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河西走廊歷史介紹有哪些
被稱為「西北糧倉」的河西走廊,位於甘肅省西北部,自古就
河西走廊
是通往西域專的咽喉要道和戰略要地屬,是著名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里水草豐美,物產豐富,是靠祁連山積雪和冰川的融水滋養、灌溉而「造就」。一旦祁連山出現問題,對於本來就危機四伏的河西走廊生態無疑是雪上加霜。
西漢初期,河西走廊是匈奴人游牧的地方。通西域有功的漢武帝使者張騫第一次西去是在公元前139年,他就在這里被匈奴截住,軟禁了十年,娶妻生子。他壯志未酬誓不休,終於逃離西去,完成了使命,但在歸中原途中,又在這一帶被匈奴截留,一年多後,才回到長安,可見,通西域必須經過河西走廊。
張騫第二次去西域在公元前119年,這次行走比較順利。因為公元前121年,驃騎將軍霍去病兩次鏖戰河西走廊,將匈奴驅趕出去,咽喉之道得以暢通無阻。
㈡ 紀錄片河西走廊每集都講述了誰的故事
河西走廊,
一段通往文明的道路,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
當張騫這位極具開拓和冒險內精神的漢容帝國友好使者鑿空西域時,這條綿延在黃河以西的窄長通道,開始成為金戈鐵馬的征途,商旅綿延的古道,中西文化交融碰撞的國際通道。
只是,此前從未有過以「河西走廊」為主題的紀錄片。三年前,一支充滿夢想的紀錄片創作團隊踏上了這條古老而偉大的通道,擷取河西走廊上的絢爛瞬間,以編年體史詩的形式,跨越漢、三國、兩晉、隋唐、蒙元、明清、民國和新中國,系統梳理了河西走廊甚至整個中國西部的歷史,呈現出其跨越千年的雄壯、輝煌與蒼涼
2015年3月3日起每天21時在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CCTV10)播出,2集綜述《致敬河西走廊》在中央電視台一套欄目《魅力紀錄》播出,每天一集。
㈢ 途經河西走廊的古代名人(最好非當地)
【首先,河西走廊到底是哪一塊區域?】
河西走廊(The Hexi Corridor)是中國內地通往西域的要道,甘肅省西北部狹長堆積平原,位於祁連山以東,合黎山以西,烏鞘嶺以北,甘肅新疆邊界以南,長約1000公里,寬數公里至近二百公里,為南北走向的長條堆積平原,自古以來就是富足之地,兵家極其重視的地方,因位於蘭州黃河以西,為兩山夾峙,故名。又稱雍涼之地,古涼州雍州的屬地。
從金城(蘭州)出發,越過黃土高原與河西平原的分界烏鞘嶺,便正式進入河西走廊。自東南往西北,河西走廊依次經過東端涼州(武威)、甘州(張掖)、嘉峪關、肅州(酒泉)、西端瓜州、沙州(敦煌),一直延伸到玉門關附近。
【然後,它的歷史?】
河西走廊曾是佛教東傳的要道、絲路西去的咽喉;這里漢時即設四郡,戍兵屯田,是漢朝經略西北的軍事重鎮,後來又因諸多山脈的天然阻隔,成為中原名士躲避北方戰火的棲息場所。在古代的軍事地理中,涼州承擔著隔斷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游牧民族聯系的任務,中央政府只要佔據涼州,就能在向西的戰略上取得優勢地位,掌握主動性。
東周春秋時為被西戎佔領,戰國先秦時月氏人占,後被匈奴攻破,佔領建城池。在公元前1年已經有了經貿和宗教往來的古道,後漢武帝劉徹初設二郡武威郡、酒泉郡,而後武威郡分張掖郡、酒泉郡分敦煌郡,晉朝的前涼、後涼、南涼、北涼、西涼、大涼在此建都。其並入中華版圖對中國乃至世界都具有劃時代意義。
