漢 代:郅 都、霍 光、王 允
常 惠、爾朱榮
唐 代:溫彥博、溫大雅、裴 炎
楊國忠、狄仁傑、裴 度
宋 代:畢士安、文彥博、司馬光
明 清:王 瓊、王家屏、栗毓美
陳廷敬、徐繼畲、孫嘉淦、於成龍
近 代:高君宇、閻錫山
閻錫山史料專輯
文化名人 >>
三晉良將 >>
荀 子、董 狐
法 顯、慧 遠、曇 鸞
王 通、薛道衡、司空圖
王 勃、王 維、王之渙、王昌齡
王 翰、盧 綸、宋之問、溫庭筠
柳宗元、白居易、元好問
白 朴、鄭光祖、羅貫中
傅 山、閻若璩、李殿林、劉大鵬
趙樹理、太原畫家
前 秦:李 牧
漢 代:衛 青、霍去病、關 羽
北 朝:獨孤信、斛律光、劉武周
唐 代:尉遲恭、薛仁貴、張 巡
宋 代:李 筠、王全斌、折從阮
呼延贊、楊家將、狄 青
慕容延釗
清 代:任 舉、宋世傑
近 代:姚以價、張培梅、傅作義
太原畫家
趙國美人 >>
晉商名流 >>
漢 代:衛子夫、貂 嬋
兩 晉:賈南風、衛夫人、婁昭君
隋 唐:獨孤後、王皇後、武則天
楊玉環、虢國夫人
宋 代:李三娘、折太君
近 代:石評梅
大同薛氏三兄弟、喬家大院的主人
開明富商渠本翹、由商而官展玉泉
獨辟蹊徑范世逵、鹽商祭酒楊繼美
崇尚仁德李明性、遠見卓識李宏齡
票號始祖雷履泰、雄才大略王海峰
金融大亨賈繼英、豪門國戚孔祥熙
歷史名人與山西 >>
北齊高祖神武皇帝高歡
將軍死戰哀寧武:周遇吉傳
清初太原父母官——戴夢熊
慈禧、光緒逃亡山西
泰戈爾太原訪問記略
李敖:我在太原的經歷
梁思成林徽因在山西的考察
梁思成夫婦與山西
太多了 打不下
⑥ 山西名人的事跡
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簡稱「通鑒」,是北宋司馬光所主編的一本長篇編年體史書,共294卷,耗時19年。記載的歷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紀元前403年)寫起,一直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紀元959年)征淮南,計跨16個朝代,共1363年的逐年記載詳細歷史。它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史書中有極重要的地位。
[編輯本段]
簡介
《資治通鑒》是我國古代著名歷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和他的助手劉攽、劉恕、范祖禹、司馬康等人歷時十九年編纂的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巨著。在這部書里,編者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鑒,書名的意思是:「鑒於往事,資於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鑒誡來加強統治,所以叫《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全書294卷,約300多萬字,另有《考異》、《目錄》各三十卷。《資治通鑒》所記歷史斷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前後共1361年。全書按朝代分為十六紀,即《周紀》五卷、《秦紀》三卷、《漢紀》六十卷、《魏紀》十卷、《晉紀》四十卷、《宋紀》十六卷、《齊紀》十卷、《梁紀》二十二卷、《陳紀》十卷、《隋紀》八卷、《唐紀》八十一卷、《後梁紀》六卷、《後唐紀》八卷、《後晉紀》六卷、《後漢紀》四卷、《後周紀》五卷。
《資治通鑒》的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系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目的是通過對事關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後人。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生於宋真宗天禧三年,卒於宋哲宗元佑元年,享年68歲。陝州夏縣(現在屬山西省夏縣)涑水鄉人,出生於河南省光山縣,世稱涑水先生。
