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松江歷史人物

松江歷史人物

發布時間:2021-03-11 06:05:14

Ⅰ 九亭鎮的歷史人物

錢全袞
錢全袞(1290~1372年),字慶余,吳越王後裔。祖錢福,宋承務郎,由錢塘移居華亭。全袞承家學,通史文,善書法,精醫道。元至正年間,松江達魯花赤密里沙推舉任從事職。後張士誠據吳,全袞受召不肯稱臣,於是隱居九亭隱涇。全袞會友處名芝蘭室,全袞於綾錦墩芝蘭室修郡志一部(即《松江府續志》十六卷),又作韻書等,傾心於文獻事業。時鄉間多時疫,全袞精研醫道,以醫濟世,著有著名醫書《海上方》,至今為醫界推重。全袞自號東吳散人。明初卒,享年80餘歲。
夏庭芝
夏庭芝(1300~1375年),字伯和(也作百和),號雪蓑,別署雪蓑釣隱、雪蓑釣徒。元末明初人,家住華亭泗北(即今松江九亭九里亭夏家)。藏書成癖,精研曲度,文章妍麗,被後人稱為「元曲殿軍」。
楊維楨
楊維楨(1296~1370年)字廉夫,山陰人。元泰定四年(1327年)中進士,任天台尹,忤物輕財,清廉自守。後逢修編遼金宋三史完稿,維楨作《正統辯》千餘言。後轉任建德路總管推官,升任江西儒學提舉,未赴任而汝潁起兵(張士誠起兵),避亂富春山。稍後移居錢塘。晚年授徒為業,於九里亭夏伯和家設館講課,學生紛紛慕而從師。維楨與華亭陸居仁及寓居華亭的錢惟善為至交,死後三人同葬於松江天馬山(也稱干山),後人敬稱為三高士墓。維楨為元代著名文學家,著有《東維子文集》、《鐵崖先生古樂府》、《鐵崖詩集》等。又善行書草書,筆力勁健,有墨跡《真鏡庵募緣疏》行書等傳世。畫風清逸高邁。詩文書畫,名重一時。
徐壽
徐壽(1493~1569年),字永嶺,青浦七寶里徐家莊(今九亭松滬徐家廊)人。壽少時志向不凡,作事果斷具毅力。年二十,父遭誣入獄,即勇赴京師,上書跪 ,替父伸冤。終以清白得釋,始悟人生如舟必遇風浪。明正德中,與里人張勛合力建造蒲匯塘橋,(七寶塘橋)奠定七寶鎮發展格局。後與賢妻楊氏,沿蒲匯塘北岸,由七寶至泗涇,獨力傾資僱工,建造石橋9座。
王庭梅
王庭梅(1574~1648年),字元調,俞孫。九亭興聯王家厙人。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中舉人,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登進士。授中奉大夫,歷官兩京府尹、浙江等處承宣布政使、四川等處提刑按察使。兵巡杭、嚴、溫、處、建南、南瑞、湖西,兼制湖廣、茶、攸、郴、桂提督三關,整飭井陘(在河北,太行八陘之一,為兵家重地)兵備,兼理驛傳馬政、各直省參政副使,知饒州、廣信兩府,刑部尚書。功載《憲禁越例擾民永遵恪守碑記》。卒葬九里庵西。
徐禎稷
徐禎稷(1575~1644年),字厚源,號叔開,青浦七寶里徐家莊人(今九亭鎮松滬徐更浪人)。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中舉,次年入京又中進士,與父登第僅差25年。旋即被朝廷授為刑部主事,職與父同。歷任四川夔州府知府、四川按察使副使,掌一省刑名糾劾大權,留任達三十餘年。為官以清蕙教化化民,蜀人以「如雪肝腸羊叔子」稱頌,於是以「叔開」為號,加勉自警。為官任上,乃父三重特撰寫《政要二十四條》寄勉作禎稷戒訓。享年70卒。一生好詩,吟詠明志或關心民情,或詠蜀中風物山水,首以千計。留有詩文集四種:文集《恥言》,詩集有《荊華館草》、《望華亭草》、《白雲草》及《明善堂詩集》傳世。