河西走廊歷史悠久,文化豐富,其輝煌從西漢開始一直延續到民國。先秦時期的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再到悠久的宗教融合,民族融合,尤其是佛教,西域高僧、大師雲集,大小乘佛教是通過河西走廊傳入長安,古代四大譯經家有三位與河西走廊有著深厚淵源,足見河西走廊在中國佛教的地位。很多帝王、大將出自河西走廊,赫赫有名的大將西涼馬超、大理段氏皇族、草聖張芝都出自河西走廊。
【最後,從這些歷史來分析有哪些名人經過河西走廊。】
霍去病,在這里出擊匈奴,使整個河西納入西漢版圖。
涼州十三刺史的歷代刺史——
#貢禹,漢宣帝時。(《漢書·貢禹傳》)
谷永,漢成帝永始二年(前15年)任,永始三年(前14年)遷北地太守。(《漢書·谷永傳》)
杜鄴,漢哀帝時。(《漢書·杜鄴傳》、《後漢書·杜林傳》)
趙宏,漢元帝、成帝之時。(《華陽國志·士女目錄》) 鄭興,漢更始帝時。(《後漢書·鄭興傳》)
郭伋,漢光武帝初。(《後漢書·郭伋傳》)
竇融,建武五年(29年)任。(《後漢書·竇融傳》)
尹業,永平十八年(75年)時免。(《後漢書·馬援傳》)
皮揚,元初元年時。(《後漢書·安帝紀》、《西羌傳》)
宗漢,延光元年春見在任。(《後漢書·西羌傳》)
劉秉,永和四年(139年)任,明年免。(《後漢書·西羌傳》)
種暠,漢質帝、漢桓帝初。(《後漢書·種嵩傳》)
橋玄,漢桓帝初。(《蔡邕太尉橋玄碑》)
祝良,漢桓帝初。(《後漢書·陳龜傳》)
成就,漢桓帝時。(《魏志·董卓傳》注引《吳書》)
郭閎,延熹二年(159年)至四年(161年)見在任。(《後漢書·皇甫規傳》、《段熲傳》)
趙仲台,延熹年間。(《魏志·閻溫傳》注引《魏略》)
劉恭,延熹年間。(《後漢書·羊陟傳》)
孟佗,建寧三年(170年)見在任。(《後漢書·西域傳》、《三輔決錄》)
劉虔,熹平六年(177年)見在任。(《後漢書·蔡邕傳》)
周洪,光和二年(179年)見在任。(《魏志·虔淯傳》注引《烈女傳》)
魏元丕,光和四年(181年)卒。(《隸釋》卷10《元丕本碑》)
梁鵠,中平元年(184年)見在任。(《後漢書·蓋勛傳》注引《續漢書》)
左昌,中平元年(184年)任。(《後漢書·蓋勛傳》)
宋梟,中平元年(184年)繼左昌後任。(《後漢書·蓋勛傳》)
楊雍,中平年間,繼宋梟後任。(《後漢書·蓋勛傳》)
耿鄙,中平四年為韓遂所殺。(《後漢書·靈帝紀》、《傅燮傳》、《董卓傳》)
張則,漢靈帝時。(《華陽國志·漢中女士志》)
種劭,興平元年(194年)前。(《後漢書·獻帝紀》注、《董卓傳》)
韋端,建安十年左右遷太僕。(《魏志·楊阜傳》、《三輔決錄》)
韋康,建安中,繼韋端後任。建安十七年為馬超所殺。(《魏志·夏侯淵傳》、《荀彧傳》、《楊阜傳》、《蜀志·馬超傳》) 鄒岐,黃初元年(220年)以安定太守遷涼州刺史。(《魏志·張既傳》)
張既,黃初元年(220年)七月繼鄒岐後任,四年(223年)卒。(《魏志·張既傳》)
溫恢,黃初四年(223年)繼張既後任,死於道中。(《魏志·溫恢傳》)
孟建,黃初四年(223年)繼溫恢後任。(《魏志·溫恢傳》)
徐邈,約太和元年(227年)至二年(228年)間繼孟建後任,在任10餘年。正始元年(240年)遷大司農。(《魏志·徐邈傳》)
王渾,約正始年間。(《魏志·崔林傳》、《晉書·王戎傳》) 牽弘,泰始六年(270年)任,七年(271年)死於邊事。(《魏志·牽招傳》、《晉書·陳騫傳》,《資治通鑒》卷78、卷79)
蘇愉,泰始年間,曾與河西的鮮卑人大戰,而退守內地。泰始七年(271),與禿發樹機能戰於金山(今甘肅省山丹縣南),兵敗身死。
楊欣,咸寧四年(278)與若羅拔能等戰於武威,兵敗而死。
彭祈,太康元年(280),朝廷起用守喪滿三年的彭祈出都督涼州諸軍事兼涼州刺史,入主姑臧城。
胡喜。(《魏志·鍾會傳》注引《晉諸公贊》)
張軌,永寧元年(301年)任,死於任內。(《晉書·張軌傳》)#
張騫,經過河西走廊出使西域,漸漸開辟了絲綢之路(這也是河西走廊為世人所知的最大原因!)
