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歷史人物棋子

歷史人物棋子

發布時間:2021-02-05 21:41:28

『壹』 中國象棋各代表什麼人物形象

社會學家研究指出,象棋能代表一個民族的性格。例如東西方民族都強調國家領袖於國於民的重要性,所以中國象棋和國際象棋都以「王」的存亡作為戰局輸贏的標志。
不同的是,國際象棋多了個法力無邊的「王後」,左沖右突,英勇無比,是權力地位與才能的高度統一,這是西方民族 固有的婦女觀和權力觀的體現。
與中國象棋遵循官越大越無能的傳統不一樣,國際象棋中的「丞相」不是一個只會圍著皇帝腳跟轉的儒士,而是頗有能力沖鋒陷陣的勇士。國際象棋中的每個成員的自由度和整個棋局的激烈度,都要比中國象棋大。這在一定意義上代表著西方民族自由、奔放、動盪的性格。而中國象棋則比較雍容、莊重、典雅,因此不懂得中國哲學中那套以柔克剛、以近致遠、動靜有致的奧秘,而只會蠻沖硬打者,肯定是下不好中國象棋的。
如果說中國象棋是中華民族「以靜制動」傳統性的象徵,那麼西方民族則比較尊重個人奮斗的意義。正因為此,在國際象棋中,一個小小的士兵奮戰到對方底線時,可以隨意成為任何一位權威,這對權力地位「先天命定」的中國象棋而言,顯然是難以想像的。

象棋中的東西方文化差異

象棋產生於封建時期,它全息地映射著封建的社會秩序和等級倫理 。由於各自植根的沃壤不同,中國象棋的藝術和棋理折射著以儒家思想 為正統的東方民族文化精神;國際象棋的內蘊則體現著宗教籠罩下的西 方民族文化精神。

君王是封建國家的最高統治者,以奪取對方君王為勝利成了象棋藝 術的靈魂。這一點東西方不謀而合。細微的區別是,中國象棋的王稱「 帥(將)」,是忌諱"犯上"的緣故;國際象棋沒有此類顧慮,文字上自 由得多。中國象棋的"帥(將)",不能出"九宮",且有"士、象"充當專 職護衛力量,始終扮演著幕後指揮的角色,這些對"帥(將)",的特殊 保護是"率士之濱莫非王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君王至上的寫照。君 王是國家的基石,是國家穩定的前提。國際象棋唯有"王車移位"的特點 關照,稍不留神還會失去該權利,"王"可在棋盤上任何一格自由往來, 隨時可能御駕親征,對"王"的保護通過其自身靈活機動的躲閃來實現。 這與中世紀歐洲頻繁的民族征戰遷徙相關。中國象棋的"帥(將)"不能 "對面",可洞察出儒家禮義的熏染;國際象棋的"王"可以面對面廝殺決 斗,隱見血親復仇的烙印。

古代中國,妃嬪媵嬙處於被玩弄的地位,故中國象棋根本沒有「皇 後」、「王妃」的位置;國際象棋則不然,"王"的旁邊是僅低於王的、 地位顯赫的"後","後"是最靈活、最有力、活動范圍最大、威脅最強的 棋子,表現出在西方"後"對國家的內政、外交、軍事、文化等往往起著 僅次於王的作用。

中國象棋的"士"是宮廷衛士,司"九宮"安全,不離"帥(將)"左右; "象"是臣相,只能於本土飛來飛去。如此寵大的護衛部隊削弱了攻擊的 力量,另一方面卻增強了防禦體系,即使前線戰士全部馬革裹屍還,也 可能殺和敵軍的騷擾,這些反映出中國君王傳統的求穩怕亂的心理和習 慣。國際象棋沒有後勤人員的設置,它的"象"是指教士,分黑的格象, 能滿盤飛舞,黑格角的格象各司職互不相交,暗示著東正教、天主教對 中世紀歐洲的影響。

中國象棋的"兵(卒)"只能一步步向前走,不能後退,雖有" 過河 小卒當小車"之說,但它終究是"卒",到頭無非一"老卒"而矣,隱喻著" 生死有命、富貴在天 "的愚民信條。國際象棋的"兵"雖然也只能前進, 但它走到對方底線可開格為"王"之外的任何一子,這展現了西方進取、 升遷的慾望和機會。

象棋有法度森嚴的精神,中國象棋對棋子的限制尤為突出,區區十 六個子有五個不能過河,"士、象"有法定的路線,"馬"有拐腳之制約, 縱是千里馬一旦受制也難以縱橫馳騁,表現著壓抑個性的封建體制。國 際象棋沒有對棋子的過多約束,反射著西方豪邁不羈、自由奔放的個人 發展。

象棋尚剛,要求積極拼殺作戰,棋子運動能力越強越有優勢。道家 思想的融匯,中國象棋戰法中發揚了陰柔的一面,像善守的反宮馬屏風 馬即是。西方文藝復興運動及現代意識的滲透,國際象棋向著多元化發 展,如浪漫主義學派、局面開派、俄羅斯學派、蘇聯學派、現代主義學 派等。

近聞有人發明了中國國際象棋,在中國象棋的主幹上嫁接國際象棋 的枝葉。這能否是東西方文化趨於"大同"的力證?

