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歷史名人懷才不遇命理分析

歷史名人懷才不遇命理分析

發布時間:2021-03-10 18:00:32

Ⅰ 那些歷史上靠抒發懷才不遇留傳青史的人究竟懷才與否

縱觀中國歷史,大器晚成不乏其人,而最著名的、最稱人稱頌的當數下面九位。

一.姜子牙
姜太公垂釣——願者上鉤之典故,已流傳數千年,其形象在國人心中根深蒂固,稱得上是中國大器晚成第一人。正所謂:做人不識姜太公,閱盡史冊亦枉然。
姜子牙,姜姓,呂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尊稱太公望,武王尊之號為「師尚父」。商朝末年人。漢族(華夏族),河南省衛輝人。其始祖四岳伯益佐大禹治水有功而被封於呂地(盡在河南南陽),因此得呂氏。姜子牙出世時,家境已經敗落了,所以姜子牙年輕的時候干過宰牛賣肉的屠夫,也開過酒店賣過酒,聊補無米之炊。但姜子牙人窮志不短,無論宰牛也好,還是做生意也好,始終勤奮刻苦地學習天文地理、軍事謀略,研究治國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為國家施展才華。
就這樣一直到70歲,姜太公還是沒有機會展現自己,一直默默無聞。
當時,正是殷商王朝走向衰亡的時期。殷紂王暴虐無道,荒淫無度,朝政腐敗,民不聊生。而西部的周國由於西伯姬昌(後為周文王)倡行仁政,發展經濟,實行勤儉立國和裕民政策,國勢日強,天下民眾傾心於周,四邊諸侯望風依附。壯心不已的姜尚,獲悉姬昌為了治國興邦,正在廣求天下賢能之士,便毅然離開商朝,來到渭水之濱的西周領地,棲身於磻溪,終日以垂釣為事,以靜觀世態的變化,待機出山。
一般人釣魚,都是用彎鉤,上面接著有香味的餌食,然後把它沉在水裡,誘騙魚兒上鉤。但太公的釣鉤是直的,上面不掛魚餌,也不沉到水裡,並且離水面三尺高。他一邊高高舉起釣竿,一邊自言自語道:「不想活的魚兒呀,你們願意的話,就自己上鉤吧!」
一天,有個打柴的來到溪邊,見太公用不放魚餌的直鉤在水面上釣魚,便對他說:「老先生,像你這樣釣魚,100年也釣不到一條魚的!」
太公只是笑了笑,不為所動。
這一釣,終於釣來了周文王,周文王通過了解知是奇人,親自上門請他出山,並興奮地說道:「我先君太公預言『當有聖人至周,周才得以興盛。』您就是那位聖人吧?我太公望子(盼望先生)久矣!」
太公見他誠心誠意來聘請自己,便答應為他效力。於是,姬昌親自把姜尚扶上車輦,一起回宮,拜為太師,稱「太公望」。從此,英雄有了用武之地。
後來,姜尚輔佐文王,興邦立國,還幫助文王的兒子武王姬發,滅掉了商朝,被武王封於齊地,實現了自己建功立業的願望。

二.百里奚
百里奚可以是中國歷史大器晚成僅次於姜太公的另一位奇人,其成功歷程曲折離奇。正應了一段古文:「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百里奚,虞國人,字井伯,娶妻杜氏,其才華橫溢,可由於家境貧寒,30多歲了,還沒有什麼作為。杜氏說:「好男兒志在四方,你只是呆在家裡,有何出息呢?」,奚聽從妻子的勸告,准備出去闖盪。臨別前,杜氏殺掉唯一的老母雞,沒有柴燒,只得拆下大門閂當柴。百里奚飽餐一頓,杜氏抱著飢餓的兒子相告「你富貴以後,可別忘了我們」,百里奚含淚而別。
百里奚來到齊國,欲求事於齊襄公,由於無錢送禮,沒人給他引薦,久而久之,其生活更加窮困,只得一路乞討度日。奚來到一個小鎮上,有位叫蹇叔的義士見百里奚相貌堂堂、談吐比凡,就把他收留在家裡。但是,蹇叔家本來就不寬裕,時間一長,家裡開銷就漸漸地不支。蹇叔問百里奚:「會做些什麼?」百里奚回答:「會養牛。」蹇叔就讓他去飼養牛,牛養得膘肥體壯的。百里奚聽說周王喜好牛,凡給他養牛、獻牛的都有重用,蹇叔勸告說「一個君王,不務正業,不理朝政,卻偏愛牛,不會有好下場的,你不能去」。後來,齊國公子無知弒齊襄公而自立,向天下廣招賢才,百里奚想去應聘,蹇叔勸道:「齊國群公子出逃在外,無知初即位,而且即位不正當,必有內亂,你不能去」。蹇叔見百里奚求仕心切,正好他的朋友宮之奇在虞國任國相,就向他推薦了百里奚。蹇叔見虞公剛愎自用、聽不得諫言,想想又不想讓他去,但百里奚因長期顛簸、生活潦倒,執意留在虞國,蹇叔無奈,只好告別,回到家鄉宋國去了。
晉獻公派兵攻打虢國,借道於虞國,大夫宮之奇以「唇亡齒寒」屢諫虞公而不聽,最終虞國滅亡,虞公和奚被俘獲到晉國,晉獻公見百里奚有才華,欲任用之,百里奚說「君子不適仇國,何況為它服務呢?我就跟隨虞公吧」。秦穆公結姻於晉國公主伯姬,晉獻公見奚不識好歹,就把他作為陪嫁人員,給了秦國。百里奚一路上回想起自己曲折的出仕道路,最終卻落得個給人作陪嫁的屈辱結局,實在是太窩囊。於是,他借機逃脫。後到楚國為人牧馬。秦穆公聽說百里奚很有才華、有志氣,派人以五匹羊皮換回百里奚,百里奚又向穆公舉薦蹇叔說「我曾經二次聽從了蹇叔的意見,因而二次躲過了災禍;最後一次沒聽他的,就遭遇了虞國的滅亡而成為人奴。蹇叔強於我百倍」。穆公於是下令,去宋國請回蹇叔,分別封二人為左、右庶長,謂之「二相」,百里奚終於登上了相位,而此時他也已經70歲了。
二人齊心協力,共同輔佐穆公,從而最終成就了穆公的霸業!
百里奚做了秦國的相國,位高權重,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一時間把妻兒給忘了。杜氏帶著兒子輾轉來到秦國,打聽到相府要招幾名洗衣工,便應聘進入相府。杜氏又聽說相府的樂隊招人,便向樂隊的頭領自薦。杜氏自小生活在素有「歌舞之鄉」的虞國山區,她那動聽的歌聲打動了他們,就把她招為樂工。
一天晚上,百里奚吃飽喝足後,照例讓樂工們奏樂,輪到杜氏,她悲傷地唱道:
百里奚,五羊皮!憶別時,烹伏雞,舂黃麥,炊門閂;今日富貴忘我為?
百里奚,五羊皮!父粱肉,兒啼飢,夫文綉,妻洗衣;富貴忘我為?
百里奚,五羊皮!昔之日,君行而我啼;今之日,君坐而我離。嗟夫,富貴忘我為?
百里奚一聽,感到得淚流滿臉,知是妻子杜氏,趕忙下階同杜氏相認,相互傾吐久別之情。他得知兒子自小習武,武功高強,便向秦穆公舉薦,而封為將軍。自此,百里奚全家團圓,功成名就。

