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與張有關的歷史名人故事

與張有關的歷史名人故事

發布時間:2021-03-10 23:07:55

1. 一個歷史人物的故事

1.食言而肥:違背諾言,只圖對自己有利。

2. 十則歷史文化名人故事

《柳公權戒驕成名》
柳公權從小就顯示出在書法方面的過人天賦,他寫的字遠近聞名。他也因此有些驕傲。不過,有一天他遇到了一個沒有手的老人,竟然發現老人用腳寫的字比用他手寫的還好。從此,他時時把「戒驕」記在心中,勤奮練字,虛心學習,終於成為一代書法大家。
《匡衡鑿壁偷光》
西漢時期,有一個特別有學問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時候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鑿通了鄰居文不識家的牆,借著偷來一縷燭光讀書,終於感動了鄰居文不識,在大家的幫助下,小匡衡學有所成。在漢元帝的時候,由大司馬、車騎將軍史高推薦,匡衡被封郎中,遷博士。
《屈原洞中苦讀》
這個故事講述了,屈原小時侯不顧長輩的反對,不論刮風下雨,天寒地凍,躲到山洞裡偷讀《詩經》。經過整整三年,他熟讀了《詩經》305篇,從這些民歌民謠中吸收了豐富的營養,終於成為一位偉大詩人。
《王十朋苦學書法》
王十朋從小聰穎過人,文思敏捷,可是書法卻不如人意。於是,他痛下決心,一定要練好書法。終於,寶印叔叔的指點下,他終於悟到了書法真諦,成為一名大書法家和文學家。
《王羲之吃墨》
被後人稱為「書聖」的王羲之,小的時候是一個呆頭呆腦的孩子,每天都帶著自己心愛的小鵝悠悠逛逛。王羲之每天刻苦練字,卻被老師衛夫人稱作是死字,王羲之很是苦惱,在小鵝的啟發下,王羲之在書房寫成了金光燦燦的「之」字,但卻誤將饅頭沾墨汁吃到了嘴裡,留下了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范仲淹斷齏劃粥》
范仲淹從小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省吃儉用。終於,他的勤奮好學感動了寺院長老,長老送他到南都學舍學習。范仲淹依然堅持簡朴的生活習慣,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饋贈,以磨礪自己的意志。經過刻苦攻讀,他終於成為了偉大的文學家。
《車胤囊螢照讀》
車胤,字武子,晉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從小家裡一貧如洗,但讀書卻非常用功,車胤囊螢照讀的故事,在歷史上被傳為美談,激勵著後世一代又一代的讀書人。囊螢照讀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從我們要給大家講的這個有趣的故事,你一定會明白。
《司馬光警枕勵志》
司馬光是個貪玩貪睡的孩子,為此他沒少受先生的責罰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諄諄教誨下,他決心改掉貪睡的壞毛病,為了早早起床,他睡覺前喝了滿滿一肚子水,結果早上沒有被憋醒,卻尿了床,於是聰明的司馬光用園木頭作了一個警枕,早上一翻身,頭滑落在床板上,自然驚醒,從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讀書,堅持不懈,終於成為了一個學識淵博的,寫出了《資治通鑒》的大文豪。

3. 姓張的有哪些名人與故事

1、張良(約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戰國晚期韓國都城新鄭(今河南省鄭州市新鄭市) 人,秦末漢初傑出的謀士、大臣,與韓信、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

故事:運籌帷幄:劉邦稱帝後,曾問群臣自己為何得天下。高起、王陵都稱贊他是因為大仁大義。劉邦道:「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並認為,自己能任用張良、蕭何、韓信三人,因此得天下。

2、張衡(78年—139年),字平子。漢族,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 ,南陽五聖之一,與司馬相如、揚雄、班固並稱漢賦四大家。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在東漢歷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間相等職。晚年因病入朝任尚書,於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歲。北宋時被追封為西鄂伯。

《歷代名畫記》記載了一個關於張衡用「足趾畫怪獸」的傳說:張衡聽說建州浦城水中有豕身人首的怪獸,於是前往畫它。但這個怪獸怕人畫它,所以不出來。張衡於是扔掉紙筆,怪獸就出來了,他悄悄地用足趾畫下怪獸的行狀。能用足趾寫生,這雖然是種傳說,但也可見當時張衡的畫名是不低的。

3、張旭(約675年—約750年),字伯高,一字季明,漢族,唐朝吳縣(今江蘇蘇州)人,開元、天寶時在世,曾任常熟縣尉,金吾長史。

張旭草書得筆法,後傳崔邈、顏真卿。旭言:「始吾聞公主與擔夫爭路,而得筆法之意;後見公孫氏舞劍器而得其神。」飲醉輒草書,揮筆大叫。以頭搵水墨中而書之,天下呼為張顛。醒後自視,以為神異,不可復得。後輩言筆札者,虞、歐、褚、薛。或有異論,至長史無間言。(出《國史補》)。

張旭深得草書筆法,後傳給了崔邈、顏真卿。張旭說:「開始時,我聽說公主與挑夫爭著走路而悟得草書筆法的意境。後來觀公孫大娘舞劍而悟得草書筆法的神韻。」張旭每次飲酒醉時就草書,揮筆大叫。將頭浸入墨汁中用頭書寫,世上人稱他為「張顛」。酒醒後看見自己用頭寫的字,認為它神異而不可重新得到。後人評論書法名家,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四人,有人有不同的意見,至於論到張旭,都沒有異議。

4、張國榮(1956年9月12日-2003年4月1日),生於香港,中國香港男歌手、演員、音樂人;影視歌多棲發展的代表之一。

1977年正式出道。1983年以《風繼續吹》成名。1984年演唱的《Monica》是香港歌壇第一支同獲十大中文金曲、十大勁歌金曲的舞曲。 1986年、1987年獲勁歌金曲金獎;之後憑借專輯《愛慕》、《The Greatest Hits of Leslie Cheung》成為首位打入韓國音樂市場的粵語歌手 ,並打破華語唱片在韓國的銷量紀錄 。

1988年、1989年獲十大勁歌金曲最受歡迎男歌星獎。1999年獲香港樂壇最高榮譽金針獎。2000年獲CCTV-MTV音樂盛典亞洲最傑出藝人獎 。2010年入選美國CNN評出的「過去50年裡全球最知名的20位歌手/樂團」 。他擅長詞曲創作,擔任過MV導演、唱片監制、演唱會藝術總監等。

5、張居正(1525年-1582年7月9日),字叔大,號太岳,幼名張白圭,湖廣荊州衛(今湖北省荊州市)軍籍 ,生於江陵縣(今屬荊州) ,故而時人又稱之「張江陵」。明朝中後期政治家、改革家,萬曆時期的內閣首輔,輔佐萬曆皇帝朱翊鈞開創了「萬曆新政」,史稱「張居正改革」。

他認為「豪民有田不賦,貧民曲輸為累,民窮逃亡,故額頓減」,是「國匱民窮」的根源。在萬曆六年(1578年),下令在全國進行土地的重新丈量,清查漏稅的田產,到萬曆八年(1580年),統計全國查實征糧土地達七百零一萬三千九百七十六頃,比弘治時期增加了近三百萬頃。朝廷的賦稅大大增加,所以說:「自正(正德)嘉(嘉靖)虛耗之後,至萬曆十年間,最稱富庶。」

