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三國演義出現的人物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性格與《三國志》中的人物真實性格也是有很大差距的。現舉幾個人物說明。
諸葛亮:諸葛亮治國治軍的才能,濟世愛民、謙虛謹慎的品格為後世各種傑出的歷史人物樹立了榜樣。歷代君臣、知識分子、人民群眾都從不同的角度稱贊他,歌頌他,熱愛他。可以說,諸葛亮在歷史上的巨大影響已超過了他在三國歷史上的政治軍事實踐。《三國演義》雖然突出了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業等的積極方面,但又把它無限誇大,把他描寫成智慧的化身、忠貞的代表,並將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魯迅評論說:「狀諸葛亮之智而近於妖。」因此,《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不是真實的歷史人物,而是歷史小說人物。
劉備:陳壽對劉備的評價是:「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二,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但他「折而不撓,終不為下」。在《三國演義》中,作者把劉備描寫成「仁」的代表,漢室皇權正統的繼承者,因而對劉備的仁愛、寬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徵著力描畫,極盡誇張,但在突出其「仁愛」時卻又落入了「無能」一面,給人以「無能」和「虛偽」的感覺。電視劇中的劉備常常以淚洗面,哭與淚雖然表現了劉備的「仁」,但又給人以劉備的天下是哭出來的印象,扭曲了劉備是「梟雄」、「人傑」的真實形象。
關羽:歷史上的關羽為「萬人之敵」一虎將,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義著稱,但「剛而自矜」,勇猛有餘,智略不足。馬超投降劉備後,封為平西將軍。時關羽督荊州,修書與諸葛亮,「問超人才可誰比類」,諸葛亮答信時,稱馬超雖為一世之傑,但不如關羽的「絕倫逸群」,關羽「省書大悅,以示賓客」。這是典型的有勇少謀的武將性格。但在《三國演義》中,因為他是劉備陣營中的人,又有講信義的特點,所以,就被塑造成「義」的化身。他跟隨劉備,不避艱險。下邳被俘,投降曹操,但心系劉備,只是有感於曹操待他甚厚,因而在離曹歸劉前為曹操殺了袁紹的大將顏良,解白馬之圍。但是《三國演義》中寫關羽下邳投降時相約三事、曹操以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厚禮待他等卻是子虛烏有。總之,在《三國演義》中,作者是不惜筆墨,把關羽刻畫成「義重如山之人」,因而其形象也被嚴重的扭曲了。
曹操:歷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復雜,陳壽認為曹操在三國歷史上「明略最優」,「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曹操御軍三十餘年,但手不釋卷,登高必賦,長於詩文、草書、圍棋。生活節儉,不好華服。與人議論,談笑風生。「勛勞宜賞,不吝千金;無功望施,分毫不與」。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但是,在《三國演義》中,曹操性格品德中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對他殘忍、奸詐的一面又誇大了。因此,羅貫中筆下的曹操是奸詐、殘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
周瑜:歷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謙讓服人,有「雅量高致」。劉備稱他「文武籌略,萬人之英」。孫權則贊他有「王佐之資」。但在《三國演義》中,周瑜成了諸葛亮的墊底人物。寫周瑜,是為了抬高諸葛亮。因此,《三國演義》中的周瑜氣量狹小,智謀也總是遜諸葛亮一籌,根本不像蘇軾所歌頌的周瑜「雄姿英發」,是「千古風流人物」。
魯肅:如果說在《三國演義》中,曹操、劉備、諸葛亮、關羽等人的性格、形象雖被扭曲,但多少還有些根據的話,那麼,魯肅這個人在《三國演義》中除了名字外幾乎就全是杜撰了。歷史上的魯肅「雖在軍陣,手不釋卷」,「思度宏遠」,「有過人之明」。他初見孫權,就提出了建國方針:鼎足江東,北拒曹操,待機剿除黃祖,進發劉表,竟長江而有之,然後建號稱帝以圖天下。這與諸葛亮的《隆中對》有相似之處。曹操大軍南征荊州時,孫權部屬都主降,唯獨魯肅主張抗曹,勸孫權召回周瑜,共商戰守大計。赤壁戰後,他又力主扶劉抗曹。在東吳歷史上,魯肅實為諸葛亮式人物,孫權對他也極為欣賞。吳國的建立和發展基本上是按照魯肅提出的政略、戰略方針進行的。但在《三國演義》中,魯肅成了諸葛亮與周瑜兩人智斗的犧牲品,被愚弄、受欺侮的典型。
歇後語
·曹操下江南--來得凶,敗得慘 ·張飛扔雞毛--有勁難使 ·諸葛亮征孟獲--收收放放
·曹操吃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張飛使計謀--粗中有細 ·諸葛亮彈琴--計上心來
·曹操遇蔣干--倒了大霉 ·張飛販私鹽--誰敢檢查 ·諸葛亮的鵝毛扇--神妙莫測
·曹操作事--乾乾凈凈 ·張飛賣秤錘--人強貨硬 ·諸葛亮三氣周瑜--略施小技
·曹操殺華佗--諱疾忌醫 ·張飛賣肉--光說不割 ·諸葛亮借箭--有借無還
·曹操用計--又奸又滑 ·張飛戰關公--忘了舊情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顧全大局
·曹操戰宛城--大敗而逃 ·張飛吃豆芽--一盤小萊 ·諸葛亮要丑妻--為事業著想
·曹操殺呂伯奢--將錯就錯 ·張飛媽媽姓吳--無事(吳氏)生非 ·諸葛亮招親--才重於貌
·曹操敗走華客道--不出所料 ·張飛抓耪子--大眼瞪小眼 ·諸葛亮用兵--神出鬼沒
·曹操敗走華容道--走對了路子 ·張飛綉花--粗中有細 ·諸葛亮的錦羹--神機妙算
·曹操諸葛亮--脾氣不一樣
(比喻人不同,性格也不相同) ·張飛穿針--粗中有細 ·諸葛亮隆中對策--有先見之明
·張飛穿針--大眼瞪小眼 ·草船借箭--多多益善
·阿斗當皇帝--軟弱無能 ·關公開鳳眼--要殺人 ·草船借箭--坐享其成
·董卓戲貂蟬--死在花下 ·關羽賣肉--沒人敢來 ·草船借箭--滿載而歸
·貂蟬唱歌--有聲有色 ·關雲長賣豆腐--人硬貨不硬 ·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計
·對著張飛罵劉備--找氣惹 ·關帝廟求子--踏錯了門 ·諸葛亮草船借箭--有把握
·蔣干盜書--上了大當 ·關公射黃忠--手下留情 ·諸葛亮弔孝--裝模作樣
·魯肅宴請關雲長--暗藏殺機 ·關公照鏡子--自覺臉紅 ·諸葛亮弔孝--不是真心
·呂布見貂蟬--迷上了 ·關公喝酒--不怕臉紅 ·諸葛亮用空城計--不得已
·東吳招親--弄假成真 ·關雲長走麥城--大難臨頭 ·諸葛亮唱空城計--沒辦法
·司馬懿破八卦陣--不懂裝懂 ·關帝廟夫人--慌了神 ·諸葛亮當軍師--名副其實
·周瑜討荊州--費力不討好 ·關帝廟里拜觀音--找錯了門 ·諸葛亮當軍師--辦法多
·魯肅討荊州--空手而去,空手而回 ·關帝廟里掛觀音像--名不符實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情大
家商量,能想出好辦法來)
·吃曹操的飯,想劉備的事
--人在心不在 ·關勝戰李遣--大刀闊斧
·關雲長刮骨療毒--全無痛苦之色
·董卓進京--來者不善 ·關雲長刮骨療毒--若無其事 ·劉備三上卧龍崗--就請你這個
諸葛亮(比喻請的就是你)
·董卓進京--不懷好意 ·關雲長刮骨下棋--若無其事
·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關公進曹營--單刀直入 ·劉備的江山--哭出來的
(比喻來之不易)
·周喻打黃蓋--裝樣子 ·關公赴會--單刀直入
(比喻直截了當,不繞彎子)
·周瑜打黃蓋--兩相情願
三國成語
一手包辦
【出處】三國志魏志典韋傳:「韋一手建之」
一舉兩得
【出處】三國志魏志臧洪傳:「將以安社稷,一舉兩得。」
一臂之力
【出處】三國演義第二十回:「願助兄一臂之力,共誅國賊。」
一親芳澤
【出處】曹植洛神賦:「芳澤無加,鉛華無御。」
七步成詩
【出處】世說新語文學:「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
三顧茅廬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下筆成章
