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歷史故事陳橋驛兵變

歷史故事陳橋驛兵變

發布時間:2021-03-10 00:54:31

① 趙匡胤陳橋兵變講述的是怎樣的故事

趙匡胤祖籍河北涿州,出身於武官家庭,祖父當過營、薊、涿等州的刺史。父親趙弘殷,是後唐的一名禁軍軍官。趙匡胤生於洛陽,並在那裡度過了他的童年。

公元948年,22歲的趙匡胤離家出走。起初,他曾去投奔與他父親有舊交的防禦使王彥超,但未被王彥超收留;後來,他又投奔隨州刺史董本,因為董本的兒子瞧不起他而離開隨州。這時,趙匡胤已身無分文,連住宿的地方都找不到了。

一天,趙匡胤投宿在一所廟中,廟中和尚見他如此貧困潦倒,但舉止談吐又頗具雄才大略,便開導他說:「我給你一點路費,你向北走,會有好運的。」傳說,當趙匡胤走到河南商丘的高辛廟時,見到一個占卜者,便湊上去,問訊自己的前程。他先問能否當一名小兵,卜顯示「不吉」;又問能否當一名刺史,卜又顯示「不吉」。他不解,再問能否當皇帝,卜上顯示:「吉」!於是,他向南投到後漢樞密史郭威的帳下,郭威見趙匡胤氣質不凡,便留在軍中。

公元951年,趙匡胤與一批將領擁立郭威,奪取後漢政權,建立後周。在推翻後漢的過程中,趙匡胤因為作戰有功,後來被提拔為禁軍軍官,這激發了他繼續往上發展的勇氣。公元954年,周世宗柴榮即位,趙匡胤又因智勇雙全、連戰連勝,先後被提升為「殿前都御侯」、「殿前都指揮使」,成為禁衛軍的高級將官。

顯德三年(公元956年)春,周世宗柴榮親征淮南,趙匡胤隨駕南征,又立下大功,佔領了南唐的滁州。在滁州,趙匡胤部下捉到一百多名百姓,指認他們為盜匪,准備斬首示眾。新來滁州上任的軍事判官趙普卻不同意全殺,他說:「你不審問清楚就一律處死,如有被誣陷者,豈不誤傷人命?」趙匡胤說:「這里的百姓,都是俘虜,我將他們全都赦免無罪,已經夠仁義了。可他們這些人還要做盜匪,不動刑罰,就不能儆戒他人。」

趙普不同意趙匡胤的說法,反駁道:「南唐雖屬敵國,但百姓有什麼錯?你既然想一統中原,為何要把這里百姓看作俘虜?」趙匡胤無言爭辯,只好說:「你若不怕辛苦,就煩請代為審理這些人吧!」趙普對這一百多平民認真查問,絕大多數沒有作盜匪的證據,除個別有物證定罪外,其餘無罪釋放。百姓們非常高興,稱贊趙普英明。趙匡胤由此對趙普格外信任,凡有大事,必同他商量。

周兵攻佔滁州,南唐國主李璟害怕了,向柴榮求和未果,便命齊王李景達為帥帶6萬兵馬直奔揚州。揚州當時的守將是韓令坤,忙向滁州求援。趙匡胤率兵來到六合,准備去支援揚州,但韓令坤已撤出揚州,趙匡胤聞訊,捎信批評了韓令坤。韓令坤立即下令回兵揚州,與唐將張孟俊遭遇。周兵各個勇敢善戰,唐兵大敗,張孟俊被活捉。

過了幾天,唐兵主帥李景達發兵攻周。趙匡胤率兵迎戰。趙匡胤發現有幾位兵士畏懼不前,便用劍在他們的皮笠上砍出痕跡,作為記號。這一仗,雙方不分勝負。收兵後,趙匡胤將皮笠上有劍痕的兵士斬了,通報全軍。第二天再戰,周兵以一當十,殺得唐兵一敗塗地,最終平定南唐。

周軍節節勝利,直逼幽州,但柴榮大病卧床,不能繼續指揮作戰,只好撤軍。趙匡胤隨柴榮皇帝征遼有功,被任命為殿前都點檢掌管禁衛軍,兼檢校太傅,不久又增加了歸德(今河南商丘)軍節度使一職,權力越來越大。

公元959年,後周周世宗病亡,周恭帝柴宗訓年幼。這時的趙匡胤由於屢建戰功,聲望日高,他除了典掌禁軍外,還兼宋州歸德節度使(今河南商丘),負責防守京師。於是,當年占卜時得來的一顆當皇帝的心願,便開始萌發,並很快膨脹起來。

