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遵義在歷史上是貴州的還是四川的
只有短暫的時間屬於四川,127年
從清朝以後,遵義均隸屬於貴州省。那麼從夜郎國以後的2300年歷史看,遵義隸屬於貴州地區的歷史大約有了1400年了,包括夜郎時代,牂牁郡時代,黔中道時代,1727年以後,而處於單獨的地方政區大約有700年,真正屬於四川的歷史時期也就是127年。
1600年,播州(遵義)被平定,播州被分為兩個地區,其中北部劃入四川,設立了遵義府,南部劃入了貴州省,設立了平越府。到了清朝雍正五年(1727年),將遵義劃歸貴州省,遵義真正隸屬於四川的歷史總共有127年。
(1)遵義歷史故事有擴展閱讀:
元朝時期,遵義臣服於元朝,表面上,歸屬於湖廣行省。明朝時期,表面隸屬於四川布政使司。但是不管是宋朝、元朝還是明朝,都是一個地方政權,夔州路,湖廣行省,四川布政使司都無法真正管轄。
1598年,播州末主楊應龍公開叛亂,血洗綦江。1600年,萬曆帝決定平定,派遣六省24萬軍隊圍,成為「萬曆三大征」之一。這場戰爭經歷了四個月,最終播州(遵義)滅亡,明朝也消耗很大。
從唐朝639年設置播州,到明朝1600年平定播州,總共經歷了960多年,如果把朗州也算上,則有1000多年。這1000年的時間中,實際上不屬於任何地區的時間超過700年,隸屬於黔中道大約200年。
『貳』 貴州歷史上的一些故事40字
貴州故事7:撤省之爭
貴州建省後,「財賦不及江南一縣」,每年收的田糧都不夠發「工資」。朝廷要從四川、湖廣等省調撥糧餉來支援貴州,當時稱之為「協濟」。這個外來「協濟」銀糧若不如期運到,貴州財政就發生恐慌。歷任貴州巡撫、總督都以催促協濟為首要任務。加之有些地方官吏又不斷對當地老百姓索取無度,貪污腐敗也時有產生,不少府縣的少數民族常常發生騷亂。這當然又不得不增加了軍費支出。這些復雜因素加在—塊,使明王朝對於如何治黔產生了不同看法與爭論。
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明成祖永樂皇帝已經死去26年,貴州建省已經37年,朝廷也已換了幾茬皇帝,輪到明代宗即位。當時,有個吏部侍郎叫何文淵,他上了一個奏摺,提出撤銷貴州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退回洪武年間設貴州都指揮使司狀況。他的理由是,明開國之初,貴州只設三個宣慰司,由土司管理少數民族,中央只在貴州設都指揮鎮守其地,「事省民安,遠人畏服」。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成為全國十三個行省之一,結果是:官多民少,官索民財,土民受逼,以致生事激變,兵疲民困,湖廣、四川、雲南三布政司籌運糧餉,勞苦萬端。加以貴州地方「山嶺高峻,林木深奧,雖然有雄兵猛將,急難成功,又且土人之性,叛服無常」,所以,他主張放棄對貴州的直接行政管理,只派一大將鎮守,賞賜招撫少數民族。等西北安寧以後,再研究貴州建制問題。