【出處】三國志魏志文帝紀:「文帝天資文藻,下筆成章。」
不出所料
【出處】三國演義第三十一回:「豐在遇中聞主公兵敗,撫掌大笑曰:『固不出吾之所料。』」
不由分說
【出處】三國演義第十三回:「李傕隨後掩殺,郭汜兵退,車駕冒險出城,不由分說,竟擁到李傕營中。」
不知所雲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臨表涕泣,不知所雲。」
不容偏廢
【出處】三國志蜀志魏延傳:「不忍有所偏廢。」
乘虛而入
【出處】魏志袁紹傳:「將軍簡其精銳,分為奇兵,乘虛迭出,以擾河南。」
五內如焚
【出處】蔡琰悲憤詩:「奈何不顧思,見此崩五內。」
人生如寄
【出處】魏文帝善哉行:「人生如寄,多憂何為?」曹植仙人篇:「俯觀五嶽間,人生如寄居。」
仰人鼻息
【出處】後漢書袁紹傳:「孤客窮軍,仰我鼻息,譬如嬰兒在鼓掌之上,絕其哺乳,立可餓殺。」
伯仲之間
【出處】曹丕典論:「傅說之於班固,伯仲之間耳。」
位極人臣
【出處】吳志孫綝傳:「因緣肺腑,位極人臣。」
作姦犯科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偃旗息鼓
【出處】三國志蜀志趙雲傳註:「偃旗息鼓,曹軍疑有伏兵,引去。
出言不遜
【出處】三國演義第二十三回:「此人出言不遜,何不殺之。」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出處】三國演義第一回:「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初出茅廬
【出處】據三國演義所載,諸葛亮初出茅廬,佐劉備用兵,觀與張飛不服,行事諸多困難。
刮目相待
【出處】三國志吳志呂蒙傳注引江表傳:「肅附蒙背曰:『吾謂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危在旦夕
【出處】三國演義第二回:「天下危在旦夕,陛下尚自與閹宦共飲耶?」
危急存亡之秋
【出處】諸葛亮前出師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出處】司馬昭在曹髦在位時,為大將軍,專管國政,自封為相國,不久封為晉公,昭還假裝不接受。髦很生氣地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名不虛傳
【出處】三國演義第四十五回:「兵精糧足,名不虛傳。」
同符合契
【出處】三國志吳志孫傳註:「一與君同符合契,有永固之分。」
吳下阿蒙
【出處】三國志吳志呂蒙傳注引江表傳:「肅附蒙背曰:『吾謂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敝帚千金
【出處】曹丕?典論論文:「里語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斯不見自見之患也。」
廊廟之器
【出處】三國志蜀志許靖傳:「雖行事舉動,未悉允當,蔣濟以為大較有廊廟之器也。」
才高八斗
【出處】南史謝靈運傳:「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獨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享一斗。」
手不釋卷
【出處】曹丕自敘:「上雅好詩書文籍,雖在軍旅,手不釋卷。」
指日可待
【出處】諸葛亮出師表:「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探囊取物
【出處】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我向曾文雲長言,翼德於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首,如探囊取物。」
文思泉湧
【出處】文選曹植王仲宣誄:「文若春華,思若湧泉。」
旦夕之危
【出處】三國志蜀志孟光傳:「旦夕之危,倒懸之急。」
明眸善睞
【出處】文選曹植洛神賦:「明眸善睞,靨輔承權。」
月明星稀
【出處】文選魏武帝短歌行:「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土崩魚爛
【出處】陳琳?與魏文帝書:「焉肯土崩魚爛哉!」
如入無人之境
【出處】三國演義第七回:「左沖右突,如入無人之境。」
如魚得水
【出處】三國志諸葛亮傳:「先主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妄自菲薄
【出處】諸葛亮?出師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意,以塞忠諫之路也。」
孑然一生
【出處】三國志吳志陸瑁傳:「孑然無所憑賴。」
對酒當歌
【出處】曹操?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屈指可數
【出處】三國志魏志張合傳:「屈指計亮糧,不至十日。」
周郎顧曲
【出處】三國志吳志周瑜傳:「瑜少精意於音樂,雖三爵之後,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顧時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
呼風喚雨
【出處】三國演義第一回:「角得此書,曉夜攻習,能呼風喚雨。」
品頭論足
【出處】三國志魏志何晏傳註:「晏方用事,自以為一時才俊,常為名士品目。」
回腸盪氣
【出處】魏文帝大牆上蒿行:「感心動耳,盪氣回腸。」
品評歷史演義,感受三國風雲——《三國演義》讀後感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提起這首詞,人們都會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全名是《三國志通俗演義》,是明代文學家羅貫中編著而成的。由題目可知,這部小說是依據《三國志》寫的,但是不向正史那樣莊重,而是古代的白話文小說。與《三國志》相比,《三國演義》變得藝術性更強了。下面,我就從幾個方面來點評一下這部66萬字的名著。
一、真實與虛構
演義與正史的最大區別就是,演義不是全部真實的,演義是小說。人人都說《三國演義》是七分史實,三分虛構,的確是這樣。但是虛構,使用藝術的手法進行虛構,而不是隨便那段史實就可以拿來虛構的。比如,關公溫酒斬華雄,史書上並沒有寫這件事。又如,關於單刀赴會見魯肅,史書上寫的是魯肅單刀赴會見關羽。類似的例子當然是數不勝數。讀過之後,稍做分析,可知這些虛構的情節,大部分是為小說描述的一個個人物作鋪墊的。因為,如果僅僅是象正史中所說的塑造真實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觀相違背了。而且,作者在虛構的同時,還注意到了情節的合理性、連貫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虛構,這也就是為什麼讀過之後,會有身臨其境的感覺。總之,作者在這方面的寫作是相當成功的,而且這些情節也表現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觀願望。
二、神化與醜化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並不完全是真實人物,而是正史經過加工後的人物,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醜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諸葛亮和關羽了。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關羽被神化的地方則是「忠」「義」。下面,我想簡單比較一下作者為什麼著重的神化這兩個人。
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朱熹,認為三國之中蜀漢是正統。而朱熹以前的觀點,從陳壽開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為正統。自朱熹之後,君王、大臣、百姓也開始接受朱熹的觀點,原因就是這種觀點是符合儒家思想,並能被統治階級所接受的。羅貫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觀點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於「漢室」的。這其中,作者又把諸葛亮寫成了「智」的化身,把關羽寫成了「忠」「義」的化身。這也就是為什麼受《三國演義》的影響,道光年間的統治者曾給關羽長達三十餘字的謚號了。