我國象棋源遠流長,歷史悠久。但究其源頭,眾說紛壇,尚難斷論。戰國時期宋玉所著《楚辭》招魂篇里有"蓖蔽象棋,有六博些"說法,提到了象棋。從那時到現在已有兩千多年了。但當時的"象棋"指的是象牙做的六博棋,不是現代形制的象棋。

『貳』 各種棋的歷史

象棋的歷史
中國象棋具有悠久的歷史。戰國時期,已經有了關於象棋的正式記載 ,如:《楚辭 · 招魂》中有 " 蓖蔽象棋,有六簿些;分曹並進,遒相迫些;成梟而牟,呼五白些。 " 。《說苑》載:雍門子周以琴見 孟嘗 君,說: " 足下千乘之君也, …… 燕則斗象棋而舞鄭女。 " 由此可見,遠在戰國時代,象棋已在貴族階層中流行開來了。據上述情況及 象棋的形制推斷,象棋當在周代建朝(公元前 11 世紀)前後產生於中國南部的氏族地區。早期的象棋,棋制由棋、箸、局等三種器具組成。兩方行棋,每方六子,分別為:梟、盧、雉、犢、塞(二枚)。棋子用象牙雕刻而成。箸,相當於骰子,在棋之前先要投箸。局,是一種方形的棋盤。比賽時 ," 投六箸,行六棋 " ,鬥巧鬥智,相互進攻逼迫,而制對方於死地。春秋戰國時的兵制,以五人為伍,設伍長一人,共六人,當時作為軍事訓練的足球游戲,也是每方六人。由此可見,早期的象棋,是象徵當時戰斗的一種游戲。在這種棋制的基礎上,後來又出現一種叫 " 塞 " 的棋戲,只行棋不投箸,擺脫了早期象棋中僥幸取勝的成分。
秦漢時期,塞戲頗為盛行,當時又稱塞戲為 " 格五 " 。從湖北雲夢西漢墓出土的塞戲棋盤和甘肅武威磨嘴子漢墓出土的彩繪木俑塞戲 ,可以映證漢代邊韶《塞賦》中對塞戲形制的描寫。三國時期,象棋的形制不斷地變化,並已和印度有了傳播關系。至南北朝時期的北周朝代,武帝(公元 561 ~ 578 年在位)制《象經》,王褒寫《象戲 · 序 》,庚信寫《象戲經賦》,標志著象棋形制第二次大改革的完成。隋唐時期,象棋活動穩步開展,史籍上屢見記載,其中最重要的是《士禮居叢書》載《梁公九諫》中對武則天夢中下象棋頻國天女的記敘和牛僧孺《玄怪錄》中關於寶應元年(公元 762 年)岑順夢見象棋的一段故事。結合現在能見到的北宋初期飾有 " 琴棋書畫 " 四樣圖案,而以八格乘八格的明暗相間的棋盤來表示棋的蘇州織錦,和河南開封出土的背面繪有圖形的銅質棋子,可以得到這樣的結論:唐代的象棋形制,和早期的國際象棋頗多相似之處。當時象棋的流行情況,從詩文傳奇中諸多記載中,都可略見一斑。而象棋譜《樗薄象戲格》三卷則可能是唐代的著作。 宋代是象棋廣泛流行,形制大變革的時代。北宋時期,先後有司馬光的《七國象戲》,尹洙的《象戲格》、《棋勢》,晁補之的《廣象戲圖》等著術問世,民間還流行 " 大象戲 " 。
經過近百年的實踐,象棋於北宋末定型成近代模式: 32 枚棋子, 有河界的棋盤,將在九宮之中等等。南宋時期,象棋 " 家澈戶曉 " , 成為流行極為廣泛的棋藝活動。李清照、劉克庄等文學家,洪遵、文天祥等政治家,都嗜好下象棋。宮廷設的 " 棋待詔 " 中,象棋手佔一半以上。民間有稱為 " 棋師 " 的專業者和專制象棋子和象棋盤的手工業者。南宋還出現了洪邁的《棋經論》、葉茂卿的《象棋神機集》、 陳元靚的《事林廣記》等多種象棋著述。 元明清時期,象棋繼續在民間流行,技術水平不斷得以提高,出現了多部總結性的理論專著,其中最為重要的有《夢入神機》、《 金鵬十八變》、《桔中秘》、《適情雅趣》、《梅花譜》、《竹香齋 象棋譜》等。楊慎、唐寅、郎英、羅頎、袁枚等文人學者都愛好下棋 ,大批著名棋手的涌現,顯示了象棋受到社會各階層民眾喜愛的狀況。 新中國建立之後,象棋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 1956 年,象棋成為國家體育項目。以後,幾乎每年都舉行全國性的比賽。 1962 年成立了中華全國體育總會的下屬組織 —— 中國象棋協會,各地相應建立了下屬協會機構。 40 多年來,由於群眾性棋類活動和比賽的推動, 象棋棋藝水平提高得很快,優秀棋手不斷涌現,其中以楊官璘、胡榮華、柳大華、趙國榮、李來群、呂欽、許銀川等最為著名。

