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五千字關於歷史的故事

五千字關於歷史的故事

發布時間:2021-03-10 05:42:40

⑴ 關於歷史的故事

春秋齊國太史的故事

《左傳》上記載,齊國的大臣崔杼殺了淫亂無道的齊庄公,齊國太史伯秉筆直書說:「崔杼弒其君」。崔杼大怒,殺掉了太史伯,然後命其二弟太史仲記載這件事。太史仲毫不猶豫,寫下的仍然是這五個字「崔杼弒其君」,於是也被殺掉。三弟太史叔繼承兄長遺志,再次寫下「杼弒其君」,又被崔杼所殺。太史伯最小的弟弟太史季與三個哥哥一樣視死如歸,仍舊寫「崔杼弒其君」,並對崔杼說:「據事直書,史氏之職也。失職而生,不如死!」崔杼被其正氣所震懾,放棄了歪曲歷史的想法。 當太史季出門時,看到另一位史官南史氏手持竹簡而來,便問他來此何干?南史氏說:「我擔心你也被崔杼殺掉,無人記錄史實。」說罷將手裡的竹簡給太史季看, 上面也是如實記載著「崔杼弒其君」。

春秋晉國董狐的故事

董狐是春秋時晉國的史官。當時晉靈公暴虐無道, 不但聚斂民財且任意殘害臣民,執政大臣趙盾多次勸諫,他不但不聽,反而蓄意殺害。他派人刺殺未遂後,接著又在宴會伏兵擊殺,也沒有成功,趙盾不得已被迫出逃。當逃到邊境時,聽說晉靈公已被其族弟趙穿殺死,於是返回晉都繼續執政。
董狐以「趙盾弒其君」記載此事,以示筆伐。趙盾解釋說靈公是趙穿殺的,不是他殺的。董狐說:「你身為執政大臣,逃亡未離國境,回到朝中不討伐弒君亂臣,如果說這件事與你無關,誰會相信呢?」
當時史官的「書法」是依禮義記載的,從各種跡象顯示趙盾不但與弒君脫不了關系,且身為執政大臣不討伐弒君亂臣,也不合乎禮義的原則,故董狐定以弒君之罪。對此,孔子大加贊揚,認為董狐是古代的良史。

這種「不虛美、不隱惡」的實錄精神,為後世正直的史官堅持不懈的繼承下來。

在感恩的歷史長河中,流淌著多少古今中外名人感恩的小故事。
古有小黃香在寒冷的冬天,先用自己的體溫暖了席子,才讓父親睡到溫暖的床上; 今有偉人毛主席,邀請他的老師參加開國大典; 朱總司令蹲下身,親自為媽媽洗腳。
還有居里夫人,寄去機票,讓她的小學老師歐班老師來參加鐳研究所的落成典禮,居里夫人還親自把老師送上主席台。
人,要擁有一顆感恩的心,學會接納別人,也要學會認識自己。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人的本色應該如此,崇尚見義勇為,助人為樂之義舉;鄙薄見利忘義,忘恩負義之惡行。

緹縈救父

漢文帝四年(公元前167年),臨淄地方有個小姑娘名叫淳於緹縈(淳於是姓,緹縈音tí yíng)。她的父親淳於意,本來是個讀書人,因為喜歡醫學,經常給人看病,所以出了名。後來他做了太倉令,但他不願意跟做官的來往,也不會拍上司的馬屁。沒有多久,辭了職,當起醫生來了。
有一次,有個大商人的妻子生了病,請淳於意醫。那病人吃了葯,病沒見好轉,過了幾天死了。大商人仗勢向官府告了淳於意一狀,說他治錯了病。當地的官吏判他「肉刑」,要把他押解到長安去受刑。
淳於意有五個女兒,可沒有兒子。他被押解到長安去離開家的時候,望著女兒們嘆 氣,說:「唉,可惜我沒有男孩,遇到急難,一個有用的也沒有。」 幾個女兒都低著頭傷心得直哭,只有最小的女兒緹縈又是悲傷,又是氣憤。她想:「為什麼女兒偏沒有用呢?」
她提出要陪父親一起上長安去,家裡人再三勸阻她也沒有用。
緹縈到了長安,託人寫了一封奏章,到宮門口遞給守門的人。

漢文帝接到奏章,知道上書的是個小姑娘,倒很重視。那奏章上寫著: 「我叫緹縈,是太倉令淳於意的小女兒。我父親做官的時候,齊地的人都說他是個清官。這回兒他犯了罪,被判處肉刑。我不但為父親難過,也為所有受肉刑的人傷心。一個人砍去腳就成了殘廢;割去了鼻子,不能再按上去,以後就是想改過自新,也沒有辦法了。我情願給官府沒收為奴婢,替父親贖罪,好讓他有個改過自新的機會。」
這封上書言辭哀婉,又加上是一個小女孩寫的,因此輾轉到達漢文帝手中。漢文帝覺得其情可哀,當時官府中的奴婢生活是相當凄慘的,她們日夜勞作沒有絲毫人身自由,和囚徒沒什麼兩樣。緹縈為父親免遭酷刑的這種千里迢迢冒死上書的膽識孝心,和這種甘為奴婢的自我犧牲精神,深深地感動了寬仁賢德、愛民恤民的漢文帝。同時,漢文帝也充分認識到,繼續沿用秦代的肉刑,不利於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更不利於政權的穩固。於是,他下令免除了淳於意的刑罰,也沒有讓緹縈去當奴婢,並在第二天就下令廢除漢代初年還保留的黥(刺面塗墨)、劓(割鼻)、刖(砍斷腳趾)三種肉刑,責成丞相張蒼、御史大夫馮敬等負責修改刑律。
同年,新的刑律修成並頒行天下。新刑律規定:黥刑,改為遞去頭發,以鐵束頸服刑四年;劓刑,改為打三百板子;斬左趾,改為打五百板子;對於那些犯斬右趾以及殺人自首、官吏貪贓枉法、監守自盜等罪,於判刑之後又犯笞刑罪者,一律棄市處死;而對於判處其它各等徒刑,在一定年限內無逃亡等行為的,則可相應遞減刑罪,直至釋放免刑為庶人。史書稱,從此以後社會「風氣篤厚,禁網疏闊,刑罰大省」,以至一年之中僅「斷獄四百,有刑錯之風焉。」(《資治通鑒·漢紀》)