司馬光是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他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司馬光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舉薦興國之才——黃中庸(1030-1110),字長行,號軍城居士,北宋文學家,政治家。福建興化軍城西驛前街府西巷(即今莆田城西雷山巷110號其故居尚存)黃太常寺卿第。北宋景佑甲戌進士大理寺評事黃寵之子。黃中庸從小受到其父宋進士寶文閣大理寺評事黃寵的熏陶,學習刻苦,勤奮上進,皇佑四年(1052)中福建鄉試舉人,次年,赴京會試第一即會元;經殿試中進士二甲第一名即傳臚。以司馬光溫國公論薦,累官至太常寺卿、侍中兼樞密院副使,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歷來受人景仰。
[編輯本段]
對《資治通鑒》稱譽
《資治通鑒》自成書以來,歷代帝王將相、文人騷客、各界要人爭讀不止。點評批註《資治通鑒》的帝王、賢臣、鴻儒及現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學者不勝枚舉、數不勝數。作為歷代君王的教科書,對《資治通鑒》的稱譽,除《史記》之外,幾乎沒有任何一部史著可與《資治通鑒》媲美。
如今了解司馬光其人其書,學習和研究《通鑒》,有助於人具體地認識這部書在我國歷史文化上的重要地位和價值,有助於我們批判繼承和發揚歷史文化的傳統,也有助於今人以歷史為鏡子,為創建新社會新文化而積極工作。
[編輯本段]
歷史背景
《資治通鑒》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歷史著作,歷來為人們所重視和閱讀學習。這部書是北宋司馬光主編的。北宋時代,在中唐以來長期混戰之後,實現了國家統一,恢復和發展了社會經濟,繁榮了學術文化;同時,內政多弊,御戎不力,「積貧積弱」,局勢不穩。這是一個有生氣的時代,又是一個很苦悶的時代,是個前進的時代,又是個軟弱的時代。當時,君主將相,志士仁人,平民百姓,多在考慮如何生活,尋找出路。於是,有主張以「柔道」治天下,說祖宗之法不可變的;有立志改革,而實行變法的;有生活困苦,被逼鋌而走險,起義造反的。掌握文化知識的人們,特別是歷史學家,如歐陽修、司馬光、范祖禹等,往往面對現實而回顧歷史,企圖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借鑒歷史,為了有資於治國安邦,更好地解決現實矛盾。其中,司馬光主編《通鑒》的目的最突出,最具代表性。
[編輯本段]
名字的由來
司馬光
《資治通鑒》 中華書局版
書名的由來,就是宋神宗認為該書「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而欽賜此名的。由此可見,《資治通鑒》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資政自覺意識增強的表現,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學為政治服務自覺意識增強的表現。
[編輯本段]
【作者簡介】
司馬光(1019-1086),北宋時期著名政治家,史學家,散文家。北宋陝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運城安邑鎮東北)人,出生於河南省光山縣,字君實,號迂叟,世稱涑水先生。司馬光自幼嗜學,尤喜《春秋左氏傳》。
宋仁宗(趙禎1010年—1063年,北宋第四代皇帝)寶元元年(1038年),司馬光年方20,中進士甲科。宋英宗(趙曙,1032-1067)繼位前任諫議大夫,宋神宗(趙頊,1048年-1085年)熙寧(1068-1077)初拜翰林學士、御史中丞。
北宋熙寧三年(1070年),司馬光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知永興軍。次年,判西京御史台,居洛陽十五年,專門從事《資治通鑒》的編撰。哲宗即位,還朝任職。元豐八年(1085年),任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主持朝政,排斥新黨,廢止新法。數月後去世。追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著作收在《司馬文正公集》中。