至於醜化,基本是對神化而言的。比如周瑜,歷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國演義》卻把他描述成了一個忌賢妒能的人。醜化大部分都是為神化作映襯的。
三、人物與線索
《三國演義》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塑造了許多個性鮮明的人物,比如:足智多謀的諸葛亮、義膽忠肝的關羽、粗中有細的張飛、忠厚老實的劉備、勇謀兼備的趙雲、狡詐多疑的曹操、忌賢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禰衡等等。而作者正是用對細節的刻畫,來體現人物鮮明的特點。如,寫張飛,第七十回中,作者對張飛使了一個小心眼智敗張郃的戰例進行了細致入微的刻畫與描寫,與此同時又加入了一段諸葛亮與劉備的對話,更顯出了諸葛亮的智謀高超。
《三國演義》能夠把繁多的人物以及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處理的恰到好處,就是因為作者在用筆上不僅有實寫、虛寫、詳寫、略寫、插敘、倒敘,還有作者採用了沿線索來記敘的文學手法。《三國演義》的主線索就是蜀漢政權的建立以及滅亡直至三分歸晉的過程,其中有穿插有支線索。如,赤壁之戰時期,作者是從劉備、孫權、曹操三條線索來展開敘述的。而這三條線索有互有聯系,不會在一個章節之中只敘述一條或兩條線索,這樣交織進行,就會讓讀者感到很連貫,而不是只讀一條線索的冗長與乏味。
四、封建與王道
《三國演義》中表現的一個政治思想觀就是倡導典型的儒家思想——王道與仁政。《三國演義》中的一大部分虛構故事情節都是為了表現這種思想。正是如此,作者才大膽的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忠」「義」的藝術形象。
首先是諸葛亮。《三國演義》中描寫的諸葛亮,是「忠貞」和「智慧」的化身,特別是作者對諸葛亮的「智慧」,更是用盡筆力,大肆渲染。
諸葛亮在當時的地主階級統治集團中,是一個看問題比較敏銳、處事比較有膽識謀略、能隨機應變的人。然而,他之所以具有這些優勢,就是因為它重視實踐。如,在曹操攻佔荊州,領兵南下時,諸葛亮曾向孫權分析當時形勢,預計到曹操必敗,正是因為諸葛亮在戰爭之前就已經對敵我雙方的優勢和弱點作了比較的緣故。又如,諸葛亮敢於使「空城計」,就是因為他對敵我將領的情況作了分析,料知司馬懿了解自己「生平謹慎,必不弄險」,從而利用司馬懿對自己長期形成的認識,採用了十分「弄險」的疑兵之計,解除了危機。然而,在更多的章節中,作者卻把諸葛亮寫成了「先知先覺」的人物。如,諸葛亮的幾次「夜觀天相」,幾次「錦囊妙計」。而在「七星壇祭風」,更是荒誕不經的描寫。類似的問題,還可以在「巧布八陣圖」「班師祭瀘水」「五丈原禳星」「定軍山顯聖」中看到。
關羽也是《三國演義》中著力描寫的人物。在作者的筆下,關羽也從《三國志》中的一名與趙雲、黃忠地位相同的武將,變成了《三國演義》中勇猛忠義的大英雄。《三國演義》如此美化關羽,完全是為了提倡封建的「忠」「義」思想。《三國演義》後,關羽就成為完全符合封建統治階級理想的人物,關羽在民間的影響也就越來越廣。明、清的統治者曾經幾次封其為「大帝」,到處為其立廟。這就清楚的說明,通過關羽鼓吹「忠」「義」的這種描寫,是多麼適合封建統治者的需要。
此外,也是為了提倡為封建主子賣命,《三國演義》還塑造了一系列所謂「忠臣」形象,如董承、王子服、吉平等等,他們為了盡忠漢獻帝誅除「國賊」曹操,「雖滅九族,亦無後悔」。作者把這些人吹捧為流芳千古的模範人物。此外,寫姜維等人物時,鼓吹了封建的「孝道」,寫孫夫人等人物時,鼓吹了封建的「節烈」。由此可知,《三國演義》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貫穿了作者的社會政治觀點的。
五、詩詞與歌賦
《三國演義》的另一大成功便是引入了大量的詩詞歌賦,雖然數量比《紅樓夢》中要少,但是其中不乏精品之作。一部分詩詞是為了表達情感而引入的,另一部分則是出現在人物的吟唱中或筆下。如,「蒼天如圓蓋,陸地似棋局……」(第三十七回),此乃文中諸葛亮所作。又如,「曹操奸雄不可當,一時詭計中周郎……」(第四十五回),此乃後人嘆曹操中計誤殺蔡瑁、張允之事。篇頭詞「臨江仙」,氣勢磅礴,讓讀者感到一股浩然之氣;讀過之後,更有一種意猶未盡、引人入勝的感覺。篇尾詩「古風」,則把三國一個世紀的興衰成敗、長達66萬字的文字概括成僅300餘字的長篇敘事詩。雖然沒有華麗的詞藻,但是它卻像一片押韻的後記一般,帶領讀者重溫三國風雲。其最後幾句,更是引發了作者對歷史的思考與認識:「紛紛世事無窮盡,天數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夢,後人憑吊空牢騷。」留給讀者無限的遐想。
總而言之,《三國演義》可以說是四大名著中僅次於《紅樓夢》的精品小說。雖然其中有些思想值得我們去探討,但是它留給中華民族的意義是深遠的。
《三國演義》中諸位將軍的武力比較
懸賞分:0 - 提問時間2005-11-1 10:01
一、關羽 對 趙雲
關羽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人也。《三國志•蜀書•關張趙馬黃傳》
趙雲字子龍,常山真定人也。《三國志•蜀書•關張趙馬黃傳》
據現通行本《三國演義》第五十三回載:……瓚(公孫瓚)翻身落於坡下。文丑急捻槍來刺。忽見草坡左側轉出一個少年將軍,飛身挺茅,直取文丑……與文丑大戰五六十合,勝負未分……瓚忙下土坡,問那少年姓名。那少年欠身答曰:「某乃常山真定人也,姓趙,名雲,字子龍……
據現通行本《三國演義》第五十三回載:……文丑沿河岸趕來,忽見十餘騎馬,旗號翩翩,一將當頭提刀飛馬兒來,乃關雲長也,大喝:「賊將休走!」與文丑交馬,戰不三合,文丑心怯,撥馬繞河而走。關公馬快,趕上文丑,腦後一刀,將文丑斬下馬來……
關羽和趙雲同樣與文丑交鋒,差距竟如此之大,可見趙雲的武力不如關羽也。
下回將講解「關羽 對 黃忠」、「張飛 對 馬超」
二、關羽 對 黃忠
黃忠的武力高於關羽。
1、比武力
據現通行本《三國演義》第五十三回載:……雲長見一老將出馬,知是黃忠,把五百校刀手一字排開,橫刀立馬而問曰:「來將莫非黃忠否?」忠曰:「既知我名,焉敢犯我境!」雲長曰:「特來取汝首級!」言罷,兩馬交鋒。斗一百餘合,不分勝負……雲長也退軍,離城十里下寨,心中暗忖:「老將黃忠,名不虛傳,斗一百合,全無破綻。來日必用拖刀計,背砍贏之。」
據現通行本《三國演義》第五十三回載:……孔明曰:「……今長沙太守韓玄,固不足道。只他有一員大將,乃南陽人,姓黃,名忠,字漢升……雖今年近六旬,卻有萬夫不當之勇,不可輕敵……」雲長曰:「……量一老卒,何足道哉……」
從以上兩點可以看出:此時,關羽和黃忠的武力不相上下,且關羽有不及之嫌。
2、比年齡
建安十三年冬十一月二十日孔明祭風(《三國演義》第四十九回),建安二十四年冬十二月,關公亡年五十八歲。(《三國演義》第七十七回)上述的時間段來看,關羽與黃忠交戰時,應該在建安十四年或建安十五年。此時關羽的年紀大約四十八歲左右。
章武二年(公元222年),黃忠七十五歲。(《三國演義》第八十三回)那麼,與關羽交戰時,黃忠應該是六十一歲左右。
黃忠六十一歲左右,而關羽應該在四十八歲左右。
黃忠六旬,且與關羽相差十多歲,這十年可想而知,差距有多
⑵ 《三國演義》中有哪些人物
首先諸葛亮這個歷史人物在《三國志》正史上有較詳細的記載,都是從正面上肯定了諸葛亮的功績。他的未出茅廬,便知「三分天下」戰略思想,構成當時天下的整個走向,使劉備明確了建國方向。他提出的聯吳抗魏的方針保證了蜀國的安全,使劉備有了戰略修正的機會,才能南伐擴大地盤,所以諸葛亮還是有才華的。
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君保後主的品德是符合中國人的「忠、義、禮、智、信」的主流道德規范。《三國演義》是在《三國志》的基礎上,收集整理唐、宋、元、明各朝民間藝人的口頭傳說資料,加以提煉,吸取了精華對諸葛亮進行了藝術包裝,諸葛亮給神話了,用魯迅的話:壯諸葛近似妖。讓諸葛亮的形象在民間廣泛傳頌。我個人的觀點是諸葛亮造就了《三國演義》,才使羅貫中成為天下第一才子,讓《三國演義》成為中國歷史四大名著之一。今天幾乎大部分人都讀過《三國演義》,人們從中汲取了古人的智慧和用兵之道,使中國人聰明起來,其中的貢獻既有諸葛亮的功績也有《三國演義》的功勞。
⑶ 三國演義69-120回中,各回的主要人物與發生地點
等著,我慢慢弄
第六十九回 卜周易管輅知機 討漢賊五臣死節
曹操,管輅--平原
耿紀,韋晃,吉平,曹操--許都
第七十回 猛張飛智取瓦口隘 老黃忠計奪天盪山
張飛,魏延,張郃--瓦口隘
嚴顏,黃忠,張郃--天盪山
第七十一回 占對山黃忠逸待勞 據漢水趙雲寡勝眾
曹操,蔡琰,楊修--蔡邕庄
黃忠,夏侯淵,張郃--定軍山
曹操,黃忠,趙雲--米倉山
第七十二回 諸葛亮智取漢中 曹阿瞞兵退斜谷
徐晃,曹操,黃忠、趙雲,諸葛亮,劉備--漢中
曹操,楊修,劉備--陽平關
第七十三回 玄德進位漢中王 雲長攻拔襄陽郡
