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韶關歷史文化名人,近代仁人志士的歷史功績。。。
張發奎
張發奎,又名逸斌,字向華,始興縣隘子鎮彩嶺村人,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九月二日生。
1912年,張考入廣東陸軍小學並加入同盟會,民國2年升入武昌第三陸軍中學,民國4年畢業返粵參加第二次反袁之役,一度為孫中山侍衛;民國9年奔赴漳州 「授閩粵軍」任中尉副官,8月,與桂系軍閥戰,晉升上尉副官;惠州攻堅戰,任敢死隊督站長。1922年,張任總統府大本營警衛團第三營營長。
1923年2月,孫中山重返廣州,張發奎舉兵驅陳(陳炯明)升任團長;民國14年7月,粵軍第一師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四師,張發奎任獨立旅旅長,南征中殲鄧本殷部,升任十二師師長。1936年7月,國民政府誓師北伐,張率部進軍湖南與第十師擔任湘江東岸作戰,連克醴陵,平江,又親率三十五團及葉挺獨立團攻克汀泗橋,賀勝橋,寫下了北伐戰爭中的光輝一頁,贏得了「鐵軍」稱譽。
1937年1月,張晉升為第四軍軍長,3月兼任十一軍軍長,中旬,張在國民黨二屆三中全會當選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任第四方面軍第一縱隊司令官。
「四·一二」政變後,張率四軍,十一軍出師河南進行第二期北伐,與奉軍25萬主力軍決戰,終將奉軍擊潰,占臨穎克許昌取開封,威震中外。6月13日,張升任第二方面軍總指揮;7月15日,寧漢合流實行清共,張並不熱心反共,反而接納郭沫若,張雲逸,葉劍英等共產黨員到二方面軍任職。1929年3月,蔣桂戰爭爆發,張任討桂軍右翼第一路軍總司令兼整編第四師師長(原第四軍),於鄂西擊敗桂軍。9月,張反蔣,率部取道湘西直下廣西,復與桂系聯合進攻廣東。
「九·一八」事變後,張發奎電請南方政府允其開往東北抗日,蔣介石不予理睬。1932年3月,張再次要求率部援黑龍江,蔣又不允,反將其調往江西剿共,張倍感痛心,於10月隻身出國游歷歐美,積極宣傳抗日救國。1935年春張回國見蔣介石,提出「今後中國之出路,唯有抗戰之一途」,蔣許他日後為抗日先鋒。
1937年8月13日,日軍進攻上海,張任第八集團軍兼右翼軍總司令,在浦東擊敗日軍數十次進攻,並親自指揮炮兵轟擊日軍司令部和日軍旗艦「出雲號」,給敵以重創,被譽為神炮。1938年,張任第二團總司令兼第八集團軍總司令,參加武漢保衛戰。1939年春任第四戰區司令長官,負責兩廣軍事,冬天,張指揮第一次粵北會戰獲勝。1945年5月,二方面軍奪回失陷的南寧,7月,攻克龍州,憑祥,進軍梧州。
1946年張發奎任廣州行營主任,次年改任廣州行轅主任,冬調任戰略顧問委員會委員。1949年1月任海南特區行政長官兼海南建省籌備委員會主任,3月,任陸軍總司令,7月,辭職到香港定居。
1980年3月10日,張發奎在香港病逝,終年85歲。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葉劍英獲悉後即致電其家屬:「驚悉向華將軍逝世,不勝哀悼。鄉情舊誼,時所縈懷。特電致信,尚希節哀。」台灣始興同鄉會開會追悼並獻一輓聯:「望出曲江,緒承風度,千載道範,先後獻身邦國,古今輝映;聲揚咸寧。威鎮華夏,一代名將,從此撒手人寰,中外同哀。」
㈡ 誰知道韶關的歷史
韶關歷史上稱為韶州。相傳舜帝巡奏「韶樂」於城北30公里處的石峰群中,該處的36石後來統稱為韶石山。
根據考古發現,粵北的人類歷史可以遠溯到距今十萬年前。1958年在曲江縣馬壩鄉獅子岩洞穴里發現的「馬壩人」頭骨化石,是目前廣東境內發現的最早的人類化石。「馬壩人化石」的發現,揭示了舊石器時代廣東地區人類的歷史。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的遺址遍布全境,數以百計,其中以曲江石峽,鯰魚轉和韶關走馬崗遺址為代表,所出土的大批石奔、石斧、石鑿、石刀、石鏃等製作精美的石制工具,以及魚網墜、陶紡輪、各種石制和骨制的裝飾品,人工栽培稻的穀粒等遺物、遺跡,勾勒了一幅四、五千年以前粵北先民勞動生息的風情畫;展示了「馬壩人」開戶的粵北地區的遠古文明,後繼有人,綿延不斷。
