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尊重別人的名人事例
1、卓別林的故事
在一次巡迴表演的過程中,卓別林通過朋友的介紹,認識了一個對他仰慕已久的觀眾。卓別林和對方很談得來,很快就成了關系不錯的朋友。
在表演結束之後,這個新朋友請卓別林到家裡做客。在用餐前,這個身為棒球迷的朋友帶著卓別林觀看了自己收藏的各種各樣和棒球有關的收藏片,並且和卓別林興致勃勃地談起了心愛的棒球比賽。
8月29日晚,毛澤東應邀出席蔣介石為他舉辦的宴會。雖說蔣介石平時滴酒不沾,毛澤東的酒量也不大,此刻卻幾度舉杯,互祝身體健康。
席間,蔣介石和毛澤東先後致辭。蔣介石知道毛澤東愛吃辣椒,特意准備了幾盤摻有辣椒的菜。毛澤東知道蔣介石不抽煙,忌煙味。煙癮甚重的他,席間不抽一根煙。此後毛澤東每一回與蔣介石會談,從不抽一根煙。
❷ 中國歷史上因尊重他人而成為美談的故事
廉頗藺相如的將相和
可以參考http://ke..com/view/64769.htm
張良圯上敬履
參考http://ke..com/view/2261380.htm
留侯張良的祖先是韓國人。張良曾經有一次在下邳的橋上不慌不忙地步行,有一位穿著粗布衣裳的老人,來到張良所在的地方,徑直把他所穿的鞋丟到橋下,回過頭對張良說:「年輕人,下去(給我)把鞋取上來!」張良非常吃驚,想要打他,因為看他年紀老,竭力忍住氣,走下橋去把鞋取上來。老人說:「給我把鞋穿上!」張良既然已經替他把鞋取上來,於是就恭恭敬敬地給他穿上鞋。老人伸出腳穿上鞋,大笑而去。張良非常吃驚,目送著他離去。老人走了將近一里路,又轉回來,(對張良)說:「(你)這個年輕人有出息,可以把本事傳給你。五天之後天亮時,在這里跟我相會。」張良於是感到很奇怪,下跪說:「好。」 五天之後天亮時,張良到那裡去。老人已經先在那裡了,(他)非常生氣地說:「(你)跟老年人約會,(比老人還)慢來,為什麼(這樣)呢?」(說完就)走了,說:「五天之後早點來相會。」 五天之後雞叫的時候,張良就到那裡去。老人又已經先在那裡了,(他)又非常生氣地說:「(你又比老人還)慢來,為什麼(這樣)呢?」 (說完就)走了,說:「五天之後再早點來相會。」五天之後,張良不到半夜就到了那裡。過了一會,老人也到了,(他)很高興地說:「應該像這樣(才對)。」(老人)拿出一卷書,說:「(你)讀了這個就可以成為帝王的老師了。今後十年(你)將建立(一番事業),十三年後你將在濟北見到我,谷城山下的黃石就是我了。」(說完)就走了,再沒有說別的話,也不再出現。第二天(張良)看那捲書,原來是《太公兵法》。張良就感到很驚奇,常常反復地誦讀它。
❸ 關於尊重他人的名人的事例
1、魯迅的故事
魯迅先生在教育孩子方面,認為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尊重和理解孩子,「如果不先行理解,一味蠻做,更大礙於孩子發達。」
曾經有一次,先生在家中宴客,兒子海嬰同席。在吃魚圓時,客人均說新鮮可口。唯海嬰說:「媽媽,魚圓是酸的!」以為孩子胡說亂鬧的媽媽便責備了幾句,孩子老大不高興。
魯迅聽後,便把海嬰咬過的那隻魚圓嘗了嘗,果然不怎麼新鮮,便頗有感慨地說:「孩子說不新鮮,我們不加以查看,就抹殺是不對的,看來我們也得尊重孩子的說的話啊!」
2、孫中山
有一天,孫中山先生病了,住院治療。當時,孫中山已是大總統、大元帥了,對醫務人員仍很尊重,講話很謙遜。平時,無論是早晨或是晚間,每當接到護士送來的葯品,他總是微笑著說聲:「謝謝您。」敬誠之意溢於言辭。
1925年,孫中山患肝癌,彌留之際,當一位護理人員為他搬掉炕桌時,他安詳地望著她,慈祥地說:「謝謝您,您的工作太辛苦了,過後您應該好好休息休息,這陣子您太辛苦了。」聽了這番話,在場的人都泣不成聲。
3、程門立雪
「程門立雪」這個成語家喻戶曉。它出自宋代著名理學家將樂縣人楊時求學的故事。楊時從小就聰明伶俐,四歲入村學,七歲就能寫詩,八歲就能作賦,人稱神童。