司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學術上。其中最大的貢獻,莫過於主持編寫《資治通鑒》。《資治通鑒》是我國最大的一部編年史,全書共二百九十四卷,通貫古今,上起戰國初期韓、趙、魏三家分晉(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末年趙匡胤(宋太祖)滅後周以前(公元959年),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作者把這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實,依時代先後,以年月為經,以史實為緯,順序記寫;對於重大的歷史事件的前因後果,與各方面的關聯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讀者對史實的發展能夠一目瞭然。
司馬光一生大部分精力都奉敕編撰《資治通鑒》,共費時十九年,自英宗冶平三年(公元1066),至神宗元豐七年(公元1084)。他在《進資治通鑒表》中說:「日力不足,繼之以夜」,「精力盡於此書」。
⑦ 山西名人故事
1,武則天(公元624年-公元705年),名武曌,並州文水(今山西文水縣東)人。十四歲入宮後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賜號「武媚」,唐高宗時初為昭儀,後為皇後,尊號為天後,唐高宗死後,一直以皇太後的身份臨朝稱制,武則天認為自己好像日、月一樣崇高,凌掛於天空之上,所以改名為「曌」。67歲時自立為皇帝,定洛陽為都,改稱神都,建立武周王朝,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齡最大、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
2、衛青(?—公元前106年),字仲卿,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市)人。西漢時期名將,漢武帝第二任皇後衛子夫的弟弟,漢武帝在位時官至大司馬大將軍,封長平侯。衛青的首次出征是奇襲龍城,揭開漢匈戰爭反敗為勝的序幕,曾七戰七捷,收復河朔、河套地區,擊破單於,為北部疆域的開拓做出重大貢獻。衛青善於以戰養戰,用兵敢於深入 ,為將號令嚴明,對將士愛護有恩,對同僚大度有禮,位極人臣而不立私威。
3、霍去病(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17年),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西漢名將、軍事家,是皇後衛子夫、名將衛青的外甥,官至大司馬驃騎將軍,封冠軍侯。善騎射,用兵靈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斷,善於長途奔襲、快速突襲和大迂迴、大穿插作戰。在兩次河西之戰中大破匈奴,在漠北之戰中,霍去病又一次擊退匈奴至今天的蒙古境內,是漢朝進擊匈奴最遠的一次。
4、王昌齡 (公元698—公元 757),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唐代著名邊塞詩人,被後人譽為「七絕聖手」。他早年貧苦,主要依靠農耕維持生活,三十歲左右進士及第。最初擔任秘書省校書郎,後來被貶到嶺南。開元末年返回長安,安史之亂時,被刺史閭丘曉所殺害。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王昌齡詩緒密而思清,與高適、王之渙齊名,時謂王江寧。
5、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著名詩人、畫家,字摩詰,號摩詰居士。出身河東王氏,開元十九年(731年),王維狀元及第。歷官右拾遺、監察御史、河西節度使。唐玄宗天寶年間,王維拜吏部郎中、給事中。安祿山攻陷長安時,王維被迫受偽職。長安收復後,被責授太子中允。唐肅宗乾元年間任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王維參禪悟理,學庄信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以詩名盛於開元、天寶間,尤長五言,多詠山水田園,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詩佛」之稱。書畫特臻其妙,後人推其為南宗山水畫之祖。