何文淵的奏摺,明代宗皇帝批轉給兵部研究。以兵部尚書於謙為代表,堅決反對何文淵的意見。他認為,貴州雖然僻在一隅,人多「頑獷」,但是那塊地方是太祖高皇帝開創於前,太宗文皇帝經營於後,到現在已經八十多年。法制已定,地方無虞。這些年主要是因為邊將處理問題失誤,加上征南之師數出,兵疲於久戍,民困於運輸,才引發了一些地方趁機生亂。但是,貴州地方各級官員還是能夠效力死守,不曾將貴州遺棄。何況土地是祖宗之土地,人民系祖宗之人民,豈可輕易棄置。應當讓貴州總督等官員認真研究,提出「上不違祖宗之成法,下不貽邊境之後患」的處置意見,並建議派何文淵去貴州處理有關問題,因為何文淵曾經出差貴州,熟諳本處山川險易,夷情向背。這樣,又把球踢給了何文淵。皇帝基本上傾向兵部的建議,採取了淡化處理的態度,批示:「不必差官」,只發個文書,給貴州總督等人相機處置就行了。建省與撤省之爭,就此不了了之。
現在看來,何文淵與於謙互相對立的意見,都沒有抓到貴州作為西南幾省的樞紐戰略區位有無建省之必要的實質。
到了清康熙年間,著名歷史地理學家顧祖禹在他的名著《讀史方輿紀要》中,才對貴州區位的戰略意義作了一個總結性的評述。
在該書《貴州方輿紀要序》中,顧祖禹一開頭就寫道:「貴州蕞爾之地也;其形勢有可言乎?」「蕞小」是非常小的意思。開門見山提出這個問題,意思是說,對貴州這樣小小地方,其地理形勢有什麼可說的呢?顧祖禹這話說得也對。按現在貴州省的土地面積在全國不算「蕞小」,它大於江西、河南、山西、山東、遼寧、福建、江蘇、浙江、寧夏、台灣、海南等省區。但在顧祖禹寫此序時,貴州土地面積在十三個布政司中是最小的,大約為雲南省的三分之一,四川省的四分之一,廣西的二分之一。初建省時貴州所轄地域僅11萬平方公里、今遵義市及天柱、荔波、羅甸、冊亨等許多地方都不在貴州轄內。然而,顧祖禹引《孫子兵法》說道:「孫子有言,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即地之形勢,亦安有常哉?!」這兒,他明確了一個立論原則,即一個地區的形勢,要與整個全局的形勢演變相聯系來觀察,區位戰略重要性是要隨大格局的變動而變的。接著,顧祖禹詳細考察了貴州的歷史地理形勢,他說:「常考貴州之地,雖然偏隅偏窄,然驛道所經,自平溪(今玉屏)、清浪(今鎮遠)以西,回環於西北凡千六百餘里,貴陽猶人之胸腹也,東西諸府猶人之兩臂然。」他把貴州在西南地區所處形勢,比做如同一個人體的「胸腹」與「兩臂」那樣,進可攻,退可守:他說,「守偏橋(今施秉)、銅鼓(今錦屏),以當沅、靖之沖,則沅、靖未敢爭也。踞普安(今安龍)、烏撒(今威寧)以臨滇、粵之郊,則滇、粵不能難也。扼平越(今福泉)、永寧(今四川敘永),以扼川蜀之師,則川蜀未爭也。……」他反過來問,如此看來,還能說貴州小小的蕞爾之地不重要嗎?
他是從貴州作為湖南、四川、雲南、廣西的重要交通樞紐,使整個西南連成一個整體的角度,來觀察貴州區位的重要性。貴州這個地理區位,在西南是獨一無二的,對溝通西北,溝通華南,東出華中,都是一個不可逾越、不可梗塞、不可忽視的戰略腹地。
事實上,貴州建省在全國不算晚,明十三個行省有貴州,清十八個行省也有貴州。逐漸形成了今天的貴州省十七萬多平方公里的疆域。何文淵撤省之說,不僅被歷史事實否定了,而且省域還擴大了三分之一。
(摘自《貴陽日報》。標題中「貴州故事」為本博所加)
『叄』 貴州遵義有什麼革命典故啊當然越全越好了!
遵義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擁有世界文化遺產海龍屯、世界自然遺產赤水丹霞。那麼小編在這里給大家講講紅軍在遵義有什麼傳奇故事吧,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歡迎閱讀!