他十五歲時攻讀經史,熙寧九年登進士榜。他一生立志著書立說,曾在許多地方講學,倍受歡迎。居家時,長期在含雲寺和龜山書院,潛心攻讀,寫作教學。
有一年,楊時赴瀏陽縣令途中,不辭勞苦,繞道洛陽,拜師程頤,以求學問上進一步深造。有一天,楊時與他的學友游酢,因對某問題有不同看法,為了求得一個正確答案,他倆一起去老師家請教。
時值隆冬,天寒地凍,濃雲密布。他們行至半途,朔風凜凜,瑞雪霏霏,冷颼颼的寒風肆無忌憚地灌進他們的領口。他們把衣服裹得緊緊的,匆匆趕路。來到程頤家時,適逢先生坐在爐旁打坐養神。
楊時二人不敢驚動打擾老師,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門外,等候先生醒來。這時,遠山如玉簇,樹林如銀妝,房屋也被上了潔白的素裝。楊時的一隻腳凍僵了,冷得發抖,但依然恭敬侍立。
過了良久,程頤一覺醒來,從窗口發現侍立在風雪中的楊時,只見他通身披雪,腳下的積雪已一尺多厚了,趕忙起身迎他倆進屋。後來,楊時學得程門立雪的真諦,東南學者推楊時為「程學正宗」,世稱「龜山先生」。此後,「程門立雪」的故事就成為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
4、陸曉慧
在南北朝時期的齊國,有一個叫陸曉慧的人,他才華橫溢,博聞強識,為人更是恭謹親切。他曾在好幾個王的手下當過長史,可以說是一個高高在上的人了,然而他卻從來不把自己看得很高,前來拜見他的官員,不管官大官小,他都以禮相待,一點兒也不擺駕子。
如果客人離開,他更會站起身親自將對方送到門外。有一個幕僚看到這種情景,很是難以理解,就對他說:「陸長史官居高位,不管對誰,哪怕對老百姓也是彬彬有禮,這樣實在有失身份,更什麼也得不到,長史何必這樣麻煩呢?」
陸曉慧聽了不以為然地輕松一笑,說道:「欲先取之,必先與之。我想讓所有的人都尊重我,那我就必須尊重所有的人。」
5、孔子尊師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學生宮敬叔奉魯國國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陽去朝拜天子,覺得這是個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請教「禮制」學識的好機會,於是徵得魯昭公的同意後,與宮敬叔同行。到達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
正在書寫《道德經》的老子聽說譽滿天下的孔丘前來求教,趕忙放下手中刀筆,整頓衣冠出迎。孔子見大門里出來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鑠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趨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禮。
進入大廳後,孔子再拜後才坐下來。老子問孔子為何事而來,孔子離座回答:「我學識淺薄,對古代的『禮制』一無所知,特地向老師請教。」老子見孔子這樣誠懇,便詳細地抒發了自己的見解。
回到魯國後,孔子的學生們請求他講解老子的學識。孔子說:「老子博古通今,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歸,確實是我的好老師。」同時還打比方贊揚老子,他說:「鳥兒,我知道它能飛;魚兒,我知道它能游;野獸,我知道它能跑。
善跑的野獸我可以結網來逮住它,會游的魚兒我可以用絲條縛在魚鉤來釣到它,高飛的鳥兒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來。至於龍,我卻不能夠知道它是如何乘風雲而上天的。老子,其猶龍邪!」
❹ 不尊重他人的歷史典故