董卓,西涼太守,漢末群雄之一。
韓遂,西涼太守,漢末群雄之一。
馬氏家族,馬援、馬超等人,在西涼起家,為西涼的建設做出過傑出貢獻。
西涼鐵騎,出身在涼州(今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其統領西涼馬騰、西涼馬超、馬休、馬鐵,大漠豪俠董卓、西涼霸主韓遂,涼州自古就是兵家極其重視之地。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親征河西,滅北涼,據河西,境內仍為武威郡,屬涼州,武威郡領林中、襄城2縣。涼州治所林中。西魏文帝大統元年(535年),滅北魏,據涼州,置武威、昌松、魏安、番禾、廣武5郡。武威郡領姑臧、林中、襄城、顯美4縣。
阿育王,在這里建過佛塔。甘肅供奉的釋迦牟尼佛舍利是中國供奉佛祖舍利最多之地,而這些佛祖舍利全部在河西走廊,其中有北周瓜州城東古塔(今甘肅敦煌瓜州縣)、北周沙州城內大乘寺塔(今甘肅敦煌)、北周涼州姑臧故塔(今甘肅武威蓮花山)、北周山丹縣故塔(今甘肅張掖山丹縣)。《阿育王傳》載:「佛寂百年後,有阿育王出世,取前舍利,夜役鬼神,碎七寶末,造八萬四千塔。尊者耶舍,舒指光八萬四千道,令羽飛鬼各隨一光盡處,安立一塔。於一日中,遍南瞻部洲,震旦國者,一十九所。」
《後漢書·班超傳》雲:「不敢望到酒泉郡,但願生入玉門關。」
然後唐代的那一批邊塞詩人,高適、岑參等人,還有那一批涼州節度使,都曾到過河西走廊。
㈣ 河西走廊的歷史概述
歷史
歷史上最早的河西走廊為原始印歐人的一支吐火羅人、月氏和漢藏羌等民族的聚居地。吐火羅人分北路及南路往東方進發,直至受匈奴所阻為止。北路的部分在龜茲及焉耆定居,建立了龜茲及焉耆等國,並分別發展了龜茲語及焉耆語。
另一支往南路分布的吐火羅人則曾建立了於闐,及東接河西走廊的鄯善等國家。秦末民變時期,月氏實力強大,與蒙古高原東部的東胡部落從兩方面脅迫游牧於戈壁沙漠南部和陰山一帶的匈奴,匈奴曾送人質於月氏。
秦末,匈奴質子自月氏逃回,殺父自立為冒頓單於,約在前205—前202年冒頓單於時代,匈奴數度擊敗月氏,月氏部落開始西遷,離開河西走廊。 前162年,老上單於再度擊敗月氏,佔領河西走廊。月氏部落大舉西遷,擊敗大夏,建立王庭,稱大月氏。而留在原居地的部眾,稱小月氏。
小月氏與當地羌族融合,附屬於匈奴右賢王之下。河西走廊成為休屠王與渾邪王的領土。 東漢時,河西走廊一帶的主要非漢族居民,被稱為盧水胡。
主要由小月氏組成。此外,湟中也有一支小月氏部落,稱湟中月氏胡;在張掖的小部落,稱義從胡。有 學者認為,羯人的祖先可能是由小月氏分支。
簡介
河西走廊,位於中國黃河以西,呈西北—東南走向為狹長狀平原,形如走廊,故而得名,絲綢之路必經之道。
其范圍是東起烏鞘嶺,西至玉門關,南北介於南山(祁連山和阿爾金山)和北山(馬鬃山、合黎山和龍首山)之間,北部可經居延海沿著草原絲綢之路進入漠北,長約900公里,寬數公里至近百公里不等。全境皆為甘肅省、青海省海東市、西寧市和部分內蒙古額濟納旗所轄,由於大部分范圍在甘肅省,故又稱「甘肅走廊」。
最早先後為月氏、匈奴領土,自漢武帝開辟河西、「列四郡」以來是中原連接西域新疆的重要通道,為古代絲綢之路東端的一部分,是古代中國漢地同西方世界進行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國際通道,在大部分中國歷史時期,河西走廊一直是中國大一統王朝的西北端。漢朝、唐朝、元朝、明朝及清朝均控制河西走廊。
