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來自歷史故事的成語有哪些
戰國:完璧歸趙(藺相如) 圍魏救趙(孫臏) 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薦(毛遂)
負荊請罪(廉頗) 紙上談兵(趙括)一鼓作氣(曹劌)千金買骨(郭隗)諱疾忌醫(蔡桓公)卧薪嘗膽(勾踐)殺妻求將(吳起)驚弓之鳥(更羸)高山流水(俞伯牙、鍾子期)
秦:一字千金(呂不韋) 指鹿為馬(趙高) 焚書坑儒(秦始皇)
窮圖匕見(荊軻)懸梁刺股(蘇秦、孫敬)
漢:一飯千金(韓信) 四面楚歌(項羽) 約法三章(劉邦) 孺子可教(張良)
背水一戰(韓 信)破釜沉舟(項羽)手不釋卷(劉秀)金屋藏嬌(劉徹)
暗渡陳倉(韓信)十面埋伏(項羽)投筆從戎(班超)馬革裹屍(馬援)
多多益善(韓信)老當益壯(馬援)蕭規曹隨(蕭何、曹參)
無顏見江東父老(項羽)
三國:鞠躬盡瘁(諸葛亮) 三顧茅廬(劉備) 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呂蒙)
初出茅廬(諸葛亮)樂不思蜀(劉禪)七步成詩(曹植)言過其實(馬謖)七擒七縱(諸葛亮)寶刀不老(黃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膽(趙雲)封金掛印(關羽) 單刀赴會(關羽)望梅止渴(曹操)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周瑜、諸葛亮)
晉: 入木三分(王羲之) 聞雞起舞(祖逖) 東山再起(謝安) 洛陽紙貴(左思)
草木皆兵(苻堅) 鑿壁偷光(匡衡)狗尾續貂(司馬倫)
南北朝:畫龍點睛(張僧繇)江郎才盡(江淹)
宋: 精忠報國(岳飛)東窗事發(秦檜)胸有成竹(文與可)
B. 由傳說歷史故事而來的成語有哪些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故事出自《國語·吳語》。成語「如火如荼」,形容某種人群或事物陣容之大,氣勢之盛。 故事見於《資治通鑒·唐則天皇後天授二年》。成語「請君入瓮」,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故事出自《晉書·文苑·左思傳》。成語「洛陽紙貴」,稱頌傑出的作品風行一進。 故事出自《世說新語·假譎》。成語「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故事出自《列子·湯問》。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美。 故事出自《史記·孟嘗君列傳》。成語「雞嗚狗盜」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這種技能的人。 故事出自《晉書·苻堅·載記》。成語「草木皆兵」,形容神經過敏、疑神疑鬼的驚恐心理。 故事見於《莊子列禦寇》。成語「探驪得珠」,比喻寫文章能緊扣主題,抓住要點。 故事出自北宋蘇軾《文與可yún dāng谷偃竹記》。「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備,對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著。 故事出自《晉書·杜預傳》。成語「勢如破竹」,形容戰斗節節勝利,毫無阻擋。 故事出自明朝楊慎的《藝林伐山》。成語「按圖索驥」,比喻機械地照老辦法辦事,不知變通;也比喻按照某種線索去尋找事物。 故事見於《莊子·秋水》。成語「望洋興嘆」,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夠,感到無可奈何。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五年》。成語「唇亡齒寒」,比喻雙方關系密切,相互依存。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枕戈待旦」出自劉琨《與親故書》,形象地寫出了劉琨隨時准備殺敵報國的決心。後來用作成語,形容時刻警惕敵人,准備作戰。 故事出自《史記·汲鄭列傳》。成語「後來居上」,往往指後起的可以勝過先前的。和汲黯說這話的原意,大不相同。 故事出自《呂氏春秋·自知》「掩耳盜鍾」被說成「掩耳盜鈴」,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飾行為。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成語「聞雞起舞」,形容發奮有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時振作。 故事出自《史記·魏世家》。成語「抱薪救火」比喻用錯誤的方法去消滅禍害,結果反而使禍害擴大。 故事出自《莊子·秋水》。成語「邯鄲學步」,比喻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不但學不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的優點和本領也丟掉。 故事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成語「指鹿為馬」比喻故意顛倒是非,混淆黑白。