三.晉文公
晉文公的逃亡歲月,真可謂驚心動魄、九死一生。他能躍身於春秋五霸之列,這與他堅忍不拔的毅力與意志外,多少也帶有點運氣。
晉文公(前697年—前628年),姓姬名重耳(chóng ěr),與周王室同宗,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晉國國君,春秋五霸之一。晉獻公之子,因其父立幼子為嗣,曾流亡國外19年,在秦援助下回國繼位,那年他已經62歲了!
公元前666年,晉獻公派32歲的重耳守護蒲城。
前656年,重耳遭到驪姬之亂的迫害,離開了晉國都城絳,到蒲城,他父親晉獻公派勃鞮謀殺重耳,勃鞮割斷了重耳的袖子,重耳爬牆僥幸逃走。重耳的母親是戎族,他決定往翟族人的地方逃跑。
前651年,晉獻公逝世,荀息當國相,驪姬立他兒子奚齊為國君,里克殺了驪姬和奚齊,荀息自殺,里克派人迎接重耳回國即位,重耳辭謝,時年47歲。
前650年,重耳的弟弟夷吾登君主寶座,自立為晉惠公。
前644年,晉惠公派勃鞮第二次追殺重耳,重耳沒死,決定不能在翟族地區多留。他聽說齊桓公的宰相管仲去世了,決定去齊國給齊桓公效勞,他同時希望得到齊國的幫助和保護。重耳在齊國過安逸的生活,放棄了恢復君位的願望。齊桓王送了他20輛馬車,並許配了宗族之女齊姜給重耳。
前639年,趙衰、咎犯有一天在一棵桑樹下商量如何離開齊國,一個女奴在桑樹上聽到他們的對話,回宮以後偷偷的告訴了重耳的妻子齊姜。齊姜因為害怕女奴泄露秘密,不但沒有給她獎賞,而且馬上把她給殺了。齊姜也勸告重耳趕快離開齊國,但是重耳不肯。因此,趙衰等人讓重耳喝醉了,把重耳抬到馬車上離開齊國國都臨淄。重耳醒來的時候已經太晚了,他感到非常憤怒,拿了槍欲殺舅舅狐偃,幸虧沒有成功。重耳和他的忠臣到了曹國。曹共公聽說重耳的肋骨連成一片,很好奇,所以乘重耳洗澡的時候,偷看了他的裸體。因為曹共公對他如此無理,重耳有怨恨心。
前638年,楚國打敗宋襄公軍隊不久以後,重耳到了宋國。宋襄公款待他,並送他二十輛馬車。後來重耳到了鄭國,鄭文公拒絕接待他。到了楚國,楚成王設宴接待他,並問他以後打算如何報答楚國。重耳回答「萬一晉國和楚國之間發生了戰爭,我願意命令軍隊退避三舍(即九十里)」。楚國大夫子玉建議楚成王馬上殺死重耳,以免給自己留下後患,但是楚成王沒有~~他的意見。最後,重耳到了秦國,秦穆公熱烈接待他,並把五個女子許配給他,其中有秦穆公的親生女兒懷嬴。
前636年,秦穆公護送重耳回晉國。重耳即位,稱晉文公,即位後他在諸侯中威信很高。侍奉晉惠公的舊臣呂省和郄芮害怕遭到晉文公的迫害,所以想謀殺他。他們計劃放火燒他的宮室。勃鞮聽到了他們的陰謀,想預告晉文公,但是文公拒絕讓他覲見,因為他曾經試圖刺殺文公兩次。勃鞮回答他當時奉命行事,提醒他「過去齊桓公沒有記恨管仲向他射箭」,晉文公聽了,便接待了勃鞮,勃鞮就揭露了呂省和郄芮的陰謀。呂省和郄芮逃走,但是秦穆公把他們俘獲殺死了。
前635年,周襄王的弟弟王子帶發起動亂,周襄王逃到鄭國並向晉文公緊急請求援助。同時,秦國人正准備去救周王。晉文公想當霸主,他乘這個機會顯示他的權利和威力,所以不顧晉國剛剛才安定,決定在秦國人行動之前拯救周王,不想讓秦國人得到功勞。因此,他答應了周襄王,打敗了王子帶,並護送周襄王回京城。為了感謝晉文公的恩惠,周王把河內、陽樊等地區賞賜給了晉國。
至此,晉文公的才華得到了充分展現,他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他與民同苦樂,受到了百姓的擁戴。他減輕關市的征稅,減輕刑罰,布施貧民,救濟飢荒,使人民能安居樂業。他不斷增強晉國的實力,堅守信用,建立起了自己的威信。當時,與晉有力量爭霸的是長江流域的楚國。晉文公想成就霸業,必須向南擴展疆土,非與楚國交鋒不可。
公元前633年,宋國都城商丘被楚軍包圍。
公元前632年初,晉文公率兵救宋,為報答楚國在他流亡國外時楚國的款待,下令軍隊退避三舍(九十里),在城濮(今山東濮縣南)大敗楚軍。晉文公在踐土給周襄王修了行宮,還把陳、蔡和楚國的俘虜獻給周天子。晉及齊、魯、宋、衛等七國國君和周王室大臣王子虎訂立盟約,正式稱晉文公為盟主。不久又會諸侯於溫,周襄王也被請赴會,任命晉文公為諸侯之長,命他安撫四方,監督和懲治危害周天子的人,從此晉文公成為諸侯霸主。