紅軍在遵義有什麼傳奇故事
1936年8月,紅軍到達陝北一年多後,毛澤東和楊尚昆聯署,向參與長征的同志發起徵稿啟事。毛澤東號召寫回憶錄,目的是爭取外國人對紅軍的物質援助。這在長征結束後本就有計劃,但因軍事緊張而暫時擱置。陝北局面出現轉機之後,為向國際宣傳紅軍和爭取募捐援助,所以發起集體創作。
經過三個月後,共收到稿件200餘篇,約50萬字。左翼作家丁玲和參加過長征的成仿吾參加文稿的編輯工作,而全部工作則由軍委總政治部宣傳部部長徐夢秋負責。最後徐夢秋還撰寫《關於編輯的經過》,直到1937年2月22日全書完成,取名為《二萬五千里》。不過毛澤東為避免刺激國民黨,顧全統一戰線大局,該書直到1942年底才出版,更名為《紅軍長征記》,但也只是作為「黨內參考資料」。
《紅軍長征記》是長征親歷者在長征結束一年多之後寫下的回憶文字,記憶猶新,撰文的也大多是記憶力好的年輕人,因而是一部關於長征的最早的真實記錄。斯諾著《紅星照耀著中國》的許多素材皆取之於這本書。此書到1954年更名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長征記》,在內部發行的《黨史資料》上發表時,刪除了何滌宙《遵義日記》、李月波《我失聯絡》、莫休《一天》等5篇文章。1955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選本《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長征記》,也沒有收入何滌宙《遵義日記》等5篇。
為什麼要刪掉何滌宙的《遵義日記》呢?其實看看他在日記里寫了什麼就知道了。
何滌宙的《遵義日記》詳細寫到他在遵義的十天生活。這十天沒有行軍打仗,是他在長征期間難得的愜意時光。
第一天,進入遵義,看到街上鋪子家家門口掛了「潰兵搶劫暫停營業」的牌子。
第二天,進街上館子。何滌宙約同蕭、蘇、馮三同志去逛街買東西後,一起到遵義規模最大的川黔飯店點了辣子雞丁,醋溜魚,血花湯等六七個菜。一盆辣子雞丁堆得滿出來,大家都很滿意。
第三天,何滌宙去了土豪家,搬到了一個蔣師長的公館去住,那是遵義算得數一數二的漂亮洋房子。何滌宙的房間可以看見整個遵義城,他燒著白炭,靠在搖椅上,看著土豪家拿來的畫報,感覺自己是個「布爾喬亞」(資產階級)了。
第四天,街上鬧哄哄的擠滿人在歡迎朱毛。第六天,他又到川黔飯館
『肆』 列舉紅軍長征在遵義的相關傳奇性故事
1、長征中第一次受到群眾熱烈歡迎
中央紅軍和黨中央1934年10月10日從江西瑞金等地出發,經過近三個月的作戰和艱苦跋涉,到達遵義。一路上,由於國民黨軍隊的反動宣傳,紅軍每到一地,老百姓幾乎都早已逃走或藏匿了,而在遵義卻受到老百姓的熱烈歡迎。
2、長征中第一次享受了電燈
遵義桐梓縣是貴州軍閥周西成、毛光翔、王家烈的老家,當時縣城人口達二萬多人,非常繁華。桐梓縣位於川黔大道的必經之路,自古就有「川黔鎖鑰」之稱,煤炭資源豐富。在桐梓縣城建有發電廠。紅軍戰士們意外發現桐梓縣城竟然還有電燈。電廠老闆表示願意發電,保證了發電的需要。
3、遵義會議紅軍歷史轉折
遵義會議是指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貴州遵義召開的獨立自主地解決中國革命問題的一次極其重要的擴大會議。是在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和長征初期嚴重受挫的情況下,為了糾正博古「左」傾領導在軍事指揮上的錯誤而召開的。
這次會議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解決問題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會議。這次會議初步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4、長征中第一次最大的戰役勝利
遵義會議採納劉伯承和聶榮臻的建議,決定到成都的西北或西南去建立革命根據地。遵義大捷,紅軍擊潰敵人兩個師又八個團,斃傷敵人2400多人,俘敵3000多人,繳獲槍支2000多支和大量的戰利品,取得紅軍長征以來的第一次大的勝仗。