Ⅱ 介紹幾個民國之前的上海名人

春申君(?-前238年),名黃歇,楚國令尹,與齊孟嘗君、魏信陵君、趙平原君並稱戰國四公子。現今上海市西部地區曾是他的封地,所以卜海又簡稱;申。公元前238年在宮廷內訌中被刺殺,葬在沙洋縣後港鎮黃歇村。

陸遜(183—245)三國吳名將。字伯言,吳郡吳縣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出身世家大族。孫權侄婿。精於謀略,曾與呂蒙定襲取關羽之計。黃武元年(222年),劉備率軍數十萬伐吳,銳不可當,他領兵抗擊,在兵力懸殊情況下,堅守七八月不戰,待蜀軍疲憊,實行火攻,取得彝陵之戰的勝利。吳黃武七年(228年),破魏揚州牧曹休於石亭(今安徽懷寧、桐城間)。加拜輔國將軍,領荊州牧。後佐太子孫登鎮守武昌,官至丞相。

陸抗(226年-274年),字幼節,中國三國時代吳國將領。父陸遜,其母為孫策的女兒。官至大司馬、荊州牧。陸遜死後,率父舊部,時年僅二十的陸抗即任建武校尉,後歷任立節中郎將、柴桑督、鎮東將軍。孫皓即位後,加鎮東大將軍、領益州牧。因部下「各有其主」,不聽號令,他上書孫皓,要求杜絕宦官弄權,干預軍政,並提出任人「宜隨授職,抑黜群小」等17條建議,未被採納。
西陵督步闡叛降晉。陸抗率兵平叛,採取圍而不攻的戰術。西晉名將羊祜率軍進攻江陵,意解西陵之圍。陸抗識破敵軍意圖,據理說服眾將,繼續圍困西陵,並派人令江陵都督固守,令公安都督率部巡長江南岸抵禦羊祜水師。羊祜只得退兵。陸抗一舉攻克西陵,斬步闡等叛將。升為大司馬並領荊州牧。後病卒,終年48歲。

陸機(261年-303年),字士衡,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西晉文學家,與其弟陸雲合稱「二陸」,後死於「八王之亂」,被夷三族。曾歷任平原內史、祭酒、著作郎等職。世稱「陸平原」。
陸機出身吳中名門,祖父陸遜為三國名將,曾任東吳丞相,父陸抗曾任東吳大司馬,領兵與魏國羊祜對抗。父親死的時候陸機14歲,與其弟分領父兵,為牙門將。20歲時吳亡,陸機與其弟陸雲隱退故里,十年閉門勤學。晉武帝太康十年(公元289年),陸機和陸雲來到京城洛陽,初時由於談吐有吳國鄉音,受時人嘲弄,二陸不氣餒,後訪得時任太常的西晉名學者張華,得張華看重,使得二陸名氣大振。時有「二陸入洛,三張減價」之說(「三張」指張載、張協和張亢)。
陸機被譽為「太康之英」。流傳下來的詩,共104首,大多為樂府詩和擬古詩。代表作有《猛虎行》、《君子行》、《長安有狹邪行》、《赴洛道中作》等。劉勰《文心雕龍·才略篇》評其詩雲:「陸機才欲窺深,辭務索廣,故思能入巧,而不制繁。」賦今存27篇。散文中,除了著名的《辨亡論》,代表作還有《吊魏武帝文》。其文音律諧美,講求對偶,典故很多,開創了駢文的先河。明朝張溥贊之:「北海以後,一人而已」。而在文學理論方面,陸機的著作為《文賦》,裡面除創作論部份的論述之外,提出了「詩緣情」之說,開啟了中國文學「詩言志」一派的說法。
另外,陸機在史學方面也有建樹,曾著《晉紀》四卷,《吳書》(未成)、《洛陽記》一卷等。南宋徐民臆發現遺文10卷,與陸雲集合輯為《晉二俊文集》。明朝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輯有《陸平原集》。

