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東莞有什麼名勝古跡
游覽廣東四大名園之一可園,到達高步鎮品嘗東莞風味_煲仔宴,游覽樟木頭觀音山森林公園,前往參觀茶山明清古建築群;前往長安,游覽長安公園、長安文化廣場、參觀海戰博物館、游覽虎門公園。 東莞虎門炮台、戰爭博物館、可園一日游 參觀虎門海口防務的主要陣地——威遠炮台,繼而前往參觀——海戰博物館,基本陳列有《鴉片戰爭海戰》陳列和《虎門海戰》半景畫,是虎門炮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全國三大禁毒教育基地之一。午後參觀可園,可園與順德「清暉園」、番禺「余蔭山房」、佛山「梁園」並稱廣東四大名園。其特點在於面積小而設計精巧,古樸高雅,亭台樓閣,廳堂軒院,山水橋榭,一應俱全;靜中有趣,幽而有芳,頗有詩情畫意,堪稱嶺南古典園林建築之珍品。 東莞觀音山健康文化一日游 抵達樟木頭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沿佛光路步行或乘觀光車登上觀音山,沿途游覽飛雲閣、怡心亭(孔雀園)、印妙軒;道教古遺址仙宮嶺(老仙岩)、八仙過海;觀音寺(大雄寶殿、感恩湖)。午餐可於山頂齋菜館品嘗特色齋菜金玉滿堂套餐也可自帶食物野餐。午後自由游覽山頂觀音廣場,參觀高33米,重達三千多噸的全世界最大的玄武岩觀音聖像、大悲殿、財神殿、祈福殿、鍾樓、願望樹等景點,感受觀音山的悠久歷史, 深奧的佛教文化、有趣的道教傳說。於山頂鳥瞰樟木頭、仙泉水庫全景,後步行或乘觀光車下至國際會展中心,欣賞惟妙惟肖的動物表演、精彩絕倫的少林武功、驚心動魄的鋼圈摩托車、走鋼絲表演。參觀觀音山的科普教育基地古樹博覽園、拓展培訓基地。 東莞華南MALL 、可園一日游 游覽被前人贊為「可羨人間福地,園誇天上仙宮」的清代廣東四大名園之一可園。午後前往中國首個超大型主題式旅遊購物主題公園——華南MALL。它是一個集旅遊、娛樂、購物為一體的購物公園。歡笑天地是刺激、尖叫、時尚、歡笑……號稱華南最具特色的室內外結合的游樂中心。
2. 東莞歷史名人。
古代
袁崇煥、陳璉、葉富、蔣光鼐、張蔭麟、陳鏡開、倫明、盧子樞、陳伯陶、鄧爾雅、張伯楨、張敬修、鄧白
近現代
周大桂、王金城、劉學斌、張炳光、李旭亮、蔡達標、張佛恩、陳小鳳、李建明、梁沛棠、葉志堅、王志偉、袁旭培、陳潤光、盧汝滔、潘宇海、袁德宗、劉柏權、尹錦容、朱國基、陳淦波、陳健民、麥校勛、陳燦球、張紹日、麥彥桐、葉惠全、梁耀輝、李鑄誠、何銳平、張玉其、陳成穩、李揚欽、羅錦耀、莫浩棠、莫志明、楊志茂、葉欽海、譚金榮、李惠文、鄧文迪、林永春、鄧予立、朱漢輝、盧家驄、孫秉樞、王仲銘、梁乃鵬、陳瑞球、陳永棋、陳永燊、陳永奎、陳淑玲、香植球、香偉燦、香樹輝、黃金富、梁麟、袁武、葉樹林、方潤華、趙泰來、趙樹輝、廖煥輝、張瑜平、朱李月華、鄧焜、鄧燾、蕭明、張細、蔡建中、方文雄、梁潔庭、葉志成、葉子軒、葉鳳娟、王錦輝、王國強、李祖澤、陳萬雄、王賜豪、王華生、王敏剛、王敏超、王煥生、周錫年、周埈年、周少岐、周啟賢、周啟邦、周湛燊、周國勛、周湛煌、葉若林、葉煥榮、溫惠仁、溫容興、鍾偉廷、許勝華、劉旺枝、蔡繼光、蔡就勝、朱偉霖、王柏源、何耀棣、王振聲、王公愚、陳鴻道、汪世忠、何焯輝、歐煥倫、任錦漢、王少強、楊寶玲、葉旭全、陳治海、賴國強、李錦全、黃煥枝、鄭安國、王冠華、陳耀忠、吳少強、陳冠傑、羅建新、葉劍波、王時新、鄧崇光、陳永昌、羅啟仁、黃萬順[15] 等
3. 東莞有那些名勝古跡
可園,西城樓,卻金亭,袁崇煥館,榴花塔,觀音山,黃大仙廟,隱賢山莊,銷煙館,炮台,南社村落,古遺址,軍埔,水濂山,蓮花山
可園我去過,還不錯...