參考資料:網路-張

4. 張氏有什麼比較有名的歷史人物嗎列舉人名年代事例…多多益善

張飛,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勇猛大將。東漢末年跟隨劉備起兵。曹操奪取荊州,劉備敗於長坂(今湖北當陽),張飛率騎出戰,曹軍不敢前進,當時與關羽同被稱為「萬人敵」。

張居正,明朝最傑出的改革家。明神宗時他出任宰相,針對當時軍政敗壞,財政破產的局面進行改革,大力整頓吏治,整頓賦稅,又任用名將戚繼光練兵,加強邊防,取得成效。

張芝,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今草書法大師。好書法,尤善章草書。其後,省略了章草的繁難之處,在運筆上使用了流利的出鋒,顯示出奮逸的力量,打破了章草的常規,創造了「今草」。

張騫,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出使西域的旅行家。其西漢時(公元前139年和前116年),曾兩次出使西域,從此打通了亞洲的交通線,開辟了中國和歐亞各國人民進行經濟、文化交往的通道「絲綢之路」。

張謇,最早創建博物館的人。清光緒年間的狀元。從事民族工商業,是中國近代最早的民族資本家之一。1905年,在江蘇省南通市創建了南通博物苑,開了中國人自辦博物館之先河。

張伯行,「天下第一清官」。清康熙進士,歷任福建巡撫、江蘇巡撫,官至禮部尚書。康熙皇帝稱其操守為「天下第一清官」。

張仲景,中國古代最傑出的中醫理論家。東漢末年的醫學家。年輕時鑽研和掌握了豐富的醫學知識,後來在長沙任地方官,因看到連年瘟疫奪去無數人的生命,心裡十分痛苦,便辭官行醫。在醫療中,既重視學習古人的知識和經驗,並且勇於創新。有醫學名著《傷寒雜病論》。由於他對中醫的貢獻,被後人尊稱為「醫聖」。

張之洞,最早推廣普通話的高層官員。清末洋務派的後起之秀,積極引進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創辦鋼廠、鐵路。1903年,為清廷學部重臣,主持制定了《學務綱要》,銘文規定學堂皆習官音,積極推廣官話(普通話)以統一全國語言,實為一種替中華文明鋪石墊路的明智之舉。

張元濟,張姓最著名的中國近現代出版家。生於1867年,卒於l959年,享年92歲。清光緒進士。曾任刑部主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因參加維新運動,「戊戌變法」失敗被革職,後在上海致力於文化事業,主持商務印書館。解放後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當選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張志和,張姓最早成名的唐代詩人。16歲參加科舉考試,皇榜高中,被賜為明經及第。他向唐肅宗獻策,頗得賞識,被任命為翰林學士,唐肅宗賜名志和。

張衡,世界上第一架觀測地震儀器的製造者。東漢著名的天文學家、文學家。曾擔任掌管天文的官吏。精通天文歷算,不但注意理論研究,而且注重實踐。他製造的候風地動儀是世界上第一台觀測地震的儀器。他發明的地動儀比歐洲人發明的地震儀器早1700多年。其文學作品以《二京賦》最著名。

張學良,國民黨最著名的愛國將領、張姓最長壽名人。1936年12月12日,東北軍將領張學良和西北軍將領楊虎城等愛國志士,在中共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和全國人民抗日救亡運動的影響下,在西安毅然率部扣留了蔣介石及其軍政要員10多人,發動了「西安事變」。當天,張、楊通電全國,提出以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為主旨的八項主張。中共中央以民族利益為重,根據當時復雜的國內外形勢,及時制定了和平解決的方針並派周恩來、秦邦憲、葉劍英等前往西安參加調解談判。24日,蔣介石被迫同意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等條件。25日,張學良送蔣介石回南京。「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完成。此後,張學良被蔣介石長期囚禁。2001年10月14日逝世,享年101歲。

張勛,最後一支「辮子軍」的北洋軍閥統帥。曾隨袁世凱鎮壓義和團,受到慈禧太後的寵信。清王朝被推翻以後,他為了表示對清王朝的忠心,令他的部隊禁剪辮子,稱為「辮子軍」,他被稱為「辮帥」。在袁世凱死後,他帶兵入京,逼走總統黎元洪,解散國會。1917年7月,擁立清帝溥儀復辟。年底被段祺瑞擊敗,復辟流產。

張國燾,中國共產黨黨史上最大的叛徒。1920年在北京參加中國共產黨的創建工作,在中共一大當選為中央局組織主任。在中共六大被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1931年任中共中央分局書記、軍事委員會主席,積極推行「左」傾路線。在紅軍長征途中,大搞分裂,另立偽中央。1938年叛變革命,投降國民黨。1948年逃到台灣,後定居加拿大,死於加拿大多倫多。

張瑞芬,中國第一位女飛行家。1927年,遠渡重洋到美國求學,研讀航空學。1932年,經過一年多的學習和訓練,飛行考試合格,領取了美國航空執照,被接納為航空協會會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名人

張雲逸(文昌籍),開國大將。

張宗遜,開國上將。

張愛萍(達縣籍),開國上將。任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長、國務院副總理。

開國中將:張震(平江籍)、張藩(瀏陽籍)、張才千(麻城籍)、張天雲(紅安籍)、張仁初(紅安籍)、張令彬(平江籍)、張達志、張池明、張賢約、張祖諒、張國華(永新籍)、張經武(炎陵籍)、張南生(連城籍)、張翼翔(瀏陽籍)、陶勇原名張道庸。

開國少將:張雄(瑞金籍)、張光華(寧都籍)、張英輝(興國籍)、張耀祠(於都籍)、張力雄(上杭籍)、張雲龍(永定籍)、張元培(永定籍)、張開荊(吉水籍)、張華(永豐籍)、張和(瀏陽籍)、張天恕(紅安籍)、張太生(吉安籍)、張日清(長汀籍)張文碧(吉水籍)、張水發(連城籍)、張書祥(平江籍)、張平凱(平江籍)、張正光(平江籍)、張漢丞(麻城籍)、張廷發(沙縣籍,任過解放軍空軍司令等職)、張闖初(平江籍)、張志勇(紅安籍)、張宜步(永定籍)、張顯揚(通江籍)、張濟民(泰和籍)、張培榮(麻城籍)、張銍秀(永新籍)、張強生(安福籍)、張新華(寧化籍)、張雍耿(寧化籍)、張竭誠(紅安籍)、張德貴(巴中籍)、張世蓋(巴中籍)等103人。以上1/3強出自客家聚居地。

《黃埔軍校三百名將》列有張純(湘鄉籍,國民黨中將)、張鎮(國民黨追贈上將)、張子清(紅四軍十一師師長)、張開荊(吉水籍,解放軍少將)、張友清(八路軍總司令部秘書長)、張世希(國民黨中將)、張赤男(長汀籍,紅四軍十一師政委)、張靈甫(國民黨中將)、張國燾(萍鄉籍,原紅軍總政委)、張宗遜(解放軍上將)、張金廷(國民黨中將)、張炎元(梅縣籍,國民黨中將)、張治中(原國民黨中將加上將銜,任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副主席)等17人。

