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昭平歷史人物

昭平歷史人物

發布時間:2021-03-10 05:47:09

A. 漢武帝期的兩個人物

歷史上是有東方朔這個人的,《史記》一篇叫《滑稽列傳》里有記載的。下面是其中的一部分內容(現代文翻譯):

漢武帝時,齊地有個人叫東方朔,因喜歡古代流傳下來的書籍,愛好儒家經術,廣泛地閱覽了諸子百家的書。東方朔剛到長安時,到公車府那裡上書給皇帝,共用了三千個木簡。公車府派兩個人一起來抬他的奏章,剛好抬得起來。武帝在宮內閱讀東方朔的奏章,需要停閱時,便在那裡劃個記號,讀了兩個月才讀完。武帝下令任命東方朔為郎官,他經常在皇上身邊侍奉。屢次叫他到跟前談話,武帝從未有過不高興的。武帝時常下詔賜他御前用飯。飯後,他便把剩下的肉全都揣在懷里帶走,把衣服都弄臟了。皇上屢次賜給他綢絹,他都是肩挑手提地拿走。他專用這些賜來的錢財綢絹,娶長安城中年輕漂亮的女子為妻。大多娶過來一年光景便拋棄了,再娶一個。皇上所賞賜的錢財完全用在女人身上。皇上身邊的侍臣有半數稱他為「瘋子」。武帝聽到了說:「假如東方朔當官行事沒有這些荒唐行為,你們哪能比得上他呢?」東方朔保舉他的兒子做郎官,又升為侍中的謁者,常常銜命奉使,公出辦事。一天東方朔從殿中經過,郎官們對他說:「人們都以為先生是位狂人。」東方朔說:「像我這樣的人,就是所謂在朝廷里隱居的人。古時候的人,都是隱居在深山裡。」他時常坐在酒席中,酒喝得暢快時,就爬在地上唱道:「隱居在世俗中,避世在金馬門。宮殿里可以隱居起來,保全自身,何必隱居在深山之中,茅舍裡面。」所謂金馬門,就是宦者衙署的門,大門旁邊有銅馬,所以叫做「金馬門」。

當時正值朝廷召集學宮里的博士先生們參與議事,大家一同詰難東方朔說:「蘇秦、張儀偶然遇到大國的君主,就能居於卿相的地位,恩澤留傳後世。現在您老先生研究先王治國御臣的方術,仰慕聖人立身處世的道理,熟習《詩》《書》和諸子百家的言論,不能一一例舉。又有文章著作,自以為天下無雙,就可以稱是見多識廣、聰敏才辯了。可是您竭盡全力、忠心耿耿地事奉聖明的皇帝,曠日持久,累積長達數十年,官銜不過是個侍郎,職位不過是個衛士,看來您還有不夠檢點的行為吧?這是什麼原因呢?」東方朔說:「這本來就不是你們所能完全了解的。那時是一個時代,現在是另一個時代,怎麼可以相提並論呢?張儀、蘇秦的時代,周朝十分衰敗,諸侯都不去朝見周天子,用武力征伐奪取權勢,用軍事手段相互侵犯,天下兼並為十二個諸侯國,勢力不相上下,得到士人的就強大,失掉士人的就滅亡,所以對士人言聽計從,使士人身居高位,恩譯留傳後代,子孫長享榮華。如今不是這樣。聖明的皇帝在上執掌朝政,恩澤遍及天下,諸侯歸順服從,威勢震懾四方,將四海之外的疆土連接成像坐席那樣的一片樂土,比倒放的盤盂還要安穩,天下統一,融為一體,凡有所舉動,都如同在手掌中轉動一下那樣輕而易舉。賢與不賢,憑什麼來辨別呢?當今因天下廣大,士民眾多,竭盡精力,奔走游說,就如輻條湊集到車轂一樣,競相集中到京城裡向朝庭獻計獻策的人,數也數不清。盡管竭力仰慕道義,仍不免被衣食所困,有的竟連進身的門路也找不到。假使張儀、蘇秦和我同生在當今時代,他們連一個掌管舊制舊例等故事的小官都得不到,怎麼敢期望做常侍郎呢?古書上說:『天下沒有災害,即使有聖人,也沒有地方施展他的才華;君臣上下和睦同心,即使有賢人,也沒有地方建立他的功業。』所以說,時代不同,事情也就隨之而有所變化。盡管如此,怎麼可以不努力去修養自身呢?《詩》說:『在宮內敲鍾,聲音可以傳到外面。』『鶴在遙遠的水澤深處鳴叫,聲音可以傳到天上。』如果能夠修養自身,還擔憂什麼不能獲得榮耀!齊太公親身實行仁義七十二年,遇到周文王,才得以施行他的主張,封在齊國,其思想影響留傳七百年而不斷絕。這就是士人所以日日夜夜,孜孜不倦,研究學問,推行自己的主張,而不敢停止的原因。如今世上的隱士,一時雖然不被任用,卻能超然自立,孑然獨處,遠觀許由,近看接輿,智謀如同范蠡,忠誠可比伍子胥,天下和平,修身自持,而卻寡朋少侶,這本來是件很平常的事情。你們為什麼對我有疑慮呢?」於是那些先生們一聲不響,無話回答了。

建章宮後閣的雙重欄桿中,有一隻動物跑出來,它的形狀像麋鹿。消息傳到宮中,武帝親自到那裡觀看。問身邊群臣中熟悉事物而又通曉經學的人,沒有一個人能知道它是什麼動物。下詔叫東方朔來看。東方朔說:「我知道這個東西,請賜給我美酒好飯讓我飽餐一頓,我才說。」武帝說:「可以。」吃過酒飯,東方朔又說:「某處有公田、魚池和葦塘好幾頃,陛下賞賜給我,我才說。」武帝說:「可以。」於是東方朔才肯說道:「這是叫騶牙的動物。遠方當有前來投誠的事,因而騶牙便先出現。它的牙齒前後一樣,大小相等而沒有大牙,所以叫它騶牙。」後來過了一年左右,匈奴混邪王果然帶領十萬人來歸降漢朝。武帝於是又賞賜東方朔很多錢財。

到了晚年。東方朔臨終時,規勸武帝說:「《詩經》上說『飛來飛去的蒼蠅,落在籬笆上面。慈祥善良的君子,不要聽信讒言。』『讒言沒有止境,四方鄰國不得安寧。』希望陛下遠離巧言諂媚的人,斥退他們的讒言。」武帝說:「如今回過頭來看東方朔,僅僅是善於言談嗎?」對此感到驚奇。過了不久,東方朔果然病死了。古書上說:「鳥到臨死時,它的叫聲特別悲哀;人到臨終時,它的言語非常善良。」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吧。

後來班固的《漢書》里也有《東方朔轉》,足以證明他是一個歷史人物,並非虛構。

東方朔(前154-前93)