劉備,諸葛亮--漢中
關羽,曹仁,滿寵 --襄陽
第七十四回龐令明抬櫬決死戰 關雲長放水淹七軍
龐德,於禁,關羽--樊城
第七十五回 關雲長刮骨療毒 呂子明白衣渡江
關羽,華佗--樊城
關羽,呂蒙,陸遜--荊州
第七十六回 徐公明大戰沔水 關雲長敗走麥城
徐晃,關平,關羽--樊城
關羽,呂蒙--荊州,麥城
第七十七回 玉泉山關公顯聖 洛陽城曹操感神
關羽,孫權,呂蒙--麥城
曹操,司馬懿--洛陽
第七十八回 治風疾神醫身死 傳遺命奸雄數終
曹操,曹丕,華佗--洛陽
第七十九回 兄逼弟曹植賦詩 侄陷叔劉封伏法
曹丕,曹植,卞氏--洛陽
劉封,孟達,劉備,諸葛亮--成都
第八十回 曹丕廢帝篡炎劉 漢王正位續大統
曹丕,獻帝--洛陽
劉備,諸葛亮--成都
第八十一回 急兄仇張飛遇害 雪弟恨先主興兵
張飛,劉備,諸葛亮,趙雲--成都
張飛,范疆、張達--閬中
劉備,張苞,關興--成都城外
第八十二回 孫權降魏受九錫 先主征吳賞六軍
孫權--武昌
劉備,張苞,關興,孫桓--宜都
第八十三回 戰猇亭先主得仇人 守江口書生拜大將
劉備,范疆、張達--猇亭
陸遜,孫權--武昌
第八十四回 陸遜營燒七百里 孔明巧布八陣圖
陸遜,劉備--猇亭
陸遜,黃承彥--魚腹浦
第八十五回 劉先主遺詔託孤兒 諸葛亮安居平五路
劉備,諸葛亮--白帝城
諸葛亮,劉禪--成都
第八十六回 難張溫秦宓逞天辯 破曹丕徐盛用火攻
鄧芝,孫權--武昌
張溫,諸葛亮,秦宓--成都
曹丕,徐盛,孫韶--廣陵
第八十七回 征南寇丞相大興師 抗天兵蠻王初受執
雍闓,高定、朱褒,諸葛亮--益州
趙雲、魏延,諸葛亮,孟獲--永昌
第八十八回 渡瀘水再縛番王 識詐降三擒孟獲
諸葛亮,馬岱,孟獲--夾山峪
孟優,諸葛亮,孟獲--瀘水
第八十九回 武鄉侯四番用計 南蠻王五次遭擒
諸葛亮,趙雲、魏延,張翼,孟獲,洞丁--西洱河
諸葛亮,楊鋒,孟獲、孟優,朵思大王--禿龍洞
第九十回 驅巨善六破蠻兵 燒藤甲七擒孟獲
孟獲,祝融夫人,諸葛亮,趙雲、魏延--銀坑洞
孟獲,烏戈國主,諸葛亮,趙雲、魏延--桃花渡口
第九十一回 祭瀘水漢相班師 伐中原武侯上表
諸葛亮--瀘水
諸葛亮,趙雲,劉禪--成都
第九十二回 趙子龍力斬五將 諸葛亮智取三城
夏侯茂,韓德, 趙雲,鄧芝--鳳鳴山
諸葛亮,關興,張苞,崔諒,楊陵,夏侯茂--南安郡
第九十三回 姜伯約歸降孔明 武鄉侯罵死王朝
姜維,諸葛亮,魏延,關興,張苞--冀縣
曹真,王朗,諸葛亮--祁山
第九十四回 諸葛亮乘雪破羌兵 司馬懿克日擒孟達
姜維,諸葛亮,張苞、關興,馬岱,雅丹,越吉--西平關
司馬懿,孟達--新城
第九十五回 馬謖拒諫失街亭 武侯彈琴退仲達
馬謖,王平,司馬昭,司馬懿--街亭
司馬懿,司馬昭,諸葛亮--西城
第九十六回 孔明揮淚斬馬謖 周魴斷發賺曹休
諸葛亮,馬謖,王平--漢中
曹休,賈逵,周魴,陸遜--石亭
第九十七回 討魏國武侯再上表 破曹兵姜維詐獻書
諸葛亮,劉禪--成都
諸葛亮,姜維,郝昭--陳倉
曹真,費耀,諸葛亮,姜維--斜谷
第九十八回 追漢軍王雙受誅 襲陳倉武侯取勝
王雙,諸葛亮,魏延--道口
魏延、姜維,諸葛亮--陳倉
第九十九回 諸葛亮大破魏兵 司馬懿入寇西蜀
司馬懿,張郃,諸葛亮,姜維--祁山
司馬懿,曹真,諸葛亮--陳倉
第一百回 漢兵劫寨破曹真 武侯斗陣辱仲達
司馬懿,曹真,諸葛亮,魏延--祁山
諸葛亮,姜維,司馬懿--渭濱
第一百十一回 出隴上諸葛妝神 奔劍閣張郃中計
司馬懿,諸葛亮,姜維,魏延--隴上
司馬懿,諸葛亮,張郃,魏延--劍閣
第一百十二回 司馬懿佔北原渭橋 諸葛亮造木牛流馬
諸葛亮,姜維,魏延,司馬懿,郭淮、孫禮--渭水
諸葛亮,楊儀,司馬懿--劍閣
第一百十三回 上方谷司馬受困 五丈原諸葛禳星
司馬懿,司馬昭,司馬師,諸葛亮,魏延--上方谷
諸葛亮,姜維--五丈原
第一百十四回 隕大星漢丞相歸天 見木像魏都督喪膽
諸葛亮,姜維,司馬懿--五丈原
魏延,楊儀,司馬懿--五丈原
第一百十五回 武侯預伏錦囊計 魏主拆取承露盤
魏延,楊儀,姜維,馬岱--南鄭
曹睿--許昌
第一百十六回 公孫淵兵敗死襄平 司馬懿詐病賺曹爽
公孫淵,司馬懿--襄平
司馬懿,曹爽--許昌
第一百十七回 魏主政歸司馬氏 姜維兵敗牛頭山
司馬懿,曹爽--許昌
姜維,夏侯霸,郭淮--牛頭山
第一百十八回 丁奉雪中奮短兵 孫峻席間施密計
丁奉,諸葛恪,司馬昭--東興
孫亮,諸葛恪,孫峻--武昌
第一百十九回 困司馬漢將奇謀 廢曹芳魏家果報
司馬昭,徐質,姜維,夏侯霸--鐵籠山
司馬師,司馬昭,曹芳--許昌
第一百一十回 文鴦單騎退雄兵 姜維背水破大敵
司馬師,文鴦,文欽--樂嘉城
姜維,張翼,夏侯霸,王經,陳泰--洮水
第一百一十一回 鄧士載智敗姜伯約 諸葛誕義討司馬昭
鄧艾,姜維,張翼,夏侯霸,王經,陳泰--武城山
諸葛誕,司馬昭,曹髦--淮南
第一百一十二回 救壽春於詮死節 取長城伯約鏖兵
諸葛誕,司馬昭,鍾會--壽春
姜維,司馬望,鄧艾,鄧忠--長城
第一百一十三回 丁奉定計斬孫綝 姜維斗陣破鄧艾
丁奉,孫綝,孫休--武昌
姜維,鄧艾,司馬望--祁山
第一百一十四回 曹髦驅車死南闕 姜維棄糧勝魏兵
司馬昭,曹髦,賈充,成濟--許昌
王瓘,姜維,鄧艾--祁山
第一百一十五回 詔班師後主信讒 托屯田姜維避禍
姜維,鄧艾,劉禪--洮陽
黃皓,姜維,劉禪--成都
第一百一十六回 鍾會分兵漢中道 武侯顯聖定軍山
鍾會,許儀,姜維,鄧艾--陽安關
鍾會,諸葛亮--定軍山
第一百一十七回 鄧士載偷度陰平 諸葛瞻戰死綿竹
鄧艾,鄧忠,馬邈--江油
鄧艾,鄧忠,諸葛瞻,諸葛尚--綿竹
第一百一十八回 哭祖廟一王死孝 入西川二士爭功
劉諶,劉禪,鄧艾,鄧忠--成都
鄧艾,鄧忠,鍾會,衛瓘--綿竹
第一百一十九回 假投降巧計成虛話 再受禪依樣畫葫蘆
鄧艾,鄧忠,鍾會,姜維--綿竹
司馬昭,曹奐--洛陽
第一百二十回 薦杜預老將獻新謀 降孫皓三分歸一統
杜預,孫歆,陸景--江陵
孫皓,司馬炎--洛陽
⑷ y四川雅安出過那些名人、明星呢
明星:孫燕姿,孫楠,毛阿敏,張信哲
雅安歷史名人
顓頊
顓頊,黃帝之孫,昌意之子,號高陽,中國上古五帝之一,在位78年,享年98歲。顓頊生於若水,12歲時離開若水(雅安滎經),到中原向伯父少昊學習政事。20歲時,黃帝駕崩,顓頊繼承中央天帝之位。顓頊一生崇尚文治。主要功績是:文治方面,始建中央(國家)統治機構,設立九州,規范宗教事務,始以民事紀官;教民耕種,創制歷法,定婚姻,制嫁娶,整頓社會秩序。武功方面,平共工,征九黎,定三苗,初步完成了華夏的統一。
顓頊帝就出生在雅安市滎經縣六合壩的洪廟溝一帶。六合壩人長期以來一直供奉顓頊帝,在壩的街口還建有顓頊帝牌樓,至於該牌樓最早建於何時,已不得而知。由於牌樓年久失修,清末的六合壩人汪元藻在中舉後,在原地進行了重修。另外,牌樓前幾十米遠的地方還建有勸人珍惜文字的紅石塔字型檔。據王明玉回憶,其祖父曾無數次講道過,滿清時不論文武官員到了字型檔,均要下轎下馬,徒步至牌樓下給顓頊和文昌菩薩上香、鞠躬,以示敬意。十分可惜的是,1953年加寬108國道時,該牌樓被拆除了。
牌樓由八根圓柱支撐,圓柱間可通行人和車馬。樓高16米左右,分兩層,下面一層供奉著顓頊帝,其正面橫著一個大匾,匾上有汪元藻親手所書的隸書體「顓頊故里園」五個字。第二層供奉的是文昌菩薩,匾名是「文昌宮」。兩層均有四角斗拱,橫樑上有寶頂。
關於該牌樓,滎經縣政協主席蘭樹秋說,建國初期,時任滎經縣文化館館長的劉繼民曾收到在解放前去台灣的滎經人寫來的信,希望將「顓頊帝故里」牌樓保護好。這進一步佐證了該牌樓的確存在過。
顓頊帝出生在六合壩,為了避免這里再出帝王,封建統治者便將壩南東西兩頭的兩條小溪改名為打虎溪和磨刀溪,意為東邊打虎如打王,西邊磨刀殺鳳凰。兩溪旁的兩座山頭因溪而得名,至今仍叫做打虎溪和磨刀溪。
在《史記·五帝本紀》中有這樣的記載:「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陽……黃帝崩,葬橋山。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帝顓頊也。」
顓頊出生在若水,這已是公論。但《史記·五帝本紀》中的若水是在哪裡呢?在民國版的《滎經縣志》中,清末舉人汪元藻在其所作的序中說:「若水在嚴道。」而嚴道就在今天的滎經縣。汪元藻的理由來自漢朝的《水經注》:「黑水、青水之間,若水出焉。」他認為,滎經縣東有青衣江,即青水;西有大渡河,其上游稱為瀘水,瀘即黑色,因而瀘水就是黑水。
《史記》中所說的蜀山又在哪裡?滎經縣若水文化工作室另一研究人員李德祥說,在眉山市政協贈送的資料《世界最大國家森林公園——瓦屋山》中記載:「瓦屋山古稱居山、蜀山……」另外,《山海經》中也說:「居山生若木,若水出焉……流沙以東,青水以西,為若水也。」據李德祥等人考證,若木正是生於瓦屋山中的一種被稱為活化石的由遠古時期存活下來的樹木,在其他地方極為少見。滎經縣的位置正處在流沙河以西,青衣江以東,瓦屋山以北,經河又發源於瓦屋山,這都與《山海經》、《水經注》等史籍中所說的若水相吻合。依此看來,顓頊的母親昌仆即為滎經人氏。
顓頊是黃帝之孫,五帝之一,他為什麼會出生在滎經?
