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牧氏家譜
一、姓氏源流
牧(Mù)姓源出有三:
1、源於春秋,以封地為姓。據《路史》載,春秋時期,周武王的同母少弟、衛國大夫康叔被封於牧(今天的河南省淇縣南部),他的子孫後代就以封地地名作為姓氏,稱為牧氏。以牧為氏的康叔後裔,後來以弘農為繁衍中心。所謂弘農,是漢朝時的一個郡名,包括現在的河南省洛陽和陝西省商縣以東之地。望族居弘農郡(今河南省靈寶縣南)。
2、源於上古,以名為氏。相傳上古黃帝在做了天子以後,經常為了沒有能乾的賢臣來輔助他鞏固王位,治理國家而發愁。有一天,他做了一個夢,夢見有一場大風把地上的污垢颳得乾乾凈凈。接著又夢到有一個人拿著只有千鈞之力的人才能拉得動的強弩,驅趕著千萬頭牛羊。黃帝夢醒後覺得很奇怪,他想了很久才恍然大悟:「風是象徵著號令,是執政者;垢字去掉土就是後,這就是說,有人姓風名後,就能職掌國政。千鈞之弩是象徵有力者;驅趕牛羊千萬頭,是說他能夠牧(治理)民行善。這就是說有人姓力名牧,可以輔助治理天下。於是黃帝立即下令尋訪,不久以後果然在海邊找到了風後,在大澤中找到了力牧。黃帝用他們兩個作為他的相,天下果然得到大治。力牧因為幫助黃帝治理天下,立了大功,他的後代於是以他的名字為姓,稱為牧氏。
3、源出以職業為姓。西周初年,有姬姓同姓諸侯國國。到了春秋時期,衛國君主的後代中有以牧業為生的,遂以牧為姓。也稱為牧氏。
得姓始祖:力牧。牧氏是一個古老而悠久的姓氏。據《風俗通》一書指出,牧氏是黃帝臣子力牧的後代。這樣看來,牧氏是早在5000多年前黃帝之時就已經出現的,他們的始祖力牧,是黃帝手下的一位大將軍,而力牧的後代子孫也就「以王父(祖)字為氏,而姓了牧。故牧氏後人奉力牧為牧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
(缺)牧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相傳上古時,黃帝有兩個很賢明的大臣,一個叫風後,一個叫力牧。力牧原來是一個畜牧部落的人,他善於牧羊,還善於射箭,力大無比,後來就被黃帝請去做官,並被拜為丞相。他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很得黃帝的賞識。力牧的後人中,一部分保留了牧為姓氏的,也有的用他的名作為姓氏。
三、歷史名人
在過去漫長的時間里,牧姓家族都不甚大,所以自秦、漢以降,默默無聞了很長一段時間。直到明孝宗弘治年間,才有一位浙江餘姚人牧相,打破了這一沉寂的局面。
牧 仲:又名牧中。春秋時期魯國有名的賢人。與同樣是名賢的樂正求關系很好。他們都是孟獻子的好朋友。
牧 皮:春秋時期魯國人,事孔子,以狂妄著稱。
牧 相:明代廣西參議,餘姚人,與理學大家王陽明同時是王華門下的得意學生,他尤受王華的器重,弘治年間,牧相進士及第,被授為南京兵科給事中,直言,敢於犯上。以疏請罷禮部尚書崔志瑞等而享有盛名。到了正德初年,他又因清查御馬監,向皇帝力陳昌濫之弊以及中官李棠矯詔旨營私利之罪,而受杖罷歸。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弘農郡:漢武帝鼎四年置郡,相當於今天的河南省內鄉以西、陝西省及華山以南的地區。治所弘農,在今天河南省靈寶縣北部。
2、堂號
善治堂:黃帝有臣叫力牧,最善於治理天下,他幫助黃帝把天下治理得很好。
② 關於牧氏的姓氏來源
