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竹溪一會一節來了哪些名人
看一下相關報道吧,可能會找到,這個東西半年沒回去不太清楚
⑵ 十堰市有哪些歷史名人啊
郊區有個陳世美故居
⑶ 湖北歷史上有哪些文化名人
一.「中華詩祖」尹吉甫 生卒年不詳。房陵(今房縣)青峰人,兮氏,名甲(一作伯),字吉甫(一作吉父)。死後葬於青峰山,周宣王的大臣。湖北歷史上第一位政治家、哲學
一.「中華詩祖」尹吉甫
生卒年不詳。房陵(今房縣)青峰人,兮氏,名甲(一作伯),字吉甫(一作吉父)。死後葬於青峰山,周宣王的大臣。湖北歷史上第一位政治家、哲學家、軍事家,是《詩經》的主要編纂人和代表性作者。被譽為「中華詩祖」。房縣至今還保存著尹吉甫的墓葬、祠廟、碑刻等遺跡。
二.屈(原)宋(玉)辭賦
屈原(約前340-約前275年)名平,字原,戰國楚丹陽(今秭歸)人。初輔佐懷王,做過左徒、三閭大夫。後被讒去職,頃襄王時被放逐,游泳於沅湘流域。都城郢被秦兵攻破後,投汩羅江自盡。著有《離騷》、《九歌》、《天問》等不巧作品傳世。
宋玉(前290-前223年)又名子淵。戰國時鄢(今宜城)人。生於屈原之後,或曰是屈原弟子。曾事楚頃襄王。好辭賦,為屈原之後辭賦家。相傳所作辭賦甚多,《漢書·卷三十·藝文志第十》錄有賦16篇,今多亡佚。流傳作品有《九辨》、《風賦》、《高唐賦》、《登徒子好色賦》等。
三.山水田園詩人孟浩然
(689-740)本名浩,字浩然,襄陽人。是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主要作家之一。因他未曾入仕,又稱之為孟山人。曾隱居鹿門山。詩與王維齊名,號王孟。其詩每無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正復出人意表,清閑淺淡中,自有泉流石上,風來松下之音。有《孟浩然集》。
據不完全統計,唐代詩人出自荊楚地區的詩篇達兩千多首。唐代詩人中荊楚籍或寓居荊楚、游歷荊楚的有著名的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張說、陳子昂、王維、岑參、李商隱、元稹、柳宗元、杜牧、劉禹錫、韓愈、王建、錢起、溫庭筠、皮日休等。他們為荊楚風物吸引,或被荊楚山河陶醉,自然也受到荊楚文化的熏陶,留下了許多永垂詩壇的瑰麗詩篇。
四.茶聖陸羽
(703—804年)字鴻漸,一名疾,字季疵,號竟陵子、桑薴翁,東岡子,唐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一生嗜茶,精於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聞名於世。陸羽多才多藝,除《茶經》外,其他著述亦頗豐,但傳世者不多。
五.袁宏道和公安派
袁宏道(1568-1610年)明文學家。字中郎,又字無學,號石公,又號六休。公安人。宏道在文學上反對「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風氣,提出「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性靈說。與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並有才名,合稱 「公安三袁」。
公安派為晚明文學中的重要流派。主要創始人是「三袁」,即袁宗道1560-1600年)、袁宏道(1568-1610年)、袁中道(1570-1623年)三兄弟,公安人,皆為萬曆朝進士。「公安派」反對復古派用擬古、摹古和八股文等種種清規戒律來束縛作者的個性,具有進步意義。
六.鍾惺和竟陵派
鍾惺(1574-1624年) 明文學家。字伯敬,號退谷,湖廣竟陵(今天門)人。萬曆三十八年(1610)進士。曾任工部主事,萬曆四十四年(1616)與林古度登泰山。後官至福建提學僉事。不久辭官歸鄉,閉戶讀書,晚年入寺院。其為人嚴冷,不喜接俗客,由此得謝人事,研讀史書。他與同里譚元春共選《唐詩歸》和《古詩歸》(見《詩歸》),名揚一時,形成「竟陵派」,世稱「鍾譚」。