(4)河西走廊中的歷史人物擴展閱讀:
氣候
氣候為乾燥少雨(因距海遙遠)屬於溫帶沙漠氣候, 但夏季可利用祁連山的雪水進行綠洲農業。
行政區劃
地域上包括甘肅省的蘭州(金城郡)、青海省的西寧、內蒙古的額濟納旗和「河西四郡」:武威(古稱涼州)、張掖(甘州)、酒泉(肅州)和敦煌(沙州),不包括在「河西四郡」的還有瓜州、鄯州。
西漢時期,漢武帝開辟河西,「列四郡」即武威郡、張掖郡、酒泉郡、敦煌郡,西漢曾設置過青海的西海郡,東漢設置過居延海的西海郡。
文化
河西走廊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名勝古跡燦若星河。20世紀中國四大文獻考古奇觀:故宮明清檔案、安陽甲骨、敦煌遺書、居延漢簡,後兩者都與河西走廊有關;被定為中國旅遊標志的馬踏飛燕,也從這兒出土,這里依舊保留著華夏族的農耕文明。
從金城(蘭州)出發,越過黃土高原與河西平原的分界烏鞘嶺,便正式進入河西走廊。自東南往西北,河西走廊依次經過東端涼州(武威)、甘州(張掖)、嘉峪關、肅州(酒泉)、西端瓜州、沙州(敦煌),一直延伸到玉門關附近。
河西走廊的文物品類極其豐富,藝術成就很高,文物價值突出,簡牘、彩陶、壁畫、岩畫、雕塑、古城遺址等等,各具特色,交相輝映,簡直就是一條燦爛奪目的「文化長廊」。
因是佛教東傳的要道,這里還留存了大量石窟群:武威天梯山石窟、張掖馬蹄寺石窟、瓜州榆林窟,敦煌莫高窟……大小石窟星羅棋布地點綴於走廊沿線,於是,河西走廊又被人們稱為「石窟藝術走廊」。
古絲綢之路從西安出發,穿過河西走廊,分別從陽關與玉門關進入新疆。河西走廊因此成為古絲路的樞紐路段,連接著亞非歐三大洲的物質貿易與文化交流。東西方文化在這里相互激盪,積淀下蔚為壯觀的歷史文明。
對於河西走廊的這一優勢,季羨林評價:「世界上歷史悠久、地域廣闊、自成體系、影響深遠的文化體系只有四個: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再沒有第五個;而這四個文化體系匯流的地方只有一個,就是中國的河西走廊敦煌和新疆地區,再沒有第二個了。」
㈤ 西漢時期哪位將軍開辟了河西走廊
霍去病,在公元前121年春夏漢武帝兩次派霍去病進入河西走廊,第一次殲滅河西走廊匈奴過專半,一直打到敦煌才收兵屬;第二次長驅直入1000餘公里,在公孫敖未能按計劃策應的情況下,單獨發起進攻,繞道匈奴側背,給匈奴毀滅性打擊,匈奴部隨而退出河西走廊。
㈥ 與絲綢之路有關的歷史人物有誰
1、張騫:張騫富有開拓和冒險精神,建元二年(前139年),奉漢武帝之命,由甘父做向導,率領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漢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名的絲綢之路,漢武帝以軍功封其為博望侯。
5、法顯:他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是中國第一位到海外取經求法的大師,傑出的旅行家和翻譯家。在399年,法顯65歲的高齡從長安(今漢長安城遺址)出發,經西域至天竺尋求戒律,游歷30餘國,收集了大批梵文經典,前後歷時14年。
㈦ 打開河西走廊第一人是誰
是張騫
