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廣州東山歷史名人

廣州東山歷史名人

發布時間:2021-03-08 16:55:26

① 歷史上廣東也有不少名人,哪些名人可以排得上前十的

廣東是嶺南文化的重要傳承地,在中華文明中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廣東歷史上人才輩出,涌現出眾多的歷史文化名人。由於地屬偏遠之地開發較晚,他們的成就主要於明朝之後。

1.梁啟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號任公,新會茶坑村人,中國近代思想家、史學家、文學家,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之一。他倡導新文化運動,支持五四運動,其著作合編為《飲冰室合集》。

4.張九齡(678年—740年),字子壽,一名博物,謚文獻,唐朝韶州曲江(今韶關市)人,世稱「張曲江」或「文獻公」,唐朝開元年間名相,他是一位有膽識、有遠見的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詩人,為「開元之治」作出了積極貢獻,被譽為「嶺南第一人」,著有《曲江集》,其中《望月懷遠》是千古名詩。

5.梁思成。中國建築之父梁思成是廣府人。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1948年)、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參與了人民英雄紀念碑、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等作品的設計。

6.鄭觀應。鄭觀應,中山廣府人。《盛世危言》的作者鄭觀應是廣府人,他的偉大絕對不在孫中山之下。他提出一系列富國強民的方略,在當時發揮了思想啟蒙的作用。他被稱為中國啟蒙思想家。

7.像張發奎、薛岳、蔡廷鍇等抗日名將也是不勝枚舉。

② 東山的名人有誰 還要生平介紹

歷代名人如唐武衛抄將軍席溫、宋戶部尚書葉夢得、明戶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王鏊、明富商人稱 「翁百萬」的翁籩、清上海灘上金融世家席嘏卿、席正甫、席錫蕃、席啟蓀、席德懋等。
近現代有辛亥革命時參加孫中山同盟會、護法護國戰爭時期任江蘇總司令的周南、上海灘「棉紗大王」金錫之、「絨線大王」沈萊舟、編纂《具區志》的翁澍、《太湖備考》的金友理、《金陵春夢》作者嚴慶澍(唐人)、以及國民黨要人嚴家淦等。
當代名人更是層出不窮,有參加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研製工作的核工業專家湯紹源、參加中國氫彈研製工作的科學家沈恆滋、參與建造中國第一艘遠洋巨輪的科學家鄭於儉、參與中國返回式衛星和神舟號飛船研製工作的科學家葉永華、著名旅美畫家王已千、上海著名書畫篆刻家葉潞淵、「東方虎王」青年畫家秦學研、書法篆刻家金中浩、書法家席時珞、李仲安、中國音樂學院教授、著名歌唱家萬馥香等。還有擔任新中國部省級以上領導的鄭斯林、陳敏章、葉公琦、朱森林、嚴雋琪等。中科院院士3名:王守武、王守覺、程慶國。
有名字了,生平也懶得找嗎,那可真夠懶的。

③ 東山少爺是哪個時期的人物,背景是怎麼樣的

民俗稱謂 東山少爺 廣州民諺說「東山少爺,西關小姐」。 句子來源是說,東山向來是廣州權勢 東山少爺 實力人士的的世居地,出入東山多是官家子弟;而西關得時尚之先,是自古廣州商業繁華區,出身富商之家的小姐們多數居住在那裡,花飛蝶舞,招搖過市。花園式洋房與西關大屋,權力與財富,現代與傳統,各分東西,相輔相成,是支撐著整個三十年代廣州商業社會的兩大縮影。 舊時廣州東山住著多是達官貴人,稱為東山少爺。 西關住著多是商賈,稱為西關小姐。 東山地勢較高,地廣人稀,20世紀初,美國基督教選定東山為傳教基地。教會開辟的幽雅居住環境吸引了大批歸僑結廬定居。從此,荒涼的東山日漸喧鬧,成為一個高檔建築成群的住宅小區。東山洋樓,是民國初年一些華僑和軍政官僚在廣州市東山新河浦、恤孤院路等地興建的仿西洋別墅,引來達官貴人聚居。「東山少爺」就是由此而來; 另有廣州星海音樂學院畢業歌手 東山少爺原名廖寰,1983 年生,在廣州生活了9年。6歲起喜歡唱歌,7歲開始登台演唱,高中在星海音樂附中學習民歌,現為廣州星海音樂學院社會音樂系通俗演唱方向四年級學生,師從羅洪,所以他也是「超女」周筆暢的同門師兄。2004 年曾獲得廣州羊城新秀演唱大賽冠軍。畢業於星海音樂學院的東山少爺通過自身的實力唱功通過網路、電波傳頌全國,甚至全球。

