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歷史人物小論文
李清照的詞總能帶給我一種莫名的安靜的感覺,她的詞或清新明麗、意境優美,或沉重憂慮、沉鬱感傷,但總是以朴實自然的語言、抑揚頓挫的音律、至情感性的感情代代流傳著,帶給人美的感染、帶給人至高的藝術氛圍,帶給人難以忘懷的共鳴。因為她寫的是自己親身感受與內心體驗,因此她的詞就格外真摯細膩、委婉動人。她從女性的心理出發,挑選女性悵惘悲愁時所容易聯想到的事物,以女性細膩的筆法加以組織,因而別有風致,所謂「以尋常語度入音律」者也。
清照的一生以南宋高宗建炎元年為界,可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她的詞作也隨著她生活的變化而變化著。南渡前,其作品主要是對大自然的描繪,對真摯愛情的抒發,清新明麗,意境優美。南渡後,悲傷於自己身世和失去的幸福,又面臨著民族的災難, 故而其作傷時感世,悼亡思鄉,沉鬱感傷。
記憶最深的便是那首——《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首詞是李清照早年的閨中詞章的一首代表作,反映了清照悠閑風雅的生活情調。詞以白描入手,先寫她春晨覺醒,猶記昨夜醉夢中聽到的風雨交加之聲,從而引起對花事的關切。繼而用卷簾侍女問答的方式,寫出海棠花在暮春雨後,葉茂花殘的景象,深婉曲折地表達了女詞人惜春憐花之情,從中也透露出青春易逝,紅顏易老的淡淡哀愁。結尾「應是綠肥紅瘦」句,語新意雋,形象奇美。從另一個角度也反映了詞人的心思細膩和多愁善感,以及侍女的粗心大意。
如果說早期的清照不知道何謂「愁」,那麼自從和丈夫分別後,她的生活便失去了重心,無論看到什麼,都能觸發她心中的悲情別緒。即使是毫無關聯的事物都能引起她對丈夫的眷戀,最具代表的便是通過悲秋傷別來抒寫詞人的寂寞與相思情懷的那首——《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薄霧」「濃雲」秋天的涼意本就讓人感到不舒服,不由的悲從心生。「瑞腦消金獸」卻不僅寫出了時間的漫長無聊,也烘托出了環境的凄寂。卻偏偏適逢重陽佳節,本應家人團聚,可丈夫卻不在身邊,自己獨自一人,自然而然愁字升起。半夜的寒意將作者冷醒,卻發現枕邊無人陪伴,心中的寒意不由的更加深了一層。末句的「人比黃花瘦」更是將作者的相思之苦表現的淋漓盡致。
清照就是這樣一個將所有感情都傾注於她的作品的才女,她毫不掩飾自己的感情,是喜是悲,是愛是恨,是思念還是痛苦——她就是她,是封建女子的另類,她集才情和感情於一體。正是這個弱女子憑借自己的才氣成為了婉約詞派的著名代表人之一,使她的作品成為了膾炙人口的名篇。
B. 高分!!!近現代歷史人物論文,2000字。急用!
李鴻章歷史定位
李鴻章及其生活的時代,早已成為歷史的陳跡。但他作為近代中國一位非常復雜的歷史人物,在不同時期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所言所行更是斑駁陸離,因而人們評價起來眾說紛紜就沒有什麼可怪的了。正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過渡時代的過渡性人物
李鴻章「少年科第,壯年戎馬,中年封疆,晚年洋務,一路扶搖」,在晚清政壇上縱橫馳騁半個多世紀。梁啟超評價李鴻章「是為時勢所造之英雄,非造時勢之英雄」。李鴻章雖然難以承載「英雄」桂冠,但為「時勢所造」和影響「時勢」進程則是不爭的事實。
李鴻章活躍於政治舞台之日,正值晚清社會從傳統向近代、從獨立國家向半殖民地演化的過渡時代。適逢其會的李鴻章也就成了「崛起於新舊兩界線之中心的過渡時代」的過渡性人物。時代造就了李鴻章,而李鴻章也以自己的言行在絢麗多彩的時代畫卷上深深地打上了個人的印記。李鴻章人生旅途,跨越道、咸、同、光四朝,出將入相,「坐鎮北洋,遙執朝政」,涉及晚清幾乎所有重大歷史事件。他身為清朝「柱石重臣」,植根於封建主義而又傾向資本主義,忠實於傳統營壘而又頗具改革精神,所言所行,往往新舊紛呈,中西雜揉,內則「開拓」與「因循」畢具,外則抗爭與妥協並存,因而有時是順乎時代潮流,有時又是阻擋歷史車輪。
用農民的鮮血染紅自己的頂子
李鴻章以儒生起家軍旅,憑借編練淮軍鎮壓太平天國、「削平大難」而「早膺疆寄,晉贊綸扉」。太平天國運動是「四海變秋氣」的封建衰世的農民群眾企圖用火和劍來變革現存的清朝統治秩序,把「通天下皆一式」的地上天國在現世、在中國建立起來。盡管他們所憧憬的「通天下皆一式」的地上天國實際上只能給自己套上一副帶有光環的封建枷鎖,但他們反對「鷹