張騫生於公元前164年,曾經受漢武帝的命令,兩次出使西域,以前回的西漢王朝遠遠沒有我答們現在太平,張騫兩次到西域意義非凡。
張騫,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睜眼看世界的人,通過兩次出使西域,此後漢朝和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頻繁。天馬,汗血馬等良種馬傳入,葡萄、核桃、苜蓿、石榴、胡蘿卜和地毯等傳入內地,豐富了漢族的經濟生活。漢族的鑄鐵、開渠、鑿井等技術和絲織品、金屬工具等,傳到了西域,促進了西域的經濟發展。開拓了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史學家司馬遷稱贊張騫出使西域為"鑿空",意思是"開通大道",可見意義一斑。
㈧ 河西走廊都有哪些歷史故事
河西走廊是中國內地通往新疆的要道。東起烏鞘嶺,西至古玉門關,南北介於南山(祁連山和阿爾金山)和北山(馬鬃山、合黎山和龍首山)間,長約900公里,寬數公里至近百公里,為西北—東南走向的狹長平地,形如走廊,稱甘肅走廊。因位於黃河以西,又稱河西走廊。
中國甘肅省西北部狹長高平地,在祁連山以北,合黎山以南,烏鞘嶺以西,甘肅新疆邊界以東。
因位於黃河以西,為兩山夾峙,故名。又因在甘肅境內,也稱甘肅走廊。東西長約1,000公里,南北寬百餘公里,海拔1,500公尺左右。大部分為山前傾斜平原。
走廊分為三個獨立的內流盆地︰玉門、瓜州、敦煌平原,屬疏勒河水系;張掖、高台、酒泉平原,大部分屬黑河水系,小部分屬北大河水系;武威、民勤、永昌平原,屬石羊河水系。在整個走廊地區,以祁連山冰雪融水所灌溉的綠洲農業較盛。走廊自古就是溝通西域的要道,著名的絲綢之路就從這里經過。陳運和詩《絲路化詩》稱之為「連續,絲路是一個個苦的日子 延伸,絲路像一程程甜的歷史 吹起,絲路如一支支豎的簫 奏響,絲路似一段段橫的笛 抒發中原對西域的情感交流 表達西域致中原的崇高敬意 途經數千年的變革 荒漠驛道至今縈繞仍不止 翻閱上萬篇的故事 河西走廊駝鈴餘音傳天際 古詩般的絲路 絲路般的古詩 」。
敦煌莫高窟和陽關均位於走廊西部,蘭新鐵路也由此通過。
㈨ 寧夏歷史著名人物
1,李彝超 五代後唐時,黨項拓拔族首領,夏州定難軍節度
李彝超,五代時後唐黨項拓拔族首領,夏州定難軍節度使。
後唐長興四年(公元933年),後唐明宗李嗣源企圖用「調防」的辦法兼並夏州,受到黨項首領夏州定難軍節度使李彝超的堅決抵制,明宗被迫妥協。夏州黨項的政治威望日益提高,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在李彝超之前,定難節度使已經歷任了拓跋思柬,拓跋思恭,李彝昌和李仁福四名黨項平夏部首領。歷史上,李彝超應屬拓跋思柬族孫,為小說需要特改為其子。李彝超,做過夏州左都押衙、防遏使,後唐明宗長興四年(公元933年)二月戊午(十二日),定南節度使、檢校太師、兼中書令,朔方王李仁福去世;庚申(十四日),三軍打算立李彝超為帥,以李仁福的名義向後梁朝廷上奏說:「臣疾已甚,已委彝超權知軍州事,乞降真命。」(《舊五代史。一百三十二卷。李彝超傳》)
2,任得敬 西夏賊臣,先叛宋降西夏,後謀與夏皇帝分國
