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在荊門生長的歷史人物有哪些
1、邊居誼(公元13世紀在世,卒於1274年) 湖北隨州人,南宋著名抗元將領。南宋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因屢立戰功,官至賬前都統。邊居誼為抗擊元軍,率領軍民構築沙洋堡、新城堡。十月,元軍從襄陽進兵,攻陷沙洋、新城(今沙洋縣李市鎮附近),新城守軍在邊居誼的帶領下,譜寫了一曲與新城共存亡的壯歌。元軍以高官厚祿引誘邊居誼投降,邊居誼不予理睬。新城被元軍攻陷,三千勇士皆殉國,最後邊居誼拔劍在手,仰望蒼天,高呼「邊居誼寧死不降。」說完,劍刃一橫,熱血飛濺,自殺末死,他又用最後一點力氣滾進熊熊烈焰。 元末明初,江陵府學正孔克學憑吊新城遺址時,曾寫七絕一首:「鐵石肝腸死末休,孤城高倚漢江秋。三千血戰皆忠義,不效襄陽事敵仇。」目前,李市鎮附近有新城遺址和居誼廟。
2、周培公(公元1632—1701)中國歷史上明末清初人物,文武兼備,剛正毅勇,才智過人,恪盡職守,深諳治世之策,深得為人之道,是康熙身邊的重要謀臣之一。平定察哈爾和吳三桂叛亂的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挽大清於危難之中。
舒成龍
3、舒成龍(公元1700─1771年) 字御天,清代河北任丘人。20歲在恭王府辦事。雍正九年(1731年)到戶部營田司供職,後為候補知州;先在兵部車駕司實習三年,期滿分發湖北任地方行政長官。先任谷城知縣,乾隆八年(1743年)升任荊門知州。 舒成龍來到荊門,首先改革田賦政令,廢除原有的包攬徵收田糧的里書制,印刷的應交納的《易知由單》,分發農產,既通俗易懂,又避免農產上當受騙和被勒索。設立正副鄉約和地保,褒揚好人好事,打擊鄉霸刁民,宣講鄉規民約,使社會風氣和習俗漸有好轉。 在舒成龍到任前一年,漢江荊門段的鄭家潭河堤被洪水沖垮,沙洋地段上上下下全部遭災,民不聊生。舒成龍一到任,便集全州之力,將沙洋官堤築高加固,另新增小江湖月堤一道,石磯十座和排水閘兩座。還將白鶴寺舊堤與青冢村的民堤統一加固合修,提高抗洪能力。鄭家潭決口淹沒民田七十餘頃,舒成龍請求朝廷永遠免徵淹田稅賦每年白銀319兩,南漕米156擔,解除民困。舒成龍上任伊始,發現荊門無一部完整州志,迅即組織人員修荊門州志,以供後世查閱。 舒成龍治理荊門州,正值康、乾盛世,國家太平,農業豐收,物資充裕,百姓安居樂業。他抓住有利時機,興辦公益事業。首先,興建龍泉書院,重建州署、荊門驛站、陸夫子祠、南門文運橋、西門來龍橋、後港聚仙橋等。還設立育嬰堂和養濟院,在沙洋碼頭置救生渡船;維修荊門城垣,修葺城隍廟,興築社稷壇、先農壇,重修孔廟學宮等,深得群眾擁護。舒成龍為此奔波忙碌,沒有一天空閑。 乾隆十五年(1750年),由於舒成龍治理荊門州政績卓著,乾隆皇帝兩次召見,升任廣西平樂府同知。荊門民眾聯名稟呈,請求留任;加之《荊門州志》編纂未果,朝廷內閣同意舒成龍僅在吏部掛同知官銜,繼續留在荊門州治事。舒成龍還將治事重點放在啟迪民智方面。他認為官員效忠國家,民眾孝順父母,是「天人之道」。為弘揚先賢,尊重賢能,培育人才,他帶頭斥資在荊門城西修建老萊山莊、孝隱亭,以紀念著名道教創始人之一、二十四孝之首老萊子;擴建陸文安公祠、講經台,以紀念南宋理學家、教育家、荊門知軍陸九淵;評選鄉賢,祀奉歷代名儒,如荊門「三孫」、「二朱」、楚國名相孫叔敖等。他先後在荊門州城、沙洋鎮、馬良山修建龍泉、漢上、內方三書院,選送優秀子弟課讀。在龍泉書院東側修築荊園和方塘,引龍泉、蒙泉、惠泉之水穿越九曲橋、書齋、講堂,注入文明湖,湖畔亭台樓閣,美不勝收。 乾隆二十年(1755年),吏部升任他為湖南衡州知府。離荊赴任時,荊門士民沿途擺設香案餞行,官轎停停走走,走走停停,三天後才在依依不合的人群中離開荊門地界。荊門民眾為紀念這位大德州牧,為其建立紀念祠堂。