圍棋的歷史
圍棋是一個智力游戲,起源於中國。
相傳,上古時期堯都平陽,平息協和各部落方國以後,農耕生產和人民生活呈現出一派繁榮興旺的景象。但有一件事情卻讓帝堯很憂慮,散宜氏所生子丹朱雖長大成人,十幾歲了卻不務正業,游手好閑,聚朋囂訟鬥狠,經常招惹禍端。大禹治平洪水不久,丹朱坐上木船讓人推著在汾河西岸的湖泊里盪來盪去,高興地連飯也顧不上吃了,家也不回了,母親的話也不聽了。散宜氏對帝堯說:「堯啊,你只顧忙於處理百姓大事,兒子丹朱越來越不像話了,你也不管管,以後怎麼能替你干大事呀!」帝堯沉默良久,心想:要使丹朱歸善,必先穩其性,娛其心,教他學會幾樣本領才行。便對散宜氏說:「你讓人把丹朱找回來,再讓他帶上弓箭到平山頂上去等我。」
這時丹朱正在汾河灘和一群人戲水,忽見父親的幾個衛士,不容分說,強拉扯著他上了平山,把弓箭塞到他手裡,對他說:「你父帝和母親叫你來山上打獵,你可得給父母裝人啊。」丹朱心想:射箭的本領我又沒學會,咋打獵呢?丹朱看山上荊棘滿坡,望天空白雲朵朵,哪有什麼兔子、飛鳥呢?這明明是父親母親難為自己!「哼,打獵我就是不學,看父母能把我怎麼樣!」衛士們好說歹勸,丹朱就是坐著動也不動。一夥人正吵嚷著,帝堯從山下被詩人攙扶著上來了,衣服也被掛破了。看到父帝氣喘吁吁的樣子,丹朱心裡不免有些心軟,只好向父帝作揖拜跪,唱個喏:「父帝這把年紀要爬這么高的山,讓兒上山打獵,不知從何說起?」帝堯擦了把汗,坐到一塊石上,問:「不肖子啊,你也不小了,十七、八歲了,還不走正道,獵也不會打,等著將來餓死嗎?你看山下這么廣闊的土地,這么好的山河,你就不替父帝操一點心,把土地、山河、百姓治理好嗎?」丹朱眨了眨眼晴,說:「兔子跑得快,鳥兒飛得高,這山上無兔子,天上無飛鳥,叫我打啥哩。天下百姓都聽你的話,土地山河也治理好了,哪用兒子再替父帝操心呀。」帝堯一聽丹朱說出如此不思上進、無心治業的話,嘆了一口氣說:「你不願學打獵,就學行兵征戰的石子棋吧,石子棋學會了,用處也大著哩。」丹朱聽父帝不叫他打獵,改學下石子棋,心裡稍有轉意,「下石子棋還不容易嗎?坐下一會兒就學會了。」丹朱扔掉了箭,要父親立即教他。帝堯說:「哪有一朝一夕就能學會的東西,你只要肯學就行。」說著拾起箭來,蹲下身,用箭頭在一塊平坡山石上用力刻畫了縱橫十幾道方格子,讓衛士們撿來一大堆山石子,又分給丹朱一半,手把著手地將自己在率領部落征戰過程中如何利用石子表示前進後退的作戰謀略傳授講解給丹朱。丹朱此時倒也聽得進去,顯得有了耐心。直至太陽要落山的時候,帝堯教子下棋還是那樣的盡心盡力。在衛士們的催促下,父子們才下了平山,在乎水泉里洗了把臉,回到平陽都城。
此後一段時日,丹朱學棋很專心,也不到外邊遊逛,散宜氏心裡踏實些。帝堯對散宜氏說:「石子棋包含著很深的治理百姓、軍隊、山河的道理,丹朱如果真的回心轉意,明白了這些道理,接替我的帝位,是自然的事情啊。」孰料,丹朱棋還沒學深學透,卻聽信先前那幫人的壞話,覺得下棋太束縛人,一點自由也沒有,還得費腦子,犯以前的老毛病,終日朋淫生非,甚至想用詭計奪取父帝的位置,散宜氏痛心不已,大病一場,怏怏而終。帝堯也十分傷心,把丹朱遷送到南方,再也不想看到丹朱,還把帝位禪讓給經過他三年嚴格考察認為不但有德且有智有才的虞舜。虞舜也學帝堯的樣子,用石子棋教子商均。以後的陶器上便產生圍棋方格的圖形,史書便有「堯造圍棋,以教丹朱」的記載。今龍祠鄉晉掌村西山便有棋盤嶺圍棋石刻圖形遺跡
今日,在亞洲的圍棋人口有數千萬人,在歐美國家也有不少人會下圍棋。
圍棋的規則十分簡單,卻擁有十分廣大的空間可以落子,使得圍棋變化多端,比中國象棋更為復雜。這就是圍棋的魅力所在。下一盤圍棋的時間沒有規定,快則五分鍾,慢則要幾天,多數時候下一盤棋需要一到二個小時。
下圍棋對人腦的智力開發很有幫助,可增強一個人的計算能力、記憶力、創意能力、思想能力、判斷能力,也能提高人對注意力的控制能力。下圍棋也會對小孩子起到積極作用,使他們能更好的分析事物。