據史料介紹,黃帝年紀大後,曾命其子昌意征討九黎部落。昌意將九黎驅逐至今雲貴川一帶,自己也就屯兵在川西。這期間,他娶蜀山氏女昌仆為妻,生下顓頊。顓頊十分聰穎,12歲時離開若水,到中原向伯父少昊學習政事。黃帝駕崩後,20歲的顓頊稱中央天帝,開始統領四方部落。
樊敏
樊敏(119-203) 雅安市蘆山縣人。東漢官至巴郡太守,曾舉司徒,位列三公,後遷任漢中太守未就。知識淵博,才能卓著,足跡遍及川、陝及京都一帶,並去邊遠哀牢夷國十年之久,對傳播漢文化,整合民族關系方面貢獻很大,深受兄弟民族的崇敬和信賴,曾受任為青衣姜國國丞,是一位傑出的民族工作者。且品德超人,「彈饕糾貧,務鋤民穢,仕不為人,祿不為已」,這在封建社會里,袴實屬難能可貴。興平六年(公元194年)後,因奸佞弄權,忌賢疏能,加之年事日邁,遂告老還鄉,終年84歲。
對其一生,樊敏碑闕多有記錄。此碑具有甚高的學術、藝術價值,北宋以來,趙明誠、楊升庵、孫星衍、康有為、郭沫若、任乃強等名人學者備加贊頌。加今此碑巍然屹立於蘆山境內,見碑如見其人。
吳理真
吳理真,名山人,家住蒙山之麓,《四川通志》卷四十記:「漢時名山縣西十五里的蒙山甘露寺祖師吳理真,修活民之行,種茶蒙頂。」吳理真父早逝,家境貧寒,母親積勞成疾。他是個孝子,每當雄雞報曉,便帶上工具,登上蒙頂,割草拾柴,換米糊口,為母親治病。一日,吳理真拾好柴,口乾得直冒火,順手揪了一把「萬年青」(野生茶樹)葉子,放在口裡慢慢咀嚼,口渴漸止,睏乏漸消,精神倍增,頗感奇異。又摘了些帶回家中用開水沖泡,讓老母喝下,果有效果。連服數日,病情好轉,續飲月余,身體康復。鄉親們病了,他熱情地用這種葉子泡水給他們飲用,效果也很好。可惜這種樹不多,所生長的葉子遠遠不能滿足治病救人的需要,他決心培育出更多的茶樹。
為了採摘茶種籽,吳理真跑遍了三十八蒙峰。他把茶籽撿回家,用沙土拌和後放入篾筐中,上面蓋以穀草,使茶籽不會霉變和凍壞。為了選擇播種茶籽的地方,吳理真翻越蒙頂的山山嶺嶺,對野生茶樹的生長環境進行分析研究,認定蒙頂五峰之間(今皇茶園)和菱角彎一帶最適宜茶樹生長。這里雨量充沛,土質肥厚,終年雲遮霧繞,為茶樹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所產茶葉內含物質極為豐富,加上精湛的製作工藝,使蒙山茶具有獨特的品質,在我國茶葉史上獨樹一幟,經久不衰。
吳理真為了種茶,在荒山野嶺搭棚造屋,掘井取水,開墾荒地,播種茶籽,管理茶園,投入了自己的全部身心。可以想像,吳理真這種敢為天下先的行動,不知經歷了多少艱難困苦,經過了多少次失敗。功夫不負有心人,吳理真用勤勞和智慧澆灌出了株株嫩綠茁壯的茶樹,他成功了。吳理真把茶葉熬成湯,施捨鄰里,普濟世人,許多人祛疾去病,不少人健體強身。他以植茶為民眾的精神譜寫了我國人工種茶最早的歷史。
高頤
高頤(?-209) 今雅安市雨城區人。字貫光,東漢末與其弟實同舉孝廉,歷任北府丞,武陽令、陰平都尉及盆州太守。
清《雅州府志》將高頤昆仲均列入《宦跡》,《鄉賢》篇內,《雅安歷史》載「高君石闕二,建安中立,弟實子直墓均在焉」。
按高君闕,碑、墓均在今雨城區姚橋鄉(原名孝廉鄉),證明他是東漢時漢嘉郡(今雅安市)人。出土碑銘說他「親賢樂善」,「法蕭曹之兀要, 求由之政事」,說明他從政時為老百姓做過一些好事,講求法治,正直不阿。卒於建安14年(209年)8月。
歿後,據說臣吏悲號,百姓痛哭,遺愛在民,當非過譽。
何崇政
何崇政,清咸豐、同治年間李、藍起義的著名將領,雅安市名山縣人,生卒年月不詳。
為人「豪俠好義」,急人所急。咸豐六年(公元1856年)在府試中,因針貶時弊,遭指斥鞭笞。咸豐九年(公元1859年)李永和、藍朝鼎揭竿而起,何崇政滿懷對清廷的憤懣,投奔其麾下,旨在「殺貪官以救民,分豪富而濟眾」。以足智多謀,任藍部軍師,先後轉戰於青神、蒲江、大邑、雅安、名山、滎經、天全等十餘州縣,獻計擒斬清軍重要將領馬天貴、張萬祿、余振海等人。所率義軍,英勇善戰,紀律嚴明,「沿途榜示安民」,深受百姓擁護。後起義失敗,不知所終。
吳之英
吳之英(1857-1918) 字伯朅,號蒙陽漁者,雅安市名山縣人。清末民初四川著名學者、經常家、書法家。
曾任資州藝風書院及簡州通材書院講席、灌縣訓導、成都尊經書院都講、錦江書院襄校、國學院院正。曾響應「康梁變法」,組織「蜀學會」創辦《蜀學報》,並自任主筆。戊戌維新失敗,憤然回鄉隱居,研究學問,專心著述,有《壽廬叢書》七十二卷著述傳世。他還長於書法,在書法理論上,接受康有為、包慎伯力倡北魏之說,在運筆實踐中,猛攻篆籀、漢魏碑刻,所書給人以"正側井用,順逆兼施、凌厲飛動,厚重凝練"之 。當時的文學家、書法家趙熙稱贊:「其書瑰瑋」。
矗立於成都市人民公園的「辛亥保路死事紀念碑」朝東一面,即為吳之英之手。
王應元
王應元(生卒年不詳) 西番(今改稱藏族),清代松林地第六代土千戶。同治2年(1863年)太平軍翼王石達開率軍抵紫打地,在其族叔輔佐通把王自盈挑唆下拒絕石達開讓道要求,拆毀松林河橋,配合駱秉章等清軍圍困石軍,致使石達開軍敗被騙遭俘,清政府特「奉旨賞給世職」,頌換「松林地土都司印信號紙」,仍賞加副將銜,子孫承襲。
光緒12年(1886)慈禧懿旨紫光閣繪象備案,成為鎮壓農民起義軍的千古罪人。
陳邦直
陳邦直(1874-1939) 又名宗彥,雅安市漢源縣人,前清文生。1905年從日本留學歸來,曾投入四川省同志會活動。
後回鄉里,倡導新學,設「私塾改良會」,創辦漢源第一所女子高等小學堂,第一所女子師范,開一代新風,教績卓著,為漢源縣新學奠基人。
民國建立,被選為四川省議會議員,曾參與編修《漢源縣志》、自編《陳氏家譜》8卷。
羅日增
羅日增(1875-1949) 字子舟,雅安市雨城區人。幼好習武,臂力過人。及長,結納江湖,從事袍哥活動。同盟會成立後,應邀入盟。
1911年6月四川保路同志會在資州羅泉井開會,商定起義方案,羅於會後兼程返雅,籌備起義。7月21日,川南各縣同志軍齊集雅安,推羅為川南同志軍水陸全軍統領。羅一面揮師圍攻雅安,一面分兵攻下滎經。因攻雅安受挫,羅率部東下,轉戰洪雅、夾江等地。
雅事平定後,四川軍政府任羅為邊軍統領,駐防西昌、越西一帶。袁世凱篡奪辛亥革命果實,羅不見容,被迫去職,從此閑居鄉里。
1949年秋,羅隨羊仁安赴西昌,投靠國民黨西昌行轅主任賀國光而鑄成大錯,行抵小相嶺為解放軍包圍,羅被擊斃。
⑸ 四川雅安出過那些名人、明星呢
雅安歷史名人
顓頊
顓頊,黃帝之孫,昌意之子,號高陽,中國上古五帝之一,在位78年,享年98歲。顓頊生於若水,12歲時離開若水(雅安滎經),到中原向伯父少昊學習政事。20歲時,黃帝駕崩,顓頊繼承中央天帝之位。顓頊一生崇尚文治。主要功績是:文治方面,始建中央(國家)統治機構,設立九州,規范宗教事務,始以民事紀官;教民耕種,創制歷法,定婚姻,制嫁娶,整頓社會秩序。武功方面,平共工,征九黎,定三苗,初步完成了華夏的統一。
顓頊帝就出生在雅安市滎經縣六合壩的洪廟溝一帶。六合壩人長期以來一直供奉顓頊帝,在壩的街口還建有顓頊帝牌樓,至於該牌樓最早建於何時,已不得而知。由於牌樓年久失修,清末的六合壩人汪元藻在中舉後,在原地進行了重修。另外,牌樓前幾十米遠的地方還建有勸人珍惜文字的紅石塔字型檔。據王明玉回憶,其祖父曾無數次講道過,滿清時不論文武官員到了字型檔,均要下轎下馬,徒步至牌樓下給顓頊和文昌菩薩上香、鞠躬,以示敬意。十分可惜的是,1953年加寬108國道時,該牌樓被拆除了。
牌樓由八根圓柱支撐,圓柱間可通行人和車馬。樓高16米左右,分兩層,下面一層供奉著顓頊帝,其正面橫著一個大匾,匾上有汪元藻親手所書的隸書體「顓頊故里園」五個字。第二層供奉的是文昌菩薩,匾名是「文昌宮」。兩層均有四角斗拱,橫樑上有寶頂。
關於該牌樓,滎經縣政協主席蘭樹秋說,建國初期,時任滎經縣文化館館長的劉繼民曾收到在解放前去台灣的滎經人寫來的信,希望將「顓頊帝故里」牌樓保護好。這進一步佐證了該牌樓的確存在過。
顓頊帝出生在六合壩,為了避免這里再出帝王,封建統治者便將壩南東西兩頭的兩條小溪改名為打虎溪和磨刀溪,意為東邊打虎如打王,西邊磨刀殺鳳凰。兩溪旁的兩座山頭因溪而得名,至今仍叫做打虎溪和磨刀溪。
在《史記·五帝本紀》中有這樣的記載:「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陽……黃帝崩,葬橋山。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帝顓頊也。」
顓頊出生在若水,這已是公論。但《史記·五帝本紀》中的若水是在哪裡呢?在民國版的《滎經縣志》中,清末舉人汪元藻在其所作的序中說:「若水在嚴道。」而嚴道就在今天的滎經縣。汪元藻的理由來自漢朝的《水經注》:「黑水、青水之間,若水出焉。」他認為,滎經縣東有青衣江,即青水;西有大渡河,其上游稱為瀘水,瀘即黑色,因而瀘水就是黑水。
《史記》中所說的蜀山又在哪裡?滎經縣若水文化工作室另一研究人員李德祥說,在眉山市政協贈送的資料《世界最大國家森林公園——瓦屋山》中記載:「瓦屋山古稱居山、蜀山……」另外,《山海經》中也說:「居山生若木,若水出焉……流沙以東,青水以西,為若水也。」據李德祥等人考證,若木正是生於瓦屋山中的一種被稱為活化石的由遠古時期存活下來的樹木,在其他地方極為少見。滎經縣的位置正處在流沙河以西,青衣江以東,瓦屋山以北,經河又發源於瓦屋山,這都與《山海經》、《水經注》等史籍中所說的若水相吻合。依此看來,顓頊的母親昌仆即為滎經人氏。
顓頊是黃帝之孫,五帝之一,他為什麼會出生在滎經?
