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古代關於母親的著名故事
1、陶母剪發退魚
陶母是東晉時期名將陶侃之母,他年少時就有大志。有一次同郡人范逵到陶侃家作客,而當時冰雪滿地已經多日了,陶侃家一無所有,可是范逵的車馬仆從確很多。陶侃的母親湛氏把自己拖地的長發剪下來做成兩條假發,到集市上換來了幾擔米。
隨後,她又把房屋的每根柱子都削下一半來做柴燒,把草墊子都剁了做草料喂馬。到傍晚,家裡便擺上了精美的飲食,連隨從的人也都一一照顧到了。陶侃在青年時期還做過鑒察魚梁事物的小官,他曾派人送一陶罐腌魚給母親。他母親把原罐封好交給送來的人退還,同時附了一封信責備陶侃。
2、歐母畫荻教子
歐母是北宋歐陽修之母,她丈夫在兒子四歲那年便去逝了,留下她孤身一人辛苦拉扯兒子。歐陽修父親在世時,家中經濟比較寬裕,可自從他去世後,家境便一落千丈,日漸貧寒。
但歐母是一個意志堅強的女人,她家窮志不窮,靠自己的辛勤勞動,將兒子養大,並用最原始的方式教歐陽修識字。當時家裡窮,家裡沒錢買筆墨紙硯,歐母只好用蘆葦桿代替,然後在地上鋪一些沙,把地當紙,一筆一畫地教歐陽修寫字。
3、徐母大義
徐母是三國時代的徐庶之母。徐庶早年與諸葛亮、龐統同為好友,曾經投靠劉表,後來成為劉備的軍師。赤壁之戰前,曹操聽謀士程昱說徐庶在為劉備出謀劃策,就想將他納為己用。程昱教曹操把徐庶的老母騙至許昌,請徐母寫信召喚徐庶。
沒想到徐母是忠奸分明、深曉大義的老人,她識破曹操的奸計,堅決不從。程昱就進一步獻計,偽造了一封徐母的信,召徐庶來到許昌。徐庶是個孝子,收到這封假信後,他只得辭別劉備,投降曹操。
4、孟母三遷
孟子年少時,家住在墳墓的附近,孟子經常喜歡在墳墓之間嬉遊玩耍,孟母見此情景說認為這個地方不適合自己兒子居住。於是就帶著孟子搬遷到市場附近居住下來,可孟子又玩鬧著學商人買賣的事情,孟母又認為此處也不適合自己兒子居住。
於是又搬遷到書院旁邊住下來,此時孟子便模仿儒生學作禮儀之事,孟母覺得這才是自己兒子所適宜居住的地方,於是就定居下來了。
5、岳母刺字
岳飛十五六歲時,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當權者腐敗無能,節節敗退,國家處在生死存亡的關頭。
岳母作為母教典範和婦女楷模,在國家危亡的時候,勵子從戎,把「精忠報國」四個字刺在兒子的背上,讓他永遠銘記在心。
⑵ 歷史上有關動人母親的故事
推薦「孟母三遷」:
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孟子,被後代尊為「亞聖」,是僅次於孔子的儒家代表人物。但你知道么,孟子的巨大成就與他小的時候受到的教育有著密切的關系。在西漢劉向編著的《烈女傳》的「母儀」這一部分,就記錄了「孟子生有淑質,幼被慈母三遷之教。」這句話。相傳,孟軻的母親為選擇良好的環境教育孩子,多次遷居,以防他學壞。孟子小時候,父親早早地死去了,母親守節沒有改嫁。有一次,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里了!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旁邊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的樣子。一會兒鞠躬歡迎客人、一會兒招待客人、一會兒和客人討價還價,表演孟母三遷教子有方得非常像,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孟子開始變得守秩序、懂禮貌、喜歡讀書。這個時候,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孟母三遷」故事為歷代所稱述。如宋代蘇軾作《崔文學甲攜文見過》:「自言總角歲,慈母為擇鄰。」元代關漢卿《蝴蝶夢》:「想當年孟母教子,居心擇鄰;陶母教子,剪發待賓。」等等。我們所熟知的重要蒙學讀物仨字經》中也有「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後來,大家就用「孟母三遷」來表示人應該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學習到好的習慣。孟母三遷的故事至今仍有許多現實版,比如很多母親為了孩子不惜高價租學區房。、
以上回答僅供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參考資料:
文淵主編.《你不可不知的文學典故》.陝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06.