隱賢山莊風景好。
4. 東莞的名勝古跡
雖然我是東莞抄本地人,但是也沒有全部玩過。
東莞市是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名勝古跡甚多,旅遊資源豐富。東莞為嶺南古邑,歷史源遠流長,東莞博物館珍藏有村頭遺址等新石器時代以來的出土文物。
東莞是英雄的土地,鴉片戰爭揭開中國近代史第一頁,有中外聞名的林則徐銷煙池、沙角炮台、威遠炮台等抗英古戰場遺址,有鴉片戰爭博物館、海戰館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抗日戰爭時期這里是東江人民的根據地,大嶺山抗日史實陳列館和榴花抗日紀念亭,吸引不少遊客瞻仰。
人文景觀豐富,有金鰲洲塔和榴花塔、廣東四大名園之一的可園、袁崇煥故居、黃旗古廟等。自然風景優美,有仙鵝湖、石排燕嶺、東莞植物園、清溪山水天地以及珠江口濱海秀色、稻海蕉林,荔紅荷香,旗峰勝跡等。
5. 東莞的名勝古跡有哪些
東莞市是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名勝古跡甚多,旅遊資源豐富。東莞為嶺南古邑,歷史源遠內流長,東莞博容物館珍藏有村頭遺址等新石器時代以來的出土文物。東莞是英雄的土地,鴉片戰爭揭開中國近代史第一頁,有中外聞名的林則徐銷煙池、沙角炮台、威遠炮台等抗英古戰場遺址,有鴉片戰爭博物館、海戰館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抗日戰爭時期這里是東江人民的根據地,大嶺山抗日史實陳列館和榴花抗日紀念亭,吸引不少遊客瞻仰。人文景觀豐富,有金鰲洲塔和榴花塔、廣東四大名園之一的可園、袁崇煥故居、黃旗古廟等。自然風景優美,有仙鵝湖、石排燕嶺、綠色世界、清溪山水天地以及珠江口濱海秀色、稻海蕉林,荔紅荷香,旗峰勝跡等。改革開放後城市建設日新月異,一座充滿活力、充滿魅力的現代化城市正在崛起,旅遊、休閑渡假設施完善,幽靜、舒適、豪華的渡假村點綴於秀水青山之間。荔枝、香蕉等新鮮水果四季不絕,虎門膏蟹、白沙油鴨、厚街臘腸、烏頭魚、水鴨、水魚、「三蛇燴」,「三禾宴」等美食不勝枚舉,旅遊業方興未艾。
6. 在廣東省東莞市的古代歷史人物
東莞虎門是中國的南大門,也是英軍登陸的第一個地方
獅子洋 和 零丁洋 大家可以盡管百度,文天祥也去過。
林則徐不是東莞人,只是派過來的中央大員,但是虎門硝煙已經將他深深的刻在東莞的歷史上了。下面是我搜集的一些。^_^當然,遠遠不止這些。
1.袁崇煥:字元素(《明史本傳》),一說字自如(《黃尊素說略》)。生於萬曆十二年(1584年)四月二十八日。祖籍廣東省東莞市石碣鎮水南鄉,出生於廣西布政使司梧州府藤縣北門街。(一說袁崇煥出生於廣東東莞,年十四隨祖袁世祥,祖袁子鵬遷至廣西藤縣)。
袁崇煥紀念園(廣東東莞)
東莞袁崇煥紀念園位於廣東省東莞市石碣鎮水南村。由該鎮村民與海外袁氏宗親捐資一點二億元人民幣,在明代袁氏故居遺址興建,佔地共十一萬平方米。包括袁故居、袁督師祠、雕像、衣冠冢、三界廟等。
2.蔣光鼐:字憬然,1888年生,東莞虎門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一期騎兵科畢業;1906年參加同盟會;1911年參加武昌起義;1913參加討伐袁世凱的二次革命;1921年任非常大總統府警衛團副; 1932年率十九路軍英勇抵抗日寇進攻,致使日方三次增兵,四易主帥,大挫日寇銳氣;1933年與李濟深、陳銘樞等發動反蔣事變,極力抗日;建國後當選為第一屆全國政協 常務委員,紡織工業部部長等職。【東莞中學一號校友,東莞名人很多都是那裡畢業的】
7. 東莞歷史名人