④ 請問廣州越秀區有什麼歷史傳說

越秀區是廣州市最古老的中心城區。秦統一中國後,在嶺南設置南海郡等建制,南海郡尉任囂選中了番禺縣的白雲山與珠江之間一塊負山阻海的地域為郡治,在今越秀區域內築起番禺城。此後,滄海桑田,珠江江岸南移,內湖湮沒,河涌淤塞,沖積平原不斷增大,番禺城在其後各個歷史朝代亦不斷擴展。廣州城2000多年的發展變化,主要是在越秀區域內進行的。

中心城區 文物薈萃

在越秀區方圓32.8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匯集了12個(1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6個省文物重點保護單位,57個市文物重點保護單位。此外,還有一批登記文物保護單位和未定級的文物保護單位與文物點。

自秦開始,2000多年來,越秀區一直是廣州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廣州之名始於吳黃武五年(226),唐置嶺南道,宋改廣南東路,元設中書行省,明、清改廣東省,相應所設軍事、行政中心均在越秀區域內。到近現代,從揭開辛亥革命序幕的廣州「三·二九」起義指揮部舊址,孫中山逝世後國人為紀念他締造民國的功績而興建的中山紀念堂、紀念碑,被譽為「東方巴黎公社」的中國第一個蘇維埃政權——廣州公社舊址,廣州解放升起第一面五星紅旗的東亞大酒店(今長堤),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廣州軍區、廣東省委、省政府、省人大,以及廣州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常委會的機關都設在越秀區域內。

千年商都 文化中心

廣州是中國南海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也是中國最早派駐海關官員(唐代的市舶使)和歷史上第一個設立海關(市舶司)的城市,越秀區延續了千年的商業文明,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唐代大批波斯人、阿拉伯人來華貿易,僑居在今光塔路一帶,稱為番坊。宋代「雙門底」以南(今北京路段)發展成為商業鬧市,城西南的南濠口、西澳(今詩書街、省中醫院一帶)是廣州的外貿碼頭、市舶司駐地,有「百貨之肆、五都之市」之稱。明、清時期,濠畔街一帶(當時是城濠),秦樓楚館、商鋪林立,勝似南京的秦淮河。懷聖寺的光塔以及瑪瑙巷、象牙街、賣麻街等等沿襲至今的街巷名稱,濃縮了當年逾10萬蕃客穿越海上絲綢之路的滔滔白浪來到這方樂土經商貿易、生息繁衍的漫長歲月。在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上備受中外矚目的「千年古道」,無疑為北京路商業街的古老歷史增添了精彩的注腳。

歷史上廣州是嶺南的文化中心。唐代開科取仕以來,廣州成為省內讀書人學習進修之地,越秀區內保留著眾多古老的學宮、書院、學堂的舊址與遺跡,如南海學宮、番禺學宮、廣府學宮、粵秀書院、越華書院、應元書院、西湖書院、廬江書院、萬木草堂等。貢院是古代封建統治科舉考試選拔人才的場所,廣東貢院就在文明路。國內著名的四大文化街之一——文德路文化街,也在北京路之側。

廣州,又是一個得風氣之先的城市。各方來客不但帶來了當地的特產,也帶來了他們所崇尚的宗教文化。越秀區匯集五大宗教文化:坐落於越秀山南麓的三元宮是廣州現存歷史最長、規模最大的道教建築;廣州最大最古老的禪寺首推光孝寺,禪宗六祖慧能在此與寺僧論風幡後削發受戒,開創佛教南宗,被尊為禪宗祖庭而馳名中外;伊斯蘭教先賢宛葛素攜《可蘭經》到廣州傳教而建的懷聖寺,是廣州最古老的伊斯蘭教清真寺;位於一德路的聖心大教堂是東南亞地區現存最大的一座歌特式風格的花崗岩石結構天主教教堂;寺貝通津的東山堂、光孝路的光孝堂皆為基督教教堂……巨大的文化包容力展示了越秀這一方寶地超越宗教、超越民族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英雄城區 風雲際會

在我國近代史上越秀區又是一個革命英雄名區,是民主革命的搖籃,近代史上許多重大事件發生在越秀區內,許多歷史名人曾在這里活動,留下了光輝的足跡。

1839年,林則徐奉旨到廣州查禁鴉片,在東炮台首次銷毀了部分繳獲的鴉片煙。欽差大臣行轅,兩廣總督督署,原址都在越秀區內。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三·二九」黃花崗起義的舊址及失敗後修建的七十二烈士墓園亦在越秀區。1924年1月,孫中山在廣州主持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重新詮釋了三民主義,並實現了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國民黨一大會址就在文明路。1923年,中國共產黨在廣州召開「三大」其舊址位於新河浦恤孤院路。為紀念1927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廣州起義,在中山三路紅花崗上修建了烈士陵園,「紅陵旭日」成為羊城八景之一。廖仲愷、李大釗、毛澤東、周恩來、張太雷、葉挺、葉劍英等一代偉人都曾在越秀這塊熱土從事革命活動,給越秀區留下一幅幅壯麗的歷史畫卷,為越秀增添了英雄歷史名區風采。