⑶ 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母親故事
借花獻佛歷史上最偉大的十位母親:1、佘太君2、聖母瑪利亞(最聖潔的母回親)
3、岳母(最愛國的母親)
4、宋慶齡(國母)
5、賈答維斯夫人(母親節的母親)
6、鄧穎超 (最博愛的母親)
7、孟母(最知書達理的母親)
8、孝聖憲皇後——鈕祜祿氏(乾隆的媽:最享福的母親)
9、張皇後(最賢德的母親)10、孝庄文皇後(最睿智的母親)
⑷ 歷史上一位優秀母親的故事
孟子,名柯。戰國時期魯國人(現在的山東省境內)。三歲時父親去世,由母親一手撫專養長大。 孟子小時候很貪屬玩,模仿性很強。他家原來住在墳地附近,他常常玩築墳墓或學別人哭拜的游戲。母親認為這樣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別人做生意和殺豬的游戲。孟母認為這個環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學堂旁邊。孟子就跟著學生們學習禮節和知識。孟母認為這才是孩子應該學習的,心裡很高興,就不再搬家了。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孟母三遷」的故事。 對於孟子的教育,孟母更是重視。除了送他上學外,還督促他學習。有一天,孟子從老師子思那裡逃學回家,孟母正在織布,看見孟子逃學,非常生氣,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織布機上的布匹割斷了。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請問原因。孟母責備他說:「你讀書就像我織布一樣。織布要一線一線地連成一寸,再連成一尺,再連成一丈、一匹,織完後才是有用的東西。學問也必須靠日積月累,不分晝夜勤求而來的。你如果偷懶,不好好讀書,半途而廢,就像這段被割斷的布匹一樣變成了沒有用的東西。」 孟子聽了母親的教誨,深感慚愧。從此以後專心讀書,發憤用功,身體力行、實踐聖人的教誨,終於成為一代大儒,被後人稱為「亞聖」。
⑸ 有關母愛的歷史典故
孟母擇鄰來,岳母刺字
畫荻教子自
北宋時期,有位傑出的文學家叫歐陽修,文章寫得很出色,在文學和史學上有很高的成就。歐陽修四歲那年,父親去世了,家裡生活非常困難,母親鄭氏帶著他到隨州,跟隨叔父生活。歐陽修的母親一心想讓兒子讀書,可是,哪裡有錢供他上學呢?母親左思右想,決定自己教兒子。她買不起紙筆,就拿荻草稈在沙地上寫,教兒子識字。母親的言傳身教激發了歐陽修的求學慾望,他勤奮苦讀,終成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⑹ 歷史上優秀的母親故事
孟子小時候很貪玩,模仿性很強。他家原來住在墳地附近,他常常玩築墳墓或學別內人哭拜的游戲。母親認容為這樣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別人做生意和殺豬的游戲。孟母認為這個環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學堂旁邊。孟子就跟著學生們學習禮節和知識。孟母認為這才是孩子應該學習的,心裡很高興,就不再搬家了。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孟母三遷」的故事。
對於孟子的教育,孟母更是重視。除了送他上學外,還督促他學習。有一天,孟子從老師子思那裡逃學回家,孟母正在織布,看見孟子逃學,非常生氣,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織布機上的布匹割斷了。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請問原因。孟母責備他說:「你讀書就像我織布一樣。織布要一線一線地連成一寸,再連成一尺,再連成一丈、一匹,織完後才是有用的東西。學問也必須靠日積月累,不分晝夜勤求而來的。你如果偷懶,不好好讀書,半途而廢,就像這段被割斷的布匹一樣變成了沒有用的東西。」
孟子聽了母親的教誨,深感慚愧。從此以後專心讀書,發憤用功,身體力行、實踐聖人的教誨,終於成為一代大儒,被後人稱為「亞聖」。
⑺ 有關母親的歷史典故
1、《岳母刺字》這個故事主要講述了南宋時期,金國進兵攻打中原。宋高宗把首都移至金陵,並四處召集人才,興兵反攻。遠住相州縣的岳飛和他的九個結義兄弟臨危受命,率領眾士兵抗擊金兵。臨行時,岳母為了能夠讓岳飛更好的效忠於朝廷,就在岳飛的背上刺下了「精忠報國」四個字。從此,這四個字就深深的刻在了岳飛的心裡。
體現了岳母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為了報效國家,不惜犧牲自己的兒子.