C. 高中歷史,關於評價一個歷史人物,小論文範文1500字。急用!
李鴻章
李鴻章及其生活的時代,早已成為歷史的陳跡。但他作為近代中國一位非常復雜的歷史人物,在不同時期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所言所行更是斑駁陸離,因而人們評價起來眾說紛紜就沒有什麼可怪的了。正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過渡時代的過渡性人物
李鴻章「少年科第,壯年戎馬,中年封疆,晚年洋務,一路扶搖」,在晚清政壇上縱橫馳騁半個多世紀。梁啟超評價李鴻章「是為時勢所造之英雄,非造時勢之英雄」。李鴻章雖然難以承載「英雄」桂冠,但為「時勢所造」和影響「時勢」進程則是不爭的事實。
李鴻章活躍於政治舞台之日,正值晚清社會從傳統向近代、從獨立國家向半殖民地演化的過渡時代。適逢其會的李鴻章也就成了「崛起於新舊兩界線之中心的過渡時代」的過渡性人物。時代造就了李鴻章,而李鴻章也以自己的言行在絢麗多彩的時代畫卷上深深地打上了個人的印記。李鴻章人生旅途,跨越道、咸、同、光四朝,出將入相,「坐鎮北洋,遙執朝政」,涉及晚清幾乎所有重大歷史事件。他身為清朝「柱石重臣」,植根於封建主義而又傾向資本主義,忠實於傳統營壘而又頗具改革精神,所言所行,往往新舊紛呈,中西雜揉,內則「開拓」與「因循」畢具,外則抗爭與妥協並存,因而有時是順乎時代潮流,有時又是阻擋歷史車輪。 用農民的鮮血染紅自己的頂子 李鴻章以儒生起家軍旅,憑借編練淮軍鎮壓太平天國、「削平大難」而「早膺疆寄,晉贊綸扉」。太平天國運動是「四海變秋氣」的封建衰世的農民群眾企圖用火和劍來變革現存的清朝統治秩序,把「通天下皆一式」的地上天國在現世、在中國建立起來。盡管他們所憧憬的「通天下皆一式」的地上天國實際上只能給自己套上一副帶有光環的封建枷鎖,但他們反對「鷹遍野,豺狼噬人」、內則殘民以逞、外則喪權辱國的清朝統治,無疑是順乎時代潮流的正義之舉。李鴻章維護腐朽的清朝統治,鎮壓太平天國,用農民的鮮血染紅自己的頂子,自然是逆時代潮流而動,罪無可赦。 推動中國社會從傳統向近代轉軌 李鴻章堪稱洋務運動的首腦和旗幟。洋務運動是時代的產物,是對外國殖民侵略和世界現代化浪潮沖擊所作出的積極回應,是近代中西文化撞擊和交融的初步結果。與同時代的洋務官員相比,李鴻章不僅對中外形勢和中國出路的認識要比同僚深刻,而且採用西法、舉辦洋務新政數量之多、成效之大,也無人能望其項背。他清醒地認識到,中國處於「數千年未有之變局」,遇到「數千年未有之強敵」,大清帝國「厝火積薪,可危實甚」,因而主張「識時務者當知所變計耳」,絕不應昏睡於「天朝上國」的迷夢中,不思振作。為此,他提出必須向西方學習,舉辦洋務新政,以求「自強」、「自立」。他斥守舊而不避「人君」,為「自強」而力倡變法,主張以儒家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之以西方富強之術。他力主把「修明前聖制度」和學習「外人所長」結合起來。所謂「修明前聖制度」,就是「變法度必先易官制」,改善封建政治制度。所謂學習「外人所長」,就是引進屬於西方「物質文明」的軍事裝備、機器生產和科學技術,企圖借用西方資本主義甲胄以保護清朝封建主義的軀體。必須指出的是,他力圖排除西方的「政治文明」即資產階級民主制度,只熱衷於引進西方「物質文明」即近代軍工技術,顯然不能使中國擺脫傳統的農業社會,實現資本主義現代化,但畢竟使封建體制發生裂痕,催生了中國的資本主義,從而使中國社會在傳統向近代轉軌的路途上邁出了艱難的第一步。 加速中國向半殖民地沉淪 李鴻章曾長期躋身於晚清「外交第一沖要」,時人稱「一生功過在和戎」。外交的成敗,自然取決於綜合國力的強弱和外交政策的當否。就綜合國力即軍事、經濟和政治組織力而言,封建的中國遠遜於列強,因而清王朝的聲威一遇到列強的槍炮就掃地以盡。李鴻章有鑒於此,明確指出:中外實力相距懸殊,列強之「軍械強於我,技藝精於我」,中國無法取勝於疆場,因而對列強不可輕言戰爭,而應以「羈縻」之策謀求「中外相安」之局。所謂「羈縻」,就是用儒家的道德規范即孔子「忠信篤敬」四字方針進行「籠絡」。在應對列強欺凌時,始則以理折之,進行與虎謀皮式的道德說教,並實施以中國傳統的合縱連橫理論和西方的均勢思想相結合為特徵的「以夷制夷」之策;繼而不惜在權益上作出某種限度的讓步,以期「馴服其性」,實現「守疆土保和局」的目標。