竟陵派是與 「公安派」同時出現的文學流派,創始人是竟陵(今天門)人鍾惺、譚元春。「竟陵派」的文學見解與「公安派」基本相同,反對摹古,主張抒寫靈性,對當時散文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七. 嘉魚二李
明湖北嘉魚出了一對頗具才名的兄弟,兄李承芳、弟李承箕文學上很有成就。時人稱之為「嘉魚二李」。
李承芳
生卒年均不詳。字茂卿。約明孝宗弘治四年前後在世。弘治三年(1490年)進士。官大理寺評事。承芳撰有東嶠集十五卷,《四庫總目》傳於世。
李承箕
(1452-1505年)字世卿,號大崖居士。弘治三年(1490年)進士。曾往五嶺之南(今廣州一帶)拜新會學者陳獻章為師,後隱居於嘉魚黃公山中讀書。又築台於黃公山西麓,持竿垂釣以自適。著有《大崖集》二十卷行於世。
八.吳偉和江夏派
吳偉(1459-1508)明畫家。字次翁,又字士英、魯夫、號小仙。江夏(今屬湖北武漢)人。自小孤苦,卻酷嗜繪畫,十分出色。後來他到金陵,聲名鵲起,名馳兩京,被明憲宗召入宮廷作畫,另授他錦衣衛鎮撫。孝宗時授錦衣衛百戶及賜「畫狀元」的圖章。精山水,最長於白描人物。時與杜堇、沈周、郭翊齊名。吳偉畫藝成熟後,逐漸擺脫前人的束縛,以「浙派」脫穎而出,成為「江夏派」的開創人。傳其畫法的有蔣嵩、張路、宋臣、蔣貴、宋澄春、王儀等,被稱為「江夏派」。代表作品有:《采芝圖》、《仙蹤侶鶴圖》、《芝仙圖》、《溪山漁艇圖》以及白描《人物圖》、《神仙圖》等。
九.醫聖李時珍
(1518-1593)字東璧,晚號瀕湖老人。蘄州(今蘄春)人。明醫學家。幼習儒,後從醫。曾精研古籍及醫典,並親自上山采葯,收集民間的經驗。有感於歷代本草謬說多,歷27年撰成《本草綱目》52卷,約190萬字。對脈學、經絡也有研究,著有《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流傳於世;而《五臟圖論》、《命門考》等醫著已佚。除醫葯學的成就外,他還是一位很優秀的詩人兼畫家。他一生寫了許多詩,都收在其《艹+過所館詩集》里,並寫過一些詩話。但遺憾的是,這些詩文著作都已佚失,現僅存《吳明卿自河南大參歸里》《題雪湖畫梅》兩首詩。此外,李時珍還是一位畫畫好手。他的《本草綱目》也是一本頗有特色的畫譜,書前附葯物形態圖1227幅。
十.歷史地理學家楊守敬
(1839—1915年)字惺吾、晚年自號鄰蘇老人。宜都市人,是清末民初傑出的歷史地理學家、金石文字學家、目錄版本學家、書法藝術家、藏書家,被譽為「晚清民初學者第一人」。同治元年(1862年)中舉,1874年考取國史館謄錄。1880年至1884年任駐日欽使隨員,歸國後先後任黃岡教諭、兩湖書院教習、勤成(後更為存古)學堂總教長。1909年被舉為禮部顧問官,次年兼聘為湖北通志局纂修。1915年1月9日逝於北京。編纂有《歷代輿地圖》、《水經註疏》等83種著作傳世。
此外,還有:
1.劉表和「荊州學派」
東漢末年,劉表在治理荊州期間(196一208年),在襄陽建立學校,設置學官。竭力網羅天下英才,一時間名士雲集,「荊州學派」橫空出世,聲名遠揚。劉表命宋忠組織儒生撰寫《五經章句後定》,這是古文經學第一次列於官學。由於當時宋忠、司馬徽、潁容、謝該等荊州學派代表人物的學術活動,使古文經學在荊州盛行,並且與黃河流域的鄭(玄)學相抗衡。湖北第一次成為名符其實的全國學術文化聖殿。
2.王圓籙和敦煌學 (1849——1931)湖北麻城人(一說陝西省漢中人)。本名圓籙,一作元錄,又作圓祿。家貧,為衣食計,逃生四方。清光緒初,入肅州巡防營為兵勇。奉道教、後離軍、受戒為道士,道號法真,遠游新疆。約光2.王圓籙和敦煌學
