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關於偉大的歷史轉折的故事

關於偉大的歷史轉折的故事

發布時間:2021-03-10 02:29:52

1. 第15課 《偉大的歷史轉折是幾年級的

教材解析:八年級下冊第8課偉大的歷史轉折

一、知識梳理

(一)十一屆三中全會

時間:1978年,地點:北京。

背景:「文化大革命」積累了許多嚴重的政治問題和社會問題,人們要求糾正「文化大革命」的錯誤。當時中央的主要領導人仍然堅持「左」的錯誤,提出「兩個凡是」。關於真理標准問題的大討論,解放了人們思想。

內容:思想上:徹底否定「兩個凡是」的方針,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組織上:會議實際上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

意義: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轉折。它完成了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的撥亂反正,是改革開放的開端。從此,中國歷史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

(二)民主法制建設的加強

背景:文化大革命使我國的民主和法制建設遭到了嚴重踐踏,廣大人民群眾深刻地認識到了加強民主和法制建設的重要性。

成就:1982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是新時期一部比較完備的憲法。此後,又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等一系列法律。

意義:反映了我國法制建設取得了偉大成就。廣大人民的法制觀念不斷提高,依法辦事逐漸成為了人們的共識,我國正在向依法治國,建設法制國家的道路邁進。

二、重點難點分析

1.教學重點:

⑴黨的八大與十一屆三中全會有什麼共同點?這兩次會議各產生了什麼影響?

共同點: 都提出了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的任務。

影響:黨的八大召開於世界經濟與科技迅速發展、國內三大改造進入尾聲的1956年。它對國內外形勢和主要矛盾作了實事求是的分析,提出了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工業化,逐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的任務,是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良好開端。八大後,社會主義建設蓬勃開展,可惜受到「左」傾錯誤思想干擾,國民經濟出現重大挫折。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它完成了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的撥亂反正,是改革開放的開端。從此,中國歷史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建設成就日新月異、輝煌燦爛。

⑵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

從黨的指導思想看,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改變了文革期間以及以前「左」傾錯誤思想路線;對文革中的錯誤進行徹底糾正,完成了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的撥亂反正;從黨的工作重心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代替了文革十年的以「階級斗爭為綱」,是改革開放的開端。從此,中國歷史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總之,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的偉大轉折。

2.教學難點:

「關於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與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內在聯系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當時人們要求對「文革」中的冤假錯案進行平反,而黨中央的主要領導人仍然堅持「左」的指導思想,提出「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致使「文化大革命」 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改變。為了改變這種狀況,促進撥亂反正的順利進行,思想理論界展開了真理標準的討論,1977年8月黨的十一大前後,鄧小平、陳雲等一大批老同志親自宣傳黨的實事求是的作風。於是,開始了黨在思想上、理論上規模巨大的撥亂反正工作。1978年5月10日,由胡耀邦直接領導的中央黨校內部刊物《理論動態》首先刊登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的文章。文章鮮明地指出,檢驗真理的標准只能是社會實踐;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最基本的原則;革命導師是堅持用實踐檢驗真理的榜樣;任何理論都要不斷接受實踐的檢驗。這就肯定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的唯物主義原則,從理論上否定了「兩個凡是」;重新確定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這打破了長期以來束縛中國人民的個人崇拜和教條主義的精神枷鎖,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了思想基礎。

三、學法指導

1.製作圖示,理解記憶

為了更全面的理解、記憶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主要內容,可以製作下列圖示,加強記憶,深刻領悟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

2.運用比較,加強認識

比較是我們學習歷史的一種重要方法,對十一屆三中全會的理解認識,可以聯系黨的歷史上的遵義會議和中共八大製作表格,通過比較、分析,加深對十一屆三中全會的認識和理解。

會議名稱

背景

時間

背景

內容

影響

相同點

遵義會議

是黨的歷史上的偉大轉折

十一屆三
中全會

都提出了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的任務

中共八大

3.製作年表,把握進程

在學習民主與法制建設的加強這一目時,可以通過製作大事年表的方式,認識我國民主與法制的建設歷程。具體如下:1949年,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制定的《共同綱領》,起到了臨時憲法的作用;1954年,第一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了第一部社會主義性質的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 中,民主與法制遭到踐踏;1979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1982年頒布了第四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86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等一系列法律的頒布,說明我國逐漸向依法治國的道路邁進。