袁崇煥:字元素(《明史本傳》),一說字自如(《黃尊素說略》)。生於萬曆十二年(1584年)四月二十八日。祖籍廣東省東莞市石碣鎮水南鄉,出生於廣西布政使司梧州府藤縣北門街。(一說袁崇煥出生於廣東東莞,年十四隨祖袁世祥,祖袁子鵬遷至廣西藤縣)。
袁崇煥紀念園(廣東東莞)
東莞袁崇煥紀念園位於廣東省東莞市石碣鎮水南村。由該鎮村民與海外袁氏宗親捐資一點二億元人民幣,在明代袁氏故居遺址興建,佔地共十一萬平方米。包括袁故居、袁督師祠、雕像、衣冠冢、三界廟等。
2.蔣光鼐:字憬然,1888年生,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一期騎兵科畢業;1906年參加同盟會;1911年參加武昌起義;1913參加討伐袁世凱的二次革命;1921年任非常大總統府警衛團副; 1932年率十九路軍英勇抵抗日寇進攻,致使日方三次增兵,四易主帥,大挫日寇銳氣;1933年與李濟深、陳銘樞等發動反蔣事變,極力抗日;建國後當選為第一屆全國政協 常務委員,紡織工業部部長等職。
3.葉富(1848-1880):原名貴富,字夢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12月25日)生於廣東廣州府新安縣九龍司(今香港島),祖籍廣東東莞水南人,清末海軍愛國將領。
1867年6月,沈葆楨(林則徐女婿)到福州馬尾船政學堂任職,所招學生,自是福建省本地人。船政第一次招考學生後,又從廣東招來已學過英語,並且基礎較好的學生葉富、鄧世昌、呂瀚、李和、張成、李田、黎家本、林國祥、梁梓芳、卓關略等十餘人。
葉富1867年考入福州船政學堂後學堂第一屆駕駛班,1871年堂課畢業,1873年9月艦課畢業。1874年3月任福建水師海東雲艦管帶;升都司(正四品),賞戴藍翎,加游擊銜(從三品);1876年任靖遠艦管帶;1878年9月任超武艦管帶。
1879年1月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沈葆楨調超武艦和藍翎游擊銜留閩盡先都司葉富管帶前往南洋海軍,駐扎浙江溫州。
葉富與鄧世昌都來自廣東,同期考入船政學堂駕駛班。他們在學生時期意志相洽、志趣相投,即成為摯友。畢業後,他們同在福建水師任兵艦管帶,後李鴻章調鄧世昌前往北洋海軍(北洋水師),沈葆楨調葉富前往南洋海軍,同時並肩保衛中國沿海地區。因同為海軍出身,後兩家結為親家,葉富的兒子葉說周〔原名葉錦瑛(鍈),鎮雄〕娶了鄧世昌的二女兒鄧秀嬋為妻。
光緒六年(1880年7月25日),浙江匪徒黃金滿勾結倭寇肆意擾亂台州,超武艦奉命派往進剿,管帶葉富帶領全艦官兵奮勇作戰、英勇殺敵,不幸壯烈犧牲,時年僅32歲。清廷下詔書贈游擊,並給騎都尉世職。
葉富殉國後,鄧世昌得訊,深為哀悼。清廷下旨予以優恤葉家,誥贈葉富原配夫人周氏恭人,封葉富兒子葉說周世襲雲騎尉銜。
4.鄧世昌:原名永昌,字正卿。清末海軍愛國將領,民族英雄。1849年10月4日生於廣東番禺(今廣州市海珠區),祖籍廣東東莞懷德鄉人。
生於富裕人家,其父鄧煥庄,專營茶葉生意,嘗於廣州及津、滬、漢、香港、秦皇島等地開設祥發源茶莊,並始建鄧氏家祠。少時隨父移居上海,從西方人學習算術、英語。
1867入馬尾船政學堂駕駛班第一期學習,1871年,被派至「建威」艦練習航海。1874年以優異成績畢業,並被船政大臣沈葆楨獎以五品軍功任命為 「琛航」運船幫帶,次年任「海東雲」炮艦管帶,時值日軍侵台,鄧世昌奉命扼守澎湖、基隆等要塞,得補千總。又調任振威炮艦管帶,代理「揚武」快船管駕,升守備,加都司銜。
1880年調入北洋水師,先後擔任「飛霆」、「鎮南」蚊炮船管帶和「揚威」、「致遠」艦管帶。
1894年9月17日在中日甲午黃海海戰中壯烈犧牲。