四.劉邦
劉邦應該算是典型的大器晚成的人,他的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曾令多少後人感慨萬端。
漢太祖高皇帝劉邦(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95年),公元前202—公元前195年在位,共八年。字季(一說原名季),沛縣豐邑中陽里(今江蘇豐縣)人,起兵於沛縣(今江蘇沛縣)。漢族。其父劉煓(劉太公),字執嘉,生有四個兒子(劉伯,劉仲,劉邦,劉交),劉邦在兄弟四人中排行第三。秦朝時曾擔任泗水亭長。
秦二世元年(前209)九月,劉邦在沛縣聚眾響應陳勝、吳廣起義,登高一呼,天下英雄雲集於麾下,稱「沛公」。此時的劉邦已是47歲的「高齡」了。
劉邦的革命事業進展非常迅猛。公元前206(僅僅3年時間)年十月劉邦便進抵霸上。秦王子嬰投降,秦滅亡。入關後劉邦廢秦苛法,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因此受到人民的歡迎。項羽擊潰秦軍主力後,劉邦聽從張良的意見,親至鴻門,卑辭言好。項羽封劉邦為漢王,統治巴蜀地及漢中一帶。劉邦不甘心革命的勝利果實被項羽獨占,率軍東出,發動了長達四年的楚漢戰爭。漢王五年冬,劉邦約韓信、彭越等人率軍進圍楚軍於垓下。項羽率部突圍,至烏江自刎。當年二月(55歲),劉邦即帝位,初建都洛陽,不久遷至長安,史稱西漢。
劉邦僅用八年時間就完成了「從亭長到皇帝」的跳躍,奮斗的速度、成就可謂史無前例。
登基後,劉邦採取的休養生息的寬松政策,不僅安撫了人民、凝聚了中華,也促成了漢代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礎。可以說劉邦使四分五裂的中國真正的統一起來,而且還逐漸把分崩離析的民心凝集起來。他對漢民族的統一、中國的統一強大,漢文化的保護發揚有決定性的貢獻。

五.黃忠
黃忠作為長沙守將時名氣並不大,直到歸順先主以後在定軍山誅夏侯,這才聲動天下,名流後代,也算是大器晚成者。
黃忠(?—220年)字漢升,荊州南陽(今河南省南陽市)人。漢族。三國時期蜀漢名將,官至後將軍,賜關內侯。小說《三國演義》中,把他描述為蜀漢五虎大將之一。
黃忠原在荊州軍閥劉表麾下任職中郎將,與劉表從子劉磐共守長沙攸縣。及後曹操南侵荊州,仍擔故任,假行裨將軍,統屬於長沙太守韓玄手下。在韓玄手下時已年近六旬,雖勇冠三軍,但並沒有得到重用,只不過是一個很普通的將領。
赤壁之戰後,劉備征荊南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長沙太守韓玄、桂陽太守趙范及零陵太守劉度投降。黃忠隨韓玄投靠劉備,並隨劉備軍隊入川。後劉備與劉璋決裂,黃忠於葭萌關受任進攻成都,作戰時不顧年邁,身先事卒、勇冠三軍。益州定後,被封為討虜將軍。
219年,劉備北攻漢中時,老將黃忠在定軍山戰役中,對著曹軍將領夏侯淵的精英部隊,仍帶領士卒奮勇殺敵,更斬殺魏國名將夏侯淵,大敗曹軍,被升為征西將軍。同年,劉備稱漢中王,改封黃忠為後將軍,賜關內侯,與張飛、馬超、關羽同位,而黃忠至此也威震天下,名垂青史。次年,黃忠病逝,追謚剛侯。黃忠與嚴顏、廖化共稱為蜀漢三老將。

六.李靖
李靖(571年—649年),字葯師,原名葯師,雍州三原(今陝西三原縣東北)人。唐初傑出的軍事家將領、軍事理論家。
李靖出生於官宦之家,隋將韓擒虎的外甥。祖父李崇義曾任殷州刺史,封永康公;父李詮仕隋,官至趙郡太守。李靖長得儀表魁偉,由於受家庭的熏陶,從小就有「文武才略」,又頗有進取之心,曾對父親說:「大丈夫若遇主逢時,必當立功立事,以取富貴。」他的舅父韓擒虎是隋朝名將,每次與他談論兵事,無不拍手稱絕,並撫摩著他說:「可與論孫、吳之術者,惟斯人矣。」 李靖先任長安縣功曹,後歷任殿內直長、駕部員外郎。他的官職雖然卑微,但其才幹卻聞名於隋朝公卿之中,吏部尚書牛弘稱贊他有「王佐之才」,隋朝大軍事家、左僕射楊素也撫著坐床對他說:「卿終當坐此!」
大業末年,李靖任馬邑郡(治今山西朔縣東)丞。這時,反隋暴政的農民斗爭已風起雲涌,河北竇建德,河南翟讓、李密,江淮杜伏威、輔公祏等領導的三支主力軍以摧枯拉朽之勢,滌盪著隋朝的腐朽統治。身為隋朝太原留守的李淵也暗中招兵買馬,伺機而動。李靖察覺了他的這一動機,遂「自鎖上變」,將往江都,以告發此事。但當到了京城長安時,關中已經大亂,因道路阻塞而未能成行。不久,李淵於太原起兵(參見李淵太原起兵),並迅速攻佔了長安(參見李淵攻取長安之戰),俘獲了李靖。李靖滿腹經綸,壯志未酬,在臨刑將要被斬時,大聲疾呼:「公起義兵,本為天下除暴亂,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斬壯士乎!」李淵欣賞他的言談舉動,李世民愛慕他的才識和膽氣,因而獲釋。不久,被李世民召入幕府,充做三衛。
武德元年(618)五月,李淵建唐稱帝,李世民被封為秦王。為了平定割據勢力,李靖隨從秦王東進,平定在洛陽稱帝的王世充,以軍功授任開府。從此,李靖開始嶄露頭角,時年47歲。
李靖跟隨李世民南征北戰,在進擊王世充,消滅蕭銑,平定輔公祏的反叛等諸多戰役中立下汗馬功勞。在59歲時大破突厥頡利可汗,64歲大破吐谷渾,李靖的仕途也達到了巔峰。
自隋朝以來,突厥是西北的強國。李靖等滅了東突厥,不僅解除了唐朝西北邊境的禍患,而且也洗刷了唐高祖與太宗向突厥屈尊的恥辱。因此,唐太宗頗有感慨地說:「朕聞主憂臣辱,主辱臣死。往來國家草創,突厥強梁,太上皇以百姓之故,稱臣於頡利,朕未嘗不痛心疾首,志滅匈奴,坐不安席,食不甘味。今者暫動偏師,無往不捷,單於稽顙,恥其雪乎!」太上皇李淵也欣喜萬分,他把太宗、貴臣十幾人,還有諸王、王妃、公主等召至凌煙閣,設宴慶祝。他一時興起,還親自彈起了琵琶,太宗起舞,大臣們也接連起身舉杯祝賀,一直延續到深夜。
不久,李靖以功進封衛國公。貞觀十七年(643年),又與長孫無忌等二十四人圖像於凌煙閣,尊奉為功臣,並進位開府儀同三司。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李靖病情惡化,唐太宗親臨病榻慰問。他見李靖病危,涕淚俱下,十分難過地對李靖說:「公乃朕生平故人,於國有勞。今疾若此,為公憂之。」這年四月二十三日,李靖溘然逝去。享年79歲。唐太宗冊贈司徒、並州都督,給班劍、羽葆、鼓吹,陪葬昭陵。謚曰景武。墳墓如同衛青、霍去病故事,築墳形如同突厥內燕然山、吐谷渾內積石二山形狀,「以旌殊績」。因為他戰功顯赫,死後經常顯靈,為百姓救危解厄,百姓為其建廟供奉,於是道晚唐時候,李靖漸漸被神化了。

