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福建三明出過哪些名人
三明、是一塊古老而神秘土地,三明、是客家人的聚集地。歷史上曾經出現過許許多多在全省、全國、乃至全世界都有較大影響的歷史人物。他們或文或武、或醫或藝、或佛或道,不論是從事政治或者是從事文化或經濟,在他們的那個社會里、應該說是做了一些事,甚至可說是與國與民有利的事。
朱熹
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後改仲晦,號晦庵,別稱紫陽。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上饒婺源)。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朱熹出生於尤溪縣。慶元六年(1200)農歷三月,朱熹逝世。嘉定二年(1209年),宋寧宗謚封朱熹為「文公」;寶慶三年(1227年),宋理宗又追贈朱熹為「太師」,謚封「信國公」,紹定三年(1230年)封朱熹為「徽國公」。咸淳五年(1269年),宋度宗詔賜朱熹故鄉婺源為「文公闕里」。隨著理學越來越多地被歷代統治者所重視和利用,對朱熹的封贈也越來越多。元至正元年(1341年),元惠宗詔立「徽國文公之廟」;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明毅宗詔稱「先儒朱子」(後改稱「先賢」),列於漢唐諸儒之上;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清聖祖詔升「先賢朱子於十哲之次」,定文廟春秋祭祀。
鄧順田
二十二都(今三元區)人,隸民籍,明洪武年間,以從征功,授泉州為千戶。數傳至誠,由武進士起家,征倭寇有功,進至狼山總兵致仕。子銓武舉千戶;仲子鍾武進士,江西黃合水守備。銓子薄,癸末武進士。
葉祖洽
葉祖洽(1046?1117年),字敦禮,泰寧城關葉家窠人。自幼聰穎,才識卓異。宋嘉?八年(1063年)18歲鄉試解元,熙寧三年(1070年)登進士,在革新派考官呂惠卿和王安石支持下,葉祖洽被定為狀元。泰寧縣名的由來,也與葉祖洽有很大的關系。
張顯宗
張顯宗(1363?1408),字名遠,福建寧化人。6歲喪父,由母撫育成人,張顯宗從小勤奮好學,聰慧過人,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歲貢;二十三年中舉,翌年參加會試,名列一甲第二名,經殿試得太祖親諭--特賜狀元。
羅從彥
羅從彥(1072-1135年),字仲素,沙縣城西洞天岩人。據明永樂元年(1403年)沙縣知事倪峻撰寫《豫章先生祠堂記》說:「先生諱從彥,字仲素,古劍州人,後居沙陽。」羅從彥的先祖原居江西南昌,郡望豫章,故世稱豫章先生。
黃慎
黃慎(1687-1770年),原名盛,字公懋、恭壽,號癭瓢山人、東海布衣,寧化人,清初著名畫家。
「揚州八怪」中,以黃慎的畫路最寬。黃慎集諸家之長,勇於破舊創新,以狂草筆法入畫,開創一代畫風。他的作畫既重形似,又狂逸不羈,往往只用寥寥數筆,便能形神兼備。他的草書雖然師承懷素,但更為出神入化,有崩岩墜石之奇、鸞舞蛇驚之勢。而且,黃慎還善於運用破毫禿筆,放縱而又嚴謹;他曾寫過一幅對聯:「別向詩中開世界,長從意外到雲霄」。因此,黃慎有「詩、書、畫」三絕之稱。
田一雋
明·大田人。字德萬。隆慶中會試第一,授編修。進侍講。張居正欲廷杖吳中行,一雋疏救,格不入,乃從王錫爵詣居正,陳大義,詞獨峻,居正必賺之。一雋告歸,居正敗。起故官。遷禮部左侍郎掌翰林院。卒。家無余貲。
李寶浚
中國本土第一架飛機的製造者,福建省永安市貢川鎮深峰村人。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生於一個商紳家庭。他年少志高,聰明好學,14歲就對人說:「我將來要做一個有出息的人」1912年1月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李寶浚應召到南京,擔任飛機營營長。該營訓練注重科學,飛行技術一律由李寶浚教授。頗具成效。與劉佐成再次合作下研製的飛機終於在南京試飛成功。