鄧世昌有三兒五女,長子鄧浩洪,承襲世職,任職於廣東水師,1947年去世;次子鄧浩洋,青年早逝;三子鄧浩乾是遺腹子,曾在民國海軍部供過職,1969年逝於無錫,無子,養女鄧孝思;長女鄧秀媛;次女鄧秀蟬嫁給鄧世昌同窗摯友南洋海軍超武艦管帶葉富的兒子葉說周〔原名葉錦瑛(鍈),鎮雄〕為妻;三女鄧秀娟;四女鄧秀婷;五女鄧秀海。
5.陳鏡開(chén jìnɡ kāi) 男子舉重運動員。1935年生。廣東東莞人。自幼喜愛健身運動。1953年從健身運動轉為練舉重。1955年入中南軍區體工隊,後被選入國家舉重集訓隊,成績提高很快,一年間挺舉成績從95公斤猛增到130公斤。1956年6月7日在上海舉行的中國、蘇聯舉重友誼賽中,以133公斤的成績打破了美國運動員溫奇保持的56公斤級(最輕量級)挺舉世界紀錄,成為中國第一個打破世界紀錄的運動員;同年還分別以135公斤、135.5公斤的成績兩次打破這個項目的世界紀錄。1957年在第三屆國際青年友誼運動會上,以139.5公斤的成績第四次打破這個項目的世界紀錄。1958年9月26日在萊比錫舉行的國際舉重比賽中,以140.5公斤的成績第五次打破這個項目的世界紀錄。1959年在「莫斯科杯」國際舉重個人冠軍賽中,以148公斤的成績首次打破60公斤級(次輕量級)挺舉世界紀錄,1961年以148.5公斤、1963年以151公斤、1964年以151.5公斤的成績連續三次打破這個項目的世界紀錄,從而成為在兩個級別上連續九次打破世界紀錄的運動員。1956年獲運動健將稱號。1959年起五次獲國家體委頒發的體育運動榮譽獎章。1979年起任中國舉重協會主席。1980年任廣東省體委副主任。1959年、1964年、1978年先後當選為第二屆、第三屆、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84年被評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三十五年來傑出運動員之一。1987年被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授予奧林匹克榮譽勛章。
6.陳偉強(1958--),廣東東莞市人。舉重世界紀錄創造者,「奧運會」金牌獲得者。
。。。
8. 東莞有哪些歷史名人
古代
袁崇煥、陳璉、葉富、蔣光鼐、張蔭麟、陳鏡開、倫明、盧子樞、陳伯陶、鄧爾雅、張伯楨、張敬修、鄧白
近現代
周大桂、王金城、劉學斌、張炳光、李旭亮、蔡達標、張佛恩、陳小鳳、李建明、梁沛棠、葉志堅、王志偉、袁旭培、陳潤光、盧汝滔、潘宇海、袁德宗、劉柏權、尹錦容、朱國基、陳淦波、陳健民、麥校勛、陳燦球、張紹日、麥彥桐、葉惠全、梁耀輝、李鑄誠、何銳平、張玉其、陳成穩、李揚欽、羅錦耀、莫浩棠、莫志明、楊志茂、葉欽海、譚金榮、李惠文、鄧文迪、林永春、鄧予立、朱漢輝、盧家驄、孫秉樞、王仲銘、梁乃鵬、陳瑞球、陳永棋、陳永燊、陳永奎、陳淑玲、香植球、香偉燦、香樹輝、黃金富、梁麟、袁武、葉樹林、方潤華、趙泰來、趙樹輝、廖煥輝、張瑜平、朱李月華、鄧焜、鄧燾、蕭明、張細、蔡建中、方文雄、梁潔庭、葉志成、葉子軒、葉鳳娟、王錦輝、王國強、李祖澤、陳萬雄、王賜豪、王華生、王敏剛、王敏超、王煥生、周錫年、周埈年、周少岐、周啟賢、周啟邦、周湛燊、周國勛、周湛煌、葉若林、葉煥榮、溫惠仁、溫容興、鍾偉廷、許勝華、劉旺枝、蔡繼光、蔡就勝、朱偉霖、王柏源、何耀棣、王振聲、王公愚、陳鴻道、汪世忠、何焯輝、歐煥倫、任錦漢、王少強、楊寶玲、葉旭全、陳治海、賴國強、李錦全、黃煥枝、鄭安國、王冠華、陳耀忠、吳少強、陳冠傑、羅建新、葉劍波、王時新、鄧崇光、陳永昌、羅啟仁、黃萬順[15] 等
9. 東莞有哪些著名的歷史人物你知道嗎
廣東比較出名的歷史人物,例如有:
1、袁崇煥,字元素,生於廣東東莞石碣,明朝末年薊遼督師。明朝末年的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抗清名將。