4.主題活動,實際感受

通過開展調查、訪問,實際感受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取得的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把本課所涉及的知識點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進而深刻領悟十一屆三中全會「偉大的歷史轉折性」的意義。

5.聯系熱點,把握史實

學習本課時,可以結合前段時間召開的中共十六大等社會時事熱點,把握十一屆三中全會的背景、內容和意義。同時今年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紀念,屬於周年問題,應引起同學們的重視。

6.利用歌訣,快速識記

1978年年底,北京中央開會議,「撥亂反正」求真理,兩個「凡是」被拋棄,解放思想講實際,工作重心大轉移。經濟建設是中心,改革開放始興起,「三中全會」了不起,中國進入新時期。

四、中考命題分析

中考關於十一界三中全會的命題往往以時事熱點或者歷史情景作為切入點,結合相關的歷史知識和歷史現象,考查十一界三中全會的召開背景、時間、地點、內容、意義。同時注重對歷史上相關黨的會議的聯系比較,如遵義會議、中共八大。

五、中考試題分析

1.(2008年·福建泉州豐澤區)中國共產黨黨史上有兩次重大、具有深遠意義的轉折點,一次是遵義會議,另一次是( )

A.七屆三中全會 B.八屆三中全會 C.十一屆三中全會 D.十二屆三中全會

解析:此題主要考查學生的理解、辨析能力。遵義會議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十一屆三中全會完成了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的撥亂反正,從此中國歷史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

答案:C

2.(2008·廣西南寧)27.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以來,一直為實現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而不懈地奮斗。中共八大與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共同點是( )

A.實現國家工業化 B.重新確立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C.實行改革開放 D.確定經濟建設為黨的中心工作

解析:此題主要考查學生再認再現歷史史實和比較辨析能力。解答這類問題,需要將每個選項逐一驗之於兩次會議,只要其中一次不適合,就不是對兩次會議共同點的正確概述。A只適合中共八大,B和C只適合十一屆三中全會,只有D項都適合於兩次會議。

答案:D

3.(2008·四川廣安市)11.下列各項,屬於右圖所示會議公報內容的是( )

A.作出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

B.確定鄧小平理論為黨的指導思想

C.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

D.系統地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

解析:此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圖能力和再認、再現歷史史實的能力。觀察圖片場景,首先判斷該圖片報道的內容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內容,然後回扣課本知識可知:B為中共十五大的內容,C中共十二大的內容,D為中共十三大的內容,只有A符合要求。

答案:A

4.(2008年湖北省咸寧市) 6.1978年底中共中央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的思想路線是( )

A.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B.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

C.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D.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解析:此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題首先閱讀題干抓住關鍵信息「十一屆三中全會」「思想路線」來作答,比較四個選項可知:十一屆三中全會徹底否定了兩個凡是的方針,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A、D不屬於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內容,B項屬於政治路線。

答案:C

5.(2008年·四川南充市)閱讀下圖,回答問題

請回答:

⑴有關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為我黨哪次會議的召開奠定了思想基礎?這次會議是哪一年召開的?

⑵通過這次會議,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發生了怎樣的轉移?這次會議作出了什麼戰略決策?形成了以誰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是?

解析:今年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紀念,該題以此為切入點進行考查,這也突出了周年問題的重要性。旨在考查學生的識圖能力和對歷史知識的識記能力。第一問主要考查學生對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背景的理解,文革後,針對黨內存在的「兩個凡是的方針」,思想理論屆展開了一場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使人們認識到,只有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這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了思想基礎。這也是解答第二問的基礎。第二問主要考查學生對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內容的識記情況,屬於基礎性問答。

參考答案:

⑴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年。

⑵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或轉移到經濟建設上),改革開放,鄧小平。

作者簡介:李兆征,山東省高青縣田鎮初中歷史教師。縣級骨幹教師。新課程報社特約編輯。參加過歷史圖書《紅燭3+2》的編寫工作,多篇文章在省市級報刊發表並獲獎。

2. 你對偉大的歷史轉折是思考是什麼

沒明白你的意思

3. 為什麼說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偉大的歷史轉折

這是因為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的撥亂反正,標志著我國進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鄧小平同志的領導下和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支持下,沖破長期「左」的錯誤的嚴重束縛,批評了「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明確指出必須完整、准確地掌握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

全會高度評價關於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重新確立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作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和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這是黨和國家命運攸關的歷史性抉擇。

