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求一篇2000字左右中國近現代史人物傳記讀後感,目的你們懂得...為了避免重復所以自己提問了...麻煩速度些
讀《蘇東坡傳》有感
蘇東坡是一個無可救葯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造酒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秘書、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專唱反調的人。一個月夜徘徊者、一個詩人、一個小丑。但是這還不足以道出蘇東坡的全部……
蘇東坡在中國歷史的特殊地位,一則是由於他對自己的主張原則,始終堅定而不移,二則是由於他詩文書畫藝術上的卓絕之美。他的人品道德構成了他名氣的骨幹,他是風格文章之美則構成了他精神之美的骨肉。我不相信我們會從內心愛慕一個品格低劣無恥的作家。他的文章再富有才華,也終歸無用。孝宗賜予《蘇東坡集》的序言就是盛贊他浩然正氣的偉大,這種正氣就使他的作品不同於那些華麗柔靡之作,並且使他的名氣屹立如山,不可動搖。
但是,現在我們不要忘記蘇東坡主要是個詩人作家。他當然是以此得名的。他的詩文中有一種特質,實在難以言喻,經過翻譯成另一種文字後,當然更難以琢磨,傑作之所以成為傑作,就是因為歷代的讀者都認為「好作品」就是那個樣子。歸根結底來說,文學上萬古不朽的美名,還是在於文學所給與讀者的快樂上,但誰又能說究竟怎樣才可以取悅讀者呢?使文學作品有別於一般作品,就在於精神上取悅於人的聲韻、感情、風格而已。傑作之能使歷代人人愛讀,而不為短暫的文學風尚所淹沒,甚至歷久彌新,必然具有一種我們稱之為發乎肺腑的「真純」。就猶如寶石直不怕試驗,真金不怕火煉。蘇東坡寫信給謝氏師時說:「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價,非人所能以口舌論貴賤也」。
可是,使作品經久而不失其魔力的「真純」又為何物?蘇東坡對寫作與風格所表示的意見,最為清楚。他說作文章「大略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之不遠,又曰:詞達而已矣。夫言止於達意,則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擊風捕影,能使事物瞭然於心者蓋千萬人而不一遇也,而況能使瞭然於口與手乎?是之謂詞達。詞達於能達則文不可盛用矣。楊雄好為艱深之詞,以文淺易之說,若正言之,則人人知之矣,此正所謂雕蟲篆刻者」。在此為風格做解釋,蘇東坡很巧妙地描寫了他自己的為文之道,其行止如「行雲流水」,他是把修辭作文的秘訣棄之而不顧的。何時行,何時是無規矩法則可言的。只要作者的情思美妙,他能真實精確地表達出來,表達得夠好,過人之處與獨特之美便自然而生,並不是在文外附著的身外之物。果能表現精妙而能得心應手,則文章的簡介、自然、輕靈、飄逸,也就是上好風格的秘訣。文章有此等特性,文章便不至於索然無味,而我們也就不怕沒有好文章讀了。
不管怎麼說能使讀者快樂的確是蘇東坡作品的一個特點。蘇東坡最快樂就是寫作之時。一天蘇東坡寫信給朋友說:「我一生之至樂在執筆為文之時,心中錯中復雜之情思,我筆皆可暢達之,我自謂人生之樂,未有過於此者也。」蘇東坡的文章使當代人的感受亦復如此。歐陽修說每逢他收到蘇東坡寫的一篇文章,他就歡樂終日。宋神宗的一位侍者告訴人說每逢皇帝陛下舉箸不食時必然是正在看蘇東坡的文章,即便在蘇東坡貶謫在外時,只要有他的一首新作的詩到達宮中,神宗皇帝必當諸位大臣之面感嘆贊美之。但是皇上對蘇東坡放感嘆贊美就正使某些大臣害怕,必使神宗在世一日,使蘇東坡一直流放在外不能回朝。