2、孟子的母親姓仇,父親名叫孟激,字公宜,是一位懷才不遇的讀書人,他為更大的發展,光耀門楣拋別嬌妻稚子,遠赴宋國游學求仕,三年後,帶給孟母的是晴天霹靂般的噩耗,從此孤立無援的孟母開始了坎坷的人生旅途。她下定決心,要憑著自己的雙 手謀取衣食所需,更要以自己的力量,把獨生兒子,教養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按照「心理學」的分析,這也是一種「補償作用」的高度發揮,孟母不只是小心翼 翼地注意兒子起居冷暖,更不厭其煩地以「言教」和「身教」來完善兒子的人格。大體上一個人的基本人格是在六歲以前基本形成的,從此根深蒂固。六歲以後,活動范圍逐漸擴大,自然而然就會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使原本已經塑造完成的脆弱人格模式,遭逢強烈的試煉和考驗,這時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 環境十分重要。孟母突然發現,一向伶俐聽話的兒子,已受到了不良環境的影響,從此為給兒子尋找一個好的生活、學習環境,孟母開始了漫長的遷居活動,至今還留傳下 「孟母三遷」的美談。
孟家原在馬鞍山下的鬼村,山麓墳瑩處處,村中兒童追逐嬉戲,不時看到喪葬的情形,也三五成群模仿大人們的禮儀,扮演喪葬的過程,孟母看在眼裡,痛在心裡,既不能老是把一個活潑好動的孩子關在家裡,唯一辦法就是變更居住環境。
經過一番周折,孟家母子從鳧村遷到了十里外的廟戶營村,這里是一個「日中為市」 的交易集市,每逢一、三、五、七單日,遠遠近近的百姓們,手拎肩挑一些自己的土產來到集市交易,討價還價,喧囂熱鬧,這場面對孩子來說是頗有吸引力的,耳儒目染, 孟子和其他一些孩子也學會了錙銖必較的模樣。孟母忐忑不安,住了半年又再次遷居。
孟母既不願兒子成為一個默默無聞的人,也不屑於兒子沾染唯利是圖的市儈氣,她一定要選擇一個適合兒子成長的環境,她第三次把家搬到了鄒城的學宮附近,雖然房子漱隘不堪,但是孟母帶著兒子還是安安心心地定居下來。
學宮附近常常有讀書人來往,高雅的氣韻,從容的風范,優雅的舉止與循規蹈矩的禮儀行為,都給附近居民不少潛移默化的影響,尤其是初解人事的孩子們,常群集在大樹底下,演練學宮中揖讓進退的禮儀,有模有樣,一片庄嚴肅穆的景象,使得遠遠察看的孟母內心深處大為高興:「這才是孩子們最佳的居住環境!」她由衷地發出感嘆。
表明,為了兒子的成長,必須選擇良好的環境。
⑻ 歷代母愛故事有哪些
孟母教子
孟子年幼時住在鳧村,此地靠近墳場,母親以紡紗織布為生;孟子看見出殯、埋葬及祭拜的情形後,常跟小朋友一起玩這種游戲。孟母覺得居住在這地方不好,於是就遷移到營村;營村有屠宰場,孟子又學起屠夫宰豬做生意的樣子。孟母見兒子如此模樣,內心更加擔憂,便再搬到鄒城;由於新宅靠近學堂,孟子就每天以學人家讀書的模樣為樂,再也不會因環境關系而受到污染。孟母這才安心定居下來。