此時,趙匡胤得到率兵出征的命令後,便有條不紊地行動起來。趙匡胤調兵遣將,大造聲勢,像是真要去抵禦大敵。其實,這是趙匡胤等人設下的圈套。當大隊人馬開進到大梁城北40里的陳橋驛時,天色已晚,便駐紮下來。夜裡,趙匡胤的弟弟趙匡義和謀士趙普,按照趙匡胤的預先部署,進行了緊張的活動。他們派人到將士中鼓動兵變,擁立趙匡胤當皇帝。將士們很快地議論開了。大家說:「現在皇上年幼力弱,未能親理政事,我們為國出生入死,有誰知道?不如先立點檢為天子,再北征不遲。」趙匡義和趙普見將士們行動起來,立即派飛騎回京,與留在汴梁的禁軍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秘密約定,待趙匡胤回師時作為內應。這天夜裡,在陳橋驛的將士們都沒有入睡,趙匡胤假裝酒醉不醒,躺在床上。黎明時分,趙匡義、趙普和諸將闖進卧室,個個手拿兵器說:「諸將無主,我們願立太尉(趙匡胤)做天子!」眾將士一邊叫喊著,一邊團團圍住正打著哈欠的趙匡胤,並把早准備好的龍袍強行披到趙匡胤身上,隨後叩頭便拜,高呼:「萬歲!」這就是歷史上的「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一說的來由。這一年,趙匡胤34歲。

② 趙匡胤陳橋兵變是怎麼回事

大宋王朝建立於公元960年的陳橋兵變,趙匡胤黃袍加身而成為宋太祖,這一基本史實並不存在疑點。而令人不解的是此次政變過程中,有關史籍的一些細節方面描述充滿著矛盾,主要圍繞趙匡胤是完全被動接受黃袍加身,還是其集團進行的一次早有預謀和准備的政變?有關的史料與素材矛盾百出,使這一事件的進程變得撲朔迷離。

趙匡胤像五代末,顯德七年(960)的正月初一,後周朝廷接到鎮、定二州的軍情急報,說北漢勾結契丹,大軍聲勢甚盛,南下侵入邊境,形勢十分危急。宰相范質、王溥等商討後奏准太後,立即派檢校太尉、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率諸將領兵出征。大將慕容延釗簡選精銳,率前軍先行啟程。趙匡胤調集各路人馬,領大軍也即將北征。初三,軍隊駐扎於開封東北四十里的陳橋驛,諸將聚謀,以為主上幼弱,我們出死力破敵,有誰知道?也為國家著想,不如立太尉為天子,然後北征也不晚。乃找匡胤之弟、時任供奉官都知的趙光義和掌書記趙普商議。光義以為:哥哥忠赤,不會同意。趙普認為:外寇壓境,大敵當前,應先御敵,戰歸再議。而眾將堅持,說:「若太尉不受命,六軍難以向前。」此時,趙匡胤卻醉酒卧營不省,眾有擁立之意的將士便環立待旦。次日黎明,軍營四周吶喊聲起,震動原野。光義與趙普入營告知,而諸將士也直叩寢帳之門,高呼:「諸將無主,願策太尉為天子。」趙匡胤驚起披衣,未及應酬,便被扶到議事廳,有人把皇帝的黃袍加披到他身上,眾人都羅拜庭下,口稱萬歲。匡胤要推辭,眾人不答應,並相與扶匡胤上馬,擁逼南行。趙匡胤在馬上說:「你等自貪富貴,立我為天子,那就必須聽從我的命令,不然我就不做這個皇帝。」眾將下馬回答:「惟命是從。」然後趙匡胤嚴肅頒布了有關入京以後士兵秋毫無犯的約法,並令眾立誓,這才率軍返回開封城,遂取代後周政權,建立了大宋王朝。

上述故事情節,主要意譯自宋代最具權威的史籍《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一,其他重要史料記載也所差不多。從其具體過程考察,此次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似乎是一次偶發事件,是遵循五代將士擁立主帥的舊例行事,趙氏集團事先並不知情,趙匡胤完全是被動接受眾將的請求,不得已才同意做皇帝。然而從其他相關史料分析,卻使人感到其描述是大有疑問的,黃袍加身應是一次有預謀有準備的政變,所謂「黃袍不是尋常物,誰信軍中偶得之」(岳蒙泉《綠雪亭雜言》)。

趙匡胤出身將門,22歲時投到後漢樞密使郭威帳下效力,因戰功卓著,30歲就升至殿前都指揮使。他以拜把子兄弟的方式,團聚了一批生死與共的高級將領鐵哥兒們,號稱「義社十兄弟」,開始發展自己的勢力。顯德六年(959),33歲的趙匡胤升任殿前都點檢,執掌碟軍最精銳部隊。六月,周世宗去世,恭帝即位,時才7歲,太後也年輕少謀,孤兒寡婦無能力執政,幾位宰相也較懦弱。而這時在京城的禁軍兩司將領,除侍衛馬步軍副都指揮使韓通外,基本上都是趙匡胤的結義兄弟或好友。可以說一場政變在如此成熟的條件下已開始醞釀,問題只在於找一個怎樣的契機發動而已。

據司馬光《涑水紀聞》記載:「及將北征,京師喧言,出師之日將策點檢為天子。故富室或挈家遠避於外州,獨宮中未之知也。」《續資治通鑒長編》也說:「時都下歡言,將以出軍之日策點檢為天子,士民恐怖,爭為逃匿之計,惟內庭晏然不知。」說明此事,早在政變之前已於京城一帶傳得沸沸揚揚,且能斷定政變將發生於「出師之日」,此絕非普通民眾所能猜測和指定的。所謂只有「宮中未之知」,應指宮廷中後周皇帝的孤兒寡婦還被蒙在鼓裡。不能判定的是:這些傳言是趙氏集團為政變故意所做的輿論准備,還是有一定地位的人在有關徵兆的預見中所做的推測?大軍在開拔途中,一個號稱諳知天文的軍校苗訓,也指點了當時「日下復有一日」的天象,是即將改朝換代的「天命」。這一宣傳與京城傳聞相配合,使人有故意做輿論准備之感覺。