任得敬:原為宋朝西安州判,1137年以城降西夏,夏崇宗命其權州事。任得敬以獻女給夏崇宗為妃,而被擢為靜州(今靈武市東)防禦使,其女在大德四年(1138年)八月被力為皇後,任得敬升為靜州都統軍。夏崇宗死後,任皇後被封為太後。後因平定蕭合達叛亂和鎮壓訛起事,升為翔慶軍(治在今吳忠市境內)並封西平公。1149年入朝為尚書令,次年升任中書令。1156年任得敬為國相,把持朝政。弟任得聰為殿前太尉,任得恭為興慶府尹,其侄任純忠為樞密都承旨,任氏兄弟遂擅夏政。隨後,任氏勢力不斷膨脹。1160年任得敬進封為楚王,還封為「秦晉國王」、太師、上公、總領軍國重事等職稱,出入儀從與皇帝相仿。陰謀進一步篡國。天盛十七年(1165年),任得敬於西平府(今寧夏吳忠市)興建宮殿,企圖將西平府、夏州作為其領地。
乾元年(1170年),任得敬脅迫夏仁宗分國土之半歸其統治。夏仁宗被迫答允,分西南路及西平府、靈州羅龐嶺(今甘肅武威境)等地歸楚國。任得敬又迫使仁宗上表金國,要求對楚國予以承認,被金世宗拒絕。任得敬結怨於金,轉通南宋,約夾攻金國。後陰謀敗露,夏仁宗得金國支持,捕殺任氏兄弟族黨。任得敬分國失敗。
3,李德明 西夏王國的奠基人
李德明(981~1031) 西夏王國的奠基者。李繼遷之子,小字阿移。李繼遷死,李德明嗣位,年二十四。對內保境息民,恢復生產;對外附遼和宋,專力向西發展。1005年,遼冊封他為西平王。次年,宋授為定難軍節度使,封西平王,賜銀一萬兩、絹一萬匹、錢兩萬貫、茶兩萬斤,並允許在保安軍設立榷場。李德明統治後期,西夏農業經濟有了明顯的發展。西向進兵,殺吐蕃大首領潘羅支,奪取西涼府(今甘肅武威);又出兵攻打甘州(今甘肅張掖北)回鶻,初戰失利,乃陳兵阻絕其通貢宋朝的道路。
1028年,派子李元昊須兵消滅了甘州回鶻。兩年後,又略取了瓜州(今甘肅安西東)和沙州(今甘肅敦煌東)。西夏勢力直抵玉門關,據有整個河西走廊。他營建宮室、館驛、橋道,講定禮儀制度,追尊李繼遷為皇帝,立李元昊為皇太子。1020年,由西平府遷都懷遠鎮(原屬靈州,今寧夏銀川市),改名興州。1031年死。景宗時追謚光聖皇帝,廟號太宗,陵號嘉陵。
4,野利任榮 西夏文創制人
野利任榮是黨項族中的著名學者,學識淵博,對中國文化典籍非常精通。是西夏王朝建立初期各種典章制度的參與者和謀劃者,曾受元昊委託親自主持創制了中國歷史上獨具特色的文字——西夏文。是元昊最重要的大臣之一,元昊封他為謨寧令(天大王)。
5,夏崇宗 西夏皇帝
夏崇宗(1084—1139),名乾順。夏惠宗長子,梁氏生。西夏皇帝。其祖母梁太後晚年得孫,十分鍾愛,常親自提抱著顧。天安禮定元年(1086)七月,太後和秉常先後去世,乾順即帝位,年僅3歲,由母後梁氏和舅父梁乙逋共輔政。是年八月改元天儀治平。次年(1087)正月,宋朝遣使冊封乾順為夏國王。
6, 李元昊--西夏開國皇帝
李元昊--西夏皇帝
宋景德元年(1004年)五月初五,一個嬰兒在靈洲(今寧夏靈武)呱呱墜地,他剛出生就啼聲英棄,雙目炯炯。他就是後來正式建立西夏王朝的第一代皇帝李元昊。少年時代的元昊,平素喜穿白色長袖衣,頭戴黑冠,身佩弓矢,出行常常帶百餘騎兵,自乘駿馬,前有兩名旗手開道,後有侍衛步卒張青色三蓋相隨,左右簇擁,煞是耀武揚威。他幼讀詩書,對兵書更是手不釋卷,專心研讀,優傾心於治國安邦的律法著作,一向善於思索、謀劃、對事物往往有獨到的見解。
7,楊景周 清代末期曾任平羅、中衛等縣知事
楊景周:原名兆熊,又名雲浚,字景周,號佛華,行一,出生於清代末期的安徽省懷遠縣,學歷邑庠生,南京高等學堂理科畢業,格致科舉人,分部七品小京官,三年以後,主事用。後至甘肅省歷任西寧、平羅、岷縣等縣知事。任中衛縣知事曾獲六等嘉禾章。 離任返里後,曾任師資養成所所長,懷遠縣立初中校長