河洛,是黃河與洛水的簡稱,也指黃河中下游和洛水流域的一些主要地區。據《史記》等文獻記載,「河洛」這一地域概念,一般是指狹義的中原地區,即今河南,或中原地區最核心的部位。文化,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如果說中原文化是中原先民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那麼,河洛文化便是這「總和」中最精彩的篇章。河洛文化博大精深,豐富多彩,廣及諸多領域。本文僅就其與中華姓氏起源的密切關系予以概括論述。
據初步統計,在《中華姓氏大辭典》所列11969個姓氏中,有4925個未註明姓氏來源,有2224個系少數民族姓氏,二者合計7149個,佔11969的59.7%,下餘4820個為漢族姓氏。筆者根據大量的古代文獻資料,對這4820個姓氏逐一進行研究,得出的結果為:起源於河南的姓氏共有1834個,佔4820的38%。但是,僅有姓氏數量,尚不足以說明問題,因為每個姓氏擁有人口數大不相同。為了進一步弄清河南在中華姓氏中所佔的重要地位,筆者又根據該書提供的姓氏擁有人口資料,對我國最常見的漢族姓氏逐一進行了考證。當今按人口多少排列的前120大姓共占漢族人口的90.11%,也就是說13億人中有11.7億人姓這120個姓。在這120大姓中,全源於河南的姓氏有52個,即李、張、陳、黃、周、林、何、宋、鄭、謝、馮、於、袁、鄧、許、傅、蘇、蔣、葉、閻、潘、戴、夏、范、方、石、姚、廖、孔、康、江、史、邵、段、雷、湯、尹、武、賴、樊、蘭、殷、陶、翟、安、倪、嚴、牛、溫、蘆、俞、葛,部分源頭在河南的姓氏有45個,即王、劉、趙、吳、徐、孫、胡、朱、高、郭、羅、梁、韓、唐、董、蕭、程、沈、呂、盧、蔡、丁、魏、薛、杜、鍾、姜、熊、陸、白、毛、邱、秦、顧、侯、孟、龍、黎、常、賀、龔、文、施、洪、季;兩項合計,起源於河南的姓氏共有97個,佔120大姓的80.8%,佔全國漢族人口的79.49% 。如果減去一些多源的姓氏中源於河南以外的成分,人口百分率會有所下降,但起源於河南的姓氏總數是1834個,減去97個,還有1737個,加上這些姓氏,起源於河南的姓氏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率仍在80%以上。因此,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河南是姓氏資源第一大省,海內外華人的祖根大半在河南。河南為何在中華姓氏中佔有如此重要的位置呢?概括地說,河南是華夏文化的主要發祥地,自然也是華人姓氏的搖籃。如果進一步分析,把中華姓氏史與河南歷史加以對照,就不難發現,無論是姓氏的萌芽、產生,還是普及、定型,無不與河南息息相關。
一、河南是姓氏肇始時期人類活動的重要地區
姓起源於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制時期,而河南正是此期人類活動的重要地區。因1921年發現於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而得名的仰韶文化,正是母權社會繁榮階段的代表。該文化陶瓷上的鳥、魚、蛙及人首蟲身等圖象,可能就是最原始的「姓」的標志。姓的起源與先民們的圖騰崇拜有關,有些姓氏是由圖騰轉化而
成。傳說太昊與其妹女媧所處的時代,即是中國圖騰制的標本時代。那麼,他們所居住的河南淮陽,也當是產生圖騰和姓氏較多的地方。氏起源於父系氏族社會,是從氏族、部落中的少數家族形成的「氏族貴族」中產生的,而此期中原地區(主要是今河南)氏族林立,正如《史記·封禪書》中所雲「黃帝時萬諸侯」。中原地區這成千上萬的氏族、部落便是「氏」的淵藪。
二、河南是華人祖先炎、黃二帝和太昊的活動中心
筆者對當今120大姓從血緣關繫上進行追根溯源
後,發現它們分別屬於三個族系,即黃帝族、炎帝族、東夷族,出自四位祖先,即黃帝、炎帝、太昊與少昊。