五子棋歷史
五子棋,亦有「連五子」、「五子連」、「串珠」、「五目」、「五目碰」、「五格」等多種稱謂,是起源於中國古代的傳統黑白棋種之一。日文稱之為「五石」、「ごもくならべ」、「れんじゅ」(五目並ぺ、連珠),英文則稱之為「Gobang」、「mo-rphion」、「Renju」或「FIR (Five In A Row的縮寫)。現代五子棋的日文稱之為「連珠」,故也稱為連珠五子棋。五子棋容易上手,老少皆宜,而且趣味橫生,引人入勝;不僅能增強思維能力,提高智力,而且富含哲理,有助於修身養性。
五子棋相傳起源於四千多年前的堯帝時期,比圍棋的歷史還要悠久,可能早在「堯造圍棋」之前,民間就已有五子棋游戲。有關早期五子棋的文史資料與圍棋有相似之處,因為古代五子棋的棋具與圍棋是完全相同的。在上古的神話傳說中有「女媧造人,伏羲做棋」一說,《增山海經》中記載:「休輿之山有石焉,名曰帝台之棋,五色而文狀鶉卵。」李善注引三國魏邯鄲淳《藝經》中曰:「棋局,縱橫各十七道,合二百八十九道,白黑棋子,各一百五十枚」。可見,五子棋頗有淵源。亦有傳說,五子棋最初流行於少數民族地區,以後漸漸演變成圍棋並在炎黃子孫後代中遍及開來。
在古代,五子棋棋具雖然與圍棋相類同,但是下法卻是完全不同的。正如《辭海》中所言,五子棋是「棋類游戲,棋具與圍棋相同,兩人對局,輪流下子,先將五子連成一行者為勝。」,至於國人中有將五子棋稱為「連五子」、「連珠」,也許是源於史書中「日月如合璧,五星如連珠(《漢書》)」。
再說說「連珠」的起源,連珠源於日本,是日本棋手對五子棋改良的結果。據日本史料文獻介紹,中國古代的五子棋先由中國傳到高麗(朝鮮),然後於公元1688年至1704年日本的元祿時代再從高麗傳到日本,最初在皇宮和貴族大家庭中流行,到元祿末期,開始在民間盛行。1899年,經過公開征名,「連珠」這一名稱才被正式確定下來。
目前,職業連珠在國際發展迅速,1988年,國際連珠聯盟(RIF)在瑞典創立,成員國包括日本、俄羅斯、瑞典、亞美尼亞、亞塞拜然、愛沙尼亞、法國、拉脫維亞、白俄羅斯等9個國家,總部設在瑞典的斯德哥爾摩。現在全世界已有數十個國家和地區成為國際連珠聯盟的正式會員,中國於1996年正式加入。
就各國五子棋的整體水平而言,目前歐洲實力最強,特別是俄羅斯和愛沙尼亞,而日本是傳統的連珠強國。中國的連珠水平則迅猛增長,特別是連珠研究與網路連珠水平天下無敵,但更能確證實力的要到正式的大賽中加以驗證。

黑白棋的歷史
黑白棋 黑白棋,又叫反棋(Reversi)、奧賽羅棋(Othello),蘋果棋,翻轉棋。黑白棋在西方和日本很流行。游戲通過相互翻轉對方的棋子,最後以棋盤上誰的棋子多來判斷勝負。
它的游戲規則簡單,因此上手很容易,但是它的變化又非常復雜。有一種說法是:只需要幾分鍾學會它,卻需要一生的時間去精通它。
黑白棋是19世紀末英國人發明的。直到上個世紀70年代一個日本人將其發展,借用莎士比亞名劇奧賽羅(othello)為這個游戲重新命名,也就是現在大家玩的黑白棋。為何借用莎士比亞名劇呢?是因為奧賽羅是莎士比亞一個名劇的男主角。他是一個黑人,妻子是白人,因受小人挑撥,懷疑妻子不忠一直情海翻波,最終親手把妻子殺死。後來真相大白,奧賽羅懊悔不已,自殺而死。黑白棋就是借用這個黑人白人斗爭的故事而命名。