限於篇幅,就不一一細數了,歡迎大家在評論區討論發言。
❷ 三明市大田縣哪個村莊有姓江的
大田姓姓江的村莊好像非常少吧,而且他們那邊地方人好像一般都是閩南的,也有非常多。
❸ 三明的歷史
三明市,地級市,隸屬福建省,位於福建省中部連接西北隅,地處北緯25°30′~27°07′、東經116°22′~118°39′之間,全市面積22965平方千米。東依福州市,西毗江西省,南鄰泉州市,北傍南平市,西南接龍岩市。
上古屬百越地,夏商時期屬於揚州地,周代隸七閩地,戰國時期屬楚國地,秦漢時期屬閩中郡及揚州會稽郡東冶縣。
三國吳永安三年(260年),設立將樂縣、綏安縣(綏安縣於東晉義熙元年(405年)改為綏城縣,至唐貞觀三年(629年)最終廢置後未再恢復建制),隸屬建安郡。
東晉義熙元年(405年),升沙戍堡為沙村縣,是為沙縣設縣之始;後於唐武德四年(621.年)改稱沙縣,先後隸屬建安郡、建州。
唐朝開元十三年(725年),將沙縣西部原黃連峒地帶之黃連鎮升格為黃連縣,後於天寶元年(742年)改名為寧化縣,隸屬臨汀郡;開元二十九年(741年)在原尤溪山峒地帶設置尤溪縣,隸屬福州。
五代十國南唐中興元年(958年),將原綏城縣地之永安場、歸化場分別升格為建寧縣、歸化縣(後歸化縣於宋元祐元年即1О86年改名泰寧縣),隸屬建州。
宋朝元符元年(10⑨8.年),析寧化縣地設置清流縣,隸屬汀州。
明朝景泰三年(1452年),析沙縣新嶺以南地、尤溪寶山以西地設置永安縣,隸屬延平府;成化七年(1471年),析寧化、清流、將樂、沙縣4縣地設置歸化縣,隸屬汀州府,後於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4月改名為明溪縣;嘉靖十四年(1535年),析尤溪、永安、漳平和德化地設置大田縣,隸屬延平府。隆慶元年(1567年),析龍岩、大田、永安地置寧洋縣,隸漳州府。
清代基本沿明制,設福建布政使司,轄九府二州,先後增設龍岩州、永春州和台.灣府。雍正十二年(1734年),大田縣改隸永春州(直隸州)。翌年,寧洋改隸龍岩州。
民國時期民國初年(1912年),改府為路,並改廳、州為縣。三明境域屬北路觀察使署。
民國三年(1914年),改路為道,沙縣、將樂縣、泰寧縣、尤溪縣、建寧縣、永安縣統屬建安道;寧化縣、清流縣、歸化縣、寧洋縣統屬汀漳道;大田縣屬廈門道。
民國十七年(1928年),廢道制,實行新的省、縣制,各縣直隸福建省政.府。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11月,「閩變」發生,國.民.黨十九路軍在福建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下轄閩海、延建、興泉、龍汀四省及福州、廈門兩個特別市。三明境域的沙縣、將樂縣、尤溪縣、永安縣、泰寧縣、建寧縣屬延建省;清流縣、明溪縣(原歸化縣)、寧化縣、寧洋縣屬龍汀省;大田縣屬興泉省。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閩變」失敗,四省撤銷。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7月,改組後的福建省政.府實行行政區督察專員制,將全省劃分為10個行政區。三明境域的沙縣、尤溪屬第三區(稱南平專署);大田屬第四區(稱仙游專署);永安、寧洋、清流、明溪、寧化屬第八區(稱長汀專署);將樂、泰寧、建寧屬第九區(稱邵武專署)。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0月,又將全省原劃分的10個行政督察區縮並為7個行政區。尤溪縣、永安縣、將樂縣、沙縣屬第二行政區;大田縣、寧洋縣屬第六行政區;寧化縣、明溪縣、清流縣、建寧縣、泰寧縣屬第七行政區。