據史料介紹,黃帝年紀大後,曾命其子昌意征討九黎部落。昌意將九黎驅逐至今雲貴川一帶,自己也就屯兵在川西。這期間,他娶蜀山氏女昌仆為妻,生下顓頊。顓頊十分聰穎,12歲時離開若水,到中原向伯父少昊學習政事。黃帝駕崩後,20歲的顓頊稱中央天帝,開始統領四方部落。
樊敏
樊敏(119-203) 雅安市蘆山縣人。東漢官至巴郡太守,曾舉司徒,位列三公,後遷任漢中太守未就。知識淵博,才能卓著,足跡遍及川、陝及京都一帶,並去邊遠哀牢夷國十年之久,對傳播漢文化,整合民族關系方面貢獻很大,深受兄弟民族的崇敬和信賴,曾受任為青衣姜國國丞,是一位傑出的民族工作者。且品德超人,「彈饕糾貧,務鋤民穢,仕不為人,祿不為已」,這在封建社會里,袴實屬難能可貴。興平六年(公元194年)後,因奸佞弄權,忌賢疏能,加之年事日邁,遂告老還鄉,終年84歲。
對其一生,樊敏碑闕多有記錄。此碑具有甚高的學術、藝術價值,北宋以來,趙明誠、楊升庵、孫星衍、康有為、郭沫若、任乃強等名人學者備加贊頌。加今此碑巍然屹立於蘆山境內,見碑如見其人。
吳理真
吳理真,名山人,家住蒙山之麓,《四川通志》卷四十記:「漢時名山縣西十五里的蒙山甘露寺祖師吳理真,修活民之行,種茶蒙頂。」吳理真父早逝,家境貧寒,母親積勞成疾。他是個孝子,每當雄雞報曉,便帶上工具,登上蒙頂,割草拾柴,換米糊口,為母親治病。一日,吳理真拾好柴,口乾得直冒火,順手揪了一把「萬年青」(野生茶樹)葉子,放在口裡慢慢咀嚼,口渴漸止,睏乏漸消,精神倍增,頗感奇異。又摘了些帶回家中用開水沖泡,讓老母喝下,果有效果。連服數日,病情好轉,續飲月余,身體康復。鄉親們病了,他熱情地用這種葉子泡水給他們飲用,效果也很好。可惜這種樹不多,所生長的葉子遠遠不能滿足治病救人的需要,他決心培育出更多的茶樹。
為了採摘茶種籽,吳理真跑遍了三十八蒙峰。他把茶籽撿回家,用沙土拌和後放入篾筐中,上面蓋以穀草,使茶籽不會霉變和凍壞。為了選擇播種茶籽的地方,吳理真翻越蒙頂的山山嶺嶺,對野生茶樹的生長環境進行分析研究,認定蒙頂五峰之間(今皇茶園)和菱角彎一帶最適宜茶樹生長。這里雨量充沛,土質肥厚,終年雲遮霧繞,為茶樹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所產茶葉內含物質極為豐富,加上精湛的製作工藝,使蒙山茶具有獨特的品質,在我國茶葉史上獨樹一幟,經久不衰。
吳理真為了種茶,在荒山野嶺搭棚造屋,掘井取水,開墾荒地,播種茶籽,管理茶園,投入了自己的全部身心。可以想像,吳理真這種敢為天下先的行動,不知經歷了多少艱難困苦,經過了多少次失敗。功夫不負有心人,吳理真用勤勞和智慧澆灌出了株株嫩綠茁壯的茶樹,他成功了。吳理真把茶葉熬成湯,施捨鄰里,普濟世人,許多人祛疾去病,不少人健體強身。他以植茶為民眾的精神譜寫了我國人工種茶最早的歷史。
高頤
高頤(?-209) 今雅安市雨城區人。字貫光,東漢末與其弟實同舉孝廉,歷任北府丞,武陽令、陰平都尉及盆州太守。
清《雅州府志》將高頤昆仲均列入《宦跡》,《鄉賢》篇內,《雅安歷史》載「高君石闕二,建安中立,弟實子直墓均在焉」。
按高君闕,碑、墓均在今雨城區姚橋鄉(原名孝廉鄉),證明他是東漢時漢嘉郡(今雅安市)人。出土碑銘說他「親賢樂善」,「法蕭曹之兀要, 求由之政事」,說明他從政時為老百姓做過一些好事,講求法治,正直不阿。卒於建安14年(209年)8月。
歿後,據說臣吏悲號,百姓痛哭,遺愛在民,當非過譽。
何崇政
何崇政,清咸豐、同治年間李、藍起義的著名將領,雅安市名山縣人,生卒年月不詳。
為人「豪俠好義」,急人所急。咸豐六年(公元1856年)在府試中,因針貶時弊,遭指斥鞭笞。咸豐九年(公元1859年)李永和、藍朝鼎揭竿而起,何崇政滿懷對清廷的憤懣,投奔其麾下,旨在「殺貪官以救民,分豪富而濟眾」。以足智多謀,任藍部軍師,先後轉戰於青神、蒲江、大邑、雅安、名山、滎經、天全等十餘州縣,獻計擒斬清軍重要將領馬天貴、張萬祿、余振海等人。所率義軍,英勇善戰,紀律嚴明,「沿途榜示安民」,深受百姓擁護。後起義失敗,不知所終。
吳之英
吳之英(1857-1918) 字伯朅,號蒙陽漁者,雅安市名山縣人。清末民初四川著名學者、經常家、書法家。
曾任資州藝風書院及簡州通材書院講席、灌縣訓導、成都尊經書院都講、錦江書院襄校、國學院院正。曾響應「康梁變法」,組織「蜀學會」創辦《蜀學報》,並自任主筆。戊戌維新失敗,憤然回鄉隱居,研究學問,專心著述,有《壽廬叢書》七十二卷著述傳世。他還長於書法,在書法理論上,接受康有為、包慎伯力倡北魏之說,在運筆實踐中,猛攻篆籀、漢魏碑刻,所書給人以"正側井用,順逆兼施、凌厲飛動,厚重凝練"之 。當時的文學家、書法家趙熙稱贊:「其書瑰瑋」。
矗立於成都市人民公園的「辛亥保路死事紀念碑」朝東一面,即為吳之英之手。
王應元
王應元(生卒年不詳) 西番(今改稱藏族),清代松林地第六代土千戶。同治2年(1863年)太平軍翼王石達開率軍抵紫打地,在其族叔輔佐通把王自盈挑唆下拒絕石達開讓道要求,拆毀松林河橋,配合駱秉章等清軍圍困石軍,致使石達開軍敗被騙遭俘,清政府特「奉旨賞給世職」,頌換「松林地土都司印信號紙」,仍賞加副將銜,子孫承襲。
光緒12年(1886)慈禧懿旨紫光閣繪象備案,成為鎮壓農民起義軍的千古罪人。
陳邦直
陳邦直(1874-1939) 又名宗彥,雅安市漢源縣人,前清文生。1905年從日本留學歸來,曾投入四川省同志會活動。
後回鄉里,倡導新學,設「私塾改良會」,創辦漢源第一所女子高等小學堂,第一所女子師范,開一代新風,教績卓著,為漢源縣新學奠基人。
民國建立,被選為四川省議會議員,曾參與編修《漢源縣志》、自編《陳氏家譜》8卷。
羅日增
羅日增(1875-1949) 字子舟,雅安市雨城區人。幼好習武,臂力過人。及長,結納江湖,從事袍哥活動。同盟會成立後,應邀入盟。
1911年6月四川保路同志會在資州羅泉井開會,商定起義方案,羅於會後兼程返雅,籌備起義。7月21日,川南各縣同志軍齊集雅安,推羅為川南同志軍水陸全軍統領。羅一面揮師圍攻雅安,一面分兵攻下滎經。因攻雅安受挫,羅率部東下,轉戰洪雅、夾江等地。
雅事平定後,四川軍政府任羅為邊軍統領,駐防西昌、越西一帶。袁世凱篡奪辛亥革命果實,羅不見容,被迫去職,從此閑居鄉里。
1949年秋,羅隨羊仁安赴西昌,投靠國民黨西昌行轅主任賀國光而鑄成大錯,行抵小相嶺為解放軍包圍,羅被擊斃。
⑹ 河南安陽有什麼名人
岳飛郭朴(1511年~1593年),字質夫,世稱東野先生,鄉人呼為「郭閣老」,明代安陽人。韓琦(1008—1075),字稚圭,自號贛叟,相州安陽(今屬河南)人,北宋政治家、名將。還有周公,
⑺ 三國演義的主要人物及事件
1、劉備
劉備禮賢下士,慧眼識才。在愛才、用才上,盡管劉備、曹操、孫權三人有共同的特點,但劉備比他們兩人更勝一籌,在用人方面,毛主席曾對人評價:「劉備這個人會用人,能團結人,終成大事。這是他成功的關鍵。」陳壽也評價劉備為:「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
劉備創業之初,勢單力薄,顛沛流離。雖然兩次占據徐州,但都最終失敗,但是他注意收買人心,不論什麼情況,他都以民為先。後來,三顧茅廬得諸葛亮,有了著名的「隆中對」,形成自己的立國綱要。他一生重用諸葛亮,如魚得水,共謀大業。他在鄉黨之中得到後來勇冠三軍的關羽、張飛,重用行伍出身的魏延,成功地鎮守了漢中這個戰略重地……從另一方面說明劉備知人善任的本色,很會籠絡人心。
2、曹操
有一次,曹操率軍經過麥田,下令說:「士卒不要弄壞了麥子,有違反的處死!」軍中凡是騎馬的人都下馬,用手相互扶著麥子走,未想曹操的馬竟然竄進了麥地,招來手下的主簿來論罪,主簿用春秋的典故應對說:自古刑法是不對尊貴的人使用的。
曹操說:「自己制定的法律而自己違反,如何能統帥屬下呢?然而我身為一軍之帥,是不能夠死的,請求對自己施予刑法。」於是拿起劍來割斷頭發投擲在地上。
3、孫權
孫權向曹操表示願意攻打關羽,曹操為使關羽孫權相爭,命曹仁把孫權寫給曹操的密信射到關羽軍中,關羽陷入兩難境地。閏月里,孫權征討關羽,呂蒙打破公安,俘虜將軍士仁,後軍到南郡,南郡太守糜芳投降。
呂蒙軍據江陵,安撫百姓,釋放於禁。陸遜軍取宜都,獲秭歸、枝江、夷道,於是屯居夷陵,守峽口防備蜀漢援軍。關羽兵還當陽,西保麥城。孫權派人誘降關羽,關羽軍偽降,立幡旗為象人於城上,逃出麥城,眾人失散,只剩下十餘騎,孫權派朱然、潘璋軍埋伏於關羽等人前行道路。
十二月,潘璋部將馬忠抓獲關羽及關平、趙累等於章鄉,孫權斬殺關羽,平定了荊州。當年瘟疫盛行,孫權盡免荊州民租稅。曹操上表孫權為驃騎將軍,假節領荊州牧,封南昌侯。孫權派校尉梁寓奉貢漢室。
4、諸葛亮
諸葛亮於漢靈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於琅邪郡陽都縣的一個官吏之家,諸葛氏是琅邪的漢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諸葛亮父親諸葛圭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諸葛亮3歲母親章氏病逝,諸葛亮8歲喪父,與弟弟諸葛均一起跟隨由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的叔父諸葛玄到豫章赴任,東漢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諸葛玄職務,諸葛玄就去投奔荊州劉表,家於南陽郡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