字曼倩,平原厭次(今山東惠民東北)人。性詼諧幽默,善辭賦,武帝時大臣、文學家。 武帝即位初年,徵召天下賢良方正和有文學才能的人。各地士人、儒生紛紛上書應聘。東方朔也給漢武帝上書,上書用了三千片竹簡,兩個人才扛得起,武帝讀了二個月才讀完。在自我推薦書中,他說:「我東方朔少年時就失去了父母,依靠兄嫂的扶養長大成人。我十三歲才讀書,勤學刻苦,三個冬天讀的文史書籍已夠用了。十五歲學擊劍,十六歲學《詩》,《書》,讀了二十二萬字。十九歲學孫吳兵法和戰陣的擺布,懂得各種兵器的用法,以及作戰時士兵進退的鉦鼓。這方面的書也讀了二十二萬字,總共四十四萬字。我欽佩子路的豪言。如今我已二十二歲,身高九尺三寸。雙目炯炯有神,像明亮的珠子,牙齒潔白整齊得像編排的貝殼,勇敢像孟責,敏捷像慶忌,廉儉像鮑叔,信義像尾生。我就是這樣的人,夠得上做天子的大臣吧!臣朔冒了死罪,再拜向上奏告。」 武帝讀了東方朔自許自誇的推薦書,贊賞他的氣概,命令他待詔在公車署中,俸綠不多,也得不到武帝的召見。 過了一段時間,他不滿意目前的處境。一天出遊都中,見到一個侏儒,恐嚇他道:「你的死期要到了!」那侏儒問他為何,他說:「像你這樣矮小的人,活在世上無益,你力不能耕作,也不能做官治理百姓,更不要說拿兵器到前方去作戰。像你這樣的人,無益於國家,只是活在世上糟蹋糧食,所以如今皇上一律要殺掉你們。」侏儒聽後大哭起來。東方朔對他說:「你暫時不要哭,皇上就要來了,他來了你去叩頭謝罪。」一會兒,武帝乘輦經過,侏儒號泣叩首。武帝問:「為何哭!」侏儒說:「東方朔說皇上對我們這些矮小的人都要殺掉!」武帝問東方朔為什麼要如此說。東方朔回答道:「臣朔活著要說,死了也要說這些話。那矮子身長只有三尺多,一袋米的俸祿,錢二百四十。我身高九尺多,卻也只拿到一袋米的俸祿,錢二百四十。那矮子飽得要死,我餓得發慌。陛下廣求人才,您認為我講的話對的,是個人才,就重用我;不是人才,也就罷退我,不要讓我在這里浪費糧食。」皇上聽了哈哈大笑,任命他為待詔金馬門,這樣見到皇帝的機會就多了些。 一天武帝在宮里玩耍,把一隻壁虎放在盂盆下要大臣們猜是何物。大臣們都猜不出。東方朔上前猜道:「它是龍吧,沒有角;是蛇,卻有腳,它跂跂脈脈地會在牆壁上爬行,這不是壁虎,就是四腳蛇!」皇上說「是的」,便賜給他十疋緞子。接連又叫他猜,他都能猜中,得到很多的賞賜。 武帝身旁的寵優郭舍人有些不服氣,把一個長有菌芝的樹葉放在盂盆下讓他猜,如猜出他甘願受笞一百。東方朔說:「生的肉叫膾,較的肉叫脯;生在樹上寄生的東西叫芝菌,盂盆下就是這個東西。」一聽東方朔又猜對了,漢武帝叫人打郭舍人一百下。郭舍人被打得哇哇直叫。東方朔又說:「咄!口上沒有毛,聲音謷謷叫,屁股翹得半天高。」郭舍人怒道:「東方朔膽敢譏笑皇帝身旁的近臣,罪當棄市。」武帝問東方朔:「為何要笑他?」東方朔說:「臣並未笑他,只是與他作個謎語罷了!」武帝說:「謎語是怎麼說的?」東方朔說:「那口上沒有毛的,是狗洞,聲音謷謷是烏在哺他的小烏,屁股翹得很高的,是仙鶴低頭在啄食。」郭舍人仍不服氣,說道:「我要再問他一個謎語,他如果猜不出也應受打。」接著他用諧音作一謎:「令壺齟,老柏塗,伊優亞,狋吽牙。這是什麼?」東方朔想了一會兒說:「令,就是命令。壺,是盛東西的器具;齟,是牙齒長得不整齊;老,是人們對他的敬重;柏,就是鬼廷;塗,是慢慢浸濕的路;伊優亞,是說話不定;狋吽牙,是兩只狗在爭斗。」凡是郭舍人出的謎語,沒有能難倒他的,大臣們對東方朔的思路敏捷,幽默風趣都很驚訝,漢武帝也非常喜歡他,任他為常侍郎。 一天,大伏酷暑,武帝下詔官員到宮里來領肉。等了好久,分肉的官員還未來,東方朔就自己拔出劍割了一大塊肉,並對同僚們說:「大伏天,肉容易腐爛,大家快快拿回去吧!」第二天,武帝對東方朔說:「昨天賜肉,你為何不等詔書下來,擅自割肉歸家,這是為什麼?你要自作批評!」東方朔說:「朔來!朔來!受賜不等詔書下來,為何這樣的無禮!拔劍割肉,為何這樣勇敢!割得不多,為何如此廉儉!帶回家給細君(妻妾),又為何表現得如此的仁愛!」漢武帝聽後說:「要你自作批評,倒是表揚起自己了!」又賞賜給他酒一石,肉一百斤。他都拿回家去孝敬老婆。 武帝喜歡微服出巡,恣意游獵。常率衛隊西到黃山,南到長楊宮,西至宜春宮。一路上帶了一幫武騎浩浩盪盪,他們騎馬射鹿,追逐狐兔,甚至空手格鬥熊羆,在游獵過程中,馬隊踐踏莊稼,百姓怨聲載道。有人建議武帝搞一個皇家苑囿。武帝命吾丘壽王等人設計,南至阿房宮,東至盭厔,西至宜春宮的一大片土地內圍造上林苑,專供武帝游獵、休憩。要用這么大的一片土地築造苑囿,東方朔上書力勸武帝。他說:「如築造這樣的苑囿,破壞了陂池水澤的環境。侵佔了百姓膏腴的土地。這上對國家無用,下對百姓無利。這是第一個不能造的理由。其次,它破壞了百姓的冢墓,拆黎民的室廬,使百姓死無所葬,生無所居。其三,造這樣的苑囿,用馬東西跑著,用車南北走著,還要挖深溝大渠,這是勞民傷財的事,以陛下一日之樂,來損害皇上無上的聖名,這是萬萬不可的。」東方朔的諫阻上林苑書寫得真切感人,武帝讀罷奏疏後,任東方朔為太中大夫,給事中,賜黃金百斤。然而武帝仍按吾丘壽王所上奏的那樣,建造了上林苑。 隆慮公主的兒子昭平君是個驕奢淫逸的公子哥兒,娶了武帝的女兒夷安公主。其母怕自己死後,兒子闖禍犯罪,於是預先拿出黃金千斤、錢千萬給政府,贖他的死罪。隆慮公主去世後,兒子果然日益霸道,一天酒後殺了夷安公主身旁的僕人,被拘系在內官那裡。因為他是皇親國戚,不能隨便懲處,廷尉於是把他交給武帝處置。武帝身旁的大臣都為他求情,說「他母親已為他出了一筆錢,贖了他的死罪,陛下也答應過」。武帝說:「我那可憐的妹妹,年紀很大了才有這個兒子,生前還託付給我。」說看流下了眼淚。過了一會兒,他擦幹了眼淚,又說:「法律是先帝制訂的,如果是妹妹的關系破壞了先帝的規矩,我有何臉面進高帝的宗廟呢!如何去下對黎民百姓呢?」於是核准了對他外甥的懲處,同時武帝又悲傷地哭了起來。這時東方朔上前高高舉起酒杯獻酒道:「臣聽說聖王為政,賞賜不避仇家,誅罰不分骨肉,如今您陛下遵循古訓,所以四海之內兆民百姓都能各得其宜,這是天下的榮幸。今天,我捧了這杯酒,為皇上敬酒,冒著死罪,再拜萬歲、萬萬歲!」武帝對他說:「古書上講『該說話的時候才說話,這樣人們才不會討厭他』,今天的情景,是你應該上壽酒的時候嗎?」東方朔說:「臣聽說快樂過度了,陽氣要溢滿;悲哀過度了,陰氣要減損。陰陽變了,心氣就要動;心氣既動,精神澳散,邪氣乘虛而入,能夠消憂解愁的最好是酒。所以我奉上壽酒,一來表明陛下公正無私,二來要解除你的悲哀。我不知忌諱,真是罪該萬死!」這時東方朔已喝得酪盯大醉,在殿上小便,大臣們彈幼他「大不敬」罪,被下詔罷官,貶為庶人。後待詔在宦者署中,因對策有功,任中郎,賜帛百匹。 武帝的姑媽館陶公主,亦叫竇太主,其夫堂邑侯陳平去世後,守寡多年,已五十多歲。一個賣珠寶的女子經常到她家去,還帶了個十三歲的兒子董偃。董偃長得很漂亮,竇太主就把他留在身旁,教他御射術數。到了十八歲他已是個儀表堂堂的英俊少年。他與竇太主出則執轡,入則侍側,關系非同一般,整個京師都知道他與竇太主的關系,叫他董君。 一天武帝到竇太主家做客,公主激動萬分,親自下廚做菜。武帝坐定後對姑媽說:「希望見見你的主人翁。」竇太主就把董偃引了出來。只見董雇頭戴綠帽子,手套皮筒子,跟在公主的後面,對武帝說:「臣董偃,公主家的庖人,冒死叩拜皇上萬歲!」武帝見他長得很美貌,也很喜歡,賞賜他很多東西,並喊他「主人翁」。從此,董偃經常與武帝斗雞走狗,游獵踢球。由於他與武帝關系日趨親熱,董雇名聲大噪,京城王公貴戚沒有一個不認識他的。一天,武帝在宣室設酒宴款待竇太主和董偃。當他們要進入宣室時,東方朔執戟上前阻攔,對武帝說:「董偃有三個罪名可殺:他以人臣的名義,私侍公主,這是第一條死罪。敗壞男女風化,搞亂婚姻禮制,有傷先王的制度,這是罪二;陛下正當壯盛之年,須積思放六經,留心於王事,追慕唐虞的政治,仰敬三代的教化,而董偃卻不知依經書勸學,反而以靡麗為重,奢侈為稱,盡狗馬之樂,極耳目之欲,行邪枉之道,徑淫辟之路,這是國家之大賊,社會之大害,這是他第三條死罪。」武帝聽後,默不作聲,過一會說:「我已經擺好酒宴,下次再改吧!」東方朔說:「不可以。宣室是先王的正殿,不是議論正當的國事,不能進去!正是這樣,淫亂的事情才漸漸消除下去。不要弄到這樣的境地:豎貂教桓公淫亂,後來終究和易牙一同為患;慶父縊死於莒國,魯國方得安寧;管蔡誅滅了,同室方得治安。」武帝聽罷說:「是的。」便下詔停擺酒宴於宣室,改擺在北宮。讓董雇從東司馬門進去,後又把它改稱東交門。賞賜給東方朔黃金三十斤。從此,董偃逐漸失去了寵愛,三十歲就去世了。過了幾年,偃太主也去世,董偃與她一起合葬在霸陵。 東方朔還是一個文學家,他的散文賦《答客難》,假設客人向作者問難,嘲笑他雖有「博聞辯智」,卻難與蘇秦、張儀的地位相比。然後便辯解道:「彼一時也,此一時也,豈可同哉!」戰國之時,諸侯並爭,「得士者強,失士者亡」,談說之士,身處尊位,而如今天下一統,由朝廷掌握用人大權,賢與不肖沒有區別。文章表達了知識分子在漢代大一統局面下才智無所施展的壓抑感,暴露了統治者隨意抑揚人才,致使賢愚不分的現實。作品採用說反話的形式,充滿了牢騷不平之氣。他的另一篇《非有先生論》,假託非有先生之口,發表「談何容易」的感慨,也是抒寫懷才不遇之情的作品。 東方朔的散文賦以上述兩篇最著名。現存作品十八篇,以《七諫》、《答客難》最著。《七諫》借屈原的身世寫自己的不遇,表白對國君的誠貞。《答客難》用滑稽口吻說明了專制君主愚弄臣下的把戲,反映了當時政治上的混亂。兩篇雖不以賦標題。實際上卻是賦體。屬於神話傳說的《神異經》、《海內十洲記》,雖題為東方朔撰,實際上是偽托。

--------------------------------------------------------------------
王恢

【王恢】 西漢將軍。燕人。數為邊吏,熟悉匈奴情況。建元元年(前140)匈奴請和親,他與韓安國廷爭,反對和親。元興元年(前 134),他陰使馬邑(今山西朔縣)豪帥聶翁壹為反問,誘匈奴入塞,單於信之。不久,單於率師l0萬人武州塞(今山西朔縣北至大同市西一帶)。時漢軍30萬已伏馬邑。後,匈奴因得悉有伏兵,急退。王恢率軍追擊,又慮為所敗,引用罷歸。漢武帝怒其不出擊匈奴輜重,欲誅之,恢自殺而死。

元光元年秋還有一件大事,就是匈奴來請求和親。大行王恢是燕人,認為匈奴反復無常,主戰,御史大夫韓安國則認為到千里之外不屬於自己的土地上作戰難以勝利,就如強弩之末不能穿魯縞一樣,主和。當時朝臣多附和韓,武帝同意和親。

到了元光二年夏,雁門馬邑豪民聶翁壹通過大行王恢向武帝進言,利用匈奴剛與漢朝修好,信任邊民這一點來引誘軍臣單於。武帝聽從了王恢的建議,於馬邑城伏兵三十萬,開始了對匈奴的第一場戰爭,事瀉未果。對這場戰事,太史公在《韓長儒列傳》中有詳細的描述。

(註:雁門是郡名。治所在善無,今山西省右玉南,大約是山西北部和內蒙南部交界地。馬邑是縣名,今山西朔縣。)

首先是聶翁壹逃進匈奴做間諜,對單於說自己能斬殺馬邑官吏,獻城投降。單於貪圖財物,信以為真。聶翁壹返漢後斬殺了幾個死罪囚徒,把他們的頭懸掛在馬邑城上,告訴單於的使者說馬邑的高級官吏已經死了,可以發兵。軍臣單於果然統率十多萬騎兵,入侵武州塞。(註:武州,縣名。山西左雲。)

武帝派出五位將軍連同車騎步共三十萬在馬邑設伏。這五位將軍是衛尉李廣驍騎將軍,太僕公孫賀輕車將軍,大行王恢將屯將軍,太中大夫李息材官將軍,御史大夫韓安國護軍將軍。各位領軍都隸屬韓安國,約定在單於進入馬邑時縱兵出擊。其中王恢、李息、李廣三部從代郡(治所在代縣,今河北蔚縣東北)出兵,主要攻擊匈奴後勤部隊。

可惜漢軍偽裝得太過火,單於一路搶劫到馬邑一百里外,看見牛羊遍地,卻不見一個人,就起了疑心。於是攻打漢軍衛所,捉到武州尉史(匈奴傳說是雁門尉史),問出了伏兵實情,引兵北還。王恢聽說單於跑了,想想自己帶兵不過三萬人,萬一匈奴合兵一處,肯定抵擋不了,就沒去打匈奴的輜重部隊。這場大規模的伏擊戰就這樣窩窩囊囊地夭折,雙方都白跑一趟。武帝以王恢首發戰爭卻臨陣脫逃將王恢下獄,廷尉判處王恢畏敵觀望死刑。雖然王恢辨說自己是想保存漢朝三萬精兵,且買通田蚡通過太後求情,武帝依然不肯饒他,說單於雖然逃了,但是王恢如果敢擊匈奴後勤部隊,還是可以有所斬獲,以慰將士之心。於是王恢自殺。而武州尉史被單於封他為天王,成為歷史上第一個漢奸。

(評:這場戰爭,王恢固然有畏戰之心,卻也不是完全沒有理由。武帝不饒王恢,一是因為他能擊而不擊,弄得武帝高高興興出兵卻灰頭土臉回來,更重要的理由還是殺一儆百,給眾將樹立了一個靶子。後來李廣幾次倒霉地碰上匈奴大隊,寧可拼到剩下一個人也不敢稍稍避敵鋒芒,不能不說有這件事的影響。這一仗,李廣也是從代郡出兵攻擊匈奴輜重,估計領兵也是三萬左右,既然無功想來是沒有遇上匈奴軍隊。李廣的官職衛尉位列九卿之中,掌管宮禁宿衛,應該說漢武帝和李廣的關系不會太差。公孫賀是衛青的姐夫,是個比較圓滑的人物,在與衛家有關的一幹人等中算是活的比較長的了。另外,衛青這時候大約18至21歲,五年後初次出戰。漢武喜歡用年輕的將領,比如18歲的小霍。不用衛青,可能是需要一個親信在京中替他管理軍隊,更可能的還是衛青年齡小,還不到20。)

B. 我記得歷史中有十大梟雄全是巾幗人物。有呂稚、武則天、孝庄、慈禧、還有幾個記不得了,不知可否告知,謝

一.第一個向皇位叫板的女人----呂雉
在中國上古時代,處於權力頂峰的國王、君主、皇帝軍政府,是男人的專利,女性可望而不可及。經過楚漢相爭戰火洗禮的呂雉,巾幗不讓須眉,在歷史上第一個站出來向皇位男性傳統格局叫板,勇於在男人壟斷的政權世界裡角逐爭鋒,斬韓信,剁彭越,臨朝稱制,開外戚專權先河,變劉家江山為呂氏天下,呼風喚雨,讓男人們低下高貴的頭顱,拜倒在自己的石榴裙下。她俯視眾須眉,雌威伏萬民,無為治天下,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執掌國家大權、政績卓著的巾幗梟雄!