七.蘇洵
蘇洵,字明允,號老泉。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散文家,與其子蘇軾、蘇轍合稱「三蘇」,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長於散文,尤擅政論,議論明暢,筆勢雄健。有《嘉祐集》。
蘇洵應試不舉,經韓琦薦任秘書省校書郎、文安縣主簿。據說27歲才發奮讀書,經過十多年的閉門苦讀,學業大進。仁宗嘉祐元年(1056),他帶領蘇軾、蘇轍到汴京,謁翰林學士歐陽修。歐陽修很贊賞他的《權書》、《衡論》、《幾策》等文章,認為可與賈誼、劉向相媲美,於是向朝廷推薦。一時公卿士大夫爭相傳誦,文名因而大盛。嘉祐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參加考試,他推託有病,不肯應詔。嘉祐五年,任為秘書省校書郎。後與陳州項城(今屬河南)縣令姚辟同修禮書《太常因革禮》。書成不久,即去世,追贈光祿寺丞。
曾鞏說蘇洵「頗喜言兵」。蘇洵的《權書》10篇、《幾策》中的《審敵》篇、《衡論》中的《御將》和《兵制》篇,還有《上韓樞密書》、《制敵》和《上皇帝書》,都論述了軍事問題。在著名的《六國論》中,他認為六國破滅,弊在賄秦。實際上是借古諷今,指責宋王朝的屈辱政策。《審敵》更進一步揭露這種賄敵政策的實質是殘民。《兵制》提出了改革兵制、恢復武舉、信用才將等主張。《權書》系統地研究戰略戰術問題。在《項籍》中,他指出項籍不能乘勝直搗咸陽的戰略錯誤。他還強調避實擊虛、以強攻弱、善用奇兵和疑兵、打速決戰、突擊取勝等戰略戰術原則。
蘇洵的文章主要是以史論政,繼承《孟子》和韓愈的議論文傳統,論點鮮明,論據有力。歐陽修稱贊他「博辯宏偉」,「縱橫上下,出入馳驟,必造於深微而後止」(《故霸州文安縣主簿蘇君墓誌銘》);但有時不免帶有詭辨氣息,不免迂闊偏頗,是其短處。蘇洵在《上田樞密書》中也自評其文兼得「詩人之優柔,騷人之清深,孟、韓之溫淳,遷、固之雄剛,孫、吳之簡切」。蘇洵作詩不多,擅寫五古,詩頗質朴蒼勁。散文作品有《心術》、《幾策》、《權書》、《辨奸論》、《衡論》和《六經論》,後世傳有《嘉佑集》十五卷。

八.吳承恩
吳承恩(1501年-1582年),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漢族,淮安府山陽縣(今江蘇省淮安市楚州區)人。中國明代傑出的小說家,是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的作者。
他出身於一個小官吏降為小商人的家庭。父吳銳,字廷器,賣「彩縷文羯」,「又好譚時政,竟有所不平,輒撫幾憤惋,意氣鬱郁」。吳承恩自幼聰慧,喜讀野言稗史、志怪小說,「嘗愛唐人如牛奇章、段柯古輩所著傳記,善模寫物情,每欲作一書對之」,「髫齡,即以文鳴於淮」,頗得官府、名流和鄉紳的賞識。
嘉靖八年(1529),吳承恩到淮安知府葛木所創辦的龍溪書院讀書,得到葛木的賞識。朱應登認為他「可盡讀天下書」,而「以家所藏圖史分其半與之」,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大約40歲才補得一個歲貢生,到北京等待分配官職,沒有被選上,六年後,由於母老家貧,去做了浙江長興縣丞,常與友人朱曰藩豪飲,寄趣於詩酒之間,和嘉靖狀元沈坤,詩人徐中行有往來。終因受人誣告,兩年後「拂袖而歸」。
吳承恩一生不同流俗,剛直不阿。他之所以才高而屢試不第,很可能與他不願作違心之論以討好上官有關。他厭惡腐敗的官場,不願違背本心,對黑暗的現實持否定態度。他在《二郎搜山圖歌》一詩中寫道:「民災翻出衣冠中,不為猿鶴為沙蟲。坐觀宋室用五鬼,不見虞廷誅四凶。野夫有懷多感激,撫事臨風三嘆惜。胸中磨損斬邪刀,欲起平之恨無力。救月有矢救日弓,世間豈謂無英雄?誰能為我致麟鳳,長令萬年保合清寧功。」認為「民災」的形成,社會現實的丑惡,原因就在於統治者用人不善,讓「五鬼」、「四凶」那樣的壞人當道。他想「致麟鳳」,行「王道」,扭轉乾坤,但是懷才不遇,壯志未酬,只能空懷慷慨,撫事臨風嘆息。生活困頓給吳承恩帶來的壓力並不小於科考的失利。父親去世以後,他需要操持全家的所有開支,但他卻沒有支撐門戶的能力,更沒有養家活口的手段。家中生活來源,除了每月從學府里領回六斗米外,只能坐食父親所留遺產了。品嘗了社會人生酸甜苦辣的吳承恩,開始更加清醒地、深沉地考慮社會人生的問題,並且用自己的詩文向不合理的社會進行抗爭。
50歲左右,他開始寫《西遊記》,並寫了前十幾回,後來因故中斷了多年,直到晚年辭官離任回到故里,他才得以最後完成《西遊記》的創作,歷時7年,那時他已經差不多80歲了。
吳承恩晚景凄涼,以賣文為生,《西遊記》雖說沒有讓他晚年過得安逸的生活,但卻讓他的名字載入了史冊。