2、屈大均,又名邵隆,號非池,廣東番禺人。 明末清初著名學者、詩人,與陳恭尹、梁佩蘭並稱「嶺南三大家」,有「廣東徐霞客」的美稱。詩有李白、屈原的遺風,後人輯有《翁山詩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廣東新語》及《四朝成仁錄》,合稱「屈沱五書」。
3、洪秀全,原名火秀,族名仁坤,1814年(嘉慶十八年)十二月初十生於廣東花縣福源水村,後來移居到官祿布村。撰《原道救世歌》以布教,主張建立遠古「天下為公」盛世,後來建立太平天國,稱天王,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席捲了大半個中國,對清王朝乃至整個近代歷史造成了深遠的影響。
4、鄧世昌,民族英雄,原名永昌,字正卿,廣東廣府人,祖籍廣東番禺縣龍導尾鄉(廣州市海珠區),清末北洋水師將領,1894年9月17日在黃海海戰中壯烈犧牲,光緒帝輓聯如此寫道: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
5、黃飛鴻,生於廣東省南海縣,他從不恃強凌弱,堅持以德服人。歷主摒除門派之閡,能者為師,更是力排重男輕女之見,最先收授女弟子和組織女子獅隊的武師之一。
10. 深圳有什麼歷史事件文物古跡名人志士等等
有這些:
南頭古城遺址:南山區深南大道旁
考古檔案:南頭古城即東莞守御千戶所,始建於明洪武二十七年,在漢武帝時就成為全國二十八處鹽官之一的番禺鹽官駐地,史稱「東官」。現古城呈不規則的長方形,城垣范圍東西長為680米,南北寬為500米。城內道路六縱三橫共有9條,俗稱「南頭九街」,現仍保存部分市井門樓。城內尚保存紀念文天祥的信國公文氏祠、東莞會館、報德祠等歷史建築及39處明清時期具有嶺南及南洋建築風格的民居。
歷史地位:南頭古城是深圳1670年城市歷史的見證。1983年至1985年,南頭古城內的6處建築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南頭古城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南頭古城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屋背嶺商時墓群遺址:南山西麗屋背嶺村屋背嶺山頂
考古檔案:1999年發現,2001年4月發掘,發掘面積1400平方米,共發現商時期墓葬94座,皆為豎穴土坑墓。隨葬品以陶器為大宗,有釜、豆、罐、缽、尊等。紋飾為拍印的曲折紋、方格紋、卷雲紋等。石器以小型石錛為主,還有少量的玉矛、下塊、水晶塊等。墓葬約可分為三期,第一期為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商早期,二三期從商中期至西周早期。
歷史地位:該墓葬區的二三期材料,填補了珠江三角洲和港澳地區考古編年的空白,有利於研究商時期廣東的文化面貌、社會發展、墓葬布局及葬俗,為中國商時期邊疆考古做出貢獻。其中西麗屋背嶺遺址為典型的山岡遺址,是一處以商代為主、比較單純、規模較大、又比較集中的古文化遺址,填補了深圳文物考古的空白,被稱為「有可能揭示出一個上至新石器時代、下至秦代的古文化遺址全貌」。
咸頭嶺新石器時代遺址遺址:龍崗區大鵬鎮咸頭嶺村海堤上
考古檔案:1981年被發現,歷經三次發掘。遺跡面積13000平方米,出土了大量的陶質生活用具,以沙灰陶為主,有少量製作較為精細的泥質白陶和灰陶。個別器物有赭紅色陶衣。還出土磨質石器74件,以及16件打質石器和98件天然石器。