有一次,蘇東坡寫文章力辯文章使人感到快樂的力量,就是文學本身的報酬。在世的最後一年,他有時曾想拋棄筆墨根本不再寫作,因為他一輩子都是以筆買禍。他在給劉沔的回信中說:「軾窮困,本坐文字。蓋願刳形去皮而不得者。然幼子過文更奇。在海外孤寂無聊,過時出一篇見娛,則為數日喜,寢食百味。如此知文章如金玉珠具,未易鄙棄也。」作者自由創作時,能自得其樂,讀者閱讀時,也覺愉悅歡喜,文學存在人間,也就太有道理了。蘇東坡天生聰慧,對佛理一觸即通,因此常與僧人往來,他也是第一個將佛理入詩的。他曾猜測月亮上的黑斑是山的陰影。他在中國繪畫上創出了新門派,那就是文人畫,而使中國藝術增加了獨特的優點。他也曾開鑿湖泊河道,治水築堤。他自己尋找草葯,在中國醫學上他也是公認的權威。他也涉獵煉丹,直到臨去世之前,他還對尋求長生不死之葯極感興趣。他曾對神懇求,與妖魔爭辯,而且有時他居然獲勝。他想攝取宇宙的奧秘。不幸未竟全功,只成功了一半,乃一笑而逝。
倘若不嫌「民主」一詞今日用得太俗濫的話,我們可以說蘇東坡是一個極講民主精神的人,因為他與各行各業都有來往,帝王、詩人、公卿、隱士、葯師、酒館主人、不識字的農婦。他的至交是詩僧、無名的道士,還有比他更窮困的人。他也喜歡官宦的榮耀,可是每當他混跡人群之中沒人認識他時,他卻最為快樂。他為杭州、廣州興辦水利,建立孤兒院與醫院,創監獄醫師制度,嚴禁殺嬰。在王安石新法的社會改革所留下的惡果遺患之中他只手全力從事救濟飢荒,不惜與掣時刁難的官場抗爭。當時似乎是只有他一個人關心那千里荒旱、流離餓殍。他一直為百姓而抗拒朝廷,為寬免貧民的欠債而向朝廷懇求,必至成功而後已。他只求獨行其是一切付之悠然。今天我們確實可以說,他是具有現代精神的古人。
蘇東坡今生的浩然之氣用盡。人的生活也就是心靈的生活,這種力量形成人的事業人品,與生而俱來,由生活中之遭遇而顯示其形態。正如蘇東坡在潮州韓文公廟牌中所說:「浩然之氣,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隨死而亡矣。故在天為星辰,在地為河獄,幽則為鬼神,而明則復為人。此理之常,無足怪者。」蘇東坡是一個具有偉大思想、偉大心靈的偉人。這種思想與心靈,不過在這個人世間偶然呈現,曇花一現而已。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
❷ 中國近代歷史人物傳記推薦
《曾國藩傳》
《鄧小平傳》
❸ 中國近代史人物傳記有哪些
《曾國藩》《李鴻章》《紅頂商人胡雪岩》等
❹ 有關於中國近現代史人物傳記或者事件的書籍及書評,要1500字左右,最好原創,謝謝
強勢的「革命」與尷尬的「共和」
孫中山與中國革命的起源
節前媒體一片歡慶聲浪,「祖國六十大慶」之說頗為流行,把中國立國的時間一下子縮短了幾千年,數典忘祖,貽笑大方,宜乎識者非之也。
據實言之,2009隻能說是PRC成立六十周年,亦即CCP建政六十周年。但若說是「共和國成立六十年」,似亦有誤。蓋因1911年推翻帝制後,建立的「中華民國」就是一個名義上的共和政體。RPC無非是在RepublicofChina前加了People一詞而已,並未改變其Republic的實質涵義。因此,若就共和名義而論,今年也可以說是「共和九十八年」。
為免此說與台灣那邊的「民國九十八年」之說混淆,需要說明的是:「民國九十八年」一說是以「國號」為據的,而「共和九十八年」一說則是從政體上立論的,兩者並不相同。若就事實層面而論,「民國」法統本來就有兩個:一個是1911年成立的民國政府,一個是1925年成立的國民政府,前者於1927年中止,後者於1949年在大陸終結。真正意義上的「民國」在中國大陸其實只有三十八年的壽命。雖然台灣方面目前還在使用中華民國這個名義,但事實上,那隻是一個偏居一隅的流亡政府而已,與民國法統已無多大幹系。就連「國府遷台六十年」一說,也因1996年的所謂「總統直選」及其後的政黨輪替而顯得名實不副。所謂「民國九十八年」,只是一個聊以自慰的飾詞而已,作為「國慶」,其實是相當尷尬的。