建安二年(197年),諸葛亮的叔父諸葛玄病逝;漢獻帝已從長安李傕手中逃出,遷到了曹操的許縣。諸葛亮此時已16歲,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樂毅比擬自己,當時的人對他都不屑一顧,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好友相信他的才幹。人稱「卧龍」。
他與當時的襄陽名士司馬徽、龐德公、黃承彥等有結交。黃承彥曾對諸葛亮說:「聞君擇婦;身有醜女,黃頭黑色,而才堪相配。(聽到你要選妻,我家中有一醜女,頭發黃、皮膚黑,但才華可與你相配。)」諸葛亮應許這頭親事,立即迎娶她。當時的人都以此作笑話取樂,鄉里甚至作了句諺語:「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
5、關羽
曹操贊賞關羽為人,拜其為偏將軍,禮遇甚厚。不久卻覺察關羽心神不定,無久留之意,便對與關羽關系甚好的張遼說:「卿試以情問之」。張遼去問關羽,關羽嘆息道:「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
吾終不留,吾要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三國志·蜀書·關羽傳》)。張遼將關羽的這番話轉告曹操,曹操聞後,不但沒有怨恨關羽,反而認為他有仁有義,更加器重他。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志演義》),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說家羅貫中。《三國志通俗演義》成書後有嘉靖壬午本等多個版本傳於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崗對《三國演義》整頓回目、修正文辭、改換詩文。
《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雲,以描寫戰爭為主,訴說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斗爭,最終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斗爭與矛盾的轉化,並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群叱吒風雲的三國英雄人物。
⑻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說的是哪個歷史人物
夷陵之戰,劉備敗走白帝城,託孤於諸葛亮。劉備死後,建興元年(公元223)四月,後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正是從這時起,諸葛亮的政治才能才真正地發揮出來。諸葛亮牢記先帝的臨終囑托,忠心輔佐劉禪,治理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勵精圖治,賞罰嚴明,採取了一系列有利於蜀漢發展的政治、經濟、文化措施,並積極改善與西南各少數民族的關系。他曾多次北伐中原,終因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
劉備的興兵伐吳,破壞了業已形成的孫劉聯盟,對蜀漢的發展極為不利。劉禪即位後,蜀國國力薄弱,當務之急就是恢復並鞏固孫劉聯盟,以抵抗曹魏。諸葛亮派鄧芝出使東吳,說服孫權斷絕與曹魏的關系,重新建立了與蜀漢的盟友關系。
諸葛亮治蜀期間,採取了一系列政治、經濟、文化措施。在政治方面,他強調以法治國,制定頒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如《法檢》、《科令》、《軍令》、《蜀科》等就是諸葛亮同其他人共同制定的法律文本。諸葛亮賞罰分明,不徇私情,同時,還重視人才,任人唯賢。諸葛亮還對蜀漢的行政機構進行了改革整頓,精簡了吏員,節省了國家開支。在農業方面,諸葛亮重視農業生產,要求各級官員不要耽誤農時,妨礙農民作業,同時還要減輕賦稅。他鼓勵農民種植,還在漢中一帶推廣屯田,以解決北伐所需的軍糧供應。在水利事業方面,派專人對蜀國規模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都江堰進行維護和管理,以保證農業灌溉的順利進行。在諸葛亮手工業政策的引導下,蜀國的鹽鐵業和諸葛亮織錦業都非常發達。當時蜀國一些地方已經可以用火井煮鹽,鋼鐵冶煉也非常先進。在織錦業中,錦江、錦里都因織錦而得名。諸葛亮鼓勵桑蠶事業,蜀錦成為當時蜀國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在諸葛亮的精心治理下,蜀國得以在相對穩定的環境下,與魏、吳對峙,繼續延續了40年的時光。
諸葛亮在治蜀的同時,還南征北戰,一方面平定南中,改善與當地少數民族的關系;另一方面,多次北伐中原,企圖恢復漢室基業。
蜀漢南部的南中地區,分布著一些少數民族,這些少數民族趁劉備新亡,蜀漢政權不穩之時發動了叛亂。首先是益州地方豪帥雍闓的叛亂。他殺死了益州太守正昂,氣焰囂張。諸葛亮又任命張裔為益州太守,卻被雍闓抓起來送往東吳,孫權任雍闓為永昌太守。隨後,雍闓又與同郡人孟獲等人煽動當地少數民族起兵叛亂,牂牁太守、越巂夷王等也紛紛起兵相應,嚴重威脅著新生的蜀漢政權。
諸葛亮首先試探性地採取和平解決的方式,給雍闓寫信,勸他停止叛亂,但遭到了雍闓的拒絕。隨後,諸葛亮決定通過武力平定叛亂。建興三年(公元225)三月,諸葛亮親率蜀軍,兵分三路,開進南中。蜀軍很快平定了越巂郡和牂牁郡,五月,蜀軍渡過瀘水,進入了益州郡。此時,雍闓被殺,孟獲代替他繼續領導叛軍。諸葛亮命令軍士對孟獲只擒不殺,要讓孟獲心服口服。諸葛亮對孟獲七擒七縱,終於收服了孟獲。孟獲率部來降,並答應南人永不反叛。七月,南中少數民族的叛亂徹底平息。
諸葛亮平定南中後,對當地採取了一系列安撫政策。如增加郡的數量,任用當地官吏管理當地事務,還讓一些有威望的少數民族豪酋到蜀漢中央任職,對改善蜀漢與少數族的關系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促進了南中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
在平定南中叛亂後,諸葛亮又開始了對曹魏的北伐戰爭。黃初七年(公元226),魏文帝曹丕死,其子曹叡即位。諸葛亮認為這是北伐的好機會,第二年春天,他親率大軍開始了第一次伐魏戰爭。著名的《出師表》就是諸葛亮在這次北伐前,向後主劉禪上的。諸葛亮首先在漢中駐扎,建興六年(公元228),他決定出兵伐曹。很快,曹魏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陸續降蜀,諸葛亮還在天水收降了姜維,使蜀軍如虎添翼,整個戰爭形勢對蜀軍非常有利。但由於蜀將馬謖輕敵自傲,致使重要軍事據點街亭(今甘肅庄浪東南)失守,第一次北伐以失敗告終。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並上書劉禪,自貶三級。這年冬天,諸葛亮乘魏吳交戰之機,再次伐魏,包圍陳倉。但由於蜀軍糧草不足,諸葛亮下令撤軍,返回了漢中。
建興七年(公元229)春,諸葛亮發動了第三次北伐。由於連續陰雨,阻礙了蜀軍的前進,使得蜀軍被迫撤退。建興九年(公元231)春,諸葛亮率軍第四次北伐。在這次戰爭中,諸葛亮與魏將司馬懿展開了針鋒相對的比試。正在勢均力敵之時,劉禪突然要求諸葛亮撤兵,諸葛亮急忙撤回漢中,卻被告知並不是劉禪下令撤軍,而是負責運糧的李嚴失職,假傳聖旨。諸葛亮雖然上書劉禪將李嚴治罪,卻喪失了戰勝魏軍的大好時機。
為了解決軍糧輜重的運輸問題,諸葛亮發明了「木牛」、「流馬」,為戰爭提供了高效快捷的後援補給。經過了三年的修養生息,魏、蜀雙方的實力都有所增長,建興十二年(公元234),諸葛亮率十萬大軍第五次伐魏。此次北伐,蜀軍兵出斜谷口,駐扎在五丈原(今陝西眉縣西南)。諸葛亮與司馬懿在渭水南岸繼續對峙。但諸葛亮由於過度勞累,身體每況愈下,終於病倒在前線,逝於五丈原。諸葛亮死後,蜀漢政權開始走下坡路,最終被曹魏所滅。
劉禪為了紀念諸葛亮對蜀漢政權做出的豐功偉績,將其葬於漢中的定軍山(今陝西勉縣東南),追謚為忠武侯,所以歷史上稱諸葛亮的祠廟為「武侯祠」。
⑼ 急求《三國演義》人物事跡!!!!!!!!!!