青銅文化的遺址,在本市各地亦有發現。它表明粵北地區從周代起已經步入青銅時代,只是發展較中原地區緩慢,尚未形成奴隸制社會。春秋時期,韶關地地理方位上分屬荊州和揚州地域;戰國時期,當強大的楚國勢力擴展到嶺南時,粵北遂為楚國之南疆。
秦始皇吞並六國後,於公元前214年平定兩廣,在今廣東境內設置南海郡。今市屬各縣皆屬南海郡管轄,當時雖然沒有縣的建制,但南海尉任囂已在今韶關市南郊蓮花山下修築了一座城堡,後人稱之為「任囂城」。
西漢初年,趙佗割據兩廣,建立了南越國。趙佗將前南海郡管轄的粵北地區並入了南越國版圖。當時仍未不置縣。粵北設縣,始於南越國滅亡之後。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滅南越國,漢王朝鑒於南越國割據的教訓,設置了地跨騎田嶺南北的桂陽郡(郡治在今湖南郴州市)。桂陽郡共轄十一個縣,其中桂陽、陽山(後漢省陽山入陰山)、陰山、含誆、湞陽、曲江等六縣,在今韶關市境。東漢時期仍相沿襲,未作變更。今南雄,始興地帶,兩漢時則屬豫章郡南林(後漢稱南野,縣治在今江西南康境內)縣地。
三國末年,吳主孫皓於甘露元年(公元265年)始析桂陽郡南部地區置始興郡,治所在曲江(今韶關市區),是為韶關立郡之始,將今市屬各縣第一次統一在一個行政區(郡)內。二晉因之。其時,始興郡之轄區相當於1983年地、市合並前的原韶關地區和原韶關市所轄區域的總和,為古代史上以韶關為政治中心所轄區域最大的時期,轄桂陽、陽山(吳甘露元年置陽山、廢陰山,以其地並入陽山)、含誆、曲江、始興(吳永安六年,分南野縣地置)、斜階(吳甘露元年再析始興縣地置斜價縣)等七縣。始興、斜價兩縣,即今南雄、始興縣地。
南朝170年間(公元420-589年),朝代更替頻繁,導致粵北境內的郡縣時廢時興,沿革復雜。南雄劉宋時,始興郡曾一度改稱廣興郡,到南齊時又復稱始興郡,轄境與晉略同。梁、陳兩代,曾在今市境內設置衡州和東衡州兩個一級行政區和陽山、始興、安遠三個個二級行政區。除原有縣外,又增置了廣穗(今連山、析梁陽縣位置)、梁化(今樂昌中南部地區,梁置,隋開皇十八年更名樂昌)、平石(今樂昌北境,梁置,隋開皇十二年省,以其地入梁化)。翁源縣於梁承後末年新置,其時屬清遠郡。
隋代粵北分屬南海郡(治所在今廣州)和熙平郡(治所在今連縣)。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曾改東衡州為韶州,取州北韶石山的「韶」字為名,始以「韶」字為州,但不久即廢,並歸南海郡。
唐代粵北全境基本上屬嶺南道管轄(今連陽地區曾一度屬湖南道)。唐王朝在粵北境內分置韶州(唐貞觀年置,治曲江)和連州。韶州轄曲江、仁化、樂昌、始興、湞昌(今南雄)六縣。
五代,嶺南為南漢五劉氏占據。南漢在北江領域增設英州(治所在今英德縣城)和雄州(州治在今南雄城)。這樣,加上原有的韶州和連州,粵北共置四州。
宋代時粵北屬廣南東路。境內仍置四州(雄州改為南雄州)。元代改州為路,元初在粵北地區置南、韶、連、英四路,俱屬江西行省廣東道。韶州路領樂昌、曲江、仁化、乳源四縣,這是歷史上韶關作為行政中心而轄區最小的時期。明代粵北屬廣東布政使司,境內分置二府(南雄府、韶州府)一州(連州)。
清代粵北屬廣東省,清初時,境內州府的設置與明同。南雄府於清嘉慶十二年(1807年)改為直隸州,裁去保昌縣(公領始興一縣)。
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曾在曲江縣武水邊開設稅關(名遇仙橋關),清康熙九年(1670年)又將原設於南雄的太平關移到曲江縣湞水邊,以後又在曲江城北門外增設旱關。韶關之名即由此而來。