從前,蘇東坡去山上玩。他去山上的寺里,小和尚報告了方丈,方丈擺擺手讓小和尚隨便招待隨口說了聲「坐,茶」。後又有一客人來,方丈了解其身份,熱情招待。蘇東坡在方丈與客人的交談中,表現出談吐不凡。方丈感其身份不一般,又對小和尚說:「上茶。」對蘇東坡說:「請坐。」又過了一會兒,方丈得知眼前的人,便是大名鼎鼎的蘇東坡。立即請蘇東坡上坐,並讓小和尚敬香茶。蘇東坡臨走時,方丈讓蘇東坡留下對聯紀念。蘇東坡略一思考,便寫下:「茶,敬茶,敬香茶;坐,請坐,請上坐。」方丈立即紅了臉。
❺ 古代人尊重他人的例子
1、孔子尊師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學生宮敬叔奉魯國國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陽去朝拜天子,覺得這是個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請教「禮制」學識的好機會。
於是徵得魯昭公的同意後,與宮敬叔同行。到達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書寫《道德經》的老子聽說譽滿天下的孔丘前來求教。
趕忙放下手中刀筆,整頓衣冠出迎。孔子見大門里出來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鑠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趨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禮。
進入大廳後,孔子再拜後才坐下來。老子問孔子為何事而來,孔子離座回答:「我學識淺薄,對古代的『禮制』一無所知,特地向老師請教。」老子見孔子這樣誠懇,便詳細地抒發了自己的見解。
回到魯國後,孔子的學生們請求他講解老子的學識。孔子說:「老子博古通今,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歸,確實是我的好老師。」同時還打比方贊揚老子。
他說:「鳥兒,我知道它能飛;魚兒,我知道它能游;野獸,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獸我可以結網來逮住它,會游的魚兒我可以用絲條縛在魚鉤來釣到它。
高飛的鳥兒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來。至於龍,我卻不能夠知道它是如何乘風雲而上天的。老子,其猶龍邪!」
2、紀曉嵐的幽默
紀曉嵐有一天去游五台山,走進廟里,方丈把他上下一打量,見他衣履還整潔,儀態也一般,便招呼一聲:「坐。」又叫一聲:「茶。」意思是端一杯一般的茶來。
寒暄幾句,知他是京城來的客人,趕忙站起來,面帶笑容,把他領進內廳,忙著招呼說:「請坐。」又吩咐道:「泡茶。」意思是單獨沏一杯茶來。
經過細談,當得知來者是有名的學者、詩文大家、禮部尚書紀曉嵐時,立即恭恭敬敬地站起來,滿臉賠笑,請進禪房,連聲招呼:「請上坐。」又大聲吆喝:「泡好茶。」
他又很快地拿出紙和筆,一定要請紀曉嵐留下墨寶,以光禪院。紀曉嵐提筆,一揮而就,是一副對聯:坐,請坐,請上坐;茶,泡茶,泡好茶。方丈看了非常尷尬。
3、張良拾履
傳說張良閑暇時在橋上散步,有一位老年人,身穿粗布短衣,走到張良呆的地方,把鞋子扔到橋下,對張良說:「小子,下去拾鞋。」張良猛然一驚,真想揍他。
一見如此大的年紀,就給他拾了鞋。老人要張良替他穿上,張良既已為他拾鞋了,也就跪下來為他穿鞋。穿好後,老人笑著走了。
走了1里遠,又返回對張良說:「你這個孩子很可以培養,過5天,天一亮你來等我。」過了5天,張良來時,老人已先到,批評他說:「和老人約會,怎麼能遲到?過5天,你再來等我。」
第二次,張良又遲到了。第三次,他半夜就去了。老人很高興,送給張良一部書,並且告訴他說:「讀了這部書,就可做帝王的老師了。後10年你會發跡。