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4月,省政.府內遷永安。6.月,省保安處、縣政人員訓練所、三青團等一些國.民.黨黨、政、軍機.構相繼遷到三元、梅列。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2月,為便於管理,福建省政.府決定以三元鎮為中心,劃出人口萬餘人的各鄉,成.立三元特種區,轄三元城關、列東、列西等地,仍視為沙縣境內的一部分。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由於三元特種區轄境小,財政入不敷出,遂將原沙縣、永安、明溪3縣屬地各劃出部分並入三元特種區,成.立三元縣。全縣土地面積為1031平方公里,人口約3.8萬.人,隸屬第二行政區。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9月,全省行政區調整為9個行政督察區。三明境域的沙縣、將樂縣、泰寧縣、建寧縣、尤溪縣仍屬第二區(南平專署);寧化縣屬第七區(長汀專署);永安縣、寧洋縣、大田縣、清流縣、明溪縣、三元縣改屬第九區(永安專署)。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全省行政區又調整為7個行政督察區,永安專署改稱第六區,三明境域各縣隸屬不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1949年冬至1950年春,三明境域各地先後解.放,分屬龍岩、永安、南平專署。
1950年2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在永安縣設立專(市)級建制的省督察機.關即第七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同年4月,改稱永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下轄三元縣、永安縣、明溪縣、清流縣、寧化縣、大田縣、寧洋縣、德化縣(同年10月27日劃歸晉江專區)。
1956年6.月,永安專署撤銷。7月間,三元、明溪2縣合並成.立三明縣,隸屬南平專署。永安縣、清流縣、寧化縣、寧洋縣(1956年7月9日國.務.院第34次會.議決定撤銷)隸屬龍岩專區,大田縣隸屬晉江專區。
1958年4月,三明辟為重工業基.地後即成.立三明重工業建設委.員會,為黨.政合一領.導機.構,負責領.導三明工業區的工業建設以及各項市政建設與管理工作,直屬省委、省人委領.導,並與南平地委、行署雙重領.導三明縣。
1959年2月,經中.央批准,三明重工業建設委.員會與三明縣機.構合並,成.立三明人.民公.社籌委會(省轄)。
1960年1月,三明人.民公.社籌委會改名為三明市人.民委.員會(為省轄三明市)。
1961年11月,恢復三明縣建制,轄區為原明溪縣行政區域。同月,清流、寧化、永安三縣從龍岩專區劃歸三明市,轄區擴大為四縣。
1963年5月,國.務.院批准設立三明專員公.署,將三明市降為地轄市,專署下轄三明市、三明縣、永安縣、清流縣、寧化縣、大田縣(同月從晉江專區劃入),共計一市五縣。
1964年4月,三明縣恢復為原明溪縣名。
1967年2~3月,三明軍分區奉命介入地方執行「三支兩軍」任務,成.立生產領.導小組,負責三明地區的工.農業生產。同年7月,福州軍.區黨.委決定成.立三明專區軍事管.制委.員會。
1968年10月,成.立三明專區革.命委.員會,為黨.政合一的領.導機.構,行使原地委、專署的全部職能。1970年6.月18日,省革.命委.員會決定將尤溪、沙縣、將樂、泰寧、建寧5縣劃歸三明專區,7月正式劃入。三明專區轄區擴大為一市十縣。同年12月,三明專區革.命委.員會改為三明地區革.命委.員會。
1978年3月29日,三明地區革.命委.員會改稱為三明地區行政公.署,轄區不變。