(1849——1931)湖北麻城人(一說陝西省漢中人)。本名圓籙,一作元錄,又作圓祿。家貧,為衣食計,逃生四方。清光緒初,入肅州巡防營為兵勇。奉道教、後離軍、受戒為道士,道號法真,遠游新疆。約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至敦煌莫高窟。當時,莫高窟一帶有三座寺廟,即上、中、下寺。上、中兩寺為藏傳佛教的喇嘛常住,以千佛洞為主體的下寺久已荒廢,無人看管。於是,王圓籙就在下寺住下,逐步整修破損的洞窟,並將一小部分改造成道觀,並在第16號窟中發現了震驚中外的敦煌莫高窟藏經洞。1931年,
王圓籙80歲高齡死去。即葬於莫高窟窟前大泉河東岸,同年七月三日,其弟子就其墓起塔立碑,塔碑上記載了他發現藏經洞的過程。
3.黃岡傑出人才
黃岡人傑地靈,在歷史長河中人才輩出,遍及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化、宗教各個領域。出生在這里的著名學者、科學家、作家數不甚數。有創造「新唯識論」的哲學家熊十力、「現代大儒」徐復觀、「中國冰川之父」李四光、著名詩人、教授、民主鬥士聞一多、文藝理論家胡風、國學大師黃侃、歷史文獻與方誌學家王葆心、貫通中西印的學術大師湯用彤等。
更耐人尋味的是,透過喧囂與紛紜,人們或許會發現一個奇特的文化密碼:中華民族極力推崇的忠義和智慧的化身——關羽和諸葛亮,其祖籍雖說與湖北無涉,但其品行砥礪於湖北,才識升華於荊楚,是湖北造就了「武聖」關公和「智聖」孔明。
關羽(?-220)字雲長,號美髯公。並州河東解州(今山西省運城市)人。曾任蜀漢政權前將軍,爵至漢壽亭侯。建安二十四年冬,退守當陽麥城遇害。謚曰「壯繆侯」。
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號卧龍。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蜀漢丞相,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外交家、發明家、軍事家。建安十二年(207年),劉備三顧襄陽茅廬,諸葛亮提出《隆中對》出山成名。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謚曰忠武侯。
米芾(1051—約1108)字元章,號襄陽漫土、海岳外史。祖籍山西,遷居襄陽,有「米襄陽」之稱。米芾及其長子米友仁的書畫堪稱一絕。父子倆都擅長山水畫和書法。米芾自號襄陽漫士,與蔡襄、蘇軾、黃庭堅合稱「宋四家」。著述有《書史》、《畫史》、《硯史》、《海岳名言》等。
評一.「中華詩祖」尹吉甫
生卒年不詳。房陵(今房縣)青峰人,兮氏,名甲(一作伯),字吉甫(一作吉父)。死後葬於青峰山,周宣王的大臣。湖北歷史上第一位政治家、哲學家、軍事家,是《詩經》的主要編纂人和代表性作者。被譽為「中華詩祖」。房縣至今還保存著尹吉甫的墓葬、祠廟、碑刻等遺跡。
二.屈(原)宋(玉)辭賦
屈原(約前340-約前275年)名平,字原,戰國楚丹陽(今秭歸)人。初輔佐懷王,做過左徒、三閭大夫。後被讒去職,頃襄王時被放逐,游泳於沅湘流域。都城郢被秦兵攻破後,投汩羅江自盡。著有《離騷》、《九歌》、《天問》等不巧作品傳世。
宋玉(前290-前223年)又名子淵。戰國時鄢(今宜城)人。生於屈原之後,或曰是屈原弟子。曾事楚頃襄王。好辭賦,為屈原之後辭賦家。相傳所作辭賦甚多,《漢書·卷三十·藝文志第十》錄有賦16篇,今多亡佚。流傳作品有《九辨》、《風賦》、《高唐賦》、《登徒子好色賦》等。
三.山水田園詩人孟浩然
(689-740)本名浩,字浩然,襄陽人。是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主要作家之一。因他未曾入仕,又稱之為孟山人。曾隱居鹿門山。詩與王維齊名,號王孟。其詩每無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正復出人意表,清閑淺淡中,自有泉流石上,風來松下之音。有《孟浩然集》。