具體情況是:
屬於黃帝族的有86姓,佔120姓的72%,即:王、張、劉、陳、楊、周、吳、孫、胡、朱、林、何、郭、羅、宋、鄭、韓、唐、馮、於、董、蕭、程、曹、袁、鄧、傅、曾、彭、蘇、蔣、蔡、賈、魏、薛、葉、閻、余、潘、杜、戴、夏、鍾、汪、田、范、石、姚、鄒、熊、陸、孔、康、毛、史、顧、侯、邵、孟、龍、萬、段、錢、湯、黎、常、 武、喬、賴、龐、樊、蘭、殷、施、陶、翟、安、顏、倪、嚴、牛、溫、蘆、季、俞、魯。屬於炎帝族的有6姓,佔120姓的5%,即:許、姜、崔 、雷、易、章。屬於東夷族的有8姓,佔120姓的7%,即:李、趙、黃、徐、馬、譚、郝、江。兼屬黃帝族與炎帝族的有11姓,佔120姓的9%,即:高、謝、呂、盧、丁、方、邱、賀、龔、文、洪。兼屬黃帝族與東夷族的有9姓,佔120姓的7%,即:梁、沈、任、廖、金、白、秦、尹、葛。總的來說,120大姓多數屬於黃帝族,少部分屬於炎帝族和東夷族,而河南長期是這三族活動的中心,因此,這三族的姓氏也多數是在河南境內形成的。
(一)黃帝族與姓氏
黃帝是傳說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為少典之子,本姓公孫,長居姬水,因改姓姬,居軒轅之丘(在今河南新鄭西北),故號軒轅氏,國於有熊(今河南新鄭),故亦稱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相傳炎帝擾亂各部落,他得到各部落的擁戴,在阪泉(今河北涿鹿東南)打敗炎帝;後蚩尤擾亂,他又率領各部落在涿鹿(今屬河北)擊殺蚩尤。從此他由部落首領被擁戴為部落聯盟領袖,並與炎帝共同被後世尊為「人文始祖」。司馬遷在《史記》中把中原地區不同時代居於統治地位的部族,如顓頊、帝嚳、堯、舜,以及夏、商、周的最高統治集團等,全都說成是黃帝的後裔。這些部族,接連居於統治地位,歷時久,勢力大,占據的地盤廣,所以人丁極其興旺。通過對120個大姓的研究發現,無論從血緣關繫上說,還是從地緣關繫上說,黃帝族有許多姓氏與河南密切相關。黃帝族主要有兩大分支:一為顓頊族,二為帝嚳族。此外,據有關文獻記載,匈奴族和鮮卑族同黃帝也有血緣關系,所以,凡出自匈奴族或鮮卑族的姓氏,均列入黃帝族系。
⑴顓頊族與姓氏
顓頊是傳說中古代部族首領,《史記》說他是「黃帝之孫而昌意之子」,號高陽氏。他居於帝丘(今河南
濮陽東南),死後葬於頓丘(在今河南浚縣北)。顓頊後裔比較有頭緒的,主要有三支:一為舜族,二為禹族,三為陸終族。舜是傳說中父系氏族社會後期部落聯盟領袖,《史記》說他是顓頊的7世孫,其後代產生出陳、袁、田等姓氏。禹是顓頊的6代孫,原為夏後氏部落領袖,奉舜命治理洪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後擔任部落聯盟領袖。他的兒子啟,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即夏朝,後產生出一些姓氏。陸終是顓頊族系中一位重要人物,其父吳回即祝融,是顓頊的曾孫。陸終有6個兒子,其後曾孕育出一些姓氏。
⑵帝嚳族與姓氏
帝嚳是傳說中古代部族首領,號高辛氏,《史記》說他是「黃帝之曾孫」,「於顓頊為族子」。他活動的地區主要是豫西和豫北。帝嚳後裔中繁衍旺盛的,主要有堯族、商族、周族。堯是傳說中父系氏族社會後期部落聯盟領袖,是帝嚳之子,其後產生出一些姓氏。商族始祖名契,是帝嚳之子,被封於商(今河南商丘南),賜姓子氏。子姓商族產生的姓氏,一部分直接源於商朝王族,而大多數則出自由殷紂王帝辛的哥哥微子啟所建的子姓宋國。周部族始祖名棄,也是帝嚳之子,姓姬氏,其後衍生的姓氏多達數百個,不僅為黃帝族之最,而且在整個中華姓氏中也是首屈一指的,被列入當今120大姓的就有47個,其中有一大半出自河南。