6、狄仁傑(公元630年-公元700年),字懷英,並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唐代武周時期政治家。狄仁傑早年以明經及第,歷任汴州判佐、豫州刺史、復州刺史、洛州司馬等職,以不畏權貴著稱。天授二年九月,狄仁傑升任宰相,擔任地官侍郎、同平章事,但在相位僅四個月便被來俊臣誣陷謀反,奪職下獄,平反後貶為彭澤縣令。他在契丹之亂時被起復,並於神功元年再次拜相,擔任鸞台侍郎、同平章事,進拜納言。後犯顏直諫,力勸武則天復立廬陵王李顯為太子,使得唐朝社稷得以延續。久視元年,狄仁傑進拜內史,於同年九月病逝,追贈文昌右相,謚號文惠。唐朝復辟後,追贈司空、梁國公。
7、關羽(?-公元220年),本字長生,後改字雲長,河東郡解縣(今山西運城)人,東漢末年名將,早期跟隨劉備輾轉各地,曾被曹操生擒,於白馬坡斬殺袁紹大將顏良。赤壁之戰後,劉備助東吳周瑜攻打南郡曹仁,別遣關羽絕北道,阻擋曹操援軍,曹仁退走後,關羽被劉備任命為襄陽太守。劉備入益州,關羽留守荊州。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圍襄樊,曹操派於禁前來增援,關羽擒獲於禁,斬殺龐德,威震華夏,曹操曾想遷都以避其銳。後曹操派徐晃前來增援,東吳呂蒙又偷襲荊州,關羽腹背受敵,兵敗被殺。
8、荀子(約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況,字卿,戰國末期趙國(今山西)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時人尊稱「荀卿」。西漢時因避漢宣帝劉詢諱,因「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稱孫卿。曾經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後為楚蘭陵令。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在人性問題上,提倡性惡論,主張人性有惡,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其學說常被後人拿來跟孟子的『性善論』比較,荀子對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當顯著的貢獻。
⑧ 山西的著名的歷史人物有哪些
山西名人歷史名人
一、山西帝王列表
春秋霸主晉文公重耳
胡服騎射趙武靈王
簡襄功烈趙簡子
簡襄功烈趙襄子
鮮卑驕子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漢國皇帝劉淵
漢國皇帝劉聰
前趙皇帝劉曜
後趙皇帝石勒
後趙皇帝石虎
中國唯一的女皇帝 武則天
後唐太祖李克用
後唐庄宗李存勖
後唐明宗李嗣源
後晉高祖石敬瑭
後晉出帝石重貴
後漢高祖劉知遠
北漢皇帝劉崇
北漢末帝劉繼元
二、各個時期的歷史名人
史前
(3人):堯、舜、禹
先秦
(27人):箕子、傅說、叔虞、晉武公、荀息、重耳(晉文公)、狐偃、介子推、祁奚、趙盾、董狐、程嬰、韓厥、士丐、魏絳(魏莊子)、師曠、羊舌肸、董安於、尹鐸、趙鞅、智伯、豫讓、趙毋恤、猗頓、屍佼、藺相如、荀況(荀子)、趙雍、李冰
漢魏
(19人):郅都、衛青、霍去病、霍光、班婕妤、溫序、郭泰、郭大、衛覬、王烈、關羽、張遼、賈逵、毋丘儉、樂詳、王昶、王沈、裴秀、貂蟬(正史無記載) 、徐晃
兩晉十六國
(23人):賈充、孫楚、王渾、王濟、裴頠、賈南風、郭璞、鄧攸、溫嶠、魯勝、衛鑠(衛夫人)、孫盛、孫綽、郭澄之、慧遠、法顯、劉淵、劉聰、劉曜、石勒、石虎、慕容永、衛玠
南北朝
(19人):周續之、裴松之、王玄謨、裴駰、柳惲、裴子野、王僧辯、拓跋珪、拓跋燾、拓跋宏、王慧龍、王遵業、爾朱榮、賀拔岳、曇鸞、高歡、高洋、斛律光、王峻、裴讓之、唐邕、獨孤信
隋唐
(58人):薛道衡、王通、薛世雄、薛舉、柳biàn(四聲){字型:上「巧」下「言」}、裴蘊、裴寂、劉武周、王劭、裴矩、溫大雅、王珪、裴世清、武士彟、王績、尉遲恭、王方翼、王勃、窺基、裴行儉、薛仁貴、裴炎、武承嗣、狄仁傑、武則天、武三思、宋之問、薛稷、薛曜、薛訥、張守珪、王之渙、裴耀卿、王翰、王鉷、封常清、王維、王昌齡、薛嵩、王縉、盧綸、呂溫、柳宗元(祖籍山西)、白行簡、王播、王涯、裴度、張彥遠、呂岩、柳冕、溫庭筠、聶夷中、唐彥謙、司空圖、張果老,楊玉環
五代
(15人):李克用、李存孝、荊浩、郭崇韜、李存勖、安重誨、李嗣源、史匡翰、石敬瑭、武漳、劉知遠、劉崇、劉承鈞、李筠、毋昭裔
宋遼
(33人):司馬光、王全斌、黨進、王溥、刑抱朴、楊業、楊弘信、劉繼元、呼延贊、畢士安、文彥博、郭若虛、楊延昭、楊文廣、高克明、狄青、孫復、劉羲叟、司馬池、 司馬康、王掘、王居正、王詵、王彥、馬遠一家、蕭照、趙鼎、楊存中