據不完全統計,唐代詩人出自荊楚地區的詩篇達兩千多首。唐代詩人中荊楚籍或寓居荊楚、游歷荊楚的有著名的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張說、陳子昂、王維、岑參、李商隱、元稹、柳宗元、杜牧、劉禹錫、韓愈、王建、錢起、溫庭筠、皮日休等。他們為荊楚風物吸引,或被荊楚山河陶醉,自然也受到荊楚文化的熏陶,留下了許多永垂詩壇的瑰麗詩篇。
四.茶聖陸羽
(703—804年)字鴻漸,一名疾,字季疵,號竟陵子、桑薴翁,東岡子,唐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一生嗜茶,精於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聞名於世。陸羽多才多藝,除《茶經》外,其他著述亦頗豐,但傳世者不多。
五.袁宏道和公安派
袁宏道(1568-1610年)明文學家。字中郎,又字無學,號石公,又號六休。公安人。宏道在文學上反對「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風氣,提出「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性靈說。與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並有才名,合稱 「公安三袁」。
公安派為晚明文學中的重要流派。主要創始人是「三袁」,即袁宗道1560-1600年)、袁宏道(1568-1610年)、袁中道(1570-1623年)三兄弟,公安人,皆為萬曆朝進士。「公安派」反對復古派用擬古、摹古和八股文等種種清規戒律來束縛作者的個性,具有進步意義。
六.鍾惺和竟陵派
鍾惺(1574-1624年) 明文學家。字伯敬,號退谷,湖廣竟陵(今天門)人。萬曆三十八年(1610)進士。曾任工部主事,萬曆四十四年(1616)與林古度登泰山。後官至福建提學僉事。不久辭官歸鄉,閉戶讀書,晚年入寺院。其為人嚴冷,不喜接俗客,由此得謝人事,研讀史書。他與同里譚元春共選《唐詩歸》和《古詩歸》(見《詩歸》),名揚一時,形成「竟陵派」,世稱「鍾譚」。
竟陵派是與 「公安派」同時出現的文學流派,創始人是竟陵(今天門)人鍾惺、譚元春。「竟陵派」的文學見解與「公安派」基本相同,反對摹古,主張抒寫靈性,對當時散文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七. 嘉魚二李
明湖北嘉魚出了一對頗具才名的兄弟,兄李承芳、弟李承箕文學上很有成就。時人稱之為「嘉魚二李」。
李承芳
生卒年均不詳。字茂卿。約明孝宗弘治四年前後在世。弘治三年(1490年)進士。官大理寺評事。承芳撰有東嶠集十五卷,《四庫總目》傳於世。
李承箕
(1452-1505年)字世卿,號大崖居士。弘治三年(1490年)進士。曾往五嶺之南(今廣州一帶)拜新會學者陳獻章為師,後隱居於嘉魚黃公山中讀書。又築台於黃公山西麓,持竿垂釣以自適。著有《大崖集》二十卷行於世。
八.吳偉和江夏派
吳偉(1459-1508)明畫家。字次翁,又字士英、魯夫、號小仙。江夏(今屬湖北武漢)人。自小孤苦,卻酷嗜繪畫,十分出色。後來他到金陵,聲名鵲起,名馳兩京,被明憲宗召入宮廷作畫,另授他錦衣衛鎮撫。孝宗時授錦衣衛百戶及賜「畫狀元」的圖章。精山水,最長於白描人物。時與杜堇、沈周、郭翊齊名。吳偉畫藝成熟後,逐漸擺脫前人的束縛,以「浙派」脫穎而出,成為「江夏派」的開創人。傳其畫法的有蔣嵩、張路、宋臣、蔣貴、宋澄春、王儀等,被稱為「江夏派」。代表作品有:《采芝圖》、《仙蹤侶鶴圖》、《芝仙圖》、《溪山漁艇圖》以及白描《人物圖》、《神仙圖》等。
九.醫聖李時珍