(二)炎帝族與姓氏
炎帝是傳說中上古姜姓部落首領,因生於姜水(在今陝西岐山東,是渭河的一條支流),故姓姜;因以火德王,又以火名官,故稱炎帝;相傳他教民耕種,又曾嘗百草為醫葯以治病,故又號神農氏。他原居姜水流域,後發展到中原地區,《竹書紀年》說他曾居陳,「陳」即今河南淮陽。他的子孫大部分在河南境內定居,使姜姓失而復得,又衍生出其他一些姓氏。在河南境內的炎帝後裔,主要有方氏、雷氏、呂氏、許氏、文氏、申氏。炎帝後裔還有在山東北部的齊氏,但其始祖呂尚是南陽呂國的子孫。
(三)東夷族與姓氏
「夷」是中國古代對東方各族的泛稱,亦稱「東夷」。東夷族分為太昊族與少昊族。
⑴太昊族與姓氏:太昊,是傳說中古代東夷族首領,也是中國神話中人類的始祖。太昊族以龍為圖騰,曾以龍為官名,其後裔姓氏有任、郝及白姓的一支等。
⑵少昊族與姓氏:少昊,號金天氏,也是古代東夷族首領,相傳他因修太昊之法,故曰少昊。少昊與太昊是繼承關系,少昊部落是從太昊部落分出來的,活動中心在今山東曲阜一帶,但其後代卻分布在全國許多地方。少昊後裔有兩個重要人物,即皋陶和伯益。皋陶是少昊的曾孫,也是東夷族的首領。當今第一大姓李及廖姓的一支,都是他的後裔。伯益是皋陶之子,是舜時東夷部落的首領。他是古代嬴姓各族的共同祖先,後裔相當繁盛,在當今120大姓中,趙、黃、徐、馬、譚、江等姓都是他的後代。
三、河南是姓氏發展時期夏、商兩代的國都所在地
夏、商時期,從奴隸制興起到全盛,也是中華姓氏得以發展的時期,而這兩個朝代活動的中心地帶均在今河南境。夏朝從開始到桀滅亡,共傳14世、17王,歷時400多年,其統治中心在今河南西部的黃河、洛河流域。夏禹建都之陽城,即今登封告城鎮;後遷陽翟,即今禹州。禹之子啟的都城也在禹州,此後,太康居斟尋(今鞏義西南),相都帝丘(今濮陽),少康都陽翟,杼居原(今濟源西北),後遷老丘(今開封東),胤甲居西河(今安陽東南),孔甲及其子皋均居今偃師,桀都斟尋。除了《史記》所列「用國為姓」者外,夏朝在河南境內還有不少諸侯國,於夏朝末年被商湯所滅,都演變為姓氏。
商朝自湯至盤庚,曾5次遷都:仲丁由亳遷囂(即隞,今河南鄭州),河亶甲由囂遷相(今河南內黃東南),祖乙遷於邢(即耿,在今河南溫縣東),南庚遷於奄(今山東曲阜),盤庚遷於殷(今河南安陽小屯村),此後未再徙都,這說明商朝的統治中心基本上都在河南。商代是一個比較發達的奴隸社會,國家機器日益擴大和加強,特別是盤庚遷殷後,達到了奴隸制的興盛時期,國家機器也空前強大。商代的大奴隸貴族約20多支,有王、諸侯、「多生(姓)」、「多子」等,總稱為「百姓」。這說明那時只有奴隸主貴族才有姓氏,而廣大群眾,尤其是奴隸,是沒有姓氏的。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姓氏來源增多,姓氏也得到了發展。商朝的國家形式,是以王族為主體,聯結著許多旁系、支系的貴族大家族所構成的統治網,到商朝後期,形成了以嫡長子繼承製為核心的宗法制度。商王有直接統治區,還分封一批諸侯於商的周圍;在諸侯的封地之間,以及諸侯封地的外圍,還存在著許多方國部落。這些諸侯國、方國,後來有許多都演變為姓氏。再就是商朝建立了一套比較復雜的官僚機構,設置了許多官員,因而有以官為氏者,如理氏便出自「大理」(掌刑法的官)一官。此外,還有以祖字為氏和以技藝為氏的。
四、河南在姓氏普及時期的周朝佔有重要位置