此傳聞在京城造成民眾如此的恐慌,應該說絕大部分人都會聽說,那麼宰相范質、王溥等大臣是否知曉呢?如果知曉,他們仍派趙匡胤率軍出征,是否與趙氏集團同謀呢?不過從後來事態的發展來看,范質與王溥似乎又不知情。據有關記載,兵變消息傳到京師,范質受到太後的諭責,退出朝門,握住王溥的手道:「倉促遣將,竟致此變,這都是我們的過失,為之奈何?」王溥聽了發愣而無法回答,忽口中呼出呻吟聲來,原來范質握手之指甲已掐入他的手腕,幾乎出血。趙匡胤入城後,還對范質等人「嗚咽流涕,具言擁逼之狀……(范)質不知所措,乃與(王)溥等降階受命」(《宋史·范質傳》)。等到趙匡胤詣崇元殿行禪代禮之時,召文武百官就例,班定禮儀程序之時,獨缺周帝禪位制書,這時翰林學士承旨陶谷出諸袖中,進曰:「制書成矣。」遂完成此禪位之禮,使趙匡胤登上皇帝寶座。其中,像翰林學士之類的官員已早有準備,而宰相范質等居然一點也不知情,似乎又很難說得過去。

《宋史·杜太後傳》載,杜後得知其子趙匡胤黃袍加身後,脫口說道:「吾兒索有大志,今果然。」依然談笑自若,沒有任何驚詫之表情。《涑水紀聞》也載,杜後說:「吾兒生平奇異,人皆言當極貴,又何憂也。」據說,匡胤年輕時,杜氏勸他好好讀書,匡胤奮然回答:「治世用文,亂世用武,現世事擾亂,願習武藝,安邦定國。」杜氏笑道:「兒能繼承祖業,便算幸事,還想什麼大功名哩。」匡胤道:「唐太宗也不過一將門之子,後造成帝業,兒想與他一樣干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業,母親以為如何?」杜氏怒道:「不要信口胡說,世上說大話的人,後來往往沒用,還是讀書去罷!」而這時,連年老的母親都變得如此胸有成竹,遇事不驚,說明趙氏集團對這事的准備已相當充分。所以後人以詩譏諷道:「阿母素知兒有志,外人反道帝無心。」

一些宋人筆記記載,趙匡胤早年曾到高辛廟算卦,占卜功名前程,據說自小校以上至節度使,一一擲之,卦皆不應,最後唯剩「天子」時,一擲而得此卦。這事真偽已無法考定,然而從其為當時廣為流傳的軼聞而言,也或是趙氏集團所作的輿論准備,至少說明趙匡胤自己早已對此事有所謀劃。而政變發生之際,趙光義和趙普馬上派快騎入京,通知其死黨殿前都指揮使石守信和殿前都虞侯王審琦,讓他們在京城做好改朝換代的接應准備。有意思的是,此時趙匡胤居然醉酒卧營不省,而使將士們環立等待,直到次日黎明。這一情節是真實的,還是故意做作,抑或後人編造?也令人頗感困惑。

大軍返回京城,城門早在石守信諸將的控制之下,不但入城順利,整個京城也沒有因此發生大的動亂。時正早朝,副都指揮使韓通聞訊,還沒來得及集結軍隊應變,就被入城的殿前司勇將王彥升追殺,並誅滅其全家。這是後周將相中惟一的罹難者,他還沒來得及組織起反抗,就被迅速剿滅,如沒有事先布置安排,怎麼會如此周全。當然,事後還要演飾一番,將韓通以禮葬之,並嘉其臨難不苟,贈中書令之職。有意思的是,後來宋太祖幸開寶寺,見壁上供有韓通的畫像,立即令塗去,應是內心有愧吧。

尤其令人不解的是:本因邊境軍情告急,這才令趙匡胤率軍北征,為何黃袍加身後便率軍回京,而不用去抵禦強敵了呢?有所謂「千秋疑案陳橋驛,一著黃袍便罷兵」(查初白《敬業堂集》)。一般認為,鎮、定二州是在謊報軍事,以配合此次政變。這樣,鎮、定二州節度使也理應是趙氏集團的成員了。有學者提出不同看法,認為鎮、定二州軍情並沒有謊報,《續資治通鑒長編》、《宋史》、《契丹國志》諸重要史籍都有相關軍情記載。而二州節度使郭崇和孫行友,據《宋史》兩人的傳記所載,宋初,郭「崇追感周室恩遇,時復泣下」。監軍密奏:「崇有異心,宜謹備之。」同時,孫「行友不自安,累表乞解官歸山,詔不允。建隆二年,乃徙其帑廩,召集丁壯,繕治兵甲,欲還狼山以自固。」被人告密,令舉族遷赴都城,審問後削奪官爵,勒歸私第,並嚴懲其部下。可見,兩人不可能屬於趙氏集團成員。那麼,為什麼北漢與契丹入寇之軍隊沒有長驅南下,確實令人不解。其後,郭崇曾來報:「契丹與北漢軍皆遁。」為什麼會自動撤退呢?難道是其趁後周「主少國亂」之機起兵入侵,得知政變後「宋立國安」,就自動退兵了嗎?