(1518-1593)字東璧,晚號瀕湖老人。蘄州(今蘄春)人。明醫學家。幼習儒,後從醫。曾精研古籍及醫典,並親自上山采葯,收集民間的經驗。有感於歷代本草謬說多,歷27年撰成《本草綱目》52卷,約190萬字。對脈學、經絡也有研究,著有《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流傳於世;而《五臟圖論》、《命門考》等醫著已佚。除醫葯學的成就外,他還是一位很優秀的詩人兼畫家。他一生寫了許多詩,都收在其《艹+過所館詩集》里,並寫過一些詩話。但遺憾的是,這些詩文著作都已佚失,現僅存《吳明卿自河南大參歸里》《題雪湖畫梅》兩首詩。此外,李時珍還是一位畫畫好手。他的《本草綱目》也是一本頗有特色的畫譜,書前附葯物形態圖1227幅。
十.歷史地理學家楊守敬
(1839—1915年)字惺吾、晚年自號鄰蘇老人。宜都市人,是清末民初傑出的歷史地理學家、金石文字學家、目錄版本學家、書法藝術家、藏書家,被譽為「晚清民初學者第一人」。同治元年(1862年)中舉,1874年考取國史館謄錄。1880年至1884年任駐日欽使隨員,歸國後先後任黃岡教諭、兩湖書院教習、勤成(後更為存古)學堂總教長。1909年被舉為禮部顧問官,次年兼聘為湖北通志局纂修。1915年1月9日逝於北京。編纂有《歷代輿地圖》、《水經註疏》等83種著作傳世。
此外,還有:
1.劉表和「荊州學派」
東漢末年,劉表在治理荊州期間(196一208年),在襄陽建立學校,設置學官。竭力網羅天下英才,一時間名士雲集,「荊州學派」橫空出世,聲名遠揚。劉表命宋忠組織儒生撰寫《五經章句後定》,這是古文經學第一次列於官學。由於當時宋忠、司馬徽、潁容、謝該等荊州學派代表人物的學術活動,使古文經學在荊州盛行,並且與黃河流域的鄭(玄)學相抗衡。湖北第一次成為名符其實的全國學術文化聖殿。
2.王圓籙和敦煌學
(1849——1931)湖北麻城人(一說陝西省漢中人)。本名圓籙,一作元錄,又作圓祿。家貧,為衣食計,逃生四方。清光緒初,入肅州巡防營為兵勇。奉道教、後離軍、受戒為道士,道號法真,遠游新疆。約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至敦煌莫高窟。當時,莫高窟一帶有三座寺廟,即上、中、下寺。上、中兩寺為藏傳佛教的喇嘛常住,以千佛洞為主體的下寺久已荒廢,無人看管。於是,王圓籙就在下寺住下,逐步整修破損的洞窟,並將一小部分改造成道觀,並在第16號窟中發現了震驚中外的敦煌莫高窟藏經洞。1931年,
王圓籙80歲高齡死去。即葬於莫高窟窟前大泉河東岸,同年七月三日,其弟子就其墓起塔立碑,塔碑上記載了他發現藏經洞的過程。
3.黃岡傑出人才
黃岡人傑地靈,在歷史長河中人才輩出,遍及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化、宗教各個領域。出生在這里的著名學者、科學家、作家數不甚數。有創造「新唯識論」的哲學家熊十力、「現代大儒」徐復觀、「中國冰川之父」李四光、著名詩人、教授、民主鬥士聞一多、文藝理論家胡風、國學大師黃侃、歷史文獻與方誌學家王葆心、貫通中西印的學術大師湯用彤等。
1、著名愛國詩人屈原
2、伍子胥
3、三國著名謀士龐統、馬良
4、三國名將文聘
5、茶聖陸羽
6、唐代詩人孟浩然
⑷ 竹溪縣的著名人物
人物簡介何恐」何氏三烈」之一湯鏞曾任上海市人民法院院長、黨組書記和最高人民法院華東分院副院長明驥被授予烏克蘭基輔大學榮譽博士。孟德聲中國統一聯盟的顧問關孟起曾任中科院黨委書記。李文鑫現任武漢大學教授、副校長。
⑸ 湖北歷史上都有那些名人
·屈原(出生於宜昌秭歸)宋玉(湖北襄樊)伍子胥(湖北襄樊(今湖北省襄樊)) 杜甫專(祖籍襄樊襄陽屬) 李時珍(湖北蘄州(今湖北省黃岡市蘄春縣蘄州鎮) 畢升(北宋淮南路蘄 州蘄水縣直河鄉(今湖北省黃岡市英山縣草盤地鎮五桂墩村) 張居正(湖北荊州) 王昭君(故里在宜昌興山) 龐統(襄樊襄陽人) 馬謖(襄樊宜城人)俞伯牙(湖北荊州) 鍾子期(湖北漢陽) ·陸羽(竟陵人,今湖北天門) 伍子胥 孟浩然 米芾 皮日休(均為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 嫘祖(故里宜昌) · 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湖北荊州市公安縣人) ·陳友諒(玉沙縣黃蓬山鄉人,今湖北荊州洪湖市烏林鎮人) ·竟陵派文學代表人物:鍾惺 譚元春 (今湖北天門人)