5、長征中第一次發行了蘇維埃幣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進駐遵義後,辦公地址設在老城楊柳街。1935年1月12日,蘇維埃國家銀行開業,國家銀行以打土豪徵收來的布匹、銀元及遵義緊缺的大量食鹽作為發行貨幣的保證,正式發行了蘇維埃幣。
『伍』 遵義的歷史沿革
隋初置牂柯縣,唐改建安縣,後置恭水縣、羅蒙縣。宣和三年(1121年)廢遵義軍,置遵義縣。縣名治用軍名。遵義,意為遵王之義。
1998年,將遵義縣新卜鎮、深溪鎮、金鼎鎮劃入遵義市紅花崗區。
2000年,遵義縣轄33個鎮、2個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總人口1243193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南白鎮 94248 龍坑鎮 40562 三岔鎮 33452 苟江鎮 21674 三合鎮 61066 烏江鎮 17117 團澤鎮 50386 蝦子鎮 59924 三渡鎮 18501 新舟鎮 66268 永樂鎮 40129 龍坪鎮 40882 喇叭鎮 24458 團溪鎮 50720 鐵廠鎮 15500 西坪鎮 34782 尚嵇鎮 35766 茅栗鎮 26547 新民鎮 18787 鴨溪鎮 56209 石板鎮 34097 樂山鎮 22013 楓香鎮 34274 泮水鎮 35360 馬蹄鎮 31914 高坪鎮 58232 沙灣鎮 24765 板橋鎮 22870 泗渡鎮 31822 松林鎮 23150 毛石鎮 19529 山盆鎮 53413 芝麻鎮 16577 平正鄉 18506 洪關鄉 9693。
2003年,全縣行政區域總面積4703平方千米,轄33個鎮、2個民族鄉,309個村委會、17個居委會。年末總人口138.21萬人,其中少數民族1.5萬人,非農業人口13.08萬人。 2003年12月26日,國務院批准,將高坪、板橋、泗渡、團澤4個鎮劃歸匯川區管轄。
2004年,高坪鎮、團澤鎮、泗渡鎮、板橋鎮劃入匯川區,遵義縣為29個鎮2個民族鄉。同年,遵義縣撤銷了全縣各鎮鄉派出機構辦事處,將600餘個村居合並為287個村(居、社區)。
『陸』 請問:遵義有哪些歷史人物和歷史事跡
佳答案
紅軍長征事跡:1933年9月至1934年夏,中央革命根據地紅軍的第五次反「圍剿」作戰,在中革軍委博古等領導人實行軍事冒險主義、軍事保守主義的戰略指導下,屢戰失利,蘇區日益縮小,形勢日趨嚴重。
1934年10月10日夜間,中共中央和紅軍總部悄然從瑞金出發,率領紅一、三、五、八、九軍團連同後方機關共8.6萬餘人進行戰略轉移,向湘西進發,開始了悲壯的、前途未卜的漫漫征程。
1934年至1936年,中國工農紅軍以血肉之軀譜寫了人類歷史上無與倫比的英雄史詩:二萬五千里長征。它那傳奇式的犧牲和堅韌不拔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始終是中國革命和建設賴以成功的基礎,它激勵著一個有12億人口的中國朝著一個無人能夠預言的未來前進。中國工農紅軍的長征是舉世無雙的壯舉,它像一條永遠銘刻在地球上的紅飄帶,成為人類堅定無畏的象徵。
從1934年10月16日紅軍在江西渡過於都河,直至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勝利會師,中國工農紅軍從江西到陝北,歷時兩年整,行程上萬里,其間經過無數次激烈的戰斗。幾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戰,路上行軍一共368天,餘下來的100天大多都在戰斗中渡過。據美國著名記者斯諾統計:紅軍一共爬過了18條山脈,其中5條終年冰雪覆蓋;渡過24條河流;經過12個省份;佔領過62座城市;突破10個地方軍閥組織的包圍,此外還打敗或躲過追擊的中央軍。平均每天行軍71華里,一支大軍及它的輜重要在一個地球上最險峻的地帶保持這樣的平均速度,可說近乎奇跡。
長征一開始就遇到了最殘酷的一仗自1930年冬到1933年夏,蔣介石在江西連續發動四次對中央蘇區的"圍剿",均告失敗。他接受了過去的教訓,改弦更張,放棄了長驅直入的作戰方式,調整部署,採取"穩扎狠打,步步為營,修碉築路,逐步推進"
『柒』 貴州遵義習水大杉樹的歷史故事