黃道婆,松江烏泥涇(今上海華涇鎮)人,生活在宋末元初。
生年無紀錄,一說是1245年,由於家庭貧苦,十多歲時被賣為童養媳,婚後不堪家庭虐待,隨黃浦江海船逃到海南島崖州。在崖州隨黎族人學習紡織。約1295年,回到松江烏泥涇,從事紡織,教當地婦女棉紡織技術,並且製成一套扦、彈、紡、織工具(如攪車、椎弓、三錠腳踏紡車等),提高了紡紗效率。在織造方面,她用錯紗、配色、綜線、花工藝技術,織制出有名的烏泥涇被,從此,松江的紡織業發達起來。

陸深(1477~1544年),字子淵,號儼山,上海人。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至應天府(今南京)鄉試第一名舉人(解元);弘治十八年會試中二甲第一名進士。任翰林院編修,因宦官劉瑾忌妒,外任南京主事。劉瑾伏法後,陸深回京官復原職。正德十三年(1518年)升國子監司業,後任祭酒,經筵講官等職。又因得罪權臣桂鸛萼,降職外調,任山西提學副使。後任浙江副使、四川左布政使。嘉靖十五年(1536年)回京,任光祿卿,次年封為太常卿侍讀學士,後為詹事府詹事。嘉靖十九年辭官回故里浦江東岸,在其舊居「後樂園」修建「後樂堂」、「澄懷閣」、「小滄浪」、「儼山精舍」等景點。今「花園石橋」一帶即其遺址。
陸深頗有文名,所寫書扎富於明人小品神味,著作有《儼山集》和《儼山外集》等多種。楷書、行書、草書,都很擅長。
逝世後,明政府追贈禮部右侍郎,賜謚「文裕」,敕葬於浦江東岸(今海興路56弄~162弄之間),今浦東「陸家嘴」即以其故宅和祖塋而得名。

王圻(1529年-1612年),字元翰,號普始,明朝上海市江橋人(今屬嘉定)。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進士,授清江知縣、萬安縣,後擢為御史,以敢於直言,與首輔張居正意見不合,出為福建僉事、邛州判官、進賢縣令。官至陝西布政使參議。後來辭官歸隱,專事寫作。在村裡植梅萬株,謂之「梅花源」,自號「梅源居士」。是當時松江府四大藏書家之一。「年逾耄耋,猶篝燈帳中,丙夜不輟」。著有《續文獻通考》254卷、《洪洲類稿》4卷、《三才圖會》105卷、《兩浙鹽志》、《海防志》、《謚法通考》、《稗史類編》等。

徐光啟(1562年4月24日-1633年11月10日),中國明末科學家,農學家,政治家,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驅之一。字子先,號玄扈,教名保祿。南直隸松江府上海縣(今上海市)人,天主教徒,並且被稱為「聖教三柱石」之首。