軍棋的歷史
《大不列顛網路全書》中這樣定義軍棋:(Kriegspiel)國際象棋的變種,1900前後首先流行於英國。對弈雙方各自有一棋盤,都不得看對方的棋盤和棋子。另有第三個棋盤置於中間,由裁判使用,不許對方看見,裁判根據雙方各自的意見代為走棋,雙方根據裁判所提供的有限情報著棋。陸戰棋又被稱為軍棋
文中未提及軍棋的發明者,此外一些解釋讓人費解。如「第三個棋盤置於中間,由裁判使用」,「雙方各自的意見代為走棋」,最初的軍棋到底是什麼樣子呢。查找一些相關的英文資料,可以得知,軍棋又被稱為盲象棋(BLIND CHESS) 是由南非(South-Africa)的一位叫Henry Michael Temple人於1899年發明的。他本人是一名國際象棋愛好者, 因為自己的夥伴希望能玩一種反映戰爭的游戲,於是他借鑒國際象棋的棋子,發明了這種戰爭游戲。Kriegspiel的英文解釋就是WAR GAME.是象棋的一種變形,同時也是一種真正的具有公眾觀賞性的游戲(a true spectator sport!)。它使旁觀者和下棋人共享其中的歡樂。軍棋是一種成功的變形象棋。它和象棋最大的區別就是不允許看對方的棋子,更具有挑戰性。
軍棋的誕生,立刻風靡世界。由此也產生了一些軍棋專家( Bob Timmel, ike Thayer, and Rea B. Hayes. 並獲得城市冠軍。可見,在國外早已有了軍棋比賽,不知在國內有沒有進行過這樣的比賽。

『叄』 介紹一下中國象棋的歷屆領軍人物

1、胡榮華

胡榮華,1945年出生,上海人,象棋特級大師。

8歲習弈,1960年15歲首次參加全國比賽即奪取冠軍。15歲時首次參加全國賽即奪得冠軍,1988年被亞州象棋聯合會授予中國象棋國際特級大師稱號。

稱雄棋壇四十餘年,至2000年底保持著五個第一:十五歲成為最小的全國冠軍、唯一成為十連霸的棋手、五十五歲成為年齡最大的全國冠軍、唯一獲得十四屆全國個人冠軍的棋手、唯一稱雄棋壇四十餘年的棋手。

以後直至1979年,連續10屆蟬聯全國冠軍,獨步弈林20年,以十連霸聞名中外。1983年和1985年又獲兩次全國冠軍。多次在國際比賽中取得優異成績,是連續6屆亞洲杯賽團體冠軍中國隊主力隊員。

1984年獲第一屆七星杯國際邀請賽冠軍,1991年和1993年獲第5、6屆亞洲名手邀請賽冠軍。1982年國家體委授予其中國象棋特級大師稱號,並授予體育運動榮譽獎章。1988年被亞洲象棋聯合會授予特級國際大師稱號。

2、柳大華

柳大華,1950年3月3日出生於湖北武漢。擅長中局搏殺,招法兇狠,有「東方電腦」「棋王」之稱。1980年從胡榮華手中奪過了全國象棋冠軍,終止了胡榮華「十連霸」的勢頭,1995年在北京創下了1對19人的蒙目棋最高紀錄。

1980年奪得全國象棋冠軍,終止了胡榮華「十連霸」的勢頭。1981年,曾創下一對十九盤蒙目棋的世界紀錄。由於記憶力驚人,人稱「東方電腦」。1984年,獲特級大師稱號1988年,獲得「七星杯」國際邀請賽冠軍1991年、1993年、1997年獲得三屆「銀枝杯」象棋賽冠軍

1995年2月25日,在北京中國棋院舉行1對19的「盲目棋」比賽,柳大華獲得9勝8和2負的佳績,也作為「中國之最」載入史冊。2006年8月4日,柳大華在成都和108人同時對弈,歷時7時30分,獲得了69勝30和9負的佳績,成功創下了101盤的吉尼斯世界紀錄。

2006年9月24日,在臨朐縣沂山頂應眾1對12弈「盲棋」,在全國引起極大的震動。曾為中國隊奪得第一、二、五、八、九屆「亞洲杯」象棋團體冠軍。

3、呂欽

呂欽,1962年出生,廣東省惠東人。象棋特級國際大師。 被譽為「羊城少帥」;全國人大代表。

呂欽8歲開始學棋以弈棋,反應敏捷,攻殺犀利聞名,有「快馬飛刀」的美譽,人稱「羊城少帥」,現任廣東省象棋隊教練員兼運動員。1991年被評為廣州市十大傑出青年,1993年當選為第八屆全國人大代表,1997年當選為中國共產黨第十五屆代表大會代表。 他的人生座右銘是「腳踏實地」。

4、許銀川

許銀川, 1975年8月出生,廣東省惠來人。中國象棋特級國際大師。許銀川五歲開始學棋。師從全國著名象棋教練章漢強,12歲調入廣東棋隊。現任廣東省象棋隊運動員。

5、張強

風華正茂,棋藝風格剛柔並濟,富有進取精神。他通曉弈理,對布局頗有研究,尤擅長仙人指路、起馬局等陣式,並與閻文清一起,成為當代新潮理論派的傑出代表。張強大師講棋幽默風趣,通俗易懂。