C. 由歷史故事得來的成語
卧薪嘗膽;東施效顰;指鹿為馬;兔死狗烹
D. 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
1、一飯千金(韓信)
典故:韓信在未得志時生活困苦。他常常去釣魚,運氣好的時候能靠著釣上來的魚充飢,運氣差時就只能餓著肚子。在韓信釣魚的地方有位洗衣服的老婆婆,她經常拿些飯菜給韓信,韓信非常感激她。在韓信功成名就之後,想起了曾給予他救濟的老婆婆,便拿出一千兩黃金來回報她。
釋義:比喻厚報對自己有恩的人。
2、東山再起(謝安)
典故:東晉政治家謝安出身士族,是個十分有才乾的人。但他寧可隱居於東山,也不願意做官。有人曾舉薦謝安做官,結果不到一個月他就不想幹了。到了四十多歲的時候他才又出來做官,出任要職。
釋義:指退隱後再次出任要職。也比喻失勢之後又重新得勢。
3、投筆從戎(班超)
典故:東漢時期軍事家、史學家班超年少時常常替官府抄書,以此來養家。班超面對這樣的生活曾扔下筆感嘆:「我若沒有更好的志向,也應該像傅介子、張騫立功封侯,怎能長期在筆硯間忙碌呢?」
旁邊的人都嘲笑他。班超就對他們說:「小人物怎麼能了解壯烈之士的志向呢?」後來他奉命出使西域,最終立下了功勞,封了侯。
釋義:扔掉筆去參軍,指文人從軍。
4、紙上談兵(趙括)
典故:戰國時期趙國名將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後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將,在長平之戰中,只會按照兵書上的理論制定作戰計劃,不懂得變通,結果被秦軍大敗。
釋義: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5、四面楚歌(項羽)
典故:漢高祖劉邦在攻打西楚霸王項羽時,將項羽的軍隊圍困於垓下。此時項羽的士兵已經很少了,糧食也沒有了。夜裡四周圍住項羽軍隊的漢兵唱起了楚國的民歌。項羽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到楚地了么?為何他軍隊中的楚國人這么多呢?」項羽打算突圍逃走,最終在烏江畔自刎。
釋義:比喻陷入四面受敵、孤立無援的境地。
E. 由傳說歷史故事而來的成語有哪些
來源於寓言故事的成語 :
揠苗助長、 葉公好龍、 鄭人削履 、狐假虎威 、
杯弓蛇影 、拔苗助長 、驚弓之鳥 、葉公好龍 、刻舟求劍 、掩耳盜鈴 、畫蛇添足 、
亡羊補牢 、買櫝還珠 、守株待兔 、狐假虎威 、鄭人買履 、智子疑鄰、
來源於民間神話故事的成語:
誇父逐日 、八仙過海、 嫦娥奔月 、牛郎織女 、精衛填海
葉公好龍 、井底之蛙 、天衣無縫 、涸轍之魚、 女媧補天
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
退避三舍、 洛陽紙貴、 草木皆兵 、按圖索驥、 後來居上、 邯鄲學步、 守株待兔
如火如荼 、望梅止渴 、探驪得珠、 望洋興嘆 、掩耳盜鈴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請君入瓮 、高山流水、 胸有成竹 、唇亡齒寒 、聞雞起舞 、指鹿為馬 、不寒而慄
F. 歷史故事或名人故事演變而來的的成語
完璧歸趙(藺相如) 圍魏救趙(孫臏) 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薦(毛遂)
負荊請罪(廉頗) 紙上談兵(趙括) 一鼓作氣(曹劌) 諱疾忌醫(蔡桓公)
卧薪嘗膽(勾踐) 指鹿為馬(趙高) 焚書坑儒 (秦始皇) 窮圖匕見(荊軻)
四面楚歌(項羽) 破釜沉舟(項羽) 金屋藏嬌(劉徹) 十面埋伏(項羽)
鞠躬盡瘁(諸葛亮) 三顧茅廬(劉備) 煮豆燃萁(曹植) 樂不思蜀(劉禪)
七步成詩(曹植) 一身是膽(趙雲) 單刀赴會(關羽) 望梅止渴(曹操)
江郎才盡(江淹) 精忠報國(岳飛) 千金買骨(郭隗) 殺妻求將(吳起)
驚弓之鳥(更羸) 封金掛印(關羽) 一飯千金(韓信) 約法三章(劉邦)
孺子可教(張良) 一字千金(呂不韋) 背水一戰(韓信) 才高八斗(曹植)
手不釋卷(劉秀) 馬革裹屍(馬援) 多多益善(韓信) 老當益壯(馬援) 寶刀不老(黃忠) 刮目相看(呂蒙)
初出茅廬(諸葛亮) 七擒七縱(諸葛亮) 言過其實(馬謖) 入木三分(王羲之)
聞雞起舞(祖逖) 東山再起(謝安) 洛陽紙貴(左思) 草木皆兵(苻堅)
鑿壁偷光(匡衡) 東窗事發(秦檜) 胸有成竹(文與可) 狗尾續貂(司馬倫)
畫龍點睛(張僧繇) 暴殄天物(武丁) 怒發沖冠(藺相如) 暗渡陳倉(劉邦)
手不釋卷(呂蒙) 赤膊上陣(許褚) 韋編三絕(孔子) 程門立雪(楊時)
背水一戰(韓信) 嗟來之食(黔敖) 墨守成規(墨子) 雞犬升天(劉安)
三令五申(孫武) 狡兔三窟(馮諼) 大義滅親(石碏) 黃袍加身(趙匡胤)
偃旗息鼓(趙雲) 風聲鶴唳(符堅) 夢筆生花(李白)