董其昌(1555年—1636年),字玄宰,號思白、思翁,別號香光居士,松江華亭(今上海松江縣)人。明代書畫家。

徐渭仁(清嘉慶道光咸豐時人),字文台,號紫珊、子山、不寐居士。上海人。早年善書法,尤長漢隸,收藏碑帖甚豐,並精於鑒別,當時人稱為「巨眼」。徐得隋開皇《董美人碑》,甚珍愛,遂自號「隋軒」。後又得王昶舊藏之建昭雁足鐙,在宅中辟「西漢金鐙之室」。年三十八,忽又學畫,蘭竹山水,閉門研求,搜羅歷代繪畫,題識名畫。他還重視地方文獻,藏有孤本嘉靖《上海縣志》、萬曆《上海縣志》等。
清咸豐三年(1853年)小刀會占上海縣城,殺知縣袁祖惪,城內富戶土紳避人租界,而渭仁仍留城內,傳有二說:一說他難舍大量文物古玩書畫碑帖,遂資助小刀會得以保全;一說小刀會首領之一潘起亮,是徐家馬夫,曾被上海縣所捕,系渭仁保釋,小刀會入城,保其財產,而禁於豫園萬花樓,小刀會不少文告,均出其手。咸豐五年,清兵入城,渭仁自恃曾收殮被殺的知縣,並經常寫詩以明心跡。然官府仍加「從賊」之罪,對其勒索甚巨,終被下獄,死於獄中。
徐渭仁是清道光、咸豐時著名的收藏家、鑒賞家,由於收藏品多,室名有「春暉堂」、「千聲室」、「寶晉硯齋」、「實事求是齋」、「寒木春華館」。他還在露香園遺址,重建萬竹山房、秋水亭,藏張芝昌摹石鼓文等。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城內火葯局爆炸,此處景物亦被毀。他藏書畫、圖書的印章有「文台」、「紫珊秘玩」、「上海徐渭仁收藏印」、「上海徐紫冊收藏書畫金石書籍印」。輯有《春暉堂叢書》、《隋軒金石文字》、《法帖》。

貼這幾個簡介,要是有需要LZ可網路一下這些人,都有詳介的說。

PS:李善蘭是浙江海寧人吧

Ⅲ 水滸傳松江的人物分析

宋江有著不少值得表揚的優點,他對老太公很孝敬,對朋友很仁義,對國家很忠誠,等等,所有的這些,都符合我們所理解和信奉的人生美德。也正是這個原因,在梁山泊,幾乎所有的人都能夠接受他,以至於當天王晁蓋過世之後,他比較順利地成為眾好漢的頭領。這既是歷史給予他的機遇,也是他一直以來積德和努力的結果。說得好聽一點,叫做「順乎民意」。
但是宋江也有很多局限,從前對宋江的批判,曾經把問題歸結到他的「投降」。這個觀點,我不太同意。就政權關系來說,他的行為是一種「投降」。因為他屬於農民軍的陣營,而皇帝所代表的陣營,是屬於貴族地主階級的。特別是他率領眾兄弟攻打方臘,以一個農民軍的力量,剿滅另一個農民軍的力量,這確實也涉及到階級立場的問題。但是,就宋江一貫的思想特點來說,他好象並沒有把自己作為「農民階級」,他始終關注「替天行道」,其中的「天」代表著一種「血統」的延續,說得具體一點,他關心的是「國家」而不是「政權」。按說,以他的軍事實力,殺到開封「奪了鳥位」是有可能的,但是最終這個「血統」的觀念約束著他,使他做出最後的決策。這里的這個「血統」,其實就是他眼中和心中的「國家」。
宋江的局限,其實很昭然。他接受招安,完全是主動的自覺的行為。他的出發點正象他一直念叨的那樣,要給眾兄弟找一個光明的出路。事實上,他的眾兄弟有多少人「稀罕」這樣的「光明的出路」呢?林沖嗎?柴進嗎?盧俊義嗎?花榮嗎?還有本來就生活在底層的阮氏兄弟、李逵等人嗎?可以說,幾乎沒有人稀罕著這所謂的「光明的出路」,而真正需要這「光明的出路」的人,最典型的只有宋江一個人。可是他的結局怎樣呢?從早年的一個押司,到後來的被封為州官,也就那麼一回事兒,還不如他做梁山頭領的地位高。而作為一個押司出身的宋江來說,從押司到州官,也許已經就是一個「光明的出路」啦。按說,宋江很心安理得啦。
宋江的感受,暫且不評。就說宋江為了這個所謂的「光明的出路」,究竟付出了多大的代價。108將損失大半,害死了這么多的自家弟兄,這是其一;剿滅了階級兄弟,偏離了作為「階級」的感情,這是其二。也許還有其三、其四。從綜合績效來看,宋江的行為是得不償失的虧本行為。也許,他這樣做,維護了他內心深處的「國家」和「血統」,但是這樣的一種信念,是不是純粹的高尚,或是純粹的自私,在那個特定的故事中,還真的值得討論。

閱讀全文

與松江歷史人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