九.齊白石
齊白石(1864-1957),湖南湘潭人,二十世紀十大畫家之一,世界文化名人。齊白石1864年1月1日(清同治三年癸亥冬月廿二)出生於湘潭縣白石鋪杏子塢,1957年9月16日(丁酉年八月廿三)病逝於北京,終年93歲。宗族派名純芝,小名阿芝,名璜,字渭清,號蘭亭、瀕生,別號白石山人,遂以齊白石名行世;並有齊大、木人、木居士、紅豆生、星塘老屋後人、借山翁、借山吟館主者、寄園、萍翁、寄萍堂主人、龍山社長、三百石印富翁、百樹梨花主人等大量筆名與自號。
齊白石出身貧寒,作過農活,學過木匠,25歲仍在鄉間做雕花木匠,這時他才開始對習畫感興趣。26歲時轉從蕭薌陔、文少可學畫像,27歲始從胡沁園、陳少蕃習詩文書畫。37歲拜碩儒王闓運為師,並先後與王仲言、黎松庵、楊度等結為師友。齊白石在家鄉先後居出生地星斗塘、梅公祠借山吟館、茹家沖寄萍堂。自40歲起,離鄉出遊,五齣五歸,遍歷陝、豫、京、冀、鄂、贛、滬、蘇及兩廣等地,飽覽名山大川,廣結當世名人,樊樊山、夏午詒、郭葆蓀等皆為摯友。畫風由工轉寫,書法由何紹基體轉學魏碑,篆刻由丁、黃一路改學趙之謙體。55歲避亂北上,兩年後定居北京。時與陳師曾、徐悲鴻、羅癭公、林風眠等相過從。
1919年,齊白石 57歲,住北京法源寺,靠賣畫維持生計。是時齊白石在京無名氣,求畫者不多,他自慨之餘,決心變法。《白石詩草》雲:「余作畫數十年,未稱己意。從此決定大變,不欲人知。即餓死京華,公等勿憐,乃余或可自部快心時也。」
直到1927年,齊白石65歲時才出人頭地,應國立北京藝術專科學校校長林風眠之聘,在該校教授中國畫。從此,齊白石飲譽中外,成為中國近代最著名的畫家之一。
他隨後出任北平美術作家協會名譽會長、中央美術學院名譽教授、中央文史館研究館員、中國人民對外文化協會理事、中國畫院名譽院長、北京中國畫研究會主席、全國美術家協會主席;1949年7月、1953年9月兩次出席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連續當選為全國文聯委員;1954年8月當選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與毛澤東主席交誼甚深並受到過接見;1953年1月文化部授予其榮譽獎狀及「人民藝術家」稱號;1955年12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藝術科學院授予其通訊院士榮譽狀;1956年4月世界和平理事會授予其1955年度國際和平獎金,9月舉行授獎儀式;1963年被世界和平理事會推舉為世界文化名人。抗日戰爭期間,表示「畫不賣與官家」。1946年重操賣畫治印生涯,同年赴南京、上海舉辦個展,並任北平藝專名譽教授。著有《借山吟館詩草》、《白石詩草》、《白石印草》、《白石老人自傳》等。出版有《齊白石全集》等各種畫集近百種。

Ⅱ 五個懷才不遇的古人及故事

1、屈原

屈原(約公元前340或339年—公元前278年),中國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出生於楚國丹陽(今湖北宜昌)。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

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

因遭貴族排擠毀謗,被先後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秦將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後,屈原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國。

2、李廣

郎中令石建去世了,於是皇上徵召李廣接替石建作郎中令。元朔六年,李廣又調任為將軍,跟隨大將軍衛青的軍隊從定襄郡出擊匈奴。各將領多有殺敵俘敵達到標准因功封侯的。

而李廣的部隊沒有功勞。過後三年,李廣以郎中令的身份率領四千騎兵從右北平出發,博望侯張騫率領一萬騎兵和李廣同行,分兩路走。走了大約幾百里。

匈奴左賢王帶領四萬騎兵包圍李廣,李廣的士兵都很恐懼,李廣就派他的兒子李敢快馬沖擊敵人。李敢獨自帶了幾十名騎兵飛奔而去,直穿匈奴騎兵的包圍圈。

抄出敵軍的左右兩翼而回,報告李廣說:「匈奴人容易對付。」士兵才安定下來。李廣布成圓形陣勢,面向著四外,匈奴猛攻他們,箭下如雨。漢兵死亡的超過一半,漢軍的箭也快用完了。

李廣便命令士兵把弓拉開,不要放箭,李廣親自用大黃弩弓射敵人的副將,射死了幾個,匈奴人漸漸鬆懈。恰巧天色黑了下來,軍官士兵都面無人色,可是李廣的神氣同平常一樣。

更加精神振奮地指揮軍隊。軍中士兵很佩服他的勇氣。第二天,繼續奮力戰斗,張騫的軍隊也到了,匈奴軍隊才解圍而去。漢軍疲乏了,不能去追擊。

這時李廣幾乎全軍覆沒,只好收兵回去。按漢朝的法律,張騫耽誤了預定的日期,當處死刑,出錢贖罪,降為平民。李廣的軍功和罪責相當,沒有封賞。

3、李斯

李斯生於戰國末年,是楚國上蔡(今河南上蔡縣西南)人,年輕時做過掌管文書的小吏。司馬遷在《史記·李斯列傳》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有一次,他在廁所見到老鼠吃人糞。