漢文帝廢除肉刑,既順應了民心,又為農業生產保全了更多的勞動力,有利於自身的統治,合乎歷史發展的潮流。而少女緹縈為救父不畏艱難和強權,勇敢地上書皇帝,又為漢文帝廢除肉刑提供了契機,最終促成了肉刑的廢止。緹縈上書救父的事跡在歷史上被廣為傳頌,東漢著名史學家班固曾由衷地贊嘆道:「百男何憤憤,不如一緹縈!」還有人寫詩贊揚緹縈:「隨父赴京歷苦辛,上書意切動機定;詔書特赦成其孝,又廢肉刑惠後人。」 盡管以打板子等刑罰代替了肉刑,卻因為打的數量太多,在實際操作中,經常把人打死,所以,時人也譏諷這種看似減輕了的刑罰為「外有輕刑之名,內實殺人」。而漢文帝本人在後來受到趙人新垣平的蒙蔽,經過他人舉報並查明真相之後,一氣之下,還是動用族誅,將新垣平全家殺個精光。但是總的說來,由漢文帝開始的刑罰改革,使得殘酷的肉刑方法在觀念上也已漸漸不為人們所接受。此後,傳統刑罰體系中的徒刑、笞杖刑成為秦漢以降新五刑體系的主體,並不斷走向完善與系統化。
漢文帝廢除肉刑,作為中國刑罰史上著名的改革措施而引人注目,是刑罰制度發展過程中的一項重大歷史進步,是刑罰制度從極端野蠻殘酷向相對寬緩人道逐漸過渡的一個劃時代的重要里程碑。

⑵ 激勵人的故事 關於歷史學

勤奮
在美國,有一個人在一年之中的每一天里,都幾乎做著同一件事;天剛剛放亮,他就伏在打字機前,開始一天的寫作。這個男人名叫斯蒂芬*金,是國際上著名的恐怖小說大師。 斯蒂芬*金的經歷十分坎坷,他曾經潦倒得連電話費都交不起,電話公司因此而掐斷了他的電話線。後來,他成了世界上著名的恐怖小說大師,整天稿約不斷。常常是一部小說還在他的大腦之中儲存著,出版社高額的訂金就支付給了他。如今,他算是世界級的大富翁了。可是,他的每一天,仍然是在勤奮的創作之中度過的。 斯蒂芬*金成功的秘訣很簡單,只有兩個字:勤奮。一年之中,他只有三天的時間是例外的,不寫作。也就是說,他只有三天的休息時間。這三天是:生日、聖誕節、美國獨立日(國慶日)。勤奮給他帶來的好處是永不枯竭的靈感。學術大家季羨林老先生曾經說過:「勤奮出靈感。」繆斯女神對那些勤奮的人總是格外青睞的,她會源源不斷給這些人送去靈感。 斯蒂芬*金和一般的作家有點不同。一般的作家在沒有靈感的時候,就去干別的事情,從不逼自己硬寫。但斯蒂芬*金在沒有什麼可寫的情況下,每天也要堅持寫五千字。這是他在早期寫作時,他的一個老師傳授給他的一條經驗,他也是堅持這么做的,這使他終身受益。他說,我從來沒有過沒有靈感的恐慌。 做一個勤奮的人,陽光每一天的第一個吻觸,肯定是先落在勤奮者的臉頰上的。 賞析《勤奮人生》------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讀了斯蒂芬。金的故事後,我感慨良深,勤奮是人生的基石。勤奮是真知的來源,勤奮人生是美麗的人生。 一代喜劇大師巴爾扎克,他的《人間喜劇》能夠問世與他的勤奮分不開的,我國的著名數學家陳景?,在摘下哥兒巴克猜想所付出的勞動是常人難以想像的,他在這條路上的每一步都是勤奮留下的足跡。他想再前進一小步,為之付出了餘下的光陰,直到說明的盡頭。。。。。據說:他在生命終結的前一片刻,他深情望著桌面上的演算的稿子,依依不捨地留戀。真可謂:生命不挺,奮斗不止。 或許你現在很勤奮,又或許不太勤奮,但是你可要認識到懶惰的人不會受到成功女神的親睞的。你們有想一下,斯蒂芬。金,如果在貧困的潦倒中一振不蹶,能有今天的成就嗎?守株待兔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吧,那待兔人得到的是是什麼呢?是兩手空空和荒廢的沃土,失去了機遇,也虛度年華,很可悲。一分勞動一分收獲呀,你們可不要做「待兔人」呀,沒有播下勤奮的種子,怎能換得金秋十月的豐收呢? 冬天,你們想在被窩里多睡一會,但別人就在你還在夢鄉里前進了,你一天天的就落後了,天才就會誕生,與常人的區別就在勤奮的程度與學習的方法。 好了,,做個勤奮的人吧,勤奮每一天,收獲每一天,成功等著你。