諸葛亮:諸葛亮治國治軍的才能,濟世愛民、謙虛謹慎的品格為後世各種傑出的歷史人物樹立了榜樣。歷代君臣、知識分子、人民群眾都從不同的角度稱贊他,歌頌他,熱愛他。可以說,諸葛亮在歷史上的巨大影響已超過了他在三國歷史上的政治軍事實踐。《三國演義》雖然突出了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業等的積極方面,但又把它無限誇大,把他描寫成智慧的化身、忠貞的代表,並將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魯迅評論說:「狀諸葛亮之智而近於妖。」因此,《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不是真實的歷史人物,而是歷史小說人物。
劉備:陳壽對劉備的評價是:「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二,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但他「折而不撓,終不為下」。在《三國演義》中,作者把劉備描寫成「仁」的代表,漢室皇權正統的繼承者,因而對劉備的仁愛、寬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徵著力描畫,極盡誇張,但在突出其「仁愛」時卻又落入了「無能」一面,給人以「無能」和「虛偽」的感覺。電視劇中的劉備常常以淚洗面,哭與淚雖然表現了劉備的「仁」,但又給人以劉備的天下是哭出來的印象,扭曲了劉備是「梟雄」、「人傑」的真實形象。
關羽:歷史上的關羽為「萬人之敵」一虎將,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義著稱,但「剛而自矜」,勇猛有餘,智略不足。馬超投降劉備後,封為平西將軍。時關羽督荊州,修書與諸葛亮,「問超人才可誰比類」,諸葛亮答信時,稱馬超雖為一世之傑,但不如關羽的「絕倫逸群」,關羽「省書大悅,以示賓客」。這是典型的有勇少謀的武將性格。但在《三國演義》中,因為他是劉備陣營中的人,又有講信義的特點,所以,就被塑造成「義」的化身。他跟隨劉備,不避艱險。下邳被俘,投降曹操,但心系劉備,只是有感於曹操待他甚厚,因而在離曹歸劉前為曹操殺了袁紹的大將顏良,解白馬之圍。但是《三國演義》中寫關羽下邳投降時相約三事、曹操以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厚禮待他等卻是子虛烏有。總之,在《三國演義》中,作者是不惜筆墨,把關羽刻畫成「義重如山之人」,因而其形象也被嚴重的扭曲了。
曹操:歷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復雜,陳壽認為曹操在三國歷史上「明略最優」,「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曹操御軍三十餘年,但手不釋卷,登高必賦,長於詩文、草書、圍棋。生活節儉,不好華服。與人議論,談笑風生。「勛勞宜賞,不吝千金;無功望施,分毫不與」。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但是,在《三國演義》中,曹操性格品德中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對他殘忍、奸詐的一面又誇大了。因此,羅貫中筆下的曹操是奸詐、殘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
周瑜:歷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謙讓服人,有「雅量高致」。劉備稱他「文武籌略,萬人之英」。孫權則贊他有「王佐之資」。但在《三國演義》中,周瑜成了諸葛亮的墊底人物。寫周瑜,是為了抬高諸葛亮。因此,《三國演義》中的周瑜氣量狹小,智謀也總是遜諸葛亮一籌,根本不像蘇軾所歌頌的周瑜「雄姿英發」,是「千古風流人物」。
魯肅:如果說在《三國演義》中,曹操、劉備、諸葛亮、關羽等人的性格、形象雖被扭曲,但多少還有些根據的話,那麼,魯肅這個人在《三國演義》中除了名字外幾乎就全是杜撰了。歷史上的魯肅「雖在軍陣,手不釋卷」,「思度宏遠」,「有過人之明」。他初見孫權,就提出了建國方針:鼎足江東,北拒曹操,待機剿除黃祖,進發劉表,竟長江而有之,然後建號稱帝以圖天下。這與諸葛亮的《隆中對》有相似之處。曹操大軍南征荊州時,孫權部屬都主降,唯獨魯肅主張抗曹,勸孫權召回周瑜,共商戰守大計。赤壁戰後,他又力主扶劉抗曹。在東吳歷史上,魯肅實為諸葛亮式人物,孫權對他也極為欣賞。吳國的建立和發展基本上是按照魯肅提出的政略、戰略方針進行的。但在《三國演義》中,魯肅成了諸葛亮與周瑜兩人智斗的犧牲品,被愚弄、受欺侮
三國演義重要事件
1、七擒孟獲。主要人物是諸葛亮與孟獲,其次是馬謖等。孟獲造反,諸葛亮想平定南方,馬謖獻計,攻心為上。表現出孟獲魯莽的性格,諸葛亮攻心為上是明事理(一次打贏南蠻可以說是輕而易舉,但是想他們永遠不反叛是很難的,所以讓他們心服,讓他們自己管理自己)、七擒孟獲是智、不殺是仁。
2、空城計。主要人物是諸葛亮與司馬懿。由於馬謖失了街亭,司馬懿15萬兵直打諸葛亮所在的只有2500兵的西城縣。表現司馬懿謹慎多疑。諸葛亮平生第一次用險招,聰明大膽、臨危不亂的性格。
3、失街亭。言主要人物諸葛亮、馬謖、司馬懿。諸葛亮打魏國,司馬懿幫助曹真先取諸葛亮派馬謖先佔了街亭。馬謖防守失敗。表現馬謖自大、無知、虛有其表。無知是諸葛亮事後說的。
4、斬馬謖。馬謖防守街亭失敗被斬。表現諸葛亮的愛才(揮淚斬馬謖啊),嚴謹(不殺,以後難以服眾,諸葛亮是這樣想的)。
5、舌戰群儒。主要人物諸葛亮與江東名儒。劉備被曹操打敗逃走,諸葛亮去江東聯合孫權,與江東名士主要是討論是否應降曹操及當時形勢等問題。表現諸葛亮的能言善辯、急智、愛恨分明(愛漢罵曹),江東名儒的淤腐、勢利。
6、草船借箭。主要人物諸葛亮、曹操、周瑜、魯肅。周瑜用計害諸葛亮做10萬箭,在魯肅幫助下向曹操「借」了10萬箭。表現諸葛亮的聰明善謀(利用四時氣節和陰陽變化、清楚周瑜、曹操的心理)、曹操的謹慎、周瑜的心胸襟小及多謀。魯肅的老實善良。
7、火燒博望坡。主要人物諸葛亮、關羽、張飛、夏侯敦。曹操派夏侯敦打劉備的新野城,諸葛亮在博望坡樹林窄小的地帶打埋伏放火。表現諸葛亮聰明。關羽張飛看不起諸葛亮的小心眼性格,夏侯敦魯莽、輕敵。
8、火燒新野。主要人物諸葛亮、曹仁等等。曹仁探得新野是空城,帶兵入城被諸葛亮用炎計打敗。表現劉備仁慈(帶百姓一起走)。諸葛亮聰明。
9、白帝城託孤。表現劉備「狡猾」(死前大說反話,劉禪不行你來做皇帝),諸葛亮忠心。
10、溫酒斬華雄。主要人物華雄、關羽、曹操、袁紹。關羽自薦去PK華雄,袁紹說關羽低等武將不佩與別人PK,曹操以酒送行。表現關羽勇敢、忠義,曹操慧眼識人,袁紹不能唯才是用。
11、過五關斬六將。主要人物關羽、韓福、王植、秦琪等等。表現關羽忠義,勇敢,重情。
12、單刀赴會。主要人物關羽、魯肅。表現關羽大膽、有謀有勇、臨危不亂。
13、三英戰呂布。都是勇猛的表現。
14、水淹七軍。主要人物關羽、龐德、於禁。於禁是跟隨曹操很多年的大將,看不起初跟隨曹操的龐德、龐德忠心耿耿,誓殺關羽。最後於禁卻被關羽俘虜,但是龐德被擒而不降,被斬。表現關羽聰明。於禁一時怕死,龐德忠義,勇敢。
15、刮骨療毒。還能說什麼,表現關羽「穩重」的性格。嘻嘻。
16、義釋曹操。義釋嚴顏或義釋曹操?如果是嚴顏,那就張飛聰明,嚴顏重情義。如果曹操,那就是陳宮愛國(疼恨當董卓而幫助曹操)。
17、桃園三結義。表現「三位」有志氣,愛國。
18、三顧茅廬。主要人物是劉備、諸葛亮、關羽、張飛。表現劉備有禮貌,耐心。關羽、張飛輕視諸葛亮。
19、青梅煮酒論英雄。主要人物劉備、曹操。主要表現劉備細心、聰明、狡猾、沉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