辛亥革命後,廢府留縣。1914年至1920年間,在省之下曾一度改道,把前清的南雄府、韶州府和連州府合並,稱為南韶連道,後改稱嶺南道(道治在韶關)。實際轄區與今韶關市境完全相同。1936年,廣東省曾一度設行政督察區,粵北為第一督察區,專署設在韶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廣東省先後設北行署(後改粵北行署)、韶關專署、韶關行署於韶關市。北江行署轄於21個縣一市(現市區,市轄縣和清遠、佛崗、新豐、花縣、從化、河源、龍川、和平)。韶關專署轄19縣一市;韶關行署轄15縣一市(現市區和市轄縣及清遠、佛崗、新豐),後新豐劃歸廣州。1977年1月,韶關市升格為省轄市,轄曲江為市郊縣,韶關地區則轄十三縣。1983年6月,實行地、市合並,原地區所屬的清遠、佛崗劃歸廣州,合並後的韶關市現轄12個縣和三個市轄區。
韶關屬中亞熱帶濕潤型季風氣候區,氣候溫暖,年平均氣溫為18.8-21.6度;雨量充沛,年降雨為1300-2400毫米;全年無霜凍期為310天左右,溫暖的亞熱帶氣候,充沛的雨量使韶關大地四季常青,萬木蔥蘢,生機盎然,是旅遊的好去處。韶關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區,大部分是漢族,此外還有瑤、壯、回、滿、蒙、京、苗、白、侗、土家等三十多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乳源瑤族自治縣境內及周圍。1993年末,全市總人口289.8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96.4萬人,漢族人口285.7萬人,佔全市總人口的98.6%,少數民族人4.1萬人,佔全市總人口的1.4%。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56人。
韶關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古老的文明。韶關的人類歷史可上溯到距今十萬年前,這已被曲江「馬壩人」頭骨化石的發現所證。三國末年(公元265年),吳主孫誥置始興郡,治所在曲江城(今韶關市區)實,是韶關市郡之始。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曾改設韶州,取州北韶石山之「韶」字為州名。明代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曾在曲江縣武水邊開設稅關。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又將原設於南雄的太平關移至曲江湞水邊,後又在曲江城北門外增設稅關,韶關之名即由此而來,韶關人傑地靈,孕育了唐代名相張九齡、劉瞻,宋代著名政治家和外交家余靖等傑出人物,六祖惠能和尚選擇韶關為其禪宗南派的發祥地。韶關作為「馬壩人」的故鄉,石峽文化的發祥地,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搖籃之一。粵北廣大地區主要使用三種漢語方言:粵方言(又稱廣州方言)、客家方言和潮汕方言;地方民間藝術主要有:粵北採茶戲、花鼓戲、花燈戲、山歌劇、山歌、說書、快板、粵曲、獅舞等。
韶關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豐富多姿,異彩紛呈,有名山、名剎、溶洞、激流、溫泉、原始森林、歷史遺跡、摩崖石刻、珍貴文物和民族風情,已經開放的有:國家風景名勝區-仁化丹霞山,風景迷人的小坑國家森林公園,中國第一條江河漂流勝地九瀧十八灘,全國重點寺廟南華禪寺和雲門山大覺禪寺,聞名中外的「馬壩人」頭蓋骨出土地獅子岩,廣東八大風景名勝之一的金雞嶺,富有民族風情的乳源必背瑤寨,令人流連忘返的野生動物狩獵場等,已開辟有十多條旅遊線路,成為廣東的四大旅遊線之一。有前專評價:粵北集華南旅遊景觀之大成,可以建華南最大的旅遊基地。目前正在開發的旅遊景點有:丹霞山陽元石景區、南嶺國家森林公園、車八嶺國家自然資源保護區、韶石山、地下森林、南粵第一高峰、華夏名人故居和南華溫泉度假村等
㈢ 韶關歷史人物
是這個么?