五代諸帝多由軍隊擁立,如唐廢帝李從珂、唐明宗李嗣源、周太祖郭威等,它是唐代藩鎮割據後軍人擅廢立之權而留下的遺風,自然為儒家正統思想所不齒。所以在宋代官方文獻中,都把陳橋兵變說成趙匡胤事先完全不知內情,以洗刷其篡奪王位的千古罵名,由是在有關文獻中遮遮掩掩,弄得歷史記載矛盾百出,整個過程疑團叢生。再如邵伯溫在《聞見錄》中引證王禹偁的《建隆遺事》,認為趙光義壓根兒就沒參與陳橋兵變,那時,他正留在開封城裡陪母親杜氏。而有的史書(《太祖實錄》新版)卻說,陳橋兵變後軍隊入城,秋毫無犯,是光義叩馬而諫,才有太祖約法立誓之舉。這里是乘機烘托宋太宗的高大形象,亦可見官方在有關文獻記載中所做的手腳。實際上,趙匡胤後來的開國措施結束了五代動盪和中原分裂的政局,拉開了經濟與文化都頗為繁榮的宋代序幕,是有功於社會歷史發展的,人們對其如何取得政權的細枝末節已不太在意了。

③ 眾所周知,北宋是趙匡胤建立的。請講述一下陳橋驛兵變的故事。那時的歷史背景也一定要說清楚。謝謝。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從「安史之亂」到陳橋驛兵變二百零五年間,中原藩鎮割據,互相攻戰,朝代更替不休,國無寧日經濟凋弊,人民飽嘗了戰亂的苦難,國家統一,發展生產,安居樂業,已成了人心所向,眾望所歸,這一歷史使命擺在面前,待人承擔,後周名將趙匡胤,英勇善戰,軍功卓著,深受周世宗器重和將士的擁戴。公元959年,周世宗駕崩,年僅七歲的太子柴宗訓繼位,皇帝年幼,擔不起歷史重任,將士擁戴殿前都點檢趙匡胤作天子,於公元960年在這里「黃袍加身」,做了大宋的開國皇帝,順應了歷史的發展。 後周顯德七年(西元960年),宮廷正在歡慶新年,忽接北方緊急軍情,契丹與北漢入侵,宰相范質、王溥倉率中不辯真偽,即命禁軍大將趙匡胤率軍出征。出軍之日,軍校苗訓,號知天文,利用天文中的「假日」現象,說什麼天上二日磨盪,乃改朝換代之象,鼓動軍心思變。出軍第一天晚上,大軍駐於陳橋驛站,趙匡胤的親兵親將們鼓噪而起,要求擁立新天子,然後出征。時為掌書記的趙普,足智多謀,向諸說明「興王易姓,雖雲天命,實系人心」的道理,要求他們嚴明軍紀,安定人心,長保富貴,取得將兵們的同意和支援。駐軍陳橋的第二天早晨,參與擁立新天子的將領們,拿一件象徵皇帝即位時用的黃袍,披在趙匡胤身上。趙匡胤向將兵宣布。要使這次政變成功。必須吸取以往兵變中大肆殺人的歷史教訓,安撫後周君臣,減少阻力,爭取和平手段解決政權移交的問題,將兵唯唯聽命。 一切按照趙匡胤的布置行事,回師東京,軍紀嚴明,秋毫無犯,孤立了後周,爭取了民心。 陳橋驛,位於河南省新鄉市封丘縣東南部。現存有房屋四座,當年系戰馬或驛馬的老槐樹一棵,歷經千年,樹已枯死,當地文物部門對其進行了化學處理,以免風化折斷。目前,陳橋驛已被河南省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陳橋始建於五代,後晉時已有其村,相傳,有一小橋失修,陳姓捐資修復,故名陳橋。後周時,設驛站,名陳橋驛。公元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在陳橋舉行兵變,"黃袍加身",開創了宋朝,史稱北宋,定都開封。陳橋列為宋史卷首,遂永載史冊,名揚中外。北宋京城開封曾設"陳橋門"。陳橋成為北通燕趙的咽喉。從開封向北,有兩條重要道路,一條是開封、陳橋、長垣、澶州、大名、河間至雄州,謂之東路;一條是開封、陳橋、滑州、相州、洛州、深州至雄州,謂之西路,均可達到遼國的南京(今北京)。由此可知陳橋是東西兩路的匯合點,宋遼政治、軍事頻繁交往的必由之路。當時,陳橋驛擔負著北宋朝廷大量的 政令、軍事情報傳遞任務及負責迎送和安排過往官員的住宿。隨著往來客人日益增多,促進了該鎮商業貿易的發展,市場貿易日趨興旺。崇文四年(1105年)宋徽宗下詔,改驛站為"顯烈觀",以紀念祖宗的功業。金、元、明、清四代,開封地位有了較大的變化,但陳橋作為七朝古都開封]匕郊第一個商貿基地,始終保持著原來的格局,金代祥符縣(今封丘縣一帶)只有三個鎮,而陳橋居其中之一。明代的開封府,南有朱仙鎮,北有陳橋鎮。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祥符縣的縣丞就駐在陳橋鎮。清末、民國初年,陳橋還保持著原來的風貌,有城牆四門,分南北道、東西司,官府衙門,冀魯豫三省河台,廟宇林立,有七十二座廟之稱。陳橋渡口往來商賈雲集,渡口碼頭鹽垛及其它商品堆積如山,陳橋鎮商號、·店鋪、手工作坊到處皆是,客棧燈火輝煌,通宵達旦,客人往來不絕。後來,由於軍閥割據,戰亂不休,特別是日寇侵華之後,黃河改道,戰爭破壞,民不聊生,陳橋鎮遂趨向蕭條。