歷史地位:該遺址引起國家有關專家的高度重視,遺址的文化面貌被認為在珠江三角洲新石器時代中期沙丘文化遺址中具有代表性,從而被命名為「咸頭嶺文化」。這意味著深圳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不僅在廣東省佔有重要地位,而且在全國的同時代文化中也享有一席之地。
大鵬古城 遺址:龍崗區大鵬鎮鵬城
考古檔案:明洪武二十七年,大鵬所城開築,以防禦海盜、倭寇侵擾。城內有東門街、南門街、正街3條主要街道,明清時代城內建築有左營署、參將府、守備署、軍裝局等。現縣丞署、關帝廟、趙公祠、晏公廟等基址尚存。東、南二城門仍保留明代原樣。城內還有建於清嘉慶、道光年間的「振威將軍第」,即廣東水師提督賴恩爵府第,福建水師提督劉起龍「將軍第」等,規模宏大,許多清代民居保存完整。
歷史地位:1983年和1984年,深圳市將大鵬城東、南兩城門及賴恩爵「振威將軍第」、劉起龍「將軍第」分別列入深圳市第一、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大鵬古城被廣東省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鐵仔山古墓群 遺址:寶安區西鄉鎮鐵仔山南坡
考古檔案:深圳市考古工作者2000年1月至3月的搶救性考古發掘成果。該墓群面積約1萬平方米,發掘面積3585平方米。共發現東晉至明清時期的古墓葬248座,出土文物400餘件。在248座古墓中,東晉墓5座,南朝墓36座,宋墓4座,明清墓203座。
歷史地位:鐵仔山古墓群是深圳1670年城市歷史的有力見證。該墓葬區的歷史延續時間之長、數量之多、墓葬之密集及形制之多樣,不僅在廣東省罕見,在全國也屬少見,為研究深、港地區乃至粵東南地區的歷史發展演變,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該古跡被列入2000年全國重大考古發現。專家指出,鐵仔山古墓群中,東晉、南朝墓中出土的瓷器不是深圳本地產品,有可能是位於今江西豐城一帶的早期洪洲窯的產品;而明墓中出土的青花瓷器絕大多數是江西景德鎮窯產品,可見深圳在這兩個時期商品經濟已較為發達。
大梅沙春秋時期墓群遺址:大梅沙海邊堤上
考古檔案:該墓群1982年發現,1992年、1993年分兩次被發掘,發掘面積2405平方米。墓葬均為長方形豎穴,方向北偏東,長2·3米—4·5米,有的在近墓底中間挖一個直徑和深度約20厘米的小坑。出土的隨葬品有39件,其中有11件青銅器、21件陶器、7件石器。其中,M6墓葬隨葬品最多,共出土4件青銅器、3件陶器和2件石器,表明當時財富多寡差別較大,男女分工明確,族群之間可能還經常發生爭斗。
歷史地位:該遺址在當時是廣東發掘面積最大的沙丘遺址,發現的墓葬和青銅器數量在廣東沙丘遺址中也是空前的,並填補了廣東考古編年的空白,為研究此時期的社會狀況及古越民俗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料。
中英街遺址:深圳沙頭角
考古檔案:英國殖民主義者在割佔香港及九龍後,強行租借九龍半島界線以北、深圳河以南的230多個島嶼在內的廣大地區,為期99年。1899年英國接管新界後,豎立了界碑,東側為華界沙頭角,西側為英界沙頭角。1941年12月,日本帝國主義侵佔了香港,將中英街3至7號界碑拔除,並改名中興街。抗日戰爭勝利後,復名中英街。
歷史地位:中英街及界碑是中國貧窮落後、清王朝腐朽沒落和帝國主義瘋狂侵略中國的歷史見證;是中國革命勝利和改革開放、香港回歸祖國的歷史見證;已被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中英街歷史博物館已成為廣東省和深圳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