李鴻章所以主張「羈縻」之策,目的之一是想爭取並利用和平環境「借法自強」,預修戰備,以期「確有可以自立之機,然後以戰則勝,以守則固,以和則久」。從李鴻章推行「和戎」外交的實際看,有得有失,而失遠大於得。他指揮過「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國之師」而以失敗告終的甲午戰爭。他親手與外國簽訂了一系列條約,其中除了《中日修好條規》、《中秘友好通商條約》等少數平等條約外,其他諸如《馬關條約》、《中俄密約》、《辛丑條約》等均為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這些喪權辱國條約標志著中國從獨立國向半殖民地沉淪。對此,作為以慈禧為首的統治集團的重要一員和晚清喪權辱國外交決策的參與制定者和主要執行人的李鴻章絕對難辭其咎。 腐朽王朝的忠臣 李鴻章是清王朝的忠臣。他出身於崇尚宋學的官僚地主家庭,自幼受到嚴格的封建傳統教育。在他的心目中,忠君觀念根深蒂固,他認為君臣之位不能僭越,疆吏不可「窺測朝廷之跡」。他與清廷互相依存,榮辱與共。他需要依靠清朝皇權維護地主階級的統治,清廷也需要依靠他「安內攘外」,維護清王朝的穩定。他憑借清廷爬上權力頂峰,清廷則把他譽為華夏棟梁,聲稱「無鴻章,無清朝」。他的悲劇在於既看出清朝統治風雨飄搖,猶如「敝絮塞漏舟,朽木支廣廈,稍一傾覆,遂不可支」;又在自己「實力足可除清廷自立有餘」時,仍「勤勤懇懇服侍皇室,決不另有他途」。他鎮壓太平天國、倡導洋務新政、推行「和戎」外交,無一不是為了拯救面臨沉沒的「漏舟」和傾覆的「廣廈」。他形象地把清王朝比為「破屋」,自己比作「裱糊匠」,宣稱「裱糊匠」只會「修葺」而不能改造「破屋」,及至「破屋」「真相破露,不可收拾」,「裱糊匠」自然無計可施。他為「無力回天」而深長嘆息,瞻望前景而茫然若失。 獨特的性格特徵 李鴻章具有獨特的性格特徵,而他的性格特徵則是其文化素質、心理條件和社會烙印的綜合反映。一曰「拚命作官」。李鴻章「拚命作官」意在爭權競勢和扶危安傾。因而他「自壯至老,未嘗一日言退」。他精通「宦術」,「好結內援」,「獻媚宮闈」,「固寵求榮」;他勇於任事,「不避勞苦,不畏謗言」,「屈心抑志,忍尤攘詬,以濟時艱」。二曰「不學無術」。李鴻章曾自詡「生平不解空言高論,只知以實心辦實事」。不尚空談固然是其所長,但缺乏以「真實學問」為根底的「以實心辦實事」,絕不可能收到「旋乾轉坤」的實效。他直到晚年對此才有所省悟:「自悔盛年不學,全恃一股虛驕之氣,任意胡為,其實沒有根底。現在真實學問,已用功不進。」(吳永:《庚子西狩叢談》,卷4)三曰「恃才傲物」。李鴻章入仕後,隨著地位的飆升和權勢的膨脹,心態畸變,飄然欲仙。他吹噓支持大清「天下」者,「舍我其誰」。對同僚倨傲不恭,對部屬動輒訓斥,對洋人「尤輕侮之」。曾國藩看出李鴻章「近頗傲,非吉兆」,曾密札勸誡:「一居高位,則宜時時檢點」,「不可誤認簡傲為風骨,風骨者,內足自立,外無所求之謂,非傲慢之謂也。」(黃:《花隨人聖庵摭憶》)但是言者諄諄,聽者藐藐。李鴻章依然故我,「自信自大」,「喜嘲謔,忌者日眾」。四曰「好以利祿驅眾」。被時人譽為識時務之大員的李鴻章,雖然出身儒生,但卻在「西學」和「變局」的影響下,產生了疏離儒學的傾向。他注重「治國平天下」,漠視「以修身為本」;注重事功,漠視為人;張揚功利主義,否定儒家義利觀。他直露地說:「天下熙熙攘攘,皆為利耳,我無利於人,誰肯助我?」(周馥:《負暄閑語》,卷上)功利既是李鴻章搏擊宦海的動力,又是他驅策部眾的工具。他遴選部眾,「著重於經世致用。凡有謀略而干練,必受到賞識擢撥,文章道德,尚在其次。」(王爾敏:《淮軍志》)李鴻章以功利為紐帶結成的龐大群體,影響了近代中國的歷史進程,受到「好以利祿驅眾,志節之士,多不樂為用,緩急莫恃,卒致敗誤」的責難也就是當然了。
D. 歷史小論文:《歷史人物伴我成長》
歷史和謊言為伴,歷史為權勢服務,歷史是人寫的,可以把黑的說成白的
E. 求關於中國近現代上某一歷史人物的論文,3000字
關鍵詞:李鴻章,洋務運動,愛國
摘要:李鴻章作為一個影響了晚清中國近半個世紀的漢族官僚。可以說是中國歷史進程中的一個悲劇人物。一生奔波勞累,是洋務運動中做事最多的的人。最後卻落得被時人、後人唾罵的賣國賊。今天,我們應該拋棄過去的偏見,全面客觀的看待這樣一個歷史人物。