保護遺產 弘揚文化

越秀區擁有廣綉、廣彩、廣雕等傳統工藝及粵劇、客家山歌、廣東音樂、嶺畫派、粵劇講古、五羊傳說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從2003年起,越秀區開始了挖掘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工作:越秀「古壇」在五仙觀開講,留住了廣州說書藝術日漸遠去的身影;越秀琴壇以古琴會友,延續著廣州千古繚繞的和諧之音;客家山歌在越秀山上嘹亮響起,異鄉的文化奇葩在越秀這一方熱土上紮根、怒放;簫笛、牙雕等處於消亡邊緣的民間工藝納入了保護的視野……其中,客家山歌、粵語講古、五羊傳說、迎春花市入選廣州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04年,越秀區進行了第四次文物普查,挖掘出許多新的文物點,在此基礎上,2008年越秀區完成了《廣州市文物普查匯編·越秀區卷》的編輯出版工作並啟動了越秀區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

2008年10月,在悉尼召開的世界大都市協會第九屆大會暨世界大都市獎頒獎儀式上,廣州市越秀區的「新河浦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項目」榮獲世界大都市獎第二名。

2005年10月,廣州市區劃調整,原東山區和越秀區合並為新的越秀區。新組建的越秀區政府明確提出要充分整合區內歷史文化資源,打造沒有圍牆的博物館,並加大了歷史文化資源的包裝、宣傳和推廣的力度,決心將承載著南粵歷史的五仙觀重塑成廣州歷史文化標志性的建築之一,把越秀區歷史文化品牌擦亮打響,要用傳承、弘揚歷史文化這根紅線,把散落在越秀的一顆顆璀璨的「星星」串聯起來,形成越秀「處處是文物、遍地是寶藏」的嶺南文化風景線。

越秀人明確:我們要保護的不僅是具有歷史價值的地上建築與地下的文化遺存,更要保護整個傳統街區格局,延續古城文脈;要保護不僅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實物文化遺產,還要保護活態文化,傳承千百年的古城文明!

⑤ 東山名人的故事有那些少餘3o字的

交片友

⑥ 廣州東山區的歷史!有誰知道啊

歷史
「東山」區名的由來,與區處州城之東且崗阜連片,廣州人向稱丘陵為「崗」、主崗為「山」之俗有關。「東山」最初是以寺名出現。「東山」以寺名相稱始見於明成化年間(1465-1487)。總鎮兩廣的內官太監韋眷於廣州城東部(今署前路)建永泰寺,後亦稱東山寺。清順治八年(1651)重修東山寺,「東山」源此得名。因寺名而漸次將寺四鄰成片的崗台地區泛稱東山,大概始於清初。及至清末民初,這片崗台地開發成街村,僑房成批涌現,民俗習稱寺四鄰的街區為「東山」一直相沿未改。民國20年(1931),設立東山區公所,是市屬行政區以「東山」命名之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東山區為人民政府接管,經歷了三次分合和區名更改,1960年8月定稱東山區。

2005年5月,廣州市調整行政區劃,撤銷東山區及芳村區,而把東山區並入越秀區。

⑦ 廣州有出過歷史名人嗎古代的

古代的廣州不是中原地,這點比較吃虧,而且當時嶺南地區辟遠閉塞,也很難出名人,其實古時海珠下渡有個姓楊的,做過大官,但不是很多人聽過,近代的有:

胡漢民(廣東番禹<今廣州>)人,原名衍鴻,字展堂。曾在日本留學。1905年秋加入同盟會,任書記部書記、《民報》編輯。1909年任同盟會南方支部長。)

潘達微(廣州天河棠東村人。1895年追隨孫中山革命。1905年創辦中國第一份面向下層平民的報紙《時事畫報》。1911年他和夫人陳偉庄一道,親自參與廣州庚戌新軍起義和黃花崗起義的准備工作;黃花崗起義失敗後冒險埋葬七十二烈士,將「紅花崗」易名為「黃花崗」,使之成為自由的永恆祭台。1929年8月27日病逝於香港。)

鄧世昌(清末海軍將領,民族英雄,廣州番禺(今海珠區)人。1894年9月17日中日黃海大戰時,任「致遠」艦管帶。在艦傷彈盡危急時刻仍指揮若定,命艦沖向日艦「吉野」號,決心與敵同歸於盡。不幸途中遇日本魚雷,與全艦憲兵一同犧牲。謚「壯節」,追賜太子保銜。


許廣平(廣州人。1917年就讀天津直隸第一女子師范學校預科,擔任天津愛國同志會會刊《醒世周刊》主編,並在周恩來領導下參加了「五四」運動。1923年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國文系,成為魯迅的學生。1927年1月,魯迅到中山大學任教,許任助教和廣州話翻譯,與魯迅在白雲路租房同居;10月與魯迅到上海正式同居。1929年,生子周海嬰。1932年12月,通信集《兩地書》出版。1949年出席全國政協一屆會議,歷任政務院副秘書長、全國人大常委、全國政協常委、全國婦聯副主席、民主促進會副主席、全國文聯主席團委員等職務。1968年3月在北京病逝,終年70歲。)