孟子長大後,孟母就將他送到學堂去讀書。以前小孩讀書的場所,大都是小小一間教室,並不是像現在的學校規模這么大,也沒有很多學生,通常就一二十個小孩,由一位老師來教導讀誦經典。孟子在這種小學堂讀書,剛開始還懂得用功,後來漸漸就學會偷懶、貪玩,不肯用功讀書了。有一天竟然還逃學回家。孟母此時正在機房織布,一看見他逃學回來,就拿起剪刀把織布機上只織了一半的線給剪斷了。孟子很惶恐地跪下,問母親為何要把線剪斷。孟母責備他說:「求學就跟織布的道理是一樣的,必須一絲一絲地不斷織上,才能累積成為有用的布料;假使中途把它給剪斷了,那就會前功盡棄,成為一堆廢料。你求學更是要不斷地用功,最後才會有所成就,而現在你卻偷懶逃學,不肯用功讀書,就是自我墮落,如何能成就你的學業呢?」孟子聽了母親的訓誨後,覺得非常慚愧,立刻向母親懺悔認錯,從此發憤向學。經過長年累月努力不懈的學習,終於成就了自己的道德學問。他延續「至聖先師」孔子的儒家學說,對後世影響深遠,後人尊稱他為「亞聖」。
母親的教誨
隋朝時有個人叫高穎,做了宰相,位高權重。隋朝的江山似大廈將傾,高穎只知迎合皇帝,到處陪著皇帝遊山玩水尋歡作樂。一日,高穎又要陪皇帝外出遊玩,他問母親家中缺些什麼,以便帶些回來。母親淚流滿面地對他說:「自從你做官以來,家裡什麼都不缺,你富貴已到頂了,所缺者,唯有砍頭一項!你應該收斂收斂,慎之又慎啊!」高穎當時心裡一震,但事後仍然我行我素。結果,作惡多端,咎由自取。有人說他企圖造反,還有人說他搞亂朝政,想當天子。這些話很快傳到多疑的隋煬帝耳朵里,便找了一個借口將高穎殺了。面對這「無言的結局」,人們不得不佩服高穎母親的眼光和見解,「貪官唯缺砍頭」,真是振聾發聵!
岳母刺字
岳母姚氏,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母親,數百年來,人們心目中母親的典範。她深明大義,憂國憂民,當金人南侵,大好河山破碎之際,她毅然將兒子岳飛送上抗金戰場。臨行前,為勉勵兒子以身報國,在他背上刺下「精忠報國」四字。
母愛如佛
從前,有個年輕人與母親相依為命,生活相當貧困。後來年輕人由於苦惱而迷上了求仙拜佛。母親見兒子整日念念叨叨,不事農活痴迷拜佛,苦勸過幾次,但年輕人對母親的話不理不睬,甚至把母親當成他成仙的障礙,有時候還對母親惡語相向。
有一天,這個年輕人聽別人說起遠方的山上有位得道的高僧,心裡不免仰慕,便想去向高僧討教成佛之道,但他又怕母親阻攔,便瞞著母親偷偷從家裡出走了。
他一路上跋山涉水,歷盡艱辛,終於在山上找到了那位高僧。高僧熱情地接待了他。席間,聽完他的一番自述,高僧沉默良久。當他向高僧問佛法時,高僧開口道:「你想得道成佛,我可以給你指條道。吃過飯後,你即刻下山,一路到家。但凡遇有赤腳為你開門的人,這人就是你所謂的佛。你只要悉心侍奉,拜他為師,成佛又何難?」年輕人聽後大喜,遂叩謝高僧,欣然下山。
第一天,他投宿在一戶農家,男主人為他開門時,他仔細看了看,男主人沒有赤腳。第二天,他投宿在一座城市的富有人家,更沒有赤腳為他開門。他不免有些灰心。第三天,第四天……他一路走來,投宿無數,卻一直沒有遇到高僧所說的赤腳開門人。他開始對高僧的話產生了懷疑。快到家時,他徹底失望了。
日暮里,他沒有再投宿,而是連夜趕回家。到家門時,已是午夜時分。疲憊之極的他費力地叩動了門環。屋內傳來母親蒼老驚悸的聲音:「誰呀?」「我,你兒子。」他沮喪地答道。很快的,門開了。一臉憔悴的母親大聲叫著他的名字,把他拉進屋裡。就著燈光,母親流著淚端詳他。
這時,他一低頭,驀然發現母親竟赤著腳站在冰涼的地上!剎那間,靈光一閃,他想起高僧的話,他突然什麼都明白了。年輕人淚流滿面,「撲通」一聲跪倒在母親面前……
給樹澆水的父親