13年後,你會在濟北遇到我,谷城山下有塊黃石就是我。」天亮後,張良一看,原來是一本兵書,叫《太公兵法》。張良得到這本書後。認真閱讀,終於學到了運籌帷幄。
決勝千里的本領,據傳說,13年後,張良跟隨高祖路過濟北,果真在谷城山下看見一塊黃石,張良取回它,並把它當做珍寶供奉、張良死後,就和這塊黃石合葬在一起。
4、程門立雪
有一年,楊時赴瀏陽縣令途中,不辭勞苦,繞道洛陽,拜師程頤,以求學問上進一步深造。有一天,楊時與他的學友游酢,因對某問題有不同看法,為了求得一個正確答案。
他倆一起去老師家請教。時值隆冬,天寒地凍,濃雲密布。他們行至半途,朔風凜凜,瑞雪霏霏,冷颼颼的寒風肆無忌憚地灌進他們的領口。他們把衣服裹得緊緊的,匆匆趕路。
來到程頤家時,適逢先生坐在爐旁打坐養神。楊時二人不敢驚動打擾老師,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門外,等候先生醒來。這時,遠山如玉簇,樹林如銀妝,房屋也被上了潔白的素裝。
楊時的一隻腳凍僵了,冷得發抖,但依然恭敬侍立。過了良久,程頤一覺醒來,從窗口發現侍立在風雪中的楊時,只見他通身披雪,腳下的積雪已一尺多厚了,趕忙起身迎他倆進屋。
後來,楊時學得程門立雪的真諦,東南學者推楊時為「程學正宗」,世稱「龜山先生」。此後,「程門立雪」的故事就成為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
5、宋濂借書
宋濂是我國明代一個知識淵博的人。他從小喜愛讀書,但家裡很窮,上不起學,也沒錢買書,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書,他都講好期限,按時還書,從不違約,人們都樂意把書借給他。
一次,他借到一本書,越讀越愛不釋手,便決定把它抄下來。可是還書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連夜抄書。時值隆冬臘月,滴水成冰。
他母親說:「孩子,都半夜了,這么寒冷,天亮再朝抄吧。人家又不是等這書看。」宋濂說:「不管人家等不等這本看。
到期限就要還,這是個信用問題,也是尊重他人的表現。如果說話做事不講信用,失信於人,怎麼可能得到別人的尊重?」
❻ 關於尊重的小故事
1.在美國,一個頗有名望的富同在路邊散步時,遇到一個衣衫襤褸、形同瘦骨的擺地攤賣舊書的年輕人在寒風中啃著發霉的麵包。有著同樣苦難經歷的富商頓生一股憐憫之情,便不假思索地將8美元塞到年輕人的手中,然後頭也不回地走開了。沒走多遠,富商忽然覺得這樣做不妥,於是連忙返回來,從地攤上撿了兩本舊書,並抱歉地解釋說自己忘了取書,希望年輕人要介意。最後,富商鄭重其事地告訴年輕人說:「其實,您和我一樣也是商人。」 兩年之後,富商應邀參加一個商賈雲集的慈善募捐會議時,一位西裝革履的年輕書商迎了上來,緊握著他的手不無感激地說:「先生,您可能早忘記我了,但我永遠也不會忘記你。我一直認為我這一生只有擺攤乞討的命運,直到你親口對我說,我和你一樣都是商人,這才使我樹立了自尊和自信,從而創造了今天的業績……」
富商萬萬也沒有想到,兩年前一句普通的話竟能使一個自卑的人樹立了自尊心,一個窮困潦倒的人找回了自信心,一個自以為一無是處的人看到了自己的優勢和價值,終於通過自強不息的努力獲得了成功。
不難想像,這位富商當初即使給年輕人很多錢,沒有那一句尊重鼓勵的話,年輕人也斷不會出現人生的劇變。這就是尊重的力量啊。
2.有一位富翁,非常節儉,因為他知道金錢來之不易,所以從來不穿豪華的衣服,不用奢侈的東西。有一天他跟往常一樣,穿著一身普通的衣服出去。在經過一家燈具店時,看到裡面吊的一盞大水晶燈,非常喜歡,就進入問正在給另一個穿著豪華的女人做介紹的銷售員:這盞水晶吊燈多少錢?銷售員看他穿著普通,認定他買不起,沒有理他,繼續殷勤的給那個女人介紹。富翁又問了一遍,銷售員仍然不理他。富翁生氣了!舉起手中的拐杖,打碎了水晶燈,繼續問道:現在我可以知道它的價錢了吧?