正由於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從根本上沖破了長期「左」傾錯誤的嚴重束縛,端正了黨的指導思想,重新確立了黨的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我們才開始了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使中華民族滄桑巨變,擺脫了貧困,告別了落後,大踏步趕上時代潮流,迎來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如果說,1949年新中國的誕生和1956年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那麼,1978年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創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時期。

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偉大意義和深遠影響,已經和正在隨著改革開放偉大實踐的發展越來越充分地顯示出來,並將貫穿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全部進程。

(3)關於偉大的歷史轉折的故事擴展閱讀:

十一屆三中全會關鍵詞:

1、解放思想。

在1978年的中央工作會議閉幕式上,鄧小平作了題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講話。鄧小平在講話中說,「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

只有思想解放了,我們才能正確地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解決過去遺留的問題,解決新出現的一系列問題,正確地改革同生產力迅速發展不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確定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具體道路、方針、方法和措施。」

2、工作重點轉移。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指出,現在就應當適應國內外形勢的發展,及時地、果斷地結束全國范圍的大規模的揭批林彪、「四人幫」的群眾運動,把全黨工作的著重點和全國人民的注意力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

3、真理標准大討論。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報》發表題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的特約評論員文章。文章指出:檢驗真理的標准只能是社會實踐,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最基本的原則,任何理論都要不斷接受實踐的檢驗。

這篇文章在全黨引起了強烈反響,同時也遭到一些人的非議和指責,從而引發了一場關於真理標准問題的全國性大討論。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高度評價了關於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問題的討論,認為這對於促進全黨同志和全國人民解放思想,端正思想路線,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4、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

為了健全黨的民主集中制,健全黨規黨法,嚴肅黨紀,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設立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會議認為,國要有國法,黨要有黨規黨法。全體黨員和黨的幹部,人人遵守黨的紀律,是恢復黨和國家正常政治生活的起碼要求。黨的各級領導幹部必須帶頭嚴守黨紀。

全會選舉產生了以陳雲同志為第一書記的由一百人組成的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這是保障黨的政治路線的貫徹執行的一個重要措施。紀律檢查委員會的根本任務,就是維護黨規黨法,切實搞好黨風。

5、四項基本原則。

在1979年召開的黨的理論工作務虛會上,鄧小平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他指出:要在中國實現四個現代化,必須在思想政治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這是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根本前提。

四項基本原則是:必須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必須堅持無產階級專政;必須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必須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這四項基本原則是我們黨長期以來所一貫堅持的。

6、中央一號文件。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批轉《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這是第一個關於「三農」問題的「中央一號文件」,文件突破了傳統的「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體制,肯定包產到戶等各種生產責任制都是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生產責任制。

文件認為「反映了億萬農民要求按照中國農村的實際狀況來發展社會主義農業的強烈願望。」「不論採取什麼形式,只要群眾不要求改變,就不要變動。」從1982年至1986年,連續五年,中央都用「一號文件」形式出台有關農村改革的政策措施。

7、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1982年9月1日,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的開幕詞中,鄧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一嶄新命題,他指出:「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無論是革命還是建設,都要注意學習和借鑒外國經驗。

但是,照抄照搬別國經驗、別國模式,從來不能得到成功。這方面我們有過不少教訓。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

8、歷史決議。

1981年6月27日-29日召開的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審議和通過了《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這個「決議」被人們簡稱為「歷史決議」。

《決議》對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重大歷史事件特別是對「文化大革命」,對毛澤東的功過是非和毛澤東思想的基本內容與指導意義作出了總結和評價。這次全會及其通過的《決議》,完成了中國共產黨在指導思想上撥亂反正的任務。

9、小康。

1979年3月21日,鄧小平在會見外賓時提出了「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概念。同年12月6日,在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鄧小平提出「小康」的概念。

他說:「我們要實現的四個現代化,是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我們的四個現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們那樣的現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

4. 什麼是一次偉大的歷史轉折,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一次偉大的歷史轉折.