周朝是我國古代史上一個重要時期,也是產生姓氏最多的朝代。西周是一個強盛的奴隸制國家,立國初期實行的貴族內部層層分封的大封建,為後來的姓氏大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春秋時期,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奴隸社會逐漸瓦解,封建制開始出現,大多數諸侯國被強國所吞並,演變成姓氏,因而使中華姓氏空前大發展。戰國時期,我國進入封建社會,隨著奴隸制宗法制度的崩潰,姓與氏已無什麼區別,逐漸合而為一,同時無論貴與賤,人們都有了姓氏,不再是「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因而姓氏基本上普及,並相對定型,此後沒有更大的發展。
西周雖建都於鎬京(今陝西西安),但在建國初期便營建了洛邑,至公元前770年平王東遷,洛陽便成了東周的統治中心。據初步考證,從周初到戰國時期的諸侯國,分布於今河南境內的,有周朝同姓(姬姓)國20多個,異姓國40多個,合計60多個,約占諸侯國總數140多個的二分之一弱。這些大小諸侯國基本上都演變成為姓氏,同時,諸侯的子孫以采邑名、官職名等為氏,又形成一大批姓氏。由此可見,河南是在姓與氏發生重大變革,姓氏空前大發展、基本普及和相對定型時期起到關鍵作用的地區。
五、河南有得天獨厚的產生姓氏的優越條件
古代的「得姓受氏」,與地理位置、人口多少及政治、經濟狀況等條件有密切關系,而河南在這些方面則獨具優勢。河南地處黃河中下游,位居中原腹地,氣候溫和,資源豐富,地理條件優越,適宜於農、林、牧、副業發展,古代的手工業發達,又是東西南北的交通樞紐,因此,人口密集,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長期是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自夏朝建立至民國年間,先後有20多個朝代在此建都,因而使河南成為古都最多的地區。中國有七大古都,河南就佔3個,即洛陽、開封、安陽。河南歷史悠久、人口密集、建都頻繁,正是河南成為中華姓氏主要發源地的先決條件,因為:
一歷史悠久,產生的姓氏必多。中華姓氏史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而有人稱河南「是整個中國歷史的縮影,是一座浩瀚的中國古文化博物館」。從這種意義上說,河南的歷史包含著中華姓氏產生、發展、演變的全過程。正是由於河南歷史與中華姓氏史緊密相連、息息相關,所以才孕育出了眾多的姓氏。
二人口密集,得姓受氏者必眾。具體地說,人口密集,職業部類必繁,居住地必廣,因而以各種技藝為姓氏的、以居住地為姓氏的以及以其他方式得姓者必多。
三建都頻繁,得姓的機會必廣。首先,建都多標志著歷史上出現的國家多,因而以國為氏者就多。其次,國都是國王居住之地、文武百官雲集之所,是一國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因而應時因勢興起的新姓氏就特別多,諸如國王賜姓,一些生有爵、死有謚的王公大臣的後代以官為氏、以爵為氏、以謚為氏、以字為氏,等等。在源於河南的姓氏中,與都城有關者相當多,真可謂不勝枚舉。
六、河南是北魏鮮卑族政權入主中原改姓的基地
黃河兩岸的中原,原本是漢族長期生息的中心地區,由於西晉末年大戰亂的推動,從「八王之亂」開始,漢族從中心地區出發,向邊遠地區流亡,而居住在長城以外的少數民族則大量內遷,至北朝時期達到高潮,歷時長達三個世紀之久。在這漫長的歲月里,各族人民相互影響,總的發展趨勢是與漢族融化成一體,從而形成了黃河流域各民族的大融合。其中,大規模地遷入今河南境內,施行與漢族同化的少數民族政權是北魏。北魏是由鮮卑族拓跋氏所建的政權,統一北方後,為加速北魏政權封建化的進程,孝文帝拓跋宏於493年率領貴族、文武百官及鮮卑兵自平城(今山西大同)遷都洛陽,接著,進行漢化改革,實行鮮卑人與漢人通婚,以漢服代替鮮卑族服裝,禁止在朝廷上說鮮卑話,令鮮卑人改姓並自稱河南洛陽人等等。改姓數量,一說有300多,僅見於《魏書·官氏志》單獨列出的,即有114個,其中被列入當今120大姓的就有25個。