④ 宋朝陳橋兵變經過

趙匡胤的篡權、立宋是通過「陳橋兵變」實現的。趙匡胤系河北涿郡人,年青時投身於郭威的軍中,及郭威建立後周,乃提升其為東西班行首,成了禁衛軍軍官。後屢隨周世宗柴榮(921年-959年)南征北戰,功勛卓著,於顯德六年(959年)被任為檢校太傅、殿前都點檢,掌管禁軍。同年,周世宗死了,子恭帝沖齡即位,由符太後臨朝,又是一個孤兒寡婦的局面。趙匡胤任檢校太尉、殿前都點檢,兼領宋州歸德軍節度使(治所在今河南商丘南)。

這一年冬天,鎮(今河北正定)、定(今河北定縣)二州奏契丹與北漢合勢入寇,次年正月初一,趙匡胤受詔將宿衛諸軍御之。初三,兵次陳橋驛,軍心浮動,將士議立趙匡胤為天子,告之其弟匡義及謀士趙普。初四,天方黎明,匡義、趙普入帳中向胤稟白,眾兵把事先准備的黃袍加諸其身,拜於庭下而三呼萬歲,擁其為天子。於是趙匡胤乃引兵返回開封迫恭帝禪位,奉其為鄭王,符太後為周太後。因趙匡胤所領的歸德軍駐在宋州,所以建國號曰宋(即北宋,公元960年-1127年),定都於開封(即汴涼、東京)。史稱「陳橋兵變,黃袍加身」。
雄才偉略的柴榮曾經感嘆說:「假如我能再有三十年生命,一定要用十年統一天下,十年休養生息,十年致太平。」只可惜他壯志未酬身先死,年僅三十九歲就告別人世,將天下拱手讓給趙氏。去世之前,他正在北征的路上,沿途敵軍已經望風而逃,許多契丹控制下的城池已經被收復,但柴榮卻在此時病倒。

據說病中的柴榮在翻看文件時,曾經莫名其妙地得到一個錦囊,裡面裝著塊木條,上面寫著「點檢為天子」幾字。柴榮頓時警惕起來,對時任殿前都點檢的張永德產生了懷疑。隨著病情加重,柴榮准備防患於未然,他讓跟著自己出生入死、深受自己信任的趙匡胤取代了張永德的位置。不久世宗柴榮去世,兒子柴宗訓即位,即為後周恭帝。雖然柴榮在位只有五年半,但他的文治武功已經為結束割據局面的事業奠定了基礎,確為五代時最傑出的統治者。

即位的後周恭帝年僅七歲,不能當政,只能讓太後輔佐,國家的政治前途因此籠罩在一片迷霧中。不久之後,北方傳來消息,說是北漢與契丹聯手前來進犯,恭帝急忙命令趙匡胤率大軍前去抵禦。其實這只是趙匡胤製造出來的假消息,他率軍出發的目標不在北方而在皇城。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趙匡胤的計劃悄悄泄漏了出去,京城裡人心惶惶,許多人已經在收拾東西,打算逃離即將到來的政權交替。

但後周皇室還被蒙在鼓裡,也有一些大臣對趙匡胤產生了懷疑,甚至有人打算在臨行前把他除掉,但終因當權者們的麻痹大意而未能施行。趙匡胤安然無恙地率軍出了京城,當行軍到附近的陳橋驛時,他手下親兵們就開始執行兵變計劃,先是宣揚「點檢為天子」這條讖語,隨後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又率領著眾軍士,在一個黎明逼近趙匡胤的寢所大聲喧嘩。當趙匡胤出帳時,趙光義宣布了將士們打算擁立新皇帝的計劃,在兵士們一片「現在三軍無主,我們願意擁立您為我們的天子」的高喊聲中,有軍官將一件黃袍披在趙匡胤的身上,眾將士紛紛拜倒,山呼萬歲。

趙匡胤被人們架上了馬,接受大家的朝賀。他見時機已到,就攬著韁繩對將士們說:「我有號令,大家都能聽從嗎?」大家齊聲高喊:「惟命是從!」於是趙匡胤就宣布了幾條穩定京城秩序的命令:不能驚擾昔日的主人——後周的太後和皇帝;不能怠慢與他同朝為官的後周大臣;進京之後不許擅自闖入朝廷府庫和官民之家,更不能趁機搶掠。最後他提醒眾人,尊令者將得到賞賜,而違令者格殺勿論。