二.北魏女梟馮太後
南北朝時期振興北魏的「太和改制」,人們往往在習慣上把這一功勞歸於孝文帝拓跋宏。其實「太和改制」的真正主持者是文明太後馮氏,翻開史籍,馮太後銳意改革的蓬勃英姿便會展現你的眼前。馮太後伴隨著一道「神光」降世之後,歷盡常人少有的艱辛與磨難,從一個卑賤的宮中婢女,一躍成為母儀天下的皇後。文成帝死後,她採取果斷執掌朝綱二十年。在以男寵為股肱之臣的核心集團輔佐下,大力推行「均田制」和「三長制」,嚴厲打擊貪官污吏,實行漢化政策,富國強兵,把北魏的封建推向一個新的里程碑,對我國封建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三.唯一的女皇----武則天
女皇的聖靈誘惑著武則天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勾魂攝魄迷住唐太宗,施展媚功拴牢唐高宗;扼死親生女兒換鳳冠,毒殺親生兒子霸皇權;利用酷吏消滅政敵,藉助鷹犬頭顱平息危機。心狠手辣被後世稱為「殺人魔王」、「千古未有殘忍之人」。她極有耐心地經營了50年,終於打破皇位男性化傳統格局,成為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為中國歷史增添了新的篇章。

四.武則天的影子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美艷而工於心計,能屢屢避禍死裡逃生,巧用謀略鏟盡韋武集團,為匡定李唐皇室立下了汗馬功勞,是李唐一代除她母親以外,第二個在政治上最為傑出的女性。隨著地位和威望的上升,太平公主的權力欲愈來愈大,不但參與參政,而且要把握天下。每有軍國大事,皇帝總要請她商議;說她「權傾人主」,道她「權震天下,絕非妄語!當她密謀廢太子,「以竊威權」之際,萬萬沒有想到唐玄宗李隆基發動「七月三日事變」將其賜死,遙望終南留遺恨,撒下了一片撲朔迷離的歷史煙雲。

五.鐵馬紅顏蕭燕燕
蕭燕燕正式登上政治舞台之初,面臨的是母寡子弱,族必雄強,邊防未靖的艱難局面。她處變不驚,沉著果斷,在皇權受到威脅之時,毫不猶豫犧牲,親手鴆殺了大姐二姐。同時廣攬人才,在韓德讓等蕃漢臣僚的輔佐下,順應歷史趨勢,仿效中原王朝的統治方法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把遼朝國力推向了鼎盛時期。在大力整飭內政之際,蕭燕燕又騰出手來東征高麗,迫使其稱臣納貢;西討阻卜,降服其眾;揮師南下,活捉楊業,簽訂「澶淵之盟」,結束宋遼雙方的長期戰爭,生振遼王朝雄風。蕭燕燕不僅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以武功卓絕著稱的皇後,而且也是推進契丹社會經濟發展進步的女英雄!

六.大清朝的定海神針----孝庄文太後
孝庄文太後一生飽經滄桑,波瀾壯闊。她歷經三朝,輔立兩帝,運籌後宮而不臨朝擅權,順應時勢而不固執舊制。宮廷爭寵,可以狠心毒死親侄子;入主中原,不恥色誘洪承疇;為了兒子保位,捨得身子嫁叔子;協助孫子擒鰲拜,平三藩,擊潰葛爾丹叛亂的大手筆,堪稱建立大清王朝的「定海神針」。雍正皇帝贊揚他的太祖母「統兩朝之養孝,極三世之新尊親」,絕非溢美之辭!

七.陰狠毒辣的老佛爺-----慈禧太後
慈禧是一個權力欲極強的女人,咸豐屍骨示寒,她就發動政變鏟除顧命八大臣,迫不及待地跳上政治舞台,垂簾聽政,獨掌大權。慈禧在長達48年的統治中,政治上專斷,思想上守舊,生活上糜爛,性格陰險毒辣。為了獨攬朝政大權,她什麼事都敢幹,先後毒殺慈安,害死了兩個皇帝,三度垂簾聽政,和大小帝國主義簽訂了一個又一個不平等條約,不僅斷送了大清江山,而且給中國人民造成了很大的災難。有一副對聯對慈禧的一生作了概括:
上聯:廳女子熱面孔善結人緣一手遮天風風雨雨控馭中國多至半個世紀;
下聯:妖婦人冷手腕暗含殺機三次垂簾忽忽喇喇奴役臣民將近四億人口。
橫批:一代女皇。
真可謂形象生動!

八.亂世艷諜川島芳子
川島芳子本是清末皇族的一位公主,地道的中國人,幼時被其父送給東洋人作養女,在日本帝國主義教育熏陶下,蛻變成為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亂世艷諜,在日本紅極一時,享有「帝國之花」的美譽,一度成為那一代日本青年的青春偶像。川島芳子在日本侵華的十五年間,以中日兩國軍、政、財界為舞台,周旋於東京、東北、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利用嬌艷的身軀獵取情報,在暗殺張作霖,接走婉容皇後擁立滿州國以及製造事端發動「一.二八事變」中,干下了許多敵人用槍炮也做不到的罪惡勾當,日本人稱贊「她足以抵擋一個精銳的裝甲師團」!日本投降後,川島芳子被國民黨當局以漢奸叛國罪槍斃於北京,結束了可恥的一生。

九.偽庭慈禧「雷山老母」----汪偽第一夫人陳璧君
陳璧君原本南洋華僑富商之女,巧遇汪精衛在鐵窗內結成「患難姻緣」。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以後,她夫唱婦隨,成為汪偽政權的「第一夫人」。陳璧君秉性愛出風頭,派頭脾氣十足,汪精衛的「政事」,沒有她的干預,也會常常辦不成。汪精衛白天在會上決定的事情,圈內人都知道這不能作數。晚上回到家中,汪夫人一反對,第二天開會再議,汪先生保准推翻。陳璧君生性潑辣,連蔣介石也敢罵,被人稱為「雷山老母」。日本投降後,陳璧君被國民黨當局誘捕入獄,她竟然恬不知恥,大呼小叫,「母後」變成了「老娘」。後被判為終身監禁,於1959年6月17日病死在獄中。

十.橫跨三個世紀最耀眼的女人宋美齡
宋美齡這位曾風靡一時的「第一夫人」,橫跨三個世紀的時代女性。從大時代的觀點來看宋美齡無疑是一個悲劇人物。由於她的家世和婚姻加上獨特的個性和才貌,一度成為中國最耀眼的女人。她參與朝政,干預蔣介石,穿梭於國際國內政治舞台。一時間有關她的傳說象神州一樣遍布世界。而她畢竟是個女人,也有女人的需要和女人的情懷,女人的個性和女人的弱點……江河日下,流水無情,隨著蔣家王朝大廈的傾塌,她個人的悲劇也就不可以避免。最後以稀世高齡客居他鄉了卻一生。

C. 出生在平頂山的歷史名人有哪些

孟詵

孟詵(621----713),唐汝州人,進士及第。曾在朝廷中任鳳閣舍人。長安三年(703年),拜同州刺吏,加銀青光祿大夫。神龍(705——707年)中,告老還鄉。孟詵精通醫葯、養生之術,在家居住期間,常去伊陽山裡 採集草葯,濟事救人。《舊唐書》、《新唐書》均有傳。
孟詵著有《食療本草》、《必效方》、《補養方》各三卷,另撰《家》、《祭禮》各一卷,《喪服要》二卷。其中《食療本草》被確認為世界上最早的食療專著。

夏代養龍專家劉累

中國劉姓始祖劉累,庫區鄉人。生於公元前1904年,卒於公元前1820年,終年84歲。

劉累生卒均在龍年。出生時一隻手有紋,形似「劉累」二字,另一隻手紋為「龍」字。天生的養龍專家也。據《左傳》記載:「到了夏代,國君孔甲,順服天帝,天帝賜給他駕車的龍,黃河、漢水各兩條,各有一雌一雄。孔甲不能飼養,而又沒有找到豢龍氏。有陶唐氏已經衰落,後來又有劉累,向豢龍氏學習馴龍,以此事奉孔甲,能夠飼養這幾條龍。孔甲嘉獎他,賜氏叫御龍,用他代替韋的後代。龍中一條雌的死了,劉累偷偷的剁成肉醬給孔甲吃,孔甲吃了,後來又讓劉累再找來吃。劉累害怕而遷到魯山(魯即今魯山)」。由此證明,在大約4340年前的夏朝,劉累就定居魯山了。《古都偃史話》一書,記載劉累懼怕孔甲帝治罪而攜帶家小逃遷魯山,成為河南劉姓最早的一支。因此,歷經數百代,他的子孫已遍及華夏大地。所以劉累是中國劉姓始祖,當之無愧。劉累因養龍而馳名天下。《中國名人大辭典》記載了他的事跡與史跡,是魯山縣早在上古時的歷史名人。

劉累具體籍貫是在耿集附近的邱公城庄。現在已被昭平台水庫淹沒。

劉累在故鄉魯山留下了許多古跡。一是堯山堯祠(石人山即古稱堯山),二是堯山堯(在董周鄉境),三是金山環上之劉累亭,四是邱公城(劉累故邑),五是劉累的傳說。這些文化遺跡對研究夏代歷史很有作用,是很寶貴的文化遺產。

抗金名將牛皋

牛皋,字伯遠,宋代抗金名將,岳家軍中的副統帥,魯山縣熊背鄉石碑溝(村)人。生於公元1105年,卒於公元1147年,終年42歲。
牛皋自幼愛習武騎射,曾在射圃(今射道街)比射較量,得名射士,被西道總督管翟興薦為保義郎,討賊三戰三捷,晉升為滎州刺史中軍統領。金人再攻京西(今洛陽市),牛皋與金決戰10餘次,皆捷。加果州(今四川南充市北)團練使,京城留守上官悟辟為同統制兼京西南路(今湖北襄樊市)提點荊獄。金人攻江西者,自荊門北歸,牛皋潛軍於寶豐宋村(今白龜山水庫),擊敗金軍。轉和州(今安徽和縣)防禦使,充五軍都統制。後戰金人於魯山鄧家橋(今辛集鄉鄧寨),屢戰屢捷,戰場遍及數省,戰功到處可見。故而官職也多:西道招撫使、安州觀察使、蔡州鎮守使、親衛大夫等。此時加入岳家軍,制置江西、湖北。岳飛大喜,辟為唐、鄧、襄、郢(回州)安撫使。不久,改為神武後軍中部統領。後來,偽齊將領李成、王嵩占據襄州、隨州。岳飛部將張憲、徐慶攻隨州不下。岳飛派牛皋前往,牛皋不到三天,便斬王於馬下,得降卒5000餘人,收復了隨州。乘勝又擊敗李成,收復了襄陽。金人攻打淮西,岳飛派牛皋度江,自己提兵與牛皋會師。牛皋對金人大聲喝斥:「哇呀呀!俺牛皋在次,看我射穿爾等咽喉,斧劈上將首級!」那金兵金將,已經多次見過牛皋勇不可擋,戰場上殺敵,面無懼色,如同過年一樣高興。金軍聞聲色膽不戰而退,牛皋率軍追擊30多里,斬金軍頭領十五、六人。被升為寧國軍承宣使,荊湘南路馬步軍副總管,成為岳家軍的副統帥。不幸,在岳飛遇難後,牛皋遭奸賊暗算,食物中毒身亡。葬在江西西湖畔。其魯山家鄉族人,為便於紀念他,設衣冠冢於原籍石碑溝,世稱牛皋墳者即此。

牛皋後代移居讓河鄉袁寨南山(西射坡),後因建機場再遷石佛寺落戶.