黃世仲(番禺大橋鄉,<今屬廣州芳村區>人。資產階級革命家、宣傳家、小說家。黃世仲於1905年加入同盟會,參加過大量的革命實際工作,是著名的報人。曾在《天南新報》、《中國日報》、《世界公益報》、《香港少年報》等10多種革命報刊擔任主編或參加編輯工作。)
潘仕成(字德畲、德輿,祖籍福建,世居廣州,是晚清享譽朝野的官商巨富。潘仕成先祖以鹽商起家,他繼承家業後繼續經營鹽務,以至洋務,成為廣州十三行的巨商。)

許崇智(1911年11月,參與福州起義。1912年1月,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任陸軍第十四師師長和福建北伐軍總司令,揮師北伐。1917年8月,任護法軍政府大元帥府參軍長,協助孫中山主持軍事。同年10月28日粵軍光復廣州,從而結束了桂系軍閥在廣東的統治。)

許崇清(三次出任中大校長,曾任廣東省副省長,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和教育哲學家,被公認為「新教育學和新中國高等教育的奠基人之一」)等等

⑧ 拜託,有誰能簡單介紹介紹廣州西關的歷史。要簡單的喲!還有,也可以介紹西關小姐和東山大少。多謝!!

廣州西關的社會歷史與文化背景

早在隋唐之際,廣州的西部地區就為中外商賈聚居之地。在蕃坊一帶,眾多各國商人"列肆而市",已經形成了繁華的商業與聚居區。從那時起,便開始推行較為自由的市場和貿易制度,同時完備的服務業也都體現出多彩的風貌,城市商業文化之傳統相當久遠。

到宋、元二代,廣州市舶貿易得到持續發展,許多異域文化不斷滲入。由於本地南越族文化能夠吸納自中原遷入本地的漢族文化,所形成的廣府文化形態也得到自身更新和發展。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隨著人員交流往來的增多也影響到廣府系地區和廣州的文化與風俗。這時的市民文化也在經濟發展和與外界交流的作用下趨於多層次化和多樣化,反映出廣州商業社會的開放式性格的一面。

明代廣州城內商業仍舊十分發達,商品豐富、人口密集,城南、城西是最繁華之地,城中眾多富賈巨商居住於此,從而形成特色鮮明的城市商業與住宅混合住區。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封閉了閩、浙、江三地海關,唯留廣州粵海關對外通商,即實行"一口通商",並委託建立於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的"十三行"協助管理廣州海關的對外貿易事務。這無疑極大地刺激了廣州的貿易發展,並為十三行所在地及鄰近地區城市經濟和空間環境的發展增添了動力。在此後的約150多年時間里,廣州的商業貿易得天獨厚的地位得到高度發展,對外交往日益頻繁。恰值此時,西方先進的天文學、數學、地理學、炮術、物理學、醫學、建築學、美術等方面的新成就,由西方的傳教士們先後帶入我國,其中大部分學科登陸我國的第一站便是廣州,使廣州社會文化進一步豐富起來。隨之而來的西方思想意識也相繼湧入,令人們眼界大開。

廣州西關地區的發展同以上這些歷史背景相關聯。進入20世紀之後,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范圍不斷擴大,道路拓寬。清代中期至民初,城區建設逐步突破原有舊城范圍,向東西開拓。1921年2月15日公布實施《廣州市暫行條例》,使廣州市城市現代建設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也使廣州原有的城市結構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廣州市的西關地區,是指今荔灣區的人民路以西,六二三路以北,荔灣湖以東的區域。

在清代同治、光緒年間,稱城西太平門外為"西關"。當時該地大部分還是農村。由於內城區已滿足不了商業發展對空間的需求,光緒中葉的數十年間,紳士、富豪、商賈相繼在西門外的太平街至泮塘一帶大面積的置地建宅,此應為西關大規模建設之始。一方面這里為低緩的丘陵地帶,另一方面,又毗鄰十八甫、十三行商業區及沙面地區,建造居住區便於經商和手工業加工、生產。加之自然環境優美、物產豐富,更成為適合於居住的好地方。

西關地區由於進出口貿易及與內地的商業發展,手工業、商業人口不斷增加,對住宅建築的需求也急劇增多,進而形成了很多較為完整的"特色住宅"區,如開建於1862~1882年的寶華區,多寶區及寶源區等地。民國初年,廣州西關的商業文化和城市經濟進入成熟和平穩發展時期,而此時也是一個開放的、吸收西洋文化而融入自身傳統的時期。