一見到人和狗,老鼠就被嚇跑了。後來,他在倉庫里看到老鼠很自在的偷吃糧食,也沒有人去管。於是,他發出了這樣的感慨:「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

這就是說,一個人要想在社會上出人頭地,就應該象在糧庫里偷吃糧食的老鼠,才能為所欲為,盡情享受。可以看出,在戰國時期人人爭名逐利的情況下,李斯也是不甘寂寞。

想干出一番事業來。為了達到飛黃騰達的目的,李斯辭去小吏,到齊國求學,拜荀卿為師。荀卿是當時著名的儒學大師,他是打著孔子的旗號講學的,但是,他不像孟子那樣墨守成規。

而是從當時的政治形勢出發,對孔子的儒學進行了發揮和改造,因而很適合新興地主階級的需要。荀子的思想很接近法家的主張,也是研究如何治理國家的學問,即所謂的「帝王之術」。

李斯學完之後,反復思考應該到哪個地方才能顯露才幹,得到榮華富貴呢?經過對各國情況的分析和比較,他認為楚王無所作為,其它各國也在走下坡路,決定到秦國去。

臨行之前,荀卿問李斯為什麼要到秦國去,李斯回答說:「幹事業都有一個時機問題,現在各國都在爭雄,這正是立功成名的好機會。秦國雄心勃勃,想奮力一統天下,到那裡可以大幹一場。

人生在世,卑賤是最大的恥辱,窮困是莫大的悲哀。一個人總處於卑賤窮困的地位,那是會令人譏笑的。不愛名利,無所作為,並不是讀書人的想法。所以,我要到秦國去。」

4、王安石

熙寧七年(1074年)春,天下大旱,飢民流離失所,群臣訴說免行錢之害,神宗滿面愁容,欲罷除不好的法令。王安石認為天災即使堯舜時代也無法避免,派人治理即可。

監安上門鄭俠反對變法,繪制流民旱災困苦圖獻給神宗,並上疏論新法過失,力諫罷相王安石。同年四月,曹太皇太後(慈聖皇後)、高太後(宣仁皇後高滔滔)亦向神宗哭訴「王安石亂天下」。

神宗對變法也產生了懷疑,罷免了王安石的宰相職務,改任觀文殿大學士、知江寧府,從禮部侍郎超九轉而徑授吏部尚書之銜。

王安石罷相後,奏請神宗讓呂惠卿任參知政事,又要求召韓絳代替自己,二人堅持王安石制定的成法。呂惠卿掌握大權後,擔心王安石回朝。

借辦理鄭俠案件的機會陷害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國,又興起李士寧案件來傾覆王安石。韓絳覺察到呂惠卿的用意,,秘密奏請召回王安石。

5、杜甫

至德二年(757年)四月,郭子儀大軍來到長安北方,杜甫冒險從成西金光門逃出長安穿過對峙的兩軍到鳳翔(今陝西寶雞)投奔肅宗,五月十六日,被肅宗授為左拾遺,故世稱「杜拾遺」。

不料杜甫很快因營救房琯,觸怒肅宗,被貶到華州(今華縣),負責祭祀、禮樂、學校、選舉、醫筮、考課等事。到華州後,杜甫心情十分苦悶和煩惱。

他常游西溪畔的鄭縣亭子(在今杏林鎮老官台附近),以排憂遣悶。他在《題鄭縣亭子》《早秋苦熱堆案相仍》《獨立》和《瘦馬行》等詩中。

抒發了對仕途失意、世態炎涼、奸佞進讒的感嘆和憤懣。疏救房琯這件事,杜甫經宰相張鎬力救而得釋放。但「帝自是不甚省錄」,從此之後,肅宗對杜甫不再重用。

這一年九月,長安收復。十一月杜甫回到長安,仍任左拾遺,雖忠於職守,但終因受房琯案牽連,於乾元元年(758年)六月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

Ⅲ 懷才不遇 然後鬱郁而終的典型歷史人物有哪些

曹植,阮籍,嵇康,李白,杜甫,劉禹錫,白居易,岳飛,辛棄疾,蘇軾,姜夔,張炎,海瑞。。手打,費腦細胞

Ⅳ 古代懷才不遇的例子

韓愈

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學家,散文尤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 的美譽。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昌黎先生集》

韓愈其人有傑出的才華,可他的政途卻多坎坷 請看下錶

時間 原因 結局

貞元11—16年(795—800年) 求仕 不得志 有「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的感嘆

貞元19年

(803年) 上書言京畿百姓窮困,請求緩征徭役,租稅, 被貶為陽山令;

元和14年(公元819年),

卒於824年 韓愈上著名的《諫迎佛骨表》力諫, 幾招殺身之禍,後經友人鼎力營救,被貶為潮州刺史。

學生齊背《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中竟然想到了死,「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心情抑鬱,悲傷到了極點。這種抑鬱的心情一般都註定他們不會長壽。「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發蒼蒼,而齒牙動搖」