於是趙匡胤的軍隊紀律整肅地返回京城,在最短的時間內順利地鏟除了反對派,隨後趙匡胤命令將士們回營,他單人獨騎進了後周皇宮正門明德門,向仍然對形勢一無所知的孤兒寡母們正式攤牌。過了一會兒,將士們押著後周宰相范質等人趕來,趙匡胤一臉悲傷地告訴他們自己已經迫不得已做了皇帝,還沒等范質等人回話,趙匡胤手下的將領就已經手按重劍,在一旁厲聲大喝,為新皇帝大造聲勢。

看到這種氣焰囂張的樣子,范質明白事情已經無法挽回,於是在短暫的僵持之後,他退到階下,向趙行禮參拜,其他人也隨之拜倒。文武百官們迅速被召集到場,列班站好之後,趙匡胤的謀士拿出早就准備好的周恭帝的退位詔書,當場宣布周恭帝禪位於趙匡胤。於是趙匡胤被人扶上寶座,接受眾人的恭賀,正式即皇帝位,改國號為宋,年號建隆,這一年是公元960年。

雖然趙匡胤本人和宋代的史書里都再三聲明他是糊里糊塗當上了皇帝,但實際上誰心裡都明白,這場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鬧劇,本來就是由趙匡胤本人和他的忠實策劃者們一手導演的。陳橋兵變基本上是一次和平兵變,沒有喋血宮門,伏屍遍野,更沒有烽煙四起,兵連禍結,幾乎是「兵不血刃,市不易肆」,就取得了改朝換代的成功,創造了「不流血而建立一個大王朝的奇跡」。一般以為,這不過是兵權與實力威懾的結果,事實上,兵權、實力等等這些絕對的優勢,只能保證兵變的最終成功,至於以什麼方式成功,則很大程度上有賴於決策者的謀劃水平和政治見識,能夠將大事化於無形,翻手為雲、覆手為雨,這本身就充分地體現了趙匡胤的政治手段。其中較為明顯直觀,且為後人津津樂道的一點是:兵變之際,趙匡胤曾數次「嚴敕軍士,勿令剽劫」,從而保證了兵變入城時的紀律嚴明,秋毫無犯,由此贏得了民心,「都城人心不搖,四方自然寧謐」。這與五代某些「縱兵大掠」的兵變相比,趙匡胤的「嚴敕軍士」無疑表現出一種政治見識。事實上,嚴格軍紀,爭取民心,這是一般的政治常識,五代時的其他兵變者未必全都想不到這一點。問題的關鍵是,在兵驕將悍,「鼓噪嘩變」的情形下,要有怎樣的籌劃和運作才能將這一點落到實處?從所謂的「點檢為天子」傳言,到莫名其妙地出現又消失的北漢和契丹軍隊,包括之後以趙光義為首的圖謀叛亂者們何時何地行動,都應當是趙匡胤長期准備、預謀多時的嚴密而成功的政治行為。當然,這出戲的結局也是完美的,一方面趙匡胤的篡位顯得名正言順,一派民心所向、眾望所歸的氣勢;另一方面給了後周朝廷一個措手不及,朝廷大臣和京城百姓們也沒有受到太多驚擾和傷害。趙匡胤精心策劃的一出好戲就這樣表面上波瀾不驚地結束了,這場政變以最小的代價獲得了最巨大的成功。
參考資料:http://www.ndcnc.gov.cn/datalib/2002/NewEvent/DL/DL-181511

⑤ 廣為流傳的歷史故事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涉及到的是什麼歷史事件

陳橋兵變又稱陳橋驛兵變,是趙匡胤發動的取代後周、建立宋朝的兵變事件,此典故又稱黃袍加身

陳橋兵變後登基的宋太祖(趙匡胤)

⑥ 陳橋兵變發生在那個朝代,講述了誰的故事

陳橋兵變是五代後周時期趙匡胤事件。公元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借口北漢與遼聯合南侵率軍出大梁(今河南開封),至陳橋驛(今開封東北)授意將士給他穿上黃袍擁立他為帝。此次兵變最後導致了後周的滅亡和宋朝的建立,推動了歷史的發展。陳橋兵變是趙匡胤發動取代後周、建立宋朝的兵#變事件。公元959年, 周世宗柴榮死,七歲的恭帝即位。殿前都點檢、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與禁軍高級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結義兄弟掌握了軍權。翌年正月初,傳聞契丹兵將南下攻周,宰相范質等未辨真偽,急遣趙匡胤統率諸軍北上御敵。周軍行至陳橋驛,趙匡義(趙匡胤之弟)和趙普等密謀策劃,發動兵¥變,眾將以黃袍加在趙匡胤身上,擁立他為皇帝。隨後,趙匡胤率軍回師開封,京城守將石守信、王審琦開城迎接趙匡胤入城,脅@迫周恭帝禪位。趙匡胤即位後,改國號宋,仍定都開封。史稱這一事件為「陳橋兵變」。