「丈夫只手把吳鉤,義氣高於百尺樓。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一位歷史學家曾經說過,晚清只要搞懂三個人,就可以把晚清歷史的樞紐、著眼點找到。這三個人是:慈禧,李鴻章,赫德。慈禧代表清王朝滿族貴族的最高統治者,太平天國後,清朝權力中心下移,地方漢族大員崛起。湘系,淮系,北洋。當中時間最長,做事最多的就是李鴻章。赫德代表洋人和西方勢力。這足見李鴻章的分量。
關於如何評價李鴻章,我想先從李鴻章對自己的評價入手,甲午戰爭使他一生事業名聲掃地,他也承認自己少年科第,壯年戎馬,中年封疆,晚年洋務,一路扶搖,沒想到甲午一戰,把我這個紙糊的燈籠給捅破了。現在我們一步一步來看。
首先,李鴻章並非出生於大地主大官僚家庭,他的祖先一直到他的祖父才有了兩傾地。李鴻章24歲就中了進士。過去有種說法,叫五十少進士,二十老明經。就是說五十歲能中進士就已經很了不起了。像小說范進中舉的人層出不窮。可以說李鴻章是很刻苦,而且理學修養很高。
在19世紀50年代,太平天國橫掃中國江南地區,清朝的「八旗」,「綠營」不堪一擊。是靠漢族大員的團練才將其平定。其中就包括李鴻章的淮軍。過去李鴻章鎮壓太平天國被稱為是他的一項「罪證」。我認為這是因為受過去得意識形態影響,凡是鎮壓農民起義的就是反動勢力,尤其在文化的革命時期。凡是不「革命」 的就是反動的頑固派,而在那個時期「革命」其實是被理解成「造反」,只有造反才是對的,所謂「造反有理」。歷史作者梅毅(赫連勃勃大王)在他的新書《極樂誘惑———太平天國的興亡》中評價太平天國是世間的「禍胎」,沒有任何先進的東西可言。雖然很多起義者追隨太平天國,認為可以實現有田同耕,有飯同食的理想國。可惜「人們對天堂的渴望,往往導致其最終墮入地獄的深淵」。
經過了太平天國,捻軍兩次大規模的內戰後,李鴻章憑借軍事力量起來了。這時正值英法連軍火燒圓明園。讓李鴻章看到西方的船堅炮利,勢不可擋。他立刻對淮軍進行現代化改革,用現代兵器武裝,此後30年,淮軍基本充當了國防軍主力。又組建了北洋海軍,是中國現代化的一顆明珠。這兩支隊伍在中國近代反侵略戰爭和國防近代化的過程中,是應該肯定的。
趨新實物,是李鴻章的特點,他認識到中國應該建立自己的民族工業,不能只向外國人買兵器,所以他積極投身洋務,作為晚清五大洋務集團,拉開了近40年「洋務運動」「同光中興」的序幕(而且他也是謝幕者)。一方面,他辦實業,鐵路、海防都是他最早創辦的,另外他創辦了中國最早的軍事工業,民用工業,電報也,據說創造了47個第一,非常不容易。另一方面,他同時看到光有造機器的的機器不行,還要有造機器的人和懂原理的人。於是他派遣留學生。近代留美幼童,福州船政學堂,陸軍軍官,都是李鴻章派的,不過留學周期太長,而洋務急需人才,於是聘請洋人,聘請土籍科學家如徐壽、華恆芳等。另外設立翻譯官,翻譯了很多科學、軍事方面的書籍然後辦學堂,做了很多事情。在辦軍事工業後發現國不富就無法養兵。於是又辦民用工業,辦輪船招商局和洋人爭利,開煤礦。辦民用工業錢不夠用,他就想出了一個辦法。官方出一股,民間資本出一股,總的是國家控股,官督商辦。這在當時是一個全新的體制。
事實上,李鴻章搞洋務是阻力重重的,很多人認為他大逆不道。比如造輪船,要大機器生產。當時很多頑固派就反對,而且勢力很大,認為立國之道在人心,在孔孟之道,不在於機器,那是奇技淫巧。以洋人為師就是亂我中華,就是用夷變夏。至於修鐵路,19世紀70年代初就提出來了,最後1889年慈禧下懿旨批准,在那麼緊急的情況下耽誤了20年。在期間李鴻章修了一條70公里的鐵路用來運煤,當時遭到反對。結果不敢跑蒸汽機車,而是用騾子在鐵軌上拉著跑。至於洋務運動需要的技術人才,在當時根本沒有人願意學,認為只有孔孟之道才是正道。比如嚴復就是想走功名之路,但後來父親死了,家裡很窮,他才進福州船政學堂。在洋務派和頑固派歷次的爭論中,頑固派總是把技術性的問題上升到道德層面,上升到違反孔孟之道。中國人有種泛道德化的傾向,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
縱觀整個洋務運動,李鴻章克服了重重困難,中國才取得來之不易的一點點近代化的進步。由此觀之,李鴻章是個愛國士大夫。