司馬遷
《史記》被魯迅喻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後一句在稱贊其詞藻華美的同時,也點出了《史記》作者司馬遷寫作時與屈原頗有幾分類似,都是懷才不遇,抑鬱不得志。司馬遷寫《史記》時,將諸侯編為「世家」,而為何將陳涉這黔首之輩也列入「世家」之屬呢?果如大多數人所言。因陳涉首舉反秦大旗嗎?非也,我認為司馬遷如此安排實為自己泄私憤。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隴西成紀(甘肅秦安西北)人,其先祖於隋末戰亂逃至碎葉(今吉而吉斯共和國托克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於此。李白少年時代就「觀奇書」,「游神仙」,「好劍術」,有多方面的才能和興趣,唐中宗神龍元年(705)舉家遷居四川綿州,曾任翰林供奉。因稱「李翰林」。賀之張譽為「天上謫仙人」,後人又稱「李謫仙」。然而唐玄宗只讓李白待詔翰林,作文學侍從之臣,李白的大志無法實現。李白性格傲岸不,也不能忍受「摧眉折腰事權貴」的生活。三年後李白因遭讒毀,自請還山,離開長安。他只能游山訪仙,痛飲狂歌,以排遣懷才不遇的憂憤。但他始終沒有放棄建立偉業,成為非凡人物的理想。安史之亂爆發後,李白曾應邀入永王李璘幕府,又以為獲得了建功立業的機會。,詠出「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的豪邁詩句。永王軍隊為唐肅宗消滅後,李白也受牽連入獄,後來在流放夜郎的途中遇赦。直到六十一歲時,李白還請求從軍入幕,希望能有「一割之用」,卻因病在途中折回,未能如願,六十二歲時在他的族叔當塗縣(安徽馬鞍山)令的李陽冰家。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號香山號士。其先世為太原人,後遷居下圭(今陝西渭南),出生於河南新鄭。貞元十五年進士。元和時曾任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因得權貴,貶為江州司馬,晚年好佛,又自號樂居士。他一生作詩很多,以諷喻詩為最有名,語言通俗易懂,被稱為「老嫗能解」。敘事詩哪《琵琶行》、《長恨歌》等也極有名。
<<--

李商隱(813-858),字義山,號玉溪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開成進士。因處於牛李常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其詩構思新奇,風格農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寫得纏綿悱惻,為人傳誦。但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都愛西昆好,只恨無人作鄭箋」之誚。
<<--

高適(702-765),字達夫,德州莜(今河北景縣)人,少潦倒落拓,四十歲後舉有道科中第,授封丘縣尉,不久即辭去,後來在河西節度使歌舒翰幕中掌書記,接觸了大漠神奇風光和戍邊士卒的艱苦生活。其詩直抒胸臆,不尚雕飾,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寫邊塞生活,與岑參齊名,也稱「高岑」。

白居易:被發配江洲,於是有了琵琶行.
李白:因為做詩被貶,從此再也沒有進過長安.
陶潛:看不慣官場腐敗,種豆南山下,不為5斗米折腰
陸游:身在天山,心老滄州 家祭無忘告乃翁
杜甫:從為被朝廷聘用過,一聲貧窮落魄
辛棄疾:投降南宋以後,再未上過疆場
蘇軾: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
岳飛:被「莫須有」的罪名殺害 他的(滿江紅)
王安石:變法失敗以後,一個人到林中隱居,當他得知自己的主張被廢以後,憂郁而終(他曾經任丞相)

Ⅳ 歷史懷才不遇的人的故事三則

屈原(前339?~前278?)戰國末期楚國人,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丹陽(今湖北秭歸)人。

生平 屈原一生經歷了楚威王、楚懷王、楚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於楚懷王時期。這個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大一統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於治亂,嫻於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屈原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由於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由於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後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

懷王十五年(前304),張儀由秦至楚,以重全收買靳尚、子蘭、鄭袖等人充當內**,同時以「獻商於之地六百里」誘騙懷王,致使齊楚斷交。懷王受騙後惱羞成怒,兩度向秦出兵,均遭慘敗,於是屈原奉命出使齊國重修齊楚舊好。此間張儀又一次由秦至楚,進行瓦解齊楚聯盟的活動,使齊楚聯盟未能成功。懷王二十四年,秦楚黃棘之盟,楚國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漢北。

懷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約懷王武關相會,懷王遂被秦扣留,最終客**秦國,楚襄王即位後繼續實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輾轉流離於沅、湘二水之間。楚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沉汩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陶淵明 李白

Ⅵ 歷史上懷才不遇的人和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

屈原(前339?~前278?)戰國末期楚國人,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丹陽(今湖北秭歸)人。

生平 屈原一生經歷了楚威王、楚懷王、楚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於楚懷王時期。這個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大一統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於治亂,嫻於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屈原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由於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由於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後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

懷王十五年(前304),張儀由秦至楚,以重全收買靳尚、子蘭、鄭袖等人充當內**,同時以「獻商於之地六百里」誘騙懷王,致使齊楚斷交。懷王受騙後惱羞成怒,兩度向秦出兵,均遭慘敗,於是屈原奉命出使齊國重修齊楚舊好。此間張儀又一次由秦至楚,進行瓦解齊楚聯盟的活動,使齊楚聯盟未能成功。懷王二十四年,秦楚黃棘之盟,楚國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漢北。

懷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約懷王武關相會,懷王遂被秦扣留,最終客**秦國,楚襄王即位後繼續實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輾轉流離於沅、湘二水之間。楚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沉汩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Ⅶ 古代人懷才不遇的故事

1、孔子

孔子感嘆過說「道不行乘俘浮於海」,如果大道不能推行就乘著竹筏到東海去遨遊,實際上孔子這一生顛沛流離就沒有過哪個諸侯國國君真正賞識過他並委以重任。反倒是孔子的學生是他最忠實的信徒和追隨者。

一些諸侯國國君如齊景公等也曾問政於孔子,但只是問而不用。

孔子晚年回到魯國,在他死後,魯國三桓的叔孫武叔還挑撥說孔子的學生子貢遠遠強於孔子。孔子是異於當世的,能得其門而入者實在是少之又少。

2、韓愈

唐代文學家,有「文起八代之衰」 的美譽。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但卻求仕不得志,生不逢時。

一心為民上書言京畿百姓窮困,請求緩征徭役,租稅, 卻被貶為陽山令;元和14年(公元819年), 卒於824年 韓愈上著名的《諫迎佛骨表》力諫, 幾招殺身之禍,後經友人鼎力營救,被貶為潮州刺史。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中竟然想到了死,「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心情抑鬱,悲傷到了極點。這種抑鬱的心情一般都註定他們不會長壽。「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發蒼蒼,而齒牙動搖」。

3、李白

李白在名作《將進酒》中感嘆「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正是如此肯定的感嘆讓人看到他的無可奈何。

李白有舉世無雙的文章華彩之才華,但是這種才華註定了只能為盛世錦上添花,而不是經天緯地的治國之才。所以終其一生也只能感嘆懷才不遇。

4、賈誼

漢代賈誼的《過秦論》被稱為「西漢鴻文」,這篇政論文鞭辟入裡地分析了秦之得失。但是賈誼之才不是治世的漢文帝當時面對時局所能施行的。最終不能伸展抱負的賈誼英年早逝,實在是讓人扼腕嘆息。