張姓枝繁葉茂,名人輩出。戰國時有政治家、魏國人張儀,曾先後任泰相和魏相,其策略號稱「連橫」。西漢最著名的張姓人物除前已述的張良和張騫。還有諸侯王張耳,歷算家張蒼,御史大夫張湯,大司馬張安世,淮南相張釋之,京兆尹張敞,丞相張禹。東漢有兩個最傑出的張姓人物是前已述的張衡、張仲景。今河南南陽縣北25公里石橋鎮有張衡墓,南陽市東關溫涼河畔醫聖祠內有張仲景墓。東漢順帝時,張道陵在四川創立道派,為道教定型化之始,世稱「張天師」。至東漢靈帝時,張氏出現兩個著名的道教中心:一個是張角所創的太平道,184年起義,以頭纏黃巾為標志,稱「黃巾軍」,其弟張梁、張寶均為首領,斗爭持續了10多年;一個是以張修、張魯為首領的天師道,184年在四川舉行武裝起義,所建政權繼續約30年,成為東漢末年比較安定的地區。西晉有大臣、文學家張華,還有文學家張翰、張協、張載,法律學家張裴,荊州蠻、漢各族人民聯合起義領袖張昌。西晉永康二年(301年),涼州刺史張軌,聯合漢族和少數民族統治階級穩定當地秩序,創造了一個安定繁榮的社會環境;其子張茂,建立前涼國,傳4代7王63年。南北期,有南朝宋農民起義領袖張鳳,南朝梁畫家張僧繇,北魏教育家張偉,北齊天文學家張子信。隋未有山東農民起義首領張金稱。唐代,張姓更是才人濟濟,僅宰相即有17人,其中張說、張九齡同時又是詩人;還有以守睢陽、抗安祿山叛軍而聞名的張巡,文學家張鷟,書法家張旭,小說家張讀,畫家張萱、張璪,詩人張若虛、張繼、張籍、張祜、張為、張碧,傳為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天文學家、世界上第一個測出子午線的張遂。 五代時南漢有農民起義首領張遇賢。北宋有川陝地區農民起義領袖張余,陝豫鄂農民起義首領張海,唯物主義哲學家張載,詞人張先,詩人張末,以畫《清明上河圖》著名的畫家張擇端,道教南派初祖張紫陽。南宋有大臣張浚,將領張憲、張俊、張貴、張順、張珏、張世傑,抗金農民軍首領張榮,詞人張元干、張孝祥、張炎,學者張拭,書法家張即之。金有醫學家張子和、張潔古。元代有大將張弘范,散曲家張養浩、張可久,詞人張埜,詩人張翥,畫家張渥、張守中,戲曲藝人、作家張國賓。明代有建文時受命密察燕事,靖難兵起被朱棣執,不屈而死的北平布政使張,明代還有畫家張路、張宏,戲曲作家張風翼,音樂家張野塘,醫學家張景岳,文學家張溥,閩、粵、贛邊區農民起義首領張璉,著名道士張三豐;明未有農民軍起義首領張獻忠,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權,即帝位,年號大順,歷時三年。明清之際有伊斯蘭教學者張中,文學家張岱,畫家張風,經學家張爾岐。清代有醫學家張石頑,水利家張玉書,學者張琦、張澍、張文虎,經學家張惠言、張穆,文學家張潮、張景祁,詩人張問陶、張維屏,書法家張照、張裕釗,戲曲作家張大復,川楚白蓮教起義首領張正謨;清末有捻軍首領張樂行、張宗禹,貴州苗族農民起義首領張秀眉,義和團首領張德成,著名外交官張蔭桓,北洋軍閥張作霖、張敬堯、張宗昌等。

近現代,張姓對社會的貢獻是多方面的,因之幾乎在各個領域都有出類拔萃的人物。在軍政界有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張太雷,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蘇聯大使張聞天,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兼國務院文教辦公室主任張際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張瀾,著名愛國將領張自忠等。在科學技術界有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張如心,近代地理學家張相文,學者張采田,近代史學家張星烺,植物學家張景。在醫葯學界有解剖學家、醫學教育家張鋆,葯理學家張昌紹,近代名醫張錫純、張山雷。在文化藝術界有出版家張元濟,現代作曲家張寒暉、張曙。英模人物有張思德、張福林、張學棟。

僑居海外的張姓華人以及台港澳張姓同胞也是人才濟濟。在美國,有費城中華文化社區中心理事長張天德,國際商業機器公司托瑪斯·奧森研究中心量子結構部經理、博士張立剛,航空與太空署宇宙航空高級總工程師張雲樵,1986年1月12日以哥倫比亞號太空船升空的宇航員張福林,華盛頓世界銀行總會計師張展成,林肯大學校長張道行,哈佛大學歷史學教授張光直,密蘇里大學歷史學教授張春樹,國家科學院院士、教授、被稱為「避孕葯之父」的遺傳生物學家張覺明,《環球瞭望》電視系列節目主持人、總編輯、哈佛大學國際事務中心女研究員張雯,1987年獲美國聯合藝術家協會年度繪畫比賽第一名的水彩畫女畫家張融。在英國,有劍橋大學漢文系教授張心滄。在法國,有巴黎保安運輸公司負責人張宗清,著名女畫家張玉良。在澳大利亞,有心外科專家、反貪污特別專員張任謙,國立大學人文科學院院士、教授張光裕。在菲律賓,有馬尼拉國際稻米研究所所長、教授、水稻專家張德慈,馬尼拉迪拉莎大學文學院中國研究計劃女學者張素玉。在印度尼西亞,有蘇門答臘資本家張度淵。在新加坡,有古幣協會委員張愛俊、張其深。在汶萊,張民為汶萊工農商業發展立下大功,被汶萊王封予拿督勛銜。在巴拿馬,有工商部次長張志誠。在台灣,有著名畫家張大千;長榮海運公司總經理張榮發及其子張國華、張國明、張國政,擁有財富約20億美元,在「世界華人超級富豪榜」排名第45位。此外,被列入「世界華人億萬富豪榜」的張姓人有16位,他們是:泰國的張錦程,馬來西亞的張曉卿、張德麟、張泗清,菲律賓的張偉廉,美國的張濟民,巴西的張勝凱,紐西蘭的張朝,英國的張祺威,台灣的張建安、張國安、張伯欣、張添根,香港、澳門的張祝珊、張人龍、張玉良。

贛南張姓名人還有出自章貢區的20世紀前半期贛南教育三泰斗之一張廣鴻;出自於都的贛南第一個縣紅色政權主席張文煥;出自上猶的上猶縣第一任革命委員會主席張書杜等。

張儀(?-前310),戰國時期魏國人,縱橫家,秦惠文王時任秦相,封武信君。他用合縱的策略游說各國服從秦國,瓦解了蘇秦倡導的連橫抗秦策略。後入魏為相。

張蒼(?-前152),西漢陽武(今河南原陽東南)人。幫助劉邦建立西漢政權有功,封為北平侯。文帝四年(前176)代替灌嬰擔任丞相十五年。

張禹(?-前5),西漢河內軹(今河南濟源)人。成帝河平四年(前25年)拜為丞相,封為昌侯。在位六年,以老病歸。

張邯(?-23),籍貫不詳。因為推行井田制,得到王莽的稱贊,地皇四年(24)拜為新朝宰相,任大司徒。

張湛 扶風平陵(今陝西咸陽西)人。西漢時官至二千石。王莽新朝歷任太守、都尉。東漢初歷任光祿大夫、太子太傅、太中大夫等。建武二十年(44)拜相,任大司徒。

張純(?-56),平兆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東漢建武二十三年(47)拜相,在位十年。