李鴻章被指責最多的就是甲午戰敗,簽署中日《馬關條約》。李鴻章早就認識到了日本的威脅。1874年李鴻章就說「泰西雖強,尚在七萬里之外,日本則近在戶闥,視我虛實,誠為中國永遠大患。」他創立北洋水師時就指出「今日所以謀創水師不遺餘力者,大半為制御日本起見。」甲午戰爭中李鴻章下令不許出戰有諸多原因。首先是慈禧60大壽,不能被一場戰爭攪和。其次,他深知中國30年的軍事變革,不過是一座紙片糊的破房子,實際上不足以戰勝日本。其實李鴻章了解自己部隊的腐敗,之道不能打,只能養成猛虎在山之勢威懾日本。電視劇《走向共和》里李鴻章對榮祿說過一段話,雖然未必是歷史事實,但很精闢。他說自己不過是大清的裱糊匠,把一棟破屋子塗的很光鮮,有些小風小雨弄破了幾個洞再糊上就好了。但一旦遇上暴風雨,就免不了倒掉的結局。這個暴風雨就是日本。在百弊叢生的中國,他根本不能以一人之力補天,被日本戰勝是必然的。我們過去總提歷史是人民創造的,可是不能說盛世的、革命的歷史是人民創造的,而屈辱的歷史就是幾個「竊國大盜」「賣國賊」創造的吧!李鴻章做了一個衰落國家的替罪羊。
至於後來的《辛丑條約》的簽訂,李鴻章沒有什麼責任,戰爭的挑起和整個過程李鴻章都沒有參與。他還和張之洞,劉坤一搞了個「東南互保」,保存了一點實力和中國經濟的命脈,一方面沒有徹底激怒洋人,另一方面使談判有了一點最起碼的本錢。
縱觀李鴻章的一生都在為國家奔波勞碌,為中國最早的現代化奠定基礎,盡自己說能強國,說他「賣國」其實是毫無道理的。
當然,李鴻章在強國的同時,也有許多錯誤和不足的地方。比如他搞軍事工業現代化,卻沒有對軍事體制尤其是陸軍進行多大的革新,沒有形成軍官團及其精神。還有就是他任人唯親,尤其是對同鄉的照顧。淮軍1300多名軍官中700多人是安徽人。再就是只重視對器物的變革,沒有進行政府體制的變革,沒有行政效率的提升。即使在淮系內部也沒有現代管理體制的樣子,還是古代幕府的延伸。
李鴻章作為一個新舊交替的任務,一方面以前所未有的的眼光來看待世界,一方面也沒有脫離出傳統的官僚作風,但是我們不能苛求古人,在那樣一個時代,能夠做到他這點,我認為已經非常難得了。
通過對李鴻章的認識,我覺得今天的中國也有很多值得借鑒的地方。比如洋務運動時期搞的官督商辦,一百年後我們的改革也在用。我們今天的國有企業改革也是國家控股。這在改革剛開始的時候可以刺激民間資本的投入,可是不能根本的解決問題,因為實際掌權的的仍然是官員,商人沒有發言權,導致企業仍然死氣沉沉,官商很難融合。洋務運動的官督商辦企業因此倒了,我們現在的改革如果不能再向前邁一步,實現私有制,那將是很危險的。再有就是只重器物層面的改革,而沒有對政治體制的改革,最終導致洋務運動的失敗,今天我們的改革至少也要消除那些政治方面一切限制經濟自由健康發展的東西。另外李鴻章的改革沒有系統的理論和指導思想,這使他在與頑固派的爭論中總是處於劣勢,最後這能自己低頭做事,所以不論做什麼都應該有系統的思想作支撐。還有李鴻章的變革是進入體制內的最高層進行的,這樣代價很小,如果是靠革命變革,那對人民和國家都會造成巨大破壞。再有李鴻章的軍事現代化變革也沒有組織軍隊的腐敗,直接造成了甲午戰爭的失敗,也是我們今天要注意的。最後,李鴻章對外國有一種恐懼的心裡,很「畏外」。我們今天在同外國打交道時應該挺起脊樑,據理力爭。對於個人來說,李鴻章也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他是先攻學歷資本,獲得後立刻轉向實力和道德資本,環環相扣,缺一不可,也不能顛倒順序,這也是對於個人來說是要學習的。
參考文獻:
《中國政治制度史》
世紀大講堂——翁飛:李鴻章
雷頤——晚清變革的動力與空間
姜明——李鴻章與甲午戰爭的歷史教訓
F. 寫一篇歷史小論文!關於評價歷史人物的!1000字左右!急~~