⑦ 陳橋驛兵變

陳橋兵變是在公元960年2月3日發生的,擁戴趙匡胤為皇帝的,目的在於取代後周的軍事政變。該兵變最後導致了後周的滅亡和宋朝的建立。

公元959年,周世宗柴榮死,時任殿前都點檢、歸德軍節度使的趙匡胤握有實權。趙匡胤在趙普、石守信等策劃下,於公元960年春,鎮州(今河北正定)和定州(今河北定縣)報稱北漢和遼國的軍隊聯合南下,攻打後周,聲勢很大,請求派兵援助。後周王朝遂命趙匡胤率兵北上抗敵。2月3日,軍隊行至陳橋驛(今河南封丘東南陳橋鎮)時,發動兵變,授意士兵為他黃袍加身,反叛後周,改擁趙匡胤為皇帝。而後,趙率兵回師開封,而後後周恭帝禪位,趙接任帝位。趙即位後,改國號為宋,改元建隆元年,定都開封,史稱「陳橋兵變」。趙匡胤也因為建立宋朝的緣故,被稱為宋太祖。

在宋朝的官方史書中,聲稱趙匡胤在陳橋兵變之前,是沒有預謀的。但是,近代許多史學家認為,從 趙匡胤即位後竟無須再出征,遼兵即「自行遁去」、《遼史》也沒有「是年南寇」的記錄以及京師在兵變不久前即謠傳「點檢作天子」,再加現成黃袍之預備、禪位詔之事先草擬、太夫人曰:「吾兒素有大志,今果然。」等史實來看,陳橋兵變應該是一起事先有預謀的軍事政變。

陳橋兵變是趙匡胤發動取代後周、建立宋朝的兵變事件。

後周顯德六年(959年),世宗柴榮突然一病而死,宰相范質受顧命扶助柴榮幼子柴宗訓繼立為恭帝。這時恭帝年僅7歲(一說5歲),後周出現了「主少國疑」的不穩定局勢,一個由殿前都點檢、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與禁軍高級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人策劃的軍事政變計劃正在醞釀著。

翌年正月初一,風聞契丹和北漢發兵南下,後周執政大臣范質等人不辨真假,匆忙派遣趙匡胤統率諸軍北上抵禦。正月初三日,趙匡胤統率大軍離開都城,夜宿距開封東北20公里的陳橋驛(今河南封丘東南陳橋鎮),兵變計劃就付諸實踐了。這天晚上,趙匡胤的一些親信在將士中散布議論,說「今皇帝幼弱,不能親政,我們為國效力破敵,有誰知曉;不若先擁立趙匡胤為皇帝,然後再出發北征」。將士的兵變情緒很快就被煽動起來,這時趙匡胤的弟弟趙匡義(後改名光義即宋太宗趙炅)和親信趙普見時機成熟,便授意將士將一件事先准備好的皇帝登基的黃袍披在假裝醉酒剛剛醒來的趙匡胤身上,並皆拜於庭下,呼喊萬歲的聲音幾里外都能聽到,遂擁立他為皇帝。趙匡胤卻裝出一副被迫的樣子說:「你們自貪富貴,立我為天子,能從我命則可,不然,我不能為若主矣。」

擁立者們一齊表示「惟命是聽」。趙匡胤就當眾宣布,回開封後,對後周的太後和小皇帝不得驚犯,對後周的公卿不得侵凌,對朝市府庫不得侵掠,服從命令者有賞,違反命令者族誅,諸將士都應聲「諾」!於是趙匡胤率兵變的隊伍回師開封。

守備都城的主要禁軍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人都是趙匡胤過去的「結社兄弟」,得悉兵變成功後便打開城門接應。當時在開封的後周禁軍將領中,只有侍衛親軍馬步軍副都指揮使韓通在倉卒間想率兵抵抗,但還沒有召集軍隊,就被軍校王彥升殺死。陳橋兵變的將士兵不血刃就控制了後周的都城開封。

這時後周宰相范質等人才知道不辨軍情真假,就倉促遣將是上了大當,但已無可奈何,只得率百官聽命,翰林學士陶谷拿出一篇事先准備好的禪代詔書,宣布周恭帝退位。趙匡胤遂正式登皇帝位,輕易地奪敢了後周政權,改封恭帝柴宗訓為鄭王。由於趙匡胤在後周任歸德軍節度使的藩鎮所在地是宋州(今河南商丘),遂以宋為國號,定都開封。歷史上習慣把趙匡胤建立的趙宋王朝稱作北宋,趙匡胤死後被尊為宋太祖。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故事的真相。