余靖(1000-1064年),字安道,號武溪,謚襄。廣東韶州曲江人(今廣東省韶關市曲江縣),宋朝名臣,官至朝散大夫。 余靖出身於仕宦之家。宋天聖二年(1024年)考取進士,曾任新建縣知事,後遷秘書丞。景佑三年(1036年),他因向皇帝上疏為被貶的禮部員外郎范仲淹辯護而遭降職為監筠州酒稅,余靖亦由此名聞於世。 慶歷三年(1043年),復起任為諫院右正言,專司向皇帝進諫奏事,余靖正直敢諫,曾多次為建言"輕徭薄賦"整頓戶政,去除貪殘之吏,撫疲睏之民事而向皇帝抗聲力爭,以致唾液飛濺至皇帝的「龍顏」上仍意猶未盡,余靖的建議大多為宋仁宗所接受。宋仁宗的天聖年間,有十分著名的「四諫」,指的是當時在朝廷只擔負言責並敢於進諫的歐陽修、王素、蔡襄以及余靖四人。 慶歷四年(1044年),余靖受命為出使契丹的使者。余靖曾先後三次出使契丹,他巧妙地運用外交手段折服了雄據一方的遼主,從而適時的在復雜的宋遼夏三角關系中維護了宋朝的利益。後來儂智高反叛,他奉令經制南事,不載南海一物,後官至工部尚書,著有《武溪集》傳世。 襄公餘靖「以文學稱鄉里」,因此,韶關市為其修建有「風采樓」,後來海外的余姓子孫均以「風采」、「武溪」命名建築物或社團組織名稱以紀念襄公。如美國有「風采堂」、「武溪公所」,加拿大有「余風采堂」,廣州有「武溪書院」,荻海有「風采堂」等。廣州設有一座遠近知名的「八賢堂」,余靖即為八賢之一,可見得他在人們心目中的份量了。
張九齡好像是韶關人,只是號曲江,而且他是死在曲江
㈣ 韶關歷史文化有哪些
韶關歷史文化具體如下:
1、石峽文化
韶關是「馬壩人」的故鄉,石峽文化的發祥地 。舜帝南巡曾經過此地登韶石山而奏韶樂,動聽的樂曲使周圍的山石也為之動容。
歷史上的韶州被譽為「嶺南名郡」,孕育了以陳朝重臣侯安都、唐代名相張九齡、唐代詩人邵碣、宋代名臣余靖、明代抗倭名將太子太保陳磷、清代文學家廖燕。
鐵軍創始人張發奎、為傑出代表的大批歷史名人。佛教禪宗六祖惠能在韶州弘法37年,南華寺因此成為禪宗的「南宗祖庭」。
韶關民間文化藝術種類豐富,包括採茶戲、花鼓戲、花燈戲、山歌劇、山歌、說書、快板、粵曲、舞龍、舞獅等民間歌舞以及木雕、編織、刺綉、剪紙等民間工藝。
2、客家文化
韶關作為中原南遷進入廣東的門戶,容留了越來越多的客家先民及其後裔,客家文化底蘊豐富,是我國內地客家人四大聚集地之一,被稱之「嶺南客州」。
全市300多萬人口中,擁有近280萬客家人,佔全市總人口的80%。如今四川儀隴縣的客家人也多半是來自粵北韶關地區,朱德在《回憶我的母親》一書中,開宗明義告知世人:「我家是佃農。祖籍廣東韶關,客籍人。」
3、特色的習俗風俗文化
韶關各地習俗風俗有濃郁的嶺南客家漢族色彩,瑤、畲兩族也各具民族特色。漢族地區在農業生產方面,依照二十四節令的規律安排生產,成為習慣。
從事農活早出晚歸、請親朋幫工成為傳統,山區還有春種田基豆、冬放野牛、打橫塘、檢油茶等等各種習俗。經商貿易講究擇吉開張、注重招牌,有趕墟日(定期集市)、賒銷等習俗。
在居住方面,農村多以姓族聚居,講究風水擇地而居,有姓族大屋(檐街屋)、圍龍屋、「四點金」住宅、騎樓式住宅、圍樓、「小康房」等住宅類型。
婚俗方面,農村仍有哭嫁、送嫁、迎親、拜堂、鬧洞房等古俗遺風。民間重視傳宗接代和靠子女養老送終,還有修族譜家譜、春節清明祭祖以及訂立族規、獎勵讀書等傳統。
瑤、畲兩族有各自獨特的風情習俗,在姓名稱呼、起居飲食、衣冠服飾、喜慶禁忌、社會風尚等各方面富有當地民族特色。
4、宗教文化
韶關宗教歷史久遠,宗教文化源遠流長,有佛教、道教、基督教和天主教。佛教、道教信徒較多。一些宗教廟會如南華誕等影響至今,信徒在飲食、服裝等方面有一些宗教色彩。
5、人文自然文化
韶關旅遊資源豐富,是廣東的旅遊航母,擁有豐富的人文和自然旅遊資源,成為無數海內外遊客嚮往的旅遊休閑目的地。韶關擁有世界級、國家級景區景點17處和省級及以下景區景點100多處。