一個小男孩,從小得了脊髓灰質炎,腿瘸了,這個病還導致他長了一口參差不齊的牙齒,很不好看,所以這孩子從小就備受冷落。小夥伴們都覺得他又瘸又不好看,就都不跟他在一起玩。
有一天,他的父親拿了一把小樹苗回來,跟他的多個兒女說,你們一個人拿一棵樹苗去種,看誰的樹種得最好,我就給他買禮物。
這個小男孩跟他的哥哥姐姐一起拿了樹苗種下去。這個孩子呢,由於老受冷落,就有一種自暴自棄的心態。他給那棵樹苗澆了一兩回水以後,心裡就有一種很消極的想法。他想,我不管了,還不如讓我那棵樹早早死了吧,我反正是不受人喜歡的孩子,我再想要禮物,也不會得到它的。他就再也不給那棵樹澆水了。
可是,後來他卻發現,他那棵樹就是長得比別人的好。那棵樹長得特別快,樹葉長得特別鮮亮。這是一棵特別茁壯的小樹。
父親不斷地對他說:「天啊,兒子,你長大會成為一個植物學家的。你真是天才,你的樹怎麼這么好呢?」
過了一段時間,父親說:「大家都看見了,在這些樹苗中,只有這個孩子種得最好,我的禮物得買給他。」於是父親給這個小男孩買了一個他特別喜歡的禮物。
後來,這孩子不斷受到鼓勵,他就想,這是天意。有一天半夜,他睡不著。心想,書上說植物是在半夜生長,我去給我的樹再澆點水吧。他跑出來的時候,驚訝地發現,他父親在那棵樹邊正一勺一勺澆水呢。他突然明白,他的父親每天夜裡都在悄悄地為他澆著這棵小樹。這棵小樹就是父親在他心裡種下的一個意識,讓這個孩子自信起來。
看見這一幕以後,這個孩子的生命態度就改變了。後來,他沒有成為植物學家,而是成了美國總統。他就是富蘭克林·羅斯福。
孩子他爸
市裡舉辦了一個書畫展,觀眾絡繹不絕。展覽中有一幅畫,畫面上洪水滔天,淹沒了地面,連樹木也被洪水吞掉了,只留下水面上零星豎著的幾根樹枝:一個母親渾身濕透,頭發凌亂地貼在臉上,大水已經淹到她的腰部,她前弓著腰,努力推著一塊木板,木板上坐著一個兩三歲的小孩子……
看到這幅畫的觀眾,都被畫面感動了。有人感嘆:「好偉大的母親啊!」有人贊揚:「母愛的力量是無窮的!」還有人為母子倆祈禱:「但願蒼天保佑,願她們平安度過災難……」
有一個中年婦女,一直站在這幅畫的前面,定定地看著畫。聽到別人的議論,她皺著眉頭,不住地搖頭:「不對,不對的……」可是,沒有人注意她。
這時,有個年輕的姑娘叫了起來:「咦?畫面的標題怎麼是《孩子他爸》?不通呀!」姑娘的話引起了其他人的注意,大家一看,果然如此,也露出了疑問的神情。那中年婦女鬆了口氣,似乎看到一線希望。又有人叫道:「我發現一個問題,你們看洪水都已經蓋過樹葉了,怎麼可能只淹到畫面上這位母親的腰部呢?」中年婦女更高興了,帶有一絲開導的語氣說:「對呀,怎麼會這樣呢!你認真想一想啊!」有人不以為然地說:「樹葉比較遠嘛,可能遠處的水深呀!」
觀眾們議論了幾句,找不出更合理的解釋,也就走開了。直到傍晚,中年婦女一直寸步不離地守在那裡,現在的她和那幅畫一樣,孤零零地待在一個角落,沒有人願意多看一眼。
展廳的廣播響起來,畫展就要結束了。這時,中年婦女像是終於下定了決心,快步走到展廳中央,擋在准備離去的觀眾前面,大聲說道:「各位先生女士,請允許我耽擱你們幾分鍾時間,解釋一下這幅畫好嗎?」
觀眾都停住腳步,詫異地望著她。中年婦女說:「我就是這幅畫的作者,畫面上是一個真實的故事,畫面中的母親就是我,那個孩子也就是我的兒子。」觀眾們頓時安靜下來,靜靜地聽著下文。