由於上述種種原因,構成了其他地區難以比擬的優勢,使河南成為中華姓氏的主要發源地。源於河南諸姓的先民們,植根於中原沃土,為故鄉的繁榮與進步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同時在歷史的長河中又不斷向外播遷,廣及全國,進而又遠徙海外,至今幾乎遍布全世界。
③ 牧姓的歷史名人
在過去漫長的時間里,牧姓家族都不甚大,所以自秦、漢以降,默默無聞了很長一段時間。直到明孝宗弘治年間,才有一位浙江餘姚人牧相,打破了這一沉寂的局面。 善治堂:黃帝有臣叫力牧,最善於治理天下,他幫助黃帝把天下治理得很好。
④ 百家姓里 姓mu的有哪幾個字(如穆)
1,穆姓
穆姓在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姓氏,歷史上名人輩出,為中華民族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穆姓在宋朝人編的《百家姓》中排 98位,在當今人口統計中排第230位。
2,木姓
木姓是現行較常見姓氏。今浙江溫州,上海松江,天津武清,河北雞澤、辛集,山東東平、平邑,遼寧清原,山西太原,陝西韓城,廣東澄海,雲南瀘水、河口、邱北以及大理北部等地均有分布。
3,沐姓
沐姓有回族沐姓和漢族沐姓。記載於《通志氏族略》。
4,牧姓
牧姓源於春秋,以封地為姓。據《路史》載,春秋時期,周武王的同母少弟、衛國大夫康叔被封於牧(今天的河南省淇縣南部),他的子孫後代就以封地地名作為姓氏,稱為牧氏。
5,慕姓
慕姓出自慕容氏,源自高辛氏,是帝嚳的後裔,為慕容氏所改。遠古時,有個黃帝後代叫「封」,他到東北部去建立了鮮卑國。他取姓慕容,是意在遠離中原之地發揚光大傳統文化。後來慕容姓的後人,有的地區又簡化為慕姓。
⑤ 中國有''牧野''這個姓嗎
牧姓
一、姓氏源流
牧(Mù)姓源出有三:
1、源於春秋,以封地為姓。據《路史》載,春秋時期,周武王的同母少弟、衛國大夫康叔被封於牧(今天的河南省淇縣南部),他的子孫後代就以封地地名作為姓氏,稱為牧氏。以牧為氏的康叔後裔,後來以弘農為繁衍中心。所謂弘農,是漢朝時的一個郡名,包括現在的河南省洛陽和陝西省商縣以東之地。望族居弘農郡(今河南省靈寶縣南)。
2、源於上古,以名為氏。相傳上古黃帝在做了天子以後,經常為了沒有能乾的賢臣來輔助他鞏固王位,治理國家而發愁。有一天,他做了一個夢,夢見有一場大風把地上的污垢颳得乾乾凈凈。接著又夢到有一個人拿著只有千鈞之力的人才能拉得動的強弩,驅趕著千萬頭牛羊。黃帝夢醒後覺得很奇怪,他想了很久才恍然大悟:「風是象徵著號令,是執政者;垢字去掉土就是後,這就是說,有人姓風名後,就能職掌國政。千鈞之弩是象徵有力者;驅趕牛羊千萬頭,是說他能夠牧(治理)民行善。這就是說有人姓力名牧,可以輔助治理天下。於是黃帝立即下令尋訪,不久以後果然在海邊找到了風後,在大澤中找到了力牧。黃帝用他們兩個作為他的相,天下果然得到大治。力牧因為幫助黃帝治理天下,立了大功,他的後代於是以他的名字為姓,稱為牧氏。
3、源出以職業為姓。西周初年,有姬姓同姓諸侯國國。到了春秋時期,衛國君主的後代中有以牧業為生的,遂以牧為姓。也稱為牧氏。
得姓始祖:力牧。牧氏是一個古老而悠久的姓氏。據《風俗通》一書指出,牧氏是黃帝臣子力牧的後代。這樣看來,牧氏是早在5000多年前黃帝之時就已經出現的,他們的始祖力牧,是黃帝手下的一位大將軍,而力牧的後代子孫也就「以王父(祖)字為氏,而姓了牧。故牧氏後人奉力牧為牧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