包括世界地質公園丹霞山(丹霞地貌命名地)、廣東乳源大峽谷、國家森林公園車八嶺華南虎保護區、珠璣巷、梅關古道、滿堂客家大圍、必背瑤寨等大批旅遊景區。
梅關古道是國家4A景區、廣東省紅色旅遊示範基地、「中國四大賞梅地」之一。古道存世2000多年,是古代中原通往嶺南及東南亞的咽喉之地,連接長江、珠江兩水系最短的陸上交通要道,是當今全國保存最完好的古驛道。
㈤ 韶關的名人
南朝·名將·侯安都 宋朝·名臣·余靖 明朝·清官·譚太初 明朝·大將·陳遴 唐·回名相·張九齡答 抗日名將·張發奎 抗日名將·薛岳 美籍油畫家·塗志偉 等........
㈥ 韶關歷史
韶關歷史上稱為韶州。相傳舜帝巡奏「韶樂」於城北30公里處的石峰群中,該處的36石後來統稱為韶石山。
根據考古發現,粵北的人類歷史可以遠溯到距今十萬年前。1958年在曲江縣馬壩鄉獅子岩洞穴里發現的「馬壩人」頭骨化石,是目前廣東境內發現的最早的人類化石。「馬壩人化石」的發現,揭示了舊石器時代廣東地區人類的歷史。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的遺址遍布全境,數以百計,其中以曲江石峽,鯰魚轉和韶關走馬崗遺址為代表,所出土的大批石奔、石斧、石鑿、石刀、石鏃等製作精美的石制工具,以及魚網墜、陶紡輪、各種石制和骨制的裝飾品,人工栽培稻的穀粒等遺物、遺跡,勾勒了一幅四、五千年以前粵北先民勞動生息的風情畫;展示了「馬壩人」開戶的粵北地區的遠古文明,後繼有人,綿延不斷。
青銅文化的遺址,在本市各地亦有發現。它表明粵北地區從周代起已經步入青銅時代,只是發展較中原地區緩慢,尚未形成奴隸制社會。春秋時期,韶關地地理方位上分屬荊州和揚州地域;戰國時期,當強大的楚國勢力擴展到嶺南時,粵北遂為楚國之南疆。
秦始皇吞並六國後,於公元前214年平定兩廣,在今廣東境內設置南海郡。今市屬各縣皆屬南海郡管轄,當時雖然沒有縣的建制,但南海尉任囂已在今韶關市南郊蓮花山下修築了一座城堡,後人稱之為「任囂城」。
西漢初年,趙佗割據兩廣,建立了南越國。趙佗將前南海郡管轄的粵北地區並入了南越國版圖。當時仍未不置縣。粵北設縣,始於南越國滅亡之後。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滅南越國,漢王朝鑒於南越國割據的教訓,設置了地跨騎田嶺南北的桂陽郡(郡治在今湖南郴州市)。桂陽郡共轄十一個縣,其中桂陽、陽山(後漢省陽山入陰山)、陰山、含誆、湞陽、曲江等六縣,在今韶關市境。東漢時期仍相沿襲,未作變更。今南雄,始興地帶,兩漢時則屬豫章郡南林(後漢稱南野,縣治在今江西南康境內)縣地。
三國末年,吳主孫皓於甘露元年(公元265年)始析桂陽郡南部地區置始興郡,治所在曲江(今韶關市區),是為韶關立郡之始,將今市屬各縣第一次統一在一個行政區(郡)內。二晉因之。其時,始興郡之轄區相當於1983年地、市合並前的原韶關地區和原韶關市所轄區域的總和,為古代史上以韶關為政治中心所轄區域最大的時期,轄桂陽、陽山(吳甘露元年置陽山、廢陰山,以其地並入陽山)、含誆、曲江、始興(吳永安六年,分南野縣地置)、斜階(吳甘露元年再析始興縣地置斜價縣)等七縣。始興、斜價兩縣,即今南雄、始興縣地。
南朝170年間(公元420-589年),朝代更替頻繁,導致粵北境內的郡縣時廢時興,沿革復雜。南雄劉宋時,始興郡曾一度改稱廣興郡,到南齊時又復稱始興郡,轄境與晉略同。梁、陳兩代,曾在今市境內設置衡州和東衡州兩個一級行政區和陽山、始興、安遠三個個二級行政區。除原有縣外,又增置了廣穗(今連山、析梁陽縣位置)、梁化(今樂昌中南部地區,梁置,隋開皇十八年更名樂昌)、平石(今樂昌北境,梁置,隋開皇十二年省,以其地入梁化)。翁源縣於梁承後末年新置,其時屬清遠郡。
