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長征的背景
紅軍長征是在中國面臨民族危亡的危機、抗日救亡成為全民族最緊迫的任務情況下發生的。
1932年,日軍向上海發動進攻,製造了「一二八」事變,進一步加快侵華步伐。1933年春,日軍相繼攻佔山海關、熱河,並侵佔長城以北沿線部分地區,鋒芒直指平津。日軍加緊侵華,中華民族的危機日益嚴重。團結禦侮、抗日救亡逐漸成為中國社會的政治主題和全國人民的共同要求。
但蔣介石卻逆歷史潮流而動,頑固以「攘外必先安內」作為處理內外關系的基本國策,一再對日妥協,不斷調集重兵「圍剿」蘇區和紅軍。同時在黨內取得統治地位的以王明為代表的教條主義者,卻在革命的生死關頭犯了嚴重的「左」傾錯誤,使黨和紅軍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機之中。
王明「左」傾錯誤推行的惡果,是鄂豫皖、湘鄂西蘇區的第四次反「圍剿」和中央蘇區、湘贛、湘鄂贛、閩浙贛蘇區的第五次反「圍剿」相繼失敗,紅軍遭受慘重損失,部隊的建設受到嚴重破壞,黨和紅軍陷入嚴重的生存危機,被迫實行戰略轉移。
中央蘇區反「圍剿」的失敗,改變了中國革命戰爭的大格局,影響了其他蘇區,使長征由局部演變為全局性的戰略轉移。兩大危機,考驗著瀕臨絕境的中國共產黨和紅軍,以謀生存、圖發展為主旨的長征隨之在中華大地上展開。
(1)長征的歷史背景和故事擴展閱讀:
中央紅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如滾滾鐵流,縱橫十餘省,爬雪山、過草地,戰強敵、跨激流、翻雪山、過草地,歷盡千辛萬苦,歷時兩年,走完了二萬五千里的長征路。
突破了人類的生存極限,創造了世界軍事史上的奇跡,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幹力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一路也播下了紅色的種子。紅軍長征,成為震古爍今的不朽傳奇。
可以說,長征讓中國共產黨走向成熟,讓黨和革命的事業從挫折走向勝利,中華民族從苦難走向輝煌。沒有長征的勝利,就沒有中國革命的成功,也就沒有民族的獨立解放,以及今天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偉大中國和十幾億人民的幸福生活。
長征是一部豪情萬丈的中國革命壯麗史詩,是一座巍然屹立的中華民族精神豐碑,凝聚著中國共產黨人堅強不屈的理想信念、思想靈魂和不變的初心。
㈡ 中國紅軍長征的背景及原因
背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革命經歷了一段馬鞍型的過程:從土地革命的興起到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又從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到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到達陝北,這一段歷史讓我們刻骨銘心。
長征實際上成了中國革命的熔爐,它鍛造了在毛澤東的領導下打垮蔣介石、奪取全中國的整整一代的人和他們兄弟般的革命情誼。長征是舉世無雙的,它所表現的英雄主義精神激勵著我們偉大的中國朝著一個無人能夠預言的未來前進。
20世紀30年代,烏雲籠罩著中華大地,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蔣介石在「攘外必先安內」政策下,相繼對中央蘇區發動了四次軍事圍剿,均遭到慘重失敗。為徹底消滅中國工農紅軍,蔣介石又親自部署了第五次圍剿,到1934年4月,中央蘇區的北大門廣昌成了蔣介石的進攻重鎮。在「左」傾冒險主義者博古和李德的指揮下,不顧朱德、毛澤東等同志的反對,以集中對集中,以堡壘對堡壘,廣昌保衛戰死傷紅軍過萬人。1934年4月28日,廣昌陷落於蔣介石之手,中央蘇區的北大門被打破。其它軍事要塞也相繼失守。
中央蘇區逐漸縮小,這時中央根據地的人力、物力十分匱乏,紅軍已經失去了在根據地打破敵人「圍剿」的可能。1934年9月下旬,蔣介石的軍隊向中央革命根據地發動總攻擊,紅軍完全陷於被動。至此,第五次反「圍剿」宣告失敗!
1934年10月中旬,中央紅軍開始了戰略大轉移——長征。1934年10月,大隊紅軍的一、三、五、八、九軍團連同後方機關人員約8萬人,從江西的瑞金、於都和福建的長汀、寧化出發,向西突圍,去於紅二、六軍團會合……
原因:第5次反圍剿失敗,損失慘重,為了保存革命果實,被迫長途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