⑧ 故事陳橋兵變

摘要趙匡胤建立宋朝的政變。公元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借口北漢與遼聯合南侵率軍出大梁(今河南開封)至陳橋驛(今開封東北)授意將士給他穿上黃袍擁立他為帝。趙匡胤即回師大梁逼後周皇帝讓位建立宋朝。
陳橋兵變,這是一個典故,即趙匡胤策劃的奪取後周政權的軍事政變。
公元959年,後周顯德六年,後周世宗柴榮病死,繼位的恭帝年少只有七歲,因此當時政治不穩。公元960年,後周顯德七年正月初一,忽然傳來遼國聯合北漢大舉入侵的消息。當時主政的符太後乃一介女流,毫無主見,聽說此事,茫然不知所措,最後屈尊求救於宰相范質,皇室威嚴盪然無存。范質暗思朝中大將唯趙匡胤才能解救危難,不料趙匡胤卻推脫兵少將寡,不能出戰。范質只得委趙匡胤最高軍權,可以調動全國兵馬。
幾天後,趙匡胤統率大軍出了東京城(今河南開封),行軍至陳橋驛(今河南封丘東南陳橋鎮)。當時,大軍剛離開不久,東京城內就起了一陣謠傳,說趙匡胤將做天子,這個謠言不知是何人所傳,但多數人不信,朝中文武百官也略知一二,誰也不敢相信,卻已慌作一團。趙匡胤此時雖不在朝中,但東京城內所發生的一切他都了如指掌,而且這也是他的傑作。周世宗在位時,他正是用此計使駙馬張永德被免去了殿前都點檢的職務而由他接任。趙匡胤知道皇帝的心理,就怕自己的江山被人奪走,所以他們的疑心很重。這次故計重施,是為了造成朝廷的慌亂,並使他的軍隊除了絕對聽命於他外別無他路。而就在陳橋驛這個地方,趙匡胤的弟弟趙匡義(即後來的宋太宗趙光義)和歸德軍掌書記趙普授意將士把黃袍加在趙匡胤身上,擁立他為皇帝。正月初四,趙匡胤率軍回師開封,逼使恭帝禪位,輕易地奪取了後周政權,改國號為"宋",建立了趙宋王朝。
民間相傳,在陳橋驛的時候,發生了這么一件事:
一天,元帥帳內,趙匡胤正一個人喝著酒,喝著喝著,他突然起身向掌書記趙普的營帳走去。
來到趙普營帳,他隨意看了一眼帳內,問道:「趙大人,歇息的可好?」
「多謝將軍關心。」趙普暗暗揣測著這位頂頭上司深夜造訪的含意。
趙匡胤謙虛地說道:「我有一件事想請教大人。」
「將軍請說,普一定知無不言。」趙普惶恐不安。
「我一直想不明白漢高祖劉邦本是一市井無賴,為什麼卻得了西漢兩百年天下?」
「將軍,劉邦本人並無特別才能,只是他手下有一批人本事很大,劉邦的成功是他駕馭人才的成功。」
趙匡胤詫異道:「哦?你說劉邦手下有什麼人才?我讀書不多。」
趙普道:「文有蕭何,曹參;武有韓信,張良。」
趙匡胤道:「蕭何這名字倒挺熟悉的。」
趙普道:「蕭何乃劉邦手下第一大謀士,可以這么說,如果沒有蕭何,劉邦就得不到天下,」
趙匡胤看著趙普,突然發現了什麼似的,嘴裡連連說著「 不錯」,最後留下了一句「趙大人倒挺像蕭何的」就走了。只剩趙普還在苦苦思索這句話。
趙匡胤又接著來到了其弟趙匡義的營帳內。
趙匡義道:「不知兄長駕到,可有何事?」
趙匡胤一臉無奈,嘆道:「近來東京城內謠言四起,說點檢將做天子,這是滿門抄斬之罪啊!為兄擔心要連累弟弟了。」
趙匡義氣憤地說道:「著一定是有人陷害,咱們行得正,沒什麼可怕的!」
趙匡胤又嘆了一聲:「唉,當今新主年幼,太後又是女流,只怕他們聽信讒言,趙家就要多災了。」
趙匡義看著兄長,一副欲言又止的樣子。趙匡胤看在眼裡,他說:「你有什麼話盡管說,難道還有比殺頭更大的罪嗎?」
趙匡義緊握雙拳,大聲說道:「乾脆反了吧!咱們在前方拚命,他們在朝中享福,不僅不發兵餉,還要疑來疑去。況且點檢做天子也許是天意呢,我們不能逆天而行。」
趙匡胤變了臉色,一把握住寶劍怒道:「住嘴!你怎能說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話來!想我們趙家世受皇恩,萬萬不能有此想法,今天我要替家祖殺了你這個忤逆的子孫!」
趙匡義急忙上前按住劍柄,說道:「兄長,現在情況緊急,心軟就是對自己殘忍,況且咱們無辜受死,趙家就會絕後,你對得起九泉之下的父親嗎?」
趙匡胤聽了此話,好像呆了一樣,他突冉面向北方跪了下來,道:「先皇在上,臣趙匡胤一片忠心,日月可鑒,但是朝中大臣卻不容我,我該怎麼辦啊?」
趙匡義扶起他兄長,說道:「兄長放心,只要你點頭答應了,餘下的事就交給我去辦,不會叫你為難的。各位將軍都對你忠心耿耿。」
趙匡胤不置可否,他跌跌撞撞的走出營帳,回到自己帳里大喝好酒而睡。
當夜,軍中起了一陣騷動,人人都在議論,軍糧斷絕,朝政被韓通把持拒不發餉。因主帥趙匡胤爛醉如泥趙普提議各位將軍一起召開緊急會議。
第二天,當趙匡胤還在睡夢中的時候,忽被一陣「萬歲」聲驚醒,大將高懷德捧著黃袍,不由分說就批在了趙匡胤的身上,三軍高呼萬歲,響徹雲霄。趙匡胤推辭再三,眾人以死相脅,最後趙匡胤依劉邦故事約法三章,大軍向東京進軍。城內殿前都指揮使石守信,都虞侯王審琦早已恭候多時,此二人都是趙匡胤的心腹。接下來的事情正如上面所說的,趙匡胤逼使恭帝禪位,輕易地奪取了後周政權,改國號為"宋",建立了趙宋王朝(他即宋太祖)。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陳橋兵變

閱讀全文

與歷史故事陳橋驛兵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