中年婦女回憶起了那個永生難忘的場景:「當時,大水鋪天蓋地涌來,連一些房屋都被淹沒了,何況是人?為什麼畫面上的洪水只到達我的腰部呢,因為我的下面有一個人在用肩膀馱著我,他就是我的丈夫,我孩子的父親!我騎在丈夫的脖子上,他那樣頂著我,在水底一步步地走著把我和孩子送上一個高坡,他卻消失在水中,再也沒有上來……現在,你們知道我為什麼要把自己和孩子從畫面上塗掉了吧?因為,這幅畫的主角不是我們,而是孩子他爸……」
⑼ 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母子故事
孟母三遷,沉香救母,曾子殺豬等
孟母三遷,即孟軻(孟子)的母親為選擇良好的環境教育孩子,回多次答遷居。《三字經》里說:「昔孟母,擇鄰處」。孟母三遷便出自於此。詞語解釋信息為孟子的母親為了使孩子擁有一個真正好的教育環境,煞費苦心,曾兩遷三地,現在有時用來指父母用心良苦,竭盡全力培養孩子。
劈山救母是中國民間傳說故事之一。華山的西峰頂上,有一塊十餘丈長的巨石齊茬茬被截成三節。巨石旁邊插著一把七尺高三百多斤重的月牙鐵斧。相傳,這就是當年沉香劈山救母的地方。巨石叫「斧劈石」;鐵斧叫「開山斧」。有同名越劇、同名秦腔、同名連環畫等作品。
又有二郎神劈桃山救母的傳說。
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她的兒子哭著跟著她。他的母親說:「你回去,我回來時為你殺豬。」她剛從集市上回來。曾子就要給他兒子殺豬吃,他的妻子說:「我不過是開玩笑罷了,你居然信以為真了。」曾子說:父母去教他,聽從父母的教導。現在你欺騙孩子,就是在教他欺騙別人。母親欺騙了孩子,孩子就不會相信他的母親。於是就殺豬煮肉吃。
⑽ 有誰有歷史上關於母親的感人故事。
孟母(?~前317年),孟子的母親仉(zhǎng)氏,戰國時鄒國人。她克勤克儉,含辛茹苦,堅守志節,撫育兒子,從慎始、勵志、敦品、勉學以至於約禮、成金,數十年如一日,絲絲入扣,毫不放鬆,既成就了孟子,更為後世的母親留下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她本人也成為名垂千秋萬世的模範母親,在中國歷史上受到普遍尊崇。黎民百姓傳頌著她的故事,文人學士為其立傳作贊,達官顯貴、孟氏後裔為其樹碑修祠,後人把她與北宋文學家歐陽修的母親歐母,「精忠報國」岳飛的母親岳母、晉代名將陶侃的母親陶母列為母親的典範,號稱中國「四大賢母」,而且位居「賢母」之首。最早記載孟母教子故事的是西漢韓嬰的《韓詩外傳》,以及劉向的《列女傳》。據記載:孟子3歲喪父,*母親教養長大成人。孟母不只是小心翼翼地注意兒子起居冷暖,更不厭其煩地以「言傳」和「身教」來完善兒子的人格。大體上一個人的人格是在六歲以前基本形成的,從此根深蒂固。六歲以後,活動范圍逐漸擴大,自然而然就會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使原本已經塑造完成的脆弱人格模式,遭逢強烈的考驗,這時是「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環境十分重要。起初,孟子居住在鄒城以北馬鞍山下,附近是一片墓地,山麓墳瑩處處,不時看到喪葬的情形。村中兒童追逐嬉戲,也三五成群地模仿大人們的禮儀,扮演喪葬的過程,孟子也參與其中,有時還搶人家的供果吃。