口蜜腹劍(李林甫) 力透紙背(顏真卿) 泰山北斗(韓愈) 司空見慣(劉禹錫)
旁若無人(荊軻、高漸離) 孺子可教(張良、黃石公) 懸梁刺股(蘇秦、孫敬)
病入膏肓(扁鵲、蔡桓公) 無顏見江東父老(項羽) 蕭規曹隨(蕭何、曹參)
高山流水(俞伯牙、鍾子期)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周瑜、諸葛亮)
投筆從戎—班 超 紫氣東來—老 子 始終不渝—魏 征 刮目相看—呂 蒙
暗渡陳倉—韓 信 鑿壁偷光—匡 衡 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李白
不讀哪家書,不知哪家理------馬紹良 一日曝之,十日寒之----孟子
斷齏劃粥----范仲淹,佛殿借讀----劉勰,草亭路問----蒲松齡,隔籬偷學----賈逵,
警枕勵志----司馬光,洞中苦讀-----屈原,棄佛從文----陸羽,囊螢夜讀----車胤
割席分坐----管寧,牛角掛書---李密,燃荻讀書----劉綺,三年不窺園----董仲舒
G. 從歷史故事中演變而來的成語有哪些」
很多成語都是復歷史故事中制演變而來的
葉公好龍 [ yè gōng hào lóng ]
葉公:春秋時楚國貴族,名子高,封於葉(古邑名,今河南葉縣)。比喻口頭上說愛好某事物,實際上並不真愛好。
指鹿為馬 [ zhǐ lù wéi mǎ ]
指著鹿,說是馬。比喻故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
買櫝還珠 [ mǎi dú huán zhū ]
櫝:木匣;珠:珍珠。買下木匣,退還了珍珠。比喻沒有眼力,取捨不當。
完璧歸趙 [ wán bì guī zhào ]
本指藺相如將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趙國。後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本人。
草木皆兵 [ cǎo mù jiē bīng ]
木:樹;皆:全;都是。野草和樹木都像是兵士。比喻軍隊敗退時心虛;把草木都看成為是敵兵。亦形容極度驚恐時發出多疑的錯覺。
聞雞起舞 [ wén jī qǐ wǔ ]
聽到雞叫就起來舞劍。後比喻有志報國的人及時奮起。
H. 來自歷史故事的成語
1、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2、故事出自《國語·吳語》。成語「如火如荼」,形容某種人群或事物陣容之大,氣勢之盛。
3、故事見於《資治通鑒·唐則天皇後天授二年》。成語「請君入瓮」,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4、故事出自《晉書·文苑·左思傳》。成語「洛陽紙貴」,稱頌傑出的作品風行一進。
5、故事出自《世說新語·假譎》。成語「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6、故事出自《列子·湯問》。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美。
7、故事出自《史記·孟嘗君列傳》。成語「雞嗚狗盜」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這種技能的人。
8、故事見於《莊子·秋水》。成語「望洋興嘆」,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夠,感到無可奈何。
9、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五年》。成語「唇亡齒寒」,比喻雙方關系密切,相互依存。
10、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枕戈待旦」出自劉琨《與親故書》,形象地寫出了劉琨隨時准備殺敵報國的決心。後來用作成語,形容時刻警惕敵人,准備作戰。
11、故事出自《史記·汲鄭列傳》。成語「後來居上」,往往指後起的可以勝過先前的。和汲黯說這話的原意,大不相同。
I. 由歷史故事或名人故事演變而來的的成語有哪些
完璧歸趙(藺相如)
圍魏救趙(孫臏)
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薦(毛遂)
負荊請罪(廉頗)
紙上談兵(趙括)
一鼓作氣(曹劌)
諱疾忌醫(蔡桓公)
卧薪嘗膽(勾踐)
指鹿為馬(趙高)
焚書坑儒 (秦始皇)
窮圖匕見(荊軻)
四面楚歌(項羽)
破釜沉舟(項羽)
金屋藏嬌(劉徹)
十面埋伏(項羽)
鞠躬盡瘁(諸葛亮)
三顧茅廬(劉備)
煮豆燃萁(曹植)
樂不思蜀(劉禪)
七步成詩(曹植)
一身是膽(趙雲)
單刀赴會(關羽)
望梅止渴(曹操)
江郎才盡(江淹)
精忠報國(岳飛)
千金買骨(郭隗)
殺妻求將(吳起)
驚弓之鳥(更羸)
封金掛印(關羽)
一飯千金(韓信)
約法三章(劉邦)
孺子可教(張良)
一字千金(呂不韋)
背水一戰(韓信)
才高八斗(曹植)
手不釋卷(劉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