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新時期最顯著的成就是快速發展,最突出的標志是與時俱進

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改革開放從十一屆三中全會起步,十二大以後全面展開。它經歷了從農村改革到城市改革,從經濟體制的改革到各方面體制的改革,從對內搞活到對外開放的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

改革從農村開始,這是符合中國國情的戰略決策。實行家庭聯產承包,是中國農民的偉大創造。黨中央尊重群眾願望,積極支持試驗,幾年功夫在全國推開。廢除人民公社,又不走土地私有化道路,而是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統分結合、雙層經營,解決了我國社會主義農村體制的重大問題。八億農民獲得對土地的經營自主權,加上基本取消農產品的統購派購,放開大部分農產品價格,從而使農業生產擺脫長期停滯的困境,農村經濟向著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迅速發展,廣大城鄉人民得到顯著實惠,帶動了整個改革和建設事業。鄉鎮企業異軍突起,是中國農民的又一個偉大創造。它為農村剩餘勞動力從土地上轉移出來,為農村致富和逐步實現現代化,為促進工業和整個經濟的改革和發展,開辟了一條新路。

適應改革從農村向城市發展的新形勢,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這個決定提出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商品經濟,突破把計劃經濟同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是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發展,為全面經濟體制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論指導。接著,黨相繼決定對科技體制和教育體制進行改革,並進一步提出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和任務。

興辦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經濟特區是對外開放的重大步驟,是利用國外資金、技術、管理經驗來發展社會主義經濟的嶄新試驗,取得了很大成就。實踐證明,經濟特區姓「社」不姓「資」。在興辦經濟特區之後,又相繼開放沿海十幾個城市,在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地區、環渤海地區開辟經濟開放區,批准海南建省並成為經濟特區。對外開放不斷擴大,兩億人口的沿海地帶迅速發展,有力地推動了全國的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

改革和建設的順利進行,需要強有力的思想和政治保證。黨提出一系列「兩手抓」的戰略方針,強調一手抓改革開放,一手抓打擊犯罪;一手抓經濟建設,一手抓民主法制;一手抓物質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十二屆六中全會專門作出決議,指出我們的精神文明建設必須是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精神文明建設,是促進全面改革和實行對外開放的精神文明建設,是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精神文明建設。黨還強調在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都要進行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的教育和斗爭。

5. 為什麼說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偉大的歷史轉折

1978年12月召開的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中國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全會認真地、全面地糾正了「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的錯誤,從指導思想上進行了撥亂反正,重新確定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確定了國民經濟發展的新的指導方針。從而使我國的國民經濟能夠沿著一條新的正確的道路向前發展。

全會堅決批判了「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充分肯定了必須完整地、准確地掌握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高度評價了關於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確定了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全會果斷地決定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這個已不適用於現實社會主義社會的口號,作出了從1979年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全會著重提出了健全社會主義民主和加強社會主義法制的任務;審查和解決了黨的歷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錯案和一些重要領導人的功過是非問題。所有這些在我國的政治上、經濟上和思想上都是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決策。

全會對經濟發展問題作出了如下決策:

一、對嚴重失調的國民經濟必須進行調整

全會指出,由於林彪和「四人幫」的長期破壞,國民經濟中存在不少問題,一些重大比例關系失調的狀況沒有完全改變過來,生產、建設、流通、分配中的一些混亂現象沒有完全消除,城鄉人民生活中多年積累下來的一系列問題,必須進行妥善解決。基本建設必須積極地而又量力地循序進行,要集中力量打殲滅戰,不可一擁而上,造成窩工和浪費。必須在這幾年中認真地逐步解決這些問題,切實做到綜合平衡,以便為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奠定穩固的基礎。

全會討論和原則同意1979、1980兩年的國民經濟計劃安排,建議國務院修改後提交五屆人大討論通過。會議認為,這個計劃安排是積極的可行的。

二、經濟管理體制必須進行改革

全會指出,現在我國經濟管理體制的一個嚴重缺點,是權力過分集中,必須加以改革。應該有領導地大膽下放權力,讓地方和工農業企業在國家統一計劃指導下,有更多的經營管理自主權,應該著手大力精減各級經濟行政機構,把它們的大部分職權轉交給企業性的專業公司或聯合公司;應該堅決實行按經濟規律辦事,重視價值規律的作用,注意把思想政治工作和經濟手段結合起來,充分調動幹部和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應該在黨的一元化領導下,認真解決黨政企不分,以黨代政,以政代企的現象,實行分級分工分人負責,加強管理機構和管理人員的許可權和責任,提高工作效率。