4、老萊子(約公元前599年一約公元前479年),春秋晚期著名思想家,「道家」肇始人之一。楚國人,出生於康王時期,卒於惠王時期。著書立說,傳授門徒,宣揚道家思想。遺著有《老萊子》16篇(一說15篇),漢魏時亡佚。有少數言論在《子書》、《戰國策》等書籍中有所收錄,從中可以管其生平和思想觀點。在荊門城西象山東北麓竹皮河畔,有一幽靜處--老萊山莊,傳說是春秋時期楚國名士老萊子隱居之處。 魯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年),孔子受困於陳、蔡,楚昭王迎孔子來楚國。孔子外出,遇其弟子。弟子返家,告訴老萊子:「有人於彼,修上而趨下,示僂而後耳,視若營四海,不知誰氏之子。」老萊子說:「是丘也,召而來。」孔子見面,向老萊子請教怎樣輔助國君。老萊子訓導:「你對世人的痛苦感到哀傷,卻輕視你的作為給萬代子孫帶來的禍患,這究竟是貧乏無知還是無法達到目的呢?與其贊譽唐堯而非議夏桀,不如堯、桀而亡,收起那些褒貶,反乎自然必有損傷,不安不靜必生邪惡。對人作事從容隨物,故常成功。有什麼辦法,你自以為賢能啊!」要孔子改變那種志在經營四海,以賢能自負的態度。從中同時也流露出戒除驕矜,淡泊名利,亡卻好惡,順乎自然的思想主張。他還用「齒、舌」的比喻教孔子事君之道。這些語言,多為各國名家策士摘引。他的思想屬「言道家之用」雖然謀求的不是治國之道,但仍有一定關注社會的內容。後來道家莊子「群人南面之法」。則擴大發展了老萊子消積、無為的一面。 老萊子不願「受人官祿、為人所制」,隱居山林。楚惠王五十年(公無前479年)發生「白公勝之亂」,繼而陳國南侵,為避亂世,從河南遷來湖北,隱居在荊門蒙山(現改名為象山)東北(後人稱老萊山莊,遺址在今荊門市自來水公司院內,有孝田、順井遺址),「葭牆蓬室,木床蓍席,衣蘊食藪,墾山播護。」楚惠王自駕車前往,迎接老萊子到郢都出任官職,輔助國政。他謝絕說:「仆野山之人,不足守政。」為避免楚惠王再來聘求,他棄去茅舍,渡過長江,至江陵江南地區棲身,過著「鳥獸之解毛可績而衣之,據其遺粒足以食也「的隱居生活。 老萊子生活在社會發生激劇變革的春秋時代,因看不慣世間的名利角逐和諸侯兼並,隱居在荊門象山腳下,墾荒耕田,奉養雙親。老萊子不僅追求精神的愉悅,做一名散淡、逍遙的山村野夫,而且他還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孝子。在我國民間流傳的《二十四孝圖》中有一幅「老萊娛親圖」,講的是老萊子70歲時,為解除年邁雙親的孤寂,穿戴孩童的綵衣花帽,手裡擺弄著小撥浪鼓,手舞足蹈地在父母面前嬉笑耍樂,他還玩弄小雞小鴨,做出小童天真無邪的活潑樣子。 後人以「老萊衣」比喻對老人的孝順。唐代詩人孟浩然曾作詩曰:「明朝拜嘉慶,須著老萊衣。」
5、聶紺弩(公元1903-1986年) 京山縣城關人,字干如,曾用筆名耳耶、二鴉、簫今度等,是我國現代老一輩著名的多才作家,新聞工作者,雜文家,古典文學研究學者,詩人。 聶紺弩早年曾在馬來西亞、緬甸,當過教員和報紙編輯。在三十年代初,他寫過許多小說、詩歌、劇本。在抗日戰爭時期尤其以寫雜文著稱。由於他的文學根底扎實,信筆寫來,旁徵博引,借古諷今,揮灑自如,他的雜文風格酷似魯迅,為文壇所稱道。解放初,他為研究「三紅金水」等古典文學巨著作出了貢獻。有詩作《散宜生詩集》 和小說《天壤》和《紺弩小說集》。 1923年在緬甸仰光《覺民日報》、《緬甸晨報》當編輯時,讀到「 五四」時期在北京出版的《新青年》,深受影響。1924年考入廣州中央陸軍軍官學校(黃埔軍校)第2期,參加過國共合作的第一次東征。20年代中期,曾去蘇聯,入莫斯科中山大學,1927年回國。