1983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將原地轄三明市改為省轄市,並撤銷三明地區行政公.署,實行以市帶縣的管理體.制。1984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永安縣改為永安市(縣級市)。
❹ 三明市大田縣有哪些革命遺跡和革命歷史事要非常詳細地,事件按年份寫{1900年至今}。
烈士園林,還有的我就不清楚了
http://..com/question/136851211.html
❺ 關於大田的歷史
大田縣位於福建省中部,北緯25°29′-26°10′,東經117°29′-118°03′。總面積2227.7平方千米。2003年末,戶籍人口45.76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7.91萬人。通行閩南方言大田話。
縣人民政府駐均溪鎮,全縣轄8個鎮、10個鄉:均溪鎮、石牌鎮、上京鎮、廣平鎮、桃源鎮、太華鎮、建設鎮、奇韜鎮、華興鄉、屏山鄉、吳山鄉、濟陽鄉、武陵鄉、謝洋鄉、文江鄉、梅山鄉、湖美鄉、前坪鄉。
歷史沿革
明嘉靖十四年(1535)析尤溪、永安、漳平、德化縣地置大田縣,歷屬延平府、永春州、廈門道。1949年9月6日解放,歷屬永安專區、晉江專區、三明專區(地區)、三明市。
1995年,大田縣轄均溪鎮、上京鎮、廣平鎮、早興鄉、石牌鄉、屏山鄉、吳山鄉、濟陽鄉、武陵鄉、謝洋鄉、桃源鄉、太華鄉、建設鄉、奇韜鄉、文江鄉、梅山鄉、湖美鄉、前坪鄉,1個居委會、205個村委會。
2000年,大田縣轄8個鎮、10個鄉:均溪鎮、上京鎮、廣平鎮、桃源鎮、太華鎮、建設鎮、石牌鎮、奇韜鎮、華興鄉、屏山鄉、吳山鄉、濟陽鄉、武陵鄉、謝洋鄉、文江鄉、梅山鄉、湖美鄉、前坪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331019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均溪鎮 70784 石牌鎮 15393 上京鎮 23430 廣平鎮 34496 桃源鎮 17832 太華鎮 30446 建設鎮 21419 奇韜鎮 12555 華興鄉 9403 屏山鄉 11039 吳山鄉 7807 濟陽鄉 6735 武陵鄉 9396 謝洋鄉 6085 文江鄉 16493 梅山鄉 20042 湖美鄉 11526 前坪鄉 6138
2003年,大田縣轄8個鎮、10個鄉:均溪鎮、上京鎮、廣平鎮、桃源鎮、太華鎮、建設鎮、石牌鎮、奇韜鎮、華興鄉、屏山鄉、吳山鄉、濟陽鄉、武陵鄉、謝洋鄉、文江鄉、梅山鄉、湖美鄉、前坪鄉。
行政區劃(鄉鎮簡介)
均溪鎮代碼350425100
轄8個居委會、22個村委會:~001_白岩居委會、~002_文昌居委會、~003_南街居委會、~004_東門居委會、~005_鎮東居委會、~006_仙亭居委會、~007_玉鳳居委會、~008_赤岩居委會、~201_紅星村、~202_玉田村、~203_福塘村、~204_金嶺村、~205_宋京村、~206_良元村、~207_郭村村、~208_翰林村、~209_溫鎮村、~210_周田村、~211_許思坑村、~212_建成村、~213_東坑村、~214_金山村、~215_上華村、~216_和豐村、~217_和豐坪村、~218_後華村、~219_華坑村、~220_上太村、~221_太山崎村、~222_大道山村。
石牌鎮代碼350425101
轄16個村委會:~201_石牌村、~202_老厝村、~203_上坡村、~204_馬山村、~205_蓋山村、~206_拱橋村、~207_石坑村、~208_長溪村、~209_小湖村、~210_桃山村、~211_桃坑村、~212_鰲江村、~213_三坊村、~214_下洋村、~215_龍坑村、~216_京程村。
❻ 三明悠久的歷史文化 急求……急求阿