絕對讓中國人汗顏的故事_關於韓國
熟悉韓國社會文化環境的人都知道,韓國是一個競爭氣氛非常濃厚的國家。在各行各業,激烈的競爭都普遍存在。在這種氛圍下,一般的韓國人都養成了不服輸的性格,永不妥協成了大部分韓國人的座右銘。
韓國球員從小到大,無論是在私人足球學校還是在大學生足球俱樂部,都會面臨激烈的競爭.著名球星黃善洪8歲開始踢球,由於家境貧寒,外出比賽時拿不出午飯錢。於是每次比賽前,他就喝涼水充飢。喝了一肚子涼水的黃善洪在場上沒跑多久,就因體力不支經常摔倒。但每一次,黃善洪都一定堅持到最後,即便是昏倒也要重新上場。成為明星後,在回憶當初年輕時的辛酸時,黃善洪坦言,如果當初自己沒能堅持下來,肯定不會有今天。「因為周圍的隊友很快就會把你甩掉」。
類似的故事在韓國足球界內數不勝數。幾乎所有的韓國球員從小就知道,如果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隨時都會被淘汰。不久前在一次電視節目中接受采訪時,洪明甫說到自己年輕時的情景,依然大為感慨,「小時候自己在綠茵場上,幾乎忘掉了一切,整天就知道埋頭苦練,我告訴自己只有這樣別人才不會瞧不起你。」而世界盃英雄安貞煥在世界盃後,接受日本記者采訪時也坦言,「和義大利隊比賽最後時,我感覺自己幾乎隨時都會累倒在球場上,是心中的必勝信念在支撐著我。」
上世紀六十年代的一次世界盃預選賽,韓國隊飛赴日本進行比賽。臨行前,當時的韓國總統親自接見了全體隊員,總統在簡短的講話後說:「如果輸掉了,你們就不要再過大韓海峽(即日本海峽)了!」
總統的這句話措辭之嚴厲在我們中國球迷看來實在是有些不可思議。這似乎讓人感覺總統在利用自己手中的巨大權力威脅球員,但事實上,按照韓國的傳統,總統在某種意義上相當於整個國家整個民族的家長。所以,他是以家長的身份,對自己的兒子們說這番話的。對於韓國的普通球迷來說,總統的這番話是代表他們說的,因為韓國隊是他們自己的球隊,為了球隊能取得好成績,球迷有責任和義務進行鼓勵和鞭策,即使這種鞭策看上去近乎殘酷。
在韓日世界盃期間還有一則軼事。為了刺激丈夫在球場上有更出色的表現,安貞煥的妻子公開表示:「如果他在世界盃賽上不進球,我就絕食。」在親人給予的這種巨大壓力下,安貞煥一戰成為民族英雄。

一天兩練球員喊累
當列強都在為即將到來的大賽恢復調整時,希丁克卻依然堅持大運動量的訓練。5月31日下午世界盃開幕前夕,韓國隊依然在慶州進行操練,球員們都是表情嚴肅,因為上午的訓練已經把他們「折磨」得半死。下午的訓練是進行3對3、4對4對抗,可能是為了照顧老隊員的體力,黃善洪、洪明浦、柳相鐵等一組人數要比另一組多一個。訓練結束後,希丁克還特意把洪明浦叫到一邊進行單獨訓練,希丁克說:「你在鋒線上要多動一動,跑動多了,自然就擾亂了對方的防線。」洪明浦直點頭,然後與薛琦鉉一起加練。
地獄般的訓練使韓國隊球員非常疲憊,31日下午訓練結束後,希丁克請全隊47人到慶州賓館附近的一家烤肉店會餐,狼吞虎咽一個小時後,負責後勤的官員算賬時嚇了一跳,350萬韓幣的烤肉,整整一頭牛呀!上周在西歸浦集訓時,韓國隊球員就吃了150萬韓幣的生魚片,把店老闆驚訝得目瞪口呆。

自從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以來,韓國射箭選手披金戴銀,逐漸成為射箭大國,目前射箭項目的14項世界紀錄就有13項由韓國選手保持。在這些驚人成績的背後,是韓國射箭隊驚人的訓練方法。看死屍通地溝鍛煉勇氣和耐力
韓國教練特別強調射箭選手的大無畏精神,因此信心和忍耐力為射箭選手的主要訓練對象。蹦極游戲、10米高台跳水、寒冬的深夜步行24公里。這些都是韓國射箭選手必須進行的訓練科目。為了鍛煉承受艱苦、勞累和情緒波動的能力,運動員有時還要參加通地溝、檢查死屍、後背捆小船登山等活動。
對於這種非正統的訓練方法,射箭運動員也曾忍無可忍,公開造反。2001年,4名男子主力選手違反規定,沒有參加嚴酷的訓練,被罰5年不得參加國家隊。強噪音干擾練出心靜如水
射箭比賽需要運動員全神貫注。韓國教練為此專門給運動員安排了強噪音的環境。韓國國家隊選手經常參加一些在大型體育場舉行的比賽。教練特意安排成百上千的觀眾在比賽時吼叫。上千名棒球迷在拉拉隊長率領下,扯著嗓子狂喊。有些球迷不斷發出聲嘶力竭的尖叫聲,以分散運動員的注意力。

名師出高徒,韓國女將的成功離不開一位在世界短道速滑界大名鼎鼎的教練--全明奎。他從19 87年開始執教,到鹽湖城冬奧會已是他率隊征戰的第五個冬奧會。從1992年冬奧會短道速滑正式成為比賽項目以來,他的****已獲得11枚冬奧會金牌。
據韓國一位電視台記者介紹,這位教頭在國內以「魔鬼式訓練」著稱,訓練嚴厲之程度在國內甚至都引起爭議。如讓隊員披著掛滿金屬球的衣服跑步,或讓隊員三天不睡覺,為的是鍛煉她們的意志力。