現存西關建築真實地反映出本地文化的發展痕跡,代表著廣州本地建築與外來文化相融合而創造出來的特獨形式,也反映出地方建築形式發生突變的歷史。民國時期的特色住宅建築,一般在平面布局、立面造型等方面大體上仍保持古式大屋型民居的一套格局和法則,但由於政治制度的變革、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營造方式的近代化等因素的影響,建築的各個方面都有了一些變化,如樓層出現了懸挑陽台,建築的立面出現西洋古典樣式的柱式檐口與窗門的裝飾線角等等。

西關傳統住宅的基本類型與特徵

荔灣區西關傳統住宅包括以下幾種類型:

1、清晚期廣州舊民居,即通常所講的"西關大屋"。其平面布局是在廣州及珠江三角洲一帶傳統的"三間兩廊"式多單位縱向組合的基礎上,吸取蘇州等地大宅中的廳、堂布局演變而來。

它的平面沿縱深方向排布、左右對稱地布置若干進房及天井、樓梯間、廚房等。在建築物主體的外側設有"青雲巷"(也稱冷巷),作為生活活動和出入之用,也能夠滿足輔助功能。正間以廳堂為主,中軸線明確而嚴整,沿軸線布置門廊--門官廳(門廳)--轎廳(茶廳)--正廳("神廳"或大廳)--頭房(長輩房)--二廳(飯廳)--尾房等。這種格局適合於封建大家族聚族而居,而且功能分區明確,內外界線嚴明,顯示出主人的身份。這種格局還反映當時居民生活形態。

2、除上述西關大屋之外,還有一種"五邊過"特大型住宅,它在屋旁、屋後附建有花園、亭閣和水榭等。其平面有五個開間,規模較大。但廣州目前已無實物存在。

3、相對狹小的中、小型民居--竹筒屋住宅類型的簡化樣式。其建築的進數不大,開間亦少,一般為一開間或兩開間,平面同大屋相類似,我們今天所見廣州荔灣區特色住宅建築中,有相當一部分屬於此類。

4、平面格局為傳統住宅竹筒屋的形式,而立面為中西合璧式樣的中、小型特色住宅。多為一~二開間,有的另闢一偏門,其內設上至二、三層的狹窄樓梯間,內部也有多層次進深。立面為青磚腳,即外牆貼水磨大青磚;基腳為花崗岩牆裙,門套及窗套也為花崗岩。上面二層陽台或出挑或與立面牆基本平齊,陽台欄桿的樣式豐富多變。在檐口部分用牛腿或疊澀,支撐出挑不大的檐板,已有不少建築已經逐步採用鋼筋混凝土結構,或者木構與鋼筋混凝結構相組合。

5、完全西式風格的近代住宅。它的規模大,單棟,二~三層。外牆面用紅磚或水刷石。

在街區的布置上,由於城市用地緊張,建築都緊密排列,單體向縱深發展,橫向只佔較少的沿街面寬。所形成的小街坊雖然較為狹窄,但是其空間親切、尺度宜人。它的特色在於追求自由而實用的聚合形式,同時又受到商業氛圍的烘托。該地區傳統住宅的建設布局有以下特點:整體相聯,成片建造。大格局相類似,但局部和單體又不盡相同,細部形式各具特色。建築規模不大,多為二、三層高,面寬窄而進深大,尺度宜人。裝飾在簡單中求變、求異,雖同具一定的模式,但細部處理上又是千變萬化。街道空間狹窄而深長,寬度一般在4~5米左右。其內道路鋪砌條石,建有較完整的排水管道系統。各家多在門前種樹木,或者擺放盆栽花卉,對建築內的居民家庭內部來說街巷又是一處相對開放的公共環境。在陽台、檐口及屋面多種植花草方式使其趨向於自然化。而且在結構方式、構造方法,用材選料等方面體現出務實的追求。

建築布局聚集的緊湊性,可促使建築群落的小氣候形成,還為安全防範帶來方便,也增強了社區人居環境的親和力,使"居"融入社會空間,住宅對城市空間的擁有狀態大體呈現一種社會關系間的平衡。

目前較為集中的西關大屋群落分布在以下一些地區。

逢源路~寶賢南:寶源路;龍津西路~多寶街、逢源大街、三連直街、逢源路、逢源北橫街、逢源北街、逢源沙地一巷。

文昌北路:耀華大街、耀華東街(南北、東西)~耀華西街、寶仁坊、後耀華中(街)。

龍津東路~洞神坊、歷榮里:華貴路~華貴西橫街。

文昌南路~敬善里:長壽西路~鴻昌大街、毓桂三巷。

揚巷路~揚仁南、揚仁中:十八甫南路~冼基東、冼基西、雞欄街。

寶華路:十六甫東四巷、十六甫街。

寶華路:寶華正中約、寶慶新中約、十五甫正街。

多寶路:多寶坊等。

在那些區域內,隨處可見散布於各條街巷之中一些傳統住宅和老式建築,這些建築物原是外觀較為地道、形式典型而完整的西關傳統住宅。

通過以上描述我們可以將西關傳統住宅建築的特色歸納為以下幾點:

1、繼承傳統方格形街坊結構的群體布置方式,形成一種低層高密度的住宅格局。

2、平面緊湊、空間處理巧妙,對外相對封閉而內部通透、私密性較好。並較好的解決了南方濕熱氣候下建築在通風、採光、遮陽、隔熱等多方面的特殊要求。

3、立面造型、細部裝修和室內陳設方面體現濃厚的地方文化特色,並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

4、現實而大膽地積極汲取外來文化,並將其融入傳統建築之中。尤其在立面處理上,運用西洋古典建築裝飾元素,而建築的平面、剖面仍舊保持並發展了傳統住宅中的合理形制。

西關舊區的民居們都對自己所居住的傳統住宅和建築環境懷有一定的感情,都希望在未來的城市建設中既能夠使生活環境和居住條件得到相應的改善,而不是一種強行、生硬的拆離。他們特別希望這個城市能夠為他們找到一種自己所適應的、與原有生活狀態、文化內涵相類似的現代生活居住氛圍與環境。可以說,城市舊區的傳統住宅曾經實際地解決了居住者"居"的基本功能要求,同時也反映出其特殊的"文化型建築"性格。

文昌北路耀華大街及其街坊

耀華大街位於文昌北路西側。原居住者多為醫生、商人、粵劇藝人、華僑、報人、國民政府外交官員和教師等。街巷為東西走向,長110m,寬4.5m,道路石板鋪築,建築多為二、三層,共三十餘棟,四十多個門牌號,排列緊密。建築開間一般為4~5m,個別的面寬佔7~8 m。平面進深多為16~20 m,有的進深較大,後部延伸至後側相鄰街坊中。住宅的建築面積在120~180平方米之間,樓層設有外挑、或凹進的陽台,門窗、陽台欄板及檐口的裝飾豐富、紋樣處處不同。絕大多數住宅還保留著石門套、青磚外牆面、花崗岩牆基,住宅入口鋪設石板台階,角門、趟櫳及大木門基本配套,保存狀況完好。街內現存最早的住宅始建於清朝光緒年間,其餘多為清末民初所建。

典型的平面格局為:入門第一部分為前廳,由屏門分割出起居大廳。再後又設屏風罩,其上部設神廚,前廳與大廳空間高敞。側面為一狹窄的通道,連接後部多進居住空間,通道的前部或中部設樓梯,可達上層。中部與後部必設二至三個小內天井,用以解決各進居室的通風與採光,臨天井的住房門、窗及隔扇裝飾豐富而多樣。最後為廚房,上部為半開敞式,頂部屋面局部開天窗,有利於排除煙氣和組織穿堂風。建築兩側的山牆直貫前後,支撐各層密肋木樑及樓板。屋面的坡度平緩,多設有氣樓或天窗。也有的為平屋頂。

這里的居民們普遍認為對街巷進行維護、整修,保持街巷空間和舒適的氛圍,保存現有景觀是必要的。不久前,文昌街街道辦事處接管了由居住於香港的房主親屬捐贈的14號住宅,並將其改造成為"文昌鄰里康齡社區服務中心",提供社會服務,滿足當地老年人的活動需求,中心由街辦事處、香港輔導會聯合管理,社會效益日益增加。

耀華大街街巷格局和建築形態能夠部分地反映出西關地區近現代城市建設與發展的歷史,對廣州市城市建設史、居住形態等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價值。耀華大街現存建築質量尚好,街區內的居民素質普遍較高,街區的管理完善,完全有條件對其進行完整的保存,並使其建成市一級的特色居住文化風情街。

耀華大街現已被列為廣州市歷史文化保護街區。為此,廣州市城市規劃部門對其制定了相應的保護、保存措施,即:

1、劃定適當的保護范圍。

2、制定人口安置計劃。3、維護、整修現存建築。對各建築的內部設施進行改造,完善必要的生活設施配套。

4、修景、整治路面、拆除街內插建建築。

5、保護街巷入口處建築的臨街形態。

6、廣開財政來源,多方面籌措建設維護資金。

7、宣傳與利用。

十八甫南路的冼基東、冼基西(街)

清末民初時,西關十八甫冼基東、西一帶是近代廣州城區內一條有名的醫葯街。這里曾聚集了很多中、西醫生在此行醫,於街中設診所,另有很多葯商開設中成葯加工場、制葯作坊、中西葯局和葯鋪等,街中也有銷售葯材和原料的批發攤檔,1893年,孫中山先生曾經在此開設中西葯局,同時從事反清革命活動。

在明末以前這里曾是一段河涌,後被封閉並改建為住宅區內街道,分為冼基東和冼基西兩段。該街巷較長,建築排列緊湊,以2、3層樓房居多,保存狀況尚好。部分住宅建築外立面採用西洋新古典樣式的構件與裝飾,與外牆麻石基腳、石門套、紅磚或灰磚牆體相組合,上部有外挑陽台,並多開設大窗,細部裝飾豐富。