三、要盡快把農業搞上去

會議深入討論了農業問題,同意將《中共中央關於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草案)》和《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試行草案)》發到各省、市、自治區討論和試行。全會認為,全黨目前必須集中主要精力把農業盡快搞上去。為此目的,必須首先調動農民的社會主義積極性,必須在經濟上充分關心他們的物質利益,在政治上切實保障他們的民主權利。具體措施是:人民公社、生產大隊和生產隊的所有權和自主權必須受到國家法律的切實保障,不允許無償調用和佔有生產隊的勞力、資金、產品和物資;公社各級經濟組織必須認真執行按勞分配的社會主義原則,按照勞動的數量和質量計算報酬,克服平均主義;社員自留地、家庭副業和集市貿易是社會主義經濟的必要的補充部分,任何人不得亂加干涉;人民公社要堅決實行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制度,穩定不變,人民公社各級組織都要堅決實行民主管理、幹部選舉,帳目公開。今後一個較長時間內,全國糧食征購指標繼續穩定在1971—1975年「一定5年」的基礎上不變,絕對不許購過頭糧。

為了縮小工農業產品交換的差價,全會建議國務院作出決定,糧食統購價格從1979年夏糧上市的時候起提高20%,超購部分在這個基礎上再加價50%;棉花、油料、糖料、畜產品、水產品,林產品等農副產品的收購價格也要分別情況,逐步作相應的提高。農業機械、化肥、農葯、農用塑料等農用工業品的出廠價格和銷售價格,在降低成本的基礎上,在1979年和1980降低10%到15%,把降低成本的好處基本上給農民。農產品收購價格提高後,一定要保證城市職工的生活水平不致下降。糧食銷價一律不動,群眾生活必需的其它農產品的銷價,也要堅決保持穩定;某些必須提價的,要給予消費者以適當補貼。

會議還討論了加強農業科學教育,制定發展農村牧業的區域規劃,建立現代化農林牧漁業基地,積極發展農村社隊工副業等重要問題,並決定採取相應的措施。

四、改善城鄉人民生活

全會還指出,城鄉人民生活必須在生產發展的基礎上逐步改善。必須堅決反對對人民生活中的迫切問題漠不關心的官僚主義態度。同時,我國經濟目前還很落後,生活改善的步子一時不可能很大,必須把有關的情況經常告訴人民,並在人民和青年中繼續加強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革命思想教育,各級領導同志必須以身作則。

十一屆三中全會所做出的各種決策,確定了我國經濟發展的新道路,標志著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已經開始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在長期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斗爭中,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發展了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總結正反兩方面的經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實現全黨工作重心向經濟建設的轉移,實現改革開放,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相結合,逐步形成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主義的理論和政策、路線、方針,開創了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時期。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是一條馬克思主義的路線。

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從根本上沖破了長期「左」傾錯誤的嚴重束縛,端正了黨的指導思想,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作出了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在這條正確路線指引下,在堅決推進全面改革和對外開放的過程中,黨領導全國人民緊緊把握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使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增長,開辟了黨的歷史發展的新階段,國家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在經濟領域,工農業生產總值、國民生產總值、國民收入、國家財政收入和城鄉居民平均收入大大提高。在政治領域,盡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不安定因素甚多,但是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得到了鞏固和發展。在思想領域,那種死氣沉沉的僵化局面,已被思想解放、實事求是的潮流所沖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生動景象正在逐步形成。在文化領域,科技、教育、新聞出版、文學藝術、廣播電視、衛生、體育等事業逢勃發展,欣欣向榮。在軍事國防領域,人民軍隊的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取得了重大進展。在外交領域和實現祖國統一的問題上,外交格局的調整、「一國兩制」構想的提出和實踐,使我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威望大大提高。總之,實踐無可辯駁地證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是一條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這條路線是黨和人民智慧的結晶,是黨中央集體智慧的結晶。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指引下 , 中國共產黨圍繞著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進行了全面的政策創新。從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出發 , 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個中心 , 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形成了黨的總政策 , 並構建了全新的政策體系。

(一)以鄧小平為代表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進行的政策創新,使中國共產黨煥發了青春,使社會主義在中國展現出蓬勃的生機和活力。

首先,緊緊圍繞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一目標,出台了一系列經濟體制改革的政策。在農村,實行了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基礎的統分結合的經營體制,廢除了人民公社體制;在城市,以國有企業改革為中心,全面出台了各個領域改革的新政策。在所有制上 , 實行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政策;在分配製度上,實行了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形式並存的政策 . 制定了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幫後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政策。實行了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政策。

其次,緊緊圍繞加強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的目標,出台了一系列政治體制改革的政策。主要有,在黨的領導下,行黨政分開的政策;改革行政管理體制,轉變政府運作方式的政策;改革幹部人事制度,廢除領導職務終身制的政策,等等。這使我國的政治生活有了新的生機。第三,緊緊圍繞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目標,在思想道德建設和科學文化建設上出台了一系列新的政策。