張酺(?-104),東漢汝志細陽(今安徽阜陽北)人,東漢和帝永元五年(93)拜相,任太尉,十二年罷相,十六年再次拜相,任司徒。為政剛正不阿,抑制豪強。卒於相位。

張奮(?-102)。張純之子。東漢和帝永元六年(94)代劉方任司空,十三年任太常,以病免。卒於家。

張禹(?-113)。東漢襄國(今河北邢台)人,和帝永元六年(94)由大司農拜為宰相,為政節儉,重農墾水利。

張敏(?-112),東漢河澗饃(今河北雄縣東南)人。建初二年(77)舉孝廉,任司空六年。在位奉法守紀,用刑公正平允。以病重免相。

張皓(49-132),東漢犍為武陽(今四川彭山東)人。順帝永建元年(126)拜相,任司空,在位四年。

張歆,東漢河內人。桓帝建和三年(149)拜相。

張顥,東漢常山(今河北元氏)人。靈帝光和元年(178)拜相。

偶?/B>,東漢汝南細陽人,靈帝光和二年(178)拜相。

張溫(?-191),東漢南陽穰(今河南鄧縣)人。靈帝中平元年(184)拜相,獻帝初平二年(191)被董卓殺死。

張延(?-186),東漢河內人,漢桓帝相張歆之子。靈帝中平二年(185)拜相,後被宦官下獄至死。

張喜,東漢汝南細陽人,獻帝初平四年(193)拜相,在位四年。

張悌(?-286),三國東吳襄陽(今湖北襄樊)人。末帝天三年(279)以軍師兼任丞相,翌年,率三萬大軍抗擊晉軍,力戰而死。

張華(232-300)西晉范陽方城(今河北固安)人。武帝泰始七年(271)拜相,任中書令,力排眾議,制訂滅吳計劃。咸寧五年(279)免相,改任度支尚書。元康元年(291)再次拜相,任中書監加侍中光祿大夫,在位六年,「盡忠匡輔,海內晏然」,封為壯武郡公。

張行成(587-653),定州義豐(今河北安國)人。唐太宗貞觀十九年(646)拜相,以刑部侍郞兼太子少詹事掌典機務。高宗即位,以顧命大臣輔政,封北平縣公。歷任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三品、太子少傅,監修國史。

張文,(605-678),唐貝州武城(今屬山東)人。乾封二年(667)任東西台舍人參知政事,拜為宰相。在位十二年,為政勤儉,辦案公正,執法平恕,受到高宗倚重。

張大安,唐魏州繁水(今河南南樂)人。儀鳳二年(667)拜相,同中書門下三品,受到章懷太子倚重。永隆元年(680)罷相,貶為普州刺史,終於橫州司馬任上。

張光輔(?-689)唐京兆(今陝西長安縣)人。武則天垂拱三年(687),以討平越王李貞之功拜相,永昌元年(689)改任訥言,遷內史令。同年,以不滿武則天專權,坐心懷兩端之罪被誅殺。

張錫,唐貝州武城(今屬山東)人,高宗宰相張文的侄子。武則天久視元年(700)任宰相。次年以泄露宮中機密流放循州。唐隆元年(710)韋後殺中宗立少帝,命為宰相,僅十餘天,韋後被殺,他亦被貶。

張柬之,唐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武則天長安四年(704),拜為宰相,次年發動政變,入宮殺張昌宗,張易之,迫武則天退位,擁立唐中宗復辟,以功升天宮尚書、中書令等職,仍居相位。

張仁願(?-714)華州下圭(今山西富平東)人,唐中宗景龍二年(708)拜為宰相 ,封韓國公。是整個唐代少有的文武雙全的宰相。

張嘉福(?-710),籍貫不詳。唐睿宗景雲元年(710)拜為宰相。同年被誅殺。

張說(667-730),洛陽(今屬河南)人。唐睿宗景雲二年(711),拜為宰相,監修國史。同年免相,改任尚書左丞。玄宗開元元年(713),第二次拜相,封為燕國公。不久免相,貶為相州刺史,唐玄宗開元九年第三次拜相,在位五年。開元十四年,為奸臣李林甫彈劾免相。

張嘉貞(666-729),蒲州猗氏(今山西臨猗南)人。開元八年(720)拜相。開元十一年免相,封河東候。子延賞、孫弘靖分任德宗、憲宗朝宰相,史稱「三相張家」。

張九齡(673-740)。唐韶州曲江(今廣東)人。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拜相。三年後受李林甫排擠,罷相。

張鎬(?-764?),唐博州(今山東平西)人。肅宗至德二年(757)拜相,主持平定安史之亂。

張鎰,蘇州人。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拜相,次年罷相,謫鳳翔右節度使,後為叛將所殺。

張延賞(727-787)德宗貞元元年(785)拜相,旋罷。三年,再次拜相,同年卒於相位。

張弘靖(760-824),唐德宗宰相張延賞之子。肅宗元和九年(814)拜相,在位三年。

張浚(?-902),河間(今屬河北)人。唐僖宗光啟三年(887)拜相,在位五年。昭宗大順二年(891)免相,貶為武昌軍節度使。後被朱溫殺害。

張文蔚(?-908),河間(今屬河北)人,唐昭宗天復四年(904)初拜相。天佑四年(907),朱全忠滅唐,任後梁宰相。

張策(?-912),敦煌人。後梁開平二年(908)拜相,兼刑部侍郞。同年以病辭相。

張延朗(?-936),開封人。後梁清泰元年(934)拜相。後被石敬塘殺害。

張孝傑,遼永霸(今遼寧朝陽)人。咸雍八年(1072),封陳國公、北府宰相,賜國姓耶律氏。

張琳(?-1122),瀋州(今沈陽)人。遼乾同四年(1104)為南府宰相。

張齊賢(943-1014),北宋曹州人。淳化二年(991)拜相,四年罷。咸平元年(998)再拜相,三年罷相。

張知白(?-1028),北宋滄州清池(今河北滄州東南)人,仁宗天聖三年(1025),以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拜相。三年後卒於相位。

張士遜(964-1049),北宋陰城(今湖北光化)人。天聖六年(1028)拜相,次年罷相;明道元年(1032),再次拜相,次年罷相,寶元元年(1038)三拜相,朝廷機務悉由裁奪。

張商英(1043-1121),北宋蜀州新津(今屬四川)人。大觀四年(1110)拜相,大革蔡京弊 政。

張邦昌(1081-1127),宋東光(今屬河北)人,靖康元年(1126)拜相。金兵入侵力主議和。次年金滅北宋立他為楚帝。南宋初被處死於潭洲。

張浚(1097-1164),宋漢州綿竹(今屬四川)人。紹興五年(1135)拜相,督師抗金。憂郁而死。

張浩(?-1163)。金代遼陽(今屬遼寧)人。本姓高,改姓張。大定二年(1102)拜相。

張璁(1475-1539),明永嘉(今浙江溫州)人。嘉靖八年,為內閣首輔。在位六年,從政剛明果敢,痛懲貪官。

張璧(?-1545)明石首(今屬湖北)人。嘉靖二十五年(1544)拜相,不久病逝。

張治(?-1550),明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嘉靖二十八年(1549)拜相,不久病逝。