⑹ 湖北歷史名人有哪些呀
古代
屈原(約公元前339~約前278),名平,字原,又字靈均。戰國末期楚國歸鄉樂平里(今秭歸縣屈原鄉屈原村)人,楚國詩人、政治家。
李時珍,字東璧,號瀕湖,明朝蘄州(即今湖北蘄春縣蘄州鎮)人。生於公元一五一八年(好明正德十三年),卒於公元一五九三年(即明萬曆二十一年)。
畢升(?-1051),湖北省英山縣草盤地人。北宋著名發明家。宋仁宗慶歷年間(1041-1048)發明活字排版印刷術(沈括《夢溪筆談》載:慶歷中,有布衣畢升又為活版)在當時印刷界反響很大。
張居正(1525—1582)明政治家。湖廣江陵(今屬湖北)人,字叔大,號太岳。嘉靖進士,任庶吉士、翰林院編修。
王昭君名嬙,西漢南郡(今興山縣)寶坪村人。
龐統(179—214)三國時劉備謀士。字士元,襄陽(今屬湖北)人,初與諸葛亮齊名,號鳳雛。
陸羽(733-804年),唐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字鴻漸,季疵,一名疾,號竟陵子,桑薴翁,東岡子。陸羽精於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而聞名於世,因被後人稱為茶聖。
伍子胥(公元前?—前484年),名員。襄樊谷城冷集沈灣(原光化富鄉村,1949年劃歸谷城)人。
孟浩然(公元689—740年),名浩,字浩然。襄陽人,人稱孟襄陽。
米芾(公元1051—1107年),初名黻,字元章,號襄陽漫士、海岳外史等。祖居太原,遷襄陽,後定居潤州(今鎮江)。
皮日休(約公元834—883年),襄陽人,字逸少,後改襲美。自號鹿門子。
馬謖(190—228)三國蜀國人士。襄陽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
「公安派」領袖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湖北公安人
在明代後期,文壇沉寂之際,突兀誕生了一個新的文學派別,給文壇帶來了生機,這就是中國文學史上有名的「公安」派。這個文學派以提倡「性靈」著稱,其領袖是出生於今荊州市公安縣的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史稱「公安三袁」。他們都是明代著名的文學家,繼唐宋古文運動之後,又樹起了一面文學革新運動的旗幟。
陳友諒(1320~1363)元末大漢政權的建立者。湖北沔陽人,家世業漁。
明代「竟陵派」文學創始人鍾惺、譚元春
近、現代
李先念同志1909年出生於湖北省黃安(今紅安)。1926年參加農民運動。1927年參加黃麻起義,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任區委書記、縣委書記,蘇維埃政府主席。
董必武,原名賢琮,又名用威,字潔畲,號壁武,從事革命活動後改為必武。1886年3月5日,他出生於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城一個清貧的知識分子家庭。
劉華清(1916~)湖北大悟人,1929年10月入團,1935年10月轉黨,1929年10月參加工作,1930年12月入伍,蘇聯海軍指揮學院海軍指揮專業畢業,上將軍銜。
徐海東(1900一1970)名元清,湖北省大悟縣新城徐家窯人,出身於窯工之家。9歲,入鄉塾讀書,13歲因反抗富家子弟欺凌,遭塾師斥責,憤然退學,進窯場學藝,跟隨父兄,以窯工為職業。
項英(1898—1941)原名德隆,湖北武昌人。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的早期重要領導人之一。