8, 王樹楠 進士,歷史學家,清代末任中衛縣知事、慶涇固道道員, 王樹楠(1851—1936年)字晉卿,祖籍熱河承德直古北口小興州,生於直隸保定新城(今河北省高碑店)鄧家莊耕讀之家。王樹楠七歲入家塾,八歲學做詩,「齠齡穎異,出語驚人」。十六歲入邑庠,(註:邑庠:縣學堂。)次年補廩膳生。1872年以讀書優異被舉薦為貢生,朝考以教職候選。當時直隸總督曾國藩聘請其祖父在省城保定蓮池書院講學,他在書院隨讀。曾國藩聞其名,專門召見指導讀書治學、詩古文義法,訓勉鼓勵,談話兩個多小時,他深以為榮。後來李鴻章任直隸總督,見其文章,拍案驚贊,十分賞識,稱之為「蘇長公後第一人」。24歲被聘為通志局修纂,26歲考中舉人。在志局先後任職十二年,同時繼續在蓮池書院攻讀治學。他素好考訂之學,以文會友,結識了勞乃宣、吳汝綸、曾紀鴻、薛福成、朱采、趙銘等一代名士,相互質疑問難,獲益良多,但在科舉考場中卻屢次失意。到1887年36歲才會試中進士。初被點任戶部廣西司主事。
他自感小京官碌碌無為,徒耗歲月,而地方官尚可直接為民造福,實現治國安邦抱負,於是報請外放,改任知縣,從此步入仕途,開始仕宦生涯。 1886年後,歷任四川青神、資陽、富順、寧夏中衛縣知事。
9,孫朝捷 寧夏人,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任嘉峪關營游擊。
孫朝捷,清代將領,寧夏(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人,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任甘肅嘉峪關營游擊。
10,黃自元 清代光緒年間任過寧夏知府
黃自元(1873--1918),字敬輿,號澹叟,安化縣龍塘鄉人。光緒年間任寧夏知府,
清同治六年(1867)舉於鄉,次年殿試列第二(榜眼),授翰林院編修。曾任順天鄉試同考官和江南鄉試副考官。鄭沅於《敬輿公七十壽序》中曾說:「典試江南,被議鐫級。或雲可以入資捐復,而卒不為。終被朝廷昭雪,起用檢討。」 光緒年間,黃自元歷任河南道、陝西道監察御史.
11,黃自元 清代光緒年間任過寧夏知府
黃自元(1873--1918),字敬輿,號澹叟,安化縣龍塘鄉人。光緒年間任寧夏知府,
清同治六年(1867)舉於鄉,次年殿試列第二(榜眼),授翰林院編修。曾任順天鄉試同考官和江南鄉試副考官。鄭沅於《敬輿公七十壽序》中曾說:「典試江南,被議鐫級。或雲可以入資捐復,而卒不為。終被朝廷昭雪,起用檢討。」光緒年間,黃自元歷任河南道、陝西道監察御史
12,司九經 清代康熙時寧夏人,官至總兵
司九經,字聖典,清代將領,甘肅省寧夏(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人,以涼州把總隨征昭莫多有功,累擢至宣化鎮總兵。後因故罷歸,康熙末以准部攻擾西藏,清軍西征,戰死於西海。司九經一輩子騎馬打仗,征川、滇、塞北及西藏,平定邊疆,過著艱苦的軍旅生活,受人贊揚。
13,馬德昭 清代晚期任固原提督
馬德昭,回族。生卒年不詳,號自明。四川省閬中人,青年時以武生投於清將向榮部下,以功得參將稱號。因病歸鄉休養一段時間,後又被清廷起用守衛黃河。因在河南、陝西間作戰有功
14,劉芳名 清代順治年間任寧夏總兵