金元
(41人):胥持國、郝天挺、胥鼎、高汝礪、楊雲翼、陳規、雷淵、馮廷登、馮妙真、孫威、宋德芳、劉祁、劉郁、元好問、段克己、段成己、麻革、李俊民、張存惠、張德輝、陳賡、郝經、薛景石、許國禎、許扆、關漢卿、姚天福、孫拱、白樸、溥光、高克恭、察罕、同恕、劉致、喬吉、賈魯、呂思誠、石俊寶、薩都刺、鄧光祖
明朝
(29人):高巍、侯琎、羅貫中(祖籍山西)、薛瑄、常倫、韓文、陳卿、喬宇、王瓊、李瀚、周鈇、任環、楊博、孔天胤、王崇古、張四維、王國光、褚鈇、劉東星、王家屏、張養蒙、麻貴、張銓、曹於汴、張鳳翼、孫傳庭、韓爌、鮑承先、張慎言
清朝
(48人):白胤謙、賈漢復、程康莊、朱之俊、傅山、於成龍、於准、戴廷栻、閻若璩、吳雯、吳琠、張泰交、范鄗鼎、陳廷敬、田從典、李毓秀、裴幰度、劉璋、任舉、孫嘉淦、宋廷魁、徐昆、宋鑒、宋在詩、張佩芳、康基田、祁韻士、李鑾宣、安清翹、張敦仁、曹順、栗毓美、祁貢、仝卜年、張穆、李鎔經、祁世長、楊尚文、徐繼畲、喬松年、范守義
⑨ 山西著名的歷史人物
山西名人歷史名人
一、山西帝王列表
春秋霸主晉文公重耳
胡服騎射趙武靈王
簡襄功烈趙簡子
簡襄功烈趙襄子
鮮卑驕子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漢國皇帝劉淵
漢國皇帝劉聰
前趙皇帝劉曜
後趙皇帝石勒
後趙皇帝石虎
中國唯一的女皇帝 武則天
後唐太祖李克用
後唐庄宗李存勖
後唐明宗李嗣源
後晉高祖石敬瑭
後晉出帝石重貴
後漢高祖劉知遠
北漢皇帝劉崇
北漢末帝劉繼元
二、各個時期的歷史名人
史前
(3人):堯、舜、禹
先秦
(27人):箕子、傅說、叔虞、晉武公、荀息、重耳(晉文公)、狐偃、介子推、祁奚、趙盾、董狐、程嬰、韓厥、士丐、魏絳(魏莊子)、師曠、羊舌肸、董安於、尹鐸、趙鞅、智伯、豫讓、趙毋恤、猗頓、屍佼、藺相如、荀況(荀子)、趙雍、李冰
漢魏
(19人):郅都、衛青、霍去病、霍光、班婕妤、溫序、郭泰、郭大、衛覬、王烈、關羽、張遼、賈逵、毋丘儉、樂詳、王昶、王沈、裴秀、貂蟬(正史無記載) 、徐晃
兩晉十六國
(23人):賈充、孫楚、王渾、王濟、裴頠、賈南風、郭璞、鄧攸、溫嶠、魯勝、衛鑠(衛夫人)、孫盛、孫綽、郭澄之、慧遠、法顯、劉淵、劉聰、劉曜、石勒、石虎、慕容永、衛玠
南北朝
(19人):周續之、裴松之、王玄謨、裴駰、柳惲、裴子野、王僧辯、拓跋珪、拓跋燾、拓跋宏、王慧龍、王遵業、爾朱榮、賀拔岳、曇鸞、高歡、高洋、斛律光、王峻、裴讓之、唐邕、獨孤信
隋唐
(58人):薛道衡、王通、薛世雄、薛舉、柳biàn(四聲){字型:上「巧」下「言」}、裴蘊、裴寂、劉武周、王劭、裴矩、溫大雅、王珪、裴世清、武士彟、王績、尉遲恭、王方翼、王勃、窺基、裴行儉、薛仁貴、裴炎、武承嗣、狄仁傑、武則天、武三思、宋之問、薛稷、薛曜、薛訥、張守珪、王之渙、裴耀卿、王翰、王鉷、封常清、王維、王昌齡、薛嵩、王縉、盧綸、呂溫、柳宗元(祖籍山西)、白行簡、王播、王涯、裴度、張彥遠、呂岩、柳冕、溫庭筠、聶夷中、唐彥謙、司空圖、張果老,楊玉環
五代
(15人):李克用、李存孝、荊浩、郭崇韜、李存勖、安重誨、李嗣源、史匡翰、石敬瑭、武漳、劉知遠、劉崇、劉承鈞、李筠、毋昭裔
宋遼
(33人):司馬光、王全斌、黨進、王溥、刑抱朴、楊業、楊弘信、劉繼元、呼延贊、畢士安、文彥博、郭若虛、楊延昭、楊文廣、高克明、狄青、孫復、劉羲叟、司馬池、 司馬康、王掘、王居正、王詵、王彥、馬遠一家、蕭照、趙鼎、楊存中
金元
(41人):胥持國、郝天挺、胥鼎、高汝礪、楊雲翼、陳規、雷淵、馮廷登、馮妙真、孫威、宋德芳、劉祁、劉郁、元好問、段克己、段成己、麻革、李俊民、張存惠、張德輝、陳賡、郝經、薛景石、許國禎、許扆、關漢卿、姚天福、孫拱、白樸、溥光、高克恭、察罕、同恕、劉致、喬吉、賈魯、呂思誠、石俊寶、薩都刺、鄧光祖
明朝
(29人):高巍、侯琎、羅貫中(祖籍山西)、薛瑄、常倫、韓文、陳卿、喬宇、王瓊、李瀚、周鈇、任環、楊博、孔天胤、王崇古、張四維、王國光、褚鈇、劉東星、王家屏、張養蒙、麻貴、張銓、曹於汴、張鳳翼、孫傳庭、韓爌、鮑承先、張慎言
清朝
(48人):白胤謙、賈漢復、程康莊、朱之俊、傅山、於成龍、於准、戴廷栻、閻若璩、吳雯、吳琠、張泰交、范鄗鼎、陳廷敬、田從典、李毓秀、裴幰度、劉璋、任舉、孫嘉淦、宋廷魁、徐昆、宋鑒、宋在詩、張佩芳、康基田、祁韻士、李鑾宣、安清翹、張敦仁、曹順、栗毓美、祁貢、仝卜年、張穆、李鎔經、祁世長、楊尚文、徐繼畲、喬松年、范守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