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寓言故事是歷史嗎

寓言故事是歷史嗎

發布時間:2021-03-08 23:25:26

1. 寓言故事和歷史故事

寓言:狐假虎威 鷸蚌相爭 畫蛇添足 井底之蛙 庖丁解牛
望洋興嘆 杞人憂天 愚公移山 濫竽充數 鄭人買履
自相矛盾 守株待兔
歷史:三顧茅廬 鐵杵成針 望梅止渴 完璧歸趙 四面楚歌 負荊請罪 精忠報國 手不釋卷 懸梁刺股 鑿壁偷光

2. 歷史典故和寓言故事有什麼區別

寓言故事與典故區別:
1、典故,必須是現代以前的;寓言故事則古代、現代虛構故事都可以。
2.
典故,無論是真實發生過的歷史,還是古代人講的寓言、故事、神話傳說、著名的詞句,都可以算「歷史典故」,歷史典故的范疇大;寓言故事必須是虛構的故事,真實發生的事情不能算,但古代、現代虛構故事都可以,范疇小。
3、寓言故事,用假託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擬人手法來說明某個道理或教訓的文學作品,文學作品的一種體裁。常帶有諷刺或勸戒的性質。它是指為啟發講理而編造的故事(有的還是具備一定根據的)。
4、典故,只是具備一種描述、形容的作用,在功能上不一定要有積極的寓意,並不需要給人啟發。寓言故事是指為啟發講理而編造的故事(有的還是具備一定根據的),必須講一個道理或者教訓。
寓言故事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含有諷喻或明顯教訓意義的故事。它的結構簡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訓意義的主題或深刻的道理在簡單的故事中體現。寓言的故事情節設置的好壞關繫到寓言的未來。中國歷來有些著名的寓言故事如《揠苗助長》、《自相矛盾》、《鄭人買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劍》、《畫蛇添足》等,古希臘《伊索寓言》中的名篇《農夫和蛇》在世界范圍類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其成功之處在於故事的可讀性很強,無論人們的文化水準高低,都能在簡練明晰的故事中悟出道理。
典故原指舊制、舊例,也是漢代掌管禮樂制度等史實者的官名。後來一種常見的意義是指關於歷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傳說。典故這個名稱,由來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漢朝,《後漢書.東平憲王蒼傳》:「親屈至尊,降禮下臣,每賜宴見,輒興席改容,中宮親拜,事過典故。」

3. 寓言故事有哪些歷史故事有哪些

寓言故事來有掩耳盜鈴源、螳螂捕蟬、開卷有益 · 博而不精 · 百發百中 · 捕風捉影
· 必恭必敬 · 百感交集 · 兵貴神速 · 杯弓蛇影
· 不寒而慄 · 不合時宜 · 不自量力 · 不拘一格
· 不可多得 · 不堪回首 · 不可救葯 · 別開生面
· 不可同日而語 · 不倫不類 · 伯樂相馬 · 班門弄斧
· 白面書生 · 八面威風 · 不名一錢 · 拔苗助長
· 不屈不撓 · 不求甚解 · 髀肉復生 · 病入膏肓
·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 拔山舉鼎 · 博士買驢 · 冰山難靠
黃雀在後等。

歷史故事有退避三舍、荊軻刺秦王 · 李斯諫逐客 · 信陵君救趙
· 紙上談兵的趙括 · 范雎的遠交近攻計 · 廉頗負荊請罪
· 屈原沉江 · 田單的火牛陣 · 燕昭王求賢
· 孟嘗君與他的門客 ·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 · 商鞅南門立木
· 墨子破雲梯 · 范蠡和文種 · 一鳴驚人的楚莊王
· 孔子周遊列國 · 伍子胥過昭關 · 晉文公退避三舍
· 公子重耳流亡他國 · 曹劌抗擊齊軍 · 齊桓公九合諸侯
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等。