劉芳名,字孝五,(?—1660),清朝將領。明末清初寧夏(今銀川市)人。明末為吳三桂屬下,官柳溝總兵。後隨三桂降清,仍原職。順治元年(1644),因罪削職,改隸漢軍正白旗。二年,調寧夏總兵。訓練家鄉子弟,鎮壓農民起義軍,擢四川提督。旋授右都督,仍鎮寧夏。六年,攻殺叛將劉登樓。又疏陳在寧夏充實人口,發展生產,被採納實行。十六年,奉調福建,駐江寧(今江蘇南京),對鄭成功作戰。旋病卒。
15,清朝末期「西北五馬」的興起
「五馬」家族雖然同是甘肅河州(今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人,又均系回族穆斯林同胞,且皆為馬姓,但他們在祖籍地和祖源上卻出於不同省區、互不相關的3個家庭———祖籍陝西省的馬占鰲家族、祖籍甘肅省的馬千齡家族和祖籍青海省的馬海晏家族。一、西北回族武裝力量的生成
自乾隆末年起,西北回族穆斯林人民反清斗爭屢興不已,至同治年間則匯集成為一場持續十餘年、遍及陝、甘、寧、青、新五省的巨大民族運動。這次運動正是諸馬起家的開端。
16, 楊增新(1862—1928),字鼎臣、子周,號藎臣,男,漢族,蒙自縣人。曾任新疆都督兼市政使。
清光緒十五年(1889),楊中己丑科第127名進士,被選用甘肅中衛縣知縣。時該縣百姓不堪官府和富室壓迫剝削,揭竿起義。楊督兵鎮壓有「功」,被擺升河州知州,後遷任甘肅武備學堂總辦。三十三年調任新疆陸軍學堂總辦,次年經新疆巡撫聯魁保薦入京,陛見慈清太後和光緒皇帝,被調任新疆阿克蘇道尹。辛亥革命前夕,又調任鎮迪道尹兼新疆提法使。
17,王禎 清末民初任七星渠總領
王禎:寧夏中寧縣恩和鄉人,卒於1918年3月5日,曾率鄉親們在孫家灘開渠十四里,由北河子引水灌溉,名「王禎渠」,即後來的安灘渠。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王禎被推任七星渠總領,任職二十一年。光緒二十六年創修紅溝倒虹吸水洞,一直使用到民國27年。民國6年又創修成七星渠口進水涵洞,使七星渠與清水河山洪分流,其分流作用後來失效,但控制渠道進水進沙的作用顯著。到1958年按原方位改建成進水閘
18, 傅 清 清朝大臣,任過固原提督
傅清(?-1750)清朝大臣,固原提督。姓富察。滿洲鑲黃旗人、李榮保之次子,大學士傅恆之弟。初為侍衛,歷官至天津鎮總兵、固原提督。乾隆中,先後以副都統、都統銜兩次出任駐藏大臣。請復通藏塘汛,防備准噶爾。乾隆十五年,西藏繼任郡王珠爾默特那木札勒勾結准噶爾陰謀叛亂時,設計殺死叛首後被圍自殺。追封一等伯爵,謚襄烈。
六齣蕭關的漢武帝
東漢三百六十五功臣之一的梁統
東漢「賢輔梁商」
「涼州三明」之一的皇甫規
自學成才的針灸學家皇甫謐
愛國憂民的傅燮
在寧夏大興水利的刁雍
高平起義的領袖胡琛、萬俟丑奴
唐朝中興名將韓游環
中興唐朝的少數民族領渾瑊
北宋名將曲珍
北宋御夏名將周美
宋代抗戰派名將劉琦
宋代抗金名將吳玠
南宋抗金名將吳璘
西夏王朝的奠基者李繼遷
西夏王朝的建立者李元昊
西夏文字的創制者野利仁榮
西夏中興之王李仁孝
西夏儒學大師斡道沖
元代名臣高智耀
元代名將來阿八赤
元代名臣楊朵兒只
致力於邊防事業的楊一清
石城起義領袖滿俊
清初第一良將趙良棟
為寧夏水得事業作出貢獻的王全臣、通智
清代回民起義領袖馬化龍
一代教長馬元章
十大中將韓練城
甘軍創始人董福祥
不一定全,希望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