大杉樹位貴州習水縣東皇鎮太平村正壩,距城北10公里。樹高44.8米,胸徑內2.23米,七八個成年人牽手合容抱才能將其圍住,大杉樹冠幅22.7米,主幹體積超過84個立方米,樹型挺拔尖聳,猶如參天巨傘,屹立在山巒之中。素有「中國杉王」之稱 。
相傳宋紹興六年春,袁世盟奉詔平藩於此,為了平息氏族割地之爭,以射箭落地為界,倒插一杉樹作為標記,繼而生根萌枝,歷盡八百年雪雨風霜,長成參天大樹。如今,經中國多位林業專家學者考證,習水杉王實為曠世奇珍,公稱華夏之最,得冠「中國杉王」。
『捌』 關於奪取遵義的故事
1935年1月中旬,到達貴州遵義地區的中央紅軍(紅一方面軍)計劃北渡長江與紅四方面軍會師。1月29日,擊敗堵截之敵,迅速西渡赤水(一渡赤水),尋機渡江北上。此時,敵重兵封鎖長江,遂暫緩北渡長江的原計劃,改到敵人兵力空虛的川滇黔邊作戰。當紅軍進入川滇邊境後,敵湘軍、薛岳兵團及滇黔敵軍長,在龍雲指揮下由東向西壓來,企圖配合江防部隊殲滅紅軍。為此,2月18至21日,中央紅軍全部東渡赤水(二渡赤水),回師黔北。川敵3個旅由雲南東北部的扎西向東追擊;黔敵急調遵義及附近的部隊向婁山關、桐梓增援;吳奇偉縱隊的第59、第93兩師由黔西、貴陽地區向遵義開進,妄圖阻止並圍殲紅軍於婁山關或遵義以北地區。2月24日,紅1軍團攻佔桐梓,25日,紅5、紅9軍團在桐梓西北地區阻滯川敵,紅3軍團一舉攻佔婁山關,殲敵一部。26日,紅軍主力在婁山關及其以南擊潰王家烈的部隊,攻佔板橋,殘敵向遵義逃跑。27日,紅1、紅3軍團乘勝追擊,在遵義以北擊潰黔敵3個團的阻擊,28日凌晨再占遵義。接著於遵義以南忠庄鋪擊破敵吳奇偉縱隊兩個師的進攻,殲其第59師大部,重創第93師,戰役結束。這次遵義地區的作戰(遵義戰役),是紅軍在敵情非常嚴峻的情況下,5日之內連下桐梓、婁山關和遵義,共擊潰和殲滅國民黨軍2個師、8個團,俘敵3000人,取得中央紅軍長征以來最大的一次勝利。
『玖』 遵義歷史名詩人的相關事跡、相關成就
日前,貴州首屆詩歌節評獎結果揭曉,來自遵義市的姚輝、惠子、龐飛獲殊榮。
首屆「貴州詩歌節暨尹珍詩歌獎頒獎盛典」由貴州省文聯、省作家協會等主辦。在此次詩歌節上,為激勵貴州詩人的創作激情,推動貴州詩歌的發展,唱響中國新詩,省作協專門設立「尹珍詩歌獎」,並本著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組成了由詩人、省文聯副主席、作協主席歐陽黔森為組長,省內專家組成的初評小組,評出入圍作品40件,送終評組評定。
終評組由曾獲魯迅文學獎和曾擔任過魯迅文學獎詩歌評委的詩人王久辛擔任組長,詩人、評論家黃亞洲、霍俊明、譚五昌、黃恩鵬擔任評委。最終評出尹珍詩歌獎創作獎10名,詩歌新人獎7名,詩歌評論獎4名。其中,來自遵義市的姚輝、惠子以及作品詩集《在春天之前》和《紫色咖啡》分別獲得尹珍詩歌獎創作獎;80後的年輕詩人龐飛及其組詩《從未遠足》獲得尹珍詩歌獎新人獎。
『拾』 遵義有什麼重大的歷史事件
一、歷史事件如下:
1、遠古時期,遵義一帶即有人類棲息繁衍。在桐梓縣岩灰洞舊石器時代人類文化遺址發現的人類牙齒化石,經科學測定,為距今20.6~24萬年。桐梓縣馬鞍山新石器時代人類遺址中,也發掘出大量石器骨器,還有豐富的用火遺跡,年代距今為1.8萬年。在赤水河流域的赤水市和習水縣境內,也先後發現許多石斧、石錛、石網墜等古人類工具。
2、公元前八至五世紀前後的春秋時期,現在的遵義市所轄地域,先後或分別屬於牂柯、巴、蜀、鱉、鰼等邦國。
3、「夜郎」郡縣
(1)戰國時期,今遵義一帶屬於「大夜郎國」的范圍。西漢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置犍為郡,郡治鱉縣,即在今遵義市中心城區附近。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於夜郎地置牂柯郡,作為邦國存在了250多年的「夜郎國」之名從此消失。
(2)此後,作為郡縣行政建制的的「夜郎郡」、「夜郎縣」之名曾多次出現,與今遵義有關的,一是唐貞觀十六年(公元642年)所置的夜郎縣,在今桐梓縣境,為珍州的治所。二是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珍州置的夜郎郡,治所即在這個夜郎縣。至德二載(公元757年),大詩人李白被「長流夜郎」就是這里。這個夜郎縣之名到五代時期廢除,北宋時期復置,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又廢,計先後存廢達480年。此後中國歷史上再沒有出現「夜郎」郡縣之名。