現在的三明是在1970年才成立的,之前的三明地區從沒有成立過統一的區域,在歷史上都是分屬其它地區,1970 年拼湊成一個「三明」,包括了福建的每個民系。現在三明境內最早的縣建制是三國吳永安三年(公元260) 析建安縣東部地置將樂縣,西部地置綏安縣,屬建安郡。晉義熙元年(405)改綏安縣為綏城縣。並於延平縣南鄉沙源地置沙村縣。隋開皇十三年(593)綏城、將樂並入邵武縣(隸江西撫州)。唐武德四年(621)恢復沙村縣建制改稱沙縣,屬建州(今南平大部);八年(625)從邵武縣析出復置將樂、綏城縣,隸建州(今南平大部);貞觀三年(629)2縣俱廢;垂拱四年(688)復從邵武、建安析出原綏城、將樂縣地,重置將樂縣;開元十三年(725)置黃連縣(屬建州,二十六年即738年改屬汀州);二十九年(741)置尤溪縣(屬福州);天寶元年(742)黃連縣改名寧化縣(屬臨汀郡,今龍岩大部);元和三年(808)將樂縣並入邵武、建安縣,五年(810)再恢復(屬建州)。五代南唐中興元年(958)置歸化縣。宋建隆元年(960)置建寧縣,均屬建州(今南平大部);宋朝開始,將樂、泰寧、建寧、光澤、邵武隸屬邵武軍,元朝時候隸屬邵武路,明朝到清朝隸屬邵武府。i宋元佑年(1086)歸化縣改名泰寧縣。宋元符元年(1098)置清流縣,紹定元年(1228)撤縣,元朝至元八年(1271)復置。歷屬汀州(今龍岩大部)、汀州府(今龍岩大部)、汀漳龍道。明景泰三年(1452)析沙縣、尤溪縣地置永安縣(隸延平府);明成化六年(1470)析清流、沙縣、將樂、寧化縣地置歸化縣(隸汀州(今龍岩大部),後改名為明溪縣,民國初屬汀漳道。;嘉靖十四年(1535)析尤溪、永安、漳平、德化縣地置大田縣(隸延平府)。清朝前期開始延平府、邵武府、汀州府、永春州分別屬延建邵、汀漳龍、興泉永道。
民國元年(1912)廢府,將樂、沙縣、尤溪、永安、泰寧、建寧縣屬北路道(1914年改建安道),寧化、清流、歸化縣屬西路道(1914年改汀漳道),大田縣屬南路道(1914年改廈門道)。1925年廢道,各縣直屬福建省。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寧化、建寧、泰寧、清流、歸化為中央蘇區縣。1934年設行政督察區時,沙縣、尤溪縣屬三區,大田縣屬四區,寧化、清流、明溪、永安縣屬八區,將樂、建寧、泰寧縣屬九區。抗日戰爭時期(1938—1945)福建省省會內遷永安。1946年設九區(駐永安,轄永安、大田、德化、三元、寧洋、清流、明溪7縣)。
1949年6月至1950年2月各縣相繼解放。尤溪、沙縣、將樂、泰寧、建寧縣屬第二行政督察區(1950年3月改南平專區),三元、明溪、永安、清流、寧化、大田、寧洋、德化8縣屬第七行政督察區(1950年3月改永安專區,10月德化縣劃屬晉江專區)。1956年3月撤銷永安專區,7月三元、明溪縣合並稱三明縣,隸屬南平專區,大田縣劃歸晉江專區,永安、清流、寧化、寧洋縣劃歸龍岩專區(同年撤寧洋縣,部分地劃歸永安縣)。1959年2月撤銷清流、寧化縣,設清寧縣,成立省轄三明市。1961年撤銷清寧縣,恢復清流、寧化縣與永安同劃歸三明市。1963年三明市改縣級市,原明溪縣屬地析出恢復三明縣,設三明專區,轄三明市及三明、永安、清流、寧化、大田5縣。1964年三明縣恢復為明溪縣。1970年尤溪、沙縣、將樂、泰寧、建寧5縣劃歸三明專區,同年12月三明專區改名三明地區。1983年撤銷三明地區,三明市復為省轄地級市,市區設三元、梅列區。1984年永安撤縣建市。[1]
❼ 關於大田的歷史
大田縣位於福抄建省中部,北緯25°29′-26°10′,東經117°29′-118°03′。總面積2227.7平方千米。2009年末大田戶籍人口36.71萬。通行閩南方言大田話。大田是全國惟一「中國高山茶之鄉」盛譽外,已先後摘取了全國綠色茶葉標准化生產基地、全國茶葉優勢百強縣、全省茶業新區開發科研基地等殊榮。 縣人民政府駐均溪鎮,全縣轄8個鎮、10個鄉:均溪鎮、石牌鎮、上京鎮、廣平鎮、桃源鎮、太華鎮、建設鎮、奇韜鎮、華興鄉、屏山鄉、吳山鄉、濟陽鄉、武陵鄉、謝洋鄉、文江鄉、梅山鄉、湖美鄉、前坪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