4. 聞雞起舞是寓言故事還是歷史故事

歷史故事 ,作品出處:《晉書·祖逖傳》《資治通鑒》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盪、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後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志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一次,半夜裡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乾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於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征北中郎將,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5. 驚弓之鳥是歷史故事還是寓言故事

驚弓之鳥是歷史典故的成語

「驚弓之鳥」的典故出自戰國策里,神射手更贏射雁的一內段故事。話容說兩千幾百年前的一天,更贏和魏王共處時,仰見飛鳥,便對魏王誇口:「臣可以為大王拉弓虛射,不必用箭,就可以把飛鳥射下來。」魏王大吃一驚道:「世上真的有箭法可以到這種境界嗎?」更贏自信滿滿地說:「沒問題。」

沒多久,有孤雁從東方飛來。更贏果然虛設一箭,將其射下。魏王幾乎不敢置信。更贏倒是老實,解釋說:「其實這只雁會落下,是因為身懷暗傷也。」魏王曰:「先生何以知之?」更贏回答說:「我早就觀察出這只雁飛淂緩慢,而且鳴聲悲切。飛淂緩慢,可見舊傷還在疼痛;鳴聲悲切,可見離群很久了。換句話說,舊傷未愈而驚恐之心未去也。所以一聞我的弓弦之音,急著高飛,反而被舊傷拖累而墜地了

6. 一鳴驚人是寓言故事還是歷史故事

歷史故事。
一鳴驚人
戰國時期,齊威王繼承王位已有三年了,可是他整天飲酒內作樂,不理朝政.
大臣容淳於髡想了個激勵齊威王的辦法.他說:「大王,臣聽說齊國有一隻大鳥,三年來不飛也不叫……」他故意停頓一下,試探地問:「大王知道這是一隻什麼鳥?」齊威王知道淳於髡在暗喻自己,不由得大笑起來.笑過一陣後,他才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從那以後,齊威王就到各地去視察.看到稱職的大夫,就給予獎勵;對一個破壞生產的河地大夫,扔進油鍋處死.接著,他又嚴格整頓軍隊,打敗了入侵的魏國軍隊.
齊威王「一鳴驚人」,使各國君主都感到震驚.
成語「一鳴驚人」比喻平時默默無聞,突然干出一番驚人的事來.

7. 驚弓之鳥是歷史故事還是寓言故事

驚弓之鳥是歷史典故的成語
「驚弓之鳥」的典故出自戰國策里,神射手更贏內射雁的一段故事容.話說兩千幾百年前的一天,更贏和魏王共處時,仰見飛鳥,便對魏王誇口:「臣可以為大王拉弓虛射,不必用箭,就可以把飛鳥射下來.」魏王大吃一驚道:「世上真的有箭法可以到這種境界嗎?」更贏自信滿滿地說:「沒問題.」
沒多久,有孤雁從東方飛來.更贏果然虛設一箭,將其射下.魏王幾乎不敢置信.更贏倒是老實,「其實這只雁會落下,是因為身懷暗傷也.」魏王曰:「先生何以知之?」更贏回答說:「我早就觀察出這只雁飛淂緩慢,而且鳴聲悲切.飛淂緩慢,可見舊傷還在疼痛;鳴聲悲切,可見離群很久了.換句話說,舊傷未愈而驚恐之心未去也.所以一聞我的弓弦之音,急著高飛,反而被舊傷拖累而墜地了