平民聖人墨子

墨子,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政治家、科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姓墨名翟,魯山縣二郎廟鄉墨廟村人,生於公元前495年,卒於公元前405年(?),終年90歲。

因為他的學說符合平民的利益,所以被稱為平民聖人。

「兼相愛」與「交相利」,是他的根本主張。國家的富強、人民的繁榮興旺、政治法律的廉明,是他的主張要達到的目的。他倡導飢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他處處為平民著想,所以墨子的政治主張就是反貴族、反特權、反專制、反暴政、反官僚、反腐敗;主張平等、尚賢、尚同、和平(無戰爭)等,以達到拯救天下的目的。所以深得民心。能是統治者與被統治者從墨家的學說中看到對自己有利的東西。因此,在當時儒家聲勢浩大而墨家作為與儒家對立的新生學術團體的出現,居然能夠站穩腳跟,獲得與儒家平分秋色,甚至後來者居上的地位。可見墨家學說深得人心。史稱「儒墨」並稱「顯學」就是有力的證明。墨家學說在當時,自君主到庶民和各個階層,均有著強烈興趣。

墨子著作71篇,歷史有損失,現僅存53篇被保留在《墨子》書中,墨子著《墨經》361條,分《經上》、《經下》與《經說上》、《經說下》。概括了墨子及墨家認識論、邏輯學、經濟學和自然科學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有中國最早的關於幾何學、力學和光學方面的一些知識,是墨子及弟子的重要著作,是我國歷史傳統文化精髓之一。

墨子的著作如《節用》、《節葬》、《所染》等,都帶著深厚地魯山家鄉烙印。所以,魯山有著豐富的墨家文化遺產。關於墨子的傳說就廣為流傳在魯山民間。(魯名)

D. 賀州的歷史名人

於式枚(1853-1916)字晦若,賀縣(今賀州八步區)人,清末官員,民初遺老。
張廷輔(1875-1951)字宰真,賀州市沙田鎮龍井村人。當代書畫家。
葉喬波,1964年6月生於長春,祖籍賀州市。中國女子速滑運動員,冬奧會亞軍。
江鈺源,1991年11月生於柳州,祖籍賀州市八步區賀街鎮。中國女子體操隊隊員、前隊長,奧運冠軍。
黃士韜 (1899-1927)化名韓略,賀州市蓮塘鄉新蓮村人。
葉劍夫(1923-1952)昭平縣樟木林鄉人。194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E. 漢武帝劉徹時的重要歷史人物,朝臣妃嬪,皇親國戚,宦官優伶。

丞相:竇嬰 許昌 田鼢(蟲字旁) 嚴青翟 石慶 公孫賀 劉屈犛 田千秋 太尉大司馬:回田鼢(蟲字旁)答 衛青 霍去病 霍光 御史大夫:嚴青翟 韓安國 公孫弘 張湯 石慶 卜式 兒寬 杜周 桑弘羊 列將軍: 霍去病 金日石單(di) 上官桀 奉常太常:王臧 孔臧 韓延年 郎中令: 王臧 李廣 李敢 衛尉: 李廣 韓安國 張騫 路博得 太僕: 灌夫 公孫賀 公孫敬聲 廷尉: 張湯 趙禹 杜周 郭居 太行令大鴻臚: 王恢 李息 張騫 田千秋 宗正大農令:韓安國 鄭當時 劉受 顏異 桑弘羊 中尉少府執金吾:韓安國 趙禹 李息 王溫舒 尹齊 顏異 桑弘羊 都尉: 汲黯 朱買臣 江充 內史:石慶 鄭當時 公孫弘 汲黯 兒寬 減宣 還有東方朔 主父偃 司馬遷 蘇武 周亞夫 董仲舒 司馬相如 李陵 其餘的就不出名了!!!

F. 10個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

常遇春
(1330~1369) 字伯仁,號燕衡,元末紅巾軍傑出將領、
民族英雄,安徽省懷遠縣常家墳鎮永平崗人,明朝開國名將。宋朝南渡時常氏遷來懷遠,到常遇春已經是第七世。其父常六六,母高氏。其妻藍氏生有三子三女。常遇春字伯仁,生於公元1330年(元朝至順元年)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貌奇體偉,勇力過人,猿臂善射。23歲時,適值元末,朝政日非,天下大亂,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各地農民紛紛起義。常遇春適此嘯聚綠林草澤中,後在和陽歸順了明太祖朱元璋。

相傳,常遇春率軍隊進駐九華山時,適逢天旱無雨,士兵飲水困難。於是,他親自帶領將士在九華山下尋水,忽然在五溪橋南邊挖出了六股泉水,解決了部隊飲水的困難。這六股泉水泉水是否為常遇春所發現,無從查考。但是常遇春結寨六泉口,大戰九華山卻是千真萬確的。後人有詩可證:偏仄旁山行,溪流咽不嗚。何年留古砦,猶復說開平。

據史料記載,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初,朱元璋令常遇春與另一名大將徐達率重兵鎮守池州防備。陳友諒統其兵眾,部署襲取池州。徐達偵悉陳友諒的行動,令常遇春率精兵萬人,設伏於六泉口。陳友諒兵至,全力猛攻池州城,徐達率領守軍開城出擊,常遇春伏兵掩其後,大破陳友諒軍,斬首萬余,擒捉三千,陳友諒敗走江州(九江)。

這次戰役不僅恢復了皖南

軍事要地太平縣,也使漢軍龜縮於武漢不敢再犯。論功行賞常遇春功勞最大。朱元璋誇贊他說:「當百萬眾,摧鋒陷堅,莫如副將軍。」

常遇春當年設伏的地方就在今天九華山的大古嶺、鳳凰嶺一帶,並在百丈潭前留有詩文:赤汗透征袍,何如孝隱高。結廬親冢側,只為報劬勞。

可惜,常遇春只活到40歲,就病死於柳河川。一生為將未曾敗北。自言能將十萬軍橫行天下,軍中有「常十萬」之稱,人美稱他為「天下奇男子」。死後,被追封為「開平王」,故六泉口又有「開平寨」之稱。當地村民為紀念常遇春智勇過人,還在大古嶺下的在百丈潭側建廟祭祀,當時稱將軍廟,廟址所在村落因此得名將軍村。該廟規模壯觀,翹檐飛角,廟內塑有常將軍全身像。抗日戰爭中廟宇為日軍焚毀,但村民仍保留「拜將軍年」的舊俗。

常遇春
傳體貌奇偉,沉毅果敢,長臂善射,豹頭環眼,燕頷虎須。元至正十五年(1355),參加農民起義軍,隨朱元璋渡長江,取太平(今安徽當塗),破集慶(今南京)等地,每戰必先,屢立戰功,升中翼大元帥。十七年,攻寧國(今屬安徽),身中流矢,裹傷再戰。此後連克寧國、池州(今安徽貴池)、婺州(今浙江金華)等城。二十三年秋,在鄱陽湖之戰中,他奮勇當先,救出被陳友諒軍圍困的朱元璋,旋即率軍封鎖湖口,會同諸將全殲號稱60萬的陳軍。二十五年十月,以副將軍與徐達率軍進攻張士誠,先取淮東,後占浙西,於二十七年九月攻克平江(今蘇州),俘獲張士誠及其將士25萬。因功升中書平章軍國重事,封鄂國公。十月,又以副將軍與徐達率軍25萬北上,轉戰中原,次年八月,攻克大都(今北京),滅亡元朝。明洪武二年(1369),率軍繼續北征,攻佔元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北),俘元宗王及將士萬余。七月,回師途中,暴病而卒,追封開平王。他英勇善戰,統軍有方,自謂能以10萬眾橫行天下,軍中稱為「常十萬」。

面涅將軍——狄青
狄青,生於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卒干嘉佑二年(1057年),字漢臣,身長八尺有餘約為(1.89米),濃眉大眼,姿態雄偉,胸襟廣闊。汾州西河(山西汾陽)人,北宋大將。狄青出身貧寒,從小就胸懷大志,16歲時,因其兄與鄉人斗毆,狄青代兄受過,被「逮罪人京,竄名赤籍」,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黨項族首領李元昊在西北稱帝,建立西夏。宋廷擇京師衛士從邊,狄青入其選,任延州指揮使,當了一名低級軍官。在戰爭中,他驍勇善戰,多次充當先鋒,率領士兵奪關斬將,先後攻克金湯城,宥州等地,燒毀西夏糧草數萬,「收其帳二千三百,牲口五千七百」,並指揮士兵在戰略要地橋子谷修城,築招安、豐林、新寨、大郎諸堡,「皆扼賊要害」。他每戰披頭散發,戴銅面具,一馬當先,所向披靡,在4年時間里,參加了大小25次戰役,身中8箭,但從不畏怯。在一次攻打安遠的戰斗中,狄青身負重傷,但「聞寇至,即挺起馳赴」,沖鋒陷陣,在宋夏戰爭中,立下了累累戰功,聲名也隨之大振。

薛禮字仁貴(614-683年3月24日),山西絳州龍門修村人(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唐朝名將,著名軍事家,政治家。創造了「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遼東」、「仁政高麗國」、「愛民象州城」、「脫帽退萬敵」等諸方面在軍事,政治上的赫赫功勛。
艱苦奮斗三十載,家裡窮苦志不窮
薛禮,字仁貴,山西絳州龍門人,大業九年(614)生,是南北朝時期名將薛安都的後代,屬於河東薛氏家族,但是到他的一輩已經沒落,,父親薛軌早喪,雖自幼家貧,但是習文練武,刻苦努力,天生臂力過人.但是生於亂世之中,未有什麼發展,長大務農,娶妻柳氏,生得一副大飯量。到30歲的時候,記載中描寫他窮困不得志,希望遷移祖墳,以希望帶來好運,他的妻子說:「有本事的人,要善於抓住時機。現在當今皇帝御駕親征遼東,正是需要猛將的時候,你有這一身的本事,何不從軍立個功名?等你富貴還鄉,再改葬父母也不晚!」仁貴聽了,覺得有道理,就告別妻子,去新絳城裡找張士貴將軍,應征入伍,開始了他馳騁沙場40年的傳奇經歷。

薛岳(1896年12月27日——1998年5月3日),漢族,字伯陵,廣東韶關市樂昌縣九峰鎮小坪石村客家人。抗日名將,時有抗日「戰神」之稱,一級上將。原名薛仰岳,因生於中日甲午戰爭期間,乃父起名仰岳以求能效法岳飛成為民族英雄。薛仰岳後改名薛岳,以示不僅仰慕岳飛更將身體力行。

1906年入黃埔陸軍小學,1909年加入同盟會,之後入讀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六期,回粵後曾任孫中山警衛團第一營營長。1922年陳炯明叛亂期間,薛岳曾保護宋慶齡脫險。北伐初期任第一師師長。

呂蒙
呂蒙(178-219)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人。東漢末年著名軍事家、將領,仕於東吳的孫權。

郭子儀(697—781),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人,祖籍山西汾陽。唐代著名的軍事家。武舉出身。安史之亂時任朔方節度使,在河北打敗史思明。後連回紇收復洛陽、長安兩京,功居平亂之首,晉為中書令,封汾陽郡王。代宗時,叛將仆固懷恩勾引吐蕃、回紇進犯關中地區,郭子儀正確地採取了結盟回紇,打擊吐蕃的策略,保衛了國家的安寧。郭子儀戎馬一生,屢建奇功,以84歲的高齡才告別沙場。天下因有他而獲得安寧達20多年。他「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舉國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聲譽。

蒙恬(?—前210年),秦始皇時期的著名將領,被譽為「中華第一勇士」。漢族,祖籍齊國,山東人。傳說他曾改良過毛筆,是祖國西北最早的開發者,也是古代開發寧夏第一人。

秦瓊(571~638)字叔寶,齊州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唐朝開國將領,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與尉遲恭為傳統門神。兵器:四棱金裝鐧、虎頭鏨金槍。座駕:黃驃透骨龍。濟南五龍潭有其故居。

衛青,中國歷史人物。一為西漢軍事家衛青(?~公元前106年),字仲卿,漢族,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市)人。生年不詳,卒於公元前106年(西漢武帝元封五年).他是西漢時期能征慣戰,為漢朝北部疆域的開拓做出過重大貢獻的將領,也是中國歷史上為人熟知的常勝將軍。率軍與匈奴作戰,屢立戰功,但從不結黨干預政事。他對士卒體恤較多,威信很高。另一位衛青(?—?)字明德,松江華亭人。是明代抗倭名將。其子衛子穎。

孫臏是孫武後代。身長七尺約為161cm(周的一尺合今23.1cm)與龐涓同學兵法,後龐涓為魏惠王將軍,騙孫臏到魏,用刖刑(即砍去雙腳),被齊國使者偷偷救回齊國後,被齊威王任為軍師,馬陵之戰,身居輜車,計殺龐涓,大敗魏軍。著作有《孫臏兵法》,久已失傳。1972年山東省臨沂銀雀山出土殘簡,有一萬一千餘字。關於孫臏臏刑其實是錯誤的,在太史公自序這本書中提到「孫子臏腳,《兵法》修列」,講的是孫臏被砍掉雙腳,而不是挖掉膝蓋骨。