隋代粵北分屬南海郡(治所在今廣州)和熙平郡(治所在今連縣)。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曾改東衡州為韶州,取州北韶石山的「韶」字為名,始以「韶」字為州,但不久即廢,並歸南海郡。
唐代粵北全境基本上屬嶺南道管轄(今連陽地區曾一度屬湖南道)。唐王朝在粵北境內分置韶州(唐貞觀年置,治曲江)和連州。韶州轄曲江、仁化、樂昌、始興、湞昌(今南雄)六縣。
五代,嶺南為南漢五劉氏占據。南漢在北江領域增設英州(治所在今英德縣城)和雄州(州治在今南雄城)。這樣,加上原有的韶州和連州,粵北共置四州。
宋代時粵北屬廣南東路。境內仍置四州(雄州改為南雄州)。元代改州為路,元初在粵北地區置南、韶、連、英四路,俱屬江西行省廣東道。韶州路領樂昌、曲江、仁化、乳源四縣,這是歷史上韶關作為行政中心而轄區最小的時期。明代粵北屬廣東布政使司,境內分置二府(南雄府、韶州府)一州(連州)。
清代粵北屬廣東省,清初時,境內州府的設置與明同。南雄府於清嘉慶十二年(1807年)改為直隸州,裁去保昌縣(公領始興一縣)。
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曾在曲江縣武水邊開設稅關(名遇仙橋關),清康熙九年(1670年)又將原設於南雄的太平關移到曲江縣湞水邊,以後又在曲江城北門外增設旱關。韶關之名即由此而來。
辛亥革命後,廢府留縣。1914年至1920年間,在省之下曾一度改道,把前清的南雄府、韶州府和連州府合並,稱為南韶連道,後改稱嶺南道(道治在韶關)。實際轄區與今韶關市境完全相同。1936年,廣東省曾一度設行政督察區,粵北為第一督察區,專署設在韶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廣東省先後設北行署(後改粵北行署)、韶關專署、韶關行署於韶關市。北江行署轄於21個縣一市(現市區,市轄縣和清遠、佛崗、新豐、花縣、從化、河源、龍川、和平)。韶關專署轄19縣一市;韶關行署轄15縣一市(現市區和市轄縣及清遠、佛崗、新豐),後新豐劃歸廣州。1977年1月,韶關市升格為省轄市,轄曲江為市郊縣,韶關地區則轄十三縣。1983年6月,實行地、市合並,原地區所屬的清遠、佛崗劃歸廣州,合並後的韶關市現轄12個縣和三個市轄區。
韶關屬中亞熱帶濕潤型季風氣候區,氣候溫暖,年平均氣溫為18.8-21.6度;雨量充沛,年降雨為1300-2400毫米;全年無霜凍期為310天左右,溫暖的亞熱帶氣候,充沛的雨量使韶關大地四季常青,萬木蔥蘢,生機盎然,是旅遊的好去處。韶關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區,大部分是漢族,此外還有瑤、壯、回、滿、蒙、京、苗、白、侗、土家等三十多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乳源瑤族自治縣境內及周圍。1993年末,全市總人口289.8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96.4萬人,漢族人口285.7萬人,佔全市總人口的98.6%,少數民族人4.1萬人,佔全市總人口的1.4%。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56人。