對於拿破崙·波拿巴一世皇帝,第一,他是一個人,而不是神。歷史,是人民群眾的歷史。每個歷史時期的偉大人物,不管怎樣高明,他卻不是懸在空中,而是生活在社會之中;他之所以比一般人偉大,除了他具有某方面的出眾才華外,更因為他有比一般人更高的地位和權勢。但不管怎樣,他的立腳點和同時代人必然是一致的,是同在一個水準上的。每個時代的歷史都不可能是某個英雄的歷史。拿破崙時代的歷史也不是拿破崙個人的英雄史,不能把他神化。 可是,百多年來,世界各國的史學界對他的評價,卻有不少神化之處,如:說他是「世紀的巨人」、「歷史上最驚人的奇才」、「西方之皇」、「戰爭之神」、「命運的支配者」,甚至說「他是從愷撒以來世界上曾經出現過的最偉大的人物,是從亞歷山大以來最令人震驚的人物」,等等。 在吹捧的反面,卻又是一片憤怒、厭惡和詬罵,如說他是「科西嘉島的怪物」、「摧殘自由的暴君」、「無恥小人」、「低能兒」、「瘋子」、「匪徒」,等等。 不管是吹捧或是詬罵,都屬於向個人崇拜低頭。用這種方式都不能真正揭示出拿破崙這個復雜歷史人物的真實面貌。
第二,是時勢造英雄,而不是英雄造時勢。歷史的規律表明,每當社會的大變革時期,都是英雄輩出的時代,它必將造就偉大的歷史人物。拿破崙之所以偉大,是由震驚世界的法國大革命這一偉大事件所造就的。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恰巧拿破崙這個科西嘉島人做了被戰爭弄得精疲力竭的法蘭西共和國所需要的軍事獨裁者,——這是個偶然現象。但是,假如不曾有拿破崙這個人,那末他的角色是會由另一個人來扮演的。」因此,必須把他放在法國大革命的歷史之中,才能更好地去認識他。
第三,要看主流、看主導方面,不能以某一片面代替整體。歷史人物,特別是偉大的歷史人物,其一生的經歷是錯綜復雜的。拿破崙一生所處的時代,正是法國大革命的時代,也是整個歐洲大陸由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大轉變的時代;他的一生經歷,他的主要活動,是和這個時代的特點緊密地聯結在一起的。因此,要看他在這個大的歷史潮流中,是逆歷史潮流而動,還是順應時代的潮而動。
第四,對過去一些關於拿破崙的著述,特別是那些所謂「聖赫勒拿島的一些著述」,要作全面的考察、分析。因為拿破崙在六年的流放生活中,仍以勝利者的目光來估量他的過失,用誇大一些事實和掩蓋另一些事實的手法來縮小、掩飾他的錯誤。這些東西是在十九世紀三四十年代資產階級同波旁王朝的斗爭中,資產階級為了達到一定的政治目的,重新祭起拿破崙的亡靈而炮製的。今天法國史學家只把它看成是傳說之類的東西,因為它不太符合歷史的真相。另外,在英國人和俄國人編撰的一些關於拿破崙傳記之類的書籍中,又帶有濃厚的民族沙文主義的情緒,因此,對一些事件的原委和性質反映得也不夠真實。
第五,有些評論拿破崙的文章,習慣於從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著作中去尋找根據。但是,如果只作一些詞句的引用,而不首先弄清楚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和斯大林是在什麼時候、為著說明什麼問題而講的,那末,單靠這種引證,必然導致經典作家間在拿破崙問題上的「吵架」。總之,評價拿破崙應當把他放在法國大革命的歷史中。綜合地考察他的全部活動。這樣,我們就會看到,拿破崙作為新興資產階級的軍事家、政治家,他鎮壓了王黨叛亂,粉碎了歐洲「反法聯盟」的多次武裝干涉,打亂了歐洲的封建秩序,促進了歐洲各國人民的覺醒,穩定了法國大革命的社會成果。這是他活動的主要方面,是他的主要功績。當然,每一個偉大的歷史人物都不可能是完人,都有他的缺點錯誤甚或是罪行。作為資產階級的軍事家、政治家的拿破崙更是如此。恩格斯就曾經指出過:「拿破崙最大的錯誤就在於:他娶奧國皇帝的女兒為妻,和舊的反革命王朝結成同盟。他不去消滅舊歐洲的一切痕跡,反而竭力和它妥協;他力圖在歐洲帝王中間取得首屈一指的聲譽,因此他盡量把自己的宮廷搞得和他們的宮廷一樣。恩格斯是以歷史發展的眼光,指出拿破崙的主要錯誤在於「拜倒在正統主義原則之前」。 同樣,我們也不能因為他有功也有過,便象馬克思在《哲學的貧困》中諷刺蒲魯東觀察經濟范疇有好壞兩個方面那樣,「就象小資產者看歷史偉人一樣:拿破崙是一個大人物;他行了許多善,但是也作了許多惡。」
綜觀拿破崙一生的全部活動,其主導方面的活動,對當時社會和人類歷史的發展是起過進步作用的。他功大於過,是一個應當肯定的歷史人物。
G. 中國歷史人物小論文
就總結秦始皇的功過 在對他進行一個評價就可以了
H. 我最欣賞的歷史人物小論文 2000字 急需