『肆』 中國象棋是哪個歷史名人發明的

戰國時期,已經有了關於象棋的正式記載,如:《楚辭

『伍』 第一個因為圍棋而封官的歷史人物是誰

第一個因圍棋封官的人是陳璲。
漢代劉詢在成為皇帝之前,非常喜歡內下圍棋。而且總容是讓手下的陳璲陪著他下棋,但是由於棋藝不精,總是輸給陳璲,於是劉詢對陳遂說欠下的賭債將來一定會還給陳璲。
後來劉詢做了皇帝,就命陳遂做太原太守,作為償還過去博弈欠下的債。
所以陳遂成了歷史上第一個因為圍棋而封官的人。

『陸』 中國象棋中的棋子都代表什麼人物

象棋中的民族性格

社會學家研究指出,象棋能代表一個民族的性格。例如東西方民族都強調國家領袖於國於民的重要性,所以中國象棋和國際象棋都以「王」的存亡作為戰局輸贏的標志。
不同的是,國際象棋多了個法力無邊的「王後」,左沖右突,英勇無比,是權力地位與才能的高度統一,這是西方民族 固有的婦女觀和權力觀的體現。
與中國象棋遵循官越大越無能的傳統不一樣,國際象棋中的「丞相」不是一個只會圍著皇帝腳跟轉的儒士,而是頗有能力沖鋒陷陣的勇士。國際象棋中的每個成員的自由度和整個棋局的激烈度,都要比中國象棋大。這在一定意義上代表著西方民族自由、奔放、動盪的性格。而中國象棋則比較雍容、莊重、典雅,因此不懂得中國哲學中那套以柔克剛、以近致遠、動靜有致的奧秘,而只會蠻沖硬打者,肯定是下不好中國象棋的。
如果說中國象棋是中華民族「以靜制動」傳統性的象徵,那麼西方民族則比較尊重個人奮斗的意義。正因為此,在國際象棋中,一個小小的士兵奮戰到對方底線時,可以隨意成為任何一位權威,這對權力地位「先天命定」的中國象棋而言,顯然是難以想像的。

象棋中的東西方文化差異

象棋產生於封建時期,它全息地映射著封建的社會秩序和等級倫理 。由於各自植根的沃壤不同,中國象棋的藝術和棋理折射著以儒家思想 為正統的東方民族文化精神;國際象棋的內蘊則體現著宗教籠罩下的西 方民族文化精神。

君王是封建國家的最高統治者,以奪取對方君王為勝利成了象棋藝 術的靈魂。這一點東西方不謀而合。細微的區別是,中國象棋的王稱「 帥(將)」,是忌諱"犯上"的緣故;國際象棋沒有此類顧慮,文字上自 由得多。中國象棋的"帥(將)",不能出"九宮",且有"士、象"充當專 職護衛力量,始終扮演著幕後指揮的角色,這些對"帥(將)",的特殊 保護是"率士之濱莫非王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君王至上的寫照。君 王是國家的基石,是國家穩定的前提。國際象棋唯有"王車移位"的特點 關照,稍不留神還會失去該權利,"王"可在棋盤上任何一格自由往來, 隨時可能御駕親征,對"王"的保護通過其自身靈活機動的躲閃來實現。 這與中世紀歐洲頻繁的民族征戰遷徙相關。中國象棋的"帥(將)"不能 "對面",可洞察出儒家禮義的熏染;國際象棋的"王"可以面對面廝殺決 斗,隱見血親復仇的烙印。

古代中國,妃嬪媵嬙處於被玩弄的地位,故中國象棋根本沒有「皇 後」、「王妃」的位置;國際象棋則不然,"王"的旁邊是僅低於王的、 地位顯赫的"後","後"是最靈活、最有力、活動范圍最大、威脅最強的 棋子,表現出在西方"後"對國家的內政、外交、軍事、文化等往往起著 僅次於王的作用。

中國象棋的"士"是宮廷衛士,司"九宮"安全,不離"帥(將)"左右; "象"是臣相,只能於本土飛來飛去。如此寵大的護衛部隊削弱了攻擊的 力量,另一方面卻增強了防禦體系,即使前線戰士全部馬革裹屍還,也 可能殺和敵軍的騷擾,這些反映出中國君王傳統的求穩怕亂的心理和習 慣。國際象棋沒有後勤人員的設置,它的"象"是指教士,分黑的格象, 能滿盤飛舞,黑格角的格象各司職互不相交,暗示著東正教、天主教對 中世紀歐洲的影響。

中國象棋的"兵(卒)"只能一步步向前走,不能後退,雖有" 過河 小卒當小車"之說,但它終究是"卒",到頭無非一"老卒"而矣,隱喻著" 生死有命、富貴在天 "的愚民信條。國際象棋的"兵"雖然也只能前進, 但它走到對方底線可開格為"王"之外的任何一子,這展現了西方進取、 升遷的慾望和機會。