(二)中國共產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 , 又有政策創新 , 集中表現在創造性地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並圍繞基本綱領,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各個領域,進行了全面的政策創新。

在經濟方面,提出了實現「兩個根本性轉變」和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的政策思路;制定了與科教興國戰略相適應的科技、教育政策和與可持續發展戰略相適應的人口、資源、環境政策 ; 制定了所有制結構調整政策;制定了從整體上搞活國有經濟的國有企業改革的政策;制定了漸進實現農村現代化的政策;制定了「走出去」的對外開放政策;制定了與加快中西部發展的西部大開發戰略相適應的資源、產業、人才政策,等等。

在政治方面 , 制定了始終堅持「三個代表」的黨的建設政策 ; 制定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法治和德治相結合的政策;制定了從國情出發穩步推進社會主義民主的政策;制定了標本兼治的廉政政策;制定了努力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行政體制改革的政策;制定了與鞏固和平、爭取發展的國際戰略相適應的對外政策,等等。

在文化方面 , 制定了用鄧小平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的基本政策;提出了「唱響主旋律 , 打好主動仗」和堅持社會主義文化民族化、科學化、大眾化的方針;提出了文化經濟產業化發展的政策思路 , 等等。

而於2006年10月8日至11日在北京舉行的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又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增添了新的篇章。

全會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胡錦濤作了重要講話。全會聽取和討論了胡錦濤受中央政治局委託作的工作報告,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吳邦國就《決定(討論稿)》向全會作了說明。

全會充分肯定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以來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一致認為,中央政治局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緊緊抓住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著力加快改革開放,著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著力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推動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取得新的成就,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取得新的進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取得新的進展。

全會全面分析了當前的形勢和任務,研究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若乾重大問題。一致認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反映了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體現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

全會指出,社會和諧是我們黨不懈奮斗的目標。新中國成立後,我們黨為促進社會和諧進行了艱辛探索,積累了正反兩方面經驗,取得了重要進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們黨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積極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為促進社會和諧進行了不懈努力。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們黨對社會和諧的認識不斷深化,明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中的地位,作出一系列決策部署,推動和諧社會建設取得新的成效。經過長期努力,我們擁有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各種有利條件。

全會提出,新世紀新階段,我們黨要帶領人民抓住機遇、應對挑戰,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推向前進,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擺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全會強調,我們要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中國共產黨領導全體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和諧社會。必須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總要求,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著力發展社會事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建設和諧文化、完善社會管理、增強社會創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動社會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協調發展。

6. 在中國革命與建設時期,我黨經歷了兩次偉大的歷史轉折。指出導致這兩次重大轉折的歷史事件與主要內容

1935年初的遵義會議和1979年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遵義會議:取消王明、博古在中央的領版導,結束權結束了左傾冒險主義在黨中央的統治,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軍事主張,增選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是中共走向成熟的標志。 十一屆三中全會: 第一,全會實現了思想路線的撥亂反正。思想路線的撥亂反正是各方面撥亂反正的前提和先導。全會沖破了黨的指導思想上存在的教條主義和個人崇拜的嚴重束縛,堅決批判和否定了「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高度評價了關於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指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是黨的思想路線的根本原則,從而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第二,全會實現了政治路線的撥亂反正。這是最根本的撥亂反正。建國之初,黨就要求各項工作必須以發展生產力為中心。黨的八大確定要以在新的生產關系下保護和發展生產力為主要任務。 第三,全會實現了組織路線的撥亂反正。 第四,全會開始了系統地清理重大歷史是非的撥亂反正。 第五,全會恢復了黨的民主集中制的傳統。全會討論 並著重提出了健全社會主義民主和加強社會主義法制的任務。 大致就是這樣,希望有點幫助。

7. 八年級《偉大的歷史轉折》的核心內容和價值是什麼

使學生認識抄到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從此,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在實踐上探索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並形成了鄧小平理論;國家在統一大業、統戰、外交、教育、科技、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三、重點與難點 重點:十一屆三中全會難點:關於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與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內在聯系

8. 偉大的歷史轉折「兩個凡是」的內容和實質分別是什麼

兩個凡是繼續堅持左傾錯誤,1978年開展的關於整理標准問題的討論,否定了兩個凡是的錯誤主張,肯定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了思想基礎。

閱讀全文

與關於偉大的歷史轉折的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