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在上海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30年代中期,先後編輯《中華日報》副刊《動向》和雜志《海燕》。這時,他以短小精悍、犀利潑辣的雜文,引起讀者注意。抗日戰爭時期,聶紺弩在桂林與夏衍、宋雲彬、 孟超、 秦似編輯雜文刊物《野草》。「 皖南事變」後不久,他在《野草》上發表了《韓康的葯店》,從詼諧中體現譏刺,回擊了國民黨掀起的反共逆流,在讀者中引起強烈反響。雜文集《歷史的奧秘》、《蛇與塔》,都是作為《野草叢書》出版的。前者雜論社會現象,後者評說婦女問題。後來又以二者為基礎,編為《二鴉雜文》出版。解放戰爭時期,他的散文集《沉吟》和雜文集《血書》出版。《沉吟》通過人物記述表現了廣闊的社會生活;《血書》是對黑暗現實的針砭、撻伐,並熱情歌頌了中國共產黨中央公布的土地改革文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聶紺弩在香港辦報期間,仍以雜文為武器,批判各種怪現狀、怪議論,宣傳新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聶紺弩在雜文寫作上,有意學習魯迅的筆法,但又形成自己的風格:行文恣肆,用筆酣暢,反復駁難,淋漓盡致,在雄辯中時時顯出俏皮。他的作品多已收錄於《聶紺弩雜文選》(1955)、《聶紺弩雜文集》(1981)、《聶紺弩散文》(1981)。 聶紺弩歷任中國作家協會理事,香港《文匯報》主筆,人民文學出版社副總編輯等職。
6、陸九淵(公元1139--1193年) 字子靜,自號象山,人稱象山先生,荊門老百姓稱之為陸夫子。南宋高宗紹興九年二月(公元1139年4月)生於江南西路撫州金溪縣(今江西省撫州地區金溪縣)延福鄉青田裡。光宗紹熙三年十二月(公元1193年1月)卒於荊湖北路荊門軍(今湖北省荊門市)知軍事任內。南宋著名理學家,教育家,與朱熹齊名,人稱「朱、陸」。 陸夫子五歲發蒙,他從小就聰明好思。三、四歲時就向父親提出「天地何所之」,這樣深邃的哲學問題。七、八歲,「舉止異凡兒,見者敬之」。他讀古書,見「宇宙」兩字,別人解說道:「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他頓然大悟說:「宇宙內事乃己分內事;己分內事乃宇宙內事。」二十四歲參加鄉試,高中第四名,是年冬十月二十七日其父陸賀病逝。 三十三歲,再次鄉試,以易學中舉、得解。南宋孝宗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三十四歲,春試南宮。夏五月,廷對,賜同進士出身。 光宗紹熙二年(公元1191年),五十三歲,得旨之荊門。秋七月四日啟行,九月三日至二泉(荊門軍)。 陸九淵千里迢迢從江西到荊門上任後,正值金兵南侵壓境,他便主持構築荊門城,並開挖了護城河渠。還大刀闊斧地改革荊門軍的稅收弊端和不合理體制以及官場的陳規陋習,重視整軍習武。廢除了荊門境內稅卡,減免捐稅,一時間荊門商賈雲集,稅收日增,民訟漸息,盜賊斂跡。 陸九淵清正廉明,秉公執法。有人告狀,他不拘早晚,親自接見受理。斷案多以調解為主。如控訴的內容涉及隱私、違背人倫和有傷風化的,就勸說告狀人自動撤回上訴,以便維護社會道德風尚的淳厚。只有罪行嚴重、情節惡劣和屢勸不改的才依律懲治。所以民事訴訟越來越少,到上任第二年,來打官司的每月不過兩三起。 陸九淵一生的輝煌在於創立學派,從事傳道授業活動,受到他教育的學生多達數千人。他以「心即理」為核心,創立「心學」,強調「自作主宰」,宣揚精神的動性作用。他的學說獨樹一幟,與當時以朱熹為代表的正宗理學相抗衡。1145年4月,他與朱熹在江西上饒的鵝湖寺會晤,研討治學方式和態度。朱熹持客觀唯心主義觀點,主張通過博覽群書和對外物的觀察來啟發內心的知識;陸九淵持主觀唯心主義觀點,認為應「先發明人之本心然後使之博覽」,所謂「心即是理」,毋須在讀書窮理方面過多地費功夫。