不過,要說今年是「共和九十八年」,所以值得慶祝,也未免有些昧於事實,因為共和作為政體在中國大陸始終只是一個紙面上的理念,無論是北洋政府還是國民政府,都未能切實地實行過共和理念。相比之下,倒是台島直選之後實行的一套制度,倒可以說是與「共和」的涵義較為符合的。但島內直選又意味著與大陸法統的斷裂及分離趨勢的加劇,更加不能作為慶祝的理由。因此,從共和的立場出發,只能說「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在這個意義上,國民黨的「總理遺囑」還是有效的。但從歷史的演進過程來看,「國父」式的「革命」卻正是「共和」制異化為「黨國」制的一大根源,幾次「革命」建立起來的都只是「革命政權」,而不是全民共同分享公權力的共和政體。無論「第一共和」、「第二共和」還是「第三共和」,都不是真的共和。因此,要走向真正共和的公民社會,就必須首先確立「共和高於革命」的價值理念,徹底破除革命拜物教,告別那種以小部分「革命分子」攫取政權為目的的「革命」,否則,無論怎麼做,都不可能走出近百年來「革命吞噬共和」的歷史循環。
❺ 提供一篇600字的近現代歷史人物傳記
孫中山:
袁世凱稱帝失敗後,孫中山重回中國。1917年,段祺瑞在張勛復辟後「再造共和」,廢止了1913年選出的國會。身在上海的孫中山展開護法運動(亦稱「三次革命」),號召國會議員一起到廣州,召開國會非常會議,組織護法政府並就職為「大元帥」,誓師北伐。但廣州護法政府逐漸由桂、滇系軍人控制,孫中山實力有限,甚至出現「政令不出士敏土廠(大元帥府)」的情況。孫中山曾嘗試發動兵變而未果。
1918年桂、滇各系控制國會改組護法政府,以七總裁取代大元帥,孫中山被架空,被迫去職。1919年10月,改中華革命黨為「中國國民黨」。1920年,陳炯明成功擊退盤踞廣州一帶的桂、滇系,請孫中山重回廣州。次年,廣州非常國會取消軍政府,選孫中山為大總統(習慣上稱為非常大總統),開始第二次護法運動。
孫中山就職後,力主軍事北伐,最終與主張「暫緩軍事、聯省自治」的陳炯明產生激烈沖突。1922年6月,爆發炮擊總統府事件,孫中山離粵退居上海。
聯俄聯共
自陳炯明兵變後,孫中山開始考慮與共產黨合作的可能。1923年1月,孫中山與蘇聯政府全權代表越飛在上海會面,正式討論與共產黨合作,會面後二人曾發表《孫文•越飛聯合宣言》。
1923年1月16日,在擁護孫中山的滇軍楊希閔部、桂軍劉震寰部,以及倒戈粵軍聯合組成的西路討賊軍的攻擊下,陳炯明部被逐出廣州,敗退至東江。2月21日,孫中山得以重回廣州,設立大元帥府。12月29日,接受列寧和共產國際的協助重建大元帥府,共產國際派出鮑羅廷到廣州為孫中山顧問,以蘇共為模式重組中國國民黨。
1924年1月,孫中山在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宣布實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接受中國共產黨和蘇俄共產黨幫助,改組國民黨。並於3月組建黃埔軍校,任命蔣介石為校長。
國民黨「一大」的成功,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這次合作實現後,以廣州為中心,匯集全國的革命力量,很快開創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新局面。
❻ 推薦一個最值得看的近現代史人物的人物傳記
中國近現代史的人物當然有很多了,像孫中山、周恩來、梁啟超等人,都是比較出名版的。我個人推薦你看權一看曾國藩,此君的生平比較精彩,他的作為使瀕臨滅亡的清朝多生存了六十年,後人對其爭議也比較多,褒貶不一(我們敬愛的毛主席就很欣賞他)。我現在也在看關於他的一本書,個人感覺還是不錯的,可以從他身上學到很多東西,我相信你也會的。
❼ 中國近現代歷史人物評傳論文
什麼玩意
❽ 中國近代歷史人物傳記
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和血淚史!以屈辱外交為主線,貫穿中國近代的經濟和政治。