張居正(1525-1582),明政治家。江陵(今屬湖北)人。隆慶元年(1567)入閣。穆宗死後他代為首輔,主持國政十年,大力改革弊政。

張四維(1526-1585),明蒲州(今山西永濟西)人。萬曆十年張居正逝世,遂代為內閣首輔,力反居正改革措施,次年,以父喪離職。

張位,明新建(今屬江西)人。隆慶十九年(1591)入閣,參預機務,為相果敢善斷。

張瑞圖(1576-1641),明晉江(今屬福建)人,天啟六年(1626)入閣,累升中極殿大學士、吏部尚書等職。崇禎元年(1628)被罷相。

張至發(?-1642)明淄川(今山東淄博)人。天啟十年(1631)代溫體仁為內閣首輔大學士。無大作為。次年,罷相歸家。

張四知,明費縣(今山東費縣)人。崇禎十二年(1639)入閣,參預機務,累加太子太保、吏部尚書,後降清。

張瑞,山東掖縣人。順治十年()拜相,任國史院大學士。次年卒於相位。

張玉書(1642-1711),清江南丹徒(今江蘇鎮江)人。康熙二十年(1681)累官刑、戶部尚書、文華殿大學士等職,頗得康熙信任

張英(1637-1708),清江南桐城(今屬安徽)人。康熙三十八年(1699)拜相,頗受康熙器重。四十年以疾辭職,七年後逝世。

張鵬翮(1649-1725),清四川遂寧人。雍正元年(1723)拜相,三年卒於相位。

張廷玉(1672-1755),清江南桐城(今屬安徽)人。雍正八年(1730),首任軍機大臣,備受雍正、乾隆帝倚重。

張之萬(1811-1897),清直隸南皮(今屬河北)人。光緒十年(1884)任軍機大臣,十五年加體仁閣大學士,轉東閣大學士。為相十年。

張之洞(1837-1909),清末洋務派首領。直隸南皮(今屬河北)人。歷任內閣學士、兩廣總督、軍機大臣等職。

--- ---

張 良:西漢謀臣。(?—前186),漢初大臣,城父(今安徽亳縣)人,劉邦的重要謀士。和蕭何、韓信等人輔佐劉邦創建了西漢王朝,封留侯。 劉邦稱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張 騫:西漢外交家,陝西城固人。兩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國與中亞各國的友好往來。

張 衡:東漢科學家、文學家,河南南陽人。他在天文上一改"蓋天說",提出"渾天說",繪制星象圖,發明"渾天儀"、"地震儀"等。

張道陵:江蘇豐縣人,東漢末年,在四川灌縣創立了"五斗米"(道)教,人稱張天師。

張仲景:東漢醫學家,河南鎮平人。勤求古訓,博採眾方,著《傷寒雜病論》,造福人民,為後人尊為醫聖。

張 飛:字冀德,燕人,三國時名將。為蜀國五虎上將,戰長坂名震於時。傳與劉備、關羽結義於桃園,世稱桃園三結義,被後世所傳誦。

張 遂:唐朝天文學家,河南南樂人。他是世界上第一個測出子午線的人。 張 旭:唐代大書法家,江蘇蘇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後乃下筆,逸勢奇絕,連綿回繞,人稱"草聖"。

張擇端 北宋畫家,東武(今山東諸城)人。傳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圖》。

張景岳:明朝中醫理論家,浙江紹興人。他闡發了醫易相通的中醫理論,對中醫理論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

張居正:明末著名政治家。1525—1582)字叔大,號太岳,湖廣江陵(今屬湖北)人

張德成:清末,中國人民抗擊八國聯軍的義和團首領。

張秀眉:清末,貴州台拱人士,清末苗民抗清領袖。

張天師:道家重要人物。

張大千:著名畫家。

張自忠:著名愛國將領。(1890-1940)字藎忱,山東省臨清市唐元村人

張學良,中國偉大的愛國者,國民黨軍陸軍一級上將。西安事變的組織者。字漢卿,號毅庵,生於1901年農歷4月17日凌晨(清光緒二十七年四月十七日),奉天(今遼寧)海城人。

張瀾,愛國民主人士。(1872-1955),四川南充人。他是中國民主同盟的主要創始人和領導人,著名愛國人士和教育家。1949年9月,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先後擔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和全國政協副主席。

張愛玲,著名作家。(1920-1995)原名張瑛,上海人。著有《傳奇》《金鎖記》《傾城之戀》 等。中國近代四大才女之一。

中國道教創始宗師(張天師) 張道陵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武術宗師 張三豐
三國時期最著名的將領之 張飛 張遼 張頜 張任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詩人之 張說 張九齡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醫生之一 張仲景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學者之一 張仲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辯士之一 張儀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謀士之一 張良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美女之一 張麗華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丞相之一 張居正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陰謀家之一 張角
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 張衡
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外交官之一 張騫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書法家之一 張旭 (草聖)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軍閥之一 張作霖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將軍之一 張自忠
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大將之一 張雲逸
中國當代最著名的富翁之一 張朝陽
中國當代最著名的導演之一 張藝謀

5. 張氏的名人故事

張姓的起源,可以推溯到遠古傳說時代。1999年我國在昆明舉辦「世界博覽會。」世博會內立了《源於河南的姓氏》碑。其中,第三位便是「張姓源於濮陽」。(4)根據中國科學院提供的資料,匯編的《河南·大姓的故鄉》地圖顯示:當前使用頻率最高的100個大姓中,有73個源於河南。其中張姓、姚姓源於濮陽。根據1、 史實依據。2、文物遺址。3族譜記載。4 依據當代研究成果.
1、出自黃帝之後揮。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黃帝子少昊青陽氏第五子揮為弓正,始制弓矢,子孫賜姓張氏。」又據《元和姓纂》所載:「黃帝第五子青陽生揮,為弓正,觀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張氏。」由上這兩條史料的記載可看出,曾經是重要武器弓的發明者揮,其後有以張為姓氏的。
這一支由黃帝直接傳下來的張姓,因揮住在尹城國的青陽,亦即清陽,清陽在清河以南而得名(今河北清河縣東)。其後望族也出於這一帶。是為河北張氏。
2、出自黃帝姬姓的後代。據《通志·氏族略》所載,春秋時,晉國有大夫解張,字張侯,其子孫以字命氏,也稱張氏。又載,張氏世仕晉,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後,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隨著三國遷都而遷移。其中,以遷居韓國的張氏影響較大,歷代都有入朝為官的。韓國始都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後南遷宜陽(今河南宜陽縣韓城),又遷陽翟(今河南禹州),最後遷至鄭 (今河南新鄭)。趙國初都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後遷中牟(今河南鶴壁市西),最 後又遷邯鄲(今屬河北)。魏國始都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後遷大梁(今河南開封 市)。是為山西、河北、河南之張氏。
3、出自賜姓或他姓、他族改姓。據《讀史方輿紀要》所載,世居雲南的南蠻酋長龍佑那,於三國時被蜀相諸葛亮賜姓張,以後其子孫便以張為氏。魏國大將張遼本姓聶,後改為張氏,世居雁門馬邑(今山西朔縣),後成為 大姓。另有韓、姬等姓人士和烏桓、女真、羯、鮮卑、匈奴、契丹等眾一些少數民族分支改姓張姓。
4、據公安部統計人口最多的姓氏是張排第三,有8750.2萬人,佔全國人口總數的6.83%。
得姓始祖
張揮。張姓的誕生很古老,約有五千年歷史。在人文初祖黃帝時代,黃帝有一子叫少昊清陽氏,少昊之子揮自幼聰明過人,愛動腦筋。一次,他觀看夜空,從星星的組合中得到啟發,經過研究,發明了弓。在當時人類基本以狩獵為生,弓的發明是一件很了不起的大事,於是黃帝封揮為專門製造弓的官叫「弓正」,也稱「弓長」,又將官名合二為一賜他「張」姓。張揮成了張姓人的始祖。補充據說張姓的始祖名「揮」,他是黃帝的孫子(一說是黃帝的兒子),是一個偉大的發明家,他發明了弓箭和網罟 (gu)。弓箭和網罟作為當時的新的生產工具,使人們可以獵取更多的鳥獸,捕撈更多的魚蝦,又能夠減少猛獸對自身的傷害。揮所在的氏族部落世代以生產弓箭和網罟為業,於是他的後裔就以「張」作為自己的姓氏。
張姓公認的血緣親祖黃帝是遠古傳說時代華夏族部落聯盟的首領,他以德經天地,以仁,信治天下,選賢任能,嚴懲頑凶,開創了一個歌舞昇平的盛世。
張揮是張姓的得姓始祖,但張揮與黃帝的關系則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認為張揮是黃帝之子,另一說則認為他是黃帝之子少昊青陽氏之子,即張揮為黃帝之孫。《元和姓纂》、《古今姓氏書辨證》、《姓氏急就篇》、《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等有關姓氏學的史籍記載雖稍有出入,但都主張揮為黃帝之孫說,其稱:張氏出自姬姓,黃帝子少昊青陽氏第五子揮為弓正,始造弓矢,實張羅以取禽獸,主祀弧星,世掌其職,賜姓張氏。後世張氏後裔所修張姓族譜、張姓家譜多有沿用此說者。
清乾隆甲寅重修裕裔堂版《張氏家譜》卷三《受姓淵源考》雲:「張氏出自黃帝軒轅氏,生少昊金天氏,又號青陽氏,第五子揮始制矢,官為弓正,主祀弧星,世掌其職,賜姓張氏。」
持張揮黃帝之子說的有《廣韻》(下平聲十陽)、馬騙《繹史》等,張氏後裔所修張姓家譜也有很多贊同此說。
中國人姓氏之得皆有淵源,而且遵循一定的原則。姓氏命名的原則概括起來有以國、邑、鄉、亭為據的,有以人之名、字、出生秩序、官、官名、爵、爵系、國符、技、事、謚、謚氏、邑系、邑謚、族、族系等等為據的。
張姓始祖揮之得姓亦基於上述原則。盡管在張揮是黃帝之子還是黃帝之孫這一問題上,古文獻記載各持一端,但具體到張揮本人的情況,則無大的分歧,都承認其制弓矢、官弓正、祀弧星這一基本事實。然則,細心的讀者還會從我們前引文獻中發現,記張揮之得姓,有「觀弧制矢,賜姓張氏」,「始制弓矢,官為弓正,主祀弧星,世掌其職,賜姓張氏」和「性長弓矢,善張綱羅,世襲其職,因賜姓曰張」等微小區別。據此,我們可以說揮之得姓為張,是以技即職業為姓,也可以說是以官為姓,或者記作以職官為姓。