韶關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古老的文明。韶關的人類歷史可上溯到距今十萬年前,這已被曲江「馬壩人」頭骨化石的發現所證。三國末年(公元265年),吳主孫誥置始興郡,治所在曲江城(今韶關市區)實,是韶關市郡之始。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曾改設韶州,取州北韶石山之「韶」字為州名。明代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曾在曲江縣武水邊開設稅關。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又將原設於南雄的太平關移至曲江湞水邊,後又在曲江城北門外增設稅關,韶關之名即由此而來,韶關人傑地靈,孕育了唐代名相張九齡、劉瞻,宋代著名政治家和外交家余靖等傑出人物,六祖惠能和尚選擇韶關為其禪宗南派的發祥地。韶關作為「馬壩人」的故鄉,石峽文化的發祥地,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搖籃之一。粵北廣大地區主要使用三種漢語方言:粵方言(又稱廣州方言)、客家方言和潮汕方言;地方民間藝術主要有:粵北採茶戲、花鼓戲、花燈戲、山歌劇、山歌、說書、快板、粵曲、獅舞等。
韶關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豐富多姿,異彩紛呈,有名山、名剎、溶洞、激流、溫泉、原始森林、歷史遺跡、摩崖石刻、珍貴文物和民族風情,已經開放的有:國家風景名勝區-仁化丹霞山,風景迷人的小坑國家森林公園,中國第一條江河漂流勝地九瀧十八灘,全國重點寺廟南華禪寺和雲門山大覺禪寺,聞名中外的「馬壩人」頭蓋骨出土地獅子岩,廣東八大風景名勝之一的金雞嶺,富有民族風情的乳源必背瑤寨,令人流連忘返的野生動物狩獵場等,已開辟有十多條旅遊線路,成為廣東的四大旅遊線之一。有前專評價:粵北集華南旅遊景觀之大成,可以建華南最大的旅遊基地。目前正在開發的旅遊景點有:丹霞山陽元石景區、南嶺國家森林公園、車八嶺國家自然資源保護區、韶石山、地下森林、南粵第一高峰、華夏名人故居和南華溫泉度假村等。
㈦ 在廣東韶關有多少詩人或有名人物
陳朝重臣侯安都、唐代名相張九齡、宋代名臣余靖、清代文學家廖燕、佛教禪宗六祖惠能
侯安都(公元520—563年),南北朝時期陳朝名將,字成師,始興曲江(今廣東韶關)人。 張九齡(公元678—740年),盛唐前期重要詩人。一名博物,字子壽,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人,世稱張曲江。張九齡的詩作前期溫婉淡雅,後期質朴遒勁,雄渾剛健。尤其是他的五言古詩,在唐詩發展中有很高的地位和巨大的影響。其詩作《感遇》十二首及《望月懷遠》傳誦久遠。著有《曲江集》20卷。《全唐詩》編存其詩為3卷。事跡見新、舊《唐書》本傳。 余靖(公元1000-1064年),字安道,號武溪,曲江(今廣東韶關)人,是嶺南繼張九齡之後的又一揚名之士,是北宋時期的一位政治家、外交家。 譚太初(公元1504-1588年),字宗元,號次川,始興人。歷任江西按察副使、廣西參政、工部右侍郎、戶部左侍郎、南京戶部尚書等職,是明代的一位享有盛譽的清官。 陳璘(1543-1607),字朝爵,號龍崖,翁源縣龍田鋪人(今周陂龍田村),抗日大英雄大明水師提督。 張發奎:又名逸斌,字向華,始興縣隘子鎮采嶺村人民國陸軍上將。 薛岳(1896年12月27日—1998年5月3日),原名薛仰岳,字伯陵,廣東韶關樂昌人。抗日名將,國民黨一級上將。 李任予(1903—1932),曾用李力一、李德山、李之道、黎亞克等名,新豐縣豐城鎮城東車田圍人。由於李任予參加革命時化名較多,至2000年5月才被廣東省人民政府追認為革命烈士。 余貴(1928—1952),廣東省韶關市人,1951年參加革命,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團員,志願軍第十五軍第二十九師第八十六團偵察排戰士,立過特等功,獲二級英雄稱號。 