翻開世界史的扉頁,一個光輝的名字映入眼簾,記憶追溯回1840年。12月12日那是不平凡的一天。在那天法蘭西第一帝國建立了。而建立者便是那個驍勇善戰在戰場上所向披靡的拿破崙一世--拿破崙波拿巴。大樹有幼苗長成雄獅之初柔弱如苗,出類拔萃的東西原也是在平凡中紮根。
拿破崙波拿巴於1769年8月15日出生在法國科西嘉島啊雅克城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16歲的時候拿破崙成為一名炮兵上尉開始了他的軍事生涯。1793年拿破崙參加土倫堡戰役展示了他卓越的軍事才能。
一個世界性的歷史人物--拿破崙,從1784年入軍校到1799年發動政變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再到1815年退位被放逐到聖赫勒拿島,拿破崙整個一生幾乎都是在戰爭中渡過的他親自指揮的戰役約60次,比歷史上著名的軍事統帥亞歷山大、漢尼拔和愷撒指揮的戰役總和還要多。拿破崙對戰爭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他認為歐洲確實有很多優秀的將軍,但他們一下子期望的東西太多,而他自己只看到一點那就是敵人的大量軍隊,他力圖消滅他們因為他相信只要把軍隊消滅其他一切自然就會土崩瓦解。對此馬克思曾經這樣評價過他「主力只用於戰爭的主要目的--消滅敵人」。
作為一代名將,拿破崙運籌帷幄躍馬疆場,身經百戰其做戰經驗是非常豐富的,其統帥藝術為許多兵家所稱道,其軍事思想也在資產階級軍事思想中佔有重要地位,因此拿破崙在世界史上確實佔有一個不可撼動的地位。
一場是非參半的對外戰爭,每件事情都像一把雙刃劍沒有絕對性。拿破崙的對外戰爭也具有雙重性,一方面他統治時期正是歐洲從中世紀向近代社會過渡的重要階段他用刺刀加速了這一過程,多次打敗反法聯盟,使法國大革命的某些成果通過暴力被推廣到他所征服的歐洲國家戰爭具有革命性。但另一方面他迷信武力鐵蹄踏便了除俄國以外的整個歐洲大陸威脅了歐洲所有國家的主權,侵犯了別國人民的利益戰爭具有侵略性(與英國的戰爭又具有爭奪歐洲霸權性質的一面),遭到各國的聯合抵,連年征戰造成法國經濟困難。但如果沒有1812年遠征俄過的舉動或許拿破崙會帶著他的法蘭西帝國更永久的稱霸整個亞、歐、非,這雖然只是揣測但也是有一定的事實依據的,因為那一次遠征法國損失了將近60萬的兵力與此同時法國的國際威信也大大下降使拿破崙的敵人大受鼓舞從而組成了第一次反法聯盟。傾向工大於過的法典--《拿破崙法典》。拿破崙的功績不止在於軍事上,他在1804年頒布了《拿破崙法典》。法典規定:所有功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取消等級制度,進入公共職務只根據成績而不根據出身,經營自由,擇業自由,財產佔有權,宗教自由,實行民事婚姻等。《拿破崙法典》是資產階級的第一部民法典,它的立法精神和原則為後來許多歐洲國家借鑒和效仿。拿破崙自己說過:「我真正的光榮並非打了40次勝戰,滑鐵盧之戰抹去了關於這一切的記憶,但是有一樣東西是不會被忘卻的,它將永垂不朽--那就是我的民法典。」這是拿破崙除軍事思想等方面外留給後人的另一瑰寶。
總之,對於拿破崙的功績而言他的過錯應該是渺小的。對於拿破崙來說似乎他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工作」包括對外戰爭。因為他說過:「我的基本要素是工作,我有此生就是為了工作。我兩腿能及之處有界限,我雙眼能看到的也有界限,我從來不知道我的工作有何界限。」正如法國著名史學家索布爾說的那樣:「拿破崙的歷史正和法國大革命一樣,將是永遠不能完成的,也是永遠不能全部寫成的。」但究竟拿破崙這一對己而言無止境的工作是福是禍:是利是弊也是有留予後人自行評價。
拿破崙的一生留給我們許多值得學習的東西。他出生平凡但卻活得粲然,大樹植根於泥土,雄師生存於獸群,登峰造極的人物不能須臾離了平凡的芸芸眾生。所以我們每個人也都可以同他一樣而前提條件就是:堅持有毅力信賴自己在人生的「戰場」上拿破崙也留給我們許多炙手可熱的至理名言——我只有一個忠告給你:「做你自己的主人」。沒錯被別人牽著鼻子走的戰爭是不會勝利的,走在別人的陰影里前途不會光輝的。「不想做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一個人如果連抱負都沒有又何來成功呢?