歷史名人
張儀 (前?~309年)
戰國時魏國大梁(今河南開封)人。政治家、外交家、縱橫家、謀略家。鬼穀子門生,相秦惠王,以連橫之策游說六國,使六國背叛縱約以事秦。惠王卒,六國復合縱以背秦,群臣讒之,乃去秦而為魏相,一年後卒。
張良 (前 ? - 前 186年)
字子房。漢初名臣,政治家、謀略家。漢初三傑之一。本是韓國公子,秦滅韓,良欲為覬齁仇,乃使人擊始皇於博浪沙,不中,遂更姓名,隱於下邳,而受太公兵法於圯上老人。後為高祖策畫定天下,被譽為「第一謀士」。封留侯,晚好黃老,學辟穀之術。卒謚文成。
張騫 (?~前114年)
字子文,西漢成固(今陝西省城固縣)人。武帝時以軍功封博望侯,旋拜中郎將,出使烏孫,分遣副使至大宛、康居、大夏等,自此西北諸國方與漢交通,使漢朝能與中亞交流,並打通前往西域的南北兩條通路,引進優良馬種、葡萄及苜蓿等。
張道陵 (34~155年)
道教的真正創教人,第一天師。本名陵,東漢沛國(今安徽省宿縣西北)人。以符水禁咒法惑人,從學者須出五斗米,故世稱五斗米道。亦稱張天師。著《老子想爾注》等。
張衡
張衡,東漢建初三年(公元78年)生;永和四年(公元139年)卒。字平子,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漢族。他是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制圖學家、詩人、漢朝官員,為我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渾天儀、地動儀、指南車發明人。著述極豐,科研成果極多,有「科聖」之稱,有「張衡環形山、張衡小星星」命名。
張仲景
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稱為醫聖。相傳曾舉孝廉,做過長沙太守,有張長沙之稱。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在方劑學方面,《傷寒雜病論》也做出了巨大貢獻,創造了很多劑型,記載了大量有效的方劑。其所確立的六經辨證的治療原則,受到歷代醫學家的推崇。這是中國第一部從理論到實踐、確立辨證論治法則的醫學專著,是中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後學者研習中醫必備的經典著作,廣泛受到醫學生和臨床大夫的重視。
東方朔(前154——前93),本姓張,平原厭次(今山東惠民縣)人。西漢辭賦家,官至太中大夫,後人輯有《東方太中集》。
張 角(?—184),號天公將軍,鉅鹿(今河北平鄉縣)人,黃巾起義軍首領,太平道創始人。張角早年信奉黃老學說,對在漢代十分流行的讖緯之學也深有研究,對民間醫術 、巫術也很熟悉。
張遼(169-222年)
字文遠,三國魏國雁門馬邑(今山西朔城大夫庄)人,曹魏著名將領,五子良將之一。官至征東將軍。
張郃(?-231)
字雋義,三國魏國河間鄚(今河北任丘北)人。曹魏名將,五子良將之一。官至征西將軍。
張飛 (?~271年)
字益德,一作翼德,三國蜀漢涿郡(今河北省涿縣)人。少與關羽俱事劉備,號萬人敵。官至車騎將軍,封西鄉侯。劉備伐吳,飛率兵會合,出兵前為部下所殺。謚桓。
張昭(156——236),字子布,彭城(今江蘇徐州)人,三國時期吳國重臣,著名政治家,著《論語注》,謚吳文侯。
張松(?——212),字永年,蜀郡(四川成都人),謀士、官至別駕,助劉備取西川。
張載(?——?),字孟陽,西晉文學家、辭賦家、田園詩人,安平人,官至著作郎、中書侍郎。著有《劍閣銘》、《榷論》、《濠汜賦》等。與其弟張協、張亢俱以文學、辭賦著名,史稱「三張」。
張協(?——?),字景陽,西晉文學家,詩人,擅長五言詩,與其兄張載齊名,官至中書侍郎,河間內史等。
張亢(?——?),字季陽,西晉文學家,辭賦家,詩人,著述頗豐。
張華(232——300),字茂先,河北固安人,西晉文學家、詩人、政治家,著《博物志》、《張華集》書。
張契此,五代高僧,明州(浙江奉化)人,人稱「布袋和尚」,傳為彌勒佛化身。