G. 我想了解些關於古代有趣的歷史人物

東方朔
西漢文學家,字曼倩,平原厭次(今山東惠民)人。武帝時,為太中大夫。他性格詼諧滑稽,愛好喝酒。古代隱士,多避世於深山之中,而他卻自稱是避世於朝廷的隱士。
有關東方朔的傳說很多,最有趣的,當數他喝「君山不死酒」的故事。
據說,君山上有美酒數斗,如能喝到,可以不死為神仙。武帝得知後,就齋居七天,派了欒巴帶童男童女數十人到山上求之,果然得到了仙酒,就帶回來給武帝喝。武帝未喝之前,東方朔就偷偷地喝光了。於是武帝大怒,下令推東方朔出去斬首。東方朔就說:「假如酒有靈驗,你殺我,我也不死;要是沒有靈驗,這酒有什麼用呢?」武帝想了一下,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才笑著把他放了。
東方朔在當太中大夫時,昭平君娶了武帝的女兒夷安公主為妻。這昭平君是武帝妹妹隆慮公主的兒子,平日飛揚跋扈,經常犯罪,所以隆慮公主很不放心。在病重臨終前,拿出金千斤錢千萬,為兒子預贖死罪,武帝答應了。
果然,昭平君自母親死後,更加驕橫,竟然醉殺了夷安公主的傅母(古時負責輔導、保育貴族子女的老年婦人)。按漢代法律,應是殺人償命,但朝中大臣都不敢問斬,因為隆慮公主曾預贖過死罪,而且皇上又同意了的。於是將此事奏請武帝,由他親自裁奪。武帝說:「我妹妹已故,只有這么個兒子,死前,又囑托過我。」講到這里,他淚流滿面,嘆息良久。又說:「但法令是先帝制定的,我不能因妹妹而違反先帝的法令,否則,我有什麼面孔進高廟見祖先?何況還要辜負天下萬民。」於是下令廷尉斬了昭平君。斬了昭平君,武帝十分悲痛,左右大臣也為之傷心。
此時,只有東方朔沒有哀傷的表情,反而拿了一杯酒,為武帝祝壽。他說:「我聽說聖明的君王治理國政,賞賜不避仇人,殺戮不擇骨肉。這就是古書上所說的『不偏不黨,王道盪盪』。這兩件事,是五帝所推重的,也是三皇所難以辦到的。現在陛下卻做到了,這樣,天下的老百姓都能各得其所。這是值得慶幸的事。我手捧酒杯,冒死再拜,祝皇上萬歲。」武帝沒說什麼,就起身進入宮內。
到了傍晚,武帝召見東方朔說:「《傳》曰:看準時機後再說話,別人不人討厭。今天先生給我祝壽,認為是看準時機了嗎?」東方朔馬上脫下帽子,磕頭請罪道:「我聽說快樂過分就陽溢,哀傷過分就陰損。陰陽變化就心氣動盪,心氣動盪就精神分散。精神一散,就邪氣侵入,消除愁悶最好的是酒。我所以用酒向皇上祝壽,是表明陛下剛正不阿,用它來替皇上止哀的。我不知忌諱,罪該死。」武帝聽了,覺得很有道理。以前,東方朔曾喝醉了酒,闖入宮殿,而且在宮殿中小便,宮中值巡發現了,彈劾他大不敬。武帝就下詔,免去了他的官職。現在,通過這件事,又恢復了他的中郎官職,並且還賞給他一百匹帛。

東方朔(前154-前93)
字曼倩,平原厭次(今山東惠民東北)人。性詼諧幽默,善辭賦,武帝時大臣、文學家。 武帝即位初年,徵召天下賢良方正和有文學才能的人。各地士人、儒生紛紛上書應聘。東方朔也給漢武帝上書,上書用了三千片竹簡,兩個人才扛得起,武帝讀了二個月才讀完。在自我推薦書中,他說:「我東方朔少年時就失去了父母,依靠兄嫂的扶養長大成人。我十三歲才讀書,勤學刻苦,三個冬天讀的文史書籍已夠用了。十五歲學擊劍,十六歲學《詩》,《書》,讀了二十二萬字。十九歲學孫吳兵法和戰陣的擺布,懂得各種兵器的用法,以及作戰時士兵進退的鉦鼓。這方面的書也讀了二十二萬字,總共四十四萬字。我欽佩子路的豪言。如今我已二十二歲,身高九尺三寸。雙目炯炯有神,像明亮的珠子,牙齒潔白整齊得像編排的貝殼,勇敢像孟責,敏捷像慶忌,廉儉像鮑叔,信義像尾生。我就是這樣的人,夠得上做天子的大臣吧!臣朔冒了死罪,再拜向上奏告。」 武帝讀了東方朔自許自誇的推薦書,贊賞他的氣概,命令他待詔在公車署中,俸綠不多,也得不到武帝的召見。 過了一段時間,他不滿意目前的處境。一天出遊都中,見到一個侏儒,恐嚇他道:「你的死期要到了!」那侏儒問他為何,他說:「像你這樣矮小的人,活在世上無益,你力不能耕作,也不能做官治理百姓,更不要說拿兵器到前方去作戰。像你這樣的人,無益於國家,只是活在世上糟蹋糧食,所以如今皇上一律要殺掉你們。」侏儒聽後大哭起來。東方朔對他說:「你暫時不要哭,皇上就要來了,他來了你去叩頭謝罪。」一會兒,武帝乘輦經過,侏儒號泣叩首。武帝問:「為何哭!」侏儒說:「東方朔說皇上對我們這些矮小的人都要殺掉!」武帝問東方朔為什麼要如此說。東方朔回答道:「臣朔活著要說,死了也要說這些話。那矮子身長只有三尺多,一袋米的俸祿,錢二百四十。我身高九尺多,卻也只拿到一袋米的俸祿,錢二百四十。那矮子飽得要死,我餓得發慌。陛下廣求人才,您認為我講的話對的,是個人才,就重用我;不是人才,也就罷退我,不要讓我在這里浪費糧食。」皇上聽了哈哈大笑,任命他為待詔金馬門,這樣見到皇帝的機會就多了些。 一天武帝在宮里玩耍,把一隻壁虎放在盂盆下要大臣們猜是何物。大臣們都猜不出。東方朔上前猜道:「它是龍吧,沒有角;是蛇,卻有腳,它跂跂脈脈地會在牆壁上爬行,這不是壁虎,就是四腳蛇!」皇上說「是的」,便賜給他十疋緞子。接連又叫他猜,他都能猜中,得到很多的賞賜。 武帝身旁的寵優郭舍人有些不服氣,把一個長有菌芝的樹葉放在盂盆下讓他猜,如猜出他甘願受笞一百。東方朔說:「生的肉叫膾,較的肉叫脯;生在樹上寄生的東西叫芝菌,盂盆下就是這個東西。」一聽東方朔又猜對了,漢武帝叫人打郭舍人一百下。郭舍人被打得哇哇直叫。東方朔又說:「咄!口上沒有毛,聲音謷謷叫,屁股翹得半天高。」郭舍人怒道:「東方朔膽敢譏笑皇帝身旁的近臣,罪當棄市。」武帝問東方朔:「為何要笑他?」東方朔說:「臣並未笑他,只是與他作個謎語罷了!」武帝說:「謎語是怎麼說的?」東方朔說:「那口上沒有毛的,是狗洞,聲音謷謷是烏在哺他的小烏,屁股翹得很高的,是仙鶴低頭在啄食。」郭舍人仍不服氣,說道:「我要再問他一個謎語,他如果猜不出也應受打。」接著他用諧音作一謎:「令壺齟,老柏塗,伊優亞,狋吽牙。這是什麼?」東方朔想了一會兒說:「令,就是命令。壺,是盛東西的器具;齟,是牙齒長得不整齊;老,是人們對他的敬重;柏,就是鬼廷;塗,是慢慢浸濕的路;伊優亞,是說話不定;狋吽牙,是兩只狗在爭斗。」凡是郭舍人出的謎語,沒有能難倒他的,大臣們對東方朔的思路敏捷,幽默風趣都很驚訝,漢武帝也非常喜歡他,任他為常侍郎。 一天,大伏酷暑,武帝下詔官員到宮里來領肉。等了好久,分肉的官員還未來,東方朔就自己拔出劍割了一大塊肉,並對同僚們說:「大伏天,肉容易腐爛,大家快快拿回去吧!」第二天,武帝對東方朔說:「昨天賜肉,你為何不等詔書下來,擅自割肉歸家,這是為什麼?你要自作批評!」東方朔說:「朔來!朔來!受賜不等詔書下來,為何這樣的無禮!拔劍割肉,為何這樣勇敢!割得不多,為何如此廉儉!帶回家給細君(妻妾),又為何表現得如此的仁愛!」漢武帝聽後說:「要你自作批評,倒是表揚起自己了!」又賞賜給他酒一石,肉一百斤。他都拿回家去孝敬老婆。 武帝喜歡微服出巡,恣意游獵。常率衛隊西到黃山,南到長楊宮,西至宜春宮。一路上帶了一幫武騎浩浩盪盪,他們騎馬射鹿,追逐狐兔,甚至空手格鬥熊羆,在游獵過程中,馬隊踐踏莊稼,百姓怨聲載道。有人建議武帝搞一個皇家苑囿。武帝命吾丘壽王等人設計,南至阿房宮,東至盭厔,西至宜春宮的一大片土地內圍造上林苑,專供武帝游獵、休憩。要用這么大的一片土地築造苑囿,東方朔上書力勸武帝。他說:「如築造這樣的苑囿,破壞了陂池水澤的環境。侵佔了百姓膏腴的土地。這上對國家無用,下對百姓無利。這是第一個不能造的理由。其次,它破壞了百姓的冢墓,拆黎民的室廬,使百姓死無所葬,生無所居。其三,造這樣的苑囿,用馬東西跑著,用車南北走著,還要挖深溝大渠,這是勞民傷財的事,以陛下一日之樂,來損害皇上無上的聖名,這是萬萬不可的。」東方朔的諫阻上林苑書寫得真切感人,武帝讀罷奏疏後,任東方朔為太中大夫,給事中,賜黃金百斤。然而武帝仍按吾丘壽王所上奏的那樣,建造了上林苑。 隆慮公主的兒子昭平君是個驕奢淫逸的公子哥兒,娶了武帝的女兒夷安公主。其母怕自己死後,兒子闖禍犯罪,於是預先拿出黃金千斤、錢千萬給政府,贖他的死罪。隆慮公主去世後,兒子果然日益霸道,一天酒後殺了夷安公主身旁的僕人,被拘系在內官那裡。因為他是皇親國戚,不能隨便懲處,廷尉於是把他交給武帝處置。武帝身旁的大臣都為他求情,說「他母親已為他出了一筆錢,贖了他的死罪,陛下也答應過」。武帝說:「我那可憐的妹妹,年紀很大了才有這個兒子,生前還託付給我。」說看流下了眼淚。過了一會兒,他擦幹了眼淚,又說:「法律是先帝制訂的,如果是妹妹的關系破壞了先帝的規矩,我有何臉面進高帝的宗廟呢!如何去下對黎民百姓呢?」於是核准了對他外甥的懲處,同時武帝又悲傷地哭了起來。這時東方朔上前高高舉起酒杯獻酒道:「臣聽說聖王為政,賞賜不避仇家,誅罰不分骨肉,如今您陛下遵循古訓,所以四海之內兆民百姓都能各得其宜,這是天下的榮幸。今天,我捧了這杯酒,為皇上敬酒,冒著死罪,再拜萬歲、萬萬歲!」武帝對他說:「古書上講『該說話的時候才說話,這樣人們才不會討厭他』,今天的情景,是你應該上壽酒的時候嗎?」東方朔說:「臣聽說快樂過度了,陽氣要溢滿;悲哀過度了,陰氣要減損。陰陽變了,心氣就要動;心氣既動,精神澳散,邪氣乘虛而入,能夠消憂解愁的最好是酒。所以我奉上壽酒,一來表明陛下公正無私,二來要解除你的悲哀。我不知忌諱,真是罪該萬死!」這時東方朔已喝得酪盯大醉,在殿上小便,大臣們彈幼他「大不敬」罪,被下詔罷官,貶為庶人。後待詔在宦者署中,因對策有功,任中郎,賜帛百匹。 武帝的姑媽館陶公主,亦叫竇太主,其夫堂邑侯陳平去世後,守寡多年,已五十多歲。一個賣珠寶的女子經常到她家去,還帶了個十三歲的兒子董偃。董偃長得很漂亮,竇太主就把他留在身旁,教他御射術數。到了十八歲他已是個儀表堂堂的英俊少年。他與竇太主出則執轡,入則侍側,關系非同一般,整個京師都知道他與竇太主的關系,叫他董君。 一天武帝到竇太主家做客,公主激動萬分,親自下廚做菜。武帝坐定後對姑媽說:「希望見見你的主人翁。」竇太主就把董偃引了出來。只見董雇頭戴綠帽子,手套皮筒子,跟在公主的後面,對武帝說:「臣董偃,公主家的庖人,冒死叩拜皇上萬歲!」武帝見他長得很美貌,也很喜歡,賞賜他很多東西,並喊他「主人翁」。從此,董偃經常與武帝斗雞走狗,游獵踢球。由於他與武帝關系日趨親熱,董雇名聲大噪,京城王公貴戚沒有一個不認識他的。一天,武帝在宣室設酒宴款待竇太主和董偃。當他們要進入宣室時,東方朔執戟上前阻攔,對武帝說:「董偃有三個罪名可殺:他以人臣的名義,私侍公主,這是第一條死罪。敗壞男女風化,搞亂婚姻禮制,有傷先王的制度,這是罪二;陛下正當壯盛之年,須積思放六經,留心於王事,追慕唐虞的政治,仰敬三代的教化,而董偃卻不知依經書勸學,反而以靡麗為重,奢侈為稱,盡狗馬之樂,極耳目之欲,行邪枉之道,徑淫辟之路,這是國家之大賊,社會之大害,這是他第三條死罪。」武帝聽後,默不作聲,過一會說:「我已經擺好酒宴,下次再改吧!」東方朔說:「不可以。宣室是先王的正殿,不是議論正當的國事,不能進去!正是這樣,淫亂的事情才漸漸消除下去。不要弄到這樣的境地:豎貂教桓公淫亂,後來終究和易牙一同為患;慶父縊死於莒國,魯國方得安寧;管蔡誅滅了,同室方得治安。」武帝聽罷說:「是的。」便下詔停擺酒宴於宣室,改擺在北宮。讓董雇從東司馬門進去,後又把它改稱東交門。賞賜給東方朔黃金三十斤。從此,董偃逐漸失去了寵愛,三十歲就去世了。過了幾年,偃太主也去世,董偃與她一起合葬在霸陵。 東方朔還是一個文學家,他的散文賦《答客難》,假設客人向作者問難,嘲笑他雖有「博聞辯智」,卻難與蘇秦、張儀的地位相比。然後便辯解道:「彼一時也,此一時也,豈可同哉!」戰國之時,諸侯並爭,「得士者強,失士者亡」,談說之士,身處尊位,而如今天下一統,由朝廷掌握用人大權,賢與不肖沒有區別。文章表達了知識分子在漢代大一統局面下才智無所施展的壓抑感,暴露了統治者隨意抑揚人才,致使賢愚不分的現實。作品採用說反話的形式,充滿了牢騷不平之氣。他的另一篇《非有先生論》,假託非有先生之口,發表「談何容易」的感慨,也是抒寫懷才不遇之情的作品。 東方朔的散文賦以上述兩篇最著名。現存作品十八篇,以《七諫》、《答客難》最著。《七諫》借屈原的身世寫自己的不遇,表白對國君的誠貞。《答客難》用滑稽口吻說明了專制君主愚弄臣下的把戲,反映了當時政治上的混亂。兩篇雖不以賦標題。實際上卻是賦體。屬於神話傳說的《神異經》、《海內十洲記》,雖題為東方朔撰,實際上是偽托。