I. 求中國近代歷史人物賞析的論文 (800字左右即可)
李鴻章
縱觀李鴻章一生,可圈可點處眾多,但是在皇權體制下,沒有實現其抱負,這是民族和個人的悲哀。
建國後對李鴻章的評價大有偏頗,往往把李鴻章臉譜化為賣國賊,這個觀點和歷史是不符合的。
李鴻章在國際上享有盛譽。1896年李鴻章訪美時一位美國記者這樣描述:他面龐慈祥,雙眼明亮,閃爍睿智,包含幽默。他從不向人提要求,但總能獲得滿足。他很輕松地與人交談,不會使人緊張……對婦女禮貌,喜愛兒童。
李鴻章拜謁格蘭特將軍陵時,更折服了美國人,他們是這樣描述的:……他站直了身體,用極其悲傷的聲音低吟道:「別了。」他的思緒回到了17年前與格蘭特將軍會面時的場面,當時他們相談融洽,因為他與將軍一樣都曾經為了拯救祖國而久歷沙場。——李鴻章在美國所受到的接待的規格、禮遇和受歡迎的程度,是後來訪過美的中國領導人如鄧小平等人無一能望其項背的。而李鴻章對美國人的友善和所搏得的美國人的好感,終於在後來八國聯軍事件的談判中得到了回報。
但李鴻章也不會放棄任何一個為在美華人移民爭取權利的機會,在訪美結束後,他有意避開了美國西部,而選擇了加拿大作為他回國的路線,引起了美國記者的注意,就此事對他采訪。李鴻章借機請求美國媒體幫助中國移民:「我期望美國的新聞界能助中國移民一臂之力。你們因你們的民主和自由而自豪,但你們的排華法案對華人來說是自由的嗎?……我相信美國報界能助華人移民一臂之力,以取消排華法案。」
李鴻章為了廢除強加在中國人頭上的鴉片貿易還做了許多努力,為此在1894年8月27日會見了世界禁煙聯盟執行秘書英國人約瑟弗. G.亞歷山大————後鴉片貿易為英國國會議案所禁止。
李鴻章也得到同時代優秀人物的認可,比如(在義和團之亂時)時任湖廣總督的張之洞出面與諸大臣商議對策。北京不保,萬一太後與皇帝在戰亂中罹難,中央政權面臨崩潰,國家將陷入徹底無序的混亂。為免出現這種情況,群臣合議,到時就共同推舉李鴻章出任中國「總統」以主持大局。中國差點驅逐滿清,提前共和。
李鴻章重視西方科學,派出中國第一批留學生赴美學習現代科技知識。這批留學生曾經考入耶魯等名校,詹天佑就是這批留學生的代表。此外,中國的電報業也是由這批學生開拓的。李鴻章積極學習新鮮事物,一次問一個留洋生什麼是「拋物線」,小夥子解釋了半天,李仍一頭霧水。小夥子急了:「撒尿就是拋物線!」李恍然大悟。
即使是在生前大部分時間極力否定「帝國主義」曾經在中國存在的美國哈佛漢學家費正清老先生在晚年也總算是良心發現,說了些公道話:「列強未能『分裂中國』的部分原因是由於中國善於巧妙地利用一個國家來牽制另一個國家 。」而且這個避免八國聯軍肢解中國的人物就是李鴻章。
李鴻章應該對甲午戰爭的失敗負責,但是甲午戰敗的根本原因不在於其個人。因為工業化的日本和農業化的中國作戰,勝負在戰爭前已經決定了。李鴻章是晚清最傑出的外交家,他的後半生致力於中國的外交事業,在當時那種國際大環境下他已經盡到一個外交家的全部努力了。
李鴻章生逢大清國最黑暗、最動盪的年代,他的每一次「出場」無不是在國家存亡危急之時,大清國要他承擔的無不是「人情所最難堪」之事。因此,國人在對他咒罵痛斥之時,確實「不可不深自反也」,確實不可「放棄國民之責任」。
長了些, 你酌情刪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