惲代英(1895~1931)1895年出生於湖北省武漢市,祖籍江蘇武進縣人,中國共產黨政治活動家、教育家,中國早期青年運動的領導人之一。早期革命家。
施洋(1889~1923年),原名吉超,號萬里,字伯高。竹山縣麻家渡鎮雙桂村人。早期革命家
王樹聲,原名王宏信。湖北省麻城市人。軍事家。一九二六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區、縣農民協會組織部長。一九二七年參與領導黃麻起義。
許世友(1905-1985)原籍湖北麻城人。上將。一九二六年在國民革命軍第一師任連長,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一九二七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參加了黃麻起義。
聶鳳智(1914~1992)湖北大悟人(出生地原屬黃安,今黃岡市紅安縣)。上將。
陳錫聯(1915-1999),原名錫廉,字廉甫,1915年1月出生於湖北省黃安(今紅安)高橋區陡山彭家村,軍事家、上將。陳錫聯同志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久經考驗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和功勛卓著的一代戰將。
郭天民,原名郭基逵,1905年出生於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城關區郭受九村。軍事家、上將。郭天民是久經考驗的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戰功卓著的高級將領和軍事教育家。是紅安籍開國將領中唯一上過黃埔軍校的將軍。
國防部長上將——秦基偉同志1914年11月出生於湖北黃安(今紅安)七里區秦羅庄。
王建安(1907-1980).原名見安,1907年11月8日出生於湖北黃安縣(今紅安)桃花沙河村。軍事家、上將。
韓先楚(1913-1986)湖北黃安縣人。同志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久經考驗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和功勛卓著的一代戰將。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十軍首任軍長。
周純全(1905-1985),1905年10月6日出生於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八里區雷家田,曾在八里灣小學堂當校工,後到武漢參加並組織「二七後援會」和漢口惠工織布廠工人的罷工斗爭。周純全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我軍傑出的高級將領。軍事家、上將。
郭錫章(1933--)花橋鎮劉常村西湖口垸人。司令員。
黎元洪(1864—1928)字宋卿。黎家河(今大悟縣彭店鄉)人。民國總統。
陳潭秋(1986-1943),名澄,字雲先,號潭秋,黃岡縣(含黃州區)陳策樓人。無產階級革命家。
錢瑛(1903—1973),祖籍湖北咸寧,出生於湖北潛江周家磯。女革命家、國家監察部部長。
李書城(1882—1965),潛江縣袁橋村人。同盟會元老、新中國第一任農業部長。
李漢俊(1890—1927),湖北潛江人。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代表。
向忠發(1880—1931)又名仲發。湖北漢川人。早期革命家家。
謝富治(1909-1972),黃安(今紅安)縣豐崗謝家人。
吳儀,女,漢族,1938年11月生,湖北武漢人。國務院副總理兼衛生部長