鑒於這里的區域位置、建築現狀和其所蘊含的近代廣州醫葯文化內涵,有關部門曾經考慮將其建成以居民住宅為主體、以醫葯文化為主題的、充分體現廣州近代醫療、地方性醫葯文化的特色旅遊街區。

在該地區採取了如下保護、保存措施:

1、確定保護范圍。對街巷的中段進行整體保護,即:將東起冼基東17號、西至冼基西43號之間的一段列為保護區域。

2、修復和維護原有建築。加固原有的特色住宅,對破損者進行整修、整飾。並逐步拆除現已破舊的、影響景觀質量的插建住宅。

3、拓展新的區域功能。對空出的基地重新進行規劃和設計,規劃可考慮插入復建西關大屋特色住宅或添建具有傳統形式及風格的、同時具有新功能的中、小型公共建築。應結合廣州中、西醫葯發展史,安排小型中葯材、醫療器械的加工、銷售場所,以及配製葯膳、進行葯療等內容的經營場所。組織建設醫葯歷史陳列館、名醫名人紀念館、醫館及診所等建築。

4、同調與環境綠化。新建築的風格、體量應與原街巷風貌相協調。也應在個別基地上開辟公共綠地,增加公共活動空間,並且結合地段風貌進行景觀設計。

5、冼基地段的交通節點。冼基東東口和冼基西西口兩處尚有可能留出一定的餘地,用以闢建為人流集散點和小型停車場。

在廣州城市的發展建設過程中,如何對包括荔灣西關在內的舊城傳統民居及相關歷史建築進行保護、利用,並使城市舊區得到必要的發展,已經成為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思考

在城市迅速發展的今天,人對空間、環境、生活質量的需求已完全不同於過去,社會和經濟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都已經發生深刻的變化。只有使居民的居住空間、生活環境以及生活方式得以現代化的保證,歷史建築的物質形態才能在更高層次上得以有效保存。

任何文物建築的保護都是為了提高當代人生活質量的保護,就象"歷史往往是現代史"一樣。對於城區聚居建築形態的保護,更是要從保障現代人的生活質量為出發點、以提高現代人的生活質量及品位為目的的進行保護。應當強調各個方面人文素質的提升和對傳統建築神髓的體驗,以慎之又慎的改建措施和細膩的手法體現出對歷史片斷和城市文化的尊重和耐心。

我們希冀著隨著人類對自身認識的加深,能夠尋求到一條有效的文化發展途徑--既不失人類以往歷史的文化輝煌,也不傷及當代的生活需求,更不妨礙未來發展的可持續性的途徑。

⑨ 廣州市東山區的歷史

東山區位於廣州城東,因從前那裡是山丘,故稱。地理位置東臨天河區,西面是廣州市中心越秀區,於1960年設立。一直以來以優質教育而著名,還成功申報成功為國家「教育強區」。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美麗的人文景觀和歷史足跡。例如,東山舊建築群、東山湖公園、中共三大會址等。因東山原來是權貴住的地方,而成為後來廣州市家喻戶曉的「東山少爺」。2005年區屬被撒銷,歸於越秀區。中共廣東省委、省人大常委會駐此

⑩ 介紹廣州歷史

1、鎮海樓(廣州博物館)

又名望海樓,俗稱五層樓。位於中國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山(越秀公園)小蟠龍岡上,為廣州城市標志之一。現是專門收藏、展覽關於廣州歷史文物和史料的場所。

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永嘉候朱亮祖擴建廣州城,將宋三城(子城、東、西兩城)合並,並開拓北城800餘丈,城牆橫跨越秀山,在上面建一座五層高樓以壯觀瞻。建築有雄鎮海疆之意,故名鎮海樓。

廣州城的歷史上,除了鎮海樓,沒有哪座建築能夠在漫長的6個世紀中都穩居「城標」的寶座。廣州博物館館藏的《十三行油畫》,畫面描繪了清代廣州十三行商船雲集的繁榮景象,商館右後方不遠處的一座紅色五層高樓格外顯眼,這就是鎮海樓。藏品中還有一張外國明信片,圖片的主體就是清代的鎮海樓。

實際上,在很長一段時間中,鎮海樓就是外國人眼中「廣州」的象徵,進一步引申,也就是「中國」的象徵。自明代起,漂洋過海的外國商船,一過獅子洋,經虎門北上,沿途可見蓮花塔、琶洲塔、赤崗塔。駛近廣州城外,望到高聳在越秀山上的鎮海樓,便知到了廣州。

600多年間,鎮海樓由於它的特殊地理位置而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清初尚可喜兵抵廣州城下,300守城將士堅守鎮海樓十個晝夜,不眠不休,最後彈盡糧絕,無一生還。如今鎮海樓的旁邊仍存放有一批大炮,是明清時期廣州城防大炮。