H. 歷史人物比較

東方晦指東方朔

東方朔(前154-前93)
字曼倩,平原厭次(今山東惠民東北)人。性詼諧幽默,善辭賦,武帝時大臣、文學家。 武帝即位初年,徵召天下賢良方正和有文學才能的人。各地士人、儒生紛紛上書應聘。東方朔也給漢武帝上書,上書用了三千片竹簡,兩個人才扛得起,武帝讀了二個月才讀完。在自我推薦書中,他說:「我東方朔少年時就失去了父母,依靠兄嫂的扶養長大成人。我十三歲才讀書,勤學刻苦,三個冬天讀的文史書籍已夠用了。十五歲學擊劍,十六歲學《詩》,《書》,讀了二十二萬字。十九歲學孫吳兵法和戰陣的擺布,懂得各種兵器的用法,以及作戰時士兵進退的鉦鼓。這方面的書也讀了二十二萬字,總共四十四萬字。我欽佩子路的豪言。如今我已二十二歲,身高九尺三寸。雙目炯炯有神,像明亮的珠子,牙齒潔白整齊得像編排的貝殼,勇敢像孟責,敏捷像慶忌,廉儉像鮑叔,信義像尾生。我就是這樣的人,夠得上做天子的大臣吧!臣朔冒了死罪,再拜向上奏告。」 武帝讀了東方朔自許自誇的推薦書,贊賞他的氣概,命令他待詔在公車署中,俸綠不多,也得不到武帝的召見。 過了一段時間,他不滿意目前的處境。一天出遊都中,見到一個侏儒,恐嚇他道:「你的死期要到了!」那侏儒問他為何,他說:「像你這樣矮小的人,活在世上無益,你力不能耕作,也不能做官治理百姓,更不要說拿兵器到前方去作戰。像你這樣的人,無益於國家,只是活在世上糟蹋糧食,所以如今皇上一律要殺掉你們。」侏儒聽後大哭起來。東方朔對他說:「你暫時不要哭,皇上就要來了,他來了你去叩頭謝罪。」一會兒,武帝乘輦經過,侏儒號泣叩首。武帝問:「為何哭!」侏儒說:「東方朔說皇上對我們這些矮小的人都要殺掉!」武帝問東方朔為什麼要如此說。東方朔回答道:「臣朔活著要說,死了也要說這些話。那矮子身長只有三尺多,一袋米的俸祿,錢二百四十。我身高九尺多,卻也只拿到一袋米的俸祿,錢二百四十。那矮子飽得要死,我餓得發慌。陛下廣求人才,您認為我講的話對的,是個人才,就重用我;不是人才,也就罷退我,不要讓我在這里浪費糧食。」皇上聽了哈哈大笑,任命他為待詔金馬門,這樣見到皇帝的機會就多了些。 一天武帝在宮里玩耍,把一隻壁虎放在盂盆下要大臣們猜是何物。大臣們都猜不出。東方朔上前猜道:「它是龍吧,沒有角;是蛇,卻有腳,它跂跂脈脈地會在牆壁上爬行,這不是壁虎,就是四腳蛇!」皇上說「是的」,便賜給他十疋緞子。接連又叫他猜,他都能猜中,得到很多的賞賜。 武帝身旁的寵優郭舍人有些不服氣,把一個長有菌芝的樹葉放在盂盆下讓他猜,如猜出他甘願受笞一百。東方朔說:「生的肉叫膾,較的肉叫脯;生在樹上寄生的東西叫芝菌,盂盆下就是這個東西。」一聽東方朔又猜對了,漢武帝叫人打郭舍人一百下。郭舍人被打得哇哇直叫。東方朔又說:「咄!口上沒有毛,聲音謷謷叫,屁股翹得半天高。」郭舍人怒道:「東方朔膽敢譏笑皇帝身旁的近臣,罪當棄市。」武帝問東方朔:「為何要笑他?」東方朔說:「臣並未笑他,只是與他作個謎語罷了!」武帝說:「謎語是怎麼說的?」東方朔說:「那口上沒有毛的,是狗洞,聲音謷謷是烏在哺他的小烏,屁股翹得很高的,是仙鶴低頭在啄食。」郭舍人仍不服氣,說道:「我要再問他一個謎語,他如果猜不出也應受打。」接著他用諧音作一謎:「令壺齟,老柏塗,伊優亞,狋吽牙。這是什麼?」東方朔想了一會兒說:「令,就是命令。壺,是盛東西的器具;齟,是牙齒長得不整齊;老,是人們對他的敬重;柏,就是鬼廷;塗,是慢慢浸濕的路;伊優亞,是說話不定;狋吽牙,是兩只狗在爭斗。」凡是郭舍人出的謎語,沒有能難倒他的,大臣們對東方朔的思路敏捷,幽默風趣都很驚訝,漢武帝也非常喜歡他,任他為常侍郎。 一天,大伏酷暑,武帝下詔官員到宮里來領肉。等了好久,分肉的官員還未來,東方朔就自己拔出劍割了一大塊肉,並對同僚們說:「大伏天,肉容易腐爛,大家快快拿回去吧!」第二天,武帝對東方朔說:「昨天賜肉,你為何不等詔書下來,擅自割肉歸家,這是為什麼?你要自作批評!」東方朔說:「朔來!朔來!受賜不等詔書下來,為何這樣的無禮!拔劍割肉,為何這樣勇敢!割得不多,為何如此廉儉!帶回家給細君(妻妾),又為何表現得如此的仁愛!」漢武帝聽後說:「要你自作批評,倒是表揚起自己了!」又賞賜給他酒一石,肉一百斤。他都拿回家去孝敬老婆。 武帝喜歡微服出巡,恣意游獵。常率衛隊西到黃山,南到長楊宮,西至宜春宮。一路上帶了一幫武騎浩浩盪盪,他們騎馬射鹿,追逐狐兔,甚至空手格鬥熊羆,在游獵過程中,馬隊踐踏莊稼,百姓怨聲載道。有人建議武帝搞一個皇家苑囿。武帝命吾丘壽王等人設計,南至阿房宮,東至盭厔,西至宜春宮的一大片土地內圍造上林苑,專供武帝游獵、休憩。要用這么大的一片土地築造苑囿,東方朔上書力勸武帝。他說:「如築造這樣的苑囿,破壞了陂池水澤的環境。侵佔了百姓膏腴的土地。這上對國家無用,下對百姓無利。這是第一個不能造的理由。其次,它破壞了百姓的冢墓,拆黎民的室廬,使百姓死無所葬,生無所居。其三,造這樣的苑囿,用馬東西跑著,用車南北走著,還要挖深溝大渠,這是勞民傷財的事,以陛下一日之樂,來損害皇上無上的聖名,這是萬萬不可的。」東方朔的諫阻上林苑書寫得真切感人,武帝讀罷奏疏後,任東方朔為太中大夫,給事中,賜黃金百斤。然而武帝仍按吾丘壽王所上奏的那樣,建造了上林苑。 隆慮公主的兒子昭平君是個驕奢淫逸的公子哥兒,娶了武帝的女兒夷安公主。其母怕自己死後,兒子闖禍犯罪,於是預先拿出黃金千斤、錢千萬給政府,贖他的死罪。隆慮公主去世後,兒子果然日益霸道,一天酒後殺了夷安公主身旁的僕人,被拘系在內官那裡。因為他是皇親國戚,不能隨便懲處,廷尉於是把他交給武帝處置。武帝身旁的大臣都為他求情,說「他母親已為他出了一筆錢,贖了他的死罪,陛下也答應過」。武帝說:「我那可憐的妹妹,年紀很大了才有這個兒子,生前還託付給我。」說看流下了眼淚。過了一會兒,他擦幹了眼淚,又說:「法律是先帝制訂的,如果是妹妹的關系破壞了先帝的規矩,我有何臉面進高帝的宗廟呢!如何去下對黎民百姓呢?」於是核准了對他外甥的懲處,同時武帝又悲傷地哭了起來。這時東方朔上前高高舉起酒杯獻酒道:「臣聽說聖王為政,賞賜不避仇家,誅罰不分骨肉,如今您陛下遵循古訓,所以四海之內兆民百姓都能各得其宜,這是天下的榮幸。今天,我捧了這杯酒,為皇上敬酒,冒著死罪,再拜萬歲、萬萬歲!」武帝對他說:「古書上講『該說話的時候才說話,這樣人們才不會討厭他』,今天的情景,是你應該上壽酒的時候嗎?」東方朔說:「臣聽說快樂過度了,陽氣要溢滿;悲哀過度了,陰氣要減損。陰陽變了,心氣就要動;心氣既動,精神澳散,邪氣乘虛而入,能夠消憂解愁的最好是酒。所以我奉上壽酒,一來表明陛下公正無私,二來要解除你的悲哀。我不知忌諱,真是罪該萬死!」這時東方朔已喝得酪盯大醉,在殿上小便,大臣們彈幼他「大不敬」罪,被下詔罷官,貶為庶人。後待詔在宦者署中,因對策有功,任中郎,賜帛百匹。 武帝的姑媽館陶公主,亦叫竇太主,其夫堂邑侯陳平去世後,守寡多年,已五十多歲。一個賣珠寶的女子經常到她家去,還帶了個十三歲的兒子董偃。董偃長得很漂亮,竇太主就把他留在身旁,教他御射術數。到了十八歲他已是個儀表堂堂的英俊少年。他與竇太主出則執轡,入則侍側,關系非同一般,整個京師都知道他與竇太主的關系,叫他董君。 一天武帝到竇太主家做客,公主激動萬分,親自下廚做菜。武帝坐定後對姑媽說:「希望見見你的主人翁。」竇太主就把董偃引了出來。只見董雇頭戴綠帽子,手套皮筒子,跟在公主的後面,對武帝說:「臣董偃,公主家的庖人,冒死叩拜皇上萬歲!」武帝見他長得很美貌,也很喜歡,賞賜他很多東西,並喊他「主人翁」。從此,董偃經常與武帝斗雞走狗,游獵踢球。由於他與武帝關系日趨親熱,董雇名聲大噪,京城王公貴戚沒有一個不認識他的。一天,武帝在宣室設酒宴款待竇太主和董偃。當他們要進入宣室時,東方朔執戟上前阻攔,對武帝說:「董偃有三個罪名可殺:他以人臣的名義,私侍公主,這是第一條死罪。敗壞男女風化,搞亂婚姻禮制,有傷先王的制度,這是罪二;陛下正當壯盛之年,須積思放六經,留心於王事,追慕唐虞的政治,仰敬三代的教化,而董偃卻不知依經書勸學,反而以靡麗為重,奢侈為稱,盡狗馬之樂,極耳目之欲,行邪枉之道,徑淫辟之路,這是國家之大賊,社會之大害,這是他第三條死罪。」武帝聽後,默不作聲,過一會說:「我已經擺好酒宴,下次再改吧!」東方朔說:「不可以。宣室是先王的正殿,不是議論正當的國事,不能進去!正是這樣,淫亂的事情才漸漸消除下去。不要弄到這樣的境地:豎貂教桓公淫亂,後來終究和易牙一同為患;慶父縊死於莒國,魯國方得安寧;管蔡誅滅了,同室方得治安。」武帝聽罷說:「是的。」便下詔停擺酒宴於宣室,改擺在北宮。讓董雇從東司馬門進去,後又把它改稱東交門。賞賜給東方朔黃金三十斤。從此,董偃逐漸失去了寵愛,三十歲就去世了。過了幾年,偃太主也去世,董偃與她一起合葬在霸陵。 東方朔還是一個文學家,他的散文賦《答客難》,假設客人向作者問難,嘲笑他雖有「博聞辯智」,卻難與蘇秦、張儀的地位相比。然後便辯解道:「彼一時也,此一時也,豈可同哉!」戰國之時,諸侯並爭,「得士者強,失士者亡」,談說之士,身處尊位,而如今天下一統,由朝廷掌握用人大權,賢與不肖沒有區別。文章表達了知識分子在漢代大一統局面下才智無所施展的壓抑感,暴露了統治者隨意抑揚人才,致使賢愚不分的現實。作品採用說反話的形式,充滿了牢騷不平之氣。他的另一篇《非有先生論》,假託非有先生之口,發表「談何容易」的感慨,也是抒寫懷才不遇之情的作品。 東方朔的散文賦以上述兩篇最著名。現存作品十八篇,以《七諫》、《答客難》最著。《七諫》借屈原的身世寫自己的不遇,表白對國君的誠貞。《答客難》用滑稽口吻說明了專制君主愚弄臣下的把戲,反映了當時政治上的混亂。兩篇雖不以賦標題。實際上卻是賦體。屬於神話傳說的《神異經》、《海內十洲記》,雖題為東方朔撰,實際上是偽托