張麗華
南朝陳後主妃,神采艷麗,聰慧強記,後主常抱置膝上,共商軍國大事。國亡,與後主俱入井,隋軍擒而斬之。後祀奉為十月芙蓉花神。
張元素,字潔古,醫學家,金代易州(今河北易縣)人,中醫易水派創始人。著《醫學起源》、《醫方》、《潔古本草》等書。
僧一行,本名張遂,(683——727),邢州巨鹿(今河北邢台市)人,中國唐代傑出天文學家,得道高僧。精天文,通歷法。謚一行、大慧禪師。著述頗豐,科研成果極多。是世界上第一位測量子午線的人。
張柬之(625——706),字孟將,襄州襄陽人。唐朝著名宰相,以「神龍政變」迫使武則天退位,恢復李唐社稷而聞名。
張九齡(678——740),字子壽,又名博物,韶州始興(今廣東韶關始興縣)人。政治家,文學家、詩人。官至平章事(丞相)。有《張燕公集》傳世,詩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為千古絕唱。
張果老,唐代道士,八仙之一,邢州廣宗(今邢台廣宗縣)人。
張籍,唐代詩人,江蘇吳江人,著《張司業集》。
張說(667——730),唐代政治家、文學家、詩人,字道濟,一字說之,原籍范陽(今河北涿州)人,世居河東(山東永濟),官至宰相,謚文貞。有《張燕公集》、《張說之集》傳世。
張繼(715——779),唐代詩人,字懿孫,官至檢校郎中,湖北襄陽人,著《張祠部詩集》,代表作《楓橋夜泊》。
張擇端
字正道,又字文友,東武(今山東諸城)人,北宋末年畫家。他自幼好學,早年游學汴京(今河南開封),後習繪畫。宋徽宗時供職翰林圖畫院,專工界畫宮室,尤擅繪舟車、市肆、橋梁、街道、城郭。後「以失位家居,賣畫為生,寫有《西湖爭標圖》、《清明上河圖》。」是北宋末年傑出的現實主義畫家。其作品大都失傳,存世《清明上河圖》、《金明池爭標圖》,為我國古代的藝術珍品。作品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院。
張居正(1525~1582年)
字叔大,號太岳,明江陵人。穆宗時入閣,神宗時為首輔,綜核名實,信賞必罰,整飭紀綱,推行一條鞭法,為相十年,海內稱治。卒謚文忠。著有太岳集、帝鑒圖說等。
張旭
字伯高,唐代吳(今江蘇蘇州)人,生卒年不詳。為著名書法家,以草書最為知名,有草聖之稱。其書法逸勢奇狀,連綿回繞,具有新風格。與李白歌詩、裴旻劍舞並稱三絕。相傳他往往大醉後呼喊狂走,揮灑落筆,有時以發濡墨而書,故世稱為張顛、書顛。
張士誠 (1321~1367年)
小字九四,元朝泰州(今江蘇省泰縣)人。元末群雄之一。本從事運鹽業,後據吳中,自稱吳王,後為明將徐達、常遇春所擒,自殺身亡。
張景岳(1563——1640),又名張介賓,字會卿,別號通一子。明末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傑出醫學家。有《景岳全書》巨著傳世。
張三豐
生卒年不詳。宋武當道士,所創太極拳術,聞名當時,其法傳於後世,稱內家拳,又稱武當派。或作張三峰。(2) 名全,一名君寶,號三豐,明朝遼東懿州(今黑山縣境)人,生卒年不詳。因其不修邊幅,又稱張邋遢。史稱其辟穀數月不飢,事能前知,太祖、成祖求之,皆不得,英宗時贈為通微顯化真人。
張廷玉(1672——1755),大清重臣,三朝元老,保和殿大學士。字衡臣,安徽桐城人。在朝輔政五十年。官至刑部吏部尚書。封三等伯。主撰《康熙字典》、《雍正實錄》、《明史》、《清會典》。配享太廟,其母吳氏封一品夫人。
張之洞(1837——1909),字孝達,號香濤,香岩、又號台公、無競居士,晚年字型大小抱冰。河北南皮人,人稱張香帥,謚號文襄。大學士、軍機大臣、封建大吏。中國民族工業、重工業主要奠基人,為中國高等教育做出了巨大貢獻。
張謇(1853——1926),字季直,號薔庵。江蘇海門人,祖籍江蘇常熟,大清狀元,中國近代傑出實業家、政治家、教育家、慈善家,官居三品,歷任中央教育總長、實業總長、總商會總長、水裡總長等職務。先後創辦上海海洋大學等,與馬相伯和創復旦公學,創佳南通博物館,軍山氣象台等。創辦實業數家。
張作霖(1875~1928年)
字雨亭,奉天海城人。民國官至東三省巡閱使,握三省軍政大權,為奉系領袖。兩次直奉戰爭,先敗後勝。民國十六年稱大元帥,在北京組政府。十七年因國民革命軍進抵河北,軍事失利,退回關外.
張大千(1899~1983年)
四川內江人,原名張正權,又名爰,字季爰,號大千,別號大千居士,中國著名的國畫大師。早期專心研習古人書畫,特別在山水畫方面卓有成就。後旅居海外,畫風工寫結合,重彩、水墨融為一體,尤其是潑墨與潑彩,開創了新的藝術風格。他的治學方法,值得現代的畫家們借鑒。
張學良(1901~2001)
奉系軍閥張作霖之子。西安事變發動者。中國張姓的演藝界名人很多,張國榮是香港著名影星,他主演的經典影片《霸王別姬》,至今被人津津樂道。他跳樓自殺後,很多影迷為他哭泣,演藝圈搞了多次紀念活動。張學友號稱香港天王級的歌星,他的歌很有磁性,很受歌迷的推崇,為此他在大陸舉辦了多場演唱會,每一場都爆滿,可見大家對他的喜歡。香港的女影星張柏芝也是炙手可熱的著名影星,她演過很多電影、電視劇,也發行過唱片,年紀不大,有很高的知名度。

6. 中國歷史名人故事短

1、司馬光砸缸

司馬光跟小夥伴們在後院里玩耍,有個小孩爬到大缸上玩,失足掉到缸里的水中。別的孩子們一見出了事,放棄他都跑了,司馬光卻急中生智,從地上撿起一塊大石頭,使勁向水缸擊去。水湧出來,小孩也得救了。

2、劉備三顧茅廬

公元207年冬至公元208年春,當時占據新野(今河南新野)的劉備,帶著大將關羽、張飛,三次到卧龍崗諸葛草廬山訪諸葛亮出山輔佐的故事。此後傳為佳話,漸成典故,載《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出師表》。

3、孫權賠了夫人又折兵

東漢末年三國爭霸時期,孫權想取回荊州,周瑜獻計「假招親扣人質」。諸葛亮識破,安排趙雲陪伴前往,先拜會周瑜的岳父喬公,喬公說動吳國太在甘露寺見面,吳國太真的將孫尚香嫁給劉備。孫權與周瑜被人嘲笑「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

4、項羽自刎烏江

秦王朝被推翻後。項羽和劉邦為爭奪帝位,進行了數年戰爭,史稱「楚漢相爭」。在近五年的楚漢戰爭中,項羽由強大轉為弱小,最後被劉邦的軍隊包圍。這則故事記述了項羽的最後一戰,此時他帶著幾十人突圍。逃到烏江邊。最後自刎身亡。

5、匡衡鑿壁偷光

匡衡勤奮學習而沒有蠟燭,鄰居家有蠟燭而不逮捕,張衡於是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的。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於是張衡和他的僱工而不要求賠償。主人很奇怪,問他,他說:「我希望得到主人的書都讀的。主人感嘆」,資助寫信,成功大學。