雙方賦詩論辯。陸指責朱「支離」,朱譏諷陸「禪學」,兩派學術見解爭持不下。這就是史學家所說的「鵝湖之會」、「鵝湖大辯論」。陸九淵的思想經後人充實、發揮,成為明清以來的主要哲學思潮,一直影響到近現代中國的思想界。著名學者郭沫若、馬一浮都認為深受陸九淵思想的影響。陸九淵在象山東坡築亭,宣講理學,聽眾往往多達數百人。荊門原先閉塞的民風和鄙陋習俗顯著改變。各級主管部門交相列舉陸九淵在荊門的政績奏報朝廷。益國公、左丞相周必大曾強調,荊門軍治理成效突出,可作地方長官「躬行」的榜樣。 1193年初,陸九淵在荊門病逝,棺殮時,官員百姓痛哭祭奠,滿街滿巷充塞著弔唁的人群。出殯時,送葬者多達數千人。他死後,謚為「文安」。 為紀念陸九淵,後人將荊門蒙山改稱象山,在荊門城西象山東麓當年陸九淵講學的象山書院遺址興建陸文安公祠(俗稱陸夫子祠和陸公祠)。
7、孫叔敖(公元前約630年-公元前593年),蒍氏,名敖,字叔敖,楚國期思(今河南淮濱期思)人。當時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水利家。楚莊王時官令尹(相當於宰相)。據《荊門直隸州志》記載,孫叔敖居荊門白 土裡(後改稱孫家山,在荊門、荊州交界處)。 孫叔敖拜令尹時,傾國吏民皆來朝賀。有位布衣老者姍姍來遲,嚴肅地對他說,地位越高越要體恤下情,官職越大越要謙虛謹慎,俸祿越厚越不能有貪心。你能謹守這三條,就足以把國家治好。孫叔敖把老者的話當作座右銘牢記在心。他任國相後,施政教民,使得官民之間和睦同心,風俗淳美;執政寬緩不苛卻有禁必止,官吏不做姦邪之事,民間也無盜賊發生。他不僅勤政廉儉,而且文武兼備、厲行變革,個人身世也極有傳奇色彩。正如清代詩人鄭機詩中所吟頌的:"惟楚有材舉亦殊,叔敖入相海之隅。虞邱薦牘輸巾幗,優孟陳情勝士夫。圍鄭回轅非畏事,城沂命日有深圖。功名豈盡埋蛇報,陰騭從來信不誣。"漢代大史學家司馬遷把孫叔敖的事跡列為《史記·循吏列傳》之首,記載:「孫叔敖之為楚相,盡忠為廉以治楚,楚王得以霸」。稱贊他是一位奉職守法、善施教化、仁厚愛民的好官吏。《繹史-列女傳-樊姬》記載孫叔敖:「王以為令尹,治楚三年而庄王以霸」。楚莊王能夠「一鳴驚人」而稱霸中原,是與孫叔敖的輔佐分不開的。東漢邯鄲淳根據《史記》記載,寫了《楚相孫叔敖碑》,贊揚他「受純靈之精,懷絕世之才,有大賢次聖之質」。荊門知州舒成龍在《荊門直隸州志-文苑》中收錄了這篇碑文,並加了按語,稱孫叔敖為「荊之鄉獻」。 孫叔敖十分熱心水利事業,主張採取各種工程措施,「宣導川穀,陂障源泉,灌溉沃澤,堤防湖浦以為池沼,鍾天地之愛,收九澤之利,以殷潤國家,家富人喜。」他帶領人民大興水利,修堤築堰,開溝通渠,發展農業生產和航運事業,為楚國的政治穩定和經濟繁榮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特別是他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期思陂和沮漳河下游等地的水利工程,為千古傳頌。 孫叔敖由於行政、治軍有功,楚莊王多次重額封賞,孫叔敖堅辭不受。他一生廉潔,毫無貪圖之心,為官多年,家中卻沒有積蓄,臨終時連棺槨也沒有,因此受到後人的敬重。司馬遷《史記》中記為"循吏"第一。 戰國時,有個小孩叫孫叔敖。他的奶奶常常給他講兩頭蛇的故事,說誰如果不小心,遇到了兩頭蛇,必死無疑。 一天,孫叔敖外出玩耍,不巧遇到了兩頭蛇,他急忙搬起石頭砸死了它。然後又挖了 個坑,把蛇埋了。之後,哭著回到了家裡,撲到媽媽懷里說:「媽媽,我活不長了,我今天遇到了兩頭蛇。」 媽媽問它兩頭蛇在哪裡?他說:「我怕別人也遇到它,所以,我把它埋了。」 媽媽笑著誇他是個為別人著想的好孩子。又告訴他,兩頭蛇其實是一種畸形的蛇,人遇到了是不會死的。 後來孫叔敖成了楚國的宰相。他一心一意為老百姓著想,受到了全國人民的愛戴。