象棋有法度森嚴的精神,中國象棋對棋子的限制尤為突出,區區十 六個子有五個不能過河,"士、象"有法定的路線,"馬"有拐腳之制約, 縱是千里馬一旦受制也難以縱橫馳騁,表現著壓抑個性的封建體制。國 際象棋沒有對棋子的過多約束,反射著西方豪邁不羈、自由奔放的個人 發展。

象棋尚剛,要求積極拼殺作戰,棋子運動能力越強越有優勢。道家 思想的融匯,中國象棋戰法中發揚了陰柔的一面,像善守的反宮馬屏風 馬即是。西方文藝復興運動及現代意識的滲透,國際象棋向著多元化發 展,如浪漫主義學派、局面開派、俄羅斯學派、蘇聯學派、現代主義學 派等。

近聞有人發明了中國國際象棋,在中國象棋的主幹上嫁接國際象棋 的枝葉。這能否是東西方文化趨於"大同"的力證?

我國象棋源遠流長,歷史悠久。但究其源頭,眾說紛壇,尚難斷論。戰國時期宋玉所著《楚辭》招魂篇里有"蓖蔽象棋,有六博些"說法,提到了象棋。從那時到現在已有兩千多年了。但當時的"象棋"指的是象牙做的六博棋,不是現代形制的象棋。

六博棋由兩人對弈,每方六子,有梟、盧、雉、犢、塞五種棋子,前四種棋子雙方各一枚,最後一種棋子"塞"各兩枚。梟為首,即主帥。《說苑》載有" 雍門子周以琴見孟嘗君說:足下燕居則斗象棋而舞鄭女"。可見那時在達官權貴和士大夫中已流行下象棋,甚至影響到門客了。北周武帝(公元561-578年)曾制《象經》,並集合百官在朝廷進行講解。文學家庾信曾作《象棋經賦》及《進象棋經賦》。那時期,"象戲"在宮廷和文人中很盛行,但也不是現代形制的象棋。

唐代以前,象棋只有將、車、馬、卒四個乒種,唐代以後,火器開始用於軍事。據《唐書》記載,以機發石為攻城,號將軍炮。所以那時的炮字還是"石" 為偏旁的。軍事上火器的發展給模仿戰斗場面的象棋帶來了新的發展,使象棋逐漸改革成為擁有將、車、馬、炮、士、象、卒七個兵種,這就和現代象棋的兵種基本相似了。唐《續藏經》載:"昔神農以日月星辰為象,唐相牛僧儒用車、馬、將、士、卒加炮,代之為機矣。"由此可見,唐牛僧儒的時代以前,象棋沒有炮,加炮以後,才成現代象棋的雛型。但牛僧儒《玄怪錄》中岑順夢幻所見和挖掘古墓所發現的象棋,只有王、上將(象)、軍師(士)、輜車、天馬、六甲(步卒)等六個兵種,還沒有炮。其時為唐代宗寶應元年,故後人稱之為"寶應象棋"。

宋晁無咎(公元1053-1110年)的"廣象棋",棋子32個,與現制象棋的棋子總數相同,棋盤縱橫各11路,比現制象棋盤大一點。廣象棋把兩炮放在車的外側,棋子名稱和著法與現制象棋相同,但沒有說明棋盤中間有無河界。有河界的象棋盤見於北宋末。北宋末女詞家李清照的《打馬圖經序》中刊有打馬戲和象棋兩用的局戲圖,它所表示的象棋盤圖形與現在的完全一樣。另外宋顥關於象棋詩詞中有"河外尖斜步卒輕"的描述。由此可見,北宋前的象棋盤沒有河界,棋盤有河界的象棋是在北宋末定型的。

象棋子現在是平面字形的,但早先曾是立體象形的。《玄怪錄》中所述的出土古墓,前有金床戲局,列馬滿枰,皆金銅成形,說明唐朝"寶應象棋"的棋子是銅質象形立體子。後來,北宋古墓出土的象棋文物中,見有圓形銅質的平面棋子,直徑大小不等。正面有車、馬、炮、將、士、象、卒字樣;反面則是各種不同形狀的圖文。將是坐著的將軍,腰懸長劍;士是女將,上著戎裝,下穿裙子;象是一隻大象;車是帶有飛輪的輜車;馬是飛躍的馬;炮是飛石;卒是手執長矛的士兵。以後,圖枰的棋子逐步為字形棋子代替。宋徽宗趙佶的《宮詞》有"白檀象戲小棋枰,牙子金書字更明",說的就是白色的檀木棋盤和象牙制的金書字形棋子

『柒』 中國古代哪個人物擅長下棋

絕代棋王——王積薪
公元——756年間,也就是唐朝玄宗皇帝執政的先天、開元、天寶年間,在中國歷史上出現了一位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一代圍棋大宗師,這便是稱雄唐代棋壇的圍棋天下第一高手——被後人譽為「絕代棋王」的王積薪

鎮神聖手——顧師言
晚唐時期,棋壇最負盛名的圍棋國手就是顧師言。
顧師言是繼「絕代棋王」王積薪之後,有史籍可考的又一位翰林院棋待詔,生活於公元九世紀,是唐宣宗的御用圍棋國手。