據張學斌介紹,他們於8月4日抵達集訓地後,10點鍾開會,然後吃中飯,他們以為新來乍到,第一天會安排休息,但從下午1點半開始,他們被安排做死活題。下午4點,死活題訓練結束,他們想該到了自由活動時間,正准備出外踢球,但權甲龍告訴他們,接下來是比賽時間,每人要下一盤對局方准吃飯。
晚飯過後,張學斌他們還以為會休息,但他們還是錯了,晚上安排有比賽,每人要下兩盤棋,一直到晚10點半,比賽結束,他們才被告知可以休息了。「總算可以休息了,一回宿舍,我們就累得躺下了。」張學斌說。
第二天一早,5點40分起床,6點出操,中國棋手事先都接到了通知,7個人又住在一間宿舍,一到點大家都起來了,但不少日韓國棋手卻遲到了。就在這個時候,張學斌說他看到了難以相信的一幕:只見權甲龍拿著一根粗大的木棒挨個用力責打那些遲到的韓國棋院院生,剛教訓完第一個,棒子就被打折了。看得中日棋手都心驚肉跳,遲到的蘇耀國七段乾脆被嚇的跑得遠遠的。他當時不知道,權甲龍只是打韓國棋手,不打中日棋手的。
出操之後是踢球活動,7點20分早餐,1個小時後開始比賽,直至中午12點吃中飯,然後1點30分又開始新一輪比賽,晚6點吃罷晚飯後,7點半又集合比賽,一直到晚10點半才作罷。