4、作為二級政區的州、郡名稱,歷代屢有變更。唐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將隋代的郎州改名為播州,領轄今黔北的大片地域。播州之名,歷經五代、宋、元到明朝末葉,存在了962年。所以人們常習慣用「播州」來代稱古代的遵義。
5、唐貞觀十六年(公元642年),將播州所領的羅蒙縣改名遵義縣。這是「遵義」名稱最早的出現。遵義之名沿用至今已有1364年。除縣名外,歷史上曾有過遵義砦、遵義軍、遵義軍民府、遵義府、遵義專區、遵義行政公署、遵義市等建制名稱。
6、播州從唐末到明末的725年間,為楊氏土司所世襲統治。明萬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平播之役」後,取消土司制度,實行「改土歸流」,於次年分播州為遵義、平越兩個「軍民府」,分別隸屬四川、貴州兩省。
7、清康熙年間取消「軍民」二字,直稱遵義府。今遵義市大部分地域屬於這兩府,還有部分地域屬於石阡府、思南府。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遵義府由四川省劃歸貴州省管轄。直到民國初年,廢除「府」的建制。民國24年(公元1935年),貴州省設11個行政督察區,黔北十餘縣為第五行政督察區。
8、1949年11月,遵義解放,「第五行政督察區」改為遵義專區,後稱遵義地區,為省政府派出機構,並以原遵義縣城區為基礎新建遵義市。此後的數十年間,遵義地區領轄的縣市曾有少許變動。
9、1997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遵義地區改建為遵義市(地級市,1997年11月掛牌),原遵義市改建為紅花崗區,原遵義地區領轄的縣、自治縣即歸新建的遵義市領轄;赤水市、仁懷市為省轄市,由遵義市代管。
10、2004年,經國務院批准,由紅花崗區和遵義縣北部劃出部分地區,在原遵義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基礎上,新成立匯川區。至此, 全市共轄2區、2市、8縣和2民族自治縣,即:紅花崗區、匯川區、赤水市、仁懷市、遵義縣、桐梓縣、綏陽縣、正安縣、鳳岡縣、湄潭縣、余慶縣、習水縣、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和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
二、遵義簡介
1、遵義,簡稱「遵」,位於貴州省北部,黔川渝三省市結合部中心城市,是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南臨貴陽市,北倚重慶市,西接四川省。處於成渝—黔中經濟區走廊的核心區和主廊道,黔渝合作的橋頭堡、主陣地和先行區。是西南地區承接南北、連接東西、通江達海的重要交通樞紐。全市轄3個區、9個縣、2個縣級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終年溫涼濕潤,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量充沛,日照充足。
2、遵義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擁有世界文化遺產海龍屯、世界自然遺產赤水丹霞。享有中國長壽之鄉、中國厚朴之鄉、中國金銀花之鄉、中國高品質綠茶產區、中國名茶之鄉、中國吉他製造之鄉等稱號。曾獲得全國文明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雙擁模範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等多項殊榮。同時也是中國三大名酒[1] 「茅五劍」之一的茅台酒的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