宋代棋聖——劉仲甫
繼「絕代棋王」王積薪與「鎮神聖手」顧師言之後的棋壇大宗師,首推北宋哲宗、徽宗元祐、政和年間(公元1086年—1111年)稱霸棋壇二十餘年的圍棋國手劉仲甫,他是中國圍棋史上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一代大國手,被後人譽為「宋代棋聖。」

另外一個天才棋手就是出身寒微的絕頂高手晉士明。
宋徽宗政和初年,河東(今山西太原)人晉士明來到了東京。
晉士明年方二十八九歲年紀,血氣方剛,他是中國圍棋史上不世出的一位天才棋王。晉士明的棋藝極有特色,臨局下棋之時看似漫不經心,信手所之,任意揮灑,縱橫捭闔,棋子神出鬼沒,變化無方,談笑之間便將對手殺得大敗虧輸,全軍覆沒。
晉士明自出道以來,棋鋒所指,勢挾風雷,當者披靡,所向無敵,許多名震一時的圍棋名家和高手全都慘敗在了他的手下,無人能攖其鋒。所以,他的聲名轟傳一時,震動天下,短短幾年間,名氣直逼當時的棋壇第一高手劉仲甫。

明代棋神——方新
方新是中國圍棋史上的一位傳奇式的天才棋手,年僅六、七歲之時便展現出了驚人的天賦與才智,是晚明時期的一代絕頂圍棋國手,被後人譽為「明代棋神」。

『捌』 有誰可以告訴我中國古代圍棋的著名人物和其歷史

1、王積薪

王積薪是唐玄宗時的棋手。據《酉陽雜俎》記載,開元年間,王積薪曾在丞相張說家住過一段時間,在那裡和一行和尚下過棋。王積薪自知棋力不差,不久便去投考翰林。果然一戰告捷,成為「棋待詔」。以後他就常在宮中陪唐玄宗下棋。 王積薪性情豁達,不拘小節。在棋藝上則刻意求精,勤勉好業。

『玖』 中國象棋的棋子都有什麼來歷

中國象棋的棋子的來歷:

1、帥(將)

國家的君王,封建國家的最高統治者,象棋中即以奪取對方君王為勝利,是國家的基石,是國家穩定的前提。

2、士、象

充當專職護衛君王的力量,也扮演著幕後指揮的角色。

3、兵(卒)

來源於古代士兵,只能一步步向前走,不能後退,還隱喻著"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的愚民信條。

4、馬

有拐腳之制約,縱是千里馬一旦受制也難以縱橫馳騁,表現著壓抑個性的封建體制。

5、車

代表「戰車」屬於戰爭中的一類兵種;攻擊力巨大。



(9)歷史人物棋子擴展閱讀:

東西方象棋差異:

東西方民族都強調國家領袖於國於民的重要性,所以中國象棋和國際象棋都以「王」的存亡作為戰局輸贏的標志。

不同的是,國際象棋多了個法力無邊的「王後」,左沖右突,英勇無比,是權力地位與才能的高度統一,這是西方民族固有的婦女觀和權力觀的體現。

與中國象棋遵循官越大越無能的傳統不一樣,國際象棋中的「丞相」不是一個只會圍著皇帝腳跟轉的儒士,而是頗有能力沖鋒陷陣的勇士。國際象棋中的每個成員的自由度和整個棋局的激烈度,都要比中國象棋大。

這在一定意義上代表著西方民族自由、奔放、動盪的性格。而中國象棋則比較雍容、莊重、典雅,因此不懂得中國哲學中那套以柔克剛、以近致遠、動靜有致的奧秘,而只會蠻沖硬打者,肯定是下不好中國象棋的。

如果說中國象棋是中華民族「以靜制動」傳統性的象徵,那麼西方民族則比較尊重個人奮斗的意義。

『拾』 嫪毐只是一顆棋子,秦始皇嬴政為何將嫪毐五馬分屍

提起秦始皇嬴政,絕對滿滿的話題王。無論是他的出身還是其從政過程,甚至是死後種種,幾乎就是一行一動自帶話題的那種。不過,在若干話題中,有一個是大家聽說最多的,那就是車裂自己母親的男寵,摔死自己同母異父的弟弟這件事。今天我們不妨就重新來梳理一下關於秦大帝的家務事,看看得罪他的後果會有多慘。

這時人們都在想一個人,那就是呂不韋,認為他這個計策真高,一石多鳥呀。但事實上,秦大帝沒那麼笨,他要辦嫪毐自然就要從根上深挖,所以呂不韋在中間的角色也就分明了。因這件事,呂不韋受到罷黜。

果然是秦大帝,行事威武呀,想在他身上用小伎倆,絕對的是引火燒身。呂不韋、嫪毐、趙姬,一個個都是人精,可他們千算萬算,最後還是被秦大帝給算進去了。要不是因為這件事,想來秦王朝中的政治之爭還不會那麼快被清理干凈呢.

閱讀全文

與歷史人物棋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