⑶ 求6000字歷史故事

1人物生平編輯直上盡頭竿
1525年(嘉靖四年),張居正在荊州府江陵縣(今荊州市)的一位秀才的家裡出生。其曾祖父因做了一個這
樣的夢:月亮落在水瓮里,然後一隻白龜從水中浮起來,於是其曾祖父信口給他取了個乳名「白圭」,希望他來日能夠光宗耀祖。
白圭聰穎過人,很小就成了荊州府遠近聞名的神童。1536年(嘉靖十五年),十二歲的白圭參加童試,其機敏靈俐深得荊州知府李士翱的憐愛,李士翱囑咐小白圭要從小立大志,長大後盡忠報國,並替他改名為居正。這一年,居正做了補府學生。一年後,參加鄉試,受到湖廣巡撫顧璘的阻撓而落榜。原因是他希望對張居正多加磨礪,以成大器。三年後,才高氣傲的張居正順利通過鄉試,成為一名少年舉人。顧璘對他十分賞識,曾對別人說「此子將相才也」,並解下犀帶贈予居正:「希望你樹立遠大的抱負,做伊尹、顏淵,不要只做一個少年成名的舉人。」1547年(嘉靖二十六年),二十三歲的張居正中二甲第九名進士,授庶吉士。
張居正入選庶吉士,教習中有內閣重臣徐階。徐階重視經邦濟世的學問,在其引導下,張居正努力鑽研朝章國故,為他日後走上政治舞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明初為了加強君主專制,廢丞相,設內閣,其職能相當於皇帝的秘書廳。首席內閣學士稱首輔,張居正入翰林院學習的時候,內閣中正在進行著一場激烈的政治斗爭。內閣大學士只有夏言、嚴嵩二人,二人爭奪首輔職位,夏言奪得首輔之後被嚴嵩進讒而被殺,嚴嵩為內閣首輔。
對於內閣斗爭,張居正通過幾年的冷眼觀察,對朝廷的政治腐敗和邊防廢弛有了直觀的認識。為此,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張居正以《論時政疏》(《張文忠公全集》卷一五)首陳「血氣壅閼」之一病,繼指「臃腫痿痹」之五病,系統闡述了他改革政治的主張。而這些沒有引起明世宗和嚴嵩的重視。此後,在嘉靖朝除例行章奏以外,張居正沒再上過一次奏疏。
1550年(嘉靖二十九年),張居正因病請假離開京師來到故鄉江陵。休假三年中,他開始遊山玩水。在這三年中,張居正游覽了許多名勝古跡,使他發現了新的問題,他在《荊州府題名記》(《張文忠公全集》卷九)中說:「田賦不均,貧民失業,民苦於兼並。」這一切不禁使他側然心動,責任感讓他重返政壇。
1557年(嘉靖三十六年),張居正回翰林院供職。他在苦悶思索中漸已成熟,在政治的風浪中,他模仿老師徐階內抱不群,外欲渾跡,相機而動。1564年(嘉靖四十三年),居正進宮右春坊右渝德兼國子監司業,徐階薦居正為裕王朱載垕的侍講侍讀。在裕邸期間,張居正任國子監司業從而掌握了很多將來可能進入官場的人,這為張居正打開了人脈。1566年(嘉靖四十五年),高拱下台後,張居正掌翰林院事。[2]1567年(隆慶元年),張居正以裕王舊臣的身份,擢為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進入內閣,參與朝政。同年四月,又改任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他終於在暗暗的較量中「直上盡頭竿」了。[3]鞏固國防
入閣以後的張居正正值明王朝流民四散,草譯禍起,國家帑藏空虛,用度匱乏之際,並且北方韃靼進兵中原,製造「庚戌之變」,南方土司爭權奪利,岑猛叛亂,「兩江震駭」,東南倭寇騷擾沿海,民不聊生。
此外,內閣內部的政治斗爭日益白熱化。自1562年(嘉靖四十一年)嚴嵩倒台後,徐階繼任首輔。他和張居正共同起草世宗遺詔,糾正了世宗時期的修齋建醮、大興土木的弊端,為因冤案獲罪的勤勉朝臣恢復宮職,受到了朝野上下的普遍認同。
1568年(隆慶二年),七月,徐階終因年邁致仕。次年,徐階的老對手高拱重回內閣兼掌吏部事,控制了內閣大權。[3]1572年(隆慶六年),穆宗崩,年僅十多歲的神宗繼位。高拱因自己口無遮攔觸動萬曆生母李太後神經,加之司禮監秉筆太監馮保對高拱不滿向李太後進讒,李太後以「專政擅權」之罪令高拱回原籍。於是,張居正擔任了首輔,八月,他從省議論、振紀綱、重沼令、核名實、固邦本、飭武備等六個方面提出改革政治的方案,其核心就是整飭吏治,富國強兵。他批評空作王霸之辯的人「不知王霸之辯、義利之間在心不在跡」,而誤認為「仁義之為王,富強之為霸」[4]。明確地把解決國家「財用大匱」作為自己的治國目標。而要實現這個目標,首先鞏固國防,整頓吏治。[3]1570年(隆慶四年),韃靼首領俺答汗進攻大同,計劃稱帝。居正聞悉俺答的孫子把漢那吉,攜妻比吉和乳母的丈夫阿力哥共十幾人情求內附,大同巡撫方逢時和宣大總督王崇古決策受降。鑒於此事非同小可,張居正寫信,要崇古立刻把詳情「密示」於他。原來,俺答的第三個兒子死時遺一小孩即把漢那吉,把漢那吉長大娶妻比吉,後愛上姑母之女三娘子並再娶。然而,身為外祖父的俺答也愛上了三娘子意據為己有。於是祖孫之間為一個小女子心中結怨,演出失戀青年離家投漢的一幕。[3]張居正接到報告,再次寫信給王崇古,要其妥善安排把漢那吉,並派人通報俺答:「中國之法,得虜酋若子孫首者,賞萬金,爵通侯。吾非不能斷汝孫之首以請賞,但彼慕義而來,又汝親孫也,不忍殺之。」[5]然後,張居正指授方略,要祟古、逢時奏疏皇上納降。朝中很多人極力反對,認為敵情叵測.果然俺答的騎兵如黑雲壓城至北方邊境。祟古早在居正授意之下作好戰事准備並以其孫要挾,俺答終於被迫妥協。居正順水推舟應俺答之求,禮送把漢那吉回鄉,俺答則把趙全等叛臣綁送明室。把漢那吉穿著皇上官賜的大紅絲袍回韃靼帳幕。俺答見到非常感動,表示以後不再侵犯大同,並決定請求封貢、互市,和明友好相處。[6]1571年(隆慶五年),穆宗在居正等人的力勸下,詔封俺答為順義王,並在沿邊三鎮開設馬市,與韃靼進行貿易。北部邊防的鞏固使張居正可以把注意轉向國內問題。[6]整頓吏治