B. 人在他鄉的荊門人,上什麼網站好呢
上自己老家的頻道關注自己家鄉發生的一些事 像 羅定 就有一個羅定E天空的網站 隨時能關注家鄉的信息 -.-
C. 荊門歷史名人
陸九淵:曾任荊門知州,是與朱熹齊名的理學家。字象山,1139年生於金溪,是南宋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思想家。治理荊門時政績卓越。原荊門市水產路現更名為九淵路就是以此歷史人物命名的。荊門市「象山」就是以他的號命名。,象山大道也是的,就連廣播電台的《象山夜話》欄目也是沾了歷史名人的靈氣了。。。
孫叔敖:春秋時代楚國庄王的令尹。據《荊門直隸州志》記載,孫叔敖居荊門白土裡(後改稱孫家山,在荊門、荊州交界處)。孫叔敖為令尹五年,功績顯赫,特別是他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期思陂和沮漳河下游等地的水利工程,為千古傳頌。
老萊子:曾隱居荊門象山,春秋時代楚國著名道學家,中國古代二十四孝子之一。著有十六篇學術著作,闡述道學的玄奧哲理。春秋時代,楚莊王得知隱居在荊門蒙山(今象山)東北麓的老萊子很有學問,便帶著厚禮親自登門請他出山輔佐朝政。
宋玉:荊門鍾祥市胡集人,戰國時期楚國著名詩人和文學家。他的著作《登徒子好色賦》成為傳世佳作,「登徒子」也成為好色者的代名詞。宋玉長相秀美,風流倜儻,且能言善辯,才華過人,與屈原等在宮中供職,專為頃襄王聲色宴遊助興。他胸懷大志,卻得不到升遷,諫言無門,懷才不遇之感油然而生。他以《陽春》、《白雪》自喻,不願與《下里》、《巴人》從俗同流,超然獨處,放浪不羈,最終淪為貧士,窮困潦倒,惟有憤世疾俗,賦詩明志。
舒成龍:公元1743年始,任荊門州知州。舒成龍在任荊門時,荊門經濟繁榮,治安良好,官民關系融洽,他尊重賢能,培育人才。將沙洋官堤築高加固,遺留到現在的荊園、龍泉書院、講經台、讀書台、孝隱亭等眾多遺跡都是舒成龍在任時恢復與修建的。
尉遲恭:(公元585年─658年) 字敬德,朔州善陽(今山西朔縣)人。尉遲恭先為隋朝劉武周偏將,後歸順李世民,成為唐代開國元勛。唐太宗貞觀三年(公元629年)任襄州都督,貞觀八年(公元634年)任荊州路總管府總管。當時荊門城為長林縣治所,在荊襄大道上,尉遲恭下令構築三關:北築樂鄉關,中間築馬牙關,南築虎牙關。三關的構築,使荊門進可攻,退可守,成為襄荊古道上的戰略要地。他還在荊門古城西門內的隋代皇後的行宮舊址鳳凰台修署衙,還建立沙洋城堡,修築漢江堤防,將長林縣治移往後港藻湖西岸。尉遲恭忠於大唐,最後封為鄂國公,死後,被謚為忠武公,陪葬於唐昭陵,今我市境內新店鋪有古跡尉遲恭墓(衣冠冢)及尉遲恭祠。
荊門「三鳳」:孫何,孫僅,孫侑。
孫何:荊門人,北宋大臣,是荊門知軍孫鏞的長子。與其弟孫僅、孫侑合稱「荊門三鳳」。
孫僅:荊門人,北宋大臣,孫何的大弟。孫僅少時勤奮好學,在荊門東山書院攻讀時,與其兄孫何聞名一時,宋真宗咸平元年中進士,點為甲科狀元。兄弟先後中狀元,震動荊門地區。
孫侑:荊門人,為北宋良臣名儒之一,孫何的小弟。孫侑少時聰明伶俐,讀書一目十行,對經史子集、上下古今、倫理道德的悟性很高。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年)中進士,與孫何、孫僅同被列為荊門鄉賢,並稱「荊門三鳳」。翰林大學士王禹伺感嘆:「天地間的鍾靈秀氣,全部聚集到荊門孫家。」
朱震:荊門人。少時在荊門東寶山下的東山書院攻讀,宋徽宗政和年間中進士,是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朱震學識淵博、才華出眾,受到宋高宗召見。高宗垂問《易經》、《春秋》要領,朱震結合自己多年研究《易經》的體會,對答如流。高宗十分滿意,提拔其為禮部員外郎,兼川陝荊襄都督府詳議官。