歷史上的東方朔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好色,一年一定要娶一個老婆,皇帝賞給他的錢財全被當成了聘禮.
http://www.greatchinese.net/gods/dongfangshuo.htm

主父偃(?~公元前126年),復姓主父,名偃,漢齊國臨淄(今淄博市臨淄區)人,以中大夫的職位得寵漢武帝,因與齊有隙而邀得齊相位,到齊後因調查後宮陰事而致齊王自殺,主父偃引咎被誅,成為千古以詐術取事者之鑒。

一、主父偃其人

主父偃幼年家貧,好學,習長短縱橫之術,又學《易》、《春秋》及諸子學說。曾游學於齊諸子之間,因其為人不隨,難得諸儒生相容,遂去齊游學燕、趙、中山諸國。但因他的主張不隨諸候意,故不得用。由於他「游學四十年,身不得遂」(《史記·平津候主父列傳》下稱《主父偃傳》),落得游資睏乏,借貸無門,窮途潦倒。時逢漢武帝詔選賢良,「詔賢良曰:……賢良明於古今王事之體,受策察問,咸以書對,著之於篇,朕親覽焉。」(《漢書·武帝紀》)這使主父偃遇到了最好的進身機遇,於是,於元光元年(元前134年)西行入關,拜見將軍衛青,要求引薦。但衛青幾次推薦,均未能得到漢武帝恩召。他失意的遭遇,招來了同進西安儒生們的鄙視,處境更加困難。然而窘境沒有迫使他放棄進取的信心,因詔書中有「著之於篇,朕親覽」之說,遂把自己對時政的見解,引古稽今地分九個問題「著之於篇」,上書朝廷,結果,早朝時送上,下午就被召見了。他上書所言九事中,有八件為律令方面事,一為諫伐匈奴。諫伐匈奴書曰:「昔秦皇帝,欲伐匈奴,李斯諫曰:『不可。夫匈奴無城郭之居,委積之守,遷徒鳥舉,難得而制也。輕兵深入,糧食必絕,踵糧以行,重不及事。得其地不足以為利也,遇其民不可役而守也。勝必殺之,非民之父母也。靡弊中國,快心匈奴,非長策也。』秦皇帝不聽,遂使蒙恬將兵攻胡,闢地千里,以河為境。地國澤鹵,不生五穀。然後發天下丁男以守北河。暴兵露師十有餘年,死者不可勝數,終不能逾河而北。」
「及到高皇帝定天下,略地於邊,聞匈奴聚於代谷之外而欲擊之。御史成進諫曰:『不可,夫匈奴之性,獸聚而鳥散,從之如搏影。今以陛下盛德攻匈奴,臣竊危之』。高帝不聽,遂北至於代谷,果有平城之圍。高皇帝蓋悔之甚,乃使劉敬往結和親之約,然後天下忘干工戈之事。」
「故《周書》曰:『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用。』原陛下孰計之而加察焉。」(《漢書·主父偃》)
內地與匈奴的邊境關系,一直是影響及於雙方邊境安危的大問題。歷史事實證明,和則兩利,戰則兩傷。主父偃的建議,實是利國利民良策,但漢武帝並沒有採納。然而對他另外八議贊賞,遂於召見他與徐樂時說:「公皆安在?何相見之晚也!」(《主父偃傳》)即委他以郎中之職。郎中,是皇帝的侍從官員,從此主父偃侍從武帝左右,媚上邀寵,獲得了連升三級的幸運。《主父偃傳》雲:「偃數見上,上疏言事,詔拜偃為謁者,遷為中大夫,一歲中四遷偃。」中大夫,乃是漢代掌論議的官員,他正是利用這一條件,短時間內成了左右朝廷的人物之一。致連王爺級大員也顧忌他三分:「趙王欲上書其陰事,為偃居中,不敢發。」群僚更是懼他,「大臣皆畏其口」,謂「偃太橫」(《主父偃傳》)。他聽此議後,回應道:「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吾日暮途遠,故倒行逆施之。」(《漢書·主父偃》)這是主父偃內心世界的自白,也是他為人的品行所在。

二、侍君與相齊

主父偃得寵成為漢武帝隨員,侍君左右,曾對國有的大政國策,產生過一些影響,並收到了較好的效果,有的還影響及於後世。如他向漢武帝獻「推恩策」,讓武帝下詔,令諸候把封地不只傳給嫡子,而是推恩分子弟,讓他們各得一份,從而把連城數十,地方千里」的諸候國,分割成地不及百里的小地方,從而削弱了諸候王的割據勢力,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於國家的安定,人民也從中獲利,不失為利國良策。再如他建議漢武帝「徒天下豪傑於茂陵」,上書曰:「茂陵初立,天下豪傑並兼之家,亂眾之民,皆可徒茂陵,內實京師,外銷姦猾,此所謂不誅而害除也。」(《主父偃傳》)漢武帝從其計,「徒郡國策豪傑及訾三百萬以上於茂陵」(《漢書·武帝紀》),確實收到了外安地方,內實京師之功,並對後世產生了較長遠的影響。
然而,由於他急功逐利,心胸偏狹,為達到個目的,不異誤國害民,從而也給歷史來了些許遺憾。如建議漢武帝置朔方郡以制匈奴。主父偃本來是主張對匈奴實施和邊政策的,但他來到漢武帝身邊後,逐步參透了武帝要憑雄厚的國力滅匈奴以振帝威的心機,遂一反常態改弦更張,上書「盛言朔方地肥饒,外阻河,蒙恬城之北逐匈奴,人省轉輸戍漕,廣中國,滅胡之本也。」(《主父偃傳》)在眾臣「皆言不可」的情況下,漢武帝從主父偃計,置朔方郡,築要塞,屯重兵。此行於主父偃是得計,於國是勞民傷財,並因仇邊,還帶來了後患無窮。
再如為尊立衛皇後而參與後宮的爭寵斗爭。將軍衛青的姐姐子夫,入宮後得武帝寵,主持後宮的陳皇後對子夫十分嫉妒,遂請來巫婦詛咒她,此事讓漢武帝知道後,大怒,處死了與此有關的三百餘人,並廢了陳皇後,繼而立子夫為皇後。在這場爭寵斗爭中主父偃替衛皇後出了力,從此影響達到了後宮,一舉而成了外得寵皇帝,內獲皇後信任的左右逢源人物。可他的追求目標還遠不止於此,他想要有朝堂上勢壓群儒,獨占鰲頭,於是便做出了誣陷害董仲舒的事。董仲舒原是和他一樣經貲選入宮的,其才學、名氣均高於主父偃,於是他因嫉妒而陷害他,致使董仲舒差點丟了性命:時遼東高祖廟與長陵高園殿先後發生火災,董仲舒從其「天人感應」讖言神學觀點出發,釋其為「天災示警」,欲上書漢武帝勸他警惕「天罰」而行仁道善政。書未送上的時候,主父偃來訪董仲舒,竟把書偷去私獻給了漢武帝。漢武帝順從主父偃意,召集諸儒生對此當殿議論,董仲舒的弟子們不知此書是其師所寫,皆大加批駁,說其「譏諷當朝。」漢武帝遂以「譏諷當朝」款,治董仲舒死罪。後經眾儒生、董的同僚解釋、求免,才獲詔赦免刑。董仲舒經此打擊,終生再不言「災異」。
主父偃深深意識到自己宦場爭勢「日暮途遠」的處境,急於加快發展,不惜「倒行暴施」以求激進。遂謀把女兒嫁給皇家,以求深結皇室而快步進入最高層。但要得隨願,必須有後宮的人協助,於是,便托宦官徐甲同謀成全。當時恰逢齊國後宮不穩,正好給主父偃帶來了取事機會:齊王次昌年少即位,其母紀太後把侄女嫁給他做王後,次昌不愛她,拒不進她的宮門。紀太後為了挾制次昌就範,就安排女兒紀翁主入王宮,勸說次昌轉意,接近王後。沒想到齊王次昌竟與姐姐發生了姦情。偏偏在這個時候,徐甲來到了齊王宮中,稟紀太後說主父偃願以女兒充王後宮。紀太後聞言大怒,說:「主父偃何為者,乃欲以女充後宮」(《漢書·高五王傳》)。斷然拒絕。徐甲無功而返,實言以告主父偃,主父偃心生嫉恨。當聽說了齊王與姊的姦情後,感到正可作為報復齊王的可乘之隙,於是頓生以監齊王正後宮為理由而達到個人報復目的的權謀之心。遂進言漢武帝說:「臨淄十萬戶,市租千金,人眾殷富,非天子親愛子不得王此。今齊王於親屬益疏。」又「從容言呂太後進齊欲反,及吳、楚時(齊)孝王幾為亂。今聞齊王與其姊亂。」(同上)諫漢武帝遣近臣監齊。漢武帝不知主父偃此舉乃是以詐謀權,乃從其言,拜主父偃為齊相,讓他入齊以正其事。主父偃奉命入齊任相後恃勢作威,把親朋故交齊集相府,先每人贈予百金,繼而「數之曰:始吾貧時,昆弟不我食,賓客不我內門;今吾相齊、諸君迎我或千里,吾與諸君絕矣,毋再復入偃之門。」(《主父偃傳》)與所有親朋故交斷絕了關系。
為脅制齊王,他調查後宮宦官,要他們檢舉、證實齊王與姊通姦的事,在談話時,毫無顧忌地直接言及齊王。這些活動,齊王知道後,因年少識淺,很難以對付得了主父偃這樣的恃寵老臣,十分害怕。又看到此前曾發生過主父偃因游燕未被接納而嫌燕,燕王定國與父姬奸被揭發時,主父偃便進言他的父皇嚴懲燕王並誅殺王後進行報復,致使燕王定國自殺的事。前車有鑒,主父偃挾嫌而來怕是不會放過他的,為了不被遞解長安受辱遭誅,竟服葯自殺了。
齊王自殺後,有司迅速上報了漢武帝。時趙王聽說主父偃離開朝遷去了齊國任相,也上書舉報主父偃「受諸候金,以故諸候子弟多以得封。」又有人檢舉主父偃「賂累千金」。(《主父偃傳》)漢武帝聞奏大怒,即拿主父偃下了天牢。在審訊中,主父偃只承認受賄罪,卻拒絕承認脅迫齊王自殺。於是,漢武帝又萌發了對他從寬處理的念頭。御史大夫公孫弘識破帝意後上奏漢武帝說:「齊王自殺無後,國除為郡,入漢,主父偃本首惡,陛下不誅主父偃,無以謝天下。」(同上)漢武帝遂下詔族主父偃。
主父偃「游學四十年,身不得遂」,上書召見發跡後,攻於心計,以詐獲齊相位,卻因「倒行逆施」而引咎入獄,偏又遇上了一位「外寬入深」的公孫弘,終致落了個「族誅」的下場,可悲可憐。太史公對此亦感慨三分,曰:「主父偃當路,諸公皆譽之,及名敗身誅,士爭言其惡,悲夫!」
http://www.zbsq.gov.cn/linzi/article_show.asp?articleID=3767

歷史上主父偃是一個很有爭議的人,而東方朔是公認的智者

;"前有東方晦,後有主福顏",是電視中漢武帝說的,歷史上 漢武帝可沒這么說,也不可能這么說,因為主父偃比東方朔至少大二十幾歲.