3.在美國,流傳著這樣一個真實故事。一天下午,一位穿得很時髦的中年女人帶著一個小男孩走進美國著名企業「亞聯集團」總部大廈樓下的花園,他們坐在一張長椅上,女人不停地在跟男孩說著什麼,一臉生氣的樣子。不遠處有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正在打掃垃圾。小男孩終於不能忍受女人的大聲責罵,他傷心地哭起來。女人從隨身挎包里揪出一團白花花的衛生紙,為男孩擦乾眼淚,隨手把紙丟在地上。老人瞅了中年女人一眼,她也滿不在乎地看了老人一眼,老人什麼話也沒有說,走過來撿起那團紙扔進一旁的垃圾桶內。女人不停地責罵,男孩一直都沒停止哭泣,過了一會兒,女人又把擦眼淚的紙扔在地上。老人再次走過來把那團紙撿走,然後回到原處繼續工作。老人剛剛彎下腰准備清掃時,女人又丟下了第三團衛生紙……就這樣,女人最後扔了六七團紙,老人也不厭其煩地撿了六七次。女人突然指著老人對小男孩說:「你都看見了吧!如果你現在不好好上學,將來就會跟他一樣沒出息,做這些既卑賤又骯臟的工作。」 老人依舊沒有動怒,他平靜地對中年女人說:「夫人,這個花園是亞聯集團的私家花園,按規定只有集團員工才能進來。」女人理直氣壯地說道:「那是當然,我是『亞聯集團』所屬一家公司的部門經理,就在這座大廈里上班!」邊說邊拿出一張名片丟在老人的身上。老人從地上撿起名片,扔進了垃圾桶。並且從口袋裡掏出手機撥了一個電話。女人十分生氣,正要理論時,發現有一名男子匆匆走過來,恭恭敬敬地站在老人面前。老人對男子說:「我現在提議免去這位女士在『亞聯集團』的職務!」「是,我立刻按您的指示去辦!」那人連聲應道。老人說完後徑直朝小男孩走去,溫和地對他說:「人不光要懂得好好學習,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尊重每一個人。」說完後,就朝大廈走去。中年女人由生氣變成了驚呆,他認識這個男子,他是亞聯集團所有分公司的總監。「你……你怎麼會對一個清潔工畢恭畢敬呢?」她驚奇地問道。男子用同情的眼光對女人說道:「他不是什麼清潔工,而是亞聯集團的總裁。」中年女人一下子癱坐在長椅上。
4.女王敲門
一次,英國維多利亞女王與丈夫吵了架,丈夫獨自回到卧室,閉門不出。女王回卧室時,只好敲門。 丈夫在里邊問:「誰?」
維多利亞傲然回答:「女王。」
沒想到里邊既不開門,又無聲息。她只好再次敲門。
里邊又問:「誰?」
「維多利亞。」女王回答。
里邊還是沒有動靜。女王只得再次敲門。
里邊再問:「誰?」
女王學乖了,柔聲回答:「你的妻子。」
這一次,門開了。
5.程門立雪
宋熙寧九年,河南人程顥和弟弟程頤在熙寧、元豐年間講授孔子和孟子的學術精要(即理學),河南洛陽這些地方的學者都去拜他們為師,楊時被調去做官他都沒有去,在潁昌以拜師禮節拜程顥為師,師生相處得很好。楊時回家的時候,程顥目送他說:「我的學說將向南方傳播了。」又過了四年程顥去世了,楊時聽說以後,在卧室設了程顥的靈位哭祭,又用書信訃告同學的人。程顥死以後,又到洛陽拜見程頤,這時楊時大概四十歲了。一天拜見程頤,程頤正閉著眼睛坐著,楊時與同學游酢(音zuò)就侍立在門外沒有離開,程頤已經睡醒的時候,那時門外的雪已經一尺多深了。德行和威望一日比一日高,四方之人事不遠千里與之相交遊,其號為龜山先生。
❼ 關於尊重他人的故事
1.五月的一天,雷鋒冒雨去沈陽,他為了趕早車,早晨5點多就起來,帶了幾個干饅頭就披上雨衣上路了。路上,雷鋒看見一位婦女背著一個小孩,手還牽著一個小女孩,正艱難地向車站走去。雷鋒想都沒想,脫下身上的雨衣就披在大嫂身上,又抱起小女孩陪她們一起來到車站。上車後,雷鋒見小女孩冷得直發抖,又把自己的貼身襯衣脫下來給她穿上。雷鋒估計她們早飯沒吃,就把自己帶的饅頭給她們吃。火車到了沈陽,天還在下雨,雷鋒便把她們送到家裡。那位婦女感激地說:「同志,我可怎麼感謝你呀!」雷鋒說:「不要感謝我,應該感謝黨和毛主席啊!