朱厚熄:荊門鍾祥市人,明朝第十一代皇帝,史稱嘉靖皇帝。1521至1566年間在位。朱厚熄是一個很有才乾的皇帝。他通過改革宿弊、振興綱紀等措施,開創了20多年的「新政」時期,得到了朝野上下的一致擁戴。但朱厚熄也是一個固執專斷、個性極強的人。他為了「追尊私親」,以求「名正言順」,誘發了波及整個朝野,歷時三年半之久,史稱「大禮儀」的政治事件,有200多位文武官員因之受到了不應有的責罰。他作為一代皇帝,也同所有的封建帝王一樣,祈求長生不老,營造陵寢宮苑,不僅在生時窮極享樂,而且追求死後的顯赫尊榮,他在北京為自己修建了「永陵」,在家鄉鍾祥為生身父母擴建了「顯陵」,又為他的輪回轉世前身元佑道人修建了「元佑宮」。盡管這些建築至今還閃耀著勞動人民創造的藝術光彩,但大興土木,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增加了人民的負擔,給人民帶來了苦難。他虔誠修道,尤好丹術,長期不視朝政,造成了嚴嵩等人的專朝弄權,不僅「新政」未能徹底實施,反使國勢日趨沒落,嘉靖朝政也終歸於窮途末路。
周培公:湖北荊門人,清朝康熙年間大臣,戰功卓著,曾被康熙重用而後又遭受冷遇的大臣周培公,為我國歷史上漢滿結合的典範。荊門市原溫泉大道現更名為培公大道就是以此歷史人物命名的。培公墳在荊門市掇刀區麻城鎮官堰村10組。
陳士榘:湖北省荊門人。一九二七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參加湘贛邊界秋收起義並轉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工農革命軍第一軍一師一團教導隊區隊長,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排長、副連長、副營長、副大隊長,紅十二軍第三十四師參謀處處長、參謀長,紅一軍團司令員作戰科科長、教導營營長,第四師參謀長,紅十三軍參謀長、代軍長,紅一軍團隨營學校校長。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一五師三四天三旅參謀長,晉西支隊司令員,八路軍一一五師參謀長,山東濱海軍區司令員。解放戰爭時期,任新四軍兼山東軍區參謀長,華東野戰軍參謀長兼西線兵團司令員,第三野戰軍參謀長兼第八兵團司令員和南京警備司令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華東軍政大學副校長,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訓練部部長、教育長,中國人民解放軍工程兵司令員兼特種工程指揮部司令員、政治委員,中共中央軍委顧問。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是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共產黨第九、十屆中央委員。
季雨霖:荊門馬良人,第一次北伐的總司令;他曾率部直搗潼關,奠定了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的基礎。荊門市廣場路更名為雨霖路就是因此歷史人物命名的。
聶紺弩:荊門京山縣城關人,字干如(公元1903—1986年),是我國現代老一輩著名的多才作家,新聞工作者,雜文家,古典文學研究學者,詩人。早年曾在馬來西亞、緬甸,當過教員和報紙編輯。在三十年代初,他寫過許多小說、詩歌、劇本。在抗日戰爭時期尤其以寫雜文著稱。由於他的文學根底扎實,信筆寫來,旁徵博引,借古諷今,揮灑自如,他的雜文風格酷似魯迅,為文壇所稱道。解放初,他為研究「三紅金水」等古典文學巨著作出了貢獻。有詩作《散宜生詩集》和小說《天壤》和《紺弩小說》。