1573年(萬曆元年)十一月,張居正上疏實行「考成法」,明確職責。他以六科控制六部,再以內閣控制六科。對於要辦的事,從內閣到六科,從六科都到衙門,層層考試,做到心中有數。改變了以往「上之督之者雖諄諄,而下之聽之者恆藐藐」[7]的拖拉現象。考成法的實行,提高了各級部門的辦事效率,而且明確責任,賞罰分明,從而使朝廷發布的政令「雖萬里外,朝下而夕奉行」。張居正整飭吏治的目的主要還是「富國強兵」,這條紅線貫穿於他的改革之始終,實行考成法的最大收獲也正在於此。[6]1576年(萬曆四年)張居正規定,地方官征賦試行不足九成者,一律處罰。同年十二月,據戶科給事中奏報,地方官因此而受降級處分的,山東有十七名,河南二名;受革職處分的,山東二名,河南九名。這使懼於降罰的各級官員不敢懈怠,督責戶主們把當年稅糧完納。由於改變了拖欠稅糧的狀況,使國庫日益充裕。據萬曆五年戶部統計全國的錢糧數目,歲入達435萬余兩,比隆慶時每歲所入(含折色、錢糧及鹽課、贓贖事例等項銀兩在內)250餘萬兩之數,增長了74%(《明通鑒》卷六七)。財政收支相抵,尚結餘85萬余兩,扭轉了長期財政虧虛的狀況。正如萬曆九年四月張居正自己所說的:「近年以來,正賦不虧,府庫充實,皆以考成法行,征解如期之故。」可見,實行考成法雖是一種政治改革,但它對整頓田賦、增加國家財政收入起了很大作用。[6]1579年(萬曆七年),神宗向戶部索求十萬金,以備光祿寺御膳之用,居正上疏據理力爭,言明戶部收支已經入不敷用,「目前支持已覺費力,脫一旦有四方水旱之災,疆場意外之變,何以給之?」他要求神宗節省「一切無益之費」。結果,不僅免除了這十萬兩銀子的開支,連宮中的上元節燈火、花燈費也免除了。在張居正的力爭下,還停止重修慈慶、慈寧二宮及武英殿,停輸錢內庫供賞,節省服御費用,減蘇松應天織造等,使封建統治者的奢侈消費現象有所收斂。甚至因為害怕浪費燈燭,將萬曆安排在晚上的課程改到了白天。纂修先皇實錄,例得賜宴一次。張居正參加篆修穆宗實錄,提出辭免賜宴。他說:「一宴之資,動之數百金,省此一事,亦未必非節財之道」他還請求將為明神宗日講的時間放在早上,可以免晚上的燈火費用。[6]1580年(萬曆八年),居正次弟張居敬病重,回鄉調治,保定巡撫張鹵例外發給「勘合」(使用驛站的證明書),居正立即交還,並附信說要為朝廷執法,就不能以身作則。對於明王朝來說,張居正確實是難得的治國之才。他早在內閣混斗、自己政治生命岌岌不保的時候,寫過一偈:「願以深心奉塵剎,不予自身求利益。」他的確是做到了。[8]改善財政
1578年(萬曆六年),張居正以福建為試點,清丈田地,結果「閩人以為便」。於是在1580年(萬曆八年),張居正上疏並獲准在全國陸續展開清丈土地,並在此基礎上重繪魚鱗圖冊。全國大部分地區根據戶部頒布的《清丈條例》對田地進行了認真的清丈,但也有一些地方官吏縮短弓步,溢額求功。如浙江海鹽「水涯草塹,盡出虛弓,古冢荒塍,悉從實稅。至於田連阡陌者,力足行賄,智足營奸,移東就西,假此托彼。甚則有未嘗加弓之田,而圖扇人役積尺積寸,皆營私窖。遂使數畝之家,出愈增而田愈窄焉。」然而由於大部分州縣清丈徹底,革豪右隱占,額田大有增加。萬曆八年,全國田地為7,013,976頃,比1571年(隆慶五年)增加了2,336,026頃。隨著額田的增加,加之打擊貴族、縉紳地主隱田漏稅,明朝田賦收入大為增加。盡管張居正清丈田畝、平均賦稅的做法被海瑞等人認為是下策,並不能真正解決民間賦稅不均的問題。但從理財的角度看,清丈田畝對於朝廷比較全面准確地掌握全國的額田,增加財政收入起了積極作用,更為重要的是它還為不久推行「一條鞭法」的賦稅改革創造了條件。[9]張居正很清楚,僅靠清丈田畝還遠遠不能徹底改變賦役不均和胥吏盤剝問題,不進一步改革賦稅制度就無法保證中央財政收入的穩定增長,將會有更多的貧民傾家盪產,不利於社會的安定。賦役改革是一個十分棘手的事情,一旦過多觸犯權宦土豪的利益,弄不好就會引起強烈的反對,使自己的所有心血前功盡棄。[9]賦稅改革
1581年(萬曆九年),張居正下令,在全國范圍內實行一條鞭法。—條鞭法是中國田賦制度史上繼唐代兩稅法之後的又一次重大改革。它簡化了賦役的項目和徵收手續,使賦役合一,並出現了「攤丁入畝」的趨勢。後來清代的地丁合一制度就是一條鞭法的運用和發展。
一條鞭法最早於1531年(嘉靖十年)二月,由南贛都御史陶諧在江西實行,取得了成績。當時御史姚仁中曾上疏說:「頃行一條鞭法。通將一省丁糧,均派一省徭役。則徭役公平,而無不均之嘆矣。」此後姚宗沐在江西,潘季馴在廣東,龐尚鵬在浙江,海瑞在應天,王圻在山東曹縣也都實行過一條鞭法。海瑞在應天府的江寧、上元兩縣「行一條鞭法,從此役無偏累,人始知有種田之利,而城中富室始肯買田,鄉間貧民始不肯輕棄其田矣」,做到了「田不荒蕪,人不逃竄,錢糧不拖欠」。[10]一條鞭法的施行,改變了當時極端混亂、嚴重不均的賦役制度。它減輕了農民的不合理賦役負擔,限制了胥吏的舞弊,特別是取消了苛重的力差,使農民有較多時間從事農業生產。一條鞭法所實行的賦役沒有徵收總額的規定,給胥吏橫征暴斂留下了可乘之機,這是它的主要不足。[10]張居正的理財政策除了為朝廷公室謀利,也十分重視人民的實際生活。他通過多種渠道設法減輕人民的賦役負擔,甚至直接提出減免人民的稅負。
1582年(萬曆十年),隨著清丈田畝工作的完成和一條鞭法的推行,明朝的財政狀況有了進一步的好轉。這時太僕寺存銀多達四百萬兩,加上太倉存銀,總數約達七八百萬兩。太倉的存糧也可支十年之用。二月,張居正上疏請求免除自1567年(隆慶元年)至1579年(萬曆七年)間各省積欠錢糧。另外,張居正還反對傳統的「重農輕商」觀念,認為應該農商並重,並提出「省征發,以厚農而資商;輕關市,以厚商而利農」的主張。因此他也反對隨意增加商稅,侵犯商人利益。這些做法順應了歷史的發展潮流,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百姓的負擔,緩和了一觸即發的階級矛盾,對歷史的發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10]勞瘁而死