朱熹平,中山大學數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數學與計算科學學院院長,兼任廣東省數學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晨興數學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浙江大學數學科學研究中心顧問。朱熹平長期從事數學科學的教學與研究和國際前沿核心數學中幾何分析領域的研究,在幾何熱流研究方面作出重要貢獻。 塗志偉,美籍油畫家,美國油畫家協會主席、大師級會員,北美中華藝術家協會會員。他擅長創作歷史文化題材的油畫,聞名中外。 張頌文,廣東韶關新豐人,著名演員。張頌文從小喜歡電影,1999年以全國專業第一名的優越成績考上亞洲最高等的電影學府: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成為粵北地區建國以來,唯一一位正式考入該所名校的高才生,畢業後,因在校期間的優越表現被留校任職,成為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研究所的表演老師。 侯曉蘭,女,1981年6月生,廣東省韶關市人,廣東省曲棍球運動員,曾獲全國曲棍球聯賽獲得冠軍、第十屆世界冠軍杯女子曲棍球比賽獲得冠軍、第十四屆亞洲運動會女子曲棍球比賽獲得冠軍、國際級運動健將等榮譽和稱號。 潘曉玲,女,1963年8月生,廣東韶關人。中共黨員,理學博士,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博士後。新疆大學乾旱生態環境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新疆植物學會副理事長、中國景觀生態學會理事、中國植物學會系統與分類專業委員會委員。
㈧ 韶關有哪些傑出人物主要事跡是什麼啟迪是什麼(簡略點)
張九齡。譽為「嶺南第一人」。他是一位有膽識、有遠見的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詩人、名相。他忠耿盡職,秉公守則,直言敢諫,選賢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趨炎附勢,敢與惡勢力作斗爭,為「開元之治」作出了積極貢獻。他的五言古詩,以素練質朴的語言,寄託深遠的人生慨望,對掃除唐初所沿習的六朝綺靡詩風,貢獻尤大。啟迪啊,純屬個人觀點,現今社會啊,清官所剩無幾。。。。然後不用我說大家都明白的啦。。鐧懼害鍦板浘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最新數據為准。
㈨ 韶關有哪些歷史人物
張九齡(來678-740),字子壽,謚文獻源。曲江人,生於唐高宗儀鳳三年(公元678年),享年六十三歲。七歲知屬文,於唐中宗景龍元年(公元707年)應舉登乙弟,授校書郎,唐玄宗先天二年(公元713年)應道侔伊呂科,對策第二等,拜左拾遺,上書請求開辟大庚嶺新路(今南雄梅關古道),功成遷左補闕。因才鑒出眾,又晉知為司勛員外郎..
候安都(519-563),字成師,曲江人。工隸書,能詩文,兼善騎射,文武雙全。舉兵跟隨陳霸先平「侯景之亂」,同鎮京口,任半陵太守;他定計擒拿對手王僧辨,以功授南徐州刺史,佐陳霸先建立起陳王朝(南朝)。又奉命率軍敗北齊徐嗣微,督水師南破余頃與肖孜,晉號平南將軍,改封西江縣公,享受開府儀同三司的待遇。當陳武帝(陳霸先)卒,安都按劍上殿,擁立臨川王陳茜為文帝,從而進官為司空
另外還有 。。余靖 ,潭太初,陳遴,廖燕
㈩ 廣東韶關有哪些名人
南朝·名將·侯安都
宋朝·名臣·余靖
明朝·清官·譚太初
明朝·大將·陳遴
唐·名相·張九齡
抗日名將·張發奎
抗日名將·薛岳
美籍油畫家·塗志偉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