D. 如何加入荊門社區網
你可以去網站里注冊就好了呀
E. 從古至今,荊門出過多少英雄豪傑,有名之士,請知道的朋友拿來大家共享,謝謝!
荊門,人傑地靈,又緊鄰楚國首都。因此,自東周以後的各朝各代,人才輩出,涌現了一大批傑出的歷史人物。 孫叔敖(公元前7─6世紀) 春秋時代楚國庄王(公元前613年至前591年)的令尹。據《荊門直隸州志》記載,孫叔敖居荊門白土裡(後改 稱孫家山,在荊門、荊州交界處)。孫叔敖一生廉潔,毫無貪圖之心,因此受到後人的敬重。《史記?滑稽列傳》記載:「孫叔敖之為楚相,盡忠為廉以治楚,楚王得以霸」。《繹史?列女傳?樊姬》記載孫叔敖:「王以為令尹,治楚三年而庄王以霸」。楚莊王能夠「一鳴驚人」而稱霸中原,是與孫叔敖的輔佐分不開的。東漢邯鄲淳根據《史記》記載,寫了《楚相孫叔敖碑》,贊揚他「受純靈之精,懷絕世之才,有大賢次聖之質」。荊門知州舒成龍在《荊門直隸州志?文苑》中收錄了這篇碑文,並加了按語,稱孫叔敖為「荊之鄉獻」。孫叔敖為令尹五年,功績顯赫,特別是他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期思陂和沮漳河下游等地的水利工程,為千古傳頌。 老萊子(公元前6─5世紀) 春秋時代楚國著名道學家,中國古代二十四孝子之一。著有十六篇學術著作,闡述道學的玄奧哲理。晉代皇甫謐撰著《高士記》記載:老萊子為躲避戰亂,從河南遷來湖北,隱居在荊門蒙山(今象山)東北(後人稱老萊山莊,遺址在今自來水公司院內,有孝田、順井遺址),墾荒耕作,侍奉雙親。楚王聞其賢,特登門禮聘,老萊子不肯任人擺布,後不知躲到什麼地方去了。 嚴光(公元前1世紀) 又名嚴遵,字子陵,是東漢初年(約公元1世紀)浙江會稽餘姚人,少年時期曾與漢光武帝劉秀同窗,友誼很深,兩人都曾在荊門居留。劉秀稱帝,嚴光便隱姓埋名,不知去向。後來漢光武帝思念嚴光當年的才華與聲望,便下令把嚴光接到京都洛陽,硬要封嚴光為諫議大夫。嚴光死拒,偕妻退隱浙江故里。 荊門子陵鋪的地名與境內嚴山、釣魚台、客星井、子陵故宅等多處古跡都是後人為紀念嚴光而命名的。 尉遲恭(公元585年─658年) 字敬德,朔州善陽(今山西朔縣)人。尉遲恭先為隋朝劉武周偏將,後歸順李世民,成為唐代開國元勛。唐太宗貞觀三年(公元629年)任襄州都督,貞觀八年(公元634年)任荊州路總管府總管。當時荊門城為長林縣治所,在荊襄大道上,尉遲恭下令構築三關:北築樂鄉關,中間築馬牙關,南築虎牙關。三關的構築,使荊門進可攻,退可守,成為襄荊古道上的戰略要地。他還在荊門古城西門內的隋代皇後的行宮舊址鳳凰台修署衙,還建立沙洋城堡,修築漢江堤防,將長林縣治移往後港藻湖西岸。尉遲恭忠於大唐,最後封為鄂國公,死後,被謚為忠武公,陪葬於唐昭陵,今我市境內新店鋪有古跡尉遲恭墓(衣冠冢)及尉遲恭祠。 陸九淵(公元1139--1193年) 字子靜,號存齋,撫州金溪人,南宋著名理學家,教育家,與朱熹齊名,人稱「朱、陸」。 南宋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賜同進士出身,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派任隆興府(今江西南昌)靖安縣主簿。南宋光宗紹熙元年(公元1190年)陸九淵任荊門軍知軍。 陸九淵上任後,正值金兵南侵壓境,他便主持構築荊門城,並開挖了護城河渠。還大刀闊斧地改革荊門軍的稅收弊端和不合理體制以及官場的陳規陋習,重視整軍習武。廢除了荊門境內稅卡,減免捐稅,一時間荊門商賈雲集,稅收日增,民訟漸息,盜賊斂跡。 由於陸九淵對荊門軍治理成效突出,被作為地方長官「躬行」的榜樣。明代弘治年間(公元1488--1505年),為紀念陸九淵,在荊門城西象山東麓當年陸九淵受理民事訴訟和講學的象山書院遺址興建了陸夫子祠,後幾經焚毀,清乾隆年間重建。