孟母突然發現,一向伶俐聽話的兒子,已受到了不良環境的影響,為了給兒子尋找一個好的生活、學習環境,孟母開始了漫長的遷居活動。經過一番周折,孟家母子從鳧村遷到了城西廟戶營村。這里是一個「日中為市」的交易集市,新居與市場為鄰,遠遠近近的百姓們,手拎肩挑一些自己的土產來到集市交易,討價還價,市場上行商坐賈,拍賣喧鬧,這場面對孩子來說是頗有吸引力的。而且他家的鄰居是一個殺豬的屠夫,孟子就用泥巴捏成小豬,模仿他鄰居的樣子用竹片殺掉,沿街叫賣,學會了錙銖必較的模樣。孟母忐忑不安,再次遷居。孟母既不願兒子成為一個默默無聞的人,也不屑於兒子沾染唯利是圖的市儈氣,她一定要選擇一個適合兒子成長的環境,她第三次把家搬到了到縣城南關的學宮旁。學宮附近常常有讀書人來往,高雅的氣韻,從容的風范,優雅的舉止與循規蹈矩的禮儀行為,都給附近居民不少潛移默化的影響,尤其是初解人事的孩子們,常群集在大樹底下,演練學宮中揖讓進退的禮儀,有模有樣,一片庄嚴肅穆的景象,遠遠察看的孟母內心深處大為高興,她由衷地發出感嘆:「這才是孩子們最佳的居住環境!」並把孟子送入學宮讀書,留下了「三遷擇鄰」的美談。孟子具有天生的靈性與慧根,但也有一般幼童共有的貪玩心理。最初孟子對學習很有興趣,時間一長就厭煩了,經常逃學。孟母知道後問孟子:「你學到什麼程度了?」孟子答道:「尚未博學。」孟母非常生氣,拿起刀來,當著孟子的面把織布機上的經線割斷。就在孟子驚愕不解時,孟母說道:「你的廢學,就像我割斷織布機上的線,這布是一絲一線織起來的,現在割斷了線,布就無法織成。君子求學是為了成就功名,博學多問才能增加智慧。你經常逃學怎麼能成為有用之材呢?你今天不刻苦讀書,而是惰於修身養德,今後就不可以遠離禍患,只做一些蠅營狗苟的事,將來不做強盜,也會淪為廝役!」孟母用「斷織」來警喻「輟學」,指出做事必須要有恆心,一旦認准目標,就不為外界所干擾。半途而廢,後果是十分嚴重的。「斷織喻學」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靈中,留下了既驚且懼的鮮明印象,孟子從此旦夕勤學,終於成為我國歷史上的儒學大師。孟母深知做人要誠實,尤其注意在日常小事上培養孟子守信的品格,所謂「言必信,行必果」,而且她深深知道身教重於言傳。當孟家還在廟戶營村市集旁居住時,東鄰有人殺豬,孟子不解地問母親:「鄰家殺豬干什麼?」孟母當時正忙,便隨口應到:「給你吃!」孟子十分高興,等待食肉。為了不失信於兒子,盡管家中十分困難,孟母還是拿錢到東邊鄰居家買了一塊豬肉,讓兒子吃了個痛快。「殺豚不欺子」造就了孟子「仁、義、禮、智、信」中「信」的品格。更能反映孟母教子智慧的則是「孟子出妻」的故事。一個夏日的中午,天氣異常炎熱,孟子的妻子田氏自己在屋裡織布,因酷熱難耐,就脫掉了上衣。這時,孟子推門而入,見妻子衣衫不整,十分生氣,認為妻子有失禮儀,便要休妻。孟母知道後呵斥孟子說:「禮制規定,進門時,要先問誰在屋裡;上堂時,要發出聲音;進到屋裡,目光要向下。這樣是為了尊重別人的隱私。而你沒有按照禮制的規定去做,自己沒先敲門,沒出聲音,就登堂而入。你要求別人守禮,首先要對別人尊重,是你失禮在先,怎麼反而責怪別人呢?」孟母的一番話使孟子心服口服,深感慚愧,打消了休妻的念頭,並向妻子賠禮道歉。這就是「孟子出妻」的故事。