張居正為國事夜以繼日地操勞,萬曆五年,多年未見的老父文明去世,按照祖制,朝廷官員的父母過世,必須回到祖籍守制二十七個月,期滿起復為官。張居正的改革才剛剛開始,此時離開必使改革功虧一簣,他做出了唯一的選擇:奪情。[10]明朝的士大夫忠君盡孝的觀念根深蒂固,未能盡孝何來忠君。武宗朝的大學士楊延和也是一代名輔,收到父親的訃告即回家守制。如此一來,人情洶洶,無論是御史還是六部官員都上疏要居正守制,給居正帶來了不小的麻煩。此時神宗還不能親政,國家大政均需居正裁決,不想讓居正回家守孝。最終由神宗詔諭群臣,再及張居正奪情者,誅無赦,非議才消止。[11]1582年6月20日,居正病逝,神宗為之輟朝,贈上柱國,謚「文忠」。[10]張居正當國十年,所攬之權,是神宗的大權,這是張居正效國的需要,但他的當權便是神宗的失位。在權力上,居正和神宗成為對立面。張居正的效忠國事,獨握大權,在神宗的心裡便是一種蔑視主上的表現。
張居正逝世後的第四天,御史雷士幀等七名言官彈劾潘晟,神宗命潘致仕。潘晟乃張居正生前所薦,他的下台,標明了張居正的失寵。言官也把矛頭指向張居正。神宗於是下令抄家,並削盡其宮秩,迫奪生前所賜璽書、四代誥命,以罪狀示天下。而且張居正也險遭開棺鞭屍。家屬或餓死或流放,後萬曆在輿論的壓力下中止進一步的迫害。人亡而政息,居正在位時所用一批官員有的削職,有的棄市。而朝廷所施之政,也一一恢復以前弊端叢生的舊觀。
1622年(天啟二年),天啟皇帝為張居正復官復蔭。[12]2為政舉措編輯改革措施
政治上,實行考成法。以「尊主權,課吏職,信賞罰,一號令為主」。中心是解決官僚爭權奪勢、玩忽職守的腐敗 之風。他認為當時朝野泄沓成風,政以賄成,民不聊生,主要原因是「吏治不清」。他以「課吏職」即加強官吏考核為手段,「斥諸不職」,「省冗官」,淘汰並懲治了一批官員。在執行上,他「信賞罰」,「持法嚴」,使賞罰有準,不姑息。在他執政期間,「百官惕息」,「一切不敢飾非」,朝廷號令,「雖萬里外,朝下而夕奉行」,行政效力大大提高。如:黔國公沐朝弼屢次犯法,應當逮捕,但朝廷輿論認為此事很難辦,張居正就改立沐朝弼的兒子襲爵,派飛馬前去捆綁沐朝弼,沐朝弼沒有反抗,被解到京師,張居正免他一死,將他幽禁在南京。再如,張居正因御史在外常常欺凌巡撫,決定壓一壓他們的氣焰。只有他們有一件事稍不妥,馬上加以責罵,又飭令他們的上司加以考查。又如,當時天下不太平已經很久了,盜賊群起,甚至搶劫官府庫房,地方政府常常隱瞞這類事情不上報,張居正下令如有隱匿不報者,即使循良的官吏也必撤職,地方官再不敢掩飾真情,抓到強盜,當即斬首處決,並追捕他們的家屬,盜賊因此衰敗。
軍事上,用戚繼光鎮薊門(今河北遷西縣西北),李成梁鎮遼東(今遼寧遼陽),又在東起山海關,西至居庸關的長城上加修「敵台」三千多座,加強北方的防備。並在邊疆實行互市政策,互市使馬匹大增,減少了太僕寺需的種馬,就叫老百姓折價交銀,使太僕寺積蓄金四百餘萬。互市又使邊疆在政治經濟上保持穩定、正常,如封俺答(北方蒙古首領)為順義王,在大同、宣府、甘肅等地立茶馬互市,保持貿易往來,俺答長久沒有來犯邊關。
經濟上採取的主要措施有:
(一)清查土地。他認為「豪民有田不賦,貧民曲輸為累,民窮逃亡,故額頓減」,是「國匱民窮」的根源。在1578年(萬曆六年),下令在全國進行土地的重新丈量,清查漏稅的田產,到1580年(萬曆八年),統計全國查實征糧土地達七百零一萬三千九百七十六頃,比弘治時期增加了近三百萬頃。朝廷的賦稅大大增加,所以說:「自正(正德)嘉(嘉靖)虛耗之後,至萬曆十年間,最稱富庶。」
(二)改革賦稅,實行「一條鞭法」。「一條鞭法」的主要內容是:
(1)以州縣為基礎,將所有賦稅包括正稅、附加稅、貢品以及中央和地方需要的各種經費和全部徭役統一編派,「並為一條」,總為一項收入。過去田賦有夏糧、秋糧之分,徵收上又有種種名目,非常繁煩,如今統一徵收,使國家容易掌握,百姓明白易知,防止官吏從中貪污。
(2)關於徭役征派,過去有里甲、均徭、雜泛之分。里甲按戶計征,不役者納「門銀」(戶銀);均徭、雜泛按丁分派,應役方式又有力差(以身應服)、銀差(納銀代役)之分。如今取消里甲之役,將應征的全部門銀,同丁銀合並一起。「丁銀」的計算辦法,是將力差的「工」(勞動)和「食」(服役期間全部生活費用)折算為銀;如「銀差」則按納銀數再加收少量「銀耗」(碎銀化鑄銀錠時的損耗),然後全部役銀以「丁」和「地」或(田糧)兩大類因素統一考慮編派徵收,即所謂「量地計丁,丁糧畢輸於官」。自此,戶不再是役的一種根據,丁的負擔也部分轉到「地」或「糧」中。
(3)賦、役之中,除國家必需的米麥絲絹仍交實物和丁銀的一部分仍歸人丁承擔外,其餘「皆計畝征銀,折辦於官」。
(4)官府用役,一律「官為僉募」,僱人從役。過去由戶丁承擔的催稅、解送田糧之差、伐薪、修路、搬運、廚役等一概免除。這一改革措施賦役折銀徵收,既是商品貨幣經濟發展的結果,又必然促進商品經濟的繁榮。[13]意義
從歷史大局看,張居正新政無疑是繼商鞅、秦始皇以及隋唐之際革新之後直至近代前夜影響最為深遠、最為成功的改革。張居正改革的影響,不僅表現在他起衰振隳、力挽狂瀾,奇跡般地在北疆化干戈為玉帛,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國內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延長了明王朝的國祚;還表現在一舉扭轉「神運鬼輸,亦難為謀」的財政危機,弼成萬曆初年之治,為萬曆年間資本主義萌芽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更體現在對近代前夜國家統一與社會轉型起到的巨大推動作用。一條鞭法是介於「兩稅法」 與攤丁入畝之間的賦役制度。在我國封建社會後期的賦役制度的演變中有著承前啟後的作用。[13]局限性
張居正的改革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並沒辦法改變明朝財稅制度深層次的弊病。一方面,開國之初廣泛的小自耕農經濟在中葉以後便被不可遏止的地權集中浪潮所吞噬,土地集中導致了越來越多的流民,產生大量佃農,地主憑借土地壟斷對佃農進行過度盤剝。另一方面,明初按地權分散狀態設計的賦役制度日益失效,官府不斷膨脹的財政需求和無法遏制的非法征斂成為民間社會的不堪承受的重負,晚明的財稅改革已經無力醫治這一深入制度骨髓的惡疾,國家機器的敗壞已無法挽回。[13]