陸九淵當年講學的講經台也於清代重建,台上建紀念亭,安陸知府張世芳取《詩經》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句意,題為「仰止亭」。 陸九淵與著名理學家朱熹有各自的觀點和治學態度,陸九淵持主觀唯心主義,應為「心即是理」,指責朱「支離」,朱熹持客觀唯心主義觀點,主張通過博覽群書和對外物的觀察來啟發內心的知識,譏颯陸「禪學」,兩派學術見解相持不下,曾在江西上饒進行了史學上的「鵝湖大辨論」。陸九淵的「心即是理」的哲學思想,被明代著名理學家王守仁繼承和發展,形成很有影響的陸王學派,陸九淵的著作被輯成《象山先生全集》三卷,建國後經點校整理,以《陸九淵集》出版。 邊居誼(公元13世紀在世,卒於1274年) 湖北隨州人,南宋著名抗元將領。南宋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因屢立戰功,官至賬前都統。邊居誼為抗擊元軍,率領軍民構築沙洋堡、新城堡。十月,元軍從襄陽進兵,攻陷沙洋、新城(今沙洋縣李市鎮附近),新城守軍在邊居誼的帶領下,譜寫了一曲與新城共存亡的壯歌。元軍以高官厚祿引誘邊居誼投降,邊居誼不予理睬。新城被元軍攻陷,三千勇士皆殉國,最後邊居誼拔劍在手,仰望蒼天,高呼「邊居誼寧死不降。」說完,劍刃一橫,熱血飛濺,自殺末死,他又用最後一點力氣滾進熊熊烈焰。元末明初,江陵府學正孔克學憑吊新城遺址時,曾寫七絕一首:「鐵石肝腸死末休,孤城高倚漢江秋。三千血戰皆忠義,不效襄陽事敵仇。」目前,李市鎮附近有新城遺址和居誼廟。 舒成龍(公元1700─1771年) 字御天,今河北任丘人。公元1734年,代理谷城知縣,公元1739年,代理竹山、房山知縣,公元1743年,正式上任安陸府荊門州知州。舒成龍一到荊門,即廢除徵收田糧的里書制度,並將沙洋官堤築高加固,豁免鄭家潭沙壓災田的稅賦,與黃岡、廣濟、蘄水協作互相代運漕糧,勸民廣植烏桕,動員修水利,興辦慈善救濟事業和教育。 公元1750年,舒成龍任廣西平樂府同知,吏部掛名,留知荊門州,主修並刊行了36卷《荊門直隸州志》。公元1755年,升湖南衡陽知府。舒成龍在任荊門時,荊門經濟繁榮,治安良好,官民關系融洽,他尊重賢能,培育人才。遺留到現在的荊園、龍泉書院、講經台、讀書台、孝隱亭等眾多遺跡都是舒成龍在任時恢復與修建的。 聶紺弩(公元1903-1986年) 京山縣城關人,字干如,是我國現代老一輩著名的多才作家,新聞工作者,雜文家,古典文學研究學者,詩人。早年曾在馬來西亞、緬甸,當過教員和報紙編輯。在三十年代初,他寫過許多小說、詩歌、劇本。在抗日戰爭時期尤其以寫雜文著稱。由於他的文學根底扎實,信筆寫來,旁徵博引,借古諷今,揮灑自如,他的雜文風格酷似魯迅,為文壇所稱道。解放初,他為研究「三紅金水」等古典文學巨著作出了貢獻。有詩作《散宜生詩集》 和小說《天壤》和《紺弩小說集》。
F. 怎樣在荊門社區發帖
風雨飄零:這是有家不能回的湖北省荊門市的老百姓,他們住了幾十年的房子政府要強行拆除,請了一些社會上的剛剛釋放出來的牢改犯。早上六點多就有三十幾人直接跑進住戶的屋裡,把所有的門堵上,直接限制人身自由,試問這是一個什麼樣的社會,望有關部門予以解決,還老百姓一個安寧的家園!!!
G. 荊門社區網是哪個,荊門社區網 網站網址
我愛荊門網 直接網路就行。
H. 門戶—荊門社區—強勢媒體—荊門信息 那個網站
荊門社區: 我愛荊門網。
用網路直接搜索: 我愛荊門網
荊門人愛荊門,荊門人必上的網站
I. 荊門論壇,荊門社區,荊門交流平台,最好的是哪一個呀!!!
當然是我愛荊門網了
我愛荊門網 是荊門本地的專業論壇,
全面,內容充實,有荊門微博,荊門論壇,游戲,電視等,
可以點下面的鏈接進入 我愛荊門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