7. 有關歷史人物的故事

姜維 計伏趙雲:
諸葛亮一出祁山,命趙雲直殺天水,天水太守馬遵用姜維計,伏兵城外,兩下夾擊,打敗趙雲,驚得諸葛亮一身冷汗,而自己損兵數百,殺敵上千,可謂智勇雙全。 長城之戰:時值壽春諸葛誕叛亂,於是姜維乘虛進軍沈嶺,直逼長城。鄧艾聞訊來援,與姜維戰於長城下。姜維伏兵左右,又引得鄧艾前來斗陣。鄧艾斗陣不能勝,部將破陣被捕,本已現敗績,姜維此時又命伏兵盡出,鄧艾軍望而披靡,無計可當,大敗,這也是姜維打敗鄧艾的為數不多的一場經典之戰。 趙雲 長坂坡之戰:羅貫中讓長坂坡成了趙雲的成名和表演的地方,而事實上並沒有那麼誇張。演義上,趙雲闖83萬軍陣,斬殺敵將53員,七進七出,救出劉阿斗,使劉備當時唯一的兒子保住了性命。而事實上,趙雲是闖入曹操先鋒3000人的陣里,三進三出,就出劉禪的。 漢水之戰:這是趙雲真正成為三國武將第一人的戰役。爭奪漢中時,曹操運米於北山下,黃忠前去劫米,與趙雲約好時辰,但逾期未還。趙雲率輕騎直入曹軍,迎回黃忠並其部將張著。而後大開營門,曹軍追至而不敢入。此戰趙雲以十餘騎闖入曹軍大隊,而且是歷史上確有的事,武力之高令人生畏。 張遼 千里破蹋頓:張文遠是我很喜歡的三國武將。公元207年,曹操攻破南皮,袁紹之子袁熙、袁尚逃至北匈奴。曹操率軍追擊,聽郭嘉語,追擊千里,至柳城而戰。曹操以士兵疲憊,想先勢休息,然後再戰。張遼觀蹋頓兵雖勇而少紀,弩雖勁而陣散,於是建議曹操率軍突擊,大獲全勝。而若稍事休息,讓蹋頓有準備而戰,後果可能完全不同。是可見張遼大將之度。 周瑜 赤壁之戰:公元208年,(確切說是207年12月)曹操佔領江陵後,發動赤壁之戰。在周瑜,魯肅,諸葛亮(這里之所以把諸葛亮排在最後是因為在三人中他對孫權的推動作用最小)的作用下,孫權以周瑜喂都督,督軍三萬(加上劉備的2萬水軍就是5萬),迎擊曹操83萬人馬。
甘 寧 斬 馬
在湖北富池口大嶺山下,有一座建造壯觀的大墳石墓,這就是甘寧墳。相傳,埋葬這里的是三國東吳大將甘寧的真墓。墓前有一個高大的石拱門,兩邊蹲著一對石獅;墓前兩帝還立豎著兩匹石戰馬,其奇怪的是有一匹沒有馬頭。為什麼沒有馬頭呢?流傳甘寧將軍揮淚戰馬的故事。
當時,孫權建都武昌(鄂城),派大將甘寧鎮守要富池口,由於連年征戰,百姓遭殃,日子過得很艱苦。甘寧將軍來到這里後,十分體貼百姓疾苦,便立軍紀,貼出告示:將士不得糟蹋百姓的莊稼,違者斬首。
有一次,甘寧的貼身護衛飼馬官,沒有看將軍坐騎戰馬,逃出吃了農夫的莊稼。甘寧得知後按軍法要斬飼馬官和自己的戰馬。飼馬官司向甘寧求情道:「將軍,這是我的過失,要斬就斬我吧!可畜生無知,不應同等論罪,留下這難得的寶馬,好為將軍助戰!」甘寧一向愛護戰士,也愛心愛的坐騎,實在捨不得殺掉,可是想到軍令如山,還是橫下心來,便對飼馬說:「雖然你跟隨我多年,情深似海,但我們不能沒有軍法,有了軍紀不能不執行,要不,就會失去軍心,失去民心,那就會必吃敗仗。」說著說著忍痛割愛,揮淚親手斬了飼馬官和自己的戰馬。
不久,甘寧遭箭戰死後,當地人民為他建造了一座墳墓,墳前剛打好一頭石馬,一認之馬又多了一匹無頭石馬,傳說那就是甘寧被斬的戰馬又回到了他的身邊。後來,鄉親們為緬懷甘寧在民國時期,不畏官府禁令,依照畜池口在家鄉也為他建起了衣冠冢墳墓

8. 關於歷史人物的故事

1、孔子的故事:逆境識顏回

孔子率眾弟子周遊列國時,有一段時間的處境非常悲慘。

有一次,孔子師徒被人困在陳國境內的荒野里,糧食吃光了,連續七天沒吃上飯,以至於孔子餓得昏昏沉沉地睡在車上。

孔子的弟子顏回為了救師傅,不惜拉下臉皮求乞於人,四處奔波,找來一點糧米,便趕緊拾柴燃火,燒起飯來。在飯快要煮熟時,鍋里飄出的香味使孔子來了精神,不禁抬頭觀看,正巧,他看見顏回正在用手抓出一把米飯填入口中。

過了不久,飯熟了,顏回首先盛來一碗,恭恭敬敬地捧給孔子。

孔子假裝沒看見顏回偷食之事,坐起來說:「剛才睡夢中見到我的父親,這飯若是干凈的話,我想先用來祭奠一下他老人家。」

顏回聞言忙說:「不行,不行,這飯不幹凈。剛才燒飯時,有些煙塵落入鍋中,棄掉沾上煙塵的米太可惜,我便抓出來吃掉了。」

孔子聞言大吃一驚,深為自己錯怪了顏回而內疚不已,這才知道「顏回偷吃」的真相,十分感慨。

孔子當即把弟子們召到跟前,說:「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猶不足恃。弟子記之,知人固不易矣!」

從此,孔子更加信任顏回。

哲理點撥:即使是自己親眼所見的事情,也還得加以仔細分析才能避免出差錯。

眼睛看到的只是表象,如果僅憑對事對人的表象就妄下結論,有時也難免出錯誤!

9. 有關姓張的歷史人物的介紹及事件

張學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漢卿,號毅庵,乳名雙喜、小六子。漢族,籍貫遼寧省盤錦市大窪縣東風鎮 ,生於遼寧省鞍山市台安縣桓洞鎮鄂家村張家窩堡屯(舊稱桑子林詹家窩鋪),國民革命軍將領,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的長子,中國近代著名愛國將領。
1920年畢業於東三省陸軍講武堂,先於奉系軍中擔任要職,「皇姑屯事件」之後,他繼任為東北保安軍總司令,拒絕日本人的拉攏,堅持「東北易幟」,為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做出了貢獻。後任中華民國陸海空軍副司令,陸軍一級上將。西安事變後遭蔣介石父子長期軟禁。1990年恢復人身自由,1995年起離台僑居美國夏威夷,2001年10月14日病逝於檀香山,享年101歲。

西安事變,又稱「雙十二事變」。1936年12月12日,為了勸諫蔣介石改變「攘外必先安內」的既定國策,停止內戰,一致抗日。時任西北剿匪副總司令、東北軍領袖張學良和時任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路軍總指揮、西北軍領袖楊虎城在西安華清池發動「兵諫」,扣留了時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和西北剿匪總司令的蔣介石,時稱「西安兵諫」。在中共中央和周恩來同志的主導下,最終以蔣介石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主張而和平解決,促成了第二次國共合作,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成為時局轉換的樞紐,十年內戰的局面由此結束,第二次國共合作(黨外合作)初步形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成為國內戰爭走向抗日民族戰爭的轉折點。

閱讀全文

與與張有關的歷史名人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