(缺)牧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相傳上古時,黃帝有兩個很賢明的大臣,一個叫風後,一個叫力牧。力牧原來是一個畜牧部落的人,他善於牧羊,還善於射箭,力大無比,後來就被黃帝請去做官,並被拜為丞相。他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很得黃帝的賞識。力牧的後人中,一部分保留了牧為姓氏的,也有的用他的名作為姓氏。
三、歷史名人
在過去漫長的時間里,牧姓家族都不甚大,所以自秦、漢以降,默默無聞了很長一段時間。直到明孝宗弘治年間,才有一位浙江餘姚人牧相,打破了這一沉寂的局面。
牧 仲:又名牧中。春秋時期魯國有名的賢人。與同樣是名賢的樂正求關系很好。他們都是孟獻子的好朋友。
牧 皮:春秋時期魯國人,事孔子,以狂妄著稱。
牧 相:明代廣西參議,餘姚人,與理學大家王陽明同時是王華門下的得意學生,他尤受王華的器重,弘治年間,牧相進士及第,被授為南京兵科給事中,直言,敢於犯上。以疏請罷禮部尚書崔志瑞等而享有盛名。到了正德初年,他又因清查御馬監,向皇帝力陳昌濫之弊以及中官李棠矯詔旨營私利之罪,而受杖罷歸。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弘農郡:漢武帝鼎四年置郡,相當於今天的河南省內鄉以西、陝西省及華山以南的地區。治所弘農,在今天河南省靈寶縣北部。
2、堂號
善治堂:黃帝有臣叫力牧,最善於治理天下,他幫助黃帝把天下治理得很好。
⑥ 力牧的人物簡介
漢族民間傳說,遠古時代有個畜牧氏族的首領,被黃帝請去做大將,並為他取了個名叫力牧。力牧就是牧姓的始祖。力牧不但善於牧羊,還善於射箭,力量大而能拉開強弓,所以又有傳說,黃帝曾任命他為丞相。據說力牧的後代中,一部份人姓力,一部份人姓牧,這樣的話,力姓和牧姓原本就是一家人了。
牧姓的先人還有如:牧仲春秋時期魯國的名人,有的史書上稱他牧中,他文化高,有智慧,活躍於上層社會,與許多名人相往來。牧相明朝文士,是當時的著名哲學家王陽明的同學,他們一起拜王華為師。牧相舉為進士後,在朝中做官,敢於向皇上提意見。
⑦ 有姓牧姓的人沒
有的。牧(Mù)姓源出有三:
源流一
源於春秋,以封地為姓。據《路史》載,春秋時期,周武王的同母少弟、衛國大夫康叔被封於牧(今天的河南省淇縣南部),他的子孫後代就以封地地名作為姓氏,稱為牧氏。以牧為氏的康叔後裔,後來以弘農為繁衍中心。所謂弘農,是漢朝時的一個郡名,包括現在的河南省洛陽和陝西省商縣以東之地。望族居弘農郡(今河南省靈寶縣南)。
源流二
源於上古,以名為氏。相傳上古黃帝在做了天子以後,經常為了沒有能乾的賢臣來輔助他鞏固王位,治理國家而發愁。有一天,他做了一個夢,夢見有一場大風把地上的污垢颳得乾乾凈凈。接著又夢到有一個人拿著只有千鈞之力的人才能拉得動的強弩,驅趕著千萬頭牛羊。黃帝夢醒後覺得很奇怪,他想了很久才恍然大悟:「風是象徵著號令,是執政者;垢字去掉土就是後,這就是說,有人姓風名後,就能職掌國政。千鈞之弩是象徵有力者;驅趕牛羊千萬頭,是說他能夠牧(治理)民行善。這就是說有人姓力名牧,可以輔助治理天下。於是黃帝立即下令尋訪,不久以後果然在海邊找到了風後,在大澤中找到了力牧。黃帝用他們兩個作為他的相,天下果然得到大治。力牧因為幫助黃帝治理天下,立了大功,他的後代於是以他的名字為姓,稱為牧氏。
源流三
源出以職業為姓。西周初年,有姬姓同姓諸侯國國。到了春秋時期,衛國君主的後代中有以牧業為生的,遂以牧為姓。也稱為牧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