8. 卧薪嘗膽是寓言故事還是歷史故事

現在人們經常用「卧薪嘗膽」一語,來表達刻苦自勵、奮發向上的決心。傳說歷史上有這樣一個故事:越王勾踐在一次戰爭中被吳國打敗,只得向吳屈辱求和。在吳王的威逼之下,勾踐還到吳國宮廷中服了三年的苦役,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勾踐被釋放回國以後,為了奮發圖強,報仇雪恥,他睡覺躺在硬柴上,坐卧飲食都要嘗一下苦膽,以不忘國家破亡的痛楚,激勵自己的勇氣和鬥志。然而這卧薪嘗膽的成語故事,其真實情況究竟如何呢?
記載春秋史事的古書,當推《左傳》和《國語》為最原始,也最可信。《左傳》中「定公」和「哀公」兩部分,《國語》有「吳語」和「越語」,都詳細記述關於越王勾踐之事。但那裡沒有片言只語談及卧薪嘗膽。到西漢司馬遷撰《史記》時,始述越王勾踐曾「置膽於坐,坐卧即仰膽,飲食亦嘗膽」;東漢趙曄作《吳越春秋》,也說到勾踐「懸膽於戶,出人嘗之」,仍毫不提及卧薪。
至唐宋時期,在一些著述文字中,開始出現越王勾踐曾「枕戈嘗膽」的傳說。唐代偉大詩人杜甫在《壯游》詩中曾有」枕戈億勾踐」之句。北宋王洙注釋此詩稱:越王勾踐「出則嘗膽,卧則枕戈」。南宋初年李綱在《議國是》疏中,曾說勾踐「枕戈嘗膽以勵其志」;在《論使事札子》中又說:「勾踐枕戈嘗膽,卒以報吳」。
查「卧薪」和「嘗膽」連綴起來作為一個成語使用,最早出現於北宋蘇軾的《擬孫權答曹操書》。那是一篇游戲性質的書信體文章,文中說:「仆受遺以來,卧薪嘗膽」。它與越王勾踐完全無關。由於蘇軾是個大文豪,所作文章影響巨大,故到南宋時,曾開、真德秀和黃震等官吏、學者,就在他們的奏章、著述中屢次提到勾踐有「坐薪嘗膽」或「卧薪嘗膽」的事。不過與此同時,南宋學者呂祖謙在《左氏傳說》中,卻說吳王夫差曾「坐薪嘗膽」。至明代張溥作《春秋列國論》又說:「夫差即位,卧薪嘗膽」。以後馬驌編《左傳事緯》和《繹史》仍把卧薪嘗膽之事系於吳王夫差名下。至清初吳乘權編《綱鑒易知錄》記:「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卧薪嘗膽」。不久,蔡元放在修訂的《東周列國志》中又雲:「(越王勾踐)累薪而卧,不用床褥;又懸膽於坐卧之所,飲食起居必取而嘗之」。這樣,關於卧薪嘗膽的故事才愈傳愈廣。
綜上所述可見,史書記載越王勾踐卧薪嘗膽,有一個發展演變的過程;在戰國時代編纂的《左傳》、《國語》中,絲毫沒有這樣的事;西漢司馬遷寫的《史記》和東漢趙曄撰的《吳越春秋》,開始記有「嘗膽」,但還未見卧薪;唐宋間的一些詩文中,出現了越王勾踐「枕戈嘗膽」的說法。「卧薪嘗膽」一語,北宋的蘇軾最早使用;自南宋至明代,學者們對卧薪嘗膽者,一說為勾踐,一說是夫差;至清初《綱鑒易知錄》料《東周列國志》問世,方成定論」。
說「卧薪」的記載最早出現於宋代,有的學者表示不能同意。他們認為《吳起春秋》所記越王勾踐「目卧則攻之以蓼」,就是「卧薪」之意。所謂「蓼」,清人馬瑞辰解釋為「辛苦之菜」(《毛詩傳箋通釋》卷六)。這種「蓼」菜積聚得多了,就成為「蓼薪」。越王勾踐那時日夜操勞,眼睛疲倦得想睡覺(「目卧」),就用苦菜(「蓼薪」)來刺激。嘗膽是讓味覺感到苦,卧薪是讓視覺感到苦。後人把「卧薪」說成睡在硬柴上,那是一種誤解。
自漢代始記的「嘗膽」和自宋代才見的「卧薪」,是歷史上真有其事,還是出於誤傳?越王勾踐曾「枕戈嘗膽」,還是「卧薪嘗膽」?「卧薪」是想睡覺時用苦菜刺眼,還是睡在硬柴上磨練筋骨?要弄清這些問題,看來還頗費斟酌。

閱讀全文

與寓言故事是歷史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