⑷ 歷史小故事了50字

1.匡衡

鄰居家有燭光卻穿不過來,匡衡就把牆壁鑿個洞引來了鄰家的燭光,用燭光映著書讀。同縣人文不識家裡有很多書,匡衡被他家僱傭勞作,卻不要報酬。主人奇怪地問匡衡,匡衡說:「希望能把主人所有的書都通讀一遍。」主人驚訝,就借給匡衡書,後來他成了大學問家。

2.孫康

由於沒錢買燈油,晚上不能看書,只能早早睡覺。他覺得讓時間這樣白白跑掉,非常可惜。一天半夜,他從睡夢中醒來,把頭側向窗戶時,發現窗縫里透進一絲光亮。原來,那是大雪映出來的,可以利用它來看書。於是他倦意頓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書籍,來到屋外。

寬闊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裡要亮多了,而且,居然看得非常清楚。於是,孫康不顧寒冷,立即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時搓搓手指。此後,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過這個好機會,孜孜不倦地讀書。正是他這種苦學的精神,促使他的學識突飛猛進,成為飽學之士。

3.孫敬

開始由於知識淺薄得不到重用,連家裡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決心認真鑽研,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發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樑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這樣就會把頭皮扯痛了,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

4.蘇秦

在年輕時,由於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視。回家後,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

於是他想出了一個方法,准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這就是蘇秦"刺股"的故事。

5.卓別林

卓別林能編,能導,能演,是不可多得的全能影人.有一次,他召開影片攝制會議,一隻蒼蠅在他四周繞著圈子飛.起初他用手打幾下,沒有打到,就要了一個蒼蠅拍.會議進行中,他就握著蒼蠅拍,擺出打蒼蠅的姿態,眼睛狠狠地望著那蒼蠅。

可是打了三次,都沒有打到.後來蒼蠅就在他面前的桌上,他慢慢地拿起蒼蠅拍,正要作死命一擊時,忽然放下手中武器,讓蒼蠅飛走.旁邊在座的人看了,就說:為什麼你不把它打死?這位諧星聳了聳肩,說:這只不是方才那隻!

⑸ 5個歷史小故事的概括30字

1、鑿壁偷光

西漢時期,宰相匡衡從小因為家貧,沒有條件進學堂,他白天回幫人幹活,晚上沒錢買答燈油,就只好在家裡土牆上鑿一個洞,借隔壁的燈光來讀書,甚至到有書的人家去免費幫工換取書本,他刻苦學習終於在漢元帝時期當上太子少傅。

2、破釜沉舟

秦朝末年,秦王派大將章邯帶20萬大軍進攻諸侯國趙國,趙王派人向楚王求援,楚王讓宋義掛帥,項羽輔佐率軍救援,宋義故意拖延時機,項羽殺了宋義並率軍渡過漳水去援趙,他們把鍋砸了,把船沉入江底,作生死決戰,終於擊敗秦軍。

3、毛遂自薦

戰國時,平原君率門客去楚國求兵解圍。毛遂雖不受信任,但很自信,向平原君自我推薦。在楚國,毛遂勇敢果斷,分析精闢,成功說服楚王出兵。

4、烏江自刎

垓下大戰之後,項羽率領殘軍一直退到烏江邊,唯有一葉輕舟可渡烏江,可項羽不肯過江。他羞愧難當之下,生而無望,嘆氣說:非戰不利,此乃天也。說罷自刎而亡。

5、三遷之教

戰國時期,孟子小時候非常聰明,經常模仿送葬人吹喇叭,孟母擔心他荒廢學業就把家搬到城裡,剛好旁邊是一個屠宰場,孟子很快就學會了殺豬宰羊,孟母只好搬家到一個學校附近,從此孟子就開始學習孔子的思想而成為一代思想家。

⑹ 關於古代歷史人物的故事。字數在500字左右

孔融(公元153~208),東漢文學家,字文舉。魯國(今山東曲阜)人,家學淵源,專是孔子的二屬十世孫。為當時著名的建安七子之首,文才甚豐。孔融是當時比較正直的士族代表人物之一,他剛直耿介,一生傲岸。最終為曹操所忌,枉狀構罪,下獄棄市。

孔融小時候家裡有五個哥哥,一個弟弟。

有一天,家裡吃梨。一盤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讓弟弟先拿。你猜,孔融拿了一個什麼樣的梨?他不挑好的,不揀大的,只拿了一個最小的。爸爸看見了,心裡很高興:別看這孩子才四歲,還真懂事哩。就故意問孔融:「這么多的梨,又讓你先拿,你為什麼不拿大的,只拿一個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說:「我年紀小,應該拿個最小的;大的留給哥哥吃。」

父親又問他:「你還有個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還要小嗎?」

孔融說:「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應該把大的留給弟弟吃。」

你看,孔融講得多好啊。他父親聽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個好孩子。」

孔融四歲,知道讓梨。上讓哥哥,下讓弟弟。大家都很稱贊他。

閱讀全文

與五千字關於歷史的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