時光倒退千百年,回到大唐盛世,那時侯,中國在世界上舉足輕重,亞洲的日本曾經向中國稱臣,周邊的國家也都與中國建立友好外交,中國國力為世界之最。
可是,自從清政府上台,閉關鎖國等極端錯誤的政策就帶著中國走如了一條不歸之路。
清政府沒有友好的外交,沒有發達的經濟,也沒有優良的政策,一味的狂妄,一味的自大,一味的做井底之蛙,註定中國將會在短短的時間內迅速衰敗。
果不出其然,中國在鴉片戰爭中一敗塗地,輸光了中國政府的財產,也輸光了中國人民的財產。世界各國都在積極地發展本國經濟,而只有中國政府,在火燒眉毛之時還在貪圖享樂,中國,就是敗在了這樣的政府手上。
鴉片戰爭,中國戰敗,標志著中國近代史的開始,中國的社會性質有了根本改變,由一個封建國家變成了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日本、美國、沙皇等世界強國都盯著中國這快煮熟了的肥肉,一個個拿起槍炮,把中國打得支離破碎。《南京條約》、《辛丑條約》、《馬關條約》等不平等條約,以及中國的總理屈辱外交府,是中國的屈辱外交的典型代表。
中國的衰敗,似乎在警示著人們什麼……
對,中國好比一個內向的人,不與人交往,向來獨來獨往,封閉自己,對外面的世界根本毫不知情,總以為自己很強大,所向披靡,這就是所謂的「燕雀不知天地之高大」。導致了最終的失敗,並且敗得自己傾家盪產。這是閉關鎖國所帶來的惡果。
我們身邊就有一例。在幾年前曾經有一個神童,在國際級數學競賽中榮獲一等獎,而那時他還不滿10歲。他父親就認為,我的孩子這么小就能在這么大的比賽中得一等獎,那還有什麼事情辦不成的?他把這個孩子像寶一樣供著,不上學,不請家教,整天地玩耍。
這種人,是最愚昧的。一個神童,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是有無限神通,他還能在強人群中稱老大嗎?還能成為人們心目中的神童嗎?沒變成神經病兒童都已經是大幸了。最終,這名神童,也只能做一個比普通人還要普通的人。
這與清政府的遭遇極其相似。
強國之理,好比造就一個人才。人要強大必須和他人友好往來及交流,經驗也是可以通過交流得來的,並且要切忌唯我獨尊的思想。要使我們的國家變得更強大,就要與其他國家積極往來,打開自己的國門,引進其他國家的先進科技。
對內改革,對外開放,是強國富民的必走之路。
希望我的答案你還看得過去...
❾ 中國近現代著名歷史人物有哪些
1、孫中山(1866年—1925年),名文,字載之,號日新,又號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常以中山為名。 生於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的農民家庭。 青少年時代受到廣東人民斗爭傳統的影響,嚮往太平天國的革命事業。
2、張自忠,字藎忱,1891年8月出生於山東省臨清縣,早年受孫中山革命思想的影響,在天津政法學校讀書時就加入了同盟會,後投筆從戎。1917年9月入馮玉祥將軍部下,因學習刻苦,英勇善戰,深受馮玉祥將軍的賞識。
3、傅作義是一位抗日名將、追求進步的國民黨員。1949年1月,他響應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停止內戰,和平統一」的主張,毅然率部舉行北平和平起義,使古老的文化故都完好地歸回人民, 200萬市民的生命財產免遭兵燹。
4、戴安瀾(1904~1942年),又名戴炳陽,原名衍功,自號海鷗。漢族,安徽無為練溪鄉旗桿戴村人。著名民族英雄,抗日名將。黃埔系骨幹將領。國內抗戰1925年,戴安瀾考入黃埔軍校第三期步兵科學習,翌年參加了北伐戰爭。
5、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
❿ 推薦一本中國近代史人物傳記
《晚清風雲》《民國那些事》《中國近代史》【求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