❽ 關於尊重的名人故事
魯迅先生在教育孩子方面,認為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尊重和理解孩子,「如果不先行理解,一味蠻做,更大礙於孩子發達。」
曾經有一次,先生在家中宴客,兒子海嬰同席。在吃魚圓時,客人均說新鮮可口。唯海嬰說:「媽媽,魚圓是酸的!」以為孩子胡說亂鬧的媽媽便責備了幾句,孩子老大不高興。魯迅聽後,便把海嬰咬過的那隻魚圓嘗了嘗,果然不怎麼新鮮,便頗有感慨地說:「孩子說不新鮮,我們不加以查看,就抹殺是不對的,看來我們也得尊重孩子的說的話啊!」
有這樣一個故事:某紐約商人看到一個衣衫襤褸的鉛筆推銷員,出於憐憫,他塞給拿人一元錢,不一會,他返回來,從賣筆那兒取出幾支鉛筆,並抱歉地解釋自己忘取筆了,末了說:"你跟我都是商人,你有東西要賣。"幾個月後,再次相遇,那賣筆人已成為推銷商,並感謝紐約商,"你重新給了我自尊,告訴了我,我是個商人。"
尊重生命、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的生命,是生命 進程中的伴隨物,也是心理健康的一個條件。 ————弗洛姆.
對別人的意見要表示尊重。 千萬別說:「你錯了。」——卡耐基
張良拾鞋
人們大概都熟悉張良拾履的故事。故事中的張良講的就是漢高祖劉邦的重要謀臣張良。
傳說張良閑暇時在橋上散步,有一位老年人,身穿粗布短衣,走到張良呆的地方,把鞋子扔到橋下,對張良說:「小子,下去拾鞋。」張良猛然一驚,真想揍他,一見如此大的年紀,就給他拾了鞋。老人要張良替他穿上,張良既已為他拾鞋了,也就跪下來為他穿鞋。穿好後,老人笑著走了。走了1里遠,又返回對張良說:「你這個孩子很可以培養,過5天,天一亮你來等我。」過了5天,張良來時,老人已先到,批評他說:「和老人約會,怎麼能遲到?過5天,你再來等我。」第二次,張良又遲到了。第三次,他半夜就去了。老人很高興,送給張良一部書,並且告訴他說:「讀了這部書,就可做帝王的老師了。後10年你會發跡。13年後,你會在濟北遇到我,谷城山下有塊黃石就是我。」天亮後,張良一看,原來是一本兵書,叫《太公兵法》。張良得到這本書後.認真閱讀,終於學到了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本領,據傳說,13年後,張良跟隨高祖路過濟北,果真在谷城山下看見一塊黃石,張良取回它,並把它當做珍寶供奉、張良死後,就和這塊黃石合葬在一起。
❾ 尊重老師的歷史典故
在我國傳統文化教育當中,有什麼尊師重道的典故?我是呆哥,很高興回答題主的問題。古語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在傳統思想中,師父的恩情相當於親生父母。古人尊師重道的精神,被後世傳為佳話,令人學習和敬仰,使人追求高尚的道德和樹立崇高的信仰。
孔子殿
一個富三代就這樣被一個不知名的老頭呼來喝去,而恰恰是張良自身的修養與虛心得到了黃石公的認可。一個心不正的人,缺乏修養的人即便授予其《太公兵法》也不會有大的作為,尊師重道是禮數,更是內在的修養,是學以致用的內功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