⑺ 湖北十堰市竹山縣有過哪些歷史名人
范仁寶 [清] (1821~1893)
范仁寶(1821~1893)渾號「油雜碎」,「范驢子」。原籍湖北竹山縣,出身於耕讀傳家的富裕農戶。因遇太平軍起義,錯過科舉考試機會,拜湖北大覺寺聶瑞成為師學戲從藝。咸豐十年(1860),章瑞仁班社來安康,在三義廟搭台設園演二簧,並組織科班,收徒傳藝。在安康從事戲劇活動三四十年,先後培養出「瑞、彩、方、盛」四科(派)弟子。工末丑的范大德為其第三代傳人。數以十計的新秀涌現,開創安康漢劇藝術新生面。
張英山 (1890~1933)
張英山(1890~1933) 湖北房縣(一說竹山)人,出身貧苦。民國初投奔武當山學武,後參加軍閥部隊,民國十八年(1929)兵敗潰散,流落至紫陽高灘。後得下南區區團長張寶周賞識,代為組建大刀會,以抗土匪。十九年(1930)春,高灘大刀會正式成立,以劉運中為首,張英山為師傅。小股土匪聞風匿跡,社會秩序稍安。土匪氣焰雖有收斂,軍隊擾民卻接踵而至,尤其是駐軍韓世昌(綽號韓剝皮)團為禍最烈。
熊遠著 中國工程院院士·農業學部
熊遠著(1930.7.8- )動物遺傳育種專家。出生於湖北省竹山縣。1959年畢業於華中農學院。現任華中農業大學教授。長期從事動物遺傳育種特別是豬育種工作。主持育成瘦肉型母本新品種湖北白豬及其品系。10餘次引進世界名優豬種資源,主持培育的雜優杜湖豬,80年代成為暢銷港澳的名優瘦肉豬。80年代初提我國出專門化品系選育的技術路線與方法,主持培育出多個專門化父母本品系。
施洋 (1889~1923)
施洋(1889~1923年),原名吉超,號萬里,字伯高。竹山縣麻家渡鎮雙桂村人。1889年6月13日生於湖北省竹山縣施家灣。為尋求革命真理,1914年考入湖北警察學校,期滿畢業。次年,又考入湖北私立法政專門學校本科學習法律。1915年,施洋就讀於湖北私立法政專門學校。1917年畢業後,他與武漢法學界人士組織法政學會,主張律師是保障-,伸張公理的工具。1920年秋,施洋在武漢參加了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
⑻ 宜春市有哪些歷史名人
宜春文化積淀厚重。歷來為「江南佳麗之地,文物昌盛之邦」。韓愈在宜春擔任刺史時,曾寫下「莫以宜春遠,江山多勝游」的詩句贊美宜春。王勃《滕王閣序》中的「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所說的寶劍精氣,藏於今豐城榮塘。「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所說的高士徐稚,家於今豐城市白土。科舉時代有「袁州進士半江西」之說,江西第一個文科狀元唐代人盧肇曾苦讀於袁州城東一沙洲上,後人名之「狀元洲」。第二個狀元唐代人易重,亦出自袁州。宋代狀元姚勉,宜豐人。明代探花吳山,高安人。清代榜眼鄭秉恬,上高人。此外宜春籍名人還有唐代詩人劉慎虛、鄭谷、沈彬、任濤、吳罕、代理袁州刺史鄧璠及其後裔鄧小平;宋代史學家劉恕、宋朝國子監主簿胡仲堯及其後裔胡耀邦、宋代著名詩僧惠洪、南宋史學家徐夢莘、詞人向子湮、袁去華、畫家楊無咎;元代詩人揭傒斯、范梈、學者杜本、卓越的音韻學家與戲曲作家周德清、紅巾軍領袖彭瑩玉;明代科學家宋應星、史學家陳邦瞻、鄒維璉、抗倭名將鄧子龍、清官況鍾、明代大臣姜曰廣、袁繼咸、明末清初著名學者張自烈;清代名臣辛從益、楊錫紱、清代重臣朱軾;近現代名人有軍閥張勛、革命家熊雄、革命烈士易安華、民主鬥士楊杏佛、戲劇家熊佛西、詩人白采、詞學大師龍榆生、《辭海》主編夏征農、畫家王夢白、作曲家辛滬光、物理學家吳有訓、冶金物理化學家徐采棟、化學家江元生、工程熱物理和流體力學家劉高聯、奧運冠軍楊文軍等;宜春是革命老區,從這塊紅土地上走出了杜平、王宗槐、周赤萍等一批共和國將軍,走出了無數英勇無畏的革命戰士,長征道上飛奪瀘定橋的22勇士中,就有宜春人劉梓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