1883年,正逢中法交戰之時,兵部尚書彭玉麟奉命到廣東督師抗法,以五層樓為海陸兩軍指揮部。1885年,朝廷議和之聲甚囂塵上之際,彭玉麟上書朝廷,力爭抵抗。但清政府最終選擇了妥協,郁悶中的彭玉麟舉目廣州城,撰下了一副廣東最有名的對聯:「萬千劫危樓尚存,問誰摘斗摩霄,目空今古;五百年故候安在,使我倚欄看劍,淚灑英雄!」

對於這副對聯,有評論解讀說,聯中「故侯」指朱亮祖,鎮海樓是他建的,如今人亡樓存,可證歷史滄桑。「使我倚欄看劍,淚灑英雄!」則是有感而發,當年彭玉麟因中法戰爭率兵至廣東辦理防務。他是主戰派,反對和議,但最終只得「淚灑英雄」了。此聯先詠樓,後寫人,意境磅礴,不失為一幅佳聯。

據《鎮海樓名聯話舊》一文作者陳叔垣先生說,少時他曾隨其父登鎮海樓,親見三樓懸掛木雕對聯,下款署為「宮保雪琴彭玉麟」(宮保是官銜,雪琴是彭的字)等字,五樓則懸掛兩廣總督瑞麟書寫的「鎮海樓」三字。

就是說,這副對聯當時懸掛在三樓,是彭玉麟本人書寫的。彭的手跡後來遺失,改由葉恭綽、沈演公、吳子夏等書法家「補書」。現在這副對聯懸掛於五樓,且用兩種字體,由兩位書法家書寫。

清光緒年間,廣東幾個陳姓族人,倡議在廣州籌建一座全省性的陳氏合族祠堂,各地陳氏熱烈響應,紛紛慷慨捐資。

1892年,京城傳來喜報:一名陳姓子弟被欽點探花郎。這對在建的祠堂而言,可謂錦上添花。族人驚詫四起,喜不自禁:建祠的功效竟然如此靈驗!於是更大規模的籌資活動開始。

1894年,宏偉而精緻的陳氏祠堂宣告竣工。這座祠堂,就是聞名至今的陳家祠;而那名高中探花的陳姓子弟,叫陳伯陶,東莞市中堂鎮鳳涌人,他也是修建陳家祠的幾個倡議者之一。

陳伯陶五歲就讀,六歲師從廣東歷史上有名的大學者陳澧。他少年勤學,生性聰慧,十歲便能背誦五經。某日,父親的兩位朋友方文炳(東莞報功祠四君子之一)與方應錫來訪,夜飲,見伯陶夜讀,就出上聯為「半夜讀書燈火細」的對聯叫伯陶應對。伯陶應聲說「三更飲酒月輪高」。聽後,方文炳對方應錫說「此佳婿也」。方應錫即與陳家訂立婚姻,把次女許配給陳伯陶。

21歲,陳伯陶中了秀才,25歲時獲鄉試第一名。老師陳澧更以對聯贈送給陳伯陶,勉勵他「文章高似羅浮頂,科第連登會狀元」。可惜,此話並未「一語成讖」,光緒十八年陳伯陶復出應試,在殿試中初置第一,也就是狀元。然而在試卷中,他將「宣撫司」寫成了「宣慰司」,因此被壓在第十名之外。所幸得到咸豐朝狀元、戶部尚書翁同和為他據理力爭,謂此積學之士,故改列第三名,成為了東莞歷史上唯一的文探花。

在這之後,38歲的探花郎陳伯陶,歷任雲南、貴州、山東鄉試副考官,文淵閣校理,武英殿纂修,國史館總纂,憲政編查館一等諮議等職。雖沒高官厚爵,而對於生性不善逢迎的陳伯陶而言,也稱得上青雲直立。即便在甲午戰敗、戊戌變法等事件沖擊下,陳伯陶也是不為所動、坐懷不亂。

庚子亂起,八國聯軍攻陷京師,光緒和慈禧倉惶出逃。陳伯陶仍不為時勢所動,早在1898年,他便親自見證了李鴻章代表中國與英方簽署《拓展香港界址專條》,強租新界及香港地區235個島嶼99年的恥辱之事。兩宮返京後,陳伯陶入職南書房,後被派往日本考察學務,歸國後出任江寧提學使。陳伯陶重視國學,曾四處奔走,游說勸諭國內外華人華資辦學以振興中華。

1906年,陳伯陶協助當時的兩江總督端方,在六朝古都南京創辦國內首個培養僑生的學堂,目的是培養華僑學生的國文及國語等,並由陳伯陶命名―――暨南學堂,也就是今天廣州暨南大學的前身。陳伯陶更以提學使身份,兼任暨南學堂監督,親自製定辦學章程和經費預算。他與中國教育的深厚淵源,由此可見一斑。

鳳凰網—清代兵部尚書青睞鎮海樓?

人民網—中國廟立著「黑臉番鬼」?

網路—趙眜

網路—南越文王墓

網路—陳伯陶

閱讀全文

與廣州東山歷史名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