5、陶淵明

陶淵明生不逢時,心有大志,卻懷才不遇,為了養家糊口當了一個小小的縣令,因為看不慣郵督的飛揚跋扈交出官印,隱居鄉下。

在公元406年,大詩人陶潛當時四十一歲,在彭澤縣當知縣,每個月領著大概五斗米的官俸。有一天的下午,陶潛上完班,辦完公事後,剛換上平時穿的便衣,坐在那裡翻看著曾經的詩作。突然,有一位小吏急匆匆闖進來說:「張大人現在要過來巡查了,老爺請趕緊換回官服去迎接他。」

陶潛是又無奈又氣憤,他不禁嘆了口氣,說:「我不可能因為這五斗米的俸,就去像一個非常無能的人點頭哈腰。」說完之後,他就臨時決定不再繼續當這個知縣了,說罷便開始收拾好行李,歸隱而去了。

Ⅷ 懷才不遇是運氣不好or實力不行歷史上懷才不遇的名人都有哪些

據其中一些比較出名的例子:屈原能做九歌、離騷而楚懷王不用,流放,郢都城破版後抱石成江
馮唐易老、李廣權難封,說的是漢朝馮唐身歷三朝,年輕時遇到文帝喜歡老成持重的,不賞識他,年稍長而景帝又喜歡年輕的,到武帝時,舉為賢良,但年事已高不能為官
李廣馬上功夫赫赫有名,可惜不是生在楚漢相爭的時候,漢初對匈奴求和,他有才二無用武之地,武帝時候終於大規模開戰,他又多次迷路延誤軍機,始終不得封侯。
東晉陶淵明也是,不為五斗米折腰,隱居
唐代的時候李賀號稱鬼才,可惜科舉的時候卻因為以父名晉肅,不肯舉進士,出不了仕,當不了官早早的就死了
還有李白,一代詩仙,自負有經緯才能,可惜唐明皇只把他當作御用文人,之後又碰到安史之亂,終究懷才不遇
清代曹雪芹,能寫出紅樓夢,卻終究出身罪家,貧寒一生

Ⅸ 歷史上像韓愈一樣懷才不遇的人

辛棄疾
陸游
徐渭(徐文長)
陶淵明
李白

Ⅹ 歷史上,懷才不遇的名人有哪些啊

一、王勃

王勃所遇到的第二次打擊,是在虢州參軍任上殺死自己所匿藏的官奴而犯罪。咸亨二年(671年)秋冬,王勃從蜀地返回長安參加科選。他的朋友凌季友當時為虢州司法。

說虢州葯物豐富,而他知醫識葯草,便為他在虢州謀得一個參軍之職。就在他任虢州參軍期間,有個叫曹達的官奴犯罪,他將罪犯藏匿起來,後來又怕走漏風聲,便殺死曹達以了其事。

結果因此而犯了死罪。幸虧遇大赦,沒有被處死。此事甚為蹊蹺,王勃為什麼要保護罪犯曹達,既藏匿保護又怎能將其殺死。據新舊《唐書》所載,王勃此次被禍,是因情才傲物,為同僚所嫉。

官奴曹達事,有人懷疑為同僚設計構陷王勃,或者純屬誣陷,不無道理。這次被禍,雖遇赦未丟掉性命,但宣告了他仕途的終結。

二、唐伯虎

唐伯虎,原名唐寅,字伯虎,一字子畏。11歲的時候,他的琴、書、畫、樂便聲名遠播。16歲的時候奪得了童子試的第一名,29歲的時候,又得了鄉試第一名。

被人稱譽為「天授奇穎,才鋒無前」的「江南奇士」。唐伯虎少年俊才,博雅多識,是我國繪畫史上傑出的畫家。唐伯虎才氣橫溢,但並不風流,他的詩、書、畫被稱為三絕。

在繪畫上,唐寅擅長山水,又工畫人物,尤其是精於仕女,畫風既工整秀麗,叉瀟灑飄逸,被稱為「唐畫」,為後人所推崇。

懷才不遇、報國無門,從此開始消磨一直,無心上進。唐伯虎晚年生計日益艱難,不得不靠賣書鬻畫來維持最低限度的衣食之需。

但由於天災人禍,民不聊生,他那賴以足歲的「筆硯生涯」幾乎難以為繼。他常常陷入斷炊絕糧、「三日無煙」的窘境。

三、李商隱

李商隱(約813年-約858年),字義山,號玉溪(溪)生,又號樊南生,祖籍懷州河內(今河南焦作沁陽),出生於鄭州滎陽(今河南鄭州滎陽市),晚唐著名詩人,和杜牧合稱「小李杜」,李商隱又與李賀、李白合稱「三李」,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裡排行第十六,故並稱為「三十六體」。

唐文宗開成二年(837年),李商隱登進士第,曾任秘書省校書郎、弘農尉等職。因捲入「牛李黨爭」的政治旋渦而備受排擠,一生困頓不得志。唐宣宗大中末年(約858年),李商隱在鄭州病故,葬於故鄉滎陽。也有人說他葬於祖籍地懷州雍店(今沁陽山王莊鎮)之東原的清化北山下。

四、杜甫

杜甫少年時代曾先後游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三十五歲以後,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官場不得志,親眼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先後輾轉多地。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創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

大歷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時年五十九歲。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五、辛棄疾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號稼軒 ,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濟南市歷城區遙牆鎮四鳳閘村)人。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

辛棄疾生於金國,少年抗金歸宋,曾任江西安撫使、福建安撫使等職。著有《美芹十論》、《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由於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隱山居。開禧北伐前後,相繼被起用為紹興知府、鎮江知府、樞密都承旨等職。開禧三年(1207年),辛棄疾病逝,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謚號「忠敏」。

辛棄疾一生以恢復為志,以功業自許,卻命運多舛、壯志難酬。但他始終沒有動搖恢復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憂慮,全部寄寓於詞作之中 。

其詞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其詞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典故入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現存詞六百多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等傳世。

參開資料來源:網路-王勃

閱讀全文

與歷史名人懷才不遇命理分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