I. 沛縣的歷史名人有哪些

1、樊噲(公元前242-公元前189),沛人,出身寒微,早年曾以屠狗為業。西漢開國元勛,大將軍,左丞相,著名軍事統帥。為呂後妹夫,深得漢高祖劉邦和呂後信任。後隨劉邦平定臧荼、盧綰、陳豨、韓信等,為劉邦麾下最勇猛的戰將。早年以屠宰狗為業,曾在鴻門宴時出面營救漢高祖劉邦。封舞陽侯,謚武侯。四川宣漢縣有樊噲鎮。

劉邦在漢中站穩腳跟後,用名將韓信指揮了還定三秦之戰,從而拉開了的楚漢戰爭序幕。在戰爭中,樊噲或者單獨,或者跟隨漢王與西縣縣丞、雍王章邯、章邯的弟弟章平,以及趙賁等人的軍隊作戰,英勇異常,常率先登城陷陣,斬殺、俘虜敵軍,因功被升為郎中騎將、封為將軍,賜杜陵的樊鄉為他的食邑。

隨後又參加對楚作戰,屠煮棗,在外黃擊破王武及程處軍,攻取鄒、魯、瑕丘、薛等地。項羽敗漢王於彭城後,樊噲屯守滎陽的廣武,增加二千戶為他的食邑。一年後,又隨高祖追擊項羽,取陽夏,虜獲楚將周將軍的士卒四千人,把項羽包圍在陳縣,大勝而歸。

項羽死後,劉邦稱帝,史稱漢高祖。因樊噲堅守作戰有功再增加食邑八百戶。漢初,異姓諸侯王反叛不斷,樊噲成為征討叛軍的主將。先攻打反叛的燕王臧荼,俘臧荼,平定了燕地; 楚王韓信反,樊噲隨高帝到陳,活捉楚王韓信,平定楚地。

更賜爵為列侯。以舞陽為食邑,號舞陽侯;又以將軍名義跟隨高帝討伐了韓王信,斬韓王信, 與絳侯周勃等共同平定了代地,因功再增加食邑一千五百戶; 因擊退陳稀、曼丘臣軍,戰襄國,破柏人,先登,收取趙地清河﹑常山等共二十七縣,被提升為左丞相。

所部敗陳稀的胡人騎兵於橫谷,斬將軍趙既,虜獲代丞相馮梁、郡守孫奮、大將王黃等十人。與諸將共同平定代地鄉邑七十三個。

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又以相國職率兵擊燕王盧綰,平定燕地十八縣,五十一個鄉邑。高帝把他的封邑增至五千四百戶。

總計樊噲戰功:跟隨高祖作戰,斬首一百七十六個級,俘虜二百八十八人;自己單獨領兵作戰,打敗七支軍隊,攻下五個城邑,平定六個郡,五十二縣。虜獲丞相一人,將軍十二人,將官十一人。樊噲成為漢朝從創立到穩定的重要將領。

2、周昌(?-公元前192年),沛郡人,西漢初期大臣。秦時為泗水卒史。秦末農民戰爭中,隨劉邦入關破秦,任御史大夫,封汾陰侯。耿直敢言。劉邦欲廢太子,他直言諫止。後為趙王劉如意相,劉如意為呂後所殺,周昌自覺辜負劉邦,郁悶不樂,三年後去世,謚號悼。

周昌為人堅忍剛強,敢於直言不諱。自蕭何、曹參等人對周昌都是非常敬畏的。 周昌曾經有一次在劉邦休息時進宮奏事,劉邦正和戚夫人擁抱,周昌見此情景,回頭便跑,劉邦連忙上前追趕,追上之後,騎在周昌的脖子上問道:「你看我是什麼樣的皇帝?」周昌挺直脖子,昂起頭說:「陛下您就是夏桀、商紂一樣的皇帝。」劉邦聽了哈哈大笑,但是卻由此最敬畏周昌。

等到劉邦想廢掉太子,立戚夫人之子如劉意為太子時,許多大臣都堅決反對,但是都未奏效。後來,幸好張良為呂後定下計策,使劉邦暫時把此事放下。 而周昌在朝廷中和劉邦極力爭辯,劉邦問他理由何在,因為周昌本來就有口吃的毛病,再加上是在非常氣憤的時候,也就口吃得更加厲害了。

他說:「我的口才雖然不太好,但是我期……期……知道這樣做是不行的。陛下您雖然想廢掉太子,但是我期……期……堅決不能接受您的詔令。」高帝聽罷,很高興地笑了。事過之後,呂後因為在東廂側耳聽到上述對話,她見到周昌時,就跪謝說:「若不是您據理力爭的話,太子幾乎就被廢掉了。」

3、劉向(約前77~前6) 本名更生,字子政。漢高祖弟楚元王劉交四世孫。祖籍秦泗水郡沛縣豐邑(今屬江蘇徐州),世居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西漢官吏,目錄學家,文學家。

劉向是楚元王劉交四世孫。漢宣帝時,為諫大夫。漢元帝時,任宗正。以反對宦官弘恭、石顯下獄,旋得釋。後又以反對恭、顯下獄,免為庶人。漢成帝即位後,得進用,任光祿大夫,改名為「向」,官至中壘校尉。

曾奉命領校秘書,所撰《別錄》,是我國最早的圖書公類目錄。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說苑》《列女傳》《戰國策》《列仙傳》等書,其著作《五經通義》有清人馬國翰輯本。《楚辭》是劉向編訂成書,而《山海經》是其與其子劉歆共同編訂成書。

劉向初以父蔭任輦郎,後擢任諫大夫。宣帝時選為儒俊材,曾應詔獻賦頌數十篇,官至散騎諫大夫給事中。元帝時,擢任散騎宗正給事中,因屢次上書言事,彈劾宦官弘恭、石顯及外戚許、史,曾兩度下獄,被免為庶人,閑居十餘年。

成帝即位後被啟用,拜中郎,使領三輔都水,遷光祿大夫,官至中壘校尉。劉向多次上書,建議削弱外戚權力,甚為成帝嘉許,但終不能用。其為人平易朴實,不重威儀,廉潔樂道,潛心學術,晝誦《書》《傳》,夜觀星象,常常通宵達旦。

劉向喜言五行災異之說,並據以論證現實政治。其學問淵博,曾奉詔整理五經秘書、諸子詩賦近20年,對古籍的整理保存作出了巨大貢獻。撰成《別錄》,為中國最早的目錄學著作。又集合上古以至秦漢符瑞災異之記,推衍行事,以類相從,撰成《洪範五行傳》11篇,為中國最早的災異史。

文學上以辭賦和散文見長,《漢書·藝文志》載有其賦33篇,今多散佚,唯存《九嘆》系擬屈原《九章》之作,在追念屈原之辭中寄託身世之感。其散文今存部分奏疏和點校古籍的敘錄,著名的有《諫營昌陵疏》和《戰國策敘錄》,其文敘事簡約,論理暢達,從容不迫,對唐宋古文家有一定影響。

又採集前代史料軼事,撰成《說苑》《新序》《列女傳》,其中有一些很有意義和文學特點的故事,是魏晉小說的先聲。明人集有《劉子政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4、曹參(音cān,?—公元前190年),字敬伯,漢族,沛人,西漢開國功臣,名將,是繼蕭何後的漢代第二位相國,史稱「曹相國」。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跟隨劉邦在沛縣起兵反秦,身經百戰,屢建戰功, 攻下二國和一百二十二個縣。劉邦稱帝後,對有功之臣,論功行賞,曹參功居第二,賜爵平陽侯,漢惠帝時官至丞相,一遵蕭何約束,有「蕭規曹隨」之稱。

公元前205(漢高祖二年),任命曹參代理左丞相,領兵進駐關中。 過了一個多月,魏王豹反叛,曹參以代理左丞相的身份分別與韓信率軍向東在東張攻打魏將軍孫遫的軍隊,大敗孫遫的軍隊。

乘勢進攻安邑,捕獲魏將王襄。在曲陽進擊魏王,追到武垣,活捉了魏王豹。奪取了平陽,捕得魏王的母親、妻子、兒女,全部平定魏地,共得五十二座城邑。劉邦把平陽賜給曹參作食邑。

曹參後來又跟隨韓信在鄔縣東面進擊趙國相國夏說的軍隊,大敗夏說的軍隊,斬殺了夏說。 韓信與原常山王張耳率兵至井陘,攻打成安君陳餘,同時命令曹參回軍把趙國的別將戚將軍圍困在鄔縣城中。戚將軍突圍逃跑,曹參追擊並斬殺了他。於是曹參率兵到敖倉漢王的營地。這時韓信已經打垮了趙國,做了相國。

韓信向東攻打齊國,曹參以左丞相的身份隸屬韓信,擊潰了齊國歷下的軍隊,於是奪取了臨菑。 回軍平定濟北郡,攻打著縣、漯陰、平原、鬲縣、盧縣。不久跟隨韓信在上假密進擊龍且的軍隊,大敗敵軍,斬了龍且,俘虜了他的部將周蘭。平定了齊國,總共得到七十餘縣。捕獲了原齊王田廣的丞相田光、代替丞相留守的許章和原齊國的膠東將軍田既。

韓信做了齊王,領兵到了陳縣,與漢王會合,共同打敗了項羽,而曹參留下來平定齊國尚未降服的地方。

5、張貞觀

張貞觀,明詩文家。字惟誠,號惺宇,沛縣人。萬曆元年(1573)舉人,十一年進士。歷任益都知縣、兵部給事中、工科右給事中、禮部都給事中。因直言忤旨除名。青衣步出都門。天啟中追贈太常寺卿。《明史》有其傳。著有《掖垣諫草》、《野心堂集》等。

張貞觀(生卒日期不詳),沛縣人,明朝進士。他一身正氣,敢斗貪官。後被當朝皇帝免官除名,但他去世後,家鄉人為他建祠塑像,四時祭奠。後來的皇帝追贈他太常少卿名號,算是為他恢復了名譽。

張貞觀任山東省益都縣知縣時,減輕百姓負擔,振興經濟,抑制豪富,平反冤獄,當地百姓稱頌為「神明」之人。

張貞觀任兵科給事時,曾出巡山西邊務,發現五台山奸人張守清,招亡命之徒3000人,不經政府批准就非法開挖銀礦。有了錢,就用行賄手段勾結兩個「王」,一個是潞城王,一個叫新寧王,而且彼此結成姻親,作為他的保護傘。張貞觀將這一切如實上報朝廷。

皇帝向大臣們徵求處理意見。最後依巡按御史所奏,令張守清關閉銀礦,解散黨徒,與二「王」斷絕姻親。這個處理意見還是挺嚴肅的,但張守清提出,他過去交了官稅,不能關閉銀礦,要求繼續開礦。張貞觀向皇帝力諫,認為此事不可准許,張守清的銀礦才被迫停開。

然而張貞觀並未到此為止。他了解到,山西前任巡撫沈子本、李采非都是大貪官,而且善於鑽營,所以調離山西後,又都異地坐官,其中沈子本已升至兵部侍郎,官位比張貞觀還高。怎麼辦?

擺在面前只有兩條路,一是裝聾作啞,自己不得罪人,可平安無事,一是向皇帝舉報,嚴懲他們,這有風險,萬一扳不倒他們,會弄得自己屁股一片騷。但張貞觀最後還是決定:如實舉報!為此他准備了充分的人證物證。

幸運的是,皇帝准奏,沈子本被罷官,李采非被撤職。張貞觀回京後,還受到重用,當了工部右給事中。但後來張貞觀幾次上書,盡管都是為朝廷著想,卻得罪了皇帝,結果被免官除名。張貞觀也不後悔,他脫掉官服,換上百姓便服,昂首走出都門。後回到沛縣老家,養老告終。

閱讀全文

與昭平歷史人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