這個故事很好地表達了《論語》中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的思想。無論發生了什麼事情,我們首先要從自身找原因,檢點自己。孟母的這一次言傳身教形成了孟子嚴於律己的品質。在「五十步笑百步」、「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等言論中都體現出他的這一品質。孟母一生操勞,身體十分硬朗,對於孟子的照顧及督教也毫不放鬆,孟子除了周遊列國那一段時日以外,絕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奉養老母,不忍遠離故國謀求更大的發展。齊宣王雖然以很高的俸祿來酬謝孟子,卻不肯施行他的仁政主張,孟子不貪榮祿,只希望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孟子理想的去處是宋國,但為了奉養老母而一再遷延。光陰荏苒,很快三十年歲月過去了,孟母已經年逾古稀,而孟子也已近知命之年,整日長吁短嘆,悶悶不樂。孟母問明原因,又對兒子說出了一段千古名言:「禮對於婦人的要求,只不過是做好飯,暖好酒漿,贍養公婆,縫制衣服罷了,因而她們只能料理閨內的事務,不能過問閨外的事情。婦女不應獨擅專制,而應尊三從之道,因此,婦女年少時聽命於父母,出嫁後聽命於丈夫,丈夫死後聽命於兒子。現在你已成人,而我已經老了,你行你的義,我行我的禮。」三言兩語就把孟子心中的積慮一掃而空,於是孟子再次周遊列國,受到了空前的尊敬與歡迎。可惜就在兒子揚眉吐氣的時候,孟母卻一瞑不視。在歸葬故鄉——馬鞍山時,過去的鄉鄰爭相在路旁祭奠,極盡哀思。作為一位女性,孟母的偉大之處豈止「精五味,置酒漿,養舅姑,縫衣裳」及「三從之道」,她更重要是能在兒子的成長過程中,按階段給予不同方式的教育。孟母教子的影響頗為深遠,早在西漢時期韓嬰的《韓詩外傳》中,就用有關孟母的故事來解釋詩義,劉向的《列女傳》中,首次出現了「孟母」這個專用名詞。東漢女史學家班昭曾作《孟母頌》,西晉女文學家左芬也作《孟母贊》。南宋時的啟蒙課本《三字經》引證的第一個典故就是「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這一普及於封建社會後期的啟蒙讀物,雖經明、清學者陸續修訂補充,而孟母三遷、斷機教子的故事始終冠於篇首。山東監察御使鍾化民《祭孟母文》贊揚道:「子之聖即母之聖」、「人生教子,志在青紫。夫人教子,志在孔子。古今以來,一人而已。」隨著孟母故事的廣泛流傳,封建統治者也竭力將其塑造成符合其需要的偶像,封建皇帝對其屢加封謚,直到乾隆二年(1737年)加封孟母為「邾國端范宣獻夫人」。孟母去世後,與孟子的父親合葬於鄒城北25里的馬鞍山麓,後人認為孟子成名,是孟母三遷教子之功,故林地稱「孟母林」。孟母林東向與孟子林遙遙相望,佔地578畝,山上山下遍植檜柏,古木蔥郁、濃蔭蔽地,墓冢累累,已被公布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孟子故里鄒城市,至今仍保留著馬鞍山孟母墓、鳧村孟子故居(建國後劃歸曲阜